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篇1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数学教学生活化。因为数学是对生活事物和生活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生活资源作为重要的教学素材,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数学体验,形成对数的感悟能力。

小学生由于年龄还比较小,对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单位容易理解与把握,但是,对比较大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学单位难以理解,如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很多教师在教学“千米”这个教学单位时,往往采取的是讲解、打比方的策略,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小学生对这个概念把握不准确。教学时,一位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运动会100米短跑比赛吗?谁来说一说100米大概有多长?”学生结合实际说了100米的长度,有的学生建议到操场上看一看。接着,教师追问:“那么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学生结合刚才的情境说1千米就是10个100米的距离,大约就是绕操场跑两圈。教师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其他例子来说一说1千米的长度,有的学生说自己家离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有的同学说爸爸开车时速是60迈,一分钟刚好开1千米……这样,学生对“千米”的概念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在自己身边事物中直观地学到数学知识,学会用数的眼光去看生活中的问题,萌发数感。

二、在动手操作中发展数感

动手操作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做数学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操作活动,在操作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主动探究数学的活动中,不断发展数感能力。

例如教学《同数连加》一课,教学伊始教师给学生设计了数糖果的操作活动。教师给每一位学生准备了20颗棋子代替糖果来数,对于这20颗棋子,有的学生是一颗一颗数,数了20次,有的学生是2颗2颗数,数了10次,有的学生是4颗4颗数,数了5次,有的学生是5颗5颗数,数了4次,有的学生是10颗10颗数,数了2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刚才数棋子的过程来写加法算式,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写出2+2+2+2+2+2+2+2+2+2=20;4+4+4+4+4=20;5+5+5+5=20;10+10=20。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再结合数的过程与写的算式说一说每次数的颗数与数的次数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很容易发现每次数的颗数越少,数的次数就越多,每次数的颗数越多,数的次数就越少。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发展了数感,而且数学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训练。

小学生天生好动,以上案例中,教师正是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数学,因此,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他们数感的发展。

三、在问题解决中提升数感

培养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感是伴随数学问题的不断解决而不断提升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探究的热情,让学生自觉地应用数的概念去解决数学问题。

篇2

1 在数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数概念的切实体验和理解与数感密切相关,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本身的逻辑顺序,使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就会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概念,建立数感。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摄取生活素材,让学生感知数。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处处充满着与数相关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感知周围的世界具有量化的意味。因此,在认数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根据所学数的内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寻找数、体察数、感知数,让他们感到数就在身边,而且每天都离不开数。

如在教学认识数时,开展了“天天和数交朋友”辨论会,有的学生慷慨陈辞:“早晨要看手表几点起床;打电话要看电话号码;进教室要看几楼几班……我们每天不和数打交道就不行”。

2.设计多种方式,让学生表达数。

抽象的数学符号不是表示数的唯一方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数,会使学生切实了解数的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的数感。如通过数学故事向学生介绍古代人们用“结绳记数”方式表示数、用算筹进行计算等。

3.开放思考空间,让学生学会找数、说数、用数,并从同伴表达的数据信息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用数描述和交流。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后,我设计了“家庭中的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搜集自家中的“数”到课堂上交流。学生搜集的数简直是五花八门:储蓄存款有多少,一个月用多少度电,用多少吨水;家里有多少本书,多少件衣服,多少个碗;地面铺了多少多少块地板砖等等。还有的学生从中提出质疑:小明家一个月要用390度电,平均每天要用多少度电?如果按每度电5角钱算,一个月要用多少电费?怎样节约用电?……学生把具体问题与数学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体现了学生用数产意识,并在交流中培养了数感。

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强调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仅仅听数学、记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实践活动的数学学习将会成为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活动载体。同样,数感的培养和发展,更离不开实践活动。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简单的实践活动如操作、观察、猜测、交流等对他们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活动中应更多为学生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如:在认识“几和第几”时,让学生用动物图片摆出小动物们跑步的名次,并说一说:谁跑第一?谁第二?第四名是谁?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几和第几”的理解和认识。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操作活动:

(1)称一称:学生动手称苹果(1千克)、盐(500克,2袋)、洗衣粉(250,4袋)。

(2)数一数:学生数,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洗衣粉有几袋?1千克苹果有几个?

