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上市公司风险分析

上市公司风险分析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上市公司风险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上市公司风险分析

篇1

在当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新形势下,上市企业也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然而,任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均不可避免地面临一定的风险,上市企业也不例外,而这些风险的存在均有可能对上市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而严重阻碍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对如何有效地管理好上市企业的风险进行探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企业风险管理及其框架

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针对可能引起风险的原因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的一个过程,主要通过风险的科学管理、风险的认真分析、风险收益的稳妥获取、风险的有意识承担等环节来实现对风险的管理。[1]其通过深入、全面地分析事物来做出准确的决策,以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目前,国内外对风险管理的概念仍缺少一个统一的定论。COSO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是指由企业管理者、董事会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共同参与,贯彻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与层次以及企业战略编制,旨在更好地判断出可能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因素,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对风险进行管理,以保证企业目标得以更好实现的一个过程。[2]对于金融企业而言,企业风险管理指的是通过对财务风险、风险转移、业务风险以及经营风险等进行管理,以便最大限度提升企业股东价值的一个过程。从程序的层面而言,企业风险管理指的是企业通过对各种风险暴露进行系统管理来达到战略目标的一个过程,其主要分为四个环节,即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决策的执行、风险识别以及风险管理办法的选取。由此可见,企业风险管理是提升企业股东风险价值的一种工具、途径、办法;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使企业创造风险价值的能力实现显著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其创造风险价值的能力。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基于内部控制整体架构演变而来的。2003年,COSO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其是《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拓展,其重新定义了风险要素,指出风险要素应包括8个,即风险对策、目标设定、信息与沟通、内部环境、监督、事件识别、活动控制以及风险评估。[3]该框架为全球的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概念体系指导及术语。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相比,《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内容及范围均更加广阔、更加全面,其要求企业管理层从企业整体角度出发,全面分析企业各部门和各层次可能潜在的风险,并对其进行全面风险管理。针对不同的组织内部层次,其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主导性相对次序也有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企业发展初期,风险管理通常并不占据主要地位;待企业步入快速成长期后,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优化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尽管在同一时代,行业不同,其各自的侧重点也有可能存在着一些差别,部分企业为了达到信息披露中内部控制报告的要求,其更适合以内部控制来主导风险管理;而对于金融行业而言,由于其对监督管理的要求比较严苛,所以,其对风险管理的要求也更高,更适合以风险管理来主导内部控制。[4]

2上市公司开展风险管理的策略

2.1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风险管理良性体制

优质的企业管理是顺利开展风险管理的前提,而若想使两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则离不开相关的制度保障。上市企业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及部门规定等来制定一套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管控企业的风险,提升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保证企业依法经营,最终完成企业的发展目标。为了保证上市企业自主、有效的开展风险管理,笔者认为上市企业应全面优化自身的管理,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由董事会负责管理,再结合企业的预期发展目标来编制战略目标,并将其严格落实到企业的各个层次。一线的风险管理工作主要由各管理部门、支持部门及业务部门来负责,而风险监管工作则由各部门的管理层负责。风险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采集企业经营决策的情报、信息以及风险状况,再结合企业各层次及整体的风险容忍度及风险偏好来监督、管理并指导企业管理层各分部门的风险监管工作,最后再全面评估各分部门的风险管理成果,并将成果上交给董事会。

2.2发挥组织优势,开展全面风险管理

通过分析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发现,上市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是风险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良好的内部控制离不开对企业所面临风险的范围及性质的准确识别和判断。内部控制属于一种降低与控制风险的体制,其也是企业管控风险的一个主要办法。在企业的经营期间,业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开展日常内部控制活动的过程中,便形成了预防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各部门管理者在履行其监督管理职责的过程中,便形成了预防风险的第二道防线,而稽核部门及企业管理层则是预防风险的第三道防线。另外,企业各个层次的员工,对企业可能出现的风险也是有所了解的,因此,应要求企业各层次的工作人员,依据企业的风险偏好,利用企业内部有效沟通渠道,把企业每日可能面临的风险详细地传达至企业管理层,以此来指导企业的决策,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此外,不少外部有关方也可以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譬如,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客观地复核企业内部控制、审核企业的财务报表,也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风险,促进企业目标的达成。

2.3构建科学认识风险的内部环境

唯有全面掌握风险的特点及定义,方能更好地识别、判断风险。企业的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各个层次的工作人员密切相关,各个层次的工作人员都可以借助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渠道,将其所面临的风险传递给上一级管理层,最后再由决策层编制出对应的处理对策,并把这些对策告知所有工作人员。业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采取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或者利用IT向企业管理层及其他工作人员反映共享的风险。除此之外,上市企业应当贯彻企业“一盘棋”的理念,不仅应对企业的各种操作风险加以高度重视,而且各部门应摒弃本位主义,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凝聚发展合力,权衡利弊,科学合理地开展风险管理。

2.4建立专业部门负责评估风险

从理论上来说,上市企业的稽核部门及内部审计均属于一个成本中心,其发挥着企业内部风险警示的作用。然而,事实上,部分较为先进的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却逐渐被人们视作企业的内部咨询机构或培训机构。所以,应要求上市企业充分认识到企业内部审计及稽核部门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其风险评估职能,并加强对企业的风险监管。

2.5加大交流与学习力度,树立风险意识

上市企业应经常邀请有关风险管理咨询机构对企业员工进行教育与培训,或组织员工参加与风险管理有关的讲座,同时,还应定期聘请专业人员对企业员工开展与内部管理、风险管理有关的知识问卷调查,以增强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而且还可以更好地掌握企业员工对风险管理知识的了解程度,以便更好地开展风险管理。

3结论

综上所述,上市企业的风险管理与上市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笔者认为,在上市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第一,必须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风险管理良性体制;第二,必须发挥组织优势,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第三,必须构建科学认识风险的内部环境;第四,必须建立专业部门负责评估风险;第五,必须加大交流与学习力度,树立风险意识,这样方能保证上市企业风险管理的顺利、有效开展,从而推动上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洁.浅谈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完善对策[J].知识经济,2015(16).

[2]余翠荣.财务公司的风险管理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7).

篇2

2.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分析

关联方交易的揭示与披露(不考虑内部控制)出现重大的错误和舞弊的风险被认为是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审计的固有风险,审计人员并不能努力工作来减少固有风险,只能通过审计程序分析和判定固有风险水平。现行法规对关联交易的定价及披露缺乏详细的操作性规定,以致部分上市公司在具体操作中不知道该怎么办,而还有些上市公司则根据这些逃脱披露监管,加大关联交易审计的固有风险。上市公司监管指标不合理,我国的证券监管制度有一些特殊的制度促使了上市公司利用非公允的关联交易调节报表利润,它们使得上市公司具有非常强烈的调节利润动机,尤其是经营业绩不理想时增加了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审计固有风险。

3.审计上市公司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检查风险分析

3.1现有审计准则的不完善

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还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本都确定了关联交易的相关会计准则,同时,审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制定出与会计准则相配套的审计准则来配合会计准则的实践应用来指导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实践活动。而我国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准则并不完善,同时,审计准则当中又有过多的原则性条款,却缺少与会计准则配套的审计操作规程,这使得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时缺少具体的准则指导,注册会计师就很难对公司所披露的关联交易信息发表恰当的意见,关联交易的审计检查风险就不容易控制了。

3.2公众及投资者对关联交易审计容易产生认识偏差

将关联交易等同于存在问题的交易。每当提到关联交易,好多人都会认为是不公平的交易,以为公司一定会存在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造假的行为。希望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能够针对关联交易的价格做出公允性的保证。如果有哪个公司的关联交易相对比较多,而这时注册会计师却没有发表什么意见,那么公众和许多的投资者可能就要认为注册会计师没有勤勉尽责。将税务机关针对公司的关联交易而进行的应纳税所得额调整误解为公司关联交易价格的不公平。实际上,税法中关于关联交易的规定并不是认为比市场价格低的关联交易就一定是非公允的交易。

