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颈椎病的治疗与预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要纠正不良习惯,让颈部保持良好状态。如:有人喜欢俯卧,俯卧时为了呼吸顺畅,只能将头扭向一边;躺着看书等使脖子经常处于一种姿势,增加了颈部负担,这些不良习惯一定要纠正。长期在办公室或计算机前工作的人,每天要做一定的颈部运动,多做颈部肌肉锻炼。主要做法是:双手十指交叉放在颈后,头用力向后或左右伸,手用力阻挡,这样头虽没动,但通过两个方向力量的较量可让相应的颈部肌肉进行收缩。科学研究发现,肌肉持续收缩5秒钟对颈部是非常有好处的,尤其在颈部出现问题的情况下,这种运动可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另外。各种户外运动也会使颈部肌肉的力量增强,让颈部保持良好状态。
枕头过高或过低对颈部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头颈具有正常的生理弧度,即颈脊椎轻度前凸。这种生理曲线不但保证了颈椎外在肌群的平衡,而且对椎管亦起到良好的作用。枕头过低,头颈势必过度后仰,前凸曲度加大,使椎体前方的肌肉和韧带过度紧张,时间长了,会出现疲劳,甚至引起慢性损伤,加速退行性病变,所以枕头过低同样会对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脊髓、神经根及椎体造成不利影响。习惯侧卧者。枕头高度以棘突中点至肩峰外侧缘的距离为适宜,可以使用用荞麦皮或糠皮做的枕头。
一旦被确诊患了颈椎病,首先应在正规医院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保守治疗:①制动,即让脖子不活动,减少脊柱负荷,这种方法在急性期是非常有效的;②卧床休息,但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肌肉萎缩、组织粘连、关节粘连等,阻碍颈椎病的恢复:③颈部支具,以使颈部运动得到控制;④颈椎牵引,主要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其他类型慎用。
药物治疗:①消炎止痛剂能够很好地抑制炎症,缓解疼痛;②肌肉松弛剂对治疗颈肩痛引起的肌肉痉挛有良好的效果;③神经营养片可使受损的神经修复得到改善;④服用镇静药,有些病人出现恐惧、焦躁等情绪上的变化,会加重病情,而镇静药可以改善不良情绪。通过使用以上4种药物,颈椎病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
初期颈椎病的几个常见症状
颈椎病初期的不良症状往往会因为人们的错误认识而被忽视,以为只是过度劳累带来的身体不适。若不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的话,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一些常见症状。
1.腿部感觉绵软、走路轻飘,或者下肢表现僵硬、不能控制行走等也是由颈椎病引起,严重者还会造成截瘫。
2.患者表现出头疼、头晕、视力下降、出汗不正常、脸的一面发热,头晕严重的甚至会摔倒等也是颈椎病的常见症状。
3.颈椎病经常会造成脖子疼痛、肩膀疼痛、后背筋紧绷、颈部僵硬,甚至造成脖子疼痛、难以旋转等。这些多是由于久坐不动和吹冷气时间过长引起。
冬季怎样预防颈椎病的发生
1.注意颈部保暖。尽量穿着高领的衣服,外出佩带围巾对脖子进行保暖,这样可以避免颈部受寒,消除颈椎病的诱发因素。颈部保暖不仅可以避免颈部疲劳,而且可以避免头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使脑部的血液循环减慢,对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失眠等都有一定的好处。
2.纠正生活中的不良姿势,防止慢性损伤。颈肩部软组织慢性劳损,是发生颈椎病的病理基础。生活中的不良姿势是形成慢性劳损的主要原因之一。如长期伏案工作、长时间用电脑等,均是引起颈椎病的主要原因。所以,除在工作中采用各种人体工学设备以外,连续工作一段时间后,就应起身活动一下颈部,使紧张的颈部肌肉得到放松。
3.合理用枕。枕头是颈椎的保护工具,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有1/4~1/3的时间用于睡眠。所以,枕头一定要适合颈部的生理要求,枕头的最高处托扶脖子,而不是头部作为着力点接触枕头。如果长期使用高度、外形不合适的枕头,容易导致落枕,进而发展成颈椎病。
4.加强体育锻炼。选择一些适宜冬季的运动项目(如室内游泳、羽毛球等),进行增强肌力和增强体质的锻炼,也可以预防颈椎病的发生。
颈椎病治疗方法
有许多病例证明,颈椎病的非手术疗法比手术治疗疗效更佳。在许多的病例中,非手术疗法能够取得良好乃至极好的治疗效果。一些非手术疗法包括:制动术(配带颈围或支架)、物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非类固醇消炎药 非类固醇消炎药能减轻炎症和缓解疼痛。发炎的韧带和关节会直接引起疼痛或刺激神经根而引起疼痛。应当定期服用高剂量非类固醇消炎药才能达到真正的消炎效果。通常在药店能买到的消炎药是布洛芬和甲氧基甲基萘乙酸。非类固醇消炎药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对胃的刺激。
按摩 按摩通常能够减轻肌肉紧张、痉挛、发炎、酸痛、坚硬和疼痛。其它好处包括能增强弹性、活动的范围和增强组织的弹性(如疤痕组织)。按摩是全面治疗颈痛和肌肉痉挛的有效的辅助方法。
硬膜外注射 硬膜外注射是神经阻滞的特殊类型。将药物注射入椎管里的硬膜外腔脊神经所在的地方,对于由轻度的椎间盘突出、轻度椎管狭窄和关节炎引起的腰部神经根炎症而引起的疼痛的疗效高。
1.1 人体生物力学的问题
1)正常情况下,人的7块颈椎骨相互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向前突出的颈弓。低头时颈弓的角度将减小,此时,每两块颈骨体的受力状况与正常情况不同。
2)人在长期低头时,颈部要收缩紧张而产生向后向下的力去平衡头的重力矩。长年累月伏案工作、读书、电脑操作等,会造成长时间颈部肌肉、韧带紧张和疲劳。
3)低头时颈后肌群的持续紧张会导致两种效果:一是头部的血液、组织液代谢受阻,原因是供应脊髓、椎骨和相关肌肉氧气和养料的血管受压迫;二是肌肉长时间保持紧张状态会使肌肉、肌腱及腱膜受损。
1.2 睡眠 不良的睡眠,不适宜的枕头厚度、弧度,可使颈椎整晚处于前屈、侧屈的状态。
1.3 外伤 不适当的体育运动、健身活动等也可导致颈椎损伤。
2 颈椎病的动力学疗法作用
动力学疗法可使原来关闭的毛细血管开放,大大增加了微循环的血流量,使肌肉、韧带和关节囊的血运得到改善,使原来变硬的组织因营养改善而逐渐变软,动力学疗法可以促进淋巴的流动,有利于关节内血肿、组织水肿的吸收[1]。
3 动力学疗法的基本原理
3.1 改善循环
1)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组织中大部分的毛细血管都是处于关闭状态的,只有少部分毛细血管呈扩张开放状态且有血液通过,以维持我们日常的生理需要。
2)人体处于静止状态时,有血液通过毛细血管的数量大约为31~270根/mm3;运动后毛细血管被刺激而扩张,毛细血管开放扩张的数量可达1 800根/mm3;如配合动力学疗法,则会进一步增至3 000根/mm3[2]。
