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海绵城市研究方向

海绵城市研究方向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海绵城市研究方向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海绵城市研究方向

篇1

城市化在改变了城市道路、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的同时,也引发了天气、水文、植被以及环境质量的转变。城市化进程不仅破坏了大面积的植被覆盖,而且也改变了水环境的自然循环过程。主要产生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大量的自然土地被城市用地所占用,导致城市雨洪问题的出现,雨水径流把污染物带人城市排水系统,影响城市河流水体的质量;其二,城市人口的增加使城市的需水量和用水量急剧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增加,城市水环境压力增大。除此之外,城市雨洪问题对现有的公共基础设施造成了威胁,不断增加的雨水流量和雨水的流速侵蚀河道、河岸;强降雨时,降水量超出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对现有的城市排水设施造成巨大冲击。

雨水收集及雨水花园设计

1.雨水收集

雨水收集是雨洪资源化利用的前提,海绵城市的建设可通过天然的水体及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储蓄。2014年我国中央提出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通知,指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用地紧张等突出问题的复杂性需要靠低影响开发技术(LlD)来控制。其中具有储存功能第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湿塘、雨水花园、蓄水池及雨水灌。

2.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可以暂时滞留雨水,并通过植被吸收和吸附对雨水进行净化,在建筑与小区、绿地与广场、城市道路及水系统均可布置,适用性最为广泛。雨水花园只是在雨季用来蓄滞、储存、利用和净化雨水的花园,不是水景园。平时较少甚至是没有积水的,从形态来看更类似于一个随机出现的雨水渗透盆地。

雨水花园分为两类,一种以控制雨洪为目的,一般用在环境较好和雨水污染较轻的地域,如居住区等,主要起到滞留与渗透雨水的目的,结构相对简单。另一种以降低径流污染为目的,这种雨水花园不仅滞留与渗透雨水,同时也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结构上需要进行严密的设计,适用于环境污染相对严重的地域。如城市中心和停车场等。

湿地设计

湿地是强调水文、土壤以及湿地植物三个要素同时存在的一种关系,水深一般不超过2m,湿生和水生植物占大多数,土壤为水成土,具有明显生物积累和潜育化特征,有利于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育。

1.湿地设计原则:①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②因地制宜、按需建设;③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同时兼顾;

2.湿地设计的目标:充分尊重自然,恢复自然,以水动力为基础,以水质为目标。以最完美的科学设计和工程,构建科学完善的水陆空间格局、丰富多样的植被系统及健全的水质净化系统,打造自然湿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可降低运营成本。

海绵城市水系空间格局设计

城市化地区应该减少不透水铺装,尽量恢复自然地貌和植被,增加水域,提高水系连通性,恢复丰富的河网、滞留塘、雨水湿地和湖泊等水体类型。海绵城市的水系设计既能将雨洪资源转化为水资源对地表和地下水进行补给,提高了水资源总量,缓解了生活和生产用水压力;又能增加水景观,提供更多亲水区域,提高周边土地价值;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动植物栖息地,丰富生物多样性,真正意义上实现区域的良性水循环,实现区域城市水系统空间格局价值的最大化。

雨水就地下渗设计

降雨时会有以下三种情况:一部分蒸发变成水蒸气返回大气(大约占降雨量的40%),一部分下渗到土壤补充地下水(在自然植被区,大约占降雨量的50%),其余的降雨随着地形、地势形成地表径流(在自然植被区,大约占降雨量的10%),注入河流,汇人海洋。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随着城市地表的硬质化,地表径流可以从10%增加到60%,下渗补充的地下水可能急剧减少,甚至是零。通过海绵城市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具有良好雨水收集利用能力的城市,应该在降雨时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

低影响开发中,人工土壤渗滤主要用作蓄水池等雨水储存设施的配套雨水设施,使雨水达到回用水水质指标。每座城市和每一片区域都会存在区别于其他省市的独特的地理属性,下渗能力强的砂土地区,不需要对土壤性质做过多改变,以渗透功能为主。若该地区降雨量较大且时间集中,则可以考虑以储存及调节功能为主。下渗能力弱的黏土地区则首先考虑是否对土壤性质进行人工改良,壤土地区则要综合考虑当地情况。

小结

城市水资源的最大来源是降雨,海绵城市设施通过滞蓄、下渗,把城市降雨量最大限度地留在城市当中,将城市雨洪转化为宝贵的水资源。想要利用雨洪资源,就需要城市打造更多的湿地、湖泊、绿地、公园,城市的宜居程度和生态安全将得以提高,也成为城市增加活动空间和生态空间。而这些空间的大小、形态、分布格局,都应该考虑历史最大连续降雨量、地形地势、城市发展格局。当然雨洪是资源,如何存储这些资源,也就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

篇2

中图分类号:S6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057

1 风景园林生态学研究进展

关于风景园林生态学的研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在1958年3月曾经发表文章“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直到1999年末钱学森教授已发表各类论述有关园林、城市学的书稿、书信百余封,这意味着老一辈科学家们对于中国的城市、建筑、园林景观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为中国城市的建设指出了方向。在最近20a,虽然中国发展迅速,但也从侧面带来一系列污染、破坏问题。以人文景观为例,开发公园增加旅游资源,取得经济效益,但这使得其他城市纷纷仿效,大力打造各种城市公园,以致于公园建成后的经营难以为继;目前,全国城市中开发的人造景观公园,成功率大概占总数的20%,其余的均为开发不当。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风景园林生态学也在不断的完善。生态自然观点的提出为城市化建设与自然之间的处理关系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法。在中央城镇会议上发表了讲话:“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产生的不对等结构使得风景园林规划中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弹性和自我调节能力,在整个生态环境中的建设中多方向的环境质量改善的措施在不断的颁布和实施。其中2015年国家颁布了“海绵城市”的试点项目,并通过评审选出了海绵城市的试点城市他们分别是: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经过专家组的仔细审评确定的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目的是通过建设试点城市来观察海绵城市在生态环境改善中所起的作用,完善海绵城市并使它更大作用的发挥生态建设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使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更为广泛的推广,海绵城市的技术的完善提供相关的技术数据和实践经验,使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更为科学、合理、经济,通过最直接、简单有效的方法,得到最大的生态效益。作为园林规划设计的服务对象扩展到大地综合体,是多个生态系统的镶嵌体由人类文化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1]。

城市化之前,因为土壤的涵水和缓冲作用,大量的雨水在短时间内并不会迅速的汇入地表水系,河流的水位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大起大落。城市的建设开发之后,的土壤面积在不断地减少,由于雨水无法渗入土壤,进入地下水系而形成的只能在城市地表水流径流,被人们称为“雨水径流”。众所周知在森林、湿地、丘陵、农田等自然环境中,并不会因为正常的降水形成积水灾,这是因为雨水通过地表的土壤可以直接渗入地下土壤中,进入地下的水系循环系统内,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因为城市的道路、硬质铺装景观、建筑面积的大量非渗透性的表面积在不断的扩大,以及对城市中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的侵占、围湖造田,河道建设过程中大量采取硬质铺装的处理等,城市原本的生态系统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面对正在不断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雾霾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在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2014年11月.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4年底~2015年初,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并产生第1批16个试点城市。“海绵城市”的产生源于业内和学术界,他们常用“海绵”的吸附特性来比喻园林内对水和污染物的吸附能力。例如澳大利亚人口研究学者布吉(Budge)应用海绵来比喻城市对人ISI的吸附现[2]。“海绵城市”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是借鉴国外的经验,同时结合本国的发展特点,进行试点城市的建设。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现在的“海绵城市”理论和技术正不断的完善和进步,早在2003年俞孔坚曾提出“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之丰俭,缓解旱涝灾害[3]。但是提出这个理论仅仅是针对河道的调洪和蓄水而提出的,现在“海绵城市”的概念转移到城市甚至是整个地带区域的宏观理论。

2 海绵城市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在生态系统的循环中主要的循环包括大气循环、水循环、碳循环等。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水系统的循环,水循环是推动整个生态系统循环的根本动力,只有在水循环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实现动植物的生长,物质能量的流动,从而使生态系统能够正常的运转。

在生水系统循环的过程中,解决地表水径流是解决城市中一下雨就看海的窘况的关键。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新材料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得楼房的高度在不断提高,建筑的结构也在不断的提升,城市的路网不断的向外延展,城市的面积不断的扩大,整个城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有机体被视作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对自然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在更大的层面破坏了自然本身的生态系统。如果我们利用自然过程,收获其提供的免费服务,而不是去剥夺它的能力,那么另一种城市形态,乃至另一种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将赫然在目:人们会在街道旁或者公园种植蔬菜和粮食;洪水也会被城市所利用而非被拒于高墙之外;废物和废水会被自然过程吸收和净化;鸟类和其他本地物种会和人类共同栖息在我们的后院;人们会欣赏真实的自然之美而非训话或高强度人工维护下的自然[4]。面对这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海绵城市的理论提出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3 海绵城市与风景园林规划的关系

风景园林规划在城市规划后期的建设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绿地规划为人们提供城市生活所必须的绿色活动场地,降低城市的烟尘,噪音,温室气体等,还能为城市提供充足的氧气、水分和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

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景观规划的合理性。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才能充分的发挥城市景观生态对城市空气质量、城市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通过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使得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的整体,抵抗外界的干扰,形成更稳定的生态系统。城市园林不能墨守陈规地采用原来的建设方式,被动地实施养护、管理,应该以生态学的理论重新认识和建设园林并了解风景园林生态学对风景园林的影响和作用,认识园林植物在风景园林规划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要处理好生态植物与园林植物的群落关系,人与生态群落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园林绿化与经济效益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生态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作用。

4 海绵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我国城市的大部分河道中依然是传统模式的建设方式,当面临城市遭遇雨水冲击时,城市河道的作用,也根本起不到吸水、蓄水、净水、供水的海绵体能,也不能减少城市内涝和季节性干旱对城市日常生活中水循环的干扰。这并不是中国自己的专利,比中国还要早的提出相类似的理论的还有很多国家,例如美国提出来的低影响开发(LID)、澳大利亚所提出的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还有英国提出的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法国提出的替代性技术(ATs)等。这些理论所阐述的共同点就是减轻雨水循环对城市自然水文特征的影响,同时改善雨水的水体质量。

对于雨水进入河道的相关治理技术不断的发展和提出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专门进行河道水体质量检测的相关技术标准,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的不断开发和完善,使得现代技术对水体质量检测的标准也不断的升级。表1,是通过雨洪管理规划软件的基本设计指标,这个指标就是目前比较优秀的雨洪管理软件,由于开发较晚、设计理念相对成熟、商业化运作等,IWM Toolkit 的指标总体较突出[5]。

