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古典文学素养

古典文学素养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古典文学素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二、用古典文学作品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中华民族人类创造了优秀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5000年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们现代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亘古至今,古典文学中塑造的优秀人才很多,他们的故事动地感天,优秀人物的精神和品格对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拥有高尚的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古典文学教育能够增强民族自信,激发大学生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民族精神,爱国思想成为作品的主题,古代文学家们用诗词、小说、戏曲等多样的文学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操。比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辛弃疾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文学作品,其主题让人感到了忧国忧民、舍身取义的民族责任心。只要大学生去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就能感受到作品中浓烈的爱国气息,作品中蕴含的爱国思想和精神会撼动大学生的心灵,让作品中的人物引发他们内心的民族自豪感,从优秀人物身上感受到自身的不足,继而对自己作出改变。

2、用古典文学的正能量促进大学生心灵的改善。在我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文人他们身处乱世,他们的才华得不到认可和承认,他们生活在逆境中,像司马迁、屈原、柳宗元、陶渊明等等,这写流芳千古的人物,他们在苦难中不失做人的志气,他们为了民族的繁荣承受着巨大的苦难,但是他们都表现出高风亮节的精神和品质,他们没有气馁,没有丧失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用一颗光明磊落的心去迎接那些苦难。他们乐观向上的心态,让后人敬仰和爱戴对。教师要利用这些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开展大学生挫折教育,素质教育。要充分挖掘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故事和优秀人物,进行有效地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他们在面对逆境和困难的时候,要向那些优秀的古代文人学习。

3、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仅仅依靠专业知识显然是行不通的育人方式。专业教育只能是一种技能的提升,对于一个人心灵的塑造发挥不出多少作用。现代的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已经十分严重,究其原因就是高校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十分注重,当然,作为高校为了让学生未来有一个好的就业出路,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是正确的。但是,仅仅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人的道德养成和人文精神教育显然是不可取的教育模式。我国自先秦以来传承下来的古典文学作品浩瀚如海、博大精深,汇聚着文人贤士的思想精髓,他们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认识代代延续,成为人类可以吸取的宝贵血液,促进着人类智慧的增长,雄浑飘逸的楚辞汉赋,婉约清丽的唐诗,柔情丽雅的宋词。雅致精炼的语言,含蓄多意的意境,无不一句不是发自文学大家心中的情感,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对命运不屈的精神,往往会给读者以激励和鼓舞。通过对古典文学的研读和学习,大学生们从中获得很多的认知和感悟,心里也会得到熏陶,在古典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们的道德修养会逐步得到提升。

4、用观点文学作品的内涵精神去关照青年人的精神世界。我国已经进入到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经济的不断繁荣使得民众的生活越来越好,物质的富裕让很多人看重的是享受带来的虚荣膨胀,很多人充满了焦虑和空虚,整个心灵就像被流放在无垠的沙漠一样,看不到前方尽头,迷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心灵找不到可以让自己栖息的港湾。我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传承了数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其中蕴含着的生生不息的民族大义精神,充满魅力的人性品格,狼嚎的道德风尚,还有很多让人奋进,使人进取前行的优秀人物,无不让当代大学生获得感动和激励他们的心灵在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中得到滋养,精神世界得到很好的丰富。

三、让古典文学成为人文素养教育的正能量

篇2

二、利用校本课,进行古典名著片断欣赏

古典名著是历史的奠基,弘扬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文化,了解古典名著不仅可以改变学生对生活的看法,对成败的概念,也可以陶冶性情,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开阔视野。

一节《红楼梦人物欣赏》课,通过让学生对比欣赏林黛玉和王熙凤的外貌描写,使学生受益匪浅。

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王熙凤: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褃,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通过两个人的外貌,透视出了两个人迥异不同的个性。林黛玉的娇柔、脱俗,王熙凤的张扬跋扈、八面玲珑,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像。

学生在欣赏中,不仅领略到了古典名著的语言魅力,同时也学到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明白了外貌描写是为刻化人物个的这一主旨。而这种种,则为学生今后的写作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难得的是激起了学生阅读名著浪潮,让更多的学生走进了名著世界,让更多的学生热爱我们的国粹,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精典。

由此可见,在校本课中对学生进行古典名著片断欣赏,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名著,了解国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让学生的人文的价值、人文的精神不断升华,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让学生心中有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人生观。