3)能量与营养物质是外伤、病变组织修复及细胞活动的基础。毛细血管开放量的增多,提高了局部血液灌注量,给局部组织提供了充分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加快了康复的速度。
3.2 增强颈椎的稳定性
1)正常人体肌肉占人体体重的 35%~41% ,通过锻炼后,肌肉重量可增加到体重的 45%~55%。肌肉中的肌糖原、肌球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含量也会增加。
2)经过锻炼后,肌纤维内线粒体的大小和数量会成倍地增加,有助于增强肌肉的耐力。颈部肌肉通过锻炼,会变得强健有力,使得颈椎的稳定性得到有效改善[2]。
3.3 增强颈肩的灵活性和活动度 颈椎病、肩周炎等颈肩痛患者,多会因关节僵硬而活动受限。运动时,关节囊、韧带和关节周围的肌肉被不断牵拉伸展,提高肌肉活动的协调性。3.4 松解粘连
1)颈椎病的患者,由于疼痛而减少了局部的活动,肌肉、滑囊、关节囊、肌腱、腱鞘等就会发生粘连,进而加重了症状。
2)动力学疗法一方面对肌腱、韧带等组织直接拨动及牵拉,可机械性地将粘连分开,另一方面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及淋巴液的流动,组织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恢复了组织的功能。
4 体疗
4.1 定义 体疗是体育疗法的简称,它具体指人们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进行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锻炼,并达到祛病除疾,无病康寿的理想境界[3]。
4.2 体育疗法的作用 体疗康复对颈背部进行肌肉锻炼,可增加肌肉力量,以保持颈椎的稳定性;可恢复及增加颈椎的活动功能,防止颈椎关节的僵硬;可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可解除肌肉痉挛,减轻疼痛,防止肌肉萎缩,达到巩固疗效及减少复发的目的。
4.3 方法
4.3.1 颈部肌肉的静力训练 取俯卧位,将胸廓移出床缘保持头颈平直1 min,然后左、右侧卧,同样保持头颈平直各1 min为1组,6组/次,1次/d,运动时关节囊、韧带和关节周围的肌肉被不断牵拉伸展,提高了肌肉活动的协调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我科2009年7月~2010年5月共263例颈椎病的门诊与住院患者,其中住院病人36例,门诊病人227例,男120例,女143例;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41.5±15.6岁;病程3个月~20年,平均38.4±13.6月。
1.2 方法 调查表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指导语,第二部分为一艘情况,包括年龄、学历、职业;第三部分为病人对颈椎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包括对颈椎病发生的原因、症状、预防和治疗措施等。对第三部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发放问卷由病人填写,当场回收的方法。
2 结果
共发放263份问卷,最后符合填写要求并进入统计分析有251份。在251例患者中,了解并能基本回答颈椎病主要原因者70人,占总人数的27.89%,了解并能基本回答其主要临床症状者63人,占总人数的25.10%,了解并能基本回答颈椎病的预防措施者51人,占总人数的20.32%,了解并能基本回答颈椎病主要治疗措施者92人,占总人数的36.65%。上述资料显示,大部分不能正确回答颈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不了解如何预防和进行功能锻炼,因此,颈椎病患者对于颈椎病的认识度不够。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随着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加快及工作方式的改变,职业人员因工作繁忙而长时间低头伏案,颈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及年轻化趋势,且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临床上十分多见。有效控制颈椎病的发生已引起广泛重视。然而就医的患者的治疗目的只是缓解患者目前的主要症状,住院期间经过综合的治疗,基本好转,但在相关知识的认识上仍然很缺乏,只是单纯的接受治疗,并不知道如何进行功能锻炼和预防,出院后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并没有注意该病的发生的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又会导致该病的反复发作,治疗周期延长,效果不明显。健康教育可有效地预防或减少颈椎病的发生,降低并发症。对颈椎病患者进行系统有效的宣教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认知度,及时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每天坚持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减少复发的几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从本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颈椎病患者不太了解颈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不了解如何预防,对颈椎病的功能锻炼也知之甚少,可见颈椎病患者对于颈椎病的认识度远远不够,临床上有必要对颈椎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配合临床治疗。
3.2 健康教育的方法
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和指导在颈椎病的预防和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颈椎病症状的发生,提高颈椎病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有效的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对颈椎病进行健康教育的方法具体如下。
