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职教师学历要求

高职教师学历要求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职教师学历要求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职教师学历要求

篇1

近几年来,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教高[2006]16号),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突出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职业能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努力探索实践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众多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在高职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中,要认真领会贯彻教育部“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四个合作”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要求,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本文在明确高职院校项目教学法内涵的基础上,着重探讨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一、项目教学法的含义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教师以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课程相关的岗位能力为背景,将教学单元设计成一些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项目进行过程中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项目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流程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能力为目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基本思路是实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或多个教学小项目单元进行。其基本流程:

准备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岗位能力要求设计项目,并传授与项目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 帮助学生理解项目要求;

实施阶段:学生一般以分组的形式自行查找与项目相关的信息、文献、资料,制定工作计划和能力训练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各小组完成项目的实施,并作好实施过程记录;

检查阶段:主要由各小组内成员根据教师已制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检;

评价阶段:主要由各小组进行互评,由教师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

三、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主要表现为三大转变,即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知识点”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一)转变观念

高职教育目标的“应用性”特点,教育内容的“职业性”特点,教育实质的“就业性”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要突出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职业能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高职教师要从以教师为主体,以应试为基础,以逻辑为载体的传统观念转变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的新观念;高职教师要勇于摆脱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步教学法”(激发动机一复习旧课一讲授新课一运用巩固一检查效果)传统模式束缚,抛弃教师权威不容置疑等陈旧观念,增进与学生的密切接触有效互动,师生之间可能就某一话题、知识、情境等进行交流、讨论、质疑、争辩,在交流中学生的思维、情感、行为等都能得到锻炼、提升。

(二)准确定位

项目教学法主张师生的双向互动,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热情参与及投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教师不再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教学的开发者、设计者、组织者、评价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转贴于

(三)更新知识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大量的高科技产品迅速进入各个生产和生活领域,项目教学法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不仅要熟悉本学科的基础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积极了解相邻学科、相关学科及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

(四)职业实践

由于项目教学是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来设计项目组织教学。要求教师要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才能围绕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从课程中提炼出相应的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职业工作任务作为具有教育价值的项目。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到企业顶岗实践、见习、实习等途径深入企业,熟悉职业实践,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才能更好地完成项目教学。

(五)提高项目研究能力

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能依据企业需求划分专业岗位技能,以作为课程教学项目选取的依据,保证项目教学目标直接与企业需求、岗位技能需求相一致。为此,教师不仅要具备完成一个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不断提高项目研究能力,包括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能将每个模块下的具体任务、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详细的分解,并对知识点所属章节的内容做详细分析,并根据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创设学习情境。

(六)提高教学组织能力

因为项目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使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流动性明显增强,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活动范围会超越教师视野,超越传统教学中的课堂教室,为避免使学生陷入“放羊”的无序状态,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组织能力,善于与学生及时沟通和交流,加强对项目教学法管理的核心人物组长的管理和指导,不断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保证项目教学的顺利实施。

(七)提高评价能力

项目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研究的成果进行评价,更要对学生的研究探索过程以及全面发展进行科学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评价能力。要求教师善于对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方法策略、效果等方面进行形成性评价,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改进自己的合作学习模式。评价要讲究方式方法,既要肯定成绩,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积极性,又能准确提出需要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学生反思,提高其对知识理解、技能的掌握,增强评价的效果。

四、总结

项目教学法强调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师角色被定位于教学中的开发者、设计者、组织者、评价者。它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能结合岗位能力要求,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的教学项目,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交流、团队合作中自发地完成知识的建构和岗位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应尽快转变观念、准确定位、更新知识、积极参与岗位专业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推进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蔡明剑.项目教学法对教师工作的要求[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4):69~70.

[3]鲍建峰.论高职院校项目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4):138.

篇2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将原来的课程同与之相配套的实训课题组合成教学模块,一门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由若干个模块组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边教边做、边学边做,这样学生学的过程也是做的过程,教师教完了,学生也学会怎么操作了,这就是现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这种教学模式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将课堂教学和真实工作岗位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提倡教学情境和工作岗位直接对接,对于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有极大的好处。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一)教学模式的变革。一体化教学是一种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训并重的教学模式,它是以一定项目为载体,创设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协调、引导的作用,实现教、学、做三合一的教学方法,从而打破了理论课、实训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训操作融于一体。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活动为辅,教师靠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来工作,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讲授课本知识,造成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毕业烧笔记的教学方法,这种填鸭子式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对教师能力要求的变化。作为从事一体化教学的教师不仅要能系统的讲授理论知识,而且又要能指导学生进行操作训练,既要能组织整个教学活动,又要能管理实训所需设备、工具、材料等,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从事一体化教学的教师应具备理论授课、技能操作指导、教学组织三方面的能力,才能胜任。

1.理论授课能力。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技能操作的效果,上好理论课是每一位从事一体化教学的教师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在一体化教学中,要求教师在进行专业理论教学时,除了对本专业理论知识能熟练讲解外,还要能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创造性应用教材。在教法上打破传统的填鸭子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依据教学大纲及技能鉴定标准,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体现“学以致用、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思想。

2.操作技能指导能力。操作技能指导是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教师对本专业的设备不仅会操作,还应能指导学生练习,解决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成为熟练的操作者。另外,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还应能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让学生自已先分析,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从解决问题中学习到知识。

3.教学组织能力。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的教师,首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受到激励和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探索热情更高涨。

一体化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职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能够使理论学习的内容及时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又及时在理论上找到答案。一体化教学的特点突出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的原则。因此,教师必须具备理论授课、技能操作指导、教学组织三方面的能力,才能达到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三、对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分析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程开发应遵循“设计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设计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容不能简单地适应技术的发展及职业工作任务一时的要求,必须关注工作、技术与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 围绕社会需要的各类“岗位人才”的职业能力需要,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内化。当职业岗位发生剧烈变化且已有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面临失效时,从业者应该能够依靠自身内化的职业能力在变动的职业生涯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一是促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二是注重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具有独立地计划、实施和评估的能力;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舞台的导演。

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高职教师胜任能力的要求

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一线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根据高职教育“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师应具有理论授课能力、实训指导能力、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教学设施的管理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综合能力。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尤其强调高职院校教师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的专业开发能力、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课程开发能力、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教学情境设计和实施能力、基于实际工作需要的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

(一)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的专业开发能力。人才需求规划是指对实现企业战略所需人才的数量、质量的规划,并结合企业当前的人才现状明确未来一段时间所面临的人才缺口。对于企业未来人才需求的调研时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工作,调研的目的是获得系统客观的信息和研究数据,为决策做准备。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只有充分了解未来市场对于本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标准、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所开发的新专业才有生命力。

(二)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课程开发能力。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从国民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角度来看,职业是指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操作的专门劳动岗位。职业岗位群,是指职业岗位群体所包括职业岗位互相联系的一个职业系统。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就业要从职业岗位群体出发,如果只针对某一岗位的话,学生毕业后不仅就业较难,更为突出的是创业与发展更难,这样就很容易被淘汰。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注意其职业的热门,实现课堂教学内容和工作岗位直接对接,还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创业与发展的需要,这样的课程设计才符合职业发展的需要。

篇3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人才和人的能力培养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加强职业教育的培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培养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是高职学院办学的主题。面对市场需求和新经济的挑战,学生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职业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真正体现出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进而不断提高劳动者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就业者的学历与技能越来越高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成为高职实训教学能力体系的核心。

一、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

综合职业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具体来说: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所具备的个体能力结构,它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个孤立的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综合职业能力是实际就业环境中对职业角色的各种期待,这些期待分解成职业标准的各项具体指标。职业角色所具备的能力要素在相关活动中得以外化的行为结果,将是评判职业能力强弱的客观依据。