4.针对上市公司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审计风险的应对策略

4.1降低关联方交易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建议

建立关联股东回避表决制度,与关联交易有利害关系的股东不能用他所持有的股份履行表决权。建立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注意不要和监事会的工作内容重复,避免公司在控股股东的影响之下做出不合适的关联交易的决议。还可以考虑学习香港联交所,增加董事会批准制度,把关联交易依据交易的总金额除以上市公司有形资产净值的比值作为依据将关联交易分给不同的人员或者部门来监督。完善公司法、证券法、税法等相关法律中对关联方交易规定的细节,加大对违反规范的上市公司及相关责任人的法律制裁。

4.2降低关联方交易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建议

建立股东大会批准制度,要紧的关联交易合同一定要经过股东大会的有效许可才可以发挥作用。这样做的目的,第一是让其他的股东也可以参与到某些关联交易的决策中来,不让董事会受到控股股东的操纵做出一些对公司或者少数股东的利益不相符的关联交易决策,有效约束关联交易的定价及其披露;第二就是凭借完善的信息披露的制度把有关的关联交易放在光天化日之下。建立严密的监督审核体系,我国有证监会和两个证券交易所,这样的机构应该成为监督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主力军。这些机构需要重点审查关联交易的成交价格是否合理;公布和披露的相关消息是否及时和完整;重大的关联事项是不是已经通过了股东大会的批准等,而且不应该只要求上市公司能够满足简单的条文,而应该让上市公司更加主动地对有关信息进行适当披露。在透明监管的同时,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改变通过单一指标或者个别指标来监管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现状,建立更加立体全面的监管体系。

篇3

关键词: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系统

1 财务风险与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系统的基本理论

财务风险是指筹资后因资金结构科学合理程度不同而可能造成财务危机和财务失败的风险[1]。它是由于借款或筹资而增加的风险,以及资金结构变化而产生的风险。

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按照现金收付实现制,通过一定经济活动(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和非经常性项目)而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总量情况的总称。现财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资产的内在价值是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2]。收付实现制编制的现金流量表可以清楚反映出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清晰地揭示企业的财务风险、资产的流动性和财务状况,并据以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所以现金流量表分析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十分重要。

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系统是指以企业现金流量信息数据为基础,以现金流量指标体系为中心,利用及时的现金流量数据和相应的数据化管理方式,通过对现金流量指标的综合分析、预测、及时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现金流量状况的变化,对企业所面临或将要面临的危机发出预警信号,为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依据,并分析

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和企业财务运营体系隐藏的问题,提出相应排警对策的财务分析系统。

2 现金流量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2.1 单一指标的财务风险识别

现金流量预警分析的基础是各行业的现金流量表。企业的现金流量一般分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通过对这三种现金流的比较分析可以识别企业的财务风险。如下表1所示:

2. 2 现金流量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是由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盈利质量和增长潜力四个方面组成。

1.偿债能力分析。

(1)现金流动负债率=经营现金流量/流动负债。该比率越大,说明企业现金流动性越大,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2)现金债务总额比=现金净流量 /债务总额。该指标反映当年现金净流量负荷总债务的能力,可衡量当年现金净流量对全部债务偿还的满足程度。

(3)现金利息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本期支付利息。现金利息保障倍数反映了企业在特定期间实际可动用现金资源能够满足当期现金支付的水平。如果该比率达100%,意味着可动用现金恰好能用于现金支付。如果该比率低于100%,会削弱企业的正常支付能力,使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2.获利能力分析。

(1)销售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销售收入。该比率越大,表明企业的收益越高,企业应收款项回收的效率越高。

(2)总资产现金流量率=经营现金流量/资产总额。说明公司全部资产的创现能力,该比率越大,获利能力越强。

(3)每股经营现金流量=经营现金净流量/普通股股数。该指标反映企业最大的分派股利能力,超过此限度,企业就要贷款分红。

3.盈利质量分析。

(1)净利润经营现金比率=经营现金流量/净利润。该比值越大,反映利润的质量越高,越不容易产生财务危机。

(2)非付现成本占营业现金净流量比率=非付现成本/营业现金净流量。该比率从营业现金净流量来源的稳定性出发,揭示了企业获取的现金净流量结构质量的高低。若该比率大于 1,就预示着企业的营业活动产生了负的现金净流量,这是企业营运效率低下,偿债风险加大的信号。

4.增长能力分析。

(1)现金股利支付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每股现金股利。该比值越大,说明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越强。

(2)再投资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股利和利息)/(固定资产原值+对外投资+其他资)。该比率反映企业用于资产更新和企业发展的留存现金的比重。通常,它应当在7%~11%之间。低于7%说明企业经营现金再投资不足,企业预防财务风险的能力较弱,应通过财务预警系统的示警及时防范风险;高于11%则说明企业经营现金再投资有可能闲置,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3 利用现金流量进行长期财务预警机制的建议

1.要实现现金流量的动态管理,正确分析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要根据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来分析现金流量的不同特征。不能盲目的判断有大量的现金流出就是企业的经营状况出现了问题。因此,在运用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系统进行财务分析时,应注意保持现金流量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和判别标准的动态一致。

2.注意不同企业间的比较。通过比较企业间的现金流量的状况,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进而得出企业的变现能力和偿债能力。另外,通过对企业所属的行业或地区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得出该行业的现金流量预警指标临界值,进而指导企业对现金流量的调整,降低财务风险。

3. 关注上市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能更合理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企业可以利用自由现金流量对债权人实施还本付息和向股东分配现金股利。一个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越大,表明其能自由运用的内部资金越多,企业对外融资的要求也越低,企业的财务状况也越健康。

结束语

本文以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研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着重从现金流量的角度研究构建适合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系统。陷入财务危机的上市公司,大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财务状况不断恶化,现金流断裂,盈利和偿债能力不强,公司的发展战略不合理等,因此,在建立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系统时,不仅要关注几项指标,还要分析各种导致危机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尽早采取措施,使企业渡过危机。

篇4

有色金属行业作为一个工业部门,主要职能就是通过勘探,从自然界的矿物中经过筛选、提炼、生产可直接用于工业部门特定的生产资料,有色金属。狭义的有色金属又称非铁金属,是铁、锰、铬以外的所有金属的统称。广义的有色金属还包括有色合金。有色合金是以一种有色金属为基体(通常大于50%),加入一种或几种其他元素而构成的合金。

种类特性:有色金属元素只有80余种,但有色合金种类繁多,性能各异。有色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纯金属高,电阻比纯金属大、电阻温度系数小,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常用的有色合金有铝合金、铜合金、镁合金、镍合金、锡合金、钽合金、钛合金、锌合金、钼合金、锆合金等。有色金属行业作为采掘工业,其劳动的对象是经过千万年地质变化才形成的自然资源,每个地区的有色金属行业只能依据地区的矿产资源特点来制定发展战略。

一、有色金属上司公司的股价稳定性研究

该部分将使用平均价差率来衡量上市公司股价的稳定性,平均价差率一种度量单个证券风险的系数,其特点在于简单明了,并不复杂。该部分所采用的数据为2009年1月1日至今的各个公司每日收盘股价,以月为单位,据算出深市中每个有色金属上市公司2009年近6个月的价差率,进而推算出深市中每个有色金属上市公司09年上半年来平均价差率,衡量股价的稳定性以及风险度。

表1有色金属上市公司2009年上半年各月份

的价差率以及上半年的平均价差率

注:中金黄金6月4日增发股票,股价发生大幅度波动,为了排除影响,将6月1日到6月4号的数据并入5月进行计算,6月份的价差率则从6月5日开始计算。

资料来源:上市公司资讯网(http:PP cnlist . com) 整理得出。

从表中的数据不难看出,有色金属上市公司在2009年上半年的6个月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有着较为稳定的表现。但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平均价差率在2,3这两个月份里普遍偏大,在1,4,5,6这四个月偏小。较大平均价差率意味着该月份公司股价变动较为剧烈,稳定性较差,较小的平均价差率则意味公司股价没有大的波动,趋于稳定。有色金属行业平均价差率的波动主要来自于季度因素以及投资力量的拉动,从总的情况出发,由于股权集中度较高和国家控股的缘故,使得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的股价平均价差率并不高,相对稳定,风险较小。

二、深市有色金属上市公司股票的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Systematic Risk)又称市场风险,也称不可分散风险。是指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和变化,导致股