通过表1的监控测算数据,能够清晰的反应出lWM Toolkit 的直观性,所以能够在市场占有率更为广泛。

4.1 LID思维模式的引入

专家们在不断探索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理水方式。20世纪的美国就曾提出的一种较为先进的雨水管理模式,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6]。LID的核心就是雨水调蓄方式,其中它主要包括雨水的入渗、蒸发、滞留、蓄集等。所采用的基本措施有生物滞留带、绿色屋顶、植草沟、雨水花园、储水池、透水路面等。借着这一思潮,政府职能部门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这个理念。

4.2 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相结合

按照各物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充分利用空间资源,让各种生物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7]。绿地空间设计的最主要的方式是垂直绿化,而屋顶花园的雨水收集是生态学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重要应用。屋顶雨水污染程度轻,在绿色屋顶的过滤之后,雨水的净化标准完全可以满足灌溉要求。可以通过收集系统的收集直接进行存储,为以后在枯水期的时候供给社区绿化灌溉、浇洒道路、冲洗厕所以及车辆清洗等使用。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竖向的绿化和横向的绿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形成一个整体,在雨水的净化处理时,收集储存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雨水收集系统。雨水花园的结构由内而外一般为砾石层、砂层、种植土壤层、覆盖层和蓄水层。同时设有穿孔管收集雨水,溢流管以排除超过设计蓄水量的积水,这样既能够满足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同时也不会因为雨水的过量而造成植物的生长环境改变对植物的影响,同时能够避免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4.3 铺设透水装置

在人行广场、停车场等地区,大量采用具有渗水性能的面层铺装,渗水地面不仅可以减少地面的热量反射,还能保持土壤的生态功效。雨时能较快消除道路、广场的积水现象;当集中降雨时能减轻城市排水设施的负担,防止河流泛滥和水体污染[8]。

以上这些设施可构成一个雨水循环系统,自然降雨通过绿色屋顶和雨水收集装置,利用管道导入地下过滤器,城市广场水渗入蓄水池中城市道路水进入到附近的植被草沟,最终水分通过地下的雨水管网都汇集到生态置留塘中,置留塘水面蒸发,形成降雨,近而形成水循环。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雨水径流,减轻雨水径流污染,并且收集储存的雨水还可以用于景观灌溉等用途,相应地减少了对可饮用水的消耗。

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为例,整个公园是一个很好的“海绵体”,有效利用了之前提到的设施,园区包含雨洪收集、再生水利用、循环过滤净化、湿地净化等各种工程设施,总水系面积84.2hm2,总蓄水量130万m3,这些工程设施的外在形式表现为公园内的景观路面、休闲绿地、下沉花园、龙形水系、森林公园等,既做到了节水养水,同时还营造了一道亮丽的景观带。

据了解,整个园区的透水铺装地面约17hm2,下凹式地形17hm2,滞蓄雨水,减少灌溉量,水系滞蓄16.5hm2,雨洪集水池9个,容积7200m3 ,下沉花园蓄洪沟调蓄8000m3,渗滤、收集管网长60多km。整个奥林匹克公园每年的用水量超过1700万m3,其中利用再生水就有800万m3,将近全年总用水量的1/2。

5 风景园林规划在园林景观中的结合

景观生态学和风景园林学结合的范围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的扩大。近些年来,随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范畴的扩大,更多的生态学技术以及生态系统服务手段被引入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如废旧工厂改造中废物处理[9]。随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对象和范围的扩大,除现有的主要以生物种群、群落生态学以外,生态系统和生态学等理论将逐渐应用在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当中;随着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尺度的扩大,在陆生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湿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等生态学科中,将在滨水生态设计、湿地保护设计、海岛景观设计中也同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不断发展,在大地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数学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学科中的交叉学科,生态学和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关系更加密切;随着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成果的不断创新和科学性要求的提高,在生态学技术手段和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前期勘察和数据整理收集过程中的应用,也会大大地提高,更多的生态学的技术手段将会出现在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整个设计、施工过程中。

6 小结

生态规划与设计已经成为国内外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重点和研究的热点之一[10]。实践所证明,风景园林景观规划和生态设计是一体的、协调的,在人类的需求与自然生态关系中,是将人类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转化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的重要途径之一。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投入,特别是需要提高基金项目资助的范围和力度,同时加强与国际上先进的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从而达到园林景观规划与生态设计层面推动我国园林景观生态学科的研究和应用,使得我国的园林景观生态学能够达到世界顶级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祥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J].中国园林,1998,14(2):14-16.

[2]Budge T.Sponge Cities and Small Towns:a NewEconomic Partnership[M]∥Rogers M F,Jones D R.TheChanging Nature of Australia’s Country Towns.Ballarat,Australia:Victorian Universities Eegional ff,esearch Network Press,2006.

[3]俞孔坚,李迪华.城市蓄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49-155.

[4]俞孔坚.景观作为新城市形态和生活的生态基础设施[J].南方建筑,2011(3).

[5]鞠茂森.海绵城市建设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lWM Toolkit介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5(8).

[6]邢薇, 赵冬泉, 陈吉宁,等. 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的可持续城市雨水系统[J].中国给水排水,2012,27(20):13-16.

[7]王祥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J].中国园林,1998,14(2):14-16

[8]侯立柱, 冯绍元, 韩志文,等. 透水砖铺装地面垫层结构对城市雨水入渗过程的影响[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6, 11(4):83-88.

篇3

Abstract: Discussing about the property of fluidal plastic clay and the actual state of the building, analysis the main influential factor for the building in shield tunneling, the determination of monitoring site, to optimize the technical project for penetrating under the building (before, medium, after) in this solid and how to ensure it’s go through the building smoothly on the basis of controlling the ground lower effectively.

Key words:Shield ; fluidal plastic clay; Propulsive parameter;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U455.4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天津地铁3号线第14B标段的铁东路站~张兴庄站盾构区间采用小松(ф6340)土压平衡盾构机先后穿越两栋四层住宅楼、北环铁路线路等特殊地段。分别推进至45环(右)和50环(左)后进入流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右线(90~180)环、左线(95环~185)环范围内下穿两栋四层建筑物(隧道埋深仅10m)。

①该土层为④5淤泥质粉质粘土,褐灰色呈流塑状,夹粉土薄层和贝壳碎屑,平均重力密度为18.64Kn/m3,承载力(仅为80kpa)和自立性均非常小。

②区间右线先行施工,当左线盾构二次穿越时使土体再次扰动。

③该建筑基础为条形基础,砖混结构,年代久远、抗变形能力极小。。

1.目标确定

①住宅楼保护等级:一级

②建筑物沉降控制要求:累计沉降+5mm~-15mm,单次沉降≤-2mm/d

③监测值超过总变形量1/2时报警,并采取应急措施。

2.现状分析

2.1主要原因

流塑状淤泥土层盾构施工对地面两栋四层住宅楼影响因素排查表:

2.2对策制定

推进控制包括推进速度、出土量及土压力等主要施工参数的设定。三者相互影响:若推进速度而出土量,则土仓土压力,其结果将导致地面隆起。反之推进速度,出土量将令土压力,引起地面下沉。为此盾构推进过程中应做到:降低推进速度,严格控制盾构方向、姿态变化,减少纠偏,杜绝大量值纠偏。

对策一:推进速度控制

穿越前盾构掘进速度拟定在2.0~2.5cm/min,施工中根据监测信息反馈情况再做调整,尽量保持推速稳定,减少土体扰动,避免对建筑物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对策二:出土量控制

出土量控制在理论值的95%左右,即V=37.8×95%=35.91m3/环,保证盾构切口上方土体能微量隆起0~+1mm,以减小土体的后期沉降量。

对策三:土压力设定

(1)盾构掘进正面土压力设定的一般情况

根据土压平衡盾构的原理(图2-1),土仓中的压力须与开挖面的正面水土压力平衡,以维持开挖面土体的稳定,减少对土层的扰动。

图 2-1土压平衡盾构原理图

(2)盾构近距离穿越过程中工作面土压力计算

根据理论及施工经验,穿越区域拟定土压力设置如下:

(实际土压力设定值根据沉降数据值进行微调)

2.3拟定方案

(1)控制段Ⅰ区特点及控制措施

推进速度为2.5~3.5cm/min,并保持0.19Mpa压力。重点控制注浆工序,根据监测反馈的情况实时调整注浆量、注浆压力及其它施工参数。

(2)穿越段Ⅱ区特点及控制措施

盾构左、右线进入建筑物结构正下方。推进速度在2.5cm/min以内。考虑建筑物自身重量及建筑物基础对土压力的分散作用,将土压力设定为0.21Mpa左右。

(3)穿越后控制段III区特点及控制措施

推进速度为3.0~3.5cm/min,并保持0.20Mpa左右压力,重点控制注浆工序。

3.实施情况

3.1收集相关资料

通过走访、调查,并与建筑物产权单位联系,积极收集建筑物的相关资料。

3.2精确设定土压力

(1)理论计算

依据土体静压力公式P= k0×γ×z,(k0为穿越区域土层的侧向土压力系数)结合穿越区域盾构覆盖深度和地面建筑物自重来计算土压力P,从而确定盾构切口刚进入建筑物时的土压力值。

(2)动态调整

根据监测反馈的数据,及时调整土压力。每次以0.01 MPa为原则进行上下调整。

3.3合理控制同步注浆量

(1)结合同步注浆试验

依据相似工程同步注浆经验确定正常掘进同步注浆量设定为理论建筑空隙的250%左右,浆液稠度为9~10。并根据测点反馈数据以0.5 m3 /次(环)为单位进行增、减同步注浆量。

(2)均匀施工

在确保盾构正面变形控制良好的情况下,使盾构均衡匀速施工。

(3)同步注浆浆液质量控制

根据实际土层情况确定适合盾构穿越建筑物时浆液的自立性和抗压性。

(4)防止盾尾漏浆

穿越前检验盾尾密封装置,使用高质量的盾尾油脂,每环不少于30Kg,严防盾尾漏浆,如发现盾尾漏浆,须及时加海绵板,牢固粘贴在管片外弧面上,情况严重时采用聚氨脂密封盾尾。

图3-1 同步注浆示意图

3.4提高二次注浆效果

(1)后期补压浆控制

二次压浆采用单液或双液浆,浆液通过管片的注浆孔注入地层,适时适量补压浆,注意控制注浆压力,压力不应超过0.8Mp,为了降低影响,一般采用少量、多点、多次的方法进行二次注浆。

