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学生励志教育

中学生励志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3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学生励志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学生励志教育

篇1

作者简介:张晓丽,女, 生理学专业教师。

职业道德教育是医学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德育教育重要内容,是学生成才的必备条件。在《生理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计划地针对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大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受到品德教育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这是学校教育中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具体体现。有效的品德教育和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可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教育形成良性循环,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认真负责,严谨求实的职业素质。

1 突出职业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制定德育目标

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教育环节,认真实施课堂教学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注重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环节是每一位任课教师应尽的职责。

依据专业要求、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目标,紧扣《生理学》课堂内容精心设计每一教学单元的德育目标。做到一个突出、两个侧重。

一个突出,突出职业特色,适应岗位要求,为专业人才培养打基础。《生理学》是学生跨入医学领域第一学年所学的医学课程,这门基础课不仅为专业理论知识打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关键时期。

两个侧重,第一侧重是在理论教学德育目标的制定中,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守救死扶伤的信念及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而努力为主要侧重。

第二侧重是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爱护公物、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认真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主要侧重。

德育目标与生理课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同时积极开发《生理学》教材中职业道德内容,选择合适的实施方法、恰当的教育切入点、抓住适宜的时机,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在整个《生理学》教学过程中。

2 《生理学》课堂教学中职业道德渗透的主要实施方法

2.1 案例分析法

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例如在讲解血型与输血原则及交叉配血时可结合央视《焦点访谈》题为:“一起输血事故的背后”的案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把O型血输进了B型血的寇娜体内,寇娜在被输血后的短短十几分钟,出现了严重的溶血性反应,这才造成了寇娜的肝肾功能衰竭,生命垂危的恶果。

案例分析中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言,有的同学总结出输血前应严格核对血型,遵循输血原则;有的同学指出按照国家卫生部临床输血规定,拿到血站配发的血液之后,临床医务工作者必须再做一次血型交叉配血实验,确定无误之后才可以病人输血;有的学生说由于医护人员的失职,在没有做任何的核对和实验情况下输血;有的学生说怀孕生孩子是件人命关天的大事,关系着两代人的安危,医务工作者缺乏责任心。同学你一言,我一语,此时正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好时机。通过案例分析教育学生医学服务对象是人,一定从在校期间掌握牢固的职业知识,养成严谨细致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对社会、对他人要树立高度地责任感和事业心。否则在未来工作中,一时疏忽会给他人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和痛苦。

在讲解内分泌一章中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及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强调特别是已经长期使用者,想停用该药时,不要骤然停药,要逐渐减少用药剂量,直到终止。曾有一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长时期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因没按逐渐减少药物剂量缓慢停药,而采取立即停药的办法,一周后突发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的危相。只要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急性衰竭,临床上对患者的抢救常是无能为力的。多数医疗事故是由于医务人员的医学基础知识差,医疗技术水平低造成的,教育学生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刻苦学习,坚守救死扶伤的信念。

2.2 示范法

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行是影响学生的职业道德形成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人格力量不容忽视,良好的人格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教师的示范表率作用也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学习“血压测量、心音听取”时,教师首先进行操作示范,这时学生都会瞪着眼睛看你操作。此时,教师尤其应注意自身良好的语言、仪表和严谨教风,熟练操作技术,教师的言传身教能引导学生进入专业角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2.3 故事讲授法

故事由于具备趣味性、新颖性、直观性、感染性、活动性等特点,所以大家都爱听故事,其实小故事里也能反应出大道理。

在讲解“稳态概念”时可介绍稳态发明的故事,人体内环境维持是一个不断破坏和不断恢复的过程,是一个重要和复杂的生理过程,理论讲解告一段落,介绍稳态发明的故事。一位生理学科学家为了证明稳态的存在,自愿进行人体试验,他一手脱着一盘牛肉,勇敢地在120℃的室温下停留15分钟,而其身旁牛肉在此温度下已烤熟。科学家为推动医学的发展而献身的精神感染着学生。

例如“胃液的成分及其作用”是生理学的重点内容,在理论学习告一段落时可结合理论知识引出“藏”在肠胃中的诺贝尔奖——幽门螺杆菌发现记的故事。当时的医学界认为,健康的胃是无菌的,因为胃酸会将人吞入的细菌迅速杀灭。一位名叫巴里·马歇尔的年轻科学家人在众人的质疑,并没有动摇。自愿进行人体试验。他在服食培养的细菌后,发生了胃炎。由于他的发现,大幅度提高了胃溃疡等患者获得彻底治愈的机会,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作出了贡献。故事中科学家为救死扶伤,不辞艰辛、锲而不舍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敬业精神,激励学生刻苦钻研业务、积极创新,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竭尽全力。

此外在讲解“条件反射”时介绍“生理学无冕之王”——巴甫洛夫发现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的故事,在讲授“红细胞成熟因子”时讲解发现维生素B12的故事……

类似的故事很多,收集、整理科学家及英雄人物的小故事,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2.4 实践法

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医学专业基础学科,其理论来源于许多科学家的无数次的科学实验,实验室是学生职业道德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场所。

在上实验课前检查学生仪容仪表是否符合职业要求;实验中针对实验操作问题,要求学生作到操作规范、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独立工作和观察、分析问题能力、团结协作、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做完实验后必须清洗实验器械,做好实验室卫生清洁工作,做到眼勤、手勤、腿勤。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都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好时机。

2.5 讨论法

在讲解红细胞氧的运输时,联系临床的一氧化碳中毒,讨论如何预防和抢救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通过讨论教会学生安全自救和救助他人的方法。

例如在讲解体温一节中散热原理后,可讨论发热后散热降温的方法与措施,通过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荐,应用生理学原理总结出各式各样的散热和降温的方法,不仅丰富生理学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懂得如何关爱他人,处处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解除病人痛苦的意识。

2.6 格言励志

在介绍生理学绪论一章时,可引用格言“生活没有目标就像航海没有指南针”,引导学生制定相互《生理学》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树立刻苦学习的思想。在讲解神经系统一章时可引用格言“人跟人的最大差别,不在于脖子以下90%的体力劳动,而在于脖子以上仅占10%的智力。”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在实验失败时可鼓励学生“失败是成功之母”,实验失败可再重做,一定会成功。

格言可以励志,格言能净化心灵,树立高尚的情操,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奋勇创新、勇于探索医学领域的科学知识。