市上所有股票价格的下跌,给股票持有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系统风险的诱因发生在企业外部,上市公司本身无法控制它,其带来的影响面一般都比较大。系统风险的特征:

1.它是由共同因素引起的。经济方面的如利率、现行汇率、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与货币政策、能源危机、经济周期循环等。政治方面的如政权更迭、战争冲突等。社会方面的如体制变革、所有制改造等。

2.它对市场上所有的股票持有者都有影响,只不过有些股票比另一些股票的敏感程度高一些而已。如基础性行业、原材料行业等,其股票的系统风险就可能更高。

3.省略) 整理得出。

计算而得的β值表示某证券的是收益率随市场平均收益率波动的变动幅度,从而说明其风险程度,某一证券β值越大,说明其系统性风险越大。一般来说,当β值

三、总结

β值不是证券的全部风险,仅仅代表与市场变动有关的系统风险,另外还存在这与企业本身盈利能力有关的非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指的是与整个股票市场的动无关的风险,是指某些因素的变化造成单个股票价格下跌,给股票持有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一个公司的股票的涨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公司的经营业绩,盈利情况以及国家政策的变动情况,投资者考虑风险的时候,不应单单考虑市场波动所带来的风险,还要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才能作出准确的风险预测。

参考文献

[1]张玉明.证券投资学[M].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2)

篇5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123-021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点

与主板市场只接纳经营相对稳定、盈利能力较强的大型成熟企业不同,创业板市场定位于“服务成长型创业企业,支持自主创新企业”。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等指标平均而言低于主板上市公司,往往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业绩也不突出,但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公司大多从事高科技业务,具有较高的成长性,

创业板市场又被称为“二板市场”,即股票第二交易市场,是指为中小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途径,并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途径的一种新型资金融通市场。创业板市场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市场,是为中小民营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服务的市场。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活跃经济,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高科技产业又是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中创造财富的第一来源和支柱,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研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以及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创业板上市公司由于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其盈利模式、市场开拓都处于初级阶段,不是很稳定,收入和利润容易出现波动。若遭遇市场急剧变化、重大技术变革等情形,也可能迅速消亡。另外,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主要从事高科技业务,其盈利模式一旦得到市场认可,公司的业绩可能会迅速成长。

创业板市场是一个以民营企业上市为主要特征的市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股权相对集中,股东之间失去了相互制衡的作用,大部分民营企业在创立的时候只有少数几个发起人,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的风险较大。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缺失,缺乏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

总之,创业板上市公司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往往具有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经营风险高、业绩不稳定的特点。

2创业板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从而发表不适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审计风险由两方面风险构成:一方面是财务报表本身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审计后认为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和漏报的风险。

创业板市场的风险主要来自市场的风险以及来自创业板自身的风险。首先,主板市场存在的上市公司经营风险、上市公司诚信风险、上市公司盲目投资风险、市场炒作风险等,创业板市场都会存在。其次,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规模相对较小,大多数公司处于创业及成长期,发展相对不成熟,这些创业板上市公司自身的风险也是创业板市场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和主板市场相比,创业板市场存在更高的审计风险。

对比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的上市规则,我们发现,在上市公司股票交易退市风险警示所列示的情形中,创业板比主板增加了两条:一是“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显示当年审计净资产为负”;二是“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意见或者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上述规定在赋予其更大权力的同时,其承担的责任和面临的审计风险也比主板显著增加。

2.1 管理层舞弊风险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发行具有高发行价、高市盈率的特点,其市盈率远远高于主板市场,而且,与主板上市公司一样,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及任期往往与公司的业绩和资产的保值增值挂钩,因而,出于自利动机,公司的管理层有内在的动机进行舞弊。此外,创业板市场的上市门槛比主板市场低,只要求发行人最近两年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创业板对于发行人股本规模、股本机构、无形资产在净资产中所占比例的要求等也比主板的要求低。因此,与主板相比,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更有动机为了满足创业板上市要求而进行舞弊,注册会计师面临较大的管理层舞弊风险。

从客观上来说,创业板上市公司属于中小企业,其公司治理、管理层的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员工的素质和专业能力以及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维护很可能存在先天不足,从而为管理层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机。

2.2 持续经营风险创业板企业可能是单一产品、单一技术、单一市场或者单一销售渠道的企业,所以,通常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较为单一。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行业变化或产品竞争力减弱,公司产品的销量将急剧下降,企业盈利能力及其产品的竞争力持续性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如果企业过分依赖某供货渠道,重要原材料单一,对主要供应商和销售商依赖性比较大,一旦依赖关系遭到破坏或断裂,企业的经营会发生困难,出现生产严重受阻甚至停产的风险。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规模较小,一些公司处于创立初期,业务处于初创时期,与主板上市的企业相比较,大多数公司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加上公司的老板大部分是公司的创始人,很多是工程技术人员出身,对企业的组织和经营管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公司可能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失误和管理不当,导致经营业绩下滑甚至亏损,产生经营风险。

篇6

雅戈尔于1992年开始涉及房地产行业,相继在宁波、苏州等地累计开发各类物产300万平方米,房地产行业在其经营业绩中发挥着主要作用。雅戈尔2014年来源于地产开发板块的收入完全超越了作为主业的品牌服装的收入,达到72.14%。但随着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房地产市场量价齐跌,雅戈尔房地产收入大幅下滑。2014年雅戈尔公司实现房产项目预售收入 84.2亿元,较上年同期降低 32.81%。雅戈尔地产开发业务2014年毛利率较上年下降13.59%。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大型房企凭借融资成本、高周转的规模优势摊薄风险,而雅戈尔只是将房地产作为多元化发展一个板块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二、金融投资业务

公司于1993年开始涉足金融投资业务领域,出资3.2亿元投入中信证券,后因中信证券上市,股价大幅度提升,雅戈尔通过减持中信证券股份套利80亿元,获得巨额收益。2014年公司投资业务实现净利润 24.2亿元,占整体净利润的 76.68%。雅戈尔金融投资业务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在金融资产分类方面,雅戈尔将多数金融资产归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根据2006-2014年财务报表得知,雅戈尔将金融资产投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占据绝对比重。2006-2011年,雅戈尔交易性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分别为0.02%、0.01%、0.01%、7.36%、8.53%、0.01%,2012年之后,公司金融资产均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的除减值损失和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损益外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只对企业当期净资产产生影响,不影响当期净利润,可以将当期利润隐藏至该金融资产处置后才转入当期损益,所以管理层可能通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盈余管理。从数量及金额方面看,雅戈尔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买入和卖出相对频繁,金额变动大,对当期利润有较大影响。

(二)在投资品种方面,雅戈尔热衷于股票投资,包括上市公司股票投资、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截止至2014年12月31日公司持有6家上市公司股票投资,市值合计55.7亿元;投资15.5亿元持有PE等项目9个。雅戈尔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取得了很好效果,对公司业绩的贡献远远大于其品牌服装业务。这样的结果主要归功于股权分置改革以来的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同时,雅戈尔聘请专业投资团队和参与增发及 PE 投资等策略也发挥重要作用。

三、雅戈尔多元化战略存在的问题

多元化经营战略已经成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但企业实行在多元化战略的同时也可能会对企业经营带来不利影响。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雅戈尔的多元化战略带来的财务风险。

(一)偿债能力角度

2012-2014年雅戈尔的流动资产均小于流动负债,营运资本为负,这表明雅戈尔有部分长期资产是由流动负债提供其资金来源。由于企业长期资产在一年内不能变现,企业短期偿债所需资金不足,企业需要从其他途径筹资,这可能会造成企业财务风险加大。同时在多元化经营发展模式下,雅戈尔库存大幅上升,这使得企业速动比率较低,在0.22~0.3之间波动,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通过流动负债/负债指标可以发现,雅戈尔接近90%的负债是流动负债,短期偿债能力压力较大。在企业长期偿债能力方面,雅戈尔近三年的资产负债率高达70%,呈现出房地产企业长期负债率高的特点,这与其将房地产作为其主营业务的战略密不可分,说明雅戈尔存在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篇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自资本市场建立之始,中国企业越来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使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内容大大丰富,财务管理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涉及面也日趋广泛,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一场次贷危机引发的环球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和重大考验。虽然政府对外贸、信贷和财税等方面的政策进行积极调整应对,但是很多企业仍未能独善其身。由于银行银根紧缩,导致筹资难度增加、资金成本提高,企业的资金链相继出现问题,运行规模也呈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引发了其它一连串的负面后果。

