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历史教育叙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

篇1

目前,我国体育教学及课堂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仍然受到前苏联“体育教学以传授技术为主”的理论思想影响,即通过规范的动作技术的传授来掌握基本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这种重技术轻理论、重共性轻个性,以学习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严重的束缚,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改革创新精神。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更新传统的体育观念,树立现代体育教学意识观念,明确最终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现代法的建设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这就要求每位体育教师一定要加快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坚定不移地推行教学改革,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由过去侧重掌握运动技术转变为加强知识理论的学习,向知识结构合理并具备较高能力的“智能型”过渡。面对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学校体育将注重使学生学会锻炼,学会评价,学会改进自我健身的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应在转变更新体育观念的同时,必须不断学习和扩大本学科知识面及体育边缘学科的知识面,对不同项目的历史沿革不同学派、流派的论点和技术风格,国际现状与发展趋势都要融洽贯通,获得先进的技术知识、方法和技能。

一、体育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

(一)“多媒体”知识

多媒体教材可以做到双向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节教学进度,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特别是多媒体教材可以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如图片、动画等,通过视觉形象展现规范动作,使学生耳闻目睹,既了解原理,又能将动作要领铭记于心,再有教师指导动作,使学生较易掌握动作技术。所以,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能力是每位老师必备能力之一。

(二)普通基础知识

其特点是“博”,体育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专门人才,必须树立“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高尚情操和优良品质,要具备语言文学、美学、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形成良好的教学、训练、科研等能力的基础。

(三)学科专业知识

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包含三方面的知识:(1)人体科学理论知识: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体育保健、运动生物力学等方面,对这方面的知识要求面要“宽”。(2)专项运动理论与技术:包含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大纲,还要在多能基础上,对某部分做到精细研究,做到“树业有专攻”,形成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系统观点,这样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对科研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对这方面知识要求“深”。(3)应用科学理论包括数理统计、科研方法、计算机应用等,对这方面知识要求要“新”。

(四)教育学科理论

分教育理论和体育教育理论两个方面,教育理论包括高等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体育学科理论包括体育概论、学校体育、体育教学论、体育心理学等等。作为一个体育教师,若缺乏这类知识,要熟练地驾驭教材,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地完成学校体育任务是有困难的。

上述四个方面的知识是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系统知识结构,它们的关系是:第一方面是结构的综合,它不仅是教师综合能力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方面是结构的基础,它不仅是教师形成教学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第三方面是结构的重心,它制约着教学、训练、科研、保健能力的高低,有了这类知识,教师才能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体育教师能力结构

所谓能力结构,则是把各种能力的集合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考虑时,所呈现出来的系统结构属性。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组成:

(一)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制定教学文件的能力,善于掌握和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力,正确示范、精练生动的语言表达,严密的教学组织能力,组织竞赛、裁判和指导课外活动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促进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推动校园文化的形成,给学生造成自觉地、科学地进行锻炼的气氛,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三)训练能力。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包括:科学选材能力,制定和实施训练计划能力,管理训练和组织比赛能力,协调运动员学习与训练关系的能力。

(四)思想教育能力。包括组织培养健全集体的能力,对学生思想发展分析及预测能力,对后进生疏导与转化的能力,培养学生优良品德教育的能力等。

(五)体育科学研究能力。包括搜集整理文献,掌握科学研究全过程的能力,掌握运用基本科研方法的能力。

(六)保健能力。包括对学生体质进行全面的测量、统计与技能评价的能力,医务监督的能力,一般运动创伤和疾病的预防与处理的能力等。

篇2

总体来讲,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但发展相当迅速,国家教育部先后制定并颁发了一系列文件,将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然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职业教育才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21世纪初,职业教育逐渐形成与普通教育二分天下的局面。所以,有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文件稍迟才出台。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职业技术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指导纲要》,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被独立提出并有了具体的指导性文件。然而,中职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没有大学生的成熟与自信,也缺乏中小学生的家长监管与照顾。他们虽然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他们大多是原先所在学校的后进学生,有部分学生进入中职学校时本身就已带着心理问题和困扰。再加上中职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特别不稳定的叛逆期、青春期,因而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尤显必要和迫切。然而遗憾的是,许多职业学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和职业辅导之类的课程,大多却流于形式,尤其是中西部的农村职业学校,并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从小处看,事关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从大处着眼,又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所以必须无条件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只要能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就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一、提高认识,加强硬件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要有一定比例受过专业培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承担,心理教育人员要经常参加研讨和进修;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有专门的心理教育场所,包括教师工作室、个别辅导室和心理健康档案室;学校还应该配备完善的心理测验工具和充足的书籍报刊资料。但众所周知,大多数农村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限于几本教材,也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完全由政治教师或班主任去照本宣科,目的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而已。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主观认识不到位。因此,首先必须做到学校领导亲自负责心理教育工作,大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这是前提和基础。

二、全员参与,全面渗透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在保证学生智育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肩负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与辅导是专门性、专业性的活动,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不仅心理健康教师要在心理健康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在个别辅导与团体咨询的过程中,做到理解、尊重、爱护学生,而且其他教师也都应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虽然不要求每个教师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但现代教育的理念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技能,做到在课堂内外自觉不自觉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唯其如此,才能有效配合专业教师的各种心理教育活动,形成学校的教育合力,全面而又高效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很多省份已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性理论和技术以自学考试的形式纳入了对每一位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考核,这将会大大推动中职学校“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的形成。

三、家校互动,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篇3

一、虚拟仿真实验概述

目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因实验仪器价格昂贵、制作复杂、构造精密所限,学生不能真实参与到理解实验思想理念、练习调整实验仪器、熟悉仪器性能构造的实践中去,而虚拟仿真实验则可以代替实际实验,提供全开放性、高综合性的平台和提供相关的实验实时数据供学生计算分析。虚拟仿真实验运用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通过计算机操作系统演示实验过程中的图形、图像、文字、数据等,它具有快捷、易学、简单、直观等优点,能使老师根据教学计划制作实验课件,模拟实验情境,展现教学意图,有效提升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并帮助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虚拟仿真实验改善传统物理实验教学的原因如下:其一是虚拟仿真实验真实展现了物理实验的环节和过程,构建了活灵活现的实验画面;其二是虚拟仿真实验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物理实验课程中,激发了其学习物理实验的热情和兴趣,使其在实验课程中发现理论知识的问题并及时纠正调整;其三是虚拟仿真实验能创新性的整合学生的理论知识,使其知识模块结构化、系统化,“温故而知新”,在知识的不断学习和理解中,动态的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其四是虚拟仿真实验能在物理实验课程中营造真实性、直观性、开放性的实验环境,使学生通过虚拟网络下的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模拟实验、观察实验、归纳总结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实验规律、探究实验问题、优化实验意识的学习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与此同时,虚拟仿真实验仍然存在着缺陷,其不可否认的提升了教学效率和避免了实验误差,但因为其模拟性、理想化的操作缺少了实际实验的可操作性和真实感,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虚拟仿真实验的教学应用

1.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探究电路短路问题

电路短路问题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虚拟仿真实验通过虚拟电学工具箱,增强了学生对于短路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保障解决变式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下为实验环节演示:

实验环节1:观察电源短路现象

第一步通过虚拟电学工具箱提供的电源、电表、开关、保险丝等组件,使用鼠标拖动组成一个短路电路;第二步将电源两极直接与开关两端相连并打开开关,(提问学生“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观察现象;第三步连接电流表(提问学生“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观察现象。通过实验演示,第二步中会出现“干电池短路”的警告语,第三步则会出现电流表超出最大值的现象。这一环节的虚拟实验使学生体验电源短路并了解电源短路会造成极大电流出现并烧毁电源、引发火灾的事故。

实验环节2:电源短路后的保护措施

第一步在已短路的电路(连接电流表)中串联保险丝并打开开关(提问学生“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观察现象;第二步得出结论,即保险丝断裂,电流表数值归零。这一环节的虚拟实验使学生认识串联保险丝是防止电源短路的措施之一,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展示闸刀开关、空气开关等防止短路的组件。

实验环节3:认识用电器短路现象

第一步组建串联电源与灯泡和并联电源与灯泡的电路,先打开串联开关,后打开并联开关(提问学生“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观察现象;第二步观察实验现象,即串联开关打开后两只灯泡均发光,打开并联开关后一只灯泡熄灭,另一只亮度增强;第三步向学生提出“为什么一只灯泡熄灭了而另一只却变亮了?”、“熄灭的灯泡被烧毁了吗?”“这种操作是否安全?”等问题并鼓励思考。这一环节的虚拟实验使学生认识用电器串联时,若其中某一用电器短路,则整体电路电流增大、可能烧毁其他用电器或者其他用电器使用不正常。

实验环节4:并联电路的短路现象

第一步组件两组并联电源与灯泡的电路,打开开关,(提问学生“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观察现象;第二步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即并联电路中,若其中某一用电器短路,则其他用电器都不正常工作同时烧毁保险丝。这一虚拟实验可以使学生发散到多个用电器并联短路时的结论,即并联电路短路情况下所有用电器均不工作;家用电器一般并联使用并安装保险丝,同时需要合理避免电器短路。

2.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探究闭合电路中的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是拓展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虚拟仿真实验通过虚拟电学工具箱,设计闭合电路中欧姆定律的推导演示环节如下:

实验环节1:推导前的猜想与假设

第一步利用虚拟仿真实验中的虚拟电学工具箱,演示出不同电压下小灯泡的亮度现象;第二步演示出相同电压不同电阻下小灯泡的亮度现象;第三步提问如“电流的变化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电压不变,电阻增大,电流有什么变化”等并给出结论,即电阻相同,电压增大的情况下电流变大;电压相同,电阻增大的情况下电流变小。

实验环节2:探究电阻相同情况下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保持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池个数增大电压值,观察电流的变化情况并记录,得出结论和规律。即:在电阻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电流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并且始终保持电压和电流的比值不变,得出R=U/I的结论公式。

实验环节3:探究电压相同情况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的个数增大电阻值,观察电流的变化情况并记录,得出结论和规律。即:在电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电流随着随着电阻的增大而减小并且始终保持电阻和电流的乘积不变,得出U=IR的结论公式。

三、 小结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所以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可以结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和传统实验,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通过实验环节的展示,使学生形成模块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将虚拟仿真实验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参考文献:

[1]户永清: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虚拟实验技术的研究[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篇4

一、美、德两国的立法

(一)美国

1.衡平居次原则

“衡平居次原则”(Equitable Subordination Doctrine)又称“深石原则”(Deep Rock Doctrine),源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1939年的泰勒诉标准石油电力公司(Taylor v. Standard Gas&Electric)案(又称深石案)。[1]这一原则为法院在破产程序中基于衡平法的公平正义理念对破产债权的受偿顺序进行自由调整奠定了基础,成为美国法院处理类似案件的标杆。

“衡平居次原则”诞生后一直以判例法的形式存在,直到1978年美国制定新的破产法才被正式纳入成文法。美国现行破产法第510条c款第1项规定:“尽管存在本条(a)和(b)的规定,经过通知和听证后,法院可以根据衡平居次理论,将参与分配的一项被认可的债权的全部或者部分从属到另一项被认可的债权的全部或者部分之后,或者将参与分配的一项被认可的利益的全部或者部分从属到另一项被认可的利益的全部或者部分之后。”

深石案和1978年美国破产法都没有明确“衡平居次原则”的具体适用条件。长期以来,法院在司法实践中都是以深石案为指导,基于衡平法的公平正义理念,运用自由裁量权解决股东债权的受偿问题。1977年的Benjamin v. Diamond案(又称Mobile Steel Co.案)第一次明确了“衡平居次原则”的具体适用条件。根据第五巡回上诉法院对Mobile Steel Co.案的判决,“在行使衡平居次的权力之前必须满足三个条件:(ⅰ)原告必须已经从事了某种不公平的行为;(ⅱ)该不公平的行为已经损害了破产人的债权人或者为原告带来不公平的好处;(ⅲ)对其债权的衡平居次绝对不能违反破产法典的规定。”[2]这就是著名的“衡平居次原则”三步测试法。

