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字乡村建设成果

数字乡村建设成果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数字乡村建设成果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数字乡村建设成果

篇1

2014年11月18-19日,由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指导,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首都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主办的“第一届北京数字校园与智慧教育学术研讨会(BEIC)”圆满举行。会议就数字校园的应用现状和智慧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交流,旨在跟踪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探索数字校园与智慧教育应用创新,优化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为相关教育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业提供一个开放协同发展的交流平台。BEIC会议为非盈利会议,将每年进行一届,会议倡导“领导讲话简短,专家报告务实,企业不设展台”的宗旨。本届会议报告人及参会人员来自相关大学、教育部门、研究机构、中小学、企业等。

在主会议报告中,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从环境、模式、体制三个方面谈了对智慧教育的独到见解;清华大学钟晓流教授从整体上呈现了智慧教育体系架构;友成基金会常青基金苗青主任介绍了将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引进乡村的双师教学研究项目;方海光副教授了由首都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和数字化学习实验室基于近六年研究成果积累为基础,自主设计和开发的中小学数字校园支持系统E-School,该系统满足多数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需要,将面向中小学提供公益性使用和支持;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田鹏副主任基于目前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成果,介绍了北京市数字校园建设实践及下一步推进思路;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焦宝聪教授剖析了微课程的现状,并阐述了如何设计微课程与制作中的若干问题。

在数字校园与智慧教育会场中,报告人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副教授、牛栏山一中何代华主任、明博公司王锦萍、百度公司袁志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阮利副教授、天士博公司王川总经理、中国科学院软件所力研究员。在新技术教育应用会场中,报告人包括: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尚俊杰副教授、四中网校王伟平主任、互联网教育学院吕森林老师、英特尔公司刘伟、清华大学杜婧老师、立思辰公司郭丹、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夏时洪研究员。参会专家和人员进行了多种方式的积极互动,还进行了相关内容的主题讨论和相关主题的培训,就数字校园的应用现状和智慧教育的未来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参会人员纷纷表示本次会议内容务实,与国内其他相关会议具有完全不同的风格,能够提供一个积极关注研究和技术的氛围,促进多方面进行深度的思考,参加本次会议有很大收获,期待下次会议的举行。

(本刊记者 王晓明)

篇2

在全体乡村干部大会上,认真传达了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把我县建设成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城、第三届省级文明城市即“三城联创”的重要意义和县委书记、县长在会上提出的“四个重点”、“四项要求”。“四个重点”是:整治环境卫生、改造基础设施、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建立长效机制;“四项要求”是:标准要高、工作要实、把关要严、推进要快。二、结合“三城联创”和环境综合治理,措施如下:

1、统一思想,深化认识,积极参与创建

“三城联创”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愿望。乡作为城乡结合部,毗邻县城,加强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积极参与创建工作,这是荣誉,是义务,更是责任!会议要求全体乡村干部要深化认识,坚定信念,从我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言行,为创建工作尽一份心、献一份力。为此,乡上成立以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实行包片领导、驻村干部定点联系村和重点路段、河道。各村书记和各单位负责人为专项行动的直接责任人。要求各村、部门、企事业单位要利用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动员全民参与创建工作,把县委、县政府的“三城联创”精神落实到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让广大群众深入了解,积极支持、主动参与,自觉维护治理成果。2、抓住机遇,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工作再上台阶。

2012年,我们要以高速路互通道、六桥、养老社区建设为契机,与“三城联创”相结合,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新农村建设。一是加快土桥村、地母垭村、木孔坝村拆迁农户安置小区建设,高规格打造2个新农村综合体。

篇3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及其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农业产业化必将带来农业市场化,而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农业市场化进程中又扮演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的角色。随着全球加速推动贸易自由化,各国产业结构改变的步伐也有加快的现象,尤其是农业部门在生产与就业上的比例加速降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趋势,但贸易自由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同时增加了农业关联产业(包括食品加工部门、运输仓储部门、餐饮服务部门、旅馆服务部门等)的生产及就业。

农业的发展将带来充足的农业剩余,而这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备因素。通常情况下,农业剩余涵盖产品、劳动及资本三个方面的剩余。由于城市一般不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因而只有农业的不断成长才能保障城市的基本供给,也才能促进城市经济的成长。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也带来了劳动力的剩余,这也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农业资本的使用者多是政府,这些资本被用来进行非农生产经营活动。一般说来,农业资本剩余越大,则工业和城市发展越快,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农业剩余对于城市发展具有两个作用:一是农业剩余的存在,可以使工业人口增长超过总人口增长;二是只要有一个持续增加的农业剩余,工业扩张就与资本存量无关,决定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唯一变量是农业剩余。

农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城市经济具有支持性作用,这种作用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为城市提供较为充足的食物。在城市中,基本不会进行农业生产,这就决定了城市所需要的各种生活物资,尤其是食物必须由城市以外的农业生产提供。由于城市居民通常比农村居民有着更高的消费水平,因而对于农业生产的依赖性也更大。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城市所需的农副产品对郊区的依赖程度就越大,城市对郊区农副产品的依赖却不会改变。所以,农业所能提供的食物数量决定着城市化的人口规模。其次,为城市提供进行经济活动的原材料。早在建国初期,同志就指出,轻工业原材料的重要来源就是农业,因而农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认定为工业。城市经济的重点在于发展工业,而这又需要充足的原材料加以支撑,否则工业经济活动根本无法开展。就轻工业的原材料而言,其大多为农业生产的果实,如棉花、粮食等。因此,缺乏农业提供的原材料也就是缺乏了工业生产的基础,城市经济也就无法顺利开展。再次,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第二、三产业的出现和集聚,加强了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这个分工过程需要农业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如果农业不提供劳动人口,非农部门就不能兴起,城市也就不能产生。从理论上分析,农业能够以多大的规模为城市提供劳动力资源,是由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农业释放的劳动力数量,进而决定着城市化的人力规模。最后,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通常来说,农业生产会带来较多的剩余资金,这些闲置的剩余资金可以被用到非农经营活动中。这种类型的利用程度越高,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就相应较高。与之相反,如果农业生产不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剩余资金,则城市工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也就相应的缺乏资金的保障,导致城市经济的规模与发展速度都会收到约束。