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更是公司选择上市的主要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资金筹集已经成为关乎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资金短缺已经成为企业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资金筹集的方式有很多种,如保留盈余、计提折旧、银行借款等,对上市公司而言,还可以发行股票、公司债券等在金融市场进行筹资,但无论是以方式还是以债权方式进行的筹资行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风险,也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筹资风险。这种风险呈现出双重性质,它既是基于资金来源角度的财务风险,又是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结果的集中表现与爆发,因此对上市公司而言,进行筹资风险的成因及对策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筹资风险概述

(一) 筹资风险概念

企业筹资风险又称狭义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筹资过程中由于使用借入资金引起自有资金收益发生变动的可能性,或引起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可能性。

一般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进行筹资,必然会增加按期还本付息的筹资负担,由于企业资金利润率和借款利息率都具有不确定性(都可能提高或降低),从而使得企业资金利润率可能高于或低于借款利息率。该观点认为如果企业经营的资本金全由投资人投入,没有债务,则不存在筹资风险。如果企业决策正确,管理有效,就可以实现其经营目标,即使得企业的资金利润率高于借款利息率。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行情的瞬息万变,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都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管理措施失当,从而使得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了筹资风险。

(二) 上市公司筹资风险特征

筹资风险的存在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不确定性的存在,筹资风险中收益与损失并存,风险与收益成正比例关系,风险越小,收益越低;风险越大,收益越高。

1.上市公司筹资风险的优势。首先,企业通过上市募集资金,为企业发展提供后续资金。从财务理论角度讲,股权融资具有低风险、高成本的特点,但由于目前国内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没有严格的股利分配限制,所以常被视为低风险、低成本的融资手段,它具有以下几个优势:第一,股本没有固定的到期日,无需偿还。它是公司永久性资本,在公司持续经营期内都无需偿还,除非公司解散。第二,没有固定的股利负担。公司有盈利,并认为适合分配股利,就可以分给股东;公司盈利较少或虽有盈利但现金短缺或有更有利的投资机会,也可以少付或不付股利。第三,筹资风险小。由于普通股股本没有固定的到期日,一般也不用支付固定的股利,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风险。第四,普通股筹资形成权益性资本,能增强公司信誉。普通股股本以及由此产生的资本公积金和盈余公积金等,是公司对外负债的基础,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公司融资渠道,提高公司的融资能力,降低融资风险。

2.上市公司筹资风险的劣势。首先,上市公司圈钱忙于募集资金使其使用效率低下。由于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增发融资等方式获得大量不计回报、无需付息的社会资金,因而大多数上市公司都对此乐此不疲。同时,上市公司在圈钱成功后频繁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其次,委托理财风险凸现“二传手”的尴尬处境。委托理财原是正常财务现象,由于季节性销售等原因,企业有闲散资金头寸,存银行还是投入资本市场运作,企业是有权利选择的。

二、上市公司筹资风险的成因分析

筹资风险只存在于有负债的企业,但其产生的原因既有举债本身因素的作用,也有举债之外因素的作用。举债本身因素主要有负债规模、负债的利息率和负债的期限结构等;举债之外的因素是指企业的经营风险、预期的现金流入量和资产的流动性及外部市场环境等。前一类因素称为筹资风险的内因,后一类因素称作筹资风险的外因。要完善企业筹资管理,必须对内外部的筹资风险有全面的了解,才能结合实际情况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上市公司筹资风险内因分析

1.负债规模过大。负债规模是指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或负债额在资金总额中所占的比例的高低。上市公司负债规模大,利息费用支出增加,由于收益降低而导致丧失偿付能力或破产的可能性也增大。同时,负债比重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股东收益变化的幅度也随之增加,所以负债规模越大,财务风险越大。

2.负债的期限结构不当。一方面是指负债的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例如应筹集长期资金,却采用了短期借款或者相反,都会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另一方面是指取得资金和归还负债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将会增加上市公司的筹资风险。

3.资本结构不合理。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不当,使资金周转慢,当债务到期时,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从而引起财务风险。筹资方式、金额和期限等都影响着企业的资本结构,从而决定了上市公司未来的财务状况是否稳定以及未来的财务风险与破产风险。上市公司借入资本的比例越大,资产负债率越高,财务杠杆利益越大,伴随其产生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

此外,当前企业中商业信用广泛存在,如果对往来企业资信评估不够全面而采取了信用期限较长的收款政策,就会使大批应收账款长期挂账。若没有切实、有效的催收措施,企业就会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来进行再投资或偿还到期债务,从而增加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

(二)上市公司筹资风险外因分析

1.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上市公司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所固有的风险,其直接表现为企业息税前利润的不确定性。在上市公司筹资过程中,其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筹资活动的安全性。经营风险不同于筹资风险,但又影响筹资风险。当企业完全用股本融资时,经营风险即为企业的总风险,完全由股东均摊。当企业采用股本与负债融资时,由于财务杠杆对股东收益的扩张性作用,股东收益的波动性会更大,所承担的风险将大于经营风险,其差额即为筹资风险。如果企业经营不善,营业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费用,则不仅股东收益化为泡影,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严重时企业丧失偿债能力,被迫宣告破产。

2.预期现金流入量和资产的流动性。负债的本息一般要求以现金(货币资金) 偿还。因此,即使企业的盈利状况良好,但其能否按合同、契约的规定按期偿还本息,还要看企业预期的现金流入量是否足额及时和资产的整体流动性如何。现金流入量反映的是现实偿债能力,资产的流动性反映的是潜在偿债能力。如果企业投资决策失误,或信用政策过宽,不能足额或及时地实现预期的现金流入量以支付到期的借款本息,就会面临财务危机。此时企业为了防止破产可以变现其资产。然而各种资产的流动性是不一样的,其中库存现金的流动性最强,而固定资产的变现能力最弱。

三、防范上市公司筹资风险的对策分析

分析筹资风险成因的目的,就是要在明确其发生规律和程度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及时加以规避或防范,从而确保企业经营过程中理财的安全性。

(一) 选择最优资金结构

上市公司资金结构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运营效果,合理的资金结构既能够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供给,又能最有效的防范资金风险。在实践中,上市公司要优化资金结构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增加自有资金的比重,从整体上降低筹资风险;另一方面,对息税前资金利润率与负债利率等指标进行合理的分析,并根据上市公司实际发展需求和当前负债规模自动调节资金来源结构,即在息税前资金利润率下降时自动降低负债以降低企业负债风险,在息税前资金利润率上升时自动调高负债比率以提高自有资金利润率。

(二) 合理布局资本结构

负债比例的合理性主要控制在四个方面:资产负债率在50%以下;流动比率在100%以上,并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速动比率在75%以上,并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利息率在2%左右。首先,当上市公司资产净利润率较高而债务资本成本较低时,适当提高债务资本在资本总额中的比重对企业是有利的,不能据此认为债务资本越多越好。如果上市公司债务比重过高,企业所有者和债权人就会要求提高他们的投资收益率,从而加大企业资本成本,使企业财务陷入困境,而形成筹资风险。其次,当资产净利润率较低而债务资本成本较高时,降低债务资本在资本总额中的比重对企业是有利的,因为这样能减少财务杠杆损失,从而维护所有者利益。 最后,上市公司应确定一个最优资本结构,在筹资风险和筹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选择恰当的配合方式。

(三) 增强筹资方式的可转换性,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

由于各种筹资方式的风险大小不同,因此在筹集资金时,应注意各种筹资方式之间的转换能力,即从一种方式转换为另一种方式的能力,以避免或减轻风险。通常情况下,短期筹资方式的转换能力强,由于期限短,如果风险太大,可以及时采用其他方式筹资。而长期筹资方式转换较为困难,长期筹资中,如果合同中规定可以通过一定手续进行转换,则风险也相对小些。除此之外,上市公司筹资应广开渠道,不能过多地依赖于一个或几个资金渠道,而应进行多元化筹资,亦可增强转换能力,降低筹资风险。

参考文献:

[1] 曹兴.企业筹资风险的成因和防范.科技创业,2010年第6期.

