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8: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历史复习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在复习历史教材时,不仅按历史的具体面貌进行,还顾及抽象理论要前后一贯的原则。比较和分类,是我使用得最普遍也是最得心应手的方法、横向的,纵向的,比较始终是训练逻辑思维的有效方法。选择、例举、材料、问答是历史的基本题型,它们的题目和答案中都含有归纳和演绎的万分,所以我在答量特别是答问答题时很注意前后的关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我总结的历史发散性思维和收缩性思维的并用,思路要开放,要全面,但观点要统一,要准确。即思想要受观点的约束。同时答题时应先有条理的列出答题要点,即观点,然后再根据观点来扩充历史事件,以事实来证论观点,图表始终是解答历史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所谓比较,就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老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有以下几种。
一、横向比较
通常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间同类性质的事件或人物的比较:如俄国彼得一世与中国康熙皇帝、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晚期美德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等的比较。通过比较,帮助学生区分个性与共性、本质特征与一般规律,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从而加深对各种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提同分析综合能力。
二、纵向比较
即对同一国象或地区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的比较。如讲东汉的历史,可与西汉王朝的发展经历进行比较,讲隋末农民战争,可与秦末农民战争就背景、结果进行比较;讲美国南北战争,比较独立战争,明确这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对美国经济发展各自所起的作用:讲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富兰古林?罗斯福,可与分别领导了独立战争与内战的乔治?华盛顿、阿伯拉罕?林肯比较,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冷战政策”,可与1823年的门罗主义,19世纪末的“大棒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金元外交”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历史事件的差异,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性。
三、点面比较
即小环境与大背景比较。在讲述某一国家或地区历史的时候,联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眼界,发挥历史教学古为今鉴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X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32-092-01
污水表面出现大量泡沫现象称为浮沫现象,其一般出现在有曝气的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系统中;在污泥培养阶段及原水水质发生变化时易产生浮沫现象。本文就庆云污水处理厂污水调试中出现浮沫的原因进行分析及探讨相关处理方法。
1 污水厂简述
污水厂庆云污水处理厂于2008年投入运营,一期设计处理规模2万吨/天,处理污水主要为庆云县城区生活废水及周围屠宰及食品加工厂生产废水。
其处理工艺如下:
2 浮沫现象
3月下旬污水厂进行污泥接种,5月下旬大量泡沫出现在污水表面堆积高度约0.5 m左右。泡沫呈粘稠状,浅褐色,表面携带少量污泥,镜检污泥中基本无微动物活动。
3 泡沫危害
1)刮风时随风飘出生化池,粘染路面和建筑物影响美观。
2)冬季在池上走台等处结冰,带来危险因素。
3)影响曝气系统充氧效率(特别是转刷等机械曝气)。
4)泡沫漂浮进二沉池造成出水SS及BOD增高影响出水水质。
5)泡沫飘出生化池后可能携带致病微生物,影响运营人员健康。
4 浮沫原因分析
泡沫的产生原因可分为四种情况:
1)污泥接种初期,污泥中微生物处于对污水的适应阶段,部分污泥分解产生有利Nocardia菌大量繁殖的底物。此类情况只需待污泥中其他微生物对污水适应后就可抑制Nocardia菌大量繁殖,污水表面泡沫自然消除。
2)污泥停留时间过长,Microthrix菌和Nocardia菌可在停留时间内完成一个或多个世代,其逐渐数量增多,并且形成泡沫后Microthrix菌和Nocardia菌大量富集与泡沫中,不参与污泥回流进一步增加其停留时间。
3)污水中含有大量的阴离子洗涤剂,进入污水处理系统好氧单元后,通过曝气产生泡沫。
4)多种原因造成的Microthrix菌和Nocardia菌大量繁殖,污水的pH值、温度、DO值、憎水性物质及污水系统曝气方式等都可能对Microthrix菌和Nocardia菌产生影响。
5 处理方法探讨
泡沫消除方法主要为:喷洒水、投加杀菌消泡剂、投加阳离子消泡剂、降低污泥停留时间、降低曝气池充气量、曝气池前增加生物选择器等。
1)喷洒水,喷洒水是利用水冲力打碎泡沫的物理方法,适用于所有的污水浮沫,对于阻止浮沫现象加剧有一定的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浮沫问题。此方法有见效快适用范围广的特点,其可作为解决浮沫问题的辅助手段。
2)投加杀菌消泡剂,通过在二沉池及生化池内投加H2O2或Cl2杀死产生气泡的Microthrix菌和Nocardia菌。此方法在杀死Microthrix菌和Nocardia菌的同时也会杀死对于污水处理有利的菌种,降低菌胶团活性。在投加杀菌消泡剂时要通过试验逐步增加剂量,防止污泥中毒。
3)投加阳离子消泡剂,向生化池内投加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消泡剂不仅能使阴离子洗涤剂的疏水基团转换为亲水基团使其不能产生气泡,而且可通过絮凝作用与Microthrix菌和Nocardia菌发生抱团抑制Microthrix菌和Nocardia菌繁殖。对于标题3中的1)与3)引起浮沫问题投加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消泡剂有良好效果。其他原因引起的Microthrix菌和Nocardia菌大量繁殖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有一定作用;据有关文献记载美国洛杉矶市的一家污水处理厂曾用阳离子聚丙烯酰胺解决浮沫问题,初期有一定效果但经常反复。
4)降低污泥停留时间,Microthrix菌生长周期为10~21天,Nocardia菌生长周期为6~10天,通过降低污泥在好氧池的停留时间使其不能完成其生长周期,从而抑制Microthrix菌和Nocardia菌数量增长。此法可有效抑制Microthrix菌和Nocardia菌数量增长,但也会对硝化作用起到抑制作用,降低污泥停留时间要密切关注出水氨氮是否超标。
5)降低曝气池充气量,Nocardia菌为好氧菌通过降低曝气池充气量可抑制其繁殖,而且降低曝气量可直接降低泡沫产生数量。
6)增加生物选择器,通过调节生物选择器内的F/M、DO等抑制回流污泥和污水原水中产生泡沫的Microthrix菌和Nocardia菌数量,从根源上解决浮沫问题。但污水厂建成之后增加生物选择器费用较高,生物选择器内的F/M、DO等参数需进行调试建设周期较长。
6 处理方案及结果
镜检泡沫中含大量Microthrix菌和Nocardia菌,初步判定为接种污泥期间正常反应,初步方案为,利用自动喷淋装置对曝气池每隔3小时喷淋5分钟进行物理消泡。
两周后浮沫现象未见减轻,判断可为其他原因造成Microthrix菌和Nocardia菌大量繁殖所致
调整污泥停留时间及曝气池内DO值,以7天一个周期进行调整,在此期间需注意出水是否达标,通过测量泡沫高度确定调整效果。
通过调试试验在DO值调整为0.8,污泥停留时间为7天使有效的抑制了泡沫的产生,并且出水达到了一级A标准。
参考文献
[1]徐亚同,周黄生.废水生物处理的运行管理与异常对策[J].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2002,12.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92
有效的教学开始于确切地知道教学目标是什么。初中历史教师要把单元复习课设计成高效率的课堂。所谓“高效率”,就是让历史课成为学习历史的主要阵地,使学生从课后盲目和低效的复习检查中解放,体会到学习历史原来可以如此快乐与有成就感。很多历史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时空跨度大,任务繁重,时间很紧张,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历史课的高效?
一、充分备课,打造高效课堂
