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商业模式研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商业模式(Bussiness Model)起源于1957年,到本世纪才飞速发展。Osterwalde等认为商业模式可以分三类:一为概念描述型,分信息流、服务流以及产品流,因为存在潜在收益,所以扮演不同角色。Jonas和Thomas一致认为应该包括企业战略,组织框架,核心竞争力和价值链;二为抽象型,描述一些共同特征,包括消费者、供应商、债权人之间的关系;三为特定真实型,描述特定的模式,包括Dell模式、eBay模式等其他模式。翁君奕(2007)将商业模式定义为核心界面要素组合,核心界面认为任何商业模式的前提条件是构件合理性。但是罗珉等认为,商业模式是以基础条件等进行运作。
二、要素型商业模式研究
(一)、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商业模式概念高度不一致致使构成要素也不统一。具有代表性的有,JonasHedman等认为应包括组织资源、竞争者和顾客等等。加里·哈默尔认为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价值网络、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与客户界面。另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是Amit和Zott提车的商业模式三要素,内容、交易控制和结构。同时代的Afuah和Tucci提出商业模式应包含收益、能力、顾客价值等等,在网络上可应用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
(二)、商业模式的类型研究
起源于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型可分为B2C和B2B两种类型。Morris依据企业成长期不同分三层次,分别为基础层、特有层、规则层,每层包括六要素。基础层表示在导入期、特有层表示成长期,规则层表示成熟期。黄培、陈俊芳认为应分三层次,分别是内中外三层。从本质上说,商业模式蕴含着企业价值的创造。
三、商业模式发展核心战略研究
(一)、市场机会拉动力
商业模式为了抓住市场机会从而产生动力。Lindgardt等(2009)认为,创新能带来企业特有的商机,通过结论得出,经济倒退蕴含无限商机,可以让企业重焕生机。因此,他们得出结论,在金融危机时刻,公司对商业模式创新性的高度一致认可。特定时期创新行为更加重要,也更能解释。创新焕发企业的动因很多,其核心就一个: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其他都是外在形式。
(二)、商业模式亟待创新
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企业必须不断创新。Malhetra(2001)认为,事先驱动的商业模式更能适应连续、动态、激进的商业环境变革。Sosna等(20l0)认为特定商业模式的持续性应从长远角度来看,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虽然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认同此点,但商业模式的内在机制未得到很好的解释,影响其企业创新。
(三)、商业模式发展的核心战略
以价值创新为灵魂、以占领客户为中心、以经济联盟为载体、以应变能力为关键、以信息网络为平台的商业模式突破性发展的灵魂在于价值创新,借助商业模式这个平台实现价值最大化。在消费者看来,考虑眼前利益,从这个角度去观察,只有把竞争视角深入到用户中,才能进入到竞争空间;王雪梅等指出:商业模式的发展核心是以经济联盟为载体,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存在的价值曲线来看,其中1/3来自企业内部,2/3来自企业之间,他们彼此之间通过合作,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形成更强竞争力。伴随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脱离信息网络,企业最终将无竞争力可言。(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4-0224-04
彭劲松(1969-),男,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副研究员,高级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广东珠海 519090);黎友焕(1971-),男,博士,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广东广州 510610)
本文为2011年度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研究”(项目批准号:20118031400013)和2011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社会创业组织商业模式构建与实证研究”(项目批准号:S2011010000230)的阶段性成果。
社会企业是近几年在世界各地兴起的一种新型社会组织,其不仅有别于一般的商业企业,也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英国社会企业联盟为社会企业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定义——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商业手段正是社会企业区别于传统非营利组织最重要的特征,也是社会企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
作为一种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的新型企业形态,社会企业受到中国有关学者和非营利组织成员的广泛关注,并在全国诸多城市得到尝试性的实施。本文对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一般范式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讨,力求为后续社会企业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社会企业概述
要探讨社会企业的商业模式,首先要从社会企业本身的特征着手。尽管由于社会企业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实践形式的多样性,国内外学术界及相关实践领域对其定义尚未达成一致,但有关社会企业的基本特性,仍存在以下几点共识:
首先,社会企业具有传统非营利组织的基本属性,即公益性。公益性是社会企业区别于一般商业企业的本质特征。与传统非营利组织一样,社会企业具有明确的社会目标,如满足社会需要、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员工培训、建立社会资本、推动可持续发展等。为实现既定的社会目标,社会企业采取商业手法,所得利润用以贡献社会,而不在股东之间进行分配。在员工构成上,志愿者在社会企业中占相当比例,带薪雇员占较小比例。
其次,社会企业作为一种新型企业形态,具有企业的基本属性,即营利性。营利性是社会企业有别于传统非营利组织的显著标志。为赚取利润,社会企业也从事与商品或服务的生产、流通相关的经济活动,并参与市场竞争。与一般商业企业一样,社会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也具有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能力,并积极追求核心竞争力以获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社会企业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双重属性,我们可将社会企业定义为一种介于公益与营利之间的新型社会组织,正如J,格雷戈里·迪斯提出的“社会企业光谱”概念,如表1所示,社会企业是纯慈善组织(非营利组织)与纯营利组织(商业企业)之间的连续体。
社会企业是非营利组织与商业企业之间的有机结合,或者说社会公益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通过创新来完成的,创新是社会企业的最大特点。社会企业通过创造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新的方法、新的模式来解决社会问题。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非营利组织向社会企业的跨越;没有创新,也不可能有一般商业企业向社会企业的转型。创新是社会企业在公益性与营利性之间实现可持续平衡的桥梁,如图1所示,创新在社会企业中既体现为社会问题解决方案的创新,也体现为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
二、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理论分析
文化是民族的核心,也是权衡一个国家及地区综合力量的关键内容。如今国际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把本土的文化作为核心的创意产业,既显现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还支撑着国家跟民族的凝聚力。中国有着五千年漫长的文化历史,文化创意产业理应被作为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文化创意产业是很有活力且很有发展潜能的行业,它必能很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业模式即指某个组织该怎样使用它的功能和概括它重要活动的提纲挈领。它既说明了公司里的客户、产品跟服务,也给出了相关公司怎样组织和创收跟盈利的资料。也就是说公司会用怎样的途径及方式来盈利。可是中国大多的文化创意产业是没有办法盈利的,对其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商业模式的概念
国外的有关专业学者曾经指出的:“当今公司之间的较量,不再仅仅是商品之间的较量,同时也是商业模式之间的较量。”而我国专家学者则指出,商业模式是一些机构在明确了外在假设前提和内在资源与能力强弱之后,用来结合机构本身、用户以及产业供求双方和工作人员来获取超过定量收益的一种战略革新意图,一种可以落实的构造形式和规定要求的关联。俄罗斯的相关学者则指出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即指文化创意公司有了确定的外部条件及内部资源之后,经过市场竞争和政府干A的两重调节,怎样创造、传递及获取价值,并且能够使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统一。
2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
文化创意产业,又称为“创意经济”以及“文化行业”,它把文化资源当作基础条件,把创造能力当成核心,私人以及工作室通过改进创新,外加使用一些销售手段把文化商品交付给顾客团体,从而确保了经济收益和社会影响的需求都得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包含很多方面的革新团体,其中有广播影视、传媒、动漫、广告等。构成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重要方面主要为下列几点。
21价值观点
价值观点也就是说文化创意公司把旗下的商品或者服务能够提供给顾客团体的价值。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跟特别的价值主张肯定是分不开的,把该主张渗透进所给出的文化商品跟服务里面,并且经不同的销售通道提供给顾客团体。因为文化创意产业具备经济性跟社会性的双重属性,所以公司给出的价值观点就需要符合顾客的要求,还应该使其社会影响力增大,对社会做出积极的影响。
22目标顾客团队
文化创意产业的目标团体就是指具备相同水平的文化底蕴与更高追求的团队。目标顾客团队以人口学的特征为基本,将在购买动力、需要和交易收益等方面有着共同点的顾客团队进行划分。这种思路是把市场销售里的划分顾客群销售当作前提,也就是把市场更为细致地划分,瞄准其中一个特定的目标消费群,再推广针对该顾客团体提供的商品或业务,设置恰当的价格,使用适宜的销售手段把商品或业务传递给目标顾客团体。
23分销通道与合作伙伴之间的联系
分销渠道是说文化创意公司通过对本身的价值观念做出推广以及把衍生的文化商品或服务传递给消费者的所有路径,还是公司跟消费者交流的途径。分销渠道非常地关键,它联系着公司跟消费者,文化创意公司要求建立多种多样的和高效的通道。
24资本分配能力
文化创意公司的资本包括文化资本和资金资本和人工资本,假如想构建出出众的商业模式就必然要求在执行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对这些资本做出适当的分配,尽最大努力压榨出资本的剩余价值。“革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核要素,所以人工资本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重中之重,文化创意产业看重的员工一般分为是革新型的、技能型的和经营型的。革新性的员工有原创力,能够把抽象的文化转变成具备极强经济价值属性的文化商品,能够加速进行文化创意,也需要技能型的员工使用先进科学的技术进行开发及革新才能够激发顾客团队的购买欲望,最后再利用营销员工来宣传和出售。
25先进的盈利形式
文化创意产业它有一个很关键的目的就是获得效益,优秀的获益形式对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它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本构造以及收益源头。优良的获益形式要求对成本构成做出改进,保证制造经营时的成本水平比较低廉,相对应地,还要增多效益的渠道,让效益源头可以多种多样并且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3五种典型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分析
31行业凝聚型商业模式
行业凝聚型商业模式主要就是通过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产业区的通道,把部分相关的企业以及艺术规划公司和艺术展览馆等汇聚在一个工业园中,这些公司利用行业锁链的方式汇聚在一起。不仅仅降低了开发的成本,还能够在大型公司的指引下加速部分小公司的完善。行业凝聚型的商业模式能够产生产业聚集的影响,增强了相关文化行业地区市场的竞争能力,发挥了品牌价值,能够带动相关衍生产业。例如处于北京某地的艺术区与成都郊区的音乐主题公园,都是利用引入相关的文化创意公司和艺术家办公室以及艺术展览等方式来产生的。
32行业链经营型商业模式
行业链经营就是说文化创意公司以行业链的形式把某个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核心,对行业链进行向上及向下的伸展,经过对有关公司的关系进行调整和优化来让它们可以相互合作行动,以此来提升该行业链运行的效果,最后来提高整体竞争优势的过程。比如,以《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为中心,对行业链进行向上和向下的伸展,让制作方跟浙江卫视都可以得到大量的利益,并且里面的导师跟学员,以及冠名商和演唱会等所有包括在行业链中的都会获得利益。
33品牌化经营型商业模式
现在,产品的同质化逐渐加重,竞争也越发地激烈,若公司只提高产品及服务的质量已不能够立足,公司若想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立于不败之地,既应有强烈的创造品牌的观念,也应有强烈的对品牌进行经营的观念。品牌化经营型的商业模式就是文化创意公司会在它的价值主张的带领下去造就积极品牌的独特性质,最大可能地发挥出品牌的效能,提高整体竞争的优势。
34跨媒体经营型商业模式
跨媒体经营就是公司为能够最大可能地运用自己的资源,开发和参与除了媒体本身的其他市场,比如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和印刷媒体等。出版发行业是比较多地运用跨媒体运行该商业模式的,新兴媒体持续性地产生,大家进行交流及娱乐的途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公司为了能够生存及发展,便开始跨媒体经营也是一种趋势。
35跨行业经营型商业模式
跨行业经营商业模式就是说文化行业和别的行业相互渗透的一种商业模式,它破除了自己单一行业的局限性,进行跨行业多元化的发展,通过对不一样的行业同样利益点的联结,来增多利润来源及减小单一行业所带来的风险。比如迪斯尼,它为全世界最大的娱乐传媒公司,它进行的业务覆盖了媒体网络以及影视娱乐和主题公园等多种场所。迪士尼把它传统的米老鼠、唐老鸭、兔八哥、加菲猫、白雪公主等多个典型的卡通形象当作核心,朝其他多个行业持续地进行衍生发展,且在每行业都有了很大的成功,深得消费者的喜爱。
4结论
适合每个行业的完备的商业模式是不存在的,可以永远可行而并不需要发生改变的商业模式也是不存在的。一个公司若想成功既要侧重于商业模式的设计,还应在生产经营时通过对市场变化及公司里面状况的了解来持续地对商业模式实行改进跟创新。文化创意公司应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研究组成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的元素,然后根据行业的特征来设计跟选择合理的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庄毅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发展――以晋江市为例[J].当代经济,2017(3).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界定
商业模式一词虽然早在1957年就出现了,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却是90年代以后的事了,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兴起,商业模式备受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在理论研究中,各个研究者从自己的视角对商业模式提出定义,虽然这一词的出现频率极高,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它的定义仍然没有一个普遍被接受的权威版本。
(一)国外学者对商业模式概念的界定
