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德育教育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1.家庭经济较为困难,想要早日找到工作为家庭减轻经济压力。2.没有在初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习成绩和基础能力较差,无法就读高中只能选择中职。3.完全没有主见,全听家长的意见,获得一张毕业证书即可。大多数中职学生都认为自己既然没有考上高中,那么自然也没有就读大学的机会,因此就抱着混日子的想法来到中职学校,自然而然在学习过程中也不会认真参与。而教师因为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原因,无法因材施教,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德育教育,使得中职德育教育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社会消极因素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信息,尤其是网络资源如此丰富,学生能够通过手机、电脑等渠道获得更多信息,这就意味着学生会收到来自社会的各种信息,而这些信息有正面的,也有消极的。目前,社会消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社会市场经济负面信息,这类信息会影响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导致学生对市场经济产生不良心理。2.社会不良风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开始出现偏差,导致社会中的不良风气也涌入中职学校之中,学生因受到影响而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3.网络信息,如今互联网信息如此发达,学生在浏览健康的网络信息时,难免会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
二、中职德育教育的改进对策
(一)加强道德规范教育
在中职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将德育课与思想政治课进行结合,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对德育教育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来教育学生,或者可以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比赛等,这样就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民族精神。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时代精神来实施德育教育,虽然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社会形势在不断改变,但是教师仍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精神,如雷锋精神,这样就能达到强化学生道德规范教育的目的。
(二)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学生都是即将要走向社会、面对社会的,因此适当地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需要在原有的信念教育基础上,增加一些德育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创业意识。现今中职德育教育课程已经不能像原有的中职德育教育课程那样,只为学生讲授简单的理论知识,教师更多的是要从实际生活中指导学生,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思想,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甚至能够改正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良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施道德法制教育
只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无法帮助学生在社会上立足的,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思想情感和内在动力的基础上的,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不道德行为,这都是因为学生缺乏一定的道德法制教育,因此教师需要及时实施道德法制教育,让学生拥有高尚的品德,能够遵纪守法、明辨是非,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优良的校风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校园环境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
总之,虽然目前在中职德育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不仅学生的水平素质无法得到提高,德育教育质量也无法提升,但是只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思想情感方面入手,就能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
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教学方法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实施知恩、感恩及报恩的教育活动,德育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健康及法律等方面的教育。
1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的现状
现阶段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及枯燥,落实的力度不大,德育教育的教学往往是在传统的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错误教学模式下进行,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根据实际需求及课本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及学生对于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大多数中职学校学生都把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当做一门不重要的学科,认为只要浅显的了解即可。
2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的策略
2.1营造浓厚的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学习氛围
中职学校应结合现实与学生家庭进行结合,做到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联系发展,学校应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内的学习情况、心理特征的变化情况等,使得家庭教育采用更为针对性的教育方式进行,提高家长配合进行德育教育及感恩教育的力度。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网络、媒体及社会外界等,为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活动。如中职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去本市敬老院看望老人,组织学生为环卫工人扫地、发水,组织学生为交通警察发放降暑物品等,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体会到劳动的辛苦,让学生们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在日常的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
2.2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应分阶段进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德育教育及感恩教育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德育教育是一个较为漫长的教学过程,要在短时间内将所有的德育教育知识及理念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中职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及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接受能力、心理特征及年龄等为学生实施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及感恩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其强调学生应将学习重心放在学习上,采用多媒体向中职学校学生展示沉迷于游戏、吸毒、赌博等负面事件的危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及人生观。首先应教授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相关知识理念,后在教授理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知识理论与实际活动开展相结合,让学生深刻体会德育教学与感恩教学的深刻意义。
2.3坚持以社会生活为教学导向开展德育教育及感恩教育
在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的过程中从实际的生活问题入手,联系与学生的工作、学习及生活紧密相关的细节,顺应道德形成的情、意及行等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引导,教育学生们在生活中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教育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多设身处地的为父母着想,体谅父母的辛劳,在学习中感谢教师带给自己知识及做人的道理,体谅教师的辛苦付出。知道学生们在实际的生活及学习过程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视自己犯下的错误,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针对自己在生活及学习过程中做过的违背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原则的事情进行反省及改进,锻炼自己顽强的意志力,将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学校、感恩家庭等作为内心永远不变的信念,指明自己不断前进的步伐及方向。
2.4教师在德育教育及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做好感恩的榜样
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教育技能及品质,要求教师将更感恩教育的目的寓于设计的情境中去,教师在实际的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积极对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进行挖掘,做到联系社会实践及学生们的思想品质,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领导下进行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的教学,要求教师做好榜样,做到言行一致及以身作则,要求教师不断以自身的行为及经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得学生在生活及学习的过程中去感受、学习及模仿,从而不断的完善自己的行为、品质及精神世界。