2.7 问题引领法

在讲解红细胞造血原料与贫血时,反问同学如何避免贫血?教育学生不要挑食,合理搭配饮食。在讲解心力储备时,提问同学们提高人体心力储备的方法有哪些?学生总结出加强身体锻炼,可保持强壮体魄,能未来更好投入工作岗位。在讲解胃的排空、胰的分泌功能时,结合生活总结不同饮食排空时间有何不同?教育学生不要暴饮暴食,否则容易导致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在讲解肺活量时,询问学生如何测量及提高肺活量?教育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在讲解眼的折光异常时,密切联系近视的形成原理,提问总结如何保持用眼卫生,预防近视眼?教育学生要注意用眼卫生,保护眼睛,预防近视。

问题引领法课使学生在问题中总结专业经验,并进行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职业道德教育和熏陶。

3 在实施职业道德教育中应注意地问题

3.1 注意群体与个别教育

敏锐的观察力,善于通过学生的外表活动,判断学生的内心世界,洞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注重群体教育的同时,对于缺乏刻苦学习精神、怕困难,作业不认真、粗心大意的学生,应有针对性进行个别教育。此外,职业道德教育本身也是一项反复渗透的过程。

3.2 加强教师自身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的职业素质是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教师首先严谨治教,刻苦钻研《生理学》业务知识,而且重视自身地职业道德修养,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在课堂上结合授课内容尽可能采取生动活泼地方式,结合实例进行教育,避免空洞地讲大道理。教师必须熟悉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地德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传授知识地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理论教学中。

3.3 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中评价反馈与矫正补救

对学生正确的解答和良好的表现,教师应给予及时肯定和赞许,建立一种积极的正面的反馈强化。教师言语的直接表扬、点头、微笑,重复学生的解答也是积极的反馈。对学生错误必须耐心指出,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何处,以便及时矫正补救。

4 结论

在职业道德教育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也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程。我们必须结合专业课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技能,同时逐步培养出良好的职业道德,成为真正的高素质实用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崎,生理学[M],安徽科学出版社,第四版,1989.

篇2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1-0139

从2002年开始,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高职院校学生人数占人口总人数比例提高,体现了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提高。但随着外界的不断变化,给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新,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受到了大众的普遍认可会和支持。在科学和实践的双重论证下,发现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非常的重要,为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自主管理的概念

自主管理,从字面意义上就能简单看出它的含义,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这是自主管理的意义。自我管理教育在高职院校中是对改制院校学生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是为了树立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找到自身的优缺点、发掘潜力的一种方式,学生的自我管理不是自我封闭,而是在高职院校辅导员、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人生的目标,是在顺应时展要求的同时,对高职院校教育提出的新方向,是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途径,也是励志教育的一种方法。自主管理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对学生的自主管理的引导,把学生培养成自主、自立、自强的新一代人才,能够适应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学校规章制度和自我管理下,成为一个有强烈自律能力的学生。

二、自我管理的作用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学生自主管理是把班级活动的权利充分交到了学生手中,让学生自寻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树立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中学生自我管理教育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和需求,是更加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让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更高,为高职院校学生发挥潜能提供了保障。使得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校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统一发展,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也减轻了辅导员对班级管理的负担和难度。

三、实现自我管理教育的途径

1.制定人性化管理制度高职院校新课改引领下的人性化教育管理模式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符合国际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是为我国培养人才的先进教学管理理念,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者首先要明确管理目标,尊重人性发展的规律,站在学生和教师以及教育目的角度,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为学生的教育学习提供优质服务。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尽量避免“严禁”“不准”“否则”等词语出现在规定中。一切制度规定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在教学活动中,树立“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了解学生在生活上和学习中的需求,在一些课程和职业的选择上,不要强制性去限制学生的选择权利,尊重学生的决定,让学生自由选择。2.多样化管理模式(1)选出自主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到管理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18周岁的成年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可能像幼儿园、小学一样处处看护、监督,而是一种放养式的教育模式,辅导员也不可能时时都在学生身边,及时解决学生问题,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这也说明了高职院校学生自主管理教育的必要性。通过在学生中选出自主管理、自律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可以通过由高职院校班级中的班干部和学生组成学生自主管理队伍,对学生进行管理和引导,培养学生之间沟通协作能力,加强各班级之间的连接作用。(2)树立学生是主人翁意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目前高职院校制定班规后对学生们的效果。这也充分说明了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责任意识来推进学生自主管理,首先要明确自主管理不单单是对高职院校的班级进行管理,而是通过对班级的管理来引导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管理,即把学习能力与自律能力的管理相结合。在制定班规时采取学生和教师共同制定的方法,听取学生的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大家讨论、商量来制定每一条班规,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班级的主人,充分参与到班级的管理活动中,学生也会更容易自觉遵守自己制定的班规,确保班规的实效性和可行性。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学生走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和今后的人生目标顺利实现,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因此,各高职院校要明确教育的目的,建立起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和拓展教育途径,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和对学生引导能力。在制定有关规定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管理活动中,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

[1]岑岗,余建伟.构建学生自主管理的开放型项目教学新环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

[2]黄明东,蒋立杰,黄俊.高职院校学生自主管理学校理论之构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

篇3

情感是一种主观意识形态,它表现了人对客观事情的好恶倾向,在人的学习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包括对语文老师和语文学科两方面的情感。融洽的师生情感是形成良好教学氛围的关键所在,很难想象学生们会去喜欢一个他们讨厌的老师所教的科目。爱屋及乌,既然不会亲其师,又怎会信其道。所以要想融洽师生关系,培养融洽的师生情感,首先就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放下高不可攀的“师道尊严”的架子,建立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应以信任、真诚、平等的原则与学生相处,使他们感到老师既是他们的良师,又是他们的益友。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抱定“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念,怀着激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毫不保留地对每一位学生献出自己的爱心,特别是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后进生”、“差生”,更应该严中有爱,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放下“自卑”的心理,挺起腰杆做人,充满信心做事,我们的一视同仁,必将得到回报。

二、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创建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旧的教育模式只是把学生当做教育对象和知识接受容器来看待,并没有看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特点。课堂上基本是老师一个人讲,老师讲,学生听,填鸭式地满堂灌,严重压抑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于是培养出了高分低能、唯唯诺诺、平庸顺服的书呆子。新的教育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改变现状,大胆创新教学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自主学习,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发挥主动探索创造精神,给他们的思想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努力合作探究,思想激烈碰撞,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快乐地成长,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但小学生毕竟年幼,经验不足,很多时候,学习过程还需要老师来扮演“导演”的角色,适时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质量的有力保证。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会重点培养学生的如下几方面的学习习惯。

(一)勤读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去读,如读词语、句子、课文等,应该反复读,不断提高读的质量,最好能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阅读时间可以选择早晨、饭后、睡前等,教师定期组织朗读比赛,评出名次,给予奖励。

