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关于课堂教学的思考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直观的感受得到很多教育工作者的青睐,频繁地被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手段有着巨大的优势,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在多媒体的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1 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有思想上的“误区”
多媒体技术在现在的初中语文课堂中已经被广泛地使用,也取得很好的成效,但是一些教师对于多媒体的使用在思想上有着很大的误区:不使用多媒体就是落后,就是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为了追求时髦,为了追赶潮流,而盲目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甚至到了没有多媒体不上课的地步。因为那么多教师都用了多媒体,多媒体已经成为现今教学手段的标志,如果自己不用,一来表示自己落后了,跟不上时代潮流了,二来怕被领导批评,怕评不上各种奖项。所以,这些教师被“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的心理左右,就忽视了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是什么类型、什么题材的课程,都要用到多媒体。只要营造出课堂热闹、学生活跃的教学氛围,并且能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肯定,那么,就算是课堂教学的成功了,至于课堂实效、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反而成了不重要的问题。教师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是表面热闹、虚假繁华,上课时热热闹闹,下课后学生晕头转向,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根本不会得到提高。长期下去,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感。
2 多媒体课件脱离学生实际
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脱离学生实际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教师套用现成的课件,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进行设计制作。“课件”是多媒体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需要教师精心准备的部分。但是一些教师有可能是因为主观上懒惰的原因,也有可能是电脑技术比较差,自己做的课件不好的原因,总之就是将别人现成的课件不加改动地拿过来,在自己的课堂上使用。借鉴别人的成果没什么不可以,但是如果是原封不动地照搬硬抄,则是错误的。因为学生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别人做好的课件是根据他当时的情况而做的,肯定不能满足你们班学生的需求,于是就出现了授课流程不顺畅,学生有怨言,课堂效果不满意等状况。这样的强扭硬用课件对于课堂教学有着非常不好的影响。另外一种情况是教师把全部精力都放到制作课件上了,反而忽视了研究教材和学生,从而使课件脱离了学生实际,成为没有用的“华美装饰”,反倒成了本末倒置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是为了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教师要研究学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出发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制作的课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那么,再精美又有何用呢?
3 课件“统治”课堂,师生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被淡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掌控课堂的必要手段。在这样的情感交流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积极参与教学,创造性的思维得到启发,“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但是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由于信息量大,多媒体课件“统治”了课堂,教师只是电脑操作员和讲解员,忙于操作和解释画面,省去了和学生的交流,学生成为被动接受机器满堂灌的“容器”,忙于记笔记、做练习,而失去和教师互动以及提问、思考的机会,教师和学生都沦为机器的“奴隶”。这样的做法,和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从人的灌输变为机器的灌输。少了这种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课堂上就少了一些“人气”,更不要谈和谐、融洽、热烈的课堂氛围了。长此以往,学生肯定会产生学习倦怠感,学习效率就得不到提升。
4 远离文本,限制了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多动手,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读读文本、记记笔记,对于语文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多媒体占据主导的课堂,学生在一节课中一直在看大屏幕,不看课本、不读文章、不记笔记,这样的远离文本、淡化教材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学生思考、领悟的过程,而这种领悟需要建立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语言文学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它有一定的模糊性,有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人生观有差异,所以每一个人读相同的文本都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也有不同的思维想象,由此才能提高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但是如果不让学生自己思考,就直接用多媒体把自己或他人的感悟用画面、音乐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就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影响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感悟能力,影响与制约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对语言文字的审美作用、思想陶冶性、情感感化功能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是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有着巨大的优势,但是教师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因此,语文教师面对多媒体教学应该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和合理的运用,摒弃其缺点,发挥其优势,在实际教学中为自己和学生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1]董丽华.关于中学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两点建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7):79-80.
[2]翁建斌.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4):77.
