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护理科研培训

护理科研培训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护理科研培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护理科研培训

篇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本研究在对《内科护理学》这门课程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围绕促进健康这一护理的根本任务,将改革着眼点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构建基于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的内科护理实训教学体系,以期提高护生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强化内科护理实训教学效果。

1.内科护理实训课现况调查

1.1对象与方法

本实训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前的调研对象以江苏省南通卫生高职校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大四的学生,以及该校从事《内科护理学》教学的教师为对象,分别设计调查问卷,如表1。

1.2结果

我校内科护理任课教师共9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4名,助教2名,发放调查问卷9份,回收9份,回收率100%。随机抽取2013级五年制大专护理专业学生100名,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率100%。

1.3结论

从调查结果来看,9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内科护理实训课,92%学生愿意开展,并且73%的学生认为内科护理实训课内容应该以内科疾病护理为主。而100%的内科护理教师认为有必要开展内科护理实训课,77.8%的认为该以内科疾病的护理为主。开展内科护理实训课的难点排在前三位的是:无现有的,适合本校的内科护理实训方案、没有现成的可供内科护理实训课使用的教材、开展实训课的实训室及教师资源紧张。

因此,开展内科护理实训课是十分必要的,但要开展内科护理实训课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内科护理实训方案,编写实训课可用的教材及解决实训课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2.内科护理实训方案制订

“方案”是进行工作的具体计划或对某一问题制定的规划。而内科护理实训方案就是关于内科护理实训教学的具体计划,包括实训教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施步骤、评价方法、具体要求等。通过方案的制订,加强内科护理实训教学的规范性、计划性、可实施性、可评价性。

2.1内科护理实训目标

为什么要开展内科护理实训课?制订方案时,这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关系到实训课的内容选择、实训方案、评价方法。按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医院对护士的要求,内科护理教学目标是“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从护士职业成长来说,今天在校的学习是为了成长为一名临床合格的、甚至优秀的护士。而护理人才的成长有其阶段性、复杂性、实践性。我认为阶段性大体包括三个阶段,即护生的在校教育、临床见习、临床工作。可以说,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是贯穿整个护士职业生涯的,但每个阶段又有侧重点。护生在校期间,就内科护理学这门课来讲,主要是夯实理论基础、掌握基本专科技能、了解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因此,内科护理实训课应该以促进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促进专科技能掌握和应用、在内科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搭建平台。而这一切都是以护士核心能力[1][2]培养为中心,今天的教育是为了成就明天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2.2内科护理实训内容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从事内科护理教学的人将“腹腔穿刺术的护理、胸腔穿刺术的护理、骨穿的护理”,“心电监护、管道氧的操作使用、胰岛素笔皮下注射、血糖监测仪的使用”等作为内科护理实训的主要内容,少有人将内科疾病病人的护理作为内护实训课的主要内容。我认为内科护理学要教给学生的是“如何护理内科病人”,培养护生护理内科病人的能力。而“腹腔穿刺术的护理、胸腔穿刺术的护理、骨穿的护理”、“心电监护、管道氧的操作使用”等诊疗技术不仅内科护理中用得到,外科护理中同样用得到;至于“胰岛素笔皮下注射、血糖监测仪的使用、内科护理病人病情监测、咳嗽咳痰的护理等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等技术是具有内科护理特色的、体现内科护理技能的项目。所以,内科护理实训内容应该以后者为主,即内科常见病病人的护理、一些症状体征的护理、内科病人病情监测及内科护理中常用的一些技术。

2.3内科护理实训方法

首先,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用什么样的实训方法培养符合临床护理工作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呢?用什么样的方法有利于护士核心能力培养呢?无论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还是护士核心能力,都有其共同点,都是为了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所以,要想获得临床护理工作的能力,除了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夯实理论基础,还要像做临床工作一样去学习、训练。内科护理实训方法总体来说是模拟训练,具体包括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情景模拟、仿真教学、标准化病人等。

其次,每次实训课都应该包括课前准备、课堂训练、课后反思三部分。每次实训课前教师提前把实训课内容布置给学生,请学生做好理论知识、实训用物、分组准备,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实现训练满意结果的必备条件。课堂上,组织学生就某个护理技能进行训练、讨论、讲评,没有反复的训练就没有技能的成熟,讨论是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而讲评的目的是扬长补短,不断提升。课后,让学生反思、总结本次实训课,以达到不断提高的目的。

2.4内科护理实训教材编写

内科护理实训教材不仅是实验内容的体现,更是内科护理实训目标、方法的体现,含有内科护理实训方案的指导思想。目前内科护理实训教材多以内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护理及内科护理技术的护理为主,很少有以疾病护理为主要内容的教材。因此,要开展内科护理实训课,迫切需要一本能提升护生护士核心能力的实训教材,内容以疾病护理为主,在疾病护理中运用一些内科护理技术。内科护理技术应该在护理内科病人中得到训练,而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实训项目。因此,我和几位内护教师一起编写了《内科护理实训指导》。

2.5评价方法

参照内科护理实训课的教学目标,结果评价应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理论考试,很多研究证明内科护理实训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内科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3][4]。另一方面是技能抽考,关于内科常见病病人的护理技能及内科疾病的健康教育情况。同时,效果评价要关注教师和学生对内科护理实训课的体验,及时了解并设法解决学生及教师在内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常见问题。

3.讨论

关于内科护理实训的研究从未终止,要开展内科护理实训,必须理清以下问题:

第一,为什么要开展内科护理实训?开展内科护理实训课应该结合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即获得日后护理内科病人的能力,或提升护生的护士核心能力。对于在校护生应该夯实理论基础、掌握专科护理技术、了解内科护理理论与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内科护理实训课“练”什么?应该突出内科护理专业特色,即护理内科病人需要的技能,如常见内科疾病的护理、护理内科病人所需的内科护理技术、内科病人的健康教育。

第三,内科护理实训课怎么上?想怎么上就怎么上,制订科学、合理的实训方案。显然是后者,方案是有序、有效实施的保障,是广泛推广的必备条件,更是不断提升内科护理实训教学水平的研究方法。

第四,内科护理实训效果如何评价?结合实训课开展目的采用理论和技能双项考核方法,再按各自比例综合成内科护理这门课的成绩。

护理人才的培养是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应该对护理人才培养有宏观认识。同时知晓,自己所任的这门课程在护理人才培养中所起的作用。既知道学生在这门课应达到的理论水平,又知道这门课应达到的技术、技能水平,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内科护理实训教学是不可或缺的,实训课不仅促进理论知识掌握和运用,还是培养护士核心能力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明.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架构之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9,9(4).

[2]徐少波,叶志弘.护士核心能力概念和构成要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764-766.

篇2

由于眼科手术室的工作性质特殊,手术室新护士的培训应该是一种科学的培训方法,然而目前新护士的培训多采取传统的跟班学习方法,属于经验式的带教,随意性很大,没有形成统一的培养标准。为了把手术护理配合质量提高到一个新台阶,我们对新护士采取循序渐进的系统培训,摆脱从传统的教学经验模式,而转变为科学教学,有计划、有目标的系统教学程序和规范的教学方法,不断的探索,总结和提高手术配合,提高手术质量。

1眼科手术室的教学特点

眼科手术室的工作环境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环境,显微器械、仪器设备多且难以辨认。此外,仪器的使用多涉及到氮气、二氧化碳等特殊气体。增加了工作的危险性[1],从而给手术室的教学增加一定的难度。而且眼科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手术台数多,对护士的手术配合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

2培训模式的建立

2.1要求手术室的教学人员具有一定专业素质,不能随意安排任何一个护士进行带教工作的,眼科手术室的工作涉及眼科临床知识,消毒隔离知识,各种仪器设备的规范化程序操作及新技术的开展等,因此要求教员的专业素质不断的提高,掌握如何检索相关文献,根据临床问题,从这些文献中找出与待解决的临床问题密切相关的资料,作分析评价用。此外,还要求教员通过临床、教学和科研等实践不断的探讨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计划的使教员在知识上不断充实自己,包括理论的钻研、技术完善、经验积累。