(1)让患者正确认识颈椎病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病人群多为中老年人,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病趋向年轻化。颈椎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常因劳累等原因使颈4~5和颈5~6椎水平的钩椎关节出现向侧方增生的骨刺,或后伸性椎体半脱位使上关节突向前滑脱,或关节突骨刺,或后侧型颈椎间盘脱出等。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如作为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椎动脉型颈椎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颈痛、颈部活动受限,可伴有头痛、头晕、耳鸣、视力异常、感觉异常,听力减退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眩晕的发作往往与颈部改变有关,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猝倒。
(2)教会日常预防知识
了解患者生活行为习惯,纠正其不良生活和工作。指导患者低头伏案工作时保持头部略微前倾,桌椅之间的高度适当;低头伏案工作勿过久,长时间固定于某个姿势工作应至少2h全身活动1次,每次5min。日常生活中避免头颈部过度后仰或前倾前屈。行走时抬头挺胸,两眼平视前方。勿躺在床上看书,睡眠枕头高度适宜,指导患者制作适宜自己使用的专用枕垫:形状为中间低、两端高1~5cm;枕垫填充物以质地柔软为原则;枕垫的长度以超过自己肩膀10~15cm为宜,高度以头颈部压下后与自己的拳头高度相等或略低为宜。并且在颈部下垫圆柱型物品,防止颈部坠空感,以防加速颈椎退变。注意颈部保暖,防止颈部受凉,加重病情,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天气变化时加围围巾,注意添置衣服。在行走时避免猛回头的动作,注意颈部保暖,颈肩勿长时间保持一个动作。
(3)注意饮食调护
中医认为:“食治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由于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食欲下降,摄入的营养不能补充机体需要,导致免疫力下降,对疾病的治疗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可造成治疗周期长,治疗效果不明显。因而亟需患者对饮食进行调理。饮食调理得当可起到补气血,强身健体的作用。我们应指导患者进食补益肝肾之品和含钙较高的食物,如鱼、虾、海产品,牛奶、瘦肉、排骨和防止血管硬化的食物,如山楂、黑木耳、黑芝麻、香菇、洋葱、茶叶、莲心、蜂蜜等,并指导患者忌辛辣、烟酒,少食肥腻,少食动物脂肪,动物内脏等。为避免进食的单调乏味,可以添加一些增进食欲的辅食,调味剂等。
(4)重视心理调护
颈椎病患者往往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思想负担重。对此,在做好基础护理和治疗工作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利用各种方式、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尽量为他们排忧解难,让患者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重视和关心,愿意将其内心的烦恼和痛苦,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不愉快倾诉出来,针对患者不同的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和办法给予帮助,用亲切的语言安慰他们,用和蔼的态度鼓励他们,尽最大的能力帮助他们。同时家属和朋友给以患者心理支持,关心和帮助患者消除内心顾虑,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中图分类号] R68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7-0058-03
腰椎退变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是机体腰椎间盘与关节突关节的关节软骨和周围韧带发生了退行性病变而引发的腰腿痛病症,是脊柱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1-3]。目前临床上,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案为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为Quadrant通道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术、传统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等[4,5]。为了探讨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本院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6月收治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128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两组,行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6月收治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128例,年龄36~65岁,平均(53.7±10.2)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11.8±4.9)个月,其中男79例,女49例。患者均符合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经X线检查或CT检查确诊。排除腰椎滑脱超过Ⅱ度、腰椎开放手术史、腰椎退变性侧弯超过7°的患者,同时排除患有其他心肺疾病、肝肾疾病、免疫性疾病、血液病、精神疾病、手术禁忌症的患者。此次研究已取得患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根据手术方法将入选的128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分为两组,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患者61例为对照组,年龄38~65岁,平均(54.0±11.5)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11.6±4.2)个月,其中男38例,女23例。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患者67例为观察组,年龄36~62岁,平均(53.2±10.7)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12.1±4.8)个月,其中男41例,女26例。两组患者基础情况(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行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给予患者全麻,指导其在透视床上取俯卧位,在手术节段的解剖中线和椎弓根体表部位进行定位,标记切口后,于中线旁2cm处入路,长度1.5~2cm,沿着多裂肌间隙直达小关节,使用导针逐级放置扩张套筒,同时放置Quadrant通道,先沿着肌肉走,采用垂直扩展,然后调整角度,暴露关节突后,使其与矢状面成30°以下的角度,锁定自由臂,固定Quadrant通道,接通冷光源,在直视状态下开展椎间孔减压,对于中央椎管狭窄的患者可采用高速磨钻减压,显露椎间盘后切除,清理椎间隙后刮除软骨终板直到点状出血,使用椎间撑开器将患者的椎间隙打开到合适高度,咬除椎板与下关节突,将其修复成自体移植修复骨粒,植入椎间隙的前1/3部位,其余填充到椎间融合器中,置入椎间隙,行三角窝顶点定位,然后置入椎弓根螺钉,放置连接棒,去除Quadrant通道,行负压引流。