Timmers(1998)认为,商业模式是由产品、服务与信息流构成的一个系统流程,能对企业商业活动参与者的利益与企业的利润来源进行描述。Stewart(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描述企业获得并且保持其持续收益流的逻辑陈述。Mahadeven(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与相关利益方之间价值流、收入流和物流的唯一混合体。Hamel(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存在于经营者头脑中关于如何经营、如何满足顾客需求的并且已经付诸实践的概念。Amit和Zott(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创新的焦点,是企业为自己和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Afuah等(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获取并利用资源,为顾客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以赚取利润的方法。Dubosson-Torbay(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了对价值进行创造、营销和提供所形成的企业结构及其合作伙伴网络,是产生有利可图且得以维持的收益流的客户关系资本的描述。Applegate(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对复杂商业现实的简化,通过这种简化,商业模式可用来分析商业活动的结构、结构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商业活动响应现实世界的方式。Petrovic(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创造的逻辑,其目的在于为顾客创造价值,它存在于真实商业活动的背后,是企业战略在抽象层面的一个概念化描述,在企业商业执行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Weill等(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对企业的顾客、合作伙伴与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关系与角色的描述,目的在于辨认主要产品、信息和资金的流向以及参与主体能获得的主要利益。Magretta(2002)认为,商业模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关于企业如何运作的解释。Morris等(2003)将商业模式的定义为一种简单的陈述,旨在说明企业如何对战略方向、运营结构和经济逻辑等方面一系列具有内部关联性的变量进行定位和整合,以便在特定的市场上建立竞争优势。Osterwalder等(2005)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许多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之上、用来说明特定企业商业逻辑的概念性工具。Doz&Kosonen(2010) 从两种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定义,商业模式客观上体现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互补者、合作者及其他股东之间结构性的且相互依存的业务关系,同时也反映了企业内部单元或部门之间的关系;主观上体现企业如何理解所处环境并展示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机制。
(二)国内学者对商业模式概念的界定
王波和彭亚利(2002) 提出了对商业模式的两种理解: 一是经营性商业模式,即企业的运营机制;二是战略性商业模式,指一个企业在动态环境中怎样改变自身以达到持续盈利的目的。翁君奕(2004)将商业模式定义为核心界面要素形态的有意义组合,即客户界面、内部构造和伙伴界面的各环节要素的可能组合,而每一种有意义的形态组合称为商业模式原型。罗珉等( 2005) 认为企业的商业模式是指一个企业建立以及运作的那些基础假设条件和经营行为手段和措施。马君(2007)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在明确的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组织本身、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李振勇(2009)认为,商业模式是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化的,或者利益相关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盈利目的的整体解决方案。魏炜和朱武祥(2010)认为,商业模式是本质上就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
本文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它描述了公司所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以及公司的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等借以实现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收人的条件。
二、商业模式的要素
由于商业模式概念的多样性及研究者对商业模式认识的侧重点不同,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划分也呈现出高度的差异性。
各个研究者由于采用不同的归纳方法,以及考察深度和广度不同,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数量差别较大,但有些要素是被重复提到的,如价值主张、经济模式、顾客界面/关系、伙伴网络/角色、内部结构/关联行为和目标市场等。本文从价值流向完整过程的角度出发,将商业模式划分为四个板块: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维护,每个版块包括一些要素,如图1所示。
图1 商业模式的四大板块
表1 商业模式构成板块和要素
构成模块 构成要素
价值 目标客户定位
主张 客户需求定位
价值 确定业务范围
创造 设计盈利模式
价 品牌模式
值 渠道模式
传 服务模式
递 客户关系管理
价值 整合产业链
2013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一系列影响金融发展的政策制度密集出台,电子技术繁荣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决定商业银行的基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一)金融改革深入化
一是利率市场化进程提速。研究结果表明,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后,市场对此反应可能会较为剧烈,大银行的净利差将会减少0.25%-0.5%,中小银行的净利差会减少1%-1.5%,于此同时,利润也会大大减少,四大国有银行利润 预计会缩减10%,中小银行预计缩减30%左右。二是民营银行设立开始破冰。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措施,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可在中国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民资进入金融业被业界视为打破金融垄断、引导民间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措施。
(二)技术发展成熟化
这阶段技术发展主要集中在互联网爆发式的增长,这也引发客户消费习惯的变革,传统行业的竞争格局被打破,互联网带来的社会、经济变化正在加速。中国的互联网市场在加速成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生物识别等技术的崛起。创新的支付模式层出不穷,像手机支付、移动支付、线上支付、二维码支付等模式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
(三)客户需求多样化
金融需求的变化趋势对银行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个性化趋势。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更加挑剔,更多的人需要高端理财服务,定制化一对一服务。二是多样化趋势。企业面临的形势日趋多样化,经营与国际接轨,管理呈现集团化、业务呈现综合化,对融资需求自然需要更多复杂多样、能够满足不同需要的服务。三是电子化趋势。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发展,更多的企业希望得到安全、快捷、操作简便的网上银行业务。
(四)竞争环境复杂化
一是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互联网金融业正从单纯的支付业务向转账汇款、跨境结算、小额信贷、现金管理、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基金和保险代销、信用卡还款等传统银行业务领域渗透。二是金融脱媒日益深化。银行存款将会受到直接融资的巨大冲击,居民存款加速向股票、债券、保险、基金、外汇、黄金等市场分散。
二、未来银行商业模式展望
(一)渠道电子化
未来,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将是无时无处、不分时间和地点的全天候、实时的业务需求,任何客户都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和渠道发起任何交易。银行间的竞争优势将不再取决于分支机构及网点等物理渠道的数量,甚至物理网点将成为个别银行的负担。商业银行会延伸出电子化的虚拟“网点”和“柜台”,以金融互联网、社区智能银行、移动支付为载体,为客户提供全天候金融服务。
(二)产品个性化
未来银行竞争的焦点是对客户的竞争,这种竞争不是传统的“关系”竞争,而是如何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竞争。彻底摒弃以银行自身为出发点和中心的产品设计与营销模式,转变成先充分了解每一类客户甚至每一个客户(主要是集团客户、大客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特殊化需求,再设计出与其特殊需求相适应的人性化产品,并反馈和提供给客户。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客户对银行产品的粘性,提高客户对银行服务的依赖性,建立银企长期合作共赢的关系。
(三)功能平台化
银行业与证券、保险、期货、基金等相关金融业的融合将更加深入,甚至银行与其他非金融业的合作和渗透的深度也将无限扩大。因此,未来的商业银行功能将是一个综合化的大平台,不仅是传统银行充当的资金融通中介,还要为客户提供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电商、商超、物业、商品交易等其他行业之间进行资金、信息、物流交换的平台,也就是既要销售金融产品,还要提供交易及物流通道。
(四)服务人性化
一方面是以信息化为手段,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以秒时计算的线上标准化服务;另一方面,通过面对面咨询,为客户量身设计个性化产品,并且为客户提供多渠道、跨行业的综合信息等线下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在服务渠道、业务流程、品牌标识、价值追求、企业文化、行为礼仪、营销推动等方面需要体现服务的人性化。
(五)业务边界无限化
传统型银行业务模式中,对公业务方向是要积极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业崛起、人民币国际化以及经济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对公业务机会,重点发展投资银行、资产托管、金融市场、跨境融资结算、供应链金融等金融业务。零售业务重点发展消费信贷、个人经营贷、理财、私人银行、移动支付等业务。除了中高端个人客户以外,女性客户、老龄客户、跨境客户和年轻消费型客户都是未来零售业务的目标群体。
(六)盈利模式精细化
未来,银行盈利模式转变的基本方向是建立“低资本消耗、低成本扩张、高风险溢价、高综合收益”的集约型发展模式。强调的是发挥综合金融服务优势,要求银行加强业务协同和交叉销售,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来提高客户综合回报。
三、商业银行应对未来商业模式的策略
(一)紧盯客户需求
1.加强产品创新,提高服务针对性
在个人、公司、机构、金融资产服务、渠道等主要业务领域,加大产品创新研发力度,提高产品价值创造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如推出多币种信用卡、账户管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存管、增利型理财产品、安卓网上银行等产品。
2.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
通过服务模式创新,全面推行差别化服务策略,建立个人客户星级分层服务体系。在统一客户评价、对客户进行星级评定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星级客户,在服务品牌、服务内容、服务渠道、服务费率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策略,建立层次清晰、协同一致的星级服务体系。
3.拓展服务渠道,改变客户体验
完善手机银行、Ipad银行、微信银行、手机钱包等服务方式和渠道。筹建“体验式银行”、“电子银行体验专区”,以重塑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尝试改变客户体验以及传统银行服务方式。
(二)拓展移动金融服务
1.加快移动金融产品创新
移动金融的深入发展依赖于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丰富手机银行的金融功能。扩展手机银行理财功能,尽可能移植传统理财业务,如贵金属、基金、国债买卖等,满足用户随时随地投资理财的需求,应对移动证券等业务的竞争。
2.开发移动平台中介功能
面对P2P等新兴融资方式的竞争,可以将手机银行作为自身中介平台,提供传统银行服务范围以外的金融功能。一方面可以为用户提供便利的消费导航服务,使用户享受更加优惠的商品价格,增强客户的粘性,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商户入驻手机银行,促进银企合作。扩展手机银行融资功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新兴P2P的融资中介模式,借助手机银行平台,为用户提供传统银行信贷之外的融资选择,拓展自身融资中介功能。
3.改进客户金融服务体验
开展对客户的精准营销。借助大数据仓库和信息挖掘技术,商业银行将更加了解个人客户及其金融需求,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差异化、定制化服务。增强与客户的交互功能。探索开展便民服务功能。GPS定位、NFC、生物识别等手机硬件功能的扩展,丰富了商业银行提升客户体验的手段,如通过应用GPS定位服务导航功能,为客户提供附近网点位置的自助导航等,将充分使客户感受到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三)实行大数据战略
1.建设“数据仓库”
着眼于“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对海量数据的持续实时处理,建设数据仓库项目,为服务质量改善、经营效率提升、服务模式创新提供支撑,全面提升运营管理水平,从根本上提高风险管理、成本绩效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水平,实现多系统数据的业务逻辑整合,形成全行级客户、产品、协议等主题数据。
2.建设“大数据平台”
积极推动传统业务渠道与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新兴业态纵向整合、横向渗透,促进信息集中、整合、共享、挖掘。一方面,要“走出去”,与移动网络、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大数据平台”完美融合,开展“大数据”分析,为客户提供开放服务平台。另一方面,要“请进来”,与数据分析专业厂商合作,对数据存量进行综合处理与分析。
3.建设“智慧银行”
打破传统物理网点的地域限制,提供“银行始终在客户身边”的全场景金融服务。改变传统的以银行为中心的服务限制,提供差异化、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整合柜员、客户经理、自助设备、网银、手机或移动终端等各类渠道,彻底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提供一点接入、全程响应的智能化渠道服务,为客户创造最佳服务体验。
(四)创新业务模式
1.围绕结算平台服务的创新
适应电子支付结算技术的发展,不断跟进和创新相应产品,比如代收付、POS、移动支付、手机银行等,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服务效率;不断完善现金管理产品,加强同各种交易所平台的对接,锁定公司业务客户资金。
2.围绕“O2O”的创新
一是主动用“O2O”思路优化银行自身的服务内容。将电子商务和传统的实体店铺结合,使线上与线下资源全面整合。二是以“O2O”闭环中的关键环节为着重点抓好基础性建设。现在银行大多数有自己的支付平台,但支付平台上的直连商户并不是很多,更多商户可能需要通过支付宝等第三方商户来接入,所以银行要善于发掘合适的行业,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填充起行业的闭环,培养自己的忠实商户和客户,从而发挥自己的优势。
3.围绕交易环节的金融创新