教员要根据新护士的性格特点充分发挥她们的积极主动性,在教学态度上要对新护士表示充分的尊重、宽容和耐心,帮助她们从临床护理工作角色到手术室护士的角色转变,建立一种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

2.2对于手术室新护士的要求:培养对象为新加入手术室的护士,要求均有眼科病房工作经验2~3年,掌握眼科的临床护理操作。

3培训模式的实施

3.1第一阶段 要求新护士先了解手术室的管理规范,层流手术室知识和特点,医院相关规章制度和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各岗位工作职责,手术室文件书写要求及手术室应急预案及处理措施。对这些理论知识进行不定期的考核。合格者才能学习眼科的基本专科操作、消毒供应工作流程,快速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方法,要求新护士学会辨认各种消毒化学监测指示卡、各种敷料的名称和用途,各种手术器械包的内容,以及手术室物品的放置与管理,当新护士完全掌握以上这些规章制度、物品、器械的使用,才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3.2第二阶段 介绍眼科常用的缝线种类,以及各种晶体、义眼座、张力环、青光眼减压阀的种类及性能,接着对手术室的各种显微设备进行介绍,让新护士了解到显微设备对眼科手术的重要性。继而开始接触眼睑手术、泪器手术、结膜、角膜手术和急诊手术,学会配置注射药物的浓度、剂量等,同时学习眼眶病手术的护理配合还要学习电凝、电刀的使用方法及操作程序,设备的保养维护及其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重点强调标本的管理。

3.3第三阶段 主要是学习内眼手术如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手术的护理配合,其中白内障手术配合要学会超声乳化机的使用、保养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视网膜手术就要掌握玻璃体切割机及冷冻机、激光机的全套操作程序及保养,同时还要学会内眼感染手术后的消毒隔离措施。有研究表明[2]:内眼术前准备既能减少术后术眼感染的机会,又要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及患者的舒适感,减轻患者的负性心理。

经过以上三个阶段系统的培训和临床实践后,护士的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增强,具备了一定的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手术室专科护士》对护士的要求。

4结论

手术室的护理配合工作除了对护士要求反应敏捷、动作迅速、应变能力强以外,还需要注意两大原则:①严格要求无菌技术。手术室是患者进行手术的场所,每一个环节都应严格要求,如手术室的空气消毒、手术术野准备、手术台器械、巡回护士的手术配合工作等等,任何一个环节稍有不慎都将对手术感染甚至成败都是一个重大挑战,为了杜绝每一个细节错误对手术感染的威胁,手术室的带教更是要深刻强调无菌观念和无菌技术,同时做到放手不放眼的原则,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②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手术室是一个严肃的工作场所,对手术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容不得半点疏忽,手术室有一系列的专科查对制度,如:患者查对,必须由手术医生、麻醉师、护士三方共同在场的审慎核查,特别是患者的眼别和手术名称,医嘱术前、术中用药的查对等,在教学工作中要把查对制度作为带教的重点,查对环节重点把关,坚决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使新护士对手术室的工作形成一个严谨的工作态度,坚决遵守这些规章制度。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护理学的发展,培养手术室专科护士势在必行,实施护理计划并通过动态评审的方法检测效果。通过实践,对成功或不成功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评价,以提高认识、促进学术科研水平与护理质量的提高。对专科护士的培养提高了护士配合手术的主动性、准确性和默契性,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眼科医生与患者的满意度,同时提高了护士参加专业学习、参加科研、参与论文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发展,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

篇3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17―02

近年来,我科护士呈现低护龄化,低年资护士比例占全科护士的50%左右,她们存在临床经验不足、应急能力缺乏的现象,有很大的护理隐患,而在实际工作中也暴露了大量问题。在此基础上我科于2011 年7月至2012年7 月, 重点推进各项针对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急救模拟演练,通过1 年多的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培训对象及师资

培训对象为我科低年资护士12名,均为女性,年龄平均24岁,工作年限3个月至3年。学历结构:中专2名,专科2名,大学本科8名,职称均为护士。培训师资:选择科内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熟练抢救技术及较好授课能力的护理骨干组成急救技能管理小组。急救技能管理小组7人, 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科室总带教及5名专业护理组长为成员, 负责制定培训计划, 根据科室常本见急、危、重症抢救病人特点预设5个模拟病例, 制定抢救预案、质量评价标准 , 并承担具体的培训考核工作。

1.2 理论、操作培训

1.2.1 理论水平培训

理论培训 : 每周二次集中培训, ,每周至少2 次早会提问,遇到相应问题随机提问,每月考核一次。包括2010版心肺脑复苏新进展、抢救药物的剂量作用及注意事项、各项护理核心制度,以及急诊科各类应急抢救预案。

1.2.2 技能培训

每周2次,专人示范,分组训练。包括静脉留置针输液、吸氧、留置导尿、血标本的采集、气道开放、吸痰、心电监护、心肺复苏、简易呼吸器的使用、电击除颤、气管插管的配合以及抢救仪器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的使用管理及常见故障排除等。每月进行2~3 项护理技能的培训考核,再按护理部要求对常见的操作技能进行集中培训考核1 次。

1.3 急救模拟演练

1.3.1编写急救模拟案例 收集如急性心肌梗塞、休克、心跳呼吸骤停、上消化道出血、颅内高压等典型病例进行教案编写。每个案例设计成若干个护理情景,内容涉及预检分诊、急诊抢救、基础护理、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人文关怀等方面,力争体现真实性、教学性。

1.3.2 演练分工 由护士长扮演主考官一职, 1~2 名高年资护士担任考官,每次演练由4 名低年资护士参加,分别设ABCD 位,各位分工职责明确,其中A 位护士在患者头端,负责气道管理,全面做好病情观察,组织协调工作,并进行记录;B 位护士在患者右侧,负责心电监护及完成各项护理技术操作; C 位护士在患者左侧,负责静脉通路的开放与口头药物医嘱的执行等工作;D 位护士在患者脚端,负责各种药品、物品的供应,对外联络等事项。ABCD 位在每次演练时予以更换。

1.4 培训效果评价

统计2011至2012年低年资护士在模拟演练培训前后急救相关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应急能力的得分。其中应急能力分别从分工明确、定位合理、动作迅速、程度准确、无重复动作、应急流程执行到位、突发事件处理合理、规范抢救记录、良好的沟通能力、体现人文关怀等10 个方面进行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 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低年资护士成绩比较(理论、技能、综合能力)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 ±s) 表示, 用t 检

验, 计数资料用V2 检验, P < 0. 05 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1 低年资护士急救模拟演练前后考核情况比较

低年资护士通过急救模拟演练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应急能力方面均有显著提高。

2.1.2 为进一步客观、真实、全面地评价培训效果, 急救模拟演练结束后,对低年资护士发放科室自制的自我评价调查表12份,12名低年资护士认为有培训的需求,均认为通过演练提高了自己的应急能力,增强了急诊抢救的实践技能。

3 讨论

3.1.1 应急演练有利于激励低年资护士的学习主动性,促进急救技术的提高传统的急救培训方式局限于单一的理论讲座或单项急救技能训练, 考核方法单一化、教条化, 理论与临床实际操作脱节[1 ] , 不利于急救意识的建立和应急能力的培养。模拟演练通

过模拟临床各科室常见病例的不同状态, 设置各种不同的疾病情景, 有针对性地模拟患者突然病情变化, 使临床复杂多变的病情得以再现, 较好地模拟了现场的紧迫感, 使训练者感到紧张、急迫甚至忙乱, 设定一些必要的差错环节, 锻炼护士的反应及应急处置能力。开展急救模拟演练使急诊科护士能系统、完整地体验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充分体现了演练的直观性、实用性、有效性和可控制性[2 ] ,本结果表明,参加急救模拟演练后,低年资护士的理论水平、操作熟练程度及应急综合能力考核评分有明显提高。

