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村镇银行的发展

村镇银行的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村镇银行的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村镇银行的发展

篇1

关键词 村镇银行;农村金融;金融机构;“三农”

【基金项目】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软科学项目“现代农业与农民增收视角下的新疆农村金融区域协调发展研究”(2013421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贺贻,新疆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业银行创新与管理;李季刚,新疆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商业银行创新与管理。

一、引言

根据银监会2007年1月22日颁发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自从我国银监会2006年12月20日《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以来,全国各地的村镇银行发展卓有成效。截至2013年底,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1071家,村镇银行的发展在激活农村金融市场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其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影响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亟待从各个层面给予指导和规范,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健康发展。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一) 经营机构数量增长较快

截至2013 年底,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071家,其中2013 年组建195 家,比2012 年增加45家,其中开业987家,筹建84家。

1.机构覆盖面稳步提升。全国有31个省份设立村镇银行,覆盖1083 个县(市),占县(市)总数的57.6%,较2012年末提高了5.8个百分点。

2.区域布局趋于合理。1071家村镇银行中,分布在中西部省份的665家,占62.1%,比2012年底提高了0.9个百分点;分布在国定贫困县182个,占国定贫困县总数的31%。

3.发起行适度集中。由农村银行机构发起的有498家,占比47%;由城市商业银行发起的有378家,占比35%;由大型银行发起的有105家,占比10%;由股份制银行发起的有65家,占比6%;由外资银行发起的有25家,占比2%。由13家银行集约发起的有20家,共设立379家村镇银行,占总数的35.4%,比2012年底提高了7.5个百分点。

(二) 各项业务发展较快

1.资产负债扩大。截至2013年年底,村镇银行资产余额6289亿元,比年初增长44.6%;负债余额5413亿元,比年初增长46.4%,分别比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出31.8个百分点和33.9个百分点。

2.存贷款增长。截至2013年年底,村镇银行存款余额4631亿元,比年初增长51.5%;贷款余额3632亿元,比年初增长55.8%,分别比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出37.6个百分点和43.2个百分点。

3.所有者权益增加。截至2013年年底,所有者权益余额876亿元,比年初增长34.8%,比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出17.6个百分点。

(三) 支农支小成效显著

1.支农支小贷款占主导地位。截至2013年年底,农户贷款1455亿元,小企业贷款1825亿元,两者之和占比90%,比2012年年底的88%提高了2个百分点。

2.支农支小机制逐步完善。建立并实施了“事前股东承诺,事中定期考核,事后正向激励”的监管制度,使村镇银行支农服务内在动力得以增强。

(四) 盈利能力明显改善,资产利润率有所上升。

截至2013年9月底,共有739家村镇银行实现了盈利,盈利面占比88%,较2012年年底提高了12个百分点。村镇银行资产利润率1.71%,较年初提高0.05个百分点;资本利润率为11.5%,较年初提高0.74个百分点。

(五) 各项主要监管指标良好,抗风险能力较强。

截至2013年9月底,村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23.6%,高于审慎监管标准13.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475%,高于审慎监管标准325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率为0.5%,资产利润率为1.71%。

三、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SWOT 分析

(一) 村镇银行发展的优势(S) 分析

1.虽然村镇银行属一级法人机构,但是与其他银行分支机构相比,村镇银行的灵活性要大得多。村镇银行的贷款额度小、利率低,无须担保且审批程序简便。同时,村镇银行准入门槛和注册资本要求低,机制灵活,市场反应速度快。这些特点使村镇银行相比其他银行分支机构具有决策链短、决策效率高的优势。

2.只有银行才能成为主发起人成立村镇银行。一是银行具有强大的资源,可以给村镇银行带来人、财、制度、经验等一系列的金融基础,确保村镇银行尽快设立并顺利运行。二是发起银行承担村镇银行可能带来的风险,相当于为村镇银行设置了一道防火墙。三是民间资本在我国监管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民间资本要成为发起人还存在很多风险,比如道德风险、监管风险等。

3.村镇银行资产质量较好。村镇银行不用承担国家政策性业务,不良贷款少,受政府的干预也较少,因此村镇银行的资产质量比较好,盈利潜力也比较大。截至2013年9月末,全国村镇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5%,较年初提高了0.17个百分点,整体水平较低。从被评估的278家村镇银行来看,共有不良贷款3.4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0.38%,而且只有15家村镇银行高于1.5%。

(二) 村镇银行发展的劣势(W) 分析

1.村镇银行分布不均匀。纵观全国村镇银行的分布情况,东部地区设立的村镇银行占总数的37.9%,其中辽宁、浙江、江苏、山东4省尤为突出。中部地区设立的村镇银行共占总数的30.4%,其中河南最多,有112家。西部设立的村镇银行约占总数的31.7%。尽管村镇银行在中西部率先试点,但中西部地区的数量都没有东部多。这主要是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偏向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设立,而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动力不足。

2.村镇银行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资产质量、监管指标、盈利能力、风险防范能力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全国性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的存贷比率明显低于区域性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全国性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受经营控制的力度大于区域性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

3.村镇银行易出现贷多存少现象。首先,由于村镇银行之间没有联网, 导致存取不便, 因而降低了农民到村镇银行存钱的意愿。除此之外,群众对村镇银行的认知度低。由于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比较短,农村居民又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村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不大。这些都影响了村镇银行吸收存款、拓展业务。

4.村镇银行主发起行过度干预。各主发起行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多种村镇银行的管理模式。这些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弊端,特别是部分主发起行将村镇银行视同分支机构,高管人员和中层干部全部由其委派,甚至直接干预其经营活动,严重影响了村镇银行经营活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导致村镇银行简单复制母行商业模式,客户群体雷同,缺乏特色产品。

(三) 村镇银行发展的机会(O) 分析

1.需求方面。随着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建设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信贷资金的大力支持。随着农村金融信贷需求主体的多元化、对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需求的多元化、信贷资金需求规模的增加,所有这些都必将带来农村经济及金融生态的进一步改善,为村镇银行发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2.供给方面。我国在农村建立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机构,包括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由于金融机构面对不同信贷需求主体的时候,需要审核资金需求主体的经济能力、抵押品等,这就使得大型金融机构比较偏向于经济规模较大的企业,这无疑给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机遇。

3.政策方面。国家要求积极发展村镇银行,逐步实现县市全覆盖,符合条件的适当调整主发起行与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这必将给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机遇。除此之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村镇银行的持续健康有效发展保驾护航,例如,银监会自村镇银行成立以来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放宽村镇银行的准入条件,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加大村镇银行发展的扶持力度等。

(四) 村镇银行发展的威胁(T) 分析

1.与银行同业相比较。我国银行业的主导是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与之相比,作为一级法人机构的村镇银行规模小、网点少、业务单一、赢利模式单一。在各项评价指标中,村镇银行与行业平均值差距较大。这主要由于村镇银行正处于扩张期,同时经营成本初期投入高,短期资产回报受到影响。

2.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相比较。村镇银行在同地区的竞争者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由于大部分村镇银行无法与农村信用社一样开展支农再贷款支持,且农村信用社在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而村镇银行是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经营时间长、网点分布广的农村信用社相比,村镇银行处于相对弱势。

3.村镇银行之间相比较。各村镇银行在经营决策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方面有较大的差别。除此之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速、金融“脱媒”的加快和互联网金融的突起,农村金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村镇银行遭受的冲击可能会更大。

四、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 缩小区域差异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破产条例的实施,村镇银行的发展比较稳定,要审慎调整村镇银行的设立分布,继续在西部欠发达地区探索组建村镇银行,提高村镇银行的质量,以中西部及贫困地区、小微企业聚集地区为重点,逐步提升村镇银行的覆盖面。

(二) 扩大银行业务内容

村镇银行想要在未来经济发展浪潮中站稳脚跟,就需要有一整套能够吸引资金汇聚进入的业务,树立“草根银行”的品牌形象。对于较为基础的村镇银行而言,在实施金融业务的时候,应当植根于农村实际情况,将现代化的金融观念运用于拓展惠民的业务中去。

(三) 加快打造民营化股权结构

积极引进当地规模较大的企业和规模较大的种养大户,逐步提升民间资本的持股比例。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持股超过60%的,需要制定调整股比计划。对于新设立的村镇银行,主发起行要合理安排股权结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其他股份应由民间资本出资。

(四) 坚定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

引导村镇银行实施“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逐步实现经营团队和产品服务的“本土化”,提高村镇银行的创新能力,探索专业化的支农模式,创造个性化、包容性的金融产品,提高村镇银行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水平。

篇2

设立村镇银行是中国农村金融历史改革的重大突破,是解决农村金融供给,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之举。通过对农村金融市场网络覆盖和渗透性,金融资源的配置,继续资本流动引导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有效地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扩大农村地区覆盖金融宽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逐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

(二)村镇银行的特点

村镇银行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地区银行金融机构网络覆盖率低,资金不足,竞争不充分的问题,使农村金融市场得到逐步完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哈尔滨村镇银行的发展也不例外,为“三农”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小微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第一,鲜明的地域特征,多元化的资本结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在农村地区设立了主要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业机构。村镇银行要求设立在一个县或郊区的行政区内,服务对象也需要在本行政区域内的个人和企事业单位,区域特征十分明显

根据有关规定,设立村镇银行可以由外国资本,产业资本和私人资本和其他农村地区的资本投资,收购和新设农村银行。这样的规定,可以促进的各种类型的资本流入农村,形成多元化的农村银行的投资主体,能有效地改善农村的资本实力,完善哈尔滨村镇银行的资本支持体系。

第二,市场定位为坚持服务“三农”。村镇银行的建立是为了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的竞争,促进农村市场的资金流动,促进农村金融供给。

第三,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发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优势。村镇银行是独立的法人机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村镇银行独立运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三)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1、网点少、规模小、知名度比较低

最新统计数据,在哈尔滨浦发银行只有1家村镇银行,营业机构非常的少,与区乡镇比,覆盖面极低,这与庞大的银行营业网点相比,是微乎其微。截至2013年末,贷款额不足1亿,

这样网点的布局和经营规模在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中是非常困难的,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制约哈尔滨村镇银行的推广和发展。哈尔滨浦发村镇银行的成立时间较短,仍处于起步阶段,网点少,网点分布较偏,业务规模小,广告少。因此,乡村银行的品牌效应尚未形成,知名度很低。

2、产品单一、客户满足度低

村镇银行的产品比较简单,其业务主要是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中最基本和最传统的,存款、贷款、结算等,很难形成一个稳定和信赖的客户群体。

3、管理系统滞后

在设立村镇银行初期,由发起的银行负责IT系统的支持,提供支持操作的财务会计制度,如银行账户管理系统,身份验证系统,企业和信用查询系统等。然而,哈尔滨浦发村镇银行存在滞后的问题,如:没有信贷管理系统,系统不能产生符合要求的报表。

(四)村镇银行的发展策略

哈尔滨浦发村镇银行作为地方性质的股份制银行,是为当地提供优质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通过一些发展策略,目标是让股东满意、让客户满意、促进员工成长、创银行的特色。

第一,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机制。哈尔滨浦发银行的村镇银行,从市场需求出发,根据自身的战略定位,为“三农”的探索,小微企业金融产品,采取差异化战略,改变金融产品缺乏的情况,逐步建立符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想吻合的客户群体。在目标市场细分中打出品牌,建立影响力。

第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村镇银行根据我国《公司法》、《商业银行法》和银行监管的相关要求,结合实际完善“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机制。根据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相互合作,协调的原则,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科学、有效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进一步完善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在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法人银行的优势,实现农村银行有序和平稳运行。

篇3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083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3

村镇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14年底,我国村镇银行已发展到1 233家,其资产总额为7 973亿元,各项存款余额5 80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 862亿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达到了2 111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了2 405亿元,两小贷款占比达到92.9%。村镇银行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结构,对改善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相对薄弱的局面,促进农村整体经济的提升和加快农村地区村镇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这样看似优异的成绩背后,村镇银行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2012年起,村镇银行每年的增量都偏低;到2013年才超过银监会设定的2009-2011年全国共设立1 027家村镇银行的目标;到2014年底,村镇银行数量也仅仅高出该目标200余家。

1 村镇银行资金供给的现状

1.1 村镇银行吸收存款遭遇瓶颈

村镇银行自2007年成立至今,其对涉农资金的支持、对农村地区金融输出的贡献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目前,我国涉农贷款的发放仍是多由传统金融机构完成。据《2014年中国金融年鉴》公布的数据,2014年全国涉农贷款总额为20.88万亿元,其中建设银行发放涉农贷款为16 239.18亿元,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涉农贷款也有3 881.55亿元,但村镇银行涉农贷款仅为2 924亿元,只占总额的1.4%。由此可知,我国涉农贷款发放主要还是依靠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等传统大行来完成,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可以说是小到几乎能忽略不计。可见村镇银行尚未发挥出其应有的服务“三农”的作用。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村镇银行吸收存款遇瓶颈,这一现象从村镇银行存贷比数据中能得以窥见。2010年4月,村镇银行存贷比为81.1%;2011年5月为86.5%;2012年3月为85.9%;到2014年底,全国1 233家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5 80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 862亿元,存贷比高达83.7%。数年下来,村镇银行存贷比一直居高不下,都远远超出75%的警戒线。存贷比虽已不再是法定监管指标,但对存款类金融机构来说,仍是非常重要的流动性监管指标。村镇银行存贷比过高,说明其资金来源不足,吸收存款能力较差,资金力量单薄,而其贷款需求又十分强劲,这就有可能引起银行内部的流动性风险,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村镇银行的发展。