在举证责任分配上,美国破产法院一般采取两步举证方式。首先由提出异议的权利人承担初步举证责任,即必须提供一些实质性的事实基础(substantial factual ba-sis),以质疑股东债权的表面证据效力(prmi a facie validi-ty)。如果异议方达到初步举证责任要求,举证责任则转移给股东,由其证明行为的公平和善意。[3]这种分步举证的方式减轻了异议人的举证责任,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

2.重新定性原则

美国破产法典第105条(a)款规定:“法院有权做出任何对执行本法必要或者适当的裁定、程序或者判决。本法任何允许有利益的当事人提出质疑的规定都不得被解释成阻止法院自由地采取或做出对执行或实施法院裁定或规则而言,或者对防止程序滥用而言必要的或适当的行动或决定。”美国法院据此认为破产法典已经授权其在破产程序中对股东贷款的法律属性进行重新判定,并在破产司法实践中通过判例发展出了“重新定性原则”。[4]“重新定性原则”最初也如“衡平居次原则”一样没有具体的适用条件,1986年的Roth Steel Tube v. CIR案总结出著名的11项测试条件。根据该案的判决,对股东贷款重新定性主要考虑11项测试条件:(1)法律文书的名称(如果有)表明是债务。如果法律文书明确表明为债务关系,该股东贷款应该视为债权,如果缺乏相关的债务法律文书则应将股东贷款视为股权投资;(2)固定的到期日和偿还计划的存在与否。如果存在固定的到期日和偿还计划,则将股东贷款视为债权,反之视为股权投资;(3)固定的利率和利息支付的存在与否。如果存在固定的利率和利息支付,则视股东贷款为债权,反之视为股权投资;(4)债务清偿的来源。如果预期的债务清偿仅仅依赖借款人经营的成功,则将股东贷款视为股权投资;(5)资本的充足或不足。如果借款人资本不足,则将股东贷款视为股权投资;(6)债权人和股东之间利益的一致性。如果股东提供的贷款与他们各自的股权成比例,则视股东贷款为股权投资,如果两者之间严重不成比例,则将股东贷款视为债权;(7)为贷款提供的担保(如果有)。如果不存在针对股东贷款的担保,则视股东贷款为股权投资;(8)公司从外部贷款机构获得融资的能力。如果不存在其他外部融资的证据,有理性的债权人不会象股东那样提供贷款的事实足以证明股东贷款为股权投资而不是债权;(9)贷款后于外部债权人的债权受偿的程度。如果股东贷款在全体其他债权人的债权之后受偿,则将其视为股权投资,如果只是在部分其他债权人的债权之后受偿,则视为债权;(10)贷款被用于收购资产的程度。如果股东贷款用于借款人的日常经营需要,而不是用于资产收购,则视股东贷款为债权,反之视为股权投资;(11)偿债基金(Sinking Fund)存在与否。如果没有建立偿债基金用于偿还债务,则将股东贷款视为股权投资,反之视为债权。[5]这11项条件没有轻重之分,法院重新认定一项贷款债权时并不需要11项条件都能达到,其可以根据具体案情取舍。

“重新定性原则”的举证责任分配不同于“衡平居次原则”,美国破产法院一般让提出异议的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6]

(二)德国

德国以“替代资本原则”(Eigenkapitalersatzrecht)解决股东贷款问题。“替代资本原则”是指股东在公司陷入危机时向公司提供的贷款视为对公司资本的补充,在破产程序中只能作为劣后债权在其他债权人之后受偿。

1.替代资本原则

德国原《有限责任公司法》第32a条第1项规定:“在股东作为通常商人应向公司充实自有资本的情形(公司危机),一名股东不向公司充实自有资本,而向公司给予借贷的,其在对公司财产开始的无支付能力程序中,只能作为后顺序的无支付能力债权人,主张返还借贷的请求权。”[7]该项规定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第一,其主体只限于股东。如果第三人向公司提供贷款则不适用该规定;第二,股东贷款提供的时间为公司发生危机时。如果股东提供贷款时公司经营正常则不能适用该原则。如何判断公司危机呢?德国的司法判例(BGHZ 81,252,263及BGHZ 90,381,390)[8]确立了信用标准,即一个经济上理性的第三人是否会以市场条件贷款给该公司。如果其不会,则视为该公司陷入危机,此时股东提供的贷款自然后位受偿,反之则否;第三,危机中的公司自有资本不足,需要股东注资才能恢复原来的资本水平。股东不向公司直接注资,而是以提供贷款的方式解决公司的融资困境;第四,该股东贷款在破产程序中只能以后位顺序的破产债权人主张贷款返还请求权。虽然其债权并不被否认,但在功能上视为替代公司的资本。

为了平衡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原《有限责任公司法》也规定了“替代资本原则”的两种例外情况。其第32a条第3项规定:“对于一名股东或一名第三人实施的、在经济上符合依第1项或第2项给予借贷的其他法律行为,准用此种规定。贷予人在公司危机中以消除危机为目的取得出资额的,对于其现存的或新给予的贷款,不适用关于自有资本替代的规则。对于在股本中的出资额为10%或10%以下的、不执行业务的股东,不适用关于自有资本替代的规则。”[9]因此,凡是为拯救陷入危机的公司而获得公司股权的人以及所持股份等于或小于百分之十的不执行业务的股东,不适用替代资本原则。这是为鼓励外部投资人拯救公司,而对不执行业务的小股东,则因其不享有公司经营决策权,不具有内部人的信息优势,存在关联交易和利益冲突的可能性比较小。

在举证责任分配上,德国法院一般让股东证明自己的贷款不是替代资本的股东贷款。这是因为股东相比于其他债权人享有信息优势,对公司的经营状况非常了解。[10]

2.自动居次原则

“自动居次原则”的诞生是伴随《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的全面修订而来。1999年欧盟法院( the 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在Centros案的判决中对《欧盟条约》的开业自由条款进行了解释,其认为商人可以在欧盟任何地方设立企业,即使其唯一的目的是逃避比较严格的国家公司制度。据此,任何人都可以在英国设立有限责任公司(Ltd. )而在欧洲任何地方做生意,即使该公司不在英国经营运转。该判决对德国的有限责任公司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原因很简单:英国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更快,并且一般没有最低股本要求,而德国的有限责任公司设立过程相对繁琐,并且有25000欧元的最低资本门槛。[11]为了增强整个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的竞争力,提高其效率和确定性,德国废除了“替代资本原则”,不再区分股东贷款是否于公司陷入危机时提供,而将全部股东贷款都视为公司的债务,但在破产程序中必须于其他债权之后受偿。[12]对此可称为“自动居次原则”。需要注意的是,“替代资本原则”的两项例外在新修订的《德国支付不能法》中获得保留,即所持股份等于或小于百分之十的不管理公司业务的股东以及为拯救陷入支付不能的公司而获得公司股权的人向公司提供的贷款,在破产程序中并不后位受偿,而是按其贷款性质根据破产法的相关规定处理。[13]由于“自动居次原则”让所有的股东贷款后位受偿,也就不存在举证责任的问题。当然,如果要适用两项例外规定,则谁主张谁举证。

二、美、德立法的评析

(一)衡平居次原则评析

“衡平居次原则”根源于衡平法的公平正义理念,其目的是矫正实施不公平行为损害债权人利益或使自己获得不公平利益的人的行为。

从深石案可以看出,“衡平居次原则”最初只针对控股股东与公司之间的贷款债权,因为控股股东非常容易基于控制地位损害公司其他债权人的利益。随着司法实践的发展,“衡平居次原则”逐渐用于调整公司的所有债权,而不局限于最初的控股股东贷款债权,其适用主体也从控股股东扩展到公司的任何债权人。这样,包括董事、高级职员、控股股东、关联企业在内的内部人以及其他非控股股东和债权人都可以列入“衡平居次原则”的审查范围,只要上述人员对公司的债权涉及不公平行为,就可能在破产程序中后于其他债权受偿。因此,“衡平居次原则”审查的焦点是不公平行为的存在与否。

(二)重新定性原则评析

“重新定性原则”也是基于衡平法的公平正义理念而来。在公司实务中,有时股东名义上向公司贷款,但其交易内容实质上构成股东出资。针对这种虚伪的股东贷款,“重新定性原则”直接撕开贷款的外衣将其定性为股东出资。这一原则主要适用于股东贷款债权,但现在也扩展到股东对公司的其他债权。

“重新定性原则”与“衡平居次原则”不同,其审查的焦点是股东贷款的真实性,即股东向公司提供资金的真实意思是借款还是出资,并不审查股东贷款是否涉及不公平行为。但“重新定性原则”和“衡平居次原则”的适用存在交叉。一项股东贷款既可以根据“重新定性原则”构成股东出资,也可以基于“衡平居次原则”后于其他债权受偿,至于具体适用哪项原则取决于异议人的意愿。另外,这两大原则的适用结果类似,都是股东贷款后于其他债权受偿,但被审查的股东贷款的最后权利属性并不相同。被重新定性的股东贷款属于股权,而被衡平居次的股东贷款仍然是债权。

(三)替代资本原则评析

“替代资本原则”适用于特定的情况,即股东本应向公司充实资本但却向公司提供贷款。但是,该特点恰恰是其引发争议的原因之一。为了适用“替代资本原则”,当事人需要证明股东作为诚实的商人需要充实自有资本而没有充实。为了明确上述模糊的判断标准,德国于1998年颁布的《有关加强企业控制和透明度法律》增加了附加条款“公司危机”,但“公司危机”也是一个模糊概念。为此,德国法院又通过判例发展出信用标准,即一位理性的商人是否愿意按照当时的市场条件向公司提供贷款。由于上述推理过程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模糊的法律概念之上,给当事人的理解和把握带来很大的困扰,其不确定性在司法实践中引发很多争议。

“替代资本原则”的立法理由不同于“衡平居次原则”和“重新定性原则”,比较流行的是融资后果责任理论:在公司危机时股东可以选择清算公司或者向公司注资,虽然其没有补足公司缺少的资本的法定义务,但如果其决定向公司贷款,就意味着股东采用风险较小的融资方式,借以摆脱自己的责任,并使债权人处于不利地位的境地。如果股东提供的贷款在功能上代替了自有资本,其就必须对这种融资措施承担法律后果。[14]由此可见,德国“替代资本原则”根源于德国的法定资本制。德国最高法院通过司法判例(BGHZ 90,381)从另一个角度对其立法理由进行了说明:当公司面对财务危机时,股东必须决定是清算公司还是向其提供财务支持以维持其经营。如果股东选择后者并使命运未卜的公司继续经营,其不得以债权人利益为代价进行冒险。如果股东在行动时相信凭借其内部人地位,其能赶在公司破产之前尽早撤回资金,则其很容易以债权人利益为代价进行投机。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将股东贷款作为替代资本有双重效果:第一,财务困难没有解决,贷款就不得撤回;第二,贷款在公司破产时后位受偿。[15]但是,德国最高法院阐释的理由并不为学者接受。因为如果立法者仅仅是担心股东会利用内部人地位在公司破产之前拿回贷款,只要规定在公司申请破产之前一定期间禁止公司清偿股东贷款就可以消除上述忧虑。[16]

(四)自动居次原则评析

“自动居次原则”诞生,是德国通过全面修订《有限责任公司法》来实现有限责任公司的竞争力和效率。其制定原因有两点:一是“自动居次原则”比“替代资本原则”简洁明了,省却了判断公司是否处于危机或是否资本不足,破产案件当事人无需对此进行复杂的举证,效率大大提高。二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债权人利益。德国公司法的传统理念是注重债权人利益保护,其一直采取法定资本制。公司成立后对债权人的唯一保障是注册资本,所以德国公司法禁止股东以各种方式将股本返还给股东。由于新《有限责任公司法》将有限责任公司的最低资本额从25000欧元(其中12500欧元必须在公司成立时缴纳)降到10000欧元(其中5000欧元从一开始就要缴纳),过低的注册资本已不足以保护债权人。采用“自动居次原则”之后,所有股东贷款都后位受偿将使股东充分分担公司风险,同时也可以抑制股东从事高风险投资的冲动,以免损害债权人利益。[17]