3.1.2 应急演练有利于低年资护士的观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

护理人员的成长具有实践性和晚熟性的特点,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掌握、积累和提高[3 ] 。急救模拟演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模拟病人的复杂病情变化有利于护士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要求低年资护士将片断知识融汇贯通起来,运用理论知识综合评估病情变化,其即刻判断处置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急救模拟演练注重以问题为导向,抓急救关键环节,要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急救护理措施,提高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对危重症的预见性和病情判断能力。

3.1.3 应急演练有利于低年资护士的团队意识和应急配合能力的提高

急救工作是一个需要医生与护士、护士与护士,甚至后勤科室的配合和协作,不仅需要做好单项的操作,而且要求做好每项操作的衔接和各位护理人员定位配合紧密配合的工作, 每一次抢救成功都是这个急救团队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的结果。在争分夺秒的抢救中, 最需要的是急救护士的快速应对及抢救人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与协调。通过急救模拟演练,使急诊抢救做到程序化, 减少了抢救时危重患者手忙脚乱的场景,同时提高了抢救的效率,也有利于低年资护士团队意识培养、相互间的协作配合。

3.1.4培养了护士的沟通、协调能力

在急救过程中, 要求医护人员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高超的急救操作技能, 还要有良好人际沟通技巧和协调能力[4]。当患者出现危急时, 家属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冲动甚至产生临床纠纷, 为了更贴近临床实践, 本次模拟演练特意增加了患者家属角色, 设置障碍, 要求护士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注意家属的心理及情感变化, 尊重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权, 在抢救的同时及时与家属进行沟通, 并且注意表达方式和语气, 必要时给予安慰和鼓励, 从而得到家属的信任和理解, 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培训后有护士说:“以前在抢救病人时我不敢跟家属讲话, 我不知道该讲些什么? 现在我懂得如何去与家属沟通”。

参考文献:

[1] 李敏,杨芳.重视开展应急模拟演练提高护士综合素质[J].护理杂志,2009,26(11B):68269.

篇4

由于我国护理人员对科研的认识不够完善,且科研成果缺乏临床实践。鉴于这种现状,护理人员须打破传统观念,以创新性的思维去发现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而本研究就是根据我院手术室专业的特点划分了专业护理小组,从2014年起开始实施护理科研亚专业小组管理,通过全新的管理模式,培养护士的创新性及临床实践能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手术室共168人,文化程度:中专6人占5.3%,大专58人占34.5%,本科102占60.6%,硕士1人占0.5%。根据以上数据,我科本科及以上护士共占60.6%。由于护理本科生为护理事业的主力军,培养其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国家教育部将本科护士的培养为护理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在护理领域中重要目标之一[1]。因此,为更好的发展科室的科研能力及水平,我科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参与科研亚专业小组护士共18人组成,包括1名研究生和17名本科生。

1.2方法

1.2.1划分手术室亚专业。根据医学亚专业的划分,是在传统的一级,二级,三级医学专业分类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亚专业,是医学事业进步的发展,极其有利于对患者疾病的诊治[2]。为促进医护一体化和适应专科发展,再结合手术室的具体情况划分出胃肠肝胆,心胸外科,血管乳腺,口腔整形等十几个亚专业小组。且每个亚专业护理小组由两位主管护师担任组长。①组织低年资护士参与专科医生的探讨和学习,讲授专科知识使小组的护理人员熟练的掌握专业技能。②由专业组长制订关于亚专业临床教学和科研等工作计划。相关问题的探讨,复杂手术如何配合,如何摆放,业务学习护理查房,科研项目申报和等。1.2.2设置护理科研亚专业小组。为加强对护理科研的组织和管理,保证护理科研得点质量和水平[3]。手术室科研学术小组设置科研亚专业小组。成员们都是从各临床亚专业中选,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熟练,对科研感兴趣的人员。

1.3科研亚专业小组在手术中的应用

1.3.1组织科室科研培训。每月定时以自由讨论的形式开展培训,针对每位护理人员的自身情况,同时结合手术室临床护理工作的特点。开展一对一地培训,重点加强检索文献的能力,科研实践能力,科研设计的能力,处理资料的能力,改文写作的能力和总结及发现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培训[4]。1.3.2开展专题讲座。科室开展每季度一次有关科研组成员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后的专题讲座。每一位参会人员,在会议结束后,将所学内容及相关信息或会议精神等制作成PPT,通过专题讲座来进行传授和交流。1.3.3信息化建设与相关书籍指导。鼓励护理人员与时俱进,特别是现在信息化运用如此便捷的时代,下载手机APP随时学习利用微信,云之家来进行互动探讨。另外科室也订阅了《中华护理杂志》等国内优秀的护理期刊供护理人员在业余时间学习阅读。1.3.4设立科室科研基金。有效的目标管理和激励机制是护士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的驱动力。[4]根据科室的具体情况,期刊后,给予发表期刊的相应补助,并在年终科室评优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护士提出的改进护理技术或优化流程的方法设立金点子奖。

1.4评价指标

参照肖顺贞[5]主编的《护理研究》制定相关量表,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的理论和实践考核的成绩分均为0到100分,得分越高的表明其科研能力越强。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室护理人员科研能力提高2.2科室科研成果汇报据2014~2015年我科护理人员立4项科研课题,共计58篇,其中包括《护理学杂志》、《中华护理教育》等核心期刊文章8篇。

3讨论

科研亚专业小组促进手术室护理人员科研能力提高。本研究中如表1所示,科研亚专业小组成立后手术室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理论考核成绩和实践考核成绩均比干预前有明显提高(P<0.05)提示科研亚专业小组可促进手术室护理人员科研能力提高,据赵梦霞等调查结果显示学历和职称是临床护士科研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6]。而本科室学历本科级以上占60.6%,这也是手术室护理人员科研能力提高的主导因素之一。此外本科室护士和课题立项的数量明显增加,外出学习和参会的人次数也逐渐增多。

4结语

手术室通过设立护理科研亚专业小组,通过各种创新的形式和途径,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引进目标管理和激励机制,使我科的护理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丰硕的成绩。

作者:凌玉洁 单位:四川省人民医院手术室

参考文献

[1]李秋芳,王丽丽,张振香,等.本科护理生护理科研状况的调查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24(1)85-86.

[2]杨小玲,袁丽,熊真真,等.科研亚专业小组在内分泌代谢科的应用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6,16(2):126-127.

[3]冯建萍,张萍,严丽洁.创新思维在手术室护理科研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3):22-23.

篇5

科研是护理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护理事业发展和学科理论完善的关键[1]。不可否认的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和护理团队广泛缺乏科研知识、科研能力的矛盾,已经成为阻碍护理学科发展和学科建设的主要问题。本文就实际护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部分性科研能力培养的尝试进行总结和探讨,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找到可以促进护理管理水平和护理服务能力提升的一个切入点。

1护理科研现状

1.1科研意识不足

很多护理人员认为科研高不可攀,且护理没有科研可搞,大多数工作都是重复劳动,创新内容根本无从谈起,对科研可能对工作带来的益处以及自身素质的提升没有认识。任萍等[2]曾经在1994年对科研与临床护理工作的调查中发现,36.3%的护士有此看法。笔者也发现,这种现状在临床护理人员中目前仍旧没有明显改善。

1.2缺乏有效管理机制

大多数医院特别是地级市级别的医院对于科研工作的高投入、低质量没有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不愿过多投入和进行有效管理,是科研特别是护理科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医院对于护理科研的管理缺乏组织性和明确的针对性,也是造成整体护理科研水平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现行的职称管理制度,对科研的要求过于片面化和数量化,对科研内容和科研思维培养没有任何帮助,大多数人是为了晋升而“造”科研,因此造成目前整体护理科研水平不高。

1.3资源缺乏

人力、理论乃至资金的支撑,是进行科研尝试的必要条件,就科研资源缺乏来看,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3.1人力资源不足

从护理团队整体素质来看,尽管近年来的大专以上护理人员比例明显增加,但我院50%以上人员学历均为大专以下,特别是在人才梯队构建中,高年资护理人员初始学历多为中专且往往担任护理管理职务,造成整个护理团队科研意识缺乏,同时,对后续人员不能进行有效的科研指导和规划,造成经验不足和科研思维不能与临床工作结合。而且,医院整体护理力量不足,也是护理人员担任日常工作较多,很难有精力和热情进行科研方面的尝试。

