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人工智能课心得体会

人工智能课心得体会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人工智能课心得体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人工智能课心得体会

篇1

科技发展心得体会1科技的发展到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呢?请跟我来看看吧!

科技的进步让我们的学习环境更加优越了。妈妈说以前的学校是用泥土、瓦片盖成的,没有风扇、没有空调、没有电视教学、更没有电脑课件,学生们只能在夏天热、冬天冷的教室里听课,老师只有用一块擦都擦不干净的黑板教课。不像我们现在,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着老师讲解,看着电视、电脑课件,学习起来可带劲了。

科技的发展到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呢?请跟我来看看吧!

科技的进步让我们的学习环境更加优越了。妈妈说以前的学校是用泥土、瓦片盖成的,没有风扇、更没有空调,没有电视教学、更没有电脑课件。学生们只能在夏天热、冬天冷的教室里听课,老师只有用一块擦都擦不干净的黑板教课。不像我们现在,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着老师讲解,看着电视、电脑课件,学习起来可带劲了。

科技的进步让叔叔阿姨的工作更加安全、高效了。听奶奶说以前耕田全靠人用锄头一锄一锄的挖,农民伯伯们每天只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工人叔叔们搬运再重的物品、干再危险的工作都必须亲力亲为。而现在,农民伯伯有了农耕机,一个人操作一台机器一天能干好多农活,剩余的时间,他们就可以尽情的玩乐了。工人叔叔们有了机器人的帮忙,工作效率更高了、再也不用亲自去做那些危险的事情。

科技的进步不仅让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它让我们穿得更加舒适、更加漂亮了。从以前的布衣、棉服,到现在的毛衣、真丝裙、羽绒服;从以前的手工缝制,到现在的机器大批量生产,衣服的材质、款式多种多样、变化多端。也让我们吃的更加丰富、更加可口了。以前的人们只能吃当时、当季的食物,而现在的我们,世界各地的、反季的食物随时都能吃到。而且有了电饭锅、高压锅、电烤箱等等的帮忙,食物也更加美味了。

科技的进步还让我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以前人们出行都要走好远的路才能坐上火车、汽车,现在不光城市交通便利、就连农村也村村通公路了,高铁、飞机让我们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真是数不胜数呀!我们的祖辈、父辈们用他们的辛勤和智慧使科技有了很大的进步,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但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难题,比如:现在的汽车还不能避免侧翻、飞机还有失事、机器人还不能完全代替人们工作等等。

所以,我们必须勇于开拓、敢于创新,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让人们享受到更多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

科技发展心得体会2科技,不断地在改变我们的世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有趣,便捷。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近两百年中,科技发展迅猛。从明清时期使用的煤油灯到今天使用的节能灯;从十九世纪初的无线电报到十九世纪末的有线电话;从二十世纪中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的“埃尼阿克”计算机到今天的多媒体计算机;从二十世纪末使用的“大哥大”到如今的4G网络。因为科技,我们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同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那么未来的世界将是怎样的呢?

二十一世纪将是生物技术时代。未来将在有机酸等发酵产品、开发生物固氮和蛋白质工程、生物农药、人工智能、人类基因组计划、治理污染等多方面取得进展,逐步发展成为跨领域的生物技术时代。

二十一世纪将是智能交通时代。随着汽车增多,使交通事故、交通堵塞和废气污染成为越来越严重问题。因此,一使道路交通实现铁路(线路)化管理,从而大大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道路的利用率。主要优点一是改进汽车的安全性,实行自动控制,二是对交通实施智能化控制,如自动付费等;三是通过卫星定位系统为地面行车提供最佳行车路线。

二十一世纪是纳米时代。纳米技术是以纳米(1纳米等于十亿分一米)为长度单位的产品的技术,所制成的微型机械非常微小,如目前最小的电磁电动机,重量仅为4毫克,直径8毫米,转速达每分钟1万转,工作电压1.7伏。纳米技术将应用于人类各个领域,能在危险环境中排除故障,能用于家电的自动调节,能充当医生进入人体医治疗疾病等。

这就是我们的科技,这就是我们的未来的世界。我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产品、技术成为现实。

科技发展心得体会3“咣”的一声,时光宝盒把我带到未来的科技馆中。

进入科技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使用太阳能LED灯的喷泉,它采用循环水系统,是环保型设计。绕过喷泉池,来到选择区域,共有大小25个入口,入口处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游客首先要选择不同的通道进入,如果是未成年人要通过红色入口,而成年人则进入蓝色入口,老年人行动不便,则进入无障碍绿色入口。

之后,游客便乘坐时速为8000公里的时光机来到所属的馆中。第一个区域为动物乐园,这里主要有一些动物方面的展览及动物体验机,例如恐龙生存体验是模拟恐龙的生存过程。除了这些,在动物乐园中还有一个招牌项目,就是“探索亚马逊”。乘客坐在冒险飞车上进入时光隧道,两边是奔跑的大象、狮子以及热带雨林中的动物。一切都是用4D技术做成的,十分逼真,伴有动物的叫声和座椅的前后左右摆动,给游客以真实冒险的享受。

结束了动物乐园的旅程,下面就来到了植物王国。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参观花卉展览,欣赏各种植物,还可以查阅有关植物的资料,培育出自己喜欢的植物种子并栽种,这些有趣的活动会让游客在欢乐的体验与尝试中得到知识。一进门,一股栀子花的香味扑鼻而来,不过这不是真的花朵散发出的味道,而是利用花粉分泌出的特有成分转化而成的。在植物乐园中,到处都有这些人性化的设计,营造出了一种温馨的气氛。

第三部分是未来世界,在这个区域中,主要是有关科学技术、未来探索和宇宙之谜的展示。其中最有趣的要数“模拟宇宙飞船舱”。在这里,你可以成为一个宇航员,试穿宇航服并体验太空失重的感觉,甚至可以“挑战擂台”赢得火星、金星、土星、木星四大星球的旅游套票,进一步感受宇宙的奥秘。除了“宇宙之谜”外,在未来世界这个单元中,你还会看到有新颖的科技产品展示,其中有机器人还会邀请你参加他们在未来房屋中的Party,体验更多的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的方便与快捷。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科技馆。让科学这把金钥匙带领我们遨游神奇的未来!

科技发展心得体会4对于科技这个词语,大家都很熟悉。简单说来,科技就是科学技术。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它是指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总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如雨后春笋,正在祖国大地迅猛地发展。环顾生活,科技是无处不在的,科技就在我身边!

夜晚走在路上,有电灯给我们照明;给朋友打个电话,随手可以掏出手机;回到家里,打开电视看看新闻,开启电脑,可以和朋友聊天;妈妈用电饭煲蒸好了饭;开开电暖器;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着妈妈用电炒锅调制出来的美味佳肴……你看,随时随地,我们能离开科技吗?

科技的用处可是大了去啦!比如说:如果没有电动车,我们就不便和远方的亲朋好友交往;如果没有动车组,人们到各地旅游就很难实现朝发夕至;如果没有航天飞机,人们进入太空将是一句空话;如果没有破冰船,我们就很难到南极考察;如果没有航天器具,人们登月将只能是幻想……

相反,有了科技,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有了传真,我们的文件,瞬间可以轻松地传出!有了机器人,它可以置身人们难以到达的空间;运用激光,可以制成健身器材;有了空调,即使是炎热的夏日,也可以让人们舒适如春……

不难看出:这一切,人们享用的都是科技的成果!

由此可知:科技,帮助我们创造了优越的生活环境;科技,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科技,是全世界人们智慧的结晶!

我们身处科技中,要不断学习新的科技!

科技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还要大力发展科技!

科技发展心得体会5这一天,我乘座着我的最新发明“超音速飞机”去看望小学时期的老师20年了我为了这架超音速飞机没能去看望老师,我真是有些惭愧啊,想想老师为了我们的未来付出了多少心血啊!我想20年了老师肯定老了许多,那时候年轻的老师,现在肯定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了,我猜想着。

一个声音把我从猜想中叫醒,我一看原来是一架“超级水。陆。空。飞机”,虽然我的“超音速飞机”也是水。陆。空。飞机,但是我的飞机系统设置跟它那架飞机的系统设置简直是有天地之别啊!这架飞机是我的小学同学郑勇勇发明的,他不是在美国吗?怎么回来了?”

篇2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0―0043―04

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首次把“人工智能初步”设置为选修模块,与多媒体、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等一起列入信息技术课程体系[1]。此举曾被视作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然而,在如今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已经全面铺开之际,人工智能选修课程的推进仍然举步维艰,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 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的现状分析

自2004年我国部分省级实验区开始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四年之久。从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模块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三个选修模块的实施情况较好,而数据库技术与人工智能初步两个选修模块的推进情况相对不佳。特别是人工智能课程,至今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设该课程的学校寥寥可数,少数高中展开了一定的探索和实验,而大多数学校仍持有观望态度。以下分别从实施取向和实施层次的角度分析该课程的现状:

(1) 课程实施的取向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课程与教材,按照统一规定执行教学计划,对学校和学生的评价也是按照统一标准与方式实施的,因此我国以往的课程实施基本上都采用了忠实观的取向[2]。本次新课改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过程难免受到这种取向的影响。然而,新课程标准中对信息技术技术各个模块的具体实施并没有明确而详细的规定,从而使教师对包括人工智能模块在内的课程实施缺乏长期惯于依赖的参照和依据,增加了课程实施的难度,造成部分模块的课程难以开设的情况。

(2) 课程实施的层次

课程实施包括五个层面的变化,即教材的改变、组织方式的改变、角色和行为的改变、知识与理解的改变、价值的内化[3]。目前高中人工智能课程在教材改变的层面已经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现已出版的五套教材在体例、版面、学习活动、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多样化的设计,基本上贯彻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课程目标和理念。在组织方式的层次,少数已经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学校结合学生的兴趣与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课程的组织。然而,仍然有一些地区或学校不愿或不习惯打破原有的课程组织方式,而是采用硬性规定的方式,人为指定两三门课程,将选修变为必修,限制学生的自由选择,依然维持原有的固定班级授课的形式。教材的改变仅仅是课程实施的开始,在组织方式、角色或行为、知识与理解、价值等层次,大部分学校还未发生变化或变化还很小。

(3) 课程实施的典型个案

目前国内开展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或实验的典型学校如表1所示。总体来看,这两所学校都地处东南沿海地区,且学校本身比较积极参与高中新课改的实践探索,属于“敢于吃螃蟹”的类型。考虑到课程本身的要求较高,两所学校都选取了基础较好的学生开展教学。到目前为止,两所学校均已开展了三期的教学或实验探索,任课教师及时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并在相关教学刊物或课程研修活动中与广大一线教师分享教学经验。

二 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的影响因素

根据Snyder的研究,可以把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四个方面:课程改革自身的性质、校区的整体情况、学校的水平以及外部环境[4]。结合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的现状,本文分别从以上四个方面来探讨影响该课程的主要因素。

(1) 课改自身的性质

课程改革本身的性质是影响课程实施的第一要素。它包括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及其相关性、改革方案的清晰程度、改革内容的复杂性以及改革方案的质量与实用性。结合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调查研究,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和教研人员对课改的必要性应该认识得比较到位,然而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中是否有必要单独开设人工智能模块存有疑惑。其次,不少教师对课程改革方案(课程标准)的认识并不是非常清晰。他们认为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实施建议等内容相对抽象,不易把握和理解,缺乏具体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再次,人工智能课程的实用性相比其他模块并不明显,课程内容也相对难度较高。这些因素造成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不强、实施难度大、实用性不高,直接影响人工智能课程在学校的顺利设置。