但是,学界对“自动居次原则”的批评更加激烈。除了前述对“替代资本原则”的质疑理由之外,学界还提出了新的反对理由。“替代资本原则”只是使公司陷入危机时的股东贷款后位受偿,而“自动居次原则”使公司正常经营过程中的股东贷款也后位受偿,这样就会极大抑制股东的投资活动,从而错失一些很好的投资机会。因此,“自动居次原则”可能导致矫正过度。[18]

三、我国的立法构想

(一)立法思路之选择

1.分类规定或自动居次受偿

笔者认为,自动居次受偿虽然简单明了,减轻了破产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但打击了股东向公司贷款的积极性,很难实现实质公平。我国新破产法的立法取向之一是鼓励拯救困境企业,但自动居次原则的实际效果恰好与之相悖。从新《破产法》施行以前的破产司法实践看,投资人掏空转移破产企业财产的行为频繁发生,很少见到投资人用自有资金帮助企业脱离困境。新破产法正式实施以后,虽然投资人肆意侵害企业财产的现象因法律制度的完善得到了一定遏制,但投资人主动向困境企业贷款的情况仍不多见。笔者查阅了我国21家上市公司的破产重整材料,发现只有一家上市公司存在股东贷款。因此,现阶段的破产司法实践也需要鼓励股东贷款。分类规定的思路平衡了立法的刚性与柔性,可以让不同国家的立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规定。

2.美国式分类规定或德国式分类规定

笔者认为,美国式分类规定的立法思路更为科学合理:第一,德国模式调整范围有限。德国模式将公司危机作为判断股东贷款是否后位受偿的唯一标准,如果股东在公司正常经营时提供了虚伪的贷款或在贷款过程中实施了损害债权人利益的不公平行为,则其不能有效调整。第二,德国模式不能实现实质公平。股东贷款只要不存在不公平行为,一般对公司都是有利的,特别是公司陷入困境时更是如此。德国将公司财务状况作为处理股东贷款的唯一标准过于机械,因为公司财务状况与债权人利益保护没有必然联系,实际情况往往是困境企业获得股东贷款反而有利于债权人的利益。股东为了帮助困境企业,真实善意地向其提供贷款,主观和客观都没有损害其他债权人利益的故意和行为。德国模式将这种真实善意的股东贷款也置于其他债权之后受偿,有违实质公平。总之,德国模式的问题恰好能为美国模式克服,所以我们应该借鉴美国分类规定的立法思路。

(二)美国式分类规定的具体问题

1.补偿性后位受偿或惩罚性后位受偿

美国对存在不公平行为的股东贷款不以惩罚为目的,而是以补偿债权人因此受到的损害为限,超出补偿范围的股东贷款按照破产法的规定与其他债权平等受偿。以德国立法为代表则采取惩罚性后位受偿,因为德国的“替代资本原则”与“自动居次原则”都不关注股东是否实施了不公平行为及债权人是否遭受了损害,所以其规定股东贷款全部后位受偿。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引入补偿性后位受偿。第一,这符合实质公平。补偿性后位受偿的目的是让债权人的损害获得填平,恢复到损害没有发生之前的状态。如果实行惩罚性后位受偿,则会导致用一种不公平来纠正另一种不公平。第二,补偿性后位受偿符合我国现行民事法律的救济理念。我国现行民事法律的救济理念是以补偿为原则,惩罚为例外。就现行民事法律而言,明确规定惩罚性赔偿救济的只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和《侵权责任法》第47条,主要是基于社会政策考量对弱势的消费者和人身因产品缺陷受损的被侵权人进行特殊保护。公司进入破产程序后,其债权人并不符合上述两种特殊主体的要求。因此,美国的补偿性后位受偿值得借鉴。

转贴于

2.判定不公平行为的标准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司法判例认为股东对公司的债权的获得并不一定要和不公平行为有直接的联系,即两者可以是同一行为,也可以是相互独立的行为。[19]因此,股东获得债权并不一定是整个不公平行为的一部分,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关于“不公平行为”的认定,美国司法判例将“不公平行为”概括为三大类:(1)欺诈、非法和违背受信责任;(2)资本不足;(3)权利主张人将债务人用作纯粹的工具或替身。[20]“欺诈”是指股东欺诈债权人,美国司法判例通常所指的情况是股东指使或串通债务人或者单独向第三人提供虚假的债务人财务资料,从而使债务人从第三人获得贷款。如果公司最终走向破产,该股东对公司的贷款债权后位受偿。在极端的案例中,股东对公司的所有债权都会后位受偿。“非法”概念源于衡平法格言:“寻求衡平法救济的人必须保持双手清洁。”所以,如果债权的发生违反法律,则只能后位受偿。“违背受信责任”是最频繁使用的判断标准。它是指控股股东、高级职员或董事与公司进行了不公平交易并产生了债权,从而损害了其他债权人利益。“他们的权力是信托权力。他们与公司的交易要严格审查,如果他们与公司的合同或交易被撤销,举证责任由董事或控股股东承担,其不仅要证明交易的善意,而且要证明从公司和无利益关系人的角度看,该交易具有内在公平性。该项测试的本质是根据所有情况判断该交易具有常规交易的特点。”[21]美国的资本不足标准与德国的公司危机标准有些类似,但美国法院对资本不足一般从两个角度同时进行考察:第一,一位经验丰富的财务分析师根据破产人成立时的情况认为其资本明显不足以支持破产人那样规模和性质的营业,则构成资本不足。第二,在贷款提供时,破产人已经不能够从知道破产人所有情况的第三人处获得类似数额的借款,则构成资本不足。[22]据此,美国的“资本不足”标准比德国的公司危机标准要严格。“股东将债务人作为工具或替身”是指控股股东为了自己的利益通过其控制地位损害其他债权人。由此可见,工具论或替身论主要是为了规范控股股东的行为。但是,单纯的控股地位并不是后位受偿的理由。法官在Branding Iron Steak House案的判决书中指出:“在破产公司的高级职员、董事或股东的债权可以后于其他债权人的债权受偿之前,该主体必须有能力和意图控制该公司,而且其必须实际上行使了控制权损害了其他债权人。”[23]

笔者认为,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但“资本不足”目前不宜作为不公平行为判断的标准,因该标准比较模糊,难以把握。美国和德国的司法实践都表明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德国更是基于效率考虑抛弃了“替代资本原则”,以我国法院和法官的地位和素质,如果适用资本不足标准,只怕会给司法实践带来更多的争议。此外,以公司财务状况作为判断股东贷款是否后位受偿的标准与实际情况并不符合,因为从我国的情况看,一般来说越是财务状况不佳的公司,股东贷款对其债权人越有利。因此,对存在不公平行为的股东贷款,我们可以做出如下规定:股东存在下列损害债权人利益,或者使自己获得不公平利益的行为,其对债务人的贷款在其他债权之后受偿,但其后位受偿程度限于填补债权人受到的损害或抵消其获得的不公平收益:(1)指使或串通债务人或者单独向第三人提供虚假的债务人财务资料,债务人因此从第三人获得贷款;(2)向债务人提供贷款的行为违反法律;(3)股东向公司提供的贷款存在不公平的交易条件;(4)控股股东利用控制地位损害债权人利益。

3.判定虚伪的股东贷款的标准

虚伪的股东贷款是指股东宣称其向企业提供的资金是贷款,但相关证据表明其实质是注资。就美国总结的11项测试标准的实施情况看,并不需要相关证据达到全部11项测试标准才能重性定性股东贷款的虚伪,而是由法院根据案件情况灵活把握,这就可能出现不同法院裁判的冲突,这种司法不一致削弱了投资机制的可预测性,破坏了当事人的合理期待,从而阻碍了股东拯救困境企业。[24]因此,对此标准与做法我们需要根据国情确定取舍。

第1项“法律文书的名称(如果有)表明是债务”、第2项“固定的到期日和偿还计划的存在与否”、第3项“固定的利率和利息支付的存在与否”是评价合同性质的一般要件,均应采用。第4项“债务清偿的来源”、第7项“为贷款提供的担保(如果有)”和第11项“偿债基金存在与否”是测试股东对贷款安全的关注程度。通常,股东向公司贷款,首先会考虑本金的安全,其次才是可能的回报。如股东没有要求公司采取必要的贷款保障措施,表明其内心是将其视为投资而不是贷款。这一标准可以借鉴。但第4项缺乏独立性,需要和第7项、第11项一起使用。第7项应限定为第三人为股东贷款提供担保,因为由公司自己提供担保只是便利股东将融资风险向其他债权人转嫁。第11项目前并不适合我国,因为我国未规定偿债基金制度。因此,这三项标准的实质为一项,即是否有第三人为股东贷款提供担保。但如果没有第三人提供担保,并不能推出其一定为出资,需要结合其他测试标准和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第5项“资本的充足或不足”和第8项“公司从外部贷款机构获得融资的能力”指向公司的财务状况,该标准并不妥当,理由参见前文。第6项“债权人和股东之间利益的一致性”指向股东持股比例与其在公司所有内部融资中的比例的相当性,因股东一般是根据持股比例承担义务的,如比例相差悬殊,则认为是贷款。但仅据该标准不能判断股东贷款的性质,需要结合案件具体情况和其他参考标准。第9项“贷款后于外部债权人的债权受偿的程度”依据的是股东后于全体债权人分配公司剩余财产的公司法理。但如股东没有明确表示其贷款后位受偿,并不能推出其提供的资金就是贷款,需要结合其他测试标准和案件具体情况综合判断。第10项“贷款被用于收购资产的程度。”存在一定的误导性。公司陷入困境的原因虽然有流动资金缺乏的问题,但更常见的是技术设备工艺的落后或既有项目盈利能力低下,这需要购买新资产才能解决。如果股东贷款只限于补充困境公司的流动资金,结果往往是延缓其破产的步伐,而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其破产的命运。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美国的11项测试标准中的第1项、2项、3项、6项、9项可以借鉴,第4项、5项、8项、11项不宜适用,第7项可以修改后引进。因此,新破产法可以规定“法官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将一项股东贷款视为出资:(1)合同是否明确约定是贷款;(2)合同是否明确约定贷款到期日;(3)合同是否明确约定贷款利率;(4)合同是否明确约定还款计划;(5)贷款利率是否按照约定实际支付;(6)股东持股比例与其贷款在债务人内部融资数额中的比例是否相当;(7)合同是否明确约定股东提供的资金在全体债权人之后受偿;(8)股东贷款是否有第三人为其提供担保。”

(三)其他相关问题

1.对股东贷款偿还行为的撤销

美国破产法没有专门对股东贷款偿还行为的撤销问题进行规定,但是,管理人可以根据破产法对撤销权的一般规定主张撤销偿还股东贷款的行为。美国破产法规定的撤销权主要涉及两类行为:偏颇性清偿和欺诈性转让。偏颇性清偿的法律含义在美国破产法第547条(b)款得到严格界定:第一,对债权人或为债权人利益;第二,为了或基于转让发生前已经存在的债务;第三,转让发生时债务人失去清偿能力;第四,转让发生在破产申请前90日内,或者如果债权人是内部人,转让发生在破产申请前90日至1年之间;第四,转让使债权人获得的清偿多于没有转让时债权人根据第7章所能获得的清偿。[25]欺诈性转让的判断标准大致为三个:第一,所转让的必须是债务人的财产;第二,转让行为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债务人实施;第三,转让必须发生在破产前一年期间之内。[26]原《德国支付不能法》专门针对股东贷款偿还行为的撤销问题进行了规定,其第135条第2款规定:“法律行为系为合伙人或股东享有的、以返还替代资本的借贷为内容的债权提供清偿的,或为具有同等地位的债权提供清偿的,以行为是在程序开始申请之前最后一年的时间内、或在此项申请之后实施的为限,可以进行撤销。”[27]需要注意的是,该条规定只规定可以撤销视为替代资本的股东贷款的偿还行为,而对其他的股东贷款的偿还行为不得撤销。为了配合《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的修订,《德国支付不能法》也于2009年修订,修订后的《德国支付不能法》不再区分替代资本的股东贷款和普通的股东贷款,所有的股东贷款在破产申请提出前一年内获得偿还的,都可以由管理人撤销,但关于小股东和为拯救公司而获得公司股份的投资人的例外规定获得保留。

