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化学教学能力

化学教学能力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5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化学教学能力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化学教学能力

篇1

记忆是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人脑对感知事物的认识,并能保持下来重现出来的能力。根据专家研究,一个人一生中能记住一百万亿信息单位。人的记忆能力80%先靠眼睛,11%靠耳朵,3%~4%通过触觉和嗅觉。

培养记忆能力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充分运用视觉器官注意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

2.要利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对记忆事物的印象

例如人们反复看广告,久而久之就在脑子里产生了对广告所述事物的印象。因此,为了记住某些事物,常常用默默重复、复述再现的方法来加深印象。

3.要提倡揭示规律、理解记忆

要注意在了解掌握整个事物全过程的基础上,来记忆某个部分。实践证明,经过思索加工的信号在头脑中刻印牢固,不易消散,它能和其他记忆细胞产生联系。在化学教学中对于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必须在理解其意义的前提下去记忆。

4.要学会把有关的内容联系起来,相互启发,要善于应用相互比较、概括归纳、化繁为简的方法来进行记忆

5.力求避免干扰,注意劳逸结合

实践证明,安静的学习环境能促进记忆。从心理学观点分析,人的大脑不能长时间地处于紧张状态,要有劳有逸,提高记忆效率。

二、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开端,是认识事物、发展思维和想象的基础。观察能力是人类用感觉器官和科学仪器将客观事物的性质和变化等信息,传入神经中枢,形成直观印象的能力。

对于观察能力的重要性,伟大的进化论者达尔文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既没有突出迅速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发觉悟那些在时间上极易消逝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仔细的观察的能力上,我是超过中等水平的人的。”苏联有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认识知识之母。一个有观察能力的学生,绝对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文理不通的学生。”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在其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要使学生的观察能力逐步提高,就注意以下问题:

1.要明确观察的目的

例如为了研究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在进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反应的现象和生成物的性质与状态。然而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虽然也做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但要求学生观察的注意力是放在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问题上。

2.要告诉学生观察的顺序

实验时,教师要告诉学生观察反应物的状态,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过程中发生的现象(颜色、气味、沉淀),反应后生成物的性状。

3.要引导学生把思维和观察结合起来

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通过自己的思维把握现象的本质。例如在做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中,无明显现象发生,若单凭现象是难以判断生成物的。所以必须进一步根据分析,作出初步判断,并用实验加以验证,才能作出结论。

4.要使用对照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的观察更为精确

例如讲解氧气的性质,只有通过碳、铁丝、蜡烛等物质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不同现象的对照观察认识比较,才会使记忆更加深刻。在进行化学物质的检验和鉴定实验时,常常通过空白实验的对比才能使观察更为清楚。

三、自学能力的培养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本身的完善与补充,大家普遍感到了终身教育的意义。大量实践表明,自学能力的强弱对学生毕业后显示的工作能力有极大的影响。

通常讲的自学能力包括:找寻参考书、订自学计划、查阅参考文献、阅读书籍、写摘录笔记、钻研问题,向人请教等能力,这里着重介绍阅读能力的培养。

读书是学生吸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过程,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在开始训练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读书加以具体的指导,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的某一部分,找出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也可以告诉学生阅读的重点,要求学生画出某些概念作定义并布置一些适宜的参考题,让学生对阅读效果自我检查,有时也可以叫学生概括某一节教材的内容,找出重点,做一些摘记。阅读时应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提出疑问,让学生认识和体会“学贵于疑”的道理。对于书中的疑问,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而教师则随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然后抓住主要问题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解释。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参考书,自学有关材料,写读书报告,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钻研科学、自我完善知识的学习能力。

四、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是智力的核心,是发展各种能力的基础。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想象等能力。例如根据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的能力;应用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能力;应用有关化学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内在的求知欲,这是发展智力的内在动力

一定的知识是学生思维的基础,知识面越广,思维的路子就越宽,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还要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2.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创造思维的良好气氛和环境

例如在讲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提出“为什么用稀盐酸而不用浓盐酸”,在讲述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时,提出“如果一氧化碳中混有杂质二氧化碳应该如何除去”等问题。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不仅掌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且要应用其性质的对比分析,从而提出除去杂质二氧化碳的方法,达到培养灵活应用知识能力的目的。

3.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方法

篇2

(一)运用奇妙的化学实验实验有着奇妙的现象,更能带给学生神秘感,给予学生直观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神秘而奇妙的实验来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如在学习浓硫酸的性质时,我们可以做浓硫酸和蔗糖的反应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白糖在瞬间变成了黑发糕。如此奇妙的实验现象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二)设计引发冲突的情境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富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无法运用所学来解决这些问题,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旺盛的求知欲,进而会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以解决心中的困惑。