(2) 校区的整体情况

校区的整体情况主要包括地区的适应性、地方管理部门的支持、教学队伍的培养、教学研讨和交流等等。各地区对课程改革的需要程度会直接影响人们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学校对课程改革的需求程度不同,从而造成了课程实施的地区差别。从目前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或教学实验的学校来看,均分布于东南沿海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些学校的共同特点是基础条件较好,对课程改革的积极性高,敢于进行教学尝试和革新。此外,地方管理部分的支持对课程实施也有很大影响,如广东省为了推动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专门出台了关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指导意见[5]。其中强调“要特别注意人工智能初步”,并针对人工智能课程提供了较为具体的教学建议,从而促使该省出现了全国最早正式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学校。师资队伍也是影响课程的因素之一。目前大多数高中缺乏熟悉人工智能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专业教师,使得学校无法开设该课程。因此,有关人工智能课程的研讨和学习交流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这些方面的活动总体上相对缺乏。

(3) 学校的水平

学校水平对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包括校长的作用、教师的个人特征和教师集体的行为取向。学校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单位,校长和教师是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因。校长对课改理念的理解,以及对课改的支持、参与程度都会影响课程的顺利实施。校长通常会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权衡课程改革可能对学校形成的各种影响。在高考的影响下,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各科中长期存在地位“低人一等”的现象,甚至出现课时常被“侵占”的现象。如果校长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不重视,那么要求学校开设人工智能选修课无疑是一种奢望。此外,一所学校教师个人和集体的改革意识的强弱也会影响课程的实施。从人工智能课程的现状来看,恰好印证了这一点:改革意识强的教师个人或教研组即使没有上级的硬性指令,也能积极展开各选修模块的教学尝试和探索,并自觉地从教学者成长为研究者,而思想保守的学校即使具备了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也不愿积极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长期停留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的层次。

(4) 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的重视、外部机构的支持以及社区与家长的协助。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表明,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机构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新课程的顺利实施。特别是我国长期以来受到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课程改革通常是自上而下的模式,新课程的实施主要依靠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和指令的推动。本次新课程改革同样继承了这一模式,但是整个教育体制和评价体系未能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在某些方面造成各级教育部门的政策抵触,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此外,社区与家长对新课改的认识和态度也影响到人工智能课程的实施。研究表明,社区与家长更加关心的是新课改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否会给学生造成更大的负担,而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则是其次的考虑。因此,要使社区与家长认识和了解课程改革的意义和目标,引导其关心新课程、支持新课程才能更好的促进新课改的健康发展,进而才可能使得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高中各科选修模块得以全面开设与实施。

三 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的反思

通过调查访谈以及与相关授课教师的交流,笔者了解到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情况和教师的经验体会。总体来说,该课程的推进情况不如预期理想,需要从课程的设计、管理、教学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反思。

(1) 课程设计

本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将原来的一门课程分解为1个必修模块和5个选修模块,从而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人工智能初步”选修模块是作为智能信息技术处理专题设置的,以反映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趋势,体现教育的时代性要求。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技术掌握与使用的过程中,逐渐领会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以及对科学技术和人类发展的深远意义[6]。然而,以上的描述更多是该模块的隐性价值,相比其他模块该课程的显性价值并不是很直观。而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较多关注的是该课程的显性价值:课程能给学生带来些什么?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否有较大提高?教师们在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价值依托之前,一般不会贸然开课。这一点值得课程设计者和教研人员的深刻思考。

通过网络问卷调查,不少教师认为人工智能课程在高中开设是有一定必要性的[7],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学习该课程。课程应面向对人工智能有一定兴趣的学习者,且最好有一定的基础。事实上,相对于其他选修模块,选择人工智能课程的学生并不是很多。因此,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可以考虑优先在发达地区条件较好的部分学校开设,再进一步利用其示范作用,以点带面,逐步铺开培训、指导、交流的规模和影响面,积极稳妥地推进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的建设。

(2) 课程管理

课程的有效管理有助于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中小学课程由原来的中央集权管理体制逐步转变为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管理体制。国家负责课程的总体规划,省级教育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课程计划或实施方案,而学校也将有权根据学校传统或学生兴趣开发适合本校的课程。目前人工智能课程虽然已被列入国家课程标准,但在地方管理层面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部分地区考虑到高考因素,直接将人工智能模块排除在学生的选择范围之外,无疑成为阻碍该课程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高中了解熟悉人工智能教学内容、方法的教师十分缺乏,相关教育主管部门需加强该课程的师资培养,邀请教材编写人员和相关专家,积极开展各级培训、研讨和交流活动,以务实的态度来听取学科教师的意见,为他们提供一些明确的、可操作的指导和建议。也可以开展优秀教学案例的征集和评奖,通过公开课的观摩和点评活动,或吸纳中学教师参与有关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的课题,以此提高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此外,国内高等师范院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应该对新课改作出及时的反应,针对高中信息技术各选修模块为师范生开设相关的课程,为课改的成功实施提供后备师资力量的支持。

(3) 课程教学

从已开展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或实验情况来看,主要的教学体会包括:教学对象选取时要有针对性,不宜硬性指定,应结合学习者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基础供其自由选择;由于课程的理论和技术的要求较高,不宜大量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应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供学生实践;为保证教学进度有序进行,可通过课堂小测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应提供良好的网络条件和计算机设备以支持课程教学和实践的顺利开展。

国外一些高校通过远程网络的手段与中学合作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加快了课程建设的步伐,并提高了教学质量。大学负责教学网站的建设维护,主持与中小学的讨论答疑,中学则负责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文中个案也印证了这种做法的有效性:让一些致力于高中人工智能课程研究的高校和部分条件较好的中学建立共同体,协作推动课程的实施。一方面,高校研究人员能为中学提供教学指导建议、技术和资源的支持;另一方面,中学的教学实践也为高校进行课程教学研究提供了材料和依据。

(4) 课程评价

研究表明,评价目前已成为影响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问题[8]。从本次课改的动因来看,针对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的高考选拔制度在很多方面呈现的弊端,新课改力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一局面,努力使学习者能够真正获得全面的发展。但是,在目前情况下以高考为“指挥棒”的评价体系短期内仍然无法发生质的变化。高中新课改实施以来,部分省份相继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了高考的范畴,以往信息技术课程不受重视的情况逐渐得到了一些改善。然而,高考是否解决信息技术课程评价问题的一剂良药,进而为人工智能课程的实施及其评价带来新的希望,目前仍是值得怀疑和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当前高考科目已经较多,再增加科目无疑会加重学习者的负担,且很容易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

其次,虽然新课程标准中提供了关于课程评价的建议,但是其中的内容仍然比较抽象,可操作性不够。如在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综合应用多种过程性评价方式,适当渗透表现性评价的理念,等等。这些内容从理念上来讲都是很好的,但是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操作实施,对一线教师而言仍是不够明确和难以把握的问题。而且,信息技术课程的每个模块各有特色,然而课程标准并未就此提供专门的评价建议。因此,一套科学合理、适合人工智能课程的评价体系和方法仍需要教研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2] 钟启泉. 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07-214.

[3] Fullan, M. & Pomfret, A. Research o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J].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1997, 47(1).

[4] Snyder J.B. & Zumwalt K.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M]. In Jackson P. W. (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92.

[5] 珠海教育信息网. 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 [DB/OL].

篇3

1现状分析

我国的智能科学与技术(intellig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ist)专业创办至今已有8年历史了。它从无到有,逐步壮大,现在全国已有近20所大学试办这个新专业[1-2]。应该说,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8年征途并不平坦,开拓者们也为之付出了艰辛和心血。现在,我们至少可以说,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已再不是“婴儿”,而是“小学生”了。然而,我们需要继续努力,上好中学、大学以及研究生课程,迈上专业建设的新征途,攀登学科建设的新高峰。

在ist专业建设上,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等起了重要的带头作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及其教育工作委员会等工作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发挥了很好的组织作用[3-4]。他们齐心协力,默默奉献,做了大量有目共睹的开创性工作,值得充分肯定。现已有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培养出ist专业的毕业生。也就是说,我们有了ist专业的第一代“产品”了。然而,我们的ist专业还是有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发展速度比预料的要慢,发展规模不如预期的大,发展目标还有待进一步明确。笔者试图概括我国ist专业发展的喜与忧,探讨发展战略,为ist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出谋献策,供同行讨论与参考。

2喜忧参半

如上所说,我国ist专业的发展既取得可喜成果,又存在某些忧虑,即喜忧参半。下面拟就ist专业的办学成绩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2.1主要成绩

归纳起来,8年来,我国ist专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包括下列各点。

1) 申报并获准试办ist专业,促进信息科学和智能科学的发展,为国内外信息科学学科建设开辟了一个新的增长点。

2) 在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ist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为专业建设建立了基本框架[5-6]。

3) 结合ist的专业特点和教育发展要求,初步规范了ist专业课程设置,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一大批成果[7-8]。

4) 编写了一批具有明显特色的相关教材,为新专业教学和学科建设提供必要的资源,起到较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7,9]。许多学校在实验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探讨,并积累了不少经验,值得推广与借鉴[10-12]。

5) 聚集了一群有志于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教师,形成了一支热爱教育、乐于奉献、熟悉业务的师资队伍,为ist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6) 经常组织本专业的教育与教学研讨会和座谈会,进行全国性或校际间的交流,总结心得体会,共同提高,使ist专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7) 培养出一批基本掌握智能科学技术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能力的本科毕业生,为国家输送有特色的急需的建设人才。

8) 为争取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重要进展,为ist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重要条件[13]。

2.2瓶颈问题

概括地说,ist专业建设和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涉及如下几点。

1) 专业规模和发展速度没有达到预期结果,仍停留在“试办”状态。

到目前为止,全国试办ist专业的学校已近20所,已初具规模,“闪亮登场”[2]。然而,本专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不尽人意,离“大发展”的预期结果尚有较大差距。

2) 办学主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跨学科大联合的氛围。

如前所述,北京大学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等对ist专业建设发挥了重要的带头和组织作用。由于ist专业具有高度跨学科等重要特点,单纯依靠某一两个现有专业来“派生”和由一两个学会来“催生”ist新专业,是难以快速发展和如愿以偿的。现有专业或学会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其他学会间的交流合作也需要有改进之处。

3) 教学大纲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存在差距,有待更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4](以下简称《纲要》)是我国“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战略部署。《纲要》中许多新思路是我们以前没有想过的。ist的教学大纲需要按《纲要》的要求进行大刀阔斧的修订,力求符合《纲要》精神。

4) 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亟待加强。

在新专业建设初期,实验室建设投入经费有限,这对开展实验教学有些不利影响。一些学校的实验未能满足ist专业各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5)ist专业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急需探讨与建立。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教育的一项经验。《纲要》也强调“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对本科生教育的重要性。虽然有许多企事业行业适合ist专业就业,但该专业不像机电、化工、通信、冶金等专业那样有比较对口的实习和就业企业。因此,探讨与建立ist专业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也是一项比较艰难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3发展策略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以下特就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战略提出若干思考。

1) 树立“大智能科学技术”思想,突破单个学会的局限性,通过大联合、大合作,实现大团结、大发展。

一个专业要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发挥该专业的特有作用,没有足够大的规模是不行的。例如,自动化、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等专业,全国有数以千计的大学开设。我们是否可以设定ist专业发展规模的第一个目标,即争取在5~10年内,有50~100所大学开设该专业?如果能够实现这个目标,ist专业就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大道。到那时或者更早一些时日,“试办”也就必然被“正办”所取代。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大多数大学强调“办学资源有限”,不大愿意支持申报新的专业,这对ist专业的发展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我校的ist专业就是经过3年努力,才向国家教育部呈交《高等学校增设专业申请表》的。