[3]原清华.中学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教研版,2010(1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加快,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的方式,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改革的核心。翻转课堂是变革传统课堂的一种有效方式,目前在国外已经有许多实践性研究经验证实了其有效性,国内许多中小学已经着手相关的教学应用,如重庆的聚奎中学、上海的杨思中学等,而在高职领域还未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存在叫好不叫做的现象,笔者在《网络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中尝试翻转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课前完成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上进行解答疑惑、汇报讨论,课后进行知识巩固,在实践中,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研究、反思,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2 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几个关键问题
2.1 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项目驱动教学思想,选取学生选课系统作为课程的综合项目,并按照数据库系统开发流程将其划分为7个一级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可进一步划分成15个二级子项目,分别对应各自的学习任务和知识点。针对各个子项目,制作学习任务单、微课程视频、操作演示动画及相对应的进阶练习,形成微课程资源,并且在进阶练习设计为基础练习、拓展练习及综合练习三个层次。
2.2 教学活动设计
翻转课堂主张课前学习知识,课内内化知识,课外巩固知识。为了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在课前阶段,一方面将微课程教学资料在课前上传到世界大学城空间、百度云空间、QQ空间、微课网等平台,供学习积极性好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完成相对应的基础练习;另一方面,对绝大部分同学来说,知识的自主学习过程放在课堂中,在教师的监督下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同时为保证教学效果,教学全程在机房完成,上课期间断开与外网的连接,而将教学微视频及相关教学资源在课前上传到FTP服务器中,供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基础练习;与此同时,提前完成知识学习的同学可进一步完成拓展练习、综合练习或进入下一任务的学习。与此同时将学生划分为若干项目组,确定项目负责人,并确保每个分组有1-2名基础较好的同学。在自学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向同组的其他同学请教或讨论,解决不了的可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通过教室巡查收集问题,对于普遍问题,集中进行讲解。对于个别问题,可以指定完成的好的同学为小老师,负责解答其他同学的疑问。对于综合练习,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小组在完成后,向全班展示,分享交流学习心得。课下,学生除了在PC机上在线巩固知识,也可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下载视频资源开展移动学习,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将线上、线下充分结合起来,让学习无处不在。整个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2.3 学习过程管理与评价
在整个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监管显得十分重要,它为全面、综合的评价学生的课程能力提供重要依据,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会影响翻转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为每位同学建立学习成长电子档案,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并且以图形化形式显示,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成长的过程,从而累计成就感,让他们感觉原来我可以学好的,增强自信心。在自主学习环节,线上根据大学城的登录次数、在大学城中发表的作业情况、留言的情况进行记录,在QQ、微信中参与讨论的次数、提出话题的次数进行统计;线下,则根据课堂上的专注程度、基础练习的完成情况进行记录。在讨论环节,统计发言的次数、帮助指导其他同学的情况及综合项目展示、分享情况,进行实时记录。最后将形成性评价、自我评价、同学间互评、综合项目评价、期末卷面评价来综合形成对该学生的课程综合评价,避免了一考定性的武断做法,实现专业能力、自学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个性化的发展。
图1 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
3 关于翻转课堂教学的思考
3.1 翻转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翻转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环节,要求教师制作生动、活泼,极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这要求教师对课程内容非常熟悉,对行业、企业背景了解,对教学项目、练习的安排设计合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将教学项目、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兴趣点有机地结合。利用最近发展区原理,有针对性的选择、重组内容来制作视频,特别要注意难易适中,内容太陌生,学生容易怕难而停滞不前,太容易则易轻视而不学习,建立好已学过的知识与即将要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过渡,实现知识的迁移;另一方面要求具有较高的视频、动画的制作能力,其中包括录制的视频必须画面清晰、富有吸引力、生动、形象,时间短,控制在10分钟以内,避免学生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不认真完成自学。
在课堂讨论环节,课堂活动的设计,整个课堂的驾驭、节奏的控制、如何启发学生,都提出更高的要求。考虑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通过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实现团队合作、组内讨论及知识的拓展深化。并且要提前预计好各种可能提出的问题、发生的状况,尤其对于沉默学生,如何启发,让他们认真参与到翻转课堂中来,或通过多种评价、考核方式来激发他们的潜能,乐于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一门专业课程通常由一个老师来教,而年青教师一学期要担任2-3门课程的讲授任务,课程资源的制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学校在制度上、经费上缺乏相应的支持,教师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3.2 所有的内容是否都适合使用翻转课堂教学值得深思
翻转课堂教学要求知识内容的讲解都采用视频、动画的形式体现,对于数据库、数据表的创建与管理等内容操作性强、知识点相对独立的内容,适合于使用翻转课堂教学,而对于数据库设计规范、关系范式等抽象、需要推理的内容则不太适用,效果并不好。因此,要进一步推广翻转课堂教学在课程上、课型上要仔细斟酌。
3.3 翻转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的开展需要功能更强大的在线教学平台支持
目前为止,一些教师觉得上好一节数学课很难,上好一节成功的数学课那就更难。教师的主要困惑是对教学流程的确定,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要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总体特点。即: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教材编排的特点;其次要掌握掌握的基本内容及各领域特点,关键要理解掌握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特色(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课上对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已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结实与应用”的基本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多样化,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教师上好一节课教学流程确定的依据。