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共经济问题

公共经济问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公共经济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公共经济问题

篇1

    二、以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构筑走出经济危机的坚实基础

    一直以来我国的主要目标就是建构一个现代国家所必需的现代工业体系。为实现这一国家目标,大量从农村汲取资源,通过农业税、“剪刀差”等形式将大量的农业积累转为工业积累,并采取“城乡分治”的管理体制,即以户籍制度为核心在城市和农村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和体制,实施城乡不同、工农有别的国民收入和利益分配格局,从而形成了迄今为止还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这种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更反映在政府提供的公共医疗、义务教育、最低保障等基本的公共产品上。例如,多年以前城市就已经普及的医疗保障,农民居民却只是最近两年才享受到农村合作医疗的照顾,并且还没有普及。另外,农村居民收入中的一项重大支出就是教育,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使农村居民自己承担大部分的教育费用。这种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失衡,使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贫困群体难以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由此严重限制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这种由于畸形的社会结构导致的内需不足,需要通过社会改造、社会改革、社会进步才能有所改变,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我们国家的今天就是要通过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来完善社会结构、构筑走出经济危机的坚实基础。

    第一,利用经济危机的机会加大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是与农业生产过程直接相关的各类生产性消费,农业生产严重依赖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另外,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还可以有效地提高私人产品的边际投资产出,农民可将节省的资金投入到其他生产经营活动中以增加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扩大市场的有效需求,进而刺激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据测算,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对农业总产值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产出弹性系数为0.643,即每增加1元的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农业总产值将增加0.64元。并且,这个贡献具有长期边际收入效应[2]59。但是,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投入却严重不足,就拿对农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水利设施来说,改革开放30年来几乎没有进展。据水利部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相继建设各类水库827座。而数据显示,从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间,我国共建成大、中、小(10万立方米以上)型水库8.6万座。截至目前,全国已累计建成大中小型水库87085座。827对比87085,30年来我国农田水利一直处于“吃老本”的状态[3]256。且这些水利设施多数年久失修,几乎不能使用,每年数千万亩的耕地受旱就充分反映了这一情况。现在农村居民大多数都要自己打井、自己购买水泵、水管、电缆等设备,这一套下来要花掉两千元左右,使种地的成本大大提高,不少地区出现抛荒现象。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大大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加大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短期就可见到的效益就是可以解决大量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避免失业危机,并使其保持一定的消费能力。金融危机发生之初,农业部调查给出的失业民工人数为2000万。如此大数量的人群重新返回那因为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而使他们被迫离开的乡村,如果再没有工作,就更恶化了他们的生活。如果利用这支庞大坚实的劳动力队伍大力进行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但可以为农村以后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还可以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另外,他们通过建设工作获得收入,也可以保持一定的消费能力。有了工作,人们就可以对未来有一个稳定的预期,这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平稳恢复。

篇2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建议

Key words: village;public products;supply;difficulties;suggest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3-0051-02

0引言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2008年GDP总量排名第三,但是在中国内部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市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剪刀差”的发展模式极大的损害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其中关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更是存在着众多问题。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的概念,从传统的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主要是指满足生活在农村社会成员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事务的公共需要的社会产品,同时也具有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性质。农村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却没有享受到工业反哺农村的好处,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发展也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但是农民的生活环境与城市比较起来,仍有很大差距。然而现行农村的公共产品不足是一大难题,虽然国家在2007年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并且刺激内需不足,采取了“家电下乡”补贴政策,但是政府以直接方式对购买指定下乡家电进行补贴,相当于一个“公司”而非具有服务性的机构;而本文通过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进行剖析,进而找出一条解决农村的供给产品供给不足的途径。

1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前文中已经指出了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严重不足,其表现在很多方面,下面就分析我国农村农村公共产品中存在的问题:

1.1 需求与供给失衡农村对公共产品有着很大的需求,但是其供给却存在严重不足,但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还呈现出局部特征,农村乡镇一级村部的办公大楼很气派,而距离此处不远的校舍等却非常简陋破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更多还是表现出整体的供给不足,一个方面是中央的财政负担过重,不能很好的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很多公共产品下拨的资金被层层截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1.2 公共产品供给结构问题由于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存在问题,导致了其配置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制度因素。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由于我国实行的渐进式改革方案,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制度都是在逐步完善的,在完善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信息的不对称可能造成了很多体制上的问题,使得很多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中也同样存在众多问题,在前文中指出政府财政支持负担较重,而农村公共产品的私人投资也存在不足,使得农村公共产品的资金筹措成为一大难题,而信息的不对称也加大了资金使用的监督成本,必然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的层层截留进而被挪用、挥霍,使得原本资金就不足的公共产品资本大量减少。②配置因素。配置因素其最终的归结点还是在于体制上的问题,但是它也表现出了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单独列了出来。由于农村公共产品私人供给的匮乏,因此主要的供给来源还是来自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呈现出周期长的特点,而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晋升,会尽可能的搞一些形象工程,周期短而且具有代表性,这样就损害了农村的整体利益;同时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公共产品需求,而政府必然只能先满足大多数人的要求,这样也会造成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能提高所有人的福利水平的现状。③管理体制因素。整个农产品的供给机制很多都是计划经济时候的体制,用于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由不同部分进行支配,必然会使得资金利用分散,并且没有一个很好的监督机制,同样使得挪用、滥用资金的情况出现;同时中央、省、市、县等等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的的责任分配上存在很多问题,没有相关的法律对这个问题进行具体规定,使得很多时候出现随意供给、或者供给错位等情况的出现。例如,在河南郑州某村一个例子,一个本应由国家出资进行建设的重点水利项目,但是事实上国家把这个责任推给了市一级政府来承担,层层分散责任,必然使得效率低下。同样乡镇政府承担了过多来自上级政府的负担,自身也承受了过多的财政负担,而乡镇政府财政本来就吃紧,也使得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落不到实处。

2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对策研究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中,主要探讨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是在对策中所遵循的原则,二是制度上的创新。

2.1 原则问题首先来考虑先原则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①总体原则。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政治与社会转型中,很多制度方面存在不足,需要不断的去完善和改进。因此我们需要对我国的国情有一个清晰的、全面的、客观的了解,虽然现在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注意的是这是我国渐进式改革过程中产生的路径依赖,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被消除,需要逐渐进行解决。②分制原则。这样也就引出了我们所需要遵循的第二个原则即遵循历史机制、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整个过程中不能急躁、急功近利,改进需要一个过程;同时由于我国正在逐步进行市场化改革(从1994年开始),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因此,在关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的资金来源方面,可以不单单依靠政府的供给,而可以通过市场来多元化吸入资金,以此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有了资金之后,应该使得资金最大化的被利用,首先来解决一些最基本的、基础的项目,在整个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法律方面的条文规定,必须有法制化规定。