我们需要把圈子搞大些,进行跨学科的大联合,集思广益,合作共赢,谋求ist专业的发展大计。基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的学科特色,由caai牵头组织申报ist专业及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是顺理成章的。同时,单个学会也有局限性,虽不能说是“势单力薄”,但力量不如合作的强大。提倡和实现多学会联合举办智能科学技术教育教学研讨会,以及多学科联合申报与建设ist专业,将克服原有局限性,并以大联合促进大发展,应视为一种可行策略。在今后的ist办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主动加强与相关学会(含一级学会和二级学会)和高等学校(含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的联系与合作,力争办好已有的ist专业,创造经验,扩大辐射作用和积极影响,争取有更多的高校申报与加入ist专业行列。

2) 再接再厉申报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力争获得批准。

在全国同行及多个学会有代表性的专家建议和支持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及其教育工作委员会积极组织一批有识之士,从事“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的论证和申报工作,并取得重大进展。由于一些原因,申报工作在最后阶段未获通过与批准,需要大家继续努力。“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的获得,必将为ist专业提供更为宽阔的发展空间,使ist专业攀登新的高峰。

3) 申报成立“高等学校智能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并争取改“试办”为“正办”。

目前,国家教育部的专业设置分为“一般”专业和“试办”专业两种。绝大多数专业属于“一般”专业,只有少数专业为“试办”专业。顾名思义,“试办”者为“试验办学”,经过一定时间的试验后,成功者就可“转正”为一般专业;不成功者就可能被取消“试办”资格。当务之急,是要把“试办”的ist专业办好,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力争早日去掉“试办”帽子。同时,作好必要和充分的准备,尽早向国家教育部申报成立“高等学校智能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便得到教育部相关部门的更多指导,并通过“教指委”与兄弟专业交流,更好地学习兄弟专业的办学经验。

4) 高标准严要求,全面修订ist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以适应国家对智能科学和智能自动化高层人才的需要。

《纲要》中提出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以及“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等思想和教改措施,对于我们转变办学观念和进行教学改革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们需要以高屋建瓴的姿态认真深入学习,联系ist的专业实际,注重创新,进一步修订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以期更好地满足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各校在修订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要注意保持不同学校的共性与本校的个性特色。

5) 树立精品意识,创建更多的精品课程,编写富有特色和体现创新的ist各类教材。

由于办学历史较短,办学规模较小,ist专业的教材建设远未达到精品境界。随着时间的推进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在教材使用中积累的经验和吸取其他相关专业精品课程教材的编写经验,这个问题可望逐步获得解决。我们一定要对ist专业的精品课程建设及其教材建设,包括基础教材、专业基础教材、专业教材和实验教材等给予高度重视。

6) 下大力气加强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

ist专业是一门前沿交叉学科,也是一门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学科。无论是学习和深入理解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还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都离不开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我们可以把网络教学看做是一种更加先进的实验教学,它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够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获取更强的能力。

在新专业建设初期,实验室建设的投入经费有限对开展实验教学有些不利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设计好实验项目,充分发挥有限的实验室建设经费的作用,尽可能开设出本专业教学急需的实验内容;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其他“传统”专业实验室或公共实验室,以弥补现有ist专业实验室的不足。

建设与发展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还有许多需要考虑的问题,如建设一流教师队伍、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管理、探索产学研结合模式、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等。这些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都是ist专业发展值得思考的内容。

4结语

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已取得可喜成绩,但与整个学科和专业的长远发展目标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和不少问题。如果能够突破现有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和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局限性,树立智能科学技术大学科思想,实现更广泛的大联合,并采取切实措施扩展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我们的学科和专业就有望获得更快的发展。

一级学科博士点对于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继续申报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并在申报过程中最广泛地团结相关学科和学会的专家学者,争取理解与支持。

上述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键问题,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树立本专业的科学发展观。如果在这两方面

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那么专业发展的其他问题,如改变专业“试办”为“正办”、申报成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及课程与教材改革等,就可能迎刃而解。

只要我们再接再厉,团结一心,求真务实,科学发展,我们的ist专业就一定能够越办越强,越办越好,办成有特色、有影响的专业,办成一流的专业。

注:本研究得到国家教育部精品课程“人工智能”(2003年)和“智能控制”(2006年)、全国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人工智能”(2007年)、国家级“智能科学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08年)、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人工智能”(2011)以及湖南省和中南大学精品课程和其他教改项目的支持,谨表感谢。

参考文献:

[1] 王万森,钟义信,韩力群,等. 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9(11):10-14.

[2] 蔡自兴. 智能科学技术课程教学纵横谈[j]. 计算机教育,2010(19):2-6.

[3] 谢昆青. 第一个智能科学技术专业:回顾在北京大学六年来的创建历程[j]. 计算机教育,2009(11):16-20.

[4] 钟义信. 智能科学与创新教育[j]. 中国大学教育,2006(1):28-30.

[5] 邓志鸿,谢昆青,谭少华,等. 智能科学技术专业建设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10(19):48-50.

[6] 张彦铎,王海晖,刘昌辉. 地方工科院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9(11):38-42.

[7] 杨鹏,张建勋,刘冀伟,等. 智能科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10(19):11-14.

[8] 谷学静,王志良,黄晓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9(19):108-111.

[9] 祝长生,王志良.“人工情感”教材建设与教学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1):98-101.

[10] 方勇纯,刘景泰. 南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体系与实验环境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09(11):21-25.

[11] 彭书华,李邓化. 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10(15):100-103.

篇4

0 引言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 CAI))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传统的集体化教学方式相比,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如下优点:(1)能够呈现单纯的文字、数字等字符教学信息,而且还能输出动画、视频、图像和声音,能非常容易做到教学信息的图、文、声并茂,这种多维立体的教育信息传播,增强了信息的真实感和表现力。(2)可以增加课容量,提高课密度。(3)讲解更直观、更清晰、更具吸引力,学生学得更快且印象更深。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动画制作,形象逼真,易于理解,学生学习兴趣高,教学效果好。(4)可以根据学生个别特点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对学生的学习做出个别、具体地指导,因材施教。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1 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策略

1.1 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教学系统化过程。它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着眼整体,统揽全局,即教师在安排每一个教学活动时,胸中有全局,兼顾各方面,而不是片面强调突出某一点;二是指循序操作,精细落实,这表明教学的效果来自于环环相扣、扎实有效、连贯一致的教学促进行为。

1.1.1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学习类型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1.2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1.1.3 要依据教学过程前后情况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测试,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在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1)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CAI。(2)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3)适当控制课堂教学信息量。

1.2 计算机辅助教学策略

计算机辅助教学策略的目的在于研究通过怎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策略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2.1 指导式教学策略。指导式教学策略是按照教学要求事先制定教学程序,学生在教师系统讲授和直接辅导下学习,掌握知识。

1.2.2 发现式教学策略。发现式教学策略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操作,分析、研究有关的学习材料,运用洞察力去发现知识,运用逻辑思维总结概念、公式和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中,这两种策略常常结合使用。但是,后者更为常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采用个别化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主动的,更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

2 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方向

目前,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日益广泛,多媒体CAI的发展趋于以下几个方向:

2.1 工具化

一个优秀的CAI课件,需要众多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扎实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人员,经过充分分析、精心设计和细致制作,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下才形成的。而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找到这样多才的人员或组织一个彼此协调的团体,这就使得课件的最佳优势不能发挥出来,从而影响了CAI的推广应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强对教学课件和开发工具的研究。依靠开发工具的支持,可以大幅度的提高课件的效率和质量,实现课件制作工程化和产业化。

2.2 智能化

智能CAI系统其实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专家系统,是传统CAI系统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具备专家系统的某些基本特征,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历史、自身要求和风格灵活地进行不同内容的教学,以及有针对性的习题练习,从而达到“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的目的,实现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发展个性的教学目标。

2.3 网络化

实现知识共享及知识快速传递,计算机网络教学是在交互网络学习新环境中学习的。每个终端都可以在远地随时提取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与计算机交互学习的心得体会,所完成的作业、练习及所提问题也可由网络传递给教师。教师则为学生提供有关的适当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CAI与网络结合使所有学生可在不同的时间内,通过同一学习内容而互相联系、开展讨论,形成交互式学习。因此,这是一种较理想的CAI教学系统,也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森,宗绪锋.多媒体CAI课件基本原理与制作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0.

[2]朱万森,梁楚材.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3]王晓娟,等.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与展望[J]科技创新导报,2008(6).

篇5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期。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为培养和提高全民素质而开设的新课程。信息化社会,迅速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鉴别信息、创造性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技能之一。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率,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现状

在人类发展长河中,还没有一种发明像计算机那样应用如此广泛、影响如此深远。如果以往发明的工具都是人类躯体的延伸,那么计算机则是人类大脑的延伸。高中信息技术分《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网络技术应用》(选修)、《数据管理技术》(选修)、《人工智能初步》(选修)。吉林省《信息技术基础》是会考必考的,大部分地区选修的是《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信息技术基础》的体系结构:把4个主题内容按照认知、技术、社会三者的规律及关系重新编排,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呈现学习内容。《算法与程序设计》的体系结构:按照高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算法和程序设计为主线,对3个主题的具体内容重新编排,紧紧围绕用算法和程序设计求解问题的过程,交叉介绍算法、程序设计语言和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教学难点螺旋式逐步呈现。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重视程度不够,再就是认知有问题,学生认为会打字、会玩游戏就会电脑,家长觉得不参加高考就不用学,学校认为会考过关就可以,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教师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信息技术教育及其应用最终要通过教师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中。某种程度上讲,教师的信息意识及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掌握、运用决定信息技术教育效果。因此,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首先强调教师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的重建,即教师首先具备信息素质。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起步较晚,现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大部分教师是由其他学科教师经过短期培训转行而来的,或是从校外临时借调、临时代课的。因此,他们普遍存在基础差、底子薄的缺点。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较快,信息技术教师的队伍壮大也快,现在的高中教师大部分都是由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充实到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的,他们的计算机知识基础扎实,但教学经验有待提高。

三、重技术与知识,轻信息技术文化培养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应当立足于基本知识、基本操作的掌握和应用,引导学生勤于动手、积极参与,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部分教师没有把握信息技术课的学科特殊性,机械套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重知识、轻技能,教学效果差。在信息技术课程实践中,信息技术想创新还是有很大空间的。首先用先进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趣的创意提升学生的兴趣,任务提高学生的动手热情。让信息技术课生动、活泼、创新需要教师付出努力。

四、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方式要合理

目前,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评价方式仍采取统一上机考试的方式。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定位为基础性、综合性和人文性,体现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目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了实现课程总目标,教学过程中以组织活动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指导学生学会选择与确立主题,分析需求并规划、设计内容,根据需要与创意获取并加工信息,准确表达意图或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的各环节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篇6

很多求职者被问到“职业理想”的时候,给出的答案是:月薪过万,或者进入全球500强企业。

我们常认为,理想就是实现某些物质利益,比如钱、名誉或者地位。而这又基于一种心理定势,那就是我必须有钱才能快乐。我的一位同事,在认为自己赚够了钱之后,说了声“拜拜”就去享受他的环球旅行了。当时他才三十多岁。然而几个月后,他发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错的,他不用担心温饱,但并不快乐。因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工作的过程,而不是由它获得的报酬。

所以,在确立职业理想时要考虑到这个前提-高薪并不等于职业理想。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钱,而在于做了多少有意义的工作。还有一些研究告诉我们,那些追求理想的人,在多年以后比那些只追求金钱的人会赚到更多钱。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树立理想时更应注重自己的兴趣、成就感。当初我从微软离开就是因为发现自己只是那个机器中的一个零件,工作激情逐渐消退。于是,我想自己该接受另一个挑战了。在Google这个富有创意的团队里,我看到了自我的价值、年轻的力量,这更符合我的职业理想。