1.3.2无科研资金支持

仅仅的临床护理观察和总结,往往是不能产生高质量科研和高水平论文的,因此需要正确引导和课题科学设计的前提下,有意识、有指向性的进行临床观察和研究,这就需要资金的支持,而在科研尝试的初期,获得专项科研资金支持或是启动资金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科研资金获得难、支配难也成为了护理科研发展的一个阻碍。

1.3.3理论支撑不够

如前文所述,大多护理人员知识深度和广度不足,又缺乏有效的科研指导,因此不能不说这也是导致护理科研水平滞后的一个原因。

1.3.4信息资源不足

护理人员缺乏采集科研信息的意识和技巧,对于医院不能提供文献检索、图书支持的尤为突出,而且护理人员外出学习、交流、参观机会少,陷入了意识缺乏,进而信息量少,导致科研水平不够的恶性循环中。

1.4科研能力培养欠缺

对于目前各个专业快速发展和专业化趋势加强,更多的亚学科被独立出来,医学信息、数据挖掘、统计学等都是临床护理人员很难进入和掌握的,因此需要更多的培训和有意识的引导,这也是基层护理人员极为需要但是又极度缺乏的。不得不说,科研培训的缺乏,特别是护理方面有指向性的科研培训的不足,造成了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不足,进而导致科研与临床工作的脱节。

2护理管理中的科研管理体会

2.1培养科研思维,提高整体素质

在无法有效改变现有护理团队结构和人员素质的前提下,借助医疗和医院科研方面的力量,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科研尝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利用科研专题讲座、课题设计分析以及信息数据采集、课题运行问题讨论等方式,将科研中的各个环节呈现给护理人员,帮助其树立科研思维和搭建整体科研设计架构,细化实施流程都大有裨益。同时,科研思维的建立,将其所强调的创新性、严谨性纳入日常工作思维,将对护理工作的细化、工作方向和工作重心的把握以及护理整体水平提升都是极为重要的。

2.2鼓励科研尝试,拓宽眼界和思路

利用各种较大规模的学术交流会进行论文投稿和论文交流,拓展护理人员眼界和科研广度,在团队内邀请科研管理人员和具有科研基础医护人员进行论文点评,对进一步的论文书写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适当进行重点内容的信息检索交流,不但有助于医疗护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也有助于护理科研开展方向的拓宽和整体质量的把握。

2.3质控与科研结合,深度挖掘数据内涵

科研强调的数据化是质控管理的要求,从质控管理方面,提出有整改意义的方向或课题,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收集和统计,由简单的、更为直观的实际临床问题[3],引导大多数人员树立科研思维,掌握数据收集技巧和数据挖掘技巧,进而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消除对科研的“恐惧感”,改变将科研“神圣化”的心理,从而将更多的临床科研和“软科学”引入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

2.4重视经验分享,促进成果临床应用

采用多样化方式进行经验总结和分享,有将临床护理经验转化为科研内容的理念和意识,同时也有将科研成果辩证分析后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的能力和办法,促进临床护理工作和科研的有机结合,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进来,也让更多的人可以从中受益。这样的分享与讨论,不仅可以对于可能造成工作、科研甚至伦理不良后果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加以制止,也可以将更多的新思维、新观点纳入科研和临床服务工作中。“通过护理科研促进健康服务”是新时期护理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正是有了这样的理念和不断地尝试,护理工作与科研有机结合将成为促进护理质量提升、护理人员素质提高以及护理服务能力增高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刘明,邵薇薇.我国护理科研滞后的原因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9):646-648.

篇6

20世纪90年代,核心能力是由管理学家Prahalad等[1]提出的一种企业战略新理论,我国于21世纪初将核心能力引用到护理专业领域。护士长是医院基层管理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不仅参与病房护理质量管理、护理业务技术管理和协调沟通工作,还要参与医院护理科研、教学等工作,特别是核心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临床护理质量的高低,我国对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已具有一定规模,但对护士长核心能力的研究较少,不同层级综合医院对护士长核心能力研究更少。2016年2~8月,我们通过调查珠海市9所不同等级综合医院护士长核心能力需求现状,根据不同等级综合医院护士长核心能力各维度的权重,分析不同等级医院护士长核心能力需求的差异和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构建各等级医院护士长的核心能力模型,从而为不同等级医院护士长的选拔、任用、培训和评价提供专业性、针对性、实用性依据。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根据综合医院的等级,从珠海市20余家医院分层随机选取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各3家,随机抽取96名护士长作为调查对象,均为与医院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工作1年以上,自愿参与本研究者。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①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称、科室、人事状况、工作年限、护理管理工作年限。②护士长核心能力评价量表[2]:由基本素质能力、临床专业技能、护理管理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护理科研能力、护理教育能力6个维度41个二级指标组成,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表示指标重要性,其中1~5分分别代表完全不需要、不需要、一般需要、比较需要和非常需要等项目,分数区间为0~235分,得分越高说明护士长核心能力的需求越高。1.2.2调查方法在征得被调查者同意后,采用无记名方法由调查员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发放,当场回收。此次共发放调查表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回收率96%。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本组护士长核心能力各维度得分情况见表1.2.2本组护士长核心能力二级指标排名情况见表2。2.3不同医院等级、职称的护士长综合核心能力得分情况见表3。2.4不同等级医院护士长各维度核心能力得分情况一级医院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基本素质能力(4.80±0.37)分,临床专业技能(4.74±0.45)分,护理管理能力(4.57±0.60)分,人际关系能力(4.34±0.48)分,护理教育能力(3.67±0.67)分,护理科研能力(3.56±0.70)分;二级医院从高到低依次是护理管理能力(4.38±0.76)分,临床专业技能(4.38±0.66)分,护理科研能力(4.26±0.91)分,护理教育能力(4.15±0.84)分,基本素质能力(4.08±0.77)分,人际关系能力(4.00±0.99)分;三级乙等医院从高到低依次是护理管理能力(4.71±0.41)分,护理教育能力(4.58±0.56)分,护理科研能力(4.57±0.67)分,人际关系能力(4.46±0.57)分,临床专业技能(4.46±0.62)分,基本素质能力(4.23±0.85)分;三级甲等医院从高到低依次是护理管理能力(4.58±0.54)分,基本素质能力(4.42±0.77)分,临床专业技能(4.39±0.66)分,人际关系能力(4.36±0.57)分,护理科研能力(4.18±0.69)分,护理教育能力(4.09±0.78)分。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对护理教育能力、护理科研能力需求较高,与一级医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次调查医院为珠海市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各3所,抽样具有代表性,从统计结果来看,护士长护理管理能力得分较高,科研能力及外语能力得分偏低。护士长综合核心能力与职称、医院等级存在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各维度来看,二级医院、三级医院护士长护理教育能力、护理科研能力得分较高,与一级医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长的管理能力是护士长最首要、最基本的能力,管理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规划与统整能力、决策与执行能力、培训能力等。而人际关系能力是有效管理的基础,丰富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管理者处理各种问题,因此,对各等级医院来说,护理管理能力是护士长必备的[3]。而目前大部分医院护士长是从工作多年的护士中选聘出来的,护理管理人员性质属于经验性沿袭传、帮、带的常规,在管理意识、管理技巧方面与世界先进科学管理有很大差距。对护理管理能力的量化有助于选聘更优秀的护士长。总之,护士长能充分挖掘每个护士的“闪光点”,通过对护士真实能力和工作潜力的评估,从而安排合适的工作[4]。护士长作为医院基层护理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其能力和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科室和医院护理队伍的质量。护理教育能力即护士长对下属、护生的教育、培训、组织课堂和指导的能力,护理教育能力较好者对下级护士培训比较到位,对于整个护理队伍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好处[2-3]。目前,临床一线护士长大多通过继续教育取得当前文化程度,未经思维方式及护理科研的培训,且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繁重、琐碎的工作导致其无时间和经历进行科研[5]。一级医院护士长科研意识及科研能力有待提高;二级医院、三级医院护士长外语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护理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整个护理学的发展。护理管理能力、护理教育能力、护理科研能力应是筛选护士长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各项能力的量化考核有助于更好地评估各备选者能力,结合医院等级及需求,从而选聘更优秀的护士长,打造超强的护理团队。

参考文献

[1]樊落,席淑华.护士核心能力的内涵及特征界定[J].护理杂志,2010,27(10):1550-1569.

