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2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数学教学诊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基础差异性较大,学效果不佳
自从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的门槛大幅度降低,导致生源水平参差不齐,对教学工作造成重大影响,增强了教学难度。随着高校扩招,伴随而来的是生源的急速扩张,并且知识水平两极分化严重。并且学校开设的有些展业对于文理科目没有任何限制,导致同样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差距太大,教师无法统一施教。比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对于老师教授的内容不感兴趣,觉得太简单了。而基础差的学生又感到学习起来相当吃力,知识深度难以接受。这给教师教学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1.2学生无法理解高等数学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笔者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多年,通过课余时间经常和学生进行交流,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数学不能产生兴趣的原因在于没有认识到数学对自己今后发展的重要性。经常会有学生问学习数学有什么用,甚至建议取消数学课程。这是由于学生没能学生通过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应用能力较差。因此觉得数学课程变得无足轻重,丧失了学习兴趣,甚至排斥数学学习。
1.3数学教学与专业知识缺乏关联性
目前很多高职学校注重知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这也是很多一般院校的通病,缺乏思维方式的扩张能力。但是在高职学校中,学校的初衷就是培养以学生专业为主的技能型人才。如果不能将数学教育和专业知识实现有机融合,使其更好的为专业课程服务,便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如果不能针对不同的专业需求开展不同内容的数学教学任务,将很难满足学生需求,提高学习热情。一味的追求公式、计算、证明等知识内容,只会延续学生“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无法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1.4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现在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采用“黑板式”教学和“填鸭式”教学,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念已经完全不适用于高职教育,一味的重视解题能力和概念理论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解决专业问题没有丝毫帮助。同时,这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难题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厌烦,甚至头痛,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处于主动教学的位置,学生一直在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在课堂上高谈阔论,而学生的思想已经飞到了九霄云外,这样缺乏活力的课程,肯定让人难以接受,教学效果更是无从谈起。
1.5数学课程课时不充足
数学课程本身存在知识点的连贯性特点,如果不能打好之前的数学基础,后续课程将很难跟进。但是,随着教学改革,很多高职学校对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大大缩减了数学课时,导致教学任务紧,为了赶进度,很多细分问题没有充足的时间讲解,学生处于半懂不懂的状态,在学习新内容时由于之前的基础没有打好,导致学习更加被动。比如很多数学内容在前面讲解具体的知识理论,在后面联合实际运用时就没有充足的时间。
2解决办法
2.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分组施教
鉴于学生自身的情况,数学基础能力参差不齐,笔者认为只有树立“只求进步,不求跨越”的教学思路,才能实现学生进步的目的。因为基本上无法做到让数学基础底子本来薄弱的学生跟上基础好的学生,只有通过循循渐进的办法逐步提高学生成绩。因此,笔者建议实施分组教学。所谓分组教学是笔者长期研究与教学分析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首先把每个班级学生的基础水平进行摸底,掌握具体情况后划分为不同的小组,最后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比如要求成绩最好的学生在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继续提高,中等的学生要求完成大纲要求,成绩最差的学生要求对基本概念和公式的理解。通过分组教学,既能让所有学生成绩有所提高,又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自信。
2.2加强数学教学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提高学生兴趣
高职数学应该和普通学校的高等数学区分开来,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应该突出高职学校的独特性。传统数学教学讲究数学的严谨性和完整性,那么高职数学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帮助学生解决专业课程问题,强化实践能力。笔者建议高职数学教师注意搜集与学生相关专业有关的数学失利,比如在讲授概率内容时,可以引入经济金融方面的案例。
2.3教学过程中传递数学思想方法
这种思想是从事一切数学研究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理解,如果学生能够将这种思想引入专业知识中,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均有极大帮助。
2.4注重课堂设计,创新教学方法
高数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往往容易导致高职学生“望而却步”,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施教很难提高学生成绩,必须根据高职学生提点改革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首先,通过情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数学家的小故事,以及数学公式的来历,增加学生兴趣。其次,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把握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最后,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比如多媒体教室,通过声图并茂的多媒体展示功能,更加容易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
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发展的加快,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加,如何保质保量的完成人才培养计划,为我国建设添砖加瓦,给高职学校提出了重大挑战。面对高职教育的改革,高职数学教学一定要把握机遇,创新教学方法,彻底解决传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强化学生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保证学生就业后能够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081-02
病理剖检诊断技术是运用病理剖检解剖学检查尸体各组织的病理变化,目的在于查明动物发病和死亡的原因,以及阐明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获得诊断的依据,它具有方便快速和直接客观等优点,且也是一项操作性比较强的内容,涉及到能否掌握正确的剖检诊断程序及方法,以确保剖检效率和发现有诊断价值的病变,剖检结果应结合动物发病情况和外部检查情况才能做出剖检诊断,所以必须要让学生熟练掌握才能够灵活应用。
一、一般教学法
如果按照一般的教学方法来讲授这内容――病理剖检诊断技术,先是由教师按照教材顺序向学生逐一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然后再做相应的实训内容。由于理论和实践相隔时间长,并且学生动手能力不多,学生很快就会忘记。学习病理剖检诊断技术关键在于灵活地应用实际当中,然而这技术要求非常细心和熟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实践才能够熟悉应用。在一般教学方法中,内容与实际操作都是分开进行讲授的,学生在学习理论的时候往往感觉很容易,似乎做起来很简单,但到真正临床应用时,由于平时没有与临床相结合,他们就不能根据自己已学过的知识快速诊断疾病,有的甚至学了这部分忘了另外一部分,并且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资源整合,并且授课时没有很好结合实际案例,学生听课的兴趣不高,导致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差,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案例教学法
《病理剖检诊断技术》是以实际操作锻炼学生技能的课程,本人在实际教学中做了很多的探讨,逐渐总结出以实际案例为主题的授课方式而进行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它是为了能够共同完成一个案例而进行的实际教学。在职业教育中,“案例”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教学知识点,把知识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让学生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他们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其目的是: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完成这项任务,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去完成这项任务而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这种能力涵盖了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的社会能力等方面,而这些能力正是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所以,在职业教育中推行案例教学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方法是以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技术,最好通过学生自我总结和反思来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案例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以“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法,它让学生在实际训练和具体的活动中获取相应的知识,增进知识,大大地减短了某方面技术要领与实际操作要领的距离。只要学生通过不断地动手操作,学生的技术水平也会逐渐提高。每次一完成相应的剖检实训,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的自豪感,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相应提高。
三、案例教学法与一般教学法的对比
1.内容:病理剖检诊断技术――以病鸡病理剖检诊断技术为例。
2.本节课的知识点有:病理临床剖检技术、病理变化、注意事项、疾病诊断4个重要的知识点。
3.对象。①学生:畜牧兽医专业学生两个班甲班(50人),乙班(48人)。②教师:笔者。
4.方法:对比探讨法。
5.教学过程:在甲班应用一般教学法:具体是笔者先按往年的教学模式,即按照教材顺序一一讲授,让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基本操作流程及注意哪些事项。然后再具体安排实训内容,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亲自来操作,老师作为指导,在实训过程中检查学生掌握技术的程度。在乙班应用案例教学法,在开始学习各个知识点前,笔者在讲授前:先将班级学生分组,并布置相关任务,然后让学生观看自己预先准备好后的病理剖检技术案例视频,然后每组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在该案例中用到了那些技术,以及操作过程中注意哪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笔者再进行解释和总结。通过对于本内容我安排临床实践,然后测试两个班的四个重要知识点掌握的程度。
6.结果及分析。①掌握知识要点及结果。②结果分析。从上面的表可以看出乙班学生掌握相应知识点的人数要多于甲班相应知识点的学生人数。产生这样的结果其原因是在两个班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7.结论。通过比较得出案例教学法更有效地促使学生学习,并且掌握相应的知识,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四、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体现的作用和优势
1.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师只是作为指导作用。一般教学就是老师在讲台把学习的内容全部讲授给学生,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来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而案例教学却是恰恰相反。
2.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以案例为教学体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可以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该如何操作,教师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以任务为目标促使学生的学习。教师对案例操作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明白这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他们就会带着任务和目标去学习。学生明白了要学习哪几项技术,学会了以后能完成什么任务,就会在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学习。
4.案例教学能够融合每个知识要点。案例教学如同一条线,将单个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学生在自己操作的时候,不会忘记或遗漏自己学过的技术要领。完整的案例操作比文字口述内涵丰富,不但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关键技术,还让学生就是身临现场的场景。
5.案例教学有学以致用的特点。案例教学法打破了原来为了教材而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按教材顺序进行授课,而是以相配套的案例为项目,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具体案例的操作上,把要学习的内容融入到具体案例中来讲解。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学以致用,在应用中学习。