2.2 解决路径与制度创新我们上个部分已经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在解决路径上所遵循的原则,下面我们就具体的解决方案提出几点意见:①资金问题。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存在短缺,所以需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来对机制来市场化、多元化吸取公共产品的投入资金;同时虽然政府财政紧张,但是在城乡公共品资金分配上存在严重的不公平,因此政府需要打破原来城乡二元的体制,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资金财政投入要逐步加大,2000年以来的数据显示,农村公共产品资金的投入水平在国家财政总支出有了不少的提高,但是所占的比例却在逐年减少。国家应该逐渐加大比例。②制度问题。前文中也指出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中存在很多问题,我们下面就简单进行表述:1)建立合理的农村供给产品制度。前文中指出存在农村供给产品供给责任分配制度上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分配责任的制度,这个制度涉及中央、省市、县和乡镇四个等级政府,这个制度应该以中央和省为中心,而县级和乡镇两级主要负责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同时为了避免责任分配不清情况的出现,需要把农村公共物品进行自治分配,大致可以分为国家级别、省市级别和县乡镇级别的,分别由各自部分进行主要负责,资金共筹。2)效率问题。有了农村公共产品所需要的资金后,就需要重点关注效率问题,效率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度上的执行效率问题;另一方面是资金的使用效率问题;首先来看制度上的效率问题,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传导的机制显得尤为的重要,以往都是“自上而下”的公共产品决策机制,不利于信息的传导,使得对公共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许多问题,而应该建立一个“自下而上”决策机制,与“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共同发挥作用,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对象是农村中的农民,所以重点也应该关注一下关于农村制度方面的建设,可以从完善村民的自治制度、广泛征求农民的意见等各个方面来进行。另一个方面是资金的使用效率问题,资金要用在能够最大发挥效用的项目上,这些项目应该是关系到农民最切身的利益,是农民最需要的公共品。在项目的审批程序,方向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有明确的规范,加大对迫切需要公共产品的地区进行政策倾斜,以及资金数额上的扶持等等。

参考文献:

[1]刘华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实困境与机制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9,(3).

[2]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问题探索[J].财贸经济,2001,(10).

[3]曾小龙. 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分析―――以服务制度创新为视角[J].改革与战略,2008, (8).

[4]李莉.以人为本: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J].山东社会科学,2007,(6).

[5]施从美.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体制创新[J].财经论坛, 2008,(3).

[6]聂莉.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现状及其因素分析[J].南方经济,2005,(5).

[7]姜丕军,王代敬. 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5, (12) .

篇3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高等级公路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已为社会各界所接受,但其建设过程对声环境、水环境、环境空气、社会环境及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摸清高等级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尤其是施工过程中主要环境问题,并采取必要的综合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减低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是公路施工工程管理的必要环节。1概述

1.1施工噪声污染高等级公路建设周期一般较长,从开工到通车要3~4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期间许多施工机械和各种运输车辆会辐射出较强烈的噪声,对附近居民、学校、生活、休息和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1.1施工噪声污染高等级公路建设周期一般较长,从开工到通车要3~4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期间许多施工机械和各种运输车辆会辐射出较强烈的噪声,对附近居民、学校、生活、休息和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公路施工噪声有其自身的特点,这表现为:(1)施工机械种类繁多,不同的施工阶段有不同的施工机械,同一施工阶段投入的施工机械也有多有少,这就决定了施工噪的随意性和无规律性。(2)不同设备的噪声源特性不同,有些设备噪声呈振动式的、突发的或脉冲特性的,对人的影响较大;有些设备(如搅拌机)频率低沉,不易衰减,而且使人感觉烦燥;施工机械的噪声较大,但它们之间声级相差仍很大,有些设备的运行噪声可高达110dB左右。(3)施工噪声源与一般的固定噪声源及流动噪声源有所不同,施工机械往往都是暴露在室外的,而且它们会在某段时间内在一定

篇4

环境艺术除了包括日常环境美化设计的室内设计之外,还涵盖了建筑的地景艺术、景观艺术、偶发艺术等等。换句话来说,环境艺术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看见的所有景观、事物都有关,它包含了自然界中的一山一水,一树一木,市政设施和人文建筑等等,甚至连我们所穿的服装也都包含在环境范畴内。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也在提高,人们在精神上对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这种情况,对公共环境艺术设计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是十分重要的。

一、我国现代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国的工业开始发展,社会经济水平开始提高,付出的代价却是自然环境受到了历史上以来最大的伤害,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这些情况甚至影响到了全球的生存环境,在此基础上,在能源方面的问题也开始凸显,人们逐渐的开始认识到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各国的环境设计大师的作品开始趋向于以保护环境为主题。

二、我国当前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

1.城市环境管理模式不合理,使环境艺术设计产生局限性

城市环境管理对环境艺术设计有着直接的影响。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城市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大家各司其职,例如市政管理只管理道路交通,环卫部门只对环境场所进行日常维护。这是一种纵向的管理方式,但就是这种纵向的管理模式的不合理,使日常管理与公共环境设计之间很难协调统一,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局限性,造成了城市环境设计的水平低,没有系统性。

2.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与设计中的自然因素不够协调

通过对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进行研究不难发现,我国一直对自然与环境进行融合,使之相互间处于和谐的关系,但公共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对自然与环境的和谐的关注明显不够,甚至不能正确的处理自然与建筑功能间的联系与关系。通常情况下,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集中了各种高科技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却忽略了自然资源在其中的比例,这就导致现在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不能有效结合自然,最终的结果就是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表现的不够协调。

3.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方法过于单一,没有体现时代性,没有展现地方性风格

我国近几年的时间里,广泛的使用简单化的大草坪设计方法,以及帽子工程等方法,这导致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没有现代艺术的特色,人们频繁的模仿陈旧的设计观念,使城市中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没有地方性,不能体现时代感。

4.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缺乏公众的参与

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研究,可以发现,不管是广告设计还是绿化设计,或者是建筑设计,他们都是由个人和私营单位进行设计的,设计作品的过程中没有征求公众的意见与想法,将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变成了个人展示的舞台,设计作品中个人意志较多,不能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

三、我国公共环境艺术设计问题的对策和相关建议

我国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在不断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设计界对以上所述的各种问题已经开始关注和重视。一些专家学者指出,进行公共环境艺术设计要对各种有关公共环境的学科进行融合,同时应该加强建筑设计师与艺术家之间的互动。在此基础上,使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能够达到美化社会环境,净化人们视野的作用。

1.通过各方面协调,充分的引导公众参与到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

近几年来,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日趋复杂,这决定了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有多方进行协调合作,让公众可以积极的参与了公共环境的设计中,从而达到公共环境美化的目的。在对这一方面实施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在设计前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深入地了解公众的建议以及他们的审美需求,并对调查来的资料进行分析,最终形成设计作品。这样的作品不仅能满足对公共环境的美化,同时能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

2.建立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咨询机构

城市艺术设计咨询机构是时代的产物,这是从现代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方面考虑,以及提高公众居住质量方面考虑的最终结果,将城市环境艺术的管理与设计进行协调统一,才能够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环境艺术作品,使所设计的作品成为这个城市的形象和标志,有效的改善公众的生活环境质量。

