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教育案例

初中语文教育案例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语文教育案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语文教育案例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117

衍生式教学就是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以及教学背景来对教学进行灵活的调整,从而达到共建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综合素养的目的。但是前提是要有弹性预设。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着重把握“衍生”的理念,根据教材中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反映情况灵活的调整教学进程。同时在预设的时候,应该突出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在课上,要预设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还可加强学生间的学习交流。

一、开拓教学空间,把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语文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归于生活。生活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二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空间只局限在课堂上,会使得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的内涵,因此,除了在课上传授课本知识还要开发利用社会上的资源,将课堂延伸到学校外,让学生去了解社会生活,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1. 具有选择地运用课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具有选择性的使用课本,没有必要将整本教材都讲解,比如说书上的自读课文,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画出学生自己疑惑的地方,然后在课堂上讲解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其次,老师也可以选一些具有时代性并且符合学生水平的读物,让课堂更加具有开放性,教材更加充实。

例如:鲁迅的《风筝》就可以以开发课外教学资源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延伸,因此选择清代诗人高鼎的《风筝》一诗导入。

师:“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旱,忙趁东风放纸鸢。”同学们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情景?

生:主要写了儿童在誊天放风筝的情景

师:好多同学都有过放风筝的体验,能说一下你们放风筝的感受吗?

生纷纷回答(学生结合了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然有话可说)

师:如果你想放风筝却被粗暴的阻止时,内心的感受会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自然的引入了本文的难点:在误解和冲突中表现亲情。)

在课后的结尾处,可以选择课外短文《风筝》与课文比较阅读,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多角度阅读训练,这样教学延伸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丈本《风筝》的领悟,把全文的难点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延伸材料,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将课堂内外联系起来

在衍生式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可以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来开设第二课堂,把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既拓展了教学空间,同时也使得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拓。

3. 重视学生的思维与体验

这主要是重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以及学生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但是它的前提是尊重文学作品。在此期间,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阅读体验的感悟,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化以及独特性,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够与作者相匹配,产生共鸣。

二、延伸教学内容

教师在可以整体把握课本的情况下,以教学目标作为依据,紧扣教材来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在延伸学习内容时,教师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紧扣教学目标

我们应该知道,延伸的教学内容是属于课本范围之外的,所以它必须服务于教学的目标。在对知识进行拓展的时候,要进口教学目标,不可搞形式主义。

2. 延伸适度

教师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拓展栝伸,并且不随意延伸,尽量把握延伸知识的度。

3. 注重创新

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延伸的形式需要多样化,具有新颖性。如在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本文与朱自清的《春》来进行比较阅读。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选用延伸的形式,从而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整合学习方式

在国内目前最常用的主要有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传统的教育学习方式,另外一种则是学生主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前者主要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依赖性还有受动性的基础上,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还有合作性,总而言之,这种学习方式是一种封闭式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后者则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和合作性,主要提倡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成为真生的学习的主人,换言之,这就是一种合作的、发现的学习方式。其实这两种学习方式都各有各自的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关键的是我们应该以哪种学习方式为主,哪种学习方式为辅。

在新课改中,改革重点便放在了学习方式上,并且学习方式还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步骤。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从片面失调调节为整体和谐,还可以使学生彰显自己的个性。比如说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会自我调控;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既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也可以使学生领会到合作的真谛。然而,这也仅仅是这几种学习方式的优势所在,并不代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就是学习语文的全部。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或许会更适合。因此,在衍生式教学中,应该让教师学会把多种的学习方式整合起来,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2

二、热现象

固体熔化时吸热,液体蒸发时也会吸热。如遇到发高烧的病人时,可以采用物理降温,先将病人的体温降下来,再送去就医,为病人争取宝贵的救冶时间。物理降温就是用冰袋、酒精等物质与病人的身体直接接触,通过熔化或汽化的方式将病人身体上的热量及时带走,以达到降低病人体温的目的。液化放热———这就是高温水蒸汽烫伤比开水烫伤更要严重的缘故。教师要教育学生远离高温水蒸汽,防止被烫伤。烫伤患者马上用冷水吸热降温,是利用水的比热较大的知识。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方式之一。不接触和远离高温物体,可以避免被烫伤。做功是改变内能的一种方式,摩擦生热就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不能用手去接触长时间下坡后的自行车的钢圈,以免烫伤。

三、力现象

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具有的保持物体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可利用惯性解释说明与惯性相关的交通法规,如前排乘客必须系安全带,严禁超载,两车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车距等。为了防止惯性对人造成的伤害,教育学生不能从运动的车辆上随意下车,在运动的车辆中要坐好、扶好,骑自行车时同样也要保持两车之间的车距,遇到障碍物要提前刹车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给物体施加一个力,同时也要提防物体给我们的反作用力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压强的大小与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靠近或与人体接触的物体尽量要宽大,如书包的背带、皮带等物品。使用铅笔、钢笔等尖锐物和刀、斧等锋利物品时要注意安全。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两个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并且存在着压力差。如果下表面的压力不存在时,物体将丧失浮力。所以在有淤泥沉积的水域游泳,学生会很容易造成溺水事故。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体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告诫学生不能跑到火车道旁玩耍,游泳时不要靠近游轮,以免被火车或游轮“吸”过去而酿成悲剧。龙卷风能将行经处的物体包括人吸入并卷上空中,是一种很危险的自然现象,应教育学生不能追风而行,应避风而行。

四、电现象

触电是电流流经人体的现象,轻者使人受伤,重者会使人丧生。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学习家庭电路后,有个别学生会在家里连接一些简单的电路,切断电源后再动手连接组装,就可以避免触电事故的发生。为了防止触电,应牢记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的原则。雷击也是一种触电事故,并且是一种很严重的触电现象。在讲到这一部分知识时,笔者都会借机给学生普及防雷的要领和措施。

篇3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的概念,能说出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常见得温度值。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2.了解体温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

3.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过程与方法

养成使用仪器和探究其物理原理的好习惯,体验学会使用一种新仪器的愉悦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温度计的使用。

2.难点

温度计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阅读法。

四、教学器材

演示实验器材:各种温度计(各1支)、各种温度计挂图(各1副)、演示温度计(1支)、烧杯(3只),分别盛冷水、温水、开水。

学生实验:烧杯(2只)盛半杯冷水,一杯热水、温度计(各1只)

辅助教学资源:多媒体或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热现象是指与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

我们生活中都用哪些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学生思考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形容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这样是否就能准确区分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学生议论。

