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典博弈问题

经典博弈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经典博弈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经典博弈问题

篇1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1郑州中国绿化博览园简介

郑州中国绿化博览园(以下简称郑州绿博园)位于郑州市区东部,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面积2939亩,于2009年8月26日开工建设。郑州绿博园规划设计立足生态性、注重示范性、拓展休闲性、彰显文化性和科技性,融入了绿色生命、绿色生活、绿色经济、绿色家园和绿色科技的理念,充分体现“让绿色融入我们的生活”的主题。绿化景观结构分为 “一湖、二轴、三环、八区、十六景”。

郑州绿博园的景点基本都有英语翻译,经过本课题组的实地调查,发现其英语翻译总体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2郑州绿博园景点英译中存在的问题

2.1拼写错误

(1)大小写错误: 如在大理三塔景区,大理三塔译为“the three pagodas”,作为表示地名的专有名词中首字母要大写,为the Three Pagodas。

(2)排版错误。如浙江园中“古越文化”的翻译“Ancient Yueculture ”应当改为“ Ancient Yue culture”。

(3)单词拼写错误。如大理三塔景区“70 meterss away from each other”中“meter”的复数形式出现错误,应该是“70 meters away from each other”;“Here are the famous three pagodas having a hiatory”中“hiatory”的正确拼写应该是“history”;“The three pagodas are able to resist earthquake and possess the prialess value”中“prialess”的拼写应该是“the priceless value”;另外,还有一处告示牌将“北门”翻译为“North Gute”,很明显,“Gute”应该为“Gate”。

(4)标点符号错误。如甘肃园景区中“面对山多、沙多”的翻译 “facing the severe natural conditions such as many mountains. heavy sandstorms”中出现了标点符号错误,“mountain”后的句号“.”应为逗号 “,”。

2.2漏译

以景区大理三塔为例,中文介绍有一句“ 现在崇圣寺已毁”,英文译文中没有体现,作为对该景点背景知识的介绍,本句话翻译出来更能帮助外国读者了解相关知识。本句可以译作“though the Chongsheng Temple was ruined”。

2.3语法不当

比如,“桂林山水生态园简介”译为“Guilin Landscape Ecological Park Brief Introduction”,这个翻译是按照汉语语序直接翻译过来了,没有考虑英语语法。Introduction应该和to连用,表示“对……的简介”,此处的翻译应该是“Brief Introduction to Guilin Landscape Ecological Park”。景区甘肃园中“丰富的自然资源 ”给出的翻译是“rich of the natural resource”,此处表示“自然资源”应改为“ rich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因为尽管单数的resource也有资源的意思,但该词经常用复数形式。

2.4专有名词翻译失当

比如,景区乐山园里面有一处“河南许昌花木有限公司”给出的翻译是“Henan Xuchang Flowers and Trees Ltd”。这个翻译只翻译出了“有限”,没有翻译出“公司”。有限公司的英文为limited cooperation,缩写为Co. Ltd,所以此处应改为“ Henan Xuchang Flowers and Trees Co. Ltd。

3 提高旅游景点英译质量的途径

首先,修正误译。之所以在旅游景点设置英文翻译,是为了让外国游客更好的欣赏我们的大好河山,理解我们的优秀文化,并达到传播的目的,从而使我们的文化走向国际。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译文偶尔会出现一些拼写错误,这无疑会让外国人笑掉大牙,就更别提传播文化了。这样的低级错误,无论是译者的失误还是雕刻者的疏忽,都反映出了我们在旅游管理方面的不成熟,没有能够做到严格的审查。这就给了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的旅游管理亟待加强。

除了拼写错误,还有一些英译不够准确明白,虽然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很容易理解,但是却会给外国游客造成误解。尤其是指示牌,介词的误用很容易导致指示不明确,从而误导外国游客。对于这种失误,就要求译者有很高的英文造诣,充分理解介词的使用方法,在翻译时要反复斟酌思考,争取做到用词恰当,表达清晰。

其次,引进佳译。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景点的多数译文是逐字逐句进行翻译的,虽然照着汉语看这些译文还差强人意,外国游客也能够基本理解,可是这些译文总给人一种“蹩脚”的感觉,不够地道。

翻译是对两种文化的诠释。中西方文化差异悬殊,所以在用词方面就有着很大差异。新乡市豫北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旅游景点的汉语解说中,不乏引经据典,引用大量古诗词,从而把我们的历史文化完美地展现出来。当然,这些诗词对于中国人是很好理解与接受的,可对于外国游客来说就是“天书”了。显然,用英语词汇来表达汉语的古诗词是很难将其美感体现出来的,所以,如何运用准确又不乏美感的词汇来描述我们的美景便成为了一大难题。这就对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能逐字逐句翻译就需要另寻出路,译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外国游客更好的理解这些解说词并达到享受、宣传我们优秀文化的目的,因此,译者要打破传统的翻译模式、减轻母语的影响,在深刻理解和把握汉语解说词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用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和生动具体的英文词汇把解说词翻译出来。

除了古韵诗词、文言等晦涩难懂的解说词外,中文还讲究意境,注重天人合一,于是便用一些抽象的词汇以达到意与境的完美融合;而西方则完全相反,他们讲究逼真,在词汇的应用上便倾向于准确、具体。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采取上述方法来改进译文。毕竟译文是给外国人看的,只要按照他们的思维习惯和写作模式进行解说,就能达到我们翻译的目的。

最后,注重整体。对于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我们当然要使用古诗词、文言去赞美,给游客一种穿越到了那个年代,是那个时候的人物的感觉;但是对于现代化的一些景点,就要适当用一些现代化的语言去解释,从而使解说词和景点特色相一致。而英译文不仅仅是对汉语的英文解释,而是应该像汉语解说那样用英文去解说,从整体出发,使译文完整连贯的同时还应当注重细节,用词考究,使词汇的选择和景点的特色相协调,这样才不会破坏景点的美,又同时让游客沉浸在其中。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些景点过度追求标识牌的美观,采用别具一格的标识形式和雕刻方式,单独看来倒是新颖悦目,但却和景点的风格不搭调,使之整体看起来不够和谐,这就破坏了景点的美观,降低了其欣赏价值。另外,在字体的运用上也应当有考究,使之顺应景点的特色是最好不过了,尤其是英文,必须清晰地展现出来。标识牌其实也是景点的一部分,在重视其美观的同时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与搭配,才能让游客真正享受旅游。

参考文献

篇2

一、两个简单的例子

1.1 老鹰(Hawk)与鸽子(Dove)博弈

1.2 系统选择博弈

二、进化博弈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2.1 理性的由来及其缺陷

2.2 心理学研究成果及有限理性概念的提出

2.3 进化博弈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三、进化博弈理论的基本内容

3.1 进化博弈理论基本模型分类

3.2 进化博弈理论基本均衡概念-----进化稳定策略

3.3 进化博弈理论基本动态概念----模仿者动态

四、进化博弈理论的应用

五、传统方法的缺陷及进化博弈理论研究方法的现实性

5.1 新古典经济学均衡分析法的缺陷

5.2 经典博弈理论的策略互动分析法及其缺陷

5.3 进化博弈理论局部动态分析方法的现实性

5.3.1 局部动态分析法的均衡观

5.3.2 局部动态法的时间观

5.3.3 局部动态法的均衡选择观

5.3.4 局部动态法的特殊性

六、结论

参考文献

摘要

本文从两个简单的博弈例子出发,以通俗的语言全面介绍了进化博弈理论的理性基础及其形成、发展、基本内容和部分应用,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比较了新古典经济学、经典博弈理论 ①及进化博弈理论在研究方法上的不同之处,并特别强调了进化博弈理论局部动态法的均衡观、时间观、均衡选择观及方法上的特殊性。进化博弈理论的局部动态分析方法既是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次创新又是经济学直面现实的有力武器。

关键词:沉默互动;社会互动;进化稳定策略;模仿者动态;均衡分析法;局部动态法

引言

为什么同样一项经济制度在某个地方对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在另一个地方对经济发展却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为什么能够有效降低交易费用的中介在一些地方会出现而在另一些地方却不能出现?为什么同样的管理方法在一个地方显示出高效率而在另一地方却不具有效率?诸如此类的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利用均衡分析法都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均衡分析法的最大缺陷是把经济系统中参与人看作是互不联系的单个人(仅研究单个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行为),不能把其所考察的问题放在一定的环境中去,该方法完全忽略了制度环境、社会环境及人文环境等对参与人行为的影响,单纯考察某个条件与结果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因而,无法对现实中出现的诸多现象给予合理的解释。博弈理论尽管把参与人之间行为互动关系纳入到了模型之中,但依然没能跳出新古典均衡分析法的基本框架,并且由于其对理性赋予更强的假定,使得该理论更加脱离现实。进化博弈理论则一反常规,从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考察经济及社会问题,它所提供的局部动态研究方法是从更现实的社会人出发,把其所考察的问题都置于一定的环境中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因而,其结论更接近于现实且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进化博弈理论属于经济学的前沿理论,该理论从其理论框架建立到现在仅仅只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其在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领域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已经成为主流经济的研究方法之一。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对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特别对进化博弈这样的前沿理论更是知者甚少,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以通俗的语言介绍进化博弈理论的相关内容及其应用,让读者对该理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部分给出进化博弈理论的两个典型的例子;第二部分对进化博弈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进行阐述;第三部分对进化博弈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第四部分概述进化博弈理论的有关应用;第五部分论述传统的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缺陷及进化博弈理论研究方法的现实性;第六部分对进化博弈理论的发展及理论前景进行简要的说明。

一、两个简单的例子

为了下文说明的方便,本文先给出进化博弈理论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给出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1.1 老鹰(Hawk)与鸽子(Dove)博弈

假定一个生态环境中有老鹰与鸽子两种动物,它们为了生存需要争夺有限的资源(如食物或生存空间等)而竞争。老鹰一般比较凶悍,必要时在斗争中直到重伤。鸽子一般比较温驯,竞争时在强敌面前常常退缩。竞争中获胜者得到了生存资源就可以更好地繁衍后代,重伤者则不利于其后代生长,即会减少其后代的数量。如果群体中老鹰与鸽子相遇并竞争资源,那么老鹰就会轻而易举地获得全部资源,而鸽子由于害怕强敌退出争夺,从而不能获得任何资源(当然不会受伤);如果群体中两个鸽子相遇并竞争生存资源,由于它们均胆小怕事不愿意战斗,结果平分资源;如果群体中两个老鹰相遇并竞争有限的生存资源,由于它们都非常勇猛而相互残杀,直到双方受到重伤而精疲力竭,结果虽然双方都获得部分生存资源但损失惨重,入不敷出。假定竞争中得到全部资源为50个单位(该数字也可以表示为生物的适应度、繁殖成活率或后代数量);得不到资源则表示其适应度为零;双方重伤则用来表示。于是老鹰、鸽子两种动物进行的资源竞争可以用一个对称博弈来描述,博弈的支付矩阵如下:

操作依赖于该群体的初始状态。如果初始时,该宿舍有多于4人使用操作系统,那么该宿舍所有学生最终都会使用该操作系统;否则所有学生最终会使用操作系统。

二、进化博弈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进化博弈理论是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次创新,该理论从否定传统理论赖以成立的基础----理性人假定出发而建立起来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它结合了生态学、社会学、心理学及经济学的最新发展成果,从有限理性的社会人出发来分析参与人的资源配置行为。

2.1 理性的由来及其缺陷

经济学自从古希腊哲学中分离出来并成为一门系统的学问,是在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国富论》之后。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关注的核心是资源的稀缺程度如何能被人类经济活动所减少,他们关注的重点不是资源配置问题而是国民财富的增长及国别差异的原因。1890年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的出版,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的成形,马歇尔之后,新古典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逐渐转向在给定稀缺程度下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稀缺资源的配置是需要人的参与,也就是说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演变为关于经济中参与人如何把稀缺的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地方去的问题,强调个体行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经济中参与人的决策行为是通过高度复杂的思维活动作出的,为了更好地从微观个体行为来解释资源配置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借用了哲学中“理性”概念对复杂的人类行为过程进行了抽象的假定。然而,理性一词用于经济学时却对其含义的理解与哲学中对其含义的理解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别。哲学中的理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用以探索自然和社会奥秘的认知能力,当代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在其著作《纯理性批判》一书中指出,人类理性即认知能力并不是万能的,而是有限的。经济学中的理性则是指一种行为方式,具体地说即是经济中参与人对其所处世界的各种状态及不同状态对自己支付的意义都具有完全信息,并且在既定的条件下每个参与人都具有选择使自己获得最大效用或最大利润的能力。

经济学家认为理性是至高无上的,人们凭借理性就可以完全地认识自然与社会。经济学中对理性的含义经过这样的处理以后,就使得经济学能够充分运用数学理论发展的成果来进行分析。为了应用数学工具并更好地处理经济问题,传统经济学家们从偏好,信念及理性三个方面来界定经济主体的特征,其中信念就是个体认为不同结果将会出现的基于个体所获信息之上的条件概率。偏好则是基于不同结果的信念之上的序。理性是根据上述偏好及信念,个体获得最优决策的程度以及个体根据已经获得的信息来修正其信念的能力。这三个特征使得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由现实人转向了理想化的对象,经济学越来越偏离了现实。

