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茶叶的植物学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

篇1

中图分类号:S571 文献标识码:A

茶叶是云南省的传统支柱产业。云南省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把发展茶叶产业作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生物资源创新产业中的重要产业,加强领导,加快发展,把茶叶产业培育成我省的区域优势经济支柱产业”。云南是以山区为主的农业大省,茶叶在云南山区经济发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种是建立优质、高产、高效茶园的前提,无性系良种茶园的占有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茶叶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检验茶叶科技含量的重要内容。

紫娟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1985年从该所大叶群体品种茶园中发现的一株芽、叶、嫩茎都为紫色的茶树选育而成。因该单株茶树具有紫芽、紫叶、紫茎的特征,并且所制烘青绿茶干茶和茶汤皆为紫色,故取名为“紫娟”。云南省普洱茶树良种场2000年从省茶科所引进紫娟母本,以自行繁殖的方法逐年扩大母本园,建立了13.3hm2良种母本园及高标准示范园,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比较鉴定和生产试验,通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比较熟悉的掌握了紫娟的特性、特征及适制性。良种繁育的成活率由当初的80%上升到95%,出圃率达到85%(采取搭建塑料薄膜小拱棚及遮阳网覆盖措施);定植成活率由50%上升到90%(采取地膜覆盖及遮阳网遮荫措施),苗木价格也由过去的1.5元/株下降到了现在的0.30元/株(母本园增加,繁育苗木数量增加),目前已形成了较系统的繁育推广技术平台。为良种的推广打下了坚定实的基础。繁育推广的新品种紫娟具有适应性广,芽叶较肥壮、呈紫红色,适制多种产品等优点。

“紫娟”新稍中内含物丰富,其中最为突出的成分是花青素,一芽二叶新稍中花青素含量达29.14mg/g,是日本高花青素茶树品种“枕佃03—1384”(花青素0.30~0.37mg)的100倍左右。采用“紫娟”品种加工的绿茶具有明显优于云南大叶群体种绿茶的降压效果,经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用体重2.5~3.5kg的家猫进行降压实验,结果表明,“紫娟”烘青绿茶降压幅度为35.53%,明显优于云南大叶群体种烘青绿茶(29.04%)。紫娟茶因其特征奇异和药用功效显著,有望成为人类茶叶保健饮品中的奇葩。紫娟茶中的花青素作为一种天然食用色素,安全、无毒,而且具有一定营养和药理作用,在食品、化妆、医药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人的寿命长短直接取决于人们抗氧化、抗自由基能力的强弱,而花青素的发现为全世界的人找到了抗氧化、抗衰老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花青素的发现和应用使人类从20世纪的抗生素、维生素时代进入到21世纪的花青素时代。

1 紫娟植物学特征特性、适制产品及主要栽培措施

1.1 植物学特征

紫娟属云南大叶种小乔木型茶树,树姿半开张,分枝部位较高,分枝密度中等,叶片呈上斜着生。长椭圆形,叶尖渐尖,叶色紫红色,叶柄呈紫红色,叶质较硬,叶面平滑,叶缘平整,锯齿浅、钝、稀。芽叶较肥壮,紫红色,茸毛多,一芽三叶,百芽重为115g。花冠直径4.10cm,花瓣5~6瓣,色泽白含绿,质地软;花萼5片,花萼和花梗呈浅紫色;花瓣、花萼和花梗无茸毛,花柱3裂,子房茸毛多。

1.2 适宜生产多种优质产品

对紫娟品种的适制性进行了多年研究,通过对其一芽二叶蒸青样和内含成份分析测试及采用感观审评方法,证明紫娟品种适制名优红茶、普洱茶及绿茶。

1.2.1 适制优质红茶

条索紧实褐红,汤色褐红明亮,香气高,有特殊香气,滋味醇厚回甘。

1.2.2 制普洱茶品质优

生茶条索紧实紫黑色有光泽,汤色紫红色,有特殊香气,滋味浓厚回甘。

根据紫娟成分测定结果:内含成分的酚氨比值接近对照,因此具有形成优质红茶和普洱茶的物质基础。

1.3 适种范围及主要栽培措施

从引种和多年系统试验推广鉴定结果表明:紫娟是一个抗旱性强、抗寒性强、发芽中、紫红色,茸毛多、优质高效的无性系名优茶品种。在冬季最低气温不低于-5℃的普洱市、临沧市、西双版纳州、保山市、德宏州、文山州等云南地区适宜种植推广。

主要种植方式:经对紫娟示范茶园的种植方式比较,双行单株比单行单株种植的茶园,茶树树幅大,成园投产早,鲜叶和枝条的产量高,综合效益好,说明半开张形的紫娟宜双行单株方式种植。

2 紫娟繁殖与推广情况

无性系茶树品种紫娟具有种植适应性广,产品加工适制性强等优点,该品种除在普洱市10县(区)内快速扩大推广种植外,并在省内的临沧、西双版纳、德宏、大理、文山、保山、红河等州(市)及省外的浙江、广东、海南、广西、四川等省引种推广。截止2012年底,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4062.227hm2,其中采摘面积达3372.447hm2。

3 效益评价分析

无性系茶树品种紫娟的繁育与推广,加快了全省无性系茶树良种化进程,为无性系茶树良种规模化、产业化、产品多样化提供了品种保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1 经济效益

根据对普洱茶树良种场、西双版纳、临沧等地的抽样调查统计(其中紫娟调查面积113.3hm2、云抗10号113.3hm2),无性系茶树品种紫娟与云抗10号产量及产值调查结果(见表1):无性系品种紫娟产量79.9kg/667m2,比云抗10号减产41.9kg/667m2,减产34.4%;紫娟品种干茶平均单价300元/kg,比云抗10号增273.7元/kg,增长1040.7%。无性系品种紫娟与云抗10号产值效益比较(见表2):无性系品种紫娟产值24068.5元/667m2,云抗10号为3188.6元/667m2,增收21150.5元/667m2,增加663.3%。按已投产面积3372.447hm2计算。每年可增收10.7亿元(含成本),无性系品种紫娟的经济效益极显著。

依据四川省农科院研究的“农业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法”按紫娟已投产面积3372.447hm2进行经济效益评价分析,新增纯收益58807.0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1:6.16,科研费和推广费投资收益率分别达1:154.96和1:156.52,农民得益率为1:7.38,该品种经济效益极显著。

3.2 社会效益

3.2.1 紫娟的繁育与推广,促进了茶产业发展,扩大了社会就业

目前推广紫娟茶园4066.7hm2,平均每年发展茶园580hm2,是云南省继国家级品种云抗10号之后,年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之一。

据调查,紫娟推广种植4066.7hm2,按每个劳动力种植管理0.3hm2茶园计算,可安置13556个劳动力。按6.7hm2可增加茶叶加工、销售人员10人计算,3400hm2可带动5100个劳动力就业。紫娟繁育推广项目的实施,累计带动18656人就业,为边疆、山区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

3.2.2 紫娟的繁育与推广,促进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紫娟茶品质优良,茶产品卖价高。2008~2012年,紫娟毛茶(级别:一芽二、三叶)平均单价300元/kg,比同级别云抗10号增273.7元/kg,增1040.7%,农民得益率为1:7.38。

3.2.3 紫娟的繁育与推广,培养一大批育苗专业户

良种场采取统一提供良种穗条,技术指导,统一技术措施,在场附近的曼连、丁家箐、柏枝寺、刀官寨等村民小组扶持育苗专业户百余户,建成约20hm2育苗基地,年均出圃紫娟等品种苗木3000多万株。

3.3 生态效益

茶树是退耕还林、改造荒山草坡、发展绿色经济的优良经济树种。无性系茶树品种紫娟繁育与推广,可提高山区植被覆盖率,起到截流固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符合 “绿色环保”、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发展战略要求。

目前,紫娟茶产品供不应求,在高消费领域有走俏趋势,市场前景看好,深受茶企业和茶农欢迎,推广速度快,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包云秀,夏丽飞,李有勇,等.茶树新品种“紫娟”[J].园艺学报,2008,35(6).

[2]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gkls091903 国家植物保护品种“紫娟”与“云茶1号”试验示范[Z].2005.

篇2

引言

植物学是生物科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植物学实验是植物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1-3]。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实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植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及创新能力。同时,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应用植物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相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海南高校生物类本科专业的植物学实验教学除了可以发扬传统教学内容的优点外,还可以借地处热带地区的优势,积极引入海南热带植物材料到植物学实验教学课堂,打造出海南热带特色的植物学实验教学。

一、传统植物学实验教学

植物学实验往往是生物类本科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实验课,对大一学生实验技能、实验素质、创新意识等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植物学实验课程是生物类本科专业最经典的课程之一,延用几十年的教学模式、与课程密切相配合的教学内容、约定俗成的教学习惯均是改革中需要突破的瓶颈,所以植物学实验课程也成为教学改革的难点。

植物学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在不断改革和发展,而实验课教学改革滞后。海南高校的植物学实验教学对实验内容不断进行调整,编排了多个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但整体思路和教学方式仍是以前的习惯与经验。从植物学实验基本技术所选用的实验材料,到植物形态解剖实验、植物系统分类实验等所选用的实验材料大部分都尽量选用实验指导上的材料。而实验指导书列举的大部分植物材料是北方地区的代表植物实验材料,选用的材料也多以北方为主[7]。这就不利于很多植物学实验项目教学内容的开展。

二、海南高校植物学实验教学材料分析

1.植物形态解剖实验材料的选取

由于植物生长有明显的地域性,有些材料还不易采到, 或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在本地区找不到课本上的植物实验材料。在实验过程中适当加入海南当地的常见植物作为实验材料。如观察细胞后含物的油滴选用油棕果实与花生对照,观察细胞晶体选用紫背万年青与水鬼蕉对照。课本上的大黄(Ligularia duciformis (C. Winkl.) Hand.-Mazz.)、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等海南很难找到在课堂应用。

在植物的根系的实验内容中,海南热带植物种类繁多的榕树、热带兰花的气生根,热带雨林中高大乔木的板根,热带雨林中藤本植物的攀援根等可以为植物根系的实验提供丰富而特别的实验教学的素材。在植物茎的实验中,热带植物的茎上生花现象,绝大多数植物都是裸芽的现象等可以作为实验对象,并可以与课本介绍的北方植物做比较,分析各种差异的原因,鼓励学生去探究。热带植物的叶片多样,从肉质到革质,从大的几米到小的毛状,从复杂的构成到简单的条状,其多样性令人惊叹。

2.植物系统分类实验材料的选取

在植物系统分类实验中,藻类植物部分可以分为淡水藻类的观察和海水藻类的观察,取营养化的海水经过过滤浓缩后可以观察到硅藻等十来种热带特性的藻类植物。菌类植物中海南有黑灵芝(Ganoderma atrum J.D.Zhao)、喜热灵芝(海南当地叫竹灵芝Ganoderma calidophilum J.D.Zhao)、鹿角灵芝(Ganoderma amboinense (Lam.Fr.)Pat.)、海南灵芝(Ganoderma hainanense J.D.Zhao)、褐芝(Ganoderma bromnii (Murrill)Gilb.)[4]等在海南市场上常见。

蕨类植物和其他高等植物的野菜种类在海南有几十种,如菜蕨(Callipteris esculenta (Retz.) J. Sm.ex Moore et Houlst.)、田字草(Marsilea quadrifolia L.)、槟榔心(Areca catechu L.)、苋菜(Amaranthus tricolor L.)、落葵(Basella alba L.)、木豆(Cajanus cajan (Linn.) Millsp.)、积雪草(海南当地叫雷公根Centella asiatica (L.) Urban)、革命菜(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Benth.) S. Moore)、闭鞘姜(Costus speciosus (Koen.) Smith)、白花地胆草(Elephantopus tomentosus L.)、刺芹(海南当地叫刺芫荽Eryngium foetidum L.)、地瓜叶(Ipomoea batatas (L.) Lam.)、芭蕉花(Musa basjoo Sieb.)、睡莲梗(Nymphaea tetragona Georgi)、竹笋(Phyllostachys属的多种竹子的初生、嫩肥、短壮的芽或鞭)、蒌叶(Piper betle L.)、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菜(Rorippa indica (L.) Hiern.)、量天尺(海南当地叫霸王花Hylocereus undatus (Haw.) Britt. et Rose)、少花龙葵(Solanum americanum Miller)、黄鹌菜(Youngia japonica (L.) DC.)[5]等。

对常见的热带作物进行整理归类,热带水果种类有腰果(Anacardium occidentale L.)、面包树(Artocarpus incisa (Thunb.) L.)、番荔枝(Annona squamosa Linn.)、橄榄(Canarium album (Lour.) Raeusch.)、黄皮(Clausena lansium (Lour.) Skeels)、柚子(Citrus maxima (Burm.) Merr.)、榴莲(Durio zibethinus Murr.)、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山竹(Garcinia mangostana L.)、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 (Thouin) Koehne)、香蕉(Musa nana Lour.)、人心果(Manilkara zapota (Linn.) van Royen)、果(Mangifera indica L.)、红毛丹(Nephelium lappaceum L.)、莲雾(Syzygium samarangense Merr. et Perry)、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s Sims)、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inn.)、椰子、波罗蜜等,热带经济作物有剑麻(Agave sisalana Perr. ex Engelm.)、木棉(Bombax ceiba Linnaeus)、咖啡属(Coffea Linn.)合计有五种咖啡树、茶叶(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 (Willd. ex A. Juss.) Muell. Arg.)、苦丁茶(Ilex latifolia Thunb.)、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可可(Theobroma cacao L.)、胡椒(Piper nigrum L.)、香荚兰(Vanilla fragrans (Salisb.) Ames)[5]等。

把以上列举的具有热带特色的常见野菜及热带作物种类引入植物学实验教学课堂,引导学生去比较、分析植物的特征,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植物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在植物学实验教学课堂之外积极采集制作具有热带特征的代表性植物标本[6],拍摄各种植物及其生态环境的图片,应用到植物学实验教学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海南有独特而丰富的植物资源,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资源,建设具有海南热带特色的校园植物生态环境,建立校园热带作物的种植园基地。并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把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热带植物引入到植物学实验课堂,对于加强植物学实验教学,节省实验经费,做到因地制宜,丰富实验材料类型,提高学习兴趣,拓宽学生思路,开阔学生视野,充分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陆时万 徐详生 沈敏健 植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周仪 植物形态解剖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尹祖棠 种子植物实验及实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吴兴亮 戴玉成 中国灵芝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篇3

植物体的任何部位都有可能成为碎片物证。但笔者和同事多年的鉴定实践表明,刑侦部门送来鉴定的材料中,以叶的碎片最为常见。较为完整的叶可以应用叶结构分析的方法进行鉴定;若叶片已失去了完整的形状,则可以应用叶表皮细胞微形态的方法进行鉴定。在实际操作中,上述两种方法可以互相补充和印证。此外,花粉粒形态及表面纹饰等亚显微特征也可用于物证的种类鉴定。

叶结构形态特征作证

每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时,各种各样的植物,都以各自特有的方式和风貌争先恐后地冒出胖墩墩的新芽、吐出绿油油的嫩叶、绽放出万紫千红的花朵,好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景象。但仔细观察,不同种类植物的冒芽、吐叶、开花时间是各不相同的(物候期的不同);芽、叶、花的形态也是千差万别的(形态的不同);而且不同种类植物对生长环境也有各自的要求(生境的不同)。就叶片而言,不同种类植物的叶片在质地、形状、边缘、齿腺、叶脉的延伸方式等等方面也各不相同。人们通常就是凭借上述特征来辨别叶片所属的植物种类,古植物学家也是借助上述方法识别和鉴定叶片化石所属的植物种类,并把这种方法叫做“叶结构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古植物学家赫肯对现代植物叶和化石叶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叶结构分析的方法作了系统的总结和表述。他指出,叶结构分析就是分析组成叶片的要素,即叶形、叶缘、叶齿、腺体和各级叶脉等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叶片的各种结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稳定、可以识别的。赫肯的总结和表述为我们鉴定叶片物证奠定了理论基础,并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大约20年前,有一次某市公安局的同志给笔者送来了几张叶片,要求确认一下是不是大麻。据说这些叶片是市郊的一个农户为检举他的邻居私种大麻,大老远特地送来的。对笔者来说,这可是平生第一次应用叶结构分析的方法来鉴定叶片所属的植物种类,所以至今还有印象。

送来的叶片掌状全裂,裂片披针形,边缘有锯齿,齿顶有乳突状腺体,草质,这些特征乍看起来与大麻叶还真有几分相像。接下来,对叶结构特征作了进一步的深入观察和分析,并与大麻叶的结构特征进行比较,其结果如下。

送来鉴定叶片的结构特征:叶裂片的边缘有锯齿,齿的上下两侧边均渐尖,锯齿的大小和锯齿的间隔均不规则。裂片的脉序为羽状半直行脉序。2°脉(发源于主脉的叶脉,比主脉稍细,是叶片上第二粗的脉;以及与这些叶脉粗细大致相等的分枝。)顶部均二叉分枝,向轴分枝与上部相邻的2°脉相连,离轴分枝延伸入齿成为齿中脉。齿中脉两侧有环形的齿副脉。3°脉(从2°脉上发出的比2°稍细的分枝,和从1°脉上发出的与2°分枝粗细相等的那些分枝。)不规则网状。

大麻的叶结构特征:叶裂片的边缘有锯齿,锯齿的上侧边内弯,下侧边外弯,锯齿的大小和锯齿的间隔都十分规则。叶裂片的脉序为羽状直行脉序。2°脉从齿的下侧直接延伸入齿而成为齿主脉,2°脉的离轴分枝延伸至齿弯缺下与沿齿的上侧边下延至齿弯缺的齿副相连。3°脉及顶,简单,源点角(3°脉在其分枝点上与2°脉自该分枝点向外延伸部分之间的夹角叫源点角。)h型。