美、德两国立法都将可撤销的股东贷款清偿行为限定于破产申请前1年内实施的清偿行为。笔者认为,我国可以借鉴美、德两国的立法,明确规定破产申请受理前一年内实施的股东贷款清偿行为可以由管理人撤销,同时对小股东和外部投资人贷款的清偿行为做出例外规定。

2.对股东贷款物权担保的处理

通常,债权人的债权设定了物权担保,则可以在破产程序中获得优先于普通债权人的受偿地位。美、德两国对有担保股东贷款的担保利益一般持否定态度,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如果保障股东贷款的担保利益,则会激励股东从事一些高风险投资活动,而将投资风险转嫁给普通债权人。第二,如果保护其担保利益,则无论是美国的“衡平居次原则”和“重新定性原则”,还是德国的“资本替代原则”和“自动居次原则”都会被规避。第三,公司向股东担保贷款还不如以担保方式向外部第三人借款,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不利于债权人的关联交易。因此,2009年修订的《德国支付不能法》明确规定破产申请开始之前10年内设定的有担保股东贷款的担保利益可以由管理人撤销,不再将管理人的撤销权限制于替代资本的有担保的股东贷款的担保利益,这也是为了与《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的修订相配套。笔者认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单独否定股东贷款的担保利益显然不妥,还是应该根据股东债权是否属于应当劣后清偿的债权来确定其担保是否可以撤销。当债权本身属于应当劣后清偿的债权时,其设定的担保债权也应随之撤销,不能再允许其据此优先受偿。

注释:

[1]Taylor v. Standard Gas& Elec. Co.,305 U. S. 584 (1938)。

[2]Benjamin v. Diamond (In re Mobile Steel Co. ),563 F. 2d 692,700 (5th Cir. 1977).

[3]施建州:《论公司法中名义上之资本不足——德国法与美国法的辨证》,载《玄奘法律学报》第三期,第176页。

[4]虽然有些法院认为其无权对股东债权重新定性,但多数法院持相反意见。否定的意见可参看Pacific Express Holding,Inc. v. Pioneer Commercial Funding Corp. (In re Pacific Express,Inc. ),69 B.R. 112,115 (B.A. P. 9thCir. 1986)。肯定的意见可参看In re Autostyle Plastics,Inc.,269 F. 3d at748;Summit Coffee Company,et a.l v. Herby’s Foods,Inc. (In re Herby’s Foods,Inc. ),2 F. 3d 128 (5th Cir. 1993)。

[5]Roth Steel Tube v. CIR 800 F. 2d,625,630(6th Cir. 1986).

[6]Shu-YiOe,i Context Matters:The Recharacterization of Leases in Bankruptcy and Tax Law,American Bankruptcy Law Journal(Fal,l 2008)(Vol. 82),p651.

[7]《德国股份法·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德国公司改组法·德国参与决定法》,杜景林、卢谌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6页-187页。

[8]施建州:《论公司法中名义上之资本不足——德国法与美国法的辨证》,载《玄奘法律学报》第三期,第137页。

[9]《德国股份法·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德国公司改组法·德国参与决定法》,杜景林、卢谌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7页。

[10]参见施建州:《论公司法中名义上之资本不足——德国法与美国法的辨证》,载《玄奘法律学报》第三期,第176页。

[11]Gregor Bachmann,Introductory Editoria:l Renovating the German Private Limited Company–Special Issue on the Reform of the Gmbh,German Law Journal(September1,2008),(Vol. 09 No. 09),p1066.

[12]See Jochen Vetter,Christian Schwandtner,Cash Pooling Under the Revised German Private Limited Companies Act(Gmbh),German Law Journal(September1,2008) (Vol. 09 No. 09),P1171-1172.

[13]See Michael Beurskens,Ulrich Noack,The Reform of Germany Private Limited Company:Is theGMBH Ready for the 21stCentury? German Law Journal(September1,2008)(Vol. 09 No. 09),P1088.

[14]参见[德]托马斯·莱塞尔、[德]吕迪格·法赛尔:《德国资合公司法》(第3版),高旭军、单晓光、刘晓海、方晓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632页。

[15]See Dirk A. Verse,Shareholder Loans in Corporate Insolvency - A New Approach to an Old Problem,German Law Journal(September 1,2008)(Vol. 09 No. 09),p1114.

[16]See Dirk A. Verse,Shareholder Loans in Corporate Insolvency - A New Approach to an Old Problem,German Law Journal(September 1,2008)(Vol. 09 No. 09),p1115.

[17]See Dirk A. Verse,Shareholder Loans in Corporate Insolvency - A New Approach to an Old Problem,German Law Journal(September 1,2008)(Vol. 09 No. 09),p1115.

[18]Robert Charles Clark,The Duties of the Corporate Debtor to Its Creditors,Harvard Law Review(January 1977),p540.

[19]Mobile Steel,563 F. 2d at700;In re Kansas City Journal-Post Co.,144 F. 2d 791,803-04 (8th Cir. 1944).

[20]In re Fabricators,Inc.,926 F. 2d 1458,1467 (5th Cir. 1991).

[21]Pepper v. Litton,308 U. S. 295 (1939).

[22]Matter of Multiponics,Inc.,622 F. 2d 709,717.

[23]In re Branding Iron Steak House,536 F. 2d 299,302 (9th Cir. 1976).

[24]See Hilary A. Goehausen,You Said You Were Going to Do What to My Loan? The Inequitable Doctrine of Recharacterization,De Paul Business& Commercial Law Journal(Fall2005),p136-139.

篇5

中图分类号: 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7-4205-02

21世纪是个信息急剧爆炸的时代,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蜂拥而来,传统的信息存储手段显然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人类社会已然进入一个全面开放的信息社会中去了。作为培育高级人才的中国各类高等学府,其在信息社会中面临的任务尤为艰巨,如何使海量的信息成为学生求知探索的有效资源,是目前每个高校要努力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事实上,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甚为发达,高校如何利用好这类技术手段来实现信息的采集,存储和应用,都是极为关键性的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本文主要探讨虚拟存储技术在高校教学中如何发挥积极的作用。

1 目前高校信息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难题

应该说,我国目前高校计算机的使用率比较高,几乎达到了每所高校都配备的程度。但是,对于这些计算机设备的管理却存在很多问题,传统的分散管理模式显然与实际使用情况中每台计算机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相容,一旦出现问题,无法统一管理和操控。这些情况主要发生在多媒体教室、公共计算机房以及电子阅览室等场所。就多媒体教室而言,由于其计算机相互之间存在较大的独立性,因此,在安装和调试操作系统的时候延长了所需时间,增加了总体部署的难度。一旦操作系统出现问题,往往需要重新安装操作系统,否则,整个系统难以真正恢复。此外,多媒体教室技术管理人员开发使用的软件,往往使得实际使用者具有很大的操作局限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教师无法真正顺利使用多媒体技术;就公共计算机房而言,其承担的实际任务种类繁多,所需的软件数量就会随之增加,这会导致整个系统的运行速度无法提升。而且,由于应用软件复杂多变,版本众多,这就带来了应用软件之间的兼容性问题。此外,公共机房的使用者主要是学生,他们需要计算机配备更为方便灵活的操作系统,以便于他们的实际实践操作,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和实践能力有限,往往容易造成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的损坏。因此,机房的管理者为了尽量避免这些麻烦事而选择使用硬件保护卡来保护PC机的操作系统,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实践机会;就电子阅览室而言,由于其对于学生具有很大的开放性,这就招致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计算机网络容易被病毒攻击,从而使得计算机软件出现故障甚至崩溃的严重后果。

2 虚拟存储技术的内涵

虚拟存储技术的诞生,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存储成本高但容量却不大,使得很多应用程序或多程序应用无法实现。同时,当时的数据存储网络中几乎都存在着异构的操作环境,这就使得很多的硬件软件产品之间无法兼容,从而造成了资源浪费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的产生。此外,传统的存储工作主要依赖于人力,常常超越人力所能及的范畴。因此,人们需要一个易于管理的智能化存储管理系统,因而就产生了虚拟存储的概念和技术。从技术本身来说,它是一种智能化的逻辑存储数据的管理方式,基本上克服了物理存储的某些局限, 在充分利用传统物理存储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把物理化的设备变成了完全不同的逻辑镜像呈现给用户, 使得用户使用和管理的东西就是一个虚拟化的存储空间而已。换句话说,虚拟存储就是意味着把内存与外存同一化为一个逻辑意义上的具有更大容量的“内存”。它的诞生和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海量数字信息的存储需求,提高存储空间的利用率。因此,虚拟存储实质上就是通过软硬件的手段来集中管理物理上相对独立存在的多个存储体,因而虚拟存储的容量就是它所集中管理的各个物理存储体的存储容量总和。

3 虚拟存储技术的类型

一般来说,虚拟存储技术包含了基于主机或应用服务器的虚拟化、基于磁盘或磁盘子系统的虚拟化以及基于网络的虚拟化等三种类型的存储方式:

1)基于主机或应用服务器的虚拟化:实现这种虚拟化的存储技术,常见的软件有逻辑卷管理软件,它实质上是通过逻辑单元号在某些物理磁盘上建立逻辑关系的一种虚拟化的磁盘。其中的逻辑单元号是指一个用于区分磁盘或磁盘阵列的以SCSI为虚拟基础的标志符号。这种虚拟化的存储表面看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化的系统,然而事实上,它的存储后台却是由若干个独立的存储设备构成。在这种虚拟化的存储技术控制下,用户无需直接去控制管理物理存储设备,而系统会自动调节所需磁盘空间且不影响系统的整体运行。但是,该种存储主要是通过软件来实现的,因此,会大大消耗系统CPU的使用周期,从而造成主机的性能瓶颈。此外,每个主机的虚拟化必须通过相对独立的软件安装来完成,因此,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2)基于存储设备和存储子系统的虚拟化:这种虚拟技术主要适用于异构SAN架构,独立于主机,以存储为核心的环境。它的存储设备本身不能是异构的,但它可以通过连接多台主机来将同一个阵列上的存储容量划分为多个存储空间,然后再通过阵列控制器来完成虚拟过程。这种虚拟存储是智能化的阵列控制器,它可以让不同的主机系统进行访问,不仅能够整合数据块, 还能提供一些附加的功能等。因此,这种虚拟就是使用特殊算法或映射表,把逻辑存储单元通过存储设备或子系统映射到物理设备上,并最终实现卷的独立。它的主要优势在于:它使存储和主机独立开来,从而不会占用太多的主机资源,使得主机可以充分有效的利用资源。此外,它实现起来也较为容易, 管理也较为便捷,对于用户使用和管理人员管理都是较为开放的。但是, 由于其对于后台的硬件兼容性要求较高,使得存储设备的升级和扩容较为受限制,因而,该种虚拟存储缺乏足够的软件支持,难以实现客户化和进行监控。此外,它也很难实现对于主机的一体化管理,因而,费用花费较多。

3)基于网络的虚拟化:这是近来存储技术工业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它主要是在称作为存储局域网的网络内部来完成的,主要通过交换机、路由器、存储服务器来实现虚拟,同时它也支持带内虚拟。所谓带内虚拟,又称作对称虚拟,是在应用服务器和存储的数据通路内部实现,它可以提高存储设备的利用率,节约管理成本,为用户提供大容量、动态可扩展的虚拟存储空间。还有带外虚拟,即不对称虚拟,是在数据通路外的存储服务器上实现虚拟功能,它有效减少了网络中的数据流量,但却容易受到攻击。最后,还有一种虚拟技术是基于交换机或路由器的,它不需要在主机上安装任何软件,但却能提供更强的性能。此外,该种虚拟还具有很强的安全性,对于外来攻击能够更好的防备。但也容易使单个交换机和路由器成为整个系统的瓶颈和故障点。