(三)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的学科。我们可以利用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学生所熟悉的生产生活现象入手,来为学生创设丰富而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此来增强教学的可信度与亲切感,这样更能拉近学生与化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

二、先学后教,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一讲到底的知识单向传递,而是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施“先学后教”,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性学习,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必要的启发与指导,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交流与讨论,以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赋予了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与参与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没有了教师机械的灌输,代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这样更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间的差异性,展现学生学习的个性与创造性,实现了知识的双向互动,更加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与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为学生来制订自主学习的提纲,让学生依据提纲来展开自主学习,以避免学生自我学习的盲目性与无序性。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可以逐渐实现学生的完全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认真研读教材,充分调用知识储备与生活阅历来展开,并将自己在自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不理解的地方等标记出来,这样在教学中学生更能加强听课的针对性,可以根据自己在自主学习中所掌握的具体情况来不断调整重难点。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不再是机械地记忆,而是通过主动的思考与思维来进行理解性记忆,这样才能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如在学氧化碳性质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现象从地窑杀人事件、温室效应、钟乳石自然现象等中通过主动思考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但这只是局限于浅层次,还有许多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带领学生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遇到的问题来一起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索,并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进而在教师的启发与指导下学生进行归纳与总结,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深刻掌握。

篇3

能力,是作为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条件。能力培养是化学教学中重要工作和环节,化学能力包括多方面的能力。这涉及教学中“授鱼”还是“授渔”的问题。本文仅取一个化学简答能力培养的问题切入阐述。

简答题,是近年化学高考中不断出现的一种题型。它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准确性,思维的完整性,推理的严密性和表述的条理性。近几年化学高考题中,简答题的分值占到10%左右,在总分值中已有相当的份量。该类题看起来似乎不难,但要准确回答却殊为不易,不少学生感到有力无处使,失分较多。

仔细分析,学生在该类试题中常见错误,既有对基础知识不牢固,对有关概念、基本理论理解不透彻的原因;也有思维混乱,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问题;还有表达不规范,不能用准确的化学用语回答问题的原因。如何才能准确、完整、简练、严谨地解答此类题呢?颇费思量。

实践告诉我们:首先应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外,其次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抓住答题的关键和要点、使用准确化学用语表述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加强此类题解法的指导。

下面,笔者就以近年高题为例,分析这类题的解答方法和技巧,总结出一些解答该类试题的规律。

例1:甲、乙两瓶氨水的浓度分别为1摩/升和0.1摩/升,则甲、乙两瓶氨水中[OH-]之比(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说明理由。

试题答案为:在同一温度下,对于同种弱电解质,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甲瓶氨水的浓度是乙瓶氨水浓度的10倍,故甲瓶氨水的电离度比乙瓶氨水的电离度小,所以,甲、乙两瓶氨水中[OH-]之比应小于10。

思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电解质浓度对电离度的影响。考生常常把浓度对电离度的影响和对电离平衡常数的影响相混淆,造成错解。有些考生虽对“同一弱电解质,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这个大前提清楚,但要应用这一大前提分析具体问题时,却显得思维混乱、表达的逻辑关系不清。其实,“答案”中用到的推理方法是我们思维中常见到的形式逻辑推理方法――“三段论”。除此而外,还有因果、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等思维方法,在近年的高考简答题中均有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训练。

例2:当化学反应PCl5(气)?葑PCl3(气)+Cl2(气)处于平衡状态时,向其中加入一种37Cl含量较多的氯气,平衡发生移动,在建立新平衡以前,PCl3中所含37Cl的百分含量比原平衡状态时是否会增加?请说明理由。

试题答案为:加入37Cl含量较多的氯气后,平衡向左移动,使PCl5的分解反应也在进行,所以,PCl3中含37Cl的百分含量也会增大。

思路分析:本题是用同位素示踪法考查学生关于可逆反应中的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这一基本概念。“动态平衡”是化学平衡的三个基本特征之一,是中学教学反复强调的重点。题目没有直接问PCl5,而是问PCl3的变化情况;不是问建立平衡后而是问建立平衡前;不仅要回答是否会增加,而且要求说明理由。这样,试题就把基础知识作了两次转换,答题难度略有加大。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思维灵活性、变通性的训练,提升解答的能力。

例3:在25℃时,若10个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和后溶液呈中性,则混和之前该强酸与强碱的pH值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