结果表明,送来的叶片不是大麻,而是锦葵科的美丽花卉“红秋葵”。因而使那位邻居免除了私种大麻的嫌疑。

红秋葵和大麻都有自己的叶结构特征,就像人的指纹一样,是独特的、稳定的、可供识别的。事实上,自然界的每一种植物都具有独特的叶结构特征,植物的这一特性使我们鉴定作为物证的叶和叶碎片所属的植物种类成为可能。

叶表皮微形态作证

从某种意义上说,叶结构形态特征还是属于植物的宏观形态特征。当作为物证的叶片碎到无法观察到全貌时,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在鉴定中就可以发挥其作用了。

叶表皮由表皮细胞构成。叶表皮细胞之间互相紧密镶嵌,无细胞间隙,细胞中无叶绿素,细胞外壁较厚,角质化或外表面有蜡质沉积,或具有各式各样的附属物,如腺体和毛状物等。叶表皮的这些结构可以防止病菌入侵和减少水分蒸发。具网状脉(多为双子叶植物)的叶片,其表皮细胞排列无规则,具平行脉的单子叶植物叶片,其表皮细胞排列规则。植物叶片表皮上分布有气孔,通常下表皮的气孔多于上表皮(水生植物除外),阳性植物的气孔多于阴性植物,具网状脉叶片上的气孔呈不规则星散分布,具平行脉的单子叶植物叶片上气孔的长轴沿叶脉走向呈纵向排列。气孔器是气孔(含保卫细胞)和副卫细胞的合称,根据其发生、发育和形态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周源型、中周源型、中源型等26个类型。除此之外,叶表皮上的毛状体等附属物的形态特征也是鉴定植物种类的重要依据。上述所有特征和特征组合形成了我们鉴定作为物证的叶碎片所属植物种类的识别依据。

下面介绍几个利用叶表皮细胞微形态特征,鉴定作为物证的叶碎片所得出的结果,在案件侦破中所起到的作用。

某市市郊曾发生一起毁苗案,一夜间,受害人田中的麦苗全部被砍掉。侦查人员从犯罪嫌疑人家中镰刀上取下了植物碎片,经鉴定碎片表皮脉上的硅质体长椭圆形或长方形;气孔副卫细胞水平形,无双胞微毛;上表皮间脉中央2~3行长细胞多角形,无波纹;两边4~6行长细胞长筒形,有波纹,有短细胞和小刺毛;下表皮细胞长筒形,有深波纹,间有成对短细胞。上述特征与小麦的表皮特征一致,使这一毁苗案得到认定。

沪宁线上某市火车站行李房发现一个长时间无人认领的包裹,因有臭气逸出,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具已腐败的尸体。侦查人员从包裹里提取一些植物碎片,经显微观察发现其表皮细胞无规则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器较大,圆形,副卫细胞4~5个,壁薄,气孔下沉,轮列中源型;有单细胞粘腺毛。上述这些特征与茶叶的表皮细胞特征相符。这一鉴定结果为着手从沿沪宁线茶叶行业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的渠道进行侦查提供了依据,大大地缩小了侦查范围,明确了侦查方向,使这一看似无线索可寻的案子又活了起来。

某一风景名胜区的山上发现一具死亡已久,近于白骨化的尸体,从其牙缝中提取了一点植物碎片。经鉴定,该碎片表皮脉上硅质体长筒形;气孔副卫细胞近水平形;无双胞微毛;上表皮脉间中央3~4行长细胞多角形,无波纹,两边2~3行长细胞长筒形,无波纹,无短细胞或偶见,刺毛少;下表皮长细胞长筒状,短细胞单个或成对。这些特征表明该碎片是鹅冠草的叶碎片。而鹅冠草的生长季节是5-6月,此时在该风景名胜区的山上随处可见。从而帮助判定该白化尸骨死于当年的5-6月,案发的第一现场就在该风景区的山上。

某市郊区一农民家的几亩棉苗,一夜之间被砍伐殆尽。受害人原本指望这几亩棉花的种植可以缓解经济上的困难,但瞬间全成泡影。气愤之余,受害人心里在揣摩着是不是李某干的,因为他和李某素有矛盾,近来又因为小孩的事情大闹了一场。但是没有证据,他只得向派出所报案。派出所的民警去李某家里作了了解,发现两把镰刀是新用过的,并粘有新鲜的植物碎片和纤维样的物质。经鉴定,碎片表皮细胞无规则形,垂周壁不呈波状,气孔周围细胞平周壁上有条状纹理;气孔器有3种类型:交替中源型、平列中周源型和半平列型;非腺毛以叶脉上为多见,3~5细胞簇生,壁厚,胞腔小,长660~1 160微米,直径35微米;腺毛为单细胞腺柄,多细胞卵状腺头。上述这些特征表明叶碎片来自于陆地棉的叶片。同时,纤维样的物质经检验与被砍棉秆上的纤维在形态上完全一致,最终使得这一毁苗案的物证得到了确认。

飘零花粉作证

开花季节,成熟花粉借助于风的吹送,或借助于昆虫的携带而四处飘零,以寻找适合自己的配偶,完成传粉受精、传宗接代、繁衍种族的任务。

花粉粒的外壁十分坚固,能抗酸、抗碱,又耐高温、高压,还能抵抗微生物的分解,在自然界能长期保存。地层中保存的花粉(小化石)甚至可以帮助人类寻找石油矿藏。

植物种类不同,花粉形态特征和大小也各不相同。在电子扫描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看到花粉的类型、花粉粒的赤道面观和极面观外形,花粉粒上的萌发孔、萌发沟的形态、数量、组合和位置,以及形形花粉粒的表面纹饰等形态特征。这些特征和特征组合都是植物种所固有的。所以可以根据花粉的形态特征鉴定出植物种类;还可以根据受检样品中若干植物种类花粉的比率,推断和重建受检样品周围环境中植物的种类组成成分。

人们(包括犯罪嫌疑人)进行户外活动时,会在不知不觉中将花粉粘附在身体或衣服上,对这些花粉进行鉴定,其结果会泄漏出人们户外活动的空间地域,为缩小和圈定侦查范围提供依据。

植物物证鉴定是帮助侦查案件的手段之一,与其他物证的鉴定相比,如指纹、毛发、体液、弹痕等相比显得较为冷僻。正因为如此,植物物证常常被人(包括犯罪嫌疑人)所忽略,并在不经意间留下了证据。

植物体的任何部位都有可能成为物证。除本文所提到的叶和花粉外,植物的花、果、茎干、树皮、根和根茎等部位都有可能成为物证,即使它们碎成了碎片。不同种类植物的这些碎片,依然各自特征明显,因而有可能鉴定出其所属的植物种类,帮助分析和侦查案件。所以在案件的侦查中应当注意植物物证的提取,这些物证有可能在案件的侦破中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笔者和同事与刑侦人员曾有过较长时期的合作。深知案件的侦破,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利害、荣辱甚至生死,还关系到一个或几个家庭的悲欢和离合,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安定,责任可谓重大。所以要求从事此业的人不仅要精通业务,还要在工作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更要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打击罪犯、保护人民。■

篇4

追宗溯源,可以将世界上的葡萄酒产区分为“传统世界”和“新世界”两大旗帜鲜明的阵营。这种将葡萄酒分为两大世界的标准是由著名葡萄酒作家休・约翰逊首先提出的,现已为葡萄酒界广为接受。“传统世界”是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国家,主要有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葡萄牙等国,是老牌的葡萄酒生产国。以法国为首的“传统世界”特别强调一个地区气候、土壤类型,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葡萄品种,并为之划分了严格的等级,法国人更是为他们所强调的产地概念创造了一个单词“terroir”。“terroir”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它表明产品的特定质量是在特定地理区域的土壤、气候、地形、地质、牲畜的种群、劳动者的技能等各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在这种近乎教条的葡萄酒产区划分下,其生产的葡萄酒也等级分明。以“传统世界”最为经典的法国葡萄酒分级为例,他们将法国产的葡萄酒分为“AOC”法定产区葡萄酒、“VDQS”优良地区餐酒、“VDP”地区餐酒和“VDT”普通餐酒。在这个分级规范下,法定产区的区域界定、产区内能种植的葡萄品种、葡萄树的种植方式、葡萄树的管理方法、葡萄的最高产量、葡萄酒酒精含量以及葡萄酒酿造工艺等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在他们的分级标准下,最高等级的葡萄酒可以傲视其他等级的葡萄酒,高的等级是质量的金字招牌,当然价格也不菲。在15、16世纪西方列强向全世界殖民的时候,他们不光输出了资本,运回了黄金,他们也将他们的宗教基督教带向了全世界,作为宗教仪式中必需品的葡萄酒随之到达世界各地,进而葡萄种植技术和酿酒技术也被带到了殖民地――包括现在的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等国,就是葡萄酒的“新世界”。“新世界”的葡萄种植没有“传统世界”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他们首先是老老实实地学习传统世界的酿酒技术,但是又强调实用性、技术至上,强化工业化生产,勇于在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上大胆使用新技术,使新世界的葡萄酒产业快速发展,葡萄酒质量也稳定提高。

传统世界和新世界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深深烙下不同国家、民族,不同个体和群体的伦理观、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1976年著名的葡萄酒“巴黎之评”,本来是一种法国(传统世界)和美国(新世界)葡萄酒文化的交流,但是,“巴黎之评”结果的公布,却引起了法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激烈冲撞!至今新世界生产的葡萄酒仍被“传统世界”的一些人嘲讽为可口可乐,就像一些中国茶道中人对速溶茶及各式各样冰红茶的不屑之感。

与“传统世界”一个产区就是一种标志的葡萄酒品种名片不一样,“新世界”的葡萄酒产区划分没有更多的地域色彩。故“传统世界”的葡萄酒产区划分与中国的茶叶产区更有可比性。

数千年来,在中国茶文化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茶区的依据、方法、提法等不尽相同。最早对中国茶产区比较系统论述是茶圣陆羽,陆羽在《茶经》中,将中国当时43个州郡划分为8个茶叶产区。陆羽划分中国茶区是依他个人对茶叶生产区的调查考察、资料的收集、样茶的鉴评以及实践经验等,结合当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归纳的结果,按照茶品质等级分为不同的行政区域,从而给不同的区域划分不同的等级。而到了现代是根据茶区的行政区域、山川、地势、气候、土壤、交通及历史习惯等因素重新划分,茶区分布辽阔,东起东经122度的台湾省东部海岸,西至东经95度的自治区易贡,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省榆林,北到北纬37度的山东省荣城县,东西跨经度27度,南北跨纬度19度。共有21个省(区、市)967个县、市生产茶叶。我国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按全国性划分,分为4个茶区:即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二级茶区,系由各产茶省(区)划分,进行省区内生产指导;三级茶区,系由各地县划分,具体指挥茶叶生产。

茶和葡萄酒,都是依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经纬度、海拔及其周边环境去划分产区的优次等级。葡萄酒的土壤要求贫瘠、排水性好、矿物质比较丰富的土地,而陆羽在茶经里讲“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这正和西方的葡萄种植不谋而合。

茶叶和葡萄酒都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式,是人们依据不同的需求划分的。

从植物学的角度,葡萄属是栽培最广泛的一个属,包括约70多个种,分布在我国的约有35种。其中仅有20多种用为生产果实或作为砧木。按地理分布生态特点,一般把葡萄属的各个种划分为三大种群,即欧亚种群、东亚种群和北美种群。欧洲种葡萄,也即今天大多数的酿酒用葡萄。黑海、里海和地中海沿岸是欧洲种葡萄的原产地,大约有5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最初分布于中亚、中东、南高加索和北非,然后沿地中海传播至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等国。15~19世纪发展到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洲等地。日本的葡萄大约在1000多年前从中国引入。葡萄酿酒在唐代已颇为盛行,刘禹锡的葡萄歌中写道:“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

现今人们对葡萄酒的分类主要有以下三种。1.按色泽分,有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红葡萄酒;2.按含糖量分,有干葡萄酒、半干葡萄酒、半甜葡萄酒、甜葡萄酒;3.按二氧化碳含量分,有平静葡萄酒、起泡葡萄酒、高泡葡萄酒、低泡葡萄酒。

茶叶也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1.按茶的颜色分类;2.按茶叶的发酵程度分类;3.按烘焙程度来分类;4.按萎凋程度不同来分类。

现在市场上的茶叶分类可算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其实茶叶的名称多样化是各产地茶商为了促销刻意造成的,绝大多数属于文化概念。例如根据茶叶形状的不同而命名,如珠茶、银针等等;还有的结合产地的山川名胜而命名,如西湖龙井、普陀佛茶等等;也有的根据传说和历史故事命名,如大红袍、铁观音等等。其实名称并不代表茶叶的类型,而茶叶的类型才能代表其内含和特性。

篇5

面朝云海,背倚青山,头顶蓝天,脚踏瀑布,大茶树王屹立于天地之间。

我们一行4人,怀着朝圣的心情,踏着青苔和落叶一步步攀登,走近这棵2700年的茶树之王。大茶树王粗壮的茎干竖立在山坡上,树冠部分的枝条指向苍穹,似乎在向我们昭显它的威严;树干上绿色的苔藓和灰白的树皮斑驳分布,似乎在向我们讲述它的沧桑。

 

这里是普洱市镇沅县九甲千家寨,在这座山头分布着大量的野生古茶树,一些年龄较大的古茶树被专门编号,以利于保护,大茶树王自然是当之无愧的“1号大茶树”。据说约40年前,一位猎人偶然在山间发现了这棵大茶树,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外界的不断重视。

 

1996年,由思茅政府、思茅地区茶叶学会等牵头,召开了“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省镇沅千家寨古茶树考察论证会”。应邀参加论证会的专家,经过考察论证得出结论:“九甲千家寨古茶树按其植物学特征,属于野生型茶树。根据已经掌握的有关茶树生理生态资料和南糯山古茶树已知树龄(800年),结合九甲千家寨古茶树的地理纬度、海拔高度与水热状况等资料综合推算,千家寨上坝古茶树树龄为2700年,千家寨小吊水头古茶树树龄为2500年。”

 

2700年前,这棵大茶树已经在森林中伸展枝条,经历风雨。世界目前已知的野生茶树,年龄都小于千家寨的这棵茶树,都是这棵茶树的晚辈。

3540万年前,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由于板块挤压,才刚刚从水中露头,由海洋环境变成陆地环境,普洱地区已经孕育出未来将要润泽万世的珍贵物种。此后,茶树从远古走来,一路演化,留下一路茶花香。

 

在生物分类学上,古木兰是山茶目、山茶科的祖先,是大茶树王的祖先。茶树演化之路延伸到千家寨的野生古茶树,并未就此终止,而是在普洱地区先民的手中散发出更加浓郁的茶香。

 

从古老的宽叶木兰,到野生茶树、过渡型茶树和栽培型茶树,茶树从远古一步步走来,却始终在普洱大地上繁衍生息。普洱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不仅能够孕育沁人心脾的茶香,还能千百年来凝聚这缕香气,使其愈发浓郁呢?

 

茶是什么?谁发现了茶?谁种植了茶?谁开发了茶?谁理解了茶?谁应用了茶?茶的故乡在哪?谁让茶和水相遇,制造了茶杯里的江湖?

邦崴古茶树已经超过1000岁了。1000岁的树,并不像人类想象的那么老,比如,白发苍苍。如果你有机会看到它,就知道什么是绿鬓如云。听风,沐雨,看云,朝日,拜月,然后尽一棵茶树的本分,努力长出新芽嫩叶,开花结果。1000年的光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世界茶树原产地在中国,在云南,在普洱,邦崴古茶树就是证明。

山中修炼的岁月,在1991年3月的一天被打破。思茅地区茶学理事长何仕华先生找到邦崴古茶树,丈量了树的身高、直径、树冠、分生树干,还收集了落地的茶花、果、壳和晒青毛茶样品。当时,邦崴古茶树被承包给寨子里魏壮和家,魏壮和是哑巴,每年他的妻子赵云花在古茶树身上采摘茶叶。

 

事实上,1984年,澜沧县开展茶树品种资源普查工作,杨德兴和左文忠对古茶树做过详细记录:邦崴大茶树品种为大叶绿芽茶,树冠挺拔,枝叶茂密,生机盎然,巍然屹立在邦崴村魏四(即魏壮和)家园圃地,海拔1920米,树高11.9米,呈乔木型,基部干径70厘米,基部干围224厘米。主人家在大茶树下间种蚕豆、豌豆耕挖管理,每年采摘茶叶十多斤,自家饮用。这棵茶树的茶特别好吃,回味爽口,清香,茶汤浓。邦崴大茶树,是澜沧县老茶区中栽培型最大的一株。

 

在邦崴古茶树被山外的人们认识以前100多年间,国际学术界根据印度阿萨姆存活的古茶树,倾向于认为茶叶原产地在印度。考古学专家黄桂枢先生认为布朗族先民濮人是邦崴古茶树的历史主人。华南农业大学学者李斌先生认为:邦崴古茶树是较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树,是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类型。

 

对于过往,古茶树笑而不语。

“你们看这两棵古茶树,一棵大叶种,另一棵叶片要小得多,生长在一起。”

李兴昌师傅手指两棵高大的茶树,向我们讲述着他的古茶园,以及他对茶树和茶叶的理解。

这里是困鹿山古茶园,天下闻名的困鹿山贡茶就产于此地。李师傅家世代种茶、制茶为生,从最早迁入此地的祖上算到李师傅这一代,已经有8代人了。李师傅提到自己家族的一个细节,那就是不论迁到什么地方,住处旁边都有古茶树。也许祖上在迁徙的过程中,就随身携带着安身立命的根本——茶树种子或茶树苗。

 

当然,我妄自揣测,李师傅祖上随身携带的最重要的东西,还不是这些身外之物,而是他们的传统种茶技艺,以及对种茶、制茶技艺的追求和敏感性。

根据李师傅的经验,一般海拔1600米到2000米的山坡地带的茶叶质量较好,而在困鹿山地区,古茶园海拔在1700米到1800米,属于最优的茶树生长环境。由于困鹿山茶叶品质好,很早就被当地官员当做馈赠礼品,赠来赠去,就上贡到了皇帝那里,于是困鹿山的茶园成了皇家茶园。在清代,每到采摘茶叶的季节,政府都会派兵把守,先将上贡皇家的茶叶采足备齐后,才允许当地茶农进来采摘。

 

贡茶制作工艺一代代传承下来,在李师傅这里继续发扬光大。简略地说,传统的制作工艺流程首先要祭祀茶神,然后是原料采选、萎凋、杀青、搓揉、晾晒、压制成型,最后形成了成品。

 

坐在古茶园中的木棚子里,我们一边喝着用原始的方式加工的烤茶,一边继续聆听李师傅的“茶经”。我问起他对茶的价值的看法,他说,首先茶是有味道的,这是茶被人饮用的最重要原因;其次,喝酒容易醉,喝茶却不会,茶在人的社会交往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至于那些外界宣传的普洱茶治病、防病等神奇功效,李师傅有意无意地淡化。

 

茶性本洁,以李兴昌师傅一家为代表的普洱古茶园的茶农,在漫长的种茶、制茶、吃茶的生产生活中,也浸染了茶中那大道至简的本性,他们的人性因为接触茶性而变得平和、洁净。

篇6

五月的襄城大地,到处弥漫着一股成熟的麦香味,让人时刻感受到即将收获的喜悦。然而,令襄城县人民喜悦的并不仅仅只是这些。日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果树新品种――“仙人枣”,在襄城大地落地生根,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希冀。

2013年5月14日,襄城县农业局局长王乐飞、副局长王玉辉、襄城县恒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合良及记者一行来到了襄城县“仙人枣”种植基地,亲自感受了这一水果的神奇。

“仙人枣”,外观似枣,状如葡萄,食之无核,味如猕猴桃,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功效,被誉为“植物大熊猫”。可它既不是枣,也不是葡萄,更不是猕猴桃,那它到底是什么呢?