4 虚拟存储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实践性运用

目前,虚拟存储技术具有某些独特之处和使用优势,即它可以提供大容量的高速缓存技术,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和整体访问的带宽,并且可以提供高速的磁盘访问速度,从而为存储资源管理提供更好的灵活性。此外,该种虚拟存储技术还可以为系统保持标准的SAN结构,为系统的扩展和互连提供超大规模的技术保障,并且通过管理软件为网络系统提供一些其他有用的功能。因此,基于这些优势和特点,虚拟存储技术正逐渐成为共享存储管理的主流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数据镜像,数据复制,磁带备份增强设备和实时数据复本等。而对于高校来说,这些虚拟存储技术主要的应用意义在于:它具有个性化的配置和灵活管理的优点,因此,具有很强的可管理性、安全性、可扩展性、系统成本及总体带宽性等多方面。我们这里针对高校信息存储主要存在的问题,来一一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虚拟存储技术的探讨。

1)就多媒体教室而言,由于我国高校目前的多媒体教室更多采用的是传统的个人电脑管理模式,因此,对于其管理和维护就显得比较麻烦,加大了多媒体技术维护人员的工作力度和强度。但是,如果我们把虚拟存储技术应用到高校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和维护当中去,就会便于每个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实现各自的教学特色,可以实现多个教室间的资源系统共用,随时随地通过动态映射和灵活计算来访问教室个人设定的教学环境,从而使多个小设备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性设备,从而有效降低设备管理的直接成本。

2)就公共计算机房而言:公共计算机房的主要问题在于设备运行速度缓慢,如果使用合理的存储方案和产品,就可以顺利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保证PC的稳定性,从而妥善解决设备管理者和使用者之间的矛盾。这里,我们主要是使用IP SAN技术,并有效结合快照技术来新增独特的系统预约、系统还原和IP地址自动分配等多个功能,从而实现动态的资源部署和配置活动,还可以通过实现隔离和划分来确保数据访问的安全性。此外,该种虚拟存储技术还可以为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独立的可启动操作系统的网络硬盘,以确保学生个人数据的安全性。最后,学生可以通过使用该系统来很好的把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而最终极大的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整体竞争水平。

3)就电子阅览室而言:由于我国高校电子阅览室主要面临的存储难题就是计算机容易受到病毒的侵犯而导致系统崩溃。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2套EVA8000存储设备,并分别通过设备端口与对应的盘阵机箱设备端口相连,从而使得具有冗余和负载均衡特性的端口可以顺利访问,保障存储系统的高可用性。教师在上课时,可以通过动态映射功能来实现客户机与只装有该课程内容的网络硬盘绑定,从而有效控制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该系统还具有系统还原,系统快速恢复和系统预约功能等,能够使该系统轻松应对系统故障,最终提高电子阅览室的使用效率。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高校教学必须认真分析目前存在的存储技术问题,努力应用虚拟存储技术,不仅解决多媒体教室存储的分散性,还要解决公共计算机房的存储不安全性,更要解决电子阅览室的易受攻击性。只有在高校发展过程中更注重对于现代数字化信息的潜在增长趋势,就可以更好的采用更大更强功能的虚拟存储系统,以此来减少存储系统的直接管理开销,有效实现存储系统的数据和资源共享功能,提高数据的高可用性和可扩展性,从而帮助高校更好的应对海量信息数据的需求,应用和整合。因此,我国高校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于虚拟存储技术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才能应对信息时代不断加大的管理压力和在某种程度上降低总体成本,才能提高高校信息设备的数据容量,容错能力,稳定性和高传输率,最终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软件和硬件支持。

参考文献:

[1] 宫宇峰,朱晓红.虚拟存储技术的网络化实现及应用[J].情报科学,2006(4).

[2] 胡道元.计算机局域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 雷怀光.虚拟存储技术及其应用分析[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6(5).

篇6

1.过于异化的历史功能。

在“教育以分数为本”的今天,教师对考分过于迷崇,历史学科沦为升学工具,过于强调政治教育的功能,使人文气息缺失,题海战术成为“巩固”,死记硬背被当作“强化”,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

2.僵化灌输的历史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承载着培养学生知识、情感的任务,但由于教师局限于书本,脱离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背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成为知识的奴隶,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学气氛沉闷。

3.注重叙事的历史教材。

历史教材的编排注重宏大叙事,缺乏灵魂的血肉,教师也只注重知识点的罗列,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材不能切合时展,教师只是“用教材教”,让学生产生距离感。

4.极为狭小的教学空间。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但在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让学生在“真空”的环境中接受书本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应引导学生参加博物馆、考察历史遗迹等还原历史,再现生动场景。

5.倾斜扭曲的教学评价。

“考分至上”的价值观令众多教师迷失方向,他们重甄别轻发展,重结果轻过程,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要和个性发展,学生如同一台被动学习的机器。

二、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是不可塑造的,教师应在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挖掘生活化资源,将历史教学生活化,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接受式教学中,教师囿于教参,学生亦步亦趋地跟从教师的思维,缺少发展的空间。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看、听、做等感官体验过程中感受生活、主动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3.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生活化教学能将学生从狭小的空间中解放出来,为学生拓展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绽放个性,在互补、扬弃、重塑中健全人格。

三、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1.挖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教学内容要源于教材,超越于教材,从教材中挖掘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正确看待历史、理解历史,从中借鉴经验,吸取教训。如在《秦王扫六合》教学中,教者展示材料内容: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香港、澳门分别回归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行使;2015年5月4日,主席朱立伦在上海出席了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后,率中国大陆访问团来京,两岸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问题1:我国目前实现了完全统一吗?问题2:结合所学内容,你能预测出海峡两岸关系的走向及最终结局,并说说你的理由。教者在学生了解秦统一原因、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措施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秦的统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因而在不远的将来,台湾一定会与我们快乐地团聚的。

2.有意识地对教材进行重组。

教材的内容往往过于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构教材,对教材进行补充、删减、重组,能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在《》教学中,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中国开始向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图表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爆发前中英两国欧美、英国海上输华总值,以及中国输出总值的对比,让学生感受为扭转入超的困局,向中国走私鸦片,再以教材中“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让学生对鸦片走私及危害产生直观的感受,知道鸦片的“为害甚巨”,伤及了清王朝之根本。

3.服务于现实生活。

历史教学不能满足于将大千世界进行简单的复制,而要重视学生的精神需求,引导学生对生命质量的关注,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因而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人格熏陶。如在《灿烂的宋元文化(2)》教学中,教者以“史学双璧”引入北宋著名史学家编制《资治通鉴》的司马光:“自幼勤奋好学,爱读史书,20岁考中进士,花了19年时间,翻阅资料300多种,耗费毕生精力编撰此书。”教师借机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篇7

[5]姜瑛俐.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写作指导[EB/OL]. http:///zxyw/zxyw/ShowArticle.asp? ArticleID=4394.2007-03-04.

篇8

一、形象思维的特点

形象思维具有生动性、情感性、具体性和直观性的特征,即用具体形象对客观事物进行诠释。而形象思维又区别于感性认识,它是带有感彩的、具体对客观对象进行的反应。简言之,是概括和提升思维对象。而这样的概括,是有别于平常的逻辑思维的。严谨性是逻辑思维的特征,逻辑思维是通过推理、判断和分析得出结果并形成理论体系和概念;而形象思维的依据是形状、线条和色彩,它所形成的历史画面是有特色的。因此,我们应根据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不同方式,对认识历史的能力进行提升。逻辑思维用客观而严谨的理论体系,对历史进行揭示。形象思维是用典型化的方式,对历史形象进行复原,进而对历史进行生动的反应。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形象思维教学法的作用

1. 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激发出来

历史尽管是曲折引人、血肉丰满,但却不能再现。经过岁月的更迭,历史由真实逐渐模糊。初中历史教材由于受限于篇幅长短,对历史事件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提炼。因此,形象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尽管,教科书已经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形象鲜明罗列了很多内容。但还是不能对历史上的众多有影响的事件和人物进行详细的揭示。教材给出的史实只是一定的典型事件。这就要求教师能对课外时间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不仅要掌握和了解详实的史料,还要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思维,对再现历史人物,营造浓郁的历史氛围,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记,实现历史教学的宗旨。

2. 揭示事物的本质,引导学生理性的思考历史学习

形象思维是一种深层次的概括,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之上。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深刻传达历史的内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记忆也更加简单和扎实。通过观看秦始皇兵马俑的幻灯片,那强大阵容、军纪严明、井然有序的兵马俑,使学生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当年秦始皇统一天下、横扫六合的历史事实。

3. 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熟练的掌握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们往往不容易掌握一些历史的理论和概念,同时也容易混淆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和时间。虽然很多学生很用功,当时背的很熟练,但遇到考试,则不是将时间混淆,就是答非所问,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弊端和缺陷。教师如果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带有色彩和情感的语言,就会使学生们的兴趣和记忆提高。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形象思维教学法的培养和应用

教师对再造历史、构建学生形象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依靠生动的语言和翔实的史料,来进行生动的教学。

1.积累史料,充实历史课堂

我国拥有着数不胜数的历史书籍,而太史公的《史记》是最具特色的。它个性鲜明、叙事生动,作为我国最富盛名的史学巨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该书纵横华夏三千年,从三皇五帝到汉武帝,有着生动流畅的文笔、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史料,堪称史学中的典范,值得学生认真品读和学习。

在《史记》的人物传记中,有许多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荆轲的从容慷慨、刘邦的大度和心智、楚霸王项羽的力拔山兮。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史实,使《史记》成为史学巨著而不可替代。学生们对史记进行阅读时,头脑中会有一些画面不停的闪烁。如易水河畔,荆轲的慷慨悲歌,一个又一个历史故事栩栩如生,一个又一个形象鲜明生动,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远远在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之外。

2.注重语言修养,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艺术

语言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工具,用以传授知识和思想交流,同时也是交流情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利用这门工具,进行答疑解惑,语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任何的课堂教学都需要利用语言来完成。课堂上没有生动的语言,就不会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为教师,必须重视语言的修养。

3.重直观教学,搭建历史学习的知识结构

生动的语言可对历史形象进行再现,但必须依靠直观的教具来进行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直观的教具包括表格、地图和实物等,直观教具不同,教学作用不同,但旨归是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感性认识。直观的教具能再现历史衰落和繁荣。如《清明上河图》是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杰作,至今人们还在称颂它的艺术效果。教师运用生动的教具和语言进行展示和讲述,将宋时京都的繁华进行了再现,使学生能够过目不忘、仿佛置身其中,实现了历史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翠珍. 形象思维与历史教学[J]. 成才之路,2008(16).

[2] 郭正义.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J]. 吉林教育,2007(12).