(二)预习新课的习惯。在教授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在小黑板上、导学案上、小纸条上布置预习任务,列出预习提纲,第二天派专人检查预习成果,指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样就为下一步在讲授新课中学生的交流与展示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勤记笔记,定期复习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知识学过后容易遗忘,因此每学期初我都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小本子,把老师上课讲解的重点知识要点记录下来,随身携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拿出笔记本回过头去不定期地复习一下,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这个小册子老师会不定期检查,按书写内容和质量进行评比打分,给予适当奖励。

(四)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学了知识就是为了应用,我教育学生平时要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如读报纸、看小故事、看课外读物等。学生在日常阅读中把所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不仅开阔了视野,积累了课堂内没有的知识,而且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四、加强赏识教育,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

意志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学生意志坚定,就会在学习上加倍努力,锲而不舍,尤其是在遇到困难时,才能做到迎难而上,保持旺盛的斗志,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由于语文学科的知识面广泛,需要识记的东西多,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需要有顽强的毅力和意志作保障,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首先从思想上去引导,用古今中外名人在苦难中成长的励志事迹去教育他们,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其次是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动态,出现问题时及时给他们鼓励,使他们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勇敢战胜暂时的困难,让他们享受奋斗的苦乐,与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

总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对每一位学生负责,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使学生成才。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任重而道远。

篇4

一、当前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心理问题

1、新课程改革引发政治课教学中新的学生心理问题

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高中思想政治课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比如说,如何编写合理的教材,如何使教师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技巧,如何深入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等,关于政治课的研究多层次开展起来。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分类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分类目标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对教育分类相符,他把教育分为三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情感领域不仅是情绪、情感,也包括兴趣、态度、习惯、价值观。可见学科教学目标中蕴涵了心理教育,兼顾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健康个性的形成。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需要知识的传授,而且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发展。

2、当前高中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中心理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未能普及。通常进行心理教育的形式在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咨询等。但这几种形式在学校中由于各种限制,发挥的作用受到限制,未能照顾大多数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在谈到教育时说“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在一个人进行自我肯定的时候,学校并没有给他有关自己的任何知识,其中也包括有关人的知识,特别是没有给他关于人之所以能高于一切动物的一种特殊的知识:有关人的心理、思维和意识,以及人的精神生活的感情、美感、意志和创造方面的知识。人对自己实质上一无所知,这一事实常常是造成巨大不幸的根源,社会往往不得不为此发出高昂的代价”。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是学校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课无法回避的紧急任务。把心理品质教育纳入中学政治课教学,是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措施。

1、高中生政治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生正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时期,是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从众性、闭锁性、逆反性、冲动性综合矛盾的时期,具有明显的逆反心理和极不稳定的情绪,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而这时期又经历了生理上的逐渐成熟带来的种种困惑,导致心理的不平衡、不稳定,成为人生成长过程中最不稳定的时期,也是他们心理矛盾与心理冲突较为剧烈的时期。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适应问题,包括学习和新的人际关系变化。(2)人际关系问题,高中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和同学。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在于由于教师对于学生的不理解,或平常生活中干涉过多,使学生感到心理不平衡和压抑。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交友方面。(3)情感问题,主要表现为亲子沟通问题和早恋。除此之外,厌学、任性、脆弱、自卑、逆反心理、孤独与社交恐惧、早恋等等,都是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导致部分中学生离家出走、闭塞等问题及各种神经症状。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3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制约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当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现在教育者和社会面前时,学生心理素质和健康的需求,需要政治课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健康等,加强对学生心理知识的传授。

2、思想政治课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

政治课与心理教育有着最为明显的亲缘关系。政治课有着其他课程所没有的优势,除了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外,中学政治课教材中含有许多与心理教育有关的内容。教材中的内容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有利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例如政治课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成份很多,新的课程标准中,初中教材中加入了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大量内容,高中教材中则注入文化生活,哲学和生活等框题内容。大量的教学素材含有对学生心理的培养目标,有利于促使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全面的个性。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的方法

1、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情感和榜样作用

政治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情感作用。教师需要对教育事业深厚的感情,需要对学生真挚的感情,在感情上教师应是一个敏感的、会关心人的、真实的并具有同情心的人。关心、尊重、爱护学生,这是政治课教师搞好情感教育的情感基础。教师在洞察学生情感的同时,加强情感渗透和熏陶,促进学生形成新的情感。因为情感教育并不单是情感的积累,实质上是新的情感的形成和既有情感一定程度上的改变。有一位教育家说得好:“每一个干练的讲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他从事于教学,犹如高手操琴一样。他和缓的触动思想感情上的琴弦,刺激之,安慰之,兴奋之,鼓励之。”要做到这样,教师除了利用自身的情感感受,还应了解相关心理学知识。对于教师来说,要有洞察学生心理的能力,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学生情感融合、情感共鸣的能力是必须具备的。

篇5

“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礼、义、廉、耻”是中国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礼者,养也。”“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须从学习礼仪开始。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中职学生的就业压力不容乐观。礼仪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让他们做到举止端庄,谈吐文雅,待人有礼,知书达理,成为一名有教养的中职学生。

一、礼仪教育蕴含的内容

什么是礼仪呢?“礼”即尊重,礼仪就是“敬人之道”。中职学生学好礼仪,即要懂得尊重,注重细节,学会换位思考。

1.懂得尊重

尊重是学习礼仪的情感基础,是对他人的理解、肯定和认可。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因为,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同学、同事是一种本分,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客户是一种常识,尊重所有人是一种教养。“人若取之,必先予之”,礼仪教育要向学生解析尊重的内涵,使学生懂得尊重别人。

2.注重细节

人要有形象意识,教养体现细节,细节展示素质,细节决定成败!一些看似平常的礼仪细节随处可见:不乱扔垃圾;不讲脏话;节约用水用电;有秩序排队;不浪费粮食;俭以养德牢记在心;向老师鞠躬问候;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生活中,不要小看一个“请”字、“您”字,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礼仪教育就是要“拘小节”,要强调注重细节。

3.学会换位思考

学生生活在集体里,离不开与人沟通。沟通讲究互动,要学会换位思考,引导中职学生使用“拉锯式”或“抽屉式”的思考方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生在交往中要以对方为中心,理解他人,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善待别人,改变自己。

二、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的三个方面

通过礼仪教育,能更好地培养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强化学生的礼仪意识。这里从三个方面论述对中职学生的礼仪教育,与同行共同探讨。

1.强化训练――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良好的礼仪修养贵在自觉磨炼、陶冶和养成,诚于中而形于外。既要使学生明白“理”,又要训练“仪”,标准的站姿,优雅的坐姿,得体的手势,甜美的微笑……学练结合,以练为主。教师做示范、教表演,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势,时刻用礼仪规范来荡涤学生不文明的习气,净化思想,陶冶情操,内外兼修。