3.在设计中充分结合高新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人类正处在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也应该充分的运用高新科学技术,对人文背景和环境特色进行表现。

4.重视地方性文化,采取地方特色的文化设计

每个地方的发展历程不同,所拥有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都不同,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想要在设计作品中充分的表现出这个地方独有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就必须再进行设计前,充分地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够在设计的作品中充分的、有效的融合当地的特色,进一步实现自然、文化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四、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公众的日常生活范围在扩大,涉及到的方面也越来越广泛,同时,对公共环境的要求也变得多样化,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社会中还有着儿童老年和一些弱势群体,良好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产品可以满足不同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需求。所以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应该以人为本,更加的人性化。

参考文献:

篇5

1.1人工诱导的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

人工诱导的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生长到10~15年生时,上层林木已经郁闭,下层红松及萌生阔叶幼树被压。这种林分,一般可采取上层抚育法(群众称之揭盖采伐),首先对上层大阔叶树本着“留优去劣”的原则进行择伐,伐除胸径20cm以上阔叶树及全部病腐、枯死及非目的树种,保留胸径8~18cm,有培育前途的优良中小径木,伐前还要全面清场,清场时适当保留部分有培育前途的优良阔叶幼树及全部红松幼树,伐后仍为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分。在当前生产作业中对上述类型林分,以解放红松为由,采伐时一次性把上层大阔叶树,不分大小、好坏全部伐掉。而且伐前清场时,只保留红松幼树,把所有阔叶幼树也全部伐光。伐后对采伐剩余物枝丫梢头顺山摆放堆积,林地上形成了疏密不均、高低不齐的红松幼林地。

1.2人工诱导的同龄阔叶红松林

人工诱导的同龄阔叶红松林生长到10年生以上,开始郁闭,一般进行第一次抚育采伐(即透光抚育采伐),首先伐除红松Ⅳ、Ⅴ级木,部分非优良目的阔叶幼树及全部劣质、病腐及非目的树种,保留Ⅰ、Ⅱ、Ⅲ级红松幼树及部分有培育前途的优良阔叶幼树,伐后针阔比调整到6红4阔、5红5阔或7红3阔为宜,仍为同龄阔叶红松林。实际上,在抚育采伐作业中偏重红松,否认阔叶树,因此,在实际作业中,不分好坏把红松幼树全部保留,阔叶幼树全部伐掉,为了补充位置,在没有红松幼树的空地上,才适当保留一些阔叶树,伐后基本上形成了红松纯林。

1.3人工营造的阔叶红松林

人工营造的阔叶红松林多为株混、带混和小块状混交林。由于各混交树种生长速度及树高生长速生期到来时间各异,种间竞争十分激烈,造林后10年左右时间,总有一个优势树种生长迅速而占据上层空间,其他树种被压;又由于主栽树种红松,幼年生长缓慢,往往处于被压状态。因此,在第一次抚育采伐时,为了保留红松,把阔叶树全部伐掉。可是,由于阔叶树萌生力很强,生长迅速,当林分生长到20年生时,后萌芽起来的10年生阔叶幼树高生长又很快超过红松幼树,而红松幼树二次被压,为了保存红松,生产中又将萌起来的阔叶幼树全部伐掉,解放红松。但是,当红松生长到15~20年生时,树高速生期已经到来,生长到30年左右时红松已占据上层空间,再萌生起来的10年左右阔叶幼树完全处于被压状态,加之萌生的阔叶幼树多为阳性树种,不耐阴,很快被红松压死,最后也变成了红松纯林。

综上所述,几十年来,通过各种方法,人工培育起来的阔叶红松林,经过几次抚育采伐后,最后都变成了红松纯林而告终,这就是辽东山区阔叶红松林生产经营中的现实情况。

2存在问题

2.1重视红松,轻视阔叶树

有些生产单位只看重红松树种重要,轻视阔叶树。认为红松是主栽树种,目的树种,种、材优良,经济价值高;阔叶树是伴生树种,可有可无,而且阔叶树萌生力强,砍不败,伐不光,因此,在生产中不按规程规定作业:见红松就留,见阔叶树就砍。这样经过几次反复作业后,把许多有培育前途的阔叶幼树逐渐伐光。

在人工诱导的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上层抚育作业中,由于原保留的大阔叶树处于上层,影响红松生长,因此,必须揭盖采伐,在采伐中又不能按照规程操作,本应择伐而改为皆伐,一次性把上层大阔叶树全部伐光,同时在伐前清场作业中,又不分大小、好坏把所有阔叶幼树也全部伐掉,只保留红松幼树。

在人工诱导的同龄阔叶红松林中,当进行透光抚育时,对红松与阔叶树也不能一视同仁,凡是有影响红松生长的阔叶树或阔叶树与红松处于同等生长位置的,只保留红松,把所有萌生阔叶幼树全部伐光,只有在没有红松幼树生长的空地上,为了补充位置,才保留少数阔叶树。

在人工营造的阔叶红松林中进行幼树抚育或透光抚育采伐过程中,对红松与阔叶树也不同等对待:偏重保护红松,尽量采伐阔叶树。

综上所述,由于偏重红松,轻视阔叶树,经过几次采伐作业后,把原有的阔叶红松林都变成了红松纯林。

2.2不按规程办事,有单纯取材观点

“森林经营技术规程”规定择伐改造林冠下更新红松,人工诱导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揭盖采伐时,必须进行择伐作业,本着留优去劣原则,伐除部分大阔叶树,保留部分优良阔叶幼树及全部红松幼树,伐后仍为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分。但是,有些生产单位,不按规程操作,只图方便、简单,为了多取材,揭盖时,对上层木不分好坏、大小一律伐除,同时在揭盖采伐前林下清场时,把所有阔叶幼树也全部伐掉,伐后只留下大小不等,高低不齐的红松幼树。这样既破坏了原有林分结构,也破坏了森林环境。

2.3林业经营单一,缺乏综合经营、生态经营观点

森林经营的目的是为了把现有森林“越经营越多,越经营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复合经营、立体经营。但是,在当前生产中,只顾木材生产,单纯培育林木,忽视综合经营,不能充分利用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发展多种经营。木材资源是森林资源中的一小部分,仅占森林资源总价值中15%左右,而大部分是林副产品资源、生态资源,占85%以上。如以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林下种植种植人参、细辛、五味子、食用菌类、山野菜等;养殖林蛙、食草动物,采集山货野果等生产,其收益极高。当前林业经营中恰恰忽视了这方面,浪费极大。更为重要的是,辽东山区的森林是辽宁省城乡的绿色屏障,水源基地。

它担负着沈阳、本溪、抚顺、鞍山、辽阳、盘锦等地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用水。这里有大小水库30多座,辽宁省的四大水库都在这里,同时也是辽、浑、太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这里的森林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经营管理好这里的森林极为重要。

