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新课标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1.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人们的心理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上的变换使得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中有积极的影响,更有负面消极的影响。由于初中学生的判断是非的能力还处于形成阶段,没有辨别力,这些负面影响会造成初中学生的困苦、迷茫、认识上的混乱,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教学实践的要求。初中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处于青春反叛时期,将会面对很多的问题,然而他们会由于碍于各种因素不好意思向教师和家长请教,自己在迷茫中挣扎。如,初中生刚刚意识到男女有别,对男女之间的接触和交往非常敏感。如果有男女学生之间的交往密切一点,就会被其他同学传绯闻――早恋。这势必会造成当事人心理上的困惑。事实上,在初中阶段男女之间确实会存在着喜欢,但只是一种简单的好感,如果错误地引导学生,势必给学生的心理和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势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对他们进行适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教学目标的要求。初中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心理健康成长,学生才能够正确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避免各种消极的态度,顺利地度过初中阶段,更为以后的学习的生活奠定基础。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立足于中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初中教育目标,运用多种手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课堂教学法。课堂教学不仅是初中实施全面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而且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最经常和最实用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会向学生传授各学科的科学知识,在这些知识中包含着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只要充分地挖掘教材本身的心理健康因素,才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实践锻炼法。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仅仅有认知是远远不够的,认知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阶段,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要实际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教师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活动,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心理实际,进行具体的心理训练,做出正确的心理判断,逐步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3.集体教学法。初中学生已经生活在班集体中,班级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教师要通过建立优秀、团结的班集体,在班集体中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气氛,利用集体的力量对每个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教师要同时注意把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结合起来,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个别问题,促进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
4.情感陶冶法。教师可以利用一定的情境,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如,使用幻灯片、录像、电影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有意义的录像和电影,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组织学生进行音乐、美术、舞蹈等的欣赏,陶冶学生的情操,以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5.“两难”教学法。著名教育学家和科尔伯格在论述如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提出“道德两难法”,这个方法也同样使用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心理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心理问题,从心理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心理判断能力,使得学生在日后面对各种问题时也能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节。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关注全体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达到理想完善的目标就必须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注释:
①张立新.21世纪教师素质纲要[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2):205-207.
参考文献:
[1]林依定,洪俊.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素养.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1).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共100题,测定了受试者的8种焦虑倾向: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
(二)被试
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在江门市的4个县级市(鹤山市、开平市、恩平市、台山市)、3个区(蓬江区、新会区、江海区)和市直属学校,各地区乡镇小学、初中各抽查1所,城区小学、初中、高中、中专/职中各抽查1所,共抽取了45所学校。其中鹤山市818人,开平市753人,恩平市779人,台山市791人,蓬江区663人,新会区779人,江海区490人,市直学校298人。男生2584名,女生2787名;独生子女2131名,非独生子女3240名;小学生1856人,初中生1822人,普高学生990人,职高学生703人。
(三)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371份,有效率95.9%。根据周步成等人编制的全国常模将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后,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进行了描述统计、t检验和方差分析。[6]
二、调查结果
(一)总体水平和各因子均分
(二)心理健康水平和检出率
根据MHT筛选的原则,总分大于等于65分代表个体存在“总体焦虑倾向”,某项因子大于等于8分即代表个体在该因子上存在焦虑倾向。
从表2可以看出,在5371个样本中,存在“总体焦虑”的学生有192人,占比3.57%,说明江门市中小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是,在某些方面,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14.02%的学生有自责倾向,常把不属于自己的错误归咎于自己;17.65%的学生存在恐怖倾向,比如怕黑、怕高;12.21%的学生有冲动倾向,经常会被情绪左右,不顾后果地做出一些冲动的事情;11.68%的学生存在对人焦虑,他们害怕生人,担心有人在背地里说自己坏话;13.63%的人存在身体症状,当焦虑急剧袭来时,感到将要死去,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喘不过气,出虚汗,头晕,知觉异常。
(三)性别比较
从表3的t检验可以看出,女生在多项因子得分均高于男生,比男生更容易焦虑。
(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
根据表4的t检验显示,除了冲动倾向之外,非独生子女在其他7个因子和总分上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学生。
(五)单双亲比较
根据表5的t检验显示,单亲家庭学生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3个因子和总分上显著高于双亲家庭学生。
(六)地区比较
根据表6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地区的学生在所有因子上差异显著。其中,市直学校的中小学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和过敏倾向等4个因子上分数最高,新会区的中小学生在总分、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等4个因子得分上比其他地区高。
(七)学段比较
根据表7方差分析显示,除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两个因子外,总分和其他6个因子的分数呈现随学段升高而升高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职高学生>普高学生>初中学生>小学生。
三、问题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江门市中小学生心理状况总体良好,但通过比较不同因子,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一)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预期相反
“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非独生子女”,是一直以来社会普遍认为的观点,而本次调查推翻了这种刻板看法:除了冲动倾向因子外,非独生子女在其他7种焦虑倾向上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表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如独生子女,与一般的社会预期相反。
为何事实与人们的预期截然相反?通过访谈,笔者发现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媒体过分放大了独生子女某些特点如“不会分享”等问题,却忽视了独生子女的优点如自信、综合素质高等;二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多为有稳定工作的人群,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而非独生子女的父母多为商人、私营业主、农民等,独生子女享受的家庭资源普遍优于非独生子女。大部分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高,懂得如何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擅长与孩子沟通,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更为民主;相比之下,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文化程度较低,不太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与子女沟通不到位。另外,家庭负担重的父母很少聆听孩子的倾诉,当孩子遇到心理问题后,很难得到及时的解决,因此孩子会更焦虑、自责、过敏。
(二)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低年级学生差
除了冲动倾向外,职高与普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分和其他7个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通过调查及访谈发现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随着年龄增长,学生不再是无忧无虑的小孩,他们日趋成熟,开始对自己未来从事什么职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了初步思考,但正是处于由幼稚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学生许多问题没有想明白,也没有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由此引发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多;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各个学段开课程度不一致,小学阶段开课率较高,高中阶段开课率偏低,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第三,普高学生面对高考压力,职高生面对就业压力,这也是他们在心理测验中得分较高的原因。