2.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教师要起表率作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礼仪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日常用语上,从规范 “您好”“请”“对不起”“谢谢”“再见”五声十字文明语言的应用开始;在规范得体的仪态举止以及谦和优雅的对人态度方面,督促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日常言行。教师要身体力行,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

3.灵活教学――持之以恒,注重社会实践

礼仪教育的重点还在于在实践中训练学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可以在校召开主题班会和招聘模拟会,让学生扮演招聘人员和应聘人员,让学生观察应聘者在招聘过程中哪些行为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要求,思考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加出色。通过招聘模拟,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提高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组织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等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全方位地进行礼仪示范。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参加会议和典礼的礼仪服务工作,担当司仪,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素质。

三、小结

中职学生是祖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崇高的品德和良好的个性,任重而道远。只有加强中职学校的礼仪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向各行各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者,使其成为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受社会欢迎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立湘,王颖.实用交际礼仪[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篇6

1职业教育的前景

我国现在的状况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生产组织方式,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都大不相同,对人才层次、类型和规格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产业技术结构呈现出提高的态势,但从总体来说,实现自动化和运用高科技的企业为数不多。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初、中级技术人才在我国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需求。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忽视对劳动者,也就是大量操作人员的培养,必须注重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劳动者是知识、技术的载体,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越多,创新能力越强,其生产的能力也就越强。所以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决定因素。比如美国、德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对职业技术教育相当重视,劳动者的素质已达到相当高的层次,我国与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就目前我国农业来看,也需要科技的支撑,也就是说农民也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而我国的大多数农民只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或者是文盲、半文盲,因此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这充分说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农村存在着巨大的需求。既使在高科技领域,高科技人才也是少量的,而绝大多数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是中专生,因此高科技领域也同样离不开中等专业技术人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职业学生的教育管理

中职学校门槛低,入学容易。中职学生结构较复杂,多数中职学生是在层层选拔中被淘汰后才来到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中的许多人,性格怪异,容易冲动,学习不上进,纪律涣散。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将来就业形势一片光明,很多中职生在精神上表现为无所寄托,没有远大理想。他们认为只要及格就有毕业证,就找得到工作,因此没有进取心,学习上缺乏主观能动性;学生普遍好逸恶劳,怕苦怕累,遇到困难,只想退缩,缺乏锻炼,很难适应将来的就业需要。

针对中职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应从德育入手,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的锻炼,让学生首先学会做人、做事,然后掌握扎实的技能。对于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来说,要想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要想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生存,就必须让他们懂得良知、诚信、勤奋、尊重、责任、忠诚、坚持和谦虚。

篇7

据中央教科所职成教所专家调查:中职生就业率高达95%,大学本科毕业生仅为60%左右。而随后三年的跟踪调查统计,中职生跳槽、转行的竟高达70%,大学本科毕业生则为25%。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中职生虽然就业面广、就业率高,但社会竞争能力较低,从事的工作多为劳动密集型为主。因此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毕业后选择进一步学历进修,参加岗位培训或成人教育来提升社会竞争能力,故在校期间如何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成为我们中职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同时,全国正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重视职业教育,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和考中职学校,因此我们肩负着为社会培养能适应市场需要的合格的中职生,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点。英语教学作为中职教育的公共素质课,同时也是一种语言技能,是中职毕业生培养学习能力的重点。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是运用语言,因此,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从很大程度上讲,判断英语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学生最终能有效的输出多少英语,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运用英语,而不是看学了多少教材,背了多少课文。为此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更有效的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注重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纯英语的环境

语言学习离不开真实的语言环境,英美国家的学生在纯英语的环境中轻松自然的就学会了英语。而我们的学生却不可能拥有这样的外在环境,英语课堂就成为了英语环境创设的主要“阵地”。在英语课堂上,我们首先要坚持说英语,用英语组织教学,要求学生们在课堂上也只能讲英语,尽可能的把母语“忘掉”。尽可能给学生营造纯英语的环境,提供实践的机会,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增强。在外语学习的问题上,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马克思在他的一本书里,对如何学习外语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说,当人们学习外语时,不应该把什么都译成母语。如果那样,就表明他们并没有掌握这种语言。他们使用外语时,应该尽量完全忘掉母语。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就没有真正地学到这一种外语的奥妙,也不能运用自如。

二、实施任务型学习方式

“任务型学习”,简要地说,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通过执行学习任务,完成学习任务,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任务目标的“任务型”学习方式,使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学生动手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英语。“任务型学习活动”是通过解释、表达、询问与说明等形式来培养语言运用的能力,其核心是通过做事学习(learning by doing),即在实践中学习,该教学模式一般涉及项目设计、小组学习、协作实践和目标建构。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将会彻底改变传统语法分析型的授课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学习动机和兴趣,形成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增进文化理解;并且,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尽量让他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感知英语,而不是侧重于有意识的认知英语,这对中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保持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保障学生能自由、自然、正确使用英语的绝佳途径。一旦他们的英语学习达到了一定程度,他们语言的学习能力也会随之显现和提高,也为他们语言的终生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三、根据专业特点,选用合适教材,注重实用性外语的教学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好的教材可以起到鼓励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作为中职学校的英语教材应该考虑到其专业特点的基础上,突出岗位特点,选择与学生英语基础尽量相衔接的教材,在基础英语的选材方面,首先应该注意语言交际的功能,增加一些对学生就业有益的内容,如英语招聘广告、简历和求职信等。在专业英语的选材上,要有一定量的学生毕业后接触到的产品简介、操作说明和维修指南等方面的素材,但不宜过于专业化和学术性,牢固树立专业知识和基础教育并重,学习知识是基穿培养能力是关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目的。努力促使学生由语言的学习者向实践者转变,英语教学的重点由语言能力转化为语用能力,把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引向市场化的专业英语教学,将学以致用的效果最大化,最终实现英语教学为市场就业服务的目的。外语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人们学习,研究它的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和交流。这也是英语教学,无论旅游专业、公关专业还是计算机等其他专业的基本目标。如果能在中职学校里系统的学习一些与今后生活工作可能相关的应用文体,并获得概括性的认识,哪怕只是粗浅的认识,对于以后的工作实战,也是会有良好的辅助作用的。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实用英语的推广应该成为一种发展的需要。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深化,中国正式加入WTO,大量外商、外资涌入国内已成为必然,走出国门工作学习的人也将越来越多,能够以外语作为交流工具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成为一大趋势。因此,实用性外语的突出地位也愈加明显。求职外企要递英文简历;阅读外刊要面对英文广告;购买外国商品要阅读英文说明书;方便外宾外商要配备英文标识指南;为外宾餐饮客房服务等等,都使得实用型英语的推广成为必需。以菜谱菜单为例,通过对中西菜谱菜单的学习,学生会大量接触到诸如“cabbage(卷心菜)”,“greens(青菜)”,“spinach(菠菜)”,“celery(芹菜)”,“leek(韭菜)”,“eggplant(茄子)”,“turnip(萝卜)”,“carrot(胡萝卜)”,“potato(马铃薯)”,“tomato(西红柿)”,“marrow(西葫芦)”,“lettuce(莴苣)”,“cucumber(黄瓜)”,“broccoli(西兰花)”,“mushroom(蘑菇)”,“onion(洋葱)”等蔬菜的英文名。这些词都是系统性的大面积、高频度反复出现的,并且还是很具体直观的出现于中西菜名的搭配中,如“Eggplant W.Meat Garlic Sauce(鱼香肉丝)”,“Hot