以往的教材基本是以“例题,练习”的形式呈现的,而课改之后,按《标准》的要求,教材突破了以往的例题为主中心的呈现方式,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线索,展开相关知识的学习,教材设立了“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读一读”“我的成长足迹”“问题银行”等栏目,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反思等活动中,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来说,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一方面,利用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和有趣性,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淘气”“笑笑”和“智慧老人”设计了引人入胜的情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教材通过展示数学自身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促使学生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促进学生发展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主要途径。例如:教材设计了“数学故事”“数学游戏”“你知道吗”等小栏目,既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有趣,又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除此之外。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在注重知识之间的互相联系与综合的同时,还要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以及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化,教材力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同一问题情境力求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问题,要充分体会到课后练习的编排所体现的层次性,以及设计的一些供有特殊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如教材设计的“数学故事”“你知道吗”“数学万花筒”等栏目,提供一定的阅读教材供学生选择阅读,力求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用书的掌握都来自于我们的课堂。
举个例子。《花园》,这是《分一分与除法》单元,内容是解决有关倍数关系的一些简单问题,这是一节练习课。上这节课时,刘老师作为一节常规课对教材的掌握和处理都不错,课上精彩之处闪光点也很多,在这里不细说。只是想以此课为例共同剖析一下这样的创设情境教学怎样设计。
对教材的理解: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提出并解决与“倍”有关的数学问题,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进一步体会“倍”与“乘除”法运算的联系。
教材通过“花园”这一情境,提供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图意,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先独立解答,再组织交流,说一说各自的想法,教材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可以进一步延伸,这类看图创设情境教学,重点要引导学生看图,详细观察,理解图意,让学生说出图中数学信息。在理解教材和掌握用书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数学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模型----结实与应用”确定教学流程。对课后习题“练一练”的处理教者要充分体会到练习的编排所体现的层次性。不要单一的训练须生知识把题作完而已。 1.估一估,量一量。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
XX是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
3.说谁的只数是谁的几倍,并列出算式,是培养学生思考,交流的能力。
以上这三题要理解编者的意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26-02
对于二组分体系,根据相率:C=2,f=C-Φ+2,Φmin=1,fmax=3,即有三个独立可变因素,这三个变量通常是T,p和组成x。所以表示二组分体系状态的相图,需用三个坐标的立体图表示。但是由于三维立体图一方面难画,另一方面也难理解,所以对于二组分体相图,通常保持一个变量不变,而得到立体图形的截面图,即用直角坐标图表示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有如下三种情况[1-3]:
(1)保持温度不变,得 p-x 图 较常用
(2)保持压力不变,得 T-x 图 常用
(3)保持组成不变,得 T-p 图 不常用。
两个纯液体可按任意比例互溶,每个组分都服从Raoult定律,这样组成了理想的完全互溶双液系,或称为理想的液体混合物,如苯和甲苯,正己烷与正庚烷等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可形成这种双液系。
1 理想的二组分液态混合物―完全互溶双液系相图
对于图2要向学生交代清楚:①在等温条件下,p-x-y 图分为三个区域。在液相线之上,体系压力高于任一混合物的饱和蒸气压,气相无法存在,是液相区。②在气相线之下,体系压力低于任一混合物的饱和蒸气压,液相无法存在,是气相区③在液相线和气相线之间的梭形区内,是气-液两相平衡。这样学生容易理解并掌握p-x-y 图,也有助于学生对T-x 图的理解。
1.3 T-x 图(沸点-组成图)
首先,回顾前面所学沸点的定义及沸点与饱和蒸气压的关系:
沸点:外压为大气压力,当溶液的蒸气压等于外压时,溶液沸腾,这时的温度称为沸点。纯液体的饱和蒸气压越小,则沸点越高,反之亦然。相点:表示各相组成的点。系统点(物系点):表示系统组成的点。
这里要向学生强调:①某组成的蒸气压越高,其沸点越低,反之亦然。②在T-x 图上气相线与液相线均为曲线,且气相线在上,液相线在下。③ T-x图在讨论蒸馏时十分有用,因为蒸馏通常在等压下进行。④相点与系统点的区别:在单相区内二者重合,在两相平衡区内二者分离。⑤气相线又称为露点线,液相线又称为泡点线。
2 杠杆规则(Lever rule)
在T-x图上,由nA和nB混合成的物系的组成为xA。加热到T1温度,物系点C 落在两相区,DE线称为等温连结线,落在DE线上所有物系点的对应的液相和气相组成,都由D点和E点的组成表示。如图5所示。
3.1简单蒸馏
简单蒸馏只能把双液系中的A和B粗略分开。(如图6所示)
在A和B的T-x图上,纯A的沸点高于纯B的沸点,则蒸馏时气相中B组分的含量较高,液相中A组分的含量较高。一次简单蒸馏,馏出物中B含量会显著增加,剩余液体中A组分会增多。
3.2精馏
精馏是多次简单蒸馏的组合。(如图7所示)
假设原混合物的组成为x,系统的温度已达到T3,物系点为O点,此时气、液两相的组成分别为x3和y3。将气、液两相分开,考虑气相,把组成为y3的气相冷却到T2,此时物系点对应的液相组成为x2,气相组成为y2。将气液两相分开,使组成为y2的气相冷却到T1,此时物系点对应的液相组成为x1,气相组成为y1。以此类推,可得到y3
总之,采用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将相平衡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枯燥的相平衡基础理论知识,达到了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美术课程是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课程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审美,如何去认识生活。小学的美术教学要以审美教育为教育主线,通过审美能力的培养来促进学生的智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才能,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帮助小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日常教学中。那么我们要怎样进行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呢?本人将在此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小学美术课程的进行是以小学生的美术素养为最终的培养目的,通过老师的指导与推进,促进学生拥有良好的审美能力。
1.帮助学生拥有良好的审美素养
美术课程在现在的教学中,已不再是简单的第二课程了,而是一种文化学习,越来越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所以,通过美术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美术素养,帮助学生拥有健全的美术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美术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创新性
通过美术课程,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事物都充满想象,让他们不断地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创新,对自己的生活充满好奇。通过美术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释放自己的童心,张扬他们的好奇心,并通过一定的户外活动,可以让学生更接近大自然,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性。
3.提高学生对其他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得到暂时的放松,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的欣赏中,通过一定的休息,可以让学生在面对其他课程的学习时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促进学校教学效率的提高。