由理性概念而引致的缺陷首先表现在理性人具有无限的信息收集及处理能力的均衡观,认为经济系统常常处于均衡状态,非均衡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当受到外生因素扰动而使系统偏离均衡状态时,系统会以线性的方式回归均衡,这种机械式线性反应的均衡观来源于牛顿力学,由此而得出的比较静态分析法完全忽视了系统受到非线性扰动及连续因素的影响。其次表现在由全知全能的理性人而引致的均衡跳跃观,认为经济系统达到均衡或者从一个均衡到另一个均衡是不需要时间的,认为时间是可逆的,即经济变量与物理学的变量一样,只要条件相同系统的均衡也就相同,市场和经济对于过去的记忆是短暂的或者是没有的。这种应用经典牛顿力学分析方法来分析高度复杂的参与人经济行为使得其预测效果大打折扣。最后表现在其比较静态分析方法上,传统经济学的最基本分析方法----比较静态分析法赖以成立的基础是假定经济系统只受到外界一个个相互独立、互不重叠的冲击的影响,或者当一个因素的影响消除之后,下一因素才开始对经济系统产生影响。我们知道现实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各种因素之间不可能相互独立,系统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动都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动,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时间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长,各因素对最终目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比较静态法却只见局部不见整体,企图通过比较不同均衡来找出系统达到均衡的条件,因此得不出符合现实的结论,其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大大降低了其理论的现实意义。

2.2 心理学研究成果及有限理性概念的提出

随着经济学家对理论研究的深入,特别近来实验经济学的迅速发展,主流经济学赖以成立的基础“理性人”假定及其基本的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法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质疑。相继出现了许多其他的研究方法,其中在经济学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应用于经济分析有着非常曲折的历史。事实上,斯密、马歇尔、庇古、费雪尔和凯恩斯等一批古典经济学家都仔细地分析了偏好和信念的心理学基础。但从1940’s开始,一方面受到萨缪尔森及希克斯等新一派基于理性假定经济学家的影响,心理分析在经济学中的地位慢慢地被降低了;另一方面理性模型也遇到了许多如Allais(1952)悖论等难以给出合理解释的经济现象。于是1960’s开始,许多微观经济学家再次运用心理学研究方法来解释现实中的异常现象,宏观经济学也把经验法则和适应性预期纳入到其模型之中,正是在这一时期心理学家Simon(1957)提出了其著名的“有限理性”概念。然而,1970’s初随着Robert Lucas等人提出的理性预期理论、Selten、Kreps等倡导的强调正确信念及贝叶斯修正的博弈理论及Stiglitz、Spence等研究的信息经济学理论相继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经济学界再一次掀起了排除渗透在经济学领域中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热潮,心理的研究方法在经济学界几乎无立足之地,严格理性假定席卷整个经济学界。行为经济学的发起者Amos Tversky在经济学界根本找不到志趣相投者。1970’s末期,随着心理学家Amos Tversky与Kahneman合作发表了一系列应用心理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学问题的原创性文章,如1974年他们在Science发表的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1979年他们合作在Econometrica发表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慢慢消除了经济学界中存在的对心理学分析方法的偏见,此后应用心理分析方法来解释经济现象的文献见诸于各种经济学期刊之中,心理分析方法也渐渐地成为了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之一。

进入1980’s,随着经典博弈理论、生态理论及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心理学家西蒙把其在心理学领域研究的成果直接应用经济分析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极大地激励着经济及社会学家从现实人行为出发来解释经济及社会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认知过程首先表现为人们通过一种“感知秩序”进行学习活动,并形成分散的非同质的知识,其中“感知秩序”是指人的理解力、知识和人类行动之间的关系;其次表现为个体通过学习所达到的理性程度的有限性,组织学习个体学习行为的整合而形成的多层次“理性结构”,个体理性便会在一个累积性的组织或制度环境中得到塑造和提高并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学习行为总会受到组织、习惯和文化等制度性的限制和影响。西蒙认为人类并不是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的,因为人类认知能力有着心理的临界极限,人类进行推理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推理也是一种相对稀缺的资源,另外决策者决策时需要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是不可能免费获得的,获得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是需要大量成本的。考虑到参与人有限的知识水平、有限的推理能力、有限的信息收集及处理能力,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并非总是最大化的结果,其决策受到参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过去的经验、日常惯例及其他人相似情形下的行为选择等因素的影响。在有限理性条件下,由于参与人无法免费获得决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并且参与人即使获得了决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也可能由于有限的计算能力而无法得出最优决策。因此,参与人只能采取模仿、学习等简单的直观决策方法或一些固定的常规来进行决策。人类的决策结果受到复杂的认知过程的影响,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即使给出相同的条件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决策结果,即决策结果受到认知过程的路径影响。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将源于心理学的综合洞察力应用于研究在不确定条件下参与人的决策过程及行为结果并展示了人为决策是如何异于标准经济理论预测的结果。在1979年,他与有着深厚数学及哲学背景的心理学家特韦尔斯基(Tversky)提出了震撼经济学界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他们的发现激励了新一代经济学研究人员运用认知心理学来研究经济学,使经济学的理论更加丰富。一个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不仅是对获奖者过去成就的肯定,更主要说明了获奖理论将会成为主流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给丹尼尔·卡内曼标志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传统的“经济人”转向现实的“社会人”,经济学直面现实。如何从有限理性出发来研究参与人的行为,许多经济学家对之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理论,在这些理论之中影响最大且受到了经济学界普遍接受的理论即进化博弈理论。

2.3 进化博弈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进化博弈理论源于对生态现象的解释,1960年代生态学家Lewontin就开始运用进化博弈理论的思想来研究生态问题。生态学家从动植物进化的研究中发现,动植物进化结果在多数情况下都可以用博弈论的纳什均衡概念来解释。然而,博弈论是研究完全理性的人类互动行为时提出来的,为什么能够解释根本无理性可言的动植物的进化现象呢?我们知道动植物的进化遵循达尔文“优胜劣汰”生物进化理论,生态演化的结果却能够利用博弈理论来给予合理的解释,这种巧合意味着我们可以去掉经典博弈理论中理性人假定的要求。另外,1960年代生态学理论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非合作博弈理论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并日趋成熟,进化博弈理论具备了产生的现实及理论基础。

进化博弈理论应用于研究经济学问题在学术界曾经引起极大的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理性假定。当时由于理性概念在经济学界已经根深蒂固。多数人认为利用研究生态演化的进化博弈理论来研究参与人的行为是不合适的。因为动植物行为是完全由其基因所决定的,而经济问题则涉及到具有逻辑思维及学习、模仿能力的理性参与人的行为,因此,借助于进化博弈理论来研究远比动植物复杂的人类行为显然是行不通的。但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及有限理性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应用进化博弈理论来解释经济现象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利用进化博弈理论来研究并解释经济现象的文献大量出现于各种经济学期刊了。尽管如此,利用进化博弈理论来解释经济现象还是需要对该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果去掉参与人偏好、信念及理性假定等条件,那么参与人是如何作出决策的呢?进化博弈理论在处理有限理性参与人决策问题时,常常假定参与人遵循某种比贝叶斯法则更简单的行为规则,这种行为规则应该告诉如何采取行动及如何根据经验来改变行为选择,这样参与人只要知道什么会发生,而不必知道为什么会发生。

1970年代,生态学家Maynard Smith and Price(1973)结合生物进化论与经典博弈理论在研究生态演化现象的基础上而提出了进化博弈理论的基本均衡概念----进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gegy ESS),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进化稳定策略概念的提出标志着进化博弈理论的诞生。此后,生态学家Taylor and Jonker(1978)在考察生态演化现象时首次提出了进化博弈理论的基本动态概念----模仿者动态(Replicator Dynamics)。至此,进化博弈理论有了明确的研究目标。

1980年代以后,随着新古典经济学及博弈论固有的缺陷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有限理性概念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加之进化博弈理论在解释生态现象时获得的巨大成功,特别是经济学界于1992年在康奈尔大学召开的进化博弈理论学术会议,正式确立了该理论的学术地位。一大批如Larry Sameulson、Ken Binmore、Peyton Young等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的进化博弈理论分析框架进行拓展,并使之逐渐转化为描述经济行为的理论。目前,进化博弈理论的基本理论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但还是相当粗糙。因此,它仍然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但该理论提供了比传统理论更具现实性且能够更准确地解释并预测参与人行为的研究方法,从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生态学家的重视,我们有理由相信该理论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已经为时不远。

三、进化博弈理论的基本内容

进化博弈理论结合经典博弈理论及生态理论研究成果,并以有限理性的参与人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动态分析方法把影响参与人行为的各种因素纳入其模型之中,并以系统论的观点来考察群体行为的演化趋势。

进化生态学与博弈论的结合至少已有三十几年的历史,初看起来使人觉得奇怪,因为博弈论常常假定参与人是完全理性的,而基因和其他的演化载体常常被假定是以一种完全机械的方式运动。然而一旦用参与人群体来代替博弈论中的参与者个人,用群体中选择不同纯策略的个体占群体中个体总数的百分比来代替博弈论中的混合策略,那么这两种理论就达到了形式上的统一。尽管这两种理论在形式上达到了统一,但进化博弈理论与经典博弈理论还是存在本质区别。在进化博弈理论中每个参与人都是随机地从群体中抽取并进行重复、匿名博弈,他们没有特定的博弈对手 ④。在这种情况下,参与人既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直接获得决策信息,也可以通过观察在相似环境中其他参与人的决策并模仿而间接地获得决策信息,还可以通过观察博弈的历史而从群体分布中获得决策信息。对参与人来说,观察群体行为的历史即估算群体分布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群体分布包含了对手如何选择策略的信息。其次,通过观察群体分布也有助于参与人知道什么是好的策略什么是不好的策略。参与人常常会模仿好的策略⑤ 而不好的策略则会在进化过程中淘汰,模仿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行为不仅以说教的形式传递下来,而且也容易被模仿。参与人由于受到理性的约束而其行为是幼稚的(Naive),其决策不是通过迅速的最优化计算得到,而是需要经历一个适应性的调整过程,在此过程中参与人会受到其所处环境中各种确定性或随机性因素影响。因此,系统均衡是达到均衡过程的函数,要更准确地描述参与人行为就必须考察经济系统的动态调整过程,动态均衡概念及动态模型在进化博弈理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3.1 进化博弈理论基本模型分类

进化博弈理论的基本模型按其所考察的群体数目可分为单群体模型(Monomorphic Population Model)与多群体模型(Polymorphic Populations Model)。单群体模型直接来源生态学的研究,在研究生态现象时,生态学家常常把同一个生态环境中所有种群看作一个大群体,由于生物的行为是由其基因唯一确定的,因而可以把生态环境中每一个种群都程式化为一个特定的纯策略。经过这样处理以后,整个群体就相当于一个选择不同纯策略(纯策略集的数目就相当于群体中的种群数)的个体。群体中随机抽取的个体两两进行的都是对称博弈,有些文献中称这类模型为对称模型(Symmetry model)。严格地说,单群体时个体进行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博弈,博弈是在个体与群体分布所代表的虚拟参与人之间进行。如第一部分的老鹰----鸽子博弈,该生态环境中有两个种群老鹰与鸽子,它们代表两个不同的纯策略,用进化方法进行处理时认为该生态群体中每个个体都有两种可供选择策略即老鹰策略与鸽子策略,此时的博弈并不是在随机抽取的两个个体之间进行,而是每个个体都观察群体状态(选择老鹰策略与鸽子策略个体数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给定此状态它就可以计算自己选择不同策略所得的期望支付(严格地说这并不是期望支付,但为了说明的方便本文仍然借用该概念)进而确定选择哪一个策略不选择哪一个策略,对物种而言这就意味着种群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多群体模型是由Selten (1980)首次提出并进行研究的,他在传统单群体生态进化模型中通过引入角色限制行为(Role Conditioned Behavior)而把对称模型变为了非对称模型。在非对称博弈个体之间有角色区分,此时可以从大群体中区分出不同的小群体,群体中随机抽取的个体之间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两两配对重复、匿名非对称博弈,有时又称之为非对称模型(Asymmetry model)。如果我们把系统选择博弈中的宿舍变成学校(整个学校相当于一个大群体)而把十个人变成十个班(每一个班看成是一个小群体,且同一班的同学无角色区分即与单群体情形一样),每个班的学生都有多种选择,此时该校学生所进行的计算机系统选择博弈就是非对称博弈。非对称博弈模型并不是对单群体博弈模型的简单改进,由单群体到多群体涉及到一系列的如均衡及稳定性等问题的变化。Selten(1980)证明了“在多群体博弈中进化稳定均衡都是严格纳什均衡⑥ ”的结论,这就说明在多群体博弈中,传统的进化稳定均衡概念就显示出其局限性了。同时,在模仿者动态下,同一博弈在单群体与多群体时也会有不同的进化稳定均衡。

按照群体在演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因素是确定性的还是随机性的,进化博弈模型可分为确定性动态模型和随机性动态模型。确定性模型一般比较简单并且能够较好地描述系统的演化趋势,因而,理论界对之进行较多的研究。随机性模型需要考虑许多随机因素对动态系统的影响,一般比较复杂,但该类模型却能够更准确地描述系统的行为,近年来理论界对之也进行广泛的探讨[对随机动态的详细讨论可以参阅这方面的经典文献Foster, D., and P. Young.(1990), Fudenberg, D. and C. Harris (1992), Kandori, M. G. Mailath, and R. Rob(1993)]。

3.2 进化博弈理论基本均衡概念-----进化稳定策略

进化博弈理论的基本均衡概念---进化稳定策略⑦ [文献2、5有详细介绍]是由Maynard Smith and Price(1973)及Maynard Smith(1974)在研究生态演化问题时提出来的,其直观思想是:如果一个群体(原群体)的行为模式能够消除任何小的突变群体,那么这种行为模式一定能够获得比突变群体高的支付,随着时间的演化突变者群体最后会从原群体中消失,原群体所选择的策略就是进化稳定策略。系统选择进化稳定策略时所处的状态即是进化稳定状态,此时的均衡就是进化稳定均衡。下面给出Maynard Smith and Price(1973)对进化稳定策略的定义(此后本文称之为原初定义),用符号表示如下:

说是进化稳定策略,如果,存在一个<,不等式对任意都成立。其中A是群体中个体博弈时的支付矩阵;y表示突变策略;是一个与突变策略y有关的常数,称之为侵入边界(Invasion Barriers);表示选择进化稳定策略群体与选择突变策略群体所组成的混合群体。实际上相当于该吸引子对应吸引域的半径,也就说进化稳定策略考察的是系统落于该均衡的吸引域范围之内的动态性质,而落于吸引域范围之外是不考虑的,所以说它只能够描述系统的局部动态性质。至于系统是如何进入吸引域的原初的进化稳定策略定义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要准确地理解进化稳定策略概念就必须正确理解突变者和侵入边界的含义。我们可借助于前面的两个例子来理解。在老鹰、鸽子博弈中,当该生态环境中只有老鹰(或只有鸽子)时,这时系统已经处于均衡状态,但它们都是不稳定的均衡,因为这两个均衡都可以被突变者侵入。开始时,假定该生态环境处于老鹰均衡,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而进入鸽子时,那么随着时间的演化,整个生态系统最终就会稳定于一半为老鹰一半为鸽子的状态,即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是进化稳定的。这说明该博弈中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是不稳定的。因为,当系统处于纯策略所表示的状态时,只要存在突变者系统就会离开这种状态,所以它们都不是进化稳定的。相反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却不一样,即当系统处于一半是老鹰一半是鸽子时,如果由于某种因素使得系统偏离该状态,那么系统会自动恢复到原来状态。另外,在系统选择博弈中突变者、侵入边界就更为明显,所谓突变者即是指选择进化稳定策略以外的策略者,且侵入边界与不同的均衡有关。该博弈有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和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前一个均衡所对应的侵入边界就是,也就是说如果选择操作系统的学生数占群体总数的比例大于(即学生数大于4),那么选择操作系统的突变者就不可能侵入到该群体中,如果选择操作系统的学生数占群体总的比例小于(即学生数小于4),那么选择操作系统的突变者就会侵入到该群体中而原来选择操作系统的学生会转而学习操作系统。

最初进化稳定策略定义有比较苛刻的条件限制,如单群体、群体中个体数目无限大、系统只受到不连续且互不重叠冲击的影响等。这些条件大大地限制该定义的应用,随着学术界对进化博弈理论研究的深入,许多理论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最初定义进行了拓展,如Selten 1980首次给出了适应于描述多群体均衡的定义;Schaffer 1988首次给出了适应于描述有限规模群体的均衡定义;Foster and Young(1990)首次给出了适应于描述连续随机系统的均衡定义等等(有关对进化稳定策略进行拓展的讨论见文献[5])。最初定义是在解释生态现象时提出来的,如果进行经济分析,时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在分析生态现象时,把每一个种群的行为都程式化为一个策略,因此进化的结果将会是突变种群的消失(消失的原因在于生物的行为是由其遗传基因唯一确定的)。如果用于经济分析,那么进化的结果将是那些选择突变策略的个体最终会改变策略而选择进化稳定策略(因为人类可以通过学习、模仿等来改变自己所选择的策略)。

经典博弈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纳什均衡即是指一种策略组合,在该策略组合下任何个人单独偏离都不会变得比不偏离好。纳什均衡是一个静态概念,不能描述系统的动态性质,用数学语言来说它是动态系统的不动点,纳什的成功就是在于他应用拓扑学的不动点定理证明了纳什均衡的存在性。进化稳定策略必定是纳什均衡策略,它是纳什均衡的精练,文献[3]对此有详细的介绍。在进化稳定策略的定义中引入突变者及侵入边界使之能够更好地描述系统的局部动态性质。第一部分的两个例子中,按照纳什均衡的概念是无法得知两个系统最终会选择哪一个均衡,但利用进化稳定策略却可以说明系统最终会稳定哪一个均衡并可以分析系统达到不同均衡的条件,在某种程度上,较好地解决了多重均衡选择问题。

3.3 进化博弈理论基本动态概念----模仿者动态

进化博弈理论来源于生态学的研究,该理论基本上从“优胜劣汰”的进化论观点来看待群体行为的调整过程。一般的进化过程都包括两个可能的行为演化机制:选择机制(Selection Mechanism)和突变机制(Mutation mechanism)。选择机制是指本期中能够获得较高支付的策略,在下期被更多参与者选择;突变是指参与者以随机(无目的性)的方式选择策略,因此突变策略可能获得较高支付也可能获得较低支付,突变一般很少发生。新的突变也必须经过选择,并且只有获得较高支付的策略才能生存(Survive)下来。进化博弈理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描述群体行为的这种选择机制和突变机制。博弈理论家对群体行为调整过程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由于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对群体行为调整过程的研究重点也就不同,因而提出了不同的动态模型,如Weibull(1995) 提出的模仿动态(Imitation Dynamics)模型,认为人们常常模仿其他人的行为尤其是能够产生较高支付的行为;Börgers and Sarin(1995,1997)等提出并应用强化动态(Reinforcement Dynamics)来研究现实中参与人的学习过程;Skyrms (1986) 引入了意向动态(Deliberational Dynamics)模型对哲学中的理性问题进行了讨论;Swinkels(1993)提出了近似调整动态(Myopic Adjustment Dynamics);Borgers and Sarin(1995)提出了刺激—反应动态(Stimulus-Response Dynamics)等等。到目前为止,在进化博弈理论中应用得最多的还是由Taylor and Jonker(1978)在对生态现象进行解释时首次提出描述单群体动态调整过程的模仿者动态(Replicator Dynamics)。所谓模仿者动态是指使用某一策略人数的增长率等于使用该策略时所得的支付与平均支付之差。下面就给出Taylor and Jonker(1978)提出的模仿者动态的微分形式:

化的而且因素之间的互动作用也是需要时间的。因此,均衡只是一种暂时现象或者在多数情况下,系统根本不可能达到的现象,要更准确地考察参与人的行为就必须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把行为互动性、因素互动性及时间因素纳入到其模型之中。

5.2 经典博弈理论的策略互动分析法及其缺陷

考虑到新古典经济学没有把参与人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纳入到其模型之中,经典博弈理论则在理性人假定的基础上把参与人行为的互动关系纳入到其模型之中进一步考察了参与人的决策问题。在我国,对人类互动行为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田赛马的故事,但作为一种正式理论提出来,一般认为是始于冯·诺意曼和摩根斯藤(Von Neumann and O. Morgenstern, 1944)出版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直到纳什(Nash 1950)在研究非合作博弈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概念才使得博弈论成为一门完整的理论。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994年,三位杰出的博弈论大师:纳什(John F. Nash)、泽尔藤(Rechard Selten)和海萨尼(John C. Harsanyi)获得了经济学的最高荣誉——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全球经济学界再次掀起了对博弈论的研究热潮。经典博弈论为社会科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使我们能够以全新的方法来处理各种冲突与合作的问题。博弈论作为一种理论工具,其应用相当广泛。在信息经济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1996年诺奖得主Mirrlees等、2001年诺奖得主Akerlof等都对信息经济学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充分说明了博弈论在经济学的地位可见一斑。

经典博弈理论的核心概念----纳什均衡就是由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纳什在研究非合作博弈时提出来的。纳什均衡即是指给定其他参与人选择的情况下,每一个人单独偏离均衡都不会变得比不偏离好,显然纳什均衡是一个静态均衡概念。经典博弈理论尽管把参与人的互动行为引入到其模型之中,并认为现实中参与人不是孤立地作出自己的决策,每一个参与人的决策不仅依赖于其自身所面临的条件及其所拥有的信息,而且也依赖于其他参与人的决策选择。但该理论却面临着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首先,博弈论中的互动是一种“沉默互动⑨ ”,这种互动不允许参与人之间存在任何形式的交流,即假定参与人都是一个个只会理性计算的孤立经济人而非社会人,一旦引入社会互动,许多博弈都无法进行分析,也就是说经典博弈理论中的互动并不“社会互动”而是孤立的“沉默互动”。其次,博弈论的基本均衡概念纳什均衡要求博弈各方都是理性的,并且理性是共同知识,博弈时如果某一方选择了非理,那么博弈就无法进行下去。特别地该理论在利用后向归纳法(Backward Induction)对纳什均衡进行精练时,不但要求参与人完全理性,而且还要求参与人的行为满足序贯理性(Sequential Rationality)要求。这一比理性更强的要求使得博弈论更加远离现实人。再次,在处理参与人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时,不仅要求各参与人知道世界的各种状态,而且要求参与人知道每一种状态所出现的概率,并且给定一个先念信念,当出现任何新信息时,每个参与人都能够应用贝叶斯法则修正自己的先念信念,也就是说参与人不但具有很强的计算、推理能力,而且能够在一个大的状态空间上应用贝叶斯法则解决相当复杂的问题。现实中多数情况下,参与人并不都具有这种计算、推理能力。最后,博弈论碰到了其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多重均衡的处理,当博弈出现多重均衡特别是多重严格纳什均衡时,尽管许多理论家提出了一些方法(Selten(1965)提出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概念,Selten(1975)提出的颤抖手精练纳什均衡,Kerps—wilson(1982)提出的序贯均衡,Schelling(1960)提出的聚点均衡等)来处理多重均衡问题,但始终没能获得一致认可的结论。

与新古典经济学相比,经典博弈理论虽然在其模型中纳入了行为的“沉默互动”关系,但该理论给出的研究方法仍然没能跳出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框架,这种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达到结果的过程的分析方法依然把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因素都看作为一个个孤立因素,依然认为影响因素与决策结果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依然没能把参与人所处社会环境等因素纳入到其模型之中,因而不能准确地描述现实中人的决策行为,其结论也仅仅具有理论意义而缺乏政策含义。

5.3 进化博弈理论局部动态分析方法的现实性

进化博弈理论利用达尔文“优胜劣汰”的生物进化论、经典博弈理论并结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西蒙提出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参与人群体出发,通过对群体行为的研究进一步得出参与人个体的行为。进化博弈理论跨越了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与有限理性的“社会人”的鸿沟,实现了经济学研究方法革命性的突破。与传统均衡分析法相比,进化博弈理论的局部动态分析方法在以下几个方面独具特色。

5.3.1 局部动态分析法的均衡观

传统的均衡分析方法认为完全理性参与人能够对环境的任何变化作出迅速的最优反应,因而,经济系统是常常处于均衡状态的,分析参与人的行为只需要研究均衡结果,并以此来预测经济人的行为,通过比较不同均衡结果来寻找系统达到均衡的条件。这种处理方法为了数学上处理的方便而撇开现实中“因素互动”而分别考察单个因素对均衡的影响,使得理论更加缺乏现实基础。进化博弈理论则完全摒弃传统理论中非现实的“理性人”假定,直接从有限理性参与人群体出发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局部动态法。局部动态法把经济系统达到均衡结果的过程纳入到其模型之中,认为经济系统达到均衡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均衡结果依赖于达到均衡的过程,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结果都是路径依赖的,它与混沌经济学完全动态的研究方法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

5.3.2 局部动态法的时间观

传统的均衡分析法并没有纳入因素互动关系并且理性计算是不需要时间的,所以得出经济系统常常是均衡的结论。进化博弈理论的局部动态法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把参与人的决策过程时间及因素互动的时间纳入到其基本模型之中,强调系统达到均衡的过程,并认为经济系统由于受到各种互动行为及互动因素的影响,有些系统达到均衡可能只需要很短的时间,有些系统达到均衡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有些系统可能无法达到均衡。时间因素对经济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均衡分析法无法考虑宏观经济政策中“时滞”使得许多实施时有效的政策在发生作用时却出现了与原意相反的结果。时间是度量政策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不考虑时间因素有些政策可能很有效率,但纳入时间因素,一些需要太长时间才能使系统达到意愿均衡的政策可能根本就没有效率。进化博弈理论把时间纳入到模型分析中并充分应用数学中的相图来描述经济系统达到均衡的路径,这样有利于决策者控制经济系统使之朝向既定的目标前进,也有利于决策者寻找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系统向意愿均衡转化的因素,使系统尽快达到有效率的均衡。

5.3.3 局部动态法的均衡选择观

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逻辑有理性就有均衡,然后在既定均衡下通过对不同均衡的比较来寻找系统达到不同均衡的条件,即比较静态法,最后结合条件找出希望达到的均衡,因此,该理论不存在真正意义的均衡选择问题。经典博弈理论提供的分析方法在多数情况下都存在其自身所无法处理的多重均衡问题。如老鹰与鸽子博弈及系统选择博弈中多重均衡问题。进化博弈理论的局部动态法引入突变因素就能够较好地解决了多重均衡的选择问题,在老鹰与鸽子博弈中,尽管全是老鹰(全是鸽子)都是均衡的,但这两个均衡都极不稳定即都不是进化稳定均衡,一旦有鸽子(老鹰)突变者进入该系统就会使系统偏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使得系统趋向于混合策略进化稳定均衡即一半鸽子一半老鹰(该均衡是一个全局吸引子);在系统选择博弈中经典博弈理论无法解释系统最终会趋于哪一个均衡,局部动态法引入了突变因素就能够很好地解决了均衡选择问题,即系统最终会趋于哪一个均衡依赖于系统的初始状态即路径依赖。进化博弈理论的基本均衡概念----进化稳定均衡描述的是当经济系统一旦进入到某一均衡的吸引域内时,系统就会对其他的突变策略具有一定程度(即在突变边界内)的抵抗力。