这种植物的地方名叫作“仙人枣”,其意为世间稀有,只有神仙才可能吃到。它的果实酷似大枣,色、形俱像,但它绝不是枣,因为枣是乔本植物,它是藤本植物。而它又不是葡萄,葡萄的霜霉病、白腐病、黑痘病以及那么多虫害,这在“仙人枣”来说,根本就不存在。该物种无论在深山区还是人工栽培条件下均未发现有什么特殊的病虫害,多少年来,未曾施用过任何农药,任何一种水果也好,中药材也好,茶树也好,不打任何农药的植物恐怕还没有过,所以“仙人枣”无论是以何种目的或用途去栽植,它的产品将是绝对的无公害有机产品。如若说它是猕猴桃,但它却无毛,果皮光滑,果肉紫红,含有丰富的抗癌元素花青素,这些猕猴桃都不具备,可它的芽眼及果型又的确有些像猕猴桃,而它确实又不具备猕猴桃的一些典型特征。

“仙人枣”在自然界很少,全世界也只有在中国存在,因此,又被称之为“中华仙人枣”,即便是在中国,也仅限于秦岭山脉,由于人类活动的原因,此种植物已濒临灭绝。

“枣”落襄城

对于襄城县恒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来说,2011年绝对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该合作社不仅走过了发展的瓶颈期,平稳发展;更重要的是,同年4月,在襄城县人民政府及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该合作社理事长李合良带领合作社成员一起奔赴洛阳,首次引进了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果树新品种――“仙人枣”。

“仙人枣”浑身是宝,据“仙人枣”的研发者洛阳市中医专家张林教授介绍:“仙人枣”的叶能制成极为珍贵的高档保健茶,它不仅改变了北方不能种茶的历史,更为可贵的是它的种植无需喷打杀虫剂,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机茶。“仙人枣”茶久冲不淡,滚水连冲8次,色味仍浓。冲泡过之茶叶可食,入口即化,安神除烦,不苦不涩,香滑润泽,回甘悠长。常饮仙枣茶,能清除血渍,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阻断致癌物,利尿排毒,消除瘀斑,气色红润,是养生美容之圣品。

“仙人枣”的茎与根因含有丰富的仙枣碱(生物碱)及多种抗癌物质,所以它是中医治癌及心、脑血管病,风湿、类风湿诸病的极为珍稀的中药(已为大量的临床病例所证实),疗效确切,作用独特。

更为神奇的是,它含有人体所需的17种氨基酸,铁、锌、硒、磷等微量元素也很丰富,尤其是每100克中含钙量为679毫克,实为果中钙王,维生素C含量高出苹果50到60倍,是梨的100倍以上;更令人称道的是它还含有大量的花青素(各种水果之最)、花红素、硒、梨芦醇、仙枣碱等多种抗癌元素。试验证明,其果汁对致癌物质“亚吗啉”的阻断率高达98.5%,实为举世难觅。据张林教授介绍,几年前,他带了一些成熟的“仙人枣”到山东烟台的一些高档酒店试销,客户品尝后大加夸赞。当时,这种绿色有机水果的标价是“1斤500元”。

这一切都让襄城县恒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合良心潮澎湃,这么神奇的果子,如果进行推广种植,然后产业化开发、深加工,它该给人们带来多大的福音啊!经过和襄城县相关领导以及农业专家的研究讨论,李合良认为,襄城这片土地一定适合“仙人枣”的种植。

“枣”生贵子

“仙人枣”是张林教授潜心38年的研究成果,38年春华秋实,38年砥砺前行。为了这一新品种研制成功,张林教授先后进行了100多次杂交育种的试验。其间,他花光了家中的积蓄,卖掉了辛苦置下的住房…… 2008年11月,在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仙人枣”初露芳容。“美若天仙众目注,惊煞专家千百人”是对“仙人枣”最好的评价。

在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2009年7月出版的《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公报》中,这样描述张林的“仙人枣”:以伏牛山区中发现的野生软枣猕猴桃“仙人枣”的雌株与雄株杂交后,经过7代砧木嫁接,从嫁接植株群体多年选育而成的紫红色软枣猕猴桃品种。这寥寥数语背后是张林38年的艰辛寻“枣”历程。

因为职业需要,张林教授经常到深山里采挖中草药。1975年,27岁的张林偶然在海拔近千米的山上发现了野生的“仙人枣”,它果实大小如花生,同时根、叶、茎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等功效。当时,不仅当地老百姓叫不出一个正经名字,就连植物学家亦不识其庐山真面目。

对它进行化验后,发现其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非常高,出于职业敏感,张林决心对它进行人工栽培,让更多的人受益。本来野生“仙人枣”就非常少见,再加上它是雌雄异株,雄株极其罕见,所以能挂果的“仙人枣”少之又少。要想人工栽培首先得找到健壮的雄株。为此,张林常常独自翻山越谷,在深山老林中过夜,他遭遇过熊瞎子、狼、毒蛇,还险些摔下悬崖。20多年里,他的足迹遍布国内11个省市区,行程上万公里。最终,在伏牛山上找到了一棵合适的雄株。他将其由近千米海拔的高山移植到山下,并且要使雌雄同株,张林摸索着进行人工栽培,不是果实结得小,就是果实不能成熟,甚至根本就不结果。

之前,张林教授只是在洛阳郊区租种几亩地用于“仙人枣”的培育和研究,现在终于培育成功了,他的心血没有白费。如今,张林的愿望是“仙人枣”能大面积栽培,做长产业链,让更多的人吃上“仙人枣”,“枣”福天下。

“枣”福天下

“仙人枣”是一种原生植物。在大约6500万年前的远古时代,恐龙灭绝了,“仙人枣”侥幸活了下来。“物竞天择”,原生物(植物与动物)保存了一定数量的精原生物,“仙人枣”即是其中之一。

“仙人枣”不仅可以制茶、防病,更为重要的是,“仙人枣”能够为社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

如果说按每亩栽植“仙人枣”221株(3米X1.0米)作为茶用栽培算,当年可在7月后期炒制高档有机功能茶叶2斤,收入可达2万元。自第二年起,每亩可炒制高档有机功能茶叶20斤,价值就达20万元。如配置成2X2米(每亩需用苗木333株),效益则更为可观。

若是每亩栽植“仙人枣”156株(即3X1.5米)作为果树栽培,自第二年起即可少量挂果,一般产量为200斤,价值可达4万元(高端消费批发价,酒店最高售价可达每500克1000元)。另外可炒制高档茶叶8斤,价值8万元;自第三年起,进入丰产期,在高水平的管理条件下,每亩可产鲜果6000斤以上,总价值可超百万元,仍可炒制茶叶10斤,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农业项目只要有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就可能致富一批、带富一片。

“仙人枣”可以加工的项目很多,但从目前种植业还未规模化来看,襄城县农业局局长王乐飞认为第一应该先以观光、采摘鲜果与茶叶着手,接着可以酿造高档果酒为续,而后才是饮料、果脯、花青素提取、冷冻干粉提取、生物碱提取、生物药品制造等工业化项目,循序进行,科学发展。

“仙人枣”事业是一项新兴事业,前景广阔,需要开拓、去引领、进而发扬光大。襄城县恒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合良兴奋地说道,首先“仙人枣”具有无比的优良品性与广泛的适应性。不用喷打杀虫剂,只要有水有肥就可以快速生长。它不像其他农作物不打农药就无法正常生长、残毒遗患无穷。高抗性、好管理是它的最大特点,也是产品销售的最好保证。

“仙人枣”不仅可以为人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为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就业机会,也使一部分农业科技人员有一个学以致用的广阔天地,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如果进行规模化种植的话,那么 3年生结果大苗600株,可栽种5亩多土地;2年生可结果苗木2000株,可种植18亩土地;当年育成之小苗1.2万株,可栽种100亩以上;茶用苗木1万 株,可栽种30亩土地。襄城县恒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种植200多亩,聘请技术人员5名,60多名工人每天进行日常管理。

据了解,适时采摘下的“仙人枣”,常温下可放15天到一个月不坏;低温条件下,可保鲜五六个月;冷冻条件下可长期保存。“仙人枣”可食率100%,除可生食外,还可加工成果汁、果酱、果酒、罐头、果干、果脯、提炼花青素等。

现在,由张林教授以黑蕊羊桃为父母本经7代杂交所培育的优质“仙人枣”新物种――“红艳”,也已经培育成功。

“红艳“根系水平分布在10~40厘米深的土壤中,须根发达;茎藤本,幼芽枝叶鹅黄色,当年生枝褐红色,节间长6厘米左右;叶梭形或近梭形,互生或对生。成叶片浓绿有光泽,叶缘锯齿状,先端钝圆,微凹;花单性,5瓣,乳白色。花茎5厘米。

果实长圆柱形,平均单果重15克,最大单果重30克;果皮玫瑰红,极薄,难剥离,果面光亮如枣;果肉浓红,质地细而,甜酸爽口;果实9月下旬成熟,含可溶性固形物16%、总糖8.5%、总酸1.6%,每100克鲜果中含维生素C 212~549毫克。成熟采收的果实在常温条件下后熟6~10天,2~5摄氏度条件下可储藏保鲜3~4个月,冰冻条件下可永久保存。

篇7

中图分类号:S685.99;S602.2;S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4-0739-04

乡土植物又称本土植物,广义的乡土植物可以理解为经长期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理区域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1]。在园林建设中,乡土植物不仅在日常管理维护中只要少量的人工干预就可以良好地支持生物多样性[2],而且在突出景观特色和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许多国家对乡土植物十分重视,如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以色列和日本等国出版了许多有关乡土植物的图志、花谱、日历、明信片、幻灯片乃至研究专著[3]。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3万余种高等植物和1.8万余种特有高等植物[4];武汉市地处中国亚热带地区北缘,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根据调查资料统计,仅武汉市江夏区天子山生长的具有观赏价值的乡土植物就达127种[5]。川鄂连蕊茶(Camellia rosthorniana Hand.-Mazz.)为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 Linn.)连蕊茶组(Sect.Theopsis Coh.St.)常绿灌木,原产于广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自治区),为中国特有树种。其株型美观,叶色亮绿,花朵密集,清香宜人[6]。试验从武汉市江夏区天子山引种野生的川鄂连蕊茶植株,就近移栽到武汉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所/湖北省园林植物工程技术中心保福苗木基地开展驯化及繁育研究,在12年时间里,先后进行了形态特征、物保期、观赏性状以及抗逆性等方面的观测比较,开展了繁育试验、栽培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及概况

试验地点在武汉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所/湖北省园林植物工程技术中心保福苗木基地,该基地位于武汉市江夏区山坡乡,地理坐标为北纬29°58′-31°02′,东经113°41′-113°45′,东邻鄂州市梁子湖,南接咸宁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为15.8~17.5 ℃,年极端最低气温仅为-5 ℃,极端最高气温为39 ℃。全年降水总量为1 326 mm,且多集中在6~8月;全年无霜期一般为211~272 d;全年日照时间为1 810 ~2 100 h。试验点地形为坡岗地,土壤为红壤,土层深厚,土壤pH约为6.5。

1.2供试材料

1999年,从武汉市江夏区天子山引进野生川鄂连蕊茶成年植株,株高1.5~2.0 m、地径2.0~2.5 cm;定植在武汉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所/湖北省园林植物工程技术中心保福苗木基地。试验所用的高锰酸钾、去离子水为本所实验室自备,生根剂ABT1号生根粉、ABT3号生根粉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生根剂根旺来源于北京恒久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关植物生长量的测量工具为本所实验室自备。

1.3试验方法

1.3.1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观测①2003~2005年,选取保福基地驯化的川鄂连蕊茶代表性植物10株进行连续3年的观察,记录观测对象的物候期、花色、花型、果色等性状,测定生长量、叶片大小、花序、果实直径等数值。②2006~2008年,选取大小规格一致的野生川鄂连蕊茶和引种驯化栽培后的川鄂连蕊茶各10株,观测对比其物候期、观赏性状特点等。③2006~2009年,对驯化栽培的川鄂连蕊茶进行田间抗旱性及抗寒性观测。

1.3.2繁育试验2006年8月下旬开始,从生长健壮的驯化栽培川鄂连蕊茶植株上选取直径约3~4 mm、长度约8~10 cm的二级侧枝作为插穗,扦插前用3 g/L的高锰酸钾溶液先消毒30 min,然后用不同生根剂溶液(使用剂量及浓度配制见说明书)浸泡插穗2 h,分别在8月26日和9月27日用ABT1号生根粉溶液处理插穗后立即扦插,在8月30日用ABT3号生根粉溶液处理插穗后立即扦插,在9月8日用根旺生根剂溶液处理插穗后立即扦插,共4个处理;每个处理扦插200支插穗。扦插基质用产于本地的炭化稻壳+生黄土组成,扦插床位于阴棚内(遮阳率在70%),棚内相对空气湿度保持在75%~80%[3]。扦插2个月后,统计不同处理的生根率,测量插穗发出的根数和根长,比较不同生根剂处理对川鄂连蕊茶的扦插效果。

1.3.3栽培试验①川鄂连蕊茶区域栽培试验。2007年,分别移栽扦插成活的川鄂连蕊茶150株,选择保福苗木基地(立地条件为坡岗地红壤)、襄阳市(平地沙壤)以及应城市(岗地黄棕壤)三地进行区域栽培试验,2008年统计苗木存活率及生长情况。②川鄂连蕊茶不同光照条件下栽培试验。2007年,将川鄂连蕊茶扦插成活的一年生扦插苗分别移栽在全光照和疏林下(郁闭度50%),每处理30株,观测比较其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观测结果表明,野生的川鄂连蕊茶为常绿灌木,高达2~3 m,株型紧凑,枝叶浓密;幼枝圆柱型,淡棕色,嫩枝密被褐色绒毛;嫩叶颜色丰富,叶片革质,表面光亮,叶缘有锯齿,叶尖钝尖,基部楔形或狭椭圆形,长25~42 mm,宽9~18 mm;叶柄长2~3 mm。花白色为主,有的略带粉色,3~4月开放,花多且香,成对着生于枝顶或叶腋,花瓣5~7枚;雄蕊多数;花柱长9~13 mm,浅3裂。果期10月,蒴果近球型,直径10~12 mm,有宿存花萼。

2.2生物学特性

2.2.1物候期野生川鄂连蕊茶物候期观测结果(表1)显示,川鄂连蕊茶先花后叶,每年抽梢2次,集中于5月中旬~7月和9~11月两个时段,新梢红色艳丽,具观赏性。9月初花蕾始现,至翌年的3月开放,花期长达1个月。果实于5月上旬开始形成,至当年12月中旬成熟开裂。

2.2.2观赏性状与野生川鄂连蕊茶相比,驯化栽培的川鄂连蕊茶物候期与野生的川鄂连蕊茶基本一致,但其观赏性状有明显的改善。驯化栽培的川鄂连蕊茶每株花量增加了1.5~2.0倍,花径增大了1.0~1.5倍;株型更加紧凑,树冠球型,且叶色变化丰富。叶片革质,表面光亮、深绿,叶背浅绿,叶缘有锯齿,基部楔形,叶尖钝尖,椭圆形;嫩叶下面密被白色细毛,老叶仅下面中脉上被绢毛。花成对着生于枝顶或叶腋,无梗,花瓣5~7枚,近圆形,顶端微凹,内轮3枚花瓣较大,外轮2~4枚花瓣,其中2枚稍小;雄蕊多数,花丝基部合生;雌蕊顶端绿色,3裂。果期10月,蒴果近球型,直径10~12 mm。新梢每年萌发2次,春梢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萌发,秋梢于9月中旬萌发,全光照条件下新叶为红色。5月中旬开始花芽分化,6月中旬现蕾,次年2~3月开花。三年生扦插苗平均株高约40 cm,冠幅约40 cm,每株着花约100~150朵。川鄂连蕊茶四季常绿,是集观树、观叶和观花于一身的优良树种,株型美观,枝叶浓密,抽生的新梢和新叶紫红色,耐半阴,适应性强、耐修剪,园林应用上可用作花境、色块、花坛及盆栽观赏等用途[7]。