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质等。其中学习能力是指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工作能力是指对一个人担任一个职位的一组标准化的要求,用以判断是否称职。它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技能应用能力、技术应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工作能力是基本生存能力,是任何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和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创新思维能力则是指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职业道德是指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即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的行为标准和要求。

高职教育,尤其是高职实训课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学生学会从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即学会做事,学会从业。为了强化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必须以从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整合职业群的知识和技能,既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嫩熟,又注意新时期“操作、监控、维护”集成化对技术工人心智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掌握独立完成某项任务时重视在“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四个环节上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在今后职业实践中具备在职业岗位上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从业能力。因此,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

二是有利于学生学会创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造就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的必然要求。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的着眼点,就在于结合实际的生产环境和过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从业能力的基础上,训练其综合运用技能、知识与经验的能力,进而使其具备善于将专业人员的设计思想或设计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创新能力。

二、高职实训课对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训目标

通过高职实训课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训,要求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一)基本技能的熟练性

要有较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心智活动水平。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方式叫“技能”。一种职业所涉及的职业任务往往有许多种,如果一个人能够合乎要求地完成其中的大部分任务,那么他(她)就具备了该职业的基本技能,或者说具备了这一职业的人门资格或起码的素质。

(二)问题发现的敏感性

要有敏感的问题发现意识和知觉选择性。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而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要根据知觉选择性的规律进行科学的教学,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三)信息加工的组合性

要有判断、选择、整合、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学生,能够有效和高效地存取信息;能够批判地、适当地评价信息;能够准确地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对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的结果。在高职学生的关键能力体系中,信息处理能力是必需的,它使高职学生能够在有限的专业知识学习外,获取更广博的信息,并获得采集、鉴别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在职业生涯中能随时应用信息能力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适应性。

(四)解决问题的操作性

操作过程是解决间题的必经之路,也是解决问题的再创造过程,高职毕业生所承担的工作,就是要在操作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独立完成某项任务时重视在“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四个环节上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在今后职业实践中具备在职业岗位上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对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的要求

(一)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要体现高职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有别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其专业设置的职业针对性强,一般以具体的行业直接设置专业。教学要求则是宽基础、重实践、重能力。我们要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用新的视角和创新理念来审视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不断优化专业培养目标。必须牢固树立“职业”观念,以职业能力教育为核心,更加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要瞄准市场经济对人才规格和质量的客观要求,分析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要求,准确定位,按需培养;要调整课程组合结构,打破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组合结构,按照新的人才观标准,实施“职业思想道德―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职业知识与能力―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的新课程组合;要确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宗旨,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来设计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并以“综合职业能力”的标准来评价和检验教育教学成效。

(二)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从对于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分析可知,作为职业能力中最基本的专业能力,其培养依靠大量的专业实践的支持。从某种程度上讲,高职教育不但要解决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因此,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普通教育侧重于知,即对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认识,而高职教育更侧重于做。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是“职业技术”, 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突出特点。因此,在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中更应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关注运用的条件、方法、手段及效果的评价等,通过大量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教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职业化方向

高职教育是针对某一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培养学生所必需的职业素质的一种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完成上岗前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各种准备。相应地,学生在求职就业时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是以社会的职业需要和学生职业适当性为培养取向。

强调专业技能为特点的基本职业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综合职业能力正是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它是超越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因此,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在实训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理论和技能知识的同时,还应着重加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确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宗旨,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来设计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并以“综合职业能力”的标准来评价和检验教育教学成效。

(四)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对各模块的划分要有层次性。

高职实训教学的能力体系主要体现为三级制。第一级为基本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能力和技能;第二级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本专业技术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形成专业技能;第三级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较复杂的生产实际问题,形成综合技能。通过三级制能力的培养,不但要使学生毕业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享受文化生活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因此,实行模块化教学的模块划分要具有层次性,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提供更多的灵活性。不仅依据知识序列递进的要求,而且依据能力序列提升的要求,形成知识和能力并进的教学结构,使学生经过较低层次模块的学习后,应具有相应的从事一定工作的能力,再继续较高层次模块的学习,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使学生的技艺、能力更适合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五)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要有完善的能力考核制度

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不能单一的反应在毕业证书和资格证书上,而应该有一个完善的能力考核制度。首先考核主体要多元化。考核主体不仅包括学校内部实训教师,学校外部企业、社会,还需包括学生自己和学生相互间的考评。第二考核的内容要多元化。考核不仅应关注学生学习成果,还应关注学生在情感、动机、信念、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等非智力方面的发展。第三过程考核与效果考核要相结合。实训课模块化教学模式下的能力考核要求重视考核过程,改变那种只顾结果不顾过程,只顾目的不顾手段的考证明思路。

(六)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要产学合作

职业能力开发对实训基地教学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强调职业情境对实训教学的影响,通过真实的职业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当主体已有的适应模式不能用来适应新环境时,真正的学习才能发生。

因此,高职教育应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开放式教学模式,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可在校内的实验室、实训基地进行,也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联合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包括建立“协作型”企业实训基地、“自主管理型”企业实训基地以及“合作型”企业实训基地。通过校企结合,企业为学生提供最“实战”性的实训平台,完成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

[参考文献]

[1]孙明山. 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再研究. 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 优秀论文集2009

[2]李名梁,赵锦. 我国高职实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教学与职业,2010,(12)下

[3]赵锦,李名梁. 基于职业能力开发的高职实训教学体系研究. 职教通讯,2010,(8)

[4]吴玉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

[5]杜家龙,刘敬东. 关于实践教学基本问题的探讨. 职教论坛,2004,(12)

篇4

在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应以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为标准。建立一支现代化的职教师资队伍工作庞大复杂,必须有一套建设标准。

1.教师学历、职称达标。目前高职院校中教师主要以本科学历为主,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比例偏低,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数量太少,并且呈“老龄化”趋势,缺乏学科带头人、高层次教师和“双师型”教师。需要大力引进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人员,逐步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师的学历层次。同时各个学校可以制定本校教师引进标准,严格限制各个学历层次教师比例,采取优惠的政策吸引优秀人才进入高职院校,改善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努力使本校教师结构达标。

2.教师知识结构合理。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除了学校要具备完善的实验、实训条件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具备较高水平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专业技能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质量水平。一方面要通过学历进修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另一方面通过短期培训,下基层专业实践强化教师的相关职业技能,使教师既有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以上的技术职称。

3.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标准。所谓“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方面,从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另一方面,从教师个体来说,主要是指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即专业课教师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逐步向教师――工程师、教师――技师(高级工)、教师――会计师等复合方向发展。双师型教师从技术含义上讲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既具备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教学技能,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建议与对策

当前职教师资队伍力量还非常薄弱,要使高职院校的发展走上快速健康发展道路,各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力争在3-5年的时间内,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

1.招募。高职院校应该拓宽教师来源渠道,改善来源结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提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建设结构型双师队伍――从教师个人的双师素质要求提高到教师队伍结构的双师型要求,加大兼职教师比例,今后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为主。在师资来源上,首先在严格遵守高职院校教师学历要求的基础上,减少从高校吸收毕业生的数量,重在从企业、科研机构调入或聘用教师;其次,减少专职教师数量,提高兼职教师数量和质量。

2.选拔。高职院校师资薄弱,在教师引进培训过程中应确定正确的选拔考核标准,抓达标、抓胜任、抓科研、抓考核,争取一次到位,严进严出。目前,我国对高职教师的任职资格唯一能明确规定的是有关学历的标准,即作为一名高职教师至少应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此外,高职教师必须接受过系统的高等师范教育。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这些政策规定对高职师资任职资格标准问题作进一步探究,制定符合自身院校的标准。具体从三个方面制定标准,一是引进考核教师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背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素养;二是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要求教师应通晓实习、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具备很强的实践教学组织能力。三是教师必须受过一定的师范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掌握一定的教学规律、注重掌握新科技,管理知识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另外在考核选拔过程中关注年轻教师,注重教师年龄年轻化,使学院新老教师结构优化,避免出现断层。