(三)职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相对其他学段的学生,职高学生在焦虑总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因子得分最高。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主要原因有三方面:第一,从职高学生的生源质量来看,职高学生较普高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目的性不是很明确,家庭对其期望值也不是很高;第二,职高学生处于一种相对特殊的教育环境,教育管理、教师教学态度、课程设置、学习难度与普通中小学有较大差异,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往往对刚接触的专业课感到接受不了,对于解决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的矛盾没有经验;第三,职高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与就业期望值落差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认为就读职业中学前途不佳,对自己缺乏信心。
(四)单亲家庭学生的孤独感、冲动倾向远高于双亲家庭学生
除了学习焦虑外,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分和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等3个因子上得分较高。原因在于,单亲家庭孩子上学经常迟到、早退、旷课、打架,不主动参与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理想。缺失父爱或者母爱对一个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孩子来说,容易使之产生孤独感,甚至产生心理偏差。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经常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如想摔东西,想离家出走,甚至想自杀等。
(五)初中生的冲动倾向得分高
初中生的叛逆性较强。曾经有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叛逆的阶段。初中生好冲动,做事往往被情绪左右,做决定不经大脑,老是做出事后后悔的事情。本次调查再次印证了这一说法。
四、对策及建议
(一)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以笔者所在的地区为例,参照《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内容指南》,科学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专业性和有效性,做到心理认知与活动体验相结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学段、不同群体、不同性别学生的特点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合理安排各年级的教育教学内容。
(二)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结合本校特点,创新活动形式,全方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除了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要把心理健康档案、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中。同时,根据学校的特点,创新活动形式,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基点,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是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根据校园环境布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提示语、图片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二是结合校团委、学生会和各种社团,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让不同学段、不同群体、不同性别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关爱,引领学生思考社会、思考人生,学会真诚地对待生活。
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关注特殊群体,结合班级学段,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心理教师在专业引领中的作用,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专业指导,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组织班级进行测评分析,提出专业化的建议,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使他们在日后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科教师充分发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抓住容易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学习内容,巧妙利用,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
(三)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目前,我市只有部分学校设有专职心理教师,有的学校虽然配备了兼职心理教师,但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为低下。要提升心理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一是要大力引进专业教师配备到基层学校;二是要建立市、县(区)、学校三级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打造骨干教师队伍,开展师徒结对、区域帮扶等活动,全面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作用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习、情绪调适、人际交往、人格发展以及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扰,教育难度大,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很难解决,需要家庭、社区的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合力,逐步健全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网络化体系,整合教育资源。一是积极组织开展教师家访和家长来访活动,通过家长学校、家访、家长来访等各种渠道,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让家长们了解学校教育动态,了解孩子在校情况,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以科学的方式去赢得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二是善用周边社区各类教育资源,促进学校与社会互为依靠,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五)提高学生心理品质
为了适应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解决学生上学不便的问题,保证农村适龄儿童顺利地完成义务教育,农村寄宿制学校应运而生。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属于学生青春期发育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绪调控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但农村地区许多家长文化程度低、观念滞后,对青春期学生,特别对青春期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引导,从而导致她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处于缺位状态。因此,对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一、研究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的意义和目标
1.现实意义
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是关怀关爱女生健康成长,为终身健康奠定良好基础的重要举措。通过探索正确的方法和有效的手段,开展健康、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初中女生正确面对青春期生理、心理上出现的变化,养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她们正确对待男女生之间的友谊,从而保护并引导其健康成长。步入青春期的广大农村女生必将扮演未来育龄妇女的角色,对她们做好青春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也
是以后开展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关键,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
2.预期目标
以学校女生为对象,研究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她们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探索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解决她们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帮助她们正确地掌握青春期知识;引导她们加强青春期自我保护意识及与异性正常交往的能力;逐步形成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疏导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二、研究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对寄宿女生在校学习情况、生活自理能力、同学交往、青春期卫生健康认知度等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记录和整理调查中发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2.观察分析法
观察并记录所在班级女生上课时的表现,与师生交往时的表现,在宿舍生活自理能力的表现,与舍友相处方面的表现。对其中性格孤僻、不合群,缺乏自理能力的女生要多留心观察并及时分析归因。
3.走访调查法
走访部分女生家庭,特别是单亲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了解家长对女生成长阶段的心理教育及采取的措施。
4.个案分析法
对调查阶段发现的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女生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跟踪记录其发展状况。
5.经验总结法
总结适合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形成成熟的教育资源;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成熟、甚至失败的教训作为典型案例记录在册。
三、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的疏导策略
1.开展心理健康咨询
建立心理辅导室,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疏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教师的疏导应建立在对学生关心和爱护的基础上,始终遵循爱的原则。谈话时不能有成见或偏见,要耐心地倾听,互换心理位置,设身处地地从青少年的处境去体察问题和感受,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
2.设立“知心姐姐信箱”
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同时担任知心姐姐的角色,为了避免有些不方便与学生面对面交谈的问题,或当面询问因紧张或其他原因说不清楚的情况,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烦恼、问题可以通过书信交流的方式,给予安慰或解答,进行健康平等的交流。
3.举办女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针对寄宿制女生对女性生理、心理知识基本处于不了解的认知程度,定期举办女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通过大量的典型事例,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和老师的讲解,为女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提供理论指导。
4.建立家校沟通协调机制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虽然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但双休日及寒暑假期学生与家长还是相处较多。学校应把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一种责任,以此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整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在家长会上作心理健康的讲座、亲子对话等方式加深家长对心理健康的了解,使他们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促进家庭内部良好氛围的形成,让学校和家庭共同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提倡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忽视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了解和把握青春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问题,有助于收集、分析疏导策略和整理农村初中女生青春期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为她们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素材和经验,以便促进她们心理更平稳地发展。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朝阳市卫校2008、2007、2006级来自县城、市以上的女性学生560人,平均年龄(17+0.51);抽取朝阳市卫生学校2008、2007、2006级来自乡镇的女性学生520人,平均年龄(18+0.62)。
