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环境污染主要原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并对人类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从环境问题的概念可以推出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可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人类从环境中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①人口压力过大。全球人口急剧增长和庞大的人口数量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超出了环境供给资源的能力,从而使资源短缺;同时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类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造成资源破坏和浪费,从而出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③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造成了高投入、低产出和高污染,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影响
环境问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环境污染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物的生长;生态破坏影响人类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资源短缺和资源供应紧张,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问题的类型、形成原因及影响(表1)
二、我国三大生态破坏问题的分布、成因、危害及对策分析(表2)
三、全球性环境问题分析(表3)
四、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分析
1.城市与农村的差异
城市人口集中、房屋集中、工业产业密集、交通运输繁忙,废气、废水、废渣、噪声排放量大,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
1.2绿化建设。对于一些以工业发展为主的新兴城市来说,其绿化的速度远低于工业发展的速度。在城市建设中,只有政府、部分机关单位以及机关团体中的绿化水平能够达到绿化的基本要求,而城市的其他绿化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空气净化的需求,当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侵袭城市时,现有的城市绿化根本不能应对,这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最主要原因。
2治理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
2.1对城市道路进行合理规划,尽量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在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近年来城市机动车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庞大的机动车总量不仅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汽车尾气的排放也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大气环境。因此,在整治大气环境污染时,应该将减少汽车尾气,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作为最重要的治理措施。政府可以根据交通运行的具体情况来规划经常出现拥堵情况的交通干道,对道路设置进行合理安排,出台相应的车辆限行制度。对于大型货车来说,应该让其行驶绕城公路,不让大型货车在市区行驶。严格管理新车挂牌工作。对于新购置的车辆来说,在挂牌以前,必须做好车辆的尾气测试,如果为尾气含量不符合相关规定,则车辆管理部门不能为其办理相关的手续。同时还应该做好日常的检查和监督工作,做好抽检、路检和年检等工作,对于尾气不合格的车辆来说,应该让其安装相应的净化装置,以此来控制车辆尾气的排放量。
2.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模式。解决大气环境污染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对于我国的工业产业来说,应该将排污量大、对生态环境影响严重、资源利用率较低的企业进行停业整顿,严重的也可以将其关闭。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排污量小、高环保、高资源利用率的企业。通过合理安排企业的生产模式,不断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的结构,对污染进行大力治理,优化产业布局,进而完成产业调整的任务。对于第三产业、高新技术等产业来说,国家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促进企业的成长,并督促企业朝着低碳环保、低污染、低消耗的方向发展。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下,企业应该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尽量降低企业污染物的排放量,积极相应国家号召来施行清洁生产,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大气环境。
引言
渭南市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是一座文化、经济、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城市,城市沿渭河呈东西带状发展。目前,建成区面积约二十多平方公里,人口约30万,由于城市经济和城市规模的迅速发展,以煤为主的城市能源结构造成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长期得不到缓解,现根据2006-2010年渭南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就渭南市城区大气环境污染的特点和影响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改善渭南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议。
1.城区大气环境污染特点分析研究
1.1渭南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根据渭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历年来对渭南市城区大气环境监测资料,“十一五”期间渭南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1-1)。市区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其次为二氧化硫。其中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较高,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自2008年起低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氮年均浓度较低,一直控制在国家二级标准之内(见图1-1、图1-2、图1-3)。酸雨发生率也逐年降低,其中2010年首次无酸雨测出(见图1-4)。