三、利用校本课,对学生进行《弟子规》欣赏

篇3

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是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语言文化的最好教材。诗歌是一种精粹的文学样式,语言含蓄凝练,富于跳跃性,理解与欣赏有一个从入门到逐步的过程,因此要将诵读放在首要位置。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作诗也会吟。”足见诵诗的妙处。大量诵读,反复吟咏,不仅可以培养语感,提高鉴赏力,还能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提高人文素质。例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坚持不懈最求真理的精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透露出作者的满腔爱国热情和浩然正气,激励中华儿女威武不屈,永不低头;王之涣的“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真理,激人向上。在引领学生赏析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要注意停顿、重音等要求,让学生诵读,揣摩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做好学习的主人。通过反复大量的诵读,引导学生只有热爱生活,才能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成为有理想有信念的人。所以,反复吟咏,激感共鸣,是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人文素质的最有效的方法。

二、全面把握,提高审美能力

全面把握需要知识的积淀,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诗歌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例如,我们在学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浪漫主义诗歌时,必须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个人品质、政治理想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观的赏析。了解作者其实也是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素养的过程,这样我们就能够全面、透彻的把握和理解。在诗歌中“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格调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用课件展示一些反映古代生活的画,播放有关的民族乐器演奏的曲子,让诗韵古风去感染学生,让那悠扬的曲调把学生带进想象的境界,感受诗歌展现的形象,走进诗人的思想世界。学习中国古典诗歌,体验作者的情感,解读诗人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正是通过这样的人文教育来震撼学生的心灵,将古代诗人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转化为学生的气质、修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篇4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接触的古诗词有限,篇目只能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来定。而到了高年级,延伸的古诗词篇目可以由学生自己定。可以在教室的角落设一个小黑板,让全班同学轮流,每天由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写下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而仅仅这样做的效果是很有限的,诗歌的学习远不止死记硬背。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授予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能力包括一系列与掌握知识有关的技能:会谈、会写、会观察周围世界中的种种现象、会思索、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形象地说,这些技能是工具,没有这些工具就不可能掌握知识。”如果要充分发挥诗歌分享这一环节的作用可以在每节语文课的前十分钟,让分享诗歌的同学在讲台上讲一讲这首诗的大意,并谈谈自己喜欢的原因。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刚开始学生可能会比较紧张,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消除焦虑的情绪,树立自信心,慢慢养成良好的台风,能够毫不怯场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同学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课后要求学生将小黑板上的诗词收集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并背下来。

写也是语文课要培养的一项重要的技能。因此,可以让学生在收集的诗下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当然这点可以让学生自己决定,如果学生喜欢这首诗或者觉得有其他想法可以写下来,如果学生对这首诗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可以不写,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二、课文与古诗词的延伸

教师在讲课时可以有意识地将课文和延伸的古诗词相结合。例如,在学习第十一册的课文《牛郎织女》时教师可以用几首有关牛郎织女的古诗词来导入。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宋代秦观写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正式讲课文前教师可以先朗诵一下这首诗,并简单讲讲诗的大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古文素养,还能自然地导入课文内容,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总体上、初步的感知。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古诗词的思想内涵使较平铺直叙的课文内容更为深刻。学生的思想深度也能更上一个层次。另外,还可以在课文讲解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与课文有关的古诗词。以《牛郎织女》为题材的古诗词很多,可以让学生课后收集一些,下一节课来分享、交流。

再如第十册的《飞夺泸定桥》一课,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收集在途中写的一些诗词,如在征战娄山关时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等,不仅能加深学生的文学积累,还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在征战中不畏艰险、为了国家前途和胜利而拼搏的精神。在语文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开展实践活动

开展多种课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例如,开展古诗词的朗诵比赛,每个月举行一次,每次定一个主题。例如十月是国庆节,可以以歌颂祖国或者热爱祖国为主题,让学生自行准备朗诵篇目。还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准备朗诵所用的背景音乐或者幻灯片,当然材料的准备学生自己可能很难完成,需要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朗诵会也可以邀请家长来参加,与孩子合作表演,不仅能让古诗词积累得到家长的支持,还能够能好更久地坚持下去。

还可以举行古诗词的插画比赛,古诗词都一定的意境,正如王国维说的”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学生通过画画,可以表现出对诗作的看法。比赛可以邀请学生的美术老师来当评委,给活动增添一些乐趣,少一些正式、紧张的气氛、但是给诗词配画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只能针对高年级的学生,而且画画不是很好的学生可能积极性不高。

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背诵比赛,看谁积累的诗歌最多。老师可以提前两周告诉学生将要举行的古诗词背诵比赛的主题,让学生准备。如这一期以李白诗为主题,两周后看谁背得最多,给一定的荣誉称号和奖励,激发学生背诗的动力和兴趣。

