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对统计学课程的认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225-02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加深、金融学学科体系及内容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越来越多地涉及统计学的相关知识。但长期以来,大多数金融学专业在招生中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功底参差不齐,学习专业课的难度加大,在教学中注重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无疑是改善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推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本文专门就如何在教学中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统计学思维训练的问题提供了以下几点有益的思考及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一、在教学中注重统计学与金融学知识的交叉融合
(一)注重体现统计学与金融学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课程内容对统计学特别是数理统计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但统计学与金融学各自的课程体系之间却缺乏足够的内在沟通,课程体系目标不够明确。造成的结果往往是,一些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学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原理甚至金融统计等,却不懂得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去分析金融领域的实际问题,两者脱节现象较为严重。
因此,在教学中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首先应注重统计学与金融学两门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两者各自的地位和作用。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和应用性学科,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学只有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发挥强大的数据分析功效。在统计学与金融学的相互关系中,统计学为研究金融学服务,统计方法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金融学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和自身的发展均提供了契机。
(二)注重统计学和金融学交叉融合的实践内容
注重统计学与金融学的交叉融合,反映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应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和重新设计教学方案(特别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原理、金融统计等课程),使之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建设相适应;反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关键任务在于告诉学生如何运用统计知识,利用各种统计分析的工具(如统计应用软件)去分析现实中得到的数据,将培养统计思维习惯和训练统计应用能力有机结合。
在统计学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统计思维的基本思想与金融学的授课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大量运用金融学的案例;在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大量传输统计思维,使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统计和金融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如何用统计思维去观察、思考和处理金融问题的能力。
二、合理设计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
统计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与特定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需要改革金融学专业学生的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金融学专业学科发展的需要对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统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和重新设计。
(一)统计学原理课程内容的调整
以统计学原理课程为例,建议调整的内容包括,一是简化统计指标理论,增加统计学数学理论基础的讲授内容。将原来统计学教学中重点讲授的时间数列分析、指数法等内容变为有选择的介绍;将概率论的有关内容纳入统计学课程,并在原有基础上充实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教学内容。二是强化统计定量分析方法,向学生介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同时,考虑到金融领域以时间序列数据为主,因此,在教学别要让学生对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模型有所把握和理解。这样一来,不但丰富和充实了统计学的教学内容,而且也会大大改善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关于金融统计学课程内容的调整
对于金融学专业开设的金融统计学,需要为金融统计建模做准备,所要掌握的内容更多、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在金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结合金融建模思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统计思维下分析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连续性随机变量的分布为例,金融资产收益率序列的统计分布大多是非正态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一是要介绍非正态分布数据在模型应用中的常用的处理方法,如取对数等;二是要注意非正态分布的学习,可以向学生介绍t分布:贝塔分布、威布尔分布等非正态分布。
统计学相关课程的具体教学方案和内容确定以后,将会有利于统计思维与授课内容的有机结合,譬如概率论、随机过程知识就是用来描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现象的,平均数、方差用来刻划现象的集中与波动程度,数字资料的搜集开发是为这些现象的过程控制提供决策依据,如此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并把统计思维的基本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
(一)注重培养学生熟悉统计思维和随机性思维
统计思维是统计学中蕴含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良好的统计思维不仅是学习统计学的需要,也是统计学向其他学科嫁接的一条有效途径,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一般认为,统计思维就是人们自觉运用数字对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描述、分析、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方式。统计思维从内容上讲,包括了从资料收集到资料分析再到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以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其终极目的。其中,资料分析和统计推断的理论基础是随机性思维。
在教学中加强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统计学思维训练应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所谓随机性思维,就是以随机性问题为载体和视角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对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的一般性认识的思维过程。随机性思维是统计思维的思想内涵和本质内容,贯穿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内容体系的始终。
(二)注重解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培养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清楚认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虽然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不同的两门学科,他们研究的对象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但它们却是联系紧密、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前者偏重于基础理论,后者偏重于研究应用。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是数理统计研究对象的最重要的特性。概率是对随机性的一种度量,基于概率的知识,将随机性归纳到可能的规律性中,这是随机性思维的基本特征。由于对随机现象的观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用数据来表现,因此对随机性进行描述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拟合一个适当的分布。
(三)注重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和应用随机性思维
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前提是能够深刻体会和认知随机性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随机性思维的能力还应当经常在课堂上联系现实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随机性”的内涵,并激发学生自觉、自我培养随机性思维的意识。让学生的思维方式由“确定性”向“不确定性”过渡,认识到随机事件广泛地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并且无处不在。
四、通过实验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一)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增设实验课的意义
在金融学的专业课程里增设实验课程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更是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必然趋势。金融学学科建设中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是不重视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统计方法与金融建模、定量分析脱节,缺乏统计案例和统计软件的结合。没有实际的数据分析训练,学生们就无法对统计的广泛应用性有深刻的体会,也不利于保持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对金融专业的本科生来讲,不掌握一门专业的统计软件,很难完成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工作。因此,在统计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中,必须注重把统计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训练,在实践中提高统计思维能力,使统计思维在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在对金融学专业课的学习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统计学、金融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工程等课程均可以考虑开设一定的实验课。
(二)有效率地上好实验课
处理金融数据所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众多,每种分析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对象,同时彼此联系。在实验课程的开设中,建议每种方法均遵循一现场演示二案例分析三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处理实际金融数据的学习过程。譬如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会接触到大量的金融时间序列数据,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链接功能强大的统计分析软件,用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金融时间序列数据的演示,并结合软件的输出结果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统计理论方法和统计软件输出结果的含义。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学生学会使用一种以上的统计应用软件进行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不但提高了实际处理金融统计数据的能力以及金融统计的分析技能,产生比较具体的感性知识,而且加深了对金融统计规律性的认识,激发了对统计学和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为实现统计理论与金融实践的顺利结合奠定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68-04
《生物统计学》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是许多高等院校生物学、农学、医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生物学等工作者必备的基础,同时该课程又是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1-4]。但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且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内容,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三多(内容多、公式多、概念多)”和“四难(难教、难懂、难记、难用)”的特点[5-7]。因此教师应不断改进《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方式等,提高《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探索特色的《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合适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考试方式等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急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作者通过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客观实际进行问卷调查,在力求客观、准确、全面反映《生物统计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途径,为我校《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我校2009级和2010级生物科学全日制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杜荣骞编著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统计学》(第三版)教材为基础,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课程结束时随机发放问卷112份,回收112份,其中2009级生物科学全日制本科54份,2010级生物科学全日制本科58份,检查后均为有效卷。调查内容的设计是建立在作者具备近10年教学经验积累和学生学习该课程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共13项内容(见表1)。
二、结果与分析
1.开课的必要性。从调查结果看,2009级和2010级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开课认识是一致的,认为设课必要和很必要的学生分别为94.44%、94.83%,反映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有着很强的学习愿望,也充分反映了《生物统计学》课程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为确立《生物统计学》的学科地位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2.教学的重点章节。教学重点章节的认同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方差分析(87.50%)、假设检验(86.61%)、实验设计(73.21%)、回归与相关(69.64%)、拟合优度检验(33.93%)、参数估计(28.57%)、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7.68%)、抽样分布(25.89%)、概率和概率分布(18.75%)、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律(16.07%)。以上问卷数据表明,《生物统计学》的教学重点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①讲授内容方面。从讲授内容方面来看,侧重于方差分析(平均认同率87.50%)、假设检验(平均认同率86.61%)、实验设计(平均认同率73.21%)、回归与相关(平均认同率69.64%)。这四个章节是《生物统计学》最核心的内容,也是生命科学工作者在实践中应用最多的内容。而拟合优度检验(平均认同率33.93%)、参数估计(平均认同率28.57%)、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平均认同率27.68%)、抽样分布(平均认同率25.89%)、概率和概率分布(平均认同率18.75%)、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律(平均认同率16.07%)均较低。