2.2.3抗旱性及抗寒性田间观测夏季田间抗旱性观测结果显示,川鄂连蕊茶的叶片为革质,能抵御一定程度的干旱。2008年年初,武汉市遭遇了50多年来最严重的降雪和低温冰冻灾害,大灾过后,对保福苗木基地移栽的川鄂连蕊茶进行了冻害调查,结果显示,川鄂连蕊茶植株受冻较轻,冻害级别为1~2级,冻害指数为0.2,冻害表现为叶发红,部分卷叶。

2.3繁育试验

不同生根剂处理对川鄂连蕊茶枝条扦插的试验结果见表2,综合田间观察情况(图1)和表2结果,发现川鄂连蕊茶的扦插繁殖极易生根,约在扦插后30 d开始出现幼根,新生根呈辐射状着生于插穗基部。4个处理的生根率均可达到85%以上,并且3种生根剂处理对川鄂连蕊茶的扦插成活率影响程度差异不大;生根方式包括皮部直接生根和愈伤生根两种类型[8]。从发根情况来看,根旺处理的插穗平均生根数和平均根长都好于ABT1号和ABT3号处理,平均每苗可产生不定根6.5条,其中均包含1条较长的主根,同时二级侧根也比较丰富。ABT1号和ABT3号处理诱导的不定根要短一些,而且在数量上要少于根旺处理的根数。另外发现,扦插时期对川鄂连蕊茶的插穗生根也有一定的影响,如使用ABT1号生根剂处理插穗,9月27日的扦插生根率达到了96%,显著高于8月26日的扦插生根率(90%)。分析原因,可能是8月底武汉市的气温仍然偏高,造成川鄂连蕊茶插穗伤口易被病菌侵入,影响了插穗生根,从而使生根率降低。综上所述,川鄂连蕊茶属于较易生根植物,扦插时期以9月下旬为宜,可使用ABT1号、ABT3号或根旺生根剂进行不定根诱导,生根率可达85%以上。

2.4栽培试验

2.4.1川鄂连蕊茶区域栽培试验川鄂连蕊茶区域栽培试验结果见表3,从表3可见,在武汉市、襄阳市、应城市三个试验点种植川鄂连蕊茶扦插苗,一年后统计,在武汉市坡岗地红壤土和应城市岗地黄棕壤土的移栽成活率均达到了80%以上,而在襄阳市平地沙壤土上的移栽成活率不高,仅为63%,其中原因可能与襄阳市的气候、土壤条件与原产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差异较大有关。不过川鄂连蕊茶扦插苗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均生长旺盛,观赏性状也表现较好,其中以在武汉市种植的生长表现最好。另外,在襄阳市环境条件下,川鄂连蕊茶在1月份有轻微的冻害出现。

2.4.2光照条件对川鄂连蕊茶生长的影响不同光照条件对川鄂连蕊茶生长的影响结果见表4,从表4可见,川鄂连蕊茶在大树遮阴(郁闭度50%)的环境下生长较旺盛,但株型稍散,花稀疏;而在全光照条件下株型紧凑,花量大,且叶色变化丰富,观赏性状好。

2.4.3栽培管理要点川鄂连蕊茶宜选择肥沃疏松、土壤酸碱度呈微酸性至中性的壤土或沙壤土上种植,成活的扦插苗在当年的11月至翌年的3月均可移栽,移栽前对种植地块进行全面翻耕,施腐熟有机肥6 000 kg/hm2,苗木栽植密度 为8 000~10 000株/hm2。在田间管理方面,全年要除草2~3次,雨后及时松土、培蔸,干旱时及时浇水抗旱,保持土壤湿润。

川鄂连蕊茶成枝力强,可根据不同的园林用途进行整形修剪,如培养独干球型的川鄂连蕊茶,在生长季节要选择生长健壮的枝条作为主干培养,选留3~4个不同分枝角度的侧枝作为骨干枝预留,及时抹除其他的叶芽和萌蘖,剪掉细弱枝,培养成为50~60 cm高的主干型单株,并且在早春萌动前剪掉枯梢、枯枝、残留的果实和过密的枝梢。

3小结与讨论

目前国内外对于川鄂连蕊茶同属的植物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的研究报道较多。国外对山茶的杂交育种、系统发育、遗传变异、生理生化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但范围不是很广[9]。国内的研究者对山茶的研究做过比较系统全面的探讨,主要包括山茶的种群系统分类、花粉形态、细胞学、杂交育种、引种驯化、生理生化、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栽培管理等方面[10-22]。但国内关于山茶属连蕊茶组育种的研究较少,对于川鄂连蕊茶的研究仅有少量文章从生态学角度开展过研究[23-26],而关于川鄂连蕊茶的育种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通过引种驯化野生川鄂连蕊茶进行人工栽培,结果表明,川鄂连蕊茶扦插繁殖容易,采用根旺、ABT1号和ABT3号生根粉处理,生根率可达85%以上;在全光照条件下栽培,其观赏性状较好,并且驯化栽培种较野生种株型紧凑、枝叶浓密、嫩叶颜色丰富,四季叶色有变化;花多且香,花以白色为主,有的略带粉色,3~4月开放,成对着生于枝顶或叶腋;果期10月,蒴果近球型,直径10~12 mm;而且特别耐修剪,修剪后抽生的新叶、新梢为紫红色,景观效果持久,是良好的造景材料。川鄂连蕊茶具有常绿、冠型紧凑、花朵繁密、芳香以及抗性强等优点,是一种良好的园林绿化及室内盆栽观赏的植物材料,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1] 孙卫邦. 乡土植物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J]. 中国园林,2003,19(7):63-65.

[2] BORMANN F H, BALMORJ D, GEBALLE G T. Redesigning the American lawn: A search for environmemal harmony [M]. New Haven: Yale Univercity Press,1993.

[3] 陈俊愉.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4] 陈灵芝.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现状及保护对策[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5] 陈法志,郑伟,谭庆. 武汉天子山乡土观赏植物资源及其利用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400-3402.

[6] 倪穗,李纪元. 我国连蕊茶组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前景[J]. 浙江林业科技,2005,25 (5):70-73.

[7] 许林, 陈法志. 丰花、香花型茶花――川鄂连蕊茶[J]. 花木盆景(花卉园艺版),2010(7):6-7.

[8] 赵玉宏,郑洪,雷杰,等. 山茶扦插技术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5):830-831.

[9] ZAGOSKINA N V, DUNRAVINA G A. Effect of ultraviole (UV-B) radiation on the form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phenolic compounds in tea plant callus cultures[J]. Russ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2003,50(2):270-275.

[10] 顾志建,夏丽芳, 谢立山, 等.中国部分山茶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报告[J]. 云南植物研究, 1988,10(3):296.

[11] 敖成齐. 山茶属Camellia植物花粉形态的光学显微镜观察[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3):318-321.

[12] 王仲朗,夏丽芳. 应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鉴定山茶属植物杂种F1代的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1992,14(4):423-429.

[13] 闵天禄. 山茶属山茶组植物的分类,分化和分布[J]. 云南植物研究,1998,20(2):127-148.

[14] 李广清,孙立,刘燕. 山茶属连蕊茶组6种植物花粉形态特征研究[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5,13(1):40-44.

[15] 杨俊波,李洪涛,杨世雄,等. 四个DNA 片段在山茶属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J]. 云南植物研究,2006,28(2):108-114.

[16] 方伟,杨俊波,杨世雄,等. 基于叶绿体四个DNA 片段联合分析探讨山茶属长柄山茶组、金花茶组和超长柄茶组的系统位置与亲缘关系[J]. 云南植物研究,2010,32(1):1-13.

[17] 李光涛,梁涛,张梅莉. 五种山茶属植物的核型研究[J]. 茶叶,2001,27(2):17-21.

[18] 肖调江,顾志建,夏丽芳. 九种山茶属植物的减数分裂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1993,15(2):167-172.

[19] 杨志玲,李纪元,范正琪,等. 山茶属红山茶组内杂交亲和性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J]. 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24(4):32-36.

[20] 杨志玲,李纪元,范正琪. 保存温度对红山茶组物种及品种花粉生活力的影响[J]. 浙江林业科技,2004,24(5):1-3.

[21] 吕芳德,徐德聪,侯红波,等. 5种红山茶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比较研究[J]. 经济林研究, 2003,21(4):4-7.

[22] 邓白罗,谭晓风,漆龙霖,等. 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的RAPD分析及分类研究[J]. 林业科学,2006,42(5):36-41.

[23] 操国兴,钟章成,刘芸,等. 缙云山川鄂连蕊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 生物学杂志,2003,20(1):10-12.

篇8

近期出版的某部普洱茶书,是集中上述诸多问题的书籍典型。

区别茶树品种,太过肤浅

该书说:台地茶与古树茶的区别是古树茶“一般比较粗老,芽头少,多会有茶梗”,而台地茶则“细而紧结。芽头多”。实际这只是表象。不是本质区别,所以“有用台地茶粗老叶仿制的茶饼”和“老树茶一芽二叶制作的条索紧结芽头多的茶饼”。这两类毛茶条索区别不是芽头多少和条索的粗老与细嫩,而是叶片薄厚、色泽、毛度、叶韧度等不同。泡过的新茶叶底。老树茶深绿色或深黄绿色,低龄树茶浅白或浅黄色。陈化老树茶与低龄树茶应综合上述因素以及颜色变深褐色或浅褐色等来分辨。

该书讲:老树茶与低龄树茶毛料气味的区别是“老树茶香要比小树的更深沉和强烈。差别明显”。但是六大茶山倚邦、易武丁家寨等地小乔木茶香度比许多异地老树茶高。这两类毛茶香气区别是老树茶带有特殊的酸气味。此味越浓,其料越纯。这两类茶滋味区别,涩度不是主要因素,还要看茶尖老嫩度、各片区茶味共性并综合甘甜浓厚度等来分辨。这在笔者《老树茶的分离与分辨》中作过阐述。

信口雌黄,污蔑普洱茶

该书说:“普洱茶是不发酵茶。发酵说的误导使普洱茶不能越沉越香”、“自然干燥保存的老茶香气散失严重”、“已经有较好沉香的老树茶出仓后不加以密封香气会很快散失”、“密封保存的老树茶”“3年后茶香入茶汤”、“普洱茶不能透气储存”。必须“封闭储存”、普洱茶不是“越陈越香”。而是“越沉越香”,即“沉积下来之香”。把茶的气味因混杂而不显香误解成“散失香气”。

公认的生物化学理论认定:“广义的发酵是指利用生物体(包括微生物、植物细胞、酵母菌等)的代谢功能,使有机物分解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可见,普洱茶的发酵属“广义的发酵”。

众所周知。正常普洱新茶汤多显橘黄色。其汤内未溶入茶红素。在适当环境透气保存6年的该茶,汤色明显发红。这证明其汤内已溶入茶红素,该茶细胞或其成份已有分解现象。按上述“发酵的广义概念”,该茶已经发酵了,可是该茶仍散发纯正浓郁的陈旧芳香。凭何说:普洱茶“透气保存”而发酵就“几乎都是越存越不香”呢?普洱茶的储存可以非真空封闭,但不等于“必须”封闭。

该书说“越陈越香”是偶然“巧合”,那么众人透气储存的近十年的众多茶饼,随意抽泡。为何都散发出扑鼻诱人的陈香呢?

除部分茶区古树茶外,多数普洱茶都偏苦涩,须妥善存放六至十年以上,苦涩度降低才饮用。既然其苦涩度降低,证明其细胞或成份发生分解。按上述“发酵的广义概念”,该茶发酵了,但它们仍能发出浓郁陈香!可见该书中的谬论是对普洱茶的歪曲和污蔑!

此人所存茶“几乎都是越存越不香”的原因:或存放不当;或储存被人存坏的二三手茶;或收藏了劣质茶;或收藏了以不适合料(偏北或偏南茶)制作或假冒的普洱茶。

混淆歪曲多个概念

该书说:“一般而言,老树茶强于小树茶:乔木茶强于台地茶;有森林环境的老树茶强于无森林环境的老树茶;纬度低的靠南的茶强于纬度靠北的茶;海拔适度(1400米~1800米)的茶强于海拔过高过低的茶;大叶种茶强于小叶种茶”。但六大茶山多数小乔木茶甚至台地茶的正常存香优于许多地带的老树茶;六大茶山多数生态矮化茶储香优于许多地带乔木茶;无森林的数百年树龄老树茶储香优于有森林的百年老树茶;纬度约11°15’以南或22°20’以北的储香不如纬度11°15’~22°20’之间的茶;海拔1100米~1400米的六大茶山茶的储香优于众多海拔1400米~1800米的它山之茶;倚邦小叶茶的储香优于许多异地大叶茶。

该书对“灌木茶”与“乔木茶”、“台地茶”与“古树茶”、“古树乔木茶”与“矮化茶”、“台地茶”与“乔木茶”、“生态茶”与“非生态茶”等概念与区别含混不清。老树茶与嫩树茶的区别,最初是从同片区这两类茶的苦涩度上发现的,两者的分离。也是由此引发的。同片区近百年或上百年树龄的茶的苦涩度明显比七八十年及其以下树龄的茶清淡。因而它们是以百年左右树龄为界线的。“古树茶”就是老树茶,包括矮化灌木茶和乔木型两类。但前者并非台地茶。

乔木茶和灌木茶的区分,在古六大茶山也是从茶味涩度和厚度上引起的。它有两个本质标准:一是指植物学所指的乔木型和人为重度矮化型(包括老树类和嫩树类);二是按根系类型化分的有主根的乔木型和仅有须根的扦插类,即有性繁植苗和无性繁苗两类。前者只要不被矮化,可长成高大乔木;后者即使不被矮化也无法长成高大古乔木,其茶涩度偏高而茶味偏薄,故列为灌木茶。

台地茶通常是低龄、矮化、密植的茶,包括无性系苗种的梯式茶林和密植而被重度矮化的有性系梯式茶林。

对于乔木茶与台地茶的分辨,该书说:乔木茶与台地茶。需从乔木茶的分布与产地、山野气韵、乔木茶特征、厂家与价位、干茶特征、试泡、叶底、手感、芽头、叶底香气、杯底香等方面综合分辨。但这样“品鉴”是极不可靠的。知道乔木茶的分布与产地,却存在原料交叉流动;论“山野气韵”,天然生态林的矮化茶也会有;若看厂家,彼地厂家会收购和制作此地茶;若看价位,更会随产主定价信誉度而千变万化;说是按“乔木茶特征”或“干茶特征”分辨,却没介绍两者的特征及本质区别;若看耐泡度、品茶汤苦涩度、回甘度及浓厚度,则嫩树乔木茶的耐泡度也偏低,回甘也偏弱,浓厚度也偏薄,而且不同地域同类茶的耐泡度、苦涩度、回甘度及浓厚度有别;若看叶底颜色深浅,则背阴地的台地茶尤其是重度矮化的老树茶也有似乔木茶那样偏深的;试手感的柔韧度,则只能分辨百年老树茶与低龄树茶,但乔木茶未必是老树茶。低龄乔木茶也有柔韧度较差的;若看芽头多少和粗老度,乔木茶和台地茶都有芽头多的和细嫩的,也都有芽头少的和粗老的;若嗅叶底香和杯底香,则不与天然杂木混生的乔木茶也缺乏植物香型。所以其所介绍的品鉴方法繁杂无效,还明显误导。实际上,矮化台地茶受重度修剪。抽芽较快,韧性偏差,冲泡后顶部嫩梗嫩叶受搓揉易成腐化状;露天暴晒。叶底毛层薄而光泽亮度低。多数色泽浅黄;又与杂草混生,气味几乎不带花香型。叶边齿更细密短浅,多呈倾斜状。这些概念代表的是不同的茶质及价格。该作者信口开河歪曲这些概念,将坑害茶商及消费者。

“存储研究”,漏洞百出

该书的“存储研究”是漏洞百出的“作秀”幌子。请看该书“沉香例证”所列6例(受篇幅限制从略)及对6例的列表“研究”。

由此6例得出:

(1)湿度过大的广东自然存茶香味散失比较快目严重;

(2)云南自然存放香味散失比广东慢;

(3)相对密封的干燥的存储茶香保持得好;

(4)已经有较好沉香的老树茶出仓后不加以密封香气会很快散失;

(5)自然干燥保存的老茶香气散失严重;

(6)密封保存的老树茶香气保存好,而IEI 3年后茶香入茶汤。

其“研究”逻辑漏洞是:

对1~4例茶的初制、复制和前期保存作者不清楚。原料来源?可适合长期存放?毛茶初制工艺如何?前期存放是否有误?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其储香。多个变因下研究未知问题,凭何判定普洱茶不适合自然存放?第1、2、4例都曾存在湿度大的场所,难免受潮;第3例“有少许霉点”表明也受潮发霉。未必“昆明自然存放”。若严重受潮甚至发霉,固然不香,但自然透气存放未必就会受潮和发霉,也就未必非要“封闭储存”;第4例“失香”原因未必是透气,还可能是该茶存香时限已过,况且还受开封后环境影响?第5例并未透露“自然”和“未密封”使茶香“散失”的信息,反而证明普洱茶适合干燥自然存放,且适宜发酵;第6例似表明“密封保存香气好”的结论。就算这样,部分古树茶以外的普洱茶苦涩度普遍偏高。密封保存,很难让它的苦涩味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既然如此,我们存放该茶,除了备用,还有何意义?更何况表中第2、3行的“微香”和“有香”无明显区别,即使有实质性差别,填写未必属实。因为普洱茶有限期间“越陈越香”,是指随时间的延长,茶香由新鲜逐渐转为陈旧。并不是越闭住散出的香气,“沉积”的香气越多,茶品就越香。好茶的香气是内存并不断散出,冲泡时集中散出来,不是靠“沉积”下来的。依靠密封留住的香气,一旦解封就散尽,根本无法让它“沉积”到茶品内。适合长期珍藏的茶,在存香期内因保存不当不显香,不是“茶香散失”。而是气味混杂。“失香”是直接没了气味,这与正常存放的保质期有关,与存放方式无关。茶香早在新茶时就“入汤”,只是那时香气新鲜,“3年后”其香型变“陈旧性”罢了,并非“3年后茶香入茶汤”。

