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学生学习生活中有“专念”和“潜念”两部分,前者是有益的,而后者是有害的,它们的力量都非常强大。 “专念”状态能让学生更好地驾驭地理学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迎来“第二阵风” 在地理学习中,学生经常会说“累死了”“烦死了”。这种疲劳和厌倦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们未仔细推敲的预期。比如,一位学生重复写“自然带、自然带……”,身心俱疲才停笔,他说自己的手都麻了,连一个标点都写不动了。此时,如果让他在试卷上写下班级和姓名,他会轻松地完成,他并没有真正耗尽能量。当学习背景发生改变后,学生又找到了新的力量,这种新背景下的新能量称为“第二阵风”。感知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同样是地理学科的学习,在不同的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刺激。具有专念意识的学生会主动想办法改变,迎来“第二阵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改变地理学习的内容、方式等,这些都有助于打破疲惫的定势。
从平常中洞见创思 如果学生尝试了很多次,但都无功而返,那么许多学生就会放弃。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通过研究告诉人们,即便是有了转机,这种习得性无助也会让他们坐以待毙。被心理定势掌握头脑的学生不会重新审视周围的情况,不会对新出现的有利信息做出反应。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不受思维定势的束缚,才能把世界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水循环》一节中,笔者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以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表述对“水循环”的理解。辩题是:水资源是否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笔者把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反方两组。此过程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两点:水循环维护全球水体动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取用水量超过水资源的更新数量,或使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
转变角色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优化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
变被教为互相学习 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和学生保持一种平等的关系,不把自己的形象定格为“权威”,而应该和他们一起学习、探讨,对他们的优秀表现,及时给予表扬,在课堂上多说一说“你真棒”。
变被问为主动质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有了安全感,才会充满信心,思维才会被激活,在课堂上才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
变被考为自我诊断 教师主要是改变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本身才是最好的奖励,从而乐于参与考试。
变被评为参与评价 教师要把定性评价和定量相结合,弱化评价的甄别功能和选拔功能,以激励学生创新。评价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是否能将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评价学生的探索性活动水平;评价学生的理解水平;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课堂心理气氛是学生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以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学生课堂有效性。
积极情感感染学生 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笔者在地理课堂上对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总是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即便是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的答案,也热情鼓励和引导。
合理利用信息传递 教师所传递的信息也是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是否新颖、科学,教学结构是否严密,对内容的表述是否形象、生动、具体,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等,都会影响知识的可信度。
创设多种情境教学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情绪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积极情绪下,人会获得幸福,促进其工作和学习;而在消极情绪下,人的生活学习满意度下降,行为禁止系统发生回避行为。这就是“你怎么讲课他都麻木了”。所以教师应创设多种情境教学,从学生角度设计课堂活动。
及时激励
中学地理教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整w教学环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学地理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关系。在新课程改革下,在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成熟阶段,信息科技运用到中学里比教学中,为中学地理带来了重要的变化,为中学地理教学增添生机与活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鉴于此,本文将具体探讨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1.信息技术承载的信息量比较大。在信息技术融入到中学地理教学之前,教师教学一般都是依照粉笔、黑板等传统的手段,教师将自己要讲解的内容写在黑板上,然后一一的进行讲解,书写的时间就要占好多,特别是地理课程中,地图的描绘更浪费时间。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弊端,信息技术大多采用的是课件教学,PPT的容量比较大,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在课件上展示出来,教师备课的时候将课件制作好,上课的时候直接运用,为教学节省了许多的时间,省下来的时间学生可以自由的思考、讨论,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利用课件展示,还可以有动画的功能,山川地形展现出来,可以反复播放,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2.信息技术表达形式灵活多样。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学基本上就是教师教课,学生听课,信息技术运用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声音、图片、文字、影响结合在一起的集成功能,将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处理,对学生视觉、听觉进行刺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学习丘陵地带的时候,传统的学习方式下,教师只能图像来想象,现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展示丘陵的视频,理解的更加的透彻,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1.过分依赖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不论是多么发达,那也是辅助作用,取代不了人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与实践中,大多数老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往往过分依赖,将传统教学的优点全部丢弃,必须要的板书环节也被忽略了,更是没有依据地理教学实际采取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多媒体展示教学速度非常快,一节课可以讲解很多内容,学生吸收不了过多的知识,慢慢就会对课程教学失去兴趣,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提升。