3结语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的教学现状及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制定针对性的、高效的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教学方式。此外,在进行德育教育与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需注意教学应以尊重学生为主、教学过程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为学生积极营造较为浓厚的学习环境,做好自己的榜样作用及将教学融入至生活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的工作中学会做人、学会感恩、报恩及施恩,不断健全学生的人格及品质,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生处于从儿童成长为青少年的关键时期,对初中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当前初中学生的德育现状从主流上来看是积极健康的态势,家长、社会、学校对德育教育都非常重视,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比如,学生的自我意识强烈、逆反心理严重、知行不能够合一等现象是初中生德育教育的难点所在。学校作为对初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基地,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同时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对于当前初中生德育教育的影响
初中学生德育教育受到社会因素多方面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家庭因素的影响,二是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三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对于当前初中学生德育教育影响的主要因素。在家庭因素中由于学生的成长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有的家庭比较重视对孩子的道德规范的教育,有的家庭对此不够重视,这样就导致了学生早期德育教育的基础不够深厚。社会因素的影响中,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身体变化的高峰期,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追逐社会上的逆反心理现象、市场经济的求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不良现象,对于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功利化,对于初中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较坏的影响。还有就是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内容脱离生活的实际,不能和当前初中学生的生活相互协调,最后就是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和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当前学校中的德育教师一般将德育教育作为一种政治任务进行管理,不能作为一种享受型的课程进行教学,所以说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和意识也影响了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
二、初中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1.当前初中生的德育教育的主流是具有时效性的,但是也有一些德育教育发展和德育教育开展的不利因素在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初中学校中的德育教育往往是班主任承担着主要的任务,其次就是思想品德教师,没有专门的德育工作教师或者是教育工作者来承担这项工作。而且,初中学校在缺乏教师的同时还缺少适合初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教材和具体的材料,在具体的工作中展示出来的就是单纯、空洞的理论,缺少生动形象的描述和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内容。
2.初级中学由于目前还存在着升学的压力,还不能够充分开展素质教育,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学校的所有课程当中,德育教育的课程所占的课时比例和受到的重视不够。另外,学校德育教育的方式、内容、形式都过于简单,不能够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去感染初中学生的内心,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些内容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效果不够明显。
3.我国的初中德育教育的开发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主
要表现在初级中学的德育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偏向于成人化,一直都使用着成人的思维来对未成年人进行灌输式的教育,这样就要求对于初中德育教育的素材进行更新和换代,还应该结合现实生活的状况,使发生在初中学生周围的事件成为学生德育教育的最好素材。
综上所述,目前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的主流是积极的,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具体操作方面的问题。在分析初中生德育现状的时候,更多的是为了能够给初中德育教育提供一些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建议和意见。初中生的德育教育应该从学校领导层面和教育主管部门重视起来,充分开发适合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的素材,培养一大批能够长期奋斗在初中学生德育工作一线的专职教育工作者,还应该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更新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初中学生的德育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姜竹青.基于初中生思想特点的考虑看其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是学生接受文化知识、技能和进行德育教育的场所,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由教师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向学生潜移默化的施加影响。体育具有特殊的精神作用,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的优良思想品质,能使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让学生过一种好的健康的生活。因此,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学生体质提高的同时,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优势,大胆创新,依据学科特点,结合课程不同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使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有机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中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现状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把德育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自我判断、自我教育等品德能力培养上来,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和爱护公物,从实际出发,随时对学生渗透各种教育,并逐步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引导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调查结果表明,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74.8%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等特点,能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相对动态的课堂环境,22.8%的学生认为教师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把德育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自我判断、选择和教育等品德,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育教师很少教自己一些做人的道理,难以使学生形成知行统一的良好人格。(图1)调查结果表明,德育教育真正实现由灌输性向实践性转变,73.8%的学生认为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德育教育由强制性向民主性转变,24.5%的学生认为教师示范规范、言行一致,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相对动态的课堂环境,给学生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在体育教学中,1.7%的学生则认为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图2)调查结果表明,德育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自我判断自我教育等品德能力,92.5%的学生认为教师抓住了每节课的内容进行各种比赛,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及竞争意识;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各个教学主要环节,7.5%的学生认为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了他们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并逐步形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图3)调查结果表明,德育教育由强制性向民主性转变,67.3%的学生认为进行课堂常规教育,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有助于学生走出校门后也能适应社会的变化;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实践,31.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育教师有时会举行各种竞赛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行统一的良好人格;通过师生、学生之间、民主、平等的交流与合作,1.4%的学生则认为通过动员,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逐步养成了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了自己良好的品德。(图4)调查结果表明,德育教育不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66.3%的学生认为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让学生站在对方的立场感受换位思考,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要实现德育教育由强制性向民主性转变,31%的学生认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相对动态的课堂环境换位思考;在体育教学中,2.7%的学生则认为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图5)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16.3%学生认为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教育在课前进行,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相对动态的课堂环境,77.2%学生认为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在讲课过程中进行,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师以情感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同学,21.4%学生认为体育教师的德育渗透在将下课时进行,培养学生的自我道德判断能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图6)