篇9

Relationship on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and mango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Yuanjiang

Mao ShengpanChen Biao

(yuxi teaching college resources environment institute)

Abstract:Yuanjiang is known as "sun city",and has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climatic resources, there often plants mango and tropical plants in the city of Yuanjiang. Yuanjiang should use its own climate characteristic to develop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industry, not only it is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but also can promote the peasants' income.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for the climate from Yuanjiang,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mango, yuanjiang,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economy

1.芒果简介

1.1芒果在植物学上的分类地位【2】

芒果学名:Mangifera indica Linn又名:檬果、漭果、闷果、蜜望、望果、面果和庵波罗果等等。

生物学分类:真核生物域(Eukarya)、植物界(Plantae)、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无患子目(Sapindales)、漆树科、芒果种。

形态特征:常绿大乔木。叶聚生枝顶,革质,长圆形,长披针形,圆锥花序生枝顶,花小、淡黄色,花后结核果。果大,歪卵形,成熟果黄色。性喜温暖,不耐寒霜,喜光。在平均气温20~30℃时生长良好,气温降到18℃以下时生长缓慢,10℃以下停止生长。最适宜的年降雨量范围为800~2500毫米。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有机质丰富、排水良好、质地疏松的壤土和沙质壤土为理想,在微酸性至中性、pH5.5~7.5的土壤生长良好。芒果分布很广,世界有70多个国家生产芒果,90%集中在亚洲。我国云南的芒果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文山、红河、玉溪、丽江、昭通、思茅和西双版纳等地(市、州),以景谷、景东、新平、永德、双江、河口和景洪等县(市)为主产。其中元江生产芒果的趋势不容忽视,元江芒果的商业化栽培可上溯到清康熙年间,《元江府志》( 康熙50年,即公元1712年出版)中已有记载。元江作为下一个芒果生产专业县,依据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推行芒果经济的发展战略路线是可行的。

1.2芒果的开发价值【4】

芒果速生,结果早,丰产,收益时间长,是著名的经济果树。芒果除鲜食外,还可以加工成各种产品,如芒果原浆、芒果汁饮料、芒果果脯、甘草芒果,或加工成芒果小食品,如芒果果冻、芒果什锦等。选用新鲜、果核未变硬的落果,削成片状或条状,晒软后再加入适量食盐、辣椒粉、花椒粉、八角粉等装入陶罐密封腌制成开胃菜,市场销售情况良好。芒果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投资,适合一般老百姓的投资。元江是一个农业县,发展投资芒果产业,有利于元江发展民生和农民经济。

2.芒果生长特性与元江自然环境吻合性【5】

元江位于干热河谷区域,其气候特点是降水少,年均降水量796.3mm,蒸发量大,年均湿度较低,为71%;最大月平均相对湿度85%,最小月平均相对湿度为51%;四季温暖终年无霜,年平均温度较高为23.8℃年平均日照时数长达2291.7h,太阳辐射量126.495千卡/,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16.8℃,是芒果种植的最佳环境。通常情况下,在湿热地区种植芒果病虫害发生较严重,不利于芒果的开花和坐果。而元江气候干热,尤其在冬、春季芒果开花期间,环境的相对湿度较低,有利于芒果开花、授粉和坐果。芒果性喜高温,怕霜冻,气温在20-35℃时生长最快,花期遇15℃以下的低温时间较长则授粉不良,花期在晴朗干旱的天气授粉良好,遇阴雨天气、湿度过大时嫩梢、叶、花穗及果实容易流行白粉病及其他病虫害;5℃以下或出现霜冻时,嫩梢、叶、花穗及幼果产生冻害;果树耐旱力强,喜通风透光环境,4级以上大风对花果有伤害;芒果对土壤要求不严,以Ph值5.5-7.5,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最适宜栽培。元江土壤有燥红土,赤红壤,紫色土,石灰岩土等多种类型,其气温条件也非常适合芒果生长发育。从芒果生长习性上来看,元江发展芒果是十分有优势的。

3.元江芒果的种植概况

3.1元江的芒果种植面积

元江芒果的生产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600-1100m.其中海拔在600m以下区域的种植面积达709.4,海拔在601-700m的种植面积为317.9,海拔801-1100m的种植面积为115.1,元江芒果的生产分布随着海拔升高,生产种植面积急剧减少。这与芒果的生长环境有直接的关系,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不利于芒果更好的生长和繁殖,元江对芒果生产基地的布局是十分合理的。

3.2元江芒果品种及优势【3】

元江芒果总的种植面积达1142.4,通过引种、繁殖、收集、保护和改良现有芒果品种132种,如本地大核芒、三年芒、元江象牙、台农一号、三蜜芒、青皮芒、吕宋芒等等,都是一些在市场上经济效益较好的品种,使元江成为芒果品种最多的专业县之一,此外中国所有芒果品种(包括引种、改良)基本在元江都适合生长,依据元江自身独特的气候条件,促进了元江芒果种植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民的增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子。再加上元江对芒果品种进行了合理划分,根据芒果品种特性和市场需求指导生产,安排品种搭配和种植布局,使芒果均衡上市,避免了集中上市带来的不利后果。元江芒果还具有一批适合元江生产的具代表性的早熟的优良品种(见表一),使元江芒果上市时间从每年的4月中旬开始延续到九月份,芒果的收获期长达半年,使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且为农民开辟了一条新的工作路子。

表1元江芒果早熟优良品种

序号 早熟品种 序号 早熟品种 序号 早熟品种

1 本地大核芒 1 吕宋芒 1 红象牙

2 三年芒 2 虎豹牙 2 马切苏

3 元江象牙 3 红光6号 3 秋芒

4 金凤凰 4 水英达 4 桂热10号

5 台农一号 5 金皇 5 泰国四季芒

6 留香芒 6 爱文 6 帕拉英达

早熟品种具有开花早、结果早和成熟早的生理特点,有利于获得较好的市场价位,这对促进元江水果产业发展扩大是十分有利的,也为一些以种植芒果为业的农民扩展了致富的道路。

3.3元江重要芒果品种的调查

3.3.1元江象牙

1990年元江县林业局从元江大水平乡土锅寨村徐世栋芒果园象牙芒实生优良株选出。1995年参加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获优质芒果金奖。

3.3.2台农一号

中国台湾农业实验所用海顿与爱文杂交选育而成。1998年从海南引种,早熟品种。

3.3.3泰国四季芒

2002年从泰国引入,种植于元江县经作站。可做反季结果栽培。

3.3.4金皇

1997年引自中国台湾。可作为元江生吃品种栽培。

3.3.5马帅

于1998年引自缅甸,种植于元江县经作站。可作为芒果发展的后备品种。

3.3.6翠绿

为泰国著名生食品种。不宜过熟采收。

3.4元江芒果产业拉动的第三产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元江芒果产业的迅速发展,元江县建立了“老虎箐”、“芒果森林公园”、“芒果长廊”、“芒果山庄”等集芒果生产、经营、繁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基地园区,不仅提高了芒果的经济效益和产品附加值。由此可见芒果的经济效益还是很大的。鼓励元江发展芒果经济是必要的。

4.芒果对元江经济的影响

4.1芒果对元江农业经济的发展及农民增收关系

2009年元江政府坚持以热区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德策略,实现农民收入3560万元,比上年增加330万元。实现水果收入4000万元,比上年增加351万元。这说明元江坚持以发展以芒果为主的热带水果产业的政策是正确的。

2010年芒果成熟比去年较早,芒果产量比去年同期增加,预计芒果产量5473吨,比上年同期增加1616吨,预计芒果产值1532.44万元,同比增加182.44万元。增长13.51%。

农业产值 14881万元,同比增加1941万元,增长 15%(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8 %);这增长中其中很大一部分得益于以芒果为主的水果产业高幅度增长。

2010年上半年元江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41元,同比增加143元,增长11.9%。其中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芒果的高效增产,赢得了较好的市场定位。

4.2云南大旱,元江芒果增收,芒果经济对农民经济收入的保障。

2009下半年-2010年上半年云南受特大干旱影响,云南省蔬菜、花卉、甘蔗、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产量减少。到目前为止,全省蔬菜产量同比减少30%左右,鲜切花产量减少30%左右;甘蔗累计入榨1195万吨、减少284万吨,产糖154万吨、减少32万吨;春茶产量9914吨,减少51%。严重干旱使小春粮食减产幅度加大,蔬菜、甘蔗、茶叶等特色作物绝收面积扩大,畜牧业也遭受严重损失;加之干旱缺水直接影响大春按节令播种,依靠大春生产挽回小春损失的困难和压力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可想而知农民的收入得不到保证。

但是在干旱之年,元江县热带水果竟然出现了高产的现象。元江芒果大旱之年反而高产,今年雨水少,日光足,芒果糖分足,产量大。这与芒果的生长习性是密切相关的。作为元江芒果等热带水果主产区红桥社区的负责人李万福说:“今年芒果亩产可以达到30吨左右,是近3年来最丰收的一年。”

这个实例也说明,在云南很大一部分农民还是经营着一种靠天吃饭的产业,当气候条件出现差入时,很多农民的收入是得不到保证的。从这方面来讲,元江发展芒果经济对农民的收入的一种保证,是最基本的民生措施。

4.3元江芒果节对元江旅游业、服务业的拉动关系。

元江以芒果为主题的“元江红河谷金芒果节”,不仅提升了元江的知名度,还拉动了饮食、住宿、运输等行业,尤其是对旅游业的强力促进作用。至元江举办芒果节以来,元江每年接待游客33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7966.3万元,增753.3万元。旅游业的发展还拉动了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为提高农民收入更加拓宽了路子。

5.对元江发展芒果经济的建议

(1)元江独特的气候特征与地理环境与芒果的生长环境基本吻合,政府应该大力支持鼓励发展芒果经济,为农民的增收提供可靠的保证。

(2)如期举办元江芒果节,提高芒果生产的知名度,为芒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商业平台,从而拉动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为农民致富拓宽道路。

(3)因地制宜,利用自身的特点对芒果进行改良,引进一些新的芒果品种,促成芒果生产专业县的建立。

(4)充分挖掘芒果的附加经济值和芒果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施宗明.芒果优质丰产技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8

[2] 吴国芳,冯志坚,马炜梁,等.植物学(下册)[M].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78-343

[3] 孙立红.元江芒果生产及产品综述 [J].云南农业科技,2008(5):31-34

篇10

Investigation of genus Ardisia in Bencao literature

TONG Jiayun1, LIANG Zhitao2, ZHAO Zhongzhen2*, WU Jialin3*

(1 Schoo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006, China;

2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 China;

3 Chinese Medicine Division, Department of Health, the Government of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Hong Kong, China)

[Abstract]Based 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morphology and distribution of plants, alternate names, actions, and properties of herbs recorded in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s, in combination of field investigation, 18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recorded in ancient bencao literature were regarded to be derived from 7 species in the Ardisia genus Among them, the variety Ardisia crenata f hortensis was identified as the source of Zhushagen(朱砂根) and Zijinniu(紫金牛) A hanceana is referenced as Tiesan (铁伞) in the illustrated atlas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Zhiwu Mingshi Tukao) The name Pingdimu (平地木) refers to a different substance in the illustrated atlas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and the Flower Mirror (Huajing) The medicinals named Yedihong (叶底红), Aicha (矮茶), and Duanjiao sanlang (短脚三郎) are all derived from A japonica The origin of the herb Xiaoqing (小青) referenced in the Illustrated Classic of the Materia Medica (Bencao Tujing) is A pusilla The medicinals Bailiangjin (百两金), Jiuguanxue (九管血) and Zoumatai (走马胎) are derived from A crispa, A brevicaulis, and A gigantifolia, respectively This investigation clarifies the botanical sources and actions of related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in the genus Ardisia, and provides clues and evidence for utilizing and developing their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s

[Key words]Ardisia;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Bencao literature

药物品种本草考证是依托本草文献、运用现代知识对药物学某一内容进行的考证。很多考证的结果不但直接保证了中药用药品种的准确,还开拓了新的药物资源。古代本草收载了很多只知其名不知其物的药物,通过本草品种考证有利于发掘这些药物,或根据植物H缘关系,寻找新的药物品种,从而拓展药物资源。

紫金牛属Ardisia Swartz是紫金牛科最大的属,全世界约有400~50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亚洲东部至东南亚、美洲、大洋洲及太平洋诸岛,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1 2]。《中国植物志》载有紫金牛属植物68种[1],近年出版的《Flora of China》修订为65种[2]。该属植物多具有治疗跌打、风湿、痨咳及各种炎症的药用价值[1]。由于该属植物形态或功效的相似,以致在本草记载中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情况较多,且错综复杂。如本草记载或地方名中同为“山豆根”、“开喉箭(剑)”之名的药物分别来源于6种植物,同为“矮茶”之名的有5种植物[3]。对来源于该属植物的中草药,前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本草考证;然而也存在一些争议和考据遗漏的情况[47]。如朱砂根与紫金牛在《本草纲目》中分列条目,性味、主治不同,其中后者有被考证为朱砂根A. crenata Sims,也有认为系同属的虎舌红A mamillata Hance [47]。为此,按现代植物分类系统对古代本草所收载的相关药物进行分类考证,结合药性及药效等知识进一步查缺补遗和梳理,对传承古人之药用知识、指导现今安全和有效的用药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紫金牛、朱砂根、凤凰肠、山豆根等的考证

11紫金牛(《本草图经》,以下简称《图经》)《经史证类大观本草》(以下简称《大观本草》)[1](《本草图经》已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以《嘉佑补注神农本草》为基础,并入《本草图经》内容及唐慎微的集录而成,初刻版图文模糊,今据其修订版《经史证类大观本草》,下同。)有“福州紫金牛”图,文字注释[8]:“《图经》曰,紫金牛生福州。味辛。叶如茶,上绿下紫。实圆红如丹朱。根微紫色。八月采,去心,。颇似巴戟。主时疾膈气,去风痰用之。”《本草纲目》(以下简称《纲目》)卷之十三山草类载“紫金牛”,其图似仿《图经》而绘,见图1。其文字多引《图经》,文[9]:“颂曰,生福州。叶如茶叶,上绿下紫。结实圆,红色如丹朱。根微紫色。八月采根,去心,。颇似巴戟。气味辛平,无毒,主治r疾膈气,去风痰。”并增加了一项功效――解毒破血(r珍)。邬家林据本草描述的植物形态考证为朱砂根A crenata [45]。谢宗万则考证为朱砂根A crenata或红凉伞(紫背紫金牛)A crenata Sims f hortensis(Migo) W. Z. Fang et K. Yao[10]。

虽然从武林本和味古斋本《纲目》之绘图看,见图1,只能大概知道该植物叶互生,椭圆形,并不能确证更多的信息。然而从《大观本草》和金陵本《纲目》图中植株形态来看,可以推断不是现今《中国植物志》所载具有细长根茎和细小须根的紫金牛A japonica (Thunb) Blume。据图结合文字大概

知道,该植物为灌木,根稍粗,鲜根表面偏紫红色,木部可与皮部分离而似巴戟天之加工品成管状,叶如茶叶椭圆形,革质,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紫色,近伞形花序,果实球形,红色。据此判断应为紫金牛科朱砂根之变型(叶背红色的朱砂根),即红凉伞A crenata f hortensis。(《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红凉伞的学名为A bicolor Walk[11]。陈介与吴征镒在《中国植物志》中把红凉伞处理为朱砂根的变种A crenata var bicolor,并说明存在过渡类型[1],在《Flora of China》中则将其归并[2]。方文哲和姚淦将红凉伞作为朱砂根的变型处理[12]。笔者野外调查也发现,朱砂根叶背确实存在由全部紫红色到部分紫红或淡紫红色的过渡类型,因此将其作变型处理更为合理。据报道,甚至有黄色果实的变型[13]。)其功效能解毒,治疗外感风热之咽痛痰多,亦活血止痛,治心胃气痛、脘腹胀痛,与今之朱砂根相符[14]。其名“紫金牛”当是指根表面微紫,叶背紫色,果实红色,而药效迅速之意。现江西鹰潭等地亦有称之为“紫背紫金牛” [15]。

有学者完全抛开本草附图,把《图经》之“紫金牛”考证为虎舌红A mamillata [16],有误。植物虎舌红叶面有明显的糙伏毛,在本草“紫金牛”项下只字未提,且其叶大小形态也与“叶如茶”的描述相去甚远。