篇9

社会控制是指“人们依靠社会的力量,以一定的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进行约束,确立与维护社会秩序,使其符合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的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教科书与军队、监狱等国家机器同样是社会控制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它是一种“软工具”,是“观念性的社会控制形式”。众所周知,教科书在传递合法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在众多学校教科书中,历史教科书更能体现教育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话语。我国历史教科书惯于运用严肃的话语和公正的叙述方式书写着过去,故事逐渐在历史中隐去。笔者在比较过程中发现,07版教科书的叙事方式与94版教科书相比有所改变。从叙事语言来看,07版教科书叙事语言呈模糊性质,较少做激烈的评论,使历史不偏不倚、客观公正;从叙事技巧来看,07版教科书在平铺直叙的基础上,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历史生动鲜活、耐人寻味。以为例:

94版――英法两国借口来中国换约受到阻碍,于1860年再次出兵。侵略军占领天津,进逼北京……英法联军一路烧杀,于10月占领北京,野蛮地洗劫了北京城。他们还闯入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大肆抢劫,放火烧毁了这座宏伟华美的皇家园林。

07版一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后,进逼北京。清朝皇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一路烧杀,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这里富丽堂皇的建筑和琳琅满目的珍宝让侵略者惊呆了。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掩人耳目,他们还放火焚烧。圆明园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往日辉煌的宫殿、参天的古树,都化为灰烬。

从上述例子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两套历史教科书的叙事语言仍以总结性语言为主,多用陈述式语言呈现历史事实,以其直接的肯定或否定,单向地告知读者,呈现封闭、静态的语言特性,缺少双向的互动与反馈,表现出社会控制的显性性质,但07版教科书过程性语言有所增加,且评价性语言有所减少。从这一变化可以看出,通过教科书实现的社会控制逐渐从显性控制向隐性控制这一趋势发展。教科书作为社会控制的媒介之一的事实我们无法改变,但以何种方式达到其控制目的还是值得思考的,以使其更加符合时展的要求。

二、历史教科书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感应器

阿普尔、克丽斯蒂安一史密斯指出,教科书不仅仅是“事实”的“传输系统”;它还是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斗争及相互妥协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历史教科书是政治、经济、文化与斗争相结合的产物,而不能取之一方,舍之另一方,否则历史是有所缺失的。通过比较,笔者发现两套教科书都以社会的发展为主题叙述历史的史实,只是07版教科书调整了历史的叙事框架,且叙事主题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以现代史内容为例,进行对比分析,如下表:

从上述表格比较可以看出,07版教科书采取主题时序的方式进行历史叙事,在把握时间纵轴、强调历史演变过程的同时更为关注具体文明成果和文化现象,打破条块安排历史事件的传统做法,具体表现为调整了叙事主题,删减、更替或添加叙事内容。例如,07版教科书添加了民族团结、、海峡两岸的交往、钢铁长城、863计划、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高等教育的大发展等叙事主题,这些主题无一不反映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紧跟时代的脉搏。上述变化足以表明,历史教科书承载着时代和社会发展感应器的角色。

三、历史教科书的改革和趋向――从教本到学本

历史教科书的价值无可厚非,它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重要媒介之一,负载着各种教育价值。但长期以来,历史教科书不讨学生的喜欢是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源应归于其叙事内容的枯燥乏味,叙事方式的呆板划一,使历史教科书严肃有余、生动不足,变成“压缩式的饼干”,在有限的字数中塞进许多史实,这样的教科书便于教师的讲授,但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历史教科书大胆革新,逐渐从教本转向学本,通过两套教科书的比较也可见一斑。例如07版教科书导言一改94版的叙事风格,以多种方式呈现历史知识,或以一段故事,或以一首歌词,或以一副对联,或以一幅照片,使叙事内容生动活泼,叙事形式巧妙新颖,赋予历史知识以趣味性。以和抗击沙俄一课为例:

94版――从16世纪前期到17世纪后期,欧洲殖民者不断侵扰我国边疆地区。我国军民英勇抗击外来侵略,保卫了祖国。

篇10

3.忘带钥匙崔亚博

4.踏雪谢凌志

5.我爱我"家"俞虹莺

6.挂吊针记杨世宏

7.让青春的翅膀随梦飞翔——学生工作侧记徐忠奎

8.才女好色魏晓婷

9.经典的生命力散文选刊(理论版) 崔海亮

10.元代文人生命之歌——散曲龚永标

11.余秋雨"从历史怀疑主义到历史参与主义"之评析沈韬

12.试论魏晋诗歌中彰显的侠义精神之嬗变蔺梅芳

13.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吴琳瑛

14.从跨文化视角看翻译语境及其移植赵敏

15.浅谈孔子之"仁"禹慧平

16.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左光华

17.爱国宣言曹希柱

18.新农村文化建设视角下的网吧市场现状与管理张宝珍

19.谈音乐表演艺术的情感体验张昌通

20.美术教学改革初探潘秀妹

21.浅谈中学班级管理艺术姬书明

22.浅析中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化廖德珍

23.浅议张叔良与近代苏州报业庞红舟

24.救救孩子——对开展生命教育的几点认识曹木

25.畅想大学生思想素质工作体系的提高刘孟荣,王亚

26.春风拂面杨柳青细雨润心桃李开——浅谈班主任的情感教育艺术姚长猛

27.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学生一个世界——新课程改革下班级管理的创新与实践聂红

28.我国服装品牌发展与运作模式初探张朝阳

29.刍议交际用语牵手高考试题陈秀红

30.解读写作背景感悟文章主题陆斌

31.对等腰三角形分割问题的教学研究与反思高兴平

32.行动为导向教学模式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初探窦俊霞

33.情感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丁红

34.揭开作文神秘的面纱李小萍

35.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中学政治新课改赵爱红

36.新课改理念下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丁红

37.巧用留白艺术,昭显语文个性林建国

38.探究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教学张冬梅

39.数学教学离不开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刘献龙

40.巧析古诗词刘华

41.赏析创新示范课《乡愁》谭正坤

42.寻异路探古文胜景——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王瑞红

43.散文选刊(理论版) 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王秀琴

44.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白静

45.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马庆明

46.浅谈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张荧

47.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初探秦浩

48.探究如何提高高中英语写作能力赵会霞

49.试论体育的智育功能陈长义

50.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素质教育崔文华

51.中考作文复习的现状及应对策略浅探朱咏菊

52.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作用赵鑫源

53.整一块菜地,播下数学的种子于士春

54.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兴趣培养韩静

55.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思索黄学勤

56.新课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两种类型郑民生

57.浅谈语文课堂的素质训练尹娜娜

58.浅谈如何解决学生习作中的汉式英语郭凤娟

59.如何培养职专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刘玉红

60.浅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刘爱霞

61.浅谈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杜丽丽

62.语文活动课的探索任广丰

63.巧用多媒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王会超

64.浅谈新课改下的化学课堂设计孙造

65.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愉快教育张志强

66.浅谈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培养刘复建

1.怎一个"情"字了得——说刘云散文仵从巨

2.走进三毛的真情博爱世界刘丽丽hHTTp://

3.自我沉沦的代价——论毕飞宇近作中女性的悲剧命运郭廷梅

4.爱的味道——比较阅读《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李雪

5.生命的赞歌——谈金波童话陈曦

6.不能承受生命之重——诗歌《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读后任敬伟

7.论文学创作中的作家创作陈曦

8.再读《风波》:叙事运动节奏中叙事意味的彰显王凤玲

9.悠长的忧,悠长的美——论《故乡》的美学风格张开翔,李亚欣

10.挪威的森林谢凌志,曾海

11.落后的世情韩松

12.我家宝贝初长成张荧

13.浅谈利用图书馆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李荣莉

14.评估在图书馆管理中的作用钟惠荣,韦武

15.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张帅,钟会菊,刘凌云

16.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互动合作张燕

17.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师评价方法初探周恩莲

18.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和改善途径曹宇,贾绍宁,史建伟

19.论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张慧

20.浅谈古文阅读教学王爱梅

21.作文教学中的"激情"散文选刊(理论版) 朱捧霞

22.引路,开门——语文教师要努力上好作文教学课赵桂芬

23.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低效行为及改进策略刘小湖

24.浅谈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曹木

25.初中科学多媒体教学与思考贾爱云

26.谈作文教学中赏识方法的运用寇小敏

27.教会学生查字典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李桂娥

28.朗读——阅读中的佼佼者罗瑾花

29.新时期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王海朋

30.如何提高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尹功良

31.用数字资源辅助语文教学司园园

32.作文教学,我有话要说刘丽

33.如何提高政治教师自身信息素质李玲

34.高考英语书面表达的备考指南王建青

35.如何创设良好的英语课堂教学氛围潘俊彦

36.浅议中学英语"情境体验教学"刘向荣

37.怎样上好一堂英语阅读课刘骁

38.浅议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郑金涛

39.浅谈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刘振文

40.思想政治教学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何伟杰

41.化学学习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裴红云

42.初中历史新课程活动应重视突破学生思维定势黄美君

43.浅谈初中英语口语训练宁银海

44.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探索吴伟静

45.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物理课堂教学吴永雁

46.健美操的特点及教学模式罗洪涛

47.数学教学中的学生体验齐娜

48.数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张安霞

49.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及其策略张素斌

50.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张晓英

51.高中阅读教学之我见王荣慧

52.新课标下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姬爱芝

5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几点体会石兰兰

54.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杨春华

55.职校班主任探索德育新思路董剑波

56.科学管理班级的几项建议陈建仁,孙淑怀

57.散文选刊(理论版)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漫谈刘浩永

58.初中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教学应君飞

59.挑剔的"O"——拼音教学的一点启示刘新

60.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应从兴趣开始任建荣,才智

篇11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课程实践的方式,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为此,“教师应超越常规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机械复制,积极对自身的课程与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具有一定的教学反思能力。那么,什么是教学反思能力?如何发展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本文试结合历史学科的教学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何谓教学反思能力?简言之,教学反思能力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需要以一定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其基本策略包括:

1.案例研究。“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教学,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教学,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我国台湾省的史学教授张元先生为实际了解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曾经到台湾新竹科学园区的小学五年级教了3个月的历史课,然后在研习会上提出报告――《十一岁儿童的历史认知:一个实验教学的报告》。作为中学教师,教学活动在第一线,在案例研究方面,应该具有比张教授更加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就看教师怎样对待了。

除了反思自己的教学案例之外,观摩、研究他人的案例,包括一些已经出版的或者发表在报刊上的优秀教学案例也很重要。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案例、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是取之不竭的源泉。

2.课堂观察。“课堂观察”又称“观课”。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常说的“听课”类似。不过,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而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助观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这已为西方学者乔依斯(Joyce)和沙瓦斯(Showers)等做的实证研究证明。

例如,一位研究者在昆明某中学一节初中历史课上做的观课笔记就颇值得借鉴。观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王老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非常详细、具体的“现场记录”,并作了“评注”。比如,“现场记录”描述道:“当讲到商鞅变法的故事时,王老师非常地投入,在教室里移动。……学生明显地完全被她的讲述吸引。但在谈到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学生的反映不是很积极,看上去有点疑惑,而且七八个同学有注意力分散的表现”。接着,观课者在旁边评道:“商鞅变法的内容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王老师在投入地讲解时,忽略了学生的反应,没有在重点难点上给予充分强调。”对于王老师向学生的提问,观课者评道:“我感觉王老师在提问上有设计、有技巧,但对学生的回答,王老师的反应比较单一,缺少评价、追问和很明确的鼓励。”

课堂观察,教师具有最佳的研究条件。但只有经过详细全面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观课才能达到目的。当然,课后,观课教师应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对话与交流,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

3.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课后小结与反思札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过去,人们往往重视课前的备课,对于课后的小结与反思,则较少受人关注。

篇12

一、什么是作文讲评

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用发展性的作文讲评形式,及“发展等级”的标准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作文讲评时要尊重教学规律,以鼓励赞赏为主,充分肯定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也要拨开学生心头的迷雾,中肯提出写作中的不足,鼓起学生奋发上进的风帆。

二、作文讲评过程应遵循的四大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即学生为主评价,教师为引导评价。

2.合作性原则

在评价的各个环节应重.aspx?titleid=xktz201306349" title="让课堂的主角动起来"> 让课堂的主角动起来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要有“度” 论在语文课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的课堂教学 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正确引领生成 构建活力课堂 高中化学课堂提问艺术 有效课堂之我的实心球课 浅谈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开发教学资源,整合化学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浅谈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应用多媒体,优化历史教学 视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小组合作,在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竞争激励,共同提高。

3.鼓励性原则

我们应树立“学生只要写了就能找到鼓励点”的思想,在鼓励的基础上提出希望,增强学生习作成功的自信心。

4.实效性原则

坚持实效性原则,一是要找准典型佳作与病文进行评价;二是要有所评、有所改,使学生明确修改方法,举一反三。

三、作文讲评的具体步骤

1.回忆要求,温故知新

记叙文的写作是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我认为记叙文片段教学要坚持有顺序、有层次、有目标地进行,并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及各学段分专题集中式训练。如,从写作的内容上分记人、叙事、状物,写景四类专题;从写作方法上可分立意、选材、结构、表达等多方面训练。但无论哪方面的训练宜本着角度要小、新、集中和典型的原则,小中求新,小中求巧,小中求精,让学生写作时有的放矢,教师导评时有据可依,增强训练的实效性。因此,在讲评前教师要依据写作目标任务和学生的作文实际引导学生发现亮点,找出并解决问题,但问题的发现及解决觉不是教师的单方面注入式教学,必须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追求预设目标与动态生成的和谐统一,最终完成本次教学的终极目标及任务。