1.2 村镇银行贷款投向出现偏差

国家赋予村镇银行扶持农村发展、向农村地区各群体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职责任务,在没有良好的引导和督促的情况下,要使村镇银行时刻能理解自己的定位是困难的。但由于我国法律法规的制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宗旨并没有明确的条款来规范。村镇银行应当分别为小微企业和农村居民输出多大量的贷款,以何种宗旨提供服务,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参照。村镇银行毕竟是一个商业银行而非政策性银行,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优先考虑其自身盈利。因此,在面对村镇区域内工商业、城镇交界地区的企业等中高端客户,以及农村地区小微型企业与普通农民这类风险高、收益低的普通农户的同时贷款需求时,村镇银行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法人,为了降低自身贷款业务的风险,其贷款投向抉择就很自然地倾向于规模大、状态稳定、信誉好、投资回报率高的中高端客户,以确保银行自身运作的可持续性和盈利性。村镇银行的这一贷款投向,致使本应得到扶持的“三农”备受冷落。这种实际的盈利性与原有的扶弱性的巨大背离,恰恰反映了制度与市场的一种矛盾。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5月,村镇银行发放贷款中,中高端客户获得的贷款量3 900.4亿元,农户获得的贷款量仅为2 326.5亿元,两者比例1:0.59。从山西省村镇银行历年的贷款投向来看,这一趋向也很明显。到2014年底,山西省村镇银行贷款投放前三位分别是:批发、零售及其他类贷款37.15亿元,占比65%;养殖业贷款6.87亿元,占比14%;而农村企业贷款只有3.52亿元,只占7%。显而易见,山西村镇银行的贷款主要是商户和企业的批发、零售类贷款。这应是当前村镇银行贷款行为中的常见现象。

2 村镇银行资金供给的制约因素

2.1 村镇银行公信力不足

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影响了公信力。对新生事物表现出不适的情况、甚至是排斥的态度,这是多数人正常的心理活动。对涉及资金的往来行为,人们往往就更为慎重。首先,农村居民对成立时间较短的村镇银行还是缺乏认同度,这也应是人们心理惯性的一个必然表现。比较历史悠久、在农村地区深入人心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传统金融机构来说,村镇银行的企业信誉积累程度薄弱,在公信力方面完全无法与国有大型银行相比。这种客观现实致使大多数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仍处于观望和不信任的状态。其次,村镇银行网点分布不广,有时一个县城仅仅只有一个网点,存取款不便,服务水平与时代脱节,不能满足绝大多数农户的日常需求。这两个因素造成绝大多数农村居民不敢也不愿将资金存入村镇银行,使村镇银行的存款来源不足,银行运作受阻,制约了其市场的开拓和业务的发展。

村镇银行被误为“私人银行”影响了公信力。由于村镇银行可以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组建,即允许吸纳民营资本入股。此举原本是为了降低进入村镇银行市场的门槛,在国有资金难以维系范围巨大的农村地区金融供给的情况下,引入民间资本,以更好地服务农村地区。这却在吸收存款上造成了巨大的反作用。许多农村居民便因此认为村镇银行是非国有企业,是由企业主出资、属于私有性质的“私人银行”,甚至还有人将村镇银行看成是之前的“农村合作基金会”。正是由于担忧村镇银行的安全性,农村居民一般不会将钱存入村镇银行。这种情况下,即使村镇银行有再充足的资本金存量,也抵不过吸储困难、无法“开源”的致命弱点,经不起只出不进的流动。这使村镇银行的持续经营受到威胁。

2.2 村镇银行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首先,吸纳存款的渠道单一。村镇银行大部分是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可以称为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它主要是面向农村,面向农村居民群体,一定程度上具有本土优势。但恰恰就是这一优势在现有情况下却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农村地区由于受地域条件或是开放程度的限制,农村居民群体的收入渠道不多,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是靠自给自足,收入渠道主要是农作物收入、外出打工收入或经营小商店、小服装店、小食品店、杂货店之类的收入,除此之外其收入渠道就十分有限。这有限的收入在除去必不可少的吃穿住行等家庭生活开支和预备再生产资金之后,所余不多。这客观上就压制了村镇银行能够吸收的资金量,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市场开拓的空间。

其次,同业拆借业务无法进行。同业拆借业务是银行存款外资金来源中的大头。村镇银行在服务性质上虽然类似信用社,但却没有享受到与信用社相同的优惠政策。村镇银行受制于这一政策,无法像其他银行一样进行外部融资,没有管道与外界的大银行和大众资本相连,大银行和社会上储备丰富的“水”没有渠道通向村镇银行,使村镇银行这个“水池”完全被孤立。

2.3 村镇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存在缺陷

由于成立不久,科技力量较为薄弱,再包括制度层面上的原因,目前村镇银行无法接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结算系统,其账户管理系统、联网核查系统(公民身份核查系统)、反洗钱系统、信贷查询系统、个人征信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等辅助系统也都还没有开通。支付结算渠道不顺畅,严重影响了村镇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开展。这样,村镇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就只能依附于各主发起银行,这就造成村镇银行与村镇银行之间、村镇银行与人民银行、村镇银行与各商业银行之间无法通过网络进行直接的支付结算,加大了同业流转、跨行流转的难度。这一缺陷,一方面给客户带来极大的不便,阻碍了绝大多数原本想前来存款的人们的脚步;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活动中的跨地区、跨系统的资金清算,增加了农村经营成本,减缓了农村的资金流通速度,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

2.4 村镇银行贷款风险较高

自然风险。我国自然灾害十分严重,干旱、洪涝、强风、冰雹、高温、寒潮、病虫害以及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其影响范围广、程度深、危害大,常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影响。村镇银行的一大服务对象就是“三农”,而农业又恰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往往就给农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加大了村镇银行投向农业的贷款的回收难度,贷款回收风险就变得很高。

违约风险。一些农村居民由于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会认为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属于财政补贴,不计利息,无需还款。即使有的农村居民知道这是属于商业银行贷款,但却认为钱到手了以后如何处理就是自己说了算,不还贷款也无所谓。因此出现了一些所谓“老赖”的现象,使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出现了呆账和坏账,造成银行的损失。这种情况迫使村镇银行更不愿意将款贷给农户,而农户群体由于个别人的失信行为更难以获得村镇银行的资金支持。

3 促进村镇银行持续发展

村镇银行是我国支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激活金融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措施,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从与其他银行比较来看,政策性的农业发展银行所经营的业务主要是针对集体性的农业合作社或以村为单位来发放优惠贷款,但对单一的农户没有直接开放;农商银行由于自身的发展方向,开始逐渐从农村地区抽离网点。因此,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覆盖面很小,这就需要村镇银行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但村镇银行因存款量不足,贷款投向存在偏差,无法发挥出预想的作用。因此,村镇银行应当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改变发展思路。

3.1 加强社会形象构筑,提升客户信心

村镇银行发展初期,其资金来源主要是股东入股,后期资金来源则主要靠向社会公众募集存款。但由于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缺乏信任,他们剩余的资金还是更多地与传统的商业银行、信用社、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当前,村镇银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信任构筑,改善社会形象,进而提高村镇银行资金吸收的能力。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村镇银行自身要借助具有公信力的纸质媒体、覆盖面广的新型社交网站等宣传舆论媒介的力量,充分阐明村镇银行设置的意义、目的、性质以及运作的特点、服务的对象等,从而消除农村居民由于陌生而产生的恐惧;人民银行、银监会等要对村镇银行表达出正面的态度,从权威部门的角度对村镇银行多进行肯定,以消除农村居民的疑虑。

第二,改善硬件设施。良好温馨的服务环境是非常重要而直观的一张名片。“人靠衣装”,村镇银行要投入部分资金,装点好银行每个网点的外观,从视觉上让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要配置好自助服务、叫号服务等设备,从硬件上去方便农村居民来行办理各项业务;要积极寻求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情况下的扩张途径,合理设立分支机构,特别是在农村增设网点,方便农村居民。

第三,提高软件服务。村镇银行要本着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这一观念,真正树立服务意识,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以诚待人的服务态度,让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有个归属感、亲近感和温馨感;要注重对员工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采取岗位练兵、集中培训等方式,丰富员工的金融知识,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以高质量的服务水平,让农村居民从心里去主动接受村镇银行;要努力扩展金融服务项目,积极挖掘、推动诸如为农村居民提供特色服务、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涉农代收代付服务等新业务,为农村居民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

3.2 完善支付结算系统,提高竞争能力

人民银行现代支付系统的建立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共享的支付清算平台,加快了跨行资金的清算速度。村镇银行要积极争取直接加入人民银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尽力满足客户跨行、跨区支付、汇兑、划拨等业务的需要;要根据农村居民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支付结算程序,减少支付结算环节,这样既可以方便广大农村居民,又可以提高办理业务的速度;要从方便农村居民办理业务、减轻他们负担方面入手,全面开通免手续费个人账户通存通兑业务。只要在支付结算系统方面能加以进一步完善,村镇银行在服务“三农”方面,其小法人资格、产权明晰、运作灵活、无历史债务等得天独厚的自身优势定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3.3 依托商业银行及政府,实现双赢合作

依托商业银行,实现双赢合作。村镇银行的发起行基本都是规模大、实力强劲、流动性运转良好的大型商业银行。当村镇银行的资金无法独立支撑一些项目时,可以在金融市场上积极争取外部资金的合作与支持。在现有情况下,最佳途径就是积极寻求发起行的资金支持与帮助,与发起行一起共同承担大额贷款或中长期资金融汇业务,实现利益共享。

依靠政府支持,实现双赢合作。村镇银行要主动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支持或倾斜,实行差别存款利率政策、差别贷款利率政策、差别再贴现率政策、差别再贷款利率政策、差别监管政策以及发行债券方面的优惠政策等,以增强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提高信贷资产收益率和回收率,降低村镇的融资成本;要对国家现有的惠农政策认真加以研究,找出其中可以助推自身发展的政策支撑点,来不断发展壮大自己;要争取将国家的支农资金投放在银行中,补充银行资金供给不足的缺陷;要实现好资源的再分配,积极投放资金于“三农”,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实现与政府间的双赢互利。

3.4 坚持自身市场定位,服务目标客户

2007年,中国银监会在颁布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二条明确指出:“村镇银行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显见,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就是为广大农村地区、农业、农民提供特色金融服务,其突出的特色就在于“三农”,发展的根基也在于“三农”。而要实现自身的不断壮大,村镇银行就要避其他金融机构之锋芒,坚定不移地从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走出一条以服务“三农”为经营宗旨、面向广大农村、农业与农村居民的独立发展道路,助推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3.5 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加强风险控制

村镇银行是以农村为“土壤”、以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新兴金融机构。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农民收入不稳定等因素,造成村镇银行信贷业务普遍面临风险大、成本高和收益低的经营困境。各监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村镇银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大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力度,严格防范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要加强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的监管,确保银行资金能投向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服务“三农”的目标能得以真正实现,支农的作用能得到有效发挥;要加强村镇银行合规性的监管,有效引导村镇银行按照法律的规定开展各项业务;要加强村镇银行流动性的监管,严格监督村镇银行按照资产负债期限匹配的原则合理使用资金,严密防范流动性风险,提高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推动资金供给的良性循环;要加强村镇银行经营风险的监管,提高对风险的敏感程度和对突发事件的预判控制能力,不断完善风险的监测、防范与危机处理措施,做到事前预防细致,事后善后快速;要引入外部监督机制,通过内外兼顾、多种防范手段齐头并进,促进村镇银行业务运作与风险规避协调发展,保证村镇银行可持续性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海燕,陈渝.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人民论坛,2016(1).

[2]苗昕.关于山西省村镇银行发展及风险状况的调查[J].经济师,2016(1).

[3]李莉莉.关于村镇银行的制度设计与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7).