试题答案为:pH酸+pH碱=15

思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溶液酸碱性和pH值之间关系等知识的认识和理解。25℃时,10体积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的某强碱溶液混和后溶液呈中性,说明反应中强酸的H+离子和强碱中OH-离子物质的量相等。令强酸中H+离子物质的量为0.1摩,1体积为1升,则强酸中[H+]=0.1摩/升,pH酸=1,强碱中[OH-]=1摩/升,强碱中[H+]=10-14摩/升,pH碱=14,因此,pH酸+pH碱=15。

解此题的关键是先要把一般关系转化成具体数值,再把由具体数值推出的特殊关系推及到一般。答题中涉及到由“一般特殊一般”两个推理过程,因而增加了答题难度。类似推理方法的考查,也出现在多套高考试题中。

例4:80℃时,纯水的pH值小于7,为什么?

篇4

(一)运用奇妙的化学实验实验有着奇妙的现象,更能带给学生神秘感,给予学生直观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神秘而奇妙的实验来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如在学习浓硫酸的性质时,我们可以做浓硫酸和蔗糖的反应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白糖在瞬间变成了黑发糕。如此奇妙的实验现象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二)设计引发冲突的情境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富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无法运用所学来解决这些问题,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旺盛的求知欲,进而会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以解决心中的困惑。

(三)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的学科。我们可以利用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学生所熟悉的生产生活现象入手,来为学生创设丰富而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此来增强教学的可信度与亲切感,这样更能拉近学生与化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

二、先学后教,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一讲到底的知识单向传递,而是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施“先学后教”,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性学习,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必要的启发与指导,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交流与讨论,以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赋予了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与参与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没有了教师机械的灌输,代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这样更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间的差异性,展现学生学习的个性与创造性,实现了知识的双向互动,更加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与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为学生来制订自主学习的提纲,让学生依据提纲来展开自主学习,以避免学生自我学习的盲目性与无序性。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可以逐渐实现学生的完全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认真研读教材,充分调用知识储备与生活阅历来展开,并将自己在自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不理解的地方等标记出来,这样在教学中学生更能加强听课的针对性,可以根据自己在自主学习中所掌握的具体情况来不断调整重难点。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不再是机械地记忆,而是通过主动的思考与思维来进行理解性记忆,这样才能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如在学氧化碳性质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现象从地窑杀人事件、温室效应、钟乳石自然现象等中通过主动思考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但这只是局限于浅层次,还有许多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带领学生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遇到的问题来一起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索,并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进而在教师的启发与指导下学生进行归纳与总结,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深刻掌握。

三、实验操作,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篇5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近代史和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破除迷信教育,艰苦奋斗、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1.初中化学素质教育的要求

1.1全面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要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要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一些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并能引导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现象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1.2教育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身体心理素质。在化学教学中,教育学生要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勇于战胜困难,树立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勤奋善学、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作风,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团结互助的品德。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关心学生的体质和健康,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身体心理素质,让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

1.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劳动技能素质。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运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设计、组装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实验中要严格要求,操作要规范,科学合理,注意安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化学小实验,帮助和支持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探索研究的精神。

2.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素质。教师要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真正认识到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使初中化学教学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树立素质教育观点。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教育目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参加教育改革,精心组织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篇6

在备课活动中,我们还通过观看一些化学教师的教学录像,特别对一些获奖的优秀课片,我们经常搬入微格教学的角色录像中,进行分析评价,这样教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特别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例如,我们将一个获奖的优秀课片搬入微格教学的角色录像中,微格课型为提问类型,内容为高二化学“乙酸的化学性质”一节的总结归纳部分。他首先让学生复述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概念及酯化反应的过程,最后得出乙酸具有的化学性质。在6min的微格录像中,提问的语言、问题的明确性,新旧知识的连贯性,语速、启发与暗示等提问的基本技能掌握很好。

在课后,我们立即对照目标要求进行反馈评价,经过重放录像观察、发现有待于改进。提问设计的层次不到位,不利发展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设计出更高层次的提问呢?在部分讨论后,建议教师可设计:“乙酸为什么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在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中为什么乙醇中使用氧-18,它的作用是什么?”,“酯化反应中的酸是指什么酸?”等,这样会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微格教学从整体上看,符合人类认识的规律,符合教育学的观点,符合控制论、心理学原理,它对提倡教师改进教法,更新教学观念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我校电化教学设备许可的条件下,我们利用微格教学中的模式行为规范,重点讲述和训练下面的语言表达、板书、导入、提问、讲解、演示、变化、强化、课堂组织、结束等十种教学技能。