3.培训。新教师的引进是学院高等职业院校师资的重要来源。但是要使学院师资能够承担实际的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师资管理工作是对教师的培训。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科学、完整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主要的职前培训是来自各级职业学院培训基地,传统师资培养模式基本上是封闭型的。各级各类师资并且大多来自师范院校。在从学生到教师这个过程,他们除了经历简单的教育教学实习外,极少进入社会的大课堂。这种从学校到学校的封闭型师资培养模式,不仅有理论上的悖论,更有实践上的尴尬。因此,必须对学校的师资自行制定现代化的培养模式,从理念、目标、保证条件、实施内容培训计划等方面着手。

(1)以培训形式强化教师的专业技能,选拔学历合格、理论基础好、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深人到企业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关专业的中级及中级以上的技术等级证书;可以利用学校的办学资源,对教师进行普及性培训,强化教师在校内的专业技能训练。

(2)充分利用职业学院师资培训基地。职业学院师资培训基地是目前职业院校师资来源的主要途径。这些学院培训的重点包括:a.对符合学历要求但缺乏实践经验的专业理论课教师普遍进行实践技能培训,便于他们在获得生产一线经验的同时参加社会职评或考试,获取相应的技术职称;b.对于从企业选调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非师范院校毕业有实践经验(或者能获得相应技术职称)的教师进行高等师范教育的培训;c.对少数未达到规定学历要求的年青教师进行相应的学历达标培训等。

(3)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目标。针对我国职教教师培养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可以借鉴欧盟成员国在这些方面的有关做法,改革我国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培养方式。设立双师型教师资格标准,对高职教师制定独特的培训,建议我国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在此类院校选择几个专业设立硕士点,开展旨在培养高职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研究生教育,探索职教师资培养规律,既有可能性,也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要加大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力度,全面提高师资水平,以保证学校培养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的实现。

篇5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110-02

一、调研的目的与对象

(一)调研目的

为了解目前社会岗位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深入改革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办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特色,进一步拓宽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二)调研对象

选取了陕西、广东、北京等省市自治区的10家典型小微企业,其中民营企业4家,合资企业两家,其他类型4家。

二、调研的方法与内容

(一)调研方法

在本次调研过程中,主要通^实地参观与岗位考察,亲自与小微企业主管、营销经理展开面谈,并辅之以调研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

(二)调研内容

一是今后三年单位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状况;二是近三年录用市场营销人员的学历要求;三是企业引进人才的方式;四是应届毕业生求职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五是企业聘用人才时最关注的因素;六是企业目前最需要哪些岗位的人才;七是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能力有哪些要求;八是在学校开设的专业教学模块中,企业认为哪些课程对公司业务的开展有帮助;九是企业愿意通过哪些方式与学校进行合作。

三、调研的组织安排

学校利用暑假时间,安排专业教师,奔赴各个学生就业的企业,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市场营销调研活动。

四、企业对高职营销人才的需求调研分析

(一)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与专业人才需求

1.区域行业发展状况。按照区域行业发展的状况分析,我国的东部地区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新技术与新产业,努力争取在扩大国际合作和出口方面取得新突破;在我国的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主要体现在研发转化、新兴业态培育和城镇化建设资等方面;在我国的西部地区重点发展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不断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向西开放,从而拉动经济增长。陕西地处我国西部,加快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是迫在眉睫的现实任务。

2.区域人才需求分析。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营销已经渗入到各种各样的企业里,企业对于营销的观念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该方面的人才需求也会不断地扩大。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资料,全国人才市场的招聘职位数和求职人数排名前10位的专业情况统计数据中,营销专业的人才供求排行第一。调研资料表明,复合企业需要的营销管理人才严重供不应求,营销的高级管理人才已经被人事部列入国家紧缺人才库。(1)人才需求数量分析。从调研数据看到,企业对未来三年营销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是60%以上小微企业对营销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每家企业需求量在10名以上。(2)企业对营销、策划人员的学历要求。近三年,小微企业录用的营销、策划人员的学历要求不是太高,其中,大中专学历占80%,本科学历占20%。(3)单位引进人才的方式。90%的小微企业采用的是社会公开招聘方式,80%的企业采用上门求职的方式,进高校招聘也是比较常用的方式。

3.区域内人才培养现状。陕西作为教育大省,所有本科及高职院校均开设有市场营销专业,但是由于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一,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掌握营销与策划综合技能的高职学生尤其受到企业的欢迎。与此同时,对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学生毕业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又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快速适应岗位的能力。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市场环境、消费观念、消费结构以及消费行为也发生了极大变化,高校的营销与策划人才培养模式尚未适应这种变化,难以满足不同企业多种营销岗位的要求,即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营销人才。

(二)专业培养规格分析

1.实际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情况分析。目前,小微企业销售岗位、市场开发等岗位的人才需求占60%以上,其次是营销策划、市场调研等市场研究岗位的人才需求占20%左右,还有行政与管理储备生岗位人才需求比例超过20%。通过调研我们还了解到,单位目前最急需的营销岗位中,销售人员岗位占比例最高,为80%;策划人员和广告设计师所占比例也比较高,分别为50%和30%,较往年有所上升。

2.市场营销专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岗位要求分析。(1)综合素质要求。企业主要针对毕业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绝大多数企业还是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经历、沟通能力、职业道德、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基本的职业道德,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要求员工要具备职业道德(占样本的100%),其次就是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各占样本总数的80%。(2)毕业生学历与工作经验的要求。企业对于毕业生在学历方面要求为本科或专科,对于工作经验要求大多为一年左右。陕西省内诸多企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学历要求为专科和本科,研究生学历不多。企业最为重视的能力有:营销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推销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掌握管理能力、法律知识、贸易知识、财务知识。

(三)专业定位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应满足企业与社会当前与未来的需求,同时也要贴近高职教育的特点。社会与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而从高职教育的定位与特点来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正是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定位的基本方向,为了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满足个性化需求,应适当开设某些符合中级能力要求的课程。

1.专业服务区域和行业面向情况。市场营销专业是需求较大的专业,各类小微企业均需要,就业前景很广阔。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商品化发展和商品房信贷业务的日益红火,购买商品房已成为绝大多数国人的首选投资,房产商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其中最有效的促销手段就是聘用房产推销员,所以,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整体需求会增大,这些就业职位与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十分吻合。对于以技术为背景的行业里面,以及在非技术领域里,销售职位一直是市场需求最旺盛的职位类别之一。

2.专业职业(群)发展分析。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主要包括四大类:市场类、销售类、客服类、其他专业类。市场类岗位群包括策划专员、市场调查员、市场拓展员、市场促销员、市场督导等(级别由助理、主管、经理);销售类岗位群包括销售员、置业顾问、营业员等(级别由代表、助理、主管、经理);客服类岗位群包括客户专员、售后服务员、客户代表、业务咨询员等(级别包括助理、主管、经理);其他专业类岗位群包括网络营销员、销售物流员、销售培训专员等(级别有专员、主管、经理)。

3.专业工作岗位需求分析。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主要是能够独担重任、愿意从基层做到中高层岗位、市场一线需要的营销人员。市场营销需要的人才很多,营销岗位千差万别,既有营销总监、大区经理、区域经理、销售经理等中高层人员,也有业务员、导购员、促销员、维护员、客服等基层营销人员,还有广告设计、网络营销、销售物流等专业营销人员,这些岗位能力要求相差万千。