[2]王侠.护士长核心能力评估体系的初步构建[D].青岛:青岛大学,2010.

[3]华桂珍,陈颖,李胜玲.三级甲等医院护士长核心能力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4,28(8):2857-2859.

篇7

关键词:科研能力 护理人员 影响因素

护理科研是用科学的方法反复地探索、回答和解决护理领域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指导护理实践的过程,护理科研被认为是护理学发展的基础。护理科研水平近年来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分析护理人员科研现状,探究其影响因素,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素养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通过对某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分析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护理人员科研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构建护理人员科研能力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提高护理科研能务,促进护理实践发展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某医学院校4所附属医院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从中选取200名护士进行调查。纳人标准为参加工作1年以上且取得护士资格证者。

1.2研究方法

1.2.1科研能力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在查阅文献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初步确定指标评价体系,继而运用德尔菲法构建科研能力综合评价体系。通过两轮咨询,对初拟评估体系中的指标进行筛选后最终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及分数。

1.2.2调查内容

(1)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学位、职称、护龄、学习经历(国外、国内)、是否是导师、研究工作领域、行政职务等。

(2)科研条件:科研团队构成、学术交流次数、经费数量、科研管理是否规范、工作满意度。

(3)科研成果:发表文章数量及影响因子、专利数量、科研成果、研究生培养等。1.3数据分析随机抽取200名护士后发放问卷,发放问卷由被调查者填写,收回后由专人使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后进行平行双录入,使用SPSS19.0对定量资料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用德尔菲法建立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所选专家均具有丰富医学科研经验以及科研管理经验,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且从业10年以上。涵盖科研管理、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等多个领域。此外,为了保证专家库的权威程度,本研究打破行业界限,将其他领域专业人员纳入专家库,为指标的准确评估提供保障,最终入选专家38名。本研究两轮专家咨询均发出问卷38份,回收率均为100%,表明专家积极性很高,专家在认真填写咨询问卷的同时,对指标的设计和内容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专家意见的权威程度由专家权威系数表示,值越大表示专家意见越有价值、结果越可靠。本研究中,咨询专家的权威系数均值为0.879,说明专家对指标非常熟悉,所选指标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两轮咨询的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0.79和0.83,均大于0.7,表明专家意见的协调性较好,结果可信。经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后最终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入选指标及其权重

2.2科研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探讨影响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调查获得的可能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各变量赋值情况,以科研能力总分为应变量,将科研能力评分在70分及以上者设置为高分(Y=1),70分以下者为低分(Y=0),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护士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回归方程Y=1.079×3+2.163×9+1.291×12+2.315×13。结果显示,学历、团队情况、科研经费、科研管理规范性4个因素对护理人员的科研绩效影响作用显著。

3讨论

3.1加强护理人员学历教育,提高科研能力水平

学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水平,通常状况下学历越高其科研能力越强。本研究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学历是影响护理人员科研能力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我国的护理教育呈现多层次、多规格的特点,表现出来的护理人员科研能力也参差不齐,缺乏高层次高学历护理人才是我国护理队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科要发展,教育要先行,护理教育应该置于高等教育范畴。对于新招聘的护理人员,建议在学历上要有要求,优先招聘具有硕士研究生及本科学历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对于在职的护理人员,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学历的继续教育,特别是加大护理本科及研究生的培养力度,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提高整体人员的科研素质,以满足科研的需要。在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中,应该多种渠道并重,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特别是加强科研知识培训。同时也要加强对外交流,积极支持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培训班,使其了解护理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拓展护理人员的视野,培养和激发护理人员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3.2加强护理科研团队的培养

科研团队是一种多功能组织,既有研究职能,又有学习型组织功能,能达到组织内知识共享和团体的集体修炼。科研团队通常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是进行重大科研攻关的基础,容易产生创新思想,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科研团队组建后,通过各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远高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加强护理科研团队的培养可以加速护理科研水平的发展。有研究表明,成立护理科研型团队可以使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实现技能互补,提高总体科研素质和科研意识。护理科研型团队是一个有着科研团队气氛的群体,这个群体可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以临床护理为基础和依托,开展护理科研,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护理科研型团队的建设可改善目前护理科研总体素质较低和支持系统不完善等现状,加速护理学科发展。

3.3增加护理科研经费的投入

在我国,从对医疗科研经费的投入来看,科研经费的安排通常都是优先资助医生,护理专业受资助力度较小,表现为经费拨款难、经费来源窄、经费数目小等。经费的保障是激励科研开展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护理科研经费管理和投入有待加强。在访谈中发现尽管护士对于科研的积极性较高,但是经费不足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护理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为此,应该结合临床工作实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应用为主的护理科学研究,对临床护理工作中难度大、与护理质量关系密切、病人急需解决的问题等方面的课题予以重点资助。

3.4进一步加强护理科研管理的规范性

随着护理科研工作的开展,科研的集体性、综合性和长期性越来越强,同时护理科研工作的开展涉及各个方面的投入。这就要求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运行机制,从组织管理上提供保证。统一规范的管理可以避免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如在组织管理上给予保障,将有利于护理成果的交流和转化,这不仅可以促进临床护理质量和护理水平的提高,还可促进护理学科的快速发展。现代科研管理正由以往的行政管理转变为学术管理,要求管理者能够按照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固有的规律进行管理,因此有必要建立科研管理的专门组织。我国缺乏健全的护理科研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制度,至今缺少国家级和省级护理研究中心。护理科研管理既隶属于医院科研管理,又隶属于护理部管理,导致有些医院护理科研处于无专人管理、无专项经费、无考核的状态。因此,应该建立护理科研管理组织,规范护理科研管理流程,健全护理科研管理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等,保证护理科研工作无缺口、无断层、无盲区,促进护理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RETSASA.Barrierstousingresearchevidenceinnursingpractice[J].JournalofAdvancedNursing,2000,31(3):599-606.

[2]尹英,包纯安,李园艺,等.我国护理管理的进展[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3):46-48.

[3]杨明莹,袁薇,李斗艳,等.云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护士科研现状及制约因素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5(4):58-60.

[4]冯灵,陈红,杨蓉,等.我国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8):69-71.

[5]李军,陈静,吴欣娟,等.北京市优质护理服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1):25-27.

[6]陈辉,李宜,何美,等.护理科研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7(8):699-700.

[7]张虹波,赵晓宁.科研群体与科研团队模式探讨[J].科技人才市场,2003(5):25-27.

[8]方文东.关于科研团队组建的一些认识[J].科技管理研究,2002(4):42-43.

[9]喻姣花.分层次分阶段科研培训提高临床护士的科研能力[J].护理杂志,2008,25(1):19-20.

[10]杨玉美,王丽波,李秋洁.不同职称护士科研现状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1):1276-1277.

[11]张玉梅,丁学易,赵爱平.护理科研型团队建设现状及设想[J].护理管理杂志,2005,5(6):23-25.

[12]王建荣,韩忠福,牛小林,等.加强管理和资助力度促进护理科研开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6):45-46.

[13]席淑华,周立,于冬梅,等.规范护理科研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8):49-50.