图3-2二次注浆示意图

(2)风险预防

确定二次注浆环号、孔位、注浆量并通知专业队伍进行补压浆,做好压浆记录。

3.5采用多种监测方法

(1)模拟段设置

在穿越前50m左右设置模拟段,用于模拟穿越施工,优化掌握并量化施工参数。

(2)隧道测量

①隧道轴线测量

在正常段盾构推进中,每环对盾构及管片姿态进行测量,出具盾构报表。

②隧道沉降监测

自隧道推进试验段开始,取隧道落底管片上最低点为隧道沉降观测点,监测频率为从拼装工作面后5环开始,每天监测一次,直至隧道稳定。

③建筑物变形监测

合理布置建筑物变形监测点和制定监测频率。在正常区段,隧道轴线上监测点间距为每5环一点。为提高检测精度,在推进试验段及穿越后区域加密监测点及各布置4个横向沉降监测断面,横向沉降监测断面以隧道中心为轴线,距离轴线1m、3m、5m、9m各设置一点。

3.6加强设备管理

自盾构进入试验段后,加强对盾构设备、同步及二次补压浆设备、行车、电瓶车等的检修和保养。

3.7管片拼装控制

在管片拼装过程中,缩短盾构停顿时间,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盾构机后退。

3.8防止漏水漏砂

施工中加大盾尾油脂的压注量,在拼装管片时在管片外垫海绵,以减少和阻止漏水漏砂。若出现漏水漏砂情况严重,在拼装中的管片外加垫多道海绵,且漏浆通道一旦堵住,及时进行二次补压浆。

4结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的扩大,类似土层中采用盾构法施工的情况将不断出现,鉴于地质情况的特殊性,在盾构施工时,如何优化施工参数、完善各项技术措施、保证机械设备运转质量、加强掘进拼装施工管理等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一个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年版

[2]《城市地铁工程质量检验标准》(DB29-54-2003)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

[3]周文波《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及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4]鲁桂琴,张斌,刘国庆,盾构推进引起周围土体附加应力的力学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8,20(8):162-165。

篇4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2.166

1 引言

“海绵型”电厂的提法根源于“海绵城市”概念,是为解决中国城市内涝问题于2015年被提出的。其整个体系的主要构架是来自美国的LID(低影响开发),其目的是为了控制水质,净化水源。针对目前热火朝天的海绵城市建设,笔者认为在“海绵型”电厂的讨论中存在几个误区:

2 “误区”分析

2.1 “误区一”,仅强调设计概念,忽略实际指标的落实:

“海绵型”电厂设计首先是要符合规划设计条件中的指标,在不超越“控规”要求的总量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指标。绝不再仅仅是提出基于LID的设计想法或设计理念。强制性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控制率与SS(悬浮物)总量去除率;指引性指标:下沉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下凹绿地率与单位面积控制容积。

(1)对于电厂,笔者认为应采取以“净”为主的低影响开发措施,根据项目所在地的气象水文条件,合理制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建议应低于公园、居住区及城市广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

电厂厂区内的地面雨水,一般或多或少可能会掺杂着主要为含煤污水与含油污水,含煤污水悬浮物浓度一般小于10mg/l;含油污水悬浮物浓度一般小于5mg/l。针对上述污染物应采取相应的过滤与沉淀的处理措施。

(2)关于电厂道路、停车场的硬化,笔者不建议采用透水铺装,必定电厂内交通运输量大,车辆以重载车辆居多,不适宜采用透水铺装进行路面硬化;但是,电厂内人行道可以采用透水铺装,与绿地结合,增强自然渗透。在保证电厂运行安全的前提下,下渗减排以达到资源化利用的效果。

(3)建议采用绿色屋顶,结合雨落管断接或设置集水井等方式将屋面雨水断接并引入周边绿地内小型、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或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场地内的集中调蓄设施。

2.2 “误区二”,假借设计概念,没有实际数据,忽略“实事求是”:

“海绵型”电厂设计应以数据说话,而不仅仅是强调概念,只会说,没有分析计算和数据反馈的情况。这就要求通过对本地化参数(暴雨强度、设计雨型、土壤渗透系数等)进行计算,得出电厂所在区域的实际降雨量,通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峰值流量、年径流污染物(SS)控制率来反映设计效果、投资效益与设施利用效率。

(1)径流总量控制途径包括:雨水的下渗减排和直接集蓄利用。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4年版)规定,“综合径流系数高于0.7的地区应采用渗透、调蓄等措施。”对电厂而言,主厂房区,包括汽机房、除氧间、煤仓间、锅炉区、送风机与一次风机区、除尘器区、引风机区、烟道与烟囱区,及脱硫区域的地面是要求进行水泥混凝土硬化以满足电厂运行检修的要求。该区域综合径流系数约0.85,高于0.7,需要采取渗透、调蓄等措施。建议采用推理公式法计算本区域的雨水设计流量,根据下沉式绿地面积计算下渗容积,根据场地条件选择允许的储存容积、调节容积,推导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2)径流峰值流量控制是低影响开发的控制目标之一。低影响开发设施受降雨频率与雨型、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与维护管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对中、小降雨事件的峰值削减效果较好,对特大暴雨事件,虽仍可起到一定的错峰、延峰作用,但其峰值削减幅度往往较低。因此,为保障城市安全,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区域,城市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仍然应当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中的相关标准执行。

(3)径流污染控制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控制目标之一。考虑到径流污染物变化的随机性和复杂性,径流污染控制目标一般也通过径流总量控制来实现,并结合径流雨水中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和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污染物去除率确定。年SS总量去除率,可通过不同区域、地块的年SS总量去除率经年径流总量(年均降雨量×综合雨量径流系数×汇水面积)加权平均计算得出。

① 年SS总量去除率可用下述方法进行计算: 年SS总量去除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低影响开发设施对SS的平均去除率。

②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年SS总量去除率一般可达到40%-60%。

2.3 “误区三”,走马观花,忽略“因地制宜”,缺乏基础数据分析

“海绵型”电厂设计中的设计方法应切实可行,因地制宜,而不是走马观花、照抄照办“海绵城市”的做法。这是因为各个电厂所在区域不同,土壤渗透性,区域大环境能否承载大量雨水的下渗,下渗时间是不一样的,所以应根据该地的暴雨强度、土基、土壤渗透系数、地下水位高程等条件综合考虑。

(1) 透水铺装的选用:首先路面下的土基要有一定的透水性能,土壤透水系数不应小于1.0×10-3mm/s,且土基顶面距离地下水位宜大于1.0m。当土基、土壤透水系数及地下水位高程等条件不满足本要求时,宜增加路面排水设计内容。

对于电厂而言,建议:①人行道可以采用透水铺装。②升压站区域与水塔区域的地面建议采用一定级配的碎砾石硬化或高度不影响进风塔冷却效果的草皮或地被植物进行覆盖。③煤场区域不建议刻意减少地面径流量,应统一收集、经絮凝、过滤、沉淀后达标排放。

(2)下凹式绿地:根据地区土基、土壤透水系数及地下水位高程等条件,考虑下凹式绿地允许的雨水下渗量,应结合调蓄设施,对于不能消纳的雨水应考虑及时外排,以保证电厂安全为第一。同时根据水分条件、径流雨水水质等进行选择耐盐、耐淹、耐污等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

3 结语

“海绵型”电厂设计是适应国家政策要求,保持生态开发的一个趋势,如何更好的运用该设计手段是今后设计所要不断追求的。因此,“海绵型”电厂设计应因地制宜,且必须用数据说话。

参考文献:

[1]住房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S].2015.

篇5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7)19-0101-02

近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繁荣经济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人们的居住环境遭到过度的开发、土地遭到破坏、绿地的效用越来越不明显。这些现象都使得整个城市禁受自然生态的能力下降,只要出现下雨天,整个城市就像进入了海景景观内,土地的硬化带来了城市的瘫痪。为了转变这种情况,发展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雨水的重复利用和积存,促进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发展合理的绿地规划设计,将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1 海绵城市内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可以像一块海绵一样,能够将水资源良好的收集和释放。即下雨天时将雨水吸收、渗透、蓄存、净化,以此实现水资源的保存和重复利用,又不会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可以良好地适应自然天气和自然灾害,在需要水资源的时候释放,在不需要的时候蓄存,具有良好的弹性。

这一理念是以整合水资源的整体调度、源头分散供给为重点的,使得整个城市的地下水循环系统实现合理分配,既保证了自然环境的协调,又保障了人工环境的优化。建设海绵城市,就是建立一个合理的水资源调配系统,实现合理的水资源循环,为城市的绿地建设提供水资源的供给,例如道路两旁绿地、公园绿地等,保障其水循环的自然顺畅,地表径流持良性发展,城市绿地环境更加优质。

2 国内海绵城市发展

我国针对城市雨水循环系统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首先将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型城市作为雨水循环系统技术的试点,2001年颁布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更标志着我国雨水系统控制技术的初步成熟。

深圳市于2004年从美国引进低影响的开发理念,与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等方面进行技术交流合作,编制了城市绿地等雨水利用工程的地方技术规范,将此规范应用于城市的城市雨水系统建设中,并取得了新的建设理念,即“渗、滞、蓄、用、排”,这为以后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念保证。

3 城市空间中绿地景观设计策略

(1)下沉式绿地。城市的公园绿地能够改善城市的局部气候环境,为城市提供氧气、温湿环境、优良景观,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增添一抹优质的绿色环境,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储存、回用、入渗、排水、管路等五个主要部分构成了城市公园绿地中的雨水系统。下沉式绿地这一工程技术设施的应用,能够增强雨水的利用,将雨水进行蓄存和净化。下沉式绿地的优点就在于它的土质疏松、土壤透气性稳定,比一般的植被草地渗透率高15~20个百分点,能够将雨水的蓄存提升到一定高度。城市绿地的植被覆盖率高,这利于雨水渗透到地下补给为地下水,设计的优化应将净化入渗系统引入,将很大程度上提高雨水的利用率。绿地设计上应该加入路面高于绿地高度、雨水口高于绿地高度的规划,其中雨水口连接管道,形成一个雨水优良流动的下沉式绿地系统。假如下雨,雨水就会将抵达绿地,将绿地浇灌,绿地会吸收、渗透、储存一部分,而绿地吸收储存不了的多余的雨水就会流入雨水口内,雨水口连接的管道会将多余的雨水汇入城市河流或其他地方,这样保证了雨水在绿地上的使用和储存,更使得河流和地下水实现补给,减少了城市中雨水过多造成水泄不通的现象,也不会对绿地植被造成破坏。