二、科学开展农业生产,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策略

1、农业生产科技的知识化推广

最近因信息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通过快速信息系统来传播信息已具相当效力。因此,农业生产科技知识化的首项推广工作,即是要构建重要作物的信息系统,以方便经营者能具时效性的搜寻、查询、学习和使用科技新信息,而次要进行的推广工作即是要建立农业科技知识信息网络,内含农业科技知识管理系统和专家顾问咨询系统。不过,未来农业科技知识信息网络所产生的知识附加值并不仅限于农业经营者所获得的工作效益,因为所有农业科技研究、教学、推广人员及农业经营者均在该网络内进行知识信息的转化和转移活动。农业经营者虽是知识信息网络内的主要信息消费者,可是他却能提供原生态创新知识给其它网络互动者来学习,其原生态知识也能整合在整体知识网络内。形式上,建立一个庞大公开和随机存取的数据库或信息系统则可容纳所有网络行动者的创新科技知识(含原生态知识),它提供给所有需求者使用。相对而言,个别行动者群体也可建立区域性或专业性的信息支持系统,以随时扩大科技知识的附加值效应。比较来说,农业生产的科技化、自动化、信息化或数字化是第三层次的知识化过程,所以未来的农业生产知识化过程,应努力建立各种信息系统及科技知识网络。

2、农村生活的知识化推广

改进民众生活环境和水平一直是政府各部门多年来的工作重点,因此,农村随着现代化政策的推动,其生活教育会与城市地区同步开展。除了各级政府执行社会教育和社会工作机构长期落实家庭、青少年教育计划以外,各农村地区野营进行家政推广教育工作。因此,整体上,目前农村生活的知识附加值已充分具有内隐知识成长基础。所以,未来农村生活知识化应进入第三层次信息传播活动过程,也即是应立即建立农村生活信息支持系统,使得农村妇女、青少年及老人产生有效的生活决策。由于信息科技的进步,近年来,社会生活信息系统已具有相当成熟的规模和功能效果。因此,未来可转化一般社会生活信息系统成为农村生活信息的支持系统。另一方面,农村生活者一直具有优良质量的原生态创新知识,这些知识具有解决农村特性问题的效用。因此,未来可构建农村生活知识网络,并将农村生活原生态知识系统纳入网络中。而除了建立电于化信息系统以外,目前应可开始筹划建立生活专家咨询顾问服务制度,其顾问专家可来自一般社会生活机构的专业人员和经过培训的农村生活咨询顾问师。比较上,从推广对象的信息应用能力而言,农村青少年生活知识附加值应可依赖于电子信息传播服务,而农村妇女和老年人口则可能更需要个别专家的生活咨询服务。

3、农业生态的知识化推广

目前由于国内全面进行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农业生态教育也正积极展开,但农业推广工作还是尚缺乏生态教育活动成果。因此,未来应以农民为对象而积极建立和执行农业生态教育系统。在学习特性上,生态教育更需要通过集体行动而学习。所以,未来则可针对农场、产销班或农作系统(Farming system)的所有对象来筹划教育支持系统。农业生态是一种反省性知识,它是对现代性科学破坏的批判。所以,农业生态的知识附加值主要反应在生活质量方面,而不是对市场效率的贡献。当地区民众对生活环境产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时,生态、教育便可能落实成为地区居民的共同行动。当然,建立农业生态、信息系统也有助于居民的环境发展,不过,通过集体互动、讨论和寻求发展共识才是促使生态知识附加值的主要条件,也才更可能建立乡村完整的生态知识体系。

4、乡村文化的知识化推广

因为长期以来乡村民众受现代化观念的影响,一直以城市或工商文化为发展目标,所以,乡村文化是逐渐在消失中,而乡村文化需要重新被唤醒,才有可能再扩大其知识加值效应。唤醒和激发乡村文化是近些年才进行的活动,通过农业营造运动的推展,各农村地区民众才开始反省乡村文化的存在事实和价值。然而,唤醒和活化乡村文化仍还需一段时期,因为反省性的学习需依赖民众组织为主导引动乡村整体的社会行动。可是目前乡村民众组织力不高,村委会在执行此项活动的意愿也并不普遍,同时,推广员也缺乏运作社会营销或社会运动的方法技巧,所以,加强推广人员的工作能力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未来可积极进行乡村文化教育活动,但教育效果也还是需要乡村民众均已植唤醒并认识真实乡村文化以后才能显著表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应该十分重视和区别什么是郊区的小城镇建设,什么是郊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按照实际情况有的效地做好工作。也就是说对农村的发展而言,除了需要进一步增强应有的坚定信念外,还要排除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概念,特别是要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下功夫,要努力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归纳起来农村要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是不要机械地一成不变地把城市说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唯一的象征,实践证明,城市并不是一切都完美无瑕,也有它客观存在的极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根本上无法克服的缺陷;二是也不要把自己说成一无是处,带上一顶无法摘掉的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的帽子;三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城市均拥有各自的资源优势和强项,而且随时间的推移二者的互补性会越来越强,这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四是要紧紧抓住城市自身不可克服的困难带来的机遇,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和现代物质文明的手段,依托拥有的环境和资源条件,建立可靠的运作机制,以形成与城市在相关领域的联系,并且运用现代化的建设成果在实际工作中作为标杆赢得应有的市场份额和时间迎头赶上。

此外,郊区农村的发展还要充分运用小城镇建设发展带来的经济上的辐射带动作用和由此直接获得的一切可能的商机,把目前不够发达的农村进而建设成既有乡村风貌又有科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的新农村。因此,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现代化建设作为两种不同的发展概念,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现实中,势必成为两股之间相辅相成而又并行的快乐道,通过农村和城市资源利用上的整合,以及城乡经济的有机联系,进而构筑一种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使本农村和城市能够得到共同的发展以及资源的永续利用。因此,必须从这一积极的思维出发在思想上拨乱反正,注意纠正长期以来习惯上形成的历史偏见,特别是要从经济发展的科学出发,在实践中证明农村与城市在经济发展上实际存在各自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臧卫强、段汉明、刘菊梅:银川平原城市发展动力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17).

[2] 李俊梅、余维祥:农村打工经济发展对城市GDP贡献的实证分析――以贵州省50个国家级贫困县为例[J].农村经济,2006(11).