篇4

村镇银行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将村镇银行加以进一步的普及,不仅可以促进当地村镇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还能带动起当地的经济发展,让当地的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作已经成为当前的主要工作任务,需要进一步提升其工作效率,让村镇银行中相应的金融服务产品作用于村镇的发展进程中。本文主要针对相关的问题加以进一步的论述,对于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在支农支小中的作为

以某县为例,该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整个县城的人口可以达到40万人次,因此从整体上来看,对于农村的金融需求量是极大的,具有显著的市场空间,但是当地的金融服务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了,当地政府为了能够让村镇银行在该县得到普惠,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目的是为了将当地的金融市场得以进一步的活跃,将更加先进的经营理念以及管理模式引入到村镇中。在村镇银行的开业之初,就明确的制定出了支农支小的政策,为其今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铺垫。虽然在最初的发展中,其认知度相对较低,并且服务手段也比较落后,但是经过上下一心的努力发展下,支农支小的服务发展策略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该村镇银行也在朝着专业化以及特色化的方向发展着。

从具体的举措上来看,首先是将村镇银行所特有的体制优势发挥了出来,对机构以及岗位进行了更加高效与灵活的设置,将业务流程予以进一步的简化,根据客户需求的不同,分别设置了不同的信贷系列产品,如“小易贷”、“农易贷”等,为规范化的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将相关的制度予以进一步的明确,更好的开展了激励以及免责制度,将银行中员工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了起来,并且还制定了专项的考核绩效,将资金朝着三农以及小微不断倾斜。这样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致富具有促进的意义。三是由于当前村镇知名度较低,所以应当增加宣传,让百姓对村镇银行的金融服务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对于非法集资等一些违反国家金融政策的行为有一定的辨识度,这对将规范化、合法化的金融服务普及到村镇中,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具有深远意义。

二、抓重点创新

村镇银行在当地的认知度并不是很高,所以只有将村镇银行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才能满足不断变化着的市场的需求,实现更高水平的创新发展,在村镇银行出现以后,该县的三农以及小微融资难问题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该县在农业发展上是主力,当地的政府也积极地加以引导,力求将农业发展成为更加专业化以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在村镇银行的帮助下,该县的三农经济主力军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专业大户。村镇银行对相关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工作,针对上述不同的三种经营模式,分门别类地推出了信贷产品以及担保方式,让当地的企业以及农户得到充裕的发展资金。

以家庭农场为例,这是一种新形式的经营模式,该县的家庭农场数量已经达到了80多家,其种类也是十分丰富的,例如养殖、种植等,并且当前的发展势头迅猛。对此,当地的村镇银行专门推出了一项新业务,即“家庭农场专项贷款”,顾名思义就是专门向家庭农场进行贷款的业务,已累计发放家庭农场贷款5100多万元,而且贷款户数和金额逐月上升。

某家庭农场位于该县,通过购买、租赁等方式流转了山林近千余亩,主要培育油茶苗、茶苗和果木种植,并开展农家乐经营。2014年,农场因新增休闲旅游项目,需要较大资金,该行给予家庭农场专项信用贷款160万元,使其如期完成项目建设。目前该农场已成为规模较大的示范性家庭农场,实现了农场经营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良性经营模式,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带动了当地农民的致富。

他们在担保方式上还推出了宅基地房产抵押、划拨土地房产抵押、林权抵押、农户联保、收费权质押、商标权质押等担保方式。2014年推出了“小微信用贷款”业务,年底又会同歙县国税局共同推出“诚信纳税信用贷款”业务,已发放贷款1100多万元,进一步丰富了该行的信贷品种。

三、特色化可持续发展模式

村镇银行要想立足当地,谋求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深化管理,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挥自身优势。他们通过不断创新探索,积极打造以“小额、分散、灵活、快捷”为特色,以服务“三农、小微”为重点的特色化发展道路,初步建立了风险可控前提下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近几年来,该县政府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努力解决住房困难户的实际问题。但是,保障房土地是划拨用地,购房户收入普遍较低,贷款风险相对较大,大银行一般不愿办理按揭贷款。该县的第一批保障房竣工,因无法办理按揭,许多居民无法入住,该行急政府和居民所急,主动承担起办理保障房按揭贷款的责任,针对购房者年龄偏大、收入较低的情况,根据购房户的具体情况,灵活制定个性化方案,采取追加共同还款人或保证人等降低风险方式办理贷款,已使100多户无房户圆梦新住房。

为了降低服务门槛,他们由传统的等客上门向主动营销转变,使得客户办理业务更便捷,获得贷款更方便。“以快制胜”是该行充分发挥一级法人优势的具体体现,开展阳光信贷、公平有序竞争,让客户、社会满意是该行对社会的承诺。他们深入研究贷款的特点、需求和规律,实行差异化管理。建立贷前调查准备制度,重视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和还款意愿;努力拓宽信息渠道,找出主要风险点,确定实地调查的重点和风险点;坚持实地调查来获得借款人基本情况、经营情况,重点分析贷款用途和贷款额度,根据现金流调查情况自编客户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用较准确的数据来分析客户信用。

四、结语

在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起村镇银行的普惠性发展,只有让人们对村镇银行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相关的金融产品才能推广出去,促进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为农村经济造福,更重要的是,当地的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反过来还会反作用于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上逐渐地缩小城市与村镇之间的距离。

(作者单位为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

篇5

随着农村银行在需求上的增加和我国发展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2006年银监会适时调整准入政策,让越来越多的银行进入到这个领域,村镇银行应运而生,并较快发展。在实际运作中,银监会先试点再扩大范围,再引入外资银行加入,整个体系逐渐完整。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组建726家村镇银行。2013年末,全国各地新型农村机构总计8872家,同比增长28.2%,其中村镇银行占比10.9%。东部地区村镇银行数量在全国占比最高、增长最快(30.0%)①。

二、外资村镇银行的设立与发展

(一)外资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外资银行在国内建立分支机构限制很多,而建立准入门槛低、受到政策鼓励的村镇银行是业务拓展的一个很好的渠道。外资银行在大城市开设网点较难获批,且银行业竞争太激烈,而开设村镇银行更容易获得审批,既响应了中央支持“三农”金融服务的号召,又能享受优惠政策,还能收到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好口碑,催动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村镇银行。

2007年12月,全国首家外商独资村镇银行――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的开业,拉开了外资行布局中国村镇银行的序幕,掀起了外资行抢建村镇银行的。

(二)经营优势

1.拥有实力雄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注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筹资单一问题。知名的外资银行,可以在短时间获得客户的信任。在吸收存款和引入民间资本上弥补了村镇银行产权制度上的限制。

2.外资村镇银行选址的区位优势以及先进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弥补了地域限制带来的局限。开放性经济地区,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贷款投入生产,产出多元化的销售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降低了业务地域限制的影响。

3.创新的贷款模式,控制了风险,使盈利得以保障。汇丰中国和汇丰村镇银行业务的运营和管理是完全分开的,每个村镇银行可以根据当地情况设置自己的经营策略和方式,如“公司+农户”、“农业合作社社员联保贷款”、“贷得乐”等各类无抵押贷款。通过“公司+农户”模式,汇丰村镇银行与当地的龙头农业企业合作给农户及产品经销商提供贷款,三者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企业可以对农户及经销商进行筛选和推荐,并提供担保,为他们解决了缺少抵押品的问题,银行也能有效控制风险。目前,“农户联保”的模式也已经被村镇银行广泛使用。

三、外资村镇银行的进入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启示

(一)注重合作伙伴及网点的选择,弥补产权、地域限制的影响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够成熟,监管以及相关法律制度仍有待完善。完全由个人或非银行业机构出资设立村镇银行,存在较大风险,故产权限制在现阶段是必要的。从外资村镇银行的设立,我们不难看出可以利用发起银行或出资银行的良好信誉,及具有雄厚实力的合作伙伴弥补产权限制的缺陷。地域限制使村镇银行缺乏规模效应,所以对选址提出更高要求。开放的经济环境,涉农企业频繁的对外交易,跳出了区域的局限,其资金使用不仅为本地经济创收,还可以利用货币乘数带动其他地区其他行业发展。

(二)创新业务模式,进一步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

1.丰富存款模式。存款是银行的业务基础,将存款业务做好才能获得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在存款模式上可针对“三农”特点进行多元化尝试对大额存款客户提供专业管理,提供相关理财产品,增加中间业务收入。针对个体农户可推广教育存款,个人通知存款等特色存款,普及金融知识同时吸收多元化存款。

2.更新贷款模式。第一,发挥当地特色产业的经济支柱作用,将公司加农户的组合进一步完善,若能借助特色农业,以村镇银行为媒介,将生产农户、加工、销售,以此产业链形成贷款小组,以应收账款作为抵押担保,可以更好的控制资金流动,小组成员进行共同担保,在各环节中缺乏资金时,先由小组成员评价贷款风险与可行性,再由村镇银行进行审批,贷后由村镇银行定期跟踪贷款情况,完善贷后管理工作。第二,引导农民联保贷款。既可实现村民的共同监督,又使他们结成风险共同体。村镇银行积极引导村民交流合作,也保证了还款质量和期限的确认。第三,采取更为灵活的担保方法。农户手中的不动产不易作为抵押品,这就需要尽快建立村镇不动产担保的登记查询系统,并由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政策,使农村房屋、土地承包权等不动产抵押更加灵便。

篇6

一、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及村镇银行产生的背景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据初步测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元至20万亿元。显然,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已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大量的资金需求,因此,需要有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新农村建设所需的资金。可以说,农村金融的改革和发展是我国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加大农村金融改革的力度,在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上下功夫,才能使金融业在体制、机制和金融服务方式上更好地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我国现有2070个县(市a),95%的国土面积,近四分之三的人口集中在县域,县域经济吸纳了65%的农村劳动力。2009年年末,全国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网点为12.8万个,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的65.7%;县域贷款余额10.2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1/4,涉农贷款余额9.1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22.9%,其中农户贷款余额2.2万亿元。这些数字既说明了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已取得的成绩,也反映了我国县域金融与现代金融制度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同时,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趋势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逐步从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撤出,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有限,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起主导作用,民间金融广泛存在,但因为不规范,所以存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巨大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专门为农村服务、为农民服务的小银行,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矛盾异常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设立村镇银行,是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的创新之举,是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充分性的具体行动。

二、村镇银行的设立及其特点

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其本质属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其他银行类机构从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村镇银行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以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为经营原则,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但由于它“在农村地区设立,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界定,村镇银行同时在制度设计上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

(一)设立条件

村镇银行可以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且发起人或出资人中应至少有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由此可见,村镇银行的设立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开拓了新渠道,其设立门槛也明显低于一般银行业金融机构。

(二)股权设置和股东资格

按照村镇银行设立条件要求,其出资人可以是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对境内外金融机构及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要求必须具有稳健的财务、良好的公司治理及健全的内部控制与管理。自然人股东则更强调的是良好的声誉及入股资金来源的合法性。这样的要求将有利于村镇银行的稳健经营,减少其经营风险。

另外,村镇银行的股权设置要求包括: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这样的股权设置要求保证了村镇银行由银行业金融机构控股,有利于专业化的经营与管理。

(三)村镇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村镇银行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执行,并在其章程中明确,根据其决策管理的复杂程度、业务规模和服务特点设置简洁、灵活的组织机构。在《暂行规定》中对于董事会、行长、独立董事、各专业委员会等的设立没有严格的规定,这就为村镇银行治理结构的创新与多样化提供了空间,可以采用传统的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也可以采取更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完全由其自身根据业务发展来决定。

(四)村镇银行经营管理

村镇银行业务内容与一般银行业机构类似,但其贷款业务有特殊要求:村镇银行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已满足当地农村资金需求的,其富余资金可投放当地其他产业、购买涉农债权或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显然传统的银行业务形式难以适应小额、分散的农村金融需求,需要在研究市场的基础上采取更灵活多样的业务方式。

(五)村镇银行的风险控制及监管

村镇银行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审慎、规范的资产分类制度和资本补充、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机制,提高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并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进行纠正和完善,确保依法合规经营。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有条件的村镇银行,可引入外部审计制度。村镇银行开展业务,应依法接受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管。

三、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村镇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尚属于新生事物,其发展面临着诸多难题,尚不具备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缺失等问题的能力,甚至有些问题还影响着村镇银行未来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存款方面

营业网点是金融竞争的最前沿,营业网点数量上的多少,提供服务及时、方便、快捷和服务的多样性也是吸引客户的重要方面。村镇银行刚刚建立,面临着网点少、成本高、吸收存款难等困难,另外,成立之初村镇银行的品牌认知程度还远远不能与传统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广大客户对村镇银行的了解有待加深,在网点数量、品牌形象和客户认知程度上都无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存款客户很难将村镇银行作为首要选择。

(二)贷款方面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对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明确了多项制度安排,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村镇银行贷款业务就收到了多方面的限制:

第一,贷款额度受其资本限制:目前大多数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为底线以上一些,如果以注册资金注册资本2000万元的村镇银行为例,则每户放贷不得超过100万元,单一集团客户放贷不得超过200万元,贷款额度与普通商业银行相比差距很大。

第二,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仅限于当地,这虽然从制度上规定了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只能,但由于村镇银行所在地大多属于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优质信贷项目相对较少,这就为村镇银行的信贷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第三,村镇银行必须首先服务涉农产业,在确有富余资金的情况下才能向其他产业发放贷款,由于农村金融业务具有较高的风险,比如出现自然灾害或禽流感等动物疫情都会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破坏,一旦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客户遇到这些问题,信贷资金将难以避免地受到影响。

(三)中间业务方面

村镇银行可以经营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国内结算与票据承兑贴现等业务,但对于中间业务而言,其风险相对小、成本低、效益高,既能满足经济社会对商业银行的需求,又能吸引更多客户,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但村镇银行成立时间晚,品牌认知度低,也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

四、村镇银行科学、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村镇银行作为解决我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的一项举措,首先要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只有保证自身的科学、健康发展,才有可能成为一项可以长期执行的制度安排,达到预期的政策目的。

(一)控制风险,加强对村镇银行的监管

作为区域性、小型化的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因地区风险集中、规模经济劣势导致亏损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必须控制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保持持续稳健的发展。

首先,在市场准入上严加控制,严格审查村镇银行的股东成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审核村镇银行的各项监管指标,不能因为村镇银行的规模较小而降低其准入的标准。

其次,加强市场运营的管理。强化公众的社会监督,规范村镇银行的信息披露,保证信息披露的准确、及时、完整。建立风险监管和合规性监管并重的专职监管体系。可以在金融监督的基础上,辅之以公共审计、会计、资信评级及资产评估等社会监督手段作为常规监管的重要补充。

同时,在银行内部,通过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系统对经营中出现的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及时进行处理,借鉴主发起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技术优势,提高村镇银行的内控水平。

最后,还要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对于经营困难,难以在当地市场生存的机构进行退出处理,提高制度安排的可操作性,在政策与监管层面保证村镇银行持续健康发展。

