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传统文化中的礼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任何体育文化都是体现民族、本土的传统,民族心理的文化,都显示出本土、民族的特色,这种根植于本土的民族体育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较稳定、坚韧的形态,世代相承,从而成为一种文化模式,积淀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成为传统体育文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儒、道、佛等传统理论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儒、道、佛三家思想已深深融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之中,中国的武术,养生及其娱乐性体育文化,如围棋、蹴鞠等与儒、道、佛等传统理论主要方面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质和基本精神
宏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了极其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古时代的易经八卦,汉唐前后,儒、道、佛、墨四大流派,经过碰撞和整合形成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基本精神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德服人”、“刚健有为”和“贵和尚中”等。从总体上来看,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无论是儒家的“三纲要”,还是道家的修道积德,无不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中国传统体育以“天人合一”、“气一元论”为哲学基础形成了独特的崇尚礼让,宽厚平和为价值取向的体育形态。
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都反映了身与心,机体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之整体效益的价值观,但缺乏积极探索自然的精神,缺乏对人体单项技能的开发。中国的传统体育由于受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影响,在体育的价值取向上重视伦理教化而忽视其他,如为儒家先哲推崇的射礼,要求射者“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牢固,然后可言中”。唐代木射,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作为取胜的标记。西周的射礼,不仅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之分,而且对同属于统治阶层的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所使用弓箭靶、伴奏乐曲及司职人员都有严格的规定和区别,目的在于“明君臣之礼,长幼之序”。这种竞赛的不平等性,运动的过于伦理教化性,不仅有损于公平竞争精神,也不利于人的智能和体能的开发。在儒家学说里,体育的健身功能和娱乐功能显得微不足道。崇礼风尚,等级制度,使中国围棋也蒙上了“温、良、恭、俭、让”的色彩,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竞技围棋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宗法性使中国吸收异质文化的能力较弱。孔子曾提出“刚健有为”的思想,但,从汉代起“崇文尚柔”的风气开始流行,文武严重失衡,到宋元时“重文轻武”之风愈演愈烈。
二、佛家的“禅”道与道家思想在中国武术的内涵
儒、道、佛等传统理论对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影响非常深远,宗教以佛教影响最为广泛。“禅”是佛教的一派,与中国传统的老庄和儒家思想合流,成为支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门派。中国的少林武术,都是以“禅”为体,以“拳”为用,“禅拳一体”。假如习武者无“禅”之修养,则为偏离正道,必定从超然于胜负,生死之上的“禅机”,堕落到奸诈毒辣的“杀机”中去。正如姚广孝大师叹息的那样“禅机末了说戒机”。少林拳以“禅门心法”为指导思想和拳术灵魂。达摩祖师曰:“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宋圆悟克勤大师曰:“损诸如见,拔弃妄缘,长教胸中洒洒落落,无一尘事。”这些大师所言,无非教人在坐禅或立禅时,放下一切思虑,湛然平静,不为善恶、生死等两种对立的矛盾景象所动而已。
中国武术思想的认识论,就直接来源于道家的本体论。老子曰:“道者,万物之奥”,“似万物之宗”,老子认为万物之本的“道”即是“无”。王宗岳《太极拳经》说:“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这个“理”也就是老子所谓的“道”。中国武术的意境、神韵,武术之道的精微和真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气”是“道”的体现,武术的种种外在形态如功能、神韵绝技等,均为“气”的演化与体现。练功中的“元气”即易经的“太极”,亦即老庄的“道”,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本体论的一种表现。所谓“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代表,所谓“天人合一”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相通,强调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天人合一”在老子看来与“道”无本质差别。庄子更认为天人本是合一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记》)。中国武术在长期实践中认识到武术运动的客体――人体自身和宇宙自然和客体是内在联系着的。有着深厚内功的养生兼技击的《峨眉十二庄》其《天地庄合诀》说:“象天法地,圆空法生,大小开合,唯妙于心。”古人象天法地,体会到“圆”与“空”是大自然天地的基本特征,因此是动功的最佳方式和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滞,圆而又空则能作到活泼自如,变化无穷。故不少拳种以圆空为基本架式与手法,太极拳、少林拳亦以圆、空为技击特色。