②不同年级的学生方面。2009级和2010级两个本科班的学生对重点章节认同在排列顺序上是一致的,且对每一章节的认识上的差异都不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2)。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对重点章节的认识是一致的,这为《生物统计学》课堂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等的改革提供了依据。
3.课堂教学。
(1)开课时间安排。《生物统计学》课程在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班开课时间为第3学期,这样安排可能存在较多不利因素。该门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毕业论文的设计以及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有很大的指导性作用。开课时间在第3学期,而学生毕业论文安排在第6学期末,论文撰写在第7和第8学期。因此,学生学习了《生物统计学》课程后间隔3个学期才应用其相关的原理和方法,很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已经忘记,这样不利于学生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所学,或者不利于学生将《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因此,第3学期开设该课程达不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和效果。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有71.43%的学生认为《生物统计学》应在第6学期开设。充分说明,调查的两个班的学生已认识到上述的不利因素,这为今后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的修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2)课时安排。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班《生物统计学》课程安排总学时为54,全部为理论课。这种安排存在一定的问题,对老师而言,只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全部的理论授课,而没有相关统计软件实际例子的操作应用,即使有,也非常少。对学生而言,只学习统计原理的相关知识,只会利用传统的笔和纸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而无法跟上《生物统计学》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发展的步伐。因此学生普遍反映在复杂实验设计及较大数据面前所学的统计学知识显得无能为力,或者很难运算。本次调查结果表明63.39%的学生认为《生物统计学》课程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理论课48学时,上机操作6学时。这说明,调查的两个班的学生已认识到《生物统计学》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也为今后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的修订提供了有力依据。
(3)授课方式。①教学形式及提问。调查结果发现“多媒体与板书教学相结合”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形式(平均认同率达81.25%),位于各教学形式之首,而“完全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及“统计软件教学”的认同率均很低,分别为4.46%、8.93%和5.36%。可能原因是“统计软件教学”由于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统计软件的操作应用知识及一定的统计学原理,学生可能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其认同率较低,“完全板书教学”可能不够直观,对一些较难、较复杂而又枯燥的知识点,利用板书不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特别是板书时间过长,就容易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效果受到影响,因此,认同率也较低。“多媒体教学”可能是由于缺少传统板书教学对课堂知识的规划性和整体,而且由于其是分屏显示,相互关联的内容处于隔离状态,学生可能不容易掌握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得他们获取一些信息的心里受到阻碍,因此,多数学生也不喜欢这样的教学形式。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提问”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认为能激发他们的思考(平均认同率为83.04%),而对提问无所谓、不喜欢及反对的平均认同率均较低,分别为12.50%、4.46%和0.00%。表明学生对“多媒体与板书教学相结合”及课堂教学上“适当提问”的认同率都很高。这为《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参考。②讨论课的开设。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班《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授课一直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进行,因此,没有开设过讨论课。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认为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开设讨论课的平均认同率为78.57%,而认为没必要和无所谓的只有21.43%。充分说明,调查的两个班的学生已认识到《生物统计学》课程开设讨论课的重要性,为今后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的修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4.考试方式及成绩组成。《生物统计学》课程在我校为生物科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且为考试课程,在期末考试中多为闭卷考试。但就《生物统计学》课程而言,闭卷考试存在一定的弊端。本次调查结果发现“案例分析”是学生最喜欢的考试方式(平均认同率为65.18%),位于各考试方式之首,其次是“开卷考试”(平均认同率为22.32%),第三是“闭卷考试”(平均认同率为9.82%),而“抽题口试”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考试方式(平均认同率仅为2.68%)。成绩组成方面:“作业(10%)+课堂小测验(10%)+出勤(1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50%)”是学生最喜欢的成绩组成(平均认同率为60.71%),其次为“作业(1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60%)”(平均认同率为25.00%),而“作业(1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70%)”和“课堂小测验(10%)+作业(1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60%)”这两种成绩组成的认同率均很低,只有7.14%。这为《生物统计学》课程总成绩组成及教学大纲的制定奠定一定的基础。
5.《生物统计学》课程难易程度及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生物统计学》课程比其他生物科学专业课程难(平均认同率为72.32%)、少数学生认为难易相当(平均认同率为25.89%)、极少数学生认为比较容易(平均认同率为1.79%)。在影响学习效果方面,56.25%的学生认为“课后复习少”是影响《生物统计学》课程学习效果的最主要的因素,其后依次为“数学基础差(平均认同率22.32%)”、“上课不专心听讲(平均认同率11.61%)”、“自己不感兴趣(平均认同率9.82%)”影响了学习效果。这说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难度以及影响学习其效果的因素,这为今后《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6.《生物统计学》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情况。调查发现,课程教学时间分配上,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所占时间合适(平均认同率为67.86%)、19.64%的学生认为老师还应该多讲一些,而12.50%的学生认为老师讲得太多。认同上的差别可能与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对《生物统计学》的学习兴趣、理解力不一样所致。
三、讨论
1.本研究中生物科学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开课的必要性、教学重点章节、开课时间、课程学时及其组成、授课形式、考试方式及成绩组成等方面的认识是一致的,两个年级的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均具有较强的学习愿望。但从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讲授内容、课时安排及组成、授课方式、讨论课的开设、考试方式及成绩组成等方面反映出两个年级的学生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更倾向于实用性。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科研工作或生产实践案例贯穿到教学中,以自身科研实例来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学思维以及对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2.《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方法、授课形式、考试方式等方面越来越倾向于综合性。因此,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具备渊博的统计学知识及丰富的科研经历。其次,应让学生走出教室,加强实践,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统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更能解决一些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达到《生物统计学》教学的目的。
3.有关学术机构应定期召开《生物统计学》课程相关的研讨会,从教材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授课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交流和探讨,并制作《生物统计学》教学资源网,将一些优秀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成果放于该网站,实现最大范围的学习交流。教师在网络互动、交流学习中不断地思考、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真正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庆富.生物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丁建华.《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与技巧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9):171-172,175.
[3]张颖.《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5):219-220.
[4]文静,郭小平,沈金雄,等.农业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浅谈[J].科教导刊,2012,(18):147-148.
[5]李玉阁.“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初探[J].生物学杂志,2006,23(5):52-54,61.
[6]陈春,叶子弘,叶素丹.生物计量专业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1,(2):80-82.
[7]叶子弘,崔海峰,陈春,等.生物统计学课程“能力素质培训计划”的构建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6268-6269.
20世纪40年代晚期,一个以随机实验评估肺结核链霉素治疗法效果的研究开启了统计学在医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1]。随着循证医学兴起,医学统计学逐渐受到人们重视,如何客观真实准确地采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将结论应用于医学实践是每一个医学领域工作者需要掌握并考虑的问题[2]。然而,医学统计学理论复杂,难度较高,医学生普遍数理基础比较薄弱[3],因而教学工作也颇具挑战。近几年,医学院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在更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医学统计学的重要性,然而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4]。
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认知以及态度对于教学设计十分重要[5-6],本调查旨在了解各专业医学生对于医学统计学的看法与建议,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从而更好地提升医学统计学教学的针对性,优化教学内容[7],提高医学生们运用统计学知识的能力。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接触过医学统计学及相关课程的在籍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专业包含临床医学(五年制、八年制)。共发放纸质问卷601份,回收601份,经筛查保留有效问卷581份,有效回收率97%。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以纸质问卷形式发放给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此次调查问卷共分为3个部分。
第1部分涵盖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调查,涉及性别和专业等。根据专业特点,此次研究按专业及相关课程差异将研究对象分为3类:临床医学(含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及其他(医学检验、护理学和营养学);第2部分涵盖研究对象对于医学统计学这门学科以及学校相关课程设置的认知调查,涉及学生对医学统计学课程的满意度、重视程度等;第3部分涵盖研究对象对于自身医学统计学知识学习的认识及自身未来规划,涉及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及相关统计软件的学习情况、掌握程度、未来职业规划等。
1.2.2质量控制:为确保本次调研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全面性,本次研究从问卷设计、问卷发放、问卷回收及问卷筛查等方面都进行了严格控制。问卷设计环节设计了逻辑检测题;问卷发放环节没有进行大范围的随意发放,而是由校内学生、老师等小范围发放给身边的同学,确保研究对象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接触过医学统计学及相关课程的学生,填写完毕当场回收问卷;在问卷筛查环节将前后回答明显矛盾的问卷视为废卷,将答题率太低,低于90%的问卷视为废卷。
1.3统计学分析
由纸质问卷转录为电子问卷后由EXCEL导出,进行统一筛查与编码,导入R3.3.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统计方法为描述性分析及卡方检验或修正的卡方检验。
2结果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81份。其中男性共196人,女性385人,分别占34%与66%。调查对象的专业以临床医学为主,共461人,占79%。其余为预防医学(24人,4%),口腔医学(18人,3%),医学检验(59人,10%),护理学(16人,3%),营养学(3人,1%)。
2.2各专业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认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各专业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认知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477人,82%)对学校设置的医学统计学相关课程感到满意,少部分(共104人,18%)不满意。具体分布情况如下(表1)。
医学统计学认知调查显示,共68人(12%)表示医学统计学是一门必修的课,修满学分即可;455人(78%)表示医学统计学未来应用很广;只有10人(2%)表示是一门无聊的课,不用太在意;38人(7%)表示感觉统计学很有趣;10人(2%)选择了其他。在课程难度及课程重要性方面,受调查者的具体分布如下(表2)。
在调查对象中有100人(17%)表示在科研中遇到统计学知识困难中会选择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自己解决;262人(45%)选择咨询相关同行;149人(26%)选择外包给专业人士;70人选择其他。
2.3各专业医学生医学统计学学习情况及自身未来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Vocational Statistics Teaching of Non-statistical Professional
DUAN Xingcong
(Lan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Lanzhou, Gansu 730021)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 which occurs in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the process of non-statistical professional teaching on statistics. Also by means of analyzing reasons from some respects, such as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so on, the author comes to the ideas for improvement in enhancing students' interests, deepening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statistics, practicing teaching and reforming assessment mode.