教师讲述:这样的形容非常的粗糙。如: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认同所研究的问题)。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用温度的数值比较准确区分物体冷热程度。

【新课教学】

一、温度与温度计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在生活与生产中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单位。

在科学研究中使用热力学温度,有关热力学的温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加油站”的内容。

2.单位:

①常用单位:摄氏度(℃)

②SI单位:开尔文(K)

3.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T=273+t

教师讲述:温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如:地球平均气温的升高使人们看到环境的污染导致“温室效应”;“SARS”传播期间,发病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体温升高;许多食品、药品的保鲜、保质都要在一定的冷藏、冷冻温度范围内;气温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科学研究的许多都要在一定温度环境下进行……因此,我们需要了解有关温度和温度测量的知识。

教师讲述:自然界中的物体,温度高低相差很悬殊。请大家读出图各种物体温度值,要求大家能说出生活中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并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说明:引导学生参与探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讲述:我们对于温度高低的判断往往用皮肤的感觉。现在请同学们来做个实验探究。三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现请一位同学将左手食指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中。

说明:一名同学上前面来操作,同学们认真观察,比较两手指的感觉,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述: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判断就必须进行测量,要进行测量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

二、测量工具──温度计

教师讲述: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使用温度计测量过温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些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常用温度计(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表)实物挂图让学生观察,并让用手捏住温度计使它升温,放手使之降温,引导同学们思考温度计的原理。

提问:温度计中液体上升和下降跟温度的变化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后并回答,老师给予适当的点评和引导。

学生意见统一后,教师予以概括总结并用板书。

1.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提问:前面我们已经观察过温度计的实物和挂图,都知道温度计上都标有刻度,你们知道温度计是怎样刻度的吗?

(引导学生找到温度计刻度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的启发: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多少?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多少?

学生讨论后回答。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100℃。

讲述:摄氏温度就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1℃如何刻度呢?

学生思考,讨论,形成正确的观点后汇报,在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教师板书

2.摄氏温度的规定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

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温度计是常用的温度计,分别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表。

教师让学生再仔细看一看桌上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的量程有何不同,想想温度计中的液体有何不同。

(提示:常用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应处于液态,才能正常使用。根据用途不同,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的量程不同。参考值:实验室用的温度计:-20℃~110C;寒暑表:-20℃~50℃;体温计:35℃~42℃;固态汞熔点:-39℃;液态汞沸点:357℃;固态煤油熔点:低于-30℃;液态煤油沸点:150℃;固态酒精熔点:-117℃;液态酒精沸点:78℃。)

工作液体的选择原则:一是液体存在的温度范围要宽,即凝固点要低,沸点要高;二是液体的膨胀系数要大;三是液体要纯净,不沾污玻璃,不侵润玻璃。

3.常用温度计的种类:

(1)实验室温度计

(2)寒暑表

(3)体温表

①特殊结构:缩口

教师讲述体温计盛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得非常细的缩口,测体温时水银膨胀能通过缩口回升到上面玻璃管里,读体温计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来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缩口处断开,仍然指示原来的温度。所以体温计离开人体后还能表示人体的温度。要使已经升上去的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可以拿着体温计上端用力向下甩(不是体温计的普通温度计不能甩)。

②液体—水银量程:35℃~42℃分度值:0.1℃

体温度计的使用规则:

①不能用常用温度计直接测量火焰的温度,原因之一是火焰的温度超过了常用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另外火焰还可能使玻璃熔化或使温度计中的液体沸腾;

②寒暑表的测量范围的上限不会超过50℃,而沸腾的

水面上,水蒸气的温度会达到近100℃,所以不能用寒暑表测量沸水及沸水面上的温度;

[NextPage]

③测量液体温度时,如果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放在液体的中间部分,而是靠在了容器的侧壁,而侧壁因液体与外界发生热传递,其温度会低于或高于液体平均温度,使测量不准确。容器的底部也会因为加热,温度高于中间部位的液体温度。所以,应该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液体的中间部位进行测量。

请同学们在综合第十一章有关温度计使用注意事项,总结如何正确使用常用温度计。教师予以适当的指导。

说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正确的予以肯定。

学生意见统一后,教师予以概括总结并用投影出示。(小黑板展示)

4.液体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1)使用温度计前:①选择量程合格的温度计,若待测温度高于温度计的最高温度,温度计会胀破;若待测温度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则测不出温度值。②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测量时能准确读数。③确定零刻线。

(2)使用温度计时:①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②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待测液体中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否则示数会降低。同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若斜视会产生误差。

学生实验:测出半杯冷水的温度,并不断向冷水中加热水后分别测出其温度的情况。

教师巡视并予以适当的指导。

教师讲述:温度计的种类很多,下面再向大家介绍几种温度计。

数字式温度计:根据物质导电性与温度的关系制成。感温元件将所测温度变化而发生变化,通过数字电路在液晶显示屏上显示温度值。

双金属片温度计:双金属温度计是由两种不同膨胀系数彼此牢固结合的金属作为感温组件的温度计。感温组件随温度变化而发生形变,其自由端带动指针旋转,从而测得被测介质的温度,并直接通过表盘显示。

彩色温度表:根据高温物体的颜色与温度的关系用对照的方法估测出物体的温度。

告诉学生除了书上介绍的温度温度计外,在生产和科研中用到的温度还有很多种,例如:

气体温度计(gasthermometer)利用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压强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或压强不变时体积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制成的温度计。前者称为定容温度计,后者称为定压温度计。常用的气体有氢、氦、氮、氖、氧和空气等。用接近理想气体的氢气(或氦气)制成的温度计精确度高,且测量范围较广,所以常用于精密测量。

辐射高温计(radiationpyrometer)利用高温物体的热辐射来测量其温度的一种高温测量仪器。这种温度计可以不直接和被测物体接触而在远距离测量,所以可以用来测量星体温度。辐射高温计实际测量范围约为500~1600℃。

光测高温计(opticalpyrometer)利用炽热物体发的光测量其温度的一种高温测量仪器。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1.温度是表示物体_____的物理量,生活与生产中温度的常用单位是_____。

2.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____的原理工作的,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_____;被测温度不要超过温度计的_______;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_____。

3.读出图中,2时、8时、14时、20时这四上时刻的气温。

2时_________℃

8时_________℃

14时________℃

20时________℃

4.用体温表测得某人的体温是38.5℃,用后没有甩过就又接着测第二个人,示数可能会怎么样?