要打造高效的课堂,课前准备充分至关重要。在课前准备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认真下功夫,调查分析教情和学情,在教学中果断取舍,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劳动,力求做到:充分备课,明确讲解,注重能力训练与学法指导,确保上课不打无准备之仗。在最初的准备过程中,教师除了系统掌握教材,还要树立一个榜样,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自己要掌握得很好。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发生思想碰撞时,教师能发现问题并做到及时调整。遇到问题课后更要及时反思:为何会产生这些问题?原因是什么?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把分析、总结写下来,然后找出原因和解决方法。积累多了之后,再来集中总结。这样通过课后反思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课堂设计,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制作课件,涵盖课标, 注重知识重难点
在初三历史课堂复习中教师要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历史课堂教学,充分展示历史课的趣味性。首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成教学复习课件。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按照课标的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还可以编写与初中历史教学有关的视听教材。”在初中历史复习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教学的内容通过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方式呈现,可以让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活泼、精彩纷呈。这种教学方式创设的教学环境代替了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字,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还能锻炼学生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教学课件不仅要突出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课件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并且生动。第一,通过图片文字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视频和音频文件。让历史书中的插图从静态转成动态三维模型的图片,变得越来越有意义和更具吸引力。
三、落实课标, 重视复习方法
研读课标和理解课标, 最终是为落实课标服务。落实课标才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体现。如何让学生有效掌握课标要求的内容呢?
第一, 启发诱导, 逐层深入。教师在指导单元复习时, 必须注意牢牢把握启发性原则, 处理好教材内容, 强化对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贯彻“启发引导、层层深化”的要求,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的问题。
第二,将讲解、练习、及时评价结合起来。作为历史单元复习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讲解、练习和评价有效整合在一起,同时注重思维训练。从这几年全国各地中考历史试卷看, 试题与课标之间联系紧密, 都是严格按照初中阶段三维目标学习要求进行命题, 也就是从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 考查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等的掌握情况。在这种情况下, 作为历史教师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来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只有严格按照课标进行教学, 才能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
前言
镍,原子序数28,原子量58.71,近似银白色,是硬而有延展性并具有铁磁性的金属元素,熔点1453℃,沸点2732℃,密度8.902g/cm3。镍对环境的主要污染来自于:镍矿的开采冶炼、含镍合金的生产加工过程;电镀、镀镍的生产工艺过程。金属镍几乎没有急性毒性,一般镍盐毒性也不是很高,但是镍元素在生物学上也有一定作用,对如精氨酸酶,羧化酶等一系列的酶有激活或抑制的功能,而发生毒性作用,且羟基镍也能产生很强的毒性。人体镍元素中毒的特有症状是皮肤炎、呼吸器官障碍及呼吸道癌,镍在肾、脾、肝中积存最多,可诱发鼻咽癌和肺癌。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环境保护署及欧盟饮用水指令(98/83/EC)中对镍的限值都有严格要求,分别为0.07mg/L、0.01mg/L及0.02mg/L。我国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质标准均对水中镍含量也有严格规定。对于测定水中金属总量的前处理,环保部标准司针对电热板消解和微波消解方式分别了《水质金属总量的消解硝酸消解法》(HJ677-2013)及《水质金属总量的消解微波消解法》(HJ678-2013)两套标准。但在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金属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基体复杂的水质,严格执行标准时会出现峰形较差、加标回收率不达标的问题。
文章对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复杂基体水中镍的前处理方法进行探讨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 实验方法
1.1 主要仪器
德国耶拿Zeenit70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配备自动进样器);镍元素空心阴极灯;热解涂层石墨管;可控温电热板;微波消解仪。
1.2 主要试剂
本次实验用水未经具体说明皆为去离子水;硝酸(优级纯);镍标准工作溶液:20μg/L。
1.3 选取对象
本次实验分别选取某选矿厂、某电厂、某石化厂和某电子厂的废水进行分析。
1.4 实验条件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镍的最佳试验条件,结果见表1。
1.5 微波消解法
取25ml混合均匀水样于微波消解罐中,加入1.0mlH2O2,5.0ml浓HNO3,若有大量气泡产生,则静置于通风装置中,反应平稳后加盖旋紧。放入微波消解仪中,选择升温时间10min,温度180℃,保持时间15分钟。程序运行结束后,取出消解罐置于通风装置内冷却,待罐内温度与室温平衡后,放气,开盖,移出罐内消解液,用实验用水荡洗消解罐内壁两次,收集所有溶液,转移到50ml容量瓶中,加水至标线,待测。也可用电热板在亚沸状态下,加热赶酸至1ml,用0.2%HNO3定容至25ml容量瓶中。注:在消解过程中切不可将溶液蒸干。如果蒸干,应重新取样进行消解。
1.6 电热板消解法
取50.0ml混合均匀水样于150ml烧杯或三角瓶中,加入5ml浓HNO3,在可控温电热板上加热消解,盖上表面皿或小漏斗,微沸加热回流约30min,移去表面皿,蒸发至溶液为5ml左右时停止加热。待冷却后,再加入5ml浓HNO3,盖上表面皿,继续将溶液加热回流蒸发至5ml左右。待上述溶液冷却后,缓慢加入1ml高氯酸,并保持微沸,加热至不再有白烟产生,冷却后,用适量实验用水淋洗内壁至少3次,转移至50ml容量瓶中定容,待测。注:在加热过程中,不要让消解液由于大量的白烟冒出造成样品损失。两种消解方法空白试样的制备:用实验用水代替试样按上述步骤与样品同步进行消解。
两种消解方式加标回收率结果见表2。
2 结论
通过对四种不同复杂基体水质的加标回收率测定,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采用《水质金属总量的消解微波消解法》(HJ678-2013)标准方法进行微波消解前处理,加标回收率过低无法满足实验方法要求。采用《水质金属总量的消解硝酸消解法》(HJ677-2013)标准方法进行电热板消解前处理,硝酸-过氧化氢体系消解不完全,改用硝酸-高氯酸体系后消解效果良好,且加标回收率数据良好,符合相关方法要求。因此,在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杂基体水质中镍的总量时,建议采用电热板消解方法,硝酸-高氯酸消解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侧分析方法[M].第四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程劲华,等.石墨炉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金属元素操作条件的探讨[J].城镇供水,2006,5:36.