12朱砂根(《本草纲目》)朱砂根之名首见于《纲目》卷之十三山草类[9],曰:“p砂根生深山中,今惟太和山人采之。苗高尺许,叶似冬青叶,背甚赤,夏月长茂,根大如h,赤色。此与百两金仿佛。根气味苦凉无毒,主治咽喉肿痹,磨水或醋咽之甚良。”《植物名实图考》(以下简称《图考》)山草卷之八转载《纲目》云[17]:“p砂根,《本草纲目》始著录。生太和山。叶似冬青叶,背甚赤,根大如h,赤色。治咽喉肿痹,磨水或醋咽之。”可见,《图考》文字仅仅是转载《纲目》的内容,而其附图不到版面之一半,且似乎参照金陵本或武林本《纲目》的图而改绘,见图2(味古斋本《纲目》刊于《图考》之后,其图显然抄袭《图考》),因此,吴其F很可能未见过朱砂根原植物(通览《图考》,该书有一特征――其绘全版大图细腻,为工笔画,很多时候甚至可以定种[18];而转载或临摹古书之图则小于版面之一半,且笔画简单)。然从图及文字可以知道,根有分枝,稍粗如筷子大,表面近红色,苗高尺许,叶互生,椭圆形,上表面绿色,下表面近深红色,植物像百两金A crispa (Thunb) A DC(见51项百两金考证),以根入药,味苦,性凉,治疗咽喉肿痹。根据植物形态描述及功效推断,《纲目》及《图考》记载的“朱砂根”是指叶背红色的红凉伞A crenata f hortensis。其名称因鲜根断面皮部有多个朱砂色小点(分泌腔)而得。现代文献记载,有认为叶背红色的朱砂根药效好于叶背绿色的[1],亦有认为同等入药者[19]。

然而,楹卫钍闭湓谕一卷前后间隔两味药(辟虺雷、锦地罗)以2个名称(朱砂根、紫金牛)收载了同一味药呢?可能当时李时珍并未见过《图经》记载产自福州的“紫金牛”原植物,只是知道以根入药用来解毒,活血,治疗风痰;而对于“朱砂根”则知道太和山(今武当山)山民有采,并且多为未开花结果之小苗,当地用根治疗喉咙肿痛。

《草木便方》(作者刘善述,1870年刊)“朱砂根”项载有[20]:“朱砂莲苦凉清热,喉痹牙痛火眼灭,打痧气痛腰肋疼,生肌长肉功更烈。”虽然其文字叙述中亦用到“朱砂莲”,但根据功效可以判断与现今之朱砂根一致[14],且可以排除马兜铃科朱砂莲(四川朱砂莲Aristolochia cinnabarina C Y Cheng et J L Wu)[19]。

13凤凰肠(《生草药性备要》)《生草药性备要》(康熙年间成书)载有[21]:“凤凰肠味甘,性平,治痰火、跌打,去瘀生新,宽筋续骨,医牛马圣药,一名老鼠尾。”《岭南采药录》(1932)记载[22]:“凤凰肠别名散血丹、浪伞根、老鼠尾、金鸡爪。味甘,性平,疗痰火,治跌打,去瘀生新,宽筋续骨,治牛马病最良。小儿干痞。煎服。”此二种本草记载之“凤凰肠”与现今我国南方,包括广州地区称为“凤凰肠”的功效一致,原植物即是朱砂根A crenata [3,23]。

14平地木(《植物名实图考》)《图考》山草卷之九载有“平地木”,曰[17]:“平地木,《花镜》载之。生山中,一名石青子,叶如木樨,夏开粉红细花,结实似天竹子而扁。江西俚医呼为凉伞遮金珠,以其叶聚梢端,实在叶下故名。根治跌打,行血,和酒煎服。”邬家林根据植物形态和别名考证为朱砂根A crenata [45],而另有考证认为是紫金牛A japonica [6]。据《图考》中绘图,见图3(该图亦为全版面工笔绘画,说明吴其F见过该植物)可以判断为比该书中卷十的“山豆根”稍高的灌木,系远距离观察所绘,而不同于《花镜》的平地木(见31项平地木考证)。据其图和描述的特征可知:该植物叶椭圆形,似木樨的革质,果实红色、近球形,似天竹子,垂于叶下,在江西民间用根跌打损伤,应为朱砂根A crenata。朱砂根在江西和湖南有凉伞遮珍珠的别名,具活血散瘀,行气,治疗跌打损伤、劳伤吐血、筋骨i痛[2425]。因此,从形态、地方别名和功效看来《图考》之“平地木”实为朱砂根A crenata无误。

15山豆根(《植物名实图考》)《图考》山草卷之十载有山豆根[26]:“生长沙山中。矮科硬茎,茎根黑褐,根梢微白,长叶光润如木犀而韧柔,微齿圆长,有齿处边厚如卷,梢端结青实数粒,如碧珠。俚医以治喉痛。按形似与《图经》不类。根味亦淡,含之有气一缕入喉微苦。又一种也。秋深实红如丹,与小青无异。又名地杨梅。”邬家林据以上植物形态、地方名和功效考证为朱砂根A crenata [45],另有考证认为是百两金A crispa [7]。

《图考》蔓草卷之二十另转载《图经》记载产广西之山豆根,曰[27]:“江西、湖南别有山豆根,皆以治喉之功得名,非一种”。其中绘的是不到版面一半之小图,似临摹《图经》所绘。而山草类之山豆根为大图,明显是工笔绘画之实物图,见图3,说明吴其F对湖南、江西之“山豆根”是亲眼所见过,并熟知其与广西之山豆根非一种,因此山草的山豆根图和文字描述可信度高。其近距离观察,图中叶脉线条精细,更与朱砂根A crenata接近,所绘为较矮的植株。文字描述说明叶子光泽明显而柔韧,有圆齿,有齿的边缘反卷,秋天果实红色,像小青的果实(见41项小青考证),这些特征也与朱砂根相符,而与百两金A crispa叶片狭长圆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全缘,膜质的特征不符。除所描述的形态特征外,江西、湖南以“山豆根”之名药用朱砂根治疗喉痛可以佐证[2829]。考证结果与《中药大辞典》相同[19]。为此,《中国植物志》[1]、《全国中草药名鉴》[3]、《中华本草》[14]把《图考》山草卷的“山豆根”归入“百两金”项下有误。

然而,为何《图考》在山草卷之八、之九、之十,分别以“朱砂根、平地木、山豆根”之名记载同一种植物呢?其原因可能是吴氏并不知道《纲目》的朱砂根就是他所记载的“平地木”或“山豆根”,文字只是转述《纲目》内容,而图是依《纲目》内容而改绘(见“朱砂根”考证);其记载“平地木”是江西俚医拿来治疗跌打的较高植株,而“山豆根”是长沙俚医用来治疗喉痛较矮的植株。

2铁伞(《植物名实图考》)的考证

《图考》山草卷之九载有“铁伞”,曰[17]:“铁伞生南安。绿茎如蒿,有直纹,旁多细枝,厚叶翠绿,有微紫,似平地木叶而齿圆长。俚医以为活气行血通络之药。此草叶韧,聚生梢端,故有铁伞之名。”亦附有工笔绘画之全版图,见图3。前人据植物形态和功效考证为朱砂根A crenata [45],也有认为系山血丹A lindleyana D Dietrich [7]。从文中叙述和图中株型、叶形、功效和分布在江西来说,应锁定在朱砂根与近缘的相似种大罗伞树A hanceana Mez、山血丹A lindleyana三者之内。其中,朱砂根A crenata叶多为椭圆形,圆齿较小。而从附图看来,叶椭圆状披针形,叶脉较多,与大罗伞树更为接近。吴氏本人认为“似平地木(朱砂根)叶,而齿圆长”的特征与大罗伞树A hanceana相符合[1]。而“厚叶翠绿,有微紫” 并未说“叶背微紫”,应当理解为“有叶微紫”,即不是指朱砂根的叶背紫,应当是指大罗伞树有些嫩叶、叶柄或叶脉微紫。另外,从产地来看,该书成于1848年,“南安”应为江西南安府,即今之大余县一带。吴其F深入江西、湖南等民间调查,对江西和湖南的地方名亦熟悉[18];另据其绘之“平地木”和“铁伞”均为全版面工笔画,说明其实地仔细观察过原植物。因此,在同一章节(卷之九)以2个名称(平地木与铁伞)收载产地同为江西而功效不尽相同,却来源同为植物朱砂根A crenata的可能性较小。

3平地木、叶底红、矮茶、短脚三郎等考证

31平地木(《花镜》)《花镜》(清,1688年刊)卷之三载有[30]:“平地木,高不盈尺,叶似桂,深绿色,夏初开粉红细花,结实似南天竹子,至冬大红,子下缀可观。其托根多在瓯兰之傍,虎刺之下,及岩壑幽深处。二三月分栽。乃点缀盆景必需之物也。”作者陈扶摇(陈B子)描述该植物矮小,似桂花Osmanthus fragranus的~子椭圆形,革质,深绿色,有细锯齿;结果如南天竹成簇且红色(《花镜》所载南天竹(一作竺)项下叙述[30]:“三四月间开细白花,结子成簇,至冬渐红如丹砂,雪中甚是可爱。”),常生长幽深处的瓯兰之旁。其形态特征、生境及作盆景的用途与紫金牛A japonica相符。据《中国植物志》描述紫金牛为:小灌木,直立茎30 cm,稀达40 cm,……叶对生或近轮生,叶片坚纸质或近革质,椭圆形,边缘具细锯齿,……亚伞形花序,……花梗下弯,……花瓣粉红色,……果球形,鲜红色,……果期11~12月;且指出该植物亦为我国民间常见之草药及花卉[1]。《花镜》作者陈扶摇是浙江杭州人,现浙江云和、丽水、龙泉、遂昌等地紫金牛植物亦有“平地木”和“矮茶”之别称[31],可以作一佐证。其次,在湖北,植物紫金牛称亦为平地木、矮地茶,矮脚茶等[32]。

32叶底红(《本草纲目拾遗》,以下简称《纲目拾遗》)《纲目拾遗》卷六木类载有[33]:“叶底红乃小木也。生山土,长不过一二尺,叶如石楠,四月生蕊,五六朵成簇,垂如脂麻铃样。花作青白色,六七月结小子如天竺子,霜后色红,俨如天竺子而大。俗呼矮脚樟,以其似樟叶而本短也。山人每掘之入市,售作盆玩,又名叶下红。”

前人考证根据植物形态和作盆玩的情况推测其为朱砂根A crenata [45]。然而,《纲目拾遗》在“叶底红”的文中接着转载《李氏草秘》之“叶下红”来补充说明其功效,曰:“叶下红一名平地木,长五六寸,茎圆,叶下生红子,生山隰等处。治吐血。…………治偏坠疝气,《李氏草秘》捣汁冲酒服半D屡效。”又转载《杨春涯经验方》:“叶底红即矮脚樟,用二两洗净,木槌捣烂,猪肺一个洗血净,将叶入肺管内,河井水各三D,煮烂,至五更,去叶,连汤食之,一二次愈,多食绝后患。” 显然,赵学敏载的“叶底红”别名“叶下红、矮脚樟、平地木”,其形态上茎短,叶如石楠Photinia serrulata Lindl或如樟(意指近椭圆形、革质、有光泽),花成簇,果实红色成簇;习性上,生山林下荫湿地方;功效上,治疗肺痨之咯血、疝气痛效果显著,与今之紫金牛A japonica相符[14]。

有考证抛开功效,认为“叶底红”系茄科海桐~白英Solanum pittosporifolium [6]。然而,除功效不符外,《中国植物志》记载[34]的海桐叶白英“长达1米”与“长不过一二尺”不符,枝条具棱的特征在《纲目拾遗》中未提及,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纸质与“叶如石楠”不符,如今也无人“售作盆玩”。

33矮茶(《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以下简称《图考长编》)《图考长编》中吴氏针对《简易草药草方图说》(1827年)中“小青”乡名矮茶的情况,讨论了一番“矮茶”。吴曰[35]:“矮茶,江西处处有之,高三四寸,茎端发叶,光洁如茶树叶,而有齿,叶下开五瓣小粉红花,秋结红实,如天竹子微小,R冬不凋。土医皆知用之,或名为雪里珠,或名为矮脚草,又名地茶。兼治男妇吐血、牙痛,通筋骨,和血。无知其为小青者。”说江西处处有之的矮茶、别名为雪里珠、矮脚草、地茶,而与小青之不同――高三四寸,茎顶端长叶子,叶如茶叶的光泽和锯齿;其功效治吐血、牙痛,通筋骨,和血;没有人认为这是小青。明显在此是讨论了矮茶(紫金牛A japonica)和小青(九节龙A pusilla A DC,见41项小青考证项)之形态和功效之不同;并且江西当地土医能很好的区分二者。紫金牛的药材名为矮地茶亦可为佐证[36],应是古代名称之沿革。

《草木便方》载有“矮茶荷”图,见图4,曰[20]:“矮茶禾热能除寒,风湿顽痹治不难,肺痿陈寒止久嗽,寒毒肿痛涂安然。”结合图形,见图4,及功效,应为现今紫金牛A japonica。依此类推,《天宝本草》(作者龚锡麟,四川人,1871年成书)记载之“矮茶子”(矮茶子名矮茶风,诸般咳嗽秒无名,安魂定魄利心肺,消风散寒有大功[37])与《分类草药性》记载之“矮茶风”(矮茶风一名地青杠,性温平无毒,治一切吐血咳嗽气痛[38])亦应同为紫金牛A japonica。现四川民间广泛以“矮茶风”之名作止咳要药,可以为佐证[4]。以上与谢宗万、赵素云等的考证结果一致[39 40]。

34短脚三郎(《植物名实图考》)《图考》山草卷之九载有[17]:“短脚三郎生南安。高五六寸,横根赭色,丛发赭茎,叶生梢头,秋结圆实下垂,生青熟红,与小青极相类,而性热,治跌打损伤、风痛,孕妇忌服。”前人根据植物形态有考证为紫金牛A. japonica [45,39],也有考证为九节龙A. pusilla [6]。

根据附图,见图4及其描述可知:其植株矮小,有赭色走茎,叶生直立茎顶端,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伞形花序,果实球形,幼时绿色,成熟后红色,下垂,与小青(九节龙A. pusilla,见41项小青考证)极其相似。依形态可以锁定在锯齿组Sect. Bladhia的九节龙A pusilla、紫金牛A japonica或月月红A. faberi Hemsl三者之内。然而,已知现以月月红的根治疗感冒咳嗽、蛾喉[14],与 “治跌打、风痛”不同。《图考》中绘有“小青”图,并记述其习性等非常详细(见41项小青考证项),说明其见过并熟知小青这种植物。因此,根据“与小青极相类”,说明“短脚三郎”虽与小青(九节龙A pusilla)相似,但不是小青。为此,采用排除法,“短脚三郎”应是紫金牛A japonica。从产地南安(江西大余县)来看,及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疼痛的功效,与孕妇忌服的记载与现今紫金牛A japonica亦相符合[14,31]。其“短脚三郎”、“矮茶”与“平地木” 之名皆为“本(茎)短”之意;而“叶底红”与“叶下红”为红色果实垂于叶下之意。为此,《图考》和《图考长编》分别以“短脚三郎”和“矮茶”之名记载植物紫金牛,似有重复。然而《图考长编》记述“小青”时有提到“矮茶”,但并没有绘矮茶图,只是说“江西处处有之……土医皆知用之”,说明其对“矮茶”的了解是来于土医;《图考》之“短脚三郎”有绘图,应是吴氏亲眼见过。

4小青、矮矮朵、四对叶草等的考证

41小青(《图经》、《纲目》)、矮矮朵(《简易草药方图说》)《大观本草》卷卅一之“小青”项下载有[8]:“《图经》曰,小青生福州。三月生花,当月采叶,彼土人以其叶生捣碎,治痈疮甚效。”并有一图,见图5。《纲目》隰草类上(草部第十五卷)转载《图经》的“小青”[9]:“颂曰,小青生福州。三月生花,彼土人当月采叶用之。叶气味缺,主治(生捣傅)痈肿疮疖甚效(苏颂)”。另外,李时珍还增加其功效“治血痢腹痛,研汁服解蛇毒”;附方中还有《寿域方》治疗中暑发昏的用法:小青叶,井水浸去泥,控干,入沙糖,擂汁急灌之。附图似仿《图经》而绘,见图5。上述3种本草书籍中没有描述植物之特征。

《图考长编》隰草卷之八转载《图经》和《纲目》文字记述[35]:“宋《图经》小青生福州,三月生花,当月采叶,彼土人以其叶生捣碎治癣疮甚效。《本草纲目》治血痢腹痛,研汁服,解F毒。”然后又引用文献[41],曰:“罗思举《简易草药》矮矮朵,乡名矮茶,本草名小青,花名珠子桂,味温无毒,生捣敷癣肿疮疖甚效。又治血痢腹痛,研汁服。解F毒、中暑、发昏用小青叶浸去泥,控干入沙糖,擂汁急灌之。”吴氏在《图考》隰草卷之十四补充描述了小青的形态特征,曰[26]:“小青,宋《图经》始著录,亦无形状。今江西、湖南多有之。生沙嫉亍8卟挥尺,开小粉红花,尖瓣下垂。冬结红实,俗呼矮茶,性寒。俚医用治肿毒、血痢,解F毒,救中暑皆效。”

前人根据“小青”植物形态和功效考证为九节龙A pusilla [45],亦有考证为月月红A faberi Hemsl [67]。月月红植物与九节龙确很相似,但福建无分布与本草“生福州”不符;且其功效主要是以根治疗感冒咳嗽、蛾喉[14],与本草记载的“治肿毒、血痢,解蛇毒”不符。

本文考证认为“小青”为九节龙A pusilla。其一,从功效看来《图经》、《大观本草》、《纲目》和《图考》记载小青“治癣疮肿毒、血痢,解蛇毒”之功效一脉相承,并与现今之九节龙A pusilla相符[14]。其二,吴氏在《图考》中指出《图经》没有描述小青之形态特征,从而补充图考说“高不过一尺,开小粉红花,冬天结红色果实,产地在江西和湖南,生境为沙嫉亍薄!锻伎肌犯酵迹见图5,没有抄袭《图经》或《纲目》,为重新绘的工笔画,线条清晰可辨,只是没有像《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一样绘有匍匐茎和须根,见图5。根据文字描述结合绘图,其形态与《中国植物志》之九节龙A pusilla描述相符。《植物志》载有[1]:“高30~40 cm,蔓生,匍匐茎逐节生根,直立茎高不过10 cm,……叶对生或近轮生,椭圆形或倒卵形,边缘具明显或不甚明显的锯齿,……伞形花序,……花瓣带微红色,……,花期可见于12月。”其三,从生境来看,《纲目》和《图考》把它归入隰草类与其生于林下、溪边荫湿的地方相符。