[2] 李智敏.上市公司筹资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第3期.

[3] 刘一闽.企业筹资风险分析及防范的相关问题探讨.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第2期.

[4] 任红.企业筹资风险分析及防范.《商情(财经研究)》,2008年1期.

[5] 马小会.论企业筹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统计与咨询,2008年第2期.

[6] 杨玉才.企业筹资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财经界(学术版)》,2009年02期.

篇8

一、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现状分析 根据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教授董登新的《2009年中报亏损公司排行榜》,在已披露中报的1637家上市公司中,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共有483家上市公司亏损,亏损面高达30%,并且这种趋势并没有减缓,上市公司因陷入财务危机而宣告破产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我国一些非常有名的企业在市场上突然消失,使人十分震惊。本文选取我国上市公司中在财务风险中具有代表性的ST公司作为研究对象(ST股是指境内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被进行特别处理的股票)。截至2010年12月底,深沪股市的历年被特别处理的ST公司逐年增加,其财务风险问题急需得到解决。

(二)ST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存在的问题 具体如下:

(1)偿债能力差。本文选用了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其中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属于分析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而资产负债率是用来分析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本文选取我国上市公司中的ST股在2007~2009年期间的表现来作分析,获得以下数据。见表1和表2。

从以上对比数据不难看出,在偿债能力方面ST公司和非ST公司差距很大。不论从短期的偿债能力还是从长期的偿债能力来看,ST公司存在很明显的财务风险。

(2)企业盈利能力差。通过对2008~2009年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平均)进行统计发现,2009年上半年ROE(平均)大于0的上市公司占79.78%,为1223家,比2008年上半年减少142家。此外,2009年上半年1533家上市公司ROE(平均)均值为0.39%,仅仅是去年同期的8.4%。可见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普遍不是很好。其中ST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更为不乐观,净资产收益率偏低。此外,从主营业务收入也能够看出该公司的盈利能力,ST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明显低于其所在行业其他非ST公司的收入,其创造利润的能力也就低。

(3)企业营运能力差。反映企业运营能力的财务比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等,但在本次的分析中,不选取这些指标来进行具体分析。因为这些因素在不同行业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受行业不同的影响,其资产的构成和质量状况也就不用,此外,还容易受到季节性、偶然性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所以用这些指标在不同行业之间比较是不可行的,没有说服性,应当在同一行业内进行比较。但是纵观2008年至2009年各行业的ST公司与非ST公司,不难看出:ST上市公司的运营能力明显落后于非ST上市公司。主要表现有:在同一行业内,ST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明显低于同行业标准。运营能力的降低直接导致了公司现金的流转出现问题,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财务危机,因而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4)企业发展能力不足,没有持续动力。在被ST的上市公司之中,不难发现:这些上市公司的发展能力严重缺失,集中表现在销售增长率、利润持续增长能力、股东权益增长率的降低等等。在这些上市公司中,企业没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因而也不会被外界所看好,这样会直接导致该公司股价的降低、筹资能力变差等等,严重时会阻碍现金的流转,导致财务风险加大。

(5)资本、资产结构均不合理。相比较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国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我国上市公司更多的依靠自有资本。过多的依赖自有资本,虽然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加高额的利润,避免财务风险的出现,但是完全忽视了债务融资所带来的财务杠杆的作用。此外,我国部分上市公司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人为操作利润,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令公司潜在的财务风险加大。

(6)现金支付能力较低。在衡量现金质量的指标中有流动负债现金比率、负债总额现金比率和销售现金比率等等。通过对近三年ST公司与非ST公司现金支付能力的比较,可以发现:ST公司的现金支付能力比较差,明显低于非ST公司,主要表现在流动负债现金比率和负债总额现金比率明显低于非ST公司。若ST公司在某个时间点必须支付一笔数目很大的现金,但在支付时却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完成支付,那么就可能导致公司面临较严重的财务危机,严重时可能会导致破产。

二、上市公司应对财务风险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财务风险管理体制,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能够有效的降低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整套合理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因此,借鉴美国的“多个财务指标预测方法”来加以分析。采用以下五个财务指标的加权平均之和来预测上市公司的财务失败:

营运资本对资产总额的比率=营运资本/资产总额

留存利润对资产总额的比率=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资产总额

股本市价对负债的比率=股本市价/负债总额

资产产出率=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计算出这五个指标值,分别给这五个指标赋予权数,见表3。

然后地,再计算这五个指标的加权平均之和发现,和越低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根据美国1970到1973年的计算资料,2.675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一数值的公司将会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危机。当然,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指标权数也应当会有所不同。应当借鉴这一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确定合理资本结构,加强融资管理 若企业能够保持适当的借款筹资,其利息可以在所得税前列支,可以减少企业的成本,还可以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此外,相较股权融资而言,借款更具有灵活性。因此,制定合理的资本结构,确定合理的债务规模,有助于企业降低融资费用,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确定适当的债务结构并有效管理融资活动,并不会加大导致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所以,单纯依靠自有资本并不是企业降低财务风险的最佳选择,应当保持适当的债务融资,并加以有效地管理,这样才能使企业达到最优资本结构。在这样的资本结构下,不仅不会加剧企业的财务风险,还会使企业达到最优资本结构,降低运营成本。

(三)完善公司内部结构,增强管理者风险预警意识 公司的最高管理层应该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及控制意识,具备认识和控制财务风险的能力,不能一味回避或者追逐风险。此外,管理层还应当在整个公司内从上到下的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使全公司对财务风险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最后,管理者还必须合理完善公司的内部结构,包括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积极作用,建立有效地监督和激励机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减少财务危机的发生。

此外,还可通过以下途径来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如:加强筹资活动的管理、严格控制现金流、建立信用评估机制、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财务风险等等。

总之,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很大。科学的财务风险管理不仅关系到公司资金的安全,还关系到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我国的上市公司应加强财务风险管理,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篇9

一、概述

(一)财务预警

财务预警是通过对公司财务报表及相关经营资料的分析,利用及时的财务数据和相应的数据化管理方式,将公司所面临的危险情况预先告知公司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并分析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和财务运营体系隐藏的问题,以提早做好防范措施的财务管理活动。

财务预警应当在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之前做出。企业财务困境根据严重性的不同,可以有这样几种状态:一是亏损、现金流量不足、违约。二是资不抵债,净资产为负。三是破产。

(二)Z模型

Z模型的基本模型如下:

研究表明,Z值大小与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成反比,一般而言,如果公司的Z值大于2.675,则表明公司经营的财务状况良好,发生破产的可能性较小;如果公司的Z值小于1.81,则公司当前存在较大的破产风险;如果Z值介于1.81~2.675之间,称之为“灰色地带”,即表明进入这个区间的公司,其财务状况极不稳定,模型对其不具有解释性。

二、吉林省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现状抽样评价

(一)吉林上市公司基本分布情况分析

截至2012年末,吉林省39家上市公司分布在18个行业中,其中医药生物制品制造业的企业数目最多,有7家,占总数的17.95%,排名在第2至第3位的依次是机械制造行业,房地产业,排在前3位的制造业企业共计17家,占吉林省上市公司总数的43.59%。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吉林省目前仍有许多行业没有企业上市。

(二)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研究样本选择

(1)选取A股上市公司。根据规定,A股上市公司执行国内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由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B股上市公司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有外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这种差异导致A股和B股资料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可比性,故而选取A股上市公司。

(2)选择被特殊处理的吉林省A股上市公司。国外将破产或者提出破产申请的公司作为财务困境公司,但是由于我国还未出现上市公司破产的情况,无法取得实际的数据,本文选取吉林省在2010年~2013年3月31日之间被ST处理的股票和随机选取的未被ST处理的10家股票作为样本。

(三)吉林省上市公司Z值计算和分析

由2010年~2012年样本上市公司Z值,可以得到:

(1)ST上市公司Z值分布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Z模型对于所选取的ST公司的判定结果显示,2010年~2012年3年中,判定正确率为100%。说明该模型对于ST上市公司具有较好的判定能力,可以在实际中用该模型对ST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预警判别。

表1 ST上市公司Z值分布情况

(2)非ST上市公司Z值分布情况。从表2以看出,2010年~2012年3年中,除在2010年一汽轿车的Z值大于2.675,表明财务状况良好外,其他公司Z值均低于1.81。2010年正确判定为10%,2011年和2012年正确判定率为0,误判率高达100%。说明Altman Z模型对于吉林省非ST上市公司不具有判定效应,不能用来进行财务预警判别。

表2 非ST上市公司Z值分布情况

三、吉林省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应对措施

(一)增强企业的营运能力

营运能力是指企业的经营运行能力,即企业运用各项资产以赚取利润的能力。要增强企业的营运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确立优化资本、提升价值等资本运营的理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营造资本运营的微观基础;培训资本运营人才、造就优秀企业家队伍。

(二)增加留存收益的积累

留存收益是指企业从历年实现的利润中提取或形成的留存于企业的内部积累。要提高企业留存收益的积累,根本方面还是在于企业是否能够取得利润。此外,在不影响企业长期发展和股票价格的前提下,尽量避免发放现金股利。

(三)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

企业经营的核心首先是生存、发展,最终要实现盈利,利润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优秀的标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剧和蔓延,行业平均利润率水平将不断缩水,企业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会越来越小。因此,企业必须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打造出一个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篇10

ST公司是遭受特别处理(Special Treatment)的上市公司,是股市中的财务失利者。面对中国股市中ST公司的长名单,如何让ST公司“摘帽”,如何让非ST公司业绩常红,是足够吸引每一位经济管理学人思考与探讨的话题。以下笔者就从学习曲线出发,研究学习曲线在中国上市公司中的存在性。

一、学习曲线及其存在性

1936年,美国康奈尔大学赖特(T. P. Wright)博士在研究飞机工业人工装配时,发现飞机生产数量递增与平均直接人工成本之间的关系,即每单位产品的直接工时与生产数量的递增成反比,经演进,发展成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并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工业及其它行业中。

学习曲线又称为进步曲线、经验曲线(Experience Curve)、改善曲线,是一种动态的生产函数。随着生产数量递增,每单位产品的直接工时下降即学习效应。

将学习曲线引入财务风险分析中,是创新分析手段,有必要首先对学习曲线在目前中国上市公司中的存在性加以分析,由此才有进行后续学习曲线应用研究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结合笔者前期研究成果(详见笔者在《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年第12期的文章),可知笔者前已通过证券之星网站,收集了1999年-2006年沪深两市A股179家ST公司的年报数据,整理后的数据分析如图1。

由图1可知,ST公司按照上市年数升序排列,累积ST年数比呈现递减趋势。即,随着累积上市年数的增加,累积ST年数占总上市年数的比例下降,遭遇ST的比率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财务风险控制能力的提高。其中,ST年数比大于0,代表该公司为ST公司,已经发生财务风险,处于财务风险发作期。上市年数的计算以报告期起算,以距离报告期最远的某年为止,其间相距的年数为此处所指的上市年数。如当下研究2006年年报情况,且前所收集的最远年代为1999年,那么该公司的上市年数记为8年。同理,ST年数从报告期起算,在上市8年内,8次年报中公司名称均带ST的,那么该公司的ST年数记为8年。若仅7个年报中该公司为名称带有ST,那么该公司的ST年数记为7年,依此类推。其中,ST年数比=ST年数/上市年数。

在前期研究中,已经引入Wright学习曲线构建中国上市公司的学习曲线方程。得出的相关研究结果如下:

Wright学习曲线:y=axm,其中,y是第x年的单位成本,此处定义为上市x年的累积ST年数占累积上市总年数的比率;x是累积产量,此处定义为累积上市年数;m是学习系数,m≤0;a是自变量的系数。通常以学习率C表示学习曲线,C=10m・lg2。学习率小,说明随累积产量增加,工时(成本)下降迅速;学习率大,则相反。

对上述方程两边取对数,将学习曲线方程转化为一元回归方程,从而借助回归方程,得到1999-2006年中国股市上市公司的学习曲线方程为:y=4.5846x-0.7686。由C=10m・lg2解得,学习率C为58.82%。

由此可知,中国股市中上市公司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和规避可以用学习曲线的相关理论加以分析,上市公司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和规避存在学习效应。以下借用判别分析对分阶段学习曲线进行深入分析。

二、分阶段学习曲线的判别分析

上述相关研究表明,面临财务风险的ST公司,随着累积上市年数的增加,累积ST年数比呈现下降趋势,ST公司存在学习曲线。由此,ST公司可以建立正常学习曲线,以发挥学习效应,最大程度控制财务风险。借助SPSS软件的判别分析工具,以179家ST公司的上市年数、ST年数以及ST年数比为自变量,拟将179家ST公司分为三类,分析如表1。

表1给出了分类统计的结果,包括均值、方差、未加权的权重和加权的权重。如第一类的上市年数均值为6.458333,标准差为1.428559。

表2分析中使用了前2个规范判别式函数,给出了典型判别方程的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特征根取变量数以及类别数减1中的较小值。此处分为3类,变量数3,所以特征根数等于2,其中第一个特征根为5.011636,能解释所有变异的94.54098%。

表3给出了典型判别方程的有效性检验。Wilks’Lambda统计量表达为类内离差交叉乘积矩阵行列式与总离差交叉乘积矩阵行列式的比值。可见,两个典型判别方程的判别能力均显著。

表4给出了标准化典型判别方程的系数。依据给出的系数,第一个标准化典型判别函数表达式为:

y1=0.069856×ST年数+0.043949×上市年数+1.051935

×ST年数比

y2=-0.81742×ST年数+1.931809×上市年数+1.381753

×ST年数比

通过分析证券之星网站1999年-2006年沪深两市A股179家ST公司年报数据,依据1999年-2006年上市公司年报计算ST年数,依据2006年上市公司年报中的公司上市时间信息计算上市年数,截止到2006年计算得出累积上市年数。计算中,发现ST年数比存在大于1的现象,这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但是因为此处收集资料的程序并未出错,而中国股市中上市公司的数据存在如此情况,也能说明目前上市公司相关上市资料的混乱,故ST年数比大于1的情况仍然予以保留。为忠实于实证研究结果,虽然表5ST年数比的分界点存在不连续,但是此处不作调整。结合统计结果中按照案例得出的统计量表,计算得出各组分类情况及其临界点。具体数据见表5。

基于此,对保存至变量中的输出结果与假设分组情况加以对照分析(具体数据略),再结合学习曲线的三个阶段,对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如下分段:

(1)上市年数不超过8年(不含)的上市ST公司,处于初始学习阶段,其累积上市年数少,学习能力强,可提高的空间也很大。

(2)累积上市年数在8-12年(不含)之间的上市ST公司,处于稳定学习阶段,其累积上市年数较多,学习能力较强,可提高的空间也较小。

(3)累积上市年数超过12年的上市ST公司,处于缓慢学习阶段,其累积上市年数多,学习能力增长幅度趋缓。

图2为经过判别分析之后的分阶段学习曲线。

为忠实于实证研究结果,此处对ST年数比值存在大于1的不科学性及ST年数比分界点的不连续性未作调整,由此可将ST年数比的分界情况归纳为:ST年数比在0.73-1之间的上市公司,激发其学习能力、发挥其学习效应的潜力较大;而ST年数比在0-0.73之间的上市公司,激发其学习能力、发挥其学习效应的潜力较小;ST年数比等于0的上市公司,该报告期年度内未遭受ST,未发生严重财务风险。

三、学习曲线与财务风险的防范

综合三阶段学习曲线、三阶段财务风险学习曲线的分析,针对处于不同阶段学习曲线的上市公司应有不同的应对方法:

(一)上市年数小于8年(不含)的上市公司,处于初始学习阶段

此阶段的上市公司因其累积上市年数少,学习能力强,防范和减轻财务风险能力的提高空间很大。具体而言,此阶段的上市公司除了可通过调整股权结构以积累学习能力、控制财务风险之外,还可以多方借鉴同行业或者相关行业中上市时间较长的公司财务管理的成功经验及其他相关有益经验,为我所用。

(二)累积上市年数在8-12年(不含)之间的上市ST公司,处于稳定学习阶段

此阶段的上市公司因其累积上市年数较多,学习能力较强,可提高的空间也较小。针对各个公司,情况各异,应因地制宜,量身打造学习策略。具体而言,应强化优势,优化弱势,集中精力增强主营业绩增长能力,扩大利润增长点,稳定学习能力。

(三)累积上市年数超过12年的上市公司,处于缓慢学习阶段

此阶段的上市公司因其累积上市年数多,学习能力增长幅度趋缓。具体而言,可通过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不断优化经营模式,不断增强固有优势,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及日新月异的企业发展环境,以此来激活学习曲线,催增学习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彭娜,曾繁荣,朱佳磊. 基于学习曲线的ST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12).