篇4

案例教学的本质决定了它具有传统理论教学难以具备的特性与优势,通过多年对数学案例教学的不断实践与探索,其作用已日渐显露。如:

(一)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的

传统数学教学固守在高深的数学理论殿堂,让绝大部分初中学生缺乏兴趣。而案例教学把课堂带进了一个真实的世界,把对枯燥、乏味的公式、定理的理论推导转化为对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案例分析来加以印证。数学课堂上的案例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以及数学具有无穷的魅力,从而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案例教学以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探索问题为过程,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调动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通过案例教学,让数学在实际的应用中展现出了活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教学产生互动的有效手段

案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式教学。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合作的主持者,充分发挥导学的作用,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关于所学理论与所用案例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学,并组织好有不同认知的学生之间的争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质疑对方的假设前提、立场、意图和观点,然后展开激烈地争论,不断深入,最终达成共识。整个过程,学生都是亲自参与其中,亲身经历了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以及公式、定理的形成,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得到极大调动。

二、数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案例教学的实践中,发现了一些认识上或方法上的误区。

(一)案例教学就是多举例

笔者认为,案例教学与举例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在目的上,举例法只是信手拈来,对知识点起到说明作用。案例法则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形式上,举例法是列举一些典型的例子来说明理论。案例法则通过师生的分析、讨论、交流,旨在发现案例中所蕴含的基本理论或原理;在学生的反应上,举例法对于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有较好的作用,但在能力的提升方面并无多大效果。而案例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更提高了学生分析、推导的能力,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中心是教师

案例教学的真正的“中心”是学生,教师是幕后的“导演”。无论如何,导演代替演员来表演,从头讲到尾,“越俎代庖”,使案例教学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成了个人表演的舞台,则是失败。

三、不断优化和提高数学案例教学的手段与方法

(一)教学案例的设计,要为有效课堂服务

教学实践证明: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有层次性,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得到葡萄”之感;而且要使问题有挑战性,要给学生留有做数学与思考数学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有畅所欲言的机会。

案例:在教学“实数”一节时,教师安排了一道思考题:两个无理数的和是否一定是无理数。教师给学生两分钟时间,要求他们先各自独立思考再发言。大多数学生列举了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来说明问题,如π与-π等,也有学生列举了诸如-2与2-此类的相反数来解释。在教师将要为这个问题画上句号继续教学时又见有学生举手,在那一瞬间教师犹豫了,要让这位学生再发言吗?时间很宝贵啊!但最终还是让这位学生发言了:如果以a=1.414141414…b=1.323232323…,a与b都是无理数,但a+b=2.737373737…却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学生举出了一个成功的反例,巧妙地从另一角度解释了这一问题。这个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发言的机会,才使得学生有了种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一种比一种巧妙,最终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生成。

篇5

在汉语中,智慧即“能够迅速、正确、灵活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智慧不同于一般的智力和智能,而是一种高阶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人们对智慧教育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信息技术与智慧教育对人们教育思想影响较大。其中唐烨伟博士通过实践研究,按照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程度将智慧课堂和教学划分为四个层次:①平移型应用。将书本中的知识平移到媒体环境中,此种应用将媒体当作一种教学工具,先进于原始的教鞭、黑板,促进教育发展,但不能使教育产生革命性变化。②按照整合点针对型应用。相比第一层次该应用能够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应用,节省时间,提升效果,但教学模式、教学思路等仍沿用传统方式,不能使教育发生革命性变化。③学习方式方法变革型应用。在理想条件下设计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突破媒体技术、教育思想等的束缚,理想设计,尽量满足,这为教学、学习带来很多变化,是目前教育已经达到的层次。④智慧型应用。在该层次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构想该用什么样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技术变成学生构想和验证的工具,对教学产生巨大影响,也是目前教育致力于达到的层次。

由传统教育到智慧教育的演变,需教师、学生及技术经过一系列的发展进步,如技术经过智能技术的发展,在学习需求、教学需求等情况下由教师的教学工具变成教师的得力助手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工具(如图1)。

1.教师功能变化

传统教学系统中,教师作为课堂的绝对领导者,学生学习目标、掌握知识层次及过程、学习活动以及学习评价等均由其设计、制定并组织实施。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教师的教育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教师搜集资料方式开始多样化,教学相比以前也更加灵活多样,但总免不了“课堂主宰者”这一角色的担当。而智慧课堂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由传统的“教”转变为现代意义的“引”,由此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得到有效提升。

2.技术角色转变

随着多媒体、网络等技术逐渐渗透到教学系统中,技术由单纯地由教师使用转变为学生和教师都使用的角色。技术自运用到教学中以来,一直是教师教学资源搜集的工具,学生在学习中尤其是课堂上使用甚少,而在智慧教育中,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能力提升,技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学习的有力工具。

3.学生角色转变

在智慧教育中,学生从传统的知识接受加工机器,转变为主动学习构建的智慧者。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各方面通过智慧教育学习过程均得到有益锻炼和提升,是教学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关键。

首先,智慧课堂能够促进师生交互,优化师生关系,学生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由一般的单向传递(教师传递给学生)转变为双向传递(师生交互),师生更多地通过互动进行有效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实现个性化学习;其次,智慧教育中媒体角色的变化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媒体这一工具更好地吸收、运用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从而更好地激发下一轮学习的动力。

智慧教育有效提升语文学习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孕育出智慧教育这一高阶教育形态,相比当前教育形式更多具备公平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学习个性化等多个理想化教育的核心特征,更加适合语文学科的学习。

智慧课堂的开展,能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使其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等方面均实现个性化。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创新性得到有效提升,知识由原来的“给”转变为现在的“探”,由单一转变为多维,如对一个成语的学习,原来要求是记住、理解并知道成语来源,这些信息均由教师或课本给予,而在智慧课堂中则要学生自己寻找,并且学生还要寻找不同情境去运用知识,这样探究出来的知识比给予的知识更易于掌握,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信息技术在智慧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先进技术如网络学习空间、云平台、大数据等的快速发展,智慧教育逐渐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支撑下智慧课堂的构建也因此出现了新的契机。笔者就智慧课堂中用到的信息技术做了分类总结,并将教师和学生对其运用进行了简单分类(如图2)。

信息技术在智慧课堂中的运用,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是指能够触摸到的实物,如基本的桌椅、座位等一般教室中具有的,在图中没有特别提及,只提出智慧课堂中的电子白板和平板电脑,其中电子白板方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相比PPT更易操作演示;平板电脑则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使用的,方便师生之间资源的推送、管理和服务,是智慧课堂中主要的教学和学习工具。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极大地增加了其对知识的构建能力和创新能力,对课堂内外的学习产生有益影响;微课、网络和平台等软环境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互的有效工具,如教学平台、管理平台、评价平台、服务平台、云平台等有效满足了学生和教师的需要。