五、案例教学法的总结及自我反思
1.案例教学不是任何情况都能够适应,不同的课程或内容它们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操作性、实践性强的内容,应用案例教学法都会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宜这种方法。对于某些理论性较强或纯理论性的内容不宜采用这种方法,否则使学生有一种“牵强附会”的感觉,导致影响教学质量。
2.采用案例教学法时,一定要计划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案例的确立不是一件轻松随便的事,选择案例的依据是单元中的知识点,在选择的过程中尽量包含每个知识点。首先,案例要包含全部教学内容,并且有机地结合各项知识要点;第二,案例的难易程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第三,案例能让大部分学生所喜欢,且要不断更新案例,以适应现代中职学生求新求变多种思维的需要;第四,在实施案例教学时,在分配给学生任务时,一定要把握好主题和时间,决不能因为这个而影响到教学进程和效果。当然,进行课堂教学的每个案例可能不一定面面俱到,教师应该对案例进行拓展和延伸,结合学生以后可能遇到相类似的问题,举一反三,能够应用该技术解决相应的问题。
总之,案例教学法不仅教学目的明确,而且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通过在教学中的探讨与实践,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人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进一步总结并大力试用推广。
参考文献:
[1]侯冬青.“多媒体课件制作”案例教学法研究[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7).
引言
在新课标实施以来,初中数学教学课堂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下实现高效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和实际应用。下面探讨初中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理念
何谓“有效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的教学。主要指的就是教师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能力,在特定的课堂范畴和时间范畴里,用尽可能少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学习效果,并实现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1]。
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具有现实意义,且富有挑战性的。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交流等教学活动,还要创设有趣的数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原因与必要性
初中数学教学应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课堂上每位学生所接受到的东西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和个人接受能力问题,会导致学生对一堂课接受的程度不同,有的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而有的学生却没听懂,这种接受差异的悬殊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课堂时间少,或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又一重要因素。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模式、手段和方法,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下,全面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科目,初中数学与其他科目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客观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使之更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改革的基本需求。因此,在现今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很有必要的,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
三、提高出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为了解决现阶段普遍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高。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如下。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地开展分层次教学。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不是针对少数人的教学,要求“人人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每个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初中数学教学采用的是教条化的统一授课模式以实现公平公正。但是,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长环境和自身不同的智力发展状况、兴趣爱好,使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如仅仅是为了追求群体间的公平,必然会影响有效教学的开展。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人为本地开展数学教学,分层次地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练习与作业、考核与评价等,将学生的数学水平分成几个等级,因材施教。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融洽的师生关系,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可以使学生敢于提问,主动参与。因此,在初中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使课堂不再枯燥乏味,改变学生在课堂中容易出现的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性质”时,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长方形,让学生归纳长方形的性质,然后在长方形上添加线条,继续让学生总结,利用多媒体将添加线条的长方形变换成不同的平行四边形,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图形中归纳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牢固掌握新知识。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对各种问题做到基本了解,强化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面对学生发出的疑问,教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从分析问题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自己寻找答案[2]。
(四)实施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将各个教学环节与多样的评价方式相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爱上数学学习。
结语
新课改为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了重大的改变,为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模式的展开提供了新思路。只有不断地创新、探索,有效教学理念才能为初中数学教学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104-01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新课程改革以来,在贵州省桐梓县广大初中数学一线教师在反复探索和思考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学校领导考核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笔者通过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业务培训和优质课比赛,体会深刻。在这里,有关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做法笔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笔者借此机会与大家交流分享。
数学是一门结构严谨、抽象性强的学科,同时它又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在农村中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面对一批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笔者总是想方设法,付出了许多心血和汗水,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去辅导学生。这样的艰辛劳动,让乡下的孩子们学好了数学,顺利地考上了高中,切实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初中数学一线教师,笔者平时引发学生的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农村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教会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笔者任教的学校位于黔北边远乡镇---桐梓县木瓜镇水坝村。学生均来自农村。近三年来,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有所提高。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来与各位交流自己的工作经验,这些做法仅供大家分享和参考。
第一: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笔者课前认真备课,努力学习课标,深入钻研初中数学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详细了解学生情况,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本人对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的性质和图像,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三个判定定理等重点章节有目的、有梯度、有层次的训练,要求学生多做题目、在解题中去深入理解和掌握。在备课这一个环节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是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同时还要了解农村中学生心理发展中的个别差异。笔者在水坝中学教数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提高了初中数学教的学的质量。
第二,在平时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在讲新课前,笔者都要花几分钟复习,然后再导入新课,运用生动、形象、精练的语言,同时举出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例子来讲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讲解过程中,笔者配上工整、美观的板书设计,让同学们边听边看老师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在每讲完一个典型的数学例题,笔者喜欢找1----3道相关数学习题供学生练习,同时我对班上的差生还要个别辅导,尽量让他们搞懂、学会解题。另外,笔者个人的教学经验是课堂上善于利用生活环节、课堂环境中的实物充当教具,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对于课堂上精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的同学,笔者就提问让他回答,目的是让他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讲完课之后,老师要小结本章节的知识要点,最后记住一定要布置书面作业,严格要求全体学生按时去完成。课后,笔者还要认真撰写好教学反思日记,总结教学中的得失,对教学中不足的地方,还要改进。
第三,笔者在辅导学生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笔者充分利用晚自习时间,集体辅导和个别答疑相结合。笔者针对学生在作业方面和单元检测中错误多的题目,找出来在班上集中讲解,分析试题运用到数学公式、概念,定理,以及教会大家用正确的思维和方法去解答。有的同学智商不高,在作业和考试中出错偏多,笔者采用个别答疑辅导的方式去解决。这样,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班上数学成绩好的优生,笔者鼓励他们选择合适的课外参考书籍去拓展学习,老师同时也要指导他们提高,积极组织这些同学参加学校的课外兴趣小组学习,动员他们参加县级、市级和省级中学生数学竞赛。
第四,笔者在数学作业批改方面做到及时、认真的工作态度,并且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有评语记载和符号痕迹。对于做作业认真、书写工整、正确率高的同学给予表扬,号召差生向他们学习。同时口头上单独找差生谈话,分析他们数学成绩不好的原因,作业出错的地方,单独辅导,让差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笔者明确告诉学生:数学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一门技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要求差生平时多下功夫,努力学习数学,在课余时间主动去请教老师和同学,平时多花时间去做数学练习题。通过笔者的耐心指导,加上学生自己的努力,差生也在进步。我做好了培优补差的工作,班上的数学平均分数提高了,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有所提升。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方法,思想是目前中学生需要经历较长的认识过程。比如:函数、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的解题方法。笔者通过研究函数的性质、了解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结合课标要求,尽量讲懂函数概念,使得学生能够在操作层面认识和理解函数。