三、先秦尚武精神与儒家思想的融合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包含着大量的禅宗和儒家思想,其道德内容来源于儒家经典,中国先秦武士时代对武士已有:“礼、义、忠、敬、勇、死”之说。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仁”是一种道德品质,一种处世之道,“仁”成为儒家的修身之本,“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后“止于善”。“义”即荣誉的意识,孟子言“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先秦武士,人人带剑以示“义”。如中国之士所言:“士可杀不可辱。”“知书达礼”是儒家思想所要求的,礼就是维护等级制度,注重尊卑有别,礼即是法,要知礼,得读书修身,做到“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勇则害上,不登于明堂”(《左传、襄公二年》)为下犯上是头等罪恶,强调无条件服从,“敬”是一种“持诚”之道,“敬”的意义是自敬而敬人,“敬”与“忠”相配合。勇是一种“致诚”之力,勇是一种实现之力,所谓万恶怯为首。
朴素廉洁,追求享乐是人之常情,动物也有此本能,作为人中俊杰的武士必须压制自己的欲望,这是何等痛苦的事,武士们按照孔子的“君子居不求安”的精神来造就自己,把朴素廉洁看作一种追求,而不是一种负担。
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从汤商到春秋战国的先秦时代,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尚武文化经久不衰。到春秋末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旧贵族的统治越来越腐败无能,礼崩乐坏,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造成先秦贵族时代的土崩瓦解,文武分离的局面的开始呈现。鉴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现状,孔子大力倡导礼仪教育,孔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重文轻武”教育的肇始。到了汉以后,重文轻武的思想才得以发展,并逐渐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汉高祖提倡文治,汉武帝采用董仲舒之策,崇尚儒术,“重文轻武”之风根深蒂固。汉代儒家提出“去武行文,废力尚德”批评“角抵戏”是“玩不用之器,”蹴鞠是费力劳体,不合“君子勤礼,小人尽力”之训。两汉之后,“重文轻武”的思想的日甚一日,好文者常为父兄所爱,好武者常为父兄所恶。南北朝时,不少贵族子弟,“肤脆骨柔,不堪行步,”宋明以后,由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影响,重文轻武之风达到极至。儒家的“崇文尚柔”、“中庸”、“贵和”、“寡欲不争”、“以柔克刚”的思想,极大影响了中国体育的发展,以致射礼演变成投壶,蹴鞠变成“不以勇敢,不以力争”的捶丸等。中和之道使得极具观赏和技击的体育运动变得面目全非。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和身体活动的社会整体功能,而对单纯的体能性竞技活动不感兴趣。在中国古代“以礼法至上”的社会,严重缺少竞技体育所需要的自由、民主、平等原则。唐朝时期,是消闲娱乐性体育文化最昌盛时期,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如蹴鞠,马球等。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体育异常兴盛。清朝是民族传统体育的衰落时期,有些传统体育项目逐渐消亡。由于其封建王朝的宗法性,保守性,封闭性,非理性的影响,体育竞技性几乎消失殆尽,直到近代随着西方入侵,,维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以及等,中国体育才有所起步。
随着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日益融通,通过碰撞、同化、调节、吸收,有的走向成熟和现代竞技相联系,有的通过挖掘、整理、保护、转型使传统和现代相结合,有的逐渐走向消亡,这些演进推动了共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承载几千年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国武术,已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对符合体育原理的、适合于改良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以科学整理,譬如:武术、中国象棋、围棋、龙舟竞渡等,将实行“奥运战略”,真正体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但是,为了适应现代国际竞技运动而自我摒弃,它所蕴含的许多东方优秀传统文化也将面临较严重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黄文仁:《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曲线》,《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2。