(2)下沉式道路。城市道路的存在是为了城市的交通、市民行走,是城市空间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雨水最爱汇聚的地方,几乎所有的雨水在道路上汇聚,就逃不过在道路表面的径流,如果道路上的雨水汇聚不为重视的设计,就会造成“海景”景观的现象。在城市道路上的设计也采用下沉的模式,即在道路两边的人行横道铺设透水设施,道路行车中间的中分带和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应该低于道路路面的高度,假如雨水较多的情况下,长时间的雨水浸泡会对路面的路基造成安全威胁,影响交通安全,所以要在靠近路基的一侧用混凝土或其他设施挡住雨水的浸泡,防止雨水渗透的影响,保证路基及交通安全。在绿地的空间设施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绿地中间设置一个给雨水缓冲的空间,利用这个缓冲空间将其与下沉式绿地联为一个整体,将雨水通过缓冲空间流入周边的其他绿地环境,实现雨水的吸收、渗透,也将道路上多余的雨水进行了储存。要在此设计中引起重视的是,在城市道路上的初期地表径流的雨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例如城市废弃物、重金属尘埃、路面垃圾材料等,这些污染物一旦渗入雨水,而初级雨水再汇入城市绿地植被中,将会危害绿地植被的生长,更严重地会污染地下水,对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破坏整个水循环的系统。所以,雨水的初级处理在设计中是必不可少的,需要用雨水初级净化设施对雨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过滤,才能够流入绿地植被。

(3)下沉式广场。城市的广场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娱乐、休闲的活动空间,同时也在城市雨水汇聚的场所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广场上的雨水处理也是一大重点。在设计广场时,应将广场周围的绿地高度适当降低,高度低于广场的整体高度,以此将雨水汇聚状况减少,全部汇入周围的绿地中,保证绿地对雨水的吸收和储存。在这一部分中,绿地植被的设计应加入灌木、乔木、花卉等,在为广场的整体景观提分的同时,可以更加充分地改善地表雨水的渗透能力,加强雨水的吸收,营造良好的广场生态环境。广场的透水层应在先进生态技术允许范围内使用低碳环保的材料,加强雨水下渗程度,保证雨水的充分汇集和收集储存。在利用先进透水材料的同时,适当设置有坡度的排水路面,或者用与景观相符的管道将多余的雨水汇入管道排出去,以防止雨水被绿地植被的过度吸收。对于初级雨水可能有污染的状况,在广场上设置两种不同的水质汇聚区域,将初级雨水和其他雨水进行分离,利用初级雨水净化设施对初级雨水进行净化,同时可以保证处理后的雨水和正常雨水都可以进入绿地被吸收储存。广场的范围有些会有限制,于是有些雨水的渗透和流失并不能保证立马见效,此时就需要在绿地范围内种植耐干旱同时耐水湿的植被,这种植被生命力强,对多水多旱状况都能够适应,符合现代城市的气候特点,也能够保证广场范围内整体植被的景观视觉效果。在广场周边范围内设置检测水量装备也是有必要的,装置能够对雨水分配进行调制,减少没有及时通过下沉式绿地装置的雨水对植被的过度浸泡状况发生,将浸泡时间尽量缩短,提高植被的生长环境质量,保证广场景观效果。

(4)下沉式立交桥区。有些城市的立交桥下也有着绿化带,而一般的路面两侧高度都随着立交虻恼体高度而有些纵坡弧度。这种状况一旦下雨,就会造成路面范围内的雨水长时间汇聚没办法及时排出,造成道路交通的不安全。在这一部分绿地设计中,可以将路面高度适当提高,使绿化带的高度降低,下雨时使雨水汇入绿化带,而不是积在路面。绿化带内可以种植一些草木花卉、灌木丛等,或者设置一些山石景观,使得城市立交桥在繁忙的道路交通外可以有一份城市外的惬意。

(5)下沉式居住区。居住区是整座城市建设的中心部分,大量城市居民在此地居住,给居住区的重要性加上重要的一笔。居住区的绿地建设是整个城市绿地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计关系到大量居民们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所以设计要求会更加严格。居住区的整体设计应以更加及时的排水为主。在主次道路、人行道、休息娱乐区的地下铺设透水装置,并且要在大范围的绿地面积上使得绿地高度低于这些道路高度,使居住区内的积水较少到最小值。设计中建议在绿地中种植耐干旱耐水湿的树木,保证雨水的及时吸收排出。另外在绿地范围内设置排水口,若雨水量过大,排水口就会起到及时排散多余雨水的作用。可以在居住区内设置一些自然山石、小湖等,便于积水的分散排出的同时增加居住区的景观视觉效果,既实用又美观。

4 结束语

随着众多城市化问题的日益涌现,人们也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与自身生存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向往高品质、高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生活,追求对城市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这种情况下,使下沉式绿地设施参与到海绵城市绿地设计规划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种生态基础设施能够实现城市绿地的多功能化,明显改善城市小气候环境,提升城市整体绿地布局的合理化,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一生态基础设施,才能够真正使海绵城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保护好地下水循环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生态文明的城市社会。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39(6):26-36.

[2]宋晓猛,张建云,占车生,等.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影响研究进展[J].水利学报,2013,44(7):779-790.

篇6

目前的海绵城市实施措施中,主要以路面透水铺装为主,包括车行道的透水路面和人行道的透水砖铺设,劲量使雨水能够下渗进土壤中去,实现就地解决,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等也是通过土壤存水和积蓄的方式分担市区内的雨水量。这种措施在北方干旱地区效果会比较显著,但对于雨量充沛的南方城市,由于其常年降雨的原因,地下水位较高而且降雨频繁,土壤含水量经常处于半饱和状态,渗水的措施可能会大打折扣。

另外,目前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对于短时间降雨或是正常降雨量降雨的效果比较明显,但对于暴雨或南方的台风天气时长时间大量雨水降雨,目前建成的海绵城市设施就有点杯水车薪了。

同时,城区内的积水现象并不仅仅只出现在城市道路的低洼处和城区内的凹陷处,另一个深受市区洪涝灾害影响的地方是地下停车场。由于地下停车场整体标高远低于城市路面标高,甚至低于城市的市政雨水管道,导致其无法通过普通办法排水。而且,设置地下停车场的区域一般为商业中心、写字楼附近以及居住小区内部。这些地方都是人群密集区域,且停车场内积水不仅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工作与交通,还会造成很严重的财产损失。所以,目前地下停车场的排水策略主要思想就是“雨水最好不要流进车库,流进来的也要尽快抽排走”。既然如此,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思路呢?

2.设计概念介绍

如果我们将地下停车场改造成为一个,在不影响其正常的停车功能的情况下,在市区内长时间大量降雨时期的分洪储水区域,那会怎么样呢?城区内各个地区都有地下停车场,每个城市都有大面积的地下停车区域。在降雨期间,如果每个地下停车场平均分配,都能储存一部分的雨水,那么目前我国各城市的出现的路面积水以及“城内看海”等现象的发生将大大降低。而且,地下停车场所处在的位置主要以商业中心、写字楼附近以及居住小区内部为主,如果将地下停车场改造为能够存储一定量的雨水的分洪储水区域,就能杜绝城市内这些位置以及其他人员密集区域出现积水的现象。

目前停车场排水措施及存在问题

排水措施

目前地下停车场的排水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我们把它比喻成三道防线,以下就各防线做简单的说明。

第一道防线:地下空间的地面出入口标高和附近路面不是齐平的,一般会高出路面标高300mm~450mm,就像一个小的挡水坝,起到了挡水的效果。

第二道防线:在地面以及地下入口处各设置一处排水沟,有的还会将水沟盖板向入口方向倾斜放置,以便于更好的排水。

第三道防线:地下车库里还均用布置了一些排水沟和集水井,车辆表面沾的水还有进入地下空间的雨水通过这些汇集到一处或多处,再由地面上的抽水泵抽出排到市政雨水管道中。

总的来说,就是用尽各种方法让外界的雨水不进入地下部分,在进入地下部分前尽可能的先流走,以及让进入地下部分的雨水往有利于排水方向的区域汇集,然后抽排。从而不影响正常的停车功能。

目前的地下停车场排水措施不仅没有给市政雨水管道的排水减轻负担,反而是加重其负担。并且,在暴雨时期,市政雨水管道很可能是满负荷排水了,这时候再想往里排水基本上不可能实现。因此停车场积水的问题时常发生。

高吸水性树脂介绍

1.高吸水性树脂功能介绍

高吸水性树脂是一种新型的高分子材料,它能够吸收自身重量几百倍至千倍的水分,无毒、无害、无污染,吸水能力特强,保水能力特高。高吸水性树脂是通过丙烯酸聚合得到的高分子量聚合物,其所吸收的水分不会被简单的物理方法挤出,并且可反复释水、吸水。

2.对高吸水性树脂材料的运用设想

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储水性能无需怀疑,因此堪称“微型水库”。如果城市里的每个区域都有这样的“微型水库”,在暴雨时期将一部分的雨水储存在这样的微型水库中,等降雨时期结束后再将这部分水过滤利用或是排放掉。这样,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市政雨水管道的负担,这些雨水也可以更好的回收利用,一举两得。

改进方案介绍

1.方案总体介绍

现有的地下停车场主要功能只有车辆停放的作用,少部分停车场还兼具人防工程的作用,总的来说,目前的停车场还有开发利用的空间。本次设计的主要想法,就是运用新型材料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储水性能,在不影响地下停车场原有功能的前提下,将其改造成一个能够在暴雨时期储存部分雨水的小水库。

目前的地下停车场内部空间高度大概为4.5~4.8米左右,其中顶部往下的0.5米是空调管道及其他管道的空间,剩下的高度为4米左右的空间就是停车空间以及人员行走的空间,十分充足。如果我们用带孔的金属板可拆卸或是其他高硬度可渗水材料,将现有的地下停车场地面整体抬高0.5~0.7米,抬高空出来的这部分空间填上适量的高吸水性树脂;甚至不需要将地下停车场地面整体抬高,仅仅将地下停车场位于地下的各出入口前的一部分区域下挖0.5~0.7米,将下挖出来的这部分空间填上适量的高吸水性树脂。同时将地上出入口的高出路面标高300mm~450mm的挡水坝,以及地面和地下入口处设置的排水沟取消,让降雨时期的地表径流部分流入地下停车场内这些填上适量高吸水性树脂的区域,就能达到设想中的减少地表径流水量,减轻市政雨水管道负担的设想。因为高吸水性树脂吸收雨水后自身体积会变大,所以我们需要按其吸水后体积来计算它所占空间,防止后期应吸收雨水导致的高吸水性树脂体积改变产生的压力而破坏了停车场设施。