2.方法。①制定调查问卷,调查抽样人群一年内的心理及行为状况;②由负责本调查的心理咨询老师对调查班级的班主任进行统一培训,然后由班主任发放调查问卷,不记名进行调查;③心理健康指标依据表1、表3进行判定。
二、结果
收回问卷后统一分析结果如表1、表2和表3所示。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3-0212-03
近20 a来,山东胜利职业学院心理咨询室面向初中及初中以上阶段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笔者在工作中接触到了不同阶段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对所接触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与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偏离现象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矫正有关。因此,小学应是最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年龄阶段。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小学生中开展较大样本心理活动观察与心理测量的对照研究,以确定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状况、心理健康的共性问题及其严重程度,从而探索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3所小学四、五2个年级12个班的554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日常观察记录 对研究对象进行1 a的日常观察,观察研究对象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各种情况,由班主任教师按统一要求记录。通过日常观察,发现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为确定心理测量方法和内容提供参考依据,并对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料。在对全部研究对象的观察中,共记录到有效资料213条。
1.2.2 分析汇总 对记录到的有效资料进行分析,排列优先顺序和构成情况,发现带普遍性的问题7项。
1.2.3 确定心理测量的内容并实施心理测量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进行3个方面的心理测量,检验教师表述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1)儿童Nowicki-Strickland内-外控制量表[1](Nowicki-Strickland Internal External Control Scale for Children),该量表适用于儿童泛化性期待的测定,反映儿童心理控制源的类型,得分范围从0(内控)~40(外控),用于解释日常观察发现问题中的“主动性差”和“输不起”2个问题。意在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教师日常观察到的问题和儿童实际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2)儿童自尊问卷(SES)[2],该量表用于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总分范围为10~40,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主要研究儿童自尊程度与儿童的向师性、儿童在物质上的攀比以及儿童的不合群现象。(3)儿童孤独量表(CLS)[3],该量表用于评定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会不满程度,并了解最不被同学接受的儿童是不是更孤独。量表测定的结果,体现孤独与社会不满程度具有相当的时间稳定性。
2 结果
2.1 日常观察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发生的频度 以班主任教师记录到的每类问题发生的人次数为分子,全部观察对象为分母,计算日常观察到的心理问题的发生频度,见表1。
2.2 心理测量结果 心理控制源表现为过分内控和过分外控的,占被调查对象的6.8%。五年级学生表现为过分内控或过分外控的实际人数多于四年级学生,男生在这个方面表现问题的实际人数多于女生。见表2。
自尊调查发现,过分自尊和缺乏自尊的占被调查对象的6.6%。
五年级表现为过分自尊或缺乏自尊的实际人数多于四年级;男、女生表现为过分自尊或缺乏自尊的实际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孤独量表调查发现,有孤独倾向的占被调查对象的7.9%,此种倾向五年级的实际发生人数多于四年级,男生有孤独倾向的实际人数是女生的2.5倍。见表4。
2.3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人口统计学比较 自尊量表的调查没有发现年级和男女之间存在差别。孤独量表的调查在年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男、女学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较女生有更明显的孤独倾向。儿童内外控制量表的调查发现,男、女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整体水平来看,五年级学生较四年级学生有更高的外控性。
3 讨论
结果显示,教师在日常观察中认定的问题发生的频度明显高于心理学调查中认定的问题发生的频度。虽然在本调查的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到了日常学生表现的问题,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日常行为表现出的问题不能认定为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笔者认为,用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来解释似乎更合理,因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成熟和学习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学校时间的延长以及知识的积累,学生有了更多的自我空间,但心理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完全独立和成熟,在这个年龄段所表现出的独立是比较盲目的;另外,“帮团时代”[4]的影响,在更多的方面和更深的层次上影响着他们,他们宁愿接受同学之间的一些观点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也不愿意听从教师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学生按照自己活动圈圈里的想法做出决定并付诸实施,其结果会更多地受到教师的否定。这样的结果总是在困扰着他们,甚至会促使他们采取更为极端的对立态度,在这样态度支配下产生的行为,可能就被教师认定为偏离行为或心理问题。
笔者提倡在小学生中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糟糕,更重要的是小学教育过程是直接为孩子终身奠基的过程,培养目标是心身健康、全面发展的公民。小学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知识和技能的阶段。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过程,就会获得勤奋感,会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成为小学儿童的必修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6-0071-01
当今的初中生,受到种种信息媒介的影响,思想情感是十分复杂的,充满各种矛盾冲突,也比以往的青少年更加早熟。初中学生对社会现实的体验和对自我价值的评价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使得他们的气质尤其是性格更加成熟起来,性格心理的特征也日益鲜明。
课堂教学的美术学科中又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身体素质、心理品质的因素。尤其结合当今课程改革提出的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培养目标,只有抓住“教育教学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这条关键教育思路,才能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
学习过心理学的人都会明白这种现象,那就是我们经常会在情绪烦躁的时候无意识地拿起笔,在纸上漫无目的地画些杂乱的线条,或胡乱写些宣泄的文字,或涂画些杂乱的形象等。这一行为具有明显的“宣泄作用”。“合理的宣泄”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当今社会里,信息快速传达与更新、生活与工作节奏加快,有个合适的宣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本是抒情和表现。庄子就说过:“鼓琴足以自娱”;元代画家倪云林也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中国绘画发展到最后叫“写意”,为的就是抒发胸中之意气,宣泄和缓解心中积郁的能量而使心理平衡。诚然,美术活动恰恰是提供个人宣泄非常好的方式之一。有些学者正研究通过字迹作为人格检验的手段;欧美国家提出的笔迹心理学等都是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书如其人、画如其人之说,旨在表现画者的气质、修养和人格。
在美术活动中,创作型美术活动更能明显地反映学生性格的理智、意志和情绪等方面特征,因为其中有更多的东西需要靠学生去想象、思维、创造、选择、判断和组织。有的学生造型能力不一定太好,但落笔肯定,构思造型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果断性;有的学生不仅用笔迟疑、犹豫,最终还是东拼西凑的,不仅果断性较差,还表现出依赖性、惰性;有的学生构思敏捷,作画过程连贯而有序,有始有终,体现出较好的思维水平、判断力、计划性和情绪稳定性;而有的学生则画一点、想一点、添一点、改一点,最后虎头蛇尾草草交卷,这明显缺乏积极的性格特点。
奇妙的是,无论是积极因素或消极因素,一旦转化为美术表现语言,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并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狂放不羁的美,工整细腻的也美;浓涂艳抹的美;清新典雅的也美,因为都是他们心理特征的自然流露,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同时也更具有研究价值。
一般来说,进入技工学校学习的女生一般为初中毕业,或者初中毕业后在社会工作一两年,就年龄上来说是16到20岁,正处于青春期。
1、青春期女生心理特点
总的讲,青春期的少女热情活泼、富有活力,乐于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在青春期,他们反应能力强,观察事物快而准确;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知识经验不足;情感容易波动,意志上容易动摇。女生的行为容易受环境或他人的暗示。
2、技校女生心理问题表现方面
(1)存在自卑心理。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技工学校学生中的大部分是在初中阶段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被老师和同学重视、关注,也常常受到家长的批评,导致其产生了自卑心理。这类学生易产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心里,像上课睡觉、玩手机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女性天性敏感,心思更为细腻,所以女学生的自卑心理更加普遍。
(2)人生观、世界观不端正,攀比心理重。部分女学生的人生目标不明确,自己根本不了解为什么来上学,也不知道上学毕业后能做些什么;不能正确认识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不能正确对待社会上的激烈竞争,万事 “无所谓” 的态度很普遍。部分女生比吃比穿,同宿舍之间同班之间攀比心理重。
(3)存在厌学心理。技校生厌学已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它严重影响到学校、班级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有的学生上课不专心,心不在焉,消极应付;有的学生身在教室心在外,对学习没有信心,无明确的学习动机。技工部女生的课堂纪律较之男生确实是好一些,但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4)缺乏集体观念。因班级内女生数量少,占主导地位的是男生,所以部分女生在集体活动或集体劳动中表现不积极,有时甚至逃避劳动锻炼,敷衍应付,或者溜之大吉。在其他的有益活动中,遇到困难或挫折就相互埋怨,强调对方的责任,没有集体观念,没有集体荣誉感。
二、采取有力措施,搞好技工部女生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谈到心理健康时指出“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了解他们自己的实际情况,意识到他们的优点和弱点、善和恶,而且容忍并认可它们。”作为技工院校的教师应该积极了解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采取有力措施,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一个良好的预防体系