2.信息技术与教学目的背道而驰。信息技术的运用,丰富多彩的画面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有的时候,学生并没有对学习内容有多大的兴趣,而是对其中的画面产生兴趣。并没有达到信息技术御用的目标。让他们讨论的时候,往往讨论的是多媒体上的画面,而不是具体的知识,在课后更不会继续学习,信息技术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总学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的策略
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体作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声音、图片、文字、音像结合在一起,具有丰富多彩的颜色,还可以用动画进行展示,有利于直观的展示教学内容,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弥补传统教学手段下的不足,为地理教学提供一种全新的、新颖的教学方式,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通过信息技术通俗易懂的的教给学生。信息技术不仅仅有利于传授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帮助学生优化学习的环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
2.利用多媒体,创设适应的学习环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学的主要工具是挂图、插图、投影等等,这些工具虽然好用,但是展现出来的教学内容都是静止的,地理事物中的运动变化展现不出来,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学生也了解不到位,学习兴趣调动不起来。信息技术有利于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可以在网站上搜集资料,并且利用动画进行模拟与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事物的变化,学生在观察中思考交流与讨论,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动力。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出来,让教师的教育学生学习统一起来,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可以展示动态画面,可以随时观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3.信息技术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那个,有很多重点与难点,利用传统教学方法来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地理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将重点与难点展示出来,便于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与掌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加强教学容量,合理分配课堂时间,零散的知识点更容易整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4.信息技术可以对学生产生刺激,提高学习的效率。大量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记忆的时候需要受到感官上的刺激,刺激越大,人的记忆就会越长久,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学生的视觉听觉都受到刺激,文字、声音、图片结合在一起,采取交互式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
5.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开放性、个性化的特点,可以创新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主要采取演示型的、探索型、练习型教学模式等等,将重点难点、切入点都呈现出来,便于学生探索思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模式,符合教育教学的目标。中学地理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便提升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0-095-1
一、视听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自然带这一节课时,教师讲授新课前先放一段景观录像――非洲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和亚欧大陆上的温带草原景观。非洲草原上点缀着散生的乔木,时有斑马、长颈鹿、羚羊等出没于草原中;而亚欧大陆的草原景观呈现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景象。为什么不同的地区景观不同?同是草原为什么又呈现各异的景观呢?使调动情趣和引发思维融为一体,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去思考、去探索、去想象、去创造、去开拓。
2.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开发
比如在讲到高中地理必修二“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中“工业的区位因素”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幻灯的作用,制作一个灯片,把城市周围的主体要素:如资源、能源、交通、河流、农业生产等情况描绘出来,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假设建立某一工厂、应安置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做既克服了照本宣科的毛病,又给学生带来了充分的思考时间,有利于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发挥联想,得出结论,掌握知识并把它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深入思考,发挥想象。有想象才有创造,有创造才有开拓。
3.有利于学生记忆能力的提高
地理视听教学由于其新颖、多样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并以其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眼看、耳听、脑动等多种感官共同运作,因此,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记忆能力。据心理学研究,对信息的储存来说,单纯朗读能识记10%,单纯听到能识记20%,单纯看到能识记30%,可见,视觉对人接受信息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而视听结合能达到65%。由此可见,地理视听教学,在提高学生记忆能力方面的作用非常之大,是其它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二、地理视听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在运用这一教学手段时,也必须认识到它并不是万能的教学手段,它也同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一样有其独特的优点,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在地理教学中不分内容、不分形式,一味强调地理视听教学手段,那么不但达不到它应起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
1.注重视听教材的合理选择
地理学的内容十分广泛,地理视听教材又丰富多彩。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决不能不加选择的、凡是与地理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通通运用,而是要针对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加以适当选材运用,同时还受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认识规律的过程所限制。一般,初中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不够稳定,但机械记忆、形象思维都占优势。因此,在选材上要注意形象生动、具体直观的材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更好地理解、巩固知识;高中生的注意力趋于稳定,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在选材上应更加注重带有启发诱导性、独立思考性强的材料,提高他们分析、综合、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注意视听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