第五,在初中数学教学评价方面,笔者重视单元测试、月考,半期和期末考试。由于评价的指导思想和测验手段的不同,笔者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学,评价的作用又在惊醒诊断、激励、反馈和调控,保证我校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每次考试之后要做好质量分析。比如:一道几何证明题,学生得分、丢分的现象都要去分析,思考学生在解题中运用到的方法是否恰当。填空题方面,命题人主要考查了学生哪些数学知识要点,公式的灵活运用。学生正确率达到的比例等方面都要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总之,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很多,笔者建议大家结合新课改文件和课标的要求加强教学业务学习,结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这样,农村初中数学质量的提高还是有希望的。
参考文献
[1]李建才《初中数学教材教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1月第一版.
数学是初中的基础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师应创新教育理念,运用各种方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一、更新教学理念
传统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具有绝对权威性,是课堂教学的主宰,教师安排学生的学习全过程,旧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学习,缺少学习主动性,不会自主探究,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充分肯定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结构,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生活中的图形”教学,让学生走上讲台,描述各样的几何图形的特征,学习点、线、面的知识,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关系,鼓励学生设计画图,举办展览,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为性格比较内向、不敢发言的学生提供大胆表达的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机械单一,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很难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融入多种手段,构建精彩课堂,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造生活情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探究解决问题,例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立体图形,学生一目了然,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化静为动的画面展示,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初中数学教师在新课导入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师要把多媒体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科学合理使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尝试多元化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延伸,应试教育下,教学评价过分重视考试成绩,评价形式单一,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表现是平时的测验和期末考试,对学生的评价体现在一张试卷上,一张试卷决定了学生的个人素质,评价只强调选拔功能,忽视综合功能,不公平的评价方式遏制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注重考试成绩,忽略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优秀能力和技艺被埋没,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初中数学教师要创新教学评价方式,采用动态化、多元化的全面评价方式,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包括学生的参与意识、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语言交流能力等,以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予以恰当的评语。
总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师鼓励学生参与活动,为参与者提供了交流的机会,教师把任务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供给学生实践机会,加强自主合作学习,教给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应用学案教学模式呢?下面就来谈一谈初中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用。
二、初中数学学案教学模式构建以及运用的研究
(一)初中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构建
学案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并能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学案教学是一种激发和调动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也是高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策略。初中数学学案的构建有六大部分组成,学案的编写分为三条路线即知识线、学法线和能力线,其中知识线为明线,学法线和能力线为暗线,以知识为主线进行学案编写,将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贯穿其中,使得知识线、学法线和能力线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最优的教学体系。学案的构建一般分为:课前诊断预习—设置问题情境—自主探究活动—例题点拨精讲—知识拓展延伸—学习反馈评价。
1.课前诊断预习。课前诊断预习重在诊断和新知有联系的旧知以及对学生掌握的情况,是学情的诊断补偿,可选择基础的填空题、选择题,让学生在课前提前完成。其次,教师还要主动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了解学生的方法有调查学生、学生质疑、小组汇总。通过了解学情,发现问题,进而进行补偿教导,为新知的学习扫清障碍,有利于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2.设置问题情境。设计的教学情境以“问题”为导向,学案教学要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创设丰富的、有内涵的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提出问题的意识,是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推动力。教师只有设计了较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才能培养出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而一个成功的问题设计必须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否则就难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也就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空间。
3.自主探究活动。自主探究活动就是开展多种多样的有创意的活动,引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勤于动手动脑,通过积极有效的活动,探究学生学习的任务,活跃课堂气氛,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交流讨论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数学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时,一定要控制好讨论的规模和速度,切忌长篇大论,要短小精悍、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在讨论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集中解决,使教师真正起到主持人的作用,适当补充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思考、人人体验、人人有收获。
4.例题点拨精讲。例题点拨精讲就是要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和有效的条件下,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在课堂上反馈的疑难信息,注重学生认知方法的传授,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有更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高妙的教育机智,更精湛的业务水平。所以在讲述初中数学问题时,数学教师可通过点拨和精讲来处理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
5.知识拓宽延伸。在讲授完一堂初中数学课后,要注意课堂练习的巩固,它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补充和完善。课堂练习要紧扣目标、现场训练、限时限量,教师要做好学生个别辅导工作,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方法和技巧。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对于学生的应变能力的培养、开拓思路、活跃思维等都是非常有益的。
6.学习评价反馈。学习评价反馈是知识的运用和升华,通过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检测题目,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加强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技能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潜能,升华学生的理性认识。
一、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数学目标性教学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课堂作为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展示自我、养成自我学习的主要渠道。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的要求下,目标性教学策略应运而生,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知识,转变原有教学观念,明确教与学之间的主导和主体关系,将“学生第一,老师第二的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课堂。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首先对新课标下初中教学目标性教学进行了概述,然后讲述了初中数学目标性教学的原则,最后讲述了提高新课标下初中教学目标性教学策略的几条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目标性教学概述
新课标形势下,初中教学正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濒临淘汰的边缘,特别是“重教材、轻学生、重教法、轻学法”的教育方式很难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了“教师讲门道,学生看热闹”,“一听就懂,一问就答,一答就对,一考就垮”的不良现象。而目标性教学策略以学生为本,借鉴和吸收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成果和国外现代教育理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目标性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学生自我学习和分析思维能力,更为强调学习目标和评价,注重反馈和评价作用。目标性教学有一套定向的目标程序:目标定向实施教学形成性检测反馈校正平行性检测。初中数学目标性教学由四个基本的观点组成:学生观、差生观、教育观、和评价观。目标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其基本要素包括:制订教学计划、展示教学目标、依据内容要点安排教学过程、依据能力层次选择教学方法、利用观察,提问、检查作业、测验、考试等评价手段评价学生。
三、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目标性教学原则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目的性教学应该考虑老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层次性、科学性和持续性为原则,结合教材内容,紧贴学生实际,并且联系教学实际,形成统一化的教学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1.数学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并且贴近学生实际
目标性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不同的学生之间具有个体性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个体差异性,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制定层次性的教学目标,将学生摆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掌握相应的知识。比如,在教学“勾股定理”和“因式分解”的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分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要求不同的掌握程度,有效体现目标层次性的教学方式。
2.数学教学目标具有科学性,并且和教材相结合
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广大教学工作者应该实际教学过程中积累总结相应的教学观念,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学包括老师和学生两方面,教师应该明确自我位置,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并且制定科学性的教学内容,开展灵活性强、针对性强、时效性强的教学活动,预备好相应的应急预案,提升教学水平,切实处理好各种目标性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实现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双方面提升。
3.数学教学目标具有持续性,并且联系教学实际