[3]HJ678-2013.水质金属总量的消解微波消解法[S].
任何知识都不是零碎的,都有其本身的系统性,尤其是现行教材的编排更加注重知识体系,知识的系统性在历史教材中显得十分突出,特别是时间线索十分清晰明了,为了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基本脉络,先从理清线索入手,使学生从纵的方面掌握知识线索、落实知识点,形成线性集合体,便于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利于知识的识记、再现和应用。例如:中国历史第四册可分为: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6);时期(1936—1945);时期(1946—1949);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这样划分阶段,使学生对教材有了大体上的知识梗概,便于学生对整个教材知识体系的梳理,从而培养学生概括事物的能力。
二、综合知识,抓住知识体系
初中历史知识综合性强、知识点纵横交错,在复习中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的培养,如果盲目复习,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甚至会弄巧成拙,笔者的做法是首先理清知识,抓住知识点间内在的关系。如,中国历史第三册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几次重要侵略战争:、第二次、、,构成理性知识的横向联系。其次,在抓住横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纵向联系。如,通过上述几次帝国主义的,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等,然后加以说明,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不是偶然。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认识,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相近知识比较复习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相近的知识,这类知识对学生来说是较难掌握的,如果不采用切实可行的复习方法,就不可能使学生对这类知识有清晰的认识,笔者的做法是针对相近知识采用知识对比的复习方法。使用这种方法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比较,使学生对知识产生理性认识。如,运动、、、等性质的比较,两次情况比较,等等,对比使学生有正确认识,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归纳能力。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而且需要注重对学生史料运用能力的阶段性培养。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能力阶段性培养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教师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时,会发现许多历史知识内容非常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都不高,严重影响教学大纲目标的完成,这时运用史料给学生讲解历史知识,有利于激发叙事的历史兴趣,积极参与到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结合课本中有趣的历史材料,将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同时,教师还可以紧跟时代步伐,利用互联网的快捷方式,下载更多与历史课堂有关的史料内容,将丰富、形象、感人的史料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思维的发挥,为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引用历史史料,教会学生从史料中提取问题精髓,改变传统的历史固定思维模式,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这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学习和品鉴历史史料,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历史问题,教会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逐渐汲取历史知识的精华,在不断努力中获取最有价值的历史知识和历史信息,帮助学生学会通过历史史料来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进而真正寻找到历史发展规律和特点。初中教师在传授不同历史知识时需要不断选用不同类型的历史史料,在不同课型的实践中,对学生的历史思维反复训练,不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能力阶段性培养的策略
1.新授课中史料运用能力的培养
对于初一刚接触历史知识的学生来说,初中教师需要重点把握对历史史料的选用,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范围选择恰当的历史史料,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选用恰当贴切的材料来帮助学生分析历史课本知识,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拥有良好的第一印象,为后期更好地开展历史做铺垫,切不可将历史课堂变为应试教育的场所,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虽然教材内容上有许多史料的链接,但是需要学生搜索,无法真正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更多地了解史料内容。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以文字、图片、音像和视频为主的史料,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情感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
2.复习课中史料运用能力的培养
面对中考的巨大压力,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更简便的复习方法来掌握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在中考中取得真正胜利,考进理想的大学。这时,就要求教师结合历史史料知识将整个初中历史内容串联起来,举例说明每个时期发展的典型历史史料,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记住各个时期发展的特点,真正在理解基础上掌握知识点,促使学生能够快速、高效地掌握历史知识。
从初中世界史课本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全世界的国家众多,但在初中世界史课本的内容中,主要介绍了几个重要的国家的历史,世界史给人直观上的感觉是内容繁杂,范围和跨度都十分广大,但是只要我们在复习中学会运用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学习的困难往往就很容易克服了,我认为,对于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的复习,首先要依托教材,夯实世界史的基础知识,其次,是对知识进行梳理,结合课本的内容划分出几个专题,每个专题再划分出几个小专题,那么,这些小专题的解决,也就自然而然地化解了大专题,我们将几个个小专题复习好了,大专题也得到了相应的解决。
比如,我们划分出一个“国际关系史”的专题,所谓国际关系就是国与国及国际组织间的关系,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整体把握后,首先将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划分为如下四个专题:1.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所产生的斗争;2.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侵略、反侵略、称霸、反称霸的斗争;3.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抗争;4.国际协作问题。下一步的更小的专题划分就是来整理那些国家间的矛盾、斗争和相互的协作等,再如,我们再划分一个“国别史”专题,如果以法国为例,就可以把课本中全部的和法国有关系的内容进行梳理并列为一个大专题,把法国不同的阶段的历史划分为小专题。这种方式的有效运用,大小专题可以相互作用,获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二、科学联系,提升效率