3结语
德育渗透,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把德育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等,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从根源上寻求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实施对策,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使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并逐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展,从而更加注重体育锻炼并积极参与,更好地将德育与体育教学相融合,使德育在各学科中的有机渗透,从而提高德育效能,
参考文献:
[1]张香兰.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
[2]张香兰.中小学德育管理创新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观[J].教育科学研究,2010(1).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的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逐渐的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诚信体系与道德体系逐渐完善,小学生是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需要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与诚信意识,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年龄发展还不成熟,性格、思维正在处于一个成型与发展的时期,很容易受到不好思想的侵蚀而走上歧途。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德育教育十分必要。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德育教育十分有必要,但是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中的长期存在,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与作用,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与智育教育,学校的德育课往往是流于形式表面,照本宣科,当前我国德育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理念上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
在我国的教育中国向来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即使素质教育的实施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家长与部分教师的思想深处仍然存在着孩子的好坏与孩子的成绩有直接联系的思想,孩子的文化课成绩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家长也一般更加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对于德育课一般都不重视甚至嗤之以鼻,这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形成了一个“重智轻德”的一个死结。
2.德育过程简单化、形式化
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着简单化、形式化的现象。学校进行德育的形式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要求小学生死记硬背一些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然后以书面形式与考试形式来检验学生的德育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评价非常的简单与形式化,这难免对学生的德育认识存在着片面性。同时,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还不成熟,对于德育教育中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难以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小学生的心理年龄发展还不够成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的集中,没有办法有效的自我监督与自我制约,小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很难将种种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脱离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因此,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中只注重形式上的开展,缺乏实质的内容,忽视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
3.德育内容与生活实际脱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思维交流越来越频繁,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与方式越来越丰富,小学神的学习生活中势必会反应社会现实中的各种各样冲突与矛盾,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也要结合这些冲突与矛盾,教给小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会小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但是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中,德育教育内容只是一些非常空洞的、枯燥的道理,甚至与社会生活相脱离,刻意回避社会中的道德问题与独到的冲突,将小学生放在一个真空的环境里,一些新的道德问题与新的价值观念小学生都接触不到,当小学生有一天不可避免的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原有的道德观念与新的道德理念会发生冲突,小学生会陷入无法适应的境地,导致德育工作的效率非常低下。
二、解决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困境的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实施与发展,我国的德育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小学德育教育的课程配置比以前更加合理,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若想趋于完美与完善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下面就提出一些对策来解决上述困境。
1.将德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上,要在每一学期的第一节课的时候就开设德育课,让学生在开始一学期的新生活的时候就注重德育课同时德育课的开展要保质保量,不能因为文化课的实践不够或者是因为要进行文化课的考试就将德育课让位于文化课,学校要树立一些规章制度将德育课固定下来,家长也要转变德育无用的观点,重视孩子德育的发展,培养孩子热爱祖国,热爱他人,热爱父母,热爱集体的良好品质,将德育课的功效与作用发挥出来。
2.促进德育形式丰富多彩
在小学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建设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积极地校园文化会为孩子的学习与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多媒体技术正在不断地走入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图片、视频,故事将典型的德育实践与榜样的道德人物展示给学生,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学校要开展一些家长座谈会,与家长交流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德育表现,让家长在家里也有意识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将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德育教育结合起来,给学生实行多方面的影响,还可以请一些道德模范来学校作报告,为学生树立榜样道德作用,因此,开展德育的形式一定要丰富多彩,避免简单化与形式化的倾向,充分发挥德育思维作用。
3.德育内容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的教育特色与办学特点,每个城市与地区也有各自的特点,每年可以将自己城市与地区的典型的德育实践融入到德育教育中,德育教育内容要根据现实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避免小学德育中的空洞、枯燥的现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将德育教育与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在网上开展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在网上开展讨论,加强小学生对德育的认识。因此,在小学德育教育中,一定要将德育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促进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总而言之,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教育理念的陈旧,影视教育的根深蒂固的影响都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形成一些障碍,小学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促进小学德育教育不断地发展完善,促进小学生的德育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周丹.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的应变[J].天津教育,2008,9.
