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公共经济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二、以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构筑走出经济危机的坚实基础
一直以来我国的主要目标就是建构一个现代国家所必需的现代工业体系。为实现这一国家目标,大量从农村汲取资源,通过农业税、“剪刀差”等形式将大量的农业积累转为工业积累,并采取“城乡分治”的管理体制,即以户籍制度为核心在城市和农村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和体制,实施城乡不同、工农有别的国民收入和利益分配格局,从而形成了迄今为止还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这种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更反映在政府提供的公共医疗、义务教育、最低保障等基本的公共产品上。例如,多年以前城市就已经普及的医疗保障,农民居民却只是最近两年才享受到农村合作医疗的照顾,并且还没有普及。另外,农村居民收入中的一项重大支出就是教育,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使农村居民自己承担大部分的教育费用。这种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失衡,使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贫困群体难以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由此严重限制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这种由于畸形的社会结构导致的内需不足,需要通过社会改造、社会改革、社会进步才能有所改变,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我们国家的今天就是要通过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来完善社会结构、构筑走出经济危机的坚实基础。
第一,利用经济危机的机会加大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是与农业生产过程直接相关的各类生产性消费,农业生产严重依赖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另外,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还可以有效地提高私人产品的边际投资产出,农民可将节省的资金投入到其他生产经营活动中以增加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扩大市场的有效需求,进而刺激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据测算,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对农业总产值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产出弹性系数为0.643,即每增加1元的生产性公共产品供给,农业总产值将增加0.64元。并且,这个贡献具有长期边际收入效应[2]59。但是,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投入却严重不足,就拿对农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水利设施来说,改革开放30年来几乎没有进展。据水利部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相继建设各类水库827座。而数据显示,从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间,我国共建成大、中、小(10万立方米以上)型水库8.6万座。截至目前,全国已累计建成大中小型水库87085座。827对比87085,30年来我国农田水利一直处于“吃老本”的状态[3]256。且这些水利设施多数年久失修,几乎不能使用,每年数千万亩的耕地受旱就充分反映了这一情况。现在农村居民大多数都要自己打井、自己购买水泵、水管、电缆等设备,这一套下来要花掉两千元左右,使种地的成本大大提高,不少地区出现抛荒现象。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大大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加大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短期就可见到的效益就是可以解决大量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避免失业危机,并使其保持一定的消费能力。金融危机发生之初,农业部调查给出的失业民工人数为2000万。如此大数量的人群重新返回那因为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而使他们被迫离开的乡村,如果再没有工作,就更恶化了他们的生活。如果利用这支庞大坚实的劳动力队伍大力进行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但可以为农村以后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还可以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另外,他们通过建设工作获得收入,也可以保持一定的消费能力。有了工作,人们就可以对未来有一个稳定的预期,这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平稳恢复。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建议
Key words: village;public products;supply;difficulties;suggest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3-0051-02
0引言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2008年GDP总量排名第三,但是在中国内部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市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剪刀差”的发展模式极大的损害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其中关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更是存在着众多问题。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的概念,从传统的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主要是指满足生活在农村社会成员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事务的公共需要的社会产品,同时也具有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性质。农村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却没有享受到工业反哺农村的好处,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发展也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但是农民的生活环境与城市比较起来,仍有很大差距。然而现行农村的公共产品不足是一大难题,虽然国家在2007年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并且刺激内需不足,采取了“家电下乡”补贴政策,但是政府以直接方式对购买指定下乡家电进行补贴,相当于一个“公司”而非具有服务性的机构;而本文通过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进行剖析,进而找出一条解决农村的供给产品供给不足的途径。
1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前文中已经指出了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严重不足,其表现在很多方面,下面就分析我国农村农村公共产品中存在的问题:
1.1 需求与供给失衡农村对公共产品有着很大的需求,但是其供给却存在严重不足,但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还呈现出局部特征,农村乡镇一级村部的办公大楼很气派,而距离此处不远的校舍等却非常简陋破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更多还是表现出整体的供给不足,一个方面是中央的财政负担过重,不能很好的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很多公共产品下拨的资金被层层截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1.2 公共产品供给结构问题由于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存在问题,导致了其配置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制度因素。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由于我国实行的渐进式改革方案,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制度都是在逐步完善的,在完善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信息的不对称可能造成了很多体制上的问题,使得很多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中也同样存在众多问题,在前文中指出政府财政支持负担较重,而农村公共产品的私人投资也存在不足,使得农村公共产品的资金筹措成为一大难题,而信息的不对称也加大了资金使用的监督成本,必然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的层层截留进而被挪用、挥霍,使得原本资金就不足的公共产品资本大量减少。②配置因素。配置因素其最终的归结点还是在于体制上的问题,但是它也表现出了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单独列了出来。由于农村公共产品私人供给的匮乏,因此主要的供给来源还是来自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呈现出周期长的特点,而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晋升,会尽可能的搞一些形象工程,周期短而且具有代表性,这样就损害了农村的整体利益;同时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公共产品需求,而政府必然只能先满足大多数人的要求,这样也会造成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能提高所有人的福利水平的现状。③管理体制因素。整个农产品的供给机制很多都是计划经济时候的体制,用于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由不同部分进行支配,必然会使得资金利用分散,并且没有一个很好的监督机制,同样使得挪用、滥用资金的情况出现;同时中央、省、市、县等等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的的责任分配上存在很多问题,没有相关的法律对这个问题进行具体规定,使得很多时候出现随意供给、或者供给错位等情况的出现。例如,在河南郑州某村一个例子,一个本应由国家出资进行建设的重点水利项目,但是事实上国家把这个责任推给了市一级政府来承担,层层分散责任,必然使得效率低下。同样乡镇政府承担了过多来自上级政府的负担,自身也承受了过多的财政负担,而乡镇政府财政本来就吃紧,也使得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落不到实处。
2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对策研究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中,主要探讨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是在对策中所遵循的原则,二是制度上的创新。
2.1 原则问题首先来考虑先原则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①总体原则。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政治与社会转型中,很多制度方面存在不足,需要不断的去完善和改进。因此我们需要对我国的国情有一个清晰的、全面的、客观的了解,虽然现在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注意的是这是我国渐进式改革过程中产生的路径依赖,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被消除,需要逐渐进行解决。②分制原则。这样也就引出了我们所需要遵循的第二个原则即遵循历史机制、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整个过程中不能急躁、急功近利,改进需要一个过程;同时由于我国正在逐步进行市场化改革(从1994年开始),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因此,在关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的资金来源方面,可以不单单依靠政府的供给,而可以通过市场来多元化吸入资金,以此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有了资金之后,应该使得资金最大化的被利用,首先来解决一些最基本的、基础的项目,在整个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法律方面的条文规定,必须有法制化规定。
2.2 解决路径与制度创新我们上个部分已经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在解决路径上所遵循的原则,下面我们就具体的解决方案提出几点意见:①资金问题。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存在短缺,所以需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来对机制来市场化、多元化吸取公共产品的投入资金;同时虽然政府财政紧张,但是在城乡公共品资金分配上存在严重的不公平,因此政府需要打破原来城乡二元的体制,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资金财政投入要逐步加大,2000年以来的数据显示,农村公共产品资金的投入水平在国家财政总支出有了不少的提高,但是所占的比例却在逐年减少。国家应该逐渐加大比例。②制度问题。前文中也指出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中存在很多问题,我们下面就简单进行表述:1)建立合理的农村供给产品制度。前文中指出存在农村供给产品供给责任分配制度上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分配责任的制度,这个制度涉及中央、省市、县和乡镇四个等级政府,这个制度应该以中央和省为中心,而县级和乡镇两级主要负责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同时为了避免责任分配不清情况的出现,需要把农村公共物品进行自治分配,大致可以分为国家级别、省市级别和县乡镇级别的,分别由各自部分进行主要负责,资金共筹。2)效率问题。有了农村公共产品所需要的资金后,就需要重点关注效率问题,效率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度上的执行效率问题;另一方面是资金的使用效率问题;首先来看制度上的效率问题,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传导的机制显得尤为的重要,以往都是“自上而下”的公共产品决策机制,不利于信息的传导,使得对公共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许多问题,而应该建立一个“自下而上”决策机制,与“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共同发挥作用,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对象是农村中的农民,所以重点也应该关注一下关于农村制度方面的建设,可以从完善村民的自治制度、广泛征求农民的意见等各个方面来进行。另一个方面是资金的使用效率问题,资金要用在能够最大发挥效用的项目上,这些项目应该是关系到农民最切身的利益,是农民最需要的公共品。在项目的审批程序,方向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有明确的规范,加大对迫切需要公共产品的地区进行政策倾斜,以及资金数额上的扶持等等。
参考文献:
[1]刘华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实困境与机制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9,(3).
[2]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问题探索[J].财贸经济,2001,(10).
[3]曾小龙. 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分析―――以服务制度创新为视角[J].改革与战略,2008, (8).
[4]李莉.以人为本: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J].山东社会科学,2007,(6).
[5]施从美.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体制创新[J].财经论坛, 2008,(3).