(二)多方开源,解决村镇银行的吸存问题

现有的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均在不同程度上遇到负债业务增长速度跟不上资产业务的发展,使得村镇银行的存贷比例很快触及上线,因此,解决村镇银行的吸存问题是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重点。解决村镇银行的后续资金来源问题,建议可以考虑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1、对村镇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或国家政策性银行专项贷款

我国基层政府部门在执行扶贫政策的过程中,通常是把扶贫贷款以现金形式直接发放到贫困户手中,没有帮助其找到从根本上脱离贫困的有效途径,只是“授人以鱼”,却未能“授人以渔”。许多贫困户把扶贫贷款当成了“救济款”,用以维持生活,不将其有效投入到扩大生产和脱贫致富中,惯性心理使得他们认为扶贫贷款不还也无所谓,造成贷款不能按期收回,扼杀了这个群体的进取心和生机活力,对于运用小额信贷脱贫的愿望并不强烈。

如果转变形式,将扶贫专项款转变为给村镇银行提供的贴息贷款,作为村镇银行补充资金的重要渠道,一方面可以缓解村镇银行后续资金不足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引入到扶贫工作中,为贫困人口提供脱贫致富的第一推动力,这样的贷款不同于以往简单的扶贫补贴,而是有还款压力的帮扶,可以大大提高政策的效果。

2、通过市场机制从邮政储蓄中拆借

邮政储蓄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一般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社服务供给不足的缺陷。但长期以来,邮政储蓄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将农村地区原本缺乏的资金吸纳过来,尽管近期部分地区的邮政储蓄开办了小额质押贷款业务,但邮政储蓄在信贷方面的经营能力及风险管理能力很难与一般商业银行相比,贷款手续繁琐、期限单一,很难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可以考虑鼓励村镇银行向邮政储蓄拆借资金,安排较低的拆借利息。这样一方面可以为村镇银行开辟一条新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村镇银行和邮政储蓄各自的比较优势,更有效地支持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3、鼓励村镇银行通过发行债券、票据等渠道进行融资

村镇银行创立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村镇银行的一部分股东就是社会上的优质企业和有实力的自然人,因此可以考虑在股权融资的同时适当地选择债券融资,允许村镇银行定向发行融资债券,拓宽融资渠道。

(三)政府扶持,增强生存能力

村镇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形式,其基本目标是收益覆盖成本,只有村镇银行解决好自身的生存问题,才能够实现预期的政策目标。而目前村镇银行的相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信贷资金的投向和规模,赢利能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篇7

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6-0092-04

从2007年3月首批3家村镇银行挂牌开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2007年10月开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从试点的6个省(区)扩大到全国31个省市区。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107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91家,贷款公司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0家。近年来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三类新型金融机构正在成为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主体,为广大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融资支持。其中,村镇银行作为独立的法人银行,有效保证当地资金用于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

1.村镇银行的主要作用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诞生,尤其是能够吸收公众存款的村镇银行的诞生,对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打破了农村金融机构主体单一、垄断经营的旧格局,带来了竞争、活力、商机;其次,有助于将城市资金引入农村,促进农村资金回流,解决目前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第三,增加了金融服务提供主体,弥补了试点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和不足,缓解了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第四,有助于促进农村金融创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满足新农村建设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实地调研中发现,多数村镇银行为小企业和小企业主提供的贷款规模都占到了其总贷款的60%以上,户均贷款规模在50至150万之间,有效支持了当地小企业的发展。

以下从村镇银行的资金供给总量和市场定位两个方面分析其作用。

首先,村镇银行的存贷款增长幅度。随着原有村镇银行扩大业务规模和新机构不断设立,村镇银行的存贷款以几何级数增加,2007年7月底三类新型金融机构仅有1.13亿元存款和0.94亿元贷款,2008年底,已开业的107家三类机构共吸纳股金41.2亿元,吸收存款64.6亿元,贷款余额34.2亿元,96%的贷款投向农村小企业和农户,91家村镇银行是其中的主力军。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有所提高,“鲶鱼效应”初步显现,试点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改善。

其次,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是扎根县域、服务“三农”。一方面,立足于农村的村镇银行具有天然贴近农村的特点,充分利用“熟人信息”降低经营成本;另一方面,村镇银行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能够适应农户小额贷款简化手续的要求,降低贷款的单位成本。因此,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以广大农户和小企业为主,大多数机构的“三农”贷款的比例都在70%以上,农户贷款也占50%甚至更多的份额。

2.村镇银行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目前,村镇银行在发展中既存在自身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不高的限制,也面临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的障碍。

2.1村镇银行资本实力不强、人员素质较低、抵御风险能力差

为鼓励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积极开设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依据“宽准入、严监管”的原则,对村镇银行设立的资本金要求比较低,基本标准是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与农村商业银行5 000万元人民币的注册资本要求相差甚远。这也就意味着资本实力比较单薄,抗风险能力较差。

由于村镇银行地理位置、资金实力等方面的原因,在招聘具有一定金融专业知识的员工时缺乏吸引力,导致招聘的员工金融专业知识水平低、综合素质差,给村镇银行业务的开展带来一定困难。

2.2村镇银行的存款增长速度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由于存款增长速度较慢,许多村镇银行出现了存贷比接近甚至超过了75%的监管上限的现象,制约了村镇银行进一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融资支持,也影响了村镇银行的盈利水平。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村镇银行开业时间短,储户接受需要一段时间;村镇银行网点覆盖少,大多只有1-2家网点,又缺少基本的结算服务,不利于吸收存款;一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存款总量也有限。

2.3在贷款拓展方面存在诸多困难

在贷款方面存在的困难包括:一是村镇银行市场开拓相当困难。村镇银行获得的贷款客户,基本都是被农村信用社筛选过的,有的是因为贷款超过农村信用社授信额度,有的是因为在农村信用社有不良信用记录。据村镇银行的客户经理反映,农户贷款的贷前调查户数与获得贷款户数比例大概为4∶1,微小企业贷款的贷前调查户数与获得贷款户数比例大概为2∶1,市场开拓难度较大。二是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管理模式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依赖信贷人员的经验判断,村镇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经验在农村金融市场并没有明显优势。三是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推出的贷款产品同质化。村镇银行推出的农户小额贷款、专业农户贷款、微小企业贷款,采取联保、抵押等分担风险方式,这些农村信用社也在做,由于双方的金融服务产品同质化,村镇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没有展现出其技术优势。

2.4配套体制机制不健全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目前尚无法提供结算、征信查询等基本的银行服务,不利于村镇银行的进一步成长。大多数村镇银行没有发行银行卡或无法办理网上银行业务,无法为客户提供一些基本的结算服务。同时大多数村镇银行也没有接入人行的征信系统,无法及时了解客户风险。这些都不利于村镇银行的进一步成长。

3.拓展农村新型融资渠道的国际经验

国际上拓展农村新型融资渠道的做法包括两类:一是设立新型融资机构,为落后地区提供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二是大型金融机构与农村已有的小型融资机构或工商企业合作,形成农村金融服务的新渠道。

3.1孟加拉格莱岷银行的业务模式

孟加拉国的格莱珉银行(Grameen),是由经济学家•尤努斯(Muhammad Yunas)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的,它以借款人为股东,向包括社会底层妇女甚至乞丐在内的穷人发放基于无抵押贷款为核心业务,借款人即股东中97%是农村贫困人口,每笔小额贷款以100美元为单位,截止到2007年,该银行累计放贷58亿美元,还款率高达99%,帮助了550万穷人脱贫致富。

与传统的商业银行以取得抵押或担保为放款条件不同,格莱珉银行放贷不需要穷人提供抵押担保,事实上穷人也无法提供符合传统银行贷款要求的抵押或担保品,它通过运用“整贷零还、小组模式、随机回访”等一系列风险防范措施,以此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具体来说,即将申请同类贷款的四五位贷款人作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根据其他成员的项目结果获得贷款,小组成员互相监督、互相保险、互相帮助,共同承担担保的职责,每个小组又为其他小组所监督。通过这种制度安排,格莱珉银行成功地实现了即使在发达地区也很难实现的高达99%的还款率。

3.2印度ICICI银行拓展农村业务渠道的方式

在印度,农民分布在60万个村落里,这些村落没有水泥公路,交通设施落后,而全国66 500个银行网点主要分布大都市、城镇地区、农村地区的首府,银行服务几乎无法覆盖到农村地区。在农村地区维护分行基础设施成本较高而分行收益较低导致了银行不愿意在农村地区开设网点。

ICICI银行作为印度最大的民营银行及全国第二大银行,以最大化农村覆盖面为目的,采取了5项举措实现了建立创新的农村渠道。

一是银行与自助小组挂钩。建立农村地区的自助小组,通过联保的方式向农村地区放贷,ICICI每个区域经理管理6个项目经理,每个项目经理管理6个社区协调员,每个社区协调员管理6个促销员,每个促销员管理120个自助小组,通过这种方式区域经理能管理20万个自助小组。

二是与小额融资机构合作。ICICI将资金委托给印度小额融资机构(MFI)进行农村地区放贷,同时向小额融资机构提供相应的技术和系统支持,并有时持有小额融资机构的股份;小额融资机构开展贷款活动并提供有限额的损失违规担保。ICICI在小额融资机构破产或解散的情况下对贷款者有追索权。

三是与企业合作。同企业合作拓展客户,主要是针对农村地区相关产业的企业,例如同大型糖厂合作拓展上游农户客户发放贷款。

四是与非金融实体合作。与其他零售渠道合作共同服务客户,例如,利用超市结算进行现金业务,同汽车经销商获取信息用于客户信用评分。

五是利用技术建立低成本渠道:研制低成本ATM,与传统 ATM 机(25 000美元)相比成本较低 (1 365美元),提供存取款等基本服务。

4.村镇银行管理制度和业务模式创新

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障碍,借鉴国际相关经验,村镇银行应该在风险管理、治理模式、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同时探索新业务模式,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4.1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风险的根本措施。一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二是建立类似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制度,将超过农村金融机构资本金的库存现金或存款的一定比例存入指定的商业银行,该商业银行负责对其资金流向进行监控;三是利用自身优势建立独特的风险防护网,即建立与农户良好的互信关系,包括建立健全农户信贷档案,探索整贷零还、小组模式、随机回访等一系列风险防范措施,保证资金安全。

4.2在坚持支农服务的基础上实现错位经营

村镇银行是定位于农村的社区银行,应当坚持经营方向以支农为主。但应将农村市场进行细分,实现和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错位经营。在农村地区,根据经济情况的不同,可以将农户分为穷困农户、中等农户、富裕农户三类。在这三类农户中,穷困农户往往是因为缺乏劳动力或者家庭成员有较重疾病等情况,其对贷款的需求主要是用于维持生活,考虑到贷款的偿还能力,这些农户的资金需求应该由扶贫机构来满足,而不是商业化的村镇银行。富裕农户的经济情况与偿还能力在一般情况下都非常良好,属于优质客户,但却往往被农村信用社或农业银行牢牢掌握,如果村镇银行强行争取,则需要付出较大成本,同时也不能保证客户的忠诚度。中等农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最重要的是他们有很强的致富愿望,也具有一定的偿还能力,这正是农村金融尚未完全覆盖的空白区域,也是村镇银行的经营重点所在,在通过发放贷款扶植中等农户的过程中,也就是在培养农村地区未来的富裕农户,即村镇银行的忠实优质客户。因此,村镇银行在发展初期,应当明确的将主要目标客户定位于农村地区的中等农户群体。

4.3探索创新的业务模式

对于资金实力、网点数量有限的村镇银行来说,应当充分与当地商业银行合作以增强支农实力,同时增加与龙头企业和当地政府和经济组织的合作,创新业务模式。许多地方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开展业务,包括与商业银行合作、入股资金互助社、进行农企合作等:一是与商业银行一起整合金融资源,加大金融供给力度。即与商业银行一道共同提供大额、中长期信贷资金,解决村镇银行无法单独满足农产品收购企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以及个体工商户的大额信贷资金需求,同时为城市金融反哺农村金融提供更多、更快捷的渠道。或者商业银行与村镇银行一道为同一产业链上的不同主体提供信贷支持。商业银行为农产品收购企业提供融资,在农产品收购企业担保的情况下,村镇银行为生产性农业企业、专业户、种养大户及农资供给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二是通过入股或批发资金等方式与资金互助社合作。资金互助社是以村为单位由农民人股,政府配股的方式组成的小额信贷组织。资金互助社主要解决本村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小额信贷需求。资金互助社的管理者由人股村民选举产生,信贷发放必须通过股东大会,并要求借款人实行分期还款。参股资金互助社后,可以扩大互助社规模,增加农户贷款受益面。通过参股资金互助社,将零售业务进行批量经营,降低了管理成本。三是推广“企业+农户”、“企业+协会+农户”等信贷模式,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通过龙头企业为专业户、种养大户提供担保或建立损失分担机制,将信贷资金封闲运行,使得分散的小额资金能发挥出整体效应。该模式兼顾了龙头企业、各类型种养户的利益,也提高了信贷资金的安全性。

4.4建设合格的农村金融人才队伍

引入责任心强、善于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减少在经营中因人的因素引发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可以从农行、农信社精简的富余人员中吸引富有经验的金融管理和经营人员,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提升村镇银行管理水平,确保村镇银行实现稳健发展。在村镇范围内培育有一定文化背景,熟悉当地情况、具有农业技术专长的人员成为村镇银行的信贷员,减少信贷风险。