为了了解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笔者选择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共400名,针对大学生价值观、职业观、道德观等方面开展问卷调查,获得结果如下:
1.在大学生价值观方面,有21%的学生认为自己上大学是为了对国家做出贡献;45%的学生认为上大学是为了获取文凭,可以在毕业后找到好工作。这表明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2.在职业观方面,80%以上的大学生对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都存在很大的压力,而且赶到茫然,不能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择业的关键影响因素方面,95%以上的学生都认为薪资是他们考虑的首要标准。这表明大学生对于自身的职业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而将工作视为一个获取收入的途径。
3.在道德观方面,90%以上的学生认为我国传统的仁义、忠孝、廉耻道德规范是他们的人生准则,会在生活中遵守。可见,大学生对于我国几年年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仍然是有很高的认同度,他们在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时,在价值观方面发生了一些偏差,但是主流方向仍然是正确的、积极的。
二、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策略
通过上文论述可以看出,当前的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变化都是消极的和不利的,辅导员是作为在学习和生活中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应当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发生的变化,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有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1.重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根据我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相关规定,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承担着重要的任务,辅导员应当认真学习纲要中的相关条款,明确德育教育在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从高校教育目标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2.采取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方法。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以90后为主,他们在思想上具有更显著的个性化特征,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较快,所以,辅导员要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了解学生在思想和心理方面发生的变化,并且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可以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另外,要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以此为依据开发更多有效的德育教育素材,为德育教育的开展创造更多真实的情境,可以增强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时效性。
3.创新德育教育方式。在新时期,德育教育的开展要符合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满足大学生对新的文化和元素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德育教育活动中。与此同时,要注重对立足于传统文化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很多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产生了偏差,对外国文化的盲目崇拜使得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生不同程度的扭曲,因此必须要充分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将其融入到德育教育中,使学生在德育教育活动中让大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真实性,并且在传统文化中感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开展志愿者活动、班级团队建设等等,让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传统道德文化的价值标准,促进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完善。
4.丰富高校德育教育体系。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而不是单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所以,高校辅导员要积极的对德育教育工作进行延伸,将其回归到家庭、延伸到社会,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如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在高校中构建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平台,使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通过教育平台参与到德育教育工作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效率。
5.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德育教育工作已经成为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辅导员的综合素养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辅导员要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德育教育摆在工作的首位,并且通过不断的学习,完善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丰富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以我校为例,我校是一个地处城区的农村初级中学,现有在校学生1630人,98%的学生来自农村,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经商的学生占在校生的76.1%,其中父母双双外出的占在校生的55.9%,这些大部分由祖辈照料生活的农村孩子因其德育教育的缺失,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其现状表现如下:
1.缺乏亲情关爱,心理失衡
据调查,外出务工的父母与孩子大多是用电话联系,一般是两周一次,有相当部分的父母半年以上联系一次,有些父母一年基本上不与孩子联系,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在所谓的“老师”常年在外,孩子缺乏亲情关爱,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致使许多孩子自卑、封闭、空虚、逆反、冷漠、难以沟通。
2.隔代抚养,德育教育力不从心
现实中,许多“留守学生”都是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教育观念往往都很滞后,他们只给留守生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而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却很缺乏。另外,祖辈与孙辈存在难以抹平的“代沟”,难以交流。因此,家庭对“留守学生”的监护和教育是力不从心,德育教育更是一片空白。
3.特殊时段,监护真空,道德失范
每逢节假日,对留守孩子的管理就成了“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时段”,这些孩子自控能力较差,在家里学习生活方面缺少必要的指导,道德品质无人规范,不听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
4.学校教育与社会和家庭的教育配合相脱节
学校教育与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必须密切配合,德育教育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学校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可能只凭几节课,无法进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还需要向家长和社会了解学生的表现。但是,“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有些孩子,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使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管理无法到位。同时,当前社会黄、赌、毒等不良习气的严重影响,有一些不法分子专门瞄准了“留守学生”,常常对他们进行敲诈勒索,还勾引一些女生过早步入社会。这些都是我们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
“留守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是当前教育的难题,我们必须探求解决措施,寻找解决问题的手段、方法和对策,呼吁全社会关注这一特殊群体,重新定位农村教育。
二、“留守学生”德育教育的对策
“留守学生”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城乡就业壁垒打破以后必然出现的现象,如何使“留守学生”“成人成才”,已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总结这几年的教育实践感触及经验,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有如下对策:
1.推行“档案”管理
学校推行留守学生档案化管理,实行全程跟踪教育。各学校将留守学生记录造册,包含学生的家庭住址、学业成绩、思想品德、日常行为、父母联系电话等档案资料,记录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情况,着重记录学生的思想状况。空间上由校内延伸到校外,时间上由学习日延伸到节假日。
2.建立“代管”制度
学校与家长商议:班主任是本班“留守学生”的直接代管责任人,全体教师与“留守孩子”结对,成为孩子“代管家长”,代管老师就相当于学生的第二父母。主要任务是:定期找“留守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弥补学生家庭情感教育的缺失。
3.开展“心理咨询日”教育
学校开展“心理咨询日”教育活动。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让留守学生有烦恼有地方倾诉,为学生打开“心结”。让留守孩子深切感受到学校、班主任、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同时,加强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农村德育教育不符合时代要求内容涉猎不全面教学手段单一
很多农村深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域闭塞,与外界沟通很困难,教学信息不够畅通,教学资料的传递也不够及时,导致农村小学各科目教学都受到限制,德育教育更是如此,教师获得信息的渠道较少,与城镇学校的交流有限,加之部分城镇和教育部门不够重视,导致偏远地区的德语教学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承担教学任务重,德育教育内容涉猎不全面,很多农村小学教学多是这种模式,教师既是班主任,又是多种科目的任课教师,甚至个别落后学校一个年级的教师几乎承担了所有科目,数学语文等主要科目已经占据了教师很大一部分精力,德育教育的时间和课程设置自然就减少了,加之个别教师不重视,教学压力较大,教学任务繁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传统的德育教学陈旧,教学手段单一,部分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十分简单,教师依照教材按部就班的讲解,枯燥而乏味,课堂教学与小学生的互动很少,教学内容都是理性知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思想品德教育课缺乏热情。其次,由于个别农村学校的条件艰苦,学校设备设施不齐全,学校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多媒体教学设备,使教学停留在原始教学层面,没有明显进展。