被高吸水性树脂吸收的这部分雨水,回收再利用也非常方便。吸水后的高吸水性树脂是固体凝胶状态,方便运输和存放;由于其材料的特性,运输和存放时的挤压和碰撞不会使其吸收的雨水泄露。在回收利用时,我们可以通过对其简单的加热,就能将其中的雨水释放出来。

由于高吸水性树脂成本低廉,而且其具有无毒、无害、无污染,可被自然降解的特性,我们甚至可将其作为一次性用品使用。在原有的高吸水性树脂吸收满雨水后,直接将其取出替换新的高吸水性树脂,被替换掉的高吸水性树脂可以直接掩埋到土壤里,使其在土壤中自然降解释放水分。释放出来的雨水就能变成现有海绵城市措施中的土壤含水,进行正常的下渗补充地下水或是蒸腾作用释放。吸收雨水过后的高吸水性树脂依旧可以作为林业和防止沙漠化的保水剂使用,其省去了沁水这一步骤,可直接施用于土壤中。

2.方案预计效果

通过上述方法,我们能够实现在改进设想中的“将地下停车场改造成为一个在不影响其正常的停车功能的情况下,在市区内大量降雨时期的分洪储水区域。”同时成功减轻了市政雨水的泄洪负担。

篇7

商洛市地处秦岭东段南麓,当地生物、水力、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成矿地质条件好,是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宝库,目前已发现矿产资源60余种,其中大型矿床15个、中型矿床24个,其中铁、钛、钾、钒、钼、金、镁等矿种优势特别明显;商南金红石和洛南钾长石储量分别居亚洲第一;山阳、商南、镇安、丹凤探明钒矿金属储量580万吨以上;除此之外,洛南钼矿、镇安的金矿储量在全国范围都遥遥领先,商洛市在全国地级市中处于矿产资源丰富的第一台阶上。但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所排放出大量的尾矿和工业废渣废弃物含有大量的有价组分,其潜在价值在千亿元以上,不仅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商洛乃至全省的可持续发展。为有效利用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尾矿、废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解决尾矿对环境和安全带来的巨大隐患,商洛市近年来做了大量的相关工作,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效。

2010年以来,商洛市政府相继编制了《商洛市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规划》,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意见》,为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并围绕创建国家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目标,陆续建成了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所做工作及成效形成“商洛模式”, 即“一核心二支撑三联动”的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模式在全国推广。“一核心”即以建设国家示范基地,带动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为核心,“二支撑”即以技术支持和政策扶持为支撑,“三联动”即通过组织保障、示范带动、协会搭桥,多管齐下,多轮驱动,合力推进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与此同时,市政府成立了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市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中心和县区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中心,并与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尾矿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西北有色地质研究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完成了组建“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联合申报工作,技术研发服务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积极寻求对外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2012年11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我市列入国家第一批共伴生矿产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省发改委和省国土资源厅联合发文在全省推广我市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经验。2013年10月省发改委确定我市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12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我市成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创建地区。2016年我市制定了首批尾矿建材产品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包括尾矿混凝土骨料、尾矿加气混凝土砌块、尾矿烧结砖、尾矿机制砂五个产品,为企业合法生产和技术规范提供了政策依据,涉及辖区内的尾矿建材企业37家。同时,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工作也不断跟进,7年来全市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发展到81家,形成以有价组分回收和建材产品为主的两大门类。2016年尾矿利用新增工业产值86.32亿元,累计节约尾矿库建设及维护费用5亿元以上、节约土地资源6200亩、折合减少标煤消耗1.16万吨、新增社会就业岗位9559人。

商洛市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到技术水平及地理区域的限制,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高附加值产品少。大多产品仅停留在尾矿中有价组分金属的回收或直接作为砂石代用产品销售,有些尾矿利用所得产品的档次较低,仅限于原料生产及加工利用,高技术含量的项目策划不够,后续提质增效的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匮乏。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商洛市是全国集中连片的14个特困地区之一,加上矿山行业普遍效益较差,尾矿利用项目投资筹措困难,《商洛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发展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意见》确定的各县区配套专项扶持资金至今未得到落实,导致一些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工作无法实施到位。三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相对滞后。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和资本运作经验,技术持有者和投资者难以找到契合点,未形成有效的转化机制。

为进一步推进商洛市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坚持“商洛模式”不动摇,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支撑水平

通过更高层次的经验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引进一批先进成熟的技术和人才,解决全市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尾矿研发进展缓慢的问题,提高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科研攻关能力,提升利用技术支撑水平。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推行装备式建筑、海绵城市政策,我们更应该抓住机遇,引进先进技术,并竭力开展陶粒轻质墙板、微晶板材、泡沫陶瓷、碳酸钙板、变频多功能热地板、透水砖项目等尾矿资源利用提升工程 ,进一步提升我市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科技含量及尾矿利用规模。

二、解决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资金短缺的问题

通过创建国家级示范基地,争取将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重点支持范围,解决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项目扶持资金少,扶持引导作用不强、资金规模小,示范引导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从而促使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做大做强。同时,帮助企业做好项目包b,采取择优选取原则积极争取扶持资金,提高项目质量,跟进建设进度,为企业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同时,鼓励企业通过市场寻求资金支持,通过招商融资、PPP专项融资、专项基金会等途径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

三、加强队伍建设,做好培训和交流工作

加强对组织县区尾矿利用中心干部的培训,拓展干部工作眼界,增强业务理论素养和对企业帮扶能力。同时积极做好我市尾矿资源与开发前景的推介工作,进一步密切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尾矿利用战略联盟以及市外高技术企业的交流合作,吸引更多的力量投入国家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不断丰富我市尾矿资源综合开发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国华,郭建文,王建华:尾矿综合利用现状调查及其意义[J],矿业工程;2010年01期。

[2]陈甲斌,朱欣然,张福生: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模式研究[J],化工矿物与加工;2011年12期。

[3]唐宇,吴强,陈甲斌,张华:提高我国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思考[J],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2012年03期。

篇8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城市第三产业的崛起,其中饮食餐饮业更是迅猛发展,这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餐饮油烟废气是居室空气的主要污染物,对于大部分时间活动在居室中的人们危害巨大。尤其是我国的饮食习惯多以煎、炸、烹、炒为主,油烟污染尤为严重。在某些城市成为继机动车尾气和工业废气之后的第三大城市空气污染气体。因此,餐饮油烟废气污染日益严重,净化治理迫在眉睫。

1餐饮油烟废气污染的危害及现状

餐饮油烟废气是食用油、佐料、香精等在加热时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而释放出的气态、悬浮状复杂混合物,有气体、悬浮液滴及固体小颗粒等[1]。对空气,尤其是室内环境及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其中,热氧化、裂解产生的挥发性烃、脂肪酸、醛类、酮类、芳香族化合物及杂环化合物等多种有毒化学成分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长期暴露其中可致癌、致突变,降低人的免疫力及生殖能力等。大量高浓度油烟伤害眼睛及呼吸道粘膜,甚至引发结膜炎、支气管炎等[2]。由于饮食文化的差异,很多国家多以生吃、半生或低温处理等方式为主,餐饮油烟浓度低,废气污染自然没那么严重,其处理方式也比较简单,多采用催化氧化法或热氧化焚烧法,将油气中的有机物氧化为CO2和H2O。相对而言,丰富而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多以煎炸烹炒为主,给人们带来绝佳味觉盛宴的同时也更加重了油烟污染,油气浓度大,治理难度也大。为此,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及标准来检测及治理污染,如《饮食业油烟净化设备技术要求及检测技术规范(试行)(HJ/T62-2001)、《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饮食业环境保护技术规范》(HJ554-2010)等。同时,也产生出了一些油烟废气净化技术方法及设备。

2餐饮油烟废气污染净化技术

为达到油烟废气净化的目的,可采用的处理技术方法众多,主要有机械净化法、冷凝回流法、过滤法、吸附法、洗涤吸收法、生物降解法及一些复合净化处理技术等[3-4]。对于不同场合、浓度及性质的废气相应地采用不同的净化方法。

2.1机械净化法

机械净化法又包括重力分离法、惯性分离法及离心力分离法。由于油烟废气中油烟颗粒等的质量不同,因此管道中大的油烟颗粒会在重力作用下下沉,小颗粒也会相互碰撞变大而下沉,此方法即重力分离法。惯性分离法则是通过改变气流方向,使油烟颗粒由于惯性与管道发生碰撞、粘附而从气流中分离,蜂窝式油烟净化设备即是利用惯性,使废气油滴与设备内腔发生碰撞而冷凝回流,最终去除。离心分离法即在管道内设旋风分离器,使油烟颗粒等在离心力作用下从废气中分离。机械净化法设备简单,易操作,多用于家用抽油烟机及老式饮食业,但去除率仅50%-70%,越来越满足不了排放标准及环保要求。

2.2过滤法

过滤法又分为普通过滤法和过滤吸附法等。普通过滤法是设置专门的滤料层,当油烟通过时即扩散、截留到滤料上而得以净化。一般滤料层多采用海绵、无纺布、活性炭等多孔或球型材料,当滤料采用活性炭等吸附性材料时即为过滤吸附法,当然此法主要是利用了活性组分的吸附作用。过滤法设备简单,去除率可达90%,但滤料易发生堵塞,阻力会越来越大,需定期更换滤料,且滤料处理不当易造成二次污染。

2.3洗涤吸收法

洗涤吸收法主要是通过油烟废气与液相洗涤液的接触、吸收而得以净化。对油烟颗粒、污染气体等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当然,要选择合适的洗涤液,一般应具备对油烟溶解度大、难挥发、熔点低、性质稳定、非易燃易爆、价廉易得等特点。此法操作简单,去除率高,无消防隐患,但对亚微米级颗粒去除效果较差,洗涤液处理不当易造成二次污染。

2.4静电沉积法

静电沉积法是利用电场去除油烟废气的方法。静电沉积设备一般包括电离区和积尘区,油烟先进入电离区荷电,然后再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积尘区的除尘电极运动,被捕集而得以去除。此法的应用范围最广,去除率可达90%以上,压降小,能耗低,噪音小,但电极上油烟的长期附着会影响其放电能力,性能下降,净化效率变低,容易引发火灾等安全问题,且无法去除气体污染物。

2.5生物降解法

生物降解法是先驯化可降解油烟的特定微生物,然后再批量培养,最后将微生物挂膜于填料塔中,将进入的油烟废气降解净化。生物法去除率较高,但不稳定,反应条件较难控制,温度过高过低都影响去除效果,且操作相对复杂,不适用于中小型饮食业。