1.2城区大气环境污染特点分析
渭南市城区2006-2010年大气各污染因子变化图(见图1-5)表明:大气污染物三项指标值浓度在全年季节上表现出明显的“U”字型,其中一、四季度指标值较高,二、三季度指标值较低,这既与渭南市地处西北内陆地区,春冬两季干旱少雨,自然扬尘较大有关,也和辖区内燃煤电厂较多,以及燃料以煤为主产生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有关,同时和渭南市春冬两季大气扩散能力弱、自然净化力差有关。
1.3污染物小时浓度分布规律
根据监测资料,对渭南市城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24小时浓度分布进行分析,大气环境污染物在小时浓度分布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特别对于污染严重的春冬采暖季节,SO2小时浓度在早晨7时至9时,中午11时至13时,下午17时至晚10时均表现为峰值。据调查,这几个时段均为采暖季节城区采暖锅炉运行的高峰时段,由此可见,城区大气污染和城市生产和居民生活方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2.影响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分析
2.1政府重视是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好转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渭南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环保工作,“十一五”期间环境监管力度不断加大,随着渭南市创国卫、创省模范城市工作的逐渐深入,城区绿化、硬化工作进展显著,燃煤电厂脱硫设施的建成运行,城区煤改气面积不断加大,使得大气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污染逐年下降,环境空气质量不断得到改善。
2.2城市能源结构的调整将影响城区环境质量的提高
随着城区燃煤锅炉改造的展开,近五年二氧化硫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自2008年连续三年二氧化硫年年平均浓度低于国家二级标准。造成城区二氧化硫浓度下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辖区内四大火力电厂脱硫设施的正常运行,使区域大气环境二氧化硫值降低;二是城区燃煤锅炉改造的加快,使用清洁燃料,使城区二氧化硫浓度下降明显。
2.3 气象条件对大气环境污染的影响
渭南市地处内陆,距海洋800公里,在陕西气候区划中属关中平原暖温带湿润性气候区。其大气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PM10)。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渭南市所在区域气象条件较差,干旱少雨直接导致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增加,作为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对照点的区农科所监测点的值明显偏高,与监控点(渭南报社、市体育馆)可吸入颗粒物监测值差距较小,区域大气环境可吸入颗粒物本底值较高;二是渭南市冬春季广大农村植被减少,土壤,城区硬化、绿化面积不足,通风容易起尘;三是建筑施工场地缺少防御,造成二次扬尘和机动车烟尘;四是城市水域面积较小,小气候干燥缺乏湿润,调节功能差;五是区域静风频率偏高,造成大气污染物扩散能力较差。
3.渭南市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渭南市城区大气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应该从环保工作实际出发,同时结合西安、咸阳两市城考、创卫的工作经验,对改善渭南市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提出以下建议:
3.1 继续加快城区燃煤锅炉改造。加大宣传力度,取缔燃煤锅炉明火亮灶,改用清洁燃料,以降低城区局部二氧化硫浓度。
3.2 合理控制城区机动车保有量,开展机动车尾气监测工作。一是过境车辆不得进入城区,绕道行驶。二是机动车尾气排放不达标车辆,不得驶入城区或上路行驶。三是对城区各种农用车辆、四轮车等划定时间段和行驶路线,这样既减少了二氧化氮排放量,又降低了由于车辆行驶引起的二次扬尘。
3.3 加快城区绿化、硬化工作,尽快启动渭南城区南塬绿化工程。结合创卫、创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工作要求完成城区道路硬化工作,加强建筑工地的监管工作。一方面城区建筑工地施工必须利用洒水、盖篷布等有效手段防止二次扬尘。另一方面,控制施工时间,根据气象部门气象条件不宜施工的坚决不允许进行取土、回填等工程,重点对城区两个大气环境监测点周围1.5公里范围内从严控制。
3.4尽快改变城区道路保洁方式。应尽快购置多辆道路清扫车辆,避免因手工清扫引起道路二次扬尘,并加大洒水频次。
3.5尽快落实城市近期规划,加大城区水域面积,调节城市小气候。
参考参考:
河北省社科联课题:现阶段我省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矛盾问题研究(200803006)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
目前,关于城市化定义的观点有很多,总的来说认为城市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二是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大,即原有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和新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三是产业结构的演进,即由传统的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大力发展城市化有利于缩小城乡间经济、教育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距、增加就业机会、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河北的城市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生态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但由于城市人口的逐渐增加、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承载能力逐渐降低,城市环境污染变得日益严重,阻碍了河北的可持续发展。
一、河北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
由于河北的产业主要是以矿产资源和钢铁等重工业产业为主导,对一次性能源消耗严重,并且这些能源的使用是造成河北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另外,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城市规划不合理、政府环保措施执行不力等原因,加剧了环境污染的程度。
1、空气环境。近年来,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空气呈煤烟型,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这也是导致河北酸雨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表1)