第一,针对女生的特点,应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通过班会、运动会、性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宣传引导。
第二,建立学生家长、任课老师、学生干部、问题学生共同协作的多级预防机制,形成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机制。
第三,班级中应该建立特殊学生群体心理档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第四,应积极利用现代媒体搭建师生沟通联系的平台:如建立班级内的 QQ 群等信息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的同时,还能让学生们感受到源自学校和教师的温暖,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变成预警制,使教师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情况。
2、抓关键时段、典型个人,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辅导
关键的时间段就是学生学习和生活地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波动, 甚至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例如:新生入学刚入学、毕业生毕业离校前以及每个学期刚开学和放假前这一段时间都是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高峰期。在这几个关键的时间段,应该加强集体性的心理教育,经常性的以班会、晨会等形式进行疏导。
3、关注学生学习生活细节,拉近师生关系
只有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关键在于教师。
在日常管理中应该做到:一、放低身段,把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平等地友好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主动与学生打招呼。二、多与学生亲近,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关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关爱学生,让学生把老师当成亲人,知心的朋友,激起他们对老师的亲近感。三、注重观察学生的行为。观察学生思维是否合乎逻辑、行为反应是否与外界刺激相称、个性心理特征是否突然发生较大变化等。
4、在重体验的环境氛围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很多内容只有通过自身真正的体验才能感受到它的益处,最近两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做”相结合,这种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自主学习能力都有很大帮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训练、引导等,促进个体在交往中 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自助的过程。对团体的信任延伸到信任周围的其他人,由对团体的归属感扩大到对学校、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日常工作管理
(一)要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大部分技校生自觉低人一等,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加强思想教育还其自尊是使其自立、自信的基础。杜威说过: “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最深刻的冲动” 。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作为职教工作者,要积极地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予以精神鼓励,激发其心灵共鸣。利用成功效应,如本校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明白“职业无贵贱,行行出状元”“学校无优劣,关键在自己”的道理。使其逐步树立起做人的自尊。
(二)不要 “管” 而是要开导性的“理”
最好的管理方式 应该以人为本,以德治校。
(三)实施“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 实施“以人为本” 学生管理模式
虽然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均相对偏低,但是,其中也不乏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如班委组织、学生会、共青团、学生社团等都是学生自我管理的生力军,是一面旗帜,如果让他们参加到学生管理中来,管理效率将会显著提高,一方面锻炼他 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树立正气,弱化邪气。
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14岁的初中二年级学生龚玉龙,最近好不容易盼到爸爸、妈妈回家了,可是他一点也快活不起来。因为,他知道父母回来住几天还要走。而自从去年他父母外出打工后,他心里就经常感到“郁闷”,学习成绩也从全年级的前5名下降到班级的10名之后,爸妈问起他的学习情况时,他又急又慌,不由得伤心地哭了。父母发现原先聪明活泼的儿子不仅学习成绩下降了,性格也改变了许多。
如今,像小玉龙这样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这些因父母外出打工、经商或学习而将其寄留家乡由爷爷奶奶、亲戚、朋友或老师监护、代养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孩”。据《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留守孩”与在父母身边的孩子相比,易出现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孩子的个性健康发展和学习成绩。
研究人员选择“留守孩”较多的一至三年级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并以非“留守孩”为对照组,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孩”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阳性检出率为27.3%,高于非“留守孩”初中生阳性检出率20%。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依次为适应不良、强迫症状、情绪不平衡、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敏感、心理不平衡、焦虑、抑郁、偏执、敌对。调查结果提示,“留守孩”男女学生相比,男生的症状高于女生。从男女性格分析,女生相对较安静、顺从,易于教育和管理,而男生更好动,难管教,易发生问题。
另外,研究者在当地妇联、学校的支持下采取入户个别访问、座谈等方法,与学校教师、当地派出所、“留守孩”寄养人三方进行面对面交谈,了解“留守孩”的心理健康与教育情况。根据学校教师、派出所民警和代养人介绍的情况,进行汇总后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孩”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学习不良或学习困难。二是行为问题,有的学习差、纪律不差,有的纪律差、学习不差,有的学习和纪律双差。三是个性问题,研究人员对其定性研究的结果提示,一些“留守孩”初中生已经出现了个性发展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性格趋向:一种为攻击型的性格趋向,出现了情绪自控力差、好冲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甚至于动辄就吵闹、打架等性格障碍;另一类为畏缩型性格趋向,出现了情绪冷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与人交往等个。甚至有个别“留守孩”在社会不良分子引诱、教唆下,出现了违法行为或抢劫、偷盗、勒索等犯罪现象。
因此,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对孩子健康成长造成的不良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尤其在青少年发育成长的最重要阶段(初中时期)。如果我们轻视了“留守孩”出现的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相当多下一代人的前途和命运,甚至于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未来。鉴于此,家庭、社会和各级政府都应高度重视解决这类“留守孩”问题。第一,父母要特别关爱上初中子女的心理健康。不要以为孩子上初中就已经长大了,就随便交给别人看管,自己则长期远离子女,不管不问。如果实在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教养,就将其托付给有经验和责任心强的人代为教养。同时,还应采取各种措施,经常与孩子及代养人保持联系与沟通,随时掌握孩子的学习与心理健康情况。第二,学校要充分重视“留守孩”的思想教育,要对其经常性地“开小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补偿其父母欠缺的心理关爱、抚慰等。第三,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给政策,让外来务工者的孩子到父母身边来,使他们能上得起学,读得了书。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部门应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把外来务工者对义务教育的需求首先纳入到城市公共服务的范围。
一、学习上的原因
1.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学习成绩还不错,但升入高中后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竞争对手也发生了变化,学习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使他们感到十分不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在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来自农村以及普通家庭的女学生表现得明显一些。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目前由于社会正处于转轨时期,社会舆论上的一些负面的新闻报道也时常会影响着我们中学生的心理。学习好的同学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绩平平人缘好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却常常受到青睐。这让部分寒门子弟表现了强烈的焦躁、愤懑、无奈。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或者是师生的沟通产生了误会。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具体表现在与本班同学之间、宿舍同学之间以及与同桌之间的关系问题。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矛盾的。如同学之间的误解,性格不和的不投机,相互之间的妒忌、猜疑等等都会影响到同学们的心理,从而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给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
三、情感类问题
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惑。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归结起来有两个方面。
其一主要是与同龄人的感情纠葛,多是同学间的密切交往所致。
其二就是与成年人的爱恋问题。
四、自身性格上的原因
1.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
2.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
面对着上述中学生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学校的各位教师都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发挥班级作为学生开展心理活动主阵地的作用
班主任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活动。要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感染。开展教育活动,除了要讲针对性之外,更要讲经常性,任何教育活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都不能指望一蹴而就的。
三、成立专门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四、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同时,社会也要负担其应有的责任,就应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从笔者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女中学生的早恋问题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关于中学生的焦虑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初中女生在对人不安、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等方面均显著高于男生,存在着比男生更为严重的焦虑。女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变化发展较快,往往超过男生,且生理、心理发展不同步更为明显。再加上社会、文化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十几岁的女中学生一般都喜欢看小说、电视、电影、上网聊微信,喜欢K歌,再加上有些地方对网吧和歌厅(KTV)的不规范管理,使得大批中学生涌入其中,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里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刺激,有些歌词有关情爱的描写也对少女的性心理发展起到了催化作用。在文艺自由的今天,相当多的黄色作品流向社会,对青春期的少女影响极大。在学校里,有的女孩子同时与多名校内或校外的男孩保持交往的现象屡见不绝,美其名曰“竞争”。常常使她们更易出现心理困扰和障碍。
