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基本技能

健康教育基本技能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5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健康教育基本技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的优劣,重视与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护生临床实习的效果。眼科的专科性强,如何提高带教质量、达到实习目地、使学生毕业后很快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对护士的需求,是教学医院值得重视的问题,是每位带教老师应尽的责任。本人对如何搞好眼科专科的临床带教进行了实践与探讨,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抓好岗前培训

科室环境与规章制度介绍:护生刚进科室时,对科室环境还很陌生,为了使她们尽快熟悉环境,同时组织学习各种规章制度,如分级护理制、交接班制、三查七对制、差错分析制等,这些制度的学习,有助于她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有章可循。

医德医风和医疗安全教育:医院是治病救人,传播文明的重要窗品,护士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病人,文明行医,礼貌待人,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是护生必须做到的。为此,我们专门开展了警示和礼仪教育,要求他们在礼仪方面做到:仪表整洁、操作稳健、步伐轻盈、语言温和、微笑服务,用天使的情怀关爱病人;在安全方面要做好自我情绪调控,工作时严肃认真,不懂就问,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力争做到每做一项操作,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顺利完成实习任务。

技能演示与操作训练:在岗前培训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选择培训方案,并和学生一起共同复习护理操作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如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消毒隔离原则、注射原则、常规标本收集原则等,然后请老师作技能操作演示,并让学生重复演示一遍,以加深印象。

制定带教计划与实施

在岗前培训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根据学生实习时间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制定带教计划。

第一阶段:多看专科实际操作,到病床了解患者所患疾病的诊断名称,加强和患者沟通,了解手术前后的护理内容。

第二阶段:①为学生统一讲解眼科常见病的有关知识,主要有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离及眼科患者的一般检查项目,详细讲述眼科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常规。②为学生讲常见的专科操作,并把临床常见的技术操作如点眼法、剪睫毛法、泪道冲洗法、结膜下注射法、换药法等实际操作给学生看,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

第三阶段:①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认真指导学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相对简单的操作,如术前为患者剪睫毛,冲泪道,术后患者的换药和绷带包扎等操作。②带教老师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手术患者的术前处置,做好术前宣教,患者手术回病房后,由学生为患者做术后健康指导。带教老师结合临床个案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

第四阶段:安排业务学习,开展护理查房。①业务学习每周为护生专门安排一次业务学习,内容主要以介绍专科医疗新进展及专项护理技术为主。②每周进行一次护理查房病区在护理查房时,根据学生的学历层次不同,安排的方式也不同。

第五阶段:培养健康教育技能。眼科疗区健康教育的几个阶段是:入院告之、术前宣教、术后指导和出院指导,除此之外还要因人、随时为患者做健康指导,带教老师和护生讲清、讲全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目的,让护生为患者做健康教育,由老师加以补充,强调护生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并注意健康教育后的效果,如果患者没听懂、没掌握,对治疗护理配合的不好,老师要分析护生健康教育效果欠佳的原因,及时给学生纠正,使学生健康教育水平得到提高。

第六阶段:目标考核。护生在科室实习时,每周要接受一次单项技能考试,出科时要进行专科综合理论知识和技能考试,以此来考核护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找出存在的问题,为搞好后期的实习打下基础。

讨 论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08月至2012 年12月我科正常待产妇40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 例, 2 组产妇年龄、文化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方法,即在住院期间无固定时间限制、无计划、随机灵活的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按照产科护理特点制定合理的临床健康教育路径表,责任护士根据产科护理路径表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

1.2.1 制定CNP 表 为了保证临床健康教育路径的科学性、实用性,根据产妇的基本需求、治疗和护理的特点、结合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

1.2.2 实施 产妇入院后由责任护士负责向其做好入院宣教并发放临床健康教育表,讲述CNP 的有关内容[4] 。介绍主管医师、责任护士、护士长、住院环境、饮食指导、安全指导、检查指导、用药指导,分娩教育指导自数胎动和吸氧。

进行产前、产时心理指导,讲解产程各期的注意要点和分娩配合技巧及剖宫产时心电监护、禁食、去枕平卧、腹部压沙袋的作用及重要性,留置尿管的意义及护理产后出血的观察和早期排尿的重要性。分娩后母婴物品准备,早接触早吸吮,指导第1 次母乳喂养,做好饮食指导。

对产后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按需哺乳的重要性,喂奶、喂奶姿势。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发生与消退时间以及必要的急救知识,新生儿的喂养及护理,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以防产后抑郁[3] 。