篇8

职业能力是中职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的根本所在,只有职业能力突出的学生,走出校园之后才能迅速进入企业,踏上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较低的学生,可能面临长时间找不到工作的尴尬窘境。所以,在各科目的教学中,都不能忽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所以,对于中职语文教师而言,必须认清当前的教学形势,大力改进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中职院校语文教学职业能力中职学校是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来培养社会上所需要的职业技职型人才的。根据实际情况来看,中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具体说来有一下几点。

1.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重视。不少中职的语文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认识不足,其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在阅读、写作上达到一定的水平。没有认识到中职院校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

2.在语文教学中没有落实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重视能力培养的教师只是少数,大部分教师都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并且也在实际教学中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但是,从具体实施情况上来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实程度还不够高,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时还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导致最终成效不尽人意。

3.在语文教学上,没有实现语文素养和职业能力的统一。不少教师将语文素养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当做语文教学中的两个不同目标,没有将其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导致职业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在语文教学中都占据了一定的时间,使得两方面教学效果都不显著。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措施建议

1.提高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视

要切实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对这方面加强重视,从教学理念上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纳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如此才能够保证职业能力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切实展开。首先,教师自身要对中职院校的教育理念进行深层次理解,明确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对语文教学存在于中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的意义进行深入分析,明确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为重要的是让语文教学成为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环节,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最后,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和职业能力培养的结合,在阅读、写作等环节中渗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比如,在针对《雷雨》这篇课文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就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比如对于文秘专业,就可以加强理解和对文章的思考,培养其理解文意方面的职业能力。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加强对故事逻辑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此,就可以实现语文素养和职业能力同步提高的教学目的。

2.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

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最终的教学成效,因此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实现创新。首先,可以采取体验情境教学法,根据语文教学内容构建一个实际体验情境,让学生浸入到这样一个语文情境中,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实现职业能力的锻炼培养。比如在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一改以往的议论文、散文的写作,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新颖的写作教学形式。比如针对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将书评、读后感等作为写作教学的主要形式,以此构建情境,通过这种手段促进学生对文学书籍的阅读。如:“小红从学校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出版社工作,但是由于自身平时阅历不够,在工作中闹出了许多笑话。如果你是小红,应该怎么解决当前的困境?”其次,可以采取实践教学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就是让其能够在实践工作中进行运用,解决相关问题。所以,教师可以设置实践任务,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专题调查任务,针对城市环境保护调查群众意见,收集整理之后写作成调查报告。如此,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与陌生人沟通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其搜集、整理资料,写作文章方面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加强语文教学和职业能力培养的结合统一

要确保在语文教学中能够让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那么就还需将二者结合起来。第一,教师可以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出发制定教学计划。如学生需要公文写作方面的能力,那么就可以在教学中加入公文写作的教学内容。如果学生需要方案策划方面的能力,那么教师也可以适当融入方案策划方面的语文内容,如此就实现了语文教学和职业能力培养的结合。第二,需要在目标层面上实现统一,即将语文教学目标和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在某些层面上统一起来,比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职业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心和职业责任心等,这些都是可以统一起来的教学目标,以此展开教学必然可以事半功倍。

三、结语

对于中职语文教师而言,必须认清当前的教学形势,大力改进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教师需要加强对这方面的重视,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结合统一语文教学和职业能力培养,最大程度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87-01

中职生需要学习一技之长,但这之前需培养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故对其进行素质教育非常重要,这一培养应融入到各学科中,反复强化学生此方面的意识,全面培养其职业素质。对学生进行生物与免疫学需要学生掌握此方面知识,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以让学生了解疾病的相关辅助诊断意义,为临床学科提供基础知识。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也应不断融入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到达提高学生此方面素养的效果。笔者对利用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加强中职生素质教育的方法及效果进行探讨,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学好本门课程。

①对学生进行教学应首先让其对课程产生兴趣,产生兴趣之后就可以加强其学习此门课程的动力。在教学中应融入生动的故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对学生们讲解列文虎克的故事,其为此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其是通过自学来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通过知识以首次让人们了解到微观世界的存在,其自行研制成第一个显微镜,并首次对微生物进行观察,让人们可以了解到此方面的知识。在其研究的60多年中,不断进行创新,忍受了研究的乏味、枯燥和艰辛。通过此故事的讲解,让学生对研究者的精神有所了解,间接地让学生们了解了职业精神。

②在教学中可结合自身经历的案例来对其进行讲解,作为一个从事医学的人员。首先应有一颗关怀患者的心,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因为责任心不强,不按操作规则导致的医疗事故时有出现,可对学生讲解ABO血型的案例,因检验措施导致产妇在进行输血时发生了溶血,导致产妇生命出现严重危险,致使医疗纠纷发生。让学生通过这一案例了解对患者进行检验准确性的意义,其可以导致患者发生严重的危险,故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细致地进行工作。

③在教学中可让所有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概念,可让其通过此概念来对事物进行辨别,让学生对此门学科有所重视,告知其此门学科在医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及现今此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发展意义。此门学科不但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还可在制药等方面有所应用。其也会对人们带来很大的伤害,如欧洲曾发生过广泛的鼠疫疾病,其导致死亡人数到达2500万人,让整个欧洲处处成为疫区。如应用好此学科不但可让人类攻克顽固疾病,还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故学生应从两方面看待此学科,深入地了解此学科的意义。