现以一实例说明通过微格教学对改进教法的作用:有两位高中化学教师毕业年限与任职资格相同,分别用甲、乙代表,微格教学的实践录像,都以“元素性质跟原子结构的关系”一节作为讲解课型的内容。

甲老师:语言生动、教态自然、板书规范,他用流利的语言和规范的实验操作,进行比较归纳,引导学生根据反应现象,得出同一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乙老师:语言和教态略显紧张,他选在实验室上,他首先让学生根据预习的实验去做,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后,很容易得出结论。

根据微格教学具有模式规范的目标要求,运用教学评价量表,很容易得出,乙在某些方面虽不如甲,但在“启发教学应用”、“知识输入的方式”上高于甲,可见,微格教学表面上看只是一种教学行为的模仿与纠正,但实质上却隐含着深刻的教学思想,对于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极为有效。

篇7

一、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三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和学法,有一个刚认识的阶段。学化学要进行实验、观察、分析等。化学实验过后就要求学生记住所做的实验。因此,有的学生说“学化学和学英语一样,枯燥无味。”把化学看成死记硬背的科目。这就暴露了学生中有一个学习方法的认识问题。所以我们为师者不能一味的向学生灌输死的知识,而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首先,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分析。在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在每一个实验中,都从实验内容、实验装置、反应原理、实验结论、处理方法等几个方面来加以研究,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实验去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观察去掌握实际现象,说明物质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学会用实验去鉴别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其次,指导学生学会记忆,减轻学生负担。学化学要强调记忆,我常常用联想记忆法。用一些有趣的方法或者事来加强记忆。如:地壳中元素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硅铝铁钙,让学生记忆一时也不容易都记住。我就给他们讲故事。养(氧)了一个闺女(硅铝),嫁出去后要陪嫁,倒贴(铁)。这样学生记就容易多了。同时,我对学生所记的内容不厌其烦的进行检查,甚至每天都坚持检查一次。

再次,在教学中,会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勤于思考的习惯。

最后,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鼓励,启发。诱发兴趣和灵感,产生创造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化学教学中,有许多是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而在实验时就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观察内容包括用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所能感知到的。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行,端正观察态度,无论观察什么都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粗枝大叶不行,粗枝大叶往往会错失许多发现。当一个实验结束时,让学生自己归纳、分析、总结,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目的。只有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并把他记录下来,才能随时捕捉到你想要观察的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的学习态度。

三、变学生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比较有兴趣,有较强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地抓住这一特点,抓住时机适当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同时在设计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在的联系和符合学生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开动脑筋积极的思考学习。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化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部分知识,但要应用于生活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联系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把所有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对于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效果极佳。如在学习化学肥料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训练思维能力

篇8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兴趣爱好对初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想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首先得从初中学生的化学探究学习的兴趣入手,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紧抓初中学生的化学探究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让初中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化学教学探究中来,在愉悦、轻松的化学探究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化学探究能力和学习质量和水平.初中化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地吸引初中学生化学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初中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第一,初中化学教师要紧抓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中学生年龄尚小,跟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和想法特点是不一样的,因此,初中化学教师不可以用自己成年人的看待问题和学习的思维方式去教学初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生动风趣的化学实验比枯燥的书面文字更容易吸引初中学生的化学探究学习的兴趣.比如说苏教版初中二年级化学教科书下册中关于《镁的化学反应》这一知识点,初中化学教师如果光靠书本中的关于《镁的化学反应》这一知识点文字叙述来教学初中学生是无法真正地有效提高初中学生的化学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探究能力,而如果初中教师通过实际的化学实验操作来辅助课堂教学,利用镁的燃烧等直观、形象的镁的化学反应可以达到有效地吸引初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初中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的目的.第二,初中化学教师做化学实验时可以结合初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化学教师可以从初中学生的日常实际生活中找到关于初中化学知识的实际表现,从而增强学生化学学习中的亲切感,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创造初中学生化学探究学习的机会

初中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想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的化学学习质量和探究能力,就必须为初中学生创造更多的化学实践探究学习的机会.初中学生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主体,初中化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初中学生的化学学习质量和实践探究的能力,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将初中化学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从而有效地调动初中学生化学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能力.化学教师为初中学生创造更多的化学实践探究学习的机会以达到培养学生化学探究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多为初中学生创造化学自主实验的机会.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中,由于出于初中学生的安全考虑、学校的化学实验基础设施的不足以及初中化学教师的实验观念不高等原因,学生在化学课堂学习中很难真正接触到化学实验的实际操作,大多时候都是化学教师通过个人课堂化学实验演示来将化学书本中提到的化学反应等知识点展现给学生看.初中学生接触不到化学实验的真正实践操作,自然也不能够透彻地理解初中化学知识,也没有自主探究学习的动力.所以,初中化学教师要积极创造更多的化学实验教学的机会,将化学实验教学的主动权交到初中学生的手上,让初中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探究学习的方式有效地提高自身化学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从而达到培养初中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目的.第二,化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实际生活中创造化学实验探究学习的机会.初中化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要初中学生细细观察,就能够在日常实际生活中找到化学知识的体现,从而锻炼初中学生化学探究能力.