案例设计

《倡议书专题学习――做鸟类的朋友》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倡议书是由某一组织或社团拟定,就某事向社会提出建议或提议社会成员共同去做某事,以期完成某种任务或展开某项活动的书面文章。它作为日常应用写作中的一种常用文体,遵循一般书信的格式,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在现实社会中有着较广泛的使用。一般包括向谁倡议、倡议什么、谁倡议的以及日期,倡议书的规范格式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和落款五部分组成。通过专题活动学习明确倡议书的格式组成、适用对象、使用范围和作用,体验语文学习对日常生活的帮助,同时通过不同小组在课堂展示学习成果,能使学生扩大知识视野,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扩展合作学习能力,有效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2.教学对象分析

基于之前对语文的学习基础,学生已熟练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但对倡议书这一应用文还停留在知道、了解这一层面上,需要对这一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学生已适应小组学习法,并能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效沟通交流,组内基本能够合理分工,互相补充,合作探究学习可以较好地展开。对于资料的搜集,学生已掌握方法,并适应智慧课堂这一新型教学环境,对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方式比较感兴趣。

3.教学目标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倡议书的写作方法及要求;明确鸟类在文学、艺术、科学、生态环境等方面对人的影响;培养独立查寻资料和协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总结归纳,提高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倡议书的写作规范和写作内容。

难点: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5.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提供范围,学生通过电子书包、网络查找有关鸟的资料;温习微课《倡议书的写法》。

课上:

①情境导入(展示鸟的系列图片)。鸟以艳丽的羽毛、轻盈的身姿、美妙的飞翔点缀着大自然的美景,又以捕捉害虫、保护庄稼成为人类的朋友。在爱鸟周来临之际,今天我们开展的主题是“做鸟类的朋友”综合实践活动。

②出示活动任务,明确活动目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课前查找到的资料再次分类归纳(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任务,考察组织、分工、协调能力)。

③小组汇报展示。教师提示在每个组展示讲解的同时,其余三组要仔细听并且做记录。一个组讲解完毕后,会向其余三组各提一个问题。每个组回答正确与否,决定该组是否得分以及最终的自我检测评价等级。

结合活动目标设置组别,教师可将学生分成文学组、艺术组、生态环境组和生活科技组。

④设置问题。学生通过小组汇报学习,完成教师推送的题目,对自己的学习做一简单测评,明确学习成果和不足。

课后:各组进行自我检测评价,以帮助活动主体了解目标在活动过程中有多大程度的实现。教师提供《倡议书的写法》微视频,让学生拟写保护鸟类倡议书,学习倡议书的写法。教师适时总结倡议书的写法并点拨、拓展:鸟类在文学、艺术、生态环境、生活科技等方面对人类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动物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伙伴、朋友,我们要像保护鸟类一样保护它们。

智慧反思

篇6

一、用心理暗示了解学生的愿望

初中是积累知识和打好基础的阶段,语文更是我们一生都将接触的内容。在初中,很多同学会因内心的好奇或是青春的叛逆产生一些烦恼,或是做出一些错事,内心感到很茫然。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会想出一些办法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比如,写日记。虽然很多学生的文学素养不可能通过日记这一方式提高,但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叙事性的日记内容了解学生的困惑和苦恼。有的学生可能会在言辞之间指出语文教师的课太过枯燥,很多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各自玩耍,然后提出一些建议和自己的想法。这样教师可以根据这些诉求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或采用一些有趣的方法或游戏去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二、用心理暗示增强学生的自信

很多人都认为前期的教育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他们会沉浸在“自己不行”的魔咒之中永远出不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善于用眼神去鼓励学生勇于分享自己的答案,当学生思维不能跟上的时候,要用微笑激励学生,“你说得很好,不要着急,慢慢想。”或者在学生回答完之后给予掌声作为给学生的精神奖励。只是一个眼神,只是一个微笑,或许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但是对于单纯的孩子,对他们纯净的心灵来说却是一道无比绚烂的烟火。所以,用心理暗示为学生增加自信,也是当今素质教育下的一大进步。

三、用心理暗示使学生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篇7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农村中学生的听力水平与教学现状:笔者在每一次考试后对自己的学生进行了多次调查,他们最害怕、最讨厌的就是听力部分,失分最多的也是听力部分。毕业后很多成绩优秀的农村初中学生很难适应高中的全英文教学,高中教师的全英教学让他们如坠雾中,严重影响学习。有的学生甚至最后都自暴自弃,对自己多年的努力产生怀疑,失去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农村中学的听力教学是相当薄弱的。

二、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听力薄弱的原因

1.学生对学好听力的意识淡薄

农村中学的学生多半是留守儿童,学习不认真的多。他们有的连母语都不愿意学,更别提要把英语学好,尤其是听力知识。

2.母语的干扰

初中学生,尤其是在小学从未学过英语的初中学生,由于词汇量小,平时听英语的机会少,在听英语短文和较长的对话时比较困难。有些教师在进行短文或对话的听力训练时,为了让学生尽快地完成听力练习题,在教学中大量使用母语。许多学生在听到一段语音信息后,常受母语干扰,不能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因而影响反应速度和记忆效果。

3.教学硬件及软件缺乏

农村中学各方面的条件相对来说都比较差,不少学校发到教师手中的就是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有的地方还是几个教师共用一台录音机,影响听力教学,这些都是硬件方面的不足。而软件方面,学校为教师提供的学习和技能培训方面的机会极少,长期下来,使得教师素质跟不上现代社会发展和英语教学新要求,有些英语教师课堂上只注重语法知识传授,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另外,农村英语教学缺少语言环境和学习氛围也是一方面原因,多数学校甚至从未举办过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大赛等调动学生积极性之类的活动。

4.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在听力课中,许多教师充分利用45分钟时间,整堂课都是让学生在听材料—做题—对答案的过程中渡过的。久而久之,活泼好动的初中学生难免产生厌倦情绪。

5.缺乏听的技巧,学生自发的训练少

训练听力仅利用课堂中的精听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泛听;城市的中学生有时可以听听英语广播,上网听听英语,或者在家看看英语VCD,而这样的条件许多农村的中学生暂时还达不到。这一隐蔽的因素无形之中成为影响农村中学生听力成绩提高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6.教师方面