目标性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持续性,贯穿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持续性教学要求以课堂教学为目标,更重要的是将学生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升到一定的程度。教师在制定数学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主体为核心,将学习能力的培养分布、分点的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却,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教学目标的持续性还体现在教学之外,学生应该将学子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用知识指导生活。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解题思路,学生应该以发散的思维理解知识内涵,提高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新课标下提高初中数学目标性教学的几条措施
1.构建健全的备课模式,实行以素质教育为体系的目标教学模式
健全的备课模式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特别是在先进的目标性教学体制中,备课更是重中之重。传统的备课模式以教师为主,只是教师单方面的通过教学大纲来设计课堂内同,很难做到群里群策,所以在目标性教学模式,以课题组为单位,建立健全的备课流程,一个健全的备课模式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健全的备课模式,首先按照数学教学大纲进行事先分工,每一个教师制定一部分备课内容,然后通过大家在一起说课进行集体讨论,找出备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集体讨论,探究教学规律,根绝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拟编训练题,深化学习目标。最后,每一周都要定期进行讲课、听课、评课活动,并且对教案进行存档。目标性教学是为了素质教学而准备的,以教授知识为目标,要求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性和情趣性。一个健全的教学模式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并且通过变式训练来破除机械重复的作业练习,让学生通过最简单的练习来掌握知识,进行知识归纳总结。此外,老师还可以课堂考试或者小型问答来反馈调控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制订教学计划包括两种表达方式:文字表述式和列表式,前者可以归纳成计划档案,后者按照时间顺序制定教学方案。教学目标展示是营造良好课堂环境的重要措施,就时间来说,可在课前或课中,课后展示。就方式来说,可分低,中,高年级学生分别采用简单明白的语言提问和出思考题的方式展示。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初中数学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过程,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互相配合互相转换的规律,形成 有张有弛,变而有序的课堂教学节奏。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根据学生能力层次制定教学方法,只有在了解了学生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而达到教学目标。利用观察、提问、考试和测验等方式不断校正学习途径和目标,促使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3.改善调控教学模式,构建良好的评价体系
改善调控教学模式首先要建立良好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评价体系不仅是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而且要对教学手段和学生状态进行评价,形成一个反馈系统。评价体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健全的评价体系包括四个阶段,具体流程如下图所示。
前提性诊断性评价主要对学生认识和情感前提特性进行评价,是目标性教学的补偿和保证。在课堂开始的几分钟,通过前提性诊断性评价,可以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一个大概了解,前提性诊断性评价包括提问、板演、小测验等方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课时形成性评价主要是确认、强化教学动机,寻求教学带来的问题根源,促进教学结构的全面优化。教师可以通过看、听、问等方式检验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单元形成性评价包括三种方式:教师评价方式、学生自评方式和混合评价方式,通常情况下,第一次单元形成性评价要求进行教学目标的校正,对于普遍性问题进行集体性校正,对于部分为达标的学生进行补偿教育,其方式有:根据学生自我错误进行变式练习,针对性进行单独的教学补偿,调动学生之间的积极性,通过互相批改作业来实现教学目的。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业余时间,还可以采取课外辅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最后达到教学目标。
4.构建档案建设模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体制
构建档案建设模式要保证档案建立的原始性、完备性、连续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从教学实际出发建立学校课题组档案和班级档案。学校课题组档案包括三类:基础类档案、过程类档案、成果类档案,基础类档案包括教师基本情况表、学生基本情况表、学校年度计划表和子课题实验方案,等等。过程类档案包括学生成绩表、课题组集中备课记录、主要会议记录、重要活动记录,等等。成果类档案包括教师成果和学生成果,等等。班级档案要做的细致明确,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归档,定期进行老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
五、结语
目标性教学是在新课标形势下的重要教学手段,已经引起了广大初中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关注。目标性教学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而且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初中数学教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196-0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基础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此过程中,课堂教学成为了变革的主要阵地,这就使得对课堂教学达标程度做出相应价值判断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也需有所改变和侧重。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概述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1]这就表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必须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下,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和价值要求,采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手段和方式,客观公正地对整个课堂教学系统中教的过程、学的过程以及教学互动过程做出价值判断。
课堂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而遵循“发展、创造”的理念,把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作为一项不断发现、提升课堂教学价值的创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发展性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还能使学生既学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学会用数学思维来正确认识自己,数学素养不断提高;还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反馈信息,从而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学习策略;还能用动态的视觉来导向、调控、管理、激励数学教学活动,使其朝有利方向发展。
二、反思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我国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经历了一个由迷惘到逐渐明朗的过程,但在实践中反思此过程,笔者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一)评价标准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一直采用理论演绎的方法,即以一堂好课的标准为出发点,把其逐步分解成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最终形成一整套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虽然该方法在强调指标独立性和体系完整性方面有一定的优点,但由于只有演绎没有归纳,缺少对教师、学生、一线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以至于评价标准实际应用不强。此外,评价标准还具有模糊性。比如说,很多人都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之一。但到底什么是“有效互动”?这本身就是一个无法明确界定的问题,以至于争先恐后、小手如林、热热闹闹等成为了有效互动的新形式。
(二)评价主体
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谁说了算?最常见的是评课的专家学者、教师说了算。教师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教师的教学反思、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对自己的评价,家长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被忽略掉了。此外,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表现谁来评价,最常见的是教师一个人来评价。学生的自评、互评没有充分发挥合理的功能。这些都使得评价主体出现了单一化倾向,不利于评价的客观公正发展。
(三)评价方法
受西方实证化的教育评价方法影响,我国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在走着“实证化”、“定量化”的道路,即在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客体的教学进行赋值式或等级式的定量评价。从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好像很科学、很公正,但实际效果并不乐观。教师和学生从单纯的等级或数字中并不能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无法有效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因而,力求做到定性和定量的有机结合是必须的。
三、构建发展性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一)评价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因而初中数学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要站在学生全面发展的立场,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个体差异,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不应局限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因此,发展性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在于使教师在每一次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得到反思和改进,不断追求真正体现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策略,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体现发展性和客观性原则。初中数学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要强调用发展的眼光来客观评价主体的行为,重视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讲究评价标准的合理、可行,评价方案实施的透明、公开。
(二)评价体系设计
评价要点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纲领。其评价点主要表现在:①整个课堂教学是否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可观察或可测量的教学目标;②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③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初中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关系着课堂教学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主要体现在:①教师所安排的教学内容是否围绕、反映教学目标;②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符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③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是否熟练,能否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主次分明;④例题、习题、作业、课堂小结等的选配与讲解是否科学合理。
(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互动三个方面。教师的教: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将教学目标具体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②教师能否对其课堂教学内容做到讲解熟练,举例恰当;③教师能否根据学生的表现和需求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与策略;④教师的教学能否做到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需求;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及时,是否有针对性;⑥教师能否把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使其结构严谨,深浅有度;⑦教师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能否做到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拖课。
学生的学:①学生能否明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参与状态;③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④学生是否善于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表述数学问题,并愿意对其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⑤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具有自我反思的习惯。