篇9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科学迅速发展,要求人们创造性地发现新规律、发明新技术和创造新材料。这就对化学这一基础学科提出新要求,必须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注意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独立的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与方法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由此可见,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法,完全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革新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已成为当前化学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现就我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方法与能力的培养叙述如下:

一、课前给出预习提纲,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阅读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堂教材阅读两个方面,在这个阶段着重抓好预习提纲和阅读技能的培养这两个环节。要组织好预习,必须有一个切合学生实际的预习提纲。有了提纲,学生就有目标,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定高度。可根据以下原则提出预习提纲。

1.要根据所学内容给出预习提纲,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带着问题探求知识。

2.预习提纲,不仅要反映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且要提出学生容易忽略的问题。

3.要遵循认识发展规律,由浅入深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通过给出预习提纲,教给阅读方法,使学生在课前通读教材,大体上了解教材的内容,针对预习提纲里的问题找出正确答案,抓住重点,概括内容,在教材中做好标记或记好笔记。

二、课堂上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指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堂上教学的核心就是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而教师在于相机诱导和启发。课前预习,有的学生满足了大体了解,缺乏钻研精神,因此,对不同内容的思考方法,在课堂上应进行具体指导,让学生就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必要时还可以结合实验。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探索、发现、寻求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启发、引导、解惑和及时配合点拨式讲解。讨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具体做法现归纳如下:

1.以分组讨论为主,面向多数,使每个学生都动脑思考,动口探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讨论的内容应以解决预习中所提到的疑难问题为主,但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掌握教材重点,突破难点。

3.对讨论过程中提出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教师应抓住重点给予点拨、精讲,或者组织实验,及时为学生消除学习中的障碍。

4.经过讨论,指导学生自己概括整理教材重点。

三、努力研究改革实验教学,增强实验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为了增强实验教学效果,不仅要求教师具有熟练地进行中学化学实验操作的能力,做好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而且要求教师善于指导学生观察实验,改进和研究中学化学实验和应用实验。

提供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的机会,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到实验室补做或者复习尚未熟练的实验内容,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自己设计的实验,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智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积极开展化学课外科技实验和活动,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应积极开展趣味化学实验,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验及化学产品制作和演示实验研究等化学课外科技实验,设计和布置化学实验展览,进行演示实验表演、学生设计实验评奖等活动。

四、通过适当的习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0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是以素质教育为本,以培养和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必须站在化学发展的"昨天"与"明天"的新旧契合点上寻求教学中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了时代的主潮流,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注重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养成科学态度。本文结合我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是创造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人为本,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做到尖子生吃饱,中差生吃好,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激励竞争,形成一个"兵教兵,兵教官,官教兵",全班学生共同提高的统一整体,使好、中、差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的基础。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教师在课堂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甘愿做人梯,做幕后"导演",把学生推向化学教学的舞台。

3.课堂中设计多种参与方式,培养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

我在课堂中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自己发挥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多让学生各抒已见,多听学生意见,与学生配合,达成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我常组织学生广泛地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结论。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种特殊素质,是推动全体顺应环境、挖掘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能。每一名学生都具有创新能力,只是不敢创新,一味的相信老师,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弄入手。

1.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思想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爱护和培育学生的好奇心、质疑习惯,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起点。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多问、多想、多说,从不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允许学生保留自已独树一帜的观点,培养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和激情。教师不可抑制孩子的提问,应鼓励学生多疑多问,激活思维,培养学生兴趣,诱发创新意识。

2.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它自形成以来就与生产、生活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备课中应该收集和参考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创设课堂教学的活泼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发散性思维,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得到"活化"和发展。在化学教学中引入验证性实验,可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外的一些方法,认识到科学理论或发现都必须通过验证才能确认。并且学生在完成验证性实验的同时,可体会得到结果的乐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是由于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通过简单现象中验证结果,对于过程和方法的验证性实验过多,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容易造成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学中改进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先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在老师引导下,积极思考,分析讨论作出合理的解释和结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11