面对小学美术教学,我们不能再像原来一样简单对待,老师应该开始重视这门课程,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培养出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策略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小学美术教学,为学生创建一个更好的美术学习环境,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本人对此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全面提高美术老师的素质,为学生提供更高的教学质量
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主要起着指导作用,所以,一个老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水平的高低,尤其是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正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我们一定要全面提高美术老师的素质,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从老师身上学到有用的知识和对“美”的认识。面对这样的要求,老师要做到自我充实,增强自己对美术课程的认识,为学生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热情和积极性。
2.多开展课外写生活动,增强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开展课外写生活动,是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接触大自然,让学生学会发现自己身边的美,发现生活中的美,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书本上图片的美。通过写生活动,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大自然的神奇,增进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从而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审美能力。
3.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进行教学的同时运用一系列的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视听说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美术是什么,什么是美,怎样来评价美,从而摆脱了传统教学中老师拿着书本的呆板的美术教学方式,这样能够更加立体地、全面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美术学习环境。
4.注重“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日常的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采用“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人。在美术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自行思考,学会对美术进行自我总结,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对每一种想法都要表现出一定的支持态度,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促进了学生思考,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除此之外,老师要首先转变自己对美术课程的观念,充分认识到美术课程对于小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是“美术”。
总之,美术已经不再局限于画画、看画了,还是一门培养学生基础人格的文化性课程,是为了能够培养出多方面发展人才而开展的课程。只有切实改善美术的教学现状,才能为自己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为将来的发展提供更多保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28-01
2007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因此,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在教学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拟从语用教学的必要性和语用的可教性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外语课堂语用教学有所启发。
1 语用教学的必要性
1.1 语用知识性质
Leech(1983)将语用学分为语用语言学和社会语用学。语用知识相应地分为语用语言知识和社会语用知识(Thomas,1983)。
前者是表达交际行为和人际关系意义时所提供的语言资源,后者指的是言语者对交际行动理解和表现的社会感知。这些知识不像词汇、语法或者句法那样是显性的、具体的,而是在动态的语境中才能反映出来的。所以,Kasper&Rose(2002:237)指出“语用功能知识及其相关语境因素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隐性的。即便长期处于目的语语境中,学习者也很难注意到它们”。因此,语用知识的固有属性使得进行课堂语用教学成为必然。
1.2 语用教与学的现状
当今大学英语教学更多的是作为一门知识性的学科来教授和学习的。长期以来,课堂上教师讲授的重点一直停留在语言知识上,比如词汇与语法,而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注意较少。这样的教学模式造成了我国英语学习者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不高,滞后于语言能力的现状。笔者曾在2005年至2006年进行了一次为期一年的个案跟踪研究。三个受试分别为学习英语两年时间的一名小学生,学习英语七年的一名大学生以及一名学习英语十二年的硕士研究生。结果发现三名受试的语用能力没有显著差异并且在一年内没有明显的发展趋势。
2 语用的可教性
2.1 理论基础
Rose和Kasper(2002)认为:虽然有些语用知识很难教,但很多目的语语用特征是可教的,如语篇策略、语用日常用语、言语行为以及语用理解等。不仅语用语言知识是可教的,而且社交语用知识也是可教的。
2.2 调查结果
国内的有关语用能力习得研究大多还处于描述性阶段,缺少实证研究的定量分析。张洋(2010)的研究发现课堂教学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姜占好、陶源、周保国(2011)通过文献回顾把课堂语用教学方法概括为隐性及显性两大类别。刘燕(2011)的研究正是用这两种方法课堂干预学习者语用学习,结果发现无论在语用意识方面还是语用得体性方面,显性语用教学的效果明显优于隐性教学。
3 对教学的启示
基于以上对语用教学必要性和可教性的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语用教学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根据教学心得和相关研究,本人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3.1 教师
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语用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第一,教师应当增强自身的语用意识,多学习语用学理论,利用各种资源丰富自己的语用知识;第二,教师应注意从教材内容中寻找语用知识,并且从课外收集真实的语用材料,比如网络和影视资料,新闻和报纸杂志资料,尽可能在课堂上设置较为真实的语境,给学生提供交际过程中的真实感;第三,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适当地调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既学到语言知识,又学会知识的应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3.2 教学方法
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尽管可以通过英汉语用的相同点获得一定的英语语用知识,但教学干预才是更重要的语用知识获得途径,特别是对于少有机会处于真实英语语境的中国学生,课堂语用教学是学生主动获取英语语用知识的主要手段。
3.2.1 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
相对于目的语中其他语言知识,如语法、词汇知识的显性特征,语用知识具有隐形的特征,这就要求课堂上的语用教学应更多地采取明示的显性的教学手段,不仅要告诉学生“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告诉学生“为什么的问题”。通过提高意识、注意假设、输出假说等一系列教学手段,使学习者在有效的课堂活动中内化语用知识。
3.2.2 文化因素
在语用知识学习中,教师和学习者都应充分意识到母语及目标语的文化差异。只有了解了文化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才能有意识地利用语言知识达到有效语用沟通的目的,从而避免因为文化的负迁移造成的语用使用失败。比如,很多情况下我们会选择否认对方给予自己的称赞,中国人认为谦虚是美德;而西方人则会大方接受称赞。如果在英语交际中,英语学习者受到自身母语的影响,对于对方的称赞连连否认,这只会造成交际的不成功。
4 结语
语用教学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和英语学习者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有更多的语用研究爱好者对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语用教学、编写有效的外语课教学大纲和材料,以及如何测试学习者的语用能力等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Kasper,G.& Rose,K.R.Pragmatic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M]. 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imited,2002.