篇4

城市科技的创新

城市社区的重塑

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

不可否认的是,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城市生活也越来越面临一系列挑战:高密度的城市生活模式不免引发空间冲突、文化摩擦、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如果不加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展会加剧这些问题,最终侵蚀城市的活力、影响城市生活的质量。

联合国人居组织1996年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而城市面临的种种挑战的发端,不论是拥挤、污染、犯罪还是冲突,根源都在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失谐,长期的失谐,必然导致城市生活质量的倒退乃至文明的倒退。

为此,2012年上海世博会将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回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

篇5

最近几年,城乡建设规划步伐相当迅速,城中村的现象屡屡出现,因此要对城乡建设规范性和科学性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每一个城乡发展情况不一样,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规划局应强化信息化建设工作,以数据为本,创新为魂。随着城乡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规划局的责任也日益增大,必须建立起一体化的综合信息体系,为编制城乡规划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完成信息对规划管理的技术作用,努力实现城乡合理规划,推动城乡经济的大发展。

一、前言

上个世纪90年代,城乡建设规划在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化已经成为推进我国城乡建设规划行业取得突破性发展的核心力量。当前,城乡建设规划局继续深化信息化工作,逐渐完善城乡规划管理的信息平台。使信息系统更好地用来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服务,尽可能完成城乡建设规划全覆盖,实现信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决策智能化。城乡建设规划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的重要标志,换句话说,信息化在规划管理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信息化是各个国家用来衡量城乡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也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并逐步向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变革发展。

二、城乡规划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提倡建立和谐社会,而城乡建设规划信息化发展完成这一奋斗目标的重要一步。城乡建设规划应在相互发展中进行,合理协调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矛盾,处理好城市人和乡村人之间的关系。我国各地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主要是由于各地城市对信息化建设认识的差异、重视的差异、人才的差异和投入的差异等拉开了距离,当然也有各地城市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及时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有一定的关系。

城乡规划在地方上缺乏一定调控手段,没有建立完善的体系,主要表现在:

(1)城乡规划信息的不对称导致资源利用效率地下,土地利用模式粗放,非农建设快速无序蔓延,工业建设用地年均增长很快,工业用地占总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也可能超越合理上限的警戒线。

(2)规划决策缺乏智能化,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和动态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在城乡规划管理决策、分析和预测时,还无法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和现代化的工作平台,城乡规划管理和决策能力、服务水平还待提高。

(3)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政务没有完全公开,业务办公的透明度还不够加强,廉政建设仍需努力,城乡规划管理的公众参与度也不够。

(4)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化机制,无法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效能的同时,也不能利用规划信息化成果为城乡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三、城乡建设规划信息化发展对策

(1)完善城乡建设规划信息化体系,提高城乡建设规划管理水平

我国城乡规划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伐应该是使用城乡三维仿真技术,从先前的单一系统转变为一体化系统,努力实现规划管理从单一项目审批到对城乡空间形态统筹研究的过渡。进行城乡建设规划时,整合应用数字化规划,使用三维仿真技术,提高城乡建设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在城乡规划管理系统层次上,应加强与数字管理、数字监管、土地监管、数字房产、数字执法、数字规划等信息化系统相互融合。三维仿真技术应用城乡建设规划信息化管理,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效率,但随着仿真系统的不断扩大,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应合理应用,努力发挥其在城乡规划中作用,使得城乡建设规划逐渐完善。

(2)运用遥感进行监测,提高规划监督效率

为了更好的对城乡规划进行有效监督,应借助GPS全球导航系统等遥感技术加强对城乡建设规划范围内的建设情况进行监测。这样不仅可以节省人力,而且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遥感获得的数据进行客观分析处理,对可疑的地点进行实地调查,认真核实和记录拍照,这样做可以保证监测成果的准确性。同时坚持数字城乡理念,城乡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是城乡建设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城乡规划监督效率,为实现城乡建设规划信息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3)加强对信息系统人才的培养

建立和完善城乡规划信息系统,必须依靠一批城市规划信息化的人才,要加强城市规划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与此同时,要关注城市规划信息化知识的进行更新和提高。深入学习,努力学习国外先进信息技术,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加大城乡规划信息化成果的社会化应用力度,加强服务社会化,增加服务应用领域,让城乡规划信息化建设成果应用于城乡规划实践,使得规划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不断提高规划行业信息化建设和拓展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持续发展。此外,通过积极创新科技,努力提升自身服务水平与业务支撑能力,规划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样可以推进规划局机关作风建设,节约规划办公成本,提高规划行政效率,不断实现信息共享。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未来城乡规划信息化在城乡建设规划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继续深化信息化工作,不断完善城乡建设规划管理系统共享的信息平台。随着我国信息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城乡规划创新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多,城乡建设规划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必须认真进行解决,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推动城乡经济的发展。

篇6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065-02

随着城乡统筹进程的不断加快,广播电视(简称“广电”)已经成为新农村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提升农村广电功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最新硬件支持,进一步推进乡风文明,是广电事业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一、广电事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广播电视是农村最为普及、最为快捷的信息载体、宣传媒介和现代化大众文化娱乐工具,通过广电传播,宣传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组织动员群众积极投身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各类信息,普及先进技术和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培养“懂科学、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进行社会公共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公众道德素质,健全公众文化性格,提高知识涵养以及审美鉴赏能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

通化县地处长白山西南麓,幅员3 726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区),160个村,总人口24.6万,农户4.65万户,农业人口16.7万。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广电事业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已建成有线、无线、多技术、多层次、城乡混合覆盖的广电网络,形成了广播电视并驾齐驱、有线无线互为补充的良性发展格局。全县有线电视光纤920公里,电缆2 850公里,有线电视通村率100%,通户率90%,入网率89%;全县城乡有线电视用户57 834户,其中,农村有线电视用户37 672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81%。县人民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发节目121套,城乡广电综合覆盖率98%。覆盖的主要方式是无线覆盖、有线覆盖和“卫星锅”覆盖。其中,无线覆盖通过发射台传输电视节目13套,广播节目10套;有线覆盖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传输节目65套;“卫星锅”覆盖在偏远地区乡村利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传输电视节目46套,用户1 100户。

广电事业在农村的发展促进了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科技文化知识传播和城乡市场信息交流,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仍然存在着初建标准低、乡镇专业人员少、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等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在新的发展时期,进一步加大措施,加快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广电功能,实现广电业务发展与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双赢”。

二、农村广电功能提升的基本思路

1.提升农村广电事业的公共服务能力。维护广大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电节目是广电事业义不容辞的基本职责,故应强力推进新一轮“村村通”入户工程的实施。根据国家统一规划,综合当地地理条件、村民聚集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广电网络发展现状,加大农村广播电视光纤设施技术改造,加快设备更新,改变农村广电发射、传输、收看设施陈旧老化局面。拓展“村村通”广播电视室,以有线电视联网、多路微波、卫星接收、小功率转发、小片网分配等多种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扩大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节目的有效覆盖面。在基础设备更新上,以现有无线发射台为基础,采用固态化、数字化技术,改(扩)建各广播调频和电视转播台(站),增添新型设备,完善传输覆盖网,扩大光缆联网覆盖范围,实现光缆联乡通村入户。创新技术手段,科学编制“盲区”广电“户户通”实施方案,采用无线、有线、卫星直播等多种先进技术手段,确保节目播出的时间、功率和效果,有效解决边远农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丰富农村节目内容,增加节目套数,加强维护服务,提高节目收视质量,使所有乡镇和主要村屯的有线电视实现光缆联网,并能与城镇居民同步收听收看同样富的广电节目,确保农村广电通户率达到100%。