但因为不同学年段学生有差异、同一学年段不同个体也存在差异,因此,对不同年级、不同个体要制订不同的任务目标及相宜的评价方式。我认为比较可行的策略是从开放到自律再到开放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开放,就是放胆让学生自由习作,不受教师过多的约束和限制,也就是写放胆文。自律,就是根据一定的写作方法,“规矩”地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所见所闻。

一般地说,七年级的片段训练应以开放为主,进行开放式片段训练,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把笔头写顺,把语句写通,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动机和兴趣。在讲评时尽可能地挖掘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多从语句是否通顺,标点使用是否正确着手修改。八年级的片段训练以自律为主,加强写作基本功训练,使学生善于书面表达。在本学段教师要给学生讲清该专题的知识要点、要求和写作技巧,并在中考作文评分标准的指导下讲评作文,让学生写作和修改更趋于理性。九年级在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后,要提供给学生更广阔的写作空间,使学生能够进行较完美的书面表达,写出个性,展现风采。讲评的内容、方法及形式都要多元化。

2.整体评价,注重方法

单一的讲评形式,激不起学生共同参与的热情。因此,讲评形式要做到常变换。结合教学实践,具体有以下几种做法:

(1)自主性讲评

篇13

近日,笔者有幸观摩了江苏省初中历史基本功大赛,并同与会的各位专家、教授们就大赛赛况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就大赛所反映出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在定位、设计、生成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之后,笔者又组织了一次省内沿江6县(市)的同题异构活动,6位教师围绕新授课《三国鼎立》各展所长,可圈可点处颇多,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本文旨在依托《三国鼎立》的教学实例,从一名听课教师的角度,尝试着对上述3方面的问题进行剖析、解答,并求教于大家。

一、定位要准

教学设计的科学与否,教学活动的高效与否,首先要回答3个问题:一是给谁上课,二是上哪门课,三是上何种课。所对应的,就是要在授课对象、学科特点、课型选择上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保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生成中能“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点,看似容易把握,其实并不尽然。

(一)对象:初中生

教师的讲课、说课,着眼点是要让学生听懂、学会。强调教学对象,就是要教师对学生认知、心理特征的把握和遵循真正落到实处。初中历史课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师在教学的目标定位、组织形式、活动过程上缺乏一个适切程度和效度的考量,有的教师甚至把初中课上成了高中课。尤其在公开课、比赛课上,有些教师似乎忘了听课的真正对象应该是学生,而不是坐在学生后面的评课专家和听课教师(在没有学生在场的虚拟课堂上更是如此),以至于自己的学识、技能似乎在课堂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过程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却乏善可陈。有的教师解释说自己正是为了实现初高中课程的接轨。其实,教学若是与初中生认知、心理特征相脱节,盲目地热衷于“向上看”,无异于拔苗助长。所以,教师应该切实转变观念,从专注于自身教得“精彩”的知识本位中脱身出来,转而重视学生学得“精彩”,落实以生为本。

(二)学科:历史

初中生如果爱上历史课,往往因为历史课上“讲故事”,觉得有意思。但历史课到底讲什么、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都要符合历史学科的理论规范和历史教学的技术要求。讲什么?自然是教材中涉及的基本历史知识。怎么讲?一方面,历史学科强调真实性,真实性依靠充分的证据,这就要求史论结合地讲;另一方面,强调用历史的语言,其实就是把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来龙去脉等讲清楚。学生所期待的“有意思的故事”,就是要求教师把这两个方面的追求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讲到什么程度呢?初中阶段,重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有了足够的兴趣,就为进入高中进行较深层次的历史学习提供了最好的准备。所以,教师能够深入浅出是最好,但面对一些复杂的历史线索,若做不到深入浅出,就应当适可而止,没有必要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毕竟,课程标准只要求初中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

(三)课型:新授课

新课程的推进,各种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历史教学也越来越多地采用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参与式学习等等,其科学性、合理性毋庸赘言。但正所谓“教无定法”,有效教学必然要求教学方法

依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优化组合、合理配比。教学情况中最大的不同,当是课型的不同。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首先就要适合不同的课型。历史新授课,区别于综合课、巩固课、复习课、活动课、拓展课等,优先的教学目标是有效地完成新知识的习得和理解。从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出发,讲授法凭借其相应的优势,自然要占据较大的比重。对讨论法要巧用,对探究法等则要慎用。因为既然是新授课,学生的活动、探究如果只是涉及

知识的小步推进,是有成功的可能;但若在没有背景知识的情况下,“热热闹闹”地去获取一些复杂知识,自然会因为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持而归于失败。新课改初起时,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是题中应有之意,但新课改进入第2轮后,呼唤一些理性的回归也是必要的,许多专家、教师也在这么做了。总之,初中历史新授课的教学,应该立足于对应的最优化策略,防止人为地贬低和躲避讲授法。

二、设计要精

教学设计之必要早已人所共知,但现实中更多的只是有设计而无打磨。这里提出要“精”,其衡量的标准和依据有两点:一是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心理特征;二是符合历史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教学环节的细心编排

1.导入。

初中阶段,课堂导入环节的意义,主要在于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教学的向心力,所以导入贵在激趣。应该说教师都能高度重视导入,导入环节也总能成为讲课的一大亮点。就《三国鼎立》而言,6位教师的导入环节都是比较热闹的,有唱三国折子戏的,有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的片头曲的,有放《火烧赤壁》电影片段的……热闹是热闹,学生的兴趣也高,但如果说是都起到了为课堂教学本身激趣的作用则未必。因为,所谓“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身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需要造成“缺乏感”为主观体验。学习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关键是要让学生体验到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组成、价值体系中有一块“空白”迫切填补,从而产生学习需要。一般而言,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中国古代历史,对各个阶段的发展状况还没有初步印象,所以导入环节设置一些情境、图文并茂地展示一些当时的历史情节,是有激趣作用的。但是,“三国”这段历史则有特殊性,即学生通过影视、小说、漫画,早就对这段历史耳熟能详了,上述导入其实都没有有效地营造“空白”,带来“缺乏感”。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一位教师的导入设计,是让学生说出与三国历史有关的成语,学生个个踊跃参与,好好比拼了一番,教师随后给学生“泼了冷水”,告知举出的成语大多出自虚构的三国故事,而非真实的三国历史,这样的导入设计,就达到了使学生自明“空白”的效果,强化了学习需要,激发了对真实历史的学习兴趣。

2.过渡。

要使一堂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混然一体,离不开过渡环节的巧妙设计。同时,为了防止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最初被激发后的递减趋势,也要尽量在教学的过渡环节适当强化。所以,教学过渡环节也要采取一定的激趣设计,以保证下一环节的教学任务能高效完成。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此时已经进入了教材内容的学习,过渡环节既要减少耗时,又要紧扣教学内容,以保持紧凑感和防止教学内容的泛化。《三国鼎立》一课中,较多教师是以传统的四图法(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图、官渡之战形势图、赤壁之战形势图、三国鼎立形势图)进行教学过渡的,往往启下有余、承上不足。有一位教师则另辟蹊径,自编了一首仿古诗:“汉末群雄争霸酣,百姓流离苦何堪!官渡一战摧袁绍,阿瞒壮心展江南。赤壁矶头东风转,天下江山自此三。胜负兵家寻常事,骄兵必败记心间!”将这首仿古诗配合地图使用,每个过渡环节呈现一段,并让学生图文对照,解释诗文含义。如此,好处多多:一则很好地弥补了原有的不足;二则调动学生参与过渡;三则使学生感觉内容情节正渐入佳境,“伟大事物”先后相继、接踵而来,学习兴趣也能得到保持和强化。总之,大有画龙点睛之妙。

3.小结。

古人论文,推崇“凤头、猪肚、豹尾”,强调结语必须有力、精彩。教学设计如同诗文创作一样,要有精妙的本课小结。对此,教师们都普遍重视,总结的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也基本都能达到如落实目标、注意全面、扣住重点、前后呼应等要求,有的甚至能够调动学生共同总结。但是,笔者听课时常感到的缺憾有两个:一个是有知识巩固,无心灵震撼。帕默尔在《教学勇气》中强调,教师的教学勇气,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产生的根源是意识到师生正共同围绕着“伟大事物”展开学习。

历史是“大故事”,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涉及的就是重大的、伟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时段。如果能在课堂小结环节把其“伟大”聚焦一下,就赋予了这段历史以灵魂;学生总结而得的,就不单是知识的巩固,更是对历史的尊重。另一个是有总结,无启示。学习历史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初中生虽然不能把认识上升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高度,但他们完全可以从历史中得到一点体会,凝聚一点历史智慧。有一位教师在课堂小结环节,以“功过是非论曹操”来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即以曹操的重大经历概括了全文要点,又以论从史出、一分为二的方法锻炼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还认识到英雄人物事业兴衰的人格因素,自觉要取长补短。这是难能可贵的。

(二)内容结构的合理整合

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教材内容多、牵涉广,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面面俱到,必然导致结构散、时间紧,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因此,教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大多会基于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三国鼎立》一课更是如此。但整合本身还有个是否合理、是否高效的问题。做得好,能保证知识的精练性与具体性两相结合;做得不好,难免丧失学科所要求的结构性和严谨性。

1.把握一条主线。

历史学科的叙事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要以线索性为其内在要求,因此,内容结构整合的关键点,就是要提炼出一条最有效、最准确、最经济的线索。有的教师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有的教师虽然也有线索意识,但显得提炼能力欠佳,如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为线索,显得过于空泛,也难以体现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规律性。有的教师则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充满矛盾、历史上有争议的曹操这个人物上。以曹操为主线,以与他相关的两大战役的一成一败、一得一失来充分认识和了解曹操,为正确评价曹操做铺垫。这种线索设计,突出的正是历史学科教学中的“故事性的思维”。同时,这种线索设计所蕴含的讲述底色,也为各种教学活动的嵌入提供了良好的底层铺垫,为课堂教学中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两相结合,提供了操作的平台。

2.形成一张网络。

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巩固都离不开知识的网络化、结构化。一般的知识网络,或是沿用传统的背景、过程、影响,并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细化背景和影响;或者采用较为流行的历史概念构建模式,按照概念的层级组织知识网络。有些教师也这么做,但效果并不好。原因在于:首先,《三国鼎立》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不是一个社会整体发展的历史时期,就难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追溯其背景、探讨其影响,所以,用传统的内容结构组织方式是低效的。其次,初中课程还是要强调学生的认识、心理特征,用历史概念构建模式,必然在教学中倾向于概念教学法,明显的、过多的、过深的理性思维是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所无法承受的。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教师把内容结构整合为“一个局面(三国鼎立)”、“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五个时间(略)”。由于知识结构化的本质追求是增强知识的理解性、巩固性、可提取性、可迁移性等,从这一点出发,这位教师的内容整合明显是高效的。

3.拓展一些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重点的突出还是难点的突破,都不是教师

照本宣科就能实现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在教材内容之外对教学内容适当进行增补。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处理必须以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为依托,无论是重点方面的情节补充还是难点方面的思维深化,无论是归纳还是分析,目的都在于将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更加适合学生认知、技能水平的“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内容。比如,在对本课重点之一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教学过程中,有教师就在PPT上呈现出三国各自的疆域、三国各自的经济发展图片以及三足鼎的图片。这里,前两者有助于学生从疆域大小、经济实力角度判断得出三国实力较为均衡,只能暂时维持现状,后者则有利于学生理解为何这一形势被称为三足鼎立。这无疑能够增进学生对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的准确选择