3对策

3.1加强领导、转变观念,严格按照森林经营技术规程办事

加强各级领导及全体林业工作人员思想认识,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辽东林区是保证辽宁省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绿色屏障,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在维护生态平衡、防灾、增产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

要充分认识到培育人工阔叶红松林是迅速恢复顶级森林群落和良好森林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大力提倡择伐作业,严禁对天然次生林进行皆伐改造,林冠下更新红松,幼林抚育时适当保留一些有培育前途的阔叶幼树,人工诱导阔叶红松林是恢复人工阔叶红松林的有效措施。《森林经营技术规程》是经过多次反复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在森林经营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执行。

3.2加强林政管理,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提高林业队伍建设

加强林政管理,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必须建立健全林管机制,加强资源管理,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制度和按“森林经营技术规程”要求设计和审批,并严格执行检查验收制度。同时加强林业护林人员、林业公安人员及技术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保护森林资源,对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

3.3克服单纯取材,只注重红松,轻视阔叶树思想

森林经营单位培育森林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森林综合效益。单纯取材是粗放的、掠夺式的经营,这样会破坏森林,耗竭森林,必须彻底克服。要想充分发挥森林综合效益,必须应用种间生态位原理,以多树种并存,针阔并重来调整林分结构,建立多树种、多林种、多层次、多种经济成分并举的生态绿色产业体系,实现森林多效益的充分发挥。用任何一种单一树种培育起来的森林都是暂时的、脆弱的,不能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因此,必须克服重红松,轻视阔叶树的观点。

3.4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3.4.1建立木材综合利用企业森林采伐后,对原木要进行深加工,根据市场需求加工成各种板方材。

将加工剩余物如板皮子、锯末子等再加工成木炭。同时锯末子还是发展食用菌、木耳、蘑菇的必需原料;森林采伐剩余物如枝丫梢头,应全部下山,作为发展食用菌、木炭、烧柴的好原料,建立木材生产,加工一条龙的林业企业。

篇6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冰霜雪雨,江河湖海,水的万般形态总是众多艺术审美中的点睛之笔。古典园林中“一勺则江河万里”,凡尔赛的阿波罗水池,泰姬陵的十字水渠,水景始终是人工造景的主角,是意境与游赏的中心。

现代景观设计中,水景依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居住区绿地与城市公共绿地的设计,人工水景几乎是必不可少的部分。绝大多数以硬质铺装为主的城市广场也会有适当人工水景出现;或是喷泉,或是水池,似乎水可以在空旷暴晒的花岗岩地面上保留一处清凉。而水景之处,往往成为公共活动的焦点。从更深刻的层面来说,生态公园的定义似乎总与湿地公园伴生,人工湿地更成为景观生态技术的典型代表。

但是,在小规模人工水景方面如广场喷泉,居住区水系等,始终面临维护成本高,维护效果差的种种问题,最终形成的视觉景观与设计初衷大相径庭。

二、水景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

由于部分设计人员对于水景设计的理解过于片面,导致了水景的维护工作变得极其困难。有些设计虽然打着生态和水景可以调节小气候的旗号,但是并不认真落实。导致这种误区以及使后期维护工作变得困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

从设计角度剖析,水景设计不仅仅需要从视觉美观出发,更需要考量水景是的运行是一个动态的生命体。水景不能只是无生命的人工建造,依赖机械设备,化学药剂来维持自身的活力。水景设计是一项与水的自然生态息息相关的工程技术,需要大量的理性经验,并提出合理的技术方法。好的水景设计需要能够自律运行的水循环净化系统。要清楚水不仅是为游览使用者设计,更是为运营维护者设计。

水景设计必须考虑水源的质量。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保持符合标准的水源成为解决水景设备失效的关键。空气中悬浮颗粒使循环水体难以保持清洁,沙尘天气带来的大面积风沙更加剧了这一现象。在一些地区气候反常造成,蒸发量变大,水分流失造成了水中溶解物质的饱和,与沙尘杂质一起,对整个水景机械系统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同时,水景的最终效果依赖于设计水量得以保持。广泛存在的地下水水位下降更使得绝大多数水景过分依赖人工补给,景观水体内的外加水源完全依赖于基础防渗保持。一旦防渗层的施工与后期维护出现纰漏,所以使得水景的后期效果与设计之初大相径庭。

三、人工水景设计的案例分析

(一) 景观水体的自我生长

人工水体的重大局限在于后期维护成本高,维护效果差。而自然界中的水,却能依赖精妙的循环系统来维持自身生长。

因此在一些需要低维护成本的人造景设计中,在设计之初就应该充分利用水的自然生态的问题。”居住区水景生态规划的总原则应是:Reduce(减少) Reuse(回用) Recycle(循环),既尽可能节约、回收、循环使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水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水环境的持续利用和发展”。[1] 一些设计师已经自觉遵循了这一原则,出现了仿照自然界循环模式与辅助技术手段形成的有机人工水体。

以某大学景观水体为例。校园水系如同绝大多数人工景观,没有条件结合到自然循环当中去,这样的水景大多是孤立与天然水系的一潭死水。该校园水体由于缺乏流动和有机物不断沉积,经年累月,水质严重恶化。最初尝试的改善方法是建造爆氧设备、定期清理水面落叶与杂物并清淤。但是这样的措施效果并不明显,水系不断处于略微改善而后再度恶化的循环中。

经过全面规划,该学校重新设计了整个滨水的景观系统,把人工湿地技术与水处理技术结合进来,形成了一个实现自我生长的景观水体,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这个水系主要增加了两大类内容。首先是推动水体循环的叠水与水泵,其次是调节水质的人工湿地系统与设备。水体由河道和池塘两部分组成,水循环从池塘水流出口开始,经过砾石过滤进入人工湿地,通过一系列植物生态作用改善水质,再经由人工设备进一步调节水成分,完成水体净化。在这个循环外部,有公共浴室景观区的水处理系统提供水源补给,平衡景观用水的蒸发和渗透。

水景要立足与自身的发展。这个人工循环体系统,通过对水流过程的设计,模仿自然环境完成了水质的净化循环,并且有稳定合理的水源补给。在水质循环的过程中,把技术需要与视觉需要统一于人工湿地景观与叠水。通过这样简单易行的方法达到了良好的景观效果与自律的水景生长。

(二)充分考虑水循环各要素

居住区水景要立足与自身的发展。[2]水体是一个群落的灵魂,部分水的问题不是来自于水本身,而是来自于环境、气候、动植物生长与人类活动。解决水的问题,也要从周围众多要素入手,那是水的源头和去路,影响着水质,水的形态,水体成分的多种改变。

以德国某办公楼为例,该设计从如何利用自然降水出发,使其作为灌溉与景观用水的水源。尽量减少地面的硬质铺装,使自然降水尽可能地渗入到土层中,形成良好的涵养水源,为地下水循环做出贡献。同时屋顶和硬质地面,如主要道路或水泥铺面,利用地面坡度和设置雨水口使自然降水在景观需水处得到收集。对屋顶进行植被覆盖储存部分降水,并经过蒸腾作用回到大气中去。