2、水环境。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是困扰河北水环境的两大难题。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河北地下水位一直呈下降趋势,地下水蓄存量正逐渐减少。与此同时,水环境的总体污染程度正逐年增加,2004~2007年河北省废水排放总量分别达到了20.6、19.6、22.23、22.29亿吨。
除上述水环境污染外,河北的海洋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破坏。近年来,河北赤潮现象一直发生,并且面积越来越大,2006年发生的第四次赤潮面积就达到大约1,600平方公里,而2007年在秦皇岛附近海域海洋发生赤潮4次,其中有3次被确认为有毒赤潮,在秦皇岛海域尚属首次。
3、农业环境。由于河北水资源的匮乏,导致部分地区的农民使用污水灌溉农田,且面积正在逐渐扩大,再加上农药等化学药品的使用,使得耕地质量降低,农业污染事故频频发生。从2004年到2006年,河北省发生农业污染事故分别达25、35、36起,污染耕地面积分别达938.5、2,121.5、2,583公顷。
受污染耕地面积的扩大和耕地质量的下降不但使河北遭受了不少的经济损失,还使本已逐年减少的耕地资源显得更加紧张,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人均平均水平。
二、环境问题对经济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北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无法否认的是,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环境的损害为基础的,明显与环境保护之间不协调,这无形中又增加了经济的支出。
1、直接经济损失。主要是指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比如,由于污水灌溉、工业废气的排放、劣质农药的使用造成的耕地污染、水资源污染,导致农产品产量减少形成的经济损失;由于矿业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公共设施破坏、地质灾害等形成的经济损失;由于酸雨造成的农作物大幅度减产、房屋建筑的腐蚀等形成的经济损失;赤潮对水产养殖业、海洋旅游业的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由于耕地污染引起的农产品产量减少,造成的经济损失。
2、环境治理支出。主要是指对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投资。比如,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废弃物的处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等。这部分的支出金额是较大的。河北2004~2006年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投资分别达到了147.61、191.37、167.03亿元。对于环境治理的支出能够起到改善环境污染的作用,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如果我们在城市化发展的初期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就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也就会减少这部分的支出。所以,环境治理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补偿性特征。
3、预防性支出。这部分支出主要是为了避免、预防环境污染而做出的。比如,环保部分的管理费、环境监测支出、环境保护的培训费和环保宣传的支出,等等。预防性的支出不但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还能够帮助政府和企业减少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补偿性支出。
4、机会成本。这主要是指因环境污染问题导致的其他产业发展受阻的机会成本。比如,因为生活垃圾侵占土地,导致土地无法用于耕地、建筑等其他用途的损失等。
5、健康成本。由于环境污染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恶劣影响,由此导致疾病的发生所引发的经济支出。如因患病引起人们的收入损失和包括药费、检查费在内的医疗费用等。
三、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
1、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城市化的过程包括产业结构的演进,即由传统的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而河北由于以重工业为主,成为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资源的消耗大户,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能源的大量消耗是造成河北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以此推进河北的城市化进程,改善河北的城市环境。
(1)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河北具有优秀的旅游资源,自然风光秀美,是全国唯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山地、高原的省份。除现在已有的秦皇岛、承德等较为著名的旅游资源外,河北还有很多尚未开发的乡村旅游资源。比如,历史古城卢龙、玉田等。通过乡村旅游业的开发,有利于加快农村交通、垃圾处理、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由原来依靠种植、养殖为主变为发展旅游业为主;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促进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加强旅游业的管理,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2)大力发展食品业。河北有许多的土特产品和风味小吃享誉中华,很多在国内外市场都是供不应求的。比如,坝上高原的口蘑、京东板栗、昌黎的葡萄酒等。河北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应该大力发展食品业。借助旅游业,大力发展旅游食品,带动地方经济。
(3)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近年来,河北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不错,如保定的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年产太阳能电池200兆瓦。河北有很丰富的新能源。如作为农业大省,河北小麦的种植面积大,产生秸秆多,通过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就能实现变废为宝。另外,河北省地处环渤海地区,有着丰富的海洋能源资源,可以利用潮汐这种洁净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进行发电。
(4)大力发展体育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问题日益重视,逐渐加强了对体育的要求,而且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秦皇岛作为足球分赛场已经具备了承接国际赛事的能力和条件,可以说河北的体育业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进步,创造再就业的机会。比如,体育场馆的建筑可以带动制造业的发展,体育赛事的举办可以带动广告业、食品业、服务业的发展等。