在农村中学,学生听力基础差,教材的难度无形之中就大了一些。教师在讲课时,听力材料听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再不行,干脆就写上答案再听;实在不行,听力课就不上了,把时间用来讲语法或课文。从短期来看,学生的考试成绩总体上看是高了,而长此下去,听力上落下的距离会越来越大。

三、解决方案

1.保证课时和训练量

为了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学校应保证足够的课时和训练量,确保每周有l~2节课的听力教学和训练,这样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教学,学生也有相当的机会进行摸索和训练。当然,平时大量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会使学生产生这样的误解——上课、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时候听一听就够了。

2.听力教学不能急于求成

听力训练应贯穿于日常的每一堂英语课中。教师要尽量用英语授课,加强听说教学的力度,彻底改变纯用汉语的翻译式教学方法。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尽量用英语表达思想、展开讨论、传递信息、回答问题,从而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英语语言环境。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加大录音磁带的使用量,采用预听、跟读等形式,将听力训练渗透于每堂课。

3.注意解决学生听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解决学生在听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语音辨别问题(诸如音节、重读、连读、失去爆破等),还是语言知识问题(词意、语法、句意等);是技巧问题(记录、捕捉关键词等),还是心理问题(紧张、焦虑、恐慌等)。而这些问题往往是直接影响学生听力理解水平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在听力训练教学中注意加以解决。

4.开展英语课外活动,重视实践练习

为了给学生创造语言学习环境,可以开展英语角活动,组建英语课外小组和英语演播室,开展唱英语歌曲、讲故事、朗读比赛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在语境中体会英语。

5.抓住主要信息,科学预测,提高准确度

听力测试中出现得最多的往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教师要指导学生从题干中了解到交流者的身份、交流者之间的关系和交流的环境等,从而为答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指导学生特别注意出现频率较高、意思或性质相似的一些关键词,要抓住重点,寻找突破口。

以上所谈到的仅仅是笔者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需要每一位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听说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和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篇8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4-0036-03

1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很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之所以称为“文化”,是因为它具有广泛性、传递性和极为深刻的教育性。随着计算机教育的普及,可以断言,再过几年,该课程必然下放到高中学习阶段。根据大纲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较为扎实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为达到此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注重上机实践操作这一教学环节。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材为蓝本,教师一项一项地讲解计算机操作的各项操作步骤,然后学生上机遵循教师的操作步骤学习操作技能。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上机时总认为教师所传授的操作步骤过多,且每个步骤听起来比较简单而不屑一试,但真正让学生独立做出一项完整的任务却又无从下手。这种现象往往使得上机操作课的效果无论是从教学组织还是从教学效果上看都不十分理想,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院“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组的成员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来改革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

2用案例教学法改革“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理论依据

2.1 案例教学法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求所学知识的可操作性强。这种教学法能够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非常突出。由于这些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利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实用型人才,这些正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4.2 案例教学法适应“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

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技能:一是对计算机系统安全与稳定的维护;二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日常办公;三是能高效灵活地应用计算机网络,为工作、学习提供服务。要掌握这些技能,主要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上机实践途径来实现。教师在指导学生上机实践的过程中,如果对于学生的每一步操作都做出统一的要求并指明操作的详细步骤,学生会感觉枯燥,大大降低学习的兴趣;另外,计算机操作步骤的不唯一性也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完全告诉学生操作的各个细节。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3用案例教学法改革“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实施方案探讨

根据我个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用案例教学法改革“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可从如下几个环节入手:

3.1 突破传统教材观念,改革教学内容

我院近几年采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虽然有不同的版本,但其内容编排大同小异,涉及到了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基本理论、操作系统介绍、Office办公软件、计算机病毒及防治、网络基本知识等内容。前几年在介绍这些内容或操作过程时,偏重理论的灌输,在操作技能上着重介绍操作的步骤与方法而忽略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如果教师按照教材将各知识点和操作过程灌输给学生,学生虽然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操作技能,却没有独立维护计算机系统、用计算机办公、用计算机学习、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综合能力,这样的教学效果恰恰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相违背。

目前,社会上对各类非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要求不外乎也是这几种基本能力:一是能维护计算机系统的稳定与安全;二是能用计算机进行熟练的文字办公;三是能高效地应用网络进行办公、学习和交流;四是能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辅助设计。因此,我们的教学改革就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这四类能力为原则,将所有教学内容进行案例分解。教学内容进行案例分解的项目设置如表1所示。

3.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案例教学法的规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每一个案例的核心就是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通过这个案例所掌握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并能做什么?二是要完成一个案例,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基础技能?三是学生学完一个案例后应该制作出什么样的作品?要解决这三个核心问题,教师除了要在备课的时候做好充分准备之处,还要在课堂上简洁明了地讲述清楚这三个问题。本文以表1所示的案例3为例,阐述案例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

案例3是用Word制作政府公文,在这一案例教学的课堂上,首先教师提出问题:用Word办公软件制作政府公文,也就明确告诉学生,这个案例所学的是Word办公软件;接着提出政府公文格式是怎么样的,即使知道了格式,在Word环境中如何编辑排版?因此,学生在讨论中明白第二个核心问题:我们要完成这一案例,需要了解政府公文的排版格式(教师提醒学生,这个格式是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的),同时还要掌握Word的基本操作技能;接下来,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制作一份政府公文的全过程,在演示的过程中强调公文各个要素的格式,而忽略如何设置成某种格式的步骤,最后,向学生展示一份完整的政府公文,也就是告诉学生:你们在完成这个案例后,要能制作出同样的或者更好的作品。通过案例教学,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4案例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4.1 引入案例教学法,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工作量

要成功地使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在备课,尤其是案例的选择、批改作业等环节上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为解决这一矛盾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设计开发高效实用的作业批改系统,二是在教师工作量的考核上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2 引入案例教学法,可能会与现行的教师管理办法、教师能力考核办法出现冲突

进行教学改革后,由于教师的课堂组织形式、上机操作辅导模式等与传统的教学要求有所变化,如果用现行的教师管理办法、能力考核办法进行管理与考核,很可能影响教学环节的实施和教师实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就要注意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主动协调,以期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林卓然.计算机基础教程Windows XP与Office XP [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 扬树新.案例教学法初探[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1(1).

[3] 王纪中,等.高等教育现状分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4] 蔡家树.各行业对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基本要求[N].电脑报,2005-6-15.