为使办公楼景观更具自然特色,设计师为屋面雨水收集处,配植桦木林灌丛以此形成半湿润的小生态环境;项目中的水渠,由储存的自然降水补充。而一组水池的设计更是充分利用了自然水源在季节上的不均衡分布,雨水充足时,形成小瀑布景观;雨水不足时,则是镜面池塘,形成动静有致的季节景观。

四、总结

篇7

二、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提高工程经济管理水平的关键

建筑工程本来就工程量大,施工地点分散,施工队伍情况复杂,因此大部分均采用粗放型的建设方式。这种情况下,完善的管理制度成为提高工程经济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完善的管理制度应包含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两方面的内容。具体而言,工程经济管理制度必须包含机械设备管理、施工现场物资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合同管理、成本管理、索赔管理等内容。通过这些涉及施工各方面的制度,约束并激励管理责任人的行为,明确其责任、权利及义务,保证工程经济管理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三、加强工程成本分析、核算、考核工作

篇8

1. 景观施工存在的问题

(1)设计与施工脱节。

景观设计质量控制和施工现场设计指导与服务是景观工程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一方面,设计方实践经验不足,在设计与实际施工技术的结合上做得不够,或未能很好地熟悉现场情况,闭门造车;另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与设计方沟通不够,施工方对图纸理解不足,设计方缺少现场指导与服务,无法实现优秀设计的设计意图。这势必造成设计与施工的脱节,影响到景观效果的实现。

(2)景观施工重视程度不高,随意性大。

建筑工程由于规范限制和监督严格,基本是严格按图施工,但景观工程规范限制较少,结构危险性较低,景观效果与意境的表达,更多与审美主观相关联,而且二维的施工图纸已经很难全面反映设计景观的实景效果。由于景观评价的主观性使得施工单位往往不太重视项目品质的提升,加之我们国家施工单位的整体水平本身不高,造成景观施工的随意性较大,质量控制不到位。

(3)施工过程中衔接协调不到位。

景观施工通常是在建筑、市政道路、管线等收尾时进行,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协调工作,以便与其他施工项目有效衔接,在这方面,景观施工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此外,景观项目本身涉及的地域范围大、工种多,内部协调与质量、工期、效益控制也很繁杂,如果在设计和施工中,各类因素未能在现场妥善协调,而是施工单位机械的按图施工,最终的景观效果常会偏离设计师和甲方的预期,而不尽如人意。

2. 改进措施

为保证景观工程的效果符合预期,实现塑造优美的景观环境,针对景观施工所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施工水准,提升景观环境品质,实现景观空间的设计意图,为城乡景观特色的构建做出贡献。

(1)选择优质的设计单位。

选择具有良好资质、经验以及服务的设计单位是保障实现构建优美景观环境的前提。景观工程往往涉及的地域范围大、专业多、工种杂,如绿化种植、土建建筑、小品设施、水景雕塑、景观照明、给水排水、指示系统、户外家具、灯光音响等。因此设计单位应具有优秀的设计创意能力、丰富的景观设计经验和现场处理能力,以保证具有良好的对景观整体效果的把控能力和对局部及细部设计的控制能力,并能做到对相关专业的整合与控制。

(2)选择优秀的施工单位。

选择具有良好资质与丰富经验的优秀的施工单位是构建优美景观环境的重要保证。合格的景观施工单位应具有较强的读图和理解能力,有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严格的管理控制能力,以及现场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景观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感觉和审美素养。 因此,选择合格的、优秀的景观施工单位,依靠其类似的经验、施工的技术力量、设计力量、管理理念及措施是施工品质的可靠保证。

(3)加强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沟通合作与现场服务。

①加强沟通合作,设置施工指导。加强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的沟通合作,形成稳定的协商机制,有助于保证设计意图的施工实现。在大型项目中,有条件的可以设置施工指导,作为设计与施工的纽带,以有效防止设计与施工脱节。借鉴其他行业及国外工程建设经验,设置施工指导能有效解决设计与施工脱节的问题。通常施工指导由设计与施工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在充分理解、消化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参与景观工程建设整个过程,对设计变更、现场调整和施工效果进行控制,保障景观施工实现最佳的设计效果。

②施工指导现场任务。

A:与施工单位沟通,准确传达设计意图。通常,设计单位与甲方的沟通、联系、汇报比较多,甲方对设计意图、设计效果了解较为全面。而设计单位仅仅通过设计交底与施工单位接触,把设计意图告知,这必然造成施工单位无法全面获得完整的设计信息,从而导致施工与设计脱节。而施工指导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施工前,把设计思想、设计目标、实际景观效果等信息,准确全面的传达给施工单位,成为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的桥梁。

B:完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指导应根据项目的基地情况、实际要求、项目特点,以及工作经验等,来调整和完善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以更客观的立场,保证其切合实际、符合要求、迎合效果,并具有可操作性。

C:各项工种建设效果的控制。在现场对景观工程各项工种的效果控制,远比在图纸上来得直观与可靠,特别是地形的塑造、山石的堆叠、绿化的种植等,更是需要在现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微调,以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如地形在竖向设计图纸的控制下,施工指导在施工过程中,不断从多角度进行现场把控与微调,使其达到设计预期,构建具有丰富意境与层次的景观空间。绿化种植的控制则更为复杂与重要。在景观空间里绿化的比例通常最大,品种最多,加上植物是有生命的,每一株植物都不会一模一样,并随时间流逝不断生长变化。同时绿化种植还是一个重要的景观元素,参与到几乎所有的空间环境塑造中。因此,施工指导必须参与到植物的选定与质量的把控中,特别是对重要植物的选用,如树形、规格、分枝点、健康状况等,以保证植物造景的景观效果。

D:对整体及细节的效果控制。整体构成印象,细节决定成败。对于成功的景观工程来说,既需要整体效果的把握,也应该对每一个细节都仔细推敲。在现场,能对现实维度空间的感知和认识,较之计算机模拟出的三维效果要真实与敏感,从而实现现场调整带来的效果提升。对细节的把控还涉及到对材料样品品种、质感、颜色、大小等的确认,以及施工样板的审核,从而保证景观工程的品质。

(4)提升施工单位素质与管理控制水平。

好的景观的实现,设计好是前提,沟通好是途径,施工好是根本。而好的施工则需要好的施工单位,好的施工管理。提升员工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搞好工程项目管理是景观工程建设有品质的保证,也是施工单位效益有保障的途径。

①景观施工进度控制。

进度控制需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科学编制工程进度计划,二是根据条件变化适时合理调整进度。在项目施工之前,须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的进度计划,包括工程总进度、月进度、周进度,以及每道工序的进度等,而且,编制工程进度还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并留有一定余地,以保证遇到突况不至于被动。此外,还一旦遇到情况变化,须立即有能力适时调整进度,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按时完成。