5.加强对村镇银行的支持和引导

5.1多渠道壮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

首先,积极引导大银行参股村镇银行。如果有大型商业银行成为村镇银行的股东,村镇银行的资金供给量可以大大增加,从而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且,大银行参股还可以提高村镇银行的公信力,获得农民的认同,提高吸收存款的能力。

同时,还可以鼓励其他金融机构增加与村镇银行的合作,通过批发的形式将资金交给新型机构使用。一是开展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委托贷款业务,将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的资金优势与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信息优势结合起来,实现双赢。二是鼓励新型金融组织相互之间以及与邮政储蓄机构之间的资金拆借业务。三是人民银行再贷款业务可以考虑向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延伸。

5.2引导村镇银行的资金投向

村镇银行应当牢固树立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思想,防止因追逐高额利润而偏离服务“三农”的创办宗旨。银监会的相关政策法规已明确规定:对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原则上应将其资金全部用于社员;其他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兼顾当地普惠性和商业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将其在当地吸收的资金尽可能多地用于当地;对确已满足当地农村资金需求的,其剩余资金可用于购买农业发展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或通过其他合法渠道向“三农”提供金融服务。

5.3审慎监管、提高村镇银行的风险防控能力

对于基础薄弱的新型机构来说,外在监督是非常必要的。包括:(1)审慎监管。对于新型金融机构的管理原则是“宽准入、严监管”,就是考虑到村镇银行经营的高风险性和抗风险能力差等特点,对其运营应持更为审慎的原则。“严监管”可以体现在资本充足率标准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贷款分类标准更为严格、流动性比率可以更高等方面,使其运营更安全,尽量减少因运营不善给社会带来的冲击。(2)执行更加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由监管部门组织成立包括监管者、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的经营评价机构,按年在当地主要媒体公布经营情况,包括主要客户名单、各项经营指标、各类监管要求等。(3)建立村镇银行风险补偿机制,当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因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发生损失时,利用支农再贷款等对其给予扶持。

5.4完善村镇银行的配套设施建设

目前,配套设施建设主要指尽快开通村镇银行的结算、征信、资金交易系统,以降低村镇银行的业务成本,促进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具体操作方面可以考虑采用建立共享平台的模式,也可以考虑进一步完善对母行平台的有效利用。同时,村镇银行可尝试在农村地区使用创新的销售和服务渠道,拓展同客户的接触点,弥补网点数不足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耿欣,何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构建与完善:基于社会公平视角[J].北方经济,2007,(11).

[2] 顾宇娟.格莱珉银行模式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相关问题分析[J].商业时代,2008,(14).

[3] 吴玉宇.村镇银行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8,(01).

[4] 张俊光.欠发达地区组建村镇银行困难重重[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8,(02).

[5]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EB/OL]. cbrc.省略/Chinese/home/ jsp/docView. jsp?docID=2923,2006年.

篇8

银监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给出了定义:“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2 村镇银行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虽然国内村镇银行的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距离银监会确定的目标还有很长的的距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市场定位不清,农村资金外流

当前国内村镇银行机构网点少,规模小,并且从业人员也较少,且各地村镇银行的运营情况来看,国内从推广阶段开始设立的村镇银行,部分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内,设在乡镇的很少。这就与试点制度设计目标中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解决金融供给的缺乏、竞争不合理的问题等存在预期上的差距。另外,部分村镇银行将目光放在贷款金额比较大的小企业主及出口企业上,集中锁定大客户和高端客户,其行为某种程度上已经违背了既定经营理念,并逐渐偏离服务“三农”的主要宗旨 。同时,一些村镇银行纷纷把资金投向能盈利的优质项目,使得农村资金外流现象较为严重。

2.2可持续经营能力较弱

(1)资金头寸紧张、吸收存款难

国内村镇银行资金来源匿乏,普遍注册资本金规模较小,多依靠储蓄存款。一方面,居民的收入偏低,闲余资金不多,储蓄较少,村镇银行增加储蓄存款很困难。另一方面,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社会公信度不高,很多农户对村镇银行的资质持怀疑态度,愿意把钱存进来的较少,导致村镇银行总体存款规模小,在经营过程中资金头寸紧张。许多民族地区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规模偏小,而当地涉农资金等款项都不能存放在村镇银行,因此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相当有限,导致吸收存款困难。

(2)信贷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部分村镇银行依旧依据传统银行的业务实践与理念来经营,缺乏创新能力。目前,村镇银行主要经营传统存贷款业务,这与当地信用社业务有重合,导致金融产品单一。中间业务受行号的限制,没有实质进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客户开户的积极性。

2.3放贷需求大、额度小,发展受制约

目前,村镇银行的放贷市场具有较大的需求量,农户和村镇企业是贷款的主体。但是因为村镇企业和农户农业生产都缺少稳定的现金流,且农村地区的保障体系并不完整,传统的商业银行将村镇企业和农业排除在贷款客户名单之外。因此,村镇银行变成这些资金需求者的主要来源,拥有较大的市场需求量。但是,村镇银行吸收存款很困难,无资金来源,因此银行的贷款额度变小,直至停止,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3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策略的建议

3.1 明确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

村镇银行应该非常明确服务于“三农”的定位,摆正经营的方向。在机构的布局方面,不能偏离“稳定县域”的基础又不能与当地实际脱离。目前“贷款难”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低端市场的空白以及中端市场的金融供给不足 。由此村镇银行的市场应定位于成为低端市场的供给主力以及弥补中端市场供给不足。

3.2 适度放松利率管制

据央行规定,我国村镇银行贷款利率不应比12%高。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信贷供给方是村镇银行,注重成本收益。目前,农村金融具有供不应求的状况,考虑到贷款农户借款数额小、居住地偏远、分散,频率低等多方面因素,中央银行规定的最高12%的贷款利率依旧偏低了。低利率无法使村镇银行较高的运营成本均衡,因此村镇银行存贷款利率管理应该赋予更大的灵活性,恰当放宽利率监管,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来动员储蓄。

3.3 结合市场需求开发金融创新产品

村镇银行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发展具有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实行产品差异和特色化。个性化服务的关键是打造特色,为村镇银行内部的优质客户建立起全方位信用体系。除此之外,在贷款的风险识别方面,还可以实行乡村联络员制度,或者建立金融服务站,以便于深入基层识别农户的人品及还款能力,切实有效的降低贷款风险。 在力量所能触及的情形下,本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具有优先放贷权,本地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需重点支持。

3.4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篇9

一、云南省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1、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系初步建立

村镇银行根据相关规定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三会一层”的法人治理结构,初步设有营业部、综合部、稽核监察部、信贷部等内设部门,明确规定了各部门、各负责人的岗位职责,并在银行内部制定了具有各地特色的内部人员管理规章制度。

2、存贷款规模增长快速,机构实力逐渐增强

截至2013年三季度,云南所有村镇银行的各项贷款总额为69.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了70.26%;各项存款总额为93.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了40.75%,涉农贷款余额为22.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了-18.27%。以玉溪区兴和村镇银行为例,截至2013年3季度末,该行已经连续5年实现盈利,总资产突破10亿元,存款余额为8.4亿元,贷款余额为6.4亿元,利润总额已经达到了2101万元。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其盈利能力不断增强,各项经营监管指标保持良好,拨备计提充足,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和社会效应。

(1)资产质量保持较好水平,盈利能力逐步提升。据云南银监局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三季度,云南所有村镇银行的净利润为4973.04万元,比上年末增长95.73%。其中近60%的村镇银行都实现了盈利,并且盈利水平较上年大幅增长。根据调查显示,云南省村镇银行自设立以来未发生不良贷款,资产增长保持较好水平。

(2)贷款期限以短期为主,平均利率低于同期信用社水平。截止到2011年6月末,全省村镇银行贷款余额7.7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亿元,占全部贷款的72.91%,中长期贷款余额2.01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5.8%。总体而言,村镇银行各期贷款利率低于农信社平均利率水平。

(3)大部分贷款投向农村,涉农贷款占比小于农信社。截至2011年6月末,全省村镇银行涉农贷款余额5.05亿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1.77亿元,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余额1.99亿元,农村贷款合计占涉农贷款74.36%。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为64.87%,比农信社低18.65个百分点。

二、云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经营环境分析

1、文化环境分析

由于受到西部地区经济环境的制约,农户的思想普遍保守,贷款意识薄弱。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多数农户表示不愿以贷款来扩大经营,怕贷款后给自身带来压力,同时高额的利息也是农户不愿贷款的又一原因。而对于少数有意愿贷款的农户或企业,村镇银行由于本身发放贷款规模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其资金贷款需求,致使贷款意向最终无法达成。同时,由于民间信贷活跃,贷款手续较简便,对村镇银行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综上所述,村镇银行应当立足当地,做好服务和自身宣传,不断建立庞大的客户群,以增强自身资金的实力,在面对有发展潜力的农户和企业应当给予优惠如减低贷款利率,来支持它们的发展,使其产生模范、宣传效益,以此扩大贷款的投资方向和需求。

2、信用环境分析

云南省是我国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存在着经济配套设施不健全、信用环境差、贷款风险普遍比较高等问题。由于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大多数农户没有将欠债不还上升到法律层面,这就造成了大多数农户有逃避债务的想法,信用意识淡薄。目前村镇银行还没有较为成熟的个人征信等信用系统,也未与各行政司法机构实行联网信息共享,只能通过当地农户对贷款人进行情况分析,这既加大了工作量,又收效甚微,贷款风险必然增大。村镇银行可效仿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担保抵押贷款,以便在面临债务人逃避债务等风险时尽可能地减少银行的损失。但由于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完善,农户可用来抵押的物品较少,而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农村地区的房屋土地不能作为抵押物,因此限制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3、金融支付环境分析

云南省村镇银行还属于起步阶段,这使得各个村镇银行金融支付环境面临着较大的困难:一是结算渠道不够通畅。目前云南省的村镇银行经营的主要业务仍以传统的方式为主,现金、同城结算占据主导地位,部分村镇银行网点不能办理银行卡,不能汇兑,不能开展基金业务,不能办理房贷,支付结算渠道单一,直接影响了自身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经济基础配套设施不到位。村镇银行和各金融、行政、司法等机构联系不够紧密,致使自身发展缓慢,不仅失去了很多拓宽市场的良机,也影响了自身的形象。

4、外部政策环境分析

(1)村镇银行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银行盈利的本质致使大多数银行把发展目标都放在了城市,城乡金融资源配置极不合理。农户和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急需的是贷款手续简便、能重复多次贷款的中小型银行。村镇银行的出现刚好解决了农村地区最急迫的资金问题,在满足农户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也满足了自身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金融监管条件放宽。我国政府为了支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于2006年底正式了调整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的相关文件,决定在多个省市进行试点。随后,银监会又了关于村镇银行的6个行政许可实施细则文件。

(3)银监会出台优惠政策。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缺失,我国政府为了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这一政策出台后,银监会按照中央要求,通过对试点地区的调查研究和对国际上一些国家经验的学习,了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相关意见。出台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此之后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云南省村镇银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村镇银行自身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村镇银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吸收储蓄存款难度大的问题,这是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一个主要难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农村金融资源有限。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发展水平较落后,农民收入不高,经济总量较小,金融资源有限,村镇银行的发展主要立足在农村地区,这就限制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

(2)市场竞争力不足。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在经营管理方面还不成熟,并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与农信社等从事多年农村信贷业务的银行机构相比,村镇银行明显缺乏经验,与其争夺客户明显困难。

(3)缺乏社会认同感。村镇银行由于成立的时间较短,在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认知度较低,从而导致到村镇银行参加储蓄的客户较少。

2、信贷支农资金实力薄弱

在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比较迅速的环境下,特别是在县以下地区,原先存在的金融机构已经不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村镇银行成立时正面临着贷款需求旺盛的问题。而村镇银行由于资金实力不足,在信贷支农方面受到一定的制约。

(1)存款少。2010年6月、2010年12月、2011年6月末村镇银行存贷比例分别为50.73%、52.57%、68.91%。逐步上升的存贷款比例一方面说明存款使用效率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村镇银行的剩余资金逐步减少。例如,2008年开业的一家村镇银行存贷比例目前已达86.86%。由于村镇银行吸储难度大,在资金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只能向当地金融机构拆借资金,但这又势必增加村镇银行的资金成本。

(2)资产规模小。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由于村镇银行资产规模小,贷款规模难以满足一些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

3、贷款脱农化趋势明显

村镇银行成立的本质是服务农村金融事业,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村镇银行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贷款对象上就会进行有选择性的贷款。这就造成了涉农贷款的比重在不断下降。横向看,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以及投向农村的涉农贷款比重均低于农信社。纵向看,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占比在下降,投向于城市企业的涉农贷款在逐步增加,违背了村镇银行成立的初衷。

4、高风险,低利润

由于村镇银行不是扶贫机构,其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以盈利为先决条件。目前村镇银行的利润收入主要来源于信贷业务的利息收入,其他金融业务开展的较少,且贷款的期限主要为短期,利率低于农信社,所以获得的利润收入自然较少。另一方面,村镇银行的规模普遍较小,但在其经营发展中一些固定成本、费用的开支必不可少,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的成本费用就相对较高。