对出院产妇进行指导,新生儿出院产科登记,产妇饮食、休息、避孕、复诊,新生儿疫苗接种,出生证明的办理,母乳喂养知识。

1.2.3 评价方法 出院前对每例产妇采用匿名自填调查表方法进行评价。(1)健康教育内容采用自行设计的相关知识问卷进行测试,采用百分制,得分在80 分以上视为健康教育达标。(2)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采用匿名自填调查表方法进行统计,90%以上满意视为合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x2 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产妇对孕期知识掌握程度、育儿基本知识掌握程度、母乳喂养成功率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整体医疗护理工作模式, 作为护理管理新模式,融入了成效管理的概念,以取得最佳护理效果为基本水准而设计,有严格的时效性。临床护理路径能够帮助规范护理行为,有效指导临床护理的实施,提高护理质量,使医务人员能够有计划、有目的、有预见性地依照标准、科学的工作流程进行临床护理,防止因个人能力水平的差异而导致的遗漏与疏忽[3]。

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实施的产科健康教育, 使每位产妇都能得到规范的、连续的、完整的健康教育,使产妇了解整个护理流程,帮助产妇解决产前和分娩当中存在的不同程度、不同情况的心理问题,满足了产妇的需求,使她们不再茫然而被动,可以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从而达到最佳护理效果,提高对医务人员工作服务的满意度,同时有助于避免医疗纠纷[4]。

产科健康教育是一项人性化的、有目标、有标准、系统而有具体、灵活而又有延续的教育活动, 通过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产妇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达标率显著高于产科常规护理。能有效加强加强产妇母乳喂养基本知识、新生儿护理基本技能及母婴保健基本技能。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对孕期知识掌握度、对新生儿护理能力、母乳喂养成功率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临床护理路径使产科健康教育程序化和规范化,可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产妇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完善临床护理路径的相关内容,也是今后护理管理者需要重视的问题[6] 。

参考文献:

[1] 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32.

[2] 周婉靖,金红. 心理护理干预对临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3 -4.

[3] 马鑫,温韬雪,孟春艳.临床护理路径在宫颈癌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9):6-7.

篇3

[关键词] 1型糖尿病;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7(a)-0131-02

1型糖尿病是一种不可治愈的内分泌系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中国1型糖尿病患儿患病率水平呈明显增加之势,临床上以高血糖、病情变化多端、易并发酮症酸中毒和终身应用胰岛素治疗等特点,一旦停用胰岛素,会威胁患儿生命安全。所以,社区医生必须对居家治疗的1型糖尿病患儿及其家属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健康教育,提高对胰岛素和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不断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使其融入正常生活学习中。

1 药物治疗的健康教育

终身应用胰岛素是1型糖尿病患儿的治疗基础,同时应配合其他治疗措施,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1.1 胰岛素合理应用的健康教育

要告知并指导患儿及其家属,必须遵医嘱合理应用胰岛素。胰岛素用药剂量的确定依据是患儿年龄和病情等基本情况。一般起始用量、低龄儿和青春发育患儿的用量应在一定范围内,分别为0.5~1.0、0.25~0.5和0.6~1.0U/(kg・d),并根据定期不定期血糖检测结果合理调整应用剂量。确定每日用量后,要合理分配各餐次用量。常用普通胰岛素,三餐餐前用量相等、早餐前用量大午餐和晚餐前等量、早、晚和午餐前依次减少是常用的三种分配方案,在餐前30 min皮下注射;必要时睡前皮下注射较小量胰岛素。究竟选择何种方案,应逐渐探索并固定。如没有发挥降糖效果,可联合应用短效和中效胰岛素,其混合比一般为1∶2~3,其混合比例和用药剂量应根据药物作用特点和血糖检测值来合理调整,用药方案如前所述。缓解期患儿用量一般在2~4U/d之间甚或更少,维持血糖在正常值是最终目的,但不得终止用药。必要时,可应用胰岛素泵给药。

1.2 胰岛素泵和动态血糖监测

胰岛素泵即胰岛素持续皮下输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它能最大限度模拟正常人胰岛素分泌模式,明显降低皮下注射次数,控制昼夜血糖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患儿及其家属心理容易接受。动态血糖监测是了解患儿病情的重要手段。社区医生要使患儿家属掌握血糖监测仪的应用方法,以准确掌握患儿血糖波动变化规律及其非药物和药物治疗与血糖检测值之间的关系,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可靠的依据。所以,社区医生应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使患儿家属掌握正确使用胰岛素泵和血糖动态监测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积极有效的控制患儿病情。