Key words non-statistical professional; statistics; teaching
统计学作为财经及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培养学生如何从数量角度认识现象,挖掘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碰到很多的数字,统计学作为一门研究如何从数量方面认识事物的方法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定的作用。但目前非统计专业学生在学习统计学及教师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 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和看法
首先,对统计学的认识不清。大部分学生认为统计学与本专业联系不大,对学习本专业并无帮助,不能认识到统计学是一门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工具,因而学生仅仅是为了考试成绩来学习本课程。其次,认为学习统计学的难度太大。目前财经类及管理类学生招生主要以文科生为主,相对而言对数学基础较差。且对数学的兴趣较低,碰到统计学这样有大量数字及公式的课程,很难有学习的欲望。造成大部分学生感觉到统计难学。基于以上两个原因,非统计专业学生对统计学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的主动性差,造成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差,不能达到学习统计学应有的目的。
2 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教学内容。从教学内容上来看,首先表现为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不够紧密。如在例题的选择上,各专业无实质差别。另外,不同专业对对本门课程有不同的要求。以我院开设的会计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会计专业对统计学要求的重点在于如何通过对资料的深入的分析,从而能深入了解本单位的资金运行情况及规律;而物流管理专业应加强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从资料的收集来看,两个专业要求也大不相同。会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系统,也就是说它本身就是资料的收集过程,因而一般不需要额外进行资料的收集,或者说对资料收集的要求不高;而物流管理工作本身却需要详实的资料来完成,因而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要求较高。这种工作需要的不同,决定了两个专业对统计学的要求也不同。目前统计学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学内容的高度一致,没有考虑不同专业的具体需要还以资料的收集为例,不同行业的资料收集方式千差万别,而目前统计学仅仅是把资料的收集的一般性问题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另外增加市场调查的内容,但与各专业的实际需要差距很大。
(2)实践性教学内容少。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研究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实践性教学环节,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无感性认识,不能深刻体会所学方法的实质。更重要的是学生无法将理论学习的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既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也大大降低了学习的兴趣。
(3)教学手段单一。目前教学仍以理论教学为主,还基本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预设资料、提出要求,然后学生按部就班完成的过程,不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因而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前,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地使用,使得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大大地丰富了,但仍没有脱离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没有脱离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
(4)分析工具的使用。目前,随着计算技术的进步,人们在日常工作中有了越来越多的工具来提高效率。在统计工作中也是如此。但大多数统计软件专业性极强,很难广泛采用,尤其是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和使用这些软件的成本高而实际使用率很低。
3 对改进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思考
(1)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传统统计教学过程强调的专业的广泛适用性而忽视了专业的针对性。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尽可能地突出专业特点。当然这要求老师应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专业、相关行业的特点和需要。另一方面在安排实践性教学时,也尽可能地考虑与专业或行业相关。这样,既增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加强实践环节教学。让学生从资料的收集开始,针对具体工作环节,完成统计工作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专业,确定适合本专业的课题,然后由学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老师指导为辅。可采取分组协助的方式。通过实践,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有助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3)教学组织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进一步学习讨论来解决问题。理论的讲授应以实践活动为核心,重在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为下一个实践环境作准备。充分发挥老师作为学习的中介者、组织者和问题的发现者的角色。
(4)教学过程中淡化计算的技巧、公式等内容,更多地从统计的原理、概念出发,灌输统计思想,提高学生对统计认识的高度,使其上升为认识观。由于计算技术的进行,计算公式、计算过程等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所以计算本身已经不是重点内容,关键是原理,即关键是认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至于具体计算过程则交给计算机即可。
(5)在学生掌握统计学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学生灌输统计学思想,通过对统计学思想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认识统计学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
(6)改革考试模式。从单纯的笔试转变到包括实践考核的综合性考核,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已有研究揭示,高中阶段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对心理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和其统计成绩均好于基础较差学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深刻感受到学生数学能力高低会直接影响这门学科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数学功底差的学生很容易对这门课产生厌学、抵触情绪,对学好这门课程失去信心;数学水平较好的学生也会因统计学计算多、容易出错等问题而感到这门课难度大。高中数学基础成为制约这门课程教学效果的首要因素。作为民族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文理兼招,数学基础不仅薄弱,而且层次差距很大,在传统教学中很难改变高中数学基础对学生学习这门课所造成的困难。将SPSS软件纳入到心理统计学的教学中,将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计算、公式等困扰学生学习的数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提高。
1.2有利于突出心理统计学的教学重点
心理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到计算问题,借助SPSS统计软件,有效解决了困扰学生的计算、公式问题,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是用数据描述心理问题,揭示心理问题简明、便捷与高效。当学生不再担心自己的数学能力,不再为概念计算、公式推导所困扰时,教学内容就容易突出概念的应用、各类统计方法的适用条件与要求等内容上来,增强了统计思想的教学内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内容,使学生的学习重点从关注计算向关注原理与思想转变。
1.3扩大了心理统计学的教学内容
与软件结合的教学,不仅没有降低教学的难度,反而扩大了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应用统计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处理、分析、挖掘数据的能力,这需要有一定的统计学理论与思想为基础。当学生不再被计算与繁琐的公式所困扰,统计理论的应用空间就自然打开了。通过对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的具体操作,学生逐渐明白,相同的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试验设计,不同的试验设计都有彼此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学生科学研究的思路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扩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借助统计软件,数据描述能够用多种图表的形式自由展示,帮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数据分布的特点与意义;对假设检验的适用条件与要求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条件与要求,提高了他们对统计原理的实践能力。
1.4增强统计报告的规范性、准确性
统计图表、假设检验计算结果等是数据处理最终需要呈现、报告的内容,对结果的解释也是需要采用规范、准确的表述。借助SPSS软件的输出报告,转换成为WORD文档,图表规范,数据不会发生再次抄写错误,使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统计报告、正确描述统计结果的好习惯。
2具体教学内容
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处理上,结合心理统计学的逻辑构架和SPSS软件的特点,着重构建了以下几方面的联系。在基本概念部分,纳入了SPSS的基本操作与数据录入,要求学生能够将调查问卷、实验结果熟练转换为SPSS的数据库,为进一步开展数据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描述统计部分,利用SPSS软件描述统计输出结果多样性的特点,让学生对数据分布获得感性认识。平均数、标准差、标准分等概念放在数据分布的背景下,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和正态分布的意义与作用,数据分布特征的感性认识对假设检验中方差齐性检验的理解也非常有帮助。同时,SPSS输出结果可以加深学生对统计学专业符号的识记。假设检验部分基本理论讲解的目的是让学生区分假设检验的适用条件,对不同实验设计选取正确的统计方法,同时也能够认识到对同一个心理现象可以采用不同实验设计的统计学原理,开拓了学生对T检验、F分析与事后检验的理解。相关与回归分析、卡方检验等内容,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前期SPSS操作的基础,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通过自学完成。在课程后期选取近期发表在《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等刊物上采用高级心理统计方法的研究成果,解读其所采用的统计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其作用,演示用SPSS软件如何实现,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