[6]聂莉.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求现状及其因素分析[J].南方经济,2005,(5).
[7]姜丕军,王代敬. 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5, (12) .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高等级公路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已为社会各界所接受,但其建设过程对声环境、水环境、环境空气、社会环境及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摸清高等级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尤其是施工过程中主要环境问题,并采取必要的综合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减低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是公路施工工程管理的必要环节。1概述
1.1施工噪声污染高等级公路建设周期一般较长,从开工到通车要3~4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期间许多施工机械和各种运输车辆会辐射出较强烈的噪声,对附近居民、学校、生活、休息和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1.1施工噪声污染高等级公路建设周期一般较长,从开工到通车要3~4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期间许多施工机械和各种运输车辆会辐射出较强烈的噪声,对附近居民、学校、生活、休息和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公路施工噪声有其自身的特点,这表现为:(1)施工机械种类繁多,不同的施工阶段有不同的施工机械,同一施工阶段投入的施工机械也有多有少,这就决定了施工噪的随意性和无规律性。(2)不同设备的噪声源特性不同,有些设备噪声呈振动式的、突发的或脉冲特性的,对人的影响较大;有些设备(如搅拌机)频率低沉,不易衰减,而且使人感觉烦燥;施工机械的噪声较大,但它们之间声级相差仍很大,有些设备的运行噪声可高达110dB左右。(3)施工噪声源与一般的固定噪声源及流动噪声源有所不同,施工机械往往都是暴露在室外的,而且它们会在某段时间内在一定
环境艺术除了包括日常环境美化设计的室内设计之外,还涵盖了建筑的地景艺术、景观艺术、偶发艺术等等。换句话来说,环境艺术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看见的所有景观、事物都有关,它包含了自然界中的一山一水,一树一木,市政设施和人文建筑等等,甚至连我们所穿的服装也都包含在环境范畴内。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也在提高,人们在精神上对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这种情况,对公共环境艺术设计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是十分重要的。
一、我国现代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国的工业开始发展,社会经济水平开始提高,付出的代价却是自然环境受到了历史上以来最大的伤害,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这些情况甚至影响到了全球的生存环境,在此基础上,在能源方面的问题也开始凸显,人们逐渐的开始认识到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各国的环境设计大师的作品开始趋向于以保护环境为主题。
二、我国当前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
1.城市环境管理模式不合理,使环境艺术设计产生局限性
城市环境管理对环境艺术设计有着直接的影响。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城市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大家各司其职,例如市政管理只管理道路交通,环卫部门只对环境场所进行日常维护。这是一种纵向的管理方式,但就是这种纵向的管理模式的不合理,使日常管理与公共环境设计之间很难协调统一,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局限性,造成了城市环境设计的水平低,没有系统性。
2.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与设计中的自然因素不够协调
通过对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进行研究不难发现,我国一直对自然与环境进行融合,使之相互间处于和谐的关系,但公共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对自然与环境的和谐的关注明显不够,甚至不能正确的处理自然与建筑功能间的联系与关系。通常情况下,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集中了各种高科技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却忽略了自然资源在其中的比例,这就导致现在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不能有效结合自然,最终的结果就是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表现的不够协调。
3.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方法过于单一,没有体现时代性,没有展现地方性风格
我国近几年的时间里,广泛的使用简单化的大草坪设计方法,以及帽子工程等方法,这导致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没有现代艺术的特色,人们频繁的模仿陈旧的设计观念,使城市中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没有地方性,不能体现时代感。
4.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缺乏公众的参与