所以,我希望所有的求职者都记住一句话-事业比金钱重要,机会比安稳重要,未来比今天重要。

职业理想不是在一天树立的

很多求职者说,刚开始找工作时还有目标,现在是越找越没有标准,感到很迷茫。我想说的是,如果大学四年(甚至更长的求学时间)里没有培养起自己的理想,那么,迷茫是正常的。

求学十几年目标就是考上大学,这是家长为你们树立的“理想”。而现在大学毕业了,面对求职,没人告诉你该做什么了,于是迷茫产生了。那么,如何摆脱这种迷茫呢?当然是做人生规划,让自已有个目标。但是,这不是一步登天的过程,理想不是一天就能树立的。

我一直建议大学四年的时间应该用来做人生规划,当然也包括树立职业理想。大一大二是理解自己的过程:你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这些问题应该得到解决。我大学时选了很多不务正业、奇奇怪怪的课,都跟自己的专业没什么关系。但是这些课让我知道了自己的兴趣在哪里,这是我最大的收获,也是我确立职业理想的基础。

到了大三大四,你们的疑惑就不该指向自己了,而应该更多地去理解外界。比如我想做的这个行业现在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有哪些公司能提供相关工作机会?如果要得到这些工作机会,我需要做哪些准备?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你就逐渐树立了自己的职业理想,而且初步探索了一条通向理想的路。

先就业再择业,并不是理想向现实的妥协

鉴于紧张的就业形势,我建议求职者“先就业再择业”。第一份工作很重要,但尚未重要到决定终生。一个人一生换上四五份工作是正常的,很多时候,职业理想需要一个曲折实现的过程。

很多人说:“不管怎么样我一定要实现目标。做不到我也要拼命去试。”其实这不见得是件好事。我建议大家采用“两步计划”来实现职业理想。假如你设定了一个目标,不要一毕业就想马上实现,好像做不到这辈子就算完了。你应该告诉自己:这个理想很好,我实现它的可能性有多高。如果目前可能性不大,那么我应该做些什么让我能够离它更近一步。

在此,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在美国读大学的学生,他所在的学校不算很好,他的成绩还算可以。他立志进入Google工作,问我有没有这个可能。在问了他一些基础知识后,我发现他很聪明,但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我不认为目前的他有机会进入Google。因此我对他说:“现在还很难,但如果再努力一下就有可能。”他继续问:“我能做些什么事让这个可能性最大化呢?”于是,我建议他去读硕士,并向他推荐了Google很喜欢的一所大学――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因为它的计算机学院教学务实,而且入学还算容易,学费也不贵。两年后他拿到了硕士学位,现在已经进入Google工作。

受挫的理想才是好理想

一蹴而就、没有经过挫折洗礼的职业理想,往往也面临着瞬间坍塌的危险。在此,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遭遇过的三次比较大的挫折,以及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次是在1984年,那时候我读研二。我得到一个暑期工作的机会,为宾夕法尼亚州高中的60位高材生教授计算机。我设计了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课程。短短的六个星期里,他们要学会编程、人工智能,完成大三的80%的课程。我很用心地编写讲义、授课,指导他们上机。学期结束后,他们都学会了,然而我却被评为最不受欢迎的老师,因为我不会与学生沟通。用心努力却换来这样的结果,当时我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但后来我遍访高人,学会演讲、沟通的技巧。演讲后来成为了我的一项特长。

第二次在1998年,当时我在一家公司与同伴研发一项叫做“三维浏览器”的新技术,但由于没有考虑到市场前景以及用户需要,最终彻底失败了。我苦心经营的部门被卖掉,团队中有100多名成员因为我的错误而失业。为此,我十分自责。但这个挫折让我知道做好一个产品必须考虑用户的需要。

最后一次是在2004年,当时我计划在中国创办一所世界一流的民办大学。我花了很多时间读书、学习,但后来由于资金问题而不得不放弃。但我从中学习了很多理念,结交了不少朋友,而且在此过程中完成了我的《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我由此更加明晰了理想:虽然我不能够改变教育,但我可以通过写作、演讲和网站继续帮助学生。

举这些例子只是希望大家明白:从挫折中总结经验,能够让职业理想更清晰,并且更容易被实现。

墓志铭测试职业理想

篇7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083-03

智能仪器设计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涉及传感器技术、单片机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通信技术、抗干扰技术、人工智能等多门学科[1]。该课程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学习难度大、实践性强,因此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拓宽知识面、培养创造力,就成为任课教师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目前在智能仪器设计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仍然采用传统“填鸭式”的灌输教育,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失去对课程的兴趣;

二是实践教学不具有系统性,因实践教学课时的限制,学生只能对智能仪器设计的少数环节进行实践学习;

三是对学生创造力的训练有限,大多数学生的实践学习只能在固定的实验套件上进行,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是缺乏对已学知识的综合应用等。

为此,笔者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智能仪器设计的课程教学中。实践证明,只要能运用得当,项目教学法能较好地解决传统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文中首先介绍项目教学法概念,其次分析如何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课程教学实践中,接着总结了项目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成效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结论。

1 项目驱动教学法

所谓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法,学生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来实现[2]。该教学方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主线来展开,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层层推进项目。通过对问题的深化或功能扩充,来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直至得到一个完整的项目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3]。

项目驱动教学法属探究式教学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经验和兴趣,与学生共同拟定、实施一个项目来进行教学活动。在教学实施过程开始,教师引导学生选定“有意义”的项目,所谓“有意义”是指项目能够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融入项目中并具有开放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融于项目的理论知识适当加以讲解,学生可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者有机结合,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在制订修改设计方案、分工协作中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项目可以采用“搭积木”的方法来实施,由简到繁、由小到大,使积木越搭越大,最后完成项目。在项目完成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对项目进行总结、交流和讨论,强化项目实施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不但如此,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已实施项目上提出新问题、优化性能、扩充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2 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智能仪器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项目的选择 项目的选择在项目驱动教学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项目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

1)尽可能覆盖智能仪器设计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如主机电路、信号的输入输出电路、人机接口电路、数据通信接口电路以及数据处理环节和抗干扰环节等,项目完成后学生能理解和掌握智能仪器设计课程所涉及的所有理论知识,掌握运用这些理论知识的技能。

2)项目要具有开放性。一方面体现在项目方案的多样性,不同项目小组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案、选择不同的元器件;另一方面体现在项目的可拓展性,学生能够在已完成的项目上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包括性能的优化、功能的扩展等。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培养钻研精神和协作精神。

3)选择实际的工程项目,可以锻炼学生从事工程项目开发能力,毕业后无需岗前培训直接担任设计开发任务,从而拓宽学生毕业就业渠道。

按照以上原则,选择电梯控制器作为项目开展教学活动。电梯控制器作为一个适用的工程项目,主控电路可有多种选择,如以单片机为核心的主机电路、利用PLC设计主机电路等;在信号的输入输出电路设计中,既包括模拟量输入输出(如电机速度的检测与控制),又包含开关量的输入输出(如电梯门开关的检测与控制);在人机接口电路设计中,包含键盘和显示器;另外,控制器的设计中还包含数据的通信、处理以及抗干扰技术。

电梯控制器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如由单部电梯的控制可扩展为多部电梯的控制,人机接口可由键盘显示器方式升级为语音对话方式等。

项目的实施 项目驱动教学法中项目实施遵循层层推进的原则,按“搭积木”的方法,将项目分解成不同层次的小项目,每个小项目包含在课程的不同章节,由不同的理论知识进行指导,由浅入深、由小到大,课程结束时项目也就完成了。

在主机系统的课程上完后,项目小组可以讨论选用何种控制器作为控制单元,以单片机作为控制器为例,项目小组要确定单片机的选型、搭接单片机最小系统。单片机课程是先修课程,因此这是一项很轻松的工作。但如果部分学生对单片机课程有所遗忘,可通过复习先修课程或查阅相关资料,项目的实施可以进一步强化先修课程的理解和应用。在完成信号输入输出理论课程后,项目小组需要在单片机最小系统的基础上增加模拟信号的输入输出环节,如电梯载人总重量的检测与报警,该环节中包含A/D、D/A转换器的选择和应用,A/D、D/A转换器与单片机的接口,采用保持器的选择和应用等;还需要增加开关量的输入输出环节,如电梯开关门前的检测与控制,该环节包含开关量的输入整形、开关量输出驱动等。

在人机接口课程结束后,项目小组开始对电梯的显示和键盘进行设计,可以选择不同的键盘方案(如触摸屏、机械按键等),也可选择不同的显示方式(如LED显示、LCD显示或CRT显示等)。在学习完通信接口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抗干扰技术后,可分别在已完成模块基础上逐步增加相应的电路和数据处理环节,当课程结束时,项目也就基本完成。

讨论和总结 项目完成后,各项目小组将项目过程中形成的设计方案、图纸、软硬件系统整理后,结合项目的心得体会撰写项目报告,在班级进行成果展示并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对该组的项目展开讨论,如:主机系统的选择是否得当,信号的输入输出设计是否合理,元器件的选择是否考虑了功能、性能和经济性要求,数据处理是否有效等。该小组课根据其他学生的建议对项目进行改进和优化。

项目的拓展 项目的基本功能实现后,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智能仪器设计课程的基本知识,利用基本知识开展智能仪器设计的基本技能,该课程的教学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但对于一些对智能仪器设计有浓厚兴趣、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有对已完成项目进行拓展的需求。教师可引导这部分学生对项目提出新要求,如功能上的扩展(由原来的单部电梯控制扩展为多部电梯的控制)、性能上的扩展(优化电梯的速度,使得乘坐者既能快速达到目的楼层,又不会感觉不舒服)等。通过功能和性能的拓展,可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他们的创造潜力。

3 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取得的成效

1)学生对智能仪器设计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效率得到明显改善。一方面一改以往课堂上无精打采的状态,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与教师的互动明显增加,学习效率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和效率也得到提高,形成良性循环,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另一方面一改课后作业敷衍了事的状态,项目组成员分工查阅资料,讨论项目方案,加强与教师的交流,课后学习的目的性很强,有效地提高了课后学习的效率。

2)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系统训练。因项目选择有针对性,涵盖了智能仪器设计的所有知识点,学生全程参与项目实施的每个环节,所以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得到系统训练。另外,项目的实施(如方案的确定、元器件的选型、电路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写)是在理论指导下完成的,使得学生所学的理论能够得到实际应用,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讨论、教师的指导,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拓展。

3)学生的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因为选择的项目都是实际工程项目,所以项目的实施完成对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因为项目的开放性特点,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毕业后无需进行岗前培训即可直接上岗完成开发任务。

另外,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都会得到培养。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尽管在智能仪器设计课程中进行了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尝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笔者认为,要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全面推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项目驱动教学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工程项目开发经验,而教师队伍中具备这种能力的人的比例还不高。针对这个状况,可以从两方面开展工作:其一是加强校企科研和项目合作,可以派遣在职教师到企业挂职,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锻炼自己的工程经验;其二是可以聘请企业中的资深工程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2)项目选择的问题。任课教师参与开发过的项目数量是有限的,不一定是“有意义”的项目,而且不一定适合教学。针对这个问题,除了要加强校企合作,多培养“双师型”人才,还要按项目选择的原则认真筛选、规范定题,不断积累,提高项目的数量和质量。

3)项目实施中的系统性问题。“积木式”项目实施方法按从简单到复杂、从小到大的原则开展,模块与模块之间的约束关系引起的问题(如阻抗匹配、负载能力等)无法得到及时解决。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在项目总体方案设计时必须要从整体出发,考虑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方案设计时任课教师给予详细的指导。

4)组织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培养问题。项目的实施可以锻炼项目小组组长的组织能力,培养组员的协作精神,但如果组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只由一个人承担,其他组员的组织能力就得不到锻炼,有可能引发矛盾,更谈不上相互协作了。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用组员轮流值班的方法解决,即在每个模块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由不同组员担任组长,可有效地解决组织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培养问题。

4 结论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教学效果和实现培养目标,笔者尝试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到智能仪器设计课程教学中。实践表明,项目驱动教学法能够解决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和协作、创新、探索的精神,能够使学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训练实践技能、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蔡自兴.智能控制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8

第一部分:调查――难适应什么?