[2]盖世才:《少林“禅”与太极“韵”》,《武林》,2002.9。
[3]肖 冲:《从社会文化诸因素看先秦尚武精神》,《体育文史选集》(1984-1991),成都体育史所。
[4]周西宽、胡小明:《体育文化泛论》,《体育文史选集》(1984-1991),成都体育史所。
[5]王铁新:《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非理性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悖谬》,《体育文化导刊》,2002.1。
化具有一种极其强烈的排拒性,很难容纳外来文化的渗入。笔者认为这
种看法是失之偏频的。作为一种古老悠久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
确具有保守和封闭的一面,但决不能把它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中国传
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积极吸收、消融外来文化的
过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展现出一种开放性的和兼容并蓄的特质,当然,
我们对这一文化在某些时期特别是近代表现的封闭性、保守性,也应有
实事求是的评价。
一
中国一开始便以富饶的东方农业大国的面目出现。自秦始皇建立大
一统的封建帝国以来,在经济上形成了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结
构;在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结构和宗法等级结构构成了封建大
厦的核心;在思想文化领域,儒家学说在绝大部分时间内占据着封建意
识形态的主体地位,并和中国原有的道家、法家思想等以及后来传入中
国的佛教文化等相互吸收而浑然一体,它们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华夏文
化)的主体又和各少数民族的思想文化相互交融,逐渐融合成为恢宏磅
礴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凝结、沉积为共同的
民族社会心理和文化心理,成为中华民族共同遵行的道德准则、价值观
念和行为规范。加上中国地处东亚大陆,东部和南部濒临茫茫沧海,西
北横亘漫漫戈壁,西南耸立着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在这块广袤
土地上孕育、成熟的中国文化远比周边的所谓“四夷”先进,在相当长
时期内保持着传统的文化优势,整个东亚地区基本上处于中国文化的影
响之下(即所谓的“儒家文化圈”),故而中国素有“天朝胜国,礼义
之邦”的美称。即使与当时的世界其他大文化相比,中国文化也毫不逊
色,甚至还更为先进些,从而形成较为强烈的文化优越感和民族自信心,
这无疑会使中国传统文化带有保守和封闭的倾向。但是,只要这种文化
自身的优势及其所赖以建立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尚未衰微,它在受到外来
文化的挑战时,就不仅不会盲目排斥或穷于应付,反而敢于迎接外来文
化,并积极吸纳和融合外来文化。一方面,它总是居高临下地把外来的
文化因素认同于自身体系,要求外来文化因素俯我就范,用自己原有的
思想、观念和心理定势为框架,来解释、消融、改造外来文化因素,在
对外来文化的涵濡蕴育中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最终使其失去原质;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在改变、消融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又尽量吸收
和消化外来文化的养料,来补充自己,丰富自己,使自己获得新的发展
生机和活力。
因此,从秦汉到明清,虽然中国传统文化曾与中亚、西亚的草原文
化(即西域文化、契丹、蒙古和阿拉伯文化)以及南亚次大陆的佛教等
异土文化进行过长期的冲突和交流,但中国原土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的
基本风范和稳定的精神结构,并吸收和改造了异质文化的一些因素,故
从未出现过类似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中断,埃及文化因亚历山大
帝国侵占而希腊化那样的情况。一些外族入侵中原之后,固然可以在一
定时期内取得一定的军事优势乃至政治优势,但在文化上却总是被消融。
从北魏到其后的辽、金、元、清,若干强悍的少数民族曾先后在不同程
度上统一过中原,甚至建立起象元朝和清朝那样的庞大强盛且持续时间
较长的,但他们在文化上却往往被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原文
化所改造,把儒家学说奉为正统。因为这些“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
治者,同汉族封建统治者一样深知,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对巩
固自己的政治统治,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是极为重要的,正所谓“儒
者其为教也大矣,其利物也博矣,以笃父子,以正君臣,开政化之本原,
凿生灵之耳目,百王损益一以贯之”。[1]因此,这些少数民族的游牧
文化一旦与深深根植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土壤中的汉族儒家文化相