4.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岗位群所要求的核心能力外,还应该具有心理承受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给人信任度以及在商谈中营造舒适氛围的能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从来不缺人,唯独缺的就是技艺高超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五、调研结论

(一)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应用型高技术人才”,学生必须要掌握市场营销第一线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高技术”的培养目标定位是由市场需求结构决定的,这也是高职教学资源条件决定的,同时也是职业技术教育自身培养目标决定的。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是掌握市场营销职业技能人才。

(二)专业建设方面的改进措施

1.培养动手能力,突出校内实训。市场营销专业的校内实训环节是营销岗位能力培养的重要第一步,因此,借用学院实训室和校内店铺作为校内实训基地,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从而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为营销学生走出校外实训,掌握岗位能力做好前提准备。

2.加强校企合作,完善校外实训。借用校企合作模式,完善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岗位能力掌握,真正做到市场营销课程内容设置对应企业对营销岗位能力要求的实训练习操作。同时,邀请或聘请所在实习企业的营销管理人员担当市场营销实训学生的指导教师。

3.专职教师下企业锻炼。为更好地适应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模式,鼓励专业教师利用假期下到企业挂职锻炼,从而丰富、更新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也真正掌握了企业对营销岗位能力的实际要求,更好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4.抓好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更好地完成岗位和课程对接的要求,确保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案的高质量实施,市场营销专业需要组建教学团队,并借助企业资源优势,邀请行业各层次营销主管,管理人员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和兼职教师达到优势互补,将企业用人要求引入课程改革,在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课程设置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专家的作用。

5.提高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根据调研数据,学生在进入企业投入实际工作后,普遍反映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在课程的设置中,要更多地加强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企业兼职教师授课、进入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I销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6.增设专业核心课程,扩大专业平台课程。根据调研发现,现代的市场营销模式在逐渐发生变化,出现网络营销系列的相关专业能力,如“图像处理技术”“互联网交易”等。因此,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应逐步地增设与互联网相关的操作能力的课程开发,扩大专业平台课程的设置,如“网络技术基础操作”等,为今后增设更新更好的实用型营销课程铺设道路。

篇6

一、背景提出

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得以低端产业、低附加值产品、低层次技术、低价格竞争为主的产业难以为继,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托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型人才,作为输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重要基地的高职院校,其教师职业能力提升速度只有跟上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本文随机抽取浙江杭州下沙高教园区7所高职院校378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归纳总结目前高职老师职业能力提升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原因,为制定提升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方法举措提供前提依据。

二、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现状及问题分析

1.有职业能力提升意识但提升阻力大

77.8%被调查教师认为提升自身职业能力意义重大,但其中71.4%的人却认为提升阻力大。归其原因有:

(1)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构成体系不清晰。被调研的大多数教师对职业能力构成有大致了解,但对自身岗位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并不十分明确,因此缺乏具体的职业能力提升目标。

(2)工作生活压力大。与行政人员相比,高职专任教师既承受着来自上层的考核评价压力,还承受着来自学生的学评教压力。教改科研任务重、学术论著发表难、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难、教学任务繁重、学生难以管理、没有学术领头人、工作得不到合理评价等都是教师工作压力的来源。除了来自工作的压力,他们还承受着经济收入、身体健康等生活压力,年轻教师还承受着买房压力。过大的压力造成了高职老师产生职业能力提升空间过小的思想,丧失了提升动力。

(3)考核、激励等政策机制僵化。尽管大部分高职院校制定了职业能力提升激励措施,但基本流于形式,激励效果不明显。与行政人员相比,高职专任教师的考核来自于教学、教改、科研、竞赛、学生管理等多方面,过于僵化的考核机制使他们产生工作得不到客观评价与公平回报的思想,教师职业自豪感、成就感不足。此外,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政策更倾斜于享有高级职称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中、初级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积极性。

2.师资队伍具备双师素质但知识技能更新速度滞后

尽管对现状不尽满意,但大多数教师仍能认真对待工作,72.3%受访教师表示没有转换工作的想法,师资队伍思想相对比较稳定。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各行业知识、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作为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者的高职教师,85.1%受访者具备双师素质,但仅有5.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目前的知识技能能完全跟得上当今行业领域知识技能的更新速度。最大原因是在确定双师标准时,大部分高职院校将同时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和相关职业资格,并能进行实践教学作为评定标准,对于双师素质是否能跟上现实发展评价不够。因此,只要拥有教师资格与一个相关的职业资格,教师就基本能处于无忧状态,职业能力提升更无从说起。长此以往,教师的职业知识、技能等能力将与行业领域所需知识、技能严重脱节。

3.有职业能力提升规划但缺乏规范指导

职称晋升、学历提升是评价职业能力的部分标准,但不能作为评价全部标准。由于缺乏相关部门对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能力提升规范指导,高职教师并不十分了解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构成及评价标准。83.3%的受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能力提升有一定规划,但大多数教师将职称职务晋升、学历晋升当作职业能力提升终极目标,部分教师在达到自己预期的职称目标后失去了前进方向与动力,转而追求满足自身兴趣爱好、提升生活品质等与职业能力提升相关度不大的目标。

4.有职业能力提升培训机制但效果不显著

在受访教师中,高级、中级及初级职称比例约为2:3:1,硕士、本科比例为3.5:1,教师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但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按照学科体系培养起来,思路行为模式难以跳出原有学科体系。因此,要求学校在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及教学科研能力。

受资金不足等限制,许多高职院校除了上级部门硬性要求的培训(如教师资格培训)外,基本不提供其他形式的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对教师自身提升职业能力没有硬性要求,对教师如何提升自身职业能力没有规范性指导,目前大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学习主要依靠自发自觉,职业能力提升动力主要源于考核、职称晋升、良心驱使、学生需求等因素,加上教师对自身岗位职业能力具体要求不明确原因,造成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效果不显著。在培训对象选择上,高职院校更倾向于选择高职称、高学历等具有一定层次职业能力的教师作为培养对象,忽视了对低层次教师的培养。在教改、科研等申报上,对职称、学历也设定了一定限制,受访教师中,主持市厅及以上课题的讲师仅占12.1%,助教则基本为零,因此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5.职业能力提升存在需求但男女有别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女教师所占比例已经接近教师总数一半,某些偏文科性质的高职院校女教师人数甚至已超过男教师数。各高职院校的男女教师均面临教学绩效、职称评定、学历要求、科研评价、学生管理等考核,但受传统文化思想及社会竞争环境影响,男女教师在职业能力提升需求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与分工不同,男教师为承担起家庭中挑大梁及养家糊口责任,必须通过努力工作获取更高报酬,因此在职业能力提升需求上,他们比女教师需求更高更强,付出的努力也更多。高职女教师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家庭人均收入相对较高,在家庭分工中,女教师一般承担着子女教育、家务劳动等责任,在养家等方面承受的压力并不大,因此女教师普遍在职称达到副教授级别后转而将主要精力投向了家庭及生活,职业能力发展链出现断裂状态。

总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决定着所培养学生是否符合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速度必须与行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变化相适应。本文调查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产生原因,为进一步解决高职老师职业能力提升动力问题提供了借鉴依据。

参考文献

篇7

1 对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状况调研的必要性

自2006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时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正式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的发展。由于各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很多地区关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定的指标设计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职称评审制度不健全,没有形成独立的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大多数高职院校从事师资管理的人员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意见或建议,但是由于理论研究不足,出现了建议正确,可是运用困难的尴尬局面。因此,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可行的职称指标体系势在必行。

2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与职称评审指标相关性调研分析

2.1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多种能力又可以分为一般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要具备教师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合理把握教材的能力、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等等。高职院校教师更应具备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的专业开发能力、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课程开发能力、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教学情境设计和实施能力、基于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学改革和社会服务能力等等。