如何提高学生的复习能力和效率是世界史复习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纵观目前中考中的世界史试题,我认为,要学生提升对知识的整合能力是十分关键的,整合能力需要对世界史知识做出全面的、科学的多层次联系,通过对比整理,寻求这些知识中存在的规律性的东西,把握好事件的实质性问题。比如,我们可以采用纵向横向的联系、中外史联系、现实热点联系等方法,结合事件顺序和事件来抓住一个国家的特征是纵向的联系,这种方法有效地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把世界各国具有性质、类型基本一致的历史事件作出总的概括就是横向的联系。这种方法强化了学生对知识总体化的认识;由于学生的中国历史知识大多掌握的比较好,我们在复习世界史的过程中,就可以采用中外史使联系的方法,把中外历史科学地联系起来,因为与学生所掌握的中国历史有关,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现实热点的联系可以使学生减轻记忆的压力,提升复习的效率,比如,从日本的明治维新与我国的的联系中,将二者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做比较;再如,从英法美三个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由此深层次地理解英法是通过反对封建统治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美国则是反对殖民主义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还有在复习英国的对外殖民侵略时,联系中国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就是由于资本主义的侵略扩张等。这种复习的方式使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科学合理的联系构成了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提升了复习的效率。
三、强化训练迎战中考
自主合作学习从字面理解主要分为两层含义:其一,学生在学习时需要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也是自主合作能具有较高效率的基础。其二,科学有效的分组。想要分组讨论学习取得一定的效果,小组中成员的互补是极为重要的,试问几个都不爱说话的学生在一起如何能够起到合作讨论的效果?从学科特点来看,初中历史的难度不大,只是带着学生先了解一下我国历史以及世界主要历史,采用自主合作学习法,可以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完善其认识,最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采用合作学习的作用
现阶段,新课改后的初中历史教学任务就是就是摈弃原本的填鸭式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人意识,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同别人的合作,通过相互交流,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让学生在小组探究中改变原有的学习状况,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中。在笔者看来,这不仅是新课改后带来的重大变化,也是我国在西方教育教学影响下所作出的必然改变。在自主合作教学法中,教师不再占据着课堂的大量时间,而是变为一个引导者,学生则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讨论以及探究。除此之外,自主合作教学法还能对学生的交际能力起到的一定锻炼作用,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都需要表达自己的看法,性格内心的学生会敢于在这种模式下坦露心胸,而平时较为活跃的学生也能学会关注其他人的观点,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性格构成。笔者认为,自主合作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二、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弥补单一学生能力的不足
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对书本上的历史事件的意义以及教师所给出的话题进行讨论,而讨论的效果如何则由小组中的学生决定,因此,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至关重要。进行分组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对于历史的看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心中大致给学生进行一下分类。然后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进行一些历史事件的测评题,对学生的评论事件的能力进行一个考量,以具体确定每一名学生在小组中可能担当的角色。最后,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小组构成的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比如,笔者就将自己班级中的学生大致分成了四个阶梯。处于第一阶梯的学生本身具有进取精神,算功扎实,思维具有客观性,这部分人就是班级中所谓的尖子生,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会起到“主心骨”的作用。第二阶梯是学习刻苦,但是思维呆板的学生,在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中,这部分人的成绩往往不会有太大的浮动,对于他们来说,自主合作学习也许是一个提升的契机,可以改善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处于第三阶梯的是班级中成绩一般,却又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这些人往往较为活跃,同时思维比较灵活,将是自主合作的气氛和节奏带动者。将他们编入小组,主要是通过改变学习氛围,来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将班级中的学生合理分组后,教师只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定的论题之后,自主学习小组就能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得到一定的讨论结果。
三、教师为自主合作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式
根据笔者的调查,很多初中教师尽管开展了自主合作教学,但是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进行相应的改变,仍旧采用填鸭式教学,倒是自主性合作教学徒具其型。想要开展自主合作教学,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比如在人教版初一下学期末,笔者在复习时,就没有采用传统的划重点或者其他复习方法,而是将几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如“我国各个朝代对中加强中央集权采用了那些方法”设置为讨论题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讨论的方式,理清中央集权的由来。教师需要认清,自主合作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同样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教学方式的改变就是一个有效的引导方式。
四、结语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view Methods of Ninth Grade History
Abstract Historical review of the ninth-grade, time is tight, heavy task, how to co-ordinate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review of the limited time each ninth-grade history teacher must solve the problem. Develop a plan for the review of the scientific, guiding students to master effective review method, learn to integrate knowledge, the formation of thematic understand divergent thinking, and point to an area, so in order to help students review the historical course, to get good grades in school examination.