此外,《中国植物志》认为《图考》之“小青”樽辖鹋A. japonica [1]。然而,《图考》提到[26]:“此草短,而R冬,命(名)曰小青,微之也。然粉花丹实,弥满l谷,而移植辄不茂。…… 此小草乃有介然不可易者,因为g曰……”。指出小青矮小、“粉花丹实”好看,但移栽就长不茂盛,接着以诗歌感慨了一番小青“不屈于尊缶以供世俗之狎玩的习性”。而紫金牛A japonica(矮茶)在清代康熙年间的《花镜》中记载为“点缀盆景必需之物”[30];也就是当时人们已经熟练掌握其移植栽培之技术。这说明《图考》中的小青不是紫金牛。

综上所述,从功效、植物形态、生境和生长习性等方面判断,《图经》、《大观本草》、《纲目》、《图考》中的小青系现今之九节龙A pusilla。《中国植物志》把《图考》之“小青”归入紫金牛项下有误。小青之名称当如吴其F之说:矮小、冬天雪中仍然绿(青)色。

42四对叶草(《履f岩本草》)《履f岩本草》(宋・王介著)有载“四对叶草”。按图所绘可知其形态:叶近轮生,椭圆形到椭圆状卵形,有锯齿,果实球形,红色,下垂,与月月红A faberi或九节龙A pusilla相似。从所记载“性暖,多入疮疖等药,炉火药亦用之”之功效来看[42],不是月月红,而似九节龙A pusilla。

5百两金及开喉剑(箭)的考证

51百两金(《图经》、《纲目》)《纲目》草部第十三卷山草类中记载之百两金[9],其文字全部引自《图经》[8]。其叙述如下:“颂曰百两金生戎州、云安军。苗高二三尺,有干如木,叶似荔枝。初生背、面俱青,结花实后背紫、面青,R冬不凋。初秋开花,青碧色,结实大如豆,生青熟赤。采根入药,槌去心。河中府出者根如蔓菁,赤色,茎细,青色。四月开碎黄花,似星宿花。五月采根,长及一寸,晒干用。根气味苦平,无毒,主治壅热咽喉肿痛,含一寸E津,又治风涎。”

邬家林通过调查四川犍为县附近(古戎州)所称的百两金确系植物百两金A crispa (Thunb) A DC,并根据叶狭长等特征认为《图经》和《纲目》之百两金与现代用药一致[45]。从《大观本草》绘图,见图6,及植物形态的文字描述来看,其为灌木,根稍粗壮,呈爪状,高不超过1 m,茎有侧生花枝,叶长椭圆状披针形而似荔枝叶,果实球形聚生梢端,大如豆子,成熟后红色。《中国植物志》描述:“百两金,灌木,高60~100 cm,……叶片膜质或近坚纸质,椭圆状披针形或狭长圆状铍针形,……全缘或略波状,具明显的边缘腺点,……果球形,直径5~6 mm,鲜红色,……花期5~6月,果期10~12月,有时植株上部开花,下部果熟”[1]。可见,本草记载之形态与《植物志》相符。因此,从产地、形态及治咽喉肿痛为著名功效等各方面来看,《图经》与《纲目》所指与现代所用百两金A crispa为同一物。

《纲目》引图经文字,然而金陵本的图似乎只是画了根与茎,不能判断为何物,武林本和味古斋本(张绍棠版)百两金图有修改,更能看出与现今百两金植物相似之处,见图6。文中“河中府出者,根如蔓菁而赤色,茎细而青色者”,其意可能指根如蔓菁肥大而红,茎绿色而比戎州的细,这个特征有可能是产地或环境造成的种内差异。

52开喉剑、开喉箭(《天宝本草》、《分类草药性》)《天宝本草》(1871年成书)[37]曰:“开喉剑名八爪龙、叶下藏珠、状元红,咽喉红肿皆能治,牙疼肿热火症同”。《分类草药性》(1906年成书)载有:“开喉箭一名黄知母,木草名鹅毛也,红黄两种,治喉火痛,女人白带,攻诸疮初起红肿”[38]。谢宗万与邬家林考证为百两金A crispa[43]。从名称与功效来看,此二部本草所载开喉箭(剑)与现今华东(安徽、江西)、华中(湖南、湖北)、西南(四川、贵州)所用开喉箭系百两金A crispa相符[1,14]。其“开喉”、“黄知母”之名当因治疗喉火痛快速之缘故。

《中华本草》、《全国中草药名鉴》认为《草木便方》之“八爪龙”为百两金[3,14]。《草木便方》记载为:八爪龙,辛通关节四肢筋骨和血脉,祛风除湿清利药,咽喉痹痛清邪热[20]。其功效似乎与现今百两金符合,但其中绘图明显为藤本植物,因此系误载。

6九管血(《植物名实图考》)的考证

《图考》山草卷之九[17]记载:“九管血生南安。赭茎根,高不及尺,大叶如橘叶而宽,对生。开五尖瓣白花,梢端攒簇。俚医通[(窍)、和血、去风之药。” 并附图,见图7。可见,吴其F对该植物的总体认识为:茎短色赭,叶大,叶脉纹理似橘子叶而宽,全缘,伞形花序生于枝端,花瓣5数。《中国植物志》九管血A brevicaulis Diels的描述为[1]:“矮小灌木,……具匍匐生根的根茎,直立茎高10~15 cm,……,叶片坚纸质,狭卵形或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至近长圆形,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近全缘,……侧脉至近边缘上弯,……伞形花序,着生于侧生特殊花枝顶端。……”《图考》文字描述和绘图符合《中国植物志》中的描述,只有图中花枝着生的位置画的不够精确。笔者野外调查发现该植物叶形、叶脉纹理和质感的第一印象确有“如橘叶而宽”的特征,可参看《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的附图,见图7 [11]。邬家林认为,叶的形态是九管血A brevicaulis与近缘植物的区别特征;但由于茎短,吴其F误以为对生[5]。

从所述的产地来看,南安即今江西大余县,现江西大部分地区使用之九管血原植物和疗效与《图考》所载相同[45,28]。《中国植物志》记载:全株入药,有祛风解毒之功,用于治风湿筋骨痛、痨伤咳嗽、喉蛾、蛇咬伤和无名肿毒;根有当归的作用(补血)[1]。又因根鲜时折断,明显有血红色汁液自多个分泌管渗出;故有九管血之名,又名血党[1,5]。因此,从名称的由来和沿袭、产地、形态特征、功效等几方面综合来看,《图考》之九管血即是现今之九管血A brevicaulis。

7走马胎(《纲目拾遗》)的考证

《纲目拾遗》卷四草部中记载[33]:“走马胎出粤东龙门县南困山中(所述地址在清代广州府龙门县,为现今惠州市龙门县南昆山),属庙子角巡司所辖山,大数百里多低槽深峻岩穴,皆藏虎豹,药产虎穴,形如柴根,干者内白,嗅之清香,研之腻细如粉,喷座幽香,颇甜净袭人。研粉傅(敷)痈疽,长肌化毒,收口如神。”邬家林认为:《纲目拾遗》记载虽未描述原植物形态,然而从产地、生境、药材性状和疗效分析,与广东省龙门县等地作跌打及疮疡要药的走马胎A gigantifolia Stapf一脉相承,为两广地区清代(康熙,《纲目拾遗》成书于1765年)以来的习惯用药[4]。与《纲目拾遗》成书于相近年代的《生草药性备要》载:走马胎,味劫(注:味涩之意)辛,性温,祛风痰,除酒病,治走马风[21]。《中国植物志》记载:走马胎A gigantifolia生于山间疏、密林下,荫湿的地方;为民间常用的跌打药,广东地区有“两脚行不开,不离走马胎”之说,意指其对活血、行血,治疗走马风,恢复疲劳等方面的功效,根茎及全株用于祛风补血、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外敷治痈疖溃烂[1]。用法至今亦有研粉外敷[44]。可见,从产地、生境、功效及用法等看来,古今之走马胎为同一物。

8小结

经考证,本草记载中有18种药物来源于紫金牛属7种植物,包括1变型,见表1。其共同特征为:小灌木,叶互生,少数对生或近轮生,多聚生茎顶;伞形花序侧生、腋生,或着生于侧生特殊花枝顶端,花小,5数,果实球形,成熟后多为红色。检索表见表1。

通过考证见表2可知:古代本草记载作为药用的紫金牛属植物主要有7种。《本草图经》记载的“紫金牛”原植物实为朱砂根之变型红凉伞Ardisia crenata f hortensis,“p砂根”之名最早见于《本草纲目》;本草记载中朱砂根还有“凤凰肠、山豆根、平地木”等名称。《植物名实图考》之“铁伞”为大罗伞树A hanceana。而《中国植物志》中的紫金牛A japonica在《花镜》中称为“平地木”(《图考》与《花镜》记载的“平地木”为同名异物),另外古代还有“叶底红、叶下红、矮茶、短脚三郎”等名Q。《图经》等记载的“小青”为九节龙A pusilla,还有“矮矮朵、珠子桂”等别名。现今之百两金Acrispa与古本草一脉相承,另外还有“开喉箭(剑)”等别名。《植物名实图考》之“九管血”即为今之九管血A brevicaulis。《本草纲目拾遗》中“走马胎”一直传承药用至今。

尽管中国历代本草对药物的形态、产地等有所论述,但囿于历史条件的的限制,药物的名称只有中文,其基原未能依据现代自然分类学规范化和国际化。本文考证的结果进一步明确了本草著作中收载的紫金牛属药物的植物来源品种,澄清了该属不同的药物名称,有助于发掘和利用紫金牛属药物资源。表17种植物分类检索表

本草药名本草书目植物中文名植物学名紫金牛《本草图经》、《大观本草》、《本草纲目》红凉伞Ardisia crenata f hortensisp砂根《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红凉伞A crenata f hortensis朱砂根《草木便方》朱砂根A crenata凤凰肠《生草药性备要》朱砂根A crenata凤凰肠、散血丹、浪伞根、老鼠尾、金鸡爪《岭南采药录》朱砂根A crenata平地木、石青子《植物名实图考》朱砂根A crenata山豆根《植物名实图考》朱砂根A crenata铁伞《植物名实图考》大罗伞树A hanceana 平地木《花镜》紫金牛A japonica叶底红、叶下红、矮脚樟《本草纲目拾遗》、《李氏草秘》、《杨春涯经验方》紫金牛A japonica矮茶、雪里珠、矮脚草、地茶《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紫金牛A japonica短脚三郎《植物名实图考》紫金牛A japonica矮茶荷《草木便方》紫金牛A japonica矮茶子、矮茶风《天宝本草》紫金牛A japonica矮茶风、地青杠《分类草药性》紫金牛A japonica小青《本草图经》、《大观本草》、《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九节龙A pusilla矮矮朵、珠子桂《简易草药草方图说》九节龙A pusilla四对叶草《履f岩本草》九节龙A pusilla百两金《本草图经》、《大观本草》、《本草纲目》百两金A crispa开喉剑、八爪龙、叶下藏珠、状元红《天宝本草》百两金A crispa开喉箭、黄知母、鹅毛《分类草药性》百两金A crispa九管血《植物名实图考》九管血A brevicaulis 走马胎《本草纲目拾遗》、《生草药性备要》走马胎A gigantifolia

[致谢]Eric Brand(白效龙)博士在文稿修改过程中给予建议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 第58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35, 70, 77, 71, 90, 88, 72, 93.

[2]Chen Jie, John J. Pipoly Ⅲ. Flora of China. vol. 15[M]. Bejing:Science Press, 1996:10, 20.

[3]谢宗万,余友芩. 全国中草药名鉴. 上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58.

[4]邬家林. 紫金牛属中药原植物的本草考证[J]. 中药通报,1986,11(3):14.

[5]徐国钧,徐珞珊,王峥涛.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南方协作组).第4册 [M].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2001.

[6]祁振声,杨华生. 紫金牛属四种中药及叶底红本草考证[J]. 中药材,1997,20(5):257.

[7]祁振声. 对《紫金牛属中药原植物的本草考证》一文的商榷[J]. 中药材,1999,22(7):363.

[8]唐慎微. 经史证类大观本草[M]// 中国文化研究会. 中国本草全书. 第11卷.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55, 357, 351.

[9]李时珍. 本草纲目[M]//中国文化研究会. 中国本草全书. 第39卷.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3, 145, 426.

[10]谢宗万.本草纲目药物彩色图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3.

[11]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224, 221.

[12]方文哲,姚淦. 紫金牛属研究资料[J]. 植物分类学报,1979,17(4):99.

[13]张芬耀,李根有. 浙江紫金牛属一新变型――黄果朱砂根[J]. 西北植物学报,2010, 30(2):420.

[1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 第6册[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57, 59, 64, 62, 70.

[15]舒普荣. 中草药彩色图谱与验方[M].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74.

[16]祁振声. 紫金牛原植物考辨[J]. 河北林学院学报,1992,7(4):319.

[17]吴其F. 植物名实图考[M]//中国文化研究会. 中国本草全书. 第127卷.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45, 479, 531, 500, 498.

[18]陈重明,黄胜白. 本草学[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78, 76.

[19]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大辞典. 上册[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36.

[20]刘善述. 草木便方[M]//中国文化研究会. 中国本草全书. 第144卷.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63, 57, 67.

[21]何谏. 生草药性备要[M]//中国文化研究会. 中国本草全书. 第95卷.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549, 539.

[22]萧步丹. 岭南采药录[M]//中国文化研究会. 中国本草全书. 第160卷.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72.

[23]常用中草手册[M]. 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1970:830.

[24]江西省培训“赤脚医生”办公室. 赤脚医生手册[M]. 南昌:江西省新华书店,1970:928.

[25]湖南药物志编委会. 湖南药物志. 第3卷[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758.

[26]吴其F. 植物名实图考[M]//中国文化研究会. 中国本草全书. 第128卷.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4, 336.

[27]吴其F. 植物名实图考[M]//中国文化研究会. 中国本草全书. 第129卷.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23.

[28]江西药科学校. 草药手册[M]. 南昌:江西新华印刷厂,1970:1256.

[29]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 湖南药物志(二)[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1:744.

[30]陈扶摇. 花镜[M]//中国文化研究会. 中国本草全书. 第264卷.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34, 427.

[31]浙江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卫生办公室.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第1集 [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69:110.

[32]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局. 湖北中草药志. 第1册[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78:996.

[33]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遗[M]//中国文化研究会. 中国本草全书. 第115卷.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02, 253.

[34]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 第67卷. 第1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88.

[35]吴其F. 植物名实图考长编[M]//中国文化研究会. 中国本草全书. 第132卷.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53.

[36]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上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64.

[37]龚锡麟. 天宝本草[M]//中国文化研究会. 中国本草全书. 第135卷.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551, 552.

[38]佚名. 分类草药性[M]//中国文化研究会. 中国本草全书. 第148卷.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58, 59.

[39]谢宗万. 汉拉英对照中药材正名词典[M].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48.

[40]刘善述. 草木便方[M]. 赵素云,李文虎,孙西整理. 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164.

[41]德丰撰,莫树蕃校订. 简易草药方图说[M]//中国文化研究会. 中国本草全书. 第119卷.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94.

[42]王介. 履f岩本草[M]//中国文化研究会. 中国本草全书. 第20卷.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2.

[43]谢宗万,邬家林. 天宝本草新编[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75.

[44]广州部队卫生部. 常用中草药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9:336.