四、有效诵读

死记硬背不仅效率低而且背了易忘,学生也容易产生厌烦、抵制心理。因此,吟诵才是背古诗词的最好办法。我国传统古诗词有一定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古人读书常常摇头晃脑不是没有原因的。教师不需要要求学生像古人摇头晃脑的那么夸张,但是要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音乐美,跟着节奏来诵读,加强记忆。首先,诵读时要求吐字准确、清晰,不多字不少字。第二,要正确断句,理解诗句的大意,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第三,诵读要有感情。在培养朗诵和语感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古诗词素养。还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诗适合怎样的背景音乐或者可以给诗配上什么乐曲可以将诗词像歌曲一样唱出来。

篇5

一、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 人文素质教育提出背景

中国曾因信奉“君子不器”而险些沦丧于西方科技进步带来的船坚炮利之下,“落后就要挨打”的意识使我国在建国后为迅速追赶国外先进的科技脚步一度效仿苏联采用专才培养模式。这一办学模式为当时大批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受限、人文底蕴薄弱,人才成为促成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工具。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后,市场经济给大学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利:市场经济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重视现实追求忽视理想追求。一些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困惑、迷茫甚至出现道德滑坡,知识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成为一些人实现物质利益和权利欲望的工具。现代科学技术对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也日益加快。这就使得科技教育在大学教育中成为重中之重,而人文教育则日见势微;另一方面,人文教育自身在科技教育的影响下,出现了知识化的倾向,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针对这些弊端,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2. 人文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各种因素结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是由人文科学知识、社会心理、文化修养、人文精神、人格等五个方面组成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结合人文素质五要素我们可把对大学生进行的人文素质教育理解为:通过各种教育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身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形成牢固的人文科学基础知识、良好的社会心理与文化修养,树立人文精神及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活动,是需要外在启迪、陶冶和内部省悟、修炼的教育活动。

3. 对当代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社会和大学在逐渐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后试图进行补课,于是教学计划里添加了文、史、哲方面的人文课程,增加了人文学科教师的工作,举办了一些人文方面的讲座,这些都是有必要的。但人文知识的教授并不等于人文精神的获得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人文精神的获得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也并不是仅以人文学科教师之力就能实现的。涂又光教授指出:近百年来,可谓“科学”阶段;正在发展为“人文·科学”阶段。[1]在“科学”大旗被高高举起的今天应当怎样让“人文”这面旗帜在大学校园里迎风飘扬?怎样才能使中国的大学真正步入“人文·科学”阶段?中国自己有几千年的人文,管灵魂,管德育……因为中国自己早有一套,这当然不是否定互相学习。中国自己的人文,我是说人文‘精神’,是中国民族、中国文化的‘灵魂’[2]这种以儒学为中心的人文教育,尔后成为中华传统人文教育的真主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种人文教育的传统培育了一代代优秀的知识分子,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华人地区的人文教育,一旦失落了与中华人文教育传统的联系,也就失落了自身的根基和生命力。[3]与科技教育不同的是人文教育本身就具有民族性,因而必须重视中华传统人文教育资源,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以促进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4]

二、中国古典人文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历史悠久,源源流长,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出现了。本文所指的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上限始于西周。西周学校已有较为严密的体系,总体有国学、乡学两类。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时期孔子为了教化人性,除了主张学习“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以外,也教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经”自然是古代经典,事关人文素质的教化,然而“六艺”并非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实用技能。“六艺”中,礼乐射御四艺又称‘大艺’,而礼、乐为四艺及六艺之首。“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怪,恭敬而温文。”(《礼记·文王世子》)。可见,礼、乐是行为规范之“礼”与思想规范之“乐”,内外并举地塑造着一个人。“————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故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君子务焉。”(《礼记正义注》)可见“射”在这里与狩猎或战斗无关,而只是一种身心修养的方式。为的是在此过程中培养射者立身立国的道德。“大驭掌驭王路以祀”(驭通御),“御”在此主要是指祭祀时礼仪的身心规范。“书”是文字,“数”是记数,也与古代巫史文化中祭祀、占卜的文化、礼仪相关。之后,儒学一派思孟学派更是在其著述的《大学》中明确的提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揭示了当时高等教育目的的人文素养要求。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设立太学。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董仲舒提出要通过教育“养成以仁义为内容、以礼为形式的风俗习惯”。太学的教育就内容说,是儒家五经教育(《诗》、《书》、《礼》、《易》、《春秋》),五经既载道又载艺,不仅是一种人文知识体系,本身还有道德教化的意义,是与孔子时代的人文教育一脉相承的;就目标说,是仁人教育,或君子教育、圣贤教育。也可以称其为现在通称的人文教育。