2.提升农村广电的高清传播能力。实现从播出前端到用户终端全系统的数字化是新时期广电事业的一项紧迫性任务,故应加快农村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提高其业务承载能力、技术含量及多功能服务能力。加快乡村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平移,推进农村广电覆盖技术升级换代;大力开发视频点播、高清电视、付费电视、电子政务、生活信息等多种业务和信息服务,尽快使有线数字电视进入千家万户。利用各种先进成熟技术,加快推动声音广播的数字化,开发IP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等广电新业务,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NGB)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形成以无线覆盖网为基础、光缆和数字微波传输为干线、有线广电网为主体、卫星覆盖网和宽带IP网为补充的多功能、多媒体、交互式、现代化新型数字化广电传输接收大格局,提高高清广播电视在农村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3.提升农村广电产业的发展能力。培育市场主体、强化产业发展能力是广电系统亟待加强的重要战略任务,故应积极稳妥推进制播分离改革,以内容产业、网络产业、新兴媒体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精品力作,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实施跨地区的网络整合,提高其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管理水平。大力开发有线网络新业务,完善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发展移动多媒体和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兴媒体业务,构建从节目创作、内容服务、网络传输到衍生产品开发的产业链条,使移动多媒体和网络广播电视成为农民群众获取资讯信息、享受文化娱乐的新渠道、新方式。

4.提升城乡广电节目的创新能力。提升农村广电宣传能力是农村广电功能提升的最终目标,故应在巩固农村广电基础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保证全部设备开满功率,开满调幅度,改善宣传效果。进一步增加三农节目的制作水平和播出量,根据农时(事)变化,开辟新的农业专栏,加大种植、养殖、加工等科技知识和技能题材节目的制作播出,突出农民需求,彰显兴农本色。结合当地实际,增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喜闻乐见的农村专栏(题)节目。突出乡土风情,注重地方文化色彩,充分利用农村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山水文化资源,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教育性与观赏性的统一,创办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乡土广电节目,提高节目感染力,打造丰富多彩、极富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新亮点。加强政策法律、科技教育、公共卫生、爱国教育、传统戏曲等健康文明、情调高雅的优秀节目在农村的覆盖,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和传统陋习,使农村广电节目更加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生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农村广电功能提升的宏观调控措施

1.完善工作体系。在农村广电功能提升工作中,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垂直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广电公共服务、设备维修、政策法律、组织保障四大体系,落实机构、人员和经费,实现广电网络的全程、全网统一管理,搭建起项目完整、内容丰富、上下贯通的服务平台,维系乡镇广播电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确保其农村广电公共服务的职能不被削弱。

2.建立专业队伍。根据乡镇广播电视职能和工作特点,将乡镇广电关键岗位人员纳入职业资格管理体系。合理确定乡镇广电机构服务岗位,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用方式,选配乡镇广电工作人员。有计划地实施乡镇广电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建章立制,量化考核,精心打造一支数量充足、作风正派、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农村广电人才队伍。

3.落实政策法规。合理确定乡镇公益性广电事业经费,并列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落实各类专项建设经费,并将边远地区的农村广电事业建设纳入政府扶贫攻坚计划。严格执行农村广电收费标准,适度减免其建设税费。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依法整治农村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杜绝乱播滥放,确保各项政策、法规和服务落实到位。

4.加强组织领导。在构建新农村和谐体系中,把农村广电事业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服务的重要政治、文化和民心工程列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放活思路,认真解决实际问题,保证农村广电事业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侃永明.如何解决农村有线电视建设中的资金问题[J].中国有线电视,2000,(8):65-66.

[2]刘爱清,王锋.广播电视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5-10.

[3]余学群.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J].中国有线电视,2006,(1):34-35.

[4]林毅夫.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J].北方经济,2006,(3):5-6.

[5]韩长赋.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10):4-6.

On Problem to Raise Function of Rural Radio and Television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ZHANG Qing-mei

篇7

苏春海: “十二五”期间,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及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到位

目前,全省中小学的生机比超过6:1,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校均计算机拥有量每年以11%的速度递增。全省所有高校、98.6%的普通高中、96.9%的初中、90.5%的小学建成了数字校园,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 77.1%以上的高校建成覆盖部分校园的无线网络。江苏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覆盖全省所有高校、13个省辖市、102个县(市、区)和所有乡镇以上中心校,并和全省所有市、县(市、区)教育城域网实现高速互联。

2.管理平台、资源平台和网络空间建设成效显著

目前,已实现全省所有教育机构、学生和教师数据的全面入库及与教育部相关数据库的有序对接,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职教育学生信息已全部入库,学生资助系统、高考巡考系统运行正常。教育卡项目试点地区不断扩大,将于2015年底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全部中小学生教育卡的注册工作。全省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已覆盖所有阶段和全部主干学科, 截至目前,平台教育资源数量380万节课、资源访问量2.2亿人次、下载达4767万次,平台总访问量3.8亿人次。平台的特色应用书香江苏读书网站提供的电子图书达3184多万册,访问人次达1.59亿。网络空间建设有序开展,全省职业学校已依托江苏职教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学校空间147个,领军人才空间139个,教师空间5091个,学生空间17184个。

3.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幅提升

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展网络管理员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网上培训,每年通过网络注册培训教师超过10万人次。网络备课、授课、教研、学生和学校管理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常态。我省教师在全国多媒体大赛、信息技术创新大赛等竞赛中表现优异,中职组在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实现五连冠。2015年5月,我省以“智慧教育 点亮未来”为主题参加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展示江苏省教育信息化成果,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博科娃的好评,并获得展会四项大奖中的三项,两项排名第一。

4.教育信息化统筹推进力度持续加大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和《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省教育厅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工作。成立江苏教育信息化产教联盟和江苏教育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各级财政努力加大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优质资源建设。

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一些挑战。随着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必然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对传统教育的重生而非颠覆。首先需要厘清教育领域哪些工作是互联网的专长,哪些工作是传统教育要承载的,明确工作认知,才能让传统教育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迎来新的腾飞。其次顶层设计仍需完善,虽然我省已印发了《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但具体实施路线图和时间表不明朗,省市县三级职责不明晰,工作任务不具体,经费保障、体制机制等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明确。