[收稿日期]20160907

篇11

中图分类号:S571.1;Q94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4-6067-05

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O.Kuntze]是多年生异花授粉的木本植物,因其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功能成分,而被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广泛栽培。生产上茶树多采用无性繁殖以保持其优良性状,却易导致品种退化和病虫害抗性降低[1]。杂交育种是培育茶树新品种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茶树为异花授粉的虫媒花植物,且开花期间气温低、昆虫活动少,导致茶树天然结实率较低[2]。在育种实践中,往往由于茶树亲本的花期不遇给杂交育种工作造成很大困难。茶树花粉的生活力与贮藏力研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条思路,对茶树杂交育种以及种质资源保存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3,4]。目前,关于茶树花粉生活力和贮藏力的研究报道较少[4-8]。鉴于此,以华中农业大学校内种植的两个茶树品种为试材,开展花粉生活力与贮藏力研究,以期为茶树杂交育种与优良种质保存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华中农业大学茶园引种栽培的的两个品种为试材。台茶12号(C. sinensis ‘Taicha 12’):由台湾省茶叶改良场选育,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1,2]。福鼎大白茶(C. sinensis ‘Fuding-dabaicha’):由福建省福鼎市点头镇柏柳村选育,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1,2]。

1.2 方法

1.2.1 花粉采集及贮藏 于2010年12月盛花期间天气晴好的上午,采集生长良好的福鼎大白茶、台茶12号的大蕾期花朵。摊放于白纸上,并置于阴凉通风干燥处放置24 h使花蕾开放、花药开裂。用毛笔轻轻刷下花粉,并置于阴凉通风干燥处,至抖动花粉不结块时收集。取少许新鲜花粉用于筛选适宜萌发的培养基以及检测花粉生活力试验。剩余花粉分别装入离心管中,以脱脂棉封口,置于干燥器中,花粉体积不超过离心管体积的1/3。将干燥器分别置于室温(RT)、4、-20、-70 ℃下避光贮藏。

1.2.2 花粉生活力检测 采用人工离体萌发法检测花粉生活力,具体试验方法及步骤如下。

1)花粉的吸水处理。播种前,取新鲜花粉于4 ℃、暗环境、饱和空气湿度条件下放置2 h,以充分吸水[9]。

2)培养基中各因素对花粉离体萌发的影响。茶树喜酸性土壤,以台茶12号为试材,分别设置琼脂浓度、pH、蔗糖、H3BO3四因素各三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表1),以初步确定各因素对花粉离体萌发的影响。播种时,用解剖针将充分吸水的花粉均匀播种于培养基,并将培养基置于铺有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中,盖上培养皿,于25 ℃暗培养24 h后观察花粉萌况[10]。每个培养皿于10×10显微镜下观察,每个视野不少于50粒花粉,记录每个视野的发芽率(萌发花粉数/花粉总数),以花粉管长度大于花粉直径时记为萌发。取6个视野的平均值作为该培养基的花粉发芽率,初步确定花粉离体培养时各因素适宜的水平。

3)两种花粉最适离体萌发培养基的筛选。为了筛选两种花粉最适离体萌发培养基,在上述试验的基础上,设置10种固体培养基,pH 5.4,基本成分为1.0% 琼脂 + 300 mg/L Ca(NO3)2 + 200 mg/L MgSO4 +100 mg/L KNO3,设置3种添加量的蔗糖(5%、10%、15%)和3种浓度的H3BO3(50、100、200 mg/L)进行完全组合,以不添加蔗糖和H3BO3的基本培养基为对照(表2)。

4)萌发温度对花粉离体萌发的影响。茶树于冬季低温期开花。以台茶12号新鲜花粉为试材,对萌发温度、培养基琼脂含量与pH对花粉离体萌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将花粉吸水后播种于最适培养基上,分别置于4 ℃、室温(16~21 ℃)、28 ℃、37 ℃下进行暗培养,培养8、24 h后进行花粉生活力测定。

1.2.3 贮藏期间花粉生活力的测定 以福鼎大白茶和台茶12号花粉为试材,取出4种温度下贮藏0、7、15、30、60、120、180 d的花粉,置于4 ℃下吸水2 h后播种于上述试验筛选的最适离体萌发培养基,进行生活力测定,以此确定两种供试花粉的贮藏力。

1.2.4 数据分析 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SAS 8.1统计软件分析。所有百分数都进行反正弦转换后再用于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培养条件对茶树花粉离体萌发的影响

2.1.1 培养基各因素对台茶12号花粉离体萌发的影响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琼脂、pH、蔗糖、H3BO3 4个因素均对台茶12号花粉的萌发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各因素对茶树花粉离体发芽率的影响从大到小为 pH、H3BO3、琼脂、蔗糖。pH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合适的pH对花粉离体培养成功与否至关重要。1.0%的琼脂更有利于花粉的离体萌发。随着H3BO3和蔗糖添加量的增多,花粉发芽率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说明低于和高于最适宜的H3BO3和蔗糖浓度均会对花粉萌发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根据以上结果,筛选出最适宜台茶12号萌发的培养基组合为:1.0%琼脂+10%蔗糖+100 mg/L H3BO3+300 mg/L Ca(NO3)2+200 mg/L MgSO4 +100 mg/L KNO3,pH 5.4。

2.1.2 最适离体培养基的筛选 由表2可以看出,H3BO3、蔗糖及其交互作用对两种茶树花粉的发芽率均有明显影响。添加蔗糖和H3BO3后,两种花粉的发芽率均明显高于对照。当蔗糖添加量一定时,花粉发芽率随H3BO3浓度增加呈不同的变化趋势;当H3BO3浓度一定时,花粉发芽率也随蔗糖添加量的增加呈不同的变化趋势。可见,适宜浓度的蔗糖、H3BO3对供试茶树花粉离体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培养基S2B2上,福鼎大白茶和台茶12号的花粉发芽率均达到了最大值,分别为54.09%和64.02%,明显高于其他培养基上的发芽率。可见,培养基S2B2适合茶树花粉离体萌发。此外,对各种培养基上福鼎大白茶与台茶12号的花粉发芽率进行比较,两种茶树花粉发芽率差异明显,说明茶树花粉发芽率存在种间差异。

综上所述,供试培养基中,最适宜的福鼎大白茶和台茶12号花粉离体萌发的培养基组成均为:基本成分+10%蔗糖+100 mg/L H3BO3,这与正交试验结果一致,说明正交试验结果较为可靠。

2.1.3 培养温度对茶树花粉萌发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台茶12号花粉在 4~37 ℃均可萌发。花粉培养8 h后,4 ℃、室温(16~ 21℃)、28 ℃、37 ℃下的花粉发芽率差异显著。其中室温条件下花粉发芽率最高,为37.56%,其次为28 ℃和4 ℃,37 ℃条件下花粉发芽率最低,为11.70%。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温度条件下的花粉发芽率均有所增加。其中,37 ℃下花粉发芽率始终最小,培养24 h发芽率为14.03%,说明高温不适宜茶树花粉的离体萌发。4 ℃下的花粉发芽率增长最快,培养24 h后发芽率已超过室温和28 ℃,增至最大,达到45.46%。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培养24 h时4 ℃与室温、28 ℃下的花粉发芽率差异显著。由此可见,4~21 ℃下茶树花粉都可以充分萌发,但以低温下萌况较好,可能跟台茶12号于冬季低温期开花、授粉的习性具有一定的关系。

2.2 贮藏时间和温度对茶树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2.2.1 贮藏时间对花粉发芽率的影响 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各贮藏温度下福鼎大白茶、台茶12号花粉的生活力总体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即贮藏时间越长花粉发芽率越低。对福鼎大白茶而言,整个贮藏期内,不同温度下贮藏花粉的发芽率呈现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贮藏前60 d内,仅有小幅度降低,仍均保持在40%以上。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此时不同温度之间的发芽率无显著差异。但是在随后的贮藏时间里,各贮藏温度之间的发芽率开始呈现显著差异。其中室温下发芽率急剧降低,至180 d时,花粉已完全失活;4℃下贮藏60 d后也开始大幅度下降,至180 d时发芽率仅有20.45%;而在-20 ℃和-70 ℃下,在整个贮藏期间花粉发芽率仅有小幅度下降,至180 d时发芽率仍分别有46.88%和50.61%(图1)。

对于台茶12号而言,不同温度下贮藏花粉的发芽率降幅亦呈现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贮藏前30 d内降幅均较小,发芽率仍均保持在60%以上。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此时不同温度之间的发芽率无显著差异。但是在随后的贮藏期间,各贮藏温度之间的发芽率开始呈现显著差异。其中室温下贮藏30 d后花粉发芽率开始大幅下降,至180 d时花粉已完全失活;4 ℃下贮藏120 d后开始大幅度下降,至180 d时发芽率仅有18.79%;而在-20 ℃和-70 ℃下,在整个贮藏期间花粉发芽率仅有小幅度下降,至180 d时发芽率仍分别有60.16%和71.12%(图2)。

综上所述,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福鼎大白茶和台茶12号花粉活力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通过采取降低贮藏温度的措施可有效延长花粉贮藏期,保持花粉活力在较高水平,同时也说明两种供试花粉有长期贮藏的潜能。

2.2.2 贮藏温度对花粉发芽率的影响 从图1和图2 可以看出,在相同的贮藏期内,贮藏温度越低越有利于茶树花粉活力的保持;贮藏时期越长,贮藏温度越低越有利于花粉活力的保持。对于福鼎大白茶,短期贮藏(60 d以内)时,4种贮藏温度之间的发芽率差异不显著,因此可采用4 ℃或者-20 ℃进行花粉贮藏,简便易行。在长期贮藏中(180 d)-20 ℃和-70 ℃效果最好,二者之间发芽率差异不显著,因此亦可采用-20 ℃进行贮藏,以节约成本。对于台茶12号,短期贮藏(30 d内)各贮藏温度之间的发芽率差异不显著,于室温、4 ℃和-20 ℃下贮藏均可;贮藏120 d内,4 ℃、-20℃和-70 ℃之间差异不显著,因此,采用4 ℃和-20 ℃下贮藏即可;贮藏180 d时,以-70 ℃贮藏的效果最好,且-20 ℃和-70 ℃之间差异不显著,因此采用-20 ℃下贮藏亦可较大程度保持花粉的活力。

2.2.3 不同贮藏温度下花粉颜色的变化 贮藏期间两种供试花粉的颜色均呈现由金黄色、明亮黄色、明亮淡黄色灰白色不同程度的变化(图3)。其中,金黄色、明亮的茶树花粉发芽率高,活力强,随着颜色变暗,其活力也逐渐降低。当颜色呈灰白色、光泽偏暗时,生活力即丧失。同一品种花粉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贮藏180 d后颜色变化差异较大,贮藏温度越低,颜色保持得越鲜亮,花粉发芽率越高;而贮藏温度越高,颜色逐渐呈现灰白色,无光泽,花粉发芽率越低,甚至丧失活力。说明茶树花粉颜色变化与其活力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根据贮藏花粉的色泽来初步判断花粉活力的有无,大大简化了花粉活力检测手段,提高了工作效率。

3 小结与讨论

花粉是种子植物的雄配子体,在有性繁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新鲜花粉和贮存期间的花粉生活力进行检测,则可以掌握花粉的形态及生理特征,评估花粉是否有受精能力等[11]。目前,可用于检测新鲜花粉及贮藏期间花粉生活力的方法有多种[12],其中花粉离体萌发法因简便快捷,直观可靠,花粉发芽率被认为是评估花粉活力的最佳指标[13],因此,花粉离体萌发法不仅成为最常用的花粉生活力检测手段,也是分析有性繁殖基本问题的主要思路[14]。

3.1 影响茶树花粉生活力的因素

在离体培养的各因素中,H3BO3及蔗糖的浓度对花粉离体萌发影响较大[15],适量的蔗糖和H3BO3有利于花粉的萌发[10,16]。试验中不同蔗糖、H3BO3添加量对茶树花粉萌发有明显的影响,且H3BO3与蔗糖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两种茶树花粉萌发的最佳蔗糖、H3BO3添加量均为10%、100 mg/L;适量的蔗糖与H3BO3明显促进了茶树花粉的萌发。

其次,培养温度、pH、琼脂含量都对花粉离体萌发具有一定的影响。极端培养环境如高温和高湿胁迫,不仅使花粉萌发受到抑制,而且花粉形态也有可能发生改变[13,17]。本研究中,4 ℃和室温(16~21℃)下较适宜茶树花粉的离体萌发,花粉形态和花粉管生长均正常。而在37 ℃下,花粉呈褐色,部分花粉干瘪开裂。此外,在28 ℃和37 ℃下培养的茶树花粉,其花粉管长度明显短于其他温度下的,说明高温不利于茶树花粉管伸长,这可能与茶树盛花期间气温低、日温差大等环境因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3.2 花粉离体萌发的通用培养基

试验筛选的最适培养基组合(1.0%琼脂 + 300 mg/L Ca(NO3)2+ 200 mg/L MgSO4 +100 mg/L KNO3 +10% 蔗糖+100 mg/L H3BO3)与Brewbaker等[18]报道的适合39科79属86种植物花粉萌发的培养基组合基本一致。说明该培养基适合于多数植物的花粉生活力检测,可作为植物花粉离体萌发的通用培养基。在对某种植物首次进行花粉生活力测定时,可先采用该培养基进行探索,从而简化了培养基筛选过程,加快了试验进度,保留了新鲜花粉的活力,保证了试验的可靠性。

3.3 温度对茶树花粉贮藏的影响

花粉活力保持时间由基因型决定[19],同时植物花粉小,贮藏的营养物质有限,而其呼吸作用又比较强烈。因此,花粉生活力会因高强度呼吸导致花粉养分消耗过度而降低[20]。而贮藏前对花粉进行干燥处理降低花粉含水量,贮藏时选取低温、低O2含量、避光等条件将使花粉细胞内部各种代谢活动减缓,在相同时间内即可减少花粉有机物质消耗,利于延长花粉的寿命[21]。已有研究证实温湿度对茶树花粉贮藏影响较大[4-7],本研究探讨了4种温度下贮藏两种供试花粉的活力变化。

贮藏温度对两个茶树品种的花粉生活力保持具有显著影响,且品种间受贮藏温度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温度越低越有利于花粉活力的保持,室温条件下,花粉贮藏120 d生活力即降低至50%以下,180 d后即完全失活。4 ℃可应用于两种花粉的短期贮藏(60 d内),贮藏60 d时,台茶12号、福鼎大白茶的花粉发芽率分别为65.60%、45.14%,这为解决茶树育种授粉时花期不遇提供了较为简单的解决方案。-70 ℃最适于茶树花粉的长期贮藏(180 d);贮藏180 d后,台茶12号、福鼎大白茶的花粉发芽率分别为71.12%、50.61%;而-20 ℃贮藏180 d后,台茶12号、福鼎大白茶的花粉发芽率分别为60.16%、46.88%,仍具有一定的杂交可行性,可用于杂交育种工作的开展。因此,可根据实际的贮藏条件和贮藏所需天数制定两种供试花粉的贮藏方案,巧妙安排,合理利用。由于时间限制,本研究仅进行了180 d,展现了不同贮藏温度下两种供试花粉的活力变化趋势,可以满足当季杂交工作的开展,但仍有必要探讨贮藏360 d时花粉活力的保持情况。此外,贮藏后的花粉能否完成受精作用尚需进一步试验探讨。

参考文献:

[1] 骆耀平.茶树栽培学[M].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 江昌俊.茶树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 AMMA S, WATANABE A. Long-term storage of germ plasm of tea(Camellia sinensis(L.) O. Kuntze)[J]. Jap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Quarterly,1985,19(3):196-201.

[4] 杨素娟,王玉书,王 立,等.茶树花粉的超低温保存[J].茶叶科学,1993,13(1):27-30.

[5] 陈国本.茶树花粉生活力及其贮藏[J].茶叶通讯,1963(4-5):23-28,15.

[6] 梁月荣.茶树花粉贮藏的研究[J].中国茶叶,1985(3):6.

[7] 应华军.贮藏时间对茶树花粉生活力的影响[J].中国茶叶,1992(2):24-26.

[8] 杨盛美,宋维希,唐一春,等.茶组植物花粉生活力测定及种间杂交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8):115-118.

[9] 黄意欢.茶学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10] 杜克兵,沈宝仙,许 林,等.不同贮藏条件下杨树花粉生活力变化及隔年杂交授粉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26(3):385-389.

[11] 王钦丽,卢龙斗,吴小琴,等.花粉的保存及其生活力测定[J].植物学通报,2002,19(3):365-373.

[12] STANLEY R G, LINSKENS H F. Pollen: Biology, Biochemistry and management[M].New York,Springer. 1974.

[13] SHIVANNA K R, LINSKENS H F, CRESTI M. Responses of tobacco pollen to high humidity and heat stress: viability and germinability in vitro and in vivo[J]. Sex Plant Reprod, 1991, 4(2):104-109.

[14] JAYAPRAKASH P, SARLA N. Development of an improved medium for germination of Cajanus cajan(L.) Millsp. pollen in vitro[J]. J Exp Bot,2001,52(357):851-855..

[15] ACAR I, EROL B A K, SARPKAYA K.Effects of boron and gibberellic acid on in vitro pollen germination of pistachio(Pistacia vera L.)[J].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10, 9(32):5126-5130.

[16] 许 林,杜克兵,陈法志,等.川鄂连蕊茶花粉的形态、生活力及贮藏力研究[J]. 园艺学报,2010,37(11):1857-1862.

[17] JOHRI B M,VASIL I K. Physiology of pollen[J]. The Botanical Review,1961,27(3):325-381.

[18] BREWBAKER J L, KWACK H K. The essential role of calcium ion in pollen germination and pollen tube growth[J].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1963,50(9):859-865.

篇12

著名企业家、法国山居的品牌大使

T:你最喜欢的旅行方式?

P:公路旅行、火车旅行,都是我所钟爱的旅行方式,可以体验在路上的独特风景。

T:你认为旅行对你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

P:旅行是人生的学习之旅,诱发感官的新体验,探索世界最前沿的潮流动向与古老的历史文化,冒险,抑或休闲,探索抑或放松。旅途中,你会结识许多新朋友,一同分享人生最珍贵的时间,聆听他们的故事。我喜欢独自旅行,同样也热衷于和自己的家人或朋友一同旅行。每一程旅行都有着它独特的回忆,但我记忆最深刻的一程当属和我丈夫一同旅行,他是最好的旅行伴侣。

T:在旅途中你会收藏纪念品吗?有哪些珍藏至今?

P:每到一个地方,我们都会搜集一些颜色形态各异的石块。还有,我和孩子们喜欢搜集世界各地的冰箱贴,他们用这些冰箱贴在我们家的冰箱上创作学校的设计作业。

山居法式田园梦

莫干山里法国山居(Le Passage)亭立于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山上大片的有机茶园梯田和茂密苍翠的竹林,生机勃勃的茶园环绕整个酒店。驱车驶入山中,李雪琳感到身心顿时获得新生,“生活于城市之中,来到山林之中,享受难得的清净氛围,或许算得上最好的周末度假的方式。”

当李雪琳第一次来到莫干山,立刻被这里的风物所吸引,这里拥有一切她在法国生活时所奢想的景致。于是,她与丈夫司徒夫成了莫干山的常客,“我们越常来这里,就越多了解到这里与法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联系。在19 世纪末期,法国的鸟类学家和植物学家纷纷来到莫干山。”李雪琳说道,于是她决定留下来,让工作与旅行结合在一起,在莫干山创立中国第一家法国乡村式奢华酒店。

当李雪琳旅居在此时,她管理莫干山里法国山居的方式,更像是定居于此的女主人。

这座法国乡村度假酒店风格,由一座主楼和五座独栋别墅组成,29间宽敞的客房,每间均配有高耸的天花板、超大的浴室、仿古木质地板和额外增高的白色木制百叶窗。从设计复杂的手工水泥瓷砖地板、白色大理石