密切抓住国际贸易、商圈、产业链等开展贸易金融、交易融资业务创新,加强电子商务开发,实现资金流稳定,甚至封闭式运转等目标。交易业务不仅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增收的重要途径。利率市场化后利率风险管理的需求将促进利率相关衍生产品的创新和交易,比如利率上限、下限、掉期等。同时,债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将提高。根据美、日等国经验,中国债券市场仍有35倍的增长空间。商业银行利用这些利率衍生工具、债券工具既可以为企业、个人提供服务,同时也可以用来规避自身的风险,增加收入。
(五)网点模式多元化
1.建设专业零售网点
建设功能分区明晰、人员配置合理、信息系统强大的新型特色化、专业化、个性化的零售银行网点,诸如小型县域支行、大型贵宾理财中心、财富管理中心、私人银行中心网点等等。力争将传统落后的银行网点模式改造成应对不同客户群体,不同客户需求的专业性零售网点。
2.建设社区银行网点
社区客户数量多,特点各异,有效的客户信息是社区金融服务营销的基础。准确掌握客户信息,对客户进行高效率的营销,并提供个性化服务。认真做好市场需求分析,明确市场和产品定位,组织开发和营销适合社区客户使用的产品和服务。尤其加快个人类产品和小微金融产品创新,不断丰富社区金融服务的内容。如推出集生活便利、商户优惠和金融服务为一体的社区专属联名卡,增强社区身份认同,又带来诸多服务。
3.建设小微网点
随着银行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不断深入,以及小微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扩大,要有针对性地对一些支行网点进行改造,并不断地以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为中心,根据小微企业行业属性、客户群体、供应链条的不同,创造性地打造了一种以行业企业为中心的、一站式服务的新型物理网点。
(六)力求合作共赢
1.深入开展银行同业合作
除了原来常有的同业拆借、银团贷款等等合作外,现在商业银行开始在支付结算、科技服务、财富管理等方面加强业务合作。
2.蓬勃发展金融同业合作
面对企业客户日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辖内商业银行加强与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合作,将银行业务与信托、证券、保险公司等业务相互渗透与整合,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与销售渠道的共享,提供创新产品服务,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金融服务需求。
3.不断跟进跨业合作
一、文化产业商业模式
创意是文化产业的起点,也是最为核心的竞争力点,是人的文化与创意,但是文化和创意本身不能够直接变成财富,它必须经过一个产业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指的是一种文化企业在明确外部资源和内部条件的情况下如何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
按照陈少峰教授的分类,此种文化产业跟其他产业融合的商业模式,属于组合的商业模式。国外学者也常把此种类型定义为商业地产的文化内涵式销售,指针对某一产品进行文化内涵的开发再销售或者对直接植入文化内涵所得到的产品进行销售的过程。在这里我们谈论的是商业地产的文化内涵式销售,这一定义从根本上赋予了商业地产在商业之外的价值属性,是区别于传统的商业地产的纯商业模式,依托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或者文化创意、文化主题,以这些软性文化为核心卖点所开展的地产项目。例如:华侨城欢乐谷(主题公园)、北京798艺术区(创意园区)这些都是国内发展比较成熟的文化地产商业模式,本文将以雪山艺术小镇为例对丽江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进行探讨。
二、雪山艺术小镇的商业模式
作为丽江本土的文化地产项目――雪山艺术小镇,它和李亚鹏先生在丽江发起的“COART亚洲青年艺术现场(以下简称COART)”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一)雪山艺术小镇的发展和创意
1.雪山艺术小镇简介
雪山艺术小镇,是“国内首例”呈现的,领衔丽江的COART艺术主题生活小镇式商业街区,它是建立在COART已经营造的宣传效应基础上的一个创意社区,也是一处商业地产,并且COART艺术现场的主要场地也会从原有的束河古镇内部慢慢转移到雪山艺术小镇。该项目是基于COART艺术跨界、联合、混搭的国际先锋理念,旨在打造世界与丽江、传统与现代、文化与艺术、商业与生活、度假与休闲全面包容的前沿商业模式。
COART艺术现场具有人文关怀,教育公益,环境友爱,传统保育,艺术科学等多元综合主题内容,而各式各样的免费表演更是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创意和艺术的魅力,极大地提升了其社会价值。
2.雪山艺术小镇的设计
雪山艺术小镇是中书控股旗下中书地产的首发之作,由世界重量级大师隈研吾、华人设计师领军人陈幼坚等巨匠联袂,历经数载精心打造。作为丽江唯一有产权的院落商业,源本重现了纯正的丽江坊式建筑;景观规划为正对雪山的对景轴线,主建筑群为丽江纳西风格,而COART艺术中心、艺术影院、青年艺术酒店T艺术家工作室等建筑则体现国际先锋设计理念,整体呈现了世界与丽江、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跨界融合。雪山艺术小镇占地超过27万平方米,集艺术主题的客栈、餐饮、娱乐、零售、休闲等商业业态于一体,为人们带来“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新鲜体验。
3.雪山艺术小镇面临的问题
(1)目巳巳
通过考察和了解,我们发现就现有的院落情况来看,像“致青春”客栈、逸家餐厅、雪山合作社还有好机友俱乐部等等商家都可以说是门可罗雀。不仅仅是因为它本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城北高端地区,普通民众进入动机小,人们的精神生活还不能达到这一层面。来到丽江旅游的高端游客,更多的可能会选择悦榕庄或者君悦这样的星级酒店,而很少去选择这样的艺术创意社区,毕竟中国如今的高端游客还是以商务人士为主,艺术新贵在游客比例中还是比较少的一部分。
(2)宣传推广
仅仅靠一年两届的COART对雪山艺术小镇的宣传起不到太大的作用。2014年11月12日至12月16日是COART的2014年的秋季活动现场,也是整个COART的第6届活动,我们通过现场走访看见COART艺术现场确实相对于平日的雪山艺术小镇热闹了太多,可是我们不禁思考, 5天的艺术节过了之后,能有多少人了解到雪山艺术小镇呢?又能有多少投资人进驻到雪山艺术小镇呢?所以雪山艺术小镇应该探索更多的宣传渠道。
(3)商业模式
在谈到雪山艺术小镇项目的初衷时,李亚鹏讲到“在艺术家和文化入驻之前,北京有798,纽约有SOHO都是城市的死角。随着文化、艺术家的进驻,798成为北京炙手可热的地方,SOHO成了纽约最贵的地块。但是商业的介入却慢慢的把文化和艺术家挤出去了。这就成了一个怪圈,因为文化和艺术的导入造成了这么地块商业价值的提升,而因为商业的提升又慢慢的把文化和艺术排挤出去。当没有了文化之后,它就只是个商业,而当它只是个商业的时候,它就面临着所有商业体的竞争。”可是从丽江的发展可以看出,雪山艺术小镇想要取代大研古镇和束河古镇成为丽江“第三城”,不管是人口密集程度还是产业集中度、商业发达程度来说,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4)活动的参与机制
雪山艺术小镇如今作为COART的固定场地和地产项目,不仅是一个艺术区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盈利性的地产项目,需要有合理的参与机制来适应它的投入。可是很明显,现如今的活动参与机制除过COART的观众参与和消费之外,便只有商家的入驻和体验。按照良性发展的基础来说,它应该慢慢地将其打造为除过COART主要场地之外的一个固态化、周期性的主题参与区,除过原有的内容之外,增加一些展览、常规放映、戏剧节、创意大赛之类的内容,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参与性。
(二)雪山艺术小镇的创意之路
1.雪山艺术小镇背后的创意阶层
创意社会拥有一个创意阶层,根据“创意阶层”的定义和对雪山艺术小镇的资料搜集可以知道,雪山艺术小镇作为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的典型代表,营造的是一个以新兴的民间艺术家和创意人士的产业园。李亚鹏先生自己说过:“我们是想给很多的艺术家和创意人士一个平台,一个机会,让他们能够在这里找到灵感,不管是生活还是经营,都能够共同将雪山艺术小镇推动为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小镇。”那么,雪山艺术小镇背后的创意阶层的显而易见了,就是这些民间的或者已经被社会所认可的艺术家和创意人士。
2.雪山艺术小镇所打造的创意社区
根据理查德・佛罗里达先生所说:“创意社区是充满活力和赋予人性化的地方,是推动个人成长的沃土,它能够激发文化与技术创新的火花,创造就业机会与财富,并能够容纳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雪山术小镇是不同于北京“798”这样的文化产业园的,毕竟“798”这样的地方是之前的厂房改造,并且艺术家自发的聚集起来的,可是雪山艺术小镇是在一片荒地上面建立起来的,不管从建筑还是主题商铺来说,它都是有着自己的一套策划的,而且它和生活离的太紧了。像“798”这样的地方,除了艺术家,普通大众是很难在那里生活的。可是雪山艺术小镇所打造的创意社区严格符合了上文所谓的“能够容纳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这样的原则。所以,不管是艺术还是商业,雪山艺术小镇这样的一个创意社区都很好的照顾了当今人们的一种较为自我的生活方式。
3.雪山艺术小镇是丽江创意产业的萌芽
纵观丽江如今的旅游文化产业,除印象丽江和丽水金沙等演艺类文化产业之外,也就只有丽江千古情和雪山艺术小镇。雪山艺术小镇给我们提供的是“从无到有 ”的一种创意社区的建设理念,不仅仅因为它是丽江唯一的产权式院落,更是在于雪山艺术小镇在结合丽江当地建设风格、风土人情的基础上,对中国度假式艺术区的一种新的解读。项目承载着每年两次、超过20万人参与的COART亚洲青年艺术现场活动,设有常态化的艺术表演、艺术集市、艺术沙龙等,是功能齐备、个性鲜明、全时服务的国际艺术体验区。作为艺术家与时尚追随者的朝圣地,未来必将成为“丽江第三城”。所以从各个角度来说,雪山艺术小镇都是丽江创意产业的萌芽。
三、雪山艺术小镇对丽江文化产业的启发
丽江国际知名的游城市,纵观其文化产业项目,主要的类型还是“民族风情、大型演艺”之类的。这些项目固然很好地结合了当地的特色和本土文化情况,可是对市场的细分却不够明确。按照丽江现今的消费水平来说,来丽江旅游和消费的游客大部分都还是较为富裕的中产阶级,那么这些人需要什么?束河古镇和大研古镇除了氛围上的差别,几乎是雷同的两个小镇,丽江的旅游还有没有后续的动力?所以雪山艺术小镇作为一个创意社区,作为一项文化产业,很好地承接了这样一个尴尬状态的空档。除了在客栈喝茶晒太阳,丽江的慢生活还有什么?雪山艺术小镇提供了一种理念:丽江不仅仅是一个著名的旅游地,同时也是一个普通的城市,这个城市除了旅游还有艺术。
四、结语
关键词 :微营销,引流,沟通,促销
引言
时势造就英雄,机遇成就伟业,据新近工信部数据统计,我国移动端互联网网民人数高达13亿人,几乎人手一部入网手机,远超PC端互联网网民数量。但就只是PC端的网民也创造了一年又一年的销售奇迹,而人数远超PC端的移动端商业潜力可见一斑。现在21世纪10年代已经过半,时代商业走势已经显而易见,这十年是属于微营销独树一帜的十年,接下来,本人就为大家简要解读微营销的营销奥义和商业模式所在。
1、微营销的营销法则
法则,各领域存在的已知或潜在的规律,法则无处不在,同样微营销也存在着法则——黄金法则。微营销黄金法则为一个前提,二项定律,三大思维。只有掌握微营销的黄金法则,才能把握微营销存在法则的根本,根正而苗红,才能万变不离其宗。
1.1 一个前提
微营销也是营销的一种,所以,它同营销的本质是一致的,客户才是一切营销行为的主体和目的,商家必须站在客户的角度上,理解客户的物质需要和情感需要,考虑客户的用户体验和爱好习惯,才能在方向上走对,才能事半功倍。所以,微营销的前提就是我们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将自己当做一个普通的客户,不仅要考虑客户想看什么内容,需要看什么信息,还要考虑到如何让客户看得舒服,看得方便,乐于接受,乐于分享。
1.2 两项定律
定律之一粉丝为上。腾讯成立于1998年,距今不到20年的时间,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之一,原因就是腾讯借由QQ培养了一大批数量庞大的忠实用户,无论后来腾讯衍生什么产品,都能获得其他互联网公司难以企及的用户率和盈利率,微信也是如此。所以,在这个粉丝经济的时代,得粉丝者得天下,粉丝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决定了微营销行为的成败。所以,微信营销的首要定律就是要快速而准确获得大量的目标粉丝。
定律之二产品为上。微营销不同于传统的实体营销和网络营销,依靠强制性广告和媒体渠道,达到销售目的。微营销是随着移动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而发展兴盛,在当今信息爆炸,专家教授遍地都是的时代,琳琅满目的广告和专家学者的千言万语,还不如亲朋好友的一句话。所以,微营销是熟人营销,朋友营销,是以自己个人的信誉为担保,起到一种发散性营销的目的。既然是做熟人朋友的买卖,当然不能卖垃圾产品,要保证产品质量,否则你将会发现你的朋友圈逐渐消失的朋友信息。
1.3 三大思维
风口思维。借小米CEO雷军的一句话:只要站在风口上,就算是猪也会飞起来。风口是什么?就是趋势和潮流。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任何事物的发展细究其因果,都有迹可查,有痕可循,每一次时代浪潮来袭时,有人站在风口,扬起风帆,赚得盆满钵满;而有人逆风而行,转瞬之间被风浪淹没。而如何才能站在风口,就是要有时代的敏感度和抓住机遇的灵敏度。微营销的第一大思维就是风口思维,只有知道站对时代风口,了解人们的心理和喜好,抓住机遇,就是猪也能飞翔在市场高空,让人高攀不起。
工具思维。工具思维,也可以说是实用思维,需求思维,或求奇思维,另辟蹊径思维。微营销一方面要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消费者的需求,讲究实用性,完成消费者的要求。另一方面就要思考如何在日益渐增的微商中脱颖而出。微信营销虽是借由移动互联网达成营销目的,具有虚拟性的特点,但仍需要工具思维指导工作行为,才能使之有效地切入客户的实际需要,才能生产和销售人们喜闻乐见的商品,才能实现盈利的目的。
复制思维。什么是复制思维?看似复杂,实为简单,现代社会就是复制思维下的产物,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衣物、用具和食物等,节约了时间和人工成本,保证了薄利多销。微营销的成功在于推广的广泛性,而如果营销方式操作繁琐,不易模仿复制的话,必将难以推广,也难以成功。所以,复制思维是指导营销行为广泛传播于消费者间的重要思维方式。
2、微营销之三大环节
2.1 微引流
对于后现代计算机时代,互联网代表着无限商机,但正因如此,互联网营销竞争越发激烈。如何巧妙利用互联网汇聚海量的精准用户,是增强自己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微引流,即是在一切目标用户可能聚集的地方,抛下诱人的“鱼饵”,将用户引到你想让用户聚集的地方,让他们订阅你的资讯,参与你的活动,进而承认你的品牌,最终购买你的商品,成为你忠实的用户群。所以,微营销者必须要懂得投资,舍得投资,“鱼饵”要挑得好,挑中人们心中的那个欲望点,还要舍得多撒“鱼饵”,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户,才能最迅速地圈出自己的鱼塘,获得之后比付出更大的回报。
简而言之,微营销三大环节之一的“微引流”目的就是尽可能将咬饵的用户最大化,一个成功的微引流案例要包涵三个维度:广度、深度和高度。广度——撒饵的范围要广,即多去用户量大的平台广投“饵”——用趣味的活动或诱人的奖品去吸引用户,尽可能以最少的金钱捕获最多的用户群,做到有的放矢,以小搏大,以少获多,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深度——对用户心理研究要深,通过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巧妙利用用户的心理特点,如好奇求新、趋利贪财等消费特点,才能诱鱼深入,一举捕获。
高度——引流的方式要高,即运用高超的技巧和形式,让用户自愿自由地进入你的渔网中,而不是跟其他营销商来玩价格战、奖品赛,诱鱼一千,自损八百。
俗话说,上兵伐谋。成功的微引流在于善用“巧”字,个人的力量和资源是有限的,而社会力量和自愿是无穷的,要巧用平台,巧用理论,巧用心理,巧用方法,巧用形式,借力打力,整合资源,实现引鱼流入自网的目的。
2.2 微沟通
微运营者在与用户的双向沟通互动的“微沟通”环节,是微营销者承接微引流环节,开启微促销终极环节的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微沟通”对于微营销非常重要,而一场成功的微沟通,即建立起商家与客户之间稳固的关系,应要具备互动、情感和价值三个要素。
互动:微营销商家和用户的互动,是双方沟通的前提,没有互动,何来沟通?有也只是单方面的信息传达和骚扰,而这也是现在大部分微信号陷入瓶颈,止步不前,虽内容优质,但成效不足的主要原因。
情感:如果说微博营销是将生人引进变熟人的生人营销方式和平台,而微信营销便是维系熟人间关系的圈子营销方式和平台。而如何搭建起生人关系,维系好熟人关系,说来也简单,就是以情感为纽带连接营销者和用户。因为,情感可以融化人内心的坚冰,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人喜欢冰冷、机械的对待方式。所以,在与用户的沟通中,要融入情感的元素,做到以情化冰,以情缩距,以情动人,只有这样,才能与用户建立起稳固的朋友关系,才能牢牢锁住用户的心。
价值:价值是什么?是一个营销微博和营销公众号存在的根本,是一个营销品牌的形象核心。好比来说,就是一个营销性公众号凭什么在两百多万公众号中生存下来,有什么特色和价值让用户去选择你而不是其他公众号。如果说,互动是微沟通的开始,情感是微沟通的进一步发展,那么价值就是为了巩固微沟通的重要方式。微营销的价值所在,就是满足用户的需要,包含物质和精神的两大方面。而营销者选择对用户哪一方面需要的满足,则要看营销者对自己品牌形象和价值的定位,好比说现今餐饮微营销的翘楚——海底捞,它在微信的价值定位和对用户的需求服务十分清晰,将微信公众号做为用户订位、点单以及活动推广的平台,表现相当可圈可点。
2.3 微促销
促销,是一切营销行为的终极意义,没有促销环节,那营销也不会存在,微营销也是如此。无论是通过“微引流”钓得海量用户,还是用“微沟通”与用户建立起深厚的情谊,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引出“微促销”做铺垫。
无论什么促销行为,都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卖什么?