实验表明:在一堂讲授课上适当地使用3件~7件幻灯片或投影片(复习课可以稍多些),或放映片长15分钟左右的电视录像、5分钟~10分钟电影,或听3分钟~5分钟的录音较合适。在一节课中选用一至两种媒体为好,媒体过多,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喧宾夺主,反而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再者,评价一节课效果好坏,并不在于我们用的是传统教学手段或现代视听教学手段,也不在于媒体运用的多少,而重要的是在于我们能不能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实现教学目标。各种教学方法没有绝对的优势,它总是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相联系,而相对地表现其优势,只有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整体结构的目的。
3.处理好教师与视听材料的关系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地理视听教学,倡导的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但并未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绝不能忘记教师的责任,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事实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若想要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的认真组织和精心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作用的降低,恰恰相反,这两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明确: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都大大增强,所以对教师的作用不应有丝毫的忽视。
[参考文献]
目前,GIS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不同的领域和生活各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不仅仅受到政府部门的关注同时也得到人们的重视。从应用方面来看,GIS普遍应用于气象调查与探测、交通管理与监测、资源利用与开发、农业调查与管理、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建设等领域。由于时代潮流的进步,地理信息将在人类的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取得了更突破的进展。通过人们对GIS的重视与研究,高科技领域将有巨大的进步,并提高信息化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在教学领域起着良好的作用。教学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最大焦点,不仅关系到学生发展更关系着国家的未来。目前,我国一些比较大的城市,在中学阶段教学中,已经开始实施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种系统教学不仅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也增加了学生对高科技的了解,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国家培育新一代的栋梁之材。河北省更应该追随国家发展趋势,增加对学生的信息化教育。在重要的中学学习阶段,将GIS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为国家培育出一批新型地理素质和地理水平双提高的综合性人才。
二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设想
1.建立地理信息资源网络环境
GIS的特点具有多重性,广泛的数据来源,信息处理准确,空间层次化分明、产品形状多样化等。我国网络技术正走向成熟,在网络技术的高度配合下,想要使地理信息更加全面,内容更加强大,对硬件环境就必须有相应的条件:(1)在教学中实施地理信息系统,学校就要以建设优越的网络条件和计算机设备为前提,在教师教学时可以及时使用网络提供大量的资源。(2)在满足网络条件和计算机设备条件下,教学老师必须使用计算机设备熟练使用GIS软件,在软件和计算机共同运作下,使学生在地理教学中得到更可观的成绩。(3)学生通过对计算机的使用和GIS技术的深入学习,在学习地理课程中更好地理解地理信息知识。为了获得相应的地理结论,GIS技术在计算机的运行中,将各种地理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处理、合成、集成、再分析、继续处理、合成……
2.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通过使用地理模型分析的方法,将地理空间数据资料在计算机应用GIS技术处理,获得多种结构和形态的地理信息。GIS是充分融合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地图形态、数据检测和测量、地理地形等因素汇集在一起的技术。将GIS应用在教学中,地理数据资料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地图数据资料与主题数据资料这两大部分结合成地理数据库,在我们生活的空间中,万物的平面和立体空间形态构成了地图数据。主题数据资料不仅记录数字的多少,同时记录了数据的分布状况和环境情况。例如气候对动植物的分布影响、气候对地形的影响、自然条件对生活的影响等,这样我们就需要收集环境数据、温度、湿度、水源等必要的影响数据。我们就要应用广阔的网络资源来收集这些数据。为了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就要收集大量详细、具体的空间和主题数据,将这些数据整理、合成建立一个相关的整体数据资料库。运用GIS对数据库分析、处理,将地理实际状况与地形、地势等属性相结合所形成的结论,将地理信息以编码形式详细、准确地表现出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7-1576-02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如学生应怎样去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有什么关系,复习有哪些好的方法,等等。教育心理学在19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已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根据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地说明了学习的概念,这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标志,也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传统教育中,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其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在现代教育中,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这些特点在《药理学》教学中表现的较为突出。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的基本学科之一,是以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医学基础学科,为指导临床各科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的桥梁学科。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药理学一方面研究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研究药物本身在体内的过程。它与主要研究药物本身的药学科学,如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制药学等学科有明显的区别。