3能力拓展
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基本能够熟练掌握数据描述、常用假设检验的基本统计方法,感受到的是心理统计学在心理科学研究中的高效、简介与便利的特点。在教学后半期,增加每周提交两篇阅读心理学期刊中研究成果的读书笔记这一要求。一学期的心理统计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对高级心理统计学的认识得到提高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由于掌握了SPSS软件使用方法,使学生摆脱了具体运算的困扰,再加上对心理学期刊研究成果的大量阅读,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多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高级心理统计学的内容并不是遥不可及,在完成毕业论文时,有部分学生会通过网络等媒体自学高级心理统计的SPSS操作方法,并将其展现在自己的毕业论文中。
3.2统计方法的使用与创新
掌握了心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能够用SPSS软件完成课堂教学的操作内容,对心理学学术期刊成果的大量阅读,可使得学生对通过数据整理、分析与挖掘来揭示心理规律这一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标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并认识到对已有研究成果采用新的数据处理方法、对已有的测量选取不同的被试群体开展研究等都是心理学研究中发现规律的有效手段,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及时补充与更新,而这些经验对他们毕业论文选题会产生直接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092-02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专家学者呼吁在低年级开设《专业导论》课程[1-3],部分高校也开始尝试开设《专业导论》课程[4-6]。然而,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却面临着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专业导论》课程教材的缺乏。统计学《专业导论》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虽然有一些统计学导论图书,但是它们作为《专业导论》课程教材并不合适,也就是说统计学《专业导论》课程教材的缺乏是开设统计学《专业导论》课程遇到的首要问题,也是任课教师遇到的棘手问题。
本文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就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编写的必要性、编写原则、编写方法和内容架构方面谈一些感悟和认识。
一、编写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的必要性
讲义是对所讲授内容撰写的总体概要含义,通常可以看作是教师为自己授课需要而编写未正式出版的、可供学生使用的教材。对于缺乏合适教材的统计学《专业导论》而言,编写讲义就显得尤为必要。
1.编写讲义是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体现。开设统计学《专业导论》旨在使低年级(尤其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初步认知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发展变化、应用领域、社会需求等情况,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激发学生学好统计学专业的信心,教育学生做好学业规划。教学大纲是课程内容、体系、范围和教学要求的基本纲要,是编写教材或讲义的主要依据。编写讲义要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要体现培养目标的需要。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要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必须精心编写讲义。没有讲义,统计学《专业导论》的课堂教学就面临着讲什么、怎么讲的尴尬局面,谈不上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也保证不了能够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
2.编写讲义是撰写教案和课堂讲授的需要。教案是教学实施方案,课堂教学需要教案。撰写教案是教学的基本环节,其依据是教学大纲、教材或者讲义、教学进度计划等。由是可见,写好教案离不开教材或者讲义。对于缺少教材的统计学《专业导论》课程,编写讲义是书写教案、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缺少不得。
3.编写讲义是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和依据。如果没有讲义,那么,这就意味着学生缺少了课程学习资料,听过课以后就不能很好地“温故而知新”,这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从学的角度来看,编写讲义也是应该和必要的。
二、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的编写原则
讲义是为教学服务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编写讲义不能信马由缰,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编写讲义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讲义内容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的需要,要吻合教学大纲的内容安排。这是实现课程设置目标的基本要求。不同院校的统计学专业各有特色,其《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不尽相同,需从各自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编写有各自院校特色的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
2.编写讲义要遵循科学性原则。讲义中的每一章节、每一段、每一句话、每一个图表公式、每一个数据,都需要字斟句酌,要客观、正确、准确,要实事求是。要注意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不能不加考证而随心所欲地编写。
3.编写讲义要遵循创新性原则。编写讲义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一种创新,在这个创造、创新的过程中,不能因循守旧,要有所突破。一是讲义内容要结合实际,有新意,比如统计应用部分,不仅要介绍统计的宏观应用领域,而且还要结合学生身边的一些实例说明统计的应用,让学生感到统计不是高深莫测、“虚无缥缈”的学科,而是实实在在的、有用的方法论。二是讲义的语言逻辑要规范、严谨、清晰,不使用晦涩难懂的语句,可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说明问题。三是讲义章节可适当扩充以弥补课时较短、无法讲授的缺憾。
4.编写讲义还要遵循渗透统计思想和方法的原则。统计思想和方法是统计的灵魂,在编写讲义中要自觉地将统计思想和方法渗透到相关内容之中,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和方法意识,为统计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的编写方法
编写方法是编写讲义的方法要求,是架起编写原则和编出讲义的桥梁。编写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也要讲究一些方法。
1.查阅文献法。统计学《专业导论》没有现成的教材可资借鉴,编写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又不能没有参考资料,要获得编写资料,就必须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对查阅的文献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筛选出合适的有用素材。
2.专题编写法。讲义不同于一个教案,而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涵盖的内容丰富,包括统计学的起源、发展、应用、趋势和统计学专业的成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这些不太可能集中于一个主题进行叙述,分类、分专题编写就是自然要求。
3.分工讨论法。编写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是件复杂的事情,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般需要若干人分工合作、专题研讨、修改加工。即便是一个人主笔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也需要咨询其他相关人员并进行研讨,从中吸取营养,借鉴好的意见和建议。
4.实践检验法。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不是编写一次就完美无缺了,不可避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能检验讲义的优劣,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才能进一步改进讲义的编写质量。
四、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的内容架构
基于上述编写原则、编写方法以及近年来的教学体会,这里给出编写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的内容架构。
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分七个专题,具体为:第一章,统计学的历史发展及其社会地位;第二章,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分类及其应用;第三章,统计学基础;第四章,统计思想;第五章,概率统计学家;第六章,统计学研究进展;第七章,统计学前景展望与学业规划。
这七个专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构成了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的整体。通过这七个专题的讲授,学生普遍感到对统计学的认识由原先的片面变得全面了,由原先的模糊变得逐渐清晰了,由原先的感性变得更加理性了,增强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基本达到了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
统计学《专业导论》的开设是个新鲜事物,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统计学《专业导论》课程教材缺乏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编写讲义的必要性、编写原则、编写方法和内容架构,希望为编写统计学《专业导论》讲义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善林,潘轶山.专业导论课――一种全新而有效的大学新生思想教育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4).
[2]杨晓东,崔亚新,刘贵富.试论高等学校专业导论课的开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3]杨玉民,孟宪梅,王海修.对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认识[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28(3).