因为总不可能什么都卖。另一个问题是怎么卖?如何卖得又好又多,获得最大化的回报。微营销依靠的是互联网新媒体进行网络营销,因而拥有庞大的潜在用户群体,如想最大化获得营销影响和营销利润,大多数营销者选择大众化产品这种营销难度低、用户市场庞大、回报利润可观的产品,不过,这主要看营销者的品牌定位以及目标用户需求。
而如何进行微促销,即回答怎么卖的问题,纵观现在微营销成功案例,不难发现一些相似模式和程序:第一步,发掘需求。找出有认同感的人群,激发共鸣,挖掘他们渴望解决问题的需求。第二步,引出同类产品,进行比较,发掘客户需求,然后提出解决方法。第三步,选择品牌。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就是用户在不需要到需要的转变后,如何将自己的产品和品牌推销给用户,让用户信赖而接受选择你的产品。第四步,产品分析。在用户肯定你的品牌之后,接下来就要进入正题——为什么要购买你的产品,你的产品有什么值得非你不可吗?这一步就是介绍产品的优势。第五步,接受报价。营销不可避免会涉及金钱问题,你要让别人购买你的产品,就要让别人接受你的产品报价,让人觉得物有所值,才能心甘情愿的付款。第六步,促销活动。在用户接受了产品的品牌、价值和报价后,突然遇到该产品举行促销优惠活动,由此极大激发用户购买欲和成交行为。以上这六个步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成交法阵,形成一个无法抗拒的魔法,一步一步将微信用户引入自己的布置的大网中,一步一步入侵用户的内心,挖掘人们的需求,激发人们的购买欲,从而达成促销目的。
简而言之,就是在用户以为他不需要这类产品时,你要让用户发现他的需要,告诉他为什么要选择这类产品,在这类产品中你这个品牌有什么优势,你的产品有什么特别价值,你的产品质量价值绝对要远超报价,最后,利用促销活动实现最大化营销的目的。
最后,我要强调一点,微营销是以个人信誉为担保而进行起到发散性营销的活动。所以,微营销的产品必须要坚持质量为上的原则,且做为微营销运营者,是为了帮助人们去决策,让人们更清楚他们的需要,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将产品与用户需求匹配,把产品卖给确实有需要的人,而不是去欺骗人们去购买他们不需要且劣质的产品。
综上所述,本人便完成了微营销三大环节的营销奥义以及营销模式的解读分析,不足之处,请望见谅。
总结
微引流、微沟通以及微促销这三大环节构成了微营销这一营销方式整体,三者互为关系,相互辅助,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一个过程完整、流程紧密的微营销系统。不过,微营销系统看似简单,其实内里乾坤,变换万千,只有真正抓住微营销的命脉,坚守黄金法则,掌握三大环节的规律和模式,那当今的微营销者,才能切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参考文献
[1] 黎万强.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参与感[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8-1.
[2] 王紫杰.微店商业模式[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9-1.
[3] 刘克亚.超高价营销[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1-1.
对物业服务企业而言,在新常态下要继续拥有甚至扩大市场份额,就必须保持并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不仅是必要,也是必然。
一、物业服务企业现有商业模式的问题分析
一直以来,中国大陆物业服务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在实践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以传统的物业服务价值增值为基础进行定位。随着物业管理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很多物业服务企业在实践中遇到了大量问题。根据笔者对长沙地区物业服务企业不完全调查的结果,目前物业服务企业遭遇的典型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物业服务产品更新时间慢、周期长。目前物业服务企业大多停留在“供应商――用户”的商业模式上。物业服务企业作为服务产品的供应商主要是向业主和住户提供常规性公共服务,在满足业主的特种需求和个性化服务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甚至有少数企业压根就没能力满足特定业主的正当服务需求。
第二,整体上物业服务产品的产能萎缩。就企业个体而言,在产能方面表现不一,有些企业甚至于依托自身的强大实力还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但就整体情况而言,物业服务企业的生产能力受地域条件、企业资质等级的限制较多,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平衡,东高西低的格局,决定了物业服务企业整体处于产能萎缩的状态。
第三,内部管理僵化,效率低下日趋严重。35年的发展让物业服务行业焕发了勃勃生机,但同样在发展过程中,有些企业的管理者不能与时俱进更新管理模式,形成思维定势,从而引发企业内部管理僵化,严重影响企业的运行效率。
二、物业服务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界定
上述问题的存在,表明物业服务企业现有的商业模式需要创新,才能让企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活力。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概论》中的描述,创新需要把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组结合,引入应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创新理论已经到目前已经形成了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和国家创新系统学派等四大学派,这些学派虽然观点各有千秋,但均一致同意创新是企业获得并保持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因此,本文基于理论的总结和物业服务企业实践的归纳,对物业服务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如下诠释:物业服务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物业服务供应链优化的基础上,通过寻找价值增值环节,整合企业资源,为实现企业盈利目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而采取的一系列创新行为的集合。
三、物业服务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探索
本文在参考供应链管理和物业服务企业经营创新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物业服务行业的实际,将物业服务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界定为以下三种情况。
1.通过业务聚焦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物业服务企业通过业务聚焦创新商业模式,是在物业服务供应链上未通过服务集成,而直接从服务供应商到客户的一种定位模式,这种商业模式通常适用于企业创业初期或小微企业。物业服务企业直接面向业主和物业使用人提供一些常规项目,如保洁服务、维修养护、绿化美化、安全服务、精神文化活动的组织以及一些力所能及,为业主提供便利的合同外服务。
在这种商业模式下,物业服务企业业务高度集中,除了业主和物业使用人、业主委员会之外,物业服务企业很少甚至不和外部其他主体主动发生业务往来。
正如产品创新往往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最主要驱动力,技术更新也是如此。企业可以通过引进激进型技术来主导自身的商业模式创新。对于物业服务企业而言,其管理的对象――建筑物及其相关设施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自然磨损,从而导致物业空间服务质量降低、收益能力下降;设备设施的运行效率下降、成本上升等,从而严重影响物业服务的整体效率,因此,技术更新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物业服务企业的技术更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技术的应用,一是设备更新。
(1)新技术的应用。近年来,新技术出现了井喷的态势,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市场,物业服务企业有着巨大的选择空间。以近几年流行的云计算技术为例,物业公司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开发物业APP应用平台或微信运营平台,适应了业主的需求,展现出了巨大的活力。究其原因,第一,特定的APP平台或微信平台通常是在熟人之间进行传播的,传播的有效性更高,这一点微信平台的优势更加明显,根据腾讯公司的2015年中期报告,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在2015年6月30日达到了600 000 000,很显然作为一款社交软件,微信已经为公众所接受。与其他社交网络不同的是,微信平台建立的社交网络通常是熟人网络,基于熟人网络的传播,其信任度和到达率是任何其他平台无法比拟的。第二,信息传达的快捷性。手机等移动终端今天已经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日常装备之一,借助这一天然的优势,APP平台和微信平台可以更加迅速地将企业营销信息传达给业主和物业使用人。目前,很多物业公司已经看到了这一新技术带来的巨大机遇,已经开始建立或完善自己的云运营平台。除此以外,APP平台和微信平_的便利互动性及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也使得用户更容易接受这种服务技术。
(2)设备更新。设备更新是企业管理中的一种经济分析方法,能否为企业增加收入,带来效益是我们进行设备更新的出发点。考虑到时间产生的资金价值变化时,我们将设备运行的有关费用支出折算到初始购置该设备的时间点上,以此计算出设备等额年总成本,评估设备是否处于经济运行状态,是否需要进行更新。计算方法如下:
公式中,n为设备使用期限,i为各年的折现率,j为设备使用年度,ACn为n年内设备的年等额总成本,P为设备的购置成本,Cj为在n年使用期间的第j年度设备的运用费用,Ln为设备在地n年的净残值。
以笔者所调查的某物业公司的经营实例为例,其管理的一个出租型的商场经过多年的运营,电梯已经老化,虽然能够正常运行,但能源费用、维护维修费用逐年增加,电梯维修期间对用户的正常使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影响,导致用户意见增多,^续租赁和支付租金的意愿下降。经过该物业服务公司的统计,该项目电梯的运行费用约为20万元/年,经过调查后,物业公司测算的可能的潜在租金损失为15万元/年,新电梯的购置费用约为150万元,年均运行成本为10万元/年,电梯更新后可以解决用户对电梯的抱怨问题,扭转由于电梯带来的可能的租金损失,甚至还有可能增加潜在的租金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我们按照静态方法分析,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我们会发现电梯不更新,则年费用为20万+15万租金损失,总额为35万元。而更新后,年费用为新电梯的折旧费150万元/15年+运行成本10万元/年,总额为11万元。很显然,更新后的年费用小于更新前的年费用,进行技术更新可以为物业公司节省14万元的成本支出。同样,如果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按照上述提供的动态更新计算方法,我们同样能得出这一结论。
2.通过业务拓展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物业服务企业通过拓展业务创新商业模式,是以传统的常规物业服务项目为基础,在房地产业内进行拓展,将企业内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向外部其他物业服务企业、专业化服务企业和其他行业扩展而形成的。
在这种商业模式中,物业服务企业既扮演着服务供应商的角色,也扮演着服务集成商的角色。物业服务企业更多寻求业务范围的扩宽,由于业务量的增加和类型的复杂化,物业服务企业很难在每一个领域保持领先优势,在这种情况下,物业服务企业不得不改变其在物业服务供应链中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即改变企业模式(enterprise model)。物业服务企业改变企业模式,实质上就是改变其企业价值中“产”和“购”的搭配,一部分由自身制造(产),其他的合作者提供(购),主要通过垂直策略整合或出售和外包实现。在物业服务领域,最典型的就是越来越多的物业公司开始认识到保洁服务、安全服务等常规服务项目具有服务人员密集、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高风险低利润的特点,纷纷选择将这些服务项目外包给专业的保洁公司或保安公司。事实上,物业服务企业的业务拓展包括业务对象拓展和业务内容拓展两个方面。
所谓业务对象拓展,是指物业服务企业突破传统的为业主和使用人服务的局限,将服务对象像其他主体延伸,比如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性经营企业、同业物业公司等等。所谓业务内容拓展,是指物业服务企业的业务内容从常规拓展到资产经营、营销、商品派送、商品代购和服务采购等领域,拓展的这些内容可以分为低关联性工作和高关联性工作。
3.通过业务集成进行商业模式创新
物业服务企业通过业务集成创新商业模式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物业服务为中心,通过物业服务企业的资源扩张与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建立的联合系统。
该商业模式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物业服务核心企业通过企业信息平台收集客户的需求形成服务前台,再依据客户需求的内容像产品供应商采购服务要素,通过对采购流程、业务流程、监督流程、考核流程、改进创新流程等的流程整合,进行服务合成,实现对服务流、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最终向终端用户提供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价值最大化的物业服务产品,并根据终端用户反馈的信息不断改进,实现企业运营的良性循环。物业服务企业集成型商业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物业服务核心企业只是服务的集成商,主要依靠智力成果盈利,依靠契约关系形成利益联盟是其最大的特色。这种利益联盟存在于核心物业服务企业和竞合性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物业服务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物业服务企业和专业企业之间、物业服务企业和实物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之间等等。物业服务企业集成型商业模式要求物业服务企业拥有成熟的战略管理体系、合理的服务流程和掌握核心信息技术。
物业服务企业集成型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路径是改变产业模式(industry model innovation),这是一种比较激进的商业模式创新,要求物业服务企业重新定义本产业,进入或者创造一个新产业。对物业服务企业来说,承接一个物业项目,实际上进来的是一个市场,围绕业主和物业使用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问题及物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物业服务企业实际上大有可为。
4.物业服务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关系
客观地说,上述三种物业服务企业的商业模式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他们是物业服务企业发展过程中依据企业发展状况选择的结果,也是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的必然。物业服务企业业务聚焦商业模式处在内核,意味着企业只能依靠自身因素即管理优化和技术进步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物业服务企业业务拓展商业模式属于过渡阶段,是物业服务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由于业务范围的拓展,企业的盈利空间进一步扩大,盈利渠道增加;物业服务企业业务集成商业模式是“互联网+”概念下的产物,企业的盈利范围更加广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更多地是通过企业和企业之间的联合,甚至是企业和行业之间的联合来保障的。
参考文献:
[1]周向群.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小物业服务企业的再造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6(01)
近年来,诸多中外学者都意识到商业模式的独特价值并进行了深入的系统性研究。其中,商业模式的分类问题是其中的热点问题。现行的商业模式分类方法有很多种,但是目前没有哪个学者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全面、清晰、实用,并且令人信服的商业模式分类体系。究其原因,主要是商业模式涉及的面过于宽泛,研究者在进行分类的时候往往不能够囊括进所有的指标体系。本文在对已有研究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尝试挖掘新的分类指标,创新现代商业模式的分类方法。
一、一种商业模式分类的方法
曾任苹果公司“软件布道师”的格威·卡瓦萨奇提醒人们:能最终形成有效商业模式的创意和想法少之又少。为了帮助人们找到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他提出了一个商业模式评价坐标。这个坐标以“对客户的价值”为横轴,以“你提供独一无二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为纵轴,由此出现了四个象限。