(3)掂一掂: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

(4)找一找: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外形一样而重量各异的盒子,要求学生不能用秤称,保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

通过以下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体验到“1千克”的实际重量,获得了亲自感受,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借对苹果等重量的感受来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量,培养了学生的,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培养数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估算不仅是促进学生数感内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由其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有益处。计算前估算出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计算后进行估算,能验证自己的计算有无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如,计算5.96×8.2,可以要求学生从两方面进行估算:一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二看因数接近整数几,5.96接近6,8.2接近8,所以积一定在48左右。估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教师要运用各种有利时机,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好估算的兴趣。如这样一些问题:估计500张纸大约有多厚?一本书中有多少个字?走300步大约有多米?50克大米大约有多少粒?学校阶梯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等?学生在进行大数目估算时很少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地把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或估计出其中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大数。当学生把一份数与大数比较时,感受了数的大小关系,了解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这种估算活动中不但亲身感受到有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空间和学习极大的乐趣,而且促进了学生数感的内化。

4 在生活问题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这样不仅使学生建立起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

篇3

数感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了出来,可见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

《标准》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说得概括一点,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

郑毓信教授认为:为了说明数感,可以先看一些类似词语的用法,如“语感”“方向感”“美感”“质感”等。显然,这些词语都代表了一种相关的能力,但与能力相比,又都含有一种“直感”的涵义,特别是指对于某些特定的事物或现象或属性或方面的敏感性,及相关的鉴别(鉴赏)能力。而后者通常又并非是一种自觉的过程,仿佛已经成了主体的一种本能,一种直接的“感知”,从而在很多情况下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根据以上描述,数感可以理解为对于数字(量)的敏感及鉴别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笔者经过几年的低年级教学实践,深深感受到在低年级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下面谈谈对培养学生数感教学策略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感

能把数的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建立起联系,是理解数的标志,也是建立数感的表现。因此在“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向儿童展示数的概念的现实来源和实际应用,创设有助于儿童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如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通过观察实物、图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和老师同样多的数量,可以用不同的学具来表示这个数,可以用手指表示,可以用数字卡片表示,使物与数一一对应。甚至将学生带出教室,数一数教室门前有几棵树,有几盆花,使学生对10以内的数与身边实物的数量结合起来,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然后认读数字,要求学生用小棒表示出老师说的数,想想还能不能用其他方式表示?通过以上丰富的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认识10以内的数,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通过摆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含义,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培养数感。

在部分教学设施较落后的山区,很多小学的教学地点从未离开过教室。传统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单一的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忽视交流、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学生十分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提出: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方式上要积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把学生带到户外上课,做一些日常生活活动,他们会都觉得很有新鲜感,并且学过后印象会特别深刻。

二、通过估计体验数感

数学活动能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通过操作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从中建立数感,发展数感。《标准》中指出:对具体数量的感知与体验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基础,教师组织估数活动,使学生观察、体会数的情境,结合现实素材感受数的意义,对数量作出较准确的判断,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数感。首先要让学生经历估数的过程。如在认识较大数目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和体验。让学生说出见到的比较大的数的情境,如估计一个操场大约有多少平方米,一个剧院大约容纳多少人。看一段足球赛的录像,感受一个体育场有几万人,一万人大约有多少?如果一个班50人,30个班是一所学校,一万人是多少个班?多少所学校?这样一些具体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数,特别是较大的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在头脑中会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估计,强化数感。以估计一摞本子有多少为例,可以组织下面的教学活动。

1. 由数到“空间”。第一步,出示两摞本子,先看看10本的一摞有多厚,用手摸摸,感受感受。第二步,看一看、比一比另一摞约有几个10本,估计出有几十本。第三步,再数一数、摸一摸、看一看,知道几十本大概有多厚。

2. 由“空间”到数。在由数到“空间”的基础上,学生对10本乃至几十本本子形成了表象,当再次看到一摞本子时,就能凭借表象说出一个比较接近准确数量的数。这样就由“空间”回到了数,对数的大小有了更深的体验。

经常为学生提供估计事物的数量和运算的结果,用不同的方式检验同一个计算的结果,学生会逐步形成习惯,形成对不同运算结果的感知。在估计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一个对数及其运算结果的猜测、判断、推理的过程。

三、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并且掌握牢固。

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五、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数感

这种方式是根据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把游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游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新知。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时,可以设计“找朋友,离教室”这样的结尾:

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卡片说:“你们可以为我出示的这些数字‘找朋友’。如果你的座位号是卡片上数的倍数,你就找到了‘朋友’并可以离开教室了。在离开以前,你要走上讲台,为你的座位号再找出两个‘朋友’并大声说出来,才能走出教室。这两个‘朋友’,一个是它的约数、一个是它的倍数。”学生顿时倍添兴趣。教师出示卡片2,座位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一个个走上讲台,分别说出了自己座位号的倍数和约数,然后离开了教室;教师出示卡片3、5时,座位号是3、5的倍数的学生,也用同样的方式走出了教室;最后,教室里只剩下座位号是1、7、11、13、19、23、29、31、37、41、43、47的学生。师问:“你们怎么还不出去玩呢?”生答:“因为我们的座位号都不是老师拿的卡片上数的倍数。”师问:“那出什么数时,你们就都可以出去了呢?”生答:“1。”教师出示卡片“1”,在欢快的下课铃声中,同学们依次做完游戏走出教室,乘着游戏的余兴,投入了快乐的课间十分钟。再如:‘小小养殖场’这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从而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于是,我引导学生先进行猜数的游戏活动:老师心中有一个数,谁知道是多少?生1:5,教师说:少得多。生2:99,教师说:多得多。生3:60,教师说:多一些。生4:55,教师说:少一些。生5:57,教师说:正确。如此猜数游戏,既锻炼了学生在结合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的比较的本领,又渗透了用“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这样的交流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还能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通过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从而使生活成为学习数学,建立良好数感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篇4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提了出来,这对每个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如何理解数感,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结合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建立数感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处处充满着与数相关的活动,因此,在认数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根据所学数的内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寻找数、感知数,让他们感到数就在身边,而且每天都离不开数。如在教学认识数时,开展了“寻找我们身边的数”的活动,学生积极发言:“早晨要看手表几点起床;打电话要看电话号码;进教室要看几楼几班……我们每天不和数打交道就不行”。再如教学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学号、生日、身高、体重;汽车和摩托车牌的号码、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到菜市场买菜,各种菜的价格;到商场购物要看商品的标价付钱,这些标价、购物的钱款都是有具体意义的数。这些数据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也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的含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展数感

注重动手操作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数感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动手操作如:组织学生摆学具,用学具摆出十几的数时,请学生思考:“怎么摆就能一下子看出圆片的个数?”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有的学生一字儿排开;有的2个2个为一堆进行计数;有的5个5个摆;还有的先把十个小圆片放一起,再把剩下的放在另一边。通过学生的讨论,比较得出最佳策略(方法四),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你可以怎样表示15这个数呢?”有刚才的操作比较活动作基础,学生模糊感受到15即为10个加5个。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用各种形式表示15个这个数:有的用10个圆再加5个圆;有的用10朵花加5朵花;有的用10根小棒加5根小棒;有的还采用了点子图来表示……这些丰富多彩的作品都在向学生传递同一个信息:这些图案我们都可以用“15”这个数学符合表示,从而达到“15”本质意义的感悟与把握。

三、利用图形教学,来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

对于小学生来说,进行数学学习时,十分喜欢图形的学习,这将会给学生一个十分直观的感受,并且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但是图形问题也是学生十分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尤其是对于图形的周长、面积以及表面积等内容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将各种公式记混,影响自身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中,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进行看图学习,并且分析出不同图形之间的大小,让学生进行亲自动手测量,之后进行交流,从而来分析出各个图形之间的大小以及关系。这样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交流,最终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与认识。丰富学生自身的数学素养,从而来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

四、在解决问题中升华学生数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例如,在一节实践活动课《节约用水》中,教师创设情境:现在的水资源越来越紧缺,那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以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为例,你能算算它的流水速度以及一小时、一天……浪费的水吗?在计算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或者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同学们纷纷想出了很多问题,有时间问题;有流水量问题;有设计实验方案的。学生从多角度考虑,设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自己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做出了解释。所以说,人们只有将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才能真正地理解它,才能使数学知识真正有用武之地。这样,学生能够用自己对数的理解去认识了解社会生活。反之,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了解又会强化数感的形成。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方法多样。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尽的。一个成功的教师,必然是一个善于发现、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人。小学生有较强的数感,会对将来更好的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会使学生在数学王国中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78-02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等10项能力。其中数感排在第一位,由此可见,数感的培养在数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什么是数感,《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定义是“数感主要指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数感是一种感悟,是一种长期积累的数学素养。在数学学习中,具有良好数感的人会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理解数和运用数,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后建立联系。然而培养数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如何在低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经过几年的摸索和研究有如下的想法:

一、生活经验中体验数感

数学作为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数学源于生活但是又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在数学教学中,要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知识还能用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喜欢数学、热爱数学。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应用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和价值,能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地运用数学。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我提前布置了一项作业,利用周末的时间和爸妈逛一趟超市或者菜场,学会看商品价格和付钱。这项作业深受学生的喜欢,当然完成的效果也不错。在上新授课的时候,很多学生已经掌握了元、角、分的换算,以及给出一个物体给它标上合适的价格单位。由于课前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学生很轻松地在体验中获得有关人民币的知识,体验数感。

二、动手操作中感悟数感

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相对比较弱。这时,学生需要在动手操作中完成从直观的动作思维到具体的形象思维,最后达到抽象的逻辑思维。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

例如,在执教二年级《认识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用6根小棒搭一个平行四边形,很快学生就完成了。接着,我又提出用8根小棒搭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也很轻松地完成。这时,我又提出新的要求,请同学们用9根小棒搭一个平行四边形。话刚说完,很多学生立刻嚷起来:“不可以的,9根小棒不能搭平行四边形。”我立即追问:“为什么,你们不搭怎么知道?动手试一试再说。”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样子,对边都一样,我觉得搭平行四边形需要的小棒数应该是一个双数,9是单数肯定搭不起来。”我默许的点点头,说:“你们再试试看,是不是真的不可以。”学生们开始认真地搭平行四边形,最终全班一致告诉我是不可以的。这样,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感悟到了数感,从而对数学产生喜爱。

三、数的运算中发展数感

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一直将数的运算作为主要内容,运算能力是我国数学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几十年来一直是我国数学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过分追求计算的熟练程度,导致了大量机械、重复的计算,忽视了学生在计算中一些思考。

例如,在执教一年级上册《9加几》时,我先进行了铺垫,出了一组口算9+1+1=,9+1+2=,9+1+5=,……问学生:为什么你们算得这么快?学生说:因为前面都是9+1=,正好凑成十。然后口算9+2=,9+3=,9+6=,……问学生:为什么你们还算得这么快?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9 + 2 = 11 9 + 3 = 12 9 + 6 = 15

/ \ / \ / \

1 1 1 2 1 5

10 10 10

……

进一步,让学生独立口算8+3= ,8+4= ,8+6= ,……小组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就这样,让学生一步步领悟了凑十的算法。通过这样铺垫,学生慢慢地发展了数感,。

四、对比学习中强化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是跟数学有关系。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比较几个数或者一堆数之间的相对关系。把握数之间的相对关系,不仅是理解数概念的需要,同时也会使学生加深对数的感悟,从而较好地强化数感。

例如,在执教一年级下册《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时,教材要求学生会用这些词语来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书后练习题中出现了这样的一道练习:两个同样大小的箩筐,一个里面装了20个苹果,另一个箩筐里装了一些草莓,要求学生在20、25和80 里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大多数学生很容易地找出正确答案。由于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吃过苹果和草莓,知道一个苹果比个草莓大得多,所以同样的箩筐里装的草莓个数就要比苹果的个数多得多,80比20多得多,所以选择80。通过这道题学生更深地感受到数感,并且能利用数感大致、粗略表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会用数学语言来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五、解决问题中升华数感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个引导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要使学生能在复杂的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其中数感就是不可或缺的,而且通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就会使已经具备的数感得到升华。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的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时,有这样的一道题目:工程队要修一条80米长的路,第一天修了15米,第二天修了24米,还剩多少米?很多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先求出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修的米数,15+24=39米,再用80米减去前两天一共修的米数就是还剩下的米数,80-39=41米。这时,我提问:“有没有别的方法了?都这样想的吗?”不少学生思考了一下,提出了第二种方法:先用80-15=65米,求出第一天修完后还剩下的米数,再用65-24=41米,就可以求出最终还剩下的米数。通过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学生会不断完善自己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会不断赋予旧知的新意,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更加自如、自主。

通过几年的教学发现,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节课、一个单元甚至是一学期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我们教师只有在日常的点点滴滴教学中慢慢渗透、长期培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充分感悟数感的价值和作用,才能发展和强化小学生敏锐的数感,从而将数学知识更好地运用于生活,优化生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