2.6复合法

所谓复合法就是将2种或2种以上的处理方法结合起来,从而体现各单一方法的优点,提高油烟的去除效果。复合法被大多数油烟净化设备所采用,是目前油烟处理的主要方法,更是今后饮食业油烟净化处理的主流研究方向。复合法包括机械净化法与过滤吸附法的结合、机械净化法与静电沉积法结合、静电沉积法与洗涤吸收法结合等。一般都包含机械净化法,对油烟废气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部分油烟大颗粒,以减少后续处理的负荷,提高去除效果的同时也延长了设备的寿命。其中,机械净化法、静电沉积法及过滤吸收法的结合是比较合理的复合法,先由机械法预处理,剩余组分大部分被静电沉积而清除,最后残存的亚微米级小颗粒及污染气体荷电后进入过滤吸附区,与反应产生的臭氧一起被洗涤液吸收清除,且臭氧溶于水后产生的过氧化氢也可去除油污,既提高了油烟废气的去除率,又避免了二次污染的发生。

3结语

饮食业油烟废气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们的健康。而我国现用的处理技术方法及设备在效率、造价、能耗、寿命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越来越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负荷及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及需求。研发高效率、低能耗、无二次污染、操作简单、经济耐用、便于推广的油烟净化技术方法及设备已成为人们研究的方向,且在众多净化方法中取众所长的复合法将成为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张秀东,刘有智,樊光友等.餐饮业油烟净化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0,36(4):32-33.

[2]张杰,袁寿其,袁建平等.烹饪油烟污染与处理技术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30(9):80-82.

篇9

1 综合管廊相关问题背景

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旨在合理地对城市地下空间加以利用,统一管理市政民生管线。武汉市作为国家中部崛起的重要都市,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有轨电车,地铁均在有条不紊地建设进程之中,海绵城市建设也在逐步规划推进。随之而来的,关于城市基础管线的解决方案――综合管廊建设也被提上了议程。

2014年6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稳步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2016年5月24日,总理来到武汉CBD地下综合管廊施工现场,详细了解工程建设进展。2016年61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已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区域,该区域的所有管线必须入廊”。

燃气管道作为可燃气体为载体的压力管道,一旦泄露后果堪忧。燃气管道入廊是否能够同时兼顾安全性与经济性尚无定论。2016年6月17日,住房及城乡建设部陈政高部长在电视电话会议当中强调“坚决落实管线全部入廊的要求,决不能一边建设地下管廊,一边在管廊外埋设管线。排水、燃气管线要求入廊”。由此看来,燃气管道入廊全面推进加以实行具有较大的可能性。

2 针对燃气入廊的一些意见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的通知》(武政规[2016]7号)要求天然气管道入综合管廊,但由于国际上燃气管道入综合管廊的案例不多,为保证燃气管网的安全可靠运行,根据武汉市燃气管网的具体现状情况,为保证管廊的安全性,需满足下列要求:

(1)天然气管线纳入综合管廊时应敷设在独立管舱内。天然气舱内用电设备必须防爆,通风系统必须强进强排,此外需另设通风舱,并在一定间距内设置路面通风口。天然气管线设置在独立舱室内,首先是GB-50838《城市综合管廊技术规范》的要求。天然气在特定条件下,遇到火源,具有易燃易爆的特点。天然气舱室本身为密闭空间,自然通风状况较差,机械通风十分必要。此外,通风口占路面空间较大,需考虑与其他路面市政基础设施协调好施工区域。

(2)需考虑与其他市政管线的隔离与安全性问题及后期改管的作业断面。由于管廊的寿命较长,对于燃气管道路由变化产生了限制,也对后期管道维修施工造成了障碍。敷设在管廊中的燃气管道路由很难变更,造成一些改管的困难,应考虑后期燃气管道改管的作业断面和空间。另外,输配供管分支出舱与其他舱室的交叉,尤其对于供电线路交错的情形,需着重考虑隔离与安全性问题。

(3)鉴于防恐、防暴、防盗的相关需求,建议管廊内逃生舱设置为内部可开,外部不可开的模式。天然气遇明火易燃,密闭空间易爆,外部人员投掷火种易造成安全隐患。结合天然气易燃易爆的性质,天然气管廊很可能成为反恐关注的重点部位,需采取视频监控等措施加强对管廊的保护。

(4)由于天然气管廊为地下密闭空间,在运行安全方面专业性要求最高,建议管廊运行管理者应有专业化管理经验,政府对经营资格需严格审核把关,以便保障天然气管廊的安全运行。

(5)燃气管廊阀门若设置在综合管廊内部时,阀门应具有远程开关的功能,且舱内分段应设置可燃气体报警装置与燃气管网调度系统联动。

3 针对燃气管道入廊的要求,几种可行的施工方案

分析燃气管道入廊的难点,究其原因,一是燃气本身的化学性质决定了它对安全性具有很高的要求,二是目前燃气直埋的成本较之管廊要便宜许多。目前俄罗斯等部分欧洲国家的综合管廊中较少涉及到燃气管道,日本的燃气管道入廊率较高。此外,日本在综合管廊的建设过程当中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其关于综合管廊的《共同沟设计总则》中要求燃气管道最好具有单独的舱室。目前我国的《城市综合管廊技术规范》也要求燃气管道入廊需要有单独的舱室,也是因为考虑到了燃气遇明火的易燃易爆的特性。

图1为深圳大梅沙-盐田坳共同沟大样图简图,该项目建于2007年,2008年开始投产,运营S护成本较高且有多处泄漏隐患,期间曾发生过沟内补偿器法兰连接处漏气。

图1 深圳大梅沙-盐田坳共同沟大样资料

从图1中可以看出,燃气管道相当于以箱涵的形式内衬于管沟内部,右上方设置有燃气探头。在此方案的基础上,适当优化,有以下几种可以考虑的方案:

(1)考虑将燃气管道单独以小型舱室的形式置于侧上方,管廊内一侧设置可开启检修门,在燃气管道舱室顶部的燃气阀门位置处或其他易漏点处设置井室及通风泄压口,管线巡查人员既可以从管廊内部打开检修门对燃气管道进行检查维护,也可以通过开启特定位置的上部井盖对燃气管道进行维护。这既满足了燃气管道单独舱室的规范要求,也利于维护检修。管廊内内部检修用的可开启检修门可设置玻璃屏障,方便管道维护人员在不打开检修门的情况下了解燃气管室内部的异样。

图2 第一种方案示意图

(2)第二种方案相当于在管廊上方,以箱沟的形式将燃气管道舱室作为管廊的连接体进行处理。国内目前已有类似的管廊保护方案出现过。此方案与直埋燃气管道的保护方式较为接近,因此产生的运维费用较低。此方案由于与主管廊相互独立,因此燃气管道泄漏对于主管廊的影响是最小的。

4 燃气管道入廊的前景分析

笔者认为,在武汉地区,甚至全国地区,燃气管道入廊是大势所趋,可能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及继续探索研究的成果。已建的武汉CBD中央商务区综合管廊与规划建设的沿临空港大道、三店西路、泾河南路、规划五路及规划四路的综合管廊都曾经考虑过燃气管道入廊,最终因为条件不成熟暂缓进入。2016年,中国燃气协会举办了多次关于综合管廊的意见征集活动及研讨会,关于燃气管道入廊的具体细则将会在新版本的GB-50838《城市综合管廊技术规范》中给出。综合管廊本身作为一种规范化市政管线,减少拉链路,美化都市环境的工具,在国外已经取得成效,应该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改良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燃气分会.2016年中国燃气运营与安全研讨会专题报告[R].

[2]GB50838.城市综合管廊技术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关于对《武汉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的通知》的建议[Z].

作者简介:徐小丰(1992,07-),男,籍贯:湖北随州,学历:大学本科,工作单位: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职称: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工作:技术策划、方案审查。

篇10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0.111

0 引言

建筑废弃物是指对建筑无或构筑的建设维修、拆迁和装修活动中产生对建筑物本身无用或不需要的排出物,又称建筑垃圾。目前国内外对于建筑垃圾的研究热点是减量化和再生利用。国内建筑垃圾或建筑废弃料总量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由于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建筑垃圾基本处理方式以填埋为主。建筑废弃料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建筑废弃料再生可作为渗透性和稳定性改良剂[1]。除此之外,建筑垃圾作为渗透性材料和强度材料用于国内生态砖制作,代替传统混凝土石质集料[2]。目前针对绿地存在土壤容重偏紧,渗透能力弱的问题。该研究通过对固结砂浆和加气混凝土砖两种材料进行土壤渗透性的改良试验,以期为绿地土壤渗透性改善方法和建筑废弃料减量化方式提供参考。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土壤材料

试验供试土壤采自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瀛洲生态公园,经测定粘粒含量38.41%,粉粒含量39.74,砂粒含量21.85%,固结砂浆采用抹灰砂浆落地灰实验室室内配制,水、水泥、石灰和砂的配合比分别为1:0.6:0.6:2.4进行固结砂浆的配制[3],加气混凝土块来源城市建筑废弃料。土壤、固结砂浆和加气混凝土块分别通过人工粗分和破碎方式进行筛分,获取粒径范围为0.5mm-2.0mm的加气混凝土和固结砂浆以及2mm以下的绿地土壤材料。

1.2 试验装置

1.3 土壤装填

在装填土壤之前,为防止边壁短流,在渗透柱内部均匀涂抹一层胶水和一层中砂,形成粗糙边壁表面。渗透柱底部放置10cm粗砂石,便于渗透水顺利通过。防止试验材料渗漏,粗砂石表面铺设一层土工布和2mm的中砂,中砂上部即为试件材料,试件高度为70mm,试件上层铺3cm碎石作为缓冲过渡带,减少进水对试件的冲刷破坏影响。缓冲带上部维持深度为5cm稳定水压按照设计的土壤容重,采用分层法装填,每层装填厚度为5cm,每装填完一层,在进行上层装填时将下层表面抓毛,以防止土层之间出现分层现象。

1.4 试验设计

本实验研究对象为加气混凝土砖、固结砂浆和绿地土壤。该试验采用3根渗透柱,填装混合材料分别为100%土壤、50%固结砂浆+50%土壤、50%加气混凝土块+50%土壤。由于材料渗透性不同,三根渗透柱的测量时间分别为6h、2h和2h测量时间。