第1象限:不但你的东西对用户非常有用,而且只有你知道该怎么做。
第2象限:“冤大头型企业”没有人觉得你的东西有用,但只有你在这么做
第3象限:“凑趣型企业”不但没有人觉得你的东西有特别的用处,还有一大帮人在跟你做一样的东西。
第4象限:“平庸型企业”你其实没什么独到的能力,但你做的东西有一定的用处。
只有处于第1象限的企业采用的是正确而有效的商业模式,它们不仅着眼于顾客价值而且具有无法替代性,从而提高了同质企业的竞争门槛。令人遗憾的是,处于这个象限的企业相当少,大量企业都只能归入第2、3、4象限。卡瓦萨奇的这个评价坐标对于我们判断一个商业模式是否有价值很有用处。不过,随着商业模式的迅速流行和广泛采用,这个现有的二维坐标已经完全不能满足需要。仔细分析发现,这个坐标缺失一个维度,而且这种缺失是一个致命的缺失,这就是盈利维度。一个企业能为客户创造独特价值,但如果没有良好的成本结构和盈利模式,最终也只能因为持续亏损而难以为继。
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商业模式都是一个由客户价值、企业资源和能力、盈利方式构成的三维立体模式。
二、基于盈利维度的商业模式分类初探
现行的商业模式分类多专注于客户价值和企业资源两个维度,而对盈利方式这个维度却
关注甚少。具体来讲,盈利方式就是企业的收入模式。按此维度,市场中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企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既定的商业信条和收入模式,有关竞争定位的重大决策在基本确定后,在很大程度上就不可能在短期或是中期改变,这类企业采用的是“封闭的”商业模式。比如西南航空公司,倾向于保有狭窄的业务领域,至少在长期内是保持不变的。
与之相反,另一类企业更加关注于具体的财务收益,而非某种既定的竞争定位战略,这类企业采用的是“开放的”商业模式。这类企业倾向于拥有更广的主营业务领域,而且可能随着时间的改变极大地改变自己的组织架构。通用电气公司从1892年的仅仅生产电灯泡、发动机以及小器械的生产商发展成为广泛多样化的联合大企业,它已经成为开放企业商业模式的典范。
有时,直接竞争的双方采用几乎完全相反的商业模式,一个是封闭的,而另一个则是开放的。在美国的制药领域,沃尔格林和CVS就是两类公司的例子,它们都创造了正的和总体增长的经济利润,然而多年以来它们追求的却是非常不同的商业模式。因此,对于封闭的或开放的商业模式的选择,没有固有的好坏之分,企业应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明智的选择。
三、封闭的商业模式:深度探究
封闭的商业模式常常作为企业家愿景的一部分自发产生,它反映了公司创立者的信念和偏好,有时在创立者离开公司之后,还能持续数十年之久。作为一个案例,柯达公司始终坚持乔治·伊斯门所创立的商业信条,通过坚守这些有近百年历史的信条,该公司获利颇丰。
封闭的商业模式有很多标志性的优势和劣势。它们的优势在于:它们几乎不可能被坚持不同商业信条的竞争者复制,而它们则可以通过在相邻产品领域以及新市场的自我复制成为实现利润增长的领跑者。
封闭的商业模式的最大的劣势在于其正统性和非灵活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从一个狭窄的集中化业务领域——这常常是企业创始人的遗产,转换到更宽阔的或是新的领域会很困难,而且企业的盈利模式会过于单一。当产品市场的环境变得不那么有利的时候,占主导地位的商业信条如此深根于这个公司,以至于变革现行模式并形成、执行一个全新的可盈利的商业模式所必需的新思想、行为改变以及领导方式在该企业内部常常根本就不存在。
四、开放的商业模式:深度探究
有着开放商业模式的企业以多种形式存在,并不想那些有封闭商业模式的企业那样易于归纳概括。开放商业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如果运用得当,它将持续为利润增长以及利润重塑提供盈利机会,而这些机会在封闭的商业模式环境中很可能是不存在的。
开放商业模式就是企业为了最大化商业价值,打破组织的界限,整合企业利益相关者的
所有知识和资源,通过内外部资源的相耦合,从而增强企业的价值创造和利益的一种商业模式。现实中,不同企业商业模式的开放程度是不一样的,基于Chesbrough 等的研究,根据企业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分享和整合外部资源的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开放商业模式分为三模型:分享式、吸收式和多元式商业模式。
(一)分享式商业模式——高内部资源共享,低外部资源整合
1923年由华特·迪士尼创立时,迪士尼公司专注于生产在影院销售的动画卡通。在对这个模式的主要扩展中,迪士尼在1937年出品了它的第一部全长的动画片白雪公主。而后,通过1950年的金银岛进一步进军真人电影界。一直以来,其主要商业模式通过进军影视界以及音乐界得到支撑,并以此来保护迪士尼自己的知识产权、品牌以及利润空间。而在20世纪50年代,迪士尼闯入早期的影视行业拥有自己成功的作品。其后,通过收购ABC、ESPN以及其它有线电视网络资源,这个新的平台也包括了迪士尼频道。在这个意义上,迪士尼已经遵循着一种分享式商业模式,扩展至相关却完全不同的业务。
(二)吸收式商业模式——低内部资源共享,高外部资源整合
在中国服装企业中,美特斯邦威应该算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它开创的虚拟经营模式为
其它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从公司创立之日起,美邦就如它的广告语“不走寻常路”采用了独具特色的商业模式。为了克服内部资源有限的瓶颈,它积极向外发展,通过对外部资源的整合,进行生产、营销以及销售的外包,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利润,实现了价值。立足于用多个品牌、多系列的产品结构来形成从设计开发到生产的一条龙的整个供应链,形成业务垂直整合的电子商务平台,来弥补传统模式的不足。
(三)多元式商业模式——高内部资源共享,高外部资源整合
不同于迪士尼和美特斯邦威,采用多元式商业模式的企业在分享内部资源和整合外部资源两方面都表现得非常积极,一方面积极地与其他企业分享自己内部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获得额外的收入,另一方面依赖于整合外部第三方的资源来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谷歌作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一直将“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访问并从中受益”作为其价值主张和使命宣言。谷歌通过开放式的商业模式,有效避免了垂直整合模式中消费者限制在一家设备一家书店的缺陷,从而为电子书产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五、结语
商业模式分类问题的研究更好的为开创新的分类方法提供案例借鉴。本文选取了盈利维度盈利的商业模式分析,每一种商业模式没有优劣之分,应该具体根据企业的自身发展情况来选取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本文将商业模式大题分为两类:开放式和封闭式,进行分析其特点和适用情况。对于封闭的商业模式,是企业坚守自己的信条和愿景,不易被其他竞争者复制,而自身却可以复制相邻产品,实现利润增长;同时封闭式商业模式固守其正统性和非灵活性也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开放的商业模式相比较封闭式会有更大的自主性,打破组织界限,积极耦合各种资源,达到利润最大化,同时又开创了分享式、吸收式和多元式三种模型,让不同企业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开放,适于企业自主灵活盈利。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类型,同时要坚持权变的理念,实时实地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升级。(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参考文献:
[1]翁君奕.商务模式创新:企业经营“魔方”的旋启[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毕艳琪,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姜鑫,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讲师。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微博信息传播及其应用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210212038)和黑龙江大学第十届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微博信息传播及其应用的实证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一、互联网“免费”商业模式的成因
犹太古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直被认为是颠扑不破的经济学原理,“免费”也常被视为“诱饵”或者廉价的附属品,但在互联网经济中,“免费”早已不再是某种“伎俩”,如人们早已习惯于免费的电子邮箱、免费的杀毒软件、免费的网络游戏……“免费”商业模式正在成为新经济范式的必然基础。由于“免费”(零价格)是价格的一种极端情形,因此本文首先通过经济学中的价格相关理论来分析互联网“免费”商业模式的成因。
1. 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理论产量趋于无穷大
正是数字商品独特的成本结构决定了“免费”商业模式的诞生。数字商品(如电子书)具有“高沉没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殊成本结构,即生产第一单位数字商品的固定成本很高,且固定成本中的绝大部分为沉没成本(意即一旦停止生产就无法回收的成本),但生产(复制)此后的数字商品的边际成本可忽略不计。在数字商品市场中,传统经济学的两个重要函数——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销售成本,正趋向于零,因字节可在几乎毫无成本的前提下复制和传输,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和销售使数字商品进一步摆脱了其物质载体(如纸媒)所带来的边际生产成本。不同于传统的物质产品,其边际生产成本不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而增加,而是始终趋近于零,即已开发的数字商品的理论产量几乎为无穷大,体现出不受物质资源稀缺性限制的巨大的规模经济性。伴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巨大发展,数字商品通常只不过是海量数据库中的字节而已,借助于互联网的高速下载和传播,其边际销售成本也正在趋近于零。出于上述原因,通常认为传统经济学中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这一规范性结论并不适用于数字商品。《长尾理论》一书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提出了颠覆性的观点:如果“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是市场规律,那么免费就不只是选项之一,而是无可回避的终点。用Google搜索引擎长大的这一代人认为数字化的一切都是免费的,他们对深奥的零边际成本经济学早已习以为常。因此在零边际成本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新全球经济的趋势是不言自明的,那些已经懂得“免费”将会统摄明日市场并摧毁今日市场的人其实已经走在了前头。[1]
2. 免费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趋于无穷大
需求价格弹性理论则进一步解释了“免费”商业模式得以大行其道的原因。需求价格弹性衡量了产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如果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大(小),则称对这种产品的需求是富有(缺乏)弹性的。需求价格弹性反映了形成消费者偏好的许多的经济、社会和心理因素。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如下:[2]
在需求价格弹性趋近于无穷大时,则出现了需求完全富有弹性这一极端情况,此时价格变动百分比趋近于零,因而需求曲线呈现为水平线(见图1)。根据需求定理,产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是负相关的,因此需求曲线通常是向下倾斜的(见图2)。由于只有当产品定价为零时,消费者才有可能购买任何一种数量的产品,从而使产品的需求曲线呈现为水平线,即零价格是与完全富有弹性的需求相适应的唯一价格。由此可以得出:当产品为零价格时需求是完全富有弹性的,因此价格在零价格附近的任何微小变动都会引起需求量的极大变动,即此时消费者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极其强烈。在上述形式化分析的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不易察觉的心理和行为因素。零价格作为选项之一能使人们产生毫无决策风险的心理预期,因此人们在做出选择时,会出于本能地对零价格产生极强的心理趋向(即使这种选择经常是非理性的),在此情形下,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几乎已不再适用。正如丹·艾瑞里在《怪诞行为学》一书中所指出的:零价格已不仅仅是另一个价格了……它已成为非理性快乐的源泉。[3]
综上所述,数字商品的零边际成本特性使得零价格成为必然趋势,且消费者对于价格在零价格附近的微小变动是极度敏感的,此时即便是“一分钱定价”都将是行不通的。由此“免费”商业模式在互联网时代早已被视为标准而非异端,并已日益演变为一种引人瞩目的经济现象。互联网产业的“免费”商业模式业已对众多传统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出版业就是其中之一,以下将结合实例探讨适用于出版业的“免费”商业模式。
二、适用于出版业的“免费”商业模式
进入一个市场最具杀伤力的方式就是彻底淘汰现有的商业模式,其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莫过于推出“免费”商业模式,即将其他企业赖以盈利的产品或服务免费提供给消费者,然后通过销售与之具有较高关联性的收费产品或服务(包括广告)来实现盈利。具体说来,“免费”商业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①直接交叉补贴模式。通常是用付费产品来补贴免费产品。例如,如果在亚马逊网站一次购书的金额超过25美元,就能获得免运费的优惠服务。亚马逊网站在推出这项优惠之后收到了奇效,在线购书者买第二本书的比率直线上升。②第三方付费模式。这种模式是各种媒体的运营基础。例如,报纸和杂志发行商会免费(或近乎免费)为读者提供内容,广告商则依据报刊的发行量向发行商支付广告费,由广告费来补贴报刊采编、印刷和分销的成本。③免费加收费模式。通常是由付费用户来补贴免费用户。例如,《金融时报》《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报纸的网络版都曾免费开放其全部的内容(目前读者每月可免费浏览一定数目的文章),这些报纸的印刷版则需付费订阅。以下通过例证进一步探讨这三种“免费”商业模式在出版业中的适用性。
1. 直接交叉补贴模式
直接交叉补贴模式是将产品划分为免费产品和付费产品。运用直接交叉补贴的条件是消费者对免费产品的价格非常敏感,而对收费产品的价格不太敏感,且免费产品和收费产品紧密联系,同时收费产品的进入障碍足够大,从而使收费产品由于销量增加所带来的利润足以弥补由提供免费产品所产生的损失。免费教材就可采取直接交叉补贴模式。成立于2007年的美国出版社Flat World Knowledge开始了一项创举:制作并发行在网络上完全免费的大学教科书。以一本定价160美元的生物学教科书为例,FWK采用了直接交叉补贴模式,即在提供免费的在线阅读的数字版本(开源教科书)的同时,按照不同版式和购买需求将传统教科书重新编辑成几个不同的收费版本(见表1),学生可选择以某种形式购买其中的部分章节。
传统出版商从这本定价160美元的教科书中,可获得净利润105美元,作者得到其中的15%。由于存在规模庞大的二手教科书市场,在教科书出版后的每一学期里销量都将大幅下降,而出版商和作者均无法从二手教科书销售中盈利,出版商只能费尽心机地用新版取代旧版(二者的内容基本相同,只是页码编排有所不同),且这种模式终将走向失败。在FWK的营销模式下,由于教科书的购置费用非常低(甚至免费),因此基本上不存在二手教科书市场。2008年对美国20所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购买了某种版本的FWK教科书。尽管每位学生支付的平均购书费用仅为30美元,但FWK出版社仍能在6年后获得与传统教科书相同数额的收益,同时所付出的经常性开支更少且运营成本更低。
2. 第三方付费模式
第三方付费模式实行的唯一前提就是第三方愿意付费。“第三方”指拥有货币资本并愿意获得传播效应的企业,“第二方”指拥有产品或服务并能够提供传播途径的企业,“第一方”是指拥有注意力资源并愿意获得免费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第三方付费的实施过程是“第一方”为“第三方”提供注意力等资源,“第二方”为“第三方”提供传播途径,“第三方”为“第一方”免费获得“第二方”的产品付费。[5]如前所述,免费报纸通常采取第三方付费模式。2010年,欧洲地区免费报纸发行量占到了报纸发行总量的20%;北美洲地区占到了11%,大洋洲地区占到了9%。免费报纸 Global Notícias 是葡萄牙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也是该国媒体巨头 Controlinveste 公司旗下的两份主打报纸之一;另一份主打报纸 Jornal de Notícias 为付费报纸,平均售价为0.88欧元。对于付费报纸,通过随报送出赠品可有效地增加发行量。2008年,Controlinveste公司为纪念 Jornal de Notícias 发行120周年,开展了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的一系列买赠活动,如:①每周六免费赠送DVD光盘(持周五报纸上的优惠券购买周六的报纸可获赠当时热门电影的DVD光盘,结果两个月时间里发行量增加了47%);②免费赠送语言课程(每天随报赠送多种外语课程的一张光盘或一本教材,共计48张光盘和22本教材,结果4个多月时间里发行量增加了63%)。由于发行报纸的固定成本所占比重较大,且批量买入赠品的成本实际上很低,因此增加发行量的边际成本非常低,但持续增加的发行量却能带来更为丰厚的广告收入。