Key words history class; ninth-grade; review methods
1 科学制定历史科目复习计划
1.1 吃透“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用以指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综合了历史、文化、、地理、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门培养学生对整个历史知识系统的综合认识为目标的课程。因此,作为复习课程,教师自己首先要认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仔细研究考试说明,把握考试方向与纲领。这只有吃透了课程标准,精研了考试说明才能在指导学生复习的时候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整个初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包括主要包括了:一、我们生活的世界;二、我们传承的文明;三、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主题一“我们生活的世界”主要讲述社会是怎样的,这是对我们的社会生活要素的整合;主题二“我们传承的文明”主要讲述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史实的整合;主题三“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则讲述社会应该是怎样的,这是对当代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的整合。这三个主题既互相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点,它们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要求也各自不同。对于主题一我们主要要求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史料和基础知识。对于主题二,则要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联系与分析,掌握历史发展、文明传承的一些基本线索和规律。对于主题三,我们要更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站在唯物历史观的角度上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把握了不同专题的不同侧重点,我们才能指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1.2 指导学生制定复习计划和方案
在把握住“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教师还必须根据九年级历史课复习内容的庞杂,时间的紧迫等实际,从整体上为学生把握复习时间。在复习层次上要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三方面加以考虑,并制定相应具体计划与方案。复习形式上注意精讲、多练、细评,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专题讨论、个别辅导等。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复习计划和方案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复习目标和落实测试目标。在指导学生制定复习计划和方案时,要让学生明确复习要达到什么的目标,这个目标将通过什么方式来检验。复习的目标我们可以“四化”来概括:一是历史知识回忆重现, 使知识巩固化,二是历史知识查漏补缺, 使知识完整化;三是历史知识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四是历史知识综合应用,使知识实用化。明确了复习目标才能使学生在制定复习计划和方案时有目标、有方向。同时学生也才能根据教师定下的目标和检验方式来确定具体的复习内容与方式。一般来讲,复习的目标测试主要以课堂练习、反馈纠正为手段。注意做到精选习题,定时定量,及时评讲,查漏补缺。
(2)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复习模式。这里注意要做到“四抓”和“四忌”。“四抓”主要是指在复习中要指导学生:一抓历史知识的回忆,二抓历史知识的对比,三抓历史知识的延伸,四抓思想方法的领悟。“四忌”即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注意:一忌没有重点,平均使力;二忌盲无目的,陷入题海;三忌没有规划、临阵磨枪;四忌压力过大,劳逸失度。在复习中只要注意做到“四抓”就能建立起有效的复习模式,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避免“四忌”就能在复习中少走弯路,从而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
2 优化专题、整合知识
九年级的学生掌握了大量的历史基础知识和信息,但一时难以理解、吸收,更谈不上运用其来解决问题。要在复习中帮助学生达到运用所学历史知识来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目的,需要指导学生将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系统化、专题化。具体方法就是在复习时以历史主干知识为枢纽,以历史线索来编制知识网络,进行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把同类型历史知识归并起来形成历史专题,这样就可以清晰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世界近代史上不同国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如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俄国农奴制改革等,这些革命战争或者改革整合起来就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历史专题。我们可以把各国发生革命或改革的原因、当时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思潮等进行对比和联系,从而找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爆发的历史必然性,这就是通过历史的横向联系形成专题,帮忙学生巩固知识,并用以分析历史问题。一方面,历史上每个事件都是前后联系,一脉相承,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联系起来,使基础知识系统化,这就是历史的“纵向”联系。这种专题复习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复杂的历史,使零散的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综合能力。
3 以点带面,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九年级的学生在对所学的历史知识具备相对完整的体系、稳定的框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以某个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为中心,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思维,以与这个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接联系的人或者事件为圆周,组成一个圆,我们称之为母圆。圆心可以选择那些历史学科中最基本的核心人物或者重大历史事件(即第一层次)。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引申出来的相关的人物或事件(即第二层次人物或事件)组成一个圆,我们可以称之为子圆。
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都可以做圆心,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例如,中国时期的专题,用点以点带面的复习法可以作如下设计:
以晚清重臣李鸿章为圆心,运用发散思维联系到、、不平等条约等知识点,形成一个母圆;以为圆心,联系到、、清末立宪、等知识点,以他们为圆心,组成一个近代中国各阶层探索救国图存的子圆。以不平等条约为圆点,以《》()、《》(第二次)、《》()、《》()、《》()为圆周,就可以组成中国半殖民地化过程的子圆。这样通过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学生能够有条理地归纳梳理基础知识,打破章节间的界限,将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总结,在原来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使各部分知识有机结合,使各个知识点连成“线”,组成知识“面”。