早恋类型及教育策略
早恋问题是女中学生心理困扰中较为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其涉及面较广,既与学习有关,又与人际交往有关。笔者把目前困扰女中学生的早恋问题分为“想涉足型”和“已涉足型”两类。“想涉足型”的困扰主要表现为:有需要,但缺乏正确的异往知识;男生或外界干扰;正常友谊被误解;单相思。“已涉足型”的困扰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对待已发生的两性感情,干扰了学习;师生恋;同性之间的爱慕。面对女中学生的早恋困扰,教育者必须全面诱导,及时疏导。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早恋,早恋一般是指人在性成熟后,思想还不成熟,心理尚不稳定,经济还不独立时发生的恋爱行为。尽管这种恋爱行为是不合时宜、过早发生的,可能造成她们学习不能集中精力,成绩下降,可能产生各种烦恼和忧伤,造成多疑、紧张等心理疾病,但它却是中学生的一种情感活动。中学生的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并带有文饰性,她们往往渴望友谊,尤其是喜欢与异往,要求亲密、信赖、愉快的内心体验。对于这些,教师或家长应持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帮助她们建立正确的友谊观。教育者不要虚张声势,要善于观察做出判断,即使出现早恋,要有科学态度,不能视为邪恶,更不能把其看成是“不良行为”或“下流行为”。
其次,改变性教育观念,加强青春期性教育,现代教育者应用全新的恋爱观和观对女中学生进行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既要让她们正视其性意识的出现,又要教育学生懂得人类的不单是生理本能的冲动,而且要受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约束,是一种高尚的社会行为,个体从性成熟到性要求得到满意,其间必须通过合法的婚姻,有一相当长的成熟过程。在青春期由于性冲动引起的心理困扰,只有通过理智和自我来调节。如果发现学生早恋,就公开点名批评或暗示性地嘲讽,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宜导不宜堵,采用个别的谈话方式,真心实意地疏导和调理,不再简单地训斥责备,适宜采用“曲径通幽”的办法达到心理沟通的目的。一位老师和一位早恋的女学生谈心,为避免学生产生对抗心理,老师只字不提早恋之事:“你看,这棵桃树,春天到了,开始发芽了,多好的春天啊,给万物带来了生机!你看,一个芽,以后就是一朵桃花。再以后,就是一个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啊!”“怎么搞的,这里已开了一朵花,哎,开早了呀!现在还没到开花的季节,没到开花的时候开花,是一种不结果的花啊!”女学生听到这里,心里似乎被猛地推了一下。老师又说:“争春,不一定提前表露;早柳提前发芽,但春天刚到,就开始枯黄,飘落;竹笋,春日还把头埋在土里,吸收丰富的水分和营养,后来拔地而起,直冲云天……”老师的话刚讲完,女学生便望了一眼老师,继而低下了头……老师只字不提早恋之事,娓娓而谈,循循善诱,用个别谈心的方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爱情的真谛,明确早恋危害,努力把爱的萌芽转移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学习活动中去。
最后,恰到好处的谈心和心理疏导,可以使紧张的师生关系得到缓解,使感情上对立的师生变成相互了解的知己,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便会极大地提高教育效果,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和谐发展并最终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一、加快学校各项建设,打造符合县情、校情的校园特色品牌
“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是我校办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我校作为县内的一所普通乡镇初中,打造符合县情、校情的校园特色品牌是我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学期来,我校在“认清形势,找准优势,多方尝试,打造品牌”上做了一些努力,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1、新生入学教育开创先河
为尽快让七年级新生顺利完成角色转型,使新生更快适应初中生活。学校安排班主任对新生进行学校情况介绍、中学生日常规范、校规校纪等方面的教育。通过短期集中教育,增进了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了解,使七年级新生能尽快熟悉中学学校生活。事实证明,这一举措卓有成效。
2、学生自我管理成绩显著
学校建立了学生参与管理的机制,着力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1)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组织。我校团委组织召开学代会,选举产生了学生会,成为学生自我管理的一支有效力量。
(2)在管理工作中,重视采取措施使学生参与管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遵规守纪的自觉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每月对学生会干部、班长和班干部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素质,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中尽快成长,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局面。
(3)建立师生值日制度,制订了《hk中学学生干部校园自我管理办法》,通过值日使教师、学生参与德育考评管理。使学生逐步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政治思想觉悟,使学生成为学校生活的主人。值日检查的结果,做为对班集体考核及学生行为表现考核的重要依据。
3、社团活动品牌效应凸显
我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以社团活动为突破口,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目前,我校共有校舞蹈队、田径队等多个学生社团,社团活动的开展,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校舞蹈队成立多年来,是yn县中小学生艺术团的知名团队。本学期来,这支舞蹈队参加了yn县中小学文艺演出,获得了一等奖,得到了县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赞誉,展现了我校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
4、心理健康教育扎实推进
(1)建设心理健康师资队伍
通过开展师资培训和课题研究及校本研修,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目前,我校有李梅芳老师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另外还通过网上专家讲座、名师辅导等方式,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切实保障和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深入开展。
(2)开足心理健康课程
学校在课程安排时,专门排出健康课,由专业教师授课,根据本班学生的心理状况,上好班级心理健康课。强调行为训练,不只停留在说教,或灌输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3)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①与学校德育工作相联系,以社会实践活动、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宣传窗、讲座、黑板报等阵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②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与班会课、思品课、活动课等各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教育;通过各学科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挖掘各教材内容,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让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4)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
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室的装饰工作,坚持开展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认真、耐心、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5、关爱特殊群体学生已结硕果
我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保障贫困家庭学生、留守青少年平等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1)将本地学生统一编班,统一授课,统一纳入本地公共财政服务范围,在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借读费,享受国家、省、县的相关优惠、减免政策。
(2)为了更好地关爱、扶助贫困家庭学生、留守青少年,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学校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全面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成长需求,要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保障他们生活上的基本要求,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
(3)针对特殊学生人群学业基础较薄弱情况,我校成立了辅导志愿者服务队。老师们因材施教,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将他们组织起来,每周利用中午时间,对英语、化学等学科基础薄弱的特殊学生进行免费辅导,帮助他们迅速跟上全体的学习步伐。
(4)利用心理咨询室平台,由李小丽、何秋平、莫灿芳等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对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辅导。解决他们的心理顾虑,让他们能更好地融入班级与学校大家庭中。
(5)将特殊学生的家访活动,列为班主任日常工作的考核内容之一,学校明确要求,班主任要做到“三个必访”,即困难学生家庭必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必访、学生出现问题必访。一些节假日,校长带领教师走进在hk镇过节的外来学生家中,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关心他们的生活,送去学校的关爱,拉近家校距离,营造良好的家校共育氛围。
(6)加强教科研研究,深入探讨特殊学生现象。学校以赵宁春校长为首承担了研究课题《外出打工家庭留守子女教育管理问题调查研究》,着重对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加以研究,探索为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成长更好护航的新途径。
学校多年来关爱特殊群体学生已结累累硕果。今年中考,我校有多人进入yn县南片区中考成绩前两百强。
二、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以构建和谐校园为工作重点,重德育、抓活动,坚持以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办学方向,努力创建文化校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着力打造精品德育活动,构建具有hk中学特色的德育模式。
1、加强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队伍建设
(1)组织学校班子成员、班主任、科组长等到县实验中学、千官中学、都城中学等先进学校学习、交流、培训,学习有关班级管理、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内容,通过学习,更新了教育理念,提升了育人水平。
(2)利用每周一次班主任会,借助于月度文明班级考核数据汇总分析,对于常规管理和班主任一日常规,和班主任一起交流讨论,通过讨论和交流,使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和学生德育工作的认识提高一个层次。
(3)鼓励教师观察、记录教书育人过程并及时撰写教育教研论文。本学期,我校组织教师参加yn县教育教研论文的评比获得累累硕果,我校共有5位老师获奖,周富良老师获县论文二等奖,李梅芳、杨建华、韦艳丁、张琼老师获县论文三等奖。
2、深入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从学校实际出发,确立“学校皆德育、社会皆德育”的大德育观念,建立既有时代特征又有我校特点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
(1)继续抓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法律意识、环保意识、责任意识等。
(2)建立充实了新一届学生导护小组,每天配合行政导护的工作,作好记录,学生导护值日周活动在学校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协助学校进行管理的同时,也达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
