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劳动教育课堂教学

劳动教育课堂教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5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劳动教育课堂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学习,比如“工艺制作”,每个项目都是以学生完成一件作品为教学内容,所以展示精美的作品来导入是一种常用的模式,这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在“包装盒的制作”中,教师通过实物展示一批形状各异、色彩鲜明的包装盒。“虽然这些包装盒都可以买到,但是我觉得自己做的包装盒才更加有意义。”这时候我拿出一枚鸡蛋,“今天,老师请大家来帮这枚鸡蛋做一个包装盒。你敢挑战自己,用老师手里的卡纸做一个大小更适合的包装盒吗?”这是一个百试不爽的激将法,学生听到之后,会急切地想尝试包装盒的制作,这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游戏导入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能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平结”一课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请大家拿起桌上的两根绳子打一个结,把两根绳接起来,看谁打的结又快又牢固。学生很快打出了蝴蝶结、8字结等,教师顺势指导了结绳结的方法。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对一堂课的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创作的原动力。

2.合作探究,发现问题

劳动与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融合,基于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去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去发现学生能力的差异,做到有的放矢。一位心理学家曾这样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但是还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教学。我在教学“平结”时,并没有直接传授操作步骤,而是带学生观察平结样品,然后互相讨论,参照操作任务书尝试编织。强调以自主学习为主线,把教材当学材使用,通过小组自学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学生不仅仅是动手操作的主体,也是技术探究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亲密的伙伴,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操作,同时关注各环节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组织学生第一时间来解决问题。教师的“放手”并不是不教,而是教在困难处,教在创意处,教在思维迸发处。

3.尝试错误,解决问题

学生在探究尝试过程中,很难在每一个细节考虑全面,尝试正确是一种成功的收获,但是尝试错误更是一种体验,失败的体验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收获呢?比如“木工翻板”教学时,我设计了“制作五部曲”:画线锯割砂磨布线胶粘。学生在锯割环节,没有考虑锯齿厚度产生的误差,导致平均画线之后,锯割下来的木片长短不一,影响了整体的美观效果。在胶粘环节,学生对固体胶的使用说明没有仔细研读,急于完成作品,导致越急越粘贴不上。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说,胶水用了太少,多涂一些;有的学生说需要用502胶水。老师让学生进行尝试,都没有成功:胶水多了,更粘贴不上;502胶水虽然能快速黏合,但是胶干得太快,位置都来不及调整就已干了。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看见过师傅补自行车胎时也用的这种强力胶,是需要晾一会儿再粘贴上去。”学生尝试过后,果然效果非常好,而且有足够的时间调整木板位置。学生在“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改正错误达成共识”过程中加大了思考的成分,得到了历练,破解了难点。

篇2

摘要:有效课堂需要将关注的视角从教师转到学生身上,关注学生思维的培养、情感的熏陶、体验的获得,而这些都需要慢节奏的课堂来保障。教学中要通过内容调整、手段改进、分层指导、合作学习、拓展反思等方式,使课堂多一份从容,多一些等待,多一丝回味。

关键词 :慢节奏 从容 等待 回味

听了很多高效课堂的示范课,大部分是快节奏、大容量、多环节、高效率,全员参与,热闹而紧张的。学生没有浪费一点时间,按着教师预设的环节一步一步地进行学习,给人的感觉是“行色匆匆”。

快节奏的课堂是否真的高效呢?我看未必。学生思考、辨别、尝试、质疑、解惑、探究等均需要时间,需要反复琢磨;有些知识和技能不可能是一堂课就能解决的。否则,教师就听不到学生精彩绝妙的发言,学生也说不出入木三分的体会,做不出令人赞叹的作品。有效课堂的标准,不在于课堂上教师投入了多少,讲了多少,而要看学生接受了多少,理解了多少。这些都需要慢节奏的课堂来保障。

一、慢节奏的课堂需要多一份从容

慢才能给教师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在师生充分的交流中捕捉创新的灵感,消除紧张感,减少课堂失误。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落实,课堂教学容量要因时、因人而设,减少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和繁冗的内容,注重实效性。

(一)任务调整中显从容

课堂探究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教师要留出学生研读材料、沉思默想的时间;留出整理思路、组织语言的时间;留出“偶犯错误”,不断修正错误的时间;还要留出开展讨论、争论和尝试的时间。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筛选和安排,对教材作出创新处理,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教学浙教版三年级下册主题一“纸塑花篮”一课时,教材编排的是先练习对称花篮的制作,再制作纸编花篮,最后组合、装饰花篮。我根据课堂时间和学生学情对学习内容作了一些调整:第一课时了解“对折剪”,练习草、花、叶的制作;第二课时设计和制作对称花篮,并进行组合装饰;第三课时则引导学生设计和制作纸编花篮,进行组合装饰。这样,花篮装饰的材料提前进行了准备,充分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对称花篮和纸编花篮的探究学习,且三堂课均有学习成果体现,效果更佳。