[2] 章文波,等.实用数据统计分析及SPSS 12.0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篇11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Z评分模型的我国农业与化工制造业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比较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24日

一、研究目的

随着现代社会信用交易的扩大,信用风险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府、金融机构乃至整个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上市公司作为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手段和间接融资的有效保障,其面临的信用风险不仅影响着市场投资者的判断,更影响着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贷款政策。因此,利用各种定性、定量手段考察企业信用风险,并以此为依据对银行结构性贷款风险进行防范和预警是非常必要的。

二、研究背景

2002年,向德伟用Z模型把沪深两地证券市场共80家企业作为样本,对上市公司经营风险进行了实证研究;2004~2009年,先后有学者分区域对我国中部和新疆上市公司经营风险进行分析;2005~2015年,不少学者分行业对我国畜牧业、林业、房地产业、机械制造业等上市公司进行研究;还有一些学者按照二级市场的分类,分别对我国A股市场的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高新技术类上市公司进行分析研究。但至今为止,尚没有对农牧饲渔和化工制造业的定量研究,也没有跨行业的信用风险比较分析。事实上,由于农业、尤其是现代农业与工业制造业的融合程度日益加大,且都是利用现有资源生产出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两者都具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因此对农业和化工制造业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进行比较研究是可行的。

三、模型介绍

Z评分模型由美国经济金融学家Edward Altman在1968年提出,随后广泛应用于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爱尔兰、日本和荷兰的财务预警系统。该模型以多变量的统计方法为基础,在经过大量的实证考察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计算出一组反映公司财务危机程度的财务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对财务危机警示作用的大小给予不同的权重,最后进行加权计算得到一个公司的综合风险分,即z值,将其与临界值对比就可知公司财务健康状况和面临信用风险的严重程度。

其中:X1=流动资本/总资产,该指标反映了公司的流动性和资产规模;X2=留存收益/总资产,该指标反映了公司的累积获利能力;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该指标是衡量企业利用债权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取得盈利的指标,它反映了上市公司的资产利用率;X4=总市值/总负债,这一指标反映了股东提供的资本与债权人提供的资本的相对比例关系,也反映了债权人投入的资本受股东资本的保障程度,它衡量的是企业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X5=销售收入/总资产,该指标衡量企业利用全部资产进行经营活动、增加营业收入的能力,反映了企业资产周转率。

Z评分模型从企业的流动性、资产规模、获利能力、债务结构、资产利用率等方面综合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Altman通过对Z评分模型的研究分析得出Z值与公司财务恶化、进而产生信用风险的可能性成反比。即Z值越小,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行就越大;Z值越大,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小。

根据Altman的研究结论,当Z

四、样本选取和数据分析

本文首先选取沪深两市A股农业上市公司共61家、化工制造业上市公司共152家,分别考察截至2016年上半年末农业和化工制造业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情况;其次,从61家农业类上市公司、152家化工制造业上市公司中选取总资产规模大致相当的各20家公司共计40个样本进行跨行业比较。

考虑到我国部分上市公司存在非流通股的情况,因此在计算X4时还加入了非流通股的净资产情况。上市公司销售收入数据一般没有披露,因此在计算X5时用主营业务收入代替销售收入。具体调整如下:

X1=(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总资产

X2=(公积金+未分配利润)/总资产

X3=(利润总额+财务费用)/总资产

X4=(每股市值×流通股股数+每股净资产×非流通股股数)/总负债

X5=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

以上数据来源于沪深证券交易所网站、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和东方财富终端。根据Z评分模型公式,计算结果如下:

(一)农业、化工制造业上市公司Z值分布。从表1、表2可以看出,农业上市公司共61家,其中ST类公司1家,面临破产风险的5家,处于灰色区域的11家,财务状况良好的45家。化工制造业上市公司共152家,其中ST类公司7家,面临破产风险的26家,处于灰色区域的14家,财务状况较好的有112家。(表1、表2、图1、图2)

(二)农业、化工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Z值比较。在农业类中,总资产分布在20亿~40亿元之间的上市公司比较密集,在化工制造类中,总资产分布在20亿~30亿元之间的上市公司比较密集,因而按照升序方式选取总资产在19.4亿~39亿元的农业上市公司和总资产在20.1亿~32亿元的化工制造业上市公司各20家作为样本。(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在两行业总资产相近的各20家上市公司中,处于破产区的数量都是2家,但明显两家化工制造业企业的Z值较小,说明其财务状况恶化程度较高。处于灰色区的化工制造业上市公司只有1家,而灰色区域的农业上市公司有3家,说明这些农业类上市公司虽不至于马上面临破产风险,但抵御风险能力差,在受到不确定因素影响时财务状况仍然堪忧。

五、研究结论

近年来,尽管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国家“三农”政策,对涉农贷款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农业企业缺少有效担保抵押物,加上受自然灾害因素影响较大,要获得贷款仍然比较困难。2016年,根据银行中期报告的数据,四大国有银行对化工制造业的贷款占比远高于对农业的贷款占比。事实上,通过本文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从财务危机引发信用风险的角度,农业处于破产区的上市公司比例远低于化工制造业,这一点与农业ST类公司较少而化工制造业ST类公司数量较多的事实是一致的,说明总体来说,农业类上市公司财务恶化的风险远小于化工制造业企业。但处于灰色地带的农业企业比例是化工制造业企业的近两倍,说明相当一部分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无法应对因为政策环境发生变化或者企业内部经营不善可能带来的失信风险。与化工企业相比,这些处在灰色区域的农业企业更需要产业补贴和政策扶持。

主要参考文献:

[1]Altman,Edward I,Robert G.Haldeman,and Paul Narayanan,“ZETA Analysis:A new model to identify bankruptcy risk of corporations”.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1977.

[2]叶蜀君.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信用管理.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篇12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9月17日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金融产品不断创新,金融机构的竞争更为激烈,迫使商业银行不断涉足不熟悉的新风险领域,其遭受财务损失的各种风险也在不断增加,信用、市场、操作等各种风险并存,这就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积极推进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变革,构建整合统一、结构合理、全流程覆盖、全员参与的全面分析管理体系,不断提升自身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水平和能力。国内外对于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控制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认识。本文将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对商业银行财务控制进行分析。

一、商业银行财务风险与公司治理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方式不当而引起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包括由存款资金波动带来的流动性风险、满足资本充足率等监管要求的资本管理风险、贷款质量变化和拨备是否充足引起的资产质量风险、利率变化引起的市场风险以及各种表外业务引起的表外风险,等等。银行业是一种以经营货币为主的特殊行业,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性特征,由于宏观环境,包括缺乏健全的市场准入标准、缺乏有效的宏观监管、财务管理系统不健全、资本结构失衡、筹资负债规模过大、产权比例过高、资本充足率相对不足、信用风险过高、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建设相对滞后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贯穿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公司治理结构是有关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三者之间权利分配和制衡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具体表现为准确界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职责及功能的一种处理企业各种契约关系的公司组织结构。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控制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是系统和环境的关系。财务风险控制系统作为企业管理的子系统要受到内部与外部制度环境的影响,公司治理结构作为重要的制度环境,对财务风险控制系统的质量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控制问题,提高财务风险控制能力,仅仅从财务角度出发进行治理是不够的,还必须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上的不足是导致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