教学互动:①教师能否根据不同的情况,恰到好处地向学生提出各种与数学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并对教师的教学做出及时地反馈;③整个课堂教学是否真正体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课堂气氛是否活跃,课堂管理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4)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运用得当与否,关系着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的效果。其评价点主要表现在:①教学方法是否与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符合,是否有利于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②教学方法是否与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相符合,是否表现出由浅入深、因材施教;③课堂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④所采用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否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是否有利于宽松、愉快的数学教学、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
(5)教师素养
对于教师素质的评价,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体现在: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坚持教书育人的思想理念,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②教师的整个课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全体学生发展的需求;③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清晰、流畅,教师的教学体态是否亲切自然、庄重;④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否有着积极的数学教学情感、态度、体验。
对于初中数学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棘手的、不断生成和变化发展的问题,它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因而笔者在这里只是对其进行一个尝试性的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中还需做出不懈的努力,使其不断得到改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6-0089-02
一流的教育需要先进教育理念的支撑。新课程明确提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新的学力观。
在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上,课改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以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学生发展为基点的“三角形”课程理论,从而结束了课程在“学生中心”或“社会中心”与“学科中心”之间的“钟摆”现象。新课改中,进一步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培养目标,强调学生的素质处于不断的发展状态。这种教育思想的着眼点是学生的“发展”,与“学生中心”、“学生本位”教育思想有着明显不同的侧重,它是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在根本利益和价值体现上的统一。
在培养要求上,课改提出了“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要求,新课改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要“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据这种精神,学校及时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学力观念上,课改提出了关于态度、技能、知识三元合一的基础学力模型,从而结束了重知识还是重能力或者重态度的片面理念。在总结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新课改对学力内涵进行了再认识,构建了基础学力模型基础上的、以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为内涵的、再生性强的教育体系。基础学力的核心第一是学习态度,是否肯学、爱学是决定学业成败的关键;第二是学习能力,学生要能够自学、善于学习;第三是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作为态度与能力的载体,它也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发展性学力是指学习主体为主动适应迅速发展的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自我素养、持续发展的态度、能力与知识的集合,包括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并包括具有作为发展能力载体价值的再生性强的知识,特别强调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创造性学力是指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学习主体所具备的探求态度、批判与创新能力,以及开放而多维性的知识的集合,包括以创新精神进行探究、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能用批判眼光进行学习与理解的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特征的能力,以及对知识开放性、多维性的认识。在这三位一体的新型教育模型中,三要素并不是处于同等地位,这是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会实践、能创新为根本立足点的。
初中数学教学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对于深化初中课改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狠抓教学要点的举措,是落实学生基础学力培养的重要内容。目前,初中课改正处于关键时期,以培养学生基础学力为目标的数学教学模式,无疑是深化初中数学改革,落实相关改革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学力在一个人成长中的作用,重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学会求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近几年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就培养初中学生的基础学力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现作如下阐述:
一、创新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
关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力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在,也要关注学生的未来;不仅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要强调人的学习后劲与持续发展。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因此,初中阶段要把学生学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作为课堂改革的核心——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堂设计,努力把学生培养到“会学”的境界。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是落实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这就强调初中数学教学,要基于课改精神,立足“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进行新知识的思考和探究,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要遵循大纲要求,合理整合教学内容,进行探究性或合作式等一些类的教学模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创新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教学情境的创新。教师在情境的创设中,要基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利用有效的教学情境,去调动、启发学生思维活动,以强化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认知、自我获取的能力。
二、狠抓知识要点,强化“自学、议论、引导、创新”
初中数学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狠抓知识要点,强化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注重发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开放生成的课堂教学特征,在优化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学力。本课题所构建的课堂模式不仅是一个简单传播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知识的再生产过程,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既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意识,同时也要转变教师观念、全面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引导的辅助作用,精讲课程内容,巩固基础知识的应用和拓展,并配以相应的学生练习,这种师生“精讲多练”的方式,对于优化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精讲的过程中,不是僵化的知识传授,而是基于探究性或问题式的教学活动,以互动交流的方式,实现课程内容的讲述,这种模式下的精讲,突出了教学的自主性和创新性,适合于初中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同时,教师的讲要利于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诸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以明确好教学目标,这便于系统性教学方式的形成。
三、激励学生的自我总结,强化自我基础学力的认识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内容的接受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激励学生自我总结和反省,以强化学生的自我能力的认识。学生要针对自我学习的表现,诸如课堂反应、活动探究情况、作业情况等,进行自我学习状况和状态的总结,以及时发现自己能力上的不足或缺失,这点对于落实培养学生基础学力,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自我总结报告,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以引导学生“快乐的学、积极的学、有能力的学”,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而且强化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些都为初中数学教育的改革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多元的评价体系,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基础学力推波助澜
在评价准则上,课改提出了四大转变:一是变学业评价为学力评价。学力内涵的突破必然引起评价内容的转变,而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突破要求我们扩大评价领域,建立包括认知的、技能的和情感的,兼顾态度、方法和心智发展以及人格等方面的多元化评价模式;二是接受性评价与主动性自我评价相结合。改变单一被动的评价形式,建立既来自教师的接受性评价,又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自我评价的新型评价体系,以增加评价的丰满度。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这种二维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三是变终结性评价为全程性评价。
在评价形式上,为严格依据评价准则,并进一步贯彻于整个评价过程中,新课改提出了多元化的评价形式:课堂教学即时评价、学段终结性评价、等级考试、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学分确认等。这些多元化的评价形式,以往我们虽然做了,但显得很不够,尤其是课堂教学即时评价,即随堂的教学评价,它包括对学生提问和答问评价,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以及阶段性、单元性考查等。日常性、阶段性考查要控制好频度、难度和采用适当的形式,注意发挥对学生情况的诊断功能,也可以建立学生个人学习档案,因为学生个体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功能,就必须做到及时将评价结果记录在学生个体学习档案之中。
随着我国课改的不断深入,基于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已成为初中课改的重要内容。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基础学力,诸如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都是全面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方面。在数学教学中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采用分类比较、经验总结、探索法、发现法等开展实践研究。如经验总结法:
1.根据自身上课实施的情况不断总结经验。
2.在听评课活动中采纳对自己的课题研究有帮助的意见、建议或者方式方法。
3.认真学习经过验证的先进教学和学习经验。
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学力的培养,需要立足于“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并基于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展互动式的探究性教学,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基础数学学力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钟坚红.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0,(9).