(3)创设活动载体,结合中华传统节日,利用重要纪念日、节庆日等时机,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集中开展各类多层次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4)通过庆祝教师节、hk中学45周年校庆、20**年县冬季趣味运动会、迎元旦班容班貌评比、学生秋季社会实践、校园书画艺术节等系列活动,把握住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切实加强集体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 。
3、把课堂教学工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明确德育教学目标。坚持以思品课、班会课为德育主要课程,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如我校在一些班级通过看励志影片开展对学生的励志教育。坚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功能,挖掘教材中德育因素,有目的地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4、德育常规落到实处
继续做好导护工作,落实校园卫生值日周活动,政教处、团委、学生会坚持一日三查(包括查两操、课间卫生、包干区卫生情况、食堂就餐、自行车排放等),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对照《hk中学文明班级评比细则》,认真做好月度班级考核数据的汇总和公示。
5、做好综合素质评定工作
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建立了领导班子,明确了各自责任,并将综评工作与学生成长手册紧密相联,专门印制成长手册。组织班主任培训,真正将学生综评工作落到实处。
6、校园安全为重点
本学期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在安全工作中我们强调落实班主任管理安全责任事故一票否决制,加强安全教育管理,开学初同班主任和各部门人员签定安全协议,利用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各类校园安全教育。坚持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定期请hk镇派出所警官到学校作法制和安全教育报告,通过法制教育报告增强了师生的法制观念,提高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本学期,我校还新建了与教学楼、学生宿舍相连接的两趟楼梯,确保师生的日常安全。我校师生积极配合,顺利地进行了寄宿生、全校学生消防紧急疏散演练、地震应急和冬季消防安全教育;每天上午、下午放学,我校安排多名教师到学校门前的德珠线公路口风雨不改看护学生过马路,至今我校学生交通安全无事故。我校加强与hk镇派出所的联系,共同使学校周边安全环境得到保护,为校园的安全、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本学期无重大安全事故,学生无违法行为。
7、强化家校联系
继续加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做到目标明确,计划落实,并且认真做好资料搜集、积累工作。通过家长会、校讯通、告家长书,家长会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形成教育合力。
三、教学科研工作
我校以“创强、提质、改课堂”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实施“规范、科学、精细化”的教学管理,探索了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过程管理,逐步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1、重学习,转理念。
(1)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围绕学校管理、教学创新、课堂教学建模、中考复习等主题,通过迎进来、走出去、承办活动等方式积极与县内外学校开展交流活动。
(2)组织骨干教师到县实验中学、连滩镇中学、都城中学、千官中学等学校学习、培训。
(3)本学期一开始,学校就组织了师徒结对仪式,增设班主任“关爱学生工程”,给年轻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
(4)开学初就召开学科组长、备课组长会议,渗透“高效课堂”理念,明确各备课组活动时间,提出活动要求。
(5)着手准备对我校教师获县级以上奖项的论文进行整理汇编。
(6)教育教学科研掀起,我校有多个小专题研究申报县级以上研究课题并立项实施。
(7)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效。科学诠释“高效课堂”这一教育教学理念。认真总结优秀教师的教学工作经验,逐渐走出一条高效高质有特色的教学之路。我校将教学研究展示活动制度化:上学期以“高效课堂”为主题,下学期以“中考复习研讨”为主题开展教学研究展示活动。
2、重校本,提素质。
(1)开学前严格执行上级规定,认真做好七年级新生的招生及分班工作。一开学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明确备课工作要求,作业批改要求。做好迎接上级主管部门开学工作检查。本学期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制定的不同的教学方案。
(2)本学期,根据《广东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督导细则》及县创强工作专题会议要求,我校对照省的相关装备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做好包括理化生室场、图书馆、音乐室、体育等室场各项工作。
(3)本学期我校师生在各类比赛中也屡创佳绩:如莫汇安老师获县绘画书法比赛三等奖、由李小丽老师辅导的我校中学生舞蹈队参加中学生文艺汇演比赛获得县级一等奖。
3、重常规,重实效。
(1)教学常规是搞好教学工作最根本的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又是学校教学常规落实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一个学期来,我校在落实好学校工作计划、教务计划等这些制度的同时,抓好本校教学管理制度、措施的完善和落实,增强管理意识,坚持按制度办事,切实提高管理实效。
(2)在教学工作中,一是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二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对常规教学中备课、教学、批改、辅导、考试、调研、评价各环节逐一落实,形成制度。
(3)在备课方面,坚持集体备课,确定教研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及时推出组内交流课。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反馈制度和巡课制度。学生每周一次课堂教学反馈,与教务处联系,通过巡课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学生中开展评教评学活动,本学期在全校学生中展开问卷调查,切实了解学生的心声。坚持执行公开课、听课、评课制度,对所听的课进行及时的评课指导和交流。
(4)抓好听课、评课活动。要求各备课组每两周推出一堂公开课,并且进行课堂诊断,深入研讨。本学期各备课组共推出研讨课四十多节,学校领导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帮助和指导教师改进教法、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5)抓好考试质量分析。每次考试教务处都收集了相关材料,做到方案落实、责任落实,加强监考过程管理,整顿考纪、考风。要求教师认真做好检测质量分析,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不断加强教学管理。
(6)严格执行国家和上级行政部门关于禁止教育乱收费的有关规定,规范教辅资料的征订工作,严格禁止任何人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由,向学生推销或变相推销教辅材料和其他学习用品。学校教务处做好课本和经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编审委员会通过的教辅材料的征订和发放工作。
(7)抓好实验室管理,完善了实验室管理章程和实验员工作职责,提高了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为全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重建设,培青年。
针对学校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的特点,学校进行帮扶,老、中、年青共同进步;要求青年教师多学习、多听课;各备课组按计划推出教研课。今年yn县初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我校邹春龙老师参加优质课比赛并获得三等奖。
5、调制度,考促教。
教学不是为了考试,这是教学的本质;考试能够促进教学,这是考试的功能,也是教学的特点。教务处一则坚持考试制度,一则规范考试制度。各年级考试过程中开考时间要统一,终了时间要统一,严肃考风考纪要统一。评卷工作结束后,任课教师要及时将成绩录入登分册备案;要及时对学生讲评试卷,讲评时,不仅要指出学生错误的结果,还要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启迪学生思维,教会学生做题方法,提高学生做题能力,又回过头来带动教师的教学。
四、体育卫生工作
我校的体育卫生工作,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向学生进行卫生保健教育,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1、 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并将测试情况准时上报。积极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开展。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并抓好“日常体育大课间活动”。
2、 做好校运动队的训练工作。认真制定好训练计划,进行科学训练。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和体育组全体同仁的一起努力下,组队参加yn县中学生体育运动会荣获团体第七名和体育道德风尚奖,我校多名运动员荣获单项第一名的好成绩。
3、抓好学生卫生健康知识教育,充分利用橱窗、板报等对学生进行有关常规卫生和季发性*染病知识宣传,做好环境消毒和个人卫生检查工作。本学期水痘与流感防治工作获得了县卫生、防疫部门的一致好评。
五、总务后勤工作
总务后勤以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为依据,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学为主体,全心全力配合学校做好各项工作,充分调动后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努力做到及时、主动、优质地做好服务工作,为广大师生提供工作、学习、生活优质的后勤保障,搞好学校内部物资管理,使用、维修工作,促进本校的后勤工作上新台阶。
1、加强总务后勤人员政治思想建设。本学期hk中学后勤工作面广量大,任务艰巨。后勤人员明确岗位责任,强化服务意识、以教学、师生为中心,做好后勤服务工作,保证了学校日常教学工作正常开展。
2、健全制度,强化管理,不断创新,减少浪费,节省支出。本学期制定了《yn县hk中学零星工程管理办法》,明确了部门购物办法及程序,在日常的工作、活动、生活中充分节约水电,尽量节省用纸,坚决反对浪费,全力避免管理不当而造成的设施设备损坏等维修费用支出。
3、抓好学校环境卫生工作。加强对校园环境和绿化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对操场、草坪、花树和校园景点的管理。继续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导处、政教处、团委协同开展多种形式环境教育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的环境。对校园卫生仍实行班级包干制,明确要求,责任到人。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0-0070-04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left alone and non left alon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UANG Yong-fei,KANG Hui-bi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Gannan Normal University,Ganzhou 341000,China)