1、股权结构集中,所有者缺位。我国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主要特点是股权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大”。从理论上看,股权集中不一定导致内部人控制,但在股权结构占绝对优势的国有股的终极所有者为抽象的“国家”下,内部人控制的存在成为可能。国家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出资者,享有剩余索取权,但国家是一个非人格化的产权主体,真正人格化的产权主体是全体公民。在全民所有制这一公共产权制度下,突出的问题在于到底由谁来代表全民来行使财产所有权,谁来获得财产权所创造的收益,谁来承担损失。在所有者抽象的背景下,实际的所有者缺位,往往由政府作为全体公民的人,通过具体的行政机构把经营权利交给其委派的官员行使。但是政府的首要目标是行政目标,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并不是其最重要的目标,在这种由全体公民—政府代表—管理机构—经理人员之间具有行政性的层层委托关系下,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三原则往往受地方政府政治、经济发展的行政影响,对商业银行本身的财务风险保护不够。

2、董事会人员结构不合理,董事会权力弱化。巴塞尔委员会修订后的《健全银行的公司治理》将董事会定位为公司治理的核心,突出强调了董事会在战略、银行价值、明确责任归属和实施监督方面的职责。董事会的有效运转,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和风险控制。但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董事会人员结构不合理,董事会权利弱化。在我国商业银行国有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下,作为股东代表的董事会成员大多由政府推荐或直接任命,因此董事会具有向政府负责,而不是向股东大会及股东负责的倾向。同时,由于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权现象的存在,股东代表往往通过委派董事,从而聘请代表自己利益的经理层,并将公司经营的大部分职权授予经理层,进而通过经理层来实现个人利益,疏于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形成内部人控制,导致董事会架空,董事会权利弱化。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董事会未能发挥战略导向作用、董事会对于经理层的监督弱化,经理层掌控经营决策大权,决策与执行一体化问题等。

3、管理层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对经营者的激励不够,管理层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表现在长期激励(如股票期权和高级退休计划等)缺失或者实际执行流于形式,职位升迁与业绩挂钩不明显,行政职位激励受抑制等,激励上的不足增大了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董事会对经营者决策的约束机制和对其失误的惩罚机制不健全。上述问题的存在,在现实中表现为股东对商业银行的约束有限,处于弱势控制地位。再加上内部人控制现象的存在,使得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职能难以发挥,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难以得到全面保护。

4、法律环境、经理人市场等不完善,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发挥有限。一方面商业银行监管等外部法律环境不完善,法律对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健全;另一方面公司控制权市场及经理人市场功能不健全,难以对经理人形成约束,银行高管选聘机制失效,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质量难以保证,新闻舆论监督不足等现实问题依然存在。

篇13

2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成因

2.1审计行业恶性竞争

因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审计市场容量较小,再加上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众多,所以审计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因而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对审计机构具有主动选择权,如果合作的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不配合、不在重大问题上与企业保持一致,企业极有可能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因此会计师事务所会极力讨好被审计单位,甚至帮助被审单位进行财务舞弊。此外,恶性竞争的存在也会导致会计师事务所降低审计收费来吸引客户,但审计收费降低往往会引起审计时间压缩而导致审计质量不能保证。另外,会计师事务所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审计师个人为了生存迫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压力对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避而不谈,对客户的无理要求无法拒绝,只能出具无保留意见的标准审计报告,也是注册会计师行业恶性竞争的重要原因。

2.2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复核不到位

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否完善,执行是否到位将直接决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高低和审计风险的程度的大小。通常因为各种原因,会计师事务所在复核审计工作底稿时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建立分级复核制度,或者建立了分级复核但并没有起到审计质量把关和防范审计风险的作用。此外,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复核的范围仅限于工作底稿,而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缺乏深刻了解,这都可能使复核人员忽视一些不易发现的重要问题。如果是老客户,由于惯性思维的存在和受到的客户要求尽快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压力,难以发现一些重大问题,出现质量复核不到位导致审计风险加大。

2.3上市公司舞弊违规成本

根据证监会网站披露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虽然大多舞弊行为大都持续时间长、涉及金额大,但是对于这些舞弊行为的处罚却并不严重,其中绝大部分以对本单位会计人员予以警告及小额罚款告终。舞弊所需承受轻微处罚与能够带来的巨额利润,使得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屡禁不止,与之相应而来的事务所审计风险也加大了。

3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常见规避手段

3.1提高审计定价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定价通常取决于审计业务活动的复杂性以及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活动中的投入。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直接影响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诚信度的认知、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对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从而影响注册会计师对审计失败风险的估量。为了将财务舞弊公司的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注册会计师将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那么,事务所对财务舞弊客户投入较多审计资源所产生的额外成本很有可能通过提高审计定价来弥补。

3.2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一方面,因为政府对资本市场投资者的权益的保护意识逐渐加强以及相关法律政策的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事务所作为共同被告出现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中,这也暗示会计师事务所所需承担的审计风险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事务所从事证券期货服务资格并非是永久性的,财政部和证监会将对事务所的执业情况持续关注和评价,受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牵连的事务所的证券业务服务资格很可能受到威胁,因此,事务所很有可能通过出具非标准意见来应对客户财务舞弊,规避审计风险。

3.3拒绝承接或续接审计客户

当审计客户的财务报告中潜在的审计风险过高或者无法通过提高审计定价实现风险与审计业务收入的合理配比,而且无法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时,事务所通常会采取拒绝承接或者拒绝续接该审计客户的方式来规避审计风险。

4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规避的保障建议

审计风险的根源来自不完整、不真实、不准确的会计报表,为了从根本上降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笔者建议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参照驾照扣分机制来对会计人员实行按年扣分考核。可以对每个会计人员建立征信档案,确定三年内可扣分数的最高限额,如若超过需重新学习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且要限定每人累计可考取次数。对于过失舞弊,扣分规则如下,每一项失误应扣基础分A1分,然后根据涉及金额大小占被审单位净资产比重确定扣分系数B1,计算应因扣分值C1=A1×(1+B1)。对于蓄意舞弊的情形,针对不同的舞弊手段每涉及一项,设置应扣基础分A2分(A2>A1),然后根据涉及金额大小占被审单位净资产比重确定扣分系数B2,应扣分值C2=A2×(1+B2)。会计人员的扣分由注会人员考核,并由注会人员将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报予证监会批准执行。相应地,为防止注会人员对会计人员的包庇,对注会人员实行加分制。对所有注会人员建立个人档案,根据已有经验积分依次划分等级。等级由低至高依次划分为普通注会,一级注会,二级注会,最高可至十级。等级越高,每升级一级需要的积分就越多。如升级一级注会需积分100,升级二级需300积分,升三级需500积分等。具体标准可设置为每完成一份会计报表审计可以获得加分基础分C1分,然后根据被审单位净资产大小确定加分系数D1,应加分值E1=C1×(1+D1)。如若被审单位存在舞弊问题注会在审计过程中未发现,则需扣分,每被检查出一项未被发现的舞弊行为,基础扣值为C2分(C2>C1),然后根据涉及金额大小占被审单位净资产比重确定加分系数D2,然后计算应扣分值E=C2×(1+D2)。如若发现了舞弊问题,另行奖励积分,每发现一项舞弊行为,基础加分值为C3分(C3>C1),然后根据涉及金额大小占被审单位净资产比重确定加分系数D3,然后计算应加分值E=C3×(1+D3)。另外,注册会计师等级的高低可以作为是否能成为事务所合伙人的评判标准。审计风险源于不完整、不真实、不准确的会计报表。

目前已有的关于事务所审计风险规避的研究成果都是会计报表编制完成以后的审计风险的控制和规避。而扣分机制则旨在在会计报表编制时就对财务人员约束作用,希望加大奖惩力度能从根本上保证会计报告的真实性、降低注会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但是,对于前文所提出的会计人员扣分机制和注会人员加分机制,仍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比如,注会人员的加分机制是否确实能够杜绝与会计人员的串通舞弊?另外,具体扣分和加分量如何确定最为合理。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作者:周思源 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婷.会计师事务所风险管理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3.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