[2]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itcs[M].London:Longman,1983.
[3]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4):91-112.
高效率的课必定是有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备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为“预设”打好基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所设计的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这样才能体会教材蕴含的教学理念,备出高质量的课。
二、 促成生成,组织精彩、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课堂活力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所,在课堂上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是打造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必须讲究教学艺术,因课而异,不同的内容运用不同的方法。
(二) 以学生为主体,打造动态课堂
大家知道,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等。
例如:在进行利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时,笔者开始的设计是先让学生解形如x2=a(a≥0)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开始,然后联系数的平方根的概念,从而总结出直接开平方法的方法以及能够利用这种方法解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然后由易到难逐步递进到解形如(x+a)2=(x+b)2的方程。但是在进行实际教学的时候,因为通过了预习,绝大部分同学的完成状况都在教师的“预设”当中。 转贴于 在同学们汇报交流的时候,就有同学有不同的方法,有同学是这样做的,方法一:把x2=9化为x2=(±3)2=9,所以x=±3。方法二:把x2=9首先化为x2-9=0的形式,其次因式分解得(x+3)(x-3)=0,根据乘积为0必有一因数为0的特征,则该方程可以拆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x+3=0,x-3=0,所以x=±3。当这两种方法出现时,其他同学开始不耐烦了,都觉得太麻烦了。而笔者心里在窃喜,虽然这两种方法在解方程x2=9时的确麻烦了,但解决形如(x+a)2=(x+b)2的方程还是很有用的。而且方法二不就是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吗。所以在这个情况下,笔者改变了最初的“预设”过程,没有进行任何的总结,而是直接递进到让学生解形如(x+a)2=(x+b)2的方程。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这组练习的完成效果非常好。然后在此基础上与学生共同总结了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以及能用这两种方法求解的方程的特征及注意点。就这样一堂课的时间完成了两节新课的内容,而且学生一点都不感到内容多,难以消化。
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面对信息多变、资源丰富的课堂,教师要扮好倾听者、重组者、等待者、提升者这几种角色。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生成的各种各类信息,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效生成。
(三) 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灵动起来
关键词:高效课堂 思想政治 教学形式 方法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效益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
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我们都知道,课堂上单靠讲授知识本身,根本无法“打动”学生,只会带给他们或隐或显的情感及精神上漠然,渐渐使他们失去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唯有想方设法的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求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才能推动思想政治课堂的真正高效。
因此,我认为落实高效课堂,教师最好的办法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重要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一、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心里学家研究显示,在简单重复的对象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会迟钝起来,难以产生心里反应;而新颖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激发强烈的注意力。由于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别的学科,理论性较强,有些内容如果教师单靠空洞说教一种方式,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课的需要,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在每堂课,在不同的章节之间也尽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比如,我在讲授《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时,借用多媒体课件,采用了复习导入的方式。之所以用复习导入,一是为了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
即说明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都是讲文化发展,文化传播是从空间(横向)谈文化发展,文化继承是从时间(纵向)上谈文化发展,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前提,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二是为了引导学生明确文化传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指出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内在地包含着文化创新的要求,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由此,就很自然的进入到文化创新这一课学习。接下来在讲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时,并没有选取课本所给材料,因为我觉得课本所给的材料虽然典型,但是过于陈旧枯燥,学生不会感兴趣,引发不了他们思考的欲望。于是我把课本材料替换成杨丽萍和她的《云南映像》,而且不是直接把材料以文字方式展示出来,而是先让他们欣赏了一段杨丽萍的成名之作独舞《雀之灵》,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观看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说出了舞蹈的名字,并知道《雀之灵》是她的成名之作。接下来我又进一步提问:倾注杨丽萍全部心血的大型歌舞集锦叫什么?很快学生回答叫《云南映像》。然后,继续引领学生的思维问:《云南映像》的创作过程我们了解吗?这时学生开始摇头了,于是趁机把《云南映像》的材料展示出来,学生都迫不及待的盯着屏幕看。看完后,展示探究问题:1. 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有什么关系? 2. 采风活动对于文化创新起到哪些作用? 学生经过几分钟的思考、讨论后,开始积极踊跃的举手发表自己见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可见,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使课堂效益明显提高。
第二,通过有效的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学知识,更要学方法,“学会”不如“会学”,学会“会学”才能事半功倍。所谓学法指导,指的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获得在具体的学习环境中选择和运用恰当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的。