统计学是关于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2002年2月,教育部高教司确立了九门课程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中就包括统计学。统计学应用性很强,其不仅仅被应用于经济、管理等学科,现阶段在教育、工程、体育、心里、医学等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学习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统计学的价值和意义,认为统计学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且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对课程产生了先入为主的排斥心理。本文针对统计学本身的课程特点和传统教学的缺点,改进现有的统计学教学模式,使非统计专业的学生通过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掌握统计工具,增强调查研究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应用。
一、统计学课程特点及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统计学课程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概念多、公式多。有许多概念往往一字之差,但意义却完全不同,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都不容易分辨,正因为如此,很多针对概念的公式也有着其相似和不同的地方,计算中很容易混淆。二是内容抽象性。统计学中的很多概念都非常抽象,如果不和实践相联系,往往很难理解,如置信区间等。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统计学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数据分析方法,关键是让学生能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处理实际遇到的问题。因此,强调以理解和实践为核心进行统计教学模式的改革,是顺应很多非统计学学科自身发展需要的。
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存在两大缺点:一是教学方式单调,学生理解和记忆较困难,制约其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从头讲到尾,学生记笔记、背笔记,理解记忆很有限,自学能力无法得到提高。二是课程学习静态,制约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听讲,接受静态的理论知识,很少接触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案例。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就将背过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根本无法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待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就更谈不上能结合统计学知识进行实践创新了。
二、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
统计学课程学习主要可分为三个部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一般认为前两个阶段所占比重较小,真正的难点在第三阶段,其实不然,这三个阶段在重要性上不分伯仲。许多行业都涉及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在许多国家都发展成为一个行业。因此这两个部分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通过对其学习可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统计学的意义。而且在学习统计分析前,也必须弄清相关基础概念。统计分析的过程在实际中往往能够用软件实现,但是由于统计分析放的多样性,实践中涉及对统计分析方法的合理选择,因此对于统计分析的基础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针对统计学的学科特点和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本研究对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改进。
1、根据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特点与实际结合组织教学内容
现行的教科书基本是采用先介绍理论,即概念、意义、作用、特点、公式等,再举实例对理论进行解释。对于统计学的实际教学,如果全部按照这个顺序来讲解,有一些章节学生会出现看完例子才明白前面讲的概念和公式的意义。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先举例,后理论”的方法。利用一个简单的案例,尽可能多的包含本次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在理解例子的同时,对概念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解,进而引出理论部分。使同学进一步明确统计学学习的作用,不仅解决了学生要死记硬背概念的苦恼,而且使得学生感觉到统计学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具有实实在在的作用。
例如:在讲解管理学方向经常用到的调查问卷,即统计学中的调查表时,里面有关于调查问卷问题的格式较多,特别是限定式问题,其包括填空式、二项式、多项式、直线式等,同学记忆很麻烦。在教学中可以联系现在同学普遍使用较多的网上购物为例进行举例讲解。例如利用某网站的购物过程及其评价机制来简单讲解什么是填空式、二项式、多项式、直线式,简单易懂,也方便记忆,如图1。
结合学生身边经常接触的一些事物进行统计学教学,能使得学生对概念理解和记忆水到渠成。这种“先举例,后理论”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由消极学习、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学习、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课余学习压力,并且能让同学们觉得统计学的内容和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使其进一步认识到学习统计学的重要意义和实际作用。
2、适时采用形象式教学方式
统计学原理课程具有连贯性,而且课程内容涉及概念较多,有些概念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却相差甚远,例如“时期数列”、“时点数列”,那么相应的对于涉及这些概念的计算也是不同的。因此,如果学生前面的内容没有很好地理解,后面的内容就很难深入的学习下去。因此为了给学生在一些概念的理解和区分上,本文利用了形象教学的方法,得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时期数列”、“时点数列”涉及的计算,利用学生在高中就很熟知的线段来形象描诉,计算公式也更加好理解,如图2。
3、积极运用图表进行教学归纳
利用图表和表格将各个知识点进新区分成体系或系统化,具有形象具体一目了然的特点。特别是在章节开始时,利用图标的形式对章节的内容进行划分和归纳,并在章节教学中对开始的图标进行不断的更新和细化,章节结束后,得到详细表格,使得同学能对比较生硬的章节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概括,便于系统快速的掌握相关知识,缩短认知过程。同时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归纳,用自己的方法记忆。不但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同时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
例如:在讲授统计指数这个章节时,可以根据教材小节的安排,将整章内容按小节进行了图形的归纳,并在章节内容结束后,对归纳的图形进行完善,填入各类指数的计算公式,得到一个很直观的整章内容总结,如图3。该图便于学生学习及记忆各类指数的计算方法,并对各类指数的类别层次有清楚的界定,不易混淆。在此基础上,授课过程中提议让学生自建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自己对各个章节的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小结与展望
教师通过不断的探索和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复合型”人才,期望达到“宽知识、厚基础、实践型与创新型”要求,本研究通过实例教学,期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结合实际的能力。而且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不仅局限于本门课程的学习认知,学生走向社会后有许多知识需要他们自己学习,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现今教师的主要职责,本研究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改进,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也融入了教学过程。本研究针对统计学教学在非统计专业学生中进行了初步探索,还有较多方面值得深入研究。今后将围绕教学案例的选取、调查问卷的设计、数据挖掘分析等方面进行细致研究,将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系统化。
【参考文献】
[1] 贾俊平:统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黄海午:《统计学》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
[3] 邬丽萍:统计学案例教学方法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4] 陈福军:经营模拟对生产计划教学的促进作用[J].高等工程教育,2004(1).
[5] 姚寿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6] 陈文捷、杨永德、林轶:旅游管理专业《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研究[J].高教论坛,2008(4).
社会经济统计是社会认识的最有力武器之一,是运用特有的科学方法将所提供的客观事物数量特征及数量关系,反映在人的头脑中,经过思维、概括,把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加以判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由于社会经济统计的这种从数量方面入手来认识经济社会的特性,社会经济统计已成为人们认识社会经济的主要工具,也成为高等学校课程中的一类学科。
社会经济统计的应用十分广泛。无论是在应用范围、应用主体上,还是在应用目的上,上至国家各级政府机构、专业统计部门,下至基础业务部门、企业单位,无论是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统计部门的数据研究,还是各行各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核算,社会经济统计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广泛的应用中也在不断发展,不仅理论上有所发展,在学科上也有所创建,市场统计学便应运而生,成为一门应用型新学科。市场统计学必将在分析认识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统计学特别是市场统计学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虽然市场统计学的研究在我国已经有若干年了,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但并没有被广泛认可,即使在普通高校的课程设计中,也只是讲述《统计学原理》,学分也只有3学分左右,显然,这与这门学科的地位和这门课的重要作用相差很大,也少有几所学校设有统计专业,开设市场统计学课程的更是凤毛麟角。高校如此,所以目前的成人教育构建统计知识、特别是市场统计知识教育已是社会发展的呼唤和必然趋势。
二、市场统计学教育是提高经济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要手段
一个国家对统计学的重视程度,应用统计学知识的多少,反映出一个国家知识科学化的发达程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新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生活和经济现象越来越复杂化,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我们更加重视统计学的作用,更加依赖反映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的统计数据来进行经济形势判断和科学化管理。统计数据的取得不仅要通过统计人员高质量的工作来实现,更需要广大经济管理者能够掌握和运用。现实中人们经常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使经济管理工作出现问题。比如,不了解市场的结构和变化规律而面对市场波动决策失误;不懂得如何利用市场变化把握时机而常常错失良机;不知道那些统计指标是什么,它有哪些作用;不清楚当经济危机来临时怎么应对,不是惊慌失措,就是束手无策,统计数据不真实;统计工作不规范;统计方法不科学;统计制度不健全等等。市场统计学作为一门新学科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认识市场的经济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驾御市场的新方法。它是根据市场的特性有针对性地建立起的一套科学的统计理论和方法技术,围绕市场经济研究市场统计的基本问题,研究市场统计的专业构成,研究市场统计信息的开发和利用。
众所周知,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求不管是统计人员还是经济管理者,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在应对市场挑战时,能够准确把握各种时机。市场统计学的知识技能教育能提供此类技能,广泛开展市场统计学的教育,已经成为提高经济管理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的重要手段。
三、构建市场统计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成人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是一种最贴近社会现实的教育。国外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这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说明了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我们国家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们已经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体系。与国外相比,虽然时间不长,但规模发展很快,培养了大批的有用人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目前的成人教育还处在一个初级的发展时期,在很多地方还存在差距,尤其在内容设置、能力培养等方面明显不足,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亟待改进和提高。
市场统计学对于学习者来说,无论从理论知识上还是应用能力提高上都是很有帮助的。市场统计学教育不能仅依靠高校的教学来实现,还要在成人教育中广泛开展,使更多的统计人员和经济管理者从中受益。那么,如何在成人教育中进行市场统计学教育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提高对市场统计学的认识,调整统计课程教学培养方案。市场统计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既有科学理论性,又有实践性、应用性。通过讲授市场统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市场统计、市场预测与决策、市场运行模拟与实验设计等,培养学生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经济和管理领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并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正确的预测和推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引言