Abstract: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by using the self-established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y Questionnaire and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 Mental Health Checklist established by professor WANG Ji-sheng as the measuring tools,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and measured the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y status and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of 1,200 left alone and 1,200 non left alon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 middle schools in villages and towns in rural areas in order to probe into the relations between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and the ment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t middle schools in villages and towns in rural areas, performe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of these two groups of student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in general the students did not have sufficient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and the left alone students were even worse; the rate of measured mental health harmful trend of the left alone students is 44.5%, which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e same of the non left alone students (36%);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between the left alone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and grades, the male students had a better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than the female students; grades 1 and 2 students had a better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than grade 3 students; as for the left alone student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ain circumstances of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and various aspects in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exercise psychology;mental health;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y;left alone middle school student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过剩,大量农民外出务工,而将孩子留在家里。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不能正常教育和陪伴孩子的成长,导致留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有心理问题。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1-3]。初中时期是学生个体生理发展的第二高峰期,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个体身心的顺利发展对于学生一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奠基性作用[4]。心理健康依赖于自身、家庭、社会支持。有研究表明,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改善情绪,而且能够减轻或消除心理疾病的症状[5-10]。那么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有何特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又有何特征,本研究通过对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及相关性研究,试图探讨课外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旨在为寻找促进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提高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课外体育活动问卷”结合农村乡镇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从体育活动频数、体育活动持续时间、体育活动后的身体感觉、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意愿、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影响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等维度设计了9个题目,每个题目设计4~6个选项,然后请7位体育专家和2位心理学专家对问卷的内容及问卷的效度进行筛选、评价和修正。问卷的内容包括问卷指导语及9个题目。专家对该问卷的效度评价较高。问卷的信度采用重测法,以30名学生为对象,时间相隔15 d,两次问卷所测的相关系数r=0.81。
2008年10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江西省于都县6所农村乡镇中学随机抽取留守和非留守初中生各200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包含“课外体育活动问卷”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在老师的指导下,采取无记名方式,由学生在指定地点和规定时间内独立填写。回收问卷调查表分别为1 200份,去除无效问卷调查表后,有效问卷调查表分别为留守1 038,非留守1 128份,有效率分别为86.5%,94%。运用SPSS11.0对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
心理测评采用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共60个项目,分为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等10个因子。每个项目为一个陈述句,采用5级记分制,得分越高者心理问题越严重。记录量表总均分、各因子得分;计算整体心理健康不良的发生率及各因子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评定标准:各个维度平均分在2分以上表明在该维度有不良倾向,全套量表总均分在2分以上,表示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有不良倾向;各个维度平均分在3分以上表明该维度有明显不良倾向,全套量表总均分在3分以上,表示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的不良倾向。量表回收后,通过计算量表克朗巴赫a系数进行信度分析,得到10个分量表的a系数分别为:强迫症状0.880 7、偏执0.821 5、敌对0.823 4、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0.884 2、抑郁0.811 8、焦虑0.765 5、学习压力0.828 0、适应不良0.832 0、情绪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0.798 6;整份量表的a系数为0.952 5。这说明量表内部一致性较好。
2结果与分析
2.1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状况
1)一周体育活动频数差异。
留守与非留守生的一周体育活动频数存在显著性差异,留守与非留守男生、留守与非留守女生一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频数上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P
2)每次体育活动持续的时间差异。
经卡方检验,虽然留守生与非留守生在每次体育活动时间上总体没有差异,但留守与非留守男生在每次体育活动持续的时间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P
3)每次体育活动的运动负荷差异。
运动负荷是机体获得有效刺激的指标,由运动负荷的量与强度决定。根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中的有关表述,运动负荷用体育活动后的出汗量来界定体育活动的强度[11]。留守与非留守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后的感觉以微出汗者居多。留守男女生和非留守男女生运动后的出汗量差异都存在非常显著性 (P
4)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差异。
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但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都不足。留守与非留守生之间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P
5)参与体育活动的其他状况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留守与非留守生在课外锻炼形式上,主要以与同学一起或独自锻炼为主。且男女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形式上差异存在显著性,男生大多愿意与同学一起进行群体性体育运动,而女生大多较喜欢独自锻炼。男女生在锻炼项目上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男生喜爱参加球类和田径,女生喜爱游戏项目和田径。这可能与男女生的性格不同和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较单一有关。
研究结果表明,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课外体育活动均不足,但留守生更甚。
2.2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1)心理健康状况整体差异。
初中生的心理状况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倾向,其中非留守生心理健康不良检出率达36%,留守生心理健康不良检出率达44.5%。经卡方检验,留守与非留守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P
国内外有关资料表明,中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3.00%~20.00%[12]。而本研究中非留守生有心理不良倾向的为36%,留守生有心理不良倾向的为44.5%,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平均检出率,但与刘敏岚等[13]报道的农村中学生中可能有心理问题的检出率相近。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检测工具不同导致一定的差异;另一方面,文献报道的是中学生的平均检出率,而本文检测的是农村乡镇中学初中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这一群体所处的特定年龄阶段和农村环境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农村乡镇初中生中可能有心理不良倾向的比例之高,不能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关注。
2)心理健康状况性别差异。
为了进一步考察留守与非留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性别考察留守与非留守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比较分析。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留守情况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3.136,P=0.077),性别因子主要效果的F值为6.840,P
3)心理健康状况年级对比。
从年级来考察留守与非留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留守情况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0.653,P=0.521),年级因子的主要效果F值为49.896,P
事后多重比较可知,初一和初二年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初三与初一、初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2.3课外体育活动状况与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从留守与非留守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状况的分析结果可知,非留守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状况明显好于留守生。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试结果表明,非留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明显好于留守生。结果表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1)课外体育活动主要状况因子与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关系。
体育活动频数、持续时间、活动的量与强度、体育活动意愿对留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影响。以留守生的心理健康不良检出率(44.5%)为参照,经卡方检验,体育活动频数、持续时间、活动的量与强度、体育活动意愿4项因子在不同状态分布上对留守生心理健康状的影响差异均存在显著性,且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规律,即随着一周体育活动频数、持续时间、活动量与强度的增加以及体育活动意愿程度的增强,心理健康因子分值大于或等于2的比例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留守生的心理健康不良检出率明显低于很少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这一结果与周丽君等[14-16]的研究结果相似。
2)课外体育活动主要状况与留守生心理健康各维度的相关性。