二、加强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小学生人生启蒙的阶段,小学生年龄小,性格活泼好动,人格和品德意识尚未形成,这一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非常重要,关乎到小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关系到小学生正确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形成,尤其农村小学生父辈接受教育较少,要想改变命运就必须接受全面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可缺少,小学生在正确的德育教育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为其将来的发展奠定一定的优良基础。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与教师的感情,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内容在于提高小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遵守自然法则,遵守社会公德,知晓一些法律常识等等。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养成好习惯,形成好性格。加强德育教育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教师关心学生,尤其是一些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健康近些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教师要与他们多接触,多沟通,对这些孩子做好心理疏导和德育教育,代替父母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合理约束,为他们健康发展负责。德育教育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符合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三、加强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探析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德育教育硬件
一些农村地处偏远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小学教学环境比较恶劣,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这些都是阻碍德育发展水平的因素。相关部门和城镇领导要积极重视这一问题,从政策上和资金上予以支持,完善农村小学的基础教学设施,保证教学所需的资料的购买和设置,保证德育教育的硬件得到满足,这是德育教学的基础。
(二)加强德育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创新
师资力量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教师专业素质不够,德语教学工作不到位,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就不可能进展顺利,因此,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现在农村教师缺乏、工资较低的情况,有关部门要予以调整,使一些教师能够有留下来的可能,这是保证师资力量的关键所在。其次,要加强现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德育教育经验,定期为农村教师培训德育知识,保证教学水平的提升。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挥,已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对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需要广大的教师,尤其是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付出更大的努力。本人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现从当前中学德育方面教育的现状及具体措施,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确实想了很多办法,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效果还不尽人意,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水准、思想观念、法制意识、集体观念等或多或少还存在偏差,有的甚至还有一些严重的缺点。
其原因在于:
一是认识不到位,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轻品德。家长、学生、社会受应试教育的“毒害”比较深,只要分数高,就可“一俊遮百丑”,往往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和发展,这带给德育工作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德育工作考核制度。现在智育评估体系非常具体,而德育工作的考评在条件、措施、制度等方面都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量标,使得德育工作的考评基本上无章可循,应付了事。
三是对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有误解,认为德育工作重活动、轻效果、重课外、轻课内,思想教育是课外、业余的事,无关紧要,所以往往搞活动,也是应付差事,流于形式,至于学生受教育程度,教育效果如何,基本无人问津。
因此,在实际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班主任的重要作用,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德育发展
由于班主任对学生的全面成长负责,时刻关心学生,密切联系学生,所以学生对班主任有一种自然的依赖心理,这使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极为持久、深刻和全面。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将深远的影响着他们今后的人生。班主任教育学生的目的是为了正人,但前提必须是先正己。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必须先做到,不允许学生做的班主任绝对不能做。正所谓“身教胜于言教”,所以作为一名班主任,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二、以典型、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的德育发展
榜样是德育理论和行为观点的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而中学生又富有极强的模仿性,爱效仿师长、父母和有威望的同学,在良好的环境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和巨大的力量,引导他们积极向上。首先,应积极指导学生选择好榜样,提倡他们“论学为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次,要激起学生对榜样的羡慕之情。使他们了解榜样,了解榜样伟大卓越的成就、崇高光辉的品德,使他们对所学榜样产生惊叹、羡慕、敬佩之情。只有这样,外在的榜样才能转化为内心的榜样。另外,还要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常有这样的情况,每当我们听到动人事迹时,总是激动的流下眼泪,有的还立即表示出决心,但事过境迁就烟消云散,收效甚微。所以,我们应提倡“学榜样见行动”这一宝贵经验。
三、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中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
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培养,不仅需要观念上澄清一些认识,而且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付诸于行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在循序渐进中才能铸就稳定、良好的道德品质。
1..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思想认识是行为的先导,我们必须注意用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武装学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当然理论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注意学习过程中的言行一致。班主任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能“听其言信其行”,而要“听其言观其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论先后,知为先,行为重”的行动指南。
一、现阶段技校中开展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对学生德育教育不太重视
技校的教育一般都是以专业技能教育为主,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并不是重点内容,因此,一些技校的教学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并不是十分重视。尽管在教学中有一定的德育教育课程,但教师也只是按照教材进行大致的教学,并没有对提高学生道德素养进行深入探讨。
2.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缺
乏对教育的基本认识一些技校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时往往都会将自己定位为教学的主体,由自己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导致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时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其实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时,不仅要明确自己在德育教育中的定位,将教育的主体转变为学生,还要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在进行德育基础教育的同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解决技校德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基本策略
1.加大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力度,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现阶段在技校中仍然是以专业技能教育为主,对德育教育并不是十分重视,德育教育在课程安排中的比重也不是特别大,甚至只是占到课程总数的20%,造成技校中出现学生道德素质比较低的现象。为此,学校要加大德育教育的力度,在安排课程时提高德育教育的比重,在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以德育教育为辅,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例如,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可以从培养学生学习、生活习惯开始,与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结合进行,以德育教育素材为主,对人文环境进行创建,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保障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2.教师转变教育方式,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