记者:为积极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江苏省于2015年率先在全国以省政府名义颁布《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请您就此解读下智慧教育内涵以及其重点建设内容。

苏春海: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抉择和必由路径。智慧教育以“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数字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全面建成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智慧校园建设,整合优化教育管理应用系统,集成推送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着力构建社会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广泛开展城乡社区远程教育,推动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我省智慧教育重点任务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建设工程:

1.实施智慧教育环境提升工程

(1)建设智慧校园。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创新应用,建设覆盖学校日常运行各个环节的高速有线、无线网络及各种智能信息终端,建立电子身份及统一认证系统,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管理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等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全面使用或对接国家核心系统、省级通用系统,建成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各类特色系统,实现对学校师生、教育教学、科研、资产等的智能化管理。

(2)提升“宽带网络校校通”水平。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省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的服务性能,省、市、县、校四级教育网络实现高速互联。

(3)打造省级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为全省智慧教育提供性能良好、服务便捷的资源服务和信息服务基础平台及网络运行环境。省、市、县、校平台分级管理、互联互通,保证运行安全、服务及时、应用有效。

2.实施智慧教育资源共享工程

整合推送苏派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省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通过多种方式推送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采取汇聚、自建、共建、引进、购买等形式,建设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教师教育的课程资源和自主学习资源,建成一批能够体现江苏特色的精品数字化课程资源。制定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和质量评价办法。

3.实施智慧教育应用融合工程

(1)探索智慧教学新模式。开展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试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中小学“e学习”试点基础上建立智慧课堂示范点,开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新型载体的试点示范应用。基于教育大数据,积极开展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

(2)推进智慧管理和智慧决策。制定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规划,鼓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依托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开展数据挖掘,实施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加快建设学生管理类信息系统、教师管理类信息系统、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类信息系统、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类信息系统及其他业务管理类信息系统。

4.实施智慧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1)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进基于网络的城乡、学校之间结对帮扶,引导教师利用网络进行学科教研、远程研修和学术交流合作等。

(2)培养智慧型学习人才。创建智能化学习生态,使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每一名学习者的学习生活,让每一名学习者都能够便捷获取最适切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努力培养适应“互联网+”和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记者:为何将江苏省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作为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抓手?其主要功能有哪些?目前取得哪些建设成果?

苏春海: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是在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优化、演进、迭代进一步建设的平台,通过中小学教育卡实现用户身份认证统一管理,注重资源整合、数据共享、应用融合及服务推送,打造“统一、开放、高效”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教育条件网络化、教育内容数字化、教育管理智能化,能够实施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泛在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教学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智慧管理。

江苏省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建设省级云计算数据中心”为依托,构建全省智慧化高性能高可靠的教育基础设施环境;二是以“建立省级公共软件统一数据服务平台”为重点,提供智慧化聚合式共享型数据服务;三是以“建成云+端应用服务体系”为突破口,满足用户“随需而变”的各类应用服务,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教学融合。

其中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已在如下方面取得了进展:

一是量化幼儿园评估与建设规划:通过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全省各地各级别(省优、市优、普通)幼儿园的学生就读、办学力量、师资情况、收费情况,各类统计数据直接作为幼儿园评估的参考。同时根据系统中采集到的幼儿园地理位置信息,通过地图可视化方式直观展示幼儿园的分布,为新建或改扩建幼儿园提供决策依据。

二是促进中小学规范办学:通过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学生“一人一生一号”和省教育厅“一人一籍、籍随人走、终身不变”管理要求,从而控制学生的无序流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

三是规范化中小学招生考试:义务教育阶段提供学生基本信息导出功能,各市可以导出和本地中招系统结合对中考报名进行有效性验证,高中学籍系统直接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报名以及高考报名系统进行实时对接,以学籍系统数据作为判断学生是否有学籍的依据,保证了招生考试报名数据的准确性。

四是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与规划:通过全省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各级学校的教师的基本信息、学历信息、工资信息等各类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已为师范毕业生就业情况、音体美教师配备情况、乡村教师情况等重大师资决策或行动计划提供关键性的数据支撑。

五是精确化事业统计:在每年进行教育事业统计年报工作的时候,各业务处室参考各个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对相关统计报表进行审校,并可通过数据库间联合交叉查询,生成特定需求的数据分析报表。

记者: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一直走在国内前沿,您认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要素有哪些?

苏春海: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我认为其关键要素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统筹建设教育专网和省级教育网群,继续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为建设智慧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加强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统筹建设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优质资源省级云平台、大数据中心。三是加强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四是加强应用驱动、融合创新。创新“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师生教学、教育管理的模式和方式,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篇8

随着党和国家就业政策深入实施,市《全面实施再就业解困工程》、《关于企业解困和实施再就业工程若干问题的决定》、《下岗失业人员担保贷款实施细则》等促进就业政策的实施,双向就业平台搭建、职业能力培训、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小额担保贷款发放等就业创业服务活动的常态化开展,促进了各类群体就业,就业创业工作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业人数从年7156的就业人数、发展到“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城镇新增就业4.7万多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万多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3万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这些数字的跳跃式变化,充分见证了市委、市政府“顺应全市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积极推进民生建设的伟大成果。

从13万到24万看社保体系建设成效。

《县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细则》等五项社会保险制度的先后制定实施,推动市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为全市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奠定了制度基础和保障。从年13万多参保人次跃升至年底的24万多人次,年征收社保费由8600多万多元达到年的3.6亿元,社保基金累计结余4.75亿元。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经历七连调,提高到年的1.266万元/年。尤其是近五年来,较好地解决了被征地农民、超龄职工、被辞退民办教师、乡村医生、村干部、国有农牧渔良种场职工、干部等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问题,2879名原国有、集体事业单位超龄职工养老保险得到解决,3820名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和享受生活补贴,1844名村干部参加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综合报销比例达到80%,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综合报销比例达到60%,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达到了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随着扩面征缴工作的逐步推进,社会保险覆盖面迅速扩大,全市人民百分之百都能得到社会保障的目标已近在眼前。年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开展,更是拉开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序幕,吹响了全民社保工作的号角。