②景观施工质量控制。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控制是施工单位的管理核心,也是保证景观效果的根本。质量控制要做到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核心是建立有效的质量体系。通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等,确保质量方针、目标的实施和实现,例如企业通过ISO 质量体系的认证,可以较好的保障质量管理的实施。此外,做到企业质量验收标准高于国家验收标准,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与景观项目的理想实现。提高施工质量,需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并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培养其严谨的工作作风与敬业精神;严格执行自检和抽检制度,把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中。此外,还应把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应用到工程中来,以提升景观工程的品质。

③景观施工成本控制。

在景观施工过程中,既要保证工程质量,符合工期要求,又要讲究成本控制。景观工程施工管理中要有成本意识,加强预算管理,进行施工项目成本预测,制定施工成本计划,做好经济技术分析,严格施工成本控制,对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机械等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节约环保、节能减排、回收利用等是控制成本重要的手段,也是社会提倡和鼓励的。

④景观施工安全控制。

篇9

1市政工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我国的城市化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市政建设的脚步也是越来越大。与其他项目相比,市政的建设项目和其有着很大的不同,市政的建设项目关乎到城市中居民的工作以及日常的生活,这就使得城市四周的环境受到市政建设项目施工的影响,迫使相关的施工企业对于市政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必须加大。对环境的保护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强有力手段,还是所有的建设企业持续性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施工企业对社会责任感的直观体现方式,也是建设现代社会专业施工企业的有力保障。

2市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2.1市政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市政工程的建设囊括了公路建设、排水系统的建设等等方面,因为其不确定性以及长期性等特殊的原因,时常会对绿地以及树木等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严重的还会对城市中的公园,对绿化地区进行大面积的挖掘或者是填土,人们的生活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与此同时,一些地下的人工构筑物还有表面的硬化等施工还会使得土壤以及地下水源的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若是这种环境污染一直都得不到有效地治理,长期积累之下,将会对生态系统以及各种植物,还有生物等造成极大的污染。

2.2市政工程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一项市政建设项目,从规划到设计,再到最后的竣工,所需要的时间通常都很长,而在该项目施工的过程当中,由于一些设备还有工人宿舍等实际的问题,不可避免的对大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例如,工程中的机械大多都是以柴油作为动力,柴油如果燃烧的不够充分,其产生的废气对大气的污染就会非常的严重;而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灰尘和颗粒等都会飘散到大气当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对环境造成影响。

2.3市政工程的噪音污染

一个市政工程项目的施工,通常场地都会过于狭窄或者处在露天的施工环境以及施工线路非常长等,进而使得工程施工时所产生的噪音很难处理。而施工时的各种机械噪音都会产生噪音上的污染,给附近的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4市政工程对水源的污染

市政工程的施工条件通常都比较艰苦,对于废水的排放并没有一些科学合理的处理措施,这使得施工过程中的废水很难被处理,通常都会直接排放到市政的雨水管道或者是一些天然的水域。而各种各样的机械所排放的一些报废的机油等也会对施工附近的水源造成污染,而工人宿舍中生活废水的随意排放也会对附近的水源造成持续性的破坏。

3市政工程环境保护的对策

3.1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对策

作者认为想要提高市政工程施工对环境的保护,就必须对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进行相关的培训,对于随意的砍伐树木等务必禁止,对工人以及车辆的活动范围进行一定的控制。对施工的范围、宿舍的选择和大型机械的设立地点等,在选择上尽量远离树林以及耕地等地点,做到最大化的保护原有的绿化场地。对项目合同当中,一些规定之外的树木以及植被等尽量维护不去破坏,对超范围砍伐必须禁掉。在市政工程竣工的阶段必须对施工的现场进行相应的清理或者是绿化,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对现有的临时道路进行修建的过程中,对于比较大的挖填类施工尽可能的避免,减少原有地形地貌破坏的次数;有效地利用施工现场或者是已经存在的道路或者是没有植被等地段进行部署,最大化的减少附近环境的污染还有对现场植被的破坏。市政工程施工中,工人的生活地区也就是宿舍等地区,其生活的污水应该排放到附近居民区的污水管网络,如果确实无法接到居民区的污水管网络,就必须对排水进行一定的处理,在达到相应的标准之后再进行排放。生活的垃圾还有施工过程中的垃圾必须要储存在地表硬化处理且有防雨棚存在的临时垃圾场内,并定时进行清理。

3.2防止大气污染的对策

想要对市政项目施工时对大气污染进行缓解,就必须在临时的运输道路上经常性地泼洒水雾进行湿润,有效地减少道路的浮尘飘散;对容易产生尘埃的运输车辆或者是有石灰或水泥等容易飘起颗粒的材料加以覆盖,有效地减少空气的污染;对一些有毒有害的废料坚决禁止焚烧,而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和生活的垃圾必须要定点储存并且定期清理;对于一些不符合尾气排放标准的机械设备就不要使用了。

3.3噪音污染的对策

市政工程的噪音污染几乎很难杜绝,所以说市政工程的噪音污染只能去缓解。例如,施工现场的一些大型机械设备采取安装消音的设备或者是安装隔音的挡板等等;在市政工程施工之前,对噪音的污染问题与项目附近的居民做好协商。市政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于噪音着实比较大且即使进行消音处理也没有效果的设备,尽量选择在白天工作并且避免清晨作业,对于一些必须在晚上进行施工的设备,应该与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或者是城市建设部门进行协商,依靠大型隔音板进行作业。如果在最近边界线处对设备噪音的测量超过了七十五分贝,这时就必须立刻停止施工;与此同时应立刻联系厂家进行设备的维修或者是采取减少噪音的方法,直到噪音达到允许的范围之内才可以继续施工。市政项目的噪音大多都是施工的现场机械以及场外机械还有车辆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为了有效地降低噪音对环境的影响,机械设备在选择的时候就应该优先考虑噪音较小的设备,尽量采取液压设备或者是摩擦设备来代替老旧的振动设备,并利用消声器或者是安装防震底座等来减少噪音程度。除此之外,还应该经常对设备进行保养与维修,确保机械的良好性能,力求设备的噪音达到环境保护相应的标准。对于市政项目施工材料的运输车来讲,应该尽量地避免鸣笛或者是急刹车的出现,坚决不能使用故障车辆,防止噪音无端增加。

3.4对水源污染的保护对策

市政工程泥浆的排放以及废水的排放必须要按照相关部门所制定的制度进行排放,对环保措施必须要严格地执行,除此之外,还需要利用相应的手段将对周围人们生活所用的水源的影响降到最低。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泥浆在经过沉淀的处理之后必须要进行定点的排放,禁止排入市政水沟当中,施工作业所产生的污水必须在沉淀池中,经过三级沉淀,并且在经过净化的处理之后,符合了相关的要求才可以进行排放。施工废水和生活所产生的废水,在排放时必须遵守清污和雨污的分流的原则,对于各种施工的废油、废液等进行储存,在统一处理之后才可以排放。而废弃物当中不可以含有有毒物质,以免在雨水冲刷过后对整个地表或者是地下水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4结束语

市政工程的施工,对于环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无论生态、大气、水域等等,如何控制并减少施工对于环境的影响,进而保护社会和生态环境,是目前市政工程施工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用较低的资源代价以及环境代价来换取高回报以及良性的工程建设速度,就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市政工程施工的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关晓宇,侯丽丽.浅谈市政工程施工中如何更好的保护好环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9).