一些技校教师进行德育教学时往往缺乏一定的创造性,只是单单进行简单的基础教材教学,在提高课堂创新性以及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方面还比较欠缺。为此,教师要对德育教育的方式进行转变。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对我国传统的文化进行讨论,学生经过讨论之后对结果进行陈述,以此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随后教师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视频,例如端午节的由来,或者我国比较具有代表意义的文房四宝、四大发明等,让技校学生在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另外,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也十分必要。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因此提高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是基础。以创业教育为例,技校中培养的学生是专业技能型人才,在就业方面主要依靠技术取胜。然而相关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就业也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就业观念的教育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的技能,还要对其进行道德观念的教育。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一定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以优化教学内容。
3.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升自我教育能力
在现阶段的技校教学中,除了通过教师传授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之外,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以提高德育水平也是提高德育教育水平的有效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水平,是体现德育教育效率的最佳教育方式。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要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对相关的道德行为进行判断,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技校中的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的过程其实也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教师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做人。
学生通过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达到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的目的。由此可见,技校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十分必要,学生在技校中的学习不只是学习专业的技能,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及水平,成为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荀永政 单位: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
前言
学校作为思想道德教育实施的重要场所,应将知识与道德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对待,甚至成人比成材更加重要。中职学校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其特殊的社会认可度,生源组成情况,近年总体生源减少萎缩,德育教育环节一直较为薄弱等等客观存在原因,其德育教育在中职学校学生的成才教育中占有极其特殊而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更加精细明确,中职教育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培养出技能精,思想道德水平高的综合素质优秀的中职毕业人才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因此,对于中职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应是全面培养学生健全的社会人格、社会道德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得中职学校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参与者,实践者。本文通过对四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德育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发掘出该校德育教育中较为突出的工作方式与其中的不足,以期为我国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四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三年制中专在校生,共240人;在校教师2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70份,回收270份,其中有效问卷268份,回收率99.26%,随后对有效问卷的每个问题的答案进行统计分析。
1.2.2 专家访谈法
就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问题,解决方法等向该校德育工作突出的工作者进行访谈并总结。
1.2.3 数理统计法
应用excel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运用了百分率、平均值等多种运算方法,重复运算一些复杂的数据计算,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2.4 逻辑分析法
以调查的实际结果为依据,结合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综合分析四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德育教育现状情况,并利用逻辑分析法提出自己的建议。
2 内容与分析
2.1 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程的态度情况
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喜爱程度往往能够对德育教育情况起到重要作用。由表1,、表2、表3可以看出,学生对学校德育课程喜爱程度中,喜欢占比25%,不喜欢占比35.45%,可见,在学生中对德育教育这类课程,学生往往接受程度差,其中,中职学生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还较差一部分因素,另外教师在进行德育课程中,应积极调动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德育课堂上,会认真听课的学生占比36.57%,偶尔听课的学生有32.46%,而不会认真听课的学生占比30.97%,说明德育课程对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听课情况比例几乎相同,长此以往,德育教育发展必然受到影响。在对学生认为学校对德育工作重视程度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态度积极的学生占94.40%,说明学校在德育教育建设方面工作做的比较到位,能够长期坚持德育教育工作。综上,学校在德育教育工作方面较有力,但学生对学校德育课程的喜爱程度还有待提高,这与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亦紧密相连,同时德育课程的灵活安排与德育教师的授课技能也密不可分。
2.2 中职学生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情况
2.2.1 学生在学校处理棘手问题情况
表现在:(1)人际交往困难。现在的中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鲜明,生活习惯、个人爱好不愿因别人而改变,普遍反映难以找到知心朋友、在朋辈中找不到支持力量,感到内心很孤独。我们在调查过程中遇到很多人际冲突的问题,同宿舍的同学因为习惯或个性的不和谐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调查发现,有30.60%的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问题,8.58%的学生自我意识不完整。 (2)生活自理能力差。中职生虽然脱离了父母的束缚,但也陷入种种不安之中。环境的改变、管理制度的变化、老师朋友的不同使他们感觉原有的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乱完全丧失主动性,被动上课,被动生活,失落、自卑的心理又使他们不能积极地调整自己。
2.2.2 学生心理素质不高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年龄和特殊性使他们很多人心理素质不高。调查发现,42.5%的学生存在学习障碍,这使学生逃课、旷课成为常事。 68.3%的学生缺乏生活目标,45%的学生缺乏意志力,半数以上的学生存在自卑、反叛和懒惰心理,这些都使得中职生承受压力能力不强,在恶劣的外压下容易导致心理畸形发展,造成终生遗憾。
3 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些对策
通过查找分析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如下:
3.1 加强人文关怀,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良好的适应能力
对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更快、更好地在新环境中站稳脚跟,开始新的挑战,都是很有益处的。使中职生尽快适应中职生活的途径之一,是让他们尽快熟悉中职的环境,熟悉中职对他们的要求,使他们能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避免在应对中出现心理问题。
3.2 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要提高中职生的心理素质,加强中职生的挫折教育,提高中职生的耐挫力,成为中职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
首先,让中职生正确认识挫折,建立正确的挫折观。转变中职生的思想观念,使其从挫折中看到希望。其次,学校教育应充分尊重中职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评价方式,让中职生有更多的愉快体验,尽快从挫折中摆脱出来。学校要尽可能减轻中职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避免给中职生成绩排名次,以及体罚或变相体罚中职生,倡导多主体评价、评价方法多元化,并关注个体差异。
3.3 实用为主,多种德育方式并用
多数学生选择中职学校都是因为中考落榜或者因为本身成绩不佳想早日学到技能进人社会,其理论知识基础都相对薄弱。为此,学校首先,应结合学生的现状,调整或整合各个专业的课程,本着“实用性”原则,降低原有课程的理论深度,减弱课程的学科体系性,以毕业够用,现在可用,将来能用为出发点,构建起涵盖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具有前瞻性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能学以致用的专业课程,便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3.4 提升德育教师素质,以身立教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教师作为学生在学校最为重要的学习对象,要首当其冲的以身作则,在德育教育方面加强自身学习和进步,不断推动学生进取,以身立教,影响学生。
4 小结
总之,中职学校德育教育问题的出现是难免的,其形成是客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只有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措施,才能解决德育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使中职的德育教育逐步完善,才能全面提高德育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具有完美品格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 黄文忠.广西中职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思政教育.2013-08:11 -14.