农业本来就是我国一个高风险低利率的行业,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也较多,在此环境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村镇银行是以低利率这一优势进入农村金融机构并与之相竞争的,这也是村镇银行以政策性金融为主要选择的结果。但这一特点引发的问题也在制约着村镇银行的发展,并成为村镇银行战略选择的一项重大难题。如果村镇银行选择实行较高的利率,则由于市场竞争力不足,会面临较大的困难,也违背了村镇银行支农功能的初衷。但是较低的利率导致村镇银行发展缓慢,给经营者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综上所述,云南省村镇银行的发展还必须不断地在实践中完善。

四、对云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和趋势分析

1、对云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1)村镇银行的设立应遵循“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从现有的村镇银行来看,村镇银行都是设立在经济较为落后,发展较为缓慢的农村地区。云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地区差异较大,加之政府对村镇银行的设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要求各地区应该根据自己经济发展的特点,考虑多方面因素,在适应村镇银行发展的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然后稳步推进,把村镇银行这一金融机构逐渐扩展开来。

在云南省经济比较富裕的地区,对资金的需求量也较大,对这些地区可考虑设立业务办理多样化的村镇银行,并相应提高注册资本,以发展较大规模的村镇银行。村镇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竞争力明显薄弱,虽然灵活性较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规模越小越好,在条件允许的地区设立较大规模的村镇银行可以抵御各类风险,而且还能为以后村镇银行发展分支机构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云南省在发展农村金融的同时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依据“因地制宜,稳步发展”的市场原则,建立大、中型化的村镇银行。

(2)明确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从目前的农村金融市场占有率来看,农信社占了主导地位,农行、农发行占有率仅次于农信社。2011年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4248.48亿元,其中农信社、农行、农发行的涉农贷款分别占33%、25%、12.07%,村镇银行仅占0.15%;农村贷款余额3311.28 亿元,其中农信社、农行、农发行的农村贷款分别占43.99%、25.16%、4.65%,村镇银行仅占0.16%。村镇银行要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立足并发展下去,就必须依托农村经济,明确市场定位。一是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村产业经济。从全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经验来看,发展较好的村镇银行都是具有完整的产业链或者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产业经济。对于物质资源丰富的云南来说,这无疑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如三七、花卉、野生菌等,这些都是云南村镇银行发展的优势资源。二是明确市场定位。细分客户群,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制定不同的经营战略,来吸引较多的目标客户。把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的地区作为村镇银行的主要目标市场,把农户和中小企业作为主要客户来源,提供简单快捷的小额贷款及其他金融服务。同时,利用低利率的优势吸引客户。

(3)完善村镇银行的法律规章体系。目前关于村镇银行业的法律规章较少,在鼓励和引导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不足。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生金融机构,其存在和发展必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必然会制约村镇银行的发展,并对农村金融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不断完善村镇银行的法律体系,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推出新的法律规范,以保障村镇银行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把村镇银行在法律地位上与其他商业银行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保证村镇银行的合法性地位;在存款准备金、支付清算、金融统计、个人征信等方面加强管理与监督;完善村镇银行金融体系的构建,维护农村金融的稳步发展。

(4)加强对村镇银行的政府扶持力度。村镇银行的设立是对农村金融不足的有益补充,但作为新生事物,村镇银行的发展机制还不成熟,理应得到政府多方面的扶持。一是财政支持。吸储困难是云南省村镇银行面临的一大难题。如果政府能够加大对村镇银行的财政支持,就能够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这将会大大提高村镇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二是支农再贷款。近几年农村地区快速发展,对资金需求的程度明显增大,村镇银行的贷款能力及抗风险能力受到极大的挑战。支农再贷款有利于缓解村镇银行资金实力不足的问题。三是减免税费。村镇银行开展业务的资金成本较高,适当的税费减免,有利于提高村镇银行的获利能力,减小经营者的压力。

(5)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村镇银行是新生金融机构,无法独自负担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在经营发展好自身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其他金融机构的力量,促使他们利用自身的优势,服务于发展农村金融,更好地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扶持力度,提高村镇银行资金的利用效率,改善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在不同的地区积极开展适合各地区的金融服务类型,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效推进农村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

2、对云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趋势分析

村镇银行在政策的扶持下和市场利益的推动下,其发展势头如雨后春笋,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村镇银行的发展就一定能够帮助云南省广大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毕竟这是有雄厚实力的农业银行和农信社都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更何况是资金薄弱、规模较小的新生村镇银行。对待这个问题我们也不能太消极,虽然村镇银行在发展农村经济的任务中所承担的责任只是杯水车薪,但是它却在云南省最贫困、最需要资金的地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巨大和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生的农村金融机构,势必会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综上所述,云南省村镇银行的发展不仅要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也要依赖于村镇银行自身的管理与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一条适合云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成为云南省广大的农村金融市场中一支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

(注: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城乡统筹下的云南省金融支农问题研究”(2011Y24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燕小月:关于云南省村镇银行产权模式选择的研究[J].市场论坛,2011(3).

篇10

一、观察与思考:中国成立村镇银行的历史背景及其运作特点

(一)中国成立村镇银行的历史背景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信贷模式、贷款方式及条件等都难以满足农村市场上日益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再加上农村市场客户大多数经营规模小、效益低、不规范,出现了贷款难、难贷款的局面。因此,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12月22日公布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使得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有了较好的发展空间。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以及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成立以来,以其独特的经营机制、市场化运作、高效率的贷款审批等优势能够较好地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需求。

(二)中国村镇银行的运作特点

村镇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中的“新生儿”,其“源产于”孟加拉乡村银行。作为一个新事物,国外关于它的管理模式有很多种,而且相对也比较成熟。其中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是世界上影响最大也是最为成功的金融扶贫模式,一直为众多发展中国家视为效仿对象,其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严密的层级组织结构(总行—分行—支行—乡村中心一借款小组)。乡村中心和借款小组是运行基础,村中每5人自愿组成一个借款小组,每6个小组组成一个乡村中心。一个分行下有10-15个支行,每个支行管理120-150个乡村中心,截至2006年,格莱珉银行已有2185家分行。

2.良好的互动营运机制。乡村中心定期召开会议,进行集中放款和还贷,便于成员之间互相监督,并且进行集体培训,营造团队精神。

3.明确的连带责任制度。格莱珉银行实行借贷小组联保制度,小组成员之间具有连带担保责任。在贷款业务运作中能够有效控制风险,提高银行贷款支持的社会效应。

4.拥有清晰借贷者需求导向。在创办初期,为方便农户贷款,格莱珉银行将一切程序简化到借款者只需记住还款额即可。但随着业务的推进,不同借款者的不同借贷需求出现,定制型的信贷模式成为主导。

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不仅是一种扶贫方式,还是一种金融创新,它能实现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完美结合。同时它也比较成功地解决了正规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无法为贫困户提供有效信贷服务的问题,是国际公认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扶贫方式。在2007年3月,我国开始在四川省进行第一家村镇银行试点,接着在吉林、湖北等省开始试点,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其产生的模式也有很多,比如,村镇银行管理部式,其实际上是类似于事业部制或半事业部制,采用此种模式的主要是外资行、城商行;村镇银行控股(集团)公司式,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等大中型银行都(曾)有意采用该模式,希望通过该模式对村镇银行进行集团化管理,采用此模式将有力于全面推动村镇银行的筹建,加速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分支机构管理式,部分银行因承担社会责任、跨区域发展等需要,以独资方式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域发起设立了村镇银行;股东共同管理式,部分村镇银行采用股东共同管理模式对村镇银行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管理。当然,采用此类管理模式的村镇银行股权较为分散,发起行占股在30%至40%左右,民营企业总体占股达30%以上,当然管理上主要还是由发起行起主导作用。

二、分析与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管理模式

孟加拉的乡村银行是该国经济学家·尤努斯于1983年创立。其名称是格莱珉银行,综合分析格莱珉银行成立以来的经营运作情况,其经营运作模式有以下显著特点。

1.资金来源于自己注入和贷款对象。即银行在成立时由创办人投入,无需国家投入;客户需要到该银行贷款时必须在该行开立存款账户,当存款达到一定额度后必须购买该行的股份,银行不吸收大众存款。

2.严谨的组织结构。格莱珉银行在总行之下每地都设立了分行,每个分行下设立10-15个支行,每个支行管理120-150个乡村中心,每个乡村中心以6个借款小组为单位组成,每个借款小组则至少由5个具有相同经济与社会背景、相似目的的借款人志愿组成.这样的组织结构不仅有效的提高了格莱珉银行的经营效率,而且也节约了运营成本和监管成本,最大限度的规避了运营风险。

3.准确的服务对象定位。格莱珉银行成立的目的和宗旨是为孟加拉国乡村的贫民百姓服务,尤其是乡村贫困妇女。为乡贫困村妇女提供小额信用贷款,到2010年经过20多年时间,从27美元开始,格莱珉银行(或译孟加拉乡村银行)已经发展扩大成拥有400多万借款者、发放贷款65.5亿美元、还款率高达98.89%的庞大银行网络。帮助超过400万人成功脱离贫困线,其中97%是妇女。

4.明确的新设分支机构政策。在成立的第一年内,允许新分行向银行总部借款,以启动其贷款业务。第一年过后,分行的贷款业务必须由其自身的储蓄流动支撑。新的分行被要求在其运营的第一年内达到收支平衡。开设分店政策:新的分支机构必须完全支持他们,动用自己的存款,没有从总行和任何其他职位的资金借给他们。一个新的分支银行预计在其运作的第一年有一个新的突破。

5.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格莱珉银行拥有完善的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系统。几乎所有的会计和信息管理的分支机构(2564,或2565家)都已实现了数字化管理,使分行的工作人员摆脱了例行的文件工作,将更多的时间拖入到管理,贷款组合。并监督借款人及贷款资金的使用。科技工作人员在每周的例会上,提供预先印制的会费还款金额。如果每一个贷款人根据还款计划还款。员工除了签名,不能在文件上做任何记号。只记录偏差,文件工作只在中心一级进入借款人的银行存折后完成。

6.星级标准的业绩评定制度。从2001年开始格莱珉银行就有一个特殊的任务,为银行的分支机构和工作人员提供彩色编码的星级。一个分支或工作人员拥有五星级,代表最高级别的成就。2010年年底,923家分公司因为保持了100%的还款记录,而获得绿星。因为赚取利润,有1907家分公司收到蓝星。1846家分行因为获得所有的融资,满足了他们的收入和存款,而获得紫星。324家分行,由于保证了乡村家庭小孩子100%的入学率,而申请棕色的星星。64家支行因成功带领他们的贷款家庭脱离贫困而申请红星,只有在完成核查程序后,他们所获得的这些星星才生效。

三、透视与评价:云南村镇银行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资产负债总额稳增,资本质量状况良好

截至2011年10月末,云南省共10家村镇银行开业先后在文山、玉溪、昭通、曲靖、楚雄、大理、丽江、昆明等地组建,实收注册资本4.36亿元,共有从业人员313人。资产总额34.17亿元,同比增长55.52%;负债总额29.35亿元,同比增长55.37%;各项存款余额25.15亿元,同比增长61.69%;各项贷款余额21.99亿元,同比增长88.50%;实现利润0.43亿元,与去年底相比增长152.94%,盈利能力不断增强;仅文山民丰村镇银行和昭通昭阳富滇村镇银行有不良贷款合计34.69万元,不良率0.02%。截至9月末,全省村镇银行资本净额4.69亿元,资本充足率21.88%,核心资本充足率21.05%。

(二)业务经营稳健发展,支农支小效果初显端倪

10家村镇银行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市场“生力军”作用,坚持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功能定位,立足县域、扎根农村,坚持“小额、分散、流动”的信贷原则,积极探索支农支小渠道,一定程度缓解了农民及农村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截至2011年10月末,村镇银行各项贷款余额21.99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占比64.67%,有力支持了县域及农村经济发展。如文山民丰村镇银行创新贷款担保方式,以三七存货作为质押向文山康宝药业有限公司、文山健源中药材贸易有限公司、文山科技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王静、王东臣分别发放贷款350万元、350万元、220万元、200万元、300万元,支持三七种植和收购企业和农户实现良好经济效益;以车辆合格证作为质押向鑫隆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发放贷款350万元,助其批量进货、缩减成本;楚雄兴彝村镇银行与楚雄市扶贫办合作,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抵押担保方式,向402户农户提供1485万元信贷支持,支持其发展蔬菜种植;通过建立绿色食品业贷款审批绿色通道,在10个工作日内向楚雄树苴农业技术综合开发公司发放贷款490万元,满足其收购农副产品的资金需求;玉溪红塔区兴和村镇银行设立“惠民利民小额贷款中心”,推行“一站式服务”,为涉农小微企业、农民工及下岗失业人员、农户及农业专业合作社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治理架构初步搭建,内控机制逐步健全

各家村镇银行普遍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三会一层”公司治理架构,内设风险管理等职责明确的职能部门,制定涵盖人事劳资、财务会计、安全保卫、信贷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内部规章制度及业务操作规程,相互制衡的内控体系初步构建。如文山民丰村镇银行已制定《文山民丰村镇银行制度汇编》,内容包括类四十六个方面;大理海东村镇银行借鉴发起行的先进经营管理理念,结合实际制定了50多个规章制度,按公司章程定期准时召开股东大会。