除免费借阅方式外,免费电子书也采用第三方付费模式。2011年,美国大约有66%的公共图书馆向读者提供免费的电子书借阅服务。据《纽约时报》报道,公共图书馆网站的电子书用户访问量已创新高。美国还出现了许多电子书借阅网站,如Lendle,等。这些免费阅读电子书的方式,使一些出版商深感不安,他们认为允许电子书借阅有可能降低纸质图书和电子书的销量,并纷纷采取应对措施。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只允许图书馆在有效期限内出借该社出版的电子书26次,西蒙·舒斯特、麦克米伦等大型出版社则从未向图书馆提供电子书。[6]这些出版商或许只看到了硬币的一面,免费借阅实际上是以零成本使读者了解作品的绝佳方式,因为读者在免费借阅图书后,很可能会购买同一系列或同一作者的其他图书。此外,在美国出现了大量的电子书免费下载网站,如,Diesel eBook Store,等。这些网站也采取第三方付费模式:读者在下载免费电子书之前,须先观看一段商业广告,以此广告费作为支付出版社和作者的费用。该付费模式中的商业广告以不影响读者的正常阅读为限,如广告可放在电子书下载前或读者打开电子书阅读前,但不能在阅读过程中插播。
3. 免费加收费模式
免费加收费模式是将用户划分为免费用户和付费用户。对于网站而言通常遵循“5%定律”,即5%的付费用户是网站的所有收入来源。这种模式之所以能够运转下去,原因在于为95%的免费用户提供服务的成本近乎为零。大部分免费图书均采取某种免费加收费模式。无论是允许读者在有限时间内免费下载其中几章,或一直允许读者免费下载整本书的PDF版本,数字图书都是使大多数读者试读新书的一种方法,以期某些读者会购买纸质图书。2008年,著名奇幻小说家尼尔·盖曼推出了为期4周的免费下载其作品《美国众神》的活动,不仅使该作品成为畅销书,且在该作品提供免费下载的那段时期,盖曼所有作品的销量一路飙升了40%。据统计,8.5万名读者在线试读了这本书,平均每位读者只阅读了45页(这部小说是一个大部头),超过一半的读者表示不喜欢在线阅读这种方式,但这会鼓励他们去购买更适合阅读的纸质图书。[7]盖曼后来又将他的另一本童书《坟场之书》以在线流视频的形式提供免费阅读,每次播放一章内容,而这部作品同样成为畅销书。巴西著名作家保罗·科埃略曾在3年时间里卖出了7000多万本书,他把这一销售佳绩归功于将自己的作品《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该书是迄今唯一一本出版语种超过《圣经》的图书)放在网络上供读者免费浏览而引起的轰动效应。他的出版商哈珀·科林斯最初曾反对作者“盗版”自己作品的这一想法,科埃略为此建立了一个名为“盗版科埃略”的博客,此博客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使他先前出版的作品也回到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中。[8]在一个实体书店书架空间不断缩水,且报纸上的图书评论版面逐渐消失的世界里,作者热切期望尝试一切能帮助他们建立读者群的方式。正如出版商蒂姆·奥莱利所言:“作者的敌人不是盗版,而是不为人知。”免费是使大多数读者接触作品的成本最低的方法。图书的高级版本是纸质版而非数字版,如果通过“免费”的数字版使读者了解作品,并产生兴趣,一些读者就会购买“高级版本”。
免费加收费模式对于出版业来说将越来越重要,它一方面允许企业保持免费所带来的规模效益和广告收入,另一方面又允许其开辟额外的收入来源。如《华尔街日报》采取的就是这种混合模式,《华尔街日报》网络版曾是较为少见的收费报纸网站,而评论板块的内容则在另一个网站中免费向读者提供阅读。参与Google图书搜索合作伙伴项目的出版商,允许读者免费阅读符合检索要求的图书内容“片段”,以期读者会购买电子书或纸质图书。当当网早在2008年就推出了“在线读书”,提供新书、畅销书部分章节(约占全书的30%)的免费阅读和下载(无论是在电脑、阅读器还是手机上),至于全文下载则要付费。正如克里斯·安德森所指出的:只有免费是不够的,它必须与付费搭配……免费也许是最好的价格,但它不可能是唯一的价格。
参考文献:
[1] [美] 克里斯·安德森. 免费:商业的未来[M]. 蒋旭峰,冯斌,璩静,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 [美] 格里高利·曼昆. 经济学原理(5版)[M]. 梁小民,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美] 丹·艾瑞里. 怪诞行为学[M]. 赵德亮,夏蓓洁,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4] Where Students Read Textbooks Free [EB/OL]. http:///,2012-11-6.
[5] 黄志平. Google的商业模式研究:基于第三方付费营销战略[J]. 生产力研究,2009,23:182 -183,200.
摘 要:商业模式创新有助于企业赢得竞争优势,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经济利润,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家和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商业模式创新问题。究竟怎样才能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最终达到企业经济利益的增长呢?本文从商业定位、业务系统和盈利模式三个途径出发,探讨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方法,同时用大量的实例论证了这些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途径;创新模型
一、前言
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创新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民族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关键因素,企业是国家创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也是企业发展的持久动力。一直以来,人们比较重视企业的技术创新,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单靠技术创新所取得竞争优势越来越微弱,也很容易被超越。例如,最先将数字音乐播放器推向市场的并不是苹果公司,上世纪90年代,一家名为钻石多媒体的公司(Diamond Multimedia)推出MP3随身听Rio,不久另一家叫最佳数据的公司(Best Data)又推出了Cabo64。这两款产品均性能优良,既可随身携带,又新颖时尚,可是最后获得巨大成功的是iPod,而不是Rio或Cabo64,这是因为苹果公司不仅做了技术创新,而且还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有机结合,苹果公司创建了融合软件、硬件和服务于一体的商业模式,让数字音乐下载变得简单易行,从而成就了苹果公司的王者地位。技术创新很重要,但是将技术和商业结合起来更重要,21世纪初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50%的公司经理人认为,在所有的公司成功因素中,商业模式创新比产品或服务创新更重要。企业的本质是创造需求、满足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只要你想创新,都有创新的可能。成功的企业会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有机结合,形成相对持久的竞争力。
二、商业模式定义及商业模式创新途径模型
什么是商业模式?理论界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解释,张其翔(2006)对商业模式定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大致分为三类:盈利模式论、价值创造模式论和体系论。盈利模式论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代表人物迈克尔・拉帕(2004)认为,商业模式就是指做生意的方法,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价值创造模式论认为商业模式就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模式,代表人物阿米特和左特(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创新的焦点和企业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来源。体系论则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很多因素构成的系统,代表人物马哈迪温(2000)认为,商业模式是对企业至关重要的价值流、收益流和物流的混合体。
本文更倾向于价值创造模式论的观点,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自己、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客户等创造价值并不断创新的一种模式。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三个途径,并构建了商业模式创新途径模型(图1)。
图1 商业模式创新途径模型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模型由三部分构成,具体包括商业定位创新、业务系统创新和盈利模式创新,为了达到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从其中任何一个途径出发,都可以找到创新的方法。其中商业定位创新,主要解决企业做什么、为谁做以及产品特色的问题。业务系统创新主要解决企业采取什么方式去做,以及产品有何价值的问题。盈利模式创新则是解决企业如何盈利,如何持续成长,以及如何控制和规避风险的问题。
三、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
(一)商业定位创新
企业最关键的是找到客户,通过帮助客户解决问题、赚取收益或者提供良好体验而获得业务,因此商业定位包括三部分:目标消费者,我们把产品销售给谁;价值主张,我们销售什么产品;产品特色,我们的产品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从这三个角度出发着手创新,才可能实现商业定位的创新。
1、目标消费者的创新
销售对象的改变通常要求企业重新选择一类消费者,该类消费者可能是以前企业所不重视的,或者是不聚焦的,或者是企业新技术能够满足的新的潜在消费者,因为企业没有进行针对性的销售,潜在客户不知道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所在。在中国动向集团接手Kappa品牌之前,Kappa在中国强调的是产品的运动特性,是作为一个运动品牌出现的。中国动向集团发现很多中国人本质上不会去运动,但是会选择运动品牌来体现自己的运动。于是,中国动向集团对Kappa品牌进行了新的定位:“运动+时尚”,这一定位成功地将产品使用范围从运动类人群扩展到各类人群,公司的销售业绩迅速大幅度提升。Kappa品牌的成功应归功于企业对目标消费者的及时创新。
红牛饮料最初定位的目标销售群体是倒班工人和卡车司机等蓝领,产品的功效是帮助这些消费群体在通宵熬夜工作时保持清醒。后来红牛饮料不断创新,努力拓宽消费群体,在中国逐渐成为汽车司机、夜场娱乐人士、经常熬夜的上班族、青少年运动爱好者的最爱,同时公司还将产品引入产房、考试等特殊领域的消费者,消费群体的扩宽,让红牛饮料销量大增。红牛还通过赞助极限运动、汽车运动和飞行运动等建立品牌声誉和影响,产品行销全世界。
美国万宝路香烟的初始定位是女士烟,消费者绝大多数是女性,其广告口号是:像五月天气一样温和,可是,事与愿违,尽管当时美国吸烟人数年年上升,但万宝路香烟的销路却始终平平。而后在著名的广告创意大师李奥・贝纳的建议下,万宝路香烟改变定位为男子汉香烟,变淡烟为重口味香烟,增加香味含量,并大胆改造万宝路形象:包装采用当时首创的平开盒盖技术并以象征力量的红色作为外盒的主要色彩。
2、价值主张的创新
产品或服务价值主张的创新通常会带来产品的创新,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利用新技术推出新产品或增加新的服务,更好地满客户的要求;二是在现有常规功能特性的基础上,对现有产品增加新的功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特定目标群体。
很多时候目标消费者和价值主张的改变是同步的,即两者同时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企业更加强化针对目标消费者价值主张的诉求,例如,上面万宝路的改变是产品的改变,从淡烟到重口味香烟,在重新定位客户的基础上,产品也作出了调整。再比如,凉茶王老吉的发展过程,也是王老吉凉茶从传统凉茶的“清热解毒祛暑湿”到现代凉茶的“怕上火”诉求的改变,同时口味上有所调整,相对偏甜。
(二)业务系统创新
企业是通过不断地发现需求、满足需求从而获得发展机会的,业务系统是满足目标客户价值主张的主要凭据,要实现业务系统的创新可以从两个角度做好工作:首先是流程创新,即通过生产加工过程的创新使得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更为快捷、低成本;其次是供应链创新,就是通过上下游环节的密切配合实现快速反应。
1、流程创新
很多人一想到创新,就会想到改变企业业绩表现的各种炫目的新产品、新服务,实际上这只是创新的一个方面,更多创新是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这些创新使得产品和服务变得更好、更稳定、更快或者更便宜,消费者可能不关注这些创新,但是这些创新对企业却极为重要,可以使企业即使提供差不多的产品和服务也能业绩卓越、与众不同。这类创新包括各种加工技术、工艺,也包括企业业务的开展方式等。
2、供应链创新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杰克・韦尔奇曾说:“如果你在供应链运作上不具备竞争优势,就干脆不要竞争。”企业要在竞争中赢得胜利,需要整体供应链的顺利运作。戴尔公司凭借直销模式风生水起,与优越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密切相关,通过“坚持直销”、“与客户结盟”,戴尔紧紧抓住了客户,通过“摒弃库存”和外包,戴尔实现了供应链的高效运作,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消费者并不关心企业内部流程或企业整体供应链的创新,但通过流程和供应链创新,企业能够更快地抓住客户需求,更好、更快、更低成本地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帮助企业在竞争中胜出,内部流程创新可以通过行业对标或者跨行业借鉴的方式得以实现,供应链创新则要求企业与供应链伙伴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理顺双方的沟通合作机制,实现链条内部的快速响应和互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共赢。
(三)盈利模式创新
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最终通过企业的财务数据来体现,盈利模式创新就是站在最终财务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第一个角度是利润率,不同的利润率,对应不同的商业定位和业务系统。第二个角度是现金流,不同的现金流,对应不同的企业运作方式。
1、利润率
企业经营的失败,先是利润表上没有了利润,然后是现金流量表上没有了现金流,不同的利润率,企业的业务运作方式有着较大的区别。从根本上而言,企业的业务运作方式有两种:卖得多或者是卖得贵。一般产品利润率低,必须卖得多,卖得快,通过高周转率来弥补较低的利润率,沃尔玛超市正是通过“低毛利率、高周转率”来实现较高利润的。奢侈品或稀有物品则是卖得贵,卖得慢,通过高利润率来弥补较低的周转率,所谓“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就是高利润率、低周转率的极端表现。
2、现金流
企业通过为客户提品和服务获得收入,为了取得收入,企业需要投入资金购买设备和原材料、雇佣人员进行生产,实现企业的收入大于支出是企业经营的关键,任何企业都希望通过较低的投入而获得较多的回报,资金来源一般是股东自有资金、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银行借款、企业债券等,因此企业现金流的创新无非是增加企业自身的现金流入,减少企业的现金流出。因此,在商业模式构建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下游客户的现金支付压力而增加对客户的吸引力,从而增加企业的现金流,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吉列剃须刀的“剃刀”+“刀片”模式就是通过降低初始剃刀的价格和提高刀片的价格而获得盈利的,同样利乐包装也是通过降低初始生产设备的价格和提高后续包装材料的价格而获得利润的。这一模式的关键在于刀片对剃刀的惟一性,通过大量的刀片专利,吉列有效阻止了其他厂商提供与自己剃刀相对应的刀片,保持了自己的高利润水平。
另外一种现金流创新的模式则是国美、苏宁的类金融模式,通过大额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的时间差额来进行投资或者扩张为企业谋取利益,保险公司的业务模式本质上就是利用保险金收入和支付存在的时间差所产生现金流存量进行投资而获取收益的。
四、总结
迈克尔・波特在《什么是战略》一书中写到,战略就是创造一种独特、有利的定位,涉及各种不同的运营活动,战略就是通过有目的地选择一系列不同的运营活动以创造一种独特的价值组合。因此,要实现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要有明确的商业定位,并根据商业定位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盈利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定制运营活动,实现各活动之间的有效匹配,最终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明确的价值主张和强大的价值主张实现能力,企业经营效益是一个结果,而商业模式的构建则阐明了这个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业模式是企业的DNA,是企业成功的基础。这也是商业模式创新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原因,希望更多企业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商业模式,结合内外环境的变化,优化、升级自己的商业模式,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作者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其翔,吕廷杰.商业模式研究理论综述[J].商业时代, 2006(30):14-15.