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情境,对教学实施过程所做的一个整体性教学措施,包括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对教学活动方式的确定等等。要充分发挥教学策略的作用,实现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必须以教学目标、学生以及教师3个方面的因素为基本依据。

1.追求实际效果,突破模式限定。

很多教师在说课时,往往讲自己的课属于哪一教学模式。如《三国鼎立》一课,有的用材料导读模式,有的用知识运用模式,有的用探究学习模式,等等。笔者以为,课堂上可以以某一模式为铺垫,可以有倾向性,但是由于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它最适应的教学情境,本身也都是利弊共存的。在课堂教学中,某一模式一竿子捅到底,必然会犯“为模式而模式”的形式主义错误。对讲授法的人为躲避和贬低,很大程度上就是受这种形式主义所惑。一般而言,教学模式具有稳定性,并且影响着教学策略的选择。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基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基于对教学效果最优化的追求,有效的教学策略也会而且应该打破教学模式的束缚,根据具体教学情境进行调整。例如,一位教师采用材料导读模式,通过史料阅读,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中的重难点虽然讲清讲透了,但往往不能够做到以点带面,而将一些疑点和一般的知识点,即材料没有蕴含的知识点基本略去,甚至只字不提。如果能适当使用讲授法对它们进行补充处理,效果无疑会更好。

2.顺应认知要求,优化教学手段。

教学策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手段的选择。当下的历史课堂,PPT课件因其在创设历史情境、提供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等方面效果明显,几乎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有的教师甚至将其作为唯一手段。这种单一化手段难免存在问题。首先,历史学科本身强调因果性、线索性。其次,教学目标所强调的对所学知识的识记、提取、运用,也要以知识的结构化为前提。再次,较之古代史其他时期的学习,主要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横向展开,三国历史的学习则主要是几个历史事件的纵向串联,时间线索性格外明显和重要。PPT课件画面多变,屏幕尺度较小,即便呈现出知识结构,也具有短暂性、部分性的缺点,也就难以做到对本课内容进行删繁就简、抓主剔次,把教学重点、难点和知识点串珠成线、结线成网,提供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使学生一目了然,在运用中游刃有余。因此,有的教师在使用PPT的同时,依然书写板书提纲,用这种传统而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笔者以为,这至少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是值得提倡的。

3.体现主体间性,谋划教学活动。

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分成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3个板块。设计意图总是围绕落实“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其实,教是教师在教,教师当然是教的主体;同样,学是学生在学,学生当然是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其实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共同进行的,一种主体间性的活动。师与生两个异质的主体的存在,决定了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注重师生互动,使教师引领、学生承接两不偏废,并确保能够在具体教学情境中,主体间通过有效互动达到两者高度统一、相互促成。值得注意的是,教学设计是由教师主体完成的,难免会自觉不自觉地张扬自身主体、遮蔽学生主体,让学生活动为教师活动服务,成为附属品。所以教师在进行设计时,要有意识地体现学生的学的主体地位。或者说,教师恰恰要从学生那里学会和掌握教学方式,确认教学的目的与途径。例如,有位教师在讲到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天下大乱时,设计的教学活动是提问学生:“你若生活在这个时代,会有怎样的想法”。这里没有涉及基础知识点的教学,但恰恰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其引导入历史情境中。这就是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角度来精心设计教师活动,彰显的正是师生主体间性。

三、生成要活

众所周知,历史知识属于现成的知识,其承载的内容已经发生,学生不能亲自经历和直接观察,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述、教材的叙述、媒体的信息传播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这一点决定了历史教学必然以接受性为底色。另一方面,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不仅在接受历史知识,还要求逐步形成对历史的认识,而对历史的认识和解释不能单靠记忆和复述他人的现成结论,需要自己独立地进行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信息、进行分析理解等探索活动。可以说,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对历史教师专业技能的一大检验。遗憾的是,课堂中常见这样的现象: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热热闹闹,但汇报成果时乏善可陈,最终还要教师打着补充、总结的幌子进行一遍接受学习。我们要承认初中历史教学接受性学习的底色,以此为前提,通过运用各种方式、手段,灵活地促成学生的生成性发展,让“接受学习也可以是积极的和有意义的”。

(一)基于材料的生成

从历史学科特点来看,阅读史料是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最佳载体。可以说,在所学历史知识既定的前提下,给学生怎样的材料,就能帮助学生获取怎样的历史知识。

1.在材料中生成史实。

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在使用史料进行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史料阅读、概括来获得相关的史实。按照教学论专家江山野的观点,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学生已经进入了“相对独立阶段”,且具有相当的自学能力了,但往往还需要教师在自学方法上给予指导,在自学过程中给予知识支持。比如,教学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时,很多教师都呈现了史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况。有的教师给出的诗文史料多得令人咋舌,但结果却是:学生看不懂、想不到、说不出。要让初中生在材料阅读中生成史实,教师的选材自然要有针对性、要精准,但更要让学生基本能够看懂。合理的处理方法,如有的教师所做,或对难懂的字词给出解释,或对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标注,或给出文字的大意。有教师认为这会降低阅读难度,但笔者以为,初中阶段的史料教学,关键不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而是通过生成史实来让学生觉得“真”。

2.在史实中生成史论。

让初中生能够实现论从史出,从教师角度看,关键是给出的史实与要得到的史论在因果关系上应该是直接、明确的。

比如,一位教师在给出官渡之战曹、袁兵力对比以及赤壁之战曹、孙、刘的兵力对比后,提问“由曹操的一胜一败能得到什么启示”(其目标答案是“骄兵必败”),虽然最后也有学生答出,但实在是拜该学生课外阅读所赐,而非史实推导之功。成功的论从史出,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

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赤壁之战”时,给出“借”和“计”二字,让学生从诸葛亮的角度补充出借自然、物资、地盘,使用苦肉计、离间计、火攻计,成功完成了战争过程(基本史实)的教学;然后又让学生转换角色,从曹操的角度,根据上述基本史实,顺理成章地总结出战争失败的原因(麻痹轻敌、水土不服、战术失误)。

3.在史论中生成态度。

三维教学目标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纳入其中,初中生阶段也正是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结合历史学习促成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态度(加涅的学习分类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归为人的行为态度),以史为鉴,也是历史学科价值的重要体现。应该说,6位开课教师在总结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后都设计了这个环节,但是态度生成的强弱却大有差别。有的教师是从曹操赤壁之战麻痹大意得出骄兵必败,就结束了这个环节。由于态度的强弱程度上,情感起关键因素,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往往是与自身相关的事物,单指出骄兵必败,还只是指向历史,没有投射入学生当下的生活,不可能真正发挥态度教育的作用。有教师则进了一步,讲到学生考试也有成败,应当如何面对,这就无疑为态度的生成给足了铺垫。

(二)基于细节的生成

学生发展的生成、三维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教师在教学细节上进行打磨。教学原理和教学规律,看似浅显易懂,但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往往要靠细节。深入细节中去,就是深入到课堂教学种种具体的、现实的条件限制中去,追求有限条件下的最优化。

1.在原因分析中生成思维能力。

在听课中发现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好几个教师在教学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时,先给出政治、经济、人才、个人4个因素,再分别给出对应的4则材料,然后要求学生一一对应着完成原因分析。此举的出发点,多数是想由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这种要求初中生进行成人化(或至少是高中生水准)逻辑思维的教学,按照杜威认为,是“自称为逻辑的做法”,往往会使“孩子本来的充满活力的微妙的逻辑思维变得迟钝”,进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倾向于死记硬背”。也就是说,原因分析涉及的逻辑思维,首要的就是能把一事物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因素),然后才是能说出各部分的要点。上述做法,是没能认识到因素罗列是“思维训练所要最后达到的目标,而不是出发点”。目的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但教学的过程却恰恰扼杀了“将自然的思维能力转化为经受过检验的专业性的思维能力”的可能性,这正是杜威强调的“思维教育的真正问题”。也有教师先呈现史料,让学生把可能涉及原因的信息找出来,再鼓励学生考虑每项信息可以归纳到哪类原因(因素)中去,如此,则摆正了出发点和目标。

2.在图片精选中生成准确认知。

6位开课教师在课件制作上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有的堪称艺术创作,但作为课堂教学资源,有的课件还有待完善。既然课件和教材一样,都属于教学资源,那么课件制作也可以参照教材编撰的有关原则,来确保其质量。就图片的选用而言,就有了选择的典型性,以及与文字部分相匹配、与学生认识水平相适应这3点基本要求,几位开课教师存在的问题主要对应后两个要求。

比如,有的教师在幻灯片上给出的文字是“真实的曹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旁边的插图是京剧中的白脸奸臣的曹操,显然违背了第二个要求。

又如,在呈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势图时,一位教师呈现的地图,只是用虚线勾勒出了各个势力范围,统治者姓名或地区名称的字体也太小,就初中学生的观察力来说,这显然违背了第三个要求。相比较而言,有的教师对不同的势力范围配以不同的色块,便显得更加清晰、直观。

3.在主体选择中生成学习动力。

在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常常是通过增加其教学参与度来实现的。但是,除此之外,不能忽略的是,选择权也是主体性的题中应有之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和权力,就是给予学生自由,促使学生对自身主体地位能有最真切的体验。同时,选择的自由也意味着选择之后的责任,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自主选择也使其在执行任务时更有责任感、更有积极性。比如,有位教师把《三国鼎立》的课后练习设计成了“作业超市”,在分成易、中、难3个层次选项的表格中,每项都填入多个作业。学生在每项中自由选择一个作业,拼成不同的三项式组合,完成一组作业。单是打钩选定、连线组合的过程,就让学生兴趣盎然。可以想见,当学生选择了自认为最拿手的作业后,接下来想的就是怎样好好完成,以体现自己的学科水平。

(三)基于活动的生成

从学生主体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应该串联起整个教学过程,对一切课堂教学积极因素的发挥起到孵化作用。但要实现这一点,学生的活动就不能局限于单项的收受学科知识,不能局限在听讲、记录和练习上,而是必须要含有其主动的发挥和个性的融入。也只有这样的活动,才能为学生的各项发展、生成,带来无限广阔的可能性。

1.在动手制作中生成主动的领悟。

历史教学中的动手制作,不但动手,而且动脑,往往还融入了学生自己的个性。学生不但能由此进一步了解历史事物的特征,还能体现主体创作的乐趣。比如,在教学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后,大部分开课教师都要求学生独立制作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有的教师在指导上更为明确,先展示自己制作的示意图,要求学生观察其特征(国名、时间、建立者、都城名称、方位),再让学生制作,并提出要有创意、便于记忆等具体的要求。学生在设计制作时兴趣高涨,成果展示时个性十足,介绍作品时既展示了对这一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也展示了自己的创造力。而相关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2.在集思广益中生成丰富的知识。

以学生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识为前提,再加上教师引导得法,群体式的讨论能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互动中,并致力于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彼此之间也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赤壁之战的经过时,原计划是放一段3分钟的电影视频,但因故没有播放出来,无奈之余,教师想到请学生来讲述。结果学生兴致盎然,借助成语、歇后语,在3分钟之内把赤壁之战的经过表述得相当到位,让我们这些听课教师赞叹连连。事后看教师准备好的视频,也就刀枪满目、火球纷飞,并没有多大教学意义。大家都说:

“出了个意外,换来个精彩”。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也是因为借班上课的缘故,教师对学情并不足够了解,不知道学生对这段历史有那么多的知识储备。

3.在师生对话中生成辩证的认识。

师生对话,其程序不是简单的“提问、回答、结束”,而是一种交流与共建。在形式上,应该是一种苏格拉底“助产术”式的探究。在目的上,应该是通过对话、论证、比较和改进,帮助学生获得比原先意见更为合理、深刻的观点。因此,学生在发扬主体性的同时,仍要接受教师的步骤引领、思维点拨、学识支持。比如,有位教师在与学生探讨“三国鼎立,作为分裂时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这一问题时,有学生回答“是倒退”,由此,师生间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对话:

师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分裂不好。

师对,分裂不好,所以你认为是从分裂到统一好呢?还是从统一到分裂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