④教学中还应不断强化对学生的爱国方面的宣教,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识,用爱国主义的理念强化学生学习科学的意识,学生应学好专业知识,报效祖国。传统的爱国教育可起到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意识。通过对过往我国古代医学家们的研究事例,让学生们了解我国在此学科的先进性和发展过程。如在北宋时期,刘真人就认识到了生物学的概念,并首次提出了肺痨疾病是因为虫子导致的。乾隆期间,师道南对鼠疫进行了初次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预防措施,提出了可通过煮沸来到达消毒的效果,并应养成喝开水的良好习惯。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将病人的衣服蒸过后再穿就不会传染上疾病,说明已有消毒的记载。大量古书证明。而《黄帝内经》比古希腊医师、西方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首创的液体病理学早几百年。沙眼衣原体是我国学者汤飞凡1956年用鸡胚卵黄囊接种法首次在世界上分离成功的,等等。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先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及免疫学上的贡献,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充满智慧的民族,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同时又告诉他们:由于多种原因,现阶段我国在医学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与发达国家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要赶上并最后超过发达国家,有待于大的努力。这样讲述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使他们形成责任感,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刻苦努力,发奋图强,担起发展我国医学科技的使命,为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⑤在微生物及免疫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培养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微生物由于体积太小,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在自然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中到处都有它的影子,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分布和病原微生物的特点,在头脑中树立无菌观念。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食品卫生,个人卫生,公共卫生。当痰液干燥后就可以随尘埃散布在空气中,成为结核病最主要的传染源,通过这一事例告知学生应对个人卫生进行保持,自身应注意此方面的意识。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同行是冤家”关系紧张的情况。讲抗体的生物学活性时,特别指出抗体的作用多是在补体、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协作下完成对机体保护作用,引导学生也要团结协作,友好竞争。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自觉将培养学生的素质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充分发挥和挖掘专业课对素质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就一定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史丽云.激发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J].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

篇10

多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已历经了由“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2000年,教育部在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界定中更是明确地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职业能力何以如此重要?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中职生的求职成功率,也关系到他们步入职场后的生存及职业发展。对大多数中职学校而言,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不仅可成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在中职学校生源严重不足的今天,还影响着学校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这是因为,如今中职生的就业率普遍高于本科生,但中职生的就业质量不高也是事实,并由此影响着中职学校的招生。所以,欲使学校生存和发展得好就必须先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则必须先提高学生的求职竞争力,而学生的求职竞争力则与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关,由此中职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众多的中职学校应把研究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首位。

对学校而言,制约着职业能力提高的环节很多,比如学校的德育开展情况,学校的实习条件,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及自身素质、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等都会影响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作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其对课程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的把握以及对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能够得到充分调动,他们是否通过主动学习学到了他们未来在某个职场生存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最重要的则是他们是否通过学习获得了使他们终身受益的东西,即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胶乳制品工艺》是我校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其内容主要分为胶乳的检验、胶乳的配合及胶乳制品的操作工艺三大部分。通过这三大部分的学习,胶乳制品生产的所有环节都将有所了解和掌握。作为专业教师,面对学习基础极差、学习兴趣低下且无任何生产实践经验的中职学生,如何通过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促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并且通过学习过程得到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胶乳制品工艺》理论课的教学重点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有一些自

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教学重点

笔者认为《胶乳制品工艺》理论课的教学重点应为讲清每个知识点的“why”,即为什么。比如,胶乳的检验部分,知识点有胶乳的技术要求、胶乳的试验项目、胶乳的试验方法等。教师在上理论课的时候应当把为什么会有这些技术要求,为什么要检验这些项目及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检验方法作为教学重点来讲。这样做的理由有三:(1)在讲解每个知识点之前设一个疑问,教学可围绕释疑展开,可起到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的作用。我们的学生大多学习兴趣低下,无疑则更无动力学习。如果在解释这些“why”时,学生都有强烈的解惑意识,再加上合理的教学方法,要弄懂这些专业知识就不会太难了。(2)通过讲清这些知识点的“why”,学生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他们在实习的实际操作训练时就会自觉严格地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自觉强化训练,提高操作技能的积极性也就增强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在学习胶乳的检验部分时,为什么要讲清楚检验那些项目的理由呢?因为如果学生弄懂了那些检验项目或与工艺性能或与产品质量的关系,那么将来他们实习的时候,在从事检验操作技能训练的时候的认真努力程度便会加倍。再比如说,如果他们弄懂了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检验方法即为什么要这样检验,就相当于懂得了检验方法的原理和一些检验细节,这样的话他们几乎懂得了检验工作的全部,可达到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程度。专业知识学扎实了,专业技能的操作训练用功了,这样的学生专业能力能不强吗?专业能力属职业能力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能力,它提高了,职业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3)学生通过解释“why”了解到工艺操作中的每一步都几乎与产品质量有关,又由于产品质量与企业生存关系密切,因此他们的产品质量意识

从上学时便开始萌发了,并逐步增强,质量意识的强化将有助于他们产生良好的职业技能习惯,同样有助于职业能力的提高。

总之,将每个知识点的“why”当做教学重点可通过激疑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面且深刻地掌握专业知识,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专业技能习惯等优点,其最终的结果都是能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因此,从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角度来看,将每个知识点的“why”当做教学重点来讲应该是合理的、可行的。

二、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胶乳制品工艺》的教学方法与教学重点一样,不仅要使得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产生兴趣,乐学、易学,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过程使学生得到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中所包含的能力很多,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获得不同的职业能力。教学方法的选择则需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定。那么,在《胶乳制品工艺》教学中,我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学生又得到了哪些职业能力的提高呢?

1.极限假设法

极限假设法只用于简单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释。在解释为什么要检验天然胶乳的一系列项目时,我采用的是该法。具体做法是:要学生假设一下这些项目的数据若处在过大或过小这两种极限情况下,胶乳的工艺过程或得到的制品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如,天然胶乳氨含量一项,如数据太小天然胶乳不易保存,数据太大则胶凝不好。又比如说,天然胶乳总固体含量一项,如数据太小得到的制品物理性能差,太大则受天然胶乳浓缩技术和成本的限制。通过项目的数据在两种极限情况下产生的不好后果,学生就会了解到,天然胶乳中这些项目的数据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因此天然胶乳在使用前一定要对那些或与工艺性能或与产品性能有关的项目进行检验,只有数据合格了才能用于生产。明白了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实习活动中若遇上检验操作训练,一定会特别用心地把数据测准确。极限假设法以所授知识点在两种极限情况下所导致的不好后果来证明所授知识点的检验重要性,相当于教会了他们思考问题

的方向,即可从极限情况来思考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职业能力中的方法能力,它提高了,职业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因此极限假设法很适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微小项目教学法