5.3.4 局部动态法的特殊性

新古典经济学与经典博弈理论均衡分析法都是以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为研究对象来考察参与人的最优决策行为,并由此研究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然而它们却碰到了如何由个体行为转化到群体行为的困难,因为这种转化过程涉及到各种互动因素的影响。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经典博弈理论中囚徒困境博弈,在该博弈中两个囚徒都从个体理性出发,但得到了集体非理性均衡的结论。也就是说,均衡分析法根本无法实现从个体行为向集体行为的过渡,在此框架内寻找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的困难是非常大的。进化博弈理论的局部动态法则从人的社会性出发,利用系统论的处理方法来看待参与人的决策行为。该理论直接以参与人的群体为其研究的逻辑起点,在考虑到影响参与人行为的社会因素、文化因素、民族习俗及个体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群体中有限理性个体的行为互动关系,很巧妙地避开由个体行为向集体行为转化问题,因而能够更加真实地反应现实人的决策过程及其决策结果。

六、结论

进化博弈理论是经济学领域的前沿理论,它来源于对生态现象的研究,虽然该理论应用于经济分析的时间不长,但它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析方法,较好地克服了新古典经济学及经典博弈理论中理性假定及多重均衡的困难。并且,应用进化博弈理论来研究经济系统能够获得比传统理论更准确的结果,能够更加现实地解释经济现象,因而在短期内为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从某种意义上说引入进化博弈理论局部动态法来分析经济中参与人的行为是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次创新。

注释: ①本文把源于冯·诺意曼和摩根斯藤经纳什发展而成的博弈理论称之为经典博弈理论。 ②即无性生殖,这样假定的意思就是说后代继承其母体的策略,并且永远不改变,当然用于研究人类的行为时,需要作相应的调整。 ③所谓近视调整即是指参与人不管未来怎么样,只知道使当前的支付最大化 ④ 经典博弈理论中每一个参与人都有特定的博弈对象,并且,在重复动态博弈中,后行动者通过观察先行动者的理而利用贝叶斯法则来修正自己的先念信念,然后,在此信念下选择使自己获得最大支付的策略。 ⑤好的策略即是指能够获得较高支付的策略。 ⑥所谓严格纳什均衡即是严格占优纳什均衡。给定对手选择的情况下,每个人都通过选择严占优的策略而组成的纳什均衡。 ⑦事实上,这与Selten提出的颤抖手均衡概念具有相似性,所谓颤抖手均衡是指一个战略组合,只有当它在允许所有参与人都可能犯错误时仍是每一个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的组合时才是一个均衡,其严格定义可以参阅张维迎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其中的颤抖或者犯错误与进化稳定策略中的突变因素有差不多的含义,但它们之间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⑧由模仿者动态方程进行支付变换,可得。 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博弈论一个著名的捐款----回赠实验中看出,募捐者要求每一个人都自愿捐款,最终募捐者以3倍于捐款总额的钱平均分派给每个捐款者,为了使得博弈能够分析下去,募捐者要求自愿捐款时每个人都不得与其他人讨论,否则该博弈就无法进行下去,因此,本文称博弈论中的互动是一种沉默互动而非社会互动。这个实验充分体现了古典经济学及博弈论研究对象上的一致性,即它们都是研究单个个体的行为而排除了人的一个重要特征----社会性。参考文献

[1] 王则柯(1999):《博弈论平话》,中国经济出版社。

[2] 张维迎(1999):《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出版社。

[3] 张良桥,冯从文(2001):《进化稳定均衡与纳什均衡:兼谈进化博弈理论的发展》,《经济科学》,3,103-111。

[4] 张良桥(2001):《理性与有限理性:论经典博弈理论与进化博弈理论之关系》,《世界经济》,8,74-78。

[5] 张良桥(2003):《论进化稳定策略》,《经济评论》,2,70-74。

[6] 张良桥,郭立国(2003):《论模仿者动态》,《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

[7] 杨小凯(2000):《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 青木昌彦, 奥野正宽(1999):《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 魏加宁等译, 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

[9] Allais, M., (1952): The foundations of a positive theory of choice involving risk and a criticism of the postulates and axioms of the American school, in expected utility hypotheses and the Allais Paradox, edited by M. Allais and O. Hagen, Dordrecht: Teidel.

[10] Börgers, T. and R. Sarin (1997): Learning Through Reinforcement and Replicator Dyna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77, 1-14.

[11] Börgers, T. and R. Sarin, (1995): “Learning through Reinforcement and Replicator dynamics”, Mimeo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12] Conlisk, J.(1980): Costly Optimizers Versus Cheap Imitator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80, (1): 275-293.

[13] Cowen , Tyler, and Randall Kroszn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Monetary Economic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1987, (95): 567-590.

[14] Crawford, Vincent, P. (1989): “An Evolutionary explanation of Van Huyck. Battalio, and Beil’s Experimental Results on Coordination,”Manuscript,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15] Daniel Kahneman and Amos Tversky (1979):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1979, (47), 263-291.

[16] Foster, D., and P. Young.(1990) Stochastic Evolutionary Game Dynamics, Theoretical Population biology, (38): 219-232.

[17] Fudenberg, D. and C. Harris (1992): Evolutionary Dynamics with Aggregate Shocks,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92, (57): 420-441.

[18] Jones, R..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Media of Exchang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6, (84): 757-775.

[19] Kahneman, D. and A. Tversky(1974) :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 Science, 185, 1124-1131.

[20] Kahneman, D. and A. Tversky(1979) :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47, 263-291.

[21] Kandori, M. G. Mailath, and R. Rob (1993): Learning, Mutation, and Long-run Equilibria in Games, Econometrica, 61, 29-56.

[22] Kreps. D., and Wilson,(1982): Signaling Games and Stable equilibrium, Econometrica, 50, 863-894.

[23] Lewontin, R. C. (1960): Evolution and the Theory of Games.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1, 382-403.

[24] Maynard Smith, J. and G. R. Price.(1973): “The Logic of Animal Conflicts”, Nature, , (246): 15-18.

[25] Nash, Jr. John F.(1950), The Bargaining Problem. Econometrica.

[26] Nash, Jr. John F.(1951), Noncooperative games, Annals Mathematics 54.

[27] Schelling, T. (1960): The Strategy of Conflic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

[28] Schelling, Thomas(1960), Strategy of Conflict, Harvard U. Press.

[29] Selten, P. (1978): The chain store paradox,Theory and decision 9, 127-159.

[30] Selten, R. (1980): A Note on 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ies in Asymmetric Games Conflicts,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84, 93-101.

[31] Selten, R.(1975), Reexamination of the Perfectness Concept for Equilibrium Points in Extensive Gam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me Theory, 4, 25-55.

[32] Selten, R., (1965): Spieltheoretische Behandlung Eines Pligopolmodells mit Nachfagetragheit, Zeitschrift fur die gesamte Staatswissenschaft, 12, 301-324.

[33] Simon, H. A., (1955): A behavioral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69,99-118.

[34] Skyrms, Brian (1986): Deliberational Equilibria, Topoi, 5, 59-67.

[35] Smith, V. L. (1979): Indirect revelation of the demand for public goods: An overview and critique, 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5, 183-189.

[36] Swinkels, J. (1993): Adjustment Dynamics and rational Play in Games,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5, 455-484.

[37] Taylor, P. D. and L. B. Jonker.(1973): 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 and Game Dynamics, Mathematical Social. Science (40): 145-156.

[38] Tversky, A. and D. kahneman(1992): Advances in prospect theory: cumulative representation under uncertainty,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5, 297-323.

[39] Von Neumann, John and Oskar Morgenstern(1944),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Princeton U Press.

篇3

经典博弈论的视角,是以不偏不倚的旁观者姿态看待博弈双方的。这种超然的中立者态度,会使曾经旨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博弈论陷入纯理论的自娱自乐中。

当博弈论专家的理论模型越来越超出常人的智力范围时,另一个自然科学领域开始注意到博弈论的潜在价值,这就是生物学。《演化与博弈论》这本现在看来完全能够称得上理论坐标的著作所讨论的内容,正是关于应用博弈论构建生物演化分析一般方法的总述。

本书对于社会科学专业人士――且不说那些非专业人士――来说,翻开的第一感觉可能会是一种莫名的疏离。鸟类翅膀形态的演化、雌性掘土蜂的竞争、哺乳动物的性选择,这些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

本书的初衷仅针对生物学家,而非社会科学学者。也许,当年梅纳德,史密斯领导他的团队运用博弈论分析生物演化难题时,也未曾想到他竟然催化了博弈理论的又一次飞跃――演化博弈论。因此,只在本书的最后,作者才略微触及了一些演化博弈论和文化演化之间相关性的问题。四年之后,萨格登(Robert Sugden)首次全面使用生物学演化博弈方法,分析社会制度的演化,出色地解释了自发秩序的生成机制。而后,在宾默尔(Ken Binmore)、鲍尔斯(Samuel Bowles)、史克姆斯(Brian Skyrms)以及扬(Peyton Young)等人的推动下,演化博弈论迅速成为一股强劲的思潮,“演化”二字成为当前社会理论分析的流行趋势。

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梅纳德,史密斯被众多社会科学大师称为“演化博弈论之父”,这就如生物遗传基因突变一样奇妙。但是,如果细究其理论,便会发现生物演化的思想,事实上抓住了人类社会某些内在的本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生物学家放弃了经典博弈理论苛刻的理性要求。放弃了完全理性假设的演化博弈论,允许我们从自身视角出发去看待社会。这种“设身处地”的思考视角。使演化博弈论具有了经典博弈理论没有的亲和力。当生物学家将经典博弈理论的思想精髓应用于生物学研究20年后,经济学家又重新将结合了生物演化思想的博弈理论拿回来,用于分析社会制度的演化。

篇4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作为一种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模式,独立学院是以高校的智力资源与民间的资本优势相结合而产生的,有效弥补了高等教育投资不足,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

但是,在现实中,独立学院的运行却面临着诸多问题,以至于产生“肯定派”、“否定派”、“调和派”等不同说法与“长期存在论”、“消亡回归论”、“转型论”等多种发展前景预测。究其原因,由于“独立学院是‘催熟’产品,带有明显的政府行为”[1],因此,在探讨独立学院的现实困境时,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政府行为应该如何进行定位,就需要审慎地分析。笔者试图通过博弈论中的经典模型――“智猪博弈”(Pigs’payoffs)来分析政府在围绕独立学院进行的多方博弈中的角色定位,并对政府制定博弈规则的路径选择进行探讨。

一、经典“智猪博弈”及其拓展模型

1.经典“智猪博弈”模型

博弈论中,“智猪博弈”是一个著名的纳什均衡的例子。在这个模型中,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食槽,另一边安装着控制食物供应的踏板,不论谁踩踏板都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谁踩踏板就会首先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由于踏板与食槽之间有一定距离,踩踏板必定后到食槽。若大猪先到槽边,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时到槽边,收益比是7∶3;小猪先到槽边,收益比是6∶4。在两头猪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终结果是小猪选择等待,而大猪即使疲于奔命也难以填饱肚子(如图1)。这就是经典“智猪博弈”模型所揭示的市场竞争“小猪躺着大猪跑”、“搭便车”现象。

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这个模型,就会发现,假设双方都没有能力将对方挤出市场(这是一个重要前提),驱使大猪小猪是否踩踏板争食的核心动机即是规则的制定者所能够决定的食物数量和踏板与食槽之间的距离。那么,能否设计一种比较理想的规则,激励智猪为了获取食物而积极竞争呢?