2.2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指标内涵分析

“职称”的内涵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学术水平、能力与成就的评价以及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统称。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是衡量教师学识、能力、成就和贡献的一种标志,职称评聘是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具体手段。目前,国内高等职业院校的职称评审条件大多是从学历要求、资历要求、外语要求、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继续教育要求、专业理论知识要求、教学业绩成果要求、科研业绩成果要求、教师品德素养、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方面来考察一个教师的水平。从指标设计到内容,有的是直接套用普通高校的评审条件,有的是在普通高校评审指标的基础上降低了标准,但是难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2.3 对于现行高职院校职称评审政策的调查分析

2.3.1 调研模式

本课题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中选取了职业大学、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职业学院、商务职业学院等10所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发出问卷125份,收回116份,有效问卷112份,调研的部分内容用于研究分析职称评审所涉及的指标对于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的高低。

2.3.2 调研情况统计

(1)您认为学历、资历对真实评价高职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2)您认为撰写论文、著作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3)您认为撰写论文、著作的数量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4)您认为论文、著作的质量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5)您认为以期刊等级对于评价论文质量的影响值是高是低?(6)您认为编写教材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7)您认为教学质量考核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8)您认为指导学生参加大赛获奖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9)您认为科研能力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10)您认为教学改革能力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11)您认为专业建设能力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12)您认为发明、专利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13)您认为对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问卷用于调查高职学院一线教师对于职称评审指标涉及的内容对于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的高低。答案选项分由高到低分别赋予5分、4分、3分、2分、1分。5分表示影响值最高,1分表示影响值最低。

2.3.3 调研结果分析说明

调研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题到第七题是对于高职教师一般职业能力的调研,第八题到第十三题是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的调研。

(1)关于高职教师一般职业能力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教师的学历、资历对于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一般,说明教师具备相应的学历、资历只是其可以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不能以高学历或者是任职时间长就说明一个教师的实际水平高。

问卷的第二题到第五题都是围绕论文、著作这个指标的调查,从调研结果来看,论文的质量和期刊的等级可以真实的反映一个教师在这方面的水平。论文的数量多不一定是水平高,说明提高论文质量是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一个主要渠道。

问卷第六题是关于编写教材的调查,在大多数职称评审文件中规定,撰写论文和和编写教材是可以相互替代的,的篇数或者参编教材达到规定字数都可以说明在这方面达到了职称评审的要求。但是调查结果显示,41.96%的被调查教师认为编写教材对于真实评价教师水平影响值一般,也就说明编写教材不能体现教师的水平高低。

篇8

澳大利亚是目前世界上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其职业教育规模庞大,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发展,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又称VET)已较为成熟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在关键的变革时期,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解决师资问题,因此,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成功范例具有重要意义。澳大利亚VET的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制度规定了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和能力框架,本文拟就其内容及特点进行分析,为我国高职教师准入制度的构建和实施提供借鉴。

一、澳大利亚高职教师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在“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简称TAFE学院)”进行。TAFE学院是澳大利亚公立的职业教育学院,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承担着全国80%左右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任务。

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教师队伍主要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专职教师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直接招聘高等院校教育学院或职业教育学院培养的高学历、高素质的毕业生;二是从社会各领域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然后定期派往高校的教育学院或职业教育学院接受继续教育,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

目前,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教师大部分是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少量教师是从本科院校毕业生中直接招聘。兼职教师主要由社会各领域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此外TAFE学院也积极邀请各行业专家到校作专题技术讲座。澳大利亚这种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充分体现了理论性、实用性、技能性和专业性的高职教育目标,极大提高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澳大利亚高职教师任职资格标准

澳大利亚高职教师的任职资格标准是从高职教师的角色特征着手的。作为高职教师,既要懂理论又要有技能,既要懂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懂教育理论知识,既具备教学能力又具备技能鉴定能力。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因此高职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必须保障招聘的教师能够满足这些角色要求。

澳大利亚是实行教育分权制的国家,虽然每个州都有独立的职业教育教师任职资格标准,但其对所招聘教师的学历、资格证书、实践经验、教学能力、培训等方面的要求大致相同。

第一,学历要求。在澳大利亚,进入TAFE学院工作的最低要求是大学本科毕业,并具有申请讲授学科的学士学位。

第二,资格证书要求。首先,必须受过大学教育专业和相关专业培训,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其次,获得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中的“培训与鉴定(即TAA,Training and Assessment)”四级资格证书。

第三,实践经验。应聘TAFE教师一般应有3-5年专业工作经历。此外,有些TAFE学院还规定,招聘来的教师要先做兼职教师,5年以后,经过评估,符合学院要求的教师才能转为专职教师。

第四,培训。TAFE学院的新教师必须参加为期1年的岗前培训,学习理论课程,并深入工厂、企业等进行实习。培训结束时新手教师必须接受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评估考核,不合格者不能颁发教师资格证书。

三、澳大利亚高职教师能力框架

澳大利亚特别重视职业教育教师的各种能力,所以,在澳大利亚,要成为职业院校的教师,除了要符合以上的任职资格标准以外,还要具备“培训与鉴定”培训包所规定的各种能力要求。

“培训与鉴定”培训包有“教学环境的协调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授课与促进学习能力、考评(或鉴定)能力、培训咨询服务能力、教学质量管理能力、语言和数理表达能力、其他通用能力”8个能力模块,共55个能力单元。进入职业院校任教需要具备“培训与鉴定”培训包四级资格证书,它规定了合格者的能力构成:第一,必修能力单元:“教学环境的协调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授课与促进学习能力、考评(或鉴定)能力”4个模块中规定的12个核心能力单元;第二,选修能力单元:“课堂授课与促进学习能力、培训咨询服务能力、语言和数理表达能力、其他通用能力”4个模块中规定的10个选修单元,申请者一般只选择其中2个单元即可。

澳大利亚“培训与鉴定”培训包是澳大利亚高职教师任职资格准入标准,它规定了从事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和技能鉴定的工作要求,其核心是使未来的和在职的职业教育教师遵循“学习者中心”职业教育理念,促使职教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提高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培训与鉴定”培训包的能力框架非常全面,澳大利亚各职业院校也可以对能力标准单元进行灵活组合,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师招聘标准和能力要求。 转贴于

四、澳大利亚高职教师准入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状况不容乐观: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少;教师素质不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过低;教师整体学历层次低,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偏低;教师来源单一,绝大部分教师是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他们在校期间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更没有接触过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内容,缺乏在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工作经历,实践能力不强,进入高职院校后,普遍出现 “教学方法死板、教学实践指导低效”的现象。

鉴于此,学习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改革职教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构建高职教师准入制度,创新职教教师培养模式,强化职教教师实践能力,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改革职教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在西方国家,教师资格证书是一种职业准入制度,它明确规定了申请者应具备的能力要求,而且必须在求职前获得。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一样,都是在入职后接受岗前培训,然后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可见我国的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并没有发挥职业准入的作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格证书”;而且我国的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只能证明持有者在教学能力方面合格,至于高职教师是否具备专业实践能力,该类资格考试尚未做任何检视。

因此,我国应改革高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使其成为规范和引导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工具。规定欲从事高职教育的人员应持有两类资格证书——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能等级资格证书,以证明申请者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获得两类资格证书后,申请者方才有资格向高职院校提出求职申请。

第二,构建规范的高职教师准入制度。与澳大利亚TAFE学院对高职教师准入的严格规定不同,我国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引进标准偏低,一般申请者具有本科或硕士学位即可,而对申请者的实践经历、专业资格证书则没有明确规定。