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给予患者全麻后取俯卧位,确定病变节段后,于后正中行一切口,长度在6~8cm,依次切开软组织,在骨膜下剥离出椎旁肌,将椎板和关节突暴露出来,置入椎弓根螺钉,依次咬除关节突、椎板、棘突,行后路全椎板减压术,等椎间盘显露后,然后清理椎间隙,进行植骨,方法同观察组,置入椎间融合器并安装连接棒,行负压引流。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观察指标参考闫国良等研究[5],具体如下:手术指征(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临床指标(术前、术后1 d、术后3 d、术后5 d、术后7 d肌酸磷酸激酶)、术后1年融合情况、视觉疼痛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后并发症情况(断钉、内置物移位、感染)。
1.4评定标准
本次研究中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视觉疼痛模拟评分的评定标准如下:使用一条10cm的游动标尺,标记10个刻度,两端从0标记到10,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让患者在标尺中标记能够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位置,评定其疼痛得分,分数越高,患者疼痛越严重。
本次研究中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的评定标准如下:将内容划分为10个项目用于评价腰痛对患者日常活动的影响,采用5级评分法进行评定,0~5分代表了轻到重的不同级别,满分50分,分数越高,患者功能障碍越严重。
1.5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手术指征比较
两组患者的手术指征比较结果显示(表1),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2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融合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融合情况比较结果显示(表2),两组患者肌酸磷酸激酶均先升高后降低,于术后1 d达到高峰,于术后7 d恢复正常。观察组在术后1 d、3 d、5 d时肌酸磷酸激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在术后7 d时肌酸磷酸激酶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1年融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3治疗前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结果显示(表3),治疗后,两组患者视觉疼痛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显著下降。观察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4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结果显示(表4),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讨论
腰椎退变性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其典型的临床特征为明显的腰背痛,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根性神经病症,会给患者带来诸多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6-8]。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案中,治疗时间较长,取得的效果不佳,只能暂时缓解患者的病症,而不能治本,后期还会复发,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增加了患者的病痛,因而目前临床上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案为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多种,包括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传统后路开放手术等[9,10],均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病症,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时,经后路充分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可扩大手术的操作术野,且减压充分,术后的固定较为牢靠,还有较高的融合率,临床效果显著,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术中需要大范围剥离患者的软组织,还要不断牵拉,容易造成机体软组织的去神经化发生,使得局部肌肉的内压力明显升高,造成局部缺血,对机体的血管再生具有明显的损伤。