微小项目教学法相比通常意义上的项目教学法,所需完成的项目比较小,完成项目时也不需要进行技能操作,只需动脑思考。通常的项目教学法分五步进行,即:(1)项目确定;(2)制订计划;(3)实施计划;(4)检查评估;(5)项目归档。而微小项目教学法则只需完成前四项。在讲授《胶乳制品工艺》的胶乳检验方法一节时,我大量采用的是微小项目教学法,先在课前将学生按不同的检验项目分成几个项目组,每组学生学习程度不一。下面以“干胶含量的测定”为例讲述其具体做法。(1)项目确定:干胶含量的测定方案设计(课前已布置);(2)制订计划:由项目组内的学生讨论干胶测定需完成哪几个方面的设计,每个设计内容具体由那个学生来完成;

(3)实施计划:由相应学生完成指定的设计内容(老师提示相关信息来源,学生可请教老师也可同学间进行讨论);(4)检查评估:由项目内的相应学生上讲台来讲述自己的设计内容及设计理由,由老师和其他学生来评价这些设计合理与否。通过将各个检验项目的检验方法改成各个检验项目的检验方案的设计,学生对各个检

验项目的检验原理、检验过程、检验注意事项,检验时所需仪器、检验时所需用到的试剂等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可以说对检验工作所

需用到的专业知识都很好地掌握了,将来若从事检验工作,不仅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可能使学生具有对自己所从事的检验工作进行反思和改进的潜质,这样的学生专业能力不会不强。微小项目教学法第二步的完成可使学生懂得如何做计划,第三步的完成可使学生懂得如何获取有用的信息,这两步的完成都可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中的方法能力的提高。第三步的完成有可能用到网络,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因此它的完成可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中的跨职业的专业能力的提高。第四步的完成则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因此

它的完成可使学生获得一般职业能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中的社会能力。

总体说来,微小项目教学法的完成涉及整个项目组学生的相互配合及帮助,所以整个流程下来以后,学生相互间的交往、沟通、协作能力自会增强,综合职业能力中的社会能力也相应增强了。

以上分析足以说明,微小项目教学法确实是一种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各种职业能力的好的教学方法。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学科和商科的应用很广泛,应用于《胶乳制品工艺》理论课教学也同样适用。在讲授《胶乳制品工艺》的配方设计、工艺流程设计时,我采用的是案例教学法。具体如何运用呢?以配方设计的讲授为例,我先做一份产品的配方,然后让学生来判断这份配方是否合理,并提示能使制品在性能、工艺和成本可行性三方面都取得最佳效果的配方才是合理的配方。通过对现有配方的诊断,学生必须了解配方中应该包括哪些种类的配合剂,具体的配合剂都有哪些特性以及选择配合剂品种及用量的依据是什么等等问题,这样一番学习下来,配方设计要用到的专业知识都掌握得差不多了。以案例教学法来讲授配方设计相比平铺直叙地讲授配方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要好很多,因为他们是为了判断别人的正误而学,如同医生为了判断病人的病因而学一样,均存在一个学习动力,一旦完成,成就感就会增加,对接下来以后的学习都有一个很好的激励作用,因此案例教学法无疑更适于学习兴趣低、学习自信心不足的中职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学到专业知识,增强专业能力,而且还能了解配方设计需从制品性能、工艺性能和成本三方面进行考虑的设计思考方向,综合职业能力中的方法能力相应的也会得到提高。所以,案例教学法无论从使学生乐学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两个方面来看,都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4.自学讨论+小组竞赛法

篇11

一.我国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

1.忽视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心理素质也纳入到课程改革的理念当中,说明国家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视。初中生处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是他们生理上不断拔节成长的时期,更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构的重要阶段,因此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成长完善决定了他们人生前途的走向。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学生的身体的锻炼,没有认识到心理素质对一个学生的重要作用。虽然新课程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许多学校仍然没有意识到中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心理素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学生的心理素质锻炼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有些体育教育工作者自己都不重视,忽视课程标准中对心理素质的目标的充分落实。有些教育工作者也仅仅是注意一些基本的心理通识的教学,不能够完整全面的认识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影响。

2.缺乏必要的教学环境,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我国初中阶段体育教学之所以长期处在一个“停滞不前”的阶段,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缺乏必要的教学环境,教师的在专业素质上也有待提高。由于许多学校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意识,致使学校长期都缺乏一个常规的教学环境,教学设施的不到位,使得教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根本无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锻炼;另外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体育教学工作者没有受到过专业的训练,缺乏对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意识,试想,连教师都在这方面知识匮乏,连教师都没有受到过系统专业的训练,教师都没有最基本的心理常识,更何谈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锻炼。因此,合理的配置教学环境,完善教学设施,给教师以专业的培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

3.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手段单一,教育投入亟待增加。要想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除了要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给教师以专业的培训,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以便引导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锻炼之外,那么充分的教育投入则是这一切的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专项资金进行财政上的支持。如果没有国家财政上的支持,无法给教师配套的专业培训机制,这一切就都是空谈。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往对学生在心理素质上的锻炼手段都过于单一,往往都是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做,缺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锻炼,使学生在这方面缺乏锻炼。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和策略

1.开展多种竞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质就是将初中生作为对象的改造和实践活动,这种改造和实践除了对学生在生理、身体上的改造之外,还包括对其思想和心理素质上的改造。因此,适当适度的体育竞赛活动不仅能够使中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开心、快乐、自信和荣誉感,还能使学生感受到失意、颓败、难过,因此,这样的竞赛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体育教学工作者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勇气,找出成功的方法,总结失败的经验。因此,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

篇1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096-01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责无旁贷的,特别是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新形势下中学生心理素质特点

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多年,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同时人们的道德观念、思维习惯、价值取向也发生很大变化。现代传播媒体的广泛普及,学生吸收信息的范围加大。改革的深入,就业竞争加剧,下岗的压力,离婚率偏高等。同时由于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学习竞争力大,他们遇到许多挑战,心理素质不同,心理承受力有差异,因而一些学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自自卑、早恋、脆弱、逆反、不良情绪等等。应该重新评价中学生心理。

1、认识能力提高。中学生具有一定观察力,但不易分辨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明显,但易出现片面性和表面性,看问题偏激而好走极端。

2、情感丰富,意志薄弱。中学生情感丰富,易受外界环境干扰,富与冲动性,被称为“情感的暴风雨时期”。性意识觉醒,男女间产生微妙的情感变化。意志有一定发展,一方面害怕吃苦消极适应,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不怕困难果断的意志表现的十分惊人。

3、自我认识发展。中学生自我意识水平提高了,评价质量标准也提高了。自我评价由具体转向抽象,由外部转向内心世界,从评价行为到评价效果和动机的一致性。但自我评价能力往往落后于评价别人能力,评价别人清楚,评价自己糊涂,评价别人过低,评价自己过高。