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研究,可以发现,不管是广告设计还是绿化设计,或者是建筑设计,他们都是由个人和私营单位进行设计的,设计作品的过程中没有征求公众的意见与想法,将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变成了个人展示的舞台,设计作品中个人意志较多,不能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
三、我国公共环境艺术设计问题的对策和相关建议
我国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在不断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设计界对以上所述的各种问题已经开始关注和重视。一些专家学者指出,进行公共环境艺术设计要对各种有关公共环境的学科进行融合,同时应该加强建筑设计师与艺术家之间的互动。在此基础上,使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能够达到美化社会环境,净化人们视野的作用。
1.通过各方面协调,充分的引导公众参与到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
近几年来,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日趋复杂,这决定了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有多方进行协调合作,让公众可以积极的参与了公共环境的设计中,从而达到公共环境美化的目的。在对这一方面实施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在设计前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深入地了解公众的建议以及他们的审美需求,并对调查来的资料进行分析,最终形成设计作品。这样的作品不仅能满足对公共环境的美化,同时能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
2.建立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咨询机构
城市艺术设计咨询机构是时代的产物,这是从现代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方面考虑,以及提高公众居住质量方面考虑的最终结果,将城市环境艺术的管理与设计进行协调统一,才能够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环境艺术作品,使所设计的作品成为这个城市的形象和标志,有效的改善公众的生活环境质量。
3.在设计中充分结合高新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人类正处在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也应该充分的运用高新科学技术,对人文背景和环境特色进行表现。
4.重视地方性文化,采取地方特色的文化设计
每个地方的发展历程不同,所拥有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都不同,公共环境艺术设计想要在设计作品中充分的表现出这个地方独有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就必须再进行设计前,充分地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够在设计的作品中充分的、有效的融合当地的特色,进一步实现自然、文化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四、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公众的日常生活范围在扩大,涉及到的方面也越来越广泛,同时,对公共环境的要求也变得多样化,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社会中还有着儿童老年和一些弱势群体,良好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产品可以满足不同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需求。所以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应该以人为本,更加的人性化。
参考文献:
1.1人工诱导的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
人工诱导的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生长到10~15年生时,上层林木已经郁闭,下层红松及萌生阔叶幼树被压。这种林分,一般可采取上层抚育法(群众称之揭盖采伐),首先对上层大阔叶树本着“留优去劣”的原则进行择伐,伐除胸径20cm以上阔叶树及全部病腐、枯死及非目的树种,保留胸径8~18cm,有培育前途的优良中小径木,伐前还要全面清场,清场时适当保留部分有培育前途的优良阔叶幼树及全部红松幼树,伐后仍为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分。在当前生产作业中对上述类型林分,以解放红松为由,采伐时一次性把上层大阔叶树,不分大小、好坏全部伐掉。而且伐前清场时,只保留红松幼树,把所有阔叶幼树也全部伐光。伐后对采伐剩余物枝丫梢头顺山摆放堆积,林地上形成了疏密不均、高低不齐的红松幼林地。
1.2人工诱导的同龄阔叶红松林
人工诱导的同龄阔叶红松林生长到10年生以上,开始郁闭,一般进行第一次抚育采伐(即透光抚育采伐),首先伐除红松Ⅳ、Ⅴ级木,部分非优良目的阔叶幼树及全部劣质、病腐及非目的树种,保留Ⅰ、Ⅱ、Ⅲ级红松幼树及部分有培育前途的优良阔叶幼树,伐后针阔比调整到6红4阔、5红5阔或7红3阔为宜,仍为同龄阔叶红松林。实际上,在抚育采伐作业中偏重红松,否认阔叶树,因此,在实际作业中,不分好坏把红松幼树全部保留,阔叶幼树全部伐掉,为了补充位置,在没有红松幼树的空地上,才适当保留一些阔叶树,伐后基本上形成了红松纯林。
1.3人工营造的阔叶红松林
人工营造的阔叶红松林多为株混、带混和小块状混交林。由于各混交树种生长速度及树高生长速生期到来时间各异,种间竞争十分激烈,造林后10年左右时间,总有一个优势树种生长迅速而占据上层空间,其他树种被压;又由于主栽树种红松,幼年生长缓慢,往往处于被压状态。因此,在第一次抚育采伐时,为了保留红松,把阔叶树全部伐掉。可是,由于阔叶树萌生力很强,生长迅速,当林分生长到20年生时,后萌芽起来的10年生阔叶幼树高生长又很快超过红松幼树,而红松幼树二次被压,为了保存红松,生产中又将萌起来的阔叶幼树全部伐掉,解放红松。但是,当红松生长到15~20年生时,树高速生期已经到来,生长到30年左右时红松已占据上层空间,再萌生起来的10年左右阔叶幼树完全处于被压状态,加之萌生的阔叶幼树多为阳性树种,不耐阴,很快被红松压死,最后也变成了红松纯林。