篇8

《中医医院护理工作指南》在中医护理人员管理内容中,对人员配备依据、要求有着明确的规定,其中病区的床位数与在岗护士人数的比例不低于1∶0.4,并逐步达到1∶0.5。要求各级中医院逐步补充护理人员,但是在实际检查中,床护比不达标较为普遍,部分汇报床护比1∶0.4的医院,护理人员中也包含长期休假人员(如产假)。

1.2中医护士比例偏低

临床中医护理工作能否有效开展,取决于护理人员所具有的中医护理知识、技能水平及运用能力。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加强中医护理工作意见”,要求二级、三级中医院中医院校毕业或中医护理专业护士比例分别不低于30%,40%;笔者在2013年—2017年期间,参加全国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大型中医院巡查中,多数医院均未达到标准要求,中医护理专业人员不足,影响了中医护理工作的开展。

1.3中医护理继续教育不够规范

在职培训是专业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中明确规定,中医医院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3年内岗位培训时间≥100h)的护士比例要达到70%以上;《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9版》及《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标准》(2012版、2017版)将此项纳入评价细则中。检查中从汇报资料中看均能达到标准,但在考察临床运用中却不尽人意,存在培训内容不系统、不规范,导致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理论基础知识不系统,这也是影响中医护理发展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快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

1.4临床护理缺乏中医特色

中医护理学其特点在于强调整体观念,运用辨证施护的思路和方法,根据临床所见病证,针对不同症状加以分析,归纳并确立患者的证型及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意见的通知》,指出要创新中医护理工作模式,注重运用中医护理理论在生活起居、饮食指导、用药指导、情志调理、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等方面提供个体化中医护理服务。但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缺乏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尚不能将四诊运用到临床,辨证施护形同虚设,没有落实到患者身上,临床护理缺乏中医特色。

1.5中医护理技术运用不充分

随着护理学发展,护理在慢性病及康复护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中医护理自身“简、便、廉、验”的优势和特点正蕴藏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潜能;但随着公民法治意识增强,临床诊疗规范中严格规定,护理人员的治疗行为应当遵医嘱进行,医生不开医嘱,护理人员无法进行;另外有些中医护理技术无法收费或费用过低,中医护理价值不能完全体现,直接影响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顺利开展[1]。

1.6中医护理科研水平偏低

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科研意识薄弱,科研能力和水平偏低。在2015年—2017年大型中医医院巡查中,我省10所三级中医医院仅一家有护理科研课题立项。

2提高中医护理水平的应对措施

2.1人员配备

按照中医医院护理岗位的任务、实际护理工作量等要素科学制定护理人力资源编制标准,合理配备人员。积极探索护士分层管理模式,依据岗位职责、工作量和专业技术要求等要素实施弹性护士人力调配。领导应重视中医护理人才梯队建设,积极引进、补充中医护理专业人才,逐步增加中医护理人员的比例,招聘时同等条件下中医院校或中医专业毕业的护士作为首选对象。

2.2建立中医护理专科人才培养体系

按照《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2016年—2020年)》提出的“开展中医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大力开展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等要求,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4年开展的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为引领,开展省内或医院中医护理骨干的培训、学习。沈勤[2]建议建立中医专科护士认证制度,成立资格认证机构。中医专科护士应该是对中医某专科专病生活起居、饮食指导、用药指导、情志调理、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等方面的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及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及深入研究能力的专家型护士[3]。

2.3推动中医护理实践操作的开展

篇9

荆州市7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其中市级医院2所(S1、S2),县级医院5所(X1~X5),共计2567名护士作为本次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式,对荆州市所辖的7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0~2012年护理科研开展情况进行调查,为保证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全部资料实行原件查看,由护理部将所有发表的论文期刊、科研课题下达文件、课题登记证书及著作等原件集中存放备查,调查内容包括:全院护士数、数、统计源期刊篇数、专著、承担省市级科研课题、科研成果以及专利情况。

1.2.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分析。

2讨论

2.1结果分析

2.1.1护理人员整体学历水平偏低,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科研能力是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在分析问题时,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而获得。从我国目前的护理教育体系来看,专科教育对于护理科研的内容基本是空缺,本科教育中虽然有开设护理科研课程,但由于本科阶段有较大的基础理论及实践课程量,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护理科研的工作中,只是初步具备了科研意识,只有在研究生教育中才会进行系统的科研知识的学习及实践。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在我市二级医院中尚无硕士学历人员,本次调查中本科、大专学历的护士是在中专起点上通过自学考试、成人或在职函授教育等形式取得的学历,没有高考起点的全日制本科生。绝大部分护士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缺乏科学研究应具备的相应的知识,导致护理人员护理科研能力普遍不足。

2.1.2护理人员参与积极性不高,科研氛围不足

根据荆州市护理重点专科要求,护理人员的数量要占到总数的10%,其目的是希望从制度层面要求更多的护理人员参与护理科研及论文的写作,但从表2可以看出,这个数量并没有完成,且已发表的文章中有大部分是同一作者的文章,所以,护理人员写作的积极性尚未充分发挥。部分医院也只是依赖于这小部份人来完成上级的指令性任务,并未达到整体提高的目标。

2.1.3护士人力资源的严重匮乏,导致护士疲于应付工作,缺乏护理科研的积极性

以上7所医院虽然有3所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最低1∶0.4的床护比,但这3所医院均是为即将迁址到新医院前所做的护士人力资源储备,如搬新院后随着床位的扩张,仍达不到1∶0.4的最低标准配备,且都是刚入职的新护士,不具备撰写论文及开展科研的能力。因为人力资源的严重不足,所以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增大,疲于去完成日常工作,无时间去观察、发现、思考科研问题,即使在工作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由于工作的被动与人员的压力,护理人员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探究这些问题,这种状况不但挫伤了护理人员开展科研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加重了护士的工作疲溃感。

2.1.4缺少护理科研的学科带头人

由于多种原因,基层医院中高职称的护理人员很少,此次调查的7所医院均没有达到临床护理重点专科要求高级以上人员达5%的最低要求,特别是在县级医院更低。此次调查中,县级医院正高级护理人员只有1名。有调查显示,目前基层医院护士护理科研原动力较差,普遍存在为了晋升才进行护理科研的现象。这与本次调查结果一致,基层医院职称晋升由于受指标限制非常难,这样导致护理人员职称晋升没有希望,也就丧失了科研与撰写论文的动力。同时,由于护理岗位管理、层级管理还未真正实施,不论学历和技术高低都做同样的工作,没有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使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部分较高学历的护士的积极性受到打击,没有很好地发挥能动性,带动护理队伍的科研。

2.2对策

2.2.1改革护理管理模式,大胆创新,引入竞争机制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护理人员积极投入到护理科研中去,首先要充分调动大家的科研热情。要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要实行护理岗位管理,只有从护士的岗位设置、护士配备、护士分级、岗位培训、绩效考核、护士晋升等多方面着手,才能够更好地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还可实施目标管理,将护理论文撰写数量与质量作为院科两级考核指标之一,对中级以上人员要求每人每年至少l篇,同时,对于超额完成的给予适当奖励,在评先表优、外出进修学习时给予政策倾斜,笔者所在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就是通过该方式,使护理论文及科研的数量及质量得到很大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

2.2.2加强护士素质教育,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基层医院护士科研能力

有研究显示,护理教育能增加护士的科研知识,提高护士评估研究成果的能力。各医院要重视护理继续教育工作,在课程设置中要增加对护理科研写作方面知识的内容。同时,将科研骨干送出去学习与深造,回归后成立院内科研小组,由其负责组织有科研积极性和写作能力的护士,请相关专家讲授科研知识,定期召开学术小讲座、论坛等活动,营造学术氛围;同时开展从易到难、从小选题到大选题的护理科研,以点带面提高护理科研水平。

篇10

Abstract:Through the hospital ICU specialty nurses four roles in clinical practice experience, including direct caregivers and nursing instructors, researchers, educators, collaborators and clinical adviser, the specialist nurses discusses the confusion and the experience in clinical practice, for junior nurs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ospital.