因此,我国应构建规范的高职教师准入制度,未来的高职教师应:①具备与申请讲授的学科相同或相关的本科及以上学历;②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能等级资格证书;③具备1~3年的行业工作经历。

第三,创新职教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教师职前培养主要是通过大学的系统教育实现的,国外(如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有专门的职教教师培养机构,一般是由大学的职业教育学院或教育学院的职业教育系来提供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等课程。因此,我国职教师资应实行规范化的培养制度。

篇9

近些年以来,随着西部开发战略的进行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得以迅速地发展,可是建筑行业面临建筑队伍综合素质较低的情况,这大大地阻碍了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这给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建筑专业人才,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要求,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于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本文论述了目前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教师队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策略。

1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教师队伍面临的问题

1.1严重的人才流失导致师生比例失衡

国家投资高职教育的资金是有限的,教师的待遇比较低,跟建筑行业相同级别的人员相比较,教师的收入比较少。这使一些教师教学失去了教学的热情,甚至想转行,造成了人才的流失。近些年以来,高校不断地扩大招生的规模,增加了学生的数量,导致师生比例的失衡。

1.2教师专业素质较低

根据有关资料证实,教师在毕业7年之后,知识的老化就能够达到70%左右。可是一部分的高职院校没有充分地意识到教师实践经验不够和专业知识陈旧的问题,投入的资金远远不够,培训的渠道比较狭窄。教师也没有什么危机感,再者教学的工作繁重,缺少学习的时间与精力。此外,还没有形成校企联合办学和产教统一的办学规模,学校没有以制度的形式确认到建筑企业实践的问题,不能够形成一定的机制。

1.3不尽人意的师资来源渠道

高职师资队伍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兼职的教师,尤其是在一些民办的院校,兼职的教师占了很大的比重,在兼职的教师当中,仅仅有一少部分的是企业的技师与工程师。二是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研究生与博士生,他们的学历较高,可是实践技能却比较低。学习期间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做实验或者是研究理论缺少实践经验。三是在职的教师,大部分的在职教师是原先的中职教师,他们的年龄偏大,只重视理论的研究与教学,不注重实际操作,在有些情况下会脱离实际。

1.4政策和措施不相适应

现在高职院校是根据“本科院校”标准来评定职称的,这有益于确保教师的学术水平,可是这跟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具备实践能力是相悖的,不能够从评定职称上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2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策略

2.1对专业教师加强管理,公平竞争

首先,在科技创新、实践指导、理论教学等方面创建专家、系部、同事、学生四位一体的考核,监督和评价制度。针对一些优秀的教师,给予激励和表扬,优先提职;针对考核比较差的人员,给予批评,并责令限期提高。其次,注重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2聘请行业的工程技术人才与专家到校兼职

一方面聘请建筑一线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工程技术人才充当兼职教师,以提高教育的职业针对性与实践性;另一方面结合教学的要求与课程的安排,聘请一部分高级管理人才、教授、专家到校实施讲座,为学生讲解建筑行业最新的管理经验、技术成果、科学动态,这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在他们的影响之下,学校就能够掌握当前建筑行业对人才质量与数量的需要现状,进而改进课程的设置,以培养出跟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才。

2.3通过政策上的支持吸引素质较高的人才

为了更加有效地解决当前缺少“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问题,学校可吸引国内外一些学历和素质都比较高的专业人才充当教师,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此同时,吸引一部分建筑一线的优秀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校任教。

2.4发挥专业骨干的带头作用

学校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通过公平竞争的形式选拔出一部分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充当专业带头人,使这部分教师负责学校的课堂研究、科技创新、专业改造等方面的事项,以更加全面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

2.5激励教师到建筑企业兼职或顶岗学习

建筑企业会经常遇到一些实际问题,这样就能够为教师提供不少的案例。对实践部门来讲,它不但是理论知识的源头,而且是检验理论知识的地方,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课堂针对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扎实理论知识,以及持有监理工程师、建筑经济师、注册建筑师等资格证的教师,需要激励他们到建筑企业做兼职,为企业提供管理服务与技术,以使自身获得锻炼与提高;针对缺少实际操作经验的教师,学校需要抽调一部分教师到监理、施工、设计单位与实训基地顶岗。学校需要跟建筑企业加强联系,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一个稳定的、长期的实践基地。

2.6实施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当前,建筑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这就使得高职教育显得比较滞后。作为一名专业教师来讲,要想实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作为高职院校来讲,一定要克服资金、时间、人员等方面的难题,激励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接受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针对一部分学历不高,达不到任职资格的教师,学习需要支持他们自学或者是进修,并参加学历考试,以实现一定的学历要求。学校还需要聘请一些建筑行业的工程技术员和学者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建立和健全教师带薪进修机制,把教师知识陈旧的问题解决。

参考文献:

[1]张炳耀,费重阳.浅议高职高专师资培养培训的途径[J].职教论坛,2003,(11).

[2]张铁岩,吴兴伟,刘铁雷.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结构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2002,(4).

[3]尹洪佳.职业学院“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策略[J].职业技术 2006,(12).

篇10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黑龙江省10所不同类型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教师按三个年龄段进行分层选取:三十五岁以下年龄段、三十五到四十五岁年龄段、四十五岁以上年龄段;按职称选取正高、副高、中级及以下的教师;按层次选取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教师和一般教师。另外,对高职院校有硕士学位及以上的教师列为必选对象。

2.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通过检索学术期刊和各种网络学术资源,广泛浏览、查阅、搜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教师流动和高职教师流动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对其进行归纳和整理,筛选出有效和权威的信息,为撰写论文提供理论依据。

调查研究法:充分利用课题组成员在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工作的优势,积极与学校的师资管理部门取得联系,获得了每所学校近三年的教师流入和流出的详细数据。并于2009年8月至11月对所在学校的在职专任教师和师资管理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本调查使用的问卷借鉴和参考了一些研究人员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根据高职院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做了部分修改,设计出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流动问卷》。本问卷研究的问题包括高职教师的流动次数、流动意愿、流动原因、流动感受、流动效果等项目。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表,其中学院负责人调查问卷包括15个调查项目,专任教师调查问卷包括20个调查项目。一共发放问卷318份,回收有效问卷298份,问卷有效率93.71%,并对所有调查材料进行严格的整理和统计处理。

专家访谈法:通过与省内知名的高等教育研究的专家和高职院校的负责人进行访谈与交流,了解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和教师的流动意愿,获得了关于高职院校教师流动的多视角和多层面的观点和看法,为本文的撰写理清思路并奠定基础。

三、结果与分析

1.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来源分析

教师的来源多元化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一般说来,高职院校应当有相当一部分专任教师来源于企事业单位和其他高校,以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从表l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来源结构不尽合理,有64.5%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上讲台的,从企业调入的教师只占22.7%,从科研机构调入的更少,仅占1.85%,其他高校调入的也只占10.7%,大多数教师的实践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须的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匮乏。这种状况对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不利的。

2.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学历结构分析

教师的学历结构是反映教师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主要指标。根据我们的最新统计,目前黑龙江省各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仍以本科学历为主,其所占的比例高达88.54%,具有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为9.19%,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仅为0.46%,其所占比例远远低于教育部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所提出的“至2005年,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应该基本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5%”的目标,还有部分教师的学历仅仅是专科水平,没有达到最基本的本科学历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采取引进、进修、外聘等多种措施,尽快提高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转变“高职不需要硕士、博士”的落后观念,使所有专任教师都达到《教师法》规定的任职要求。