1.5 实验方法

采用常水头渗透系数测量法,进行实验时保持5 cm 的恒定水头,当压管水位稳定后,在一定时间段内测量一次渗出水量,计算出水流量。测量并记录测压管的水位,计算平均水位差,同时测量进、出水温度取平均值,连续测10 次。将实验所得数据代入公式(1.1)和(1.2),计算得出渗透系数。

达西渗透定律定水头测量土壤渗透系数,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式中:kT―水温为T℃时试样的渗透系数,cm/s;

Q ―时间t秒内的渗出水量,cm3;

L―两测压管中心间的距离,cm;

A―试样的断面积,cm2;

H―平均水位差,cm;

式中:k20―水温为20℃时试样的渗透系数,cm/s;

ηT―水温为T℃的动力粘度系数,KPa.Scm3;

η20―水温为20℃的动力粘度系数,KPa.Scm3。

2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2.1 渗透性测量结果

渗透系数测量结果如表1 所示。

2.2 建筑废弃料对土壤渗透性改善效果

如表1所示,同一容重下,1号渗透柱与2号渗透柱相比,B透系数从 4.06×10-8增加至2.32×10-7。说明固砂浆可有效的增加土壤渗透系数。1号渗透柱与3号渗透柱相比,渗透系数从 4.06×10-8增加至1.54×10-7。说明固结砂浆和加气混凝土砖均可提高土壤渗透系数。

土壤渗透系数大小与土壤含水量,土壤颗粒组成、结构特征以及土壤密室程度等等因素相关。固结砂浆的配合,水、水泥、石灰和砂所占固结砂浆的比例分别为21.7%、13.0%、13.0%和52.3%,在固结砂浆中砂中占主导位置。研究表明,中砂表面光滑、无粘性、密度大、不易于压实,土壤渗透性改良效果优良。土壤粘性对土壤渗透性能影响较大,中砂加入减少单位体积上土壤粘粒的含量,土壤渗透性能增强。粘性颗粒影响土壤渗透性的主要机理是当土壤粘性颗粒较高时,土壤粘粒表面的氧原子和具有交换性的阳离子易于与水进行水合作用,水分子的羟基与粘粒表面氧原子形成氢键,阻碍水体的流动性,故土壤渗透性能减弱。

加气混凝土砖主要成分包括粉煤灰、生石灰、水泥、石膏、发气剂和稳泡剂等等。基本配方含有70%粉煤灰,13.8%石灰,13.8%水泥、2.96%石膏以及微量的铝粉。加气混凝土砖中粉煤灰所占比重巨大,粉煤灰的煤炭燃烧后的残留物,具体物理性能表现为无塑性、没有粘接能力的瘠化料。可见土壤添加加气混凝土砖可减少土壤粘性颗粒比例,提高土壤渗透性。综上所述,固结砂浆和加气混凝土块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可为绿地土壤渗透性改良提供新的思路。

2.3 两种不同材料的渗透性效果

如表1所示,同一容重2号渗透柱与3号渗透柱相比,渗透系数从 2.32×10-7增加至1.54×10-7。渗透系数减少了1.5倍。说明固结砂浆的渗透性强度加气混凝土砖块,固结砂浆土壤渗透性改善效果优于加气混凝土砖块。对于固结砂浆和加气混凝土块而言,中砂和粉煤灰是两者的核心材料。根据两种材料的特性,中砂表面密实光滑,具有紧密堆积性,粉煤灰属于内呈蜂窝状结构,所以同一细度模数下两种颗粒,加气混凝土砖块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故吸水故在吸水能力方面强于固结砂浆,就水在空隙中流动难易程度而言,固结砂浆导水率要强于加气混凝土,因导水率与土壤渗透系数成正相关,故固结砂浆的渗透系数强于加气混凝土砖块[4]。

3 结论

建筑废弃料可有效的提高土壤的渗透性。同一容重下,固结砂浆和加气混凝土块对土壤渗透性分别提高了5.7倍和3.8倍。固结砂浆的渗透性改善效果优于加气混凝土砖块。同一容重下,添加固结砂浆的土壤渗透性比添加加气混凝土的土壤渗透性提高了1.5倍。该研究通过室内试验两种建筑废弃料对绿地土壤渗透性改良效果,为绿地土壤渗透性改善方法和建筑废弃料的减量方式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李丽慧,吴永妍等.再生建筑垃圾改性粉土的试验研究[J].公路,2015,8(08):241-242.

[2]刘富业,孙南屏等.生态透水砖配合比设计方法初探[J].广东建材,2011(12):83-84.

篇11

关键词:非正规就业;灵活就业;社会保障

非正规就业对缓解就业矛盾、提供就业机会方面的作用巨大,被称为吸纳劳动力的海绵和蓄水池。非正规就业的发展有着深层的理论渊源,国内外对非正规就业的定义在名称上有所差异,国外使用非正规就业概念,国内官方使用灵活就业概念,其实质是相同的。

一、国内外研究概述

关于非正规部门及非正规就业者的理论研究源自三大理论:传统就业理论、贫困就业理论和二元经济理论。传统就业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主张充分发挥政府和工会的作用,在国际贸易中采取有利于小企业的保护政策措施,并在经济运行各方面支持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发展灵活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用工方式增加就业机会,以促进经济发展。贫困就业理论认为,贫困是非正规就业产生的根源,正是由于城市失业和贫困化而引起的社会阶层分化,才促进了非正规就业的产生和繁荣。自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衰退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实行经济结构调整政策以来,非正规部门得到进一步发展,这说明非正规就业的存在与发展反映了社会的客观需求。二元经济理论的主要代表阿瑟・刘易斯通过构建一个二元的劳动力市场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象,归纳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即由农业部门转向非正规部门最终转至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同时也可以被理解为是灵活就业的发展趋势。

国外对非正规部门就业的界定多采用2006年世界银行的表述,“以获得收入为目的,在城市地区规模较小的单位中就业,其劳动关系是以临时雇用或社会关系而不是以契约为基础的”,其定义是从非正规就业规模和雇佣方式等方面出发的。在中国一般用灵活就业代替非正规部门就业使用,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几方面(至少一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由此可见,大多数国内学者从就业群体和用工方式灵活多样性等方面出发的。

二、非正规就业人员总量及社会保障现状

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国内学者对中国非正规就业人员总量的估计存在差异,何平等认为中国非正规就业的人员规模可能超过1.3亿人,于法鸣等估算出中国目前至少有六七千万人从事非正规就业,蔡认为中国非正规就业的比重在2001年已达到全部城镇就业的38%,2004年官方公布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灵活就业者总计不到4700万人。以非正规就业形势较活跃的上海为例,非正规就业人口的比例呈平稳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的8.7%,2007年上升到了10.9%。虽然在统计总量上存在疑义,但可以肯定的是非正规就业正以正规就业的补充形式,吸纳劳动力的数量不断攀升。

中国现行社会保险制度针对人群主要是有固定用人单位的正规就业形式,对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问题,目前还未出台具有普适性的政策法规,虽然近年来地方出台了一些规定,一方面设计存在缺陷,缺乏适用性、便携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行政执行无力,对违法行为监督不严、执法不力和处罚不够的问题,使得还有很大一部分的灵活就业人员被排斥在现行社会保障体系之外。除此之外,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覆盖面小,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调查,近九成的农民工没有被工作单位的社会保险所覆盖。劳动和社会保障2006年统计数据较全面的反映了灵活就业人员及其社会保障的情况:2005年城镇就业者为27331万人,年末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仅13120万人,仅占城镇就业者的48%;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员12648万人,年末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09万人,参保率仅为11.14%。总体来说,非正规就业者往往从事的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不稳定、卫生及安全保护缺乏的工作,他们的社会保障状况亟需得到改善。

三、非正规部门人员社会保障发展路径

第一,明确劳动关系,加强非正规就业者的就业保障。签订劳动合同是就业保障中重要的一环,政府可依据《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监督企业与灵活就业者签订劳动合同,确保劳动者权益。除此之外,政府可鼓励与扶持工会的建立,利用工会谈判的优势,保障弱势群体的劳动权益;第二,明确参保项目,按照灵活就业人员的不同类型分步推进社会保险。例如下岗职工、农民工和自由职业者对社会保险具有不同的需求,应针对不用人群,循序渐进,避免一刀切造成的隐患;第三,设计制度,建立适合灵活就业人员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参保形式和缴费标准上,应根据灵活就业的特点,通过自愿和吸引的方式,实行比较灵活和优惠的政策,例如降低灵活就业者的参保门槛、降低缴费标准、实现个人账户的可携性。(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 威廉・阿瑟・刘易斯著,施炜译,《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 何平,华迎放,《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P26

[2] 丁金宏,冷熙亮,宋秀坤,《中国对非正规就业概念的移植与发展》[J],中国人口科学,2001,(6),P9-10

篇12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11-021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11.108

近些年来,城市化的进程正在迅速加快。面对新的形势,人防工程不仅有助于抵御灾害,同时也提升了城市建设的综合质量,也体现了国家对民生建设的重视。因此要进一步促进人防工程建设,就必须利用自身特点及优势,紧密结合城市建设,不断改善与提高自身在城市中的作用,体现存在的价值,谋求稳定、长远的发展,最终构筑平战兼顾、功能完善、防护能力强大的人防工程体系。

1 建设人防工程的现存问题

根据国际战略格局及战争方式的变化,为了打赢高技术、高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国家确立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1997年1月1日施行)和《人民防空工程战术技术要求》(2003年11月)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规范,提出了各个城市全面建设人防工程的要求,而在此大背景下,城市建设在落实人防工程配套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有些甚至影响到了先进城市建设理念的落实和推广。

1.1 人防建设意识淡薄,人防知识缺乏

目前,国内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国人更多的是关注经济效益及物质生活,缺乏可持续发展及统筹全局的战略眼光,忽视环境保护、人文素质、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也包括居安思危的国家安全理念。在大多数城市建设行为中,人防工程建设被视为负担,并通过各种手段回避及减少建设任务。普通民众对人防地下室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发现和监督或是发现了不予理睬。相对消防、环保等建设内容,人防工程建设的基本意识还未在人民大众中形成。

1.2 人防工程建设还处于被动和无序的状态

由于人防工程是根据上诉法规在一般城市建设开发中进行强制性配套建设的,人防工程建设本身存在一定的被动性,长期的被动性建设则带来了无序的局面,人防工程的布局存在区域性的不均衡,人防工程类型存在严重的不齐全,使得人防工程建设无法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大大降低了综合防御效能。