我国高等职业类院校主要培养的是高技能性、应用性的专业人才。统计学基础课程是一门专门研究客观现象所带了丝事实反映的方法论科学,它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应用性等特点。这门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在我国的高职院校财会、贸易、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也是当代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知识。近年来,为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不少高职院校都对本院校的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以期望发挥统计学基础课程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教师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仍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框架,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对高职院校开设的统计学基础课程的实际应用进行探究,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可以进一步的深化课程的理论性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课程的实践应用性。
二、统计学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对学生的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研究来看,传统的统计学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应用研究
就目前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教师对于统计学基础这门课堂的教学过分的倚重理论性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对这门课程的应用性问题探索。相对而言,高职学生学习的知识专业性更强,更倾向于实用化和实践性。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需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以此为工具,在采集到相关的数据后,能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反映事实的重要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来为决策者提供参考等。这也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欠缺的能力。
(二)忽略与相关学科联系,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力度小
统计学基础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基础课,它与概率等、线性代数等学科联系非常的紧密。但是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大多注重自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了统计基础与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从而造成在教学内容上与其他课程多有交叉重复现象。
(三)课程设计缺乏创新性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大多以全课堂教学为主。统计学基础这样的专业课也是进行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显示不符合当前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课程本身而言,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教学案例具有以下特征:①案例要具有很强的故事性;②案例要含有教育两难问题;③案例要蕴涵深刻的教育学或教育心理学等科学的理论、原则与原理;④案例要具有新颖性、讲究时效性;⑤案例的背景要清晰。
案例教学并不单纯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实际上是以教学内容的变化为前提条件的。案例教学也并不单纯是一种教授法,它实际上也是以学生行为的转变为前提条件的。如果学生仍然热衷于自己先前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教学过程之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案例教学甚至不能简单地定位在方法上,它所设计的层面是多样、复杂的,如果教育观念还是固守于传统既定知识,培养一统人才上,案例教学的运用也就显得多余了。
四、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注重案例开发的过程和方法。目前学校开发案例有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种是全面系统的开发,即由学校行政做出总体部署,各学科的教师有计划地开发案例。另一种是零零星星的开发,即个别教师所进行的案例开发。如果学校的领导力量强,多数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比较高,可进行全面系统的案例开发。
以统计学基础的综合式案例的研制为例,一般须经历四个阶段:一是统计学基础教学案例策划阶段。主要任务是运用统计学基础有关的教学理念,正确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是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深入了解所授班级学生的情况。其次是提出这次执教的教学目标。第三,确定教学思路。第四,设计教学工具。二是案例展开阶段。中心任务是放手发动学生、充分依靠学生来完成学习任务。要切实贯彻“以学定教”原则,灵活运用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鼓励和引导全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去收集素质,采取基础数据。这项工作可以成立调查小组的形式进行开展,正确发挥任课教师的指导作用。三是案例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评析学生的对于统计学基础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提炼教学经验与教训。要求任课教师把自己的认识水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四是案例的撰写、制作阶段。撰写案例应一采取到的大量数据作为事实依据,经过起草、反复修改和定稿,案例便以作品即科研成果的形式正式诞生了。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提高了课程学习效果,还激发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发展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际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马昊光.《统计学基础》教学模式改革初探.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7.9(2).
[2]高林,鲍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张玉臣.职教教学改革的技术探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01).
我国统计学的建设通过搜索、整理、分析数据等手段,已达到了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要求。通过我国不断的对统计学课程的建设,已经能很好的与数学及其他学科专业知识进行结合,统计学的使用范围也得到了推广。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提高师资力量、教学质量、教学课程全面等环节,来发展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的宏伟目标[1]。
一、统计学课程的发展路程
(一)从统计学的初步基础知识开始学习
20世纪初期,统计学在我国完成了从传入到发展的第一个变革。当时的价值观、政治经济的发展等问题都影响着统计学的发展,对于传入的数理统计知识也都是最表层的,使得统计学的课程学习无法全面的发展。初步的基础知识学习使学习者大概的掌握了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课程学习方法,比如:通过实验设计法来加深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对于统计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提高,大量观察法来加深对与统计学的探究,运用实际例子来锻炼学者的观察能力,或者通过对描述统计法的学习来提高学者们对于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并根据所学知识得出自己的看法,还有推断统计法利用基础知识推断出结果和结论[2]。我国统计学课程建设正是在这种有限的条件下不断探索和发展的。
(二)统计学课程任务的划分和衰退时期
在我国大学的教育模式制定之后,统计学课程任务就被划分为了两个部门。其中一个部分是数理统计学,数理统计学是研究有效的运用数据收集与数据处理、多种模型与技术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等,对科技前沿和国家经济问题进行推断和预测的基础性学科[3]。另一个部分是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计方法不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统计方法具有一致性和目的性等特征,其特点主要是数量型、综合性、具体性。正是这种划分,使得每个统计学课程任务的统计范围和统计结果都不同,统计的方式方法也都在发生着改变,就造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有学者提出:数理统计学到底还是不是统计学,引起了双方学者的激烈争论。同时对于这种课程划分的教学任务的改变导致统计学的发展停滞不前进入到衰弱时期。
(三)进入新世纪之后的发展趋势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经过各个阶段的不断探究和发展,我国统计学的课程建设发展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课程建设的重点也转移到以统计方法上来,使我国统计学的发展更加现代化。通过对统计学的不断认识,增加了对统计操作的锻炼,通过统计操作课程课时的增加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于统计操作的理解能力。统计学课程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授课的方式也更加科学、合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得统计学的发展日趋完善,统计学课程建设可以更加全面、科学的发展。
二、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统计专业开设《统计学》课程不够全面
我国统计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发展到全面、健全的新模式,实现了正规化和系统化的学习方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统计学课程的建设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就包括《统计学》课程的开设问题。《统计学》课程涉及到学者对于统计专业的理解和运用,各个部门学科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对于统计学整体的认知。如果不能全面的教学,学生在统计学的学习过程中就容易遗漏知识。所以,在统计学专业全面、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应该加强对《统计学》课程的强化工作,细致、全面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上的不足
随着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应用。利用计算机完成教学任务,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扩大了教学范围,使得统计学的教学应用环境和数据系统越来越庞大。正是因为看到了高科技产品带来的优势,教师就更愿意依靠计算机来进行授课。相反,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授课的同时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模式。过去在统计学的课程学习中,老师要求学生们多学习统计计算,现在在计算机课程讲授中,学生们会把学习重点放在统计学的系统操作中,缺少了对统计学计算的动手和动脑能力的锻炼。表面上看来,同学们对于统计学的知识学习和运用很熟练,但是一旦没有了计算机,那学生们就不能正常的处理数据。时代的发展对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课程建设中应该讲究方式方法,讲授老师要认真负责的进行讲解。不要投机取巧。
(三)统计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不细致
统计学的知识量很大,而课时的设置安排又很有限,所以,在讲授的过程中,老师往往只选择重点的内容进行讲解,对于统计学的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等实用操作没有很好的运用,这就降低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不能充分的理解统计结果,所学的知识也只是片面和肤浅的。所以,壮大师资力量队伍,强化教学老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是改善统计学课程讲解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也是教育部门应该发展的重点。
三、总结
通过学者们实现的统计目标,合理的控制在统计规律中的变异性和不确定性,使我国统计学专业达到了非常专业的水平。统计学课程的建设也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发展,通过对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弊端的改进。讲究科学、有效的授课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又能使统计学的应用和操作得到运用。通过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使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的模式和理念都在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技工学校 统计学 课程教学改革
技工学校属于我国职业学校中的一种,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为主要教学目的,为社会培养各种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技工学校的教育范围已经不仅限于培养蓝领人才,而是更重视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统计人才也是目前技工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向之一。
1、技工学校统计学课程发展概述