2.拓展“智猪博弈”模型

为了分析不同规则之下智猪的表现,我们根据经典“智猪博弈”模型进一步拓展其假设条件:第一,大猪的最小收益值为6个单位,最大收益值为9个单位,小猪的最小收益值为1个单位,最大收益值为4个单位。第二,大猪小猪踩踏板(参与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收益值,如果甚至达不到最小收益值,即基本没有竞争动机。第三,规则的设计者可以控制两个自变量作为激励手段,即食物供应量和踏板与食槽之间的距离。食物的供应量可以减少、增加或维持不变。踏板与食槽之间的距离可以缩短至足够近,谁踩踏板谁就先得到食物。

根据可供调节的自变量,我们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激励措施,进而产生不同的拓展“智猪博弈”模型,据此分析大猪小猪在不同规则之下的表现,以比较检验规则的有效性。

规则一,减少食物供应量至5个单位,维持踏板与食槽之间的距离不变。在这种规则之下,大猪不论踩踏板与否,都不会达到自己的最小收益值,故而毫无踩踏板的积极性;而小猪如果踩踏板,则一无所获(如图2)。显然,这种规则非常失败。

规则二,减少食物供应量至5个单位,同时缩短踏板与食槽之间的距离。大猪仍然达不到自己的最小收益值,小猪虽然选择踩踏板可以达到自己的最小收益值,但距离最大收益值较远,故而大猪小猪都缺少积极性(如图3)。这种规则仍然不可取。

规则三,增加食物供应量至20个单位。即使不缩短踏板与食槽之间的距离,只要踩踏板,就会超过自己的最大收益值(如图4)。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竞争意识不会很强。这种规则设计成本既高,又起不到激励作用。

规则四,维持食物供应量10个单位,同时缩短踏板与食槽之间的距离。在这种规则下,只要双方努力,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最大受益值(如图5),而等待者仅能获取最小收益甚至不得食。因此,为了追求各自的最大收益值,大猪小猪都会积极地去踩踏板,多劳者多得食物。显然,这是一种最佳方案,成本不高,但激励效果更好。

二、拓展“智猪博弈”模型对政府角色定位的启示

拓展“智猪博弈”模型告诉我们:对于政府,不同的政策会产生不同的市场竞争态势。选择一种成本不高但收获最大的规则,既是政府的愿望,也是激励市场中所有博弈各方的关键所在。于是,我们可以对政府角色定位进行分析。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投资管理体制下,公立高校与政府是一种博弈关系,并且处于一种高成本的博弈状态[2]。但是独立学院作为一种体制创新,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融资创新模式,可以摒弃这种高成本的博弈关系,使政府不再扮演博弈中的行为主体角色,转而以规则制定者的角色出现。在围绕独立学院而进行的博弈中,行为主体主要有社会投资者、独立学院的母体高校、教师和学生等,这些行为主体之间是以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作为条件的,属于合作博弈。政府的主要职责和功能是制定相关规则,规范各方博弈行为,激励合作各方积极“踩踏板”。

教育质量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可以认为教育质量是合作博弈各方行为主体必须“踩”的“踏板”。各方行为主体能否积极“踩”教育质量这个“踏板”,则取决于政府制定的规则是否合理。一方面,政府规则要把握好“食物量”,如独立学院的生源、学费标准以及合理回报等,另一方面,则要把握好“踏板与食槽之间的距离”,即只要积极搞好教育质量,各方就有合作剩余可以分配。

政府在制定博弈规则时,既不能过于抬高门槛(比如降低学费标准使独立学院难以盈利),使各方行为主体无论如何努力也难有获益,导致办学积极性下降甚或丧失,会出现类似于拓展“智猪博弈”模型一或模型二所揭示的情况;也不能放松审批与监管,即使不抓教育质量也收益颇丰,因此产生拓展“智猪博弈”模型三的“高成本、低竞争”情况。最合理的规则是政府治理成本不高,而又能使各方产生较强的竞争意识。如果说2003年之前政府对处于探索阶段的独立学院治理类似于拓展的“智猪博弈”模型三,各方行为主体所获甚丰,但竞争性不强。那么,随着2003年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的出台,特别是2008年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第26号令)则体现了拓展的“智猪博弈”模型四中所揭示的合理博弈规则设计。

三、政府制定博弈规则的路径选择

第一,明确独立学院的发展定位。独立学院的发展向何处去?从独立学院的设立方式来看,似乎走的是独立于公办和民办模式之外的“中间道路”。如果将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做一比较(表1),可以发现,独立学院尽管具有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交集性特征,但是在经营性质和运作模式等体制特点上则更相似与民办高校。就办学的属性和特征而言,独立学院于民办高校并无根本差异,都是投资办学[3]。从演化目标上来讲,独立学院的“中间道路”最终要与民办高校殊途同归。明确独立学院这一根本性质的发展定位,才能使各方吃上“定心丸”,真正贯彻独立学院“优”、“独”、“民”的原则,并最终脱离母体高校而“完全独立”,完成从“借用品牌”到“创立品牌”的羽化,成熟一个,独立一个。正如潘懋元先生所言“当独立学院在政策鼓励和母体庇护与哺育下成长壮大的时候,就应该允许它在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条件下,从母体彻底分离出去,成为完全的独立学院。翅膀硬了,羽翼丰了,独立飞翔是进化的规律。作为母体的普通本科高校,应当为此感到高兴而不是惋惜与不满。”[4]

第二,厘清母体高校与投资方的合理回报。从拓展“智猪博弈”模型来看,这就是“踏板与食槽之间的距离”,亦即合作剩余的分配问题。2006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要求“财政部门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原则与程序,制定民办高校合理回报的标准和办法”,“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高校,享受的税务优惠政策由财政、税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制定”。时至今日有关具体办法和规定仍然没有诞生。由于公立高校作为独立学院出资方之一的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公立高校应不应该取得回报和应该取得多少回报的问题缺乏回答的依据。目前,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合作各方采取依照联合办学协议确定的比例分配回报的办法,显然带有相当程度的盲目性,在操作程序上也不符合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的规定,容易使独立学院合作各方萌生营利性思想[6],有的母体高校甚至以“管理费”、“分红”等名义抽取一大部分办学经费。同样,对于投资方而言,几年之后开始受益、依据什么标准收益等问题缺少法律依据,导致期望收益目标模糊、投资动机不足。处于办学之初的独立学院常常因此而陷入财政危机,甚至难以维持正常运行。合作各方很难将精力集中于教育质量建设。

厘清母体高校与投资方的合理回报,需要在明确公益性是独立学院的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考虑到我国具体国情,兼顾公益性和营利性。“公益性和营利性,是教育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两种属性。具备营利性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才能更好地彰显教育的公益性”[7]。基于这一目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加强社会监督和主管部门的监管,使投资方必须在公益性与营利性、教育事业与产业之间找到平衡;投资方应明确并公布投资收益的比例和教学投入的比例以及投资收益的周期。明晰投资方、申办方、独立学院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建立规范的学院董事会及其决策制度,真正落实独立学院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8]。如此,独立学院才能真正成为办学实体,各方才能将教育质量建设放在首位。

四、结语

作为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改革的一种尝试,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发展,最终将由社会和市场决定。只要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并设计出合理的激励规则,就能促进各方行为主体积极抓好教育质量。并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形成政府、高校、社会资本等多方利益主体“共赢”的良性循环,走出中国特色的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路径,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成功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方慈,王金山,等.独立学院与民办高校的博弈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12).

[2] 杨蜀康.我国高校项目融资模式的创新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 刘风泰.从专项检查看独立学院的生成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5,(17).

[4] 潘懋元,吴玫.独立学院的兴起及前景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4,(13,14).

[5] 辜胜阻,易善策.优化我国独立学院的对策思路[J].教育研究,2007,(7).

篇5

“蜈蚣博弈”是罗森塞尔(Rosenthal)于1981年提出的一个动态博弈问题,由于其扩展形很像一条蜈蚣而得名。两个博弈方A和B,轮流进行策略选择,可供选择的策略有“合作”或“背叛”,我们假设A和B均为完全理性人,博弈次数是有限次,且支付给定如下:

A ------ B ------ A --………….-- A ------ B ------ A ------ B ------ (10,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0,3) (2,2) (8,8) (7,10) (9,9) (8,11)

博弈从左向右进行,横向表示合作,纵向表示背叛,括号中表示(A的收益,B的收益)。考虑最后一步:B选择背叛的收益为11,大于合作收益10,则B一定选择背叛;A知道B这样想,所以在上一步时不会选择合作,如此推论下去,结论是A在一开始就不会选择合作,两人收益各得1,博弈结束。而直观上看,如果合作下去两人的收益似乎都要更多更有利,因此逆推法的逻辑和直觉出现了悖论。

另外一个利用逆推法的经济学模型是海盗分金。5个海盗抢了100枚金币,他们通过抽签来决定顺序,每人提出一个分配方案进行全体投票表决,超过半数的人赞成则方案通过,否则提出方案者就要被扔到海里喂鲨鱼。假定所有海盗都是聪明的理智人,还是从后往前推:当1至3号都被扔到海里只剩4号和5号时,无论4号提出何种方案5号都可以投反对票以独吞所有金币,4号必死无疑,因此他定会无条件支持3号的方案。3号知道4号的想法,因此轮到他时,会提出(100,0,0)的方案,这样虽然4号一枚金币都得不到仍然会投赞成票,再加上自己的票,3号的方案会获得通过。而2号也洞悉了3号的想法,他会提出(98,0,1,1)的方案,这样4号和5号的结果比3号主持分配时要好,因此2号得到了两人的支持,方案获得通过。1号推知2号的方案后,会提出(97,0,1,2,0)或(97,0,1,0,2),这样3号能得到一枚金币,比2号的方案要好,4号或5号也能比原先多得到一枚金币,因此会支持1号的方案,最终结果1号独得97枚!这样,排在最前面的人看似不利,有着更高被扔到海里的风险,结果成为这场博弈的最大赢家;而最后的人看似安全,甚至能坐收渔翁之利,却不得不接受别人的方案只能分得一小杯残羹。海盗分金可谓是逆推法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中应用的经典案例,但许多人不禁要问:其他四个海盗真的会眼睁睁看着1号把绝大部分金币收入囊中吗?其实,我们在这个模型中假设了所有博弈方均能完全了解其他人的策略,倘若有人不,那么博弈定不会在第一步就结束,这就涉及到了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笔者认为这种情况要比完全信息在现实中利用的更为广泛,不妨举三国鼎立时期的孙刘联盟为例分析。

公元208年,孙刘两家联手抗曹,合作时间越长越有利,但其中有个诱使联盟破裂的因素――荆州。两人都可以选择一开始就撕破脸皮开打,这样协议撕毁,两人都无法从合作中取得收益。他们也可以选择搁置争议,先合作下去,但荆州在刘备手里,搁置时间越长孙权要回来的可能性就越小。不妨假设N年后,孙权就永远要不回来了。博弈者孙权想,不如在第N-1年的时候撕毁协议把荆州抢回来,孙刘少联盟一年损失也不太大。另一博弈方刘备想,与其等到第N-1年的时候孙权把荆州抢了,不如先下手为强,在第N-2年的时候翻脸,联盟时间少那么一年对打败曹操影响也微乎其微。博弈就这么进行下去,直到孙权想,孙刘联盟对抗曹操起码要维持11年,在这之前刘备不敢跟我翻脸,那11年一到,就让吕蒙抢了荆州。而刘备是博弈中占优的一方,因为他具有荆州的实际控制权,因此行动更为保守,他估计的联盟时间要比孙权长,孙权担心时间太久荆州要不回来,故比较激进,终于在公元219年直取荆州,孙刘联盟破裂。在这个例子中,博弈双方不知道对方的底线,所以最终只能是在某一时间点一方选择背叛。孙权除了夺回荆州别无选择,而刘备不得不继续占据,否则两者的地位就会互换,刘备将面临和孙权一样的窘境。

其实对于蜈蚣悖论,西方研究博弈论的专家已经尝试通过实验来寻求解答。实验发现,不会出现一开始选择“不合作”策略而双方各得收益1的情况,双方会自动选择合作性策略,从而走向合作。这种做法违反逆推法的结论,然而我们会发现,即使双方开始能走向合作,这种合作也不会坚持到最后一步。理性的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肯定在某一步采取不合作策略。逆推法肯定在某一步要起作用,使得合作不能进行下去。蜈蚣悖论在现实中的对应情形是,参与者不会在开始时确定他的策略为“不合作”,但他难以确定在何处采取“不合作”策略,孙刘联盟破裂的例子就是典型。

篇6

1.经典投资理论的理论假设

事实上,如果经典理论(指自马可维茨以来,以完全信息、完全理性、完全竞争市场为基础的主流投资理论)所依赖的假设成立的话,其逻辑是无可挑剔的,假设对于理论研究的意义不容否认。但假设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放宽假设后,理论的基本逻辑仍然成立,对现实仍然具有解释力,这种假设是合理的并且是必要的;另一种则不同,如果取消这种假设,则事物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理论解释不了现实,这种假设是不合理的。以这种假设为基础的理论会将人们引向对世界的错误理解。

经典投资理论所依赖的假设正是第二种。经典投资理论一直是在与现实经验相抵触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彼得斯(Peters,1990)称经典理论为“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回到现实中,我们发现,如果去除经典理论所依据的一系列假定(如投资者具有无限理性分析与计算能力、信息完全、客观概率是可知的,从而不确定性可以简化为风险、投资者对信息的理解是即时的并且是一致的,投资者的决策过程是相互独立的,等等),市场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改变。这时市场就从线性变成了非线性,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在各个时期就会出现不一致,价格调整会出现滞后,价格对信息的反应会出现过度或不足,风险与收益之间的线性关系将不存在,系统性的误差可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并且由于现实中投资者可能不断地犯新错误(这是因为人们在新的不确定性面前,永远都是“无知”的),从而使系统性误差长期存在成为可能。总之,市场价格由需求与供给共同决定,依赖这一系列假设的经典理论对市场买进与卖出力量的分析与现实格格不入。

这里有一个生动的例子。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在1993年底成立的时候,夏普称赞其为世界上学术水平最高的金融机构,因为它的研究人员队伍中有两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Morton和Scholes),还有25名博士。四年多以后,它破产了。事后夏普用LTCM失败的例子来说明市场的有效性。他认为,已经发生的这些事情“与我们所讲授的内容是非常一致的”,理由是没有人能获得40%的年收益率(LTCM曾有过这样的成绩)而不承担损失大量金钱的风险。

2.有效市场问题

真的是市场的有效性导致了LTCM的失败吗?这要看我们如何给有效市场下定义。如果把有效市场定义为没有人能长期获得超额利润而不承担风险,那么夏普对LTCM破产所发表的意见就没错。但根据最初的定义,有效市场是指市场价格时刻都是企业“内在价值”的无偏估计(这正是笃信经典投资理论的学者们心中的有效市场,也只有这种定义才能将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与帕累托效率联系起来)。

LTCM的投资分析家们正是认为市场在短期内可能存在价格偏离价值的现象,但长期内不会存在这种现象,即他们相信价格变化是收敛的而不是发散的,价格最终将向价值收敛。他们显然相信套利机会是可以计算的,只要市场出现了他们所认为的价格偏离价值的现象,利润就是确定的。但是,1998年8月21日,灾难来了,美国国库券价格出现了他们不能理解的“反常”波动,价格没有向他们所认为的价值回归。面对价格的“反常”波动,LTCM的操作员们目瞪口呆,当天他们损失了5亿美元。由此我们明白,是其对市场的错误理解(他们的资产价格模型是以线性市场为基础的,即他们相信市场收益率是正态分布的,考虑的是大量的“小变化”,他们没有考虑突发事件对资产价格的巨大影响,不理解市场对信息过分反应的可能性及后果)以及错误的操作策略(过高的杠杆比率,不顾风险)导致其失败而不是什么市场的有效性导致了这一结果。LTCM的损失源于国债价格“反常”的剧烈波动。对于国债交易而言,价格向价值收敛是可能的,但需要的时间却不是LTCM的分析家们所能预测的。这里的关键是,在无穷的不确定性面前,企业的“价值”如何确定呢?