实践证明,在九年级历史的复习必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帮助学生科学地制定复习计划和方案,同时必须教会学生有效的复习策略与方法,使学生从死记硬背向主动识理明义转变,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预期的成绩。
中考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如何利用好这几个月,争取一个满意的结果,科学合适的方法是必要的。在初三历史教学十余年的摸索中,总结出一些略有成效的复习方法,希望能与各位同仁一起交流,共享。
一、重视加强思想教育,重视历史学习
初中历史老师是比较难当的,学校把历史作为副科看待,不仅增加了历史老师的教学难度,而且也使学生心理形成一种轻视态度。初一初二不重视,没有对历史形成知识化、结构化、系统化,从而使初三历史教学走向畸形,初三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很累。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所以我经常给我的学生加油!
1.下课与学生谈心聊历史名人、历史电视剧,课上有时还有聊聊历史发展,引导学生多多关注历史,用历史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只要学习态度端正,历史同样也是会学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引导学生走出开卷考试的误区,开卷不是满无目的的抄书,不用记忆,书中自有答案,不用思考等。即使基础差,只要你加倍努力,历史知识你会一个个学透,学以制用。在我的努力下,很多学生愿意学习历史,研究历史,这样更不用惧怕中考了。
二、重视考试说明,综合巩固复习
结合考试说明来进行复习,我个人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方面。因为考试说明是中考的重要指南针。考试说明所要求的知识层次,就是中考的要求层次。
1.牢记基础知识和基础观点,加强训练,夯实基础。突出重要的主干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2.重视整体把握,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专题知识结构,历史知识是一个知识网络,孤立地掌握零碎的知识,难记也难理解,无法学好历史,依据考试说明,复习是必须注意知识的点、线、面注意整体的把握。例如,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中日战争(即日本)等。复习中,要落实到每一个知识点,即熟知每次战争爆发的背景、时间、经过、结果、影响等,做到点线面结合,复习到位。另外,专题复习不仅要纵向联系,还需横向联系。例如,复习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次工业革命这一专题时,同学们可以横向思考:这两次工业革命分别给中国带来什么了影响。横向思考可以让同学们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影响着世界,同样世界也影响着中国。
3.重视知识的横纵联系,复习时必须通过横纵联系,用多样的比较视角,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了解历史全貌。例如,复习中国近代史,列强侵华是一条重要线索。近代列强不断侵略中国,企图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这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4.关注周年大事,与时政热点相结合。例如,1954年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和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复习时要结合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对解决国际争端问题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重视答题技巧是关键
1.选择题是根据教材内容、情景设置的题干和四个不同选项组成,所要求的知识面比较大,能够比较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的准确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选择题的方法是:首先,要认真审题,找准题干中的中心词和备选项的叙述,以作出准确的选择,根据关键字可以帮助你理解试题;其次,根据题型特点,可以采用排除法和使用最佳选择法。
2.材料解析题是考查学生理解问题能力、归纳史实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题型。材料的选择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超越教材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既没有完全脱离教材,又是教材的继续与延伸,即知识的迁移,这是材料解析题最基本的特点)。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方法是:首先,是阅读材料,必须作到“读懂、读透”材料,不仅从文字上读懂,而且要从历史角度读懂材料。把材料放在历史的背景下和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阅读理解材料。这样,才能作到对材料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其次,是审读设问,弄清命题者的意图所在,明确各题的不同要求,按要求解答。再次,是处理好设问与材料、材料与教材、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从材料出发,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主题,组织材料解答。
中考80%和内容是基础题,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就能考好。因此,教师必须详细研究和解读中考说明,这样有益于制定复习计划,选择复习方法,整合复习内容,更有益于挖掘内涵,明确目的,总结规律,更加有效的指导复习迎考。明确了考试标准,教师可以更加有效的组织教学,学生学起来也会感到目的明确。在此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要突出一个“精”字:即讲课时要线索清楚,重点突出,逻辑性强,做到画龙点睛;并辅以条理化的板书(包括提纲和图表),增强语言的叙述性和直观性。如关于“二战”的复习,列出1939年9月1日、1941年6月22日、1941年12月7日、1942年10月-1943年3月、1945年5月、1945年9月时间表,然后列出相对的答案:德军袭击波兰―“二战”爆发、德军袭击苏联―“二战”进一步扩大、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和苏联战场的转折点、德国签署投降书,日本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这样学生一目了然。由于历史是开卷考试,教师要引导学生查书、查资料,使学生懂得如何查书、查资料,而且能够迅速找到所要找的资料。为此学生要做一定量的练习,通过做练习使学生能够迅速找到的资料。由于学科内容多,学生不容易全部掌握,教师还要把一些简单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做成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学生阅读,甚至背诵,以便学生能够记住。总之,在这个阶段复习当中,要重视基础知识,要通过查、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一章一节的基础知识。
二、“纵横”串联
经过第一轮系统、全面地复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的知识储备,但知识还是零碎的、混乱的、孤立的。为了把知识学活,第二阶段的任务主要是结合课本,“纵横”串联地归类知识、梳理知识,建立知识结构框架。初中历史的范围广,内容多,复习时要尽量做到全面系统。关键是要在一定的知识框架下理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立体的历史复习交叉网,增强学生的应考能力。注意知识的点、线、面、体,注重了整体把握。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加深理解。以便系统全面、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进行复习。在这个复习阶段中,要全面复习历史教材的前提下,重视重新组合教材,进行知知识归类。近年来中考这种题型越来越多,为了让学生掌握这种题型,就要求双边活动,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前后左右贯通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总之,历史事件之间是互相联系与先后相承的,有其内在联系,纵横串联形成一个立体的历史复习交叉网是十分重要,既可以巩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又可以加深对知识全貌和实质的理解,还有助于提高回答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链接中考,科学训练,培养应试能力