从17424到27863看人才队伍建设成果。

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人才强市”战略取得丰硕成果,人才队伍总量和结构实现了双提升。全市人才总量从年底17424人增加到年的27863人。“十二五”期末,全市每万人拥有人才573人。其中,党政人才1244人、经营管理人才6829人、专业技术人才8108人、高技能人才4342人、农村实用人才4490人、社会工作人才2850人。省管以上专家3人,市优秀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1人。人才工作载体不断拓展,在酒业建立了企业博士后产业基地,组织实施了“企业家孵化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基地建设工程”等一系列人才资源开发项目建设,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现跨越式发展,达到1.2万人,占人才总量的44.3%。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中青年人才成为人才队伍的主体,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中,45岁以下比例分别占56%、69.2%,本科学历以上分别占48.8%、29.2%。

从起步实施到100%看干部人事科学管理。

篇9

这些工程的完成,有效地推动了全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信息化建设对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带动作用,大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到百姓生活点点滴滴的改变。已经呈现在面前:

一、信息化建设优化了政务发展环境。通过电子政务的建设,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信息化建设意识大大增强,办公业务领域的计算机应用不断普及。目前机关共有电脑30余台,平均每两人一台电脑,每个科室至少有1台电脑,并要求各村委会至少配备1台电脑,每名机关干部都熟练掌握了电脑操作,公文、信息处理的效率进一步提高,一支既懂办公自动化技术又熟悉机关业务的专业队伍已经形成。并且促进了政务公开,提高了镇村两级的办公效率,增加了政府的服务能力。镇政府在互联网上向公众介绍政府的各类信息,公众可以在网上访问镇政府的主页,了解政府的各个组成机构及其详细的资料,各部门机构制定的各项政策、工作规划、业务范围等。公众还可以在政府主页设定的专栏中,写下自己对镇政府各种意见和建议,镇政府派专人负责搜集整理公众意见,并落实其中需要处理和解决的事件。同时,各村村民也可足不出村、通过点击电脑,便可以对镇政务以及全镇的发展情况一目了然。这样大大增强了群众参与的责任感,有利于实现决策民主化。

篇10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的有效投入不断加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文化设施建成使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实现均等化、标准化。一方面,城市文化建设彰显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很多城市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逐渐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这些文化设施在造型上凸显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在服务上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大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县区以及规划建设文化中心的越来越多,文化建设成为城镇化推进中的重要成果。乡镇(街道)规划建设新的文化站,争创国家先进,热情高涨。村(社区)在规划中整合党员教育、宣传文化、科学普及、团委妇联、体育健身等资源,推进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根据自身条件和当地群众文化消费习惯,建设乡村大舞台、文体广场、多功能文化服务厅、文化长廊、社区书屋等等,受到老百姓的广泛欢迎。以这些文化阵地为依托,城镇化推进中丰富了当地文艺创作、演出的内容和形式,也吸引了更多的城乡居民参与到各类文化活动中。很多地方结合自身实际打造极具地域特色的艺术精品,在基层广泛巡演。城镇化的发展,拓展了各类大型文化活动举办的范围。以往主要在市县城区举办的活动,采取分级举办、设立分赛场等方式,延伸到城镇开展,大型的广场文化艺术节、民间秧歌会等层层举办,群众参与度高,热情高涨,形成了城镇化的群众文化节会品牌。城乡群众利用乡村大舞台、文化广场等自发的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广泛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氛围正浓。很多地方开展“乡村记忆”工程,组织申报“乡村记忆”名镇、名村、名街和“乡村记忆”博物馆。县一级广泛开展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乡镇建设历史文化纪念室,村居筹建村情民俗展示室,这些工作的开展在城镇化推进中尤为重要,他们是留住乡愁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方法。城镇化过程中,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非遗”、手工艺项目得到重视和发掘,与乡村记忆一样,非遗、手工技艺是城镇化推进中最容易消亡的文化元素,借助城镇化的推进,探索实现产业化路子,重新找到了出路。

城镇化发展中文化需求的变化

篇11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十七大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作为现代化大众传媒的广播电视,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创新发展理念,把握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广播电视的大发展大繁荣,这是我区各族广播电视工作者,特别是广播电视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现结合我区实际,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地区广播电视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以下粗浅认识,旨在抛砖引玉。

一、以宣传工作为中心,建设现代化广播电视强势媒体

宣传是广播电视工作的首要任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宣传工作摆在广播电视工作的首位,其他各项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宣传这个中心。为此,我们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始终坚持广播电视作为党、政府和人民喉舌的根本属性不动摇,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密切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加强“解疑释惑、解读政策、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工作,切实提高把握导向、引导舆论的水平;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时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思潮;用以全面提升节目质量、建设现代化广播电视强势媒体为目标,创新办台理念和发展战略,立足实际,从地区经济、历史、文化、市场和受众需求出发,对频道(率)定位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调整,形成独特而鲜明的个性。要大力推广和实施栏目精品化、频道(率)专业化、媒体品牌化战略,不断深化品牌内涵,提升品牌形象,扩大品牌价值,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适应科技发展和受众分众化的趋势,积极探索发展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等新型媒体,形成一批具有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品位高雅的新媒体品牌,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活力,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为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主流媒体建设,20__年地区广播电视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原地区广播电视台广播部的基础上分设成立了阿勒泰人民广播电台,不但使之成为继报纸、电视之后的地区又一主流媒体,而且在传统媒体强势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此外,地区电视台按照提高舆论引导力和落实“三贴近”的要求,正在着手对《阿勒泰新闻联播》、《金山周刊》、《金山纵横》等自办品牌栏目进行整体改版和专业化包装,力争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地区电视台自办节目的收视率和社会影响力。

二、以事业建设为基础,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以来,我区的广播电视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截止目前,全区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已达96.51%和93.58%。但是由于受区域经济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与内地发达省区甚至疆内其它地州相比,我区的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各族群众特别是边远农牧区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为此,今后几年我区广播电视应紧紧抓住以下四个机遇,做强做大全区的广播文秘站:电视事业,以此来满足各族群众听广播、看电视、享受文化娱乐和科普教育的基本文化权益。一是抓住国家和自治区投资实施广播电视无线大功率覆盖工程的机遇,精心组织好工程建设,大幅度提高中央和自治区广播电视节目在全地区的覆盖水平。二是抓住国家发射直播卫星的机遇,加快推进“村村通”工程,按照以县(市)为单位、集中整片推进的原则,在各县(市)全面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不断提高全区广播电视的覆盖率。三是抓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的机遇,积极争取财政对广播电视的投入力度,努力提高广播电视采编播设备的装备水平,大幅度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能力,实现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播出。四是抓住20__年地区节目下传到县的机遇,进一步采取措施努力实现地县(市)节目的到乡到村,不断提高地县(市)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率,使边远农村牧区群众都能收听收看到地区和各县(市)的广播电视节目。通过实施上述四项工程,努力构建起覆盖全区城乡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使事业建设的规模和水平尽快步入全疆的先进行列。此外,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地区广播电视局提出了由地区电视台与地委组织部联合开办农村远程教育专业电视频道的构想,以此来更好地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科技信息服务、政策法律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