[5]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87-02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以及开阔的视野,同样,学校教育也应该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收集和运用能力方面着重关注,这一点在农村学校的语文教育中还相对缺乏。面对愈加多元化的社会需求,语文教育特别是农村语文教育要实现较大的转变,在课程目标,教学理念,学习方法和师资水平方面都要有所提升,对语文教学的改革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促进和实施。

1.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目前面临的问题

1.1教学方法陈旧。语文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进行一言堂式授课。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发言权,思路完全跟随教师,极度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也是枯燥乏味,这种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的想象力被禁锢,思维被固化,学生学的吃力,老师教的辛苦,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造成了这种结果,也是必然的。基于此,在现代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下,语文教育也要实现良好的转型,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学更加要紧跟时代要求,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学生具备学习的能力,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1.2没有重视语文的人文性。语文学科是实用的科学工具,同时也是人文学科。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和人文性不是对立的,而是要将二者紧密的结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互相融合,融会贯通,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能自如的运用语文这一实用的学习工具,又能够通过语文的学习提高综合能力。

1.3教材的设置不尽合理。教材内容偏离现实,与社会脱节严重,有许多文章甚至远离现实生活,与学生对生活的基本认知背道而驰。合理的教材设置能够紧密结合实际生活,在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具备显著的时代特征,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4阅读教学设置不合理。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给学生制定出基本的阅读思路,让学生找重点,分段落,总结中心思想,而没有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教学规律。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对课文只是形成片面地理解,无法总览课文的全局,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局限。在农村学校语文教学中这种现象更加突出。

2.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措施

2.1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前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具备明显的目的性,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完全为了中考,而对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十分欠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而语文教育在其中的责任更是重大,在这一方面农村学校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在农村学校中的教学设置中,教师要主动安排和创新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培养学习勤思考,乐思考,主动思考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2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素养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巨大,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提高综合素质。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参加各种学习的机会较少,学校对教师的业务学习和对外交流也不够重视,另外还有学校条件和资金的限制等,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都制约了农村基层教育工作者专业水平的发展。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利用网络和继续教育的机会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水平。

2.3重视人文品质的培养。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要使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语文学习的人文精神培养,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文化的学习紧密的结合,使知识与文化互相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利用语文学习的机会,大量的选择优秀的名篇名著,与学生共同交流和分享,在文章深刻的内涵和人文氛围中,感悟生活,陶冶情操。

2.4创新教学理念。教学中,教师要以语文的听、说、读、写为基本教学观,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提高学习对于语言的敏感度,使语文教学实现立体化。主动改变以往的平面的教学结构,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式、立体化、网络式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使学习更加直观的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存法则。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实践亲身感受到事物的存在规律,体会事物除表象之外的深层内涵。

篇10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mart grid smart meter installation and calibration FAQ processing elements are discussed for peer reference.

Keywords: smart grid; smart meter; installation points; parity; Problem

中图分类号:V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前言

电能表是供电企业对电力用户使用电能量多少的度量衡器具,其准确性与否不但影响到供电企业的形象、信誉及经济效益。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智能电能表将大批量安装。针对智能电能表安装与校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结合工作实践,对相关技术进行探讨,达到提升智能电能表的使用功能。

二、智能电能表的安装要点

(1)选择合适的安装位置。安装位置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工作的方便程度和电能表计量的准确性。根据规程要求,电能表不能安装在强磁场、湿度大、高温和腐蚀性强等场所。所以,第一步确定供电方案时,对供电企业和客户的资产分界点要尽量选择在适宜装表的位置,即能够保证温度不高、湿度适当、污染小、震动小的场所。对高供低计的客户,表计未安装在分界点的,也须对计量柜的位置进行明确,确保电能表的正确计量。

(2)计量柜、箱的安装要求。1)计量柜、箱的尺寸应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计量柜的二次计量室预留安装两块三相表计的位置,要求各类型计量柜的二次计量室深度至少为150mm但不宜大于400mm,宽度至少为800mm,高度至少为750mm。计量柜设计安装时,前面通道宽度要求不少于1500mm,双列并排(面对面)安装中间通道宽度不少于2300mm。2)电能表安装高度及间距。电能表安装高度距地面在800-1800mm之间;低压计量柜要求低压计量装置在总开关前。独立的计量表箱安装在1700-2000mm 的高度。3)计量表箱正面对应电能表应有可观察用的窗户,以便于抄读电量与观察表计运行情况,观察窗的大小应满足监视及抄表的要求,观察窗的位置可根据电表安装位置做适当调整。单相电能表视窗面积不小于135mmx135mm,三相电能表视窗不小于150mmx150mm。4)计量表箱门必须能加封,加封装置采用锁销螺丝。箱门采用门轴销(门合页),严禁采用外焊接的门轴销形式。计量柜、箱必须安装封印,必须封闭,防止窃电现象发生。

(3)表计在计量柜、箱中的挂接工艺。在计量柜、箱中,利用隔离板将表计和一次设备隔离,确保装、拆、校表人员的安全。隔离板的另一个作用是固定表计, 可利用自攻螺丝或螺栓固定表计。隔离板可以采用金属板、环氧树脂绝缘板。用金属板隔离时,则需要将其接地。用螺丝、螺栓把表计固定在既能够清楚读数,又能够方便换表和校表的位置。

(4)表计辅助设备的工艺要求。1)加装接线盒。利用接线盒等中间设备,避免装接过于频繁而导致互感器等桩头接触不良,影响电能表计量的准确性。2)二次连接导线的选择。二次连接导线不准将余线绕成螺旋形,避免自励产生磁场引起误差。但又必须保证有余线,采用Z字形来预留余线。接线工艺一般要求横平竖直。3)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的装接。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计量回路必须专用, 并符合准确度等级要求,接线必须正确。一般在大电流接地系统中(110 kV及以上和0.4kV系统)采用三相四线制,即电压互感器接成星形;在小电流系统中(35kV和10kV系统),电压互感器采用VV形接线。注意互感器的二次回路:所有计量的二次回路都不得安装熔丝,以免因熔丝熔断后造成计量失准,从而影响供用电双方的利益。