作为一名在卫生职业教育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教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但近几年的实习带队工作和因工作调整与用人单位的接触,让笔者深刻地体会到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性。这是职业卫生中专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要想培养出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心应手的专业人才,除了学校要有总体的培养计划,更需要各学科在教学的各环节来贯彻对学生素质培养。化学学科虽是基础课,但是开设化学课程是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对学生的教学引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化学学科本身实践性较强,只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就一定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笔者几年来的教学尝试。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兴趣是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动力,学生最佳学习状态出现在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的时刻,好教师就是能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通过精心设计,再像演员一样把学生带入所导演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不自觉地随着剧情发展达到最大兴奋点,在无负担的情况下获得知识。为此,教师应把激发学生认知兴趣放在首位。化学教材在学生感受中是理性多于感性,抽象概括多于形象描述。要让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教师要认真备课,并根据教材的思维结构加以选材和组材,同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教学情境并融入其中,从而激发学生自觉意识,点燃他们探索真谛的火花。

例如:我讲到渗透压的概念时,为使学生能真正理解渗透现象,我从家里带来黄瓜、白菜等蔬菜,把这些蔬菜放在器皿中,然后撒些盐,过一会让学生看器皿中出现了水珠。这时我问学生这水从何而来?学生注意力被吸引过来,兴趣开始上升,接着我又拿出两枚煮熟的鸡蛋,请同学们剥皮后,让学生猜哪一枚是鲜鸡蛋,那一枚是咸鸡蛋。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到最高点,急于寻求答案,这时我导出渗透现象的概念,学生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样由表及里,由抑制到兴奋,由无兴趣上升为有兴趣,学生情趣盎然之时其接受能力最强,不仅知识掌握牢固,而且会产生联想,发展思维能力。

再如:我讲解电解质的概念时,事先准备了一个由灯泡、电池和两个电极组成的电路。首先我让学生把电极插入到有纯净水的烧杯中,灯泡没亮。接着我和同学们说我会变魔术,然后我将一小包盐倒入水中,灯泡随着我加入盐的量逐渐变得明亮,同学们感到很新奇。接着我在另一杯水中加入硝酸银,电极插入也很明亮,然后我将两杯水混合,再将电极插入,灯泡明亮度降低。同学们观察到灯泡明亮的变化,所有注意力都被实验现象所吸引,渴望教师揭开谜底。这时,教师再引出电解质的概念,学生就会轻松掌握有关内容。这样通过构建教学情境,使学生释疑解惑的教学方法,必然与一讲到底的枯燥讲解大相径庭,其效果可想而知,必然迥然不同。

二、联系实际教学,加强学科的相互渗透

化学课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目标,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在教学中就应侧重学习与医学紧密联系的化学知识,使学生从化学角度去理解、解释和讨论有关医学知识,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化学对他们将来从事职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学有所用。改变以往学得多、忘得快、用得少的状况。为把学生培养成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我们化学教师在备课上要下工夫,一是备课时要阅读有关专业课教材和医学书籍,对于那些与医学联系紧密的化学知识要增强备课时间。例如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教材,通过阅读找到“联系点”。二是改革照本宣科的讲法,适当增加与医学联系密切的章节的知识量。三是注意学用结合,将化学知识渗透到医学的实际案例中。精选教学内容后,教师在联系医学方面要下工夫,在找到化学与医学的联系点后,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与整合,使孤立的化学知识融入医学的海洋中,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此时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卤素知识时,先介绍卤素和卤化物在医学中的应用。可采用下面形式简要介绍,然后一步步展开卤素一章重点内容。

卤素、卤化物在医学上的应用简表

这样与医学知识联系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再如:讲单糖的结构与性质时,在教学中我们设计穿插讲授的程序,在该内容中穿插尿糖测定,肝泰乐结构等医学知识,学生课后反应听得懂、记得牢。此外,还要动手编撰一定数量与医学密切的选择题、判断题供学生演练。

三、改进化学实验方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多年来,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一直沿用的是“被动式”的教学方法。就是以教师为核心,由指导教师的言行贯穿整个实验教学的始终,限制了学生的智力发展,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主观动手能力。因而用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去指导学生实验,一次课下来教师累的口干舌燥,而学生大概有一半并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而只是机械地操作,以猎奇心理看待实验,实验时无法分清主次,更不要说透过现象看本质,还有近一半学生头脑中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而只是机械地“按方抓药”验证书本知识,这样达不到通过实验提高能力的预期目的。这种被动的实验已无法适应教育的发展,必须改革现行的实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所谓“主动”是在教师精心指导下,以化学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辅以查阅资料和讨论,让学生亲自参加研究和探索问题的全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既动手又动脑,始终处于寻求客观真理的亢奋状态之中,因为实验前学生不知道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这就要求他们认真阅读实验讲义及有关资料,在查阅资料、讨论、学习的基础上,提出最佳方案,正确操作、仔细敏捷地观察,从而认识物质的个性,如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分析、综合等科学方法,从物质个性推广到共性,从而发现规律性知识,这将更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实验设计是一个动手、动脑并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