三、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不断提高广播电视数字化水平

科学技术对提高广播电视传播效率具有决定的意义,数字化是广播电视科技发展的趋势。我区广播电视应坚持以人为本、用户至上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力争早日实现地区及各县(市)所在城镇的有线电视数字化。要把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大环境下来运作,既要符合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又要考虑低收入人群的承受能力,充分尊重不同收视人群的选择权,避免搞强制转换。要在20__年自治区网络公司数字节目下传到县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措施实现数字电视的乡村化延伸,让有条件的乡村和有经济承受能力的农牧民群众尽快享受到数字电视的丰富节目内容和清晰收视效果。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加快推进移动数字广播电视的发展。要以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和传输、播出数字化为目标,切实做好规划和人员培训等工作,不断创新运行和管理方式,构建数字技术新体系。要充分利用地区及各县(市)现有的硬盘播出系统和已开通的新闻回传系统等设备设施,加快推进地县(市)广播电视制作播出的网络化建设,努力实现地区与县(市)、广播与电视、有线与无线之间的资源共享,不断降低采访、制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新闻传播时效。为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人民

日报社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发展新型媒体,地区电视台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广电部门的要求,正在着手筹办地区数字移动电视的可行性研究和规划工作,力争早日开通以手机、车载为主的数字移动电视,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服务。四、以经营创收为重点,努力发展广播电视文化产业

近年来,地区广播电视系统的产业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总量在全疆仍居于落后位次。这与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不相适应,与我国东部省市和部分西部省区甚至疆内发达地州广播电视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为此,我们必须敢于正视问题,找准制约发展的瓶颈和原因,站在新的起点上寻求新的突破。要牢固树立“第一要义是发展”的科学理念,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谋划发展规划,创新发展机制,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广播电视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要把握发展重点,突出抓好广告业和影视译制这两大优势产业,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随着我区城镇居民和农牧民收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不断提高,广告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为广播电视广告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了物质条件,加之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提高和广告经营机制的创新,为广告收入的较快增长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信心和智慧,用更好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抓好广告经营创收工作,把广告产业做强做大,为做好以宣传为中心的各项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充分运用国家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政策,大力发展付费电视、视频点播、电视会议、互联网接入、家庭缴费、传输业务、资讯服务等多种业务,形成多元化经营的产业格局,打造有线数字电视产业集群。为进一步做强做大我区的广播电视产业,20__年地区广播电视局按照发展文化产业的规律和要求,在原地区广播电视台影视部的基础上分设成立了地区影视译制中心。为此,我们要以分设成立地区影视译制中心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哈萨克语影视剧和动漫片的译制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译制水平,努力使之尽快成为地区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和朝阳产业。同时,我们要抓住自治区实施“走出去”工程的机遇,不断提高我区广播电视节目特别是译制节目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和购买力。

五、以推进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激发广播电视发展活力

篇12

我市的乡村广播电视规模建设始于90年代初的“三区”建设和“大庆”建设。1999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实施以来,全市农牧区广播电视建设取得了迅猛发展,在10年时间里,新建(改建)广播电视单收站、收转战、小型有线电视站等广播电视“村村通”站(室)1171座,于2005年全面实现了行政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1)

2009年起,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利用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技术逐步转向户户通建设。全市广播电视覆盖方式实现了由村到户、覆盖质量由模拟到数字的双飞跃。与此同时,2009年,我市在全区率先开展了广播电视进寺庙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于2011年底全面启动广播影视进寺庙工程,以直播卫星、有线数字、无线数字三种方式实现了全市所有寺庙的广播电视覆盖。

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村村通”、“户户通”及广播电视进寺庙工程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村村通”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1 原建广播电视“村村通”站点维护、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1999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以来拉萨市共建有各类乡村广播电视站(室)1171座,由于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的全面实施,目前,原建站点中只有249座各类站型在运行。机器设备老化且没有定点维修点,操管人员的误工补助太低或及时得不到落实等问题已突显。

2 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和广播电视进寺庙建设项目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交通工具严重缺乏

据调查,基层广电部门用于农牧区和寺庙广播电视设备维护管理的车辆数量少,车况差,有些基层点就根本没有维护车辆,需要维护时只能租车,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加之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舍舍通”之后,设备维护管理量大大增加,车辆短缺已严重影响了全市广播电视“户户通”、“舍舍通”工程的维护管理工作。

2、六县县城有线网络严重老化

我市六县县级有线网络自1997年建设以来至今已有18年,期间,各县电视转播台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对有线电视网络进行了线路更换,但是县政府投入资金有限,而各县有线电视收视费资金又不多,所以各县无法解决线路老化问题,目前县城附近干部群众存在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3、广播电视“户户通” “舍舍通”维护经费紧缺

我市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实施以来,因农牧区电压不稳、雷雨天气频繁以及个别群众使用不当等原因,造成设备烧坏等故障时有发生,需经常性维护管理。目前,新安装调试的户户通设备仍处于设备厂家规定的一年免费维修期内,但从第二年起以及长远考虑,随着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总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已建户户通设备陆续过免费维修期,户户通设备维护资金必将成为影响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成效发挥的重要瓶颈。

3 工程管理严重缺乏技术人员

管理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极为重要的环节,实践证明,农村广播电视网的建设是三分建七分管,工程的后期建设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变成有效通、长期通的保证。(2)

调查中发现,目前各县区广电工作技术人员因退休,工作调整等原因造成广电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较突出,另外随着设备的不断老化,“户户通”、“舍舍通”设备的维护维修量也在逐渐增大,且广播电视设备属易损消耗机器,在技术含量高的部位自然损坏量增加明显,严重缺乏技术核心人员。

4 提升“村村通”工程的对策

1、对原建广播电视“村村通”站点维护、运行、管理的对策

拉萨地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地理环境特殊,海拔高、地域广、交通不便、村落分散,广播电视建设工作任务重难度大。目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前期设备全部由国家投入,但后期的设备维护管理经费,行业渠道无相应配套,造成设备老化。建议:将原建230余座“村村通”广播电视收转站的铁塔改建成调频广播收转站,及时更新设备,并交由当地乡人民政府和村委会管理并使用,同时培训一批广播电视操管人员,每月发放一定的误工费或生活补助,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

2、对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和广播电视进寺庙建设项目的对策

(1)经费方面

建议各级政府将“户户通”、“舍舍通”维护管理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中。建议在维修“户户通”、“舍舍通”设备时向农牧民群众和僧尼适当收取设备维修成本费,以缓解维护经费不足并促进他们管理和爱惜设备。

(2)人员、机构方面

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成立地市、县广播电视“户户通”、“舍舍通”维护管理中心、维护队,配置3到5名技术维护管理人员,充分利用目前村组兼职的维护人员,发放一定的管理维护务工补贴。

(3)硬件设施方面

为了巩固广播电视“户户通”“舍舍通”项目建设成果,建议配置性能较好的专用巡查及维护车辆,以保障广播电视户户通及舍舍通安全优质的长期通。

3、转变人才结构、加强人才培训

面对当前广播电视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的状况,建议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人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对刚参加工作,专业不是广电工程的工作人员选派去内地进行专业培训,激励他们干一行、学一行、学一行、精一行,使他们能成为岗位上的“中流砥柱”。

“村村通”基层工作是全局工作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基础牢固了,才能保障工作的畅通,上级业务部门应加大加强对各县基层广电技术人员特别是设备使用和维修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

篇13

一、做好西海岸旅游发展规划。

在总体要求上,应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体现前瞻性、合理性、统筹性,确保旅游业发展不留遗憾。在具体实施上,应坚持做到先论证、后规划,先规划、后开发,无规划、不开发。应尽快启动《西海岸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应统筹西海岸全域旅游资源,明确旅游发展目标和总体定位,整合提升空间布局,确保资源合理利用,避免同质化竞争;要加强西海岸旅游资源整合,做好旅游产业项目库的整体规划。

二、抓住西海岸旅游发展的四个重点。

西海岸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我们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抓住能体现西海岸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重点业态进行开发建设。

一是抓滨海旅游。西海岸拥有良好的滨海旅游资源,是青岛发展度假旅游和海洋旅游的主要支撑板块。抓滨海旅游要着力构建特色滨海旅游带。依托金沙滩、银沙滩、唐岛湾、灵山湾、龙湾等滨海岸线资源,建设海参博物馆、海洋水族馆、海洋特色商品博物馆、海洋美食文化体验馆、滨海疗养中心等项目,用沙滩、海岸线的优势积极发展帆船、皮划艇、龙舟、轮滑、沙滩球赛等体育项目,不断丰富完善滨海旅游内涵。要开发近岸旅游岛链。成立游艇、海钓等休闲运动俱乐部,健全海上观光、海上游乐、海上运动等旅游产品。二是抓乡村旅游。西海岸乡村资源分布广、种类多,在做好海洋文章的同时,必须挖掘山林、渔村、田园等绿色资源,不断拓展旅游发展广度,走乡村度假旅游产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道路。要培育精品生态景区。要推动小珠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开发参与性、教育性、娱乐性、享受性于一体的旅游方式;要利用西海岸生态优势资源,开发银发族养生度假项目,满足老龄化社会对高端养老的需求。要构筑乡村旅游产业。要塑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依托区域生态农业发展储备区,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充分利用海岛渔业设施、渔业生产器具、渔产品及渔家房屋,发展集海景观览、海上作业、海鲜美食、渔家体验、海草房参观为一体的渔家乐;应依托大珠山杜鹃花会、海青绿茶采茶节、蓝莓节、樱桃节、拉网节等节庆活动,加快培育农业观光、田园采摘、乡村饭庄、民俗节庆等乡村旅游品牌。三是抓文化旅游。西海岸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应在传承历史文化、发展现代文化、挖掘工业文化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丰富西海岸旅游文化底蕴,彰显新区魅力。要打造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结合齐长城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推进琅琊台省级旅游度假区深入开发。琅琊文化资源是西海岸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议西海岸旅游业发展应充分利用这一文化资源,采取有利措施打造琅琊文化产业。应依托灵珠山菩提寺,深入挖掘佛教文化,开发佛教文化旅游产品;要加强对海草房、剪纸、年画、茂腔、红席编织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丰富民俗文化旅游产品。要发展现代文化旅游。创新节会形式,继续办好金凤凰奖颁奖典礼、金沙滩文化旅游节、琅琊文化旅游节、西海岸啤酒节等活动,发展节会旅游。要推进工业文化旅游。创建一批新型滨海工业旅游示范点;规划董家口港口工业旅游项目,发挥港口对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围绕生态智慧城、中德生态园、青岛藏马山乡村(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等环保园区建设,推出园区绿色生态之旅,展示生态园园区规划与建设成果,体验未来生态低碳的生活方式。四是抓城市旅游。作为青岛未来的经济中心,西海岸新区应当将旅游产业全方位地融入 “打造宜业宜居宜游新区”的总目标中来谋划,全面推进城市和旅游一体化发展,最大限度满足市民游客需求,最大程度提高城市知名度。要将旅游作为城市的一项基本职能,加强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的衔接,在全区城市规划的各个主要板块以及城市阳台、主题公园、娱乐设施、特色街区等公共设施建设中都充分体现旅游元素和旅游功能。要打造智慧旅游城区。以游客为中心,开展“智慧旅游”建设,实施数字化精品旅游体验和全过程管理服务平台的系统工程,整合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类旅游资讯,为游客提供各取所需的便利化服务。

三、研究制定西海岸旅游产业促进政策。

要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理念,加大对西海岸旅游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促进全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要鼓励国内外旅游大企业(集团)入驻我区参与旅游开发或导入旅游核心元素,促进旅游业发展。对区内发展潜力大、前景好的重点旅游企业要进行培育,有针对性地给予政策扶持。要建立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的旅游发展激励机制,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此外,要打破行政区划和部门分割,建立指挥部体制下,促进旅游业协同发展的新机制,形成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合力。

四、重视西海岸旅游推介和市场开发。

一是做好新闻媒体的宣传推介。建议将西海岸的优势旅游资源筛选提炼,由西海岸相关部门统一制作优秀旅游产业宣传片,并在中央、省等电视台播放。

二是在山东、青岛等重要城市的港口、轮渡、机场等窗口位置以及大型公共场所的显著位置设立包括原胶南在内的西海岸重点旅游产业宣传标识牌。

三是西海岸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发挥各种节庆活动的作用,放大节庆文化品牌的经济效益。

四是建立和完善对外宣传网站,充分利用旅游网站、旅游微博、微电影、网络游戏、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媒体,建设旅游信息、网络营销、驴友交流、旅游服务平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