一周体育活动频数和体育活动持续时间两个因子与留守生心理健康各个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频数多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各个维度都较好,随着一周体育活动天数增多和体育活动持续时间的增加,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和心理不平衡等症状均有所减轻。课外体育活动的量与强度因子与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和抑郁两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合适的运动量与强度可以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体育活动意愿与留守生心理健康各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体育活动意愿的提高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意愿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想法,不违背学生意愿的体育活动,能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身心效应,对提高留守生心理健康水平起着积极的作用。
从课外体育活动状况与留守生心理健康关系的分析结果可知,课外体育活动与留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留守生中一周不参加1次课外体育活动的高达23.8%,1~2次的比例为53.9%,学生体育活动持续时间在30 min以内占36.5%。留守初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3结论与建议
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不足,留守生更甚。留守与非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倾向检出率都较高,特别是留守生的心理健康不良倾向检出率更高。男女学生及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情况整体好于女生,初一、二年级学生总体好于初三年级。从留守与非留守初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状况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分析可知,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很少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这表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在当今社会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时期,农村乡镇中学的大批留守学生已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特别关注。因此,农村乡镇学校要真正实施好教育部提出的“阳光体育工程”,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2] 潘昌坤. 在留守孩身边留住爱[J]. 求是杂志,2005(16):58.
[3] 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起草组. 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J]. 改革,2006(5):5-30.
[4] 杨红帆. 对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效应的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5] 季浏,李林,汪晓赞. 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14(1):37-42.
[6] 张河川. 有氧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3):184-185.
[7] 杨剑,季浏,田石榴. 不同锻炼方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3):80-83.
[8] 兰自力,骆映. 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作用探讨[J]. 体育与科学,2003,24(1):72-74.
[9] 李林. 中小学参与不同项目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中国体育科技,2000(6):35-37.
[10] 谢琴. 不同运动强度对经常与不经常锻炼者心境的影响[J]. 体育学刊,2008(12):108-112.
[11]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12] 曾天德.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 教育探索,2002(4):261.
[13] 刘敏岚,李东斌. 山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 中国健康教育,2005,21(1):11-14.
1.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重视了对学生进行近代史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抓住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养成教育,开展了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工作都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普遍增强,要求上进,好人好事越来越多,法制观念和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认识事物的能力不断提高。同时,随着德育工作的加强,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对于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应充分肯定。但也要看到,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还存在如下问题。
1.1 时代变化给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带来了严峻挑战。随着我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由计划向市场转型期的完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青少年面临多种观念的冲击,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一方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使得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青少年利用网络进行思想交流的结果造成道德情感冷漠,心理问题增多;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尤其是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败思想给青少年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就尤其显得任重而道远。
1.2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学生的德育。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其学历层次算不上高,如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呢?用什么去和那些本科生、研究生一比高低呢?那就是技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娴熟,一到用人单位马上就能上岗,适应性很强,工作也很安心,颇得用人单位的好评。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十分看重学生技能等级的高低。因此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和在这种重技能的招聘标准的影响下,学校为了使学生在竞争中取胜,将技能等级的高低放在重要位置也就显得十分自然,这就难免出现“重技轻德”的弊端。即使进行德育,学校往往也是从个人前途、个人利害关系上对学生教育多,以国家前途、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为出发点进行的教育少,这就造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突出的心理和人格缺陷:自私、冷酷、内向、孤僻,以自我为中心、自尊心过分强烈、挫折承受能力低,遇到实际问题往往走极端。
1.3 学校教育目标和内容脱离实际使德育缺乏实效性。现行德育不仅具有主观主义倾向,而且主要考虑社会价值和社会需求,目标过于高、大、空,过于政治化、成人化、工具化,内容也存在着脱离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比如:一是显性的教育多,隐性的教育少。口号式的宣传貌似轰轰烈烈,却无多大实效,校园里缺乏必要的文化气氛,学生课余生活单调乏味。二是限制性的教育多,引导型的教育少。一些学校校规、校纪满纸都是“不准”、“禁止”之类的字眼,违者便是罚款、处分,教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耐心和多种教育方法,动辄便训斥或以停课叫家长来相威胁,满足于学生表面上的驯服,很少想到以榜样的力量去引导学生奋发向上,通过剖析身边发生的实例对学生晓之以理。只会“堵”而不会“疏”,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三是“知”的教育多,“行”的教育少。关门读书的状况很普遍,只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对学生的管理和训练跟不上,很少组织学生参加较为艰苦的劳动锻炼。这种落后的教育理念不能很好地遵循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不能很好地回答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必然缺乏可信性和实效性。
1.4 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特点给德育带来了困难。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近几年来看是较差的,汇集了初中阶段的中下等学生,学生水平差异较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校后不思学习,对自己放松要求,轻则得过且过、自由散慢,重则打架闹事、违法乱纪,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更为突出的是,有一部分学生是学校协办单位、用人单位或上级主管单位干部、职工的子女,总认为自己的表现好坏无所谓,毕业后不愁分配不了,甚至还能分配到令人羡慕的好单位。学校为维持办学,对于这些学生在校表现较差却能首先就业的现象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他学生,特别是家庭条件差、处于弱势群体的子女学生,觉得自己表现再好也无望在毕业后分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也不思进取,学习没有劲头。
2.加强和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面对目前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状况,中等职业学校如
何重新认识思想道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抓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每一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紧迫问题。
2.1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改进思想道德格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存在的问题大体上是一致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理想信念,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极不端正,整天无所事事,无心向学,个别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旷课、逃学、早恋、打架斗殴、顶撞甚至辱骂老师。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低下,衣着打扮和行为举止怪异,是非不明,美丑不分。少数学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自私自利,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面对这一情况,如果仅仅通过开设德育课程,仅仅依靠学校管理部门和班主任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改进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格局,形成一个以书记校长为核心,学生管理部门、班主任为骨干,科任老师和学校其他人员全员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群体;形成一个以德育学科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德育工作渠道;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法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的德育内容体系;形成以正面教育为主、各种活动潜移默化为辅的德育工作方法体系。通过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德育工作格局,使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