(二)手段改进中显从容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充分发挥其辅助功能,使探究的各个环节紧凑衔接,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从而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

例如,教学浙教版四年级下册主题一“小布袋的缝制”一课时,教师以视频的方式播放学生课间玩沙包的场面。一个不到2分钟的片段,快速激起了学生对沙包的兴趣和缝制欲望。随后,在学生自主探究制作材料和方法后,针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及本堂课的难点,教师又借助实物投影,请了一位会缝制的女生上台演示“回针法”。这样,不仅直观形象地展示了技巧,而且有效地突破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创作出许多不同形状的沙包。

二、慢节奏的课堂需要多一些等待

教育家波利亚说:“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注重教学过程和策略;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发现、研究。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也有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是对每位学生来说,这一过程却是独特的,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所以,教师要学会等待。

(一)分层指导需要等待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探究学习中会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特别是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果也采取难度较大的探究方式,不但探究能力得不到发展,连基本的技术知识、技术操作的掌握也会有困难。因此,为了避免探究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消除两极分化,使探究学习真正探出实效,我们在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认知基础、思维能力的差异,耐心等待,精心设计问题,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以不同的“脚手架”,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探究材料,并对探究活动进行分层指导。

例如,在教学“纸杯小创意”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探究材料和任务(如下表):

学生根据自己(或小组)的实际能力,选择相应的探究材料进行学习。大多数学生都在下课前完成任务,探有所得,体验到了探究学习的过程、方法,品尝到了探究学习的乐趣。

(二)合作学习需要等待

在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探究材料,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合作学习,给予他们交流分享的时间和空间,展示各自的探究成果,从而使他们在彼此交流中有效整合,培养合作精神,提升集体智慧。

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互动能力方面,可以采用独立与合作并重的小组合作方式。尤其是对一些较复杂、大型作品的设计,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教学“活动小屋模型的设计与制作”项目时,让学生用切割好的KT板合作组装前墙、后墙和山墙;在教学“编织平结”时,一人固定绳子,一人练习编织,然后交换进行;在教学“风筝的设计与制作”时,两人共同完成骨架的绑扎和系线……这些主题采用小组合作、组内分工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探究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习惯的不同,使他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思路,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构思。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可以集思广益、交流互补、分享智慧,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自主探究能力。

三、慢节奏的课堂需要多一丝回味

在追求生成的课堂上,更要给学生“反刍”的时间和回味的空间,让学生品味到课堂的幸福和求知的快乐。

(一)反思中回味

作品或成果是劳动的体现,也是学生进行反思和改进的主要载体。学生在经历探究、设计、制作的过程后,往往会有许多体验和感受。当具体的作品呈现时,也往往会暴露出某些缺陷。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劳动成果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并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回味和反思。通过失败原因的分析和成功经验的总结及对不同作品的观察、探究,发现他人的闪光点,理解、吸收他人的设计思路和创意,进一步延伸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

如在教学“纸塑花篮”项目时,展示学生课内制作的各种立体花,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到制作中剪、卷、折、拉等制作方式所带来的独特的立体效果,并针对一些作品的不足之处让学生进行互动探究,并讨论:怎样将花瓣折得更立体?可以采用揉的方法吗?如何将“花”有层次有创意地放人花篮中?除了卡纸、蜡光纸、皱纹纸,还可以用哪些材料来代替?对作品的鉴赏、反思与讨论,进一步打开了学生的设计思路,并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内容;在“漂亮的相框”作品展示之后,让学生评选“相框创意之星”,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对作品进行评析,达到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在教学“可爱的挂件”项目时,事先设计一个五星展板,在学生作品展示环节中,让他们共同探究、分析小挂件哪些编得紧凑、哪些编得松垮、哪些编得有创意,并评出一定的星级。

(二)拓展中回味

篇3

劳动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邻域之一,它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的多角度、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以操作性和实践性为特征的指定性学习领域。

课堂教学作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教师苦心谱写的一支歌,是师生共同雕塑的一件艺术品;精彩的课堂不仅体现着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折射出学生创新思维的光华;课堂教学是劳动与技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劳动与技术教学改革的主战场。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理特点和对劳动的兴趣,运用多种形式,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劳动氛围,让学生在一种美的艺术熏陶中享受并掌握知识的技能。例如:在教学《包饺子》一课中,用视频创设谜语情景:“前面来了一群鹅,扑通扑通跳下河……”让学生利用情景魇久盏住八饺”,顺势进行引导调查,喜欢吃水饺的同学请举手,既然喜欢,想不想体验一下包饺子的乐趣?很自然导入课题。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操作为主,劳动作品是必然的产物,运用劳动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样的一种呈现更形象、更直观,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还可以用实物展示法,把事先做好的劳动作品展示给学生,以激励他们动手探究的欲望。