3.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教师的职称结构是指教师队伍中各类职称教师人数的比例关系,它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业务能力、实践经验和科研水平的高低。是体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一个学校中拥有高职称的比例较大,说明该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竞争能力较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愿景,能够吸引更多有才华的人前来就业,也增加了教师正向合理流动的可能性。2007年我省高等职业院校正高职教师与副高职、中级、初级、无职称教师的比例为1:10.52:9.99:8.14:2.61,同期我省普通本科院校该项比值为1:1.93:1.68:1.31:0.25。我省高职院校职称结构中,中级职称、初级职称及无职称的比例高达64.29%,这表明我省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总体不合理,这种现状对师资队伍的稳定和优秀人才的流失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4.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流动意愿分析

在回答“您是否有调动工作的打算?如果是,原因是什么?”的多项选择时,有47.8%的调查者回答“是”。在这个群体中,又以30岁以下的高学历者和40岁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所占的比重更大。表明在高职教师的流动群体中,具有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教师更有流动的意愿、资本和条件,是学校领导和师资管理部门应该特别关注的教师群体。数据显示:促使高职专任教师产生流动想法的重要原因排序为:工资待遇差、社会地位不高、个人发展受限、工作条件差、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压力大、子女人学就业的环境差、配偶两地分居。表明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是高职院校教师特别在意的问题。说明近些年随着高职院校实行新的人事制度改革后,人们对教师开放流动政策有了新的认识,对稳定职业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希望利用自己的年龄、学历、职称等优势通过多次流动寻找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来施展自己的才华,满足物质利益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四、结论与建议

1.加强高职教师流动的法制建设,将高职教师流动纳入制度化管理的轨道

教育法制建设是科学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主要依据。因此,加强教师流动问题的管理一定要建立在相关法制健全的基础上。无论是教师的招聘、使用以及考核方面,都应以合同

形式加以制度化、法制化。只有使教师流动政策的制定程序、制度内容合理合法,才能避免政策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低效性,才能使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在流动中升值。因此,教师流动政策的制定必须遵循如下程序:确定教师流动政策问题;向受政策影响的教师群体收集有关信息,汲取各方意见;开展专家咨询,进行政策分析;召开听证会,召集相关教师群体代表进行听证;根据反馈意见对教师流动政策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这样才能使教师流动政策具有更大程度上的公众认可度与现实操作性,真正地将教师流动纳入制度化管理的轨道。

2.加强高职教师流动市场的建设,建立完备的高职院校师资流动网络信息库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有关教师流动问题的建设也应逐步实现市场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职院校相应的人事管理部门,应统筹加强对高职教师流动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使用和存档工作,尽快成立全省性的高职院校教师流动网络信息资源库,并努力将它建设成为一个能够充分体现我省高职院校特色和优势的集人才交流、教科研合作、社会服务等为一体的行业性人才市场。资源库中应存有大量的各高校的基本概况、每个学校教师缺额情况和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等大量信息,以及内容详实的有志于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人才档案。无论招聘单位还是应聘者都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库,通过双向交流和协商,挖掘到本单位所需的最佳人选以及寻找到自己最理想的归宿。

3.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人才管理策略,稳定和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篇11

一、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大部分直接来源于普通高校,职业技能缺乏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大部分来自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从学校到学校,并且直接担任教学岗位,缺乏“双师”素质,教学能力缺乏。另外由于本科院校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目标与高职教育体系和教育目标有较大差异,导致了这部分师资普遍缺乏职业教育理论知识、职业技能、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更主要的是由于缺少系统的培训,使得该类教师的成长处于封闭的“自我成长”状态,基本上是根据所教授的课程进行“自我学习”,依葫芦画瓢,可能自己都没有掌握透彻直接传授给学生,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教师队伍青黄不接,断层现象严重

笔者对2011年教育部信息中心公布的高职教育专任教师职称、学历、年龄结构等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高职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多,中老年教师少,35岁以下的教师占53.25%,不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而学历结构中,学士学位多,硕士、博士少。学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8.43%,硕士学位的占10.52%,具有博士学位的不到1%,这与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的学历要求相差甚远。职称结构中,中低职称多,高级职称少,其中讲师和助教占66.78%。这种现象说明我国高职教师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30至40岁年龄段的教师比例少,这种现状不利于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另外,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高职院校难以招收到高质量的教师,特别是偏远地区的高职院校很难师资严重不足。

3.师资队伍不稳定,优秀教师流失较快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比较不稳定,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人才引进相当困难,甚至出现教师队伍负增长的局面。一些是热门专业,如:会计专业,当教师成熟后,或者读博后,一大部分选择了跳槽,往往导致流失的比引进的还要多的尴尬局面。分析其原因,主要有:担心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社会认同度不高;工资待遇普遍较低;工作条件、科研条件难以满足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等。

4.兼职教师队伍良莠不齐,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高职院校在校外聘请一些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实际上可能适得其反,主要原因有:第一,真正的企业行业专家不愿意到企业上课;第二,兼职教师基本上都是学历层次低,没有正式工作的人员;第三,一部分兼职教师是退休的工作人员,知识陈旧,难以跟上时代步伐;第四,兼职教师基本上上完课走人,责任心不强,甚至有部分兼职教师敷衍了事;第五,兼职教师变动频繁,队伍难以稳定等。

二、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双师型”是高职教师应具备的首要素质

高职教育同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学生不仅要掌握文化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掌握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技能。这就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懂得一定的相关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缺乏实践经验的“讲师”,难以培养出掌握职业技能的学生,高职学生毕业后难以迅速上岗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相反,缺乏系统理论的“一线工程师”,又往往缺乏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理论知识。因此,高职教师应具有“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才能更好地从事高职教育教学活动。

2.“高教型”是高职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高职教师属于高等教育教师范畴,高等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水平应达到高等教育教师应具有的水平。具体表现在:学历方面,高职教师应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历;在知识水平方面,高职教师要具有从事其专业教学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并接受过高等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法的培训。

3.“职业型”是高职教师应具备的必要素质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针对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掌握高级技术的专门人才,所以高职毕业生应掌握对应职业的技能,并能较为顺利地从事相应职业。这就要求高职教师首先要树立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教育的观念;其次,高职教师要具有相关职业的经历背景,具有职业意识,从事过相关职业的实践活动,具有职业技能,或具有相关职业的技师级职业资格证书,才能较好地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工作。

三、解决高职师资队伍存在问题的对策

1.成立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

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高职师资队伍教育培训机构,这与我国大力提高高职教育,高职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的现状极为不协调,也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建立专门的高职师资培训机构,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高职教师的具体需求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培训,才能提高高职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高职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甚至可充分利用现有重点大学的资源和优势,根据社会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对高职师资的需求分别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类重点大学成立高职师资培养学院。这些高职师资培养学院可根据自身的优势和高职教育特点,针对高职专业设置高职师资培养专业,以培养“双师型”高职教师,满足高职教育对师资的需求。

2.加强高职师资的有效管理

建立高职师资队伍管理机制是促进师资队伍建设、达到预期目标的必要措施。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准入机制、培养机制和考核机制。准入机制是指对预成为高职教师实行资格准入,准入条件由管理部门、行业和学校共同制订。培养机制是指对高职教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在岗培训,建立教师的实践锻炼、理论培训等继续教育制度,以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适应社会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考核机制是指上岗资格考核、业务与技能考核、绩效考核等一系列考核措施。另外,师资队伍管理要发挥整体效能。师资的使用要打破条块分割和各自为战的格局,适当打破教师所在学院的界限,充分利用教师的资源,使校内教学资源获得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高办学效益。