1.3 用药期间的健康教育

社区医生应寻找可能的时机和适宜的场所,为患儿及其家属讲解有关防治1型糖尿病的相关知识,皮下注射胰岛素尤其是胰岛素泵合理应用对疾病病情控制的意义和重要性,打消思想顾虑和心理压力,积极配合社区医生完成家庭治疗。社区医生要教会患儿及其家属掌握皮下注射胰岛素或胰岛素泵合理应用的基本技能,用药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合理安排注射部位,避免和降低皮下脂肪萎缩或硬化的发生机会。患儿在进食前要应用快速血糖监测仪测定餐前血糖值,根据检测结果和用药经验合理调整胰岛素用量。用药剂量应绝对准确,教会患儿及其家属胰岛素正确储存和运输方法;离家外出应随身携带胰岛素,必要时准备隔离盒,保证药物疗效;要教会患儿及其家属早期识别低血糖反应的基本技能,外出携带含糖饮料或食物,以备低血糖发生时应急食用,避免低血糖昏迷的发生,必要时可推注葡萄糖溶液。

2 非药物治疗的健康教育

2.1 饮食治疗的健康指导

饮食治疗的糖尿病治疗的基础。1型糖尿病患儿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制定的饮食治疗方案应讲求个体化,兼顾糖尿病治疗和生长发育需求。所以,应合理确定热能的总摄入量和三大营养素的摄入比例。要多摄入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限制摄入高葡萄糖、和高胆固醇食物。患儿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做到定时、定量、定餐饮食。要根据患儿运动量确定各种食物摄入量,注意讲求食物多样化。家属要掌握食物互换技能,根据季节不同合理调整食物,以摄入足量的营养素和丰富的食物种类,控制疾病病情,促进患儿身心健康发育成长。

2.2 运动治疗的健康指导

运动治疗也是1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患儿进行积极合理的运动,其体内异常糖代谢状态会得到改善和纠正,肌肉对体内葡萄糖的代谢能力逐步增强,胰岛素受体敏感性得到提高,机体控制血糖质量较高。社区医生应指导家属掌握运动治疗计划的技能和技巧,使其明了制定的计划应讲求个体化,患儿身体和疾病具体情况以及循序渐进、定时定量和持之以恒的基本原则是制定运动计划的重要依据。患儿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要适当,每天运动1次或每周4~5次,运动时机一般为餐后30 min左右,运动时间为30~60 min。

3 血糖监测和随访期间的健康教育

3.1 血糖监测的健康指导

1型糖尿病患儿要获得满意的疗效,必须在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坚持终身服药。治疗时,血糖监测及其检测值是制定和完善治疗方案,了解疾病病情和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所以,社区医生应指导患儿家属,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的血糖监测方案,保证每日至少2次的监测频次;根据血糖检测值合理调整胰岛素用量或胰岛素泵速度,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

3.2 随访期间的健康教育

患儿在社区治疗过程中,要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案中规定的时间和内容进行随访。社区医生要及时了解患儿及其家属饮食控制、适当运动、规律使用胰岛素和定期血糖监测的实际做法,通过体检获得的疾病信息合理评估社区干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使患儿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

4 讨论

1型糖尿病确诊初期是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不应期,会出现内疚、无助等异常心理变化。此时社区医生要考虑心态的变化及其对疾病治疗效果的影响的前提下,对患儿家属进行生存教育。在确诊初期,告知患儿家属这种疾病的基本特点、规律治疗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临床预后情况,使患儿家属对疾病本身有一个正确认知,为提高遵医率和和治疗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糖尿病患儿家长的认知能力,转变治疗态度和行为,树立战胜疾病信心和决心,监督患儿遵医治疗,最大限度控制疾病发展,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时,应组织患儿及其家属共同观看1型糖尿病防治知识的视频,发放通熟易懂的糖尿病教育资料,鼓励家长与患儿之间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采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宣传疾病防治知识,及时解答患儿及其家属的提出的任何有关疾病的问题,告知家属协助和监督胰岛素治疗对于疾病治疗的重要性,提高血糖监测意识并切实掌握器基本技能,使其明了只有积极的综合治疗1型糖尿病,方能使其融入社会生活,否则不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患儿及其家属文化水平和等各不相同,社区医生必须根据家长的实际情况的不同来制订和不断完善个体化的健康教育计划,使其认识到计划实施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督促计划的贯彻执行。通过随时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掌握好饮食控制和运动强度等综合治疗措施,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积极有效的社区健康教育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儿及其家长对糖尿病治疗的依从性,避免和降低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机会,不断提高治疗效果,使其具有正常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 吴翠萍.1型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及随访管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21(增刊):271-272.