因此,药理学的教学既要求清晰明确的讲述药理学的理论知识,将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药理学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又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药理学的内容与临床用药的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药理学》教学中合理应用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些理论方法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是笔者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尝试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促进教学、提高效果的一些体会。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等很多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如果能够合理应用,对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观的应用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的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比较可靠的一种解释、假设,它不是绝对的、唯一正确的答案,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因此,在《药理学》教学中,要充分启发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不能将书本上的内容与结论教条化。例如,在讲授《抗心绞痛药物》这一章节时,除了要讲授药物可通过舒张冠状动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或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而增加冠状动脉供血;药物也可通过舒张静脉,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前负荷;舒张外周小动脉、降低血压,减轻后负荷;降低室壁肌张力;减慢心率及降低收缩性等作用而降低心肌对氧的需求等作用机理以及具体的硝酸酯类及亚硝酸酯类,肾上腺素B受体阻断药,钙拮抗药等药物以外,为开拓学生视野,最好还能够提到除了外源性的药物,机体自身也会产生诸如sP、CGRP等许多内源性的心肌缺血保护物质。而且其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新的抗心肌缺血药物开发的研究热点。这样就将学生的视野引向书本之外,强调新的思维方向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与浓厚的求知欲。
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观的应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原有的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因此,教学应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即注重“先行组织者”的重要学习意义。先行组织者是指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涉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清晰地将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结构和新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
在《药理学》教学中,内容涉及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甚至还会涉及一些临床学科的内容,这就要特别重视“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利尿药》这一章节时,涉及一对辩证的矛盾关系:即使用利尿药时,一方面可以使肾的稀释功能降低;另一方面可以使肾的浓缩功能也降低,从而排出大量渗透压较正常尿为低的尿液,表现为强大的利尿作用。肾脏既有浓缩尿液的功能也有稀释尿液的功能,是理解利尿药药理作用的关键,但如果直接讲授这一部分内容则比较抽象并具有一定的“自相矛盾”性,因而比较难以理解。因此,充分讲授清楚肾脏泌尿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相关内容,将其作为理解利尿药具体作用部位和作用机理的“先行组织者”内容,就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理解这一难点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
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观的应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双向建构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在《药理学》的实验教学中,经常需要应用各种给药技术,在讲解“皮内注射”这一方法时,语言描述是不能让学生直观地明确进针的手法与进针深度的。但如果告诉学生“皮内注射”其实就是医院门诊中护士给就诊患者作皮肤试敏的注射方法,那些有此经历的学生往往能够很好的掌握这一给药技术。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只有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经历更多更好地结合,才能顺利地转化为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更好的为学生所接受,也就是知识为学生所“建构”。
2 教育心理学感知规律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感知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来组织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特点,才能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感知规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强度律 是指教学刺激信号的相对强度要恰到好处。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上课前例行检测调整多媒体语音系统的
音量,讲课的音量要适中,太高太低都可能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的PPT字迹、背景色彩都要细心设计。《药理学》的内容涉及解剖、组肝、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学生的普遍感觉是“内容较杂”,因此,更应注意多媒体课件主色调对人的情绪影响,一般来讲,由于蓝色是一种冷色调,具有使人的情绪稳定,思维集中的心理作用特点。因此《药理学》课件的背景色彩多以淡蓝等冷色调为主。
2.2 差异律 即对象与背景之间差别的知觉规律,差别越大,越易使对象从背景中区别出来,从而使得感知对象能被学生清晰地感知,因此,在《药理学》教学中,应力求使讲述的重点与难点,在颜调、声音强度、形状大小、线条粗细、材料内容和性质等方面与其它的内容具备明显的差异,以利于学生感知。例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一章中,与很多药物不同,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一个重点内容,因此,在板书或多媒体课件中,要将该部分内容以特殊的字体或颜色标出,以示差别。
2.3 活动律 活动的对象更容易被我们感知,因此在教学中,应多采用活动教具、活动模型及现代化的视听传媒,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这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抗心律失常药物》一章中,关于冲动传导障碍与折返激动的形成这一部分的内容,如果单纯用语言来描述,往往不宜理解,但使用十几秒钟的Flas,则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全面、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很容易理解。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作为中心信息源的地位开始改观,其作用更多是作为一个组织者、辅导者、协调者,传统上的“你问我答”式的单向交往已显得呆板,取而代之的是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敢于质疑,敢于批判。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21世纪的人才标准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需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为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要素的动作。地理教学中要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结果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产生的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吗?”