撞击时,就往往被后者改造和消融,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
部分。也只有这样,这些少数民族政权才能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对中原的
统治,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的中原文化也就不会因汉族政权的倾
覆而出现历史的断层。
犹太文化的凝聚力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罕有匹敌。犹太人很长时间没
有自己的国家,在寄人篱下、被异邦文化包围的条件下,仍能保持着自
己文化的特质,使没有祖国庇护的犹太文化顽强地生存和延续下来。但
就是这个犹太文化,在传入中国后却被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
化消弥于无形。宋朝时,开封曾有过很多犹太人,但现在他们后代的身
上再也没有什么犹太文化的痕迹了。即使有些人明知自己是犹太后裔,
也不愿承认。在开封现存的犹太教寺院里,竟然高悬“识得天地君亲师,
不远道德正途;修在仁义礼智信,便是至贤源头”这样的对联,俨然儒
家正宗,深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个中三味。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曾
在世界上显赫一时,所向披靡,进入罗马帝国,促成了罗马家族制度的
崩溃。但是它于明末清初进入中国时,一方面未能撼动中国的宗法家族
制度和原有文化体系,相反地,基督徒不得不服从中国的家族制度和儒
家的纲常伦理;另一方面,中国的某些士大夫乃至皇帝也从欧洲传教士
那里吸收了一些西方文化,但主要限于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知识,而
基本不涉及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层面。这是因为此时的中国封建社会已
走向衰落,面对“西学东渐”,中国文化也相应失去了以往的优势,因
此,它对西方文化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消极的排斥心理,而不象唐宋以前
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开放性的积极吸纳的姿态。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这种封闭保守的倾向愈来愈突出。
二
古代中外文化最为壮观的一次冲撞和交汇是佛教传入中国。自公元
148年(两汉之际),安世高东来译经,佛教便开始传到中国,以后逐
渐流行,乃至南北朝隋唐时代达到鼎盛状态,最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一部分。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原有文化对佛教文化具有排斥
抵制的一面,但更主要表现为对佛教文化的积极改造和吸收。
(一)中国原有文化对佛教的影响和改造,即佛教的中国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历史过程。
佛教传入中国后,初期直接地受到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汉时的佛
教多用黄老道术来解释佛典,如用“黄老”来表达“浮屠”,用道家的
“道”来表达“菩提”,甚至把佛教看作是“道术”的一种。那时的佛
教宣扬的主要内容是“灵魂不灭”、“精神不死”之类,这改变了印度
佛教中的“无我”的原义,而与中国道教所倡导的“长生不死”、“得
道成仙”相与贯通。汉末魏初,佛教在中国开始分为重禅法的小乘佛教
和讲般若学的大乘佛教两支。前者讲呼吸守意,和中国道教的呼吸吐呐
之术相近,并把佛教的“色、受、想、行、识”说成是“元气(即道家
的“五行”)的作用;后者认为人生的根本道理是使“神返本质”,而
与“道合”,显然是深受道术影响所致。
魏晋时期,脱胎于老庄思想的玄学本体论最为盛行,佛教又依托玄
学而受玄学影响,如用玄学的本来思维方式来理解佛教般若学,把破除
本体实有的般若学改造为本体是根本、本体是实有的本无说,这样就和
玄学家王弼、何晏等人的“以无为本”思想相一致。
东晋以后,印度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日益广泛,引起了佛教与中国原
有的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本土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但是,本土文化并没
有一味拒绝佛教文化,而是在这种矛盾和冲突中不断影响和改造佛教,
这促成了天台、华严、禅宗等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在隋唐时期的产生。它
们都是佛教为适应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以中国原有思想文化为主结合
印度佛教的某些信仰而创立的。天台宗引进儒家的人性善恶观,宣扬去
恶从善,把佛教修持与儒家的道德实践等量齐观。它还吸取道教的炼气
术,提倡先成神仙后成佛陀,从而与道教信仰直接相通。华严宗认为“
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又与魏晋玄学的“体用如一”的观点有渊源关
系。而且,它还直接地把儒家和道家(道教)思想纳入佛教文化体系,
并在一定程度上把儒、道、佛三家的人生理想境界和儒、佛两家的道德
规范相沟通。[2]禅宗更堪称纯粹的中国式的佛教宗派,它将繁琐的印
度佛教教义化为简易,且大量吸收了儒道的思想,例如引进了儒家的概
念来解释佛理,如《证心论》中的“道心”,《坛经》中的“常行于敬,
自修身即功,自修心即德”。特别是禅宗认为,佛心本有,不必念经拜
佛,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见性自悟,顿悟成佛,即“挑水砍柴,无非妙
道”,“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3]我们知道,作为中国