3.不确定性问题

人们生活在一个未来不确定的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历史时间中,而时间是不可逆的,一旦把决定付诸行动,事情往往就会朝着始料未及的方向发展。所以,对历史时间中无穷尽经济活动过程的高度概括就是:未来是不可确知的,经济体系中充满着不确定性。

在经典世界中,由于投资者对信息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因此,风险与收益具有线性的均衡关系。如果这种关系得不到满足,市场将发生调整,直到这种线性关系得到满足,如CAPM是关于收益率—股票与市场协方差的线性关系模型,APT是关于收益率—因素敏感性的线性关系模型等。

而现实的情况是,信息是不完全的,投资者无法知道未来世界的全部可能状态,各种状态发生的概率更是不可知的,从而投资者实际上不能对企业价值作出无偏估计。在不确定性面前,真正的理性预期是无法实现的。此外,投资者的理性计算能力是有限的,投资者不能完全正确理解信息的全部内涵,即使能够也是需要时间的,因此,价格的调整不可能是瞬间完成的。现实市场上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机制是非线性的,特别是如果投资者的决策存在外部性,即独立决策的假设不成立,这时投资者有可能忽略自己的私人信息而追随他人,这种情况下价格变化就可能存在一种正反馈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内自我强化,从而使得价格在某些时候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但如果认为价格具有可靠的可预测性,则显然是错误的。有时趋势是明显的,有时则毫无方向。趋势是可能存在的,但却不是确定的,没有人能够用一个统一的模型将价格现象的复杂性全部包括进来。

4.完全理性问题

市场受信念的驱动,基于“真实价值”的“理性投资”也不过是市场信念的一种罢了。如果绝大多数市场参与者相信这种信念,并且企业的真实价值的确有可能计算出来,则市场可能变得有些像经典理论所描述的那样。问题是,面对信息不完全与不确定性,投资者真的会以这种方式行事吗?生存法则允许他们这样做吗?投资者都是理性的,他们总在既定的条件下谋求自己能够察觉的最好选择。投资者的差异在于知识、信息与理性计算能力的不同,现实市场中的投资者近似于一种连续分布,而不是“理性—非理性”这种两点分布,也就是说,人都是理性的,但不是经典学派所假定的完全理性。

二、金融投资学的新发展

经典理论的非现实性不言而喻,其根源就在于它所依赖的完全信息与完全理性假设。面对这种非现实性,学者们有不同的反应。一些人致力于完善经典理论,放宽某些假设条件,使它能更好地解释现实,Lintner、Ross、Famma、Stiglitz及Malkiel等许多人都在这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而另外一些金融学家则认识到经典投资理论与现实投资市场是两个世界,中间有一堵永远无法拆除的墙。如果要解释现实,人们需要全新的理论,而不是对原理论放宽假设条件。近年来,实验经济学、非线性经济学、混沌经济学、进化博弈论等新理论的发展以及心理学在决策行为方面的研究在相当程度上拆除了经典理论所依赖的两块基石:完全理性与完全信息。这些学说的发展促使人们对金融市场作重新思考,行为金融学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经典博弈论是对传统微观经济理论的一种改进,它加入了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不是像传统微观经济学假定个体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但它仍然以完全理性及完全信息为基础(后来发展到对非完全信息情形的分析)。而进化博弈论则是对经典博弈理论的改进,它抛弃了完全理性与完全信息假设,从现实出发,提出了许多解释人的行为的模型,对解释投资者行为有重要的启示。对完全理性与完全信息假设的放弃即意味着对经典投资理论的放弃,因为这是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一条直接与现实相连接的道路。

篇7

0 引言

新兴的行为金融学融合了行为心理学等学科的专业理论,对完善传统经典金融学有重要作用,能够解释在传统经典金融学里不能解决的问题。新兴行为金融学在金融学研究领域起着传统经典金融学不能超越的作用。

1 新旧金融学理论

1.1传统经典金融学理论

在金融体系中,处于最实用且风险最大的是资本市场。金融学的作用在于能够合理地解释尽可能多的金融现象,而且还得经受得住市场事实的考验。传统经典的金融学理论在创建的时候,仅仅从市场和资本两个方面来考究,忽视了对投资者的分析,往往投资者的态度、投资偏好和行为都会影响金融市场的发展。有些事实并不能和理论相符,就会使金融理论陷入尴尬的境地,比如说日历效应、期权微笑、股权溢价、小股盘等等现象。由此局面,新兴的行为金融学应运而生,他对投资者作为人类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进行研究,使得传统的金融学克服了自身的缺陷,在实际方面更有价值。

1.2现代行为金融学理论

在之前的金融研究中,传统金融学确实能对大多数的金融现象出做合理的解释,而且传统经典金融学的理论非常完整和规范,但想达到传统经典金融学的完美现象,只能保证非常合乎规范的前提,人类行为都是全理性的,不存在一点主观因素。但人类社会心理现象的不稳定性使得传统经典金融学总是不能自圆其说,这就是行为金融学不得不站出来解释了。行为金融学研究的是人类个体的心理因素,把主观的行为、客观的形象表现出来,结合现代心理学的知识,为金融的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新理论。

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并不完全是理性的,他们的理性在实际上是不全面的。这就能解释很多传统经典金融学的不解之谜。随着研究的加深,行为金融学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优势,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中越来越具有说服力,受大广大的认可。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丰富了现代金融理论,增加了反应人类心理的金融行为,包括过度自信、反应过度、预期理论和滞后反应等等。研究行为金融学的理论金融家比较多,且比较分散,所以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为代表的两位金融家提出的预期理论成为核心,研究从经典的金融学到现代的行为金融学,金融市场是怎样从理论到实际的结合发展。传统经典金融学有着准确的对市场价格的描述,现代行为金融学是对标准的市场价格描述的完善,增加了人类主观因素导致的结果。其实这是对传统经典金融学的对市场有效性、风险、资产定价模型的理论的调整,提出的是更加符合实际的观点理论。这对金融学的理论研究有重要意义,他加入了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经济学和决策理论学等等其他相关的学科,这些研究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有发展前景的。

在金融中,证券投资实际是一个博弈过程,是一个不可少的领域。研究证券投资的目的,在于研究投资博弈,行为金融学从心理学角度、根据投资者的心态,分析、解释投资者的投资目的。这有别于一般金融学对证券投资市场的研究,更多的是对心理层面的研究。通过这种研究,来判断在投资证券交易中对手的行为和心理而导致的交易方式,这是行为金融学在证券投资领域的研究相对于传统金融学的研究的优势。

2 波浪理论行为因素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论体系的区分,一个是人之心理学,即投资者由于认知的偏差而导致的心理因素;另一个是投资者因为贪婪或者恐惧等心理因素而导致的现象,即情绪心理学。通过从这两个角度分析,就可以构成整体的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脉络。最后要研究证券投资的博弈问题,要把行为心理学和博弈理论相结合。在这种研究情形下,波浪理论作为研究成果对证券投资问题进行技术分析。运用波浪理论时,不需要研究太多的价格指标,投资者只要认真研究市场行为的主要特点,即研究成交量统计数据和价格图形。

2.1以广州思科公司的股价走势为例剖析行为因素

从价格走势和图形的观察上,显示出了投资者对市场的期望,这便是波浪理论的行为因素,价格图形和走势中,投资者的投资心理特性:看空、看多、观望都是交织错杂地表现出来,与此同时也表现出了投资市场的人气高低。有一点是不需要怀疑的,就是成交量的大小反应了市场投资人气的高与低,成交量大则说明了投资市场的人气旺盛,成交量小则说明了投资市场的人气不旺盛。还有一点可以成为判断的参考依据,即电视上的财经新闻的报道,因为从财经新闻中可以看出对有关强势集团第三浪的报道。

广州思科公司的股票走势为一路身高,在三分之一的地方开始有高低的幅度,之后就一直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

广州思科集团有限公司在某年的四月份开始就表明这是第三浪,因为市场投资人气非常高。于此回顾当时情形就不难得出结论,房地产这个行业一直处于高烧状态,中国人民币兑换外币的值居高,升值迅速,金融股市也火热。综合以上情况,广州思科公司的市场必然呈现出火热的事态。然而在事实上,当时所有的技术指标都已经全部钝化,在图表中显示的价格已经完全没有了阻力,一路狂升,每天都有全新的成交量,而且成交量记录每天都有刷新。由此得知,消息方面的因素使然,主导股价才能一路走高。其中投资者的心理状态使得金融市场的人气旺盛,居高的人气使得广州思科集团有限公司的市场人气几乎每天都会沸腾。从广州思科集团有限公司某年的七月份月初到七月份月底,连续有出现阳线,而且还有两条巨阳的线拔起,如此可见当时的市场人气有多么的激烈,股票价格也一路狂飙,从最初的十二元左右,一路上升到二十二元左右才有稍微的停歇。从最开始的某年二月份二十六号的五元六角八分,一直到某年的八月二十九号的最高点二十二元九角二分为止,广州思科集团有限公司的股票价格累计上涨了将近五倍。

以上花了较大的篇幅用数字表现了人类的行为对金融和市场的证券投资的影响,在此就不难理解了波浪理论。波浪理论是一种技术分析的方法,他是一种研究人类群体的行为的技术工具。运用这种工具,就能搞好得分析金融市场股票的走势,并且可以知道投资者的实际操作手段。在波浪理论里,打起的每一浪特别是大级别的浪花都是可以通过分析投资者的投资整体情绪较为容易地辨识出来的。

2.2以深综指为例剖析波浪理论

在零三年的十一月十九号到零四年的四月七号,深综指的一波上升情形可以把艾略特的波浪理论完全表现出来,这是波浪理论在中国市场的一个范例。

一浪从三百四十九点八六到三百八十四点三五,此时涨了三四十点。二浪从三百八十四点三五到三百八十七点二八,回了十七点,单是回返一半。三浪从三百八十七点二八到四百五十六点九一,涨了八十九点,这是一浪的二点六倍,接近二点六一八,符合延长浪的倍数。四浪从四百五十六点九一到四百二十七点三九,回了二十九点五二,以回复的方式出现,与二浪的回调相比符合规律。五浪是四百二十七点三九到四百七十二点一八,涨了四十四点七九,比一浪多十个点,可看作约相同。根据波浪理论,五浪走完之后,接下来应该继续走二浪。预想的和市场实际情况应该不相上下。

2.3波浪理论有效前提

艾略特在进行行为金融学研究之前,早已经有道氏理论对这种投资者的行为在市场里产生的作用做出了解释,并且限于波浪理论在市场上已经实践。后世学者把艾略特的行为金融学和道氏理论放在一起比较,但很少有人比较两者的预测效果和实际运用价值。不过这两种方式都是比较投资者的心理状态。现在金融市场上已经不再出现研究重点的轮回现象,也不再分析大量的令人头疼的公式和指标,因为当代的技术分析师们已经采用了这些公式和指标,而且他们现在的研究重点已经转向了对金融市场影响巨大的投资群体,群体的投资行为分析也是技术分析的重点。在国外,许多金融大学联合市场技术分析人员正进行着行为金融学和市场技术分析的探索研究。

因为每个波浪理论的运用都是根据各自的前提而进行的,所以这波浪理论并不能对所有的股都产生合理的效果。开放自由的流动性市场是没有杠杆效应的,流动性不足的市场是在技术分析是存在很多不同的争议的,所以波浪理论不应对指定交易的股票做解释。此外,金融市场存在杠杆效应,波浪理论的走势也不适用这种市场走势和走热。

3 结语

新金融,指的是:以资本市场为核心、一体化市场为载体、混业经营为方式、电子网络为手段、金融工程为技术的现代金融体制,它具有资源证券化、运行市场化、市场一体化、经营混业化、手段信息化、技术工程化等多种多样的特征。尽管拥有很强的优势,纵然有很强的优势,却还只是成长阶段,需要时间的历练。广大投资者应认真分析金融局势,不能盲目地运用波浪理论,以免造成经济损失。每个波浪理论的运用,都是根据自身的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都适合波浪理论。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251-02

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的最新发展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那就是博弈论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教学、科研以及在社会各个层面的应用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所以,许多高校的经济与管理专业都与时俱进地将《博弈论》作为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然而,由于《博弈论》发源于运筹学,对数学理论的要求较高。尽管博弈论中许多案例(例如“囚徒困境”、“性别大战”等)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但一旦从形象的案例讲解转入到抽象的理论推演,学生难免会遇到较大的学习困难。因此,如何使学生既掌握基本理论又能够加以运用,就有必要对大学本科阶段的《博弈论》课程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博弈论课程的教学特点

1.教学过程通常浅入深出。谈及博弈论,人们往往会想到“囚徒困境”、“田忌赛马”等经典案例,这使得博弈论的内容显得比较生动,也易于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因此,通常博弈论的教学会以简单的案例分析为切入点,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但随着讲授内容从纯策略的纳什均衡分析,逐渐向合作博弈、演化博弈、重复博弈等较为复杂的博弈分析过渡时,往往会涉及到一些较为复杂的数学定理和推演方法。这使得博弈论的教学体现出浅入深出的特点。