1、对于初三学生的能力,《历史教学课标》的要求是:“概述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事迹,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出简单的分析和评价。基础知识和能力,二者密切相关,又互相区别,正确掌握基础知识,能帮助学生提高答题能力。但有了基础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相等的能力。培养答题能力,除记忆力外,主要是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解题能力。鉴于如此,在复习的后阶段中,要进行强化训练,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如将美国独立战争中六件大事进行了知识列点,就可知战争的进程、《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历史作用等知识。学生还要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练的形式要多样化,包括课堂的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训练等。练习的内容可分为基础训练和理解练习两大部分。前者采用选择、材料分析、辨析等题型;后者采用对比、归纳、叙述、简答等题型。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答题能力得到提高。
2、研究中考命题方向,科学训练,对我们有效组织历史复习是非常有用的。纵观近几年的历史中考命题,无外乎这样几种题型: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课改以后,命题开始变得灵活多样,贴近学生生活,考查的内容,突出考查学科的重点主干知识,并严格按照考试标准进行命题。不仅侧重考查识记和理解,也侧重对运用能力的考查,值得注意的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考查,也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而逐步加强。
科学有效的训练可以把上面所讲的一切落实到实处。但训练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训练题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没有选择,更不能搞题海战术。我们在组织训练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进一步研究中考说明,明确复习方向。所设计的试题应该反映新的方向。
(2)突出重要的主干知识,命题必须按照中考说明的要求突出重要的主干知识。要求学生做选择题时要速度和准确率,但不能够盲目求快;做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用已知的知识解决问题;对于问答题,一定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表述规范,整齐整洁。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104
一、近五年全国卷历史试题命题特点分析
1. 试卷结构基本稳定
从题型结构看,文综历史卷依旧由必做题和选做题组成。必做题包括12道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选择题每题4分,共计48分;非选择题第40题25分,第41题15分,选做题要求学生从4道选修题中选出一道做答。
从选择题看,往年至少会有一道图表题,但毋庸置疑的是,文字型选择题会是选择题的主体。
从非选择题上看,近五年两道必做题基本上都是一道必做题。以古今中外大跨度综合为主,或者纵向联系,或者横向比较;另一道为开放性试题。
选做题通常选取与教材关联程度不大的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设计新问题。
2. 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基本稳定
全国课标卷1卷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多围绕重点主干知识命题。单就知识考点来讲,没有偏、难、怪、冷,基本上都是学生熟知的知识点。
3. 命题注重考查“能力素养立意”的宗旨
纵观近五年高考试题,无论试题载体形式、设问的角度、考查的知识点怎样变化,高考命题注重考查学科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宗旨岿然不动。近五年全国课标卷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以主干基础知识为素材,考查学生知R的迁移能力、灵活运用能力、辨析和认知能力,考查概括归纳、比较分析、史实论证、理性批判的能力。
4. 注重采用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题形式
全国卷高考命题的取材已基本摆脱了对教材的依赖,从更大范围内选取思维含量高、与现实联系密切的材料,设置新的命题情境,提出新的问题。同时,为拓展命题资源,《考试大纲》还特别指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的要求,这就意味着高考会选用与初中教材相关联的新材料。
5. 命题体现关注社会热点,坚持学以致用、鉴古知今的价值追求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教育的落脚点不仅关注昨天,更应该关注今天。历史学科的价值在于能对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提供借鉴。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历史反思既是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高考命题的方向。
二、后期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方法浅谈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后期两个月的二轮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按照国家新课程考试大纲构建以专题为基础的通史知识体系
建议在第二轮复习时,加强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之间的嫁接与联系,注意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挖掘同一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分析与整合知识的能力,这也是高考复习的必由之路。
2. 注意“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的学习,重视历史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使学生从历史中学会思考
在注重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与专题问题、热点问题的联系,注重把握古代历史发展规律,了解古代文明成果的现实价值,了解其世界意义等。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等引导词来提问,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指导学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以实现历史学科教育功能,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并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与历史探究能力。
3. 加强对开放性试题的答题方法指导
如开放性试题中的评述观点题一般常规答题步骤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根据材料归纳出观点(观点明确);第二步,结合史实论证观点(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证有力),史实可以根据材料,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归纳。
4. 加强史料教学,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通过史料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观察、理解、归纳、概括、分析、阐释、论证等历史学科能力,并加强对学生思维过程以及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深刻性、创新性等思维品质的训练。
5. 关注时事热点、周年大事等重要问题,要关心国内外重大事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现实的热点问题,如民生问题、中日问题、、中东的政局问题等。