另一与私学相关的重要高等教育机构是书院。书院始于唐末,成于五代,大兴于宋,一直延至清末。书院由名师主持,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自由讲学,注重教与研的结合,倡导门派间的交流,追求道义和积极入世的精神。体现了教育必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了以德育人和对人性关怀的人文精神。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主教张栻明确提出了书院的办学宗旨是,“传道而济斯民”,即书院不是官学那样科举仕进之地,也不是专于文辞技艺之处,而是传承圣道、接续道统,提升道德人格,匡时济世,拯救黎民之所;朱熹进一步说明,圣王设教立学,为的是使黎明普遍受到居家爱国而明大小之序的教育,儒生应当是:“一,有修齐治平的大志;二,以‘致君泽民’为己任,有为天下献身的精神;三,有亲民爱民的胸怀”。[5]从中可以看出儒生并不是泛指一般的读书人,而是对儒学有造诣,并且又具有良好政治道德品质的读书人。书院的培养目标饱含了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意蕴,即对人性、道德修养的关注,教育人要修身养性,重视道德。

三、古典人文教育对当代大学人文教育的启示

1. 教育者自身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从孔子、孟子到朱熹、张栻他们作为教育家有着渊博的人文知识和高尚的人格情操,他们以自己的人文深度高瞻远瞩的指导着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有许多学校的经验证明,搞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校长与各级领导的重视。……经验还证明,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靠课程与活动,还有教师的“身教”。许多人文素养很高的学者、专家的成长历程中都有一些难忘的“领路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家长与老师。教师在做人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但又是强大的。[6]教师要使学生耳濡目染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这不仅是人文学科教师的工作也是每位大学教师的职责。中国老一辈科学家在拥有高深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拥有深厚的人文修养。人文修养培育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造就高尚的灵魂。作为科学大师,他们的成就不仅是科学成果,同时彰显了蕴涵深厚人文精神的人性光辉。

2. 重视人文素质的形成

不仅重视人文知识的掌握,更重视人文素质的形成,通过各种教育内容、教育活动的开展进行人文熏陶。孔子以六艺教“礼”,学生通过六艺学习“礼”、实践“礼”。古代书院鼓励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辩论和讨论。人文课程的教授应当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心理学认知派的主要代表柯尔伯格就曾明确的指出:“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7]论者认为这同样适用与人文教育。人文课程的开设重点不在于学生对人文知识掌握的多少,而在乎通过课程的学习与研究将具体的知识内化,上升为指导自己做人处世、接人待物的原则与准绳,成为自身品格、精神和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既能“晓之以理”,又能“动之以情”,做到“润物细无声”。

3. 高等教育要坚守自己的理想,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古时书院不以科举仕进为目的而以匡时济世为己任。现在市场经济和网络时代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教育的一元价值倡导与现实社会多元价值取向产生剧烈碰撞,我们在埋怨外部社会给大学造成不良影响的同时,是否反思过大学为适应市场经济所做的调整、转变是否适度,这些调整、转变是否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负有一定责任,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机构在接受社会影响的同时又应该对社会施以什么样的影响。

4. 对文、史、哲的重视

由于人的生命存在在本质上是文化生命的存在,文化生命的存在以价值为轴心,因而人是有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的.人文科学探求人的本质,就在于揭示、确立具有历史合理性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批判、解构以往的过时的价值体系,建立一个民族在一定时代的价值体系。文学、史学、哲学,都以各自的方式负担着这一任务。从12世纪至19世纪后期,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传统课程即儒家经典与注释(经)、历史与相关学科(史)、哲学(子)、和文学(集)。按照欧洲大学课程的划分,中国知识的四种分类(即,经、史、子、集)均可归为人文学科。也就是说,中国的古代、近代高等教育都是以这些人文学科为基础的。中国古典人文教育以经、史、子、集(着重“四书五经”)作为教育内容,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尊崇与推广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却是封建统治者和百姓自始至终都认可的经典知识。教育具有社会分层的功能,古代人文教育凭着这一功能滋养出中国古代一个独特的士人阶层。中国古典人文教育就内容而言,是道德教化;就培养目标而言,是培养君子、圣贤。中国当代人文教育就其内容而言,是素质教育;就培养目标而言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

参考文献:

[1][2]涂又光.论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1996.5.

[3]李维武.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与复兴[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