2.需要较好的数理基础。早期,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兴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因此,经过科学抽象化的博弈理论,一般采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来进行表述。例如,对问题的描述是以集合的形式表达,对关系的刻画是以函数形式表达,并通过严谨的数学证明得到最终的结果。这需要本科生在此前具有较好的高等数学、数理统计和运筹学基础。

3.应用范围广泛。由于真实的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使博弈理论可用于经济、政治、外交乃至战争等广泛的领域。博弈论可以将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数学的抽象,并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揭示该经济现象的发展趋势和可能产生的最终结果[2]。例如,演化博弈理论,有助于理解生物种群之间的进化行为;信号传递原理,有助于理解军事中的策略互信行为;委托—理论,有助于理解劳动力市场的抉择问题以及二手车市场的交易问题。

二、博弈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案例支撑还不够丰富。博弈论的教学必须以案例作为引导,这需要课程案例具有以下特征:(1)案例必须紧密联系现实;(2)案例要能充分体现一方面的博弈思想;(3)案例需具备一定的参与性,使学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深刻地感受到博弈的法则。尽管在博弈论的教学中已经累积了一定量的案例,但仍显得不够丰富。特别是对于经管专业的本科生而言,需要把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以提高学生分析经济现象以及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2.数理推演比较枯燥。博弈论中的数理推演较为复杂。国外学者普遍认为,要理解博弈论的数学精髓,那么测度论、随机过程、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数学分析、拓朴学等知识是非常必要的[3]。例如,在纳什均衡存在性的证明,就需要用到Katutani不动点定理[4]。而现在许多高校经管专业本科生都是文理兼招,由此导致学生的数学功底不一。因此,教师讲授难度较大,学生也不易理解。

3.实验与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博弈论实践性较强,需要运用实验教学手段来使学生作为直接利益主体参与决策,并引导他们分析博弈结果背后的内在驱动机制,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但是,许多学生受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参与的积极度有限;同时,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也有待于进一步认识和深化。这使得实验与实践教学不充分,即使学生掌握了理论模型,也难以用于实践,导致“学”与“用”脱离。

三、互动式教学的应用探讨

从上述分析可见,将互动式教学引入博弈论课程具有鲜明的意义。第一,通过亲身参与,有助于学生理解博弈基本思想;第二,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论模型,并促进学与用的结合;第三,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在博弈论课程中,尝试性地进行互动式教学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尽可能地为博弈论中的基本思想寻找可供学生参与的游戏。例如,运用“猜数字”游戏来呈现重复剔除劣势策略的思想、运用“山地攻守战”游戏来讲述共同知识的含义、运用“模拟选举”游戏来分析中间人选民定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通常会按照既定游戏规则让学生分组参与,并记录下游戏过程和结果。而在对博弈结果进行归纳和分析时,还往往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博弈中的奥妙,进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2.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深刻理解博弈的主要内容,恰当地设计游戏规则使得其趣味性更强;同时,需要赋予一定的游戏奖励,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①教育是一个兴趣导入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要在一堂课里面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合理掌控行课节奏,使趣味教学贯穿于课堂进行的始终,而不是头重脚轻。通过合理的实践教学安排,使学生感到博弈论的学习,是在“玩中学、乐中学”的氛围中进行的。

篇9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意义

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物联网技术的前身,其用途极为广泛,目前大多应用在军事、应急场合、防盗监控等领域。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不断产生新的应用模式,必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

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广泛应用,各种安全问题也相继出现。如果说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是一个木桶,它所能盛水的高度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那么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而设计的入侵检测系统无疑就是那块最低的木板。

研究者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入侵检测做了大量研究,但效果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由于传感器节点资源(如电源能量、通信能力和计算能力等)严重受限。

(2)由于缺少无线传感器网络入侵检测算法性能的评价标准,导致很多检测算法一味的追求高检测率而忽视了能耗、计算时间等多方面的因素。

2研究现状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的入侵检测算法大多不够完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还有较大的差距。

2.1基于聚类的检测算法

Loo采用聚类算法检测路由是否正常。

该算法包括了分类器训练阶段和数据检测阶段。分类器训练阶段:检测系统每间隔t就采集一次网络信息,直到集齐训练分类器所需的数据集C1。这些数据样本包括了:节点的路由、流量状况、丢包率、发送能量等17个网络特征属性。使用固定宽度聚类算法对样本集合C1进行聚类,得到聚类集合 ={1,2,…,s}(1≤s≤N1);而后对聚类集合中的每个簇v1(1≤i≤s),计算|v|与N1之比,即|v|/N1。当小于阈值 时,v异常。数据检测阶段:用待测样本 和聚类集合作比较,当| v|小于门槛值 时,就认为测试样本 异常,入侵检测系统对其做出相应的入侵响应。

2.2 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检测算法

Doumit采用隐性马尔可夫模型和自组织临界程度的方法进行入侵检测。该算法首先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单位划分为簇,每个簇中有簇头节点和普通节点两类。普通节点主要是用来收集网络数据,传输节点间的数据,簇头节点可以用来检测普通节点数据的变化情况,来判断某节点是否存在入侵行为。

Doumit假设事件每间隔时间t就会改变其状态,而状态是一个已知集合,并且知道从一种状态改变为另一种状态时的概率矩阵,当网络状态发生改变时,入侵检测系统计算前一状态改变为现在状态发生的概率p,如果出现p小于系统门槛值 ,说明该事件发生的概率极小,就可以认定该事件为异常行为。从上面描述中可以看出:阈值 的选取直接影响着误报率和检测精度的高低。

2.3 基于免疫方法的检测算法

1996年12月,日本・东京首次举行了基于免疫性系统的国际专题研讨会,并首次提出了“人工免疫系统(AIS)”的概念,随后人工免疫系统进入了兴盛发展时期。“人工免疫系统”参照了生物学原理:免疫系统能够识别未知入侵的抗原特性。Zeng等人受到免疫系统的启发,突破性地将“人工免疫系统(AIS)”应用到无线传感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中去。

该算法对于已知的入侵行为,检测算法通过判断网络行为是否与已知的入侵模式匹配,来检测是否存在入侵行为,并启动相应的入侵响应。对于未知的入侵行为,将其直接认定为入侵行为,通过寻求多节点协作将异常节点定位并隔离,同时将这些入侵特征加入到检测知识库。

2.4 基于博弈论的检测算法

1928年冯・诺依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博弈论属于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等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Agah等人将博弈论中的非合作模型引入网络的入侵检测问题中,利用两个非零合作动态博弈理论评估入侵者最可能攻击的位置,这样检测系统就可以将最好的防御策略部署在那些最有可能被入侵的位置,用最小的代价得到最高的防范效果。基于博弈论的检测算法可以权衡检测效率和网络资源,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2.5 经典检测算法的比较

根据上面的介绍,对几种经典入侵检测算法进行比较(如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经典检测方案大多存在缺陷,还存在着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现有的算法大多要么检测算法过于复杂,导致计算时间过长;要么没有深入地考虑能量消耗,以至于能量耗损严重,导致生存周期缩短。这些问题使得检测算法难以应用到资源受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因此,寻找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入侵检测算法性能的评价标准,在节点资源受限的条件下设计出适合节点的入侵检测算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3结论

篇10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B2B、C2C、B2C等电子商务模式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快递行业的繁荣。目前国内的快递市场有国营的、民营的还有国际大的快递物流巨头,物流快递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有数据表明,GDP每增加10%,物流就会相应增加30%。此外,随着国内速递市场的不断放开和世界流通领域的进一步活跃和繁荣,快递需求将会更加旺盛。与此同时,消费者的需求也将发生较大的市场分化,物流市场格局会随之变化。我国快递行业的格局主要是三分天下:以联邦快递和UPS为首的外资阵营,主要占据国际业务,运营比较规范但价格较高;以中国邮政EMS为主导的国企阵营,其拥有法规政策优势,邮局网点无所不及,价格也比较高;以“三通一达”为主的民企阵营,野蛮生长、低价灵活、竞争激烈。在这3种主要的格局中,民企阵营在我国的应用范围最广,2008年我国快递行业共有14亿件的业务量,而民企阵营就占据了近70%。“三通一达”是我国民企的代表,也是网购的主要物流合作商,主要包括申通、圆通、中通和韵达。

二、博弈论理论研究

博弈论亦名“对策论”、“赛局理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博弈论主要是研究人们的策略互动行为。博弈论认为:人是理性的,即人人都会在约束条件下最大化自身的利益;人们在交往合作中有冲突,行为互相影响,而且信息不对称。博弈论研究如何使人们在市场经济中,自愿做出大家都遵守和实施的有效制度安排,以增进社会的福利机制。

现代博弈论研究,始自大数学家冯·诺伊曼1928年和1937年先后发表的两篇文章。然而,博弈论这门学科的创立,则以冯?诺伊曼和美国经济学家摩根斯坦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1944年)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在《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的影响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年轻数学家纳什于1950年连续发表了两篇经典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和《讨价还价问题》。次年,又发表了著名论文《非合作博弈》。这一系列论文突破了“零和博弈”的框架,为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的讨价还价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博弈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重要贡献表现在3个方面:1.第一次明确区分了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概念,建立了讨价还价模型。2.对于两人以上的非合作博弈会出现何种结果,给出了一种分析方法,首次提出纳什均衡的概念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它揭示了博弈论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抓住了博弈论研究的关键,其后的理论发展大都是建立在对“纳什均衡”这一核心概念的修正和完善基础之上的。3.给出了谈判理论模型。

然而,纳什均衡的概念毕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仅适用于分析一些静态的非重复性博弈,当用它来分析动态的或重复性博弈时,所得的结果往往过于含糊和笼统。因此,在纳什的基础上,后来的泽尔滕精炼了纳什均衡概念,定义了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子博弈完备纳什均衡”(1965),以及进一步刻画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完备贝叶斯纳什均衡”(1975)。而哈尔萨尼则发展了刻画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贝叶斯纳什均衡”(1967-1968)。他俩进一步将纳什均衡动态化加入了接近实际的不完全信息条件,为后人继续发展博弈论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模型。

三、“公地悲剧”博弈模型

“公地悲剧”已经成为博弈论中用来描述集体行动困境的一个经典案例。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

“公地悲剧”常用的一个经典案例,一个村庄有n户农民和一块草地,农民可以在草地上通过养羊谋取收益。如果草地归某户所有,那么只有他才可以自由地在草地上放羊,这时他会依据利润最大化的原理,选择一个合适的饲养数量,记为q1。如果草地为公地,n户农民都可以在草地上自由地放牧,那么他们会从个人收益最大的原则出发,选择自己最优的饲养数,这时草地上羊的总数等于户农民饲养数目之和,记为q2。q2基于草地的私有性质,它既是符合个人最优,又是符合社会最优的羊的数量。q2基于草地的共有性质,经济学中已经证明不等式q1<q2成立。从不等式可以看出,尽管q2也符合n户农民的个人最优,但它并不符合社会最优,而且它还导致了放牧的外部不经济问题。经济学家以此认为,如果草地的产权公有,那么n户农民只要有利可图,他们就会不断地增加羊的饲养量,最终导致公用草地的过度放牧。这就是“公地悲剧”的由来和核心结论。

我们将n户农民养羊数目的确定过程,看作是他们之间博弈的过程,这时符合社会最优的总饲养量将是他们博弈的均衡结果,n户农民会自觉地将饲养量维持在符合社会最优的平均饲养水平,而且认为这一均衡结果会长时期地自觉维持下去,成为n户农民的共同意识,日积月累这种意识就上升为一种无形的制度。这种制度不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它是内生的博弈规则,因而能够实施。

现在将博弈模型假设为:1.有n户农民;2.每户农民养牲畜的数量分别为q1...qn;3.牲畜总数为Q=q1+......qn;4.养每头牲畜的成本是C=4;5;5、每头牲畜的产出V是Q的减函数:V=V(Q)=(q1+......qn)=100-Q。纳什均衡时每户农民尽可能多放牧,即个体利益最大化:

易知,只有当总体利益最大化,即

易知,当Q=48时,,总体利益最大化时样牲畜的数量是48。

因此,我们得到结论:1.和全村的最优条件相比,纳什均衡时放养的羊的总数太多,全村的草地被过度的使用,即公地悲剧。2.出现这样悲剧的原因是,每个可以利用公共资源的人都相当于面临一种囚徒困境:在总体上有加大资源可能时,自己加大利用则自己得利,自己加大利用但其他人也加大利用时自己不至于吃亏,最终是所有人都加大利用资源,直至不能再加大的纳什均衡水平。3.这说明纳什均衡常常是低效率的,如可以利用公共资源的人数进一步增加,纳什均衡策略的效率会更低。

四、实例研究——网购快递涨价联盟的瓦解

2009年年末,大雪突如其来地袭击了全国大部分地区;随后,多地大雾弥漫,橙色预警连响多日,油价上涨,有关汽油的税费纷纷恢复。这些导火线意外地“点燃”了一个长期消失在人们视野中的行业快递行业。11月21日快递公司韵达宣布涨价,23日圆通快递和申通快递宣布涨价,25日中通快递也宣布每票货物涨价2元,续重每公斤涨1元。4家快递公司的涨价幅度均达到20%以上。其中涨幅最大的是申通,市内1公斤以内快递价格从5-8元,跨省快递价格从10元涨到15元,涨价幅度高达50%。至此,主宰民营快递市场(宅送业务)的四大公司(俗称“三通一达”)全部参与快递涨价,形成事实上的“涨价同盟”。而此前,快递价格一直呈逐年下降趋势。1999年快递费需要30几元到20几元,而2009年,只需要几元一单,考虑到物价、人力成本等因素,价格下降幅度之大令人咋舌。表面上,快递公司涨价的理由如出一辙:北方罕见暴雪、南方大雾等天气,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大量货物积压、延误,加上油价上调,快递公司希望通过提价来弥补因此带来的损失,并在短期内快速提升服务质量。