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想方式。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例如:“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到撒哈拉沙漠,使其变为绿洲良田?”“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人类怎样向外星球移民?”“如何减轻巴拿马运河太繁忙的交通?”等问题,十分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
随着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进行,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内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案例教学法也正越来越被广大地理教师所重视和关注。就高中地理新教材而言,许多章节采用了"案例分析法"来编写教材,因此,案例教学法对整个教学过程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以下是笔者一年多地理新教材教学的经验积累。
一、高中地理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要点
1、遵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对案例的选编要对应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教学案例本身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呈现。因此,我们对案例的运用,其本质就是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理性解读,是对课程标准要求加之知识理论的诠释。因此在课堂案例探究中,就需要对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进行分析与探讨,通过这种知识的传授为学生构筑起地理学科的基本学习概念与理性认识。除了教材上已有的案例,我们在对这些案例进行替换或者改造时,只要遵从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原理的掌握,都是可以的。
2、案例必须具备鲜明特征和突出典型。所谓“案例”必须从案例本身来说,其信息点明确、针对性强,才能实现对学生活动和思考的引导,才能体现案例的价值所在。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如果我们选取的案例蕴含了较多的无关主题的信息,无疑不但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还致使学生对所需要探求的知识点认识模糊,这既不是教学上的创新,也无法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案例素材来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体会来看,地理课程教学案例应该有激发兴趣的元素。只有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案例,领悟出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这就要求我们的案例选材必须来源广泛,内容丰富多样。从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乡土地理、热点内容的兴趣度较高。当然来源广泛仅仅指素材,在应用案例材料中,还需要对内容加以提炼,结合课程教学特点来进行设计。
4、应注意的问题。要注意课堂效率的提高,在案例的展示过程及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效果及效率;案例教学的实施,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要把握好时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案例可能有不同的见解,或者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对材料有新的感悟,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而且嗨可能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后果。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意义
1、高中地理知识很多是非常抽象和深奥的,在传统教学中,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概括与灌输,是学生获得的都是抽象的以及概括化的生硬知识。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究,使学生可以获得自己能够驾驭的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如对于正午太阳高度角与纬度的关系就可以通过一次具有研究性的案例探究,让学生理解清楚。(不详叙)
2、案例教学法所采用的方法,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创造环境,学生有着较大的自由度、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有培植创造才能的土壤,就不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案例教学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案例教学常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去做出反应,从而也就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在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各种各样实际问题的机会。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一方面不断形成理论视野,把握案例的分析技巧。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着理论如何运用于学习实际,从而及时有效地促进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真正达到理论与时间的结合。例如:城市规划问题,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工农业交通区位问题都可以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达到教学目的。
4、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情感。阅读那些生动、逼真的案例,往往能牵动学生的情思,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讲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更能提高学生的认识。并使认识和情感有机结合,形成坚定的教学信念。
三、高中地理课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创新思考
1、以学生为主体,定位教师角色。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推行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就要求在地理课程教学中重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对学生学习的向导作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知识。
2、遵循教学普遍规律,创新教学环节。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必须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完整和教学环节的衔接,使得案例在应用于预习引导、要点理解、实践调查等环节时具有较好的衔接性与连贯性。案例教学是课本知识的一种嫁接,尽管与书本的条条框框理论表达不一,但其知识点实质是一致的。所以即使案例不断变化,仍然需要紧紧围绕课程知识要点进行创新,遵循教学规律,不能偏离教学的方向。
计算机网络技术给各行各业带来了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也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积极的变革,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可以起到催化的作用,而面对当今教育需要转变观念,以素质教育为归宿等要求,信息技术至关重要,从文中具体论述。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必然性
高中地理教学中地图教学占有一定的地位。长期以来,高中生识图能力较弱始终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我们在进行高中地理地图教学中难以用板画形式表达,主要应用的是课本插图、地图册和挂图,这样难以做到把地图叠加或拆分,这种地图展示法自然地表现出它的如形式较单一、无法充分体现动态进程等缺点,难以达到地理空间分析的要求。以计算机为先导的多媒体信息化技术辅教手段则以其声像结合、动态展示、色彩丰富、表现效果强烈等优点成为新时期开展教改探索的首选方式,它正好弥补了上述传统地图教学中的许多不足。但值得指出的是,CAI仅仅是“弥补”了传统模式的“不足”,而不能完全取而代之,因为以我们现有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条件,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考查中均还不允许淡化教材,相反,是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来强化教材,教材和地图册中的地图表示法不是计算机或其他媒体可完全取代的。因此,我们所开展的探索属于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来促进地理教学的教改模式,而不是寻求一种替代教材的全新“模式”。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也有利于因材施教,体现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利于多种教学策略的实现,深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因而新课程地理教材的突出特点是教材的多媒体化、教学的个性化与自主化、情景的虚拟化和地球的数字化地理教材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地理学科整合的重要性及发展的必然性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利用信息技术扩展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资源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获得更多的地理课程教学资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以扩展教学资源的来源;二是扩展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三是扩展教学资源的内涵。扩展教学资源的来源是指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诸如计算机、网络这样的信息技术手段查询、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以往的教学常常依赖于印刷型教材资源,教学资源十分有限。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可以来自于多种渠道。比如,可以来源于电视节目,可以来源于互联网络的学术论文、教学视频、网络讨论、虚拟实验信息等等。