二、课外实践,启发有术

通过劳动技术教育课要达到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劳动潜能的目的。有些劳动技能的培养单在课堂内是无法完善的,因此,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投入实践基地,体验劳动。例如:教学《小树浇水》、《小树的养护》等课,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参与劳动,亲身体验,获得积极的劳动态度,使学生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实践过程中要启发有术,以学定教,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把学生分成抬水、浇水、添土三个组,抬的抬,胶的浇,添土的添,分工明确,自然兴趣高涨,使学生真正学到了课堂、书本上永远学不到的劳动技术。当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要及时鼓励和指导具体的劳动步骤、方法,启发学生多种具有创意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重学情,教在困难处;重启智,教在创意处;重思考,教在思维迸发处,而不是在课堂上干巴巴模拟实践。

三、探究原理,动脑思考

劳动与技术科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制作,而是要加大思考的成分,既要让学生体验劳动者的辛苦,又要让学生感受设计者的智慧,不断提高劳动与技术课的含金量。一位教师在教学《巧手缝沙包》这课时,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特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缝制沙包需要学会平针和扦针两个基本针法。在学生认识两种阵法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在什么场合下使用平针,在什么场合下使用扦针?请说出其中道的道理”。学生通过思考很快找到使用的场合,缝制沙包时,平针适用于不了连接,优点是缝制速度快,可以提高效率;扦针适用于封口,优点是牢固程度高,可以保证质量。学生了解了这两种针的特点,在实践中就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运用不同的针法。

在缝制沙宝之前,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缝制技巧:进行裁剪时,为了剪得整齐、美观,先借助工具划线;缝沙包时布料的正面朝里,缝完了要翻面,成为正面朝外;封口时要将毛边掖在里面,这样做出的沙包会非常漂亮;填充物要选择豆皮或者沙子,不仅可以节省粮食,还可以避免玩沙包时砸伤自己和他人;针脚要细密,以免填充物从缝隙处漏出;缝合时,要留半厘米的边,以防溜针,并需要用手指甲将布料压一个折痕,按折痕走线可以让缝合更为整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技法,而且知道了技法背后的原理。

生活中需要缝制衣服时,学生就可以根据学到的裁缝技巧熟练运用,提高自我服务的质效。

四、关注意外,精彩生成

教学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学重细节,节节出精彩。教师饱含着对每个学生的关爱进行教学,用敏锐的眼光观察学生,捕捉教育的细节,关注意外生成,就会孕育教学的精彩。一位教师教学《包水饺》时,曾经遇到一个预想不到的情况,却将尴尬化解,为这节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课即将结束时,各个小组都端着自己的水饺到前面展示。对于小学生来说,包水饺很多是初次接触,有的成果不是很理想。这个小组呈现了成果后,引起学生哄堂大笑。这个组的发言人对自己的成果介绍说:“我们组都是第一次包水饺,困难很大。包的水饺虽然不好看,但是我们尽力了。”这点,被教师捕捉到了。“我们吃水饺,重在吃什么?”学生回答:“馅”。老师说:“对,味道和饺子的外形,那个更重要呢?”学生说:“味道。”师:“其实做人和包饺子一样,外在美固然重要,但是内在美更重要,只有内在的美才是长久的美。”教师的点睛之言将成果展示引申为做人的道理,可谓经典。

唯有教师把尊重与呵护变为一种修养,成为一种文化自觉,才能捕捉到教育的意外,通过艺术的方法将其变得精彩,让教学富有人文气息和道德光芒。课堂因情感丰盈而自然灵动,因思想碰撞而智慧流淌。课堂教学是门艺术,只有真正掌握了这门艺术,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具有生命活力课堂,精彩观念诞生的课堂,浓郁人文情怀的课堂,独立之精神、自由思想的课堂,是师生共生共长的课堂。

篇4

1.可有可无,不受重视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劳动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副科,常把劳动课让给语、数、外等主科。

2.教师队伍严重不稳定

由于对劳动课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大多数学校没有固定的劳动课教师,主要是由班主任或年龄偏大,身体不太好的老师担任。由于忽略了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各级教育部门对劳动课教学管理随意,教师不备课是普遍现象,对课堂教学的检查、评价不落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付的成分较大,课堂教学难以体现劳动课的学科特点,致使教学效率低下。

3.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操作

由于教师队伍的不稳定,科研意识不强,平时很少钻研教法和学法。因此,劳动课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教师只是把劳动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不能很好的利用学与练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劳动能力的形成,如许多教师上制作课时,前半部分全是教师的示范操作,后半部分则是学生机械重复教师的操作,依葫芦画瓢,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带来的思考