[2] Jaremko J, Rorstad O.Advances toward the implantable artificial pancreas for treatment of diabetes.[J].Diabetes Care,1998,21(3):444-450.

[3] 周洪菱.医院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3):213-214.

[4] 刘建华,陈丽云,吴建国,等.系统连续性糖尿病教育对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病情控制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9,5(3):22-24.

[5] Raman V, Heptulla R.New potential adjuncts to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J].Pediatric Research,2009,65(4):370-374.

[6] 林佩璜,张文杰.糖尿病患者教育对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09,4(6):93-94.

[7] 刘群英,贾丽琴.探讨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效果[J].吉林医学,2012,33(17):3782-3783.

[8] 邹盛渝,蒋保华,邓亚军.社区健康教育在儿童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亚太传统医药,2011,7(1):203-204.

篇4

《护理教育学》是围绕着高等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技巧为目的,以综合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及能力为中心而设置的科目。通过护理教育学的实践教学,使学生亲身体验护理教师的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一步掌握护理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护理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护理学领域内的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性学科,有着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学科范畴,是护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和边缘性的学科。

面对当前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护理教育学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特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越发显得捉襟见肘,因而护理教育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护理教育学之学科分析

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最新本科专业目录中要求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临床护理、护理教学、护理管理和护理科研等方面工作”,这几个方面要求的核心实际上就是“临床护理”和“护理教学”(管理与科研实际上在临床护理能力范畴之内)。由于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角色已发生了根本改变,健康教育者已成为护理人员的主要角色目标之一;同时,作为培养层次较高的本科护理人才将来还要承担护理专业课教学和实习带教的任务,均要求护理学本科毕业生不仅应具备临床护理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还应具备从事健康教育和护理学教学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开设护理教育学课程,努力提高其教学效果,是培养护理学生从事健康教育和护理学教学的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

护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学,不能变成普通教育学的翻版。普通教育学的内容涉及教育基本原理、教育史学、课程学、教学论、德育论、体育学、美育学、教育管理学等内容,是庞大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论,是教育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护理教育学是主要研究护理学领域内的教育现象(即护理学教学或健康教育)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内容侧重点是介绍关于护理学教学和健康教育方法的一般性知识,帮助护理专业学生系统掌握教育学的原理与方法和护理教育教学技能。国内出版的有关护理教育学的教材存在着照搬普通教育学内容框架的倾向,尚未将该课程的特定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完整地反映出来。

二、护理教育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1、突出重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护理教育学的知识信息量很大,若系统地讲授,将占用大量的学时。因此,我们把内容的侧重点富有针对性地取在关于教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基本技能的介绍上面,内容布局突出专题性。根据我院的做法,护理教育学课程包括理论讲述和教学实践(讲课实习)两部分,共48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践18学时,理论与实践之比为1∶0.6。

2、创新课堂理论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护理教育学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本身就是其教学内容的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学习观摩示范讲课的过程,护理教育学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护理教育学比一般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更强,对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要求更高。为了使该门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院打破了其他专业课程长期以来沿用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传统的单向呈示性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实行双向对话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问答、参与课堂讨论和做心得体会式的课堂笔记。理论课每次安排3学时,1/3时间用于教师讲述,主要讲解本次课内容的基本框架、学习范围和一些重要概念;另外1/3时间用于课堂讨论,按座位就近原则将学生分成6~8个讨论小组,将学习内容设置成6~8组问题,并阐明其冲突和争议之处,将问题分别布置给几个讨论小组进行讨论;另外1/3时间用于学生回答问题或讨论后的专题发言。每次课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做学习笔记,笔记内容不仅要求有听课的简要记录,还必须有听课体会的简要批注或小结。这种教学形式有效地将教师教与学生所学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能从教师讲解和自学教材中学到护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能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到最直观的教学基本技能,而且还能用所学的理论和技能知识去分析评价身边的教育教学现象,总结经验教训。

3、重视实践教学,培养教学技能

护理教育学实践环节教学共18学时,分四个阶段安排,包括撰写教案、小组“说课”与互评、大组正式讲课与评比、全班内讲公开课等。教案撰写主要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护理专业课程选择一段内容,撰写一份20分钟的教案(含教学设计和详细讲稿)。小组“说课”与互评安排4学时(半天),每15人一组,每个同学通过“说课”的形式介绍自己试讲内容的教学设计,接受小组同学的评价,然后根据同学的意见和建议重新修改教案后交给老师评阅和评分,最后根据老师评阅意见再次修改教案。大组正式讲课与评比安排8学时(两个半天),每组30人,每组安排2位教师做评委,所有学生均参加讲课评比,评委老师对每位学生的讲课给定评分。全班内讲公开课6学时(半天),按各大组讲课评比情况选出6~8名同学做全班示范讲课,颁发护理教学实习示范讲课证书。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79-02