(四)三类风险亟需关注,合规稳健经营欠缺

一是贷款风险过于集中,如文山民丰村镇银行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为18.62%,单一客户贷款超比例的有两家。禄丰龙城富滇村镇银行注册资本3000万元,该行共有3户贷款(450万元)超过其净资本的10%。楚雄兴彝村镇银行前10大户贷款(主要投向水库除险加固、农副产品深加工和销售的农业龙头企业)5700万元,占贷款总额的19.6%,占资本净额的98%;二是流动性风险凸现。各村镇银行成立以来均保持了较充足的流动性水平,但受条件所限都未设立专门的流动性管理部门及岗位,对流动性的监测缺乏必要的科学测算程序和标准,流动性管理政策短期化,再加上资本净额偏低,流动性状况严峻。如部分流动性比例为26.48%,接近监管底线;三是平台贷款风险应高度重视,10家村镇银行中有3家发放过平台贷款,在地方监管部门的安排和督促,其中2家已通过一系列举措全部收回平台贷款,另1家风险缓释工作取得一定成果,但目前还有较大余额,需进一步加强整改。

(五)发展面临诸多难题,亟需多方合力协助

云南村镇银行组建时间不长,可持续发展面临社会认知度低、机构网点少、金融产品单一、服务区域狭窄、市场占有率低、资金筹措难度大、业务成本高盈利空间小等困难。一是资金吸收组织难度教大。村镇银行多处于起步阶段,创建最早的几家也仅发展了三年时间,知名度较低、品牌形象尚未树立,且由于经办业务服务面窄,存款业务面临严峻挑战;二是支付结算系统仍不通畅。部分村镇银行仍未开通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系统及征信系统,大小额支付一般通过委托其他银行金融机构结算,影响了客户资金汇划速度;三是队伍素质发展不平衡。村镇银行员工多数从新毕业大学生中招录,缺乏金融从业经验,业务技能欠缺,内生发展能力和内控管理能力相对不足,短时内难以适应业务发展需要。

四、学习与参考: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发展经验对云南村镇银行建设的启示

(一)确立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

从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立足于贫困的乡村农民尤其是妇女来看,村镇银行的发展并不是靠单纯追求利润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帮助贫困妇女的同时靠薄利经营,靠服务发展起来的。这样,乡村银行一方面不会面临其他大中银行的强烈竞争和阻碍;另一方面能够克服自身规模小的缺陷,通过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以质取胜的集中经营方式,提高金融业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运作灵活的贷款机制

银行的利率结构着眼于借款人的财政状况和偿还能力,给特殊或贫困群体零利率或者优惠利率。格莱珉银行借款人4类贷款利率:一是创收目的的贷款利率为每年20%;二是住房贷款的利率为每年8%;三是学生贷款利率,在校期间约3-5年为零、毕业后每年5%;四艰难成员(也称乞丐贷款),贷款免息。

从利率结构来看,比较简单,都有望用余额递减法来减轻借款人债务偿还负担。例如1000塔卡创收贷款,借钱还钱全部金额在一年内,由每周分期付款。可偿还的全部数额计算出是1000塔卡(原则上是1000塔卡+100塔卡利息)相当于10%的同意费率。格莱珉银行为存款提供非常吸引人的利率,最低利率是8.5%。最高率为12%。对于云南来说,由于各地差异较大,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因此可以借鉴格莱珉银行的经验,不同的地区实行不同的利率,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真正办成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银行、社区银行、零售银行”。

(三)针对农村实际建立行之有效的信用监控机制

云南地处边疆经济文化发展较为滞后,农民对银行征信认识不足。因此,云南村镇银行应学习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有效经验,加强信贷风险控制。一是加强联保。村镇银行应进一步巩固村组联保方式,可让借款者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借款小组(亲属和好友不得在同一组内),根据借款小组的信贷记录决定今后该小组的信贷额度,并规定小组内一个借款成员的欠款会对其他成员的再次借款行为造成连带影响,让小组成员间互相帮助和监督;二是对借款者提供技术指导及销售服务。村镇银行可收集市场信息,对借款者进行贷款项目的技术指导,发挥“授人以渔”的作用,其中对一般的农户甚至其贷款项目后期的销售也可由村镇银行牵头来做,以提高贷款项目的效益,降低信贷风险。

(四)加强村镇银行员工队伍建设

云南村镇银行的发展进程中要学习借鉴孟加拉格莱珉银行成功的经验,村镇银行的职工应尽可能的从当地农村中招聘,这是因为他们熟悉当地情况,知道农民的需要,农民对他们也能充分信任,容易沟通。当然对这样的员工要加强金融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有关法规、服务意识的培训。同时针对村镇银行的特点,招聘一些农业技术人员对贷款对象进行种植、养殖等进行指导,使得贷款资金真正落实到贷款项目上,真正使农民通过金融信贷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高纹,何广文.小额信贷与金融原则

——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经营模式的再思考[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8(5).

2.顾宇娟.格莱珉银行模式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相关问题分析[J].商业时代,2008(14).

3.嵇正龙.我国村镇银行与孟加拉乡村银行比较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08(9).

4.何建苹.格莱珉银行模式对我国乡村银行试点的启示[J].西南金融,2007(10).

篇11

1.前言

村镇银行的设立对我国农村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当中发挥出了自身极大的生命活力,极大了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央为了加大农村的建设力度,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促进村镇银行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的促进了村镇银行的发展速度。为了使得村镇银行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必须及时发现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才能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

2.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村镇银行自从实施以来,极大的改善了农村的环境。人们也因此在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村镇银行近些年来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由于村镇银行发展的时间还不够长,经验方面还比较欠缺。这是因为这些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严重的阻碍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只有对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识清楚之后,我们才能具有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本小节主要对村镇银行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

2.1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国家为了大力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以及改善村民的生活,针对村镇银行出台了一些列的政策。这些政策自从实施之后也极大的促进了村镇银行的发展。但是,这些政策的主要特点是系统性。这些政策没有对村镇银行的管理制定细致的政策。因此,村镇银行的管理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国家在村镇银行的管理方面没有细致的规定,因此不同地区村镇银行的管理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

2.2村镇银行业务功能还不够健全

国家为了大力发展村镇银行,曾经公布村镇银行的功能可以按照国家的其他银行来进行。但是村镇银行与这些银行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由于村镇银行业务功能方面还不完善,村镇银行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2.3村镇银行缺乏人才

由于村镇银行的办公地点就是农村。因此,大部分人才为了自身获得更大的发展,而不愿意去农村工作。所以,村镇银行人才的缺乏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金融方面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后主要在一些大中城市就业,而不愿意去投身到农村当中。因此,人才的缺乏严重的阻碍了村镇银行的发展。除此之外,村镇银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还比较低。村镇银行工作人员素质的低下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本小节主要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我们只有对村镇银行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认识清楚,才能具有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3.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通过第二小节的分析阐述,我们对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与了解。村镇银行发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的发展情况。因此为了解决村镇银行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更好的让村镇银行为农村所服务,本小节主要对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解决对策。

3.1注重政策对村镇银行的扶持力度

国家虽然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村镇银行发展的政策。但是,国家有关部门对村镇银行所制定的政策还不够完善。国家有关部门在对相关政策制定之前一定要明确村镇银行支持政策的含义进行清楚的认识。由于村镇银行与其他银行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村镇银行的发展规模无法与其他银行相比拟。因此,国家要想使得村镇银行更有生机的发展下去,那么国家必须在税收以及农业贷款方面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村镇银行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是绝对离不开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必须针对村镇银行的特点制定一些扶持政策。

3.2注重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

村镇银行发展的好坏与相应的监管体系是否完善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对村镇银行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监管体系。国家有关部门要想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准入制度应当严格的建立。村镇银行的一些比较高级的管理人员在任职之前,一定要对将要任职人员的资格进行严格的审查。第二,村镇银行的运营监管制度也要严格的建立。第三,信息披露制度也应该严格的建立起来。

3.3注重高级人才的引进

现阶段,我国村镇银行缺乏人才现象比较严重。人才缺乏是阻碍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使得我国村镇银行能够长期的稳定发展下去,国家必须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来吸引更多的金融人才去投身到村镇银行的建设队伍当中。

3.4注重资金来源渠道的拓宽

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是村镇银行发展遭到阻碍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可以加大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以此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村镇银行。在宣传的过程当中,国家还可以颁布一系列优惠政策来鼓励人们到村镇银行存款。村镇银行对自身宣传力度的不断增大,将会大大的拓宽村镇银行资金的来源渠道。除此之外,村镇银行也可以在一些比较偏远的村落设置一些村镇银行的分行。村镇银行分行的设立也可以有效的拓宽村镇银行资金的来源渠道。

4.结束语

村镇银行对我国农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的让村镇银行服务于农村建设,本文首先对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四点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村镇银行的设立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不管在现在还是在今后,村镇银行都将会对农村的建设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使得村镇银行获得更大的发展,我们必须及时的发现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孙雪梅,李鸿建.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个案研究[J].经济纵横,2009(7).

篇12

第一,资金来源不足。首先,村镇银行主要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设立,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农民和乡镇企业的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给村镇银行筹集资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其次,村镇银行这类新型金融机构成立时间较短,农村居民对它的认可程度远远低于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这类在农村开展业务时间较长的金融机构。对重庆市1000户居民和农民的问卷调查显示,对村镇银行的信誉持怀疑态度的占调查对象的86%;93.5%的调查对象不愿意把钱存到村镇银行,认为把钱存到村镇银行不安全。再加上村镇银行网点较少、规模较小、现代化服务手段缺乏等,直接导致村镇银行吸储难度大,资金来源不足。即便有一些居民将储蓄存到村镇银行,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获得村镇银行的优惠贷款。由于资金来源不足,村镇银行的可贷资金明显不足,限制了信贷支农业务的开展。

第二,一些村镇银行偏离办行宗旨。《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指出,村镇银行主要是为当地的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经济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由此可见,村镇银行的宗旨是服务“三农”。但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方针,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农村经济是一个风险高、效益低的弱势经济,再加上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不到位,在利益的驱动下,村镇银行会逐渐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目前,村镇银行在全国大范围组建,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急于扩张规模、高速发展、创造收益的现象,直接造成信贷投向偏离“三农”,偏离村镇银行的办行宗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2009年11月在杭州举行的村镇银行发展高峰论坛上指出,村镇银行偏离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务对象偏离“三农”;二是倾向于在相对发达的县城设立分支机构;三是求大求全,最后演变成趋同、同质化的经营。

第三,村镇银行资金清算渠道不畅。从功能上说,村镇银行可以经营吸收居民存款、发放贷款、办理国内结算、票据承兑与贴现等业务。但是,目前多数村镇银行没有取得进人全国清算系统的“行号”,其账户系统、信贷管理系统无法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正常联网,所以村镇银行也就不具备开具票据、银行汇兑、发行银行卡等基本功能,更不能办理房贷、基金理财等金融延伸业务。同时,因为村镇银行没有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结算系统,所以也就进入不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大网”,导致对公业务无法正常开展,这也限制了村镇银行存款的增长。目前除了储蓄和小额贷款,其他银行业务村镇银行几乎都做不了。浙江苍南建信村镇银行董事长叶建勇曾说,由于村镇银行不具备现代银行结算功能,没有网络平台,钱进不来,出不去,感觉像孤岛。因此资金清算渠道不畅已经成为村镇银行快速发展的“瓶颈”。同时,由于村镇银行全国数量较少,还没有自成一体,系统内通存通兑也无法实现,与客户的结算需求差距很大,严重影响村镇银行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风险控制盲点较多。首先,村镇银行的客户主要是村镇小企业和农户,他们既没有以往的信用记录,更没有完善的财务和产业发展系统可供评估,不利于信用风险的控制。其次,我国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也不利于风险控制,一些贷款人信用和法律意识淡薄,使信贷资12金的安全面临很大的挑战。再加上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我国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很小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第五,员工不足,素质不高。村镇银行与银行分支机构管理存在着本质区别,村镇银行是一级法人,不但要与当地政府各级部门沟通协调,还要拓展业务,从业人员承担的责任更重。但是,现在村镇银行普遍人员配备不足,岗位设置较少且兼岗较多。另外,村镇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村镇银行在组建、经营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优秀人才较少,现有员工大多是从别的商业银行选调或者对外招聘来的,业务水平相对较低。据统计,到2010年9月末,重庆市6家村镇银行共有员工146人,其中有专业技术职务的只有28人。熟悉各项业务的人员较少,各项差错经常发生。员工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现代金融业务发展的需要,不利于村镇银行的长远发展。

二、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对策

第一,拓宽村镇银行资金来源渠道,解决村镇银行的吸存难问题。现有的村镇银行均存在存贷比例过高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村镇银行存款不足问题,首先基层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将扶贫专项款转变为提供给村镇银行的贴息贷款,给予其一定的支农再贷款额度,从而增强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村镇银行应该得到国家一些涉农性财政资金的对口支持,如农田水利建设、以工代赈等。其次,村镇银行应该充分利用其优质股东的实力,在股权融资的同时考虑债券融资,通过定向发行融资债券,拓宽其融资渠道。最后,村镇银行应加强自身建设,吸引更多的存款。应该在居民中广泛宣传国家允许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和意义,介绍村镇银行的各项业务;在设立村镇银行分支机构时,要因地制宜地选址,扩大服务半径;要采取现代化的管理和业务手段,以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客户加入,让居民愿意把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

第二,控制风险,促进村镇银行稳健经营。首先,应该在市场准入上加以控制。要对村镇银行的股东成分严格审查,对其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进行审核;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审核村镇银行的各项指标,对不符合要求的要责令整顿。其次,应坚持审慎经营的原则。为了保障村镇银行更安全地运营,村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应该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其贷款分类标准和流动性比率应更高。同时,在村镇银行内部应该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其内控水平。最后,为了能有效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增强公众对村镇银行的信心,应该通过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合理分摊因村镇银行倒闭而产生的存款和财产损失。