Key words:ICU; Specialist nurses; Clinical practice

随着重症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对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ICU专科护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专科护士(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CNS),是在护理专业化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高级临床护理工作者。我院综合ICU有省级危重症专科护士3名。通过实行专科护士与护理组长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护理人才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提高医院及科室危重症护理水平、规范护理人员培训、带动护理科研和创新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实践

1.1直接护理者和护理指导者 专科护士的培养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利用专科护士在某一领域的专长和技术为患者和社会人群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和护理教育。我院综合ICU实行专科护士与护理组长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专科护士亲自参与病情复杂患者的临床监护工作,如严重多发伤或多脏器功能衰竭、罕见病种、新开展的大手术等。对其他护士遇到的护理难题予以指导和解决,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充分发挥临床护理专家的优势。护理组长的身份使得专科护士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护理管理、质量控制。

1.2教育者 专科护士的教育对象不仅仅限于本科室范围,还包括全院各科临床护士乃至市级或院级专科护士。有研究表明[1]:实施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对培养专科护士有帮助,其急救和重症各项理论技能综合能力、临床应变能力大为提高。在护理部的组织下,2013年ICU作为医院急诊医学中心的一份子共同参与南通市急诊急救专科护士的临床教学;2014年完成第一批院级危重症专科护士的培训。科室内部实施分层培训,全科护士根据资历和学历层次、ICU工作能力分为N1-N4共5个阶段,其中N2又分为N2-1和N2-2。专科护士承担了主要的培训和考核任务。N1级护士是培训的重点,培训形式多样化、考核方式灵活化。通过培训前后的理论和操作考核以及实际工作能力的对比,年轻护士进入工作角色的时间、掌握专科护理的程度、应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进步等方面,专科护士均显著优于普通护士培训。

1.3协作者和临床顾问 护理会诊是发挥专科护士作用的重要途径[2]。全院各科凡遇到危重疑难病例、专科不能独立解决的健康问题和需求、高难度的专科护理技术以及新型仪器的使用等均列入会诊范围。对会诊结果均书面填写护理会诊单,一式二份,其中一份留在会诊科室,一份交给护理部。目前已成功指导CCU开展漂浮导管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参与妇产科进行羊水栓塞的救治、协助兄弟医院及其他病区对病情危重的肾衰患者进行床边肾脏替代治疗、帮助临床科室解决机械通气方面的困惑等。

1.4研究者 专科护士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接受过护理科研知识的培训。开展专科领域的护理研究,并将研究的结果应用于本专业是专科护士必须完成也是有能力完成的一项任务。我院2010年开始实行护理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综合ICU 3名专科护士被列入首批培养对象,为专科护士进行护理科研、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平台。分别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预防、腹泻患者造口袋的应用、PiCCO导管监测技术在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护理临床研究,撰写论文6篇,参与科室的市级课题申报工作。打造学习型科室、科研型科室。培养科内成员科研意识及进行科研基础知识的培训。带动护士姐妹根据个人的工作兴趣和潜能,选择某一专科作为学习和研究方向,并把学习体会和研究结果与全院护士共享。

1.5管理者 护理部成立危重症质控小组,危重症专科护士为核心成员,各临床科室选出1~2名护士为网络成员。质控小组核心成员定期对全院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和指导,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资料汇总、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方案。护理质量管理不是指责错误,而是改进程序。针对全院护士在中心静脉导管和气管切开护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重新修订了护理质量标准、优化了工作流程,并组织网络成员学习和实施这些流程和标准,大大提高了护理效率和护理质量。

2体会

2.1专科护士的作用和意义:随着护理的发展和转变,护理角色和功能性日趋复杂。专科护士的形成和确立是护理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标志。培养专科护士不仅是医学发展和患者的需求,更是落实国家卫生部"十一五"护理发展规划的要求。实践证明,专科护士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患者对治疗的遵从性、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2.2实践过程中的困惑

2.2.1医护人员对专科护士的认知 ICU作为一种专业在我国仅有20多年的历史,ICU专科护士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医护人员对专科护士的学历、计算机和英语水平、护理质量管理、研究课题、人员分配等方面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3]。专科护士希望得到医护人员和患者对其专业地位的认可,所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我相信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2.2.2专科护士的实践方向 我国专科护士的培训和使用尚未规范化,大部分医院存在重培养、轻使用的现象。专科护士和其他护士一样从事常规护理工作,很少专职从事专科工作,很大程度影响了专科护理的发展。危重症患者大多数局限在监护病房和病区抢救室内,也决定了危重症专科护士不能象糖尿病、造口专科护士那样开展护理门诊和社区咨询等工作。如何在繁琐的日常工作中找准专科护士的定位?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展专业活动?就成了摆在危重症专科护士目前的难题,还需要大家的努力探索。

2.2.3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目前专科护士在临床实践能力、教学指导能力、咨询能力3个方面达标率较高,科研能力水平相对较低[4-5]。导师制的实施有望弥补专科护士科研方面的薄弱点,使护理科研更具前瞻性、可行性。要转变落后观念、提高科研意识、培养科研能力,使护理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3总结

专科护士的发展在中国可谓欣欣向荣,全国各地不断组织专科护士培训班,为护理事业的发展、医院护理质量的提升输送了大量护理人才。但专科护士培训完成后回到各自医疗单位,如何开展专业护理活动、如何进行护理科研,还缺乏有力的后续跟踪和支持。这有赖于医疗行政部门、专业学术部门、医疗单位、专科护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玲.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对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70-71.

[2]刘云,田付丽,霍孝蓉,等.专科护士的使用与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9):15-18.

篇11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027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029-01

护理科研成果是经过临床无数的试验实践总结出来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学术成果,能够直接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并且能够取得直观的效果。护理科研成果再被研究总结出来之后,就以论文、著作、专题报告、专利以及图书等形式进行呈现和传播[1]。最大限度的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这些科研成果,能够在促进临床护理工作的不断提升,不断的提高临床护理的工作质量。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应用护理科研成果也是一门值得关注的学问。我国的护理科研工作交西方国家起步晚,并且目前看来,部分的护理科研成果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笔者就对护理科研成果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研究,剖析了当前影响护理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因素,旨在为广泛推广护理科研成果的额临床应用,做出贡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省的8所三甲级医院中的613名临床护理人员,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为32岁,护龄2―38年,平均护龄11年。学历分布为,12人中专,181人专科,413人本科,7人硕士研究生。职称分布为,367人初级护师,180人中级护师,66人高级护师。

1.2 研究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613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一般情况、护理科研成果的应用情况以及影响护理科研成果应用的因素。本次研究共发放613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13份。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调查所得数据均采取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护理人员应用科研成果的现状。613名护理人员中,认为应用护理科研成果十分重要的占84.7%;认为应用护理科研能够提升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的占92.8%;对护理科研成果的应用保持积极态度的占78.1%。

2.2 护理人员获取科研成果的途径。613名护理人员中,有37.9%是通过网络了解护理科研成果的;有29.7%是通过杂志了解护理科研成果的;有17.3%是通过请教专家或同事了解护理科研成果的;有14.4%是通过图书了解护理科研成果的;还有通过讲座、培训等途径了解护理科研成果的。

2.3 护理人员推广科研成果的情况。613名护理人员中,对自己在实践中取得的护理科研成果进行推广的占41.8%,其中有15人申请过专利。在调查中发现,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技术类的成果应用占59.5%,基础理论类成果的应用占30.0%,软科学类的成果应用占10.2%。护理人员应用护理科研成果的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护理人员推广科研成果的情况

2.4 影响护理科研成果应用的因素。调查表明,影响护理科研成果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的因素主要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客观因素,其一就是年龄,处于45―64岁之间的护理人员由于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科研意识也比较强,因此,这个年龄段的护理人员对于护理科研成果的应用情况较好;其二是职务,调查表明,有职务的护理人员对于护理科研成果的应用情况较好;其三是循证护理教育,接受过循证护理教育的护理人员在实践中,能够更好的更有意识的去应用护理科研成果;其四是科研课程以及学历,进行过科研课程学习以及学历较高的护理人员能够在实践中更好的去应用护理科研成果[2]。主观因素就是护理人员对于护理科研成果应用的意识,态度,直接决定着护理人员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对护理科研成果的应用以及应用的效果[3]。

3 讨论

加强护理人员的循证护理教育、科研课程的学习,提高护理科研成果的应用意识,转变护理人员科研成果应用态度,是提高临床护理科研成果应用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程金莲,褚银平,韩世范,等.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12):936―941