1.1 技工学校的统计学课程取得进步。随着技工学校的教学实力不断进步,技工学校的统计学课程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技工学校负责从事统计学教学的教师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师的素质得以稳步提升;其次,技工学校在统计学课程建设上的体系性越来越明显,无论是教材选择还是教学安排,都具有很强的教育科学性,为统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1.2 技工学校统计学课程还存在问题。技工学校的统计学课程的发展并不是完美的,其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教材和教师的教学却跟不上统计学的快速变化,因此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表现出“滞后性”;另外,统计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因此,根据技工学校的整体环境进行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2、技工学校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环境
2.1 技工学校的学校发展环境。相较于传统教学环境,目前的技工学校环境更加开放、教学实力更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的教育思想有所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教学对学生综合实力的促进作用,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程度开展差异教学成为主流的教育模式;第二,国家和各类企业对经济统计工作的作用认识加强,社会所需的统计人才越来越多,学校对统计教学改革的重视度增强。
2.2 技工学校统计学课程教学拥有的教学资源越来越多。随着技工学校办学的发展,学校拥有的教学资源也越来越多。从社会能够提供的教学资源来看,企业与技工学校之间的合作更加深入,各类企业都能够为技工学校的统计学教学提供相应的实践教学环境以及先进的教学工具;从社会发展的状态来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技工学校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技术资源,如多媒体等,另外,技工学校还能够通过联网实现与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从社会对技工学校办学的认可程度来看,社会对技工学校办学质量的要求提高,使得技工学校能够通过教育宣传等活动获得更多资金的注入,为统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方便。
2.3 学生对统计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学习需要变化是技工学校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环境中的一种特殊成分,表现为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态度的变化以及学生对统计工作的经济价值的认可等方面。随着国家以及企业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加深,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统计学学习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的作用,很多学生致力于将统计能力作为获得职业的手段,因此对统计教学的期待也越来越高。
3、技工学校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3.1 从实践入手进行教材改革。技工学校开设统计学课程,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统计职业能力,因此,教学改革需立足于实践。目前学校所使用的教材中,对统计知识的基本原理的表述和统计方法应用知识的表述都太过死板,这样的教材不仅制约了教师的教学有效性的发挥,而且使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局限,进行教材改革是进行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只有为教学提供实践性强的教材,教师和学生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教材改革的方法有以下两种:第一,统计课程教师可以通过大量阅读统计学专业书籍,选择其中应用性较强的那些作为教材;第二,统计课程教师可以在原本的教材理论基础上,另外自编一本全部是应用实践知识的辅助教材,在统计课上使用,辅助教材的应用能够使学生的思维从刻板的理论教学中跳出来,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通过实际进行数据统计、以不同的职业目的完成统计工作而对统计学的应用新的认识。
3.2 以就业为目的进行教法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是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技工学校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对的未来是“就业”,因此,教法改革必须以实现就业为主要目的。无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学生所处的环境始终是学校而不是职场,因此,学校应从教学环境变化的角度实施教法改革,即应用校企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岗位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学校可以与当地各大企业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在企业注入资金,为学生争取综合性较强、设备较为完备的教学条件。使学生的应用课程与统计学日常应用联系起来。通过校企合作的教学方法的实施,统计课程的教师们也能够从教学指导当中获得有用的反馈,从而更好地总结自身在教学中的问题。这样的教法改革,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教学的岗位指向性理解的更好,也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3.3 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的进行教师职业素质再教育。无论进行怎样的教学改革,教师的职业能力不足,教学改革的成效也是有限的,因此,要在技工学校实现全面的统计课程教学改革,就必须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进行再教育。学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对本校负责统计教学的教师们进行职业素质在教育,第一,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一系列培训课程,使教师对统计学应用领域的最新动态有所理解,并通过统计学实际应用的练习和教育,使教师本身的统计知识广度和深度有所提高,以便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其次,学校可以将教师安排在企业中进行岗位再教育,使教师通过实际感受增加对统计知识应用的职业理解,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技工学校进行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是统计学教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技工学校目前拥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并且,学生也对统计学习提出了更明确的职业性需要。只要技工学校能够对统计课程进行从教材到教法的全面改革,该科目一定会在教学中取得重大发展,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和未来就业起到帮助。
参考文献:
G642
统计学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一直是教师探讨的重点,以提高教学效率为主采取一系列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观学习思维,面对统计学中各个知识点能够通过借助统计软件平台,有效促进自我学习能力,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一、《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设置及教学问题
决策是经济研究及管理中的关键要素,而预测又是决策的一大前提。《统计预测与决策》这门课程对于研究经济及管理至关重要,做为统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程,重视学生的综合性培养。使得学生在面对社会经济问题时,能够快速建立统计思维模式,具有实践意义。
而如今教学面临诸多困难,很多学生在接受《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知识时,感到学习吃力。导致这一因素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有些学生没有足够的相关知识基础,当课程要求理论和实践结合时,会有些力不从心。另外,《统计预测与决策》安排的课时较少,使得学生不能保证足够时间的深入学习。最后就学生本身而言,其对于相关课程缺乏学习的兴趣,影响教学质量。
就《统计预测与决策》这门学科来看,其知识内容涵盖的很广,不仅包括数学、统计学还有经济学,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复杂多向的学科,需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坚实教学,另外为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兼顾统计学专业学生在面对经济管理问题时,合理运用统计预测与决策方法进行问题的解决。全面培养学生问题的处理能力,在教学改革中一直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二、探索教学改革新模式
对于统计预测与决策教学改革,深入分析相关模式的应用,在教学中探索课程教育的最大价值。面对教学改革带来的挑战,实施科学有利的教学方法,是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前提。
1.经典案例教学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使用之前发生过的生活中一些经典的案例,可以利用时下最热的事点引入课堂知识教育,提高经济或管理领域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学生通过案例进行自我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结合统计学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的实践性。
2.实验教学辅助法
理论是实验教学的前提,而实践教学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了加深学生对《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理论知识的彻底掌握,根据课改要求在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上机机会,在实验课上学生一人一机,通过自己收集或教师给定的经济数据,进行自作分析统计相关计量结果。结合统计软件的应用,熟练掌握课堂知识并进行训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实验中发现易错的环节,并及时改正。问题的发生是学习的开始,加深薄弱环节的处理,教师辅助完成任务,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加深理论印象的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3.任务驱动法
让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点,教师通过指定一些学习任务对学生产生“驱动”作用。通过一些客观存在的经济问题,引发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运用其自身思维方式寻找答案,在实践中发挥理论价值。从实际出发,学生对问题展开分工、整理、方案实施等过程,经过对实际问题的自我处理,主动的参与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整个过程中形成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关知识理论的掌握也水到渠成。
三、借助统计软件实训平台实施教学改革
1.件实训目的
为了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统计学数据的处理能力,考虑通过统计软件实训平台,提高学生对《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知识的加强巩固。通过统计软件实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提高最理论知识的加深认识,建立自我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为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可以快速进行分析处理,在经济或管理中得到更大价值的应用。
2.统计软件实训的现状
统计软件数据文件的建立与编辑,经济系统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经济系统的聚类分析,统计质量控制图。以上是统计软件实训的四个主要内容安排,配合课程需要将理论与实训紧密结合,是当下统计学教育的专业建设需求。
3.统计软件实训平台教学时间安排
根据《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的具体安排,进行统计软件实训。教师需要详细记录课时信息及进度,按照具体教学模块安排软件实训,使得学生紧密结合理论的同时借助统计软件实训平台,有效强化预测与决策的综合能力。统计软件实训平台会根据学生不同学习程度,有效推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统计软件实训成绩考核
应该将统计软件实训的考核成绩设置入整体课程考核中,重视软件实训在课程中的应用。将课时实训与理论紧密结合,“趁热打铁”可以巩固《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学生更全面、扎实的学习功底。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的概念性理解,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快速进行处理。
四、统计软件实训平台在教学中的改进
1.实训平台形式选择
教师应该考虑根据学生们在实训中的一些意见或实训报告,在实训中使用更容易符合学生需求的实训形式。其中验证性形式和综合实训形式,是课堂实训重点采用的实训形式。操作性较强、独立性较强的内容一般适合验证性试验。在系统上更具优势的综合性实训形式,与前者相得益彰,教师根据课时结合实训形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训中通过统计软件实训平台,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适时调整实训形式保证统计软件的高效进行。
2.实训时间的安排
由于《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具有复杂性和实践性这些特点,对于软件实训的时间安排,应该考虑适当增加。学生在足够的时间里可以继续探索相关领域的扩展性知识,提高学生具体分析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统计软件实训平台的进一步延伸,学生快速适应实训环境,体现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
五、结束语
将统计软件实训做为改革任务,实现统计学下课程教育的有效性,丰富了学生的认识和思想范围。充分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统计预测与决策》课程学习的兴趣感,主动参与到课程问题探索,发挥课程学习的最大价值。经过调查发现,通过统计软件实训平台介入教学,优化了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实际中培养逻辑思维、统计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桂梅.浅谈计算机实训室建设和管理[J].软件.2014(03).