第三,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增强村镇银行发展的信心。为了使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政府和监管部门首先要改变村镇银行面临的政策上不公平的现象,给予必要的倾斜性政策支持,如可以实行定向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对于村镇银行发放的涉农贷款,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补贴,引导村镇银行积极开展针对农户的金融服务。其次,应该对村镇银行开放更多的融资途径,如支农再贷款资金、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捆绑发行金融债券等,使村镇银行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另外,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在一定的范围内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等情况自主浮动利率,以增强其经营的灵活性。最后,要支持村镇银行积极参与当地农村养老保险金的发放,提高村镇银行的知名度,提升其在村民中的影响力。

篇13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006年12月中国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后,为了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一系列 “金融抑制”问题,更好的建设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等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并首次对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准入条件、设立方式等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并确立了一系列试点地区,此后,各类银行纷纷加入到建设村镇银行的行列中,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自此之后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普惠金融的精神,中国银监会在2014年12月提出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对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方向性的意见。

村镇银行作为经银监会批准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三农”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而设立的新型金融机构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当前我国农村及乡镇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体系特有的人口密度低、平均贷款少、家庭储蓄少、资金盈利率低、贷款缺少抵押品、受农业生产周期季节性影响较大等一系列因素而导致的还贷风险高,致使农村农户、企业向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尤其有限,村镇银行的发展因而大大的受到了限制。

在银行之间关系来看,由于村镇银行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银行有着资产负债规模小、人员对农村金融服务不熟悉、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低等不足,并在农村地区原有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的双重挤压下,留有的市场非常狭窄,且具有特色的核心竞争优势还未得以培育,并在服务创新、客户资源、信贷规模、技术支持等方面有所欠缺。

大型商业银行投资发起村镇银行建设的热情尚未被完全激发,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村镇银行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如何才能做到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研究探讨村镇银行在建立及发展中还存在的一些新的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以村镇银行为切入点,通过研究村镇银行现有的发展现状与经营情况,参考国内外学者关于建设村镇银行的有关成果,系统性的分析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的种种原因,从而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与对策。

二、村镇银行概述

(一)基本概念

1.村镇银行定义

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或企业工厂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金融机构。

2.村镇银行可经营的业务范围

可办理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办理国内结算、票据承兑与贴现;可从事同业拆借、银行卡业务;可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收付款项及保险业务以及经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批准的其他业务。在村镇银行可经营的业务中,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仍是最主要的经营业务。

3.村镇银行设立的宗旨和市场定位

实现亲农、扶农、帮农、惠农、建“农民银行”,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尤其对村镇金融覆盖面的范围提出了很大的要求,为响应家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的政策和切实服务乡村的理念,村镇银行应运而生。作为农村金融的一股新生力量,从一开始就被寄予厚望,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做到立足地方、服务村镇。

(二)主要特点

1.在市场定位方面,村镇银行主要是为当地农民或企业工厂提供金融服务。村镇银行的核心要义是为“三农”服务,根据有关要求贷款的发放不能跨县(市)进行,所以在一个县(市)里可能仅有一个网点,这样使得村镇银行服务范围的覆盖面受到了很大限制,因而在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村镇银行缺乏灵活性与竞争力。

2.在规模方面,村镇银行是真正意义上的“小银行”。根据银行法等有关规定对于村镇银行县(市)注册资本最少为300万,乡(市)注册资本最少为100万人民币。总的来看,大多数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金额为几千万元上下,超过亿元注册资本的村镇银行少之又少,跟农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相比,村镇银行的规模较小,进而导致了银行抵御各种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

3.在法人结构方面,村镇银行区别于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它虽然规模较小,却是独立法人,村镇银行的发起人必须是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是一家或者多家共同发起,但至少为一家,村镇银行较之一般商业银行就有信贷措施灵活、决策快等优点。

(三)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文献研究

我国村镇银行起步较晚,对村镇银行的研究还不是特别完善,在我国对农村金融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和对机构市场定位、发展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等方面。

1.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方面,周小川指出农村农业和农村金融发展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要通过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来促进农业的发展。

2.银行市场定位方面,经济学家郭俊认为可以把农村金融三个阶段,分别是扶贫阶段、共赢阶段和竞争阶段,并且把农户也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基本生活不能保证的,第二类是在村镇摆脱贫困、正在致富道路上的,第三类是已经脱贫致富的,前两类是村镇银行应该积极帮助的对象,他强调农民的真实经济状况和银行发展阶段是决定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的主要因素。

3.在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方面的研究中,夏春秋等人指出政府、国家的支持是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但是村镇银行自身存在了种种的不足,如金融体制不健全、人力资源匮乏、市场竞争力差等因素。

4.在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中,林俊国指出政府可以对村镇银行减少不正当的干预、完善银行的政策制度、针对性的制定不同的规则;而林世军等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要准确的确定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鼓励其参与市场竞争,对商业银行的传统商业模式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大力刺激村镇银行的创新能力。

三、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的为三农服务,村镇银行的出现应运而生。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经组建村镇银行1233家,其中获批开业的达到1152家。各项贷款余额4862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234亿元。其中为小微企业贷款2405亿元,农户贷款2111亿元,两项贷款占比达到92.9%。从各地银监局的表述来看,过去十多年里村镇银行快速发展,金融市场结构不断丰富完善,已成为服务“三农”、支持小微、中小企业的金融生力军。

村镇银行是以“立足农村,服务农村”为宗旨而设立的金融类机构,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农村及乡镇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体系特有的人口密度低,平均贷款少,家庭储蓄少,交易成本高,资金盈利率低,贷款缺少抵押品,固定资产有限,交通条件差,市场分割,信息不对称风险大,受农业生产周期季节性影响较大因而导致的还贷风险高和非生产性借贷,收入波动大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农村农户、个人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尤其有限,并且农业还具有受自然灾害影响大、资本回报率低、生产周期长等缺点。在银行之间关系来看,由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特有的人口密度低、平均贷款少、交易成本高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农村农户、个人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尤其有限,再上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偏离、经营管理滞后、风险控制能力差等不足,在其他银行的夹击之下,导致了村镇银行在贷款规模、产品创新、人员服务等方面不能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占有核心竞争力。另外,大型商业银行投资发起村镇银行的热情尚未被完全激发,一定程度上也导致银行发展后续不足,因而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内部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来分析考虑。

此外,村镇银行作为市场化经营的金融机构,资本金来源、风险控制水平等方面,也与成熟的城市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距,但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目前状况有所改观。银监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旨在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发展农村经济,更好的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发展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对我国“二元经济”格局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农村地区形成金融产品齐全、人员服务优良、资金投入多元化的金融体系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四、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内部制约

对村镇银行来说,其可持续发展受到的内部因素制约有:

1.村镇银行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差。村镇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相对薄弱,其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是农业和农民,但他们自古以来形成了“靠天吃饭”的生产格局,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放贷资金存在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在经济生活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其金融生态环境还不够完善,使银行的风险度量指标较大,抵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

2.村镇银行的营业范围受到限制,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竞争力较低。在原有的农村金融市场上,高端客户是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基础,中层客户又被农村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等占领,而剩余的低端客户对金融需求较少。村镇银行在这种情况下抢占市场,势必要使竞争加剧。大型商业银行在竞争当中具有结算系统完善、公信度高等优势,为了赚取更多的利,银行开始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中小客户的身上,配套推出了一些对应农户需求的支农产品和服务,这使得村镇银行更加没有容身之地。

3.村镇银行具有较强专业性知识的人才比较匮乏。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竞争离不开人才的竞争,银行的管理离不开专业人才,目前,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恰恰就是缺乏人才,每年经济金融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择业时通常会选择大中型城市的商业银行,几乎没有意向选择去到农村发展。因而最后造成了城市金融银行的人才相对过剩和农村人才的相对缺乏。

(二)外部制约

对村镇银行来说,其可持续发展受到的外部因素制约有:

1.农村市场分散个性化,村镇银行获取信息受限。由于市场的多元化,村镇银行的信贷业务很难建立在对各类需求者信息的定量判断上,在掌握农户和农业中小企业的营业能力、人品道德、家庭情况等反映其偿债能力的非公开信息存在难度。与此同时,由于农村住户分散不易管理、基础设施不健全使得一些金融产品无法推广、交通闭塞导致银行与农民信息不对称等特点,使得信贷人员对农户的贷前调查和贷后审查的管理成本较之城市要高的多。因而影响了村镇银行的经济效益,使得其发展受限。

2.农村贷款抵押中介服务不健全,农业保险体系不完善。农业保险体系的完善对村镇银行信贷资金的运作大有裨益,但农村地区可用来做担保物品的资源少之又少。并且,由于村镇银行主要的投资对象为农业产业,农业产品比较特殊,受季节、气候影响较大,贷款风险高。因而,在我国农村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形下,我国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受到巨大的威胁。

3.农村客户金融知识匮乏,银行金融产品的推广受到限制。由于农户受教育程度与城市人员相比普遍较低,绝大多数只有初中学历,再加上农村金融信息流通不通畅,使得农户金融知识匮乏,不少农户只认准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村镇银行的认识有所偏差,认为其是私立的、不可靠的、不安全的,由于农户存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村镇银行的业务开展、新产品的推广有着很大的难度。

五、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村镇银行的对策

村镇银行打破内部因素的制约,自身应该做到的有:

1.加大金融知识与金融产品的普及,让农户能更好的理解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可以通过完善官网并及时更新动态,或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交通广告等公众平台向农户介绍村镇银行新推出的金融产品和创新服务项目,引导公众能够对村镇银行有更加直观立体的了解,增加农户对银行的公信度。

2.提高业务创新能力,创造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村镇银行要了解当地重点发展农业产业的相关政策,主动加强与当地政府各部门的联系,分析本地区经济发展格局和走向,并结合本地农户具体的金融需求,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需求去开发不同的金融产品。

3.要增强农户的信用意识和和合作意识,让农户了解到个人信用的重要性。村镇银行要结合地方机构共同构建农村信用体系,增强农户对自身信用记录的重视,让农户意识到市场交易中的经济活动与个人信用记录有着密切的联系。还要增强农户与银行的合作意识,开展互助合作,拉紧两者之间的利益联结纽带,共同抵御信贷风险,实现共同富裕。

4.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鼓励人员学习先进知识。与大型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的现有形势不足以挽留高素质的人才,人才是一个企业的血液,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这个企业是没有活力的,所以,村镇银行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条件就是要不断提高现有人员的素质,吸收外来的高素质人才,银行要给予从业人员足够的自身发展空间,鼓励人员创新,必要的情况下要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二)政府机构的对策

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来自外部环境的支持,政府能够做到的有:

1.政府可以对村镇银行给予一定的货币政策的支持,对本地村镇银行可以实行差别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给予村镇银行更低的准备金率使银行获得更多的资金流;政府还可以为村镇银行提供征信服务等方面的引导。

2.在财政政策方面,针对有些村镇银行为了规避风险有时拒绝为农户贷款的情形,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拨款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当银行为一些特殊情形下农户贷款时所经受的风险进行补偿或奖励;政府可以对新成立的村镇银行适当的实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的政策支持,使得银行在成立初期可以扎稳脚跟;还可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优化农户生产生活经济大环境,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高农户对村镇银行的信心。

(三)中国人民银行的对策

中国人民银行对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做到的有:

1.人民银行要提升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力度。对其可以采用差异化监管的方式,对不同类别、不同规模和不同业务范围实行分层次监管;对监管手段、监管内容、监管技术要进行创新性的运用,帮助村镇银行及时发现漏洞、降低日常风险、支付性风险和清偿性风险。

2.人民银行可以适当放开村镇银行跨区发展业务的范围。由于本地金融有效需求不足,银行吸收存款现状欠佳,村镇银行实施跨区经营的积极性较高,人民银行对村镇银行跨区参股经营进行合理导向。人民银行与村镇银行携手共建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内控制度,促进村镇银行稳健经营,让村镇银行踏实走好每一步。

六、结论

综合我国关于农村机构的研究和探讨以及实践可知,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虽然目前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势良好,但由于刚刚起步,经营规模、人员服务等方面还有所欠缺,银行想要获得本地区农户的认可还需要做很多的实践。在另一层面,村镇银行想要获得发展应从自身理念出发,打破传统经营模式的桎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下,勇于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进行创新。当然,只有村镇银行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外部环境的大力支持,协调好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客户之间,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稳步踏实的走好每一步,让村镇银行能够切实的为农民服务、为农业产业服务。

参考文献:

[1]任涵均.村镇银行与县域经济发展协同性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4:164+173.[2]刘丹冰,许燕.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问题与法律对策――以西北地区的调查为依据[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93-100.

[3]康微婧.中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32-35.

[4]张宏杨.政策扶持优势消失预期下的村镇银行发展战略调整[J].时代金融,2015,23:84-88.

[5]魏建宇.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6]周露.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J].市场论坛,2011,03:59-61.

[7]徐梦周.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模式探索与政策建议[J].科学决策,2010,10:22-2

[8]刘通.中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2011,01:40-44.

[9]汪涣涣.我国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10]蒋丽群.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11]曾明经,袁雯雯.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模式探索[J].时代金融,2011,27:97-98.

[12]任永成.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12].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13]高晓燕,孙晓靓.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06:96-100.

[14]Allen N.Berger,Iftekhar Hasan,Leora F.Klapper.Further Evidence on the Link between Finance and Growth: An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