固有文化主体的儒家思想和作为一种宗教的印度佛教,两者最显著的差
别就在于,前者积极提倡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内圣外王之道,故具有浓厚的“入世”色彩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后者
则根本否定现实的人生和世界,追求与现实隔绝的彼岸世界,因而是一
种消极的“出世”的哲学。但是,禅宗却在相当程度上肯定了现实生活,
这样就破坏了佛教作为一种宗教的特性,消除了印度佛教所设定的“出
世”与“入世”间的不可逾越的界限。正因为天台宗、华严宗特别是禅
宗是中国化了的佛教,因此它们在中国的影响最大,流行最广,而另外
一些主要依据印度佛典,却未能与中国原有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佛教宗派,
如三论宗、唯识宗、密宗等则未能在中国产生多大影响。
转贴于 在中国原有文化对印度佛教文化由浅入深地影响和渗透的过程中,
后者的本来面目逐渐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一些在印度原为凶神恶煞的
佛像,经过中国儒家伦理型文化的改造竟也慢慢地变成了中国人的面孔,
看起来慈眉善目,和蔼可亲。佛教本来主张“沙门(佛教徒)不敬王者,
不拜父母”,不受世俗羁绊,宣扬善男信女脱离君臣、父子、夫妇等关
系之网,在红尘之外得到精神的解脱,但在儒家思想的浸濡和改造下,
却逐渐变得礼事君王,孝顺双亲,遵守世俗秩序的管制。早在北魏时,
就有位名叫法果的佛教徒不仅向皇帝行跪拜礼,而且声称“太祖明睿好
道,即是当今如来,沙门宜当尽礼”。[4]隋唐以后,许多佛教寺院采
取儒家倡导的家庭礼仪来祭拜已故的祖师,建立如父子相传一样的传法
体系。为了更好地与儒家思想相协调,一些佛教理论家还直接删去了印
度佛典中论述父子、夫妇、主仆平等的原文,而对其中一些与中国原有
文化精神似是而非的东西则刻意发挥和大加渲染,例如佛经中一些讲孝
的文字就被发展成《父母恩重经》、《目莲冥间救母变文》等作品。佛
典教义如五戒等,也被证明与儒学的五伦相同,佛心成了孝心的同义词,
孝道和佛门的善行趋于一致,以至出现了许多孝僧、儒僧。明末四大高
僧之一的莲池大师(云栖@①宏)就曾大力提倡孝道:“戒虽万行,
以孝为宗”,[5]“家有父母,孝顺念佛可也,不必外驰听讲,家有经
书,依经念佛也,不必惟施空门!”[6]他要求僧众事父母致敬尽善,
事君王竭思效力,敬奉师长,尊兄爱弟。这样的佛教教义实际上已背离
了印度佛教的本来内涵,而充满着儒家纲常伦理观念和人生态度。
(二)中国原有文化消融佛教文化为自身的一部分
中国原有文化在影响和改造佛教文化的同时,也从佛教思想中吸取
了大量养料。因为,佛教具有儒道两家所缺乏的宏远精深的本体论和认
识论体系,从而蕴涵着值得儒、道两家吸收和利用的“宝藏”。于是,
佛教“空有合一”的本体观,“渐修”与“顿悟”合一的养身功夫,“
明心见性”、“返本复初”的心性观等等都同道家思想一起渗透到儒家
文化的深层。宋以后,正是在吸收和融合佛教和道家(道教)思想的基
础上,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的宋儒们才建构起庞大精深的哲理化的新儒
学体系,即理学。如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提出的“理一分殊”、“月印
万川”这一重要命题,便是从佛典中的“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
月摄”及禅宗的“一在遍含一切法”而来。理学的基本格局是以儒治世,
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三者互补,三教合一。可见,经过中国原有文化的
长期改造、吸收和消融,完全是异域、异质文化的佛教最终成为中国传
统文化的一个难以分割的组成部分,从而使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
统文化体系更趋严密和完备,对维持和强化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政
治秩序和文化思想体系,发挥了不容低估的作用,“轮回转世”、“劝
人为善”的佛教教义强化了儒家行善和积德的伦理规范,“渐修”与“
顿悟”合一的禅宗修养功夫同理学的修养心性以体现“天理”的要求紧
密相连,佛教“普济众生”的主张又和儒学维持封建纲常伦理和弥合宗
法等级间的裂痕的宗旨达到了共鸣,而佛教的“虚空出世”的思想又和
道教“羽化成仙”的理想相结合,起到了泯灭人们与现实抗争的意志与
勇气的作用,至于禅宗提出的在现实生活中也可悟道成佛的主张,则使
许多帝王公卿士大夫把信佛拜祖和“治国平天下”完全统一起来。
三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的这种吸收、消融外来文化的能力,保证了中国
历史的延续性和民族心理结构的稳定,使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如仁政思想、
民本思想、先忧后乐的责任感,积极进取精神,爱国主义等优秀成分得
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并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精神财富。同时,中国传统
文化通过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性吸收和融合,不断地补充和丰富自身,在
古代的相当长时期内,保持着世界文化系统中的领先地位,并使中国文
化成为举世唯一的虽历数千年行程而亘绵不绝的悠久文化,创造了世界
文化史上的奇迹。因此,我们在体认和评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不应
妄自菲薄,不能硬性割断历史,把传统视作一堆历史的垃圾而全盘否定。
事实上,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若没有合理的和
积极的因素,绝不会在我们这样一个文明古国有那么持久的生命力,会
造成那么深远的影响!