(一)课程改革的客观诉求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发展纵向深入的应然需求,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价值虚化、目标弱化、内容窄化、实施僵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悖于以学生为核心课程理念的践行,而且桎梏数学本质凸显,严重弱化了数学的育人功能,影响了生师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提升。基于问题解决,不少人士都积极投身于基于本土化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究。江苏省洋思、东庐中学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探索的自主教学模式,既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尽管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论文、案例数以万计,但因山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水平相对薄弱,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何引导县域初中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二)县域初中数学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旬阳县地处陕南山区,辖22镇,现有初中、九年制学校29所,初中数学教师200余名。一直以来,我们以校本研修为抓手,立足县情,大胆实践,开拓创新,总结出行政推进、统筹资源、校际合作、活动引领的校本研修经验和三模四载研修方式。十一五期间,在充分调研分析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申报立项安康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探寻出创新课标教材学习方式、启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资源整合工程和探索建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等三项策略,引领全县数学教师积极建构人文化生态课堂,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由讲堂向学堂转变,努力探寻课堂教学与远程教育资源的最佳切合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尝试将学科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经过反复探索求证、筛选提炼,构建了具有开放探究特点、能充分体现生本理念和人文和谐的三部五环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消除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盲区和死角,极大地增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建构了覆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库。然而,由于参研教师教育理念、施教水平、教学环境等良莠不齐,致使成果生成参差不齐、普适性受限、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效度受阻,难以适应课标教材变化和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学科研修方式、提升研修品位、实化研修价值、强化研修目标、深化研修内容、活化研修策略,解决课堂上过于追求热闹,忽视教学绩效,过于倚重现成资源,忽视个性化创新,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数学素养有所降低等问题,已成为数学学科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本课题研究是对《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自然延伸,重点围绕前期研究所探索建构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和课例研究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引导县域初中数学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具有县域特色的轻负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助推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体优化,促进师生数学素养质性提升。
三、课题名称界定及解读
本课题主要研究义务教育第三学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有一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制定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策略,即:有效果的计策、谋略。在此特指有效教学策略,即: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in class)最初起源于20世纪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并在杜威实用主义教学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核心指向为有效,即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下运用一定教学策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师生双方都能获得最大进步与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假设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目标
1. 合理移植嫁接洋思、杜郎口经验,建构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框架和各类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学科教师突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实施低效化瓶颈,促使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步入规范、高效的快车道。
2.探索符合课改理念要求,能强力推动学科校本研修深化的课例研究基本模式,引领学科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有理、有效助推自身的专业发展。
3.探索建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利于初中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数学学习方式,助推学生在善学乐学的轨道上良性运行,使人人都要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理念得以优效落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4.不断完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与管理机制,推动高效课堂建设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1.研究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六课型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模式。建立覆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库。
2.研究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学习策略,探索优化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
3.研究初中数学课例研究基本模式,探索提高课例研修质量有效策略。
4.研究构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运用与管理长效机制。
(三)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假设:针对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建立科学、系统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操作体系,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培训,改革课堂教与学行为,建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模式,促进师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2.创新之处
(1)构建三部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所涉及的六类课型教学设计进行统摄性研究,从而规范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设计针对性、有效性。
所谓三部五环教学模式,即按照教学设计问题化,教学过程活动化要求,以问题为载体,活动为依托,以整体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实现学、思、习、行等智力条件和情、意等非智力条件达到高度统一。终极指向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按照问题诱导、自主探究、交互评价三个部分横向展开,具体实施则按照导、探、变、结、展五个环节纵向延伸,从而架起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之间的交互桥梁,扬 生命灵动之帆、行知识探秘 之船,体现在文本上,则按 问题情境、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及媒体运用三栏并行、横向贯通,且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问题诱导,探究新知(探)变式训练,巩固新知(变)全课小结,细化新知(结)推荐作业,延展新知(展)活动序列展开。从而支撑起课堂教学的基本架构,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的部件和要素。
(2)作为有效课堂学习引擎式 学习指南,既规避了因预习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符合以学定教理念,层递性问题序列利于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在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与教学设计有效对接,不仅有利于减负增效,而且有利于学科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3)案(课)例研究模式为学科教师深度关注课堂教学细节优化提供了操作要领和技术支撑。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助推初中数学教师施教水平提升和专业化发展为重点,探索适合初中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和学的模式。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诊断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
2、行动研究法。以实践研究为主,动态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3、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技术路线
采用 统一要求,严格标准;分校承担,责任到人;加强引领,通力协作;分步实施,循环递进的研究策略。
1.形成上下沟通的研修共同体。本课题以县师训教研中心组织由片校学科教研(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和有代表性初中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的研修共同体,共同研究课堂教学有效策略设计、跟进实践、优化提升。
2.聘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学科专家,成立由县域初中数学教学骨干教师参与的指导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策划指导、流程监控。
3.在课题组指导下,县、片、校数学教研组围绕总课题,开展子课题研究。
4.边研究边改进,因需开展课例研究、课堂观察、难题会诊等系列活动,推进课题深入研究。
六、研究过程及操作策略
(一)课题研究时限及阶段划分
本课题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2012.9---2015.9)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92013.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和文献法。重点工作如下:
(1)拟定调查问卷,对全县初中数学教师和有代表性的学校学生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
(2)制定研究方案,初步确定研究框架,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3)召开课题开题会,进行子课题研究任务分解,完成实验校的布点。