1.3 相关技术落后、人防设备更新缓慢

自从2000年以来,与人防相关的技术措施,设备材料等鲜有更新换代,与目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与相关企业及部门每年在人防建设中获得的利益不成正比,这导致了人防工程造价高,综合效益低的不利局面,制约了人防工程建设的发展。

1.4 相关政策不完善

城市建设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理念,从之前的节能、环保,到后来的绿色建设,再到现在的海绵城市,城市建设形态在不断完善提升,但是由于人防相关政策的滞后或者不完善,导致了开发建设者在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人防建设成本较低的方式,放弃了较先进理念的设计方案。例如:某大型综合体项目,设置了大面积空中绿化带,大面积架空的首层交通枢纽空间,体现了绿色建筑的先进理念,但是由于空中绿化带及首层交通枢纽空间根据相关人防政策规定,需要配建大量的人防建筑面积,使得建设成本及设计难度大幅提高,而面临被取消的局面。从这个层面来讲,人防建设已经阻碍了城市建设质量的提升,也势必影响到自身的建设与

发展。

2 探求完善建议

人防建设以及城市建设应当确保相互结合,在最大限度内发挥人防建设的价值与意义。从现状看,人防工程应当密切结合平时与战时的双重功能,在人防建设的全过程中都要融入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随着时代进步,人防工程建设也应当摆脱单一的建设内容,进而提升人防建设的综合效益。完善现阶段的人防工程建设应当依照如下的基本思路:

2.1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防意识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宣传思想工作方针,结合人防建设的发展需要,开展人防宣传工作以及初级中学和全社会的人防教育,保证人防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强人防宣传队伍建设,巩固和扩大人防宣传领域,加强与新闻单位和有关部门的联系,把人防宣传与国防教育、法制教育、文化教育等结合起来,使人防宣传工作更具稳定性、广泛性和有效性。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防工作及人防部门的知名度,增强人民群众的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力争做到人人了解人防、关心人防、支持人防。

有条件的城市,人防主管部门可争取建设独立的人防宣传教育基地,向民众提供参观、学习、模拟演练等义务活动;无建设条件的城市,可在人防主管部门办公场所内,争取100~200平方米的中心办公区域,设置人防展示大厅,让过往的民众感受和了解各种人防设施、设备及功能,向民众说明人防建设的必要性和原则。

2.2 完善人防工程规划体系,促进与城市建设规体系的衔接

城市防护是城市在组织经济和市民生活的功能之外的一项重要功能,而人民防空是城市防护的一个重要部分。人防工程规划应能使规划期内的人防工程建设尽可能满足城市防护需求,具有较高的防护效益。人防工程规划确定了城市在规划期内的人防工程发展水平、建设重点、布局和步骤,是搞好城市人防工程建设、增强城市防护功能的主要保证;人防工程规划应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针对人防工程做定点、定位、定量的初步要求,保证人防工程建设有序、有重点、合理的发展,避免被动型、随意性、不均衡性,减少浪费,提高工程平战利用率,有效扭转被动建设的局面,使人防工程的建设和分布呈现计划性;人防工程规划可以保证人防工程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同步、协调发展,特别是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规划保持协调一致。

人防工程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的法规性文件,人防工程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是城市建设的法规性文件,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各级人防主管部门应完善本市、本区人防工程规划,加强人防工程规划管理,抓住土地划拨的规划建设源头,明确人防配建内容,进而与地下空间规划、绿地广场规划、交通规划等各领域、各阶段的专项规划紧密结合,融入到城市规划的日常管理中,将人防建设条件作为规划审批条件之一,确实落实人防工程规划成果。

2.3 加强人防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人防科研技术研究开发力度

落实各行政级别人防机构的成立,建立健全人防机构。加大人防相关的科技人员的培养力度,根据人防事业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改善科研环境,建立现代化的人防科研、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体系,以科技振兴人防事业,紧紧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人防建设的效益和质量。重点针对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人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各地区人防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实际情况,对工程设计、维护管理、加固改造、口部处理、防护功能设置、平战结合转换、人防技术和设备、通信警报等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并设立专项研究机构及小组;研制适用于人防工程的新型材料,提高人防工程抗力,重点精确打击及其次生灾害效应的防护;加强提高现有人防工程综合生存能力的研究;加强重点经济目标防护的防护理论和技术研究。

为确保以上两项内容的实施,应从人防建设的经费中有计划的抽取一部分,作为人才培养及科研活动的运行经费,以一部分的量产换取人防工程更加合理、有效的建设效果,为将来质的提升打好基础,甚至实现人防品质提升的常态化。

2.4 遵循以人为本的宗旨,提升人防工程综合价值

新时代城市建设的核心原则是以人文本,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尽管人防工程建设的基本条件由国际环境及国家相关政策决定,但是如果偏离了城市建设的主要原则,有悖于城市建设的核心价值,则会寸步难行。

新时期人防工程建设,要兼顾战备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建设者要有全局观念和长远目光,从实际出发,贯彻平战结合方针,把城市建设和人防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城区改造、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重要经济目标等都必须与人防工程建设相结合,实现一笔投资多重效益,拓宽整体平战结合服务领域。除指挥工程外,其他人防工程类型要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为繁荣城市经济、方便人民生活服务,创造良好效益,吸引更多的建设资金,使人防工程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针对一些具有先进意义的城市建设理念及方案,人防建设不得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应积极调整完善相关政策规定,在满足人防要求的情况下,给予尽可能的配合及优待,并积极从中寻找共同点,实现人防工程的综合价值。

3 结语

根据现阶段国际形势及国家综合实力,加快人防建设步伐,做好防空袭准备,适应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要求,十分必要。各有关部门应增强对人防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重视和支持人防建设,履行人防建设的职责和义务。同时,建设者也应认识到人防工程建设的艰难性和复杂性,在不断完善提升人防功能的同时,也应紧跟城市建设的步伐,与时俱进,在整个城市建设活动中不断提升人防工程的综合价值,探寻人防工程在其他领域存在的意义,保持长期及稳定的发展,促使量到质的提升,实现人防向民防的转变。

篇13

中图分类号:S85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人们已不满足目前的生活,逐渐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现代生活中,宠物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亲密朋友,饲养宠物的人们越来越多,但人类与宠物的亲密接触,为共患病的传播提供了可能,进而威胁到了人类健康。因此,做好宠物防疫工作,就成为保证人类自身健康的重要一环,而宠物尸体处理也是保证人类健康的重要任务。

宠物的排泄物及宠物尸体是一类特殊的“垃圾”,传播疾病,污染环境。死亡的宠物很大部分都是患病的,即便是正常死亡的宠物,其携带的细菌、病原微生物对人类的健康安全也具有潜在的威胁,如不对其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很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播。

1 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农村少部分宠物尸体被掩埋,大部分宠物尸体在城市中都被作为垃圾丢弃,从动物防疫的角度看,这2种方式都是不可取的,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1.1 《动物防疫法》第十六条规定

染疫动物及其排泄物,染疫动物的产品,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尸体,必须按照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处理,不得随意处理。

1.2 掩埋

本法不适用于患有炭疽等芽孢杆菌类疫病,以及牛海绵状脑病、痒病的染疫动物及产品、组织的处理。具体掩埋要求:掩埋地应远离学校、公共场所、居民住宅区、村庄、动物饲养和屠宰场所、饮用水源地、河流等地区;掩埋前应对需掩埋的病害动物尸体和病害动物产品实施焚烧处理;掩埋坑底铺2cm厚生石灰;掩埋后需将掩埋土夯实,病害动物尸体和病害动物产品上层应距地表1.5m以上;焚烧后的病害动物尸体和病害动物产品表面,以及掩埋后的地表环境应使用有效消毒药喷、洒消毒。

掩埋是处理宠物尸体的优选方法,因为它简单、便利易行,而却污染小。但是农村宠物主人的掩埋多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无论是埋藏地点还是掩埋深度都不符合动物防疫的要求,一般是主人随意的掩埋,没有消毒措施,是一种不彻底的处理方法。宠物尸体被抛弃,一些病原体会自然死亡,但有些病原体,可以在尸体中存活1a,而其中的芽孢菌类可以在土壤中存活数年,这对环境,尤其是水源地,是一个巨大威胁。

1.3 火葬

对于城市丢弃的宠物尸体,尽管当作垃圾最终被处理,但在这一过程中,还是可能造成疫病的传播,污染水源、空气和土壤。宠物尸体上的病原微生物,大部分是共患传染病,其作为潜在的传播源,只要处理不当,环境允许,就极可能引起疫病的流行,因此宠物尸体的随意丢弃无论是对环境还是人类健康,都有严重的威胁。所以必须进行焚毁,即将宠物尸体、宠物排泄物投入焚化炉或用其他方式烧毁碳化。与此同时,火葬处理动物尸体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尚未建立专门的动物尸体焚化机构。如果动物尸体同人类尸体在共同的地方处理容易引发公众情感上的不安,引发社会问题;动物尸体在火葬过程中会产生污染物,如二噁英等。

2 建议

2.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宠物的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是预防人畜共患病的重要环节,必须引起政府和监管部门足够的重视。动物防疫监督部门应该做好宣传工作,使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与自身健康相关的知识,更好的预防可能对自己造成的危害。

2.2 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按照《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规定:宠物尸体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现在人们的意识还很淡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具体操作比较困难,所以强制对宠物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成为当务之急。为了从源头上防止动物尸体乱丢乱弃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对辖区内的宠物进行调查登记。明确养宠人的责任,使其了解处理宠物尸体的必要程序和措施。

2.3 建立宠物尸体处理报告制度

宠物死亡之后,宠物主人必须向动物防疫监督部门报告,处理方式可由主人选择,如果选择深埋,应该在动物防疫部门的监督下,在指定地点,按照法律标准埋葬。如果不是自己处理,可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代做处理,即送到动物尸体处理厂销毁。

2.4 建立宠物尸体处理厂

作为特殊的垃圾——宠物尸体,应该同生活垃圾区分处理,同病害动物的尸体处理结合到一起,宠物尸体处理厂的建立是城市发展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改善环境的一个标志,随着生活的发展,宠物尸体处理可以同新兴的宠物殡葬事业结合起来。宠物殡葬的管理应该由卫生、殡葬与民政等部门共同进行,并明确区分动物殡葬与人体火葬的不同,防止操作中引发大众的情感不安。对于活动经费,可以收取养宠人适当的费用以及获取民间资助等。同时,加大对动物殡葬服务业的管理力度,从而为该行业的发展提供导向。制定准入制标准,让有能力的民间组织参与到该项活动中来。对于那些处理不符合标准或者乱收费的参与者坚决剔除,维持行业的健康发展。

2.5 充分利用宠物尸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