大力:这个时代,今天这个朋友开店了、明天那个亲戚上市了……感觉自己最难适应的是焦虑。

笑笑:从深圳回到三线,啥都不适应,后悔。

风来风去:公司又走了一批40岁的员工,“能力没有与年龄俱增”是很难适应的……

朵拉:孩子去北京工作后,一会儿说要出国,一会儿说同学家长给买房了,对我们三线小市民来说情何以堪、如何适应?

第二部分:个案――自适应的生活

做“自适应妈妈”

(孙启红 37岁 公务员)

我读高中时才接触网吧。然而,我儿子从小就知道使用百度的问吧,付费咨询在线答疑。上高中后的暑假要做社会调查,汇总PPT,还要双语报告。当我以为他会一字一句地校对英语演讲稿时,他竟使用“Turnitin”软件进行核对,准确率比我预期高多了!

学校常有师范大学的教授来进行教学实验。这两年,从他嘴里冒出“STEM、AR、VR、AI+”等新名词让我云里雾里、倍感挫败。

儿子常说我:“‘互联网+’的家长已经out了,现在我需要‘自适应+’的妈妈。”

年初,儿子要彻底淘汰巩固遗漏知识点的“错题本”。他打开平板电脑点击在线辅导平台:“输入错题时,系统会自动分析遗漏点、没掌握的知识点,然后不断生成新的题目来训练,直到完全掌握。”

果真,在输入自己所学习的年级和进度之后,这个平台给儿子提供练习题,随着答题过程不断进行变化。

儿子说:“账号是我同学的,你也给我充值买一个吧?”

我看了一下价格,并不便宜。我悄悄跟借账号给儿子的同学家长沟通,他坦诚地f:“软件有带虚拟激励性的闯关游戏,孩子乐此不疲,错误也得到纠正。但是,若有一天不买了,我不知道孩子还会不会自己来总结和归纳……”

我家去超市会路过一个“VR体验”的店铺,带上高科技眼镜后可以体验10分钟的游戏。

我体验后跟他交流说:“你能不能想象,将来课堂的老师全部换成机器人呢?你们考试的时候,机器人就伸手在空气里一滑,每个人面前就出现一张透明的试卷,你们不需要笔,随便点就可以考完了……AR的技术就是任性啊,哪里不会点哪里……”

儿子被逗得大笑。我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认为:‘教育的价值不是学习许多事实,而是训练头脑去思考一些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儿子问:“什么是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呢?”

我说:“比如老师跟你们之间充满爱的互动、同学之间关系如何相处、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学习……”

他提到购买软件的事情时,我说:“你幸运地生活在大城市,进入很好的学校。中国有多少孩子根本接触不到电脑,但他们的学习能力并不比你弱。我觉得你这个阶段还是老老实实地做好基本功。”

儿子有点不开心。姥姥凑过来说:“哪个电脑能教做人?做人一定要人来教!”看到儿子闷闷不乐,她请教:“啥是自适应时代啊?”

儿子讲一大通专业名词,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为我们提供‘自我学习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老师说,我们这代孩子的学习不再是静态的规则与事实,而是一个个性化的定制系统。”

姥姥听不懂,经过我解释后,她幽默地说:“你妈小时候,我在小县城夜市里摆了一个包子摊。我每天都在收摊后记账。菜包卖了几个、肉包卖了几个、粉丝包卖了几个……我第二天就会根据前一天的收入来调整包子的花样。每个季节,买包子的人口味和需求都不一样,因为我一直在总结和调整,所以我的包子卖的最好!你说,我的方法是不是‘自适应’呢?”

小学都没毕业的姥姥把问题讲得这么透彻,儿子大吃一惊!

姥姥说:“你妈读书那会儿,我们没钱请家教,就把错题攒起来狠劲儿练习,在搞懂之后把错题一道道删除。你妈还给自己做老师,变着花样出题目,这不就是分析和处理数据吗?你们老师教你们的那些名词,说白了,不就是新闻联播里天天讲的内容吗?咱要‘总结创新’,啥事儿都能搞得好!”

……

看到我们的态度,儿子只能继续用“错题本”等笨方法复习。事实证明使用“土方法”的孩子成绩不比收费软件的孩子差。

这件事情促使我思考――给“00后”的一代做家长,孩子借助网络与科技,在技能见识方面很容易“秒杀家长”,哪有什么东西是我们赖以“以不变应万变”的呢?

我觉得是咱要不断自我提高,向孩子展示俯瞰问题的全景视角,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起来。其实,很多名词听起来玄乎,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咱与时俱进,就能做所谓的“自适应妈妈”。

点评:人工智能不能改变父母在子女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也不能越俎代庖地取代基本功的训练。我们要让孩子们懂得,任何高科技的学习软件都是“一对翅膀”,是如虎添翼还是如苍蝇乱飞,关键还在于孩子能否在刻苦努力中慢慢萌生向善求真的德行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适应他人光芒万丈,自己才能柳暗花明

(刘薇 40岁 文化馆员工)

老王是我面对面的同事,有才华,写得一手好字。可惜,满脸麻子形象差,个头只有一米五,后大龄嫁给一个工人。厂子不景气,老王一怀孕就遭遇老公下岗。

老王想找点私活贴补家用,无奈容貌不过关,“婚礼主持、吹拉弹唱”等机会都轮不到她。她只能熬夜爬格子赚点稿费,春节卖对联,双休日去培训机构教书法。

老王坐月子时,我们几个女同事相约探望。看到局促狭窄的房子和长吁短叹的婆婆,我们感叹说:“好端端的才女,怎么活得如此辛苦?”

打那后,老王的形象成为我们心中的“Loser”。

休产假时,老王做起微商,我们都照顾她生意,把她拉入各种微信亲友群。她腼腆又清高,拉不下面议价和跟进。看到同行晒收入,她愤愤不平地说:“商品好,就不用跟在人家屁股后面喋喋不休。”听到这类酸腐的蠢话,我们也懒得理她。在我们的小县城,“孔乙己”般酸腐的文人随处可见。见别人成功,就守着一肚子酸水百爪挠心、讥讽嘲弄。

老王的改变是从收听网上的付费理财课开始。我们嘲笑她网上有免费的课程、买本书更便宜,何苦“乱花钱”?

老王说:“就当买双鞋子吧!总要适应这个时代‘打赏知识’的潮流。”

随着付费学习,我们发现她变了:她过去爱讥诮别人,现在却变得圆润,发自内心欣赏人家的过人之处;她过去对经商的文人摆出一副清高冷傲的架势,现在却能正视他人的光芒,甚至谦虚求教;她过去跟婆婆疙疙瘩瘩、对丈夫一肚子怨气,现在却没空计较、专心奔着目标努力……眼界思路都变了,整个人自信起来,我甚至觉得她脸上的雀斑消褪不少,面孔像打玻尿酸弹性十足。

从前年起,老王开一个公众号,发表她龙飞凤舞的书法作品,还将自己在培训机构上课的心得体会发出来。公众号受到本县许多书法爱好者和家长的追捧,每篇文章都有几十条的回复。公众号逐渐发展为“微店”,卖起文房四宝。他老公学会装裱手艺,开一个实体店,生意源源不断。

今年暑假,我跟同事们被邀请到老王新买的大房子时,感慨说:“过去咱还以为命运对你不好,现在看来,你才是赢家啊!”

老王说:“过去我嫉贤妒能、愤世嫉俗,都是因为眼光太拙、圈子太窄。现在我逐渐适应时代的节奏――成功的秘诀是不断试错,扬长避短,规避弊端!”

我们听得一愣一愣,感觉比领导讲话还符合“主旋律”。短短几年功夫,老王就活成一名成功的“自适应的励志姐”,她的经历多少改变着我们周围的氛围。

过去我们文化单位里文人相轻、彼此暗地说风凉话,其实都没啥大出息。如今,大家更多时间去网上的同行圈里折腾去,就发现海阔天空高人甚多。过去,大家动不动都抱怨命运将我们围困在连个肯德基都没有的小县城。现在,网络让我们不再是一亩三分地,而是让思想想走多远就能走多远,想活成谁就能活成谁!

唯有正视并欣赏彼此的光芒与天赋,发自内心地点赞捧场,才能风生水起,各个都成为行业翘楚。

点评: 哈佛教授穆来纳森说:“人们的视野会因稀缺心态变得狭窄,形成管窥之见,无视管外的大千世界。”也就是说,要逃出井底之蛙窝里斗的局限,必须通过谦卑学习、分享共赢、欣赏他人等方式!

固化是弱者的借口,适应是强者的出路

(孙志摩 35岁 海淘店店主)

2006年,我揣着父母变卖老家房产的钱到加拿大读研。父母做小生意,勤勉一辈子,觉得独生女儿读些洋书准没错。送我走时,他们满脸骄傲,街坊邻里以我为榜样给小朋友们励志。

加拿大读书的日子很辛苦,我一下课就奔餐厅打工,因肤色还受歧视。我毕业后在加拿大找工作困难,回国成为“上漂”却屡屡碰壁。一次,部门经理拿着我的设计图对全部门的人说:“这就是留学海外的水平?看来,某某大学信价比不高嘛!”我外表淡漠地继续改图、交图、打样,内心在舔着伤口――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阶级天花板”、“外地人的宿命”?

2016年初,我决定回到男友身边谈婚论嫁。他是我高中同学,“北漂”几年后选择回老家发展,我们在同学会上恢复联系。

“三十多岁的年龄未嫁、留学海外却灰溜溜回乡、打拼上海却没有买房”,我的这些指标在小地方的人看来简直是一个笑话。更要命的是,家乡被国家划分为重点扶持的新开发区。土著的居民们倍感光荣,把北上广和纽约伦敦都不放在眼里。

昔日的街坊邻里看到我父母,不断唏嘘说:“卖掉那两套房子,太可惜了!要是放到现在,不得了……”

一夕之间,男友父母对我的态度转变。他们曾稀罕我是个留过洋的知识女性,如今却认为他家有三套大房子、我家只有一套,有点“门不当户不对”。好事的亲戚还搬出“阶级固化” 理论给男友洗脑,说什么从底层逆袭到中产、从中产逆袭到上层的路径被房价搞得越来越窄……

这段时间,我又自我质疑――怀揣梦想走到世界的尽头又如何?还不是被生活打回原形,重新要踏上嫁人生娃、面对未来公婆的傲慢?

好在,我的男友是个实干派,他认为“固化是弱者的借口,适应才是强者的出路”。他支持我在县城最热闹的路段开了一家海淘店,售卖加拿大的各种商品。城里涌来许多外来移民和外国人,把我店铺的生意带火。

当我做出业绩的时候,包括我未来公婆在内的“吃瓜群众们”又异口同声地说:“留过洋就是不一样啊,人家能跟老外做生意呢!”