[2]吴立强.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与保护措施探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0(5).

篇10

截至目前,该公司已被国家电网公司授予“一流县供电企业”称号,所属乡镇供电所均被省电力公司授予“农村规范化管理供电所”称号,20*年获国家电网公司首届“文明单位”称号、“安徽消费维权20年”荣誉奖、“马鞍山市第十二届文明单位”称号等。

***供电公司始终将优质服务作为一项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工作,全县18个乡镇供电所和客户服务中心按照省电力公司基础化管理要求,本着“尽心服务、尽力先行”的服务理念,在窗口建设、优质服务、基础管理等方面主要做了大量工作。

一、简化办电程序、优化服务质量,争创一流业绩。

随着***县委、县政府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地方经济发展提速,用电需求不断增长。按照原来的业扩流程办理一件高压用电业务至少需要1个月的时间,工作效率相对较低。为了大力拓展***电力市场,提高办电效率,***供电公司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结合上级有关文件精神,重新修订了高、低压业扩报装流程,简化办电程序。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审批时间,大大缩短了用电审批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供电所所有业扩报装都实行“一条龙”服务,用电申请、现场勘测、装表接电都在规定时限内办成,用户进一个门,办好一件事。

20*年上半年全县经济进一步增长,县经济园区、薛丹博地区各企业蓬勃发展,并不断的有外来企业入驻发展。***供电公司进一步开拓电力市场,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服务质量,共办结各类新装增容业务346起,新装增容容量64635kVA,服务对象包括县经济园区内的天兴钢制品公司、马鞍山市鼎泰科技有限公司,姑山矿业公司、新桥经济园区内的红太阳科技园,薛丹博地区的马鞍山市志辉工矿配套机械有限公司等一批***县重点企业。对这些企业增容业务的及时办理,不仅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公司20*年供电量保持高速增长:购网电量7*00万kWh,比上年增长17%。

二、电网改造树后盾、电力紧张无限电,提供一流保障。

20*年,***供电公司全面开展城市电网改造,建设完成35kV项目2项,10kV及以下配电项目34项,完成建设投资1831万元。城网改造工程彻底解决了***城西地区电源点及电网老化等问题,成功实现了新桥负荷与城区负荷的分离,解决了县工业园区工业负荷不足,老东营、南营生活小区供电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供电公司对部分变电所进行增容及设备更换,完成了220kV长龙山变2#主变扩容工作、110kV石桥变2#主变更换工作等。20*年,***全网新增220kV主变容量30MVA;新建110kV变电站1座,新增110kV主变容量40MVA,110kV输电线路27.3公里;新增35kV主变容量24MVA,35kV输电线路11.6公里;新建改造10kV配电线路58.3公里。

夏季到来的台风给***电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挑战,从公司到供电基层单位,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广大党员冲锋在前,连续作战打硬仗。7月20日,“海棠”台风对***石桥区域的供电线路造成严重破坏,导致五条线路同时跳闸,情况紧急,石桥供电所工作人员立即进行分组、分工,由技术骨干带队,冒着风雨,对各条线路进行地毯式巡查,发现的问题现场处理,及时恢复供电,并对雷雨折断的树木进行清障,保证了居民的安全用电。8月6日,受第九号“麦莎”台风的影响以及伴随的强降雨,薛津供电所辖区内的高低压线路设备再次受到重创,断线、倒树、倒杆、令克缺相、烧坏引起大面积的停电,该所全体职工团结一致,沉着应战,调度命令一下,巡视人员立即穿上雨衣在风雨中带电巡线,雨水、汗水交织在他们的脸上、身上,但这阻止不了他们前进的步伐,他们迅速查出了故障点,及时进行抢修并恢复了供电,在风雨中展示了***供电人的风采。

篇11

一、突发公共事件及政府预警机制的定义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

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至今学术界尚存在争议,我国学者给出的定义,可谓见仁见智。有的解释为,突发事件是社会生活中一类事前难以预测,作用范围广泛且对社会造成严重威胁和危害的公共事件,而笔者认为,突发公共事件是从公共行政管理角度研究危机的专用术语,主要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对公共安全、社会稳定、国家政权有较大影响,能引发社会连锁反应和严重后果的突如其来的危险事件。

(二)政府预警机制的定义

现代社会中,预警主要靠政府来完成,即突发公共事件职能部门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事先的预报以提请相关当事人的注意。预警机制则是指能灵敏、准确地昭示风险前兆,并能及时提供警示的机构、制度、网络、举措等构建的预警系统,其作用在于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二、我国突发公共事件政府预警机制存在的缺陷

(一)缺乏统一的突发公共事件专业监控机构和有效的预警综合协调部门

在我国,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各级政府虽然都成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在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起到了一定协同作用,但在实际运行中,通常需要依赖其他部门或机构,这种在事前各自为政、彼此封闭的部门模式,使政府难以形成预警综合协调机制,也很难实现资源整合和协同决策。

(二)预警机制的法制化程度不高

我国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中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是,一方面,这些法律法规侧重的是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救治,而对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突发事件的预防等方面研究还不够,大多数法律法规制定的补救性大于预警性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基本是单一性的灾害防治法律法规,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紧急状态法,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缺乏法律的长效支持。

(三)预警信息系统尚不完善

计算机技术、网络化设备的运用,给管理工作增添了新的手段。我国各级政府也逐渐重视社会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各级政府在技术上还没有建立起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进行及时收集、处理、反馈的信息系统。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的标准、程序、时限和责任不明确、不规范,缺乏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各级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危机信息收集机构,也没有规定明确的报告方式各信息系统之间相互分割,缺乏互通互联和信息资源共享。

三、完善我国政府预警机制的对策

(一)构建系统有效的预警组织体系

首先,有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常设性的设置政府预警综合协调部门,并在此基础上,由党政职能部门直接负责公共事件的监测、预防,如公安局、国安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

其次,积极发挥社会其他组织的参与作用,其他各类社会组织在预防体系中主要起到缓冲的作用,他们是联结民众和政府管理者的纽带。在应急预警中,正确引导、发挥和利用社会其他组织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对危机信息的准确识别或判断,提高政府预警的反应速度,减小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

(二)强化预警监控,完善预警信息收集机制

首先,建立科学的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为了使信息定量化、条理化和可操作化。不同地域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有所差异,但最重要的是选择敏感指标和主要指标,以便预警指标体系能真正反映不同地域所面临风险的实际情况。通过这套指标,可以对社会和自然运行状况进行监测和预警,判断社会和自然发展运行的趋势。