3.对高职师资进行系统培训

师资培训是高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主要工作。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加强教育理论的培训。高职教师队伍的主体来源于非师范院校,所以应加强教育原理、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使之熟悉教学规律,掌握心理学、教育学基本理论和教育教学法的学习,成为能够熟练运用教学艺术的合格教师。②提高学历层次。随着世界知识经济的逐渐到来,对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高职教育一线教师的高职教师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应制订教师学历提高计划,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③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这是高职教师不断完善知识结构,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需要。这类培训工作,可以通过短期培训来实施。④工程实践锻炼。工程实践锻炼是高职师资培养的重要内容,是落实“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唯一途径。工程实践锻炼主要有三条方式:一是派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参与生产过程的管理和设计;二是在校内实习基地直接参与生产和教学指导;三是与企业共建搞项目开发,参与生产工艺的设计。把教师直接派到企业是一条便捷的途径,但客观条件受限,企业不一定积极配合,教师本人也难免有临时观念,较难深入实际,学校对教师的管理难以控制,教师往往不能在实际岗位上工作,达不到预期效果。教师在校内基地实习,学校容易管理,也可以直接安排生产。但是,受生产任务的限制,接触面较窄。与企业合作搞项目开发,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总之,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训对象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取得实效。

4.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兼职教师是伴随着高校的诞生而出现的,最早的痕迹可见于欧美等高等教育发展较早的国家,在我国也有多年历史。对高职教育机构来说,聘请兼职教师既可以弥补专职教师数量的不足,又可以弥补专职教师在知识、技能和视野以及对新技术应用方面的不足。兼职教师主要包括实习实训课教师和与情感课程有关的教师。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企业高级技师和高级管理者、教育主管部门有关领导以及社会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高职教育机构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实际需要,加大对兼职教师的聘任力度,制定必要可行的聘任兼职教师制度。

5.创建学习型学校,提倡教师建立终身学习理念

所谓“学习型学校”,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学校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学校。这种学校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与知识的急剧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创新的频率加快,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提高,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增加,学习已成为个人、组织以至社会的迫切需要。学习型学校的核心理念也正是创新和成长,即知识创新、学习方法创新,组织成长和员工成长。因此,创建学习型学校已经不是一般地强调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而是要能够不断地主动学习,持续创造,真正与时俱进;已经不是一般地强调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建立一般的学习制度,而是要形成一套推动全体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机制,促使从管理者到教师员工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形成反思、反馈、共享、互动的、有活力、有效益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米兰,等.高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方案及其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

[2]吴俊梅.示范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思考与实践[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改课题(编号:JXJG-10-33-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12

2.从“教师”向“师傅”的转变。从“教师”向“师傅”的转变是职业教育教师,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所应当深刻思考与准备的。近年来,在姜大源教授等学者的推动下,中国职业教育向德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学习。在德国职业教育中,“师傅”的地位尤其重要。德国职业教育分为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两个层面,而社会实践教育主要是由“师傅”,即具有一定技能水平,拥有技能证书的企业在职人员担任。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从15岁开始,每周除在学校进行每周2天的文化课学习外,其余均在企业进行顶岗实践,由“师傅”进行指导。因此,德国工人均具有非常高超的技能水平,这种技能的传承无疑是值得借鉴的。

3.高职教师自身技能需要提高。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世界已经呈现出所谓的“知识大爆炸”趋势。知识与技能更新换代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因此当代职业教育教师的技能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得到提高。

4.高职教师社会认可度有待提升。需要承认的是,高职教师作为高校的教师的一员,社会认可度往往低于普通高等教育教师。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源与高职院校办学声誉、高职教师自身素质均有一定的关系。

5.高职教师需要广泛参与社会服务与实践。长期以来,高职教师参与社会服务与实践的程度不够,造成高职教师的社会影响力不足。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①高职教师教学任务重,部分学院对教师有过多的考核,教师疲于应付;②企业对高职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太信任或认可;③高职教师社会活动单调,社交圈相对较小。

6.高职教师的科研方向需要转变。高职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较低,科研成果少已是不争的事实。高职院校科研环境、经费、设备水平与高水平院校相差很大,高职教师在同级别研究领域很难与普通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竞争。因此,高职教师在科研方向上需要有所改变,不能简单停留在、课题研究这两个方面,以目前的高职院校科研环境而言,是很难在上述两个方面有高水平突破的。

二、高职教师角色转变的策略

1.提升学生技能,全面实施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研究中的一项突出成果。项目教学法有力提升了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项目教学法的实施程度依然不够。与此同时,在某些课程的教学中,还出现了生搬硬套项目教学法的情况。这些都是与项目教学法推广的初衷严重不符的。项目教学法的初衷是来自于企业的实际生产,因此,只有参照企业生产制定的教学项目,才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

2.强调教师的“技能”与“实践经验”。在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德国,职业教育学校中的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学历上,更体现在技能上。国家规定,只有获得相应岗位技能证书,有实际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在满足学历要求后,才能担任职业学院的教师。因此,强调“技能”与“实践经验”是新课程要求下高职教师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必要基础。

3.增加教师企业顶岗时间与证书获取途径。高职教师在“技能”与“实践经验”上欠缺的根本原因是高职教师实践不够,因此需要加大教师企业顶岗的力度,完成教师的转型。在教师培训这个环节,国家近年来有加大投入的趋势,尤其是在国培与省本级培训这一环节。然而相应的培训有相当大的比例依然是在学校中进行,同时培训后取得的证书在权威性与认可度上也存在明显的不足,这极大地挫伤了广大高职教师的积极性,也是对国家资金投入的极大浪费。因此,在高职教师培训这一环节,应当以企业顶岗技能培训为主,同时避免以往培训时间短,培训认证权威性差的情况,一方面,对培训效果实事求是,即对培训后的认证不做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加强认证的权威性,培训取得的证书应当是行业中权威性较高的资格认证,可采取利用几年时间来通过认证的方式进行。

篇13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最大优势所在,但是从目前高职教育的开展实际情况来看,受到我国传统职业教育里面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仍然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对于实践教学不太重视,因而不少高职院校都面临着实践教学过程严重缺乏的现象。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基于现阶段我国教学情况,高职院校中开展实践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实践也是高职教育本质规律的发展结果,是社会需求的体现。

其次,高职院校中实践教学是全面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健8咧霸盒V械慕逃?与我国本科教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高职教育更加倾向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来说,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工商管理工作的实践机会,从而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实践教学对于高职院校工商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开展来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往往成为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结合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情况,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对于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够。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分别理工科为主,往往把工商管理类专业看作为低投入高产出的专业,尤其是把这些专业作为市场化发展的重要利润来源。这种认识下,导致不少学校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如果在未来仍旧不改变这一现状,必将使得这一类专业进入停滞不前的局面。

其次是实践教学资源严重缺乏,这表现在很多个方面。包括师资力量的缺乏,实训基地的缺乏以及专业投入的不够。工商管理类专业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以及实践教学的一般规律,这就要求教师除了掌握一般的理论教学外,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践教学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师招聘过程中,学校往往更多的考虑到教师的专业背景,包括学历等。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很多院校中的老师拥有高学历,对于专业的理论知识也掌握的很扎实,但是他们往往缺乏工商管理的实践能力,很多教师甚至不具有工商管理的实践背景,这就导致他们很难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实践教学的要点。

三、改进对策

当前,对于高职院校中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是必然的,和一般的工科理科专业不同,虽然工商管理类专业对于硬件设施的要求较少,但是对于软件投入要求。不少院校虽然,进行了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改革尝试,但是在真正落实实践教学方面仍旧存在问题。

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说,应当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加大对于相关教学的投入。除了要建设专门的实训场地,或实训基地外,还需要加大师资力量投入。

师资力量的配备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的一般标准,任职教师除了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学历要求外,还需要有一定的专业从业经历或经验。学校可以适当联系企业,从企业一线中选择人员担任教师。避免直接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择工商管理类教师,对于高学历才的选拔也要有一定的标准,不能一味的追求高学历,更需要考虑到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