(5)电能表的安装要求。1)三相四线三元件有功电能表的电压线圈每相应直接接到试验端子盒每相电源。三相四线三元件有功电能表的零线应直接接到试验端子盒的电源的零线。经电流互感器接入的低压三相四线电能表,其电压引入线应单独接入,不得与电流线共用,电压引入线的另一端应接在电流互感器一次电源侧,并在电源侧母线上另行引出,禁止在母线连接螺丝处引出。2)电能表端钮盒的接线端子,宜以“一孔一线”,“孔线对应”为原则,三相电能表应按正相序接线。门节点安装在计量表箱门内侧对应门锁的箱边,离下边框300±50mm处;3)所用电缆及导线要求。电源电缆:计量柜内应用铜质单芯绝缘线,截面积不少于2.5mm2;引出计量柜外时,应用铠装电缆,截面积不少于2.5mm2。控制电缆应用铠装屏蔽电缆,导线截面积不小于2×1.5mm2。终端控制常开接点跟断路器的励磁线圈联接;4)信号电缆应用铠装屏蔽电缆,导线截面积不小于2×1.5mm2。终端遥信接点跟断路器遥信常闭接点连接,接线端子以设备实际标注为准。门开关连接线。应用软护套线,导线截面积不小于2×0.3mm2;5)交流采样电流电压导线。应用铜质单芯绝缘线,电流导线截面积不小于4mm2;电压导线截面积不小于2.5mm2。

(6)加强接线检查。这是装接的最后一道工序,一般需要2名业务熟练的装接工完成。第一步,待表计全部装接完毕后, 对表计及各连接线进行检查,确保各连接点的可靠连接。第二步,将表计与电压互感器之间的电压连接导线分别拆开,用万用表“Ω”挡分别测量电压连接线,检查合格后将电压回路接线恢复正常。第三步,将表计的各相电流出线拆除,将电流互感器的各相电流进线拆除,共用接地线拆除,这样就出现表计U,V,W出,电流互感器的U,V,W进,以及U,V,W三相电流连接线共12个端子。然后将每个端子与其余的几个端子进行检测。第四步,对接线的端钮再次进行检查,防止连接线虚接现象。第五步,带电后的检查。经过前面的一系列检查后,可以允许通电。通电后,可以通过表计的自身显示功能来判断表计是否缺相和相序接反;也可以通过带固定的负荷,用秒表法来判断表计是否正常;再通过校验仪来判断表计装接是否错误,误差是否超标。

三、智能电能表校验常见问题处理

(1)电量分析与判断。由于目前普遍采用红外掌机抄读电能表电量,并据此和用户进行结算,这样就会造成计量纠纷。例如,曾发现某用户智能电能表液晶显示电量为零,而脉冲灯在闪烁的现象。经现场校验人员现场校验查实,该用户实际存在用电情况,因火线反接,电量错计反向电量,导致智能电能表显示电量为零。针对这种现象,建议现场校验人员在校验电能表过程中,必须对液晶显示电量和红外掌机抄读电量进行检查,避免出现以上差错。

(2)电池电压分析与判断。在电能表元器件中,电池作为一个重要元器件,是外部电源停电后的备用电源,支持电能表时钟正常运行。由于电池本身容量有限,又因为元器件自身的耗电,在长时间的运行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电池,电池总有失压的情况出现,导致时钟错乱。如某用户反映表计上时钟比北京时间快20min,而其生产按照避峰时段进行,自然会对电费产生异议。所以在现场校验时,应特别注意表计电池状态的检查和时钟的核对,检查电池电压值,若出现表计电池欠压指示或时钟超过合格范围的情况,应及时通知相关职责部门做好表计调换或电量退补工作。

篇11

一、互动教学法的概念

互动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言的,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以参与主体的身份共同遵守一些双方共同接受的规则,是一种双向的沟通和对话,而不是老师对学生或者学生对老师的单向反馈。同时,互动教学还要求师生同时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教学的单纯接受者,而成为了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个体,其思维和视野会得到极大地提升,如通过角色模拟进行《背影》疑问的互动教学,就需要学生认真揣摩饰演角色的心理特征等,不仅加深了其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及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也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互动教学法在农村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必要性

初中语文教育对农村学生而言极为重要,是学生接触社会、形成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基础,农村初中语文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知识方面。学生应该能够了解重要作家的相关作品、相关的修辞手法和描法,并且应该能够记熟课本中出现的生字词及其用法;能力方面。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农村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理解、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思想层面。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其健康的审美趣味,逐步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而所有的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互动教学法在其中的作用,如在课堂教学中就《海燕》一文表达的中心思想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既使学生了解了其他同学的观点、加深了对文章的认识,还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组长还能锻炼组织领导能力。

三、农村初中语文教育过程中应用互动教学的主要障碍

(一)教师专业化素质偏低

教师是影响农村初中语文教育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我国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师却普遍存在着专业化素质低、教学观念落后等问题目前许多农村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较低,缺乏互动教学的意识和观念,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甚至会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尊重学生的个性,这就很难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二)教学设施相对落后

由于经济条件的落后,大部分的农村初中学校教室陈旧、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活动场地少,教学环境和教学器材都难以满足互动教学的要求。而且,部分农村初中班级规模较大、班级人数较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学自然难以开展。

(三)以成绩为主导的语文教学评价标准

当前,虽然全国上下大力推广课程改革,农村地区也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大部分农村地区语文教学的评价标准仍然是考试成绩,不仅是老师对学生,上级领导也经常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对语文教师的评价标准。在这种以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机制下,语文教师是很难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四、农村初中语文教育应用互动教学法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农村语文教学观念

科学开放的教学理念是互动教学法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推广的关键所在,正如前文所述,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封闭、落后的教育理念将会极大地阻碍互动教学法的推广。彻底改变以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体制,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有充足的精力和信心采用互动教学法,家长和学生本身也会认识到互动的重要性而积极配合教学活动,多方努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应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首先,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认识到农村经济条件的特殊性,并且加强对农村语文教学课堂中多媒体设备以及活动场地的投入,这些都是互动教学过程中所必备的条件;此外,加强对农村语文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培训和引导,经常开展教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和谐的氛围,通过互动教学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互动教学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方式,如针对所学文章的短剧表演、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三分钟演讲、辩论赛等方法。具体如下:

(1)课文问题导入。一方面,在开始学习开始时,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在的教学过程中带着问题学习;另一方面在课堂上针对要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提问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可以设计“大臣是否看到皇帝的新衣服呢?”、“如果是你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怎样说?”。

(2)角色扮演。教师在某篇文章的学习中设定场景,让学生各自饰演不同的角色,如在《范进中举》疑问的学习中,让学生分别扮演范进等不同的角色,使学生通过扮演及观察其他同学举止言谈,学习技能。老师也在模拟进行指导和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诵读比赛、辩论赛以及演讲等。例如,就臧克家《有的人》一文举办班级朗诵比赛,不仅会增加学生对文章所表达感情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高尚情操,还会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加学生的积极性。