首先,通过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提高学习效率,也必须学会预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是通过指导学生课前阅读的方式进行预习的。预习时尽量要求学生做到:1、在通览教材、初步理解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到基本的知识要点;2、适当做预习笔记即用笔在课本上初步勾划重点和自己难于理解的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
其次,通过指导学生课后复习,锻炼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复习,就是重温已学过的知识,它是巩固知识、防止遗忘的主要手段。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没有八次重复,要想记住是不可能的。践行高效课堂,就必须指导学生重视课后复习这一环节。课后复了指导学生回忆、整理笔记、做相关习题外,更为重要的做法是:指导学生围绕课上老师讲课的思路,钻研听课时感到困惑的问题,从教材的主要内容、主要方法、主要结论、主要应用等方面,深入思考。比如思考听课中没有全部弄清楚的问题;思考在听课过程中联想到的、而在课堂上来不及思考的问题等。总之,通过深入思考,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使学生在明确自己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上,增强进一步学习的意识。
再次,通过指导学生归纳整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系统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整理,不仅能使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还能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每位老师都会遇到下面情况:老师讲授n 多次,学生辛苦学习n 多遍,可每每考试,成绩总是让自己有点不好意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通过与学生交流,仔细分析,我发现尽管学生都能用心地学习知识,但在运用时,却会显现出许多盲点,甚至出现知识的断层,主要原因是:不会整理、系统化知识。无法完成书本知识由“厚”到“薄”的转化。为此,每学一课或一个单元,我都会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如在复习《思想政治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时,就通过构建该单元知识系统图,把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具体分三个步骤:1、归纳出该单元的知识关键词: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播、文化继承、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2、将以上五个关键词及内容分别建立知识系统框,形成五个相互独立的知识系统框;3、将五个相互独立的知识系统框形象、直观地联系起来,展现出来,成为一个综合的知识系统图。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知识系统图,把分散在章节中的知识“聚点成线、集线以面、结面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立体化。这样学生在运用起来才能做到切入一个“点”,清理一条“线”,拉开整个“面”,反馈一张“网”。可见,及时的归纳整理,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知识运用能力,更能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回顾过去,新课程理念确实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根本性变化。首先注重了语文教学人文性、实践性、民族性的学科特点,把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为语文教育的总目的,使教学目标多元化,由一维的“知识性目标”拓展为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二改变了过去被动学习、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等,把着眼点放在“学生怎么学”的问题上。课堂上那种沉闷、无聊、乏味已荡然无存,在老师亲切期待的眼神下面,我们看到了学生时而在专注思考、时而在参与探究、时而展示自己的精彩场面,真是叫人拍手称快。
二、对现行语文课堂的几点冷静思考
最近,听了一些语文课,课堂上表现的泛化、浮躁引起我的思考。新课程经历了“激情燃烧的岁月”之后逐渐冷却下来,反思走过的路,我们感到: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在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弊端和偏颇。
1.过于追求新颖而忽视了文本
有些教师为了求新出彩,与众不同,上课就从课文中拎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或者干脆不读书,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画面去想象,有些问题与课文主旨并不相干,学生回答时言不及义,远离文本,内容空洞,结果失去了宝贵的教材资源,失去了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和读写训练机会,学生收效甚微。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不抓语言的语文教学是“半身不遂的教学”。语文教师必须依据课文特点,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揣摩语言,从中感悟其人文思想内涵,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然后,归纳整理全文,带领学生回味、品味、学习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
2.过于追求主体而忽视了主导
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师为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开始就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喜欢课文的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好吗?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学就用什么方法学。”老师站在那逐个肯定,“你说得真好”,“这种方法真好”,“那种方法也好”,表扬的泛化,使课堂教学非常浮躁。试想,这样的课堂还需要老师的存在吗?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又怎么体现呢?老师又怎样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呢?由于课堂上没有教师的主导,结果学生找不到方向感,东一句西一句,把原本有序的课文弄的支离破碎,课堂上教师缺失自我,没有价值,非常尴尬。
3.过于追求形式而忽视了实效
课堂上常常看到学生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的场面,有些问题提得很浮浅,根本没有讨论合作的价值,学生明明可以回答,也要在那装模做样地讨论几分钟,表面上看着很热闹,其实有价值的教学行为并不多,根本收不到教学实效,为了赶教学时髦而造成课堂浪费。讨论本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式,但必须先有问题,而且问题应该有挑战性,有讨论的必要性,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老师要去关注学生讨论的过程、讨论的效果。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很有兴趣的学习方式,合作前要让学生明确合作的项目内容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合作分几步骤?分工是什么?合作应该让每个孩子有事可做,而不是让一部分孩子当“陪看者”。
4.过于追求情境而忽视了思考
教学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情境教学使课堂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目的是引发学生情感和灵感的生成,引发深刻的思考和联想,深受学生欢迎,语文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创设情境。但有些老师在教学时却变了味,把情境当成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辛辛苦苦地准备情境,毫无价值,绕了一个大圈,浪费了很多时间,还不如开门见山。因此,创设情境应重点考虑情境本身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隐含着教材内涵?是否有必要、有实效?是否促进学生思考?