2、发展循环经济。传统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而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路式的反馈流程经济模式,强调资源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这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1)通过科技创新,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依靠科技创新,改变高能源、高消费、高排放、低效率的生产模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或淘汰有害原材料的使用,减少产品使用对环境的污染,尽可能地使用可再生资源,有效地进行废物利用,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
(2)倡导绿色消费。消费的增加往往会增加对资源的索取及对环境的破坏,因此人们应该树立节约、环保的消费模式,减少污染。提倡消费绿色产品、绿色能源。这些产品不但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最主要的是他们可以回收利用,是可再生能源,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
3、以预防为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化的发展应改变过去那种先开发后保护的方式,改为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预防环境污染为主的发展模式。科学地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充分考虑城市性质、规模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立足实际情况,依靠相关条件,合理进行城市的规划和布局。这不但能够有效地防止对环境的污染,也可以降低对环境破坏的补偿成本。在规划时,我们要尽可能地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将可以进行循环生产、相互利用的企业集中在一起,实行生态工业链园区布局,实现污染的少排放或零排放。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111-02
Analysis of Status Quo of Domestic Livestock & Poultry Breeding Pollution and Research on Legal Issues Regarding Pollution Control
Yao Lihua
(Rudong Coun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Rudong,Jiangsu2264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increase in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ndfast development of the livestock & poultry breeding industry, the pol-lution from livestock & poultry breeding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discharge of substantial waste and sewage brought by breedi-ng has seriously damaged and affected th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led to the unceasing occurrence of cases concerning masses’enviro-nmental complaints and pollution disputes. Although China has introduc-ed a range of laws & regulations, policies and standards regarding con-trol of livestock & poultry breeding pollution, in face of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situation of livestock & poultry breeding pollution nowad-ays, some problems and drawbacks which need to be improved and solved
desperately can still be found in these laws &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rising from livestock & poultry breeding, main reasons for the p-ollution, and legal factors for inadequate control of livestock & poul-try breeding pollution,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s to solving the pollution under the rule of law.
Key words:Livestock & poultry breeding;environmental pollution;countermeasures;legal research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养殖所带来的大量废物和污水的排放,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影响,并导致群众环境投诉和污染纠纷案件不断上升。因此,如何整治畜禽养殖污染,利用各种手段促进畜禽养殖业规范、可持续的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亟需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
1 我国农村畜禽养殖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在我国传统历史上,农村畜禽养殖业大多数以家庭分散养殖为主,畜禽排放的废弃物主要用于农田施肥,形成以“养殖-肥料-种植”良性循环为主的生产模式,对生态环境基本不造成污染。但是,随着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和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养殖业与种植业相分离,养殖产生的粪便类废弃物不能及时合理地利用于土地,直接导致了畜禽排放的废弃物被四处堆放或随意排放到河流、沟渠等水体中,对农村水、大气、土壤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与破坏。
1.1 水环境污染
畜禽粪尿、圈舍冲洗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等化学物质,这些污染物质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地表水体中,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生动植物缺氧死亡,水体发黑发臭,河流或鱼塘丧失其原有的灌溉、渔业功能。此外,畜禽粪便的有毒有害成分还会通过地表径流渗入地下水循环系统,一旦影响地下水体水质,将很难治理和恢复,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会得到净化。