扩展教学资源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指教学资源的表征与呈现可以突破传统常用的文字方式,而是以动画、音视频、图片图像等多种媒体形式加以表现,可以通过设置适当的呈现时机与方式(比如以非线性方式来呈现,更加符合学生的非线性思维)更好地呈现教学资源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扩展教学资源的内涵是指可以通过动画或虚拟实验等方式有效地表现原理性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原理性知识更为系统地加以呈现与拓展,让学生不仅可以感知学习内容,也可以体会内容中蕴含的原理。
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评价
传统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评价常常借助课后习题以及试卷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在教学评价环节的引入可以变革课程教学评价过程与方式,更为客观、全面、系统地评价教与学的效果。
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评价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通过电子学档等方式来收集、整理学生的学习过程材料,促进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评价从总结性评价为主转向兼顾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以便更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处理评价信息。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制作试卷的工具软件制作试卷,可以制作在线试卷,可以通过电子评阅系统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判,通过 Excel等工具记录、分析学生的成绩。
时代是在永不止步的前进着,社会的发展也在时刻紧跟着时代的潮流,信息技术的进步也为学校的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支撑。我国目前的教学现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单纯的课堂讲解知识变成了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内容。而且对于我国的高中地理授课,信息化教学更是举足轻重,师生的学习由原来的面对着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转变为运用多媒体技术拓展更多形象具体的知识,为师生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氛围。
一、信息化教学的原因
社会的进步对学生们的素质要求逐步提高,原来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足以支撑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要想在一个新的纪元新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在教学的设备上进行全新的改革,顺应时代的潮流就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如果只是依靠传统的纸质地图和老式的地球仪并不能对专业的地理知识进行诠释,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到知识的规律,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也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对地理学科的学习。
二、信息化教学在地理学科中的优势
(一)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给学生造成了疲惫性的学习压力,新技术的应用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之前的地理学习中,教师们一般采用的都是投影仪、地图纸等简单的仪器对地理知识进行讲解,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觉得有一种力不从心的压力,因为这些仪器并不能直观甚至是清楚地解释知识的原理,所以对学生们来说地理知识比较难理解。例如地理学科中的地球运动和三圈环流这些看似简单实际并不是很好理解的地理规律,如果只是依赖教师的讲解,大多数的学生并不能真正的理解或者是掌握这些地理规律和知识。而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学生们很大程度的减轻了这方面的压力,信息技术通过形象的动态图,并且融合教材知识、声音讲解为学生们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直观的视觉冲击,令学生们记忆更加深刻,相比较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更加的浓厚。
(二)顺应时代的潮流
历史的车轮一直滚滚向前,全世界都在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各地的学校也都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实行了信息化的教学。虽然不能否认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弊端影响,但是根据辩证主义来为信息技术界定的话,也是利弊结合的,社会的发展如果只盯着信息技术的弊端,那么时代如何进步?也许,会被碾压在历史的车轮下。所以,我国高中地理教学实行信息化的教学是紧跟时代潮流,顺应时展。
(三)拓宽地理学习的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书本教学资源有限,仅限于教材提供的知识,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的学习范围狭小,有限的资源制约了学生们的知识渴求,而信息化教学为学生拓宽了学习的范围。多媒体教学可以集中多种多样的知识进行讲解,并结合多个案例为学生解读各个知识。学习内容的详细解读,为学生们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机会,知识变得简单,地理学习的压力减小,学生们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的提高。
三、信息化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教师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传统的教学只需要教师进行备课,讲解知识,但是信息化教学下的教师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备课方式,那么教师授课以及学生学习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的准备更加充足,为教学准备合适的课件,将信息技术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还需要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这样才能达到一种将传统与新型相结合的效果。
(二)吸引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地理知识的学习,不能只依靠教师的讲解,还需要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学生对地理学习有了主动性,就会充分的发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技术制作新颖的课件,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欲望就会提高从而增加学习效率。
(三)组织教师进行新技能培训
新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所以传统模式下的教师们,需要进行新技能的培训。国家或者学校应该为教师们组织专门的培训,让教师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从而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更加有利的学习环境。