[2] 2008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教育部,2009-07- 17.
[3] 教职成[2004]14 号.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Z].教育部,2004- 10- 25.
[4] 崔乃鑫.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和教育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0(5):112.
[5] 陈疆.浅谈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J].成才之路,2007(33):40.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222-02
1 中职学校学生现状及分析
1.1自卑心理严重,学生看不起学校,更看不起自己
中职生在中学时代由于成绩差而被老师、同学认为是“差生”、“后进生”。所以,他们在学习上或多或少存在自卑心理,并经常有自我否定的心理暗示。有的学生还以“我成绩好就上高中、考大学”之类的语言来反驳教师和家长。正是这种学习自卑心理,导致他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们常说“自卑像受潮的火柴。”中职生的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发展。 1.2学生没有学习目标及生活目标,没有学习任何知识的积极性
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态度、人生态度比较消极,他们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有些学生思想上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价值取向。他们对社会的看法越来越功利,难以树立远大的志向。学习上怕吃苦、不求上进;生活上得过且过、行动懒散。最终,他们无心学习只图玩乐,根本不能适应学校严格的管理。
1.3心理不够成熟,道德观狭隘,思想偏激
中职学生大部分生理上还处于懵懂状态的青春期,他们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心理认识的不成熟性。虽然毕业后将直接面临就业 ,但是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职业意识,不知道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 现在要准备什么、该做什么? 正是这种职业意识的缺乏,使中职生不能正确地对待学习任务。
1.4大多数学校德育课程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提高就业率是每个中职学校的重中之重,因此学生学习的重点是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忽略的思想方面的培养。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提供学生的是一种知识的框架,对学生需要什么没有关注,因而不可能触动到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没有触动的教学,学生是难以参与其中的。
2 针对中职生德育方面问题的对策研究
2.1从入学教育开始
对新生进行初步的入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爱校之情,促进班集体的尽快形成,专心学习,热爱专业,使职校生把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人格的完善,为今后各阶段德育工作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主要包括:校史校风教育、专业教育、学习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纪校规教育等。
2.2在校期间加强养成教育
学校应加强各方面的管理,建立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只有上下一致,全员抓学生的思想教育,才能使学校有一个良好的校风。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面对新形势下的中等职业教育。我们应加强德育队伍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艺术。在教学上,应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培养社会需求的生产一线人才。
2.2.1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充分展现教师个人人格魅力,创新课堂
这是整个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特定优势,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既教书又育人。加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充分挖掘文化课、专业课内在的德育内容,结合有关知识的传授,实施有机的思想品德教育,配合教学进程反复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教育。
2.2.2开展多彩的社团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大力开展各项群众性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张扬个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可以开展各专业的技能比武。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篮球协会、歌舞社团、国旗班等,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使学生的才能从不同的方面发挥出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到在职业学校,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2.2.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专门的师生道德交流机制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部分学生的心理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学校可以通过当面谈心、电话、短信、网络等,范围也不能只局限于师生之间,还应包括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等等,帮助学生消除障碍,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以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
2.3实习期间督促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实训实习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也是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要结合学校专业实训实习的特点和内容,进行职业纪律和安全生产教育,进行敬业爱岗、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情感,增强学生讲安全、守纪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我们着重加强三个环节的教育:一是实习前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意义、内容、步骤、要求,了解实习单位的生产环境、劳动条件、劳动纪律等有关情况,建立由学校、实习单位和家长三方面代表组成的实习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计划,落实措施。二是实习中的教育管理。学校、实习单位、家长三方搞好分工协作,及时互通信息,解决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我们还加强带队老师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在实习期间德育工作的骨干作用。同时,我们还注意发挥校团组织和学生干部的桥梁和带头作用,组织学生开展自治、自理、自我教育活动。三是实习后的思想鉴定。实习期间,对实习生既抓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提高,又要抓思想提高,结合专业技术成绩的评定,进行思想表现鉴定。实习结束时,从而切实有效的加强实习期的德育工作。
2.4就业后不忘跟踪教育
美国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曾说:“一个人在美德上达不到一定标准,无论他的才华如何,绝不能称他为有见识的人”。当代大学生不但应该具备过硬的知识技能,应兼备一定的人文素质,简言之,德才兼备者才是合格人才。
高等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其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依赖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通过传播知识、培养能力、塑造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等综合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和学生对社会环境的积极适应,从而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但民办高校的德育课堂与专业课相比,明显存在“两低”现象:一是到课率低。到课学生普遍不足75%,少数班级甚至达不到50%。二是听课率低。酣睡、聊天、听歌、玩手机成了课堂屡见不鲜的现象,而一直认真听课的学生则寥寥无几。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现象的产生呢?