年轻时,我特别瞧不起小地方人的“势利与善变”,痛恨他们墙头草一样的没有定见。但是,漂泊的十年重塑了我的骨血,扩充了我的心态――我发现人生,选择大城市或者回到老家、创业或不创业、安稳和不安稳,都会有所遗憾有所获得。家乡人并不是那么面目可憎,换一个角度,用善意去接纳、用智慧去过滤,还是能过好自己的一方天地。

我度蜜月的时候,昔日的同学好几个在闹离婚,她们羡慕地说:“在二十四五q时,被世俗赶进一段不知所措的婚姻里去,到头来还是羡慕别人……”

我感悟到那些年的漂泊与失败,貌似花冤枉的钱和时间,却让我能充满自信、力量、妥帖地经营自己的婚姻,为每一个决定买单!当女同学哀叹 “岁月将女人的资本固化并且不断带向贬值”时,我却说:“什么命运模子、阶级固化、女人的价值会随时光贬值,这都是谎言;适者生存、不断进步的女人,才能笑到最后!”

点评:“阶级固化”是一个伪命题。真正怀揣能力的人从来不囿于出身与阶层。她们不追过去、不畏将来,善于自我调适、拥有正向的世界观,充满蓄势的弹性与力量。

第三部分 鸡汤――自适应箴言

别让时代不同,成为你失败的借口!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让深刻的人更深刻,让浅薄的人更浅薄。

你跟头等舱的距离,不是钱,是阅读、眼界与自适应能力。

生活是用一种疲惫代替另一种的过程,适应则是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过程。

3F自适应――Focus(目标明确)\Feedback(及时反馈)\fix(不断修正)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244-02

一、引言

C语言是高等学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帮助,它是计算机应用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学好本专业计算机课程的基础,又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同时这门课程也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考试的主要科目之一。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认为课程内容过多偏难,不容易接受;学生反映程序设计太难、太深奥、不好学;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感觉课程枯燥等。对此,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意见做了大量调查分析,对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并结合所教专业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有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C语言的内容,并能够把C语言运用自如。

本文针对大学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中的问题,提出建构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建立多样化立体教学模式和“有作为”式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对C语言的兴趣及正确的思维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二、建立多样化教学模式

1.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定位。在C语言教学过程中,非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存在不同之处。C语言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对学生的要求是求全求精。但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要求通过C语言的学习掌握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知识、基本算法和简单编程技术,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能够具备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这一基本教学目标,我们应该将课程定位为应用基础课。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实验大纲的制定和教学组织上都会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教学内容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注重基础与实际应用部分,要有所取舍,对于“指针”部分的内容,学生一向反映这部分内容不易理解,难懂,抽象,所以不必求全求精,但要求基本掌握核心内容,让学生掌握指针的概念、与数组的联系,为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指针”,要适当多安排实验课时,而理论课程时间不宜太多,根据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理论过分强调,反而会使学生越觉得抽象、难以理解,甚至失去信心,所以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实验中领悟学习。在讲解某些算法时,要在教学中贯穿学过的内容,例如筛选法、起泡法、排序等算法可以结合数组、函数部分进行教学,选择法排序可以结合选择程序设计结构。这样学生学习中可以一举多得,既熟练掌握这些算法又复习并巩固了学过的相关课程内容,并且这样也逐渐培养了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的发散式的思维模式。

2.结合本专业后继课程。随着学科课程体系的优化发展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普及,很多理工科相继开设很多计算机后继课程,如数据结构,数据库应用,网络技术,计算机图形处理等。另外本专业也开设以计算机为工具的专业课程。因此上课时会花一定时间去了解本专业的前驱与后继课程,在上课时后会横向和纵向地分析课程之间的联系。并且在实验课设计上可以设计部分与本专业相关的题目。例如给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同学上课时,将其后继计算机课程微机原理和和专业课程工程制图和计算机设计自动化在课堂上遇到不同章节分别提到相关内容,例如在第一章介绍程序语言发展的时候可以在汇编语言上以及程序执行原理上多讲一些。给学生展示用C语言写的图形相关程序,和基于C语言平台的OpenGL进行图形图像处理,并给学生介绍相关知识,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尝试。通过这些寓教于专业学习及兴趣学习,虽然不是很深的讲解,只是稍稍提过,但这样却可以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兴趣,自然教学效果也会提高。

3.认真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建立多样化立体教学模式。我们生活在多元化的社会,崇尚个性与创造力,现在的学生的心理和学习习惯可以说各不相同,也呈现多样化,因此,要重视与学生的交互,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与学生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立体教学模式。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是公共基础课,一般都会人数较多,学生中间,总有一部分同学不是按照你的教学进度来,大致有这样几类学生。一类是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或者说是无法与大部分同学同步学习,这样,很快就会掉队,进而对C语言的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第二类接受能力很快,但不愿遵守课堂纪律的同学,他们大都喜欢边学边动手实践,认为只讲理论不动手无法忍受,不喜欢听老师讲课,课堂上显得焦躁不安,左顾右盼。第三类就是个人学习能力很强的同学,他们对问题理解较快,因此没有耐心按部就班地听课,喜欢自己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针对这三类学生,不能强制要求整齐划一,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是无法给予过多的迁就,因为毕竟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接受正常进度的。但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可以建立多样化立体模式,比如在课堂教学的同步,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等多样形式进行教学。

三、实验课“有作为”教学

实验教学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很大比重,但实际上按照学校课程安排却不多,那么,有限的实验课时作为教师该做什么呢?本文提出“有作为”实验教学,具体方法如下。(1)为了能够充分利用实验课,教师要认真进行课前准备和实验设计,针对理论内容,尽量在设计时,使实验内容能够覆盖理论内容的各知识点,并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增大难度,由学生课外来解决问题。(2)实验课上一味地讲,会使学生没有时间去自己练习,学生坐在计算机前面注意力很难集中,听课的效果也会很差,即使老师一直在讲课,学生能够听进去的却很少,这样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学生一节课下来既没有听课也没有练习。但是,完全放任学生,将实验作业布置下去,任由学生自己做实验,这样的实验课依然是没有效果的。对于学生,我们一定要加以引导,否则学生面对稍微复杂一点的实验作业,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样实验课的效果就不很明显了,并且浪费了本来课时就很少的实验课。(3)在课前认真设计实验课堂教学内容情况下,课堂上要利用15分钟左右时间将实验题目的思路、算法、结构等内容通过大屏幕讲解,这样学生实验时就会思路明确,很快进入实验内容。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在实验室里面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验情况,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并及时纪录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下课前10分钟做一个总结。(4)学生实验报告要要求做到“真实,详细,认真”,杜绝应付现象,要求学生在“心得体会”栏里面讲述调试程序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非计算机专业的C语言教学方法,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都离不开教师的摸索总结和实践。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它是教师的个人能力以及创造性、表演才能和学科水平的综合体现,通过教学将学生的积极性、创新能力充分调动起来,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莉等.教材建设在教学改革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M].北京:计算机教育,2006.

[2]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在各个行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与此同时,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面临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目前来说,独立学院没有一本、二本院校的丰富的硬件资源,也没有足够多的经验充足的老师,学生的总体质量也不高。如果独立学院按照一本、二本模式来培养学生,这样的学生的竞争力不高。如何提高计算机系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已成为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学一个重要问题。

本人在软件企业工作三年,在独立学院从事了两年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如果单纯以理论知识来教育学生,他们不可能完全掌握好书上所教的知识。三本学生的自学能力没有一本、二本学生强,因为必须以其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此。

2计算机专业课程开设的思考

我认为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开设分为3个层次:计算机专业必修的课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微机原理、编译原理等核心课程);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候必须开设的课程,例如选择游戏编程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计算机专业课程,还要学习有关DirectX知识、人工智能等专业知识;在大三、大四阶段加入实际软件项目工程开发知识,使学生能够提前掌握实际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知识点。

独立学院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应该以“专、精”方向为主,而抛弃“广、粗”方向。有些老师认为计算机系学生就应该懂很多计算机理论知识,其实这样的观点值得商榷,现在很多企业需要的是某一方面比较精通的学生,而那些懂得多、但专研不深的学生则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近年来,计算机应用的最多是网络、游戏、嵌入式3个行业,因此,学院在对学生培养的时候,可以侧重于这3个方向的教学。

3计算机专业人才引入的思考

独立学院成立没有多久,大部分任课老师都是年轻教师,甚至有些直接从学校毕业就参加工作,缺少实际工作经历,教学经验不足。引入怎样的人才才能够适应计算机专业教学也是一个问题。我认为应该把独立学院的定位认识清楚。三本的独立学院应以解决学生就业为首要的问题,我们培养的不是未来的科学家,而是未来的工程师;企业需要的是具有协作能力、动手能力的学生。独立学院有了明确的办学定位后,引入老师的标准也就明确了。独立学院计算机系老师除了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外,最好在企业工作过,有1~2年的实际软件项目开发经验。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软件项目开发的流程很好奇,经常提出有关软件开发阶段中遇到的问题,如果一个老师不具备实际的软件项目开发经验,那么老师回答学生问题的时候可能会误导学生。例如,在C语言“指针”知识点的教学中,一个缺乏项目工作经验的老师最多是把C语言书上知识点教给学生,而有实际项目经验的老师不仅对知识点做了扩充,还从实际的编程方面来教学生怎么使用指针。老师的质量决定了教学的质量,独立学院必须引入有开发项目工作经验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4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思考

在两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独立学院的学生自我动手能力、自觉性、自学性都比不上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的是动脑、动手能力,如果学生学完了理论知识,没有充分的上机实验,他们不可能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怎么提高学生动脑、动手能力成为我们教研室思考的问题。按照一般的教学模式,计算机专业教学分为两步:老师在课堂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按照实验教材的要求一步一步地做实验。这样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怎么能成功。为什么重点院校的学生就比独立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强?独立学院应该改变这样的培养模式,探索一条新的教学模式。

大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应围绕“动、想”两方面来做文章。我认为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应该分为几步:老师在讲解某个知识点之前,可以写出这个知识点思考问题,要求学生从参考书、网上查找关于这个知识点的信息,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这个知识点的信息,养成自学的习惯;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应该以讲课为主、以演示为铺来教学。在演示中,老师不仅要说清楚程序的思路,从程序运行、调试阶段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书上的知识点肯定不够,老师还应该对这个知识点进行补充;在计算机专业实验课中,我们不再以实验教材为主,而是以这个知识点为中心,对它进行扩充,多引导学生动手、动脑。

还是以C语言“指针”知识点的教学为例,在上课前我们提出几个学生预习的知识点:指针存放是什么数据、指针怎么定义、指针怎么使用、指针为什么能够提高程序的使用效率、指针使用要注意什么。通过以上几个问题,学生能够自己从网上查找指针相关的知识点。在上课的时候,我除了讲解书上的指针知识点外,还扩充指针知识点,例如,内存管理、常见的内存错误及其对策、指针与数组的对比、指针参数是如何传递内存的、free和delete把指针怎么啦、动态内存会被自动释放吗、杜绝“野指针”、有了malloc/free为什么还要new/delete等。这些扩充知识点都是学生在教科书上学不到的,而在实际编程会遇到的。老师在讲解这个知识点的同时,最好把这个知识点通过程序演示给同学们看。例如,在讲解动态内存会被自动释放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如果我们在程序里面没有调用free、delete其中之一的函数,在程序调试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动态内存是不可能被释放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快地接受新的知识。上实验课程的时候,老师除了布置实验教材的作业外,还应该布置一些扩充的实验作业,如用指针知识点来编写字符串比较函数、字符串拷贝函数、字符串连接函数、字符串转换函数程序。这些扩充的实验不仅锻炼学生的基本功,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5项目工程实践与计算机专业教学结合的思考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企业输送合格的计算机人才,使学生一进入企业就能够适应企业的工作。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学生要立即适应企业工作是不现实的。最近我对几场招聘会做了调查,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的要求很高,大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因此,部分计算机专业学生一毕业就面临了失业的困境。当前计算机专业教育侧重于理论教学,而忽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而企业正是需要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我认为有必要把企业的项目实践与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做一个结合,这样培养的学生能够具备企业需要的用人标准。