结语: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转变为课堂的主体,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使得学生进行主动的创新性的学习。这种新的模式,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而且也使得教师的主动性得到很大的提升,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新模式。信息化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将是一个教学时代进步的体现,为我国各行各业提供了新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任何兴趣的学习,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自知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有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学习就会学得轻松而富有成效。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图像和音响效果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不仅让学生对课堂有了新鲜的感觉,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滚滚长江》一课时,我就截取了《话说长江》的影视片段,从不同感官对学生进行引导刺激,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同时又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对该课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教师就可顺势利导,引导学生对长江其他问题的探究与思考。
2 利用信息技术,突出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打破时空的局限
地理学科是一门领域宽广、内容丰富、学科思维综合能力较强的课程,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身体发育、智力发育尚不成熟,如果单靠教师讲解来传授这些知识,学生听起来就会一片迷茫。而信息技术就恰恰解决了这些难题,它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学生接受起来也更轻松、容易。如在讲授《地球的运动》一节时,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所产生的意义及地理现象形象而生动的表现出来,从而得出“地球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周期移动――五带和四季的形成”这一因果关系,让学生理解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使以往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习兴趣,突破难点,事半功倍。
3 利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优势,引导开展形式各异、内容多样的探究性学习,为学生展示自我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地理教学中的地理事物、情景、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便于学生认识地理规律,为学生进行多样的探究性学习创设更广阔的空间。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种需要就要表现。”可见,利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有机整合不仅能较好的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探究性学习,而且还能为学生创造多种表达知识的机会,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被激活,才会产生大胆的联想,提出更多、更新的想法,学到更多的知识,各方面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4 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认识当今世界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教学中,如果单靠教师的讲解是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当今世界严峻的环境问题,这时,多媒体就可以发挥它的巨大的作用,让学生得到一个直观的感受,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在讲授《滚滚长江》时,我从网上下载了很多相关的视频和图片,为学生直观的展示了长江流域乱砍滥伐现象、长江水面漂浮白色垃圾、水土流失现象、工业废气任意排放造成的酸雨图以及工业污水的排放等现象,学生真正从直观上得以感受,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之后,我趁机展开了讨论,学生们热情高涨,畅所欲言,本节课,我也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为学生树立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轻易地突破教材重难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地理教学时也应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注意选题,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教学,但并不适合于每一节地理课,它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否定,有些课题可能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讲授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更好。因此,要想让课件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有必要认真选择课题。如在义务教育七年级教材中的《澳大利亚》一课涉及到澳大利亚的位置、地形、动物、人口、经济、城市等诸多内容,引用语言描述,学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要借助多媒体的帮忙。
第二,注意“辅”,关注教学效果。
在一节课中,将传统教学方法(如板书、板图、板画、谈话法、讨论法等)和课件演示有机结合,有时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件制作中要突出其“辅”不可喧宾夺主。课件主要用来解决一节课中难以用传统方法讲解的内容,这样既可以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又可以减少课件制作中的工作量,发挥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注意多种媒体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有机结合,使用时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制作课件前应充分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需要去收集合适的媒体素材。不能把一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引入课堂,即课件要注意用动画、声音、视频等表现动态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等用传统教学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要讲究实用,切记花哨。
一、让愉快教学再次重现于课堂
使愉快教学再次重现于课堂,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新理念,体现了课改地理在教学中最讲究图文的运用,通过读图、析图来获取知识、巩固所学知识;通过理解、推理解决疑难而扩张思维。传统的教学所使用的地图是静止的平面图,而图中所扩展的知识都是由教师口头描述补充,学生去进一步想象。教师言语中描述的过程,这是一个虚拟的过程。教学幻灯片中的抽拉式的动画,虽然可以使虚拟的教学过程变得现实一点,但仍有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解决了这一虚拟的教学,正所谓的“一切尽在无言中”。如讲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借助资料库中的实况录像,让学生观看,达到了形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一饱眼福。在讲四大洲、七大洋及板块构造学说时,运用教师收信集整理好的网络辅助教学课件,让学生在局域网上的相应课件中操作鼠标,填出七大洲、四大洋及六大板块的位置,并自测相关的练习。对于测试不满意的同学,通过自测,发现不足,重新更正,再次练习,以达到自己最满意的效果。在填绘练习中,同学的互助、互动,教师对学生作品的展示,和学生运用网络获取新知识的展示以及师生的对话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让大家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了知识、品尝学习中获取知识的快乐。
二、化难为简,强调重点
在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地理知识因其时空跨度较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理知识和规律掌握的难度,学生在单纯的文字介绍和描述中很难做到对地理知识和规律的掌握。所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简单的演示将地理知识结合进去,能够使学生很容易的理解地理知识及其概念。比如,在有关《我国四大地理区域》课程的准备过程中,教师将我国四个不同区域中的各个方面:气候状况、地理位置、矿产资源、经济水平、人口组成以及城市发展情况等一一介绍,从而使该内容的学习由难到易、化繁为简,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该节课内容学习的难点。在有关“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将它们依照不同作物的种植类型将其分为不同的图形,教师在内容的讲述中要逐一介绍,这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三、基于校园网等局域网的网络教学
要经常性地开展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就必须善于积累地理电子教案、分类电子地图、地理CAI积件,构建自己的地理数字化素材库;就必须善于积累图像、声音处理经验、动画制作经验、课件的制作经验,努力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等局域网,使之与相对成本较低的卫星电视互联,教师、学生既可以共享通过卫星电视互联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料,又可以通过校园网等局域网实现交互式教学,防止出现信息时代的不平等教育现象的产生。