一、民办高校德育教育之现状分析
1、学生学习无兴趣,认为不重要
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与全日制普通高校存在较大的差距。民办院校生源多是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有些甚至是靠“广种薄收”和“补录”的生源,文化底子薄弱,本身对学习的兴趣也不高。有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既不用像英语、计算机那样考试定级,又不能像专业课那样帮助就业,学之无用。
2、教师教学无激情,教学效果差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不但可以引导学生的外在学习动机,还可以激发其学习的内驱力―兴趣,而当前民办院校德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难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教学目标不坚定:高校德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思想道德修养水平,致力于使当代大学生既有才又有德。学校的教育工作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如果人为的将它们进行拆分,就割裂了教育的整体性。但一部分教师有这样的心态:我是学科教师,那么德育就不是我管的事,这种论调在推卸责任的同时,也淡化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理应担负的教书育人的角色职责。另外德育教育较之升学、就业等显性目标,该目标弹性和隐蔽性较大,难以量化考核,也难以看到辛勤劳动的成果。因此德育课教师难以从教学中获得成就感,不免滋生“讲好讲坏一个样”的敷衍想法。
教学效果不理想:有些学生反映不是不想上思想政治课,只是不能学到想学的东西。个别教师教学内容不新颖,课堂上照本宣科,自言自说,互动性差,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形同催眠。在教学方法上,个别教师“满堂灌”,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性和互动性,学习效果难以检测。
考核方式不全面: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认为德育课“一卷定高低”的考核方式过于死板,而且题型单调。还有些同学抱怨,老师在考前大多划好范围,并且“阅卷从宽”,学生只需期末考试前“抱佛脚”即可,平时认不认真、听课不听课一个样,毫无压力。
3、学校管理不得法,手段单一化
首先,学校里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提升就业率,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德育课程设置随意性大,课时量少。其次,师资的配备不科学。多数民办院校德育课师资偏少,教师任务繁重。有些院校将德育课合班授课,学生人多嘈杂,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更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再次,将德育课教师的考核与专业课教师“一刀切”,而忽视客观因素的影响,习惯从老师身上找原因,挫伤任课教师的积极性。
4、社会环境巨变,价值观念滞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出现多样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就业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传统的道德观念对层出不穷的社会现象已无法解释,而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价值体系尚未形成,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来讲,容易造成道德价值观念的真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学生容易陷入对社会现象理解和认识上的两难境地。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如医学生进入临床的见习和实习阶段,随着与病人和带教医生的深入接触,他们对医疗行业的种种不正之风逐渐有了切实的感性认识。面对少部分医生的吃、拿、卡、要以及不负责任地开大处方、大检查项目等现象,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往往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二、加强民办高校德育教育的途径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每个学生都是可塑的,无论学生以前的表现如何都应该相信学生是能够成才的,因此教师对文化底子薄、基础差的学生的态度也不应有所偏差。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尊重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更应强调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避免空洞说教,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向学生讲解道德修养对一个人未来工作、生活的重要意义。此外,教师还应注重提高个人的魅力,“尊其师,学其道”。
2、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要坚定教学目标。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美好修养的形成和道德品质的提升,这是所有教师的本职职责。当然学生品德的形成并不是依靠外在的传授和灌输完成的,而是学生自我构建、自我教育的结果,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学生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德育课要彻底摒弃道德灌输,真正体现德育过程的主体性,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唤醒他们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确立发展的目标,自行确立行动的方案。使德育课成为外在价值引导与内在自主建构的统一。其次,要灵活教学方式。任课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学中不断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透彻理解问题,强调培养自主能力。切忌照本宣科,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网络和图书等教学资源。
3、灵活学校的管理手段
学校的行政机构要采取科学的德育工作评价方法,对学校德育施行目标管理,而不是把德育当工作来布置、检查和督导。首先要改革学生管理,同时注重班主任的培养、帮扶工作。其次,学校要给予德育教学以充分的重视,应杜绝课程开设与课时量增删的随意性,同时应变更四节连上、合班上课等令师生身心俱疲的不合理安排方式。再次,重文化熏陶,扎实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利于提升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4、营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课堂上空乏无力的说教造成大学生对德育的逆反心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面性,加上中国入世后,各种价值观、思潮的流入,大学生由于自身自控能力差,对于各种腐朽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免疫力不强,对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适应能力较弱,存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迷茫问题,社会大环境的因素客观上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学校德育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解决此矛盾,应拓展和发挥学校德育的优化环境功能,营造有利于道德教育实施的社会氛围;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制度的德性建设,为学校德育实施提供社会环境保障和支撑。
加强和改进德育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需要联合起来关心与支持。只有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基金项目: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加强内涵建设,拓宽民办高校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