1.2 大气环境污染
畜禽粪便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发酵后会产生大量的氨气、硫化氢、粪臭素、甲烷等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害气体。这些有毒、恶臭气体进入大气层后会不断扩散,破坏空气质量,在通过呼吸道系统进入人体后,还会引起各种呼吸道疾病,危害周边居民身体健康,影响其正常生活。
1.3 土壤污染
畜禽粪便直接堆放在农田上,畜禽污水渗入土壤表层,会导致原本疏松的土壤空隙堵塞发生板结,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影响土壤质量,影响农作物生长。另外,畜禽喂养所用的饲料添加剂中含有的一些重金属物质,若随着畜禽粪便渗入土壤中,还会造成重金属的富集使得土壤无法吸收和消解,导致土壤功能变差。
1.4 传播病菌
畜禽废弃物的污染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以及滋生的蚊蝇等,会使环境中病原菌种种类增多,造成人、畜传染病的蔓延。当发生猪流感等人、畜共患病疫情时,还有可能给人、畜带来灾难性危害,对人的健康造成威胁。
2 我国农村畜禽养殖业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农村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的原因很多,因各地情况不同,主要影响因素也不同,分析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2.1 畜禽养殖方式转变
过去畜禽业多为分散经营,畜禽饲养头数少、规模小,畜禽废弃物一般可及时处置,对环境影响不大。但最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禽养殖业迅猛发展起来,养殖模式逐渐由原来的家庭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方式转变,各地城市近郊和农村纷纷兴建了大量的畜禽养殖场,导致产生污染物往往集中在某一区域,超过了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造成环境污染。与此同时,分散的个体养殖模式也并未消失,仍呈扩张趋势,区域畜禽总数不断扩大。
2.2 养殖技术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养殖场、养殖户普遍采用清水冲刷圈舍、清理畜禽产生的粪便类废弃物,这种干湿不分的养殖和污染物处理方式,导致了大量的污水、废物产生,不利于粪便的收集与综合利用,从源头控制污染。
2.3 选址布局不尽合理
由于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规划,更多地是自发地、单纯地面向市场需求自由发展,导致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在行情见好时投入到畜禽养殖中。他们通常利用自留地及宅基地周边建设圈舍进行畜禽养殖,并不考虑场所选址是否符合用地规划和环保要求,其中一部分甚至没有达到远离饮用水源、远离居民和敏感目标等基本环保要求。
2.4 环境意识比较薄弱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及损害不仅是眼前的,更是长远的。大批畜禽养殖者只注重当前经济效益,并不重视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污染防治工作,使得大量畜禽养殖废弃物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环境中。而且作为农村工作的主力军,一些镇村干部也存在着重发展、重富民、轻环保的思想,致使环境监管不到位,畜禽养殖污染日趋严重。
2.5 防污制度不够完善
尽管国家环保部于2001年颁布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对生猪存栏500头以上、鸡3万羽以上、牛100头以上及同类别的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要求,国务院也于2013年11月11日颁发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但这两部法律法规也仅是针对畜禽规模化养殖场所制定的法律法规,目前大量存在的非规模化养殖场、养殖户还是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导致现在大量的非规模化养殖场、养殖户的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2.6 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
当前,大量的非规模化的家庭式畜禽养殖户基本都未建设合格的污染防治设施,绝大多数只有一个简陋的粪便、废水收集池,产生的粪便、废水经简单贮存后就直接排入沟塘或河流,对于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而言,虽然建有污染防治设施,但为了节约成本,往往也仅限于建设收集池、沼气池等简单的处理设施,防治措施并不能满足环保达标排放的要求。
2.7 环境监管不到位
长期以来,农村畜禽养殖污染的环境执法一直是环境监管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环境监管不力或不到位的情况。主要原因是现在畜禽养殖污染面广量大,各执法单位还存在法难以责众的心理,而且基本面对的都是普通老百姓,各单位在执法时更会慎之又慎。
3 我国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不到位的法律成因分析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日益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环境监管不到位、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农村环境法律制度不健全等,下面主要对我国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不到位的法律成因进行简单分析。
3.1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不健全
目前,关于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方面的主要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两部专门法律法规和其它零散分布在其他法律中的条款,这些是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开展执法监管的最主要的依据。虽然新《环保法》对畜禽养殖场的选址、建设和管理提出了相关规定和要求,但主要针对的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对非规模化畜禽养殖却无专门的技术规范和法律规定,导致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环境问题发生时,执法人员准备执法处罚时却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的尴尬。
3.2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环境执法薄弱
当前,国家在对城市和工业企业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环境执法监管投入却非常不足,执法力量和资金、技术投入均非常有限。目前,我国现行的环境监管体制一般是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才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但在与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接触最直接的乡镇,却一般只有一至两名人员负责环保工作,根本无法做到对农村大量的畜禽养殖户进行全面、及时的环境监管。