四、信息技术与自主学习的整合
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地理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地理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学科“整合”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整个课件中的教学思路、设计、环节等都是围绕着学生是如何来“学”这节课而进行的,一切都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征,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等等的培养。教学课件要方便实用,切忌花哨繁琐;要考虑如何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何启迪学生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技巧……因此,教师设计课件时,要转换角色,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设计课件,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上课时,要使课件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有机地融合为一起,形成一个艺术的整体。如我教学《地球运动》这一节课时是在网络教室进行的。学生根据教材中的难点、重点,选择课件中的内容自主学习,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多思善问、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黄赤交角的存在又引起地球绕日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从而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让学生大胆想象:假如黄赤交角由现在23度26分逐渐增大到90度,地球上的五带会发生什么变化?同学之间可以进行学习交流,同时也可以同教师探讨问题,形成了多方面交流的交互式学习氛围。
总之,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学科的整合,为地理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为直观的教具,为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创造了条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
作者:马荣霞 单位:秦皇岛市卢龙县印庄乡印庄中学
2.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了强调我国的西北非季风区基本不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我先用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诗句引入,把学生的思路带到我国苍凉雄浑的西北边陲,然后以春风为引子,讲述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对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深远影响,指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难以得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3.亚热带气候有两个家庭成员: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这两种气候所对应的代表性经济作物都有柑橘,为了强调柑橘是典型性的亚热带水果,我向学生吟诵了屈原的名篇:“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并说明这里的“南国”就是指地理学中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即我国南方地区。
4.地形对局部小气候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海拔越高,从地面辐射中获得的热量就越少,气温就相应得降低。这一点,我们的古人早就有对此种地理现象的描述,比如唐朝诗人白居易就观察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并由此大发感慨“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来。”从山寺桃花为什么阴历四月才盛开的原因为切入点,教师引入新课的角度就会比较新颖,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2-26
一、地理信息技术概述
地理信息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技术系统,它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数字地球技术。将地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桎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采用地理信息技术,通过清晰的图像,可以全面分析知识点,使得知识点更加具体化。
二、地理信息技术在高校地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通过提高地理信息技术的空间分析能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对于地理这门学科而言,由于其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影响到地理教学质量。而GIS作为一种特定的空间信息系统,其操作对象是空间数据,在研究由点、线、面、体这类由三维要素组成的地理实体时,利用GIS技术,可以对地理实体分布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其进行定位扫描,实现地理空间过程演化的模拟和预测。学生通过GIS技术在空间定位扫描过程后的图像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理实体的空间分布结构,进而更好地消化知识。例如,在学习“地球自转运动”这一知识时,我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将地理自转运动设计成三维动画,让学生观看,并提出问题: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向是否有变化?地球自转方向是怎么转的?让学会带着问题去观察三维动画,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兴趣。
2.建立信息平台,培养学生地理信息加工能力
地理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单纯依靠课堂上知识的讲解是很难达到教学预期目的的。另外,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只局限于课堂知识的教授,针对书本上的知识做一些介绍,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地理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而互联网上有着丰富的资源库,学生可以学习到课堂上没有的知识。学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搜索,一方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培养自主探究能力。而作为教师,在学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搜索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提取有用的信息,让学生去发现地理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答案。如,让学生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搜索我国汶川地震发生的原因、危害以及解决措施。学生通过信息系统搜索,搜索到相关问题的答案,这些答案比教师的讲解更加直接、明了,更容易让学生消化。
3.突破难点
长期以来,在高校地理教学中,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这种方法不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影响到了教学效率的提高。而地理信息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桎梏,在地理实践教学中,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学生可以通过大屏幕更直观地学习地理知识,加深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另外,教师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的模拟功能,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虚拟现实世界,变抽象不可视为形象可视,有利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知识,促进学生的成长。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关各方对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高校地理实践教学中,要想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大教学改革,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实践教学中,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将地理知识具体化、立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而促进地理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