但是,也应该看到,同世界上任何一个大的文化体系一样,中国传
统文化既有它积极开放的一面,也有它封闭保守的一面。问题在于,在
某些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条件下,传统文化中积极开放的一面占主
要地位,而在另一种社会经济的政治条件下,消极保守一面又会突出出
来,如果说秦汉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吸纳和改造外来
文化的开放性精神,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自身优势已逐渐消失,以及它
所赖以建立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基础走向没落的条件下,这一文
化原有的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的能力就会受到抑制,甚至转变为一种强
大的历史惰性。
明清以后,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在自然经济基础上成长的
维持封建社会政治秩序的传统文化也开始走向停滞、僵化、没落,特别
是近代以后面对大量涌进的先进的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已失去吞吐
百家的能力和兼容并纳的胸襟,乃至陷入故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封闭保守
状态,成为民族的沉重历史负担。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许多仁人志士
越来越积极地向西方寻求真理,力图振兴民族文化,救国救民,但大多
归于失败。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由于理论学说在
中国的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古老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才重新
走上人类文化发展的大道,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
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表明,我们的国家
和民族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已经用开放的眼光,积极的态度加入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这些管理思想及实践的文化底蕴就是中国伦理型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我们要把古代优秀的文化与我国管理实际结合起来,促进管理的发展。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企业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
一、“人为邦本”
关于对象管理现代西方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事实上,这些现代管理思想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能找到源头活水。《尚书・盘庚》记载:“重我民”、“施实得于民”;孔子主张富民、教民(见《论语・子路》),重视“民、食、丧、祭”,“民”位列第一;孟子坚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基本观点,强调政在得民,失民必定亡国灭身。因而,在我国现代管理当中,应该充分重视人的管理,关心下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促进事业的发展。
二、“人之能群”
关于管理组织,现代管理在组织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办事效率、行为规范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科学的理论。儒家的管理组织理论则集中体现在荀子所说的,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群”是人类生来就有的本能,而要使之成为现实的社会组织,就必须有“分”。所谓“分”,作为组织结构、伦理结构、职业结构以及国家的管理机构等,是人类生存的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组织有序化的标志。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组织可以使人类的整体力量得到汇集和放大。儒家所提倡的“五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是中国传统社会组织形态的基石,它所包含的家族主义倾向在现代管理中已不具有普遍意义,但其中所追求的亲密型的人际关系,对于现代社会组织来说,却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剂”,有了紧密的组织架构,就会便于人员和机构的密切配合,在工作当会提高管理效能,进一步推动事业的发展。
三、“贵和持中”
关于协调管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贵“和”持“中”。注重和谐,坚持中庸,是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的精神。春秋末年齐国的晏婴用“相济”、“相成”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他将其应用在君臣关系上,强调君臣在处理政务时意见“否可相济”的重要性。通过“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综合平衡,使君臣之间保持“政平而不干”的和谐统一关系。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这是强调以礼为标准和谐,是一种贵和须息争,息争以护和的和谐论。孟子也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现代管理中,人“和”精神已经成为一项基本的管理思想。“中”,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谓之中庸。《中庸》将孔子所主张的持中的原则,从“至德”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的哲理高度。贵“和”持“中”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基本精神,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
四、“正己正人”
关于指挥管理,现代管理关于指挥和领导行为的理论有其丰富的内容,如R・布莱克和J・穆登设计的管理方格图和F・菲德勒提出的随机制宜理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思想与以上理论同出一辙。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的忠恕之道,是为仁之方。因此,在人际关系问题上,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即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正己,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尽心上》),如果剔除其包含的封建内容,古代先哲“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思想中所提倡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完全可以用在管理工作中的。
五、“自强不息”