综上所述,几十年来,通过各种方法,人工培育起来的阔叶红松林,经过几次抚育采伐后,最后都变成了红松纯林而告终,这就是辽东山区阔叶红松林生产经营中的现实情况。
2存在问题
2.1重视红松,轻视阔叶树
有些生产单位只看重红松树种重要,轻视阔叶树。认为红松是主栽树种,目的树种,种、材优良,经济价值高;阔叶树是伴生树种,可有可无,而且阔叶树萌生力强,砍不败,伐不光,因此,在生产中不按规程规定作业:见红松就留,见阔叶树就砍。这样经过几次反复作业后,把许多有培育前途的阔叶幼树逐渐伐光。
在人工诱导的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上层抚育作业中,由于原保留的大阔叶树处于上层,影响红松生长,因此,必须揭盖采伐,在采伐中又不能按照规程操作,本应择伐而改为皆伐,一次性把上层大阔叶树全部伐光,同时在伐前清场作业中,又不分大小、好坏把所有阔叶幼树也全部伐掉,只保留红松幼树。
在人工诱导的同龄阔叶红松林中,当进行透光抚育时,对红松与阔叶树也不能一视同仁,凡是有影响红松生长的阔叶树或阔叶树与红松处于同等生长位置的,只保留红松,把所有萌生阔叶幼树全部伐光,只有在没有红松幼树生长的空地上,为了补充位置,才保留少数阔叶树。
在人工营造的阔叶红松林中进行幼树抚育或透光抚育采伐过程中,对红松与阔叶树也不同等对待:偏重保护红松,尽量采伐阔叶树。
综上所述,由于偏重红松,轻视阔叶树,经过几次采伐作业后,把原有的阔叶红松林都变成了红松纯林。
2.2不按规程办事,有单纯取材观点
“森林经营技术规程”规定择伐改造林冠下更新红松,人工诱导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揭盖采伐时,必须进行择伐作业,本着留优去劣原则,伐除部分大阔叶树,保留部分优良阔叶幼树及全部红松幼树,伐后仍为异龄复层阔叶红松林分。但是,有些生产单位,不按规程操作,只图方便、简单,为了多取材,揭盖时,对上层木不分好坏、大小一律伐除,同时在揭盖采伐前林下清场时,把所有阔叶幼树也全部伐掉,伐后只留下大小不等,高低不齐的红松幼树。这样既破坏了原有林分结构,也破坏了森林环境。
2.3林业经营单一,缺乏综合经营、生态经营观点
森林经营的目的是为了把现有森林“越经营越多,越经营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复合经营、立体经营。但是,在当前生产中,只顾木材生产,单纯培育林木,忽视综合经营,不能充分利用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发展多种经营。木材资源是森林资源中的一小部分,仅占森林资源总价值中15%左右,而大部分是林副产品资源、生态资源,占85%以上。如以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林下种植种植人参、细辛、五味子、食用菌类、山野菜等;养殖林蛙、食草动物,采集山货野果等生产,其收益极高。当前林业经营中恰恰忽视了这方面,浪费极大。更为重要的是,辽东山区的森林是辽宁省城乡的绿色屏障,水源基地。
它担负着沈阳、本溪、抚顺、鞍山、辽阳、盘锦等地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用水。这里有大小水库30多座,辽宁省的四大水库都在这里,同时也是辽、浑、太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这里的森林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经营管理好这里的森林极为重要。
3对策
3.1加强领导、转变观念,严格按照森林经营技术规程办事
加强各级领导及全体林业工作人员思想认识,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辽东林区是保证辽宁省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绿色屏障,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在维护生态平衡、防灾、增产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
要充分认识到培育人工阔叶红松林是迅速恢复顶级森林群落和良好森林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大力提倡择伐作业,严禁对天然次生林进行皆伐改造,林冠下更新红松,幼林抚育时适当保留一些有培育前途的阔叶幼树,人工诱导阔叶红松林是恢复人工阔叶红松林的有效措施。《森林经营技术规程》是经过多次反复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在森林经营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执行。
3.2加强林政管理,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提高林业队伍建设
加强林政管理,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必须建立健全林管机制,加强资源管理,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制度和按“森林经营技术规程”要求设计和审批,并严格执行检查验收制度。同时加强林业护林人员、林业公安人员及技术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保护森林资源,对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
3.3克服单纯取材,只注重红松,轻视阔叶树思想
森林经营单位培育森林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森林综合效益。单纯取材是粗放的、掠夺式的经营,这样会破坏森林,耗竭森林,必须彻底克服。要想充分发挥森林综合效益,必须应用种间生态位原理,以多树种并存,针阔并重来调整林分结构,建立多树种、多林种、多层次、多种经济成分并举的生态绿色产业体系,实现森林多效益的充分发挥。用任何一种单一树种培育起来的森林都是暂时的、脆弱的,不能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因此,必须克服重红松,轻视阔叶树的观点。
3.4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3.4.1建立木材综合利用企业森林采伐后,对原木要进行深加工,根据市场需求加工成各种板方材。
将加工剩余物如板皮子、锯末子等再加工成木炭。同时锯末子还是发展食用菌、木耳、蘑菇的必需原料;森林采伐剩余物如枝丫梢头,应全部下山,作为发展食用菌、木炭、烧柴的好原料,建立木材生产,加工一条龙的林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