2.实施研究阶段(2013.92014.6):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和比较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课题负责人编写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设计基本框架要求,主要参研人员按照统一要求分课型编写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导学案样例。
(2)各子课题负责人在总课题的引领下,根据各自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分年级、按章节开展优化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编写实践研究,聚焦课堂,开展学案导学实验探索,并在比较实践中修改完善。
(3)修订《旬阳县初中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制定《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4)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完善阶段(2014.72015.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分册形成课堂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汇编,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2)整理校本教学设计案例、制作课堂教学实录光盘、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报告等,按照分工安排完成相应任务。
4.应用推广阶段(2015.9):本阶段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于文献法、调查法。主要工作如下:
(1)按照《旬阳县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和《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实践探索、修改完善、优化提升,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普及共享。
(2)按照个人申报,片校筛选,县级展评的程式,组织优秀成果评推,特优成果推介参加上级成果评选。
(二)具体分工序号研究
七、成果预期及呈现方式
1. 成果预期
(1)建立完善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题教学有效性策略,主要包括:有效设计策略,有效实施策略,有效管理与评价策略。
(2)建构描述性概念课、推导型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活动课等六种课型课堂教学模式。
(3)建构导学案设计基本框架和学案导学实施策略。
(4)修订完善初中数学课例研修基本模式,引导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有效开展课例研修。
(5)形成覆盖初中数学学段的课堂教学资源库(包括:章节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
2.成果呈现方式
(1)阶段性成果
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实施方案
③《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④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窥(论文)
⑤《初中数学学案导学课堂教学实录》(光盘)
⑥《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教与学系列成册)
⑦《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研究报告
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论文、叙事、反思集》(装订成册)
(2)最终成果
①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窥(论文)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结题报告(报告)
③《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见阶段成果)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夯实责任
本课题研究是在县师训教研中心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本中心及时成立由中心主任担任组长,课题负责人及各初中教研联片组长校校长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课题研究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协助课题负责人做好参研教师的选定和研究进程的督察。成立由课题负责人担任组长,主要参研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实施组。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课题选题、申报立项,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参研人员的选定,负责子课题选定及任务分解,承担对片校参研教师的业务指导,负责对课题研究技术路线的跟进调控。各片区数学教研联组协助实施组负责辖区所承担研究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督查、成果收缴、展评遴选、汇总上报等。各中学、九年制学校的学科教研组长或带头人除完成各自研究任务外,负责组内任务分解、收缴、审核、修改与上报,所有初中数学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上的可通过青蓝共进方式结对协作)参与既定成果的优化完善。各中学、九年制学校不仅要进一步确立校长第一责任人地位,充分认识课题研究在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校本研修、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弱化管理的行政色彩,增强管理的观念点拨、心灵震撼、情感慰藉等心理效能,想方设法为参研教师提供必需的研究保障,促进学科教师真心实意地、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积极担当参研教师的支持者、服务者,体会教师的甘苦,用自己的研究情感、专业造诣、人格魅力感召教师、吸引教师、带动教师积极前行。
附: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
(2)课题研究工作实施组
(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利用联片研修工作机制和网络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促使数学教研组长明确职责、认识到位,充分发挥其引领拉动作用,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有效运行。通过专题培训、提供资讯、难题会诊等引导学科教师认识到生源日渐锐减、人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现实需求日渐强烈、教师准入政策日渐拓宽等现状,迫使教师不得不发展,不能不发展,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教师应充分感受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在促进自身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等引领教师认识到本课题研究是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有效载体,是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积累专业知识、磨练专业能力、明确研修方向、丰富专业智慧、塑造专业人格的有效方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聚焦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上,从而增强参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研修时效性。
(三)加强引领,确保实效
课题负责人定期通过网络平台和实践跟进等为教师提供资讯服务,做到六个及时:及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咨询或资讯服务;及时发现、遴选推介优秀研究成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征集、汇总、求证、解决问题;及时组织过程性监控和展评引领;及时向上级专业网站、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推介优秀作品;及时引导学科教师在规范中优化,在优化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升华,在升华中发展。带领学科教师在辛勤中收获智慧,在矫正中收获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成功。
(四)筹措经费,确保运行
我国已经实行了新课改,教师必须从现在开始寻求变化,寻找突破,打破传统,找到初中数学教学授课的新模式。
一、教学授课模式的探索
基础学科探索“负担轻,质量高”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保证教学的高质量。要做到“负担轻”,就必须提高课堂效率,加大课堂容量和密度,树立课堂解决问题的思想。为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坚持教研、教改、科研一体化,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研究启发式、探究式教法,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学授课模式探索的必要性
对于初中数学教师而言,探索授课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深入探究课堂教学,才能打破传统,给学生和教学带来新鲜活力,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同时也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
1.参与社会竞争的需要。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下,数学教学任务繁重而复杂,要让学生学好数学,整体提高班级成绩以至于校成绩,数学教师一定要多方位探索教学授课模式,才有可能达到教学目标。
2.家长和学生的要求。随着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家长的希望、学生的期盼给教师提出了严峻的课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使家长放心、学生满意。因此,探索教学授课模式,培养优等生、扶持学困生是教师的攻关重点。
3.素质教育的要求。由于新的课程理念的冲击,以前一些最为传统和陈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已经渐渐不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有必要为了素质教育而深入研究授课模式。
三、教学授课模式的探讨
以数学教学常见的三种课型——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为研究对象,经过理论验证、反复实践,总结出三种课型的“负担轻、质量高”教学模式。
1.新授课“诱导探究·效果回授”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的结构程序由五部分组成:
(1)创新引入课题,尽量让学生感受到引导的新奇,进而激发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在诱导探究的理念下,慢慢进入学习数学的状态。例如,在学习“正弦函数”的时候,可以由心电图来引入。
(2)启发诱导,探究新知。教师要认真分析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讲新课的时候,有效回忆旧知识,激发学生类比的思维。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之时”,教师应当让学生分析和回忆一下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这个定理,然后再探究这一新课的内容。学生通过类比发现了结论,同时在以后出现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将这两个相似知识点进行联系。
(3)变式运用,深化理解。展开不同层次的新知运用和变式训练(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求解的时候,教师可以教会学生配方法或者公式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变化多变。
(4)总结提炼,认知升华。课堂教学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更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总结提炼,揭示内在联系。例如,教师在讲解函数的时候,一定要总结最简单的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以及二者关系,让学生理解深刻。
(5)达标检测,效果回授。教师要根据信息反馈情况,及时进行点评和教学目标调控。这样就避免了内容学完,教学效果还是“一笔糊涂帐”的现象。
2.练习课“忆·讲·练·测”的四题组教学模式。与忆、讲、练、测相对应的题组分别是复习题组、教练题组、巩固题组、检测题组。
(1)忆。学生通过完成“复习题组”,回顾基本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法则、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2)讲。教师精心设计“教练题组”,糅和知识、解题技巧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讨论。