软件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软件文档的编写、软件的开发、软件的测试、软件项目的管理。实际上,大学计算机专业教育不可能把软件开发流程的所有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老师必须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学会开发软件的各个流程。例如,大部分高校在教授C语言的实验课的时候,最后都要布置一个用C语言编写的项目作业。项目作业的大致要求就是学生把程序编写出来,然后演示给老师看,这样的结果对学生各个能力的培养是起不到作用的。其实,在这个练习中,老师可以将企业的开发软件的某些必要流程加入到这个项目中。软件企业开发软件的时候有很多事情要做:软件开发环境的选择、项目组人员的选择分工、软件需求文档的编写、软件详细设计的编写、软件测试计划用例的编写、用户手册编写。可能企业软件开发的标准对于学生的来说比较难掌握,老师可以对某些标准进行降低,但一定要使学生要掌握软件开发的流程。

以我布置C语言实验课“**项目管理系统”程序为例。在开发前,第一步要求学生根据项目编写项目的需求分析文档;第二步我会教学生使用UML的知识点来分析这个项目,对“**项目管理系统”项目建立每个对象(包括它们的属性、方法)、对象之间的关系,然后编写详细设计文档;第三步我会培养学生在编程前应该注意的某些问题,如程序编写格式、代码质量、命名规则;第四步我会教会学生怎样选择、搭建软件开发环境和版本控制环境,小组人员开发模块的分配和时间的安排。在开发中,我会时刻检查学生的编写代码质量,并指导其中一个学生编写软件的测试计划用例。当学生编写完软件的某一个模块,要求学生自己测试这个模块,并写出模块测试报告文档;在开发完毕后,要求学生用第三方测试软件来测试软件,并编写软件测试结果报告。当这个软件测试完毕后,学生应该编写软件的用户手册。

在整个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一点,企业的软件开发标准很严格,我们对某些严格标准应做修改并降低难度。我想,这样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对软件的流程从不熟悉到熟悉,对学生锻炼是很大,既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6结论

篇11

一、用户对火电机组仿真机功能的需求

1. 火电机组仿真机的用途

大型火电机组仿真机一般作为训练学生熟练正确地掌握机组设备在各种条件下的启、停和正常运行中的监视操作技术;训练学生正确判断和处理故障、事故的应变能力;对学生上岗前进行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的考核;供机组在各种工况运行中分析和改进操作方式、提高安全经济运行能力、为制定反事故措施提供验证环境;训练学生进行机组控制系统整定及试验验证等。

2. 用户对火电机组仿真机的一般要求

大型火电机组仿真机是对机组的炉、机、电、网控及热控系统实现全范围、全过程仿真。以被仿机组控制室内所有的监视、操作、控制为主,辅助以机组在启停和故障处理中需要在集控室外进行的就地操作,同时包括化学水处理、除灰除渣等辅助控制系统等。

仿真模型全部以物理过程为基础,建立完整、严格、精确的物理过程模型,能连续、实时、良好的反映系统动、静态过程,具有较高的动、静态精确度,对运行人员全部操作(包括控制盘、操作员站及就地操作员台上的操作)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其反映都应和实际电厂一致。仿真机应能仿真电站机组运行中的异常和故障工况,产生的物理现象应当和被仿机组反映一致。对于各种故障或事故,学员可在盘上或操作员站上进行操作处理,如果处理合理,故障或事故应逐渐消除,如处理不当,模拟出事故扩大后的现象应与参考机组反映一样。

3. 用户对火电机组仿真机培训功能的要求

教练员台是仿真机培训控制中心,教练员通过显示器画面、键盘、鼠标等控制仿真机的启动、停止和工况的变化。教练员台一般要求能方便、灵活地监视学员的操作和活动,能对不同水平的学员选择和组合培训项目,实现仿真模型的启动/停止、运行/冻结、快速与慢速、回退/重演功能、故障加入、边界参数修改、变量监视等功能。

4.现代仿真机不能很好满足用户的需求

(1)关于学员成绩评定的需求。学员成绩评定功能是在对学员进行仿真培训时,通过软件对学员操作、参数、运行工况形成操作记录存档,通过软件分析得出客观评价,为教练员主观评分提供必要和有效的参考。教练员要求该功能能方便地预设评分方案,即预先编制仿真机培训课程(如培训课目、初始状态选择、故障选择等练习内容),在仿真机实现按步练习,实现自动评价学员操作,指出操作错误及误差,进行成绩评定和客观评分。

近年来,仿真机研发单位对学员成绩评定功能作了许多的研究和探索,但从用户使用的情况来看,都不是特别理想,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仿真机开发研制单位和仿真机用户在这一领域的合作上配合不够紧密。该功能在开发时需要大量的现场数据和丰富的运行经验,根据仪表参数和运行操作的重要程度,进行大量的设计和反复的调试工作,而仿真机研究和开发单位在这一方面的力量和经验需要加强,仿真机用户方也需要在理解开发思路后给予研发单位更多的配合和支持。

(2)关于网络通讯的需求。仿真机系统与电厂信息管理系统SIS网络进行通讯,能访问实际电厂SIS系统数据库的相关内容,采集现场数据作为仿真机系统的初始工况点,进行仿真机静态和动态的数学模型校核,验证仿真模型与实际机组工况吻合程度。利用事故前后的现场数据,例如发生MFT、重要辅机跳闸或重要参数越限时,在仿真机上进行事故重演分析。通过互联网,实现远方控制和远程培训功能。在保证系统安全的前提下,工程师/教练员可以通过互联网登陆工程师/教练员台,并通过一定手段直接控制和接管工程师/教练员台,其效果如同在仿真机上指导一样。被培训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登陆操作员台,并通过一定手段接受培训,其效果如同被培训人员在仿真机上操作一样。

(3)关于控制系统学习的需求。对实际机组控制系统的组态文本能完整地转换为仿真控制模型。现场操作员站画面和控制系统组态修改后,相应仿真模型即能自动更新。由于控制系统在电站安全运行中的作用重要性,仿真机控制系统要能进行学员在维护控制系统方面的培训,可以进行控制系统的组态、控制模块参数的修改;能进行不同运行工况下的调节系统的动态试验;模拟或设置现场热控设备、控制回路、控制逻辑等各种故障,热控人员处理的措施和效果应与真实机组一致。

(4)关于专家系统的需求。仿真机自教育专家系统可以使学员在没有教练员连续监控的情况下,在仿真机上进行培训。仿真机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掌握教练员的决策,激活可执行程序,仿真机将在专家系统指令下进行培训。可以进行如下一些功能:装载仿真模型和它的初始条件;自动培训水平分级;自动提示;自动记分;自动举例;自动重复故障等。该功能在国内的研究较少,但已有用户希望开发使用。

二、仿真训练与考核办法的改革背景及实施情况

热能类专业电厂热能动力装置、火电厂集控运行等是火力力发电厂的核心专业,专业特色突出,但就业面窄。为保持特色的鲜明性,并增强就业竞争力,必须提高毕业生质量。加强职业能力训练,提高毕业生专业技能是提高毕业生质量、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方面。为对热能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与考核体系进行改革,深化双证书制度,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1.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化“双证书”制度,实质上也是培养模式改革。根据电力行业发展需求,开展与企业的多元合作,完善以电力行业职业能力标准为指导的在校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与考核体系,实行具有电力行业特色的“双证书”制度,打造培养目标岗位化、培养方案“双证书”化、企业参与深入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之相应的课程教学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本专业人才服务的职业岗位,以国家汽轮机运行值班员、核能发电机组操作员、集控运行值班员、汽轮机检修工、汽轮机调节系统检修工、锅炉运行值班员、锅炉检修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为参考,进行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也就是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制订课程标准。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突出课程的开放性和职业定向性,根据电力新技术发展变化和企业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日历和教材编写工作;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授课,其中企业专家重点承担实践性强,与生产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部分。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构建课程体系。

3.教学模式改革。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全面推行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以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情境教学为学习单元,形成“学中做、做中学”的一体化教学。课程模块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基本到核心,而后拓展,从单一操作到综合训练,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建立循序渐进、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与河南电力行业协会、大唐洛阳首阳山发电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将专业核心课程做成工学结合的优质课程,并进行推广。

(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一定要让学生动手,真刀真枪去实践,不能搞“纸上谈兵”,要有真本事,能动手,具备职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必须有能满足技能训练要求的场所(基地),它是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基础条件。该基地应具有能进行多种职业技能训练的硬件设备,并有一定先进性。

(三)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教师是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关键条件。指导教师应是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中高级技术等级实践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双师型,并具有较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既能指导学生技能训练又能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全面素质教育。火电厂运行仿真实训是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的主要一环,相关专业课教师有计划的通过带仿真实训熟悉本实训环节的教学,部分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取得仿真培训师证书,提高了师资队伍素质和仿真实训环节质量。

(四)认真组织技能鉴定

2005年积极进行“双证书”试点工作,已有八年,每年都鼓励在校学生参加电力职业技能鉴定,进行了以下具体工作:

1)积极动员。第四学期期末就进行技能鉴定报考动员。专门召开了全年级学生大会进行动员,充分阐述技能鉴定的重大意义,在学生中掀起报考职业技能鉴定的热潮。2005年以来,学生的报考率均在90%以上。

2)认真指导。学生报名后,对学生加强辅导和训练。首先对每个工种实行导师制,指定专人指导和辅导,包括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劳动竞赛。其次指定参考书目,使学生考前准备更有针对性;第三指导学生利用暑假复习准备理论考试,秋季开学后组织摸底考试,根据不足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第四是合理安排实训环节内容及时间,以技能鉴定为导向,让学生在课内完成大部分准备工作。

3)严格考核。在考核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对在校学生技能鉴定的标准把握,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要保证社会和行业对我校技能鉴定证书的认可程度。既要按照国家颁布的技能鉴定标准考核,又要根据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微调。最后我们经过反复研究,统一了思想,认为在校学生在理论考核中应严格要求,在操作考核中侧重于对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能力的考核,不仅要会操作,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为什么要这么操作。

4)及时总结。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结束后,我们及时对第一次大面积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情况进行了总结。不仅对考核结果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的训练和考核过程进行总结。每个指导教师都写出了书面的心得体会、意见和建议等,这些来自一线的意见和建议非常中肯,非常宝贵,我们认真进行了梳理,将逐一落实,完善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体系。

三、“双证书”制度试行效果

建立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要求学生全部参加考试,2005年以来技能鉴定通过率达到了90%以上。(一)建设并完善了职业技能鉴定基地。2005年以来我校相继建成了200MW火电仿真机组, 135MW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仿真机,亚临界300MW火电仿真机组、超临界600MW火电仿真机组。这给学生进行仿真实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5年6月,我校电站仿真实训中心被河南省电力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批准为电力职业技能鉴定站,承担了锅炉运行值班员、汽机运行值班员、集控运行值班员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我校学生参加电力职业技能提供了方便和坚实的保障。

(二)培养了一批指导教师队伍。通过职业技能训练指导和技能鉴定过程培养了一大批“双师”素质教师,还有计划地送出培训考证。2005年以来每年都派3~5位教师参加华北电力大学举办的仿真培训指导教师的培训与考核,并全部取得了合格证书,

(三)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参加的职业技能鉴定中的运行工种如锅炉运行值班员、汽机运行值班员、集控运行值班员等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是各技能鉴定工种中含金量较高的,也是不容易通过的。但学生经过强化训练,通过中级工技能鉴定考核后,专业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通过仿真运行环节的训练,他们对设备系统有了更为清晰全面的了解认识,对机组运行特性和运行参数有了更工程化的认识。这使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能直接面对工作对象进行训练,缩短了岗前培训时间。在用人单位面试过程中,他们也能成竹在胸,从容不迫,表现出优秀的专业素质,给用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顺利就业。更重要的是他们先人一步的职业能力将对他们的职业生涯产生积极的影响。