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设备的不断改进,新型微创技术逐渐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就是其中的一种。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相比,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可明显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切口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也会明显减少患者的术后引流量,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且同样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实现有效椎体间融合。术中使用钝性分离患者的多裂肌束,逐步分开患者的肌肉纤维,使用管道牵拉器建立操作术野,可明显减少对周围软组织的剥离,对肌肉的牵拉力也会均匀分布,减少了对局部肌肉造成的异常负荷,也可大大减少椎旁肌肉萎缩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术中使用Quadrant通道,可显著扩大操作空间,可同时满足患者两个节段的椎弓根内固定与椎间融合,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手术适应证。
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说明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对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可明显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利于患者的术后身体恢复。两组患者肌酸磷酸激酶均先升高后降低,于术后1d达到高峰,于术后7d恢复正常,说明术后治疗后,患者体内的肌酸磷酸激酶会发生异常波动,可作为有效的检测指标。观察组在术后1d、3d、5d、7d时肌酸磷酸激酶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对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造成的影响较小,引起的肌酸磷酸激酶波动更小。观察组术后1年融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两组患者视觉疼痛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显著下降,说明手术治疗是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病症,改善机体的功能障碍。观察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改善患者疼痛病症的效果更为显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的安全性更高,引发的并发症较少。综上所述,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均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其中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临床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
[参考文献]
[1] Li ZH, Li FN, Yu SZ,et al. Two-year follow-up results of the Isobar TTL Semi-Rigid Rod system for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J].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 2013,20(3):394-399.
[2] Feng D, Inna B, Carolyn ES,et al. Association of 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 genetic variants with outcom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ical treatment for lumbar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J]. The Spine Journal,2010,10(11): 949-957.
[3] Markwalder T.M, Markus W, Serge M. A 6.5-year follow-up of 14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rodisc total disc arthroplasty for combined long-standing degenerative lumbar disc disease and recent disc herniation[J].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 2011,18(12): 1677-1681.
[4] 汤优,张为,申勇,等. 经Quadrant通道下微创TLIF与开放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疗效的对比研究[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21):1935-1938.
[5] 闫国良,纪振钢,高浩然,等. 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比较[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3,23 (3):244-250.
[6] Hideki O, Yoshiyuki M, Yuichirou M,et al. Surgical results of dynamic nonfusion stabilization with the segmental spinal correction system for 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diseases with instability: Minimum 2-year follow-up[J]. SAS Journal, 2011,5(3): 69-74.
[7] Wu YG, Tang H, Li ZH,et al. Outcome of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versus posterolateral fusion in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J].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 2011, 18(6):780-783.
[8] Daniel PP, Ramirez M, Carlos L,et al. Degenerative lumbar disease surgery outcomes in elderly patients[J]. The Spine Journal, 2011,11(10):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