综上所述,中专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立足于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顺应我国教育改革的需求。作为化学教师要科学地分析教材,针对学生专业不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安排实验操作,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中专化学的教学目标。从而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人才的需求奠定基础。

篇12

(2017)17005602

化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教给学生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培养并提高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强实验的探究性,能消除“重概念学习,轻动手实践”“重定义结论,轻科学方法”“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弊端,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重视实验教学,切实发挥实验教学功能

化学史的大量事实有力地证明了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和化学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化学研究中,每个概念的建立,每个规律的发现,都需要坚实的实验做基础。可以说,没有化学实验就不可能有近代和现代的化学科学,没有实验就不可能有化学科学的长足进步与发展。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举足轻重。化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是否能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学生化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化学实验教学。

1.教师和学生都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实验课

首先,教师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实验课。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社会舆论都把高考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指标,因此很多教师都加大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忽视实验教学。的确,做实验的过程比较费时间,实验前还得做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演示实验,万一出现与课本描述不符的现象还得再作讨论,影响教学进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身临其境时所学得的知识才更深刻牢固、更高效,对学科的学习兴趣才会更持久。只要认真去做,合理安排,化学实验对高中化学教学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引导学生重视实验课,尤其要学生珍惜分组实验的机会。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可感知物质变化的乐趣,锻炼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在验证实验原理的同时,还可以探讨是否要对实验装置及过程做一些改进,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创造性思维,体验做科学家的感觉。

最后,教师应整合各种实验资源,为学生创造完成实验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开展实验探究的环境,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化学实验室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了平台。教师应根据本校教学设施和学生开展实验的实际情况,把具有可操作性的素材筛选出来优先使用,并适当调整实验探究内容,把耗时多、任务重的探究活动分解到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之中,使课堂活动变得更加紧凑而富有实效。教师自身也要积极开展实验

改进

与创新,增加实验的趣味性;积极尝试成立兴趣小组,把乐于探索的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利用课余或周末时间,开展家庭小实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设计实验,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或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从而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由此带动其他学生重视实验,积极参与实验,增强全体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2.精心设计实验教学程序

首先,教师要认真备课,遵循先部分探究再整体探究的原则,精心设计实验课流程。教师应在实验前设计一些学生的预习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组、合作预习来完成这些与实验相关的思考题。如“演示铁的氢氧化物的实验”中,现象多,反应较复杂,教师可在实验前引导学生做这样的思考:硫酸亚铁为什么必须是新制的?为什么要把滴管尖嘴插入液面下?生成的部分红褐色物质是什么?怎样使灰绿色固体快速转变为红褐色?这样通过课前的分组、合作预习,可以让学生熟悉探索实验的流程,促进学生主动对化学实验进行分析,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积极探索,

切实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与课本描述不一致的问题,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这种出乎意料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绝佳过程,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为了能够给予学生帮助,引导他们做出科学的评价,教师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现象及实验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地考虑周详。如铝热实验中,为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直观性,一般会设计用磁铁吸引生成物来证明有铁生成。可“照方抓药”的结果是吸不起来。是铁粉不够干燥,反应不充分,镁条、氯酸钾用量过少未能充分引发反应,氧化铁和铝粉未按规定配比,还是铝粉已被氧化发生变质?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过程。

3.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在高考指挥棒作用下,学校和教师只重讲授而轻实验,或者做黑板实验,或者用多媒体替代实验,或者干脆画实验,让学生死记硬背实验内容,这必然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惰性,更别谈对学生探究意识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不但要重视实验,还要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启发学生查找原因,提出问题。如银镜反应是有机化学的一个重要反应,高中化学必修2及选修5中,用银镜反应作为醛基的性质演示及检验实验。但实际操作中该实验成功率不高,有时得到光亮的银镜,有时只得到黑色物质,有时部分黑色部分光亮。面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向学生强调要以“咬文嚼字”的态度研究课本对实验的叙述,并提出以下问题:①银氨溶液中是否氨水过量较多?为什么银氨溶液要现用现配?②为什么要严格要求试管的洁净程度?③溶液混合后,