关于激励管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自强不息。《易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发愤忘食”的精神,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如果说,这只是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自强不息、积极有力思想的表现,那么,“人穷志不短”,“刀子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等民间俗谚,则反映了自强不息精神的普遍化和社会化。如果将自强不息的精神运用到管理过程中去,那将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
由此,可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人观念正暗合了当代西方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理念。一旦市场经济的闪电射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必然会唤醒中华文化的勃勃生机。如果把五千年的文明智慧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同西方的先进管理模式相结合,就必然会使中国的现代人本管理思想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加速发展,并绽放出簇新灿烂的中华文明之花。
参考文献:
华夏文化起源于三皇五帝,在经历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大融合后,及至汉代,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文化逐渐成为其主流并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就是儒、释、道文化三位一体的和谐共生体,而其道德理念则是这种共生状态的最高追求。
时至21世纪前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人和社会转型的愈加剧烈,国人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其中既有社会制度层面的,也有个人生活层面的,但究其根源,实乃东方与西方文化传统、现代与古代文化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之冲突所致,并由此在国内各个领域掀起了一场重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其中,众多学者用不同视角对中国浩瀚渊博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传统作了正本清源式的诊释,希望能够重新找回改良社会、抚慰民众的信心和力量。在此大背景下,本文选而择其一,仅从其道德理念层面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当代道德文化的衰落
清末以降,在经历了“西学东渐”“全盘西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一系列大争鸣、大讨论后,国人似乎普遍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了原有的尊崇和拜服,转而向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寻找救世之道。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因缘和各种中外思想的博弈,从西方舶来的各种主义、精神均在几十年的大融合、大碰撞中被一一冲击、压抑、解构乃至遗忘。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道德文化开始进人信仰、理念全面式微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的“无法无天”,胜者为王、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开始支配众多国人的思维。于是乎,一些人迅速丧失了体验和言说道德的勇气和能力,在他们心中似乎只剩下利益多寡的博弈而无半点义与不义之别;于是乎,在我们身边似乎只能看到胜者、败者及其羡慕者、嫉恨者的此消彼长,却很难再发现知耻者和悔恨者;于是乎,要求他人言说和遵守道德成为一种展示权力的手段,而拒绝羞耻和言说道德则成为人们自我保护的不二法门;于是乎,几乎所有关于道德的话题都毫无保留地指向他人而非内心,原本发自内心的道德感成为日益稀缺的体验,传统道德理念正不断丧失其在国人心目中的神圣领地。
道德文化缘何会在这个曾经以重视道德著称的文明古国走向衰落?究其原因,可以从社会体制变革、东西方文化冲突等多个角度考察,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另外一个事实,即道德理念与信仰的缺失与国人对传统文化及其道德理念的盲目拒斥密切相关。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有其道德之维
梁启超先生曾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外事”(《劝学篇》),此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即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体行为实践的合理、合法与有效性,惯于追求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实践理性,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更看重为自身的思想言行找到本源的精神根基和理念寄托,进而追求“天人合德”的精神境界。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人的内在觉悟和身心境界的提高,其本质就是一种道德文化。而宏大的道德理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仰望星空”的精气神,正是国人活在世上的一种姿态和尊严,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境界和气质写照。正如老庄所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孔孟追求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和佛家向往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这种厚德载物的视野和气魄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个个道之、德之、道德之楷模。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
如前所言,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充满着宏大的道德理念,“道”像一只无形的手掌握着国家、民族、家庭乃至个人发展的方向,左右着国人的思维言行。老子的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把国人对于“道”的追问和向往都限制在神玄、博大、形而上的境界之中,而身处世俗的人则只能从心灵深处景仰、参悟而无法言传。正因为此,在传统文化中总是强调“道”与“天”齐、“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第五十一章),特别向往“天人合德”的和
合境界,且为国人追求崇高的道德理念预设了思想规范:“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述而》),“大道把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老子》第三十四章)这种语境中的“道德”之理念固然源于人的内省,但内省的原则又源于对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的信服:“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礼记·中庸》)面对广大、高明、悠久的天和天道,人必须“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第二十一章)、“诚于中,形于外”(《论语·子路》),不断内省自己的言行,进而追寻更高的道德境界。