三、新课程要求语文课堂必须实施有效教学
扎实、有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永远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通过什么途径达成目标”。为此,我们要明确究竟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一)有效课堂的教学特点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认识到:以评优为目的的中评不中用的课不是好课,它缺少对学生的考虑;只把知识目标作为出发点和归结点,知识传授准确无误的课,不一定是好课;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的课也不是好课;学生一统课堂,老师随声附和、没有调控的课更不是好课。
什么是有效教学呢?就是指课堂教学要符合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摒弃低效、无效、负效的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里,更好地减负增效,促进学生最大的进步和发展。
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指导思想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培养目标上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在教学内容上着眼于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素养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主动参与情绪;在教学方法上做到民主、尊重、和谐、亲切,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在学习方法上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会学”为目的;在教学效果上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理解消化当堂所学内容,学以致用,减轻负担,力求学生大面积丰收。
(二)有效课堂的教学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
(1)能否积极主动、充满兴致地参与学习。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为: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兴奋点,走进了字、词、句、段、篇的境界,参与到听、说、读、写、思的训练中,把师生传递的知能信息有选择地纳入或重组自己已有的知能结构。
(2)能否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地创造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有丰富的想象力,能有感而发,产生灵感;是否能向师生、向教材质疑问难;是否能大胆发表独到见解;是否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否积极参与、互动交流地合作式学习。课堂上是否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互动交流,其表现为讨论、互说、互评、互改、争辩等,还可以圈点、勾画、听记、比较、分析、归纳等,形成各种学法立体、灵活、适用的高效率学习方式。
2.对教师的评价
(1)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确定教学目标,有利于克服教师教学的盲目性,使教学过程有明确的方向感。重点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这三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是一个丰满的生命体―语文素养。
(2)教学内容的把握是否适度。教学内容应高于教材,教材只能是教学的“凭借”,而不能“死守”。教师要有大语文观,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除了驾驭教材、定位准确外,还要适当迁移,大胆辐射,以增强人文性,激发趣味性,散发感染力。
(3)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优化。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确定。要充分体现语文教育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4)教师的语文素养是否优秀。教师是否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教学语言是否生动有感染力,评价语言、过渡语言是否准确得体,板书是否美观有新意,表演是否惟妙惟肖,多媒体运用是否恰到好处。
3.对课堂效果的评价
(1)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具体表现在学生轻松愉悦地获取了知识,有质有量,记忆深刻;教学目标取得满意的达成度;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吸引度;动态生成把握度等等。
(2)学生是否有较大的发展变化,具体表现在思想上是否受到启迪,开拓创新;思维是否得到发展;情感是否得到构建;个性是否得到张扬。
(一)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
毫无疑义,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具的综合性学科。但语文教学与语文考试并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学以致用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即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帮助学生能准确、优美的运用语文知识来听、读、写,进而提升学生运用语言工具的水平。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授课准备、实践运用、经典教材上下功夫,一切为帮助学生充分掌握语言知识为根本目标。
(二)课堂教学的策略
互动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策略。语文既是人文学科,也是工具学科。因此学以致用在语文学科的基本特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多创造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模仿、演练的机会,通过互动来提升初中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趣味性,避免现在中学教育中语文不受学生重视的被动局面。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对策
(一)重塑老师角色定位,教师要由“园丁”向“导游”转变
教师对于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为授课老师的行为决策直接影响着课堂的主题方向、学习方式以及教学效果。长期以来,老师都被尊称为“最美的园丁”。但笔者认为,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开放教育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应该要由“园丁角色”向“导游角色”转变。从具体操作层面来说,园丁是一种管理的角色,而导游却是一种服务引导的角色。初中是中学生培养文字功底、人文情感的关键时期,加之初中生又处于一种青春叛逆期。因此老师不能粗暴地扼杀学生的个性特征与人文情感,而要循循善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与认可,并且通过精心准备的课程教学,向大家介绍知识海洋的美丽“风景”,从而在降低学生排斥语文的同时,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明确语文教学目标,语文学科要由“人文课程”向“工具学科”转变
我感受到高效课堂不仅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持,还来自于通过教师自身素质来逐步使学生建立起来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高效体现在教师对知识的调整与定位,体现在培养学生自主构建形成方法的过程。
为了在课堂中充分体现“效”度,我将以前的教师主讲转向了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将以前的个体学习转向了小组互助学习,将以前的教师一家之言转向了互动式的答疑解惑,这无疑给沉寂的课堂增添了一些原动力和活力。在课堂中,学生有了学习的目标,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有了超越他人的竞争意识,课后有了可以继续学习的精神食粮。而且在课堂上,我亲身感受到了教师的主导和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快乐。同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既能学到知识,也能感受到小组这个集体的温暖,这样,将老师的个体关爱转移到小组这个群体的关爱,这无疑增强了后进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也看到了学困生阳光的笑脸,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吗?