1.更新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遵循《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开设劳动课,并把劳动课上升到同其他文化课同一高度来认识,配齐配好劳动课教师(注意老、中、青结合),开学前组织教师进行教材培训,熟悉教材,理清教材体系,把握教材脉络。健全教研网络组织,把劳动课也列入教科研活动中,建立集中备课制度,每学期组织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操作技能评比,不断发现优秀教师,培养该学科的骨干教师,以此来推动该学科的发展。

2.从“传统”走向“现代”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直观演示往往讲解不清,学生一知半解,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时后排的学生看不清楚,这都使学生的技能得不到提高,而此时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把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示范过程展示给学生,特别的形象、直观,学生乐于接受也易于接受。现在农村有的学校计算机能上网,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利用网上信息资源,以便把最新的信息及时吸引到信息资源库中来。

3.做好“结合”的文章

⑴劳动教育和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学科教学中如能渗透劳动教育,效果则较好。在科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数学等学科的教学中,发动学生采集植物标本,进行实验操作、实践调查等。

⑵劳动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把劳动教育渗透到德育活动中,能使小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如学习叠被子、梳头、打扫卫生后,组织学生到当地敬老院,帮助老人叠被子、打扫卫生,并开展评选“劳动小明星”活动,教育效果显而易见。

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劳动课的有些内容,如包饺子、插花、钉纽扣等,由于受到条件限制,课堂上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实践机会,需回家实践,教师必须获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帮助督促学生,从而培养良好习惯,使学校与家庭架起共同培养教育学生的桥梁,让学生参与家庭劳动,学会生活,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实践中的情况,实行因材施教。

2.注重劳动素质的培养

小学劳动课不但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更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素质,劳动素质养成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劳动,学会劳动,热爱劳动,从事劳动,成为具备一定劳动素质的合格劳动者。

⑴树立劳动观点“伟大的智者”伊索告诉我们:“人们的真正财富是劳动的本领。”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诚实劳动致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必须相结合等。

⑵端正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积极参加劳动,认真负责,爱护集体荣誉,维护集体利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反对奢侈浪费,引导学生把勤劳与智慧巧妙地结合起来,大胆进行创新等。

篇5

山东省诸城经济开发区诸冯学校校长张则升:学校还通过家长会和家访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家长认识劳动对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使家长能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校内外教育活动。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任重道远。首先,要推进升学考试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改革,转变整个社会的教育观、人才观,以及家长和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这样,劳动才会成为“人的本质需要”,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其次,要为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配套的场地和设备,配备高素质的劳动课专业教师,以保证学生劳动教育的质量。最后,劳动教育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可操作性,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要做到劳动教育常态化和实效性。

安徽省芜湖市棠梅小学校长沈鸿:为了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品质,在每年11月份,我校结合素质教育开放周举行“劳动大比拼”专场比赛。活动第一天,邀请家长来校观摩活动。各年级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比赛:一年级进行系红领巾、整理书包比赛;二年级进行穿衣服、系鞋带等项目的比赛;三年级进行扎辫子、叠校服、叠被子比赛。比赛采用班级推荐和临时抽取学号相结合的形式,参赛选手个个都表现得很自信,绝大部分都能在30秒以内,将红领巾系规范;1分钟之内,将书包整理得整整齐齐;2分钟内穿衣服、系红领巾、系鞋带、叠校服、叠被子一气呵成。比赛结束后,学校会评选出“劳动小能手”,现场进行表彰。历年在场的家长,当看到孩子在短时间内就能自己穿好衣服,系好鞋带、整理好书包后,个个都笑得合不拢嘴。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睿智学校校长卢大锋:我校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满足发展需要。在劳动技能教育中,学校对每个学生的每月主题学习情况都进行了形成性的评价,即根据学生平时所参与的课堂活动、学习态度、学习策略、操作能力以及学习效果等进行评价,教师除给予学生等级评价外,还适当加上激励性评语,将学生成长过程资料及阶段评价放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学期末,学校利用家长会和结业式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并颁发劳动小达人等多种奖励,鼓励学生掌握各种劳动技能。

必须与“现代教育”合拍

主持人提示: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入手,开辟了学农实践活动、学工活动,将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与生产生活有效地对接,让劳技教育打上了“现代性”的烙印。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实验学校副校长孙怡: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中,需要结合“技能思维、技能操作、技能意识”的引导,做好“三个结合”:首先,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的结合。劳动技术科的课时安排应是既有集中,也有分散。即除每周一课时固定的授课内容之外,还要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其次,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的结合。由于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殊性,家庭和社区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不仅是潜在的教育资源,而且也是负有一定教育使命的教育主体。我校的劳动技术课,打破了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积极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开展了“独特的学雷锋活动”“给力的劳动者调查活动”“有趣的种植”等实践活动,形成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时空上的延伸,体现了对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再次,课程与生产生活的结合。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区别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它必须与“现代教育”合拍。为此,本校从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方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