但专家认为,除了这些导火索之外,这次集体涨价的真正推手是长期以来的恶性价格竞争。快递业是盈利前景好、门槛不高的行业,这导致很多企业涌入。对于经营水平不高的快递企业来说,这一竞争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价格。价格战近几年愈演愈烈,很多快递公司现在是零利润甚至是亏损经营。再加上快递服务同质化的特性,快递市场上的几万家物流公司提供的服务差别很小,更令价格竞争雪上加霜。据了解,在快递行业,5元同城快递已经是“保本”底线,而很多快递公司为了做“协议客户”已经把同城快递的价格压到3-5元,甚至2元,出现“接的多亏得多”的现象。

“三通一达”涨价公告一发出,就在网商中引起轩然大波。大量的网络卖家发出呼吁和号召不该忍气吞声,要团结起来抵制。除了他们(三通一达),还有10多家快递公司可供网络卖家选择。经过卖家和快递公司的多轮交锋,最终“快递联盟”中的韵达和中通两家率先宣布,针对淘宝卖家的快递价格不会高于此前在淘宝上公布的物流定价。事实上,绝大多数民营快递针对网络卖家的价格仍维持原价,涨价联盟已接近瓦解。快递公司此次只不过是想借天气带来的快递积压问题要挟消费者,形成炒作涨价之势。这和之前的牛奶企业、方便面企业酝酿集体涨价一样,无非是找借口形成行业价格联盟,所以其因利益冲突而土崩瓦解的结果可想而知。

篇11

撇开道德的因素不谈,赵高确实人如其名,这一招棋实在是高!对于当时大殿上的群臣来说,这道看似简单的题目,其复杂性并不比相对论逊色多少,究竟该说鹿说马呢?群臣心里都没底。众所周知,站错队的危险性不比私带易燃易爆物溜上火车的危险性低,君不见曾经煊赫一时的曹雪芹祖父不就是因为在雍正的问题上站错了队,落得家破人亡吗!所以赵先生这个题目后来自然而然要了很多人的脑袋。

于是,很多听说过这个故事的人牢牢吸取了这个教训。时间一晃过去很多年,等到唐末乱世的时候,又出了个有名的枭雄朱全忠,也就是朱温。说这朱全忠虽然是草寇出身,但人家毕竟没事的时候也喜欢听听评书,普及一下自己的历史知识。一天,朱大人和一群幕僚外出游玩,看到一棵柳树,朱大人无意中说了句好大的一株柳树啊!幕僚们都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溜须拍马的好机会,遂纷纷上前附和。

老朱一看这事不对劲!这群平时看上去满嘴仁义道德的先生遇到事情咋都这德行,这可对以后与群雄争夺天下、逐鹿中原不利啊。于是,老朱等幕僚们说完,又接着说,这么好的一棵柳树应该可以做多好的一个车轱辘啊!老朱话还没落音。幕僚们又开始纷纷附和。等该附和的都附和完了,老朱一扫满脸的笑容,露出狰狞的目光说:“我听人说秦时有人指鹿为马,今天明摆着的一棵不能用作栋梁之材的柳树竟然被你们说成这样。你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幕僚们诚惶诚恐、大惊失色,老朱一不做二不休,吩咐左右把刚才附和的几个幕僚一刀“喀嚓”了事。

几乎是同样的一个故事却导致了两个不一样的结局:开头是正直、坚持己见的人掉了脑袋,后来是圆滑的人丢了性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西方经济学里有个所谓的信息不对称原理,把信息的掌握分为三个标准:完全掌握信息、掌握了一部分信息、没有掌握任何信息。在这两个故事中,出题和答题双方对答案所指向的信息的掌握,显然是有层次的。

篇12

关键词:会计准则 国际趋同 演化博弈

一、问题的提出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采取了系列重要举措,加速了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据统计,目前已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但这是否意味着2011年将成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的终极,此后各国围绕财务报告准则的利益之争将会终结,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将成为唯一而稳定的协调组织,我国2011年后也将严格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行事,并完全通过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参与会计协调,等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商榷。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个协调的、动态的、多维的和不断演化的过程。曲晓辉(2001)提出,会计理论和国际会计研究表明,会计系统是从它所服务的外界环境中逐渐形成和不断演进,并且反映它所服务的环境的。世界各国由于在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会计环境大相径庭,这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的主要障碍,由此而导致趋同的成本很高,过程也很漫长(冯淑萍,2003)。本文从演化博弈的视角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趋同的“相互承认”、“大国主宰”、“国际趋同”和“趋同后的等效” 四个不同机制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进一步参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和角色转换提出建议。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演化博弈分析

与经典博弈一样,演化博弈也必须存在一个博弈框架。这个博弈框架主要指博弈的结构和规则,所不同的是演化博弈总是在特定的博弈结构和规则下进行的,特定的技术和制度条件决定了特定的博弈结构和规则。

(一)相互承认机制

回到会计国际趋同的初始状态,即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双边会计相互承认机制的研究。一种情况是如果相互承认机制是以否定掉了会计国别之间的差异为前提,那么会计准则“本国特色”将被消除,这很难被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大国所接受。正如在IASC的发展过程中,有人提出过多重确认法,即如果A 国公司投资于B 国公司, 而B 国公司也投资于A 国公司,那么,AB 两国分别承认对方的会计准则。这一协调方法的提出,立即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几个大国的反对。因为,美国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贸易、投资关系,如果都采取多重确认法,那么这种会计协调就等于零。因为,他们是两个会计方法基本截然不同的国家,多重承认是无效的,也不会有成果的。

另一种情况是如果互相承认机制保留因政治、法治和经济环境所引起的国别间的会计准则差异,那么盲目的认同必将导致各国为争夺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利益而机会主义行为泛滥。通过经典的“囚徒困境”模型分析,我们发现,当国际资本市场上存在多套不同的会计准则,而因为文化、政治、法治等因素的差异,一国很难对另一国的会计准则进行有效监管时,则无法有效避免各国放松本国监管的本能冲动的。参与博弈的各方都会意识到在对方严格监管自律而自己放松监管时所获得的巨大好处,以及对方放松监管而己方严格监管自律时将蒙受的损失,因而最终形成的是博弈双方都选择放松监管的纳什均衡。即使是在短期内能够维持脆弱的互相承认平衡状态,机会主义或其他因素也会很快将此不稳定的均衡状态破坏掉。

(二)大国主导机制

上述博弈分析是基于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参与国实力相当、特征相同,但这很难贴近现实。通过经典的“智猪博弈”模型对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大国与处于绝对劣势的小国之间的博弈分析,我们发现,要想通过大国来主导制定公平、有效的国际会计准则是不可能的。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改组为例,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之前的16 个理事中,尚有4 个理事(马来西亚1 个席位、墨西哥1 个席位、南非和津巴布韦1 个席位、印度和斯里兰卡1 个席位)代表着发展中国家,但是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共14 个席位)中只有南非一个发展中国家拥有1 个席位,大部分席位为英美国家所有(占了7 个席位),发展中国家声音微弱。即使是为了广泛听取世界各国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意见和建议而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在其总共49 个席位中,美国就占了10 席。

可以预料,国际会计准则将更多地体现英美国家会计标准的特点和内容,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与向英美国家会计标准靠拢在本质上将不会有多大差别。当然根据演化博弈的思想,现实中的博弈双方间的博弈行为是不断深化和协调的,欧美之间也并非时时行动一致“美化”和“欧化”之争,会将双方重新带回到国际趋同选择的双边博弈状态,任何一方的行动都将会带来另一方行动的改变,并最终影响着会计国际趋同的进程和利益分配格局。而且,大国的垄断博弈均衡也会随大国内部的博弈局势变化而变化。

(三)国际趋同机制

演化博弈范式推动传统博弈论向前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引入突变机制将传统的纳什均衡精炼为演化稳定均衡。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一个既定的创新突变机制来看待,结合演化思想,国际资本市场各参与国就会计准则趋同的博弈最终结果是,参与各方都会选择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的策略,这一均衡的实现是路径依赖的而且具有累积和加速效应,即当参与趋同的国家越多,其收益的累积效应就越大,而不参与趋同的损失累积效应也会越大,均衡实现的稳定性就会越强,与其他均衡的竞争性也就越强。这一点与现实是相符的,IASC 1973年成立时的会员代表为9 个国家、16 个会计职业团体,到2000年底改组为IASB时的会员代表迅速扩大为112 个国家、153 个会计职业组织。

演化博弈范式推动传统博弈论向前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引入选择机制和扩散机制建构复制者动态模型。在欧洲,欧共体颁布的第4 号、 第7 号指令 就是这一模式的具体阐述。在北美, 美国、加拿大以及墨西哥三个国家的会计师协会也制定过二至三个会计合作方案,充分体现了会计准则区域性统一的发展趋向。另外, 南美以及东南亚各国也在积极地朝着会计准则区域协同的方向发展。所以,会计准则的区域协调似乎已成为一种趋势,至少可以成为国际协调机制出现缺陷时的一种替代选择机制和权力重新分配的机制。

(四)趋同后的等效机制

演化博弈概念本身就蕴含着否定“终结”的思想。由于各国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完全趋同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趋同只是基础,等效才是目的。按照欧盟委员会于2007 年12 月的“关于建立认可第三国证券发行者采用的会计准则等效的机制规则”正式对会计准则等效所作的定义,即如果投资者根据以第三国会计准则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和根据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对证券发行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发展前景做出相似判断,并且很可能会做出相同的投资决定,那么就可以认为第三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效。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这种“等效承认”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演化的更高一阶段,是以趋同的国际会计准则为“初始条件”和“路径依赖”的。

同样,等效机制其实也是对趋同机制的一种替代,使参与各方的博弈又回归到双边环境下,只是博弈的平台是搭建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基础之上。从经典的对等博弈来看,等效认同机制可能首先会在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当的发达国家内部进行。同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的利益保护也不可忽视,尤其是在欧洲统一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经济联盟等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会计的区域协调不断发展,相信会计准则的等效机制也会在区域协调机制中不断扩散。

三、启示与建议

关于上述四种机制的“创新”、“选择”、“扩散”、 “替代”的关系,按照演化博弈思想,创新是多样性的生成机制,为会计国际趋同提供了不断向前演进的动力,而选择则是多样性减弱的机制,它通过某种标准来判断各种演化机制的适应性,选择适应性高的演化机制,淘汰适应性低的演化机制。参与者明智的选择策略,是其对社会经济环境良好的判断能力的集中体现。

扩散描述了创新是如何被复制和采用的过程,所谓扩散是指创新通过特定的渠道在一段时间后被社会成员知道、接受和采用的过程。当然,扩散过程会受发起成员和跟随成员能力大小的影响,也受到路径依赖的约束。当前会计国际趋同已经进入等效机制协调阶段,如何加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合作,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实现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等效,将是会计国际趋同新的历史阶段下,我国参与国际趋同机制进行“策略先行”选择的又一次机遇。它既有利于我国顺应会计国际协调发展的趋势,也有利于提升会计国际趋同演进中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冯淑萍.关于我国当前环境下的会计国际化问题[J].会计 研究, 2003(12).

篇13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是期望社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看到没有哪个社会是完全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不同社会、不同文化常导致在博弈过程中的行为不同,从而博弈的结果也不同,最终整个社会的效用也会不同。而在这里面,团体内部的“共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让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博弈论案例――“囚徒困境”:

“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二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10年。若二人都保持沉默(术语称互相“合作”),则二人同样判监1年。若二人都互相检举(术语称互相“背叛”),则二人同样判监8年。”

在以上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两个人共同的利益来考虑,对于两人最佳的策略当然是两人同时抵赖,这样两人同时获刑一年。但在实际中,很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两人没有形成共识,都是以自我利益最大化来考虑,完全不顾及他人利益,都选择检举对方,结果是两人同时获刑8年。另一种可能是,如果两名面临“囚徒困境”的罪犯同时信奉“关二哥”,都相信这种时候应该讲义气,否则会遭到“关二哥”的惩罚。在这种隋况下,两人很可能都选择不出卖兄弟,保持沉默,最终获刑1年。对于两人作为一种团体的利益而言,这样的有“共识”的合作,促成了团体利益的最大化。

从实现一个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来考虑,应该提倡有“共识”的博弈,在有“共识”的博弈下,促成整个社会的帕累托最优。何为“共识”?

那么这种“共识”具体指的是什么呢?在贺岁大片《非诚勿扰2》中,有一个经典的桥段,片中葛优为―对离婚夫妇主持“离婚庆典”,这对夫妇在需要发誓的时候,指着一堆钱,“对钱发誓”。这个细节非常有意思,这里的钱,就是一种社会的“共识”。

在中国,听到最多的是“对天发誓”,“天理”是一种“共识”;对于佛教徒来说,“不杀,不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是一种“共识”;在一个儒生看来,“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是“共识”;信奉道教的人则以老君五戒、正一宗的三皈九戒等为“共识”。

然而,随着市场化大潮席卷中国,金钱逐渐成为―种巨大的力量,“利益驱动”成为某些人第一选择眭的行为共识,电影中的“向钱发誓”竟在很多场合演变为现实,在只以“利益驱动”为“共识”进行博弈之下,社会绝无达到帕累托最优状况的可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