[2] Michael Rappa.The utility business model and the future of computing services[J].IBM SYSTEMS JOURNAL, VOL 43, NO 1, 2004:32-42.
[3] Amit R.& Zott C.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6-7):493-520.
[4] 丁浩,王炳成,范柳.国外商业模式创新途径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13(9):163-169.
[5] 龚夏姣.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商贸,2013(28):117-118.
[6] 李玮玮,郑文清.企业商业模式的内涵及创新途径[J].商业时代,2013(3):94-95.
[7] 刘志祥,余来文.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与实施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13(31):67-68.
[8] 王超.中国家电连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渤海大学硕士论文,2012(06).
[9] 钟婷婷.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06):83-84.
[10] 吴群.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现实意义与实现途径[J].经济问题,2012(9):79-82.
[11] 彭俊,高萍萍.商业模式创新浅析[J].经济论坛,2012(10):154-156.
[12] 项国鹏,周鹏杰.商业模式创新:国外文献综述及分析框架构建[J].商业研究,2011(4):84-89.
[13] 黄菲,樊慧霞,罗峰.传统行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途径浅析[J].经济论坛,2011(04):200-202.
[14] 初冬梅,韩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以家乐福为例[J].时代经贸,2011(17):144.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趋势下,商业模式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全社会特别是产业界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美国苹果公司在2010年5月以2213.6亿美元的市值一举超越了微软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具价值的科技公司后,苹果公司的商业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苹果公司的成功,依靠的不是简单的产品和技术创新,而是卓越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及其创新的内涵与特征
(一)商业模式及其创新的内涵
Timmers(1998)对商业模式概念进行了系统定义,他认为商业模式可以作为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有的学者认为商业模式指的是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实现的逻辑过程(Ghaziani,2005),它阐明的是企业如何通过价值链中的具体定位来获取利润(Chesbrough,2002);还有的学者认为商业模式是一个将技术可能性变为经济价值的启发式逻辑,强调技术和市场的连接性(Christoph,2011)。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价值创造基本逻辑的创新变化,即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到社会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Sosna ,2010)。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赵晓康,2009),本文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就是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客户现有和潜在的需求,据此优化组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对企业价值分析体系要素进行发现和定义,从而建立新的价值主张模式、价值创造模式、价值传递模式和价值网络模式的综合过程。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特征
相对于传统的技术、产品或工艺等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有其自身的一些特征:商业模式创新的出发点是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而是更加注重客户的需求,从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为出发点来设计企业的经营活动;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综合集成创新,它不仅仅限于企业某一方面单一因素的变化,而是常常涉及企业经营活动多个方面、多种要素同时发生重大的变化,表现的更加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商业模式创新还可能开创一个全新的可赢利领域,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当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还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如:技术是重要支撑,常表现为技术支撑的商业模式创新,如风电的商业模式,就迫切需要解决高峰时的储电及稳定供电的技术难题。商业模式创新还依赖于整个价值网络,如移动互联网产业就需要系统设备制造商、运营商、内容和服务提供商、终端设备制造商等的密切协作等(乔为国,201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分析
(一)商业模式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建立在技术创新、技术突破基础上的技术驱动性的产业,然而仅依靠技术创新并不能带动产业的发展,技术创新只有和整个商业模式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产业化。企业将新技术推向市场都要借助一定的商业模式才能实现,商业模式是联系技术及其经济价值的桥梁(Chesbrough ,2002)。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面临的挑战是在技术和市场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且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条件下,如何找出合适的商业模式,把技术特性与市场需求特性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实现技术的潜在经济价值。因此,商业模式创新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新技术实现产业化,或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技术方面的缺陷,特别是对于我国许多企业在不具备太多关键技术的情况下,商业模式创新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乔为国,2012)。
(二)新商业模式的建立有利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的形成
商业模式创新需要建立市场的多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密切合作,特别是共性技术平台搭建、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支持。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开展车身材料、汽车电子、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的技术攻关,以及生产、控制与检测装备等的研制,而且还要积极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不断探索新能源汽车整车租赁、电池租赁以及充换电服务等多种商业模式。这种不同的商业网络的构建以及合作模式的变化会在原有的市场上产生新的商业机会或者会创造新的市场,从而引起产业本身以及附属产品、服务的变化,有可能会催生一些新兴的产业。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带来已有产业(企业)商业模式重构
技术创新特别是激进型和破坏型的创新必然会引起商业模式相对比较彻底的变革创新,引发商业模式重构,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性带来的应有之意(陈志,2011)。如苹果公司自主设计了iPad的微处理器,独立开发操作系统iOS,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产业的彻底改变,iPhone就是手机、相机、音乐播放器和掌上电脑的功能的组合,将硬件、软件和服务整合在一起,改变了普通人的消费方式,同时也开启了手机数码产品新的商业模式。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商业模式创新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加快了对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全球将形成一个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生物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及相关高科技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新兴产业通常是建立在颠覆性技术基础之上,会导致传统产业的产业链重构,甚至会使某些产业出现“创造性的毁灭”,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商品化和新产品的产业化,新的商业模式也将不断随之产生。同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加快了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分工进程,促进了商品、资本、人员、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形成了制造业新的全球价值链,而新的全球价值链的形成,新的产品、新的服务又需要新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对策
(一)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选择
1.顾客价值创新。顾客价值创新是指企业从顾客的利益出发,通过为顾客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改善顾客价值,给予顾客强烈的心理上的获利感受,并通过改变顾客价值来使顾客满意。顾客价值创新有三条创新途径:一是要重新定义顾客和顾客需求,即发现潜在的顾客和发现顾客的潜在需求。二是要重新定义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和价值的实现方式,这是根据新的顾客需求来进行的,体现了对现有顾客价值的提升,改变了现有产品或服务的功能价值和顾客价值实现的方式,是对产品功能、结构和形态的创新。三是要提供新的服务方式和途径,此目的是通过降低分销过程中所增加的附加值,从而达到提高顾客价值的目的。企业可以通过压缩分销的环节,或者调整与分销商的合作方式,甚至提供新的分销渠道,与顾客之间建立新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渠道(高莉莉,2010)。
2.价值链创新。价值链创新的实质是围绕顾客需求,优化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同时发挥成本优势,给企业创造更多的新的价值。具体有两条创新路径:一是价值链组合调整。就是围绕顾客需求来确定重要的部分为中心,组合调整非重要的部分来适应这个中心。二是价值链优化整合。就是企业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优化整合资源,实施归核化战略,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总成本。
3.供应链体系创新。供应链体系创新的实质是优化配置企业的各种内外部资源,形成整个供应链协同创新,保障企业在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中动态发展。具体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要重构供应链结构。通过优化供应链资源,加强协作关系,提高供应链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二是要形成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价值网络。该价值网络是以顾客价值为中心,企业需要考虑利润产生的环节和自身实力,在价值链中选择自己合理的位置,积极发展与合作伙伴、供应商、分销商的联系,发挥协同效应,形成共同为顾客提供价值的网络(李椿等,2010)。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对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双管齐下,取得发展。
1.不断进行价值创新,努力实现新兴产业载体企业价值最大化。价值创新是商业模式的灵魂,企业必须借助商业模式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努力实现新兴产业载体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此,要注重轻资产经营。轻资产主要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包括企业的经验、企业的品牌、治理制度、规范的流程管理、与各方面的关系资源、资源获取和整合能力、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同时,还要为广义的客户创造价值。广义的客户是指企业提品和服务所涉及的内部和外部的对象,包括顾客、员工、股东和社会。由于价值创造的目的是要让整条企业价值链上的所有利益共同体受益,这就要求商业模式能够创造四种价值:为顾客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为员工创造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空间;为股东提供持续、稳定、高水平的价值回报;积极回报社会。
2.以客户为中心,加快客户商业模式创新。客户商业模式创新是商业模式的中心,新兴产业企业必须立足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为此,要精心研究客户需求,加强和客户的联系和沟通,时时关注客户需求的新变化,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同时,还要实施客户互动管理,让客户参与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制作及定价等过程。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和客户的沟通和交流,且要积极实施大客户管理,锁定大客户,建立客户经理制,为大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3.加强政府扶持的力度,积极实施“绿色信贷”推动政策。为了促进新兴产业的产业化,推进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需要打造以财政引导、资本市场为主体的金融环境。由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对新兴产业技术的投资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许多新兴产业技术的示范工程必须由政府出面,加大支持力度,从而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向新兴产业技术领域。新兴产业技术的推广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行为,在发展的初期需要政府在财政、税收、法律、资金等诸多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同时,也需要银行的“绿色信贷”推动,“绿色信贷”能够促进和带动国内及国际金融机构资金、外国政府贷款向新兴产业领域倾斜,进一步调动新兴产业载体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新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
4.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作用, 组建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与企业的相互配合协作,不断发掘新商业构想,研究新技术,开拓新市场。通过成立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优化整合不同区域、不同企业、不同研究院所及大专院校等的优质资源,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各成员通过减少创新成本、分摊创新风险、分享和转移新技术等方式,能够迅速捕捉新兴技术和市场机会,不断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有利于促进商业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Timmers P.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Journal on Electronic Markets,1998,8(2)
2.Ghaziani A,Ventresca MJ.Keywords and cultural change:frame analysis of business model public talk,1975 -2000[J].Sociological Forum,2005,20 (4)
3.Chesbrough,Henry,and Richard S.Rosenbloom.The role of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2(11)
4.赵晓康.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内在机理及实证研究[D].东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二、文献简述