篇12

一、201×年×市劳动监察欠薪工作开展情况

×年,在建设领域全面实行了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共收取近×家单位缴纳保证金×余万元。共处理欠薪投诉举报案件×余件,涉及×余人、涉案金额×余万元;其中,移送涉嫌恶意欠薪案件×件,公安机关立案×件,涉及人数×余人,涉及金额×余万元;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案件×起(某科技有限公司欠薪案,涉及人数×人,涉及金额×万元)。春节期间,集中协调处置重大欠薪案件×起,其中×起涉及民工×余人,协调处理一般欠薪案件×余起,涉及民工×多人,集中发放民工工资×余万元。

二、×市欠薪案件主要表现

1.建筑领域仍是拖欠民工工资案件重灾区。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资金量大,涉及民工多,群体性拖欠工资严重,×人以上拖欠工资投诉×件,拖欠金额×万元,占拖欠工资总额的×。如某公司涉及农民工×人、拖欠×万元等,造成了很不好的社会影响。

2.农业投资项目欠薪案件快速上升。近年来,受农林旅融合发展热潮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的影响,一些民营企业根本无经济实力就上马农业种植、农业旅游项目。甚至部分项目无正规报批手续,未进行报备就私自开展,并以虚假价格对外发包项目、收取保证金、恶意终止合同,导致欠薪案件发生,如某农业开发项目。

3.工矿企业和餐饮服务业欠薪案件时有发生。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碳酸钙等高能耗工矿企业多数处于关停或半停产状态,员工工资无法得到保障;同时,由于经济的不景气,一些制造业、服务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也因经营不善或资金链断裂出现关门停业、老板逃匿等现象,欠薪案件涉及面不断扩大。如某大酒店、某实业有限公司。

4.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欠薪问题不容忽视。为改善百姓生活条件,近几年市委、市政府着手推进了一批棚户区改造和新居工程,但因开发商和施工方无资金实力,资金断链,造成拖欠民工工资问题时有发生,如某工程、某新居等项目。

三、欠薪案件主要原因

1.建筑施工市场管理不规范。一是资金链断裂造成拖欠工资。受国家经济形势的影响,房地产行业开始走下坡路,大部分建设单位融资渠道受阻,资金紧张,直接导致建设单位拖欠总承包单位工程款,进而导致拖欠民工工资的情况发生。部分开发商资金不足,盲目立项、开工,造成项目建设资金先天不足,从而把拖欠工程款作为变相筹措资金的渠道。二是发包方和承建商存在工程量结算经济纠纷,导致下游的民工工资受到影响。三是普遍存在的层层转包、非法分包的现状容易滋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使得用工行为难以证实,增加了欠薪案件调查取证的难度,延迟了解决欠薪问题的时间。四是违法违规现象严重。因农民工流动性大,企业不遵守《劳动法》的问题非常普遍,施工企业大多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出现纠纷找不到依据;不按月支付工资,平时只发给农民工基本的生活费,年底一次性结清,极易产生年底的拖欠问题,容易引发大案、要案。

2.个别建设行业主管部门未严格落实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是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一项重要机制。一旦双方发生付款纠纷或拨付款项被挪用于支付工程款、材料费,工资保证金机制可有效发挥托底作用,确保拖欠民工工资问题及时控制在可控范围。

3.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不畅。尽管“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已纳入刑法并出台了司法解释,但由于需要从行政领域过渡到刑事领域,劳动保障领域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还存在一些问题,再加上部分规定不明确,导致一些涉嫌犯罪案件止步于行政处理,无法有效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刑法打击犯罪的效果。例如在调查取证上,公安、法院要求对每位民工进行询问笔录,有的案件涉及民工上千人,造成收集证据困难。

4.行政处理程序的时间过长。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接到欠薪投诉举报,立案后发出限期整改责令书,责令企业支付工资。到期如果企业不履行,再作出行政处理决定书。按规定,行政处理决定有×个月的复议期,×个月的诉讼期限,即使企业到期既不申请复议又不提起诉讼,农民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一个行政处理程序完结,至少也需×个月时间。

四、解决路径

解决拖欠民工工资问题,事关广大民工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解决拖欠民工工资问题,重点在“各尽其责”,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议:

(一)落实“两个原则”,压实责任。按照〔×〕1号文件要求,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履行本行业项目主管责任;各乡镇(办事处)负责履行辖区范围内案件的属地管理责任。

(二)加强部门联动。建立民工工资案件协调指挥中心,每半年开展一次对全市范围内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治理检查。加强“两法衔接”和部门日常联合巡查。对承建企业实行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建立和健全“黑名单”制度,对拖欠工资行为较严重的企业列入“黑名单”,采取联合制裁措施,使之处处受到节制。

篇13

随着水利工程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且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大坝、水库等水利工程的建设,既保证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又确保了用水安全及生态安全。但在水利工程发展的同时,由于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导致投资市场在对水利工程投资时会非常的谨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水利工程的发展,同时,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领导及每个工作人员都非常的关注工程施工的进度,因为施工的进度直接影响工程成本的多少,因此,我们要针对市场对水利工程的投资问题和工程的施工进度问题做详细的研究和探讨。

1水利施工企业工程管理的经济问题

企业在招标时,都会先对自己的施工工程做自主设计,并针对设计出来的方案,列出详细的清单,并计算出大致的预算,但是由于企业的设计方案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初步计划,并不是特别的详细,同时,工程的安全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这就直接导致了投资者对于投资一个水利施工企业时的谨慎心态。使得水利施工企业不能得到充足的资金,也就不能够得到很好地发展,因此针对工程管理中的经济问题,做了以下详细的研究。首先,针对水利施工企业管理中的工程方案给工程带来的经济风险,要清楚施工方案所存在的弊端,比如,施工方案只是根据理论上进行的设计,但在实际的工程施工地点上施工,仍然会受到施工地点的其他因素影响,导致工程不能顺利的进行,因此,设计师在设计工程的具体方案时,需要结合实际的施工地点,做出相应的工程方案设计。其次,针对水利施工企业管理中的安全与质量给工程带来的经济风险,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因为施工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施工,导致工程在测量数据上有一定的偏差,从而直接影响到了工程的整体质量,这就需要工作人员针对这一偏差进行返工,增加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同时增加了工程的成本。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也会出现人员的伤亡,因此,工程安全问题是工施工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的问题,施工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首先是人员的安全问题,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和施工构架模板的安全,还需要不断叮嘱工作人员仔细认真,确保工程中的数据准确无误,尽可能减少误差,为工程的安全和质量做好前期的保障工作。最后,针对水利施工企业管理中的劳务分包和合同给工程带来的风险。管理人员在制定劳务分包合同时,一定要将承包商工作以来的各个承包项目调查清楚,确保承包商的可靠性,并针对合同的制定,找到专门的律师进行合同的制定,以确保合同的安全性,降低合同给工程带来的风险。同时,在制定采购合同时,一定要注意因采购物品需求量较大而导致采购时长较长,最终影响后期采购价格的问题,在制定合同时,一定要确保采购价格不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变化,使工程能够顺利进行和发展下去。

2水利施工企业工程管理的进度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