(4)应用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法的应用处师生间的口头交流外,还应借助于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如在《出师表》一文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为同学们适当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关于此部分的片段,这就会大大的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并且有利于课堂讨论以及案例分析的开展。总之,在教学过程除教师讲授外,还应该突出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灵活的运用知识,尤其注意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方式的运用,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避免琐碎、机械的抄写和记忆,全面提升农村初中生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在农村初中语文教育过程中,要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教师还要对学生充满理解和信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时,教师应该能够虚心地接受。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两者相得益彰,全面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在互动式教学法的运用的初期可能会存在不足之处,教师应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索,以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侯学伟.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学周刊,2013(4)

[2] 李红婷.农村初中发展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13(2)

[3] 王慧民,孙莎.农村初中教学现状及改革出路.商洛职业技术学院,2011(9)

篇12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功能和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目的、以教师讲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洗耳恭听”的刻板模式扼制了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能力的提升。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摒弃落后的教育教学思想,遵循语文学习规律,贯彻落实语文教育教学新理念,从不同方面改进初中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张扬学生个性,培养自主探究的独创性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是多元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自主探究的独创性。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自我解读,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与见解,并给予适时的中肯的评价和科学合理的引导、矫正。要鼓励学生把自己与众不同的、富有创意的想法说出来,与同伴交流、分享,培养学生敏于感悟、勇于交流、乐于分享的意识,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充满个性化与创造性的色彩。在对文本解读或构思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途径,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借此开阔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要在学生理解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摆脱定势心理的束缚,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独创性,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敏捷、更通达、更广阔。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给学生创设独立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机会,要着眼于引导和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热情。指导学生阅读或写作,要给学生留下自主感悟的时间,给学生创造自由想象的空间,给学生搭建自由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去施展、锻炼自己的能力。只要学生自己能够读懂的就不再去作多此一举地讲解,只要学生自己能够领悟的就不再去作繁琐累赘地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实现对学生的真正呵护与培养。

二、创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创设更多的合作机会,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中教师可针对阅读或写作教学内容,将学习任务安排给名个学习小组,由小组成员在自主研读文本的基础上交流思考与感悟的成果,实现思维碰撞,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观点和倾听他人观点的机会,在共同讨论中促进阅读或写作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合作、探究习惯的养成。

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或疑惑之处提出来。教师要把原本由自己主宰、垄断的课堂让给学生。要从“讲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样才能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善于敏锐捕捉和运用课程资源,利用课内外时间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场合学语文、用语文,强化学以致用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利用语文学科因素,发挥语文学科陶冶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初中语文的教育性表现在两个层面的因素之中,静态的语文学科因素和动态的语文学科因素。所谓“静态的语文学科因素”,实际上是指语文学科中语言文字的教育功能,包括语文学科的科学教育与人文熏陶因素。站在初中生立场上看,学习语言文字的规律、掌握语言文字的原理,都是在感受科学精神,感知规范熏陶,即接受科学教育。方块字要写得端正、美观,词语要运用得贴切,句子要写得合乎语法规则,标点要用得正确,语法要合乎逻辑,修辞必须生动工整,应用文写作样式要中规中矩,阅读时要潜下心来感受文本的内涵,写作时要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说话时要态度大方、话语得体,听话时要聚精会神、准确领会……总之,在初中生学习汉语言文化知识时,语言学科固有的静态的学科因素都会对初中生的思想进行着潜移默化地影响。

所谓“动态的语文学科因素”,指的是语文教学实践中师生双方的双向教育功能,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相互影响与促进。教育的实质是人影响人,学校教育的实质则是教师影响学生与学生影响教师。对学生而言,教师旁征博引、如数家珍、娓娓动听的讲述,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端正美观、工整漂亮、条理分明的文字板书,能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师对课文用语中、头头是道地赏析,能够引领学生进入美的境界;教师结构严谨、语言生动的“下水作文”,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爱生如子、关爱后进的品格,能够让学生感受被爱的幸福,帮助学生鼓起自信的风帆;教师恰如其分、富有艺术性的批评,能够让学生心悦诚服、不断进步……总之,教师本身就是一本生动教科书,一本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求知的活书。教师对初中生的影响是感性而又深远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言的熏陶和身体力行的示范,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教育与陶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篇13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开展综合性教育是适应语文教学的最新方式。在初中语文中进行综合性教育能够保证课程内容的有效展开,协调语文教育和其它课程教育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整体的文学素养和协调发展的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学生主动探究和正确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性质

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语文的知识性学习为基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调查、实验、交流等实践活动,并对其他学科进行综合运用,结合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的对语文产生兴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树立语文教育的观念,与生活相结合实施综合性教育,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自主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能力、情感、价值的全面培养,对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和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因此,对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要进行重视,只有在综合性的语文学习中,才能有保证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

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以语文的特点为基本的参照,将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作为必备性质。因此,在对语文的学习中,针对语文的综合性进行学习能够使学生的整体素养得到全面优化。所以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在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中,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抓住语文综合性的特点进行学习,对学习效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培养,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在语文的综合学习中,不仅仅是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学习,还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对兴趣和能力进行逐渐的培养,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在于追求价值的多元化,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价值等。

(2)合作性。在以往的传统模式中,教师鼓励学生间进行竞争性学习,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要进行合作,在集体活动中实现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在综合性学习中,集体性的探究活动是其特点之一。

(3)自主性。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教学目标由教师进行制定,教学步骤也只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进行确定,这样学生就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自主性。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学方案和目标是由学生自主进行选择的,学生设置问题,并针对问题对学习内容进行研究,表现出了综合性学习自主性的特点。

(4)实践性。实践性也是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之一。学生进行自我实践活动,对学习所需要的资料进行自主收集,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分析

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能够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有效地提高,保证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重视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大力实施,初中语文教学也在进行着相应的改革,在改革中,教师要利用改革的形势改变自身以往的教育观念,加大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力度,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而方法,加强对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于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效率。

对于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和目的,教师要进行研究和掌握,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教学案例设计时,教师要选用针对性较强、特点较明显的案例进行教学,才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热情,保证综合性学习的指导作用能够良好的发挥。综合性学习的效果得以实现,才能保证其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基于现实,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拓宽语文学习的运用和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教学资源包括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课内资源是和学习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课外资源是指各类实践活动。在综合性学习中,对于实践的注重是其主要的特点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加强语文学习的效果,使学生积累学习和生活的经验。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语文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的设计,由于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使得教师要对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进行培养。综合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目的,引导学生对教学过程进行主动参与,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行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对学习过程进行感受和评价。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过程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拓展,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四、结束语

初中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学习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性综合性语文教学的实施,将理论和知识相结合,改善语文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潘静.基于时效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初探[J],江浙教育科学,2008(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