创新交易银行商业模式,既要对商业模式的基本内涵有所了解,也要对交易银行的行为有所分析。“商业模式”一词最早来源于BusinessModel,对“商业模式”的理解一直有不同的观点。国内学者对商业模式的研究大多仅停留在对商业模式的描述层面,缺乏对商业模式全面认识,其理论意义难以解释和指导银行的经营活动。国外学者较为典型的是:罗素•托马斯(Thomas,2001)认为商业模式是开办一项有利可图的业务所涉及流程、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和能力的总体构造。阿福亚(Afuah,2003)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在给定的行业中,为了创造卓越的客户价值并将企业推到自己获利的位置上,运用其资源执行什么样的活动,如何执行这些活动以及什么时候执行这些活动的集合。迈克尔•拉帕(Rappa,2004)认为,“商业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指做生意的方法,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在分析已有的关于商业模式含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较为认可的观点商业模式是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整合企业内外部要素,形成一个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并能持续赢利的整体解决方案。“客户价值最大化”、“整合”、“高效率”、“系统”、“持续赢利”、“核心竞争力”、“整体解决”这七个关键词是构成成功的商业模式的七个要素,且缺一不可。交易银行在国际上通行的定义是商业银行面向客户提供的在其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采购、销售等交易行为所提供的支付结算、贸易融资、财资管理等整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泛指商业银行围绕客户的交易行为所提供的一揽子金融服务。交易银行的商业模式就是交易银行在从事这类业务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形式,但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国内学者罗佳(2014)认为,在“交易银行”的框架下,支付结算是基础与起点,现金管理是核心,贸易金融是发展与延伸。张栩青(2013)基于平台经济的视角,认为交易银行商业模式是对传统的供应链融资,以及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资金托管、电子银行渠道等银行服务的整合,支撑平台经济的发展。全丽萍(2015)通过对标外资银行,阐述了打造中资银行交易银行业务核心竞争力的路径,并提出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客户管理、完善产品创新机制、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建议。从实践情况来看,近年国内已有多家商业银行纷纷加大对交易银行商业模式的实践探索的力度。广发银行于2012年5月成立环球交易服务部,搭建了集合贸易融资、现金管理和资产托管的“交易银行”金融方案。同年,中信银行提早筹划交易银行业务,根据《中信银行交易银行产品手册》的定义,交易银行主要围绕企业的采购销售等外部交易行为和企业内部交易行为所提供的一揽子金融服务,业务范围包括国内支付结算、现金管理、国际贸易融资和结算、供应链金融、托管业务等,可全面覆盖企业在交易过程中的结算与融资需求。2014年7月,浦发银行的由“跨境联动金融服务方案”、“全球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集团资金管理服务方案”和“企业集中收付款服务方案”构成的交易银行综合解决方案成为其交易银行发展战略的突破点。2015年2月,招商银行把握对公业务发展趋势,合并原现金管理部与贸易金融部,成立总行一级部门———交易银行部(GTB),旨在利用交易银行部成立的组织改革红利,以客户为中心整合原有现金管理、跨境金融与供应链金融等优势业务,全面打造集境内外、线上下、本外币、内外贸、离在岸为一体的全球交易银行平台及产品体系。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的交易银行的商业模式在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对于增强交易银行的竞争能力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国外商业银行关于交易银行商业模式的一般概念的表述主要基于本国的国情,而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与国外商业银行有较大的区别,行际之间管理模式、经营规模、业务品种、人员素质、覆盖区域、监管环境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完全用西方商业银行关于交易银行及商业模式的定义来完全定义国内交易银行商业模式显然是不合适的,且其经验所形成的环境与中国的国情是不完全相同的,其本土化有一个相当的过程。
三、现行交易银行
商业模式价值的评估现行交易银行商业模式适应了同期的客户交易行为特征及技术条件和人员的素质,但是,对照交易银行商业模式的核心要义、要求和标准,现行交易银行商业模式较为陈旧,束缚着交易银行业务的成长。
(一)过多偏重于银行价值的创造。传统的交易银行商业模式在处理银行与客户之间关系上,由于考核即期及任职的期限性,在与客户之间合作上,往往只注重近期利益,有杀鸡取卵的行为,在办理客户业务时,往往最大限度地将客户的即期利益分配掉,使交易银行的银行业务收益最大化而客户成本最高化,这往往难以培育战略性合作客户,银企之间关系基础不牢。2、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在为客户提供的金融服务上,对市场调研不够深入、细致,对客户需求了解不充分,为客户提供的服务,经常根据国内外银行存量的产品和服务,按货服务,而不是按需服务。不是根据客户的需求什么去创造什么,是一种被动式金融服务。3、在风险管理上交易银行业务将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包裹得十分严密,但很少考虑客户的经营风险,没有形成一种银行与客户共防、共担风险的机制,一旦出险企业往往会承受重大经济损失。显然,这种交易银行商业模式没有将客户置身于一体化之中,过多注重银行本身价值创造,最终会失去交易银行发展的最重要基础———客户。
(二)大多数体制制约效率提升。1、条条管理与客户效率矛盾。客户交易落地一般是以资金交割为标志的,在交易行为中强调是适时、瞬间的成功。但是,现行交易银行的管理模式一般是条条管理,实行的是分支行制管理模式,同时,交易银行的业务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和岗位人员手中,一笔业务的流程与环节较多,链条太长,加上内部层层授权的体制,往往影响客户交易效率,而这种体制对于交易银行本身来说又是必须的。2、画地为牢与客户效率冲突。交易银行的块块管理模式同样影响着客户的交易效率,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客户跨区域、跨行业、跨国界交易已经常态化,而交易银行的业务覆盖面常以行政区域为界,实施有限的金融服务,较大地影响着客户交易行为与交易效率。
(三)资源配置、整合不到位。1、投入支持交易银行的发展资源不足。在相对稳定的存贷利差和以贷款业务为主要业务收入来源的背景下,存贷款业务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因此,在发展交易银行中在资源配置上并没有实行较大力度的支持。如相对应的财务费用、科技投入、配套信贷资源投入不多,仅占全行投入的8%左右,而这与交易银行的贡献又不成比例。2、没有足够的人力。经办交易银行的工作人员素质要求很高,综合业务处理能力要强,但在实际工作中,处于现金管理岗位上的人员配置一般在全行人员配置素质上底限不是很高,往往只能应付常规业务,很少有根据客户交易行为和特点的变化提出创新性建议人才,而这与交易行为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多元化有相当大距离。
(四)产品同质化束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随着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客户交易行为不断有新的形式,其产品也要求多元化,但由于信息的透明及传播速度快,实际上,交易银行的产品大同小异,另一方面,产品低质化问题也较为突出,大都基于传统的交易模式设计的产品,不具有互联互通的互联网思维特质。
(五)运营系统与平台化要求差距较大。现在客户的交易行为已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商业银行交易银行的服务平台虽然不断升级、拓展,但是各家商业银行的系统相对独立、封闭,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还较低、一定程度上还处于低层次数据统计汇总层次,没有充分挖掘大数据的基本功能,主动分析、决策能力还较低,特别是格式化的平台与开放易行为的冲突,制约着交易行为的落地。
(六)持续赢利能力面临更大挤压。由于交易银行的金融产品不太丰富,不能仅仅跟随客户的交易需求,于是,交易银行以外的第三方金融服务应允而生,如小贷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紧盯交易银行业务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交易银行的市场空间,商业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如果不创新、不主动营销,传统的业务阵地将被不断侵蚀。
(七)整体解决与战略思维的冲突。新经济形势下,客户金融服务的需求一个重要特点是一揽子服务计划,而不是零碎的、单一的、片状的金融服务,而现在商业银行的交易银行的服务体系显然缺少这种战略思维,往往注重单元业务,近期效益,从企业的发展战略角度提出整体化的金融服务方案的不多。由此可见,交易银行传统的商业模式已经不适应企业交易行为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交易行为的实现,构建新的商业模式既是满足客户交易行为的需要,也是交易银行发展的需要。
四、构建交易银行
商业模式路径的战略思考新型的商业银行交易银行模式创立就是要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到交易银行的发展当中。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穿透力极强的思维方式,它既是一种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更是基于互联网特征在各社会领域全方位的渗透与运用。用互联网思维统领交易银行商业模式设计灵魂,这要求商业银行要运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发展交易银行的目标和手段,要将互联网思维的运用作为发展交易银行的重要竞争利器。
(一)确立商业银行交易银行商业模式的目标;
1.渠道电子化。传统的交易银行服务受到时间、物理网点的限制,而客户对交易银行服务的需求将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实时的服务要求,用户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发起交易活动。因此,交易银行以以金融互联网、智能银行、移动支付为载体,着力于网络技术的自助式服务才,设立虚拟“网点”和“柜台”的电子化渠道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2.产品个性化。传统交易银行大都以银行为中心来进行产品设计和营销模式的构建,现代的交易银行必须根据各类客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特殊化需求,提供尽可能多的量身定制的个性化产品。以增强客户对交易银行产品的粘性、服务的依赖性。3.功能平台化。交易银行的发展必须与证券、保险、期货、基金等金融业相互融合。其功能将是综合性的平台概念,不仅具有银行的资金融通中介职能,还有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电商等其他行业间进行资金、信息等交换的平台,既是销售金融产品渠道,又是提供交易和物流通道。4.服务人性化。交易银行要以信息化为手段,为客户提供标准化的线上服务;同时,还要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产品,特别是综合信息等增值,要在服务渠道、业务流程、等方面重点提升服务的人性化程度。5.业务边界无限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互联网化”“互联网金融化”银行、企业都在跨界经营,面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竞争,交易银行必须为客户提供包括金融、信息等的综合化服务,以提升银行的综合竞争力。6.盈利模式精细化。集约化经营是交易银行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要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能过批量化发展和管理客户,以降低运营成,要积极应对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压力,不断提高定价能力,要充分发挥交易银行综合金融服务优势,加强业务协同和交叉销售,提高综合化经营水平。
(二)构建交易银行商业模式的路径
1、以客户需求为基点确定发展定位西方商业银行GTB在金融服务中,从战略高度来对GTB组织架构、业务流程、风险控制、核算体系等进行顶层设计。始终以客户为中心,以交易银行业务为手段,最大限度满足客户多元化业务需求,其战略定位是为客户提供包括但不限于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贸易投融资、财务管理、信息报告等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特别在强化供给侧改革过程中,交易银行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公司业务的新增长点。从西方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大环境下,通过发展交易银行业务,不仅可以缓冲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务的负面影响,同时还挖掘了盈利增长源。在当前中国利率市场化驱动下,各商业银行只有将交易银行业务作为其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才能彻底实现盈利模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存贷业务向内涵式中间业务转变,从而实现自身稳健发展。具体而言,一方面将交易银行业务与银行转型升级紧密结合,从战略高度对交易银行业务的开展进行顶层设计,并做好长期实施规划;另一方面,交易银行业务将打破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思维,通过互联网思维全面整合行内资源是实施交易银行战略的关键着力点。2、构建交易银行的互联网平台平台是一种现实式或虚拟空间,可以导致或促进双方或多方客户之间的交易。在“互联网+”发展战略推动下,构建交易银行的互联网平台,可以将交易银行核心产品和服务整合到同一平台上,将产品、服务和渠道进行有机的整合。主要有:①资产托管平台。为满易银行客户对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通过多元化投融资金融产品搭建来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资产托管业务的增长;②支付结算平台。在支付结算平台的搭建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交易银行业务的支付结算账户灵便性诉求,以期提高支付结算的效率;③现金管理平台。现金管理平台是商业银行有效吸收和沉淀低成本交易性资金的重要平台,为银行低成本负债业务提供了重要来源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技术为交易客户搭建高效化的现金管理平台。④贸易金融平台。各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发展定位,适时适度地从资本、资产资源配置上进行结构上的优化,为贸易金融平台提供资金资源支持。3、开发适应交易行为特征的金融产品产品体系影响交易银行业务规模。西方各商业银行GTB均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模式,在交易银行产品服务方面均结合本行优势量身定制,具有极强地不可复制性。商业银行通过借助客户交易信息流来整合交易客户国内及跨境上下游资金流的过程中,需要交易银行产品的综合化、定制化、标准化。因此,随着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交易银行产品体系的构建需扬弃传统的产品创新、设计理念和思路,积极有效运用好互联网“迭代”思维,以满足“三化”要求。互联网“迭代”思维是互联网产品开发的经典方法,其更加注重交易客户的需求点,能够快速高效满易银行客户需求。4、以交易为中心对商业银行资源进行整合德意志银行设立了环球金融交易业务部,该部业务是德意志银行核心业务之一,主要包括现金管理、贸易融资以及托管服务三个板块,主要为客户提供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德意志银行GTB以客户交易行为为中心来研发产品,并与公司业务部相衔接,直接对海外做市场开发和营销。德意志银行GTB的特色优势就在于其有独立损益表,单独核算,对所有基础设施及关键资源有支配权,可控制其业务目标。这有利于对客户需求迅速反应,加速交易银行业务的投资决策制定和实施,提高了客户服务满意度和黏性。交易银行业务完全打破了商业银行传统公司业务中以银行产品供给为主导,转变为以交易为中心来展开。在展开过程中,借助银行自身内外部资源全方位整合是交易银行的基本理念,也是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的着眼点。5、构建交易银行组织管理体系组织管理体系是交易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交易银行实际是“行中行”,要有相对独立的的组织管理结构体系。在“互联网+”发展战略环境下,互联网“平台”思维体现在组织管理结构的构建上所具备的禀赋优势为交易银行提供了借鉴。以“平台”思维构建交易银行组织管理结构体系将有助于打破商业银行传统的“条线式”组织管理结构,实现架构扁平化、集约化、高效化、平台化的管理,构建交易银行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将交易银行核心业务单元重组,形成有机整体,使得部门和业务条线在空间上全面整合,实现后台系统跨部门、跨条线的无缝对接,实现高效率与成本的最优化目标。6.拓展移动金融服务一是加快移动金融产品创新。二是开发移动平台中介功能。三是增强客户金融服务体验。7.实行大数据战略一是强化“数据治行”理念。重视“大数据”开发利用,提升全行的数据管理水平,将现有的数据转化成信息资源,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二是着眼于“大数据”挖掘和分析,要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持续实时处理与分析,建设数据仓库项目,以提升公司的运营水平。三是将传统的金融业务渠道与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新兴业态进行融合创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四是建设“智慧银行”。突破传统银行物理网点的地域限制,改变传统的以银行为中心的服务限制,提供差异化、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提供一点接入、全程响应的智能化渠道服务。8.创新交易银行业务模式一是围绕结算平台服务的创新。不断创新新的金融产品,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大力开发现金管理产品,加强与各种交易所平台的对接,关注各类公司业务客户资金。二是围绕“融智”业务的创新,比如财务顾问、IPO、发债、并购等投行业务创新。三是围绕交易环节的金融创新。做好国际贸易、商圈、产业链等开展贸易金融、交易融资业务创新,加强电子商务。9、加快交易银行专业人才的培养交易银行业务对从业人员有更高的专业化、全面化水平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交易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开展交易银行业务宜以专家团队协作,前后台明确分工为形式。因此,要整合银行存量人才资源、建立交易银行方案小组。通过专家小组形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服务,同时还要加强售后服务团队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