(3)练。这是为深化、巩固知识、方法而编制的一组“巩固题组”,学生尝试独立解决,教师巡视,给问题生更多的照顾,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发现妙解还可以让学生板演,给予鼓励。
(4)测。为更全面、细致地获得反馈信息而设计一组“检测题组”,如果学生训练有素或课堂时间充裕,最好当堂评价,及时反馈。
3.复习课“归纳—诊断—示例—提高—总结”的五步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就是通过对知识要点的归纳,形成认知体系;通过诊断练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典型例题示范,领悟思想方法;通过综合练习,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于以上教学授课模式的探讨,本文的研究只是做了这些工作,笔者还将在实践过程中继续总结,希望能够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2-0060-01
数学高效解题需要有正确的思路与方法,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好正确的解题方向,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初中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学习方法有误,常常学而不得。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了。很多学生一时不能适应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仍然有较强的依赖性。习惯性地跟随老师的命令去学习,不能够主动去学习。比如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工作都做得不到位,甚至没有做过。对于老师上课讲的内容一头雾水,课堂盲目记笔记,却不理解其含义,更谈不上去运用。数学教学,一般是教师剖析和讲解基本概念知识,然后分析课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最后通过例题讲解答题的思路方法。很多同学一味对例题进行模仿,对基本定理概念以及公式法则往往一知半解,理解不透彻。对于稍有变动的习题便束手无策了,不能够灵活运用公式定理。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初中数学解题思路分析
(1)有效引导性学习。要想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必须从数学的解题思路入手,找到相应方式方法。数学知识点的把握和理解十分重要,教师除了对学生示范演示外,更多的是要让学生获得解题的基本认知,对解题过程进行思考,对课堂的基本数学知识以及例题进行总结与归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找出解题的规律性,从而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解题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采取竞争的学习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同一道数学题,让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使得学生在激烈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散自己的逻辑思维。这样学生的解题速度和思维运转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规范性指导教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摆脱依赖性,在答题解析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就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好习惯,可以通过课前习题检验其复习与预习效果,从而督促学生学习。学生在答题解题时,教师要对学生做题审题前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对学生审题以及对数学题目的理解要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可以通过相应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习题进行讲解。若学生在面对部分与生活有关的习题不够理解、产生困惑时,教师要进行耐心讲解。例如,在苏教版初中数学练习题中,有这样一个令学生解题产生困惑的问题:小红在中国银行存款3000元,问小红在银行利滚利计息的情况下,三年后获得多少钱?这个问题与我们成年人日常生活的经济问题相关联,可是对于学生来说却不熟悉,他们不知道银行的计息方式,对于解答不知所措,这样的数学题让学生无从入手,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确解题思路和方法。
(3)综合性数学题解题思路与方法。苏教版初中数学习题中,综合性的数学题的题干相对较长,其内容也有些复杂,不易理解。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对题干进行分解,使得学生清楚题干中的重要信息,了解问题所在,指导学生化繁为简,理清思路,更好地做答。例如,有这样一道习题:刘先生要在批发市场购进A、B两种不同款式的衣服,销售一件A款式衣服和B款式衣服可分别获得利润15和27元,根据客户需求要购买A款服装的数量比B款服装数量的2倍还多5件,而A款服装根据客户要求最多只能购进26件。问:这两种款型的衣服,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销售后总获利润多于645,那么刘先生应当如何进货?解题思路:这个题干看似复杂而且很长,但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找出题干中的关键条件,帮助学生分析题目类型,让学生理解这是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在建立不等式关系后就可以解答。可以让学生先假设B款型的一次买进为 x 件,A款型衣服则为(2x+5)件,根据已知条件:15(2x+5)+27xR645,0Q2x+4Q26,解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即得:10QxQ11。 再根据前面所设的 x 是整数,因此,解得:x=10、11,即 B款型衣服为 10、11 件;2x+4=24、26,即:A款型衣服为 24、26 件。
(4)指导学生解题注重技巧。数学在解题中常遇到立体几何图形、简单方程与函数,教师在指导学生解题做题时要渗透数学解题思维。培养学生缜密的数学逻辑思维,提倡学生多动手进行画图解析计算,要求学生做完题多验算检查。
三、结束语
总之,文章对苏教版初中数学解题思路与方法进行探讨,指出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性学习、规范性指导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性数学题解题思路与方法,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更高效地解题答题的需要。
参考文献: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为纽带.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把数学知识形成有效的问题来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采用“提出问题——学生尝试——变式训练——归纳总结——反馈回执”的结构模式,也可以突出学生尝试活动,并采取训练的方法进行知识的理解、深化、巩固、应用.
一、设计针对性问题,加快学生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新授课中切入恰当、角度新颖的问题设计有利于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新授课的问题设计,问题应该与新课的内容搭上桥梁.
二、设计主动性问题,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受
以学生探究为主,创建质疑式的矛盾问题. 新旧知识的矛盾,学生的直观表象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学生对新事物的疑问. 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是让学生先处在一种矛盾状态,以矛盾深深扣动学生的心弦,再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对比、讨论、归纳,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新的知识,而且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在教授有理数乘法时,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有理数的乘法:3 + 3 + 3 + 3 = 3 × 4,3 × 4就是4个3相加,接着提出问题:3 × (-4)是什么意思呢?这样的话,学生就对问题产生了疑问,因为没有-4个3相加的说法,所以会让学生对问题产生质疑,教师利用学生对该问题的质疑,激发学生思考,逐步诱导. 前面已学过可用正负数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在学有理数加法时是在数轴上进行的,如向东走7米再向西走4米,结果相当于向东走3米,即7 + (-4) = 3,那么,有理数的乘法是否也能在数轴上进行呢?这样一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动机与欲望,接下来的过程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设计趣味性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的前提下,通过问题设计调动、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更能为新授课的课堂增彩.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上升过程. 学生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和总结论证中,提高了主动参与的机会,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启迪了思维.
例:在教授特殊四边形时,可以根据大自然中存在的特殊图形,例如蜘蛛网,小船,高塔等等,这些图形到底有哪些特性?这样设计使学生在感悟大自然美景的同时走进了数学课堂的学习活动,营造了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设计探究性的问题,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问题的设计要适中,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这样设计的问题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探究空间会很大,能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创造力,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例:在学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后,设计如下问题:已知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O,从下列条件中任选两个加以组合,哪些组合能得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结论?① AB = CD;② AB∥CD;③ AD = BC;④ AD∥BC;⑤ OA = OC;⑥ OB = OD.这样的问题,难度不大,组合的方式也很多,学生的参与面广,课堂教学效果好.
五、设计诊断性问题,加深学生的印象
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 每次考试后,也常会听到老师们的抱怨:“某某题我已经讲过多少遍了,可学生还是做错,真是没办法. ”如何防止学生出错是数学教学上的一大难题. 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思考问题时常常不够深刻,不够全面.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诊断性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出错、知错、改错、防错的过程,充分暴露其思维过程的缺陷,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免疫”能力.
例:在学习了利用“AAS”判定三角形全等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强化“对应”的条件,提出了如下问题:“有两个角和一条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为什么?”始料不及的是几乎全班学生都肯定是“全等”的,他们的理由是:因为书中已经告诉我们有两个角相等,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另外一个角肯定也相等,再加上还有一条边相等,用“ASA”或“AAS”总能判定它们全等. 这时,老师提示他们与书本上的表述仔细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很快就有学生找到了区别:刚才的问题中没有“对应”两个字. 这时对学生因势利导:你们是怎样理解“对应”这个词的?接着让他们进行合作讨论,过了一段时间,就会有不少学生理解到:对应相等是指相等角所对的边相等,相等的边所对的角也必须相等,并画出了图形的反例.
【参考文献】
[1]徐美琴. 初中数学课堂设问艺术有效性策略的构建[J]. 考试(教研),2011(6).
[2]鲍志清. 浅析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策略[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