“双证书”制度的推行大大提高了热能类学生的职业技能,有效地促进了就业,用人单位反映很好。

四、存在的问题及拟采取的改进措施

(一) 存在的问题。1.报考动员组织问题。因技能鉴定是收费考试,学生中又有一定比例的贫困生,所以全员报考技能鉴定有一定困难,尤其是一次考试不通过者,如再次报考在经济上有压力。应积极想办法降低考试费用,争取对在校学生采取低收费。

2.教学计划衔接协调问题。因仿真机实习班级多,都赶在技能鉴定之前完成培训有一定困难,所以有些班级在技能鉴定时还没受过培训。

3.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实际操作时间有限,培训效果达不到技能鉴定要求。

(二)拟采取的改进措施

1.规范培训内容和过程。制定统一规范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以使各指导教师的培训标准统一,提高培训效果。

篇12

当前以移动互联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育信息化、教育全球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和变革的强有力工具[1]。社会新形势下,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对高等教育产生了结构性的影响。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由原来的单一教育变为了教育+互联网模式。2012年Udacity,Coursera,edX三大网络学习平台发起的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席卷全球,开启了高等教育教育全球化的新征程。同时,2013年国内也有自己的MOOC平台,例如“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MOOC的课程全部针对高等教育,旨在构建全新的、更公平的教育新模式。其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突破了学校围墙,国家疆域,促进教育全球化的知识网络共同体形成,实现知识共享。但由于其自身存在的一些顽疾,比如,没有规模限制,注册率虽高而课程完成率低以及师生间交流少等问题,使得它的教育效果饱受争议,且很难得到改观。MOOC继续不断改进,并进入了后MOOC时代。2013年,相对于MOOC,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ArmandoFox教授提出了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SPOC)。不同于MOOC一个课程注册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特点,SPOC采用精细化教学,授课对象主要是针对高校内的在校学生,对学习人数也进行了限制,一般限定在几十人到几百人之间,增加师生面对面交流机会,以期提升学习参与度和课程完成率[2]。SPOC吸收并传承了MOOC的先进思想,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上课形式多采用线下传授和线上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对现行课堂的有效翻转,满足了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近几年翻转课堂的理念逐步被国内教育者们所接受,翻转课堂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3]。本文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特点,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方法,通过SPOC利用MOOC诸多平台教学视频音像资源,来实现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与主动学习能力。

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考取专业方向研究生的必考科目之一。在以往的该课程学习中,师生均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取得的成效甚微。具体表现有:期末考试一个班大多数学生的成绩都集中在60~75分之间,成绩优秀的学生不多,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情绪不高、甚至及格就好的侥幸心态。学生的网络规划能力依旧薄弱。另外对学院毕业生求职情况进行统计,在网络技术方面就业的学生人数相比较软件工程方面就业人数差别较为明显。究其原因,除了学科自身的市场因素外,反省自身,不难发现,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影响。(1)学生对所开课程性质认识不足。由于学生每学期所学的专业课程较多,大多学生疲于应付获得课程学分,而无暇去思考所学课程的目的,不知道为何要开设这门课,不多去考虑学了该课程能获得什么样的必需技能和以后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大多教师在讲课时,多注重于课本知识点的讲解,很少和学生进行该方面的交流。因此,学生从课程开课时起,就缺乏对课程学习整体规划和职业技能规划,难以树立正确思想,学习兴趣低。(2)学生轻视课程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做实验时,仅能照搬实验手册中的命令,而不理解其作用和意义,课程综合性实践较少。(3)学生课前预习较少,大多寄希望于教师上课讲解。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时间相对固定,不能满足随时随学习的要求。上课课程内容较多而老师每次授课时间有限,为了按时完成教学进度,主要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方式,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较少。由于师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熟练程度不一样,往往出现师生思维不同步,这种授课方式对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效果甚微。学生不能很好消化教师上课所讲内容,课后的复结也不到位,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4)传统课堂学习没有可重复性,无法实现重新学习;学习进度固定,不太容易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对高层次学生和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均带来不便。SPOC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解决以上传统教学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通过实施翻转课堂,将线上SPOC与线下课堂学习进行细致融合,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授课内容多、学习时间空间有限、实践性较强所存在的问题。

2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实践

2010年以来,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对网络技术,物联网人才的需求,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原来开设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基础上,针对计算机类所有专业学生增开了一门网络方面的延伸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该课程着重以思科、华为设备为背景的网络技术详细知识讲解与设备配置技能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力。期待借助自身优质的师资力量和特色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受人才市场欢迎的网络技术中高级人才。学生毕业即可就业,不必再经过社会上IT培训机构培训,节省学生的时间成本和财力。在此教学过程中,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对目标的实现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笔者将从两个方面来分享对该课程的一些教学经验。

2.1SPOC教学平台及教学资源建设

SPOC平台是师生学习交流的桥梁与纽带,平台本身的建设至关重要,平台本身要具备诸多功能可扩展性。经过多方认证,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最终采用的是超星公司的泛雅技术平台,如图1所示。此平台链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教学系统,班级安排同步于教务处的学生选课系统。当选课人数大于20人时,平台上相应班级及学生名单自动生成,无需教师手工编排录入。另外,从功能应用上,有上传文档、图片、视频、网页链接等,另包括学习资料、资料共享、在线讨论、在线章节作业测试、学生管理、成绩管理、在线考试等等诸多功能,能基本满足日常教学需求。在每学期课程初始,教师都会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泛雅平台的操作流程。另外,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教材资料、试题资料与教学视频。教学资源建设和课堂组织方式也与别的学校或网站上的MOOC和SPOC教学有3点不同,第一,每个教学视频不是以十几分钟短小精悍讲解某几个知识点为主,而是采用屏幕录像软件录制教师以往上课的整堂课视频。视频长度与上课章节同步。第二,依据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特点,授课视频里大多是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使用网络仿真软件对所讲理论的动手验证。讲解内容详实,易于学生理解。作为补充,也会在平台上给学生一些来自著名MOOC平台相关课程的视频资料网址链接开阔学生视野。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有了这样完备详实的课程资料,只要学生肯花时间,完全有能力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大部分知识。为教师课上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第三,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都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专属配套的华为网络实验室上课。由于设备数量所限,采取小班授课,每周3个课时连上(1个理论课时+2个实验课时),每次上课的班级人数不超过42人。恰当地采用SPOC+翻转课堂,使得授课效果明显提升。课程开课第一周,根据教学班级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项目小组分配,每小组7人,以方便学生交流互助学习,演示网络实验时进行小组合作。

2.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

翻转课堂要取得成功,首先离不开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模式设计。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特点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实际情况加之查阅文献,笔者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大体分为3个阶段:课前、课中、课后,如表1所示。(1)课前。教师将下节课要讲授的章节知识点和视频资料,PPT资料及上课要演示的实验项目,通过SPOC平台或者QQ群给学生。学生上课前提前观看视频,阅读上课要讲的课本资料,并动手尝试用网络仿真平台(EnterpriseNetworkSimulationPlatform,eNSP)做相关的网络小项目实验。所布置的上课要讲的演示实验,采用上课时教师演示或者让学生演示的方式进行,演示实验不事先指定分配,而是上课随机点名学生演示,演示成绩为该学生课堂表现加其所在小组表现成绩(均按百分制计算)。学生也可通过在线讨论与同学或者教师进行交流,获得帮助。(2)课中。师生双方围绕课前教师所提供的视频,预习测试题、实验案例等学习资料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对章节重难点和学生所存在的知识疑点进行解惑答疑,并在此基础上,有序地进行章节知识拓展提问,与学生交互式研讨。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的同时,也引导学生进行专业思维的训练。接着,教师对本堂课所讲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用相应同步实验进行网络技术理论知识验证与剖析,或让某小组学生代表进行实验演示,并对回答问题或者实验演示的学生或者学习小组进行课堂平时成绩记录。快下课的时候,布置下节课上课所讲章节和视频资料。(3)课后。SPOC的优点之一就是能进行课堂重现。课后学生如果对课堂上所讲知识点仍有疑问,可以重新观看章节教学视频,以加深知识点的学习与巩固,也可以和同学或者教师进行课下交流,分享学习感悟,以完成课后网上作业。教师在课后要及时反思并总结本次课中学生所提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必要时也需写授课心得体会,并根据学生课上的表现以及学生学习中反映的课程意见对教学内容或方法进行及时调整。另外,在现阶段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在课程的每一次课中都采用翻转课堂方法,而是根据章节知识的难易度,在重点章节和知识难点上依旧使用传统的教师讲课方式。但上课前仍要求学生预习观看SPOC教学视频资料,这一点对顺利开展教师课堂教学和提升教学效果很重要。

3对SPOC+翻转课堂的思考

依据上述计算机网络SPOC教学模式,近几年培养出来的受到互联网企业青睐的网络技术方面高质量的学生数量明显增多。不过,以下是笔者在实施后的一些经验与反思,主要包括一些非技术性思考和技术性思考,以期通过不断总结课程经验,使得教学方法至臻至美。

3.1非技术性思考

当今中国经济实力增强的同时,国民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迅速增长。互联网时代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观念。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随之发生着结构性变化。互联网学习也有了一定的社会认同性和可行性。另外,构建互联网学习所需财力、技术和硬件设备上的投入也已不是主要问题。因此,SPOC+翻转课堂成功实施的前提是师生要有教育理念上的真正转变。大学接收的是经历了从小学到高中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教育的学生,要让他们一下子转变成主动学习方式,可能不太现实,这需要时间。这样的学生进入大学后,首先教育学生要从思想意识上和教师保持真正的意识认同性。强调异步教学和同步教学、课外学习和课内学习的同等重要性。思想上的统一,是保证自主性学习成功的前提,是新的教育方法成功的前提和动力。

3.2技术性思考

在互联网时代,相比传统教育方式,SPOC对教师的各方面要求也相应提高。教师除了本身专业课程知识以外,也要熟悉网络教学平台、掌握网络教学技术。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实际上扮演课堂的参与者和组织者角色。因此,SPOC+翻转课堂的教学对教师的组织能力带来了新挑战。针对课前和课中,对学生而言,课前知识的预习工作量较大,要求提高。而对老师来说,课中实施翻转课堂进行讨论式教学时,讨论何种问题?如何找到有足够内涵、深度、广度的可讨论课程内容?讨论问题时,是使用启发式讨论还是使用通过提问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程度的验证性讨论?针对某个问题,用的讨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都要有所选择。从而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专业思维训练,从课堂问题探讨中,提升思维习惯与创新型思考能力。以上这些,都依赖于授课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课堂应变能力,带有较高的技术性。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目的都是培养出优秀的具有一定创新、批判式思维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强调自主化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要用合适的机制去督促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因此,除了传统的通过成绩测试手段外,还需要采用何种评价衡量指标或者量化指标,需要笔者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4结语

实践表明,将SPOC+翻转课堂混合应用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后,优化了教学资源,让课堂教学回归学习的本质,使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通过交互式学习、探索、协同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笔者下一步的工作,针对本文提出的几点思考,要扎实落实,总结经验,最终形成具有高质量特色的课程教学经验。总之,在网络技术课程中引入SPOC+翻转课堂教学新方法,是对传统教育融合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时代先进科技的教育方式的创新,对现行高校本科教学工程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最后,期待这种教育方式,对我国的教育特别是高校高等人才培养方式有所贡献,使得我国的教育尽快步入现代化,能尽快从传统的“教育+互联网”走向“互联网+教育”。

[参考文献]

[1]黄岚,叶育鑫.计算机专业课程群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7(2):7-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