对儿童青少年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校健康教育是全民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学校健康教育的作用极为重要。

健康教学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一条主要途径,旨在让学生学到提高健康水平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养成维护自我健康所必需的基本技能,以利于学生改善态度和行为习惯。学校健康教学计划应规定学生掌握必备的健康知识、技能,其服从于实现学校健康教育目的的需要,也是确定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依据。

一、制定学校健康教育计划的依据

制定学校健康教学计划,确定健康教学的内容体系,应有一定的理论作为它的依据。主要来自三个主要方面:社会的需要;学习者的需要;学习者的兴趣及其所关心的问题。

(一)社会的需要

学生生活在具有复杂关系的社会文化体系中,这个体系中的各种因素,包括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关系、伦理道德、宗教、风俗、教育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等,在不同时期对学生的健康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作用,也会对学生的健康维护和增进提出不同的要求。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给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条件的同时,也破坏了人与环境原有的平衡,产生了新的问题。例如,青少年的吸烟、酗酒、吸毒、自杀、意外事故等问题,正在严重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问题在数十年前是较少或极少发生的。因此,学校健康教育计划及教学内容应根据当代社会的需要而制定和调整,使健康教学的内容既具相对稳定性,又能针对学生面临的最为重要的健康问题。

(二)学生的需求

所有的学生都有对健康的基本需求,包括良好的营养、爱和友情、充分的安全感、牙齿保护、视力保护等等。健康教学计划及教程内容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各种健康需求,进行基础性的健康知识和技能训练教育,以达到自知、自防、自治和自我保健的目标。

(三)学生的兴趣

不同年龄的学生对于健康问题的兴趣是不一样的,年幼的学生对自身机体的结构和功能较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于心理健康及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厚。学校健康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应照顾到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兴趣。例如,小学中年级学生对于“耳朵是如何工作的?”“人是如何长胖的?”“小孩是从哪里生出的?”“人为什么会死?”这类问题感兴趣;而小学高年级学生所感兴趣的问题则是“人最佳的食品是什么?”“我怎么样会高兴或伤心?”“空气污染是怎样影响人的?”“我如何与朋友相处呢?”

二、学校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一)学校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

学校健康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注意使教学内容保持相对的稳定,具有系统性,又要留有余地,使教学内容有一定灵活性,及时抓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健康问题进行教育。在选择学校健康教学内容方面,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程目标应是明确的;

2.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

3.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有逻辑体系;

4.内容的选择应适合学生的兴趣和活动实践;

5.内容应具有灵活性与发展性;

6.要考虑教学时间的分配与制约。

在健康教学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是极为困难的,这不仅仅因为健康教学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而且由于各方面的内容与不同年龄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为了使教学内容具有代表性,往往只能为学生选择一些主要的概念、观念和技能。美国的健康教育家们常为健康教学规划10~20个不同的内容领域,规划的方式取决于教学内容如何加以组织。例如,大多数健康教育家都同意将以下方面作为小学健康教学的内容领域:心理健康;身体各系统和感觉器官;营养;家庭生活;酒精、药品和烟草;安全和急救;个人卫生;消费卫生;疾病;环境卫生;成熟;死亡。

(二)学校健康教学内容的组织

在学校健康教学内容的组织问题上,主要有按保健学逻辑程序和按心理程序两种组织方式,前者强调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严格按照课程的目的任务组织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者则以学生自发的活动作为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的中心,强调学生的个人经验和教学内容的心理程序。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上有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前者将健康教学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内容基本不重复;后者则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使教学内容重复的出现,但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学校健康教学的性质决定了采用螺旋式的内容组织形式,比较有益于学生形成较为稳固的卫生态度和卫生行为习惯。

有些内容,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都要进行安排。这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安排教学内容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而不是简单的重复,这对于改善学生的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习惯是合理的。教学内容领域一旦确定,即可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发展水平、兴趣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在各年级对不同的内容领域作不同的强化。表1表明的是大多数健康教育家认同的小学12个健康教学内容领域在各个年级的螺旋式安排。

表1 小学健康教学内容的螺旋式安排计划

***主要强调 **强调 *涉及或复习

(根据Anspaugh,D.et al 20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