为什么

振荡要充分?④

为什么

要静置加热?⑤乙醛的用量是否足够?⑥温度变化过大对实验有影响吗?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了解到实验可能会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未达预期效果。如此对实验原因进行多角度思考,正是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借助教材典型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科学是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在一些制备或验证性实验中常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教师要以教材中的典型实验为载体,抓住机遇,精心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启发学生分析、推断,用所学知识解释异常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在用乙醇和浓硫酸加热制备乙烯的实验中,学生可观察到反应液逐渐变黄褐色甚至黑色,制得的乙烯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教师在肯定学生观察的前提下,?O计以下问题:有机反应有何特点?浓硫酸有哪些特性?黑色物质和浓硫酸又能发生什么反应?根据浓硫酸的特性和反应现象可推测它们发生了什么反应?如此一环扣一环,学生通过思考,完全有能力得出结论:反应液变黑是因为浓硫酸强烈的脱水性使部分乙醇碳化;气味异常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与生成的碳发生反应:2H2SO4+C=CO2+2SO2+2H2O,生成的SO2气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寻根问底的探究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思维因素,不仅增强了学生知识的广度,而且还能有效培养和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这样

教师

通过发挥主导作用,妙用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了解科学的探究过程,使学生领悟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再发现问题、再作假设……经历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三、挖掘课本实验,引导自主探究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最基本特征,高中化学课程目标要求通过化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

篇13

人们探索世界、认识事物需要借助于观察。许多的心理学家形象地把观察能力比喻“智力的窗口”,观察是人们有效地掌握知识,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化学教学中,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 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化学实验中,常常伴随着一些明显的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现象,例如,发光、放热、发声、气味变化、颜色变化、沉淀生成等。全面、仔细地观察实验过程所发生的现象,有利于学生获得完整的感性知识,是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提炼的必要前提。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除了仔细、全面、准确外,还要对实验现象有重点地进行观察,观察中要善于动脑思维,注意力集中在关键问题上,只有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课堂和实验室是学生观察的主阵地,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必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社会和生活。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十分广泛,如大气污染、钢铁腐蚀有机合成材料等。为什么许多学生对周围充塞的的化学现象“视而不见”,是因为他们没有将这种现象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观察和思考。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和社会实践密切联系起来,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 在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直接观察化学实验只仅仅触及化学的表象,是认识化学的第一环节。观察的信息还必须经过思考和加工,才能上升为理性的知识。培养学生化学观察力是要帮助他们提高对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分类的能力,找出规律形成简单的记忆和进行初步的判断,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和提高化学学习成绩。

二、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仅使学生将化学实验当作验证书本知识的手段,而是全面提高学生化学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1. 在完成规定的基本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据化学教材和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动手实验,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与操作步骤,使学生获得基本操作技能并打下扎实的实验基本功。从仪器的使用、物质性质的验证以及物质的制取等,通过完成规定的基本实验操作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在规范操作的同时具备对错误操作的判断和分析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具备对实验结果处理能力。化学实验过程是学生手、脑、眼、耳并用的过程。实验中对观察的结果应进行详细记录,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全面地分析处理得出结论。

3. 培养学生具有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化学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这是对学生应用能力要求具体体现。首先,要掌握各种基本操作的一般步骤,在各种操作原理的基础上,针对实验的具体要求进行设计。其次,要把握好实验的具体要求,注重知识的类比、迁移和重组,通过全面细致的分析和思考设计出切实可行且操作简便的实验方案。

三、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培养是各学科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和训练才能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1. 引导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和内容进行横向和纵向整理,在章节内使知识形成网络,章节之间形成多元化的联系,做到融会贯通,这是进行记忆和再认识的前提。

2. 将复杂问题进行情景分解,找出问题的关键,再利用已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进行分解、迁移、转换和重组,这样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得到顺利解决。

3. 将所学化学知识按其内在联系,归纳成规律,并按此规律进行推理和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收敛,同时提高其创造能力。

4. 通过原子结构、化学键的形成、晶体结构及电子的运动状态等方面的知识,强化学生的三维空间概念及微观想象能力。还可以利用数学工具,将化学知识抽象成教学问题,通过分析、推理和计算,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对中学生的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将来进一步的深造和终身教育打下基础,学生在学习中必须有更多的自主性和探索性。

1.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涉及的面较广泛,不仅仅是学的化学知识,往往涉及物理、生物、地理、历史等各科的知识,要帮助学生找到各学科知识的汇聚点,提高其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在学习研究活动中,往往是分组进行,同学之间通过分工合作,最后完全同一课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相互沟通,相互协调,才能顺利高效地进行活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