篇12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296―02

调查分析护理科研是运用科学方法,对护理学领域的未知事物进行反复探讨,系统观察,有目的的收集资料,科学分析的一种认识活动。护理研究被认为是护理学发展的基础[1]相比,我国护理科研工作起步较晚,发展尚属薄弱环节[2],与医学其他学科相比,护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有待发展[3],护理学发展依赖于护理研究和结果的应用,而护理队伍中的临床一线护士做的护理科研并不多,本文就临床护士护理科研现状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探讨限制护理科研发展的影响因素,为加强在职护士科研能力的继续教育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11月,采用方便取样随机调查法,调查某三甲医院临床护士60名,现场发放问卷,不记名答卷,现场收回。发放问卷60份,收回6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 调查内容:参考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内容有以下5个方面:①护士基本资料(含2个小项目);②护士开展护理科研的现状(含6个小项目);③护士对护理工作及护理科研的态度(含3个小项目);④护士在科研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含1项多选);⑤护士希望在科研方面得到继续教育的内容(含1项多选)。调查问卷有是非和多选题两种。

1.3 分析方法:应用Excell软件进行构成比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在被调查的60名护士中,护士占46%,护师以上职称占54%,中专学历占63.2%,大专学历占27.4%,本科学历占5.9%。

2.2 护理科研现状:60名护士中仅有10名(17.1%)接受过系统科研知识学习,15名(25.3%)参加过护理科研,4名(4.9%)取得过科研成果,3名(4.5%)发表过科研论文,41(68.1%)有搞科研的愿望。由此可见大多数护士有搞护理科研的愿望,而真正搞过科研的人数却不多,取得过科研成果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参加过科研并取得科研成果与学历有关。

2.3 护士对护理科研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44.4%的护士认为只要服务态度好,合格护士与科研无关;认为搞护理科研对提高护士的地位没有意义者占36.1%;21.2%护士认为护理科研是少数专门人才从事的,高不可攀。

2.4 护士在科研中遇到的主要困难:80.6%的护士将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作为科研中最大的困难,认为选题困难者46名(75.7%),有39.2%的护士把没有经费认为是在科研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外语水平低23名(36.5%),得不到其他人员的协作17名(28.1%),仅有15(24.7%)认为得不到领导的支持是在科研中遇到的主要困难,还有名(18.4%)对所搜集的资料不会统计分析是在科研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2.5 护士为提高科研能力,希望得到的继续教育内容:外语依旧是护士最大的障碍,本调查结果46名护士(75.7%)希望得到外语的再教育,其次是如何撰写科研论文42.4%,38.9%的护士想学习如何设计科研论文,希望得到继续教育统计学的有38.9%,仅有30.2%的护士希望得到文献检索的继续教育。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者有98%希望得到外语方面的学习,71.1%希望提高撰写论文的能力。

篇13

护理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级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及临床创新人才的主要渠道,也是提高我国护理综合实力的关键。临床实践是提高护理研究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核心能力的关键,成为护理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我科从2007年7月至2010年8月期间共接受护理硕士研究生16名进行临床实习,取得较好效果,现将其在我科的临床实践模式总结,介绍如下:

一、护理研究生临床实践指导老师的选择和培训

1.护理研究生临床实践指导老师的选择。护理临床带教中的学生学习情况很大程度取决于指导老师的自身素质。护理研究生起点高,我们选择临床护理经验丰富、临床教学效果好、临床护理科研意识强、临床护理管理能力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高年资的护师以上人员担任护理研究生临床实践指导老师,并组成护理研究生临床带教小组。由临床实践指导老师和高年资医生共同组成教学小组,由护士长总负责。

2.护理研究生临床实践指导老师的培训。在护理研究生到科室实践之前,对护理研究生临床带教小组所有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临床带教技巧与方法,专科理论知识更新,临床护理新进展,护患沟通技巧以及礼仪培训等方面。

二、合理制定护理研究生的专科临床带教计划

护理研究生临床带教老师在学生进入科室实践之前,要对每个护理研究生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评估,了解学生的年龄、工作经历、学习背景、实践能力、研究方向和职业生涯等。根据培养大纲的要求和学生个人能力和水平以及专科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专科临床带教计划。即保证完成临床实践任务又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实践要求,使临床实践计划更加合理化、更加个性化、树立涵盖知识、能力、创新在内的全面素质培养观念。从核心能力的五个方面,包括护理操作技能、护理综合技能、护理教学能力、护理科研与写作能力和临床护理管理能力,对护理研究生进行培养。

三、护理研究生临床带教计划的实施

1.护理研究生的操作技能培养。护理研究生已经经过大专或本科等基础教育训练。有的研究生还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对基础护理技能有较好的了解和掌握。在基础护理技能的培养方面,采取统一示教、单独辅导、纠错,进行强化和巩固的方式。对于专科特殊的护理技能,如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主动脉球囊反搏技术、经皮心肺支持技术、心肺复苏技术及电转复律技术等,采用精讲点拨教学。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的意识。

2.护理研究生的综合技能培养。综合技能培养包括规范的运用护理程序、交流与沟通技巧、敏锐的观察能力、正确的应急能力以及敏捷的应对能力等。在临床实习中,我们安排护理研究生参与护理组的责任包干,分管1~2名危重病人,并全程参与所负责的危重病人护理。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按照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全面、有效、连续、动态的护理,完成整体护理病历的书写。从护理危重病人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探究,理论联系实际,形成积极、主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提高临床护理技能,增加护理经验,增加护理研究生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中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3.护理研究生的护理教学能力培养。护理研究生中,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将成为护理队伍的师资力量,因此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我们安排护理研究生在实习期间参与护理大专和护理本科生的临床实习带教工作,包括基础护理操作技术的规范示教、专科临床理论小课的双语教学、组织护理查房、教学查房以及疑难病例的讨论等。并由教学组长或护士长从选题、内容、课件的制作、教态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给予教学评价,指出不足和改进的方法。护理研究生在实习中参与临床护理教学,有着学生和老师的双重身份,有利于研究生发现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的改进,逐渐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护理研究生的教学能力。

4.护理研究生的护理科研能力培养。在护理研究生教育中,尤其要注意其科研意识的培养,以改变我国护理人员普遍科研能力薄弱的现状。在临床实习中,将临床护理、临床教学、护理管理、环节质量监控和持续改进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带教老师或培养导师进行探讨,安排一定时间查阅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了解国内外在解决该问题上的新思路、新进展,联系临床实际,积极开展护理研究,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安排护理研究生参与科室护理科研小组的科研设计、课题申报、撰写标书等工作,以提高护理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和写作能力。

5.护理研究生的临床护理管理能力培养。许多护理研究生毕业后将走上临床护理管理的岗位,而护理管理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技巧。培养护理研究生的护理管理能力是临床实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科在护理研究生临床实习中提供学习护理管理的平台,培养全面的素质能力。要求学生在科室实习期间参与制定科室的日工作重点、周工作计划和月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跟班作业,深入了解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及过程,对过程状况进行分析,参与护理质量的环节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防范或改进的策略。实习期间安排1周时间跟护理组长或护士长进行工作,参与常规护理管理工作,了解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成本核算与控制、质量检查与项目管理等,定期组织召开护理质量分析会,保证科室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从而提高护理研究生的临床护理管理能力。

四、护理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带教体会

护理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是护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临床护理实习模式的建立,不仅使研究生较好的掌握临床专科技能,提高了护理教学、护理科研、护理管理能力,展示自己综合技能,而且会带动科室的护理科研氛围,提高护理教学水平和临床护理水平。在研究生临床实习带教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重每个培养细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能直接参与临床护理实践的高层次护理人才,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培养与岗位需要脱节,理论型人才缺理论,应用型人才缺实践的现象;才能真正发挥护理教育依托临床,服务临床,提高临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熊琼,郭巧红,任小红. 从培养方式上探讨我国护理硕士研究所临床实践模式. 护理学杂志,2010,25(4):72-7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