统计学是一门数据分析的科学,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的范畴已覆盖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是众多学科的不可缺少实用型课程,也是独立学院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独立学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对象的特征的要求,独立学院统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一、独立学院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特征
根据人才培养类型的不同,高等学校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培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人才;专业性应用型的多科性或单科性的大学或学院,培养理论基础宽厚的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和各级干部、管理人员;职业性技能型高等院校,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的技术人才。独立学院属于第二类高校,其目标是培养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过程要针对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应用的结合,注重能力的培养。
(二)独立学院生源特征
首先,文化基础总体较差。独立学院的生源是本科第三批学生,录取分数低于独立学院依托母校50分-200分不等。学习基础和个性差异型很大,大部分同学自律性较差,一般表现为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心,难以集中精力于学业,学习习惯与方法相对较差,对抽象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弱。但是这些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过于强调个人喜好,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其次,不能正确看待批评,心理承受力较差。一般来说,独立学院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较好,部分学生是在相对优越的顺境下成长起来的,心理承受力和调整能力相对较差一些。最后,不能面对现实。表现为自我估计过高或过低,有的学生始终不愿承认和普通本科学生的差距,导致对大学课程学习的难度估计不足。还有的学生因为高考受挫,严重缺乏自信。
(三)统计学课程特征
统计学是一门论述如何用数据来描述规律,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好统计学不但要求掌握理论,更为重要的是要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及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学生容易觉得困难和枯燥,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尤为如此。教学方法上要求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传递深奥抽象的理性认识,这更符合独立学院的生源特点。
二、独立学院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独立学院将办学定位于应用型本科,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规格是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但由于长期以来对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目的认识不清,教学中往往采用与本部统计学专业相同的教学体系,在统计学课程的讲授上强调理论教学重要性,注重统计方法的数学推导,殊不知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于统计的学习,很可能就仅限于统计学这一门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在失去对着门课的兴趣,同时也削弱了这门课对学生的重要性,或者针对独立学校学生的特点,将统计学的理论讲授内容进行缩减,只讲主要几章基础的、传统的、经典的统计学方法,希望学生有一个扎实的统计学基础。由于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比较差,预期效果难以实现,反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讲授内容减少有很多在实践中产生现代统计学的新方法没有讲授,在实践中可用上的统计学知识很少,使学生难以明确统计学课程学习的意义,偏离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
(二)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内容陈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材的问题。近年来,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军事和科学技术中,同时它又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发展成为边缘学科,用统计分析进行科学化管理、决策正在起步,也由此产生了很多新的统计方法,应及时将成熟的方法纳入教材,促进学科发展。目前大部分教材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正,即更加注重新统计方法的介绍以及统计应用的教学内容的安排,结合统计软件让同学们能体验统计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教材更新都跟得上统计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并不是所教材都是针对应用型本科来编写的,大部分本科统计学教材在在介绍统计软件用是都以EXCEL为例,而在统计软件里EXCEL是最简单的,功能最不全面的,有很多统计方法的应用都实现不了,几乎称不上是专门的统计软件,并且大部分教材案例较少。而且在教材的选用上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选最适合的教村。二是教师的问题。对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来说,在讲授统计方法的同时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注重这类方法在学科的应用,这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坚实的统计学基础,还要对相关专业有一定了解。部分老师不注重学习,不注重知识更新,因此在讲授过程中仍按自己老的统计学知识体系来讲解,没有跳出传统的以社会经济统计知识体系为主的内容框架。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面对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基础和个性差异性很大的现状,划齐归一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实际效果。而目前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是传统统计教学采用单一的讲授法,以课堂教学为主,过于强调学生的接收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教师引着学生朝自己预先设计的方向发展,不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质疑发问精神的培养。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学习的统计的意义和用途,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无论是从教学对象不是教学内容来看,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有待进一步改革。
(四)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针对独立学院突出应用性、学生自律性、有恒性较差的特点,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课堂组织能力、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承担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的教师主要由两大类:一是统计学科班出生的教师,这类教师有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统计学最新发展动态也比较关注,但在课堂组织上及教学方法上不如师范类学校毕业的教师,有的教师对授课对象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够。二是专业课教师由于专业建设的需要从事了统计学教学任务,这类教师有扎实的专业课知识,对统计学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有较强的经验及深刻的认识,同样在教学方法也有待加强。
三、独立学院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确定非统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
对于不同培养目标、不同的专业来说,同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最佳结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能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在这一培养模式下,我们要防止只讲专业统计软件应用、不讲统计原理的高职院统计教学模式,也要防止注重统计方法的数学推导的统计专业学生所用教学模式。独立学院非统计学课程教学要走“以应用为导向,以数据收集+统计基本原理和思路为中心,以统计软件为手段”的统计学教学新模式,在教学中强调各种统计方法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并注重对统计基本原理及统计思路和思维方式的介绍,从而提高学生统计素质,培养出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学习能力的人才。
(二)配套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
独立学院非统计专业本着应用导向型学习原则,教学内容应力求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突出“简明实用”,要特别强调统计思想、应用和案例教学,着重在于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突出体现统计的方法论思想,围绕培养学生统计意识为目标,以案例为主线展开教学的主体框架。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对概念内涵的统计意义认识,尽量压缩描述统计部分的内容,适当增加一些现代统计方法和技术的介绍,在实用的基础上安排内容,重点就知识的实际意义、应用条件和应用方法展开。在内容的讲授过程方面,对独立学院非专业学生来讲,如何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是最关心的,应该尽可能地讲细。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授课班级学生现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对于学生基础差异大的班级采取分层教学法,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有区别地制定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做到使各类学生在学习中都能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根据教学内容还可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对于抽样推断、假设检验这样的内容,由于很难从理论上向学生说清楚,可依靠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然后抽象,实现内化。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现状可采用项目教学法,可将教学任务分解为一个个的项目,每个项目的可设计多个内容,但必须与同学们所学专业挂钩。项目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性,在项目组织、项目实施过程、项目结果评定的三个过程中让同学们深层次地思索学习目的,体验完成项目的成就感,最终达到真正掌握抽样调查这一统计方法的学习目标。同时也体现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成为具备理论知识掌握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的,实现了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统计各章节都可选择一些契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综合案例进行教学。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大量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出发,将统计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阐明统计理论和方法的产生背景、应用条件、基本思想,在案例中学理论、学分析、学操作,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总之要根据授课班级特点及教学内容特征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四)加强素质教育培养正确学习观
针对独立学院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现状,在教学要传授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督促学生纠正不良学习习惯,即所谓授之以渔。针对学生自控能力差的特点,需加强教学管理,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同时,教学过程要兼顾学生素质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同时也要清楚认识普通本科学生的差距,树立正确的统计学习观念,提高统计素质,使学生有正确的统计学习目标,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科学的统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统计学习习惯,发掘统计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体系。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首先教师要把握学科发展新动态,学习在各学科应用中产生的新统计方法、新的统计软件。其次要学习授课对象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明确授课对象培养目标。再次要与统计实践部门开展项目合作,如专业的数据调研公司,民意调查中心,政府统计部门等,在实践中积累统计应用知识与经验。最后要研究学生心理,分析教学对象,学习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恰当的教学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提高教学效率。学校管理部门应从制度上入手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独立学院教师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
2、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
3、李立清.项目教学法在统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统计教育,2007(7).
4、朱凡.基于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09(7).
5、雷雪峰等.独立学院物理化学教学模式探讨[J].消费导刊,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