对于“道德”的敬畏是国人生成其世俗道德理念的基础。在国人心目中,“道德”无时无刻不在对世人的言行进行审判,道德之人会受到天道之庇佑,不道德之人也会因天道之剑高悬而生出畏惧和悔恨之意。正是由于人人、事事、时时以“道德”为尺度,国人的反躬自省、克己复礼才有了依据,道德理念才能得以践行无阻。
四、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德理念的世俗回归
当前,我国的学生大多没有进行过专业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中国的文化的理解薄弱,具有片面性,不能正确科学地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旅游文化的内涵,让学生更深刻透彻地理解传统文化,开展特定的教育,并将传统文化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实现好的教育。
一、传统文化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结合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要运用传统文化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进行结合,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结合专业课和文化课,拓展课程的深度,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传统文化,重新理解,深入认识传统文化,升华自己的知识,内化自己的知识。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缺少了解,没有系统读过中国的《四书》《五经》等,对中国的文化停留在电影电视的认识层面上,缺少系统的接受教育。
1.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给学生提供优秀的典范,对旅游管理人员提供价值引导。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等思想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品德素养的积淀和形成。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态度提供了很好的培养作用,引导学生学会从学生时代就爱家乡,爱祖国,激发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责任心,确立学生科学正确的三观。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知识能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传统文化还教会旅游管理学生学会推己及人等,保证旅游管理者和旅游者的融洽关系的形成,让旅游管理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积淀。
2.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升旅游管理学生的专业素养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审美的体验,获得对美的体验。导游要向游客讲解自然景观和人文知识,因此,人文中就包含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文化知识是旅游管理者的内在素养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文化,学习中国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国家吸引外国友人的,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获得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产生积淀,精神上得到享受,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
二、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加强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建设
教师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深入到基础课程体系中,尝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和诗词鉴赏为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师可以加强课程建设,让中国传统文化和诗词鉴赏为中国人保留丰富的优秀的传统的文化,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道德感和自信心。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能提高未来旅游管理从业者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让游客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游客们热爱中国传统诚信的行为。
2.加强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渗透
在传统文化融入到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教师要对传统文化形成自己的认知能力,重视传统文化内容和专业课程结合到一起,实现教学中融合旅游管理专业和传统文化的知识的目的。(1)我们应该丰富旅游管理专业课的教师的优秀的文化素质为了实现高素质的优秀的教师资源的获取和培养,教师要加强行业内的自我培训过程,注重继续教育弥补段提升自己的优秀的文化素质。教师要保证行业的诚信服务,在旅游管理的专业课程中,重视管理学和导游业务等课程的教学,更要融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输入更多的传统文化的知识,重视内容的传输,重视让学生将专业知识和道德观念深入到学生的心中,不断通过教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我们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吸收传统文化知识,让融入了传统的文化课程充分活跃起来,发挥教师的魅力,实现感染学生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开展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
现代大学生的教育教学,已经不再适合实行填鸭式的教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应该重视理论教育的基础,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激发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不断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逐渐内化于学生的心灵中,最终形成顺应旅游管理行业发展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内容。教师要逐渐丰富大学生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书法学习活动。大学教师要对学生加强美术教育,加强书法教育,在学生练习中国书法的时候,要按照教学的规律,引导学生体会书法的内涵。教师要引导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书法学习活动,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领会和理解,提升将来旅游行业的人员的素质,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的高质量的服务,挖掘传统文化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4.以点带面,引起学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