(2)重大周年纪念问题,如2017年高考备考要关注有关年份后两位是07或17的事件,也要关注次周年纪念的时间,如年份后两位是06或16、08或18的事件等。
6. 加强学习质量监控,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但实际上,种种因素却影响着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加大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
1. 初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差异,造成知识链的脱节
不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教材,在课程目标上,都强调三维目标,强调历史学习的主要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二者仍有明显区别。
知识侧重点不同,初中教材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而高中教材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能力要求不同,初中主要在于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侧重于理解和应用层面,要求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认知,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结构、内容标准上,初高中也存在差异。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以主题的形式,要求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兼顾历史的时序性,但知识体系欠完整,知识结构较散落。而高中历史在初中通史体例的基础上,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但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甚高。
以上差异就造成目前初高中历史知识链脱节严重,也增加学生对知识体系掌握和理解的难度,不利于课改目的的实现。
2.初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现状,也影响着教学目的的实现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如: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的基础知识相对欠缺,而且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初中历史学科长期不被重视,缺乏正规的教学;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习惯于机械背诵,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过于注重教师的主导而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高中历史课程,却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从而使高中学生普遍感觉新课程内容偏多、偏深、偏难;且高中历史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深奥、抽象,如经济学理论――凯恩斯主义等,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社会体验,也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知识要求。
如何处理好初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衔接,也就成为高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针对历史教学现状探究对策
1.加强校际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学校组织初高中教师学科交流活动,以及下乡支教等,了解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关注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使我们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做到“新旧知识”心中有数,教学详略得当。
2.钻研课改标准,分析新教材的重难点。
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恰当地处理教学内容;明确课标内容的主题是按文明史来构建历史课程体系的,分别介绍了人类的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精神文明史;领悟内容标准的表述方式,明白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层次可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而高中历史课标更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能力。这样,依据课标的内容与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使教学教学详略得当。
其次,借鉴不同版本的教材,开阔教学视野。每套教材都是编者对《标准》的理解,通
过对教材的研究,找到其共性的东西,这应该就是教学的重点,课标的要点。如人教版和岳
麓版的教材,两者间是骨与肉的关系,前者注重知识的概括,后者注重史料的解读。
3.加强对学生新课程知识的指导.从历史教育教学观念、方法和内容方面突破,逐步消除初中阶段的旧习,通过兴趣引路,能力渗透、逐步养成,以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如: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复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惯适应课改的要求。
4.教学方法的改进,引导学生能力的提高。
(1).要重视课前预习。初中历史学习停留在“被动学习”状态的,普遍养成了机械的学习模式。然而,高中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这实际上强调学生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此外,高中课程内容多,时间紧,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成为必要,这样上课才能抓得住学习要领,才能弥补初中知识的不足。
(2).要讲究教学策略,整合教材知识。
首先,针对教材内容多和时间少的问题,应讲究教学策略,以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如课堂中,采用挂图和多媒体等手段展示历史知识,可节省课堂时间,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学方法要灵活。高中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新知识,提升概括和归纳史实的能力;而教材编写理论性、概括性强,历史概念多,这都超出学生认知水平。针对这些问题教学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可通过案例分析,或合理的情境设计等,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历史规律。故此,在实践中要注意:以新课标理念的更新来促使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以研究学生的变化来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重视课外的研究性学习。历史新课程在学习能力方面强调“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所以,学会搜集和整理材料,加强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应用训练,是新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教师应重视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理解的能力。
第四,重视史料的解读能力的培养。利用多媒体设备,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进行培养。指导学生通过“读-找-想-答-查”,抓住材料主旨,获取有效信息。
5.拓展知识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面对“专业化和学术化”色彩浓厚的教材,教师要加强这些方面的专业进修。只有通过专业进修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