二、中学语文教学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

1、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不当,学习单调枯燥,死记硬背,学习缺乏兴趣,容易心理疲劳。在语文教学中,由于都是对教材理解不深,设计不精,引导不力而引起智力、情绪下降的为75%;由于要求学生机械重复课文中现成答案而引起学生智力、情绪下降的为40%。

2、培养学生进取心,克服忌妒心理。学生要有进取心,有竞争意识,但过分的争强好胜,就容易产生忌妒心理,尤其是忌妒心重就是心理不健康了。因此我在语文课中讲述廉颇忌妒蔺相如而做出有失身分的事,贻笑大方,周瑜因为忌妒诸葛亮的才能而被活活气死,教育学生引以为戒,忌妒之心不可有,进取之心不可无,要正确把握好这种心理界限。

3、加强情感沟通,克服学习逆反心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一是来自外部,如社会上不正之风,宣传上失真,教育方法要求不当。二是来自内部,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性、成人感越来越强,渴望冲破外来约束和影响。教师应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耐心疏导以纠正其错误观点和偏激情绪。

4、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增强战胜挫折的能力。我在语文课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强和自信心,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如学习《一碗阳春面》,教育学生学习母子三人的精神。母子三人在生活艰难得三人吃一碗阳春面的情形下,仍对生活充满信心,勇于迎接生活的挑战,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用十年的时间终于战胜了困难。

现在的学生较多在顺境中长大,对困难、挫折、饥饿、劳累等劣性刺激缺乏实际体验。应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学会调适心理。遇到挫折,首先要接受这个事实,然后多方分析原因,不能怨天尤人,再尽力去补救或改变,走出困境。如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那坦然面对挫折之精神就值得学习。

5、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鼓励学生大胆求新,在作文的选材、手法和立意上都要出新。要创新必须思路开阔,这就少不了扩散思维的审题训练。如《暖流》(可写亲人的关怀,爱的抚慰,师长的教导,同学的帮助)。进行逆向思维的审题训练,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如《谈雪中送炭》(可反面立论:送炭何须等下雪)、《名师未必出高徒》、《良药何须苦口》等等。让学生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或反其意而写之。

篇13

一、平等对话,积极营造和谐、宽松氛围,让学生敢说

(一)师生平等,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当教师高高在上,以一种专家学者的姿态来教学时,学生即便有话要说,也会不敢说。至此,教师需首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先着手身份转变,要深刻认识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合理定位自身,成为积极的“合作者”:成为学生的同伴,共同参与学习,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敢说”。在《荷塘月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一种参与学生的身份,向学生提检验,如我们现在将自己比较喜欢的语句找出来,然后和大家探讨一下美在哪。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一些学生对诸如“田田”、“亭亭”等叠词运用的韵律美感进行了分析,有的学生则分析了“像瞌睡人的眼”这一带有比喻性的句子的朦胧美等。在课堂当中,每当学生自愿发表自己看法、想法或意见时,教师可先停止表述,可其他学生一道进行聆听,而学生对于教师的发言,可发表自身见解或质疑。

(二)生生平等,促进学生平等交流

因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小组学习的教学形式,诸多对话需完成与学生之间,因此,学生间的平等交流便格外迫切与必要。而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学生往往具有参差不齐的素质水平,如若教师以一种有色研究,仅将学生成绩作为衡量其优秀与否的标准,这对于长期埋藏于于应试教育基调下的低分学生而言,无疑会加倍伤害。因此,不管学生具有怎样的文化程度,均应具有平等的精神世界,且应当给予尊重。对于语文教师而言,需多给予学生人文关怀,鼓励他们积极与同伴平等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效规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茫然姿态,这样学生们,特别是那些具有较低文化程度的学生,才敢有尤其、有胆量用口语交流。

二、情境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想说

(一)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

教师语言可谓一道桥梁,教师富有影响力、号召力与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可将学生带入形象、生动的情境。如在《山那样思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置如下问题:“狼嚎叫中的深刻含义仅有群山知道”,此句中狼嚎叫中的深刻含义所指的是什么?另外,为什么此含义仅群山所知?山在思考时是站在怎样的角度来进行的?山与猎人、牧牛人及鹿的思考又有怎样的不同?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提出,便可有效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课文主体,有助于学生交流积极性的提升。

(二)用音乐渲染,达成情境创设

德国著名音乐家舒曼曾经说过:“无论何种丰富多彩的现实现象,均能用音乐来传递、来表达”。音乐具有超强的引导力与感染力,有助于学生联想的激发。如在《明湖居听书》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到课文当中的用于描写音乐形象额写法时,教师可立刻播放《平湖秋月》音乐,在课堂当中营造柔美、幽静、清新的情境,使学生沉浸于音乐美妙之中,应自己的感官去感受音乐,然后对自己感知印象进行描述,学生们学以致用,积极的进行交流。

三、项目训练,以项目调动训练,帮助学生能说、会说

在中职语文教材当中,共有八项口语交际训练内容,分别是辩论、举荐、演讲、专题讨论、即兴发言、复述及会话等,教师可将此些内容进行汇总,使之成为项目工作,以此来设计教学,开展专题口语训练。如在复述内容上,教师可将其划分为听材料、整理材料、复述教材及评价等项目,且与学生一道,对“整理材料”与“倾听材料”的要点进行讨论,对“复述材料”的方法、要求及类型进行归纳,制定定评分标准与细则,而后让学生自由分组,选择复述类型,复述材料,最后师生一道对学生复述内容及表现进行综合评分。在此项目训练中,学生除了掌握了听的技巧之外,还强化了说的技能训练。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开展“课前五分钟工程”,每次语文课上课之前,运用预备铃至正式上课的时间,依次安排两名学生登台演讲,刚开会让学生仅说一两句话,如介绍一下自己,说一句自己喜欢的格言;而后则转变成说一段话,如讲一则小故事,讲一个笑话等;再后则强化训练要求,如围绕一个话题展开演讲。在围绕话题讲话方面,需做到循序渐进,首先从学生熟悉的话题着手,然后向学生较为陌生的领域过渡;从刚开始的自选话题,向教师及其他学生帮其命题过渡,演讲者结合自身,即兴演讲;在方式上可从刚开始的依赖稿件演讲,逐渐过渡至脱稿演讲。在此种训练辅助下,学生便可渐渐的变得“会说”与“能说”。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职语文教师作为整个语文课堂的积极引导者,需切实领会教学大纲当中有关口语交际能力方面的培养要求,将语文教材当中的口语训练内容充分挖掘出来,紧扣语文可环节,最大程度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戴智敏.实践“基于‘主角意识’的中职语文动态合作课堂”的有效尝试———以《我的母亲》为例[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7):290-29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