同时,我们从学生的学习资料上也看到了教师的辛苦。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不是随手可以拈来的东西,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展现了教师对教材的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不是解放了教师,相反是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钻教材、提炼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依然是教师重中之重的任务。
高效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的课堂,教师能不能大胆放手,能否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需要教师在观念上加以改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为了不教,是为学生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高效课堂的精髓在于体现一个“效”字,如何“高效”,回归本质还是重在把握好教材,精心设计我们的教学流程,这样教师方可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精髓,而课堂应该是我们实施“高效”的主阵地。我认为,如果为了知识的延伸或拓展,为了能使教师在课堂中教得轻松,而把课堂中该学习的任务布置到课外,这种所谓的高效我不敢苟同。这不仅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课业负担,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厌倦,甚至危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用尽量少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益的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自身素质的根本所在。因此,我们实施教学的有效时间,应是在课堂40分钟。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应该怎样教才是有效的,学生怎么学才是最快乐的。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122
心态决定状态,心情决定成败。穿梭于办公室和教室之间,教学楼墙上那行大字时时映入我的眼帘:“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老师在快乐中工作。”我默念着,快乐地走进课堂,走进我和学生们共同搭建的地理乐园。
课堂要高效,该先达到有效。我一直努力尝试着让“有效课堂”走向“高效课堂”,实践着“课堂环节四部曲”。通过两届学生中考成绩(全市第一)的验证,效果可喜,值得分享给各位同仁。
我的“课堂环节四部曲”为: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达标。力争实现“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的设想。
第一步:明确目标――走进乐园。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明确目标”不只是把三维目标写在教案上,还要通过教学过程,把目标变成学生愉快接受并乐于解决的问题,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内解决了才算达标。问题一般是以纲要或者结构图形式板书,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做笔记。这一环节中目标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因为设计的问题中必须包含目标的三维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否则视为无效问题。一节课目标问题一般确定1―3个比较合适,最多不能超过4个。如果有两个以上,就必须确定其中的一个为核心。例如教学“水资源”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设计了3个自主学习的问题:1.为什么说水资源是宝贵的?2.你能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吗?3.你能谈谈我们身边的水资源利用现状吗?其中问题2是本节课的核心目标,并且3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第二步:自主学习――乐园探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谈及课程改革目标时,首要的一条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目标使“自主学习”成了这场改革的亮点。为了学生能高效地自主学习,通过“明确目标”环节,把目标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看书、读图等,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基础上独立操作――乐园探宝。一般要限定时间,明确要求,必要时辅以方法指导,力争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完成,很多时候还会出现意外惊喜。所以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他们是智慧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功。
第三步:合作探究――乐园鉴宝。
学生在自学中产生的疑问,先通过合作探究解决。合作小组可以是同桌2人,也可以是前后桌4人。实验证明2―4人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通过组内相互检查、指导――“兵教兵”,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开展不同组之间的探究、合作――“兵强兵”。最后师生讨论共同的疑难问题,课堂学习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而且,给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创造了品尝成功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精神。教师的课堂巡视应做到及时了解学生自学程度,为点拨、提升做好充分准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实施新课程改革最核心和最关键的环节。
第四步:精讲达标――快乐无限。
一、中职课堂教学低效现状
(1)课堂学习氛围不高。目前,多数中职学校存在着课堂学习氛围不好的情况。有一线任课老师反映,班内就没几个听课的。久而久之,本来就羸弱的中职课堂学习氛围每况愈下,形成恶性循环。
(2)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在课堂上,即便有老师要求,多数学生也不想、不会提前预习功课。学生不做作业甚至书本都是新的。
(3)教师和学生各忙各的,“井水不犯河水”。当前存在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玩得不亦乐乎的不良现 象。在多次劝告无效之后,部分老师就默认了这种我教我的、你玩你的、互不打扰的乱象。
二、中职课堂教学低效原因
(1)生源素质低。中职生大部分是初中辍学、不够高中分数线或者在高中阶段被淘汰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存在着职业生涯规划模糊、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纪律观念淡薄等特性。
(2)教师不尽责。有的教师,其教育理念还停留在过去“填鸭式”阶段,教育模式单一;有的教师为了图省事、享清闲,发现学生有各种问题后,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写保证,向家长告状,而不去深究问题背后的原因,做不到“对症下药”;更有教师受当前频发的师生冲突事件影响,丧失了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动力,得过且过。
(3)教学改革贯彻不到位。当前的中职课堂教学,落实教学改革还不到位,存在着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过于繁杂等情况,这都不利于开展现代职业教育。
三、中职课堂教学“高效” 措施
1.从学生方面着手,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1)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当前,我国处在全面建设工业强国阶段, 对知识型、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针对当前人才需求旺盛的国情,学校和教师要帮助学生及早树立人生远大理想,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清晰规划,鼓励学生立志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为学生今后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自信心。教师要有恒心和耐心,除了要坚决避免挖苦讽刺、威吓学生,还要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善于赏识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要让学生能自己认识到: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就一定能成功。当然,有了志向和自信,还必须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恒心,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3)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学校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严加管理,加大法制教育力度,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和法制意识。要通过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开展各种丰富多彩、文明健康的文体活动,加强感恩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从教师方面着手,加强教师素质建设
(1)提高教师文化素质。职业院校教师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钻研学科知识,把最先进、最前沿的科技知识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主动适应形势,积极运用一体化教学、虚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努力提高课堂吸引力。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未成年学生的品行往往是通过对老师的模仿来形成的。作为教师,其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塑造学生的心灵。在此意义上讲,教师的道德修养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无数事实说明,要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师德教育,努力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作为老师,要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学生、教育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