3.3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环境侵权追究不足
近几年来,畜禽养殖污染对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渔业养殖、农田种植造成损害的情况越来越多。目前,我国多部法律对环境污染的侵权责任已有规定,比如《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因水污染受到损害的当事人,有权要求排污方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侵权责任法》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些法律条文对农民维护其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支撑,但是在损害赔偿数额方面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当农民在追究人身健康、财产损失的同时想进一步追究精神损失、自然生态破坏损失时,却无法得到明确的法律保障。正因为法律制度上的缺陷,环境污染损害范围和赔偿范围的不明确,造成近年来虽畜禽养殖污染纠纷频发,却很少有人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这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放任了污染环境行为的发生。
4 法制化解决畜禽养殖污染的对策与建议
畜禽养殖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已到了迫切需要解决的地步。目前,国家环保部也正在全国积极开展农村面源污染的专项整治工作,投入大量资金整治畜禽养殖污染问题。除此之外,该研究者认为可能还需要在法制层面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 完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立法
新修订的《环保法》规定,从事畜禽养殖和屠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对畜禽粪便、尸体和污水等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置,防止污染环境。该条款规定,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人,只要从事畜禽养殖就应当承担对畜禽粪便进行科学处置、防止污染环境的责任。目前,我国已对畜禽规模化养殖场污染防治有了比较全面的法律规定,但对非规模化畜禽养殖还缺乏详细的法律规定,应尽快出台相关规定,将达不到规模养殖标准,但已达到一定养殖规模的养殖户也列入法律监管的范围,使得农村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有法可依。另外,国务院颁布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规定,畜禽养殖场的具体规模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很多省份至今还未明确具体规模标准,环保部门与农业部门就规模划定标准意见还没能达成一致,政府应做好协调牵头工作,在结合本地养殖规模与污染状况的基础上明确规模标准并颁布实施。
4.2 完善畜禽养殖污染执法与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究其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环境执法力量薄弱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为加强农村环境执法力量,可在乡镇一级设置由环保部门直接领导的环保执法机构,配备环境监管设备和专门执法人员,在村一级设置一至两名专职或兼职的环保监察员,并保障他们执法经费,安排他们定期对镇村的各类农业污染源进行监督与管理。一旦发现畜禽养殖污染行为时,要第一时间展开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向县级环保部门报告,及时处理。另外,还应建立畜禽养殖污染联合执法机制,由农委牵头环保、国土、畜牧兽医站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定期对畜禽养殖场进行执法检查。此外,还需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执法监督机制,除加大对各级政府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方面的考核力度外,还可以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环境执法监督,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与维权意识,达到监督农村环境执法的执行力与效率的目的。
4.3 完善农村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
当前,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件中一般只对直接损失进行赔偿,对潜在的、间接的经济损失,比如精神损失等却赔偿很少或不予赔偿。显然,这一局面不利于公民环境权益的维护。为了使环境污染受害者或民间组织能够通过法律的途径去维护个人环境权益或社会公共利益,促使环境污染者在无法逃避赔偿责任的同时能够积极主动地防止环境污染,应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明确农村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范围、赔偿数额等,这不仅会使受害人的损失得到公平、合理的赔偿,还会促使养殖者在巨大的赔偿数额震慑下积极采取措施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减少环境污染行为的发生。此外,还可以尝试建立农村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基金,一旦发生畜禽养殖污染损害,在未查明责任之前,可以先由该基金补偿环境受害人,使受害者的损失得到及时赔偿。
4.4 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及个人的环境责任
农村畜禽环境污染防治需要政府、企业、农民各方面的广泛参与与推动,三者缺一不可。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各级人民政府保护环境的主导责任,促使其积极履行防治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职责,切实提高环境执法监管水平和环境公共服务能力。其次,明确农村畜禽养殖企业履行防治污染的主体责任,要求其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加强废弃物污染防治,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并承担其因养殖活动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的责任。再次,要进一步明确农民保护环境的责任与义务。农民环境维权意识的高低间接影响到畜禽养殖者防治污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此就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报刊杂志、镇村广播等多种途径向农民宣传农村环境保护知识、环保法律法规、环境维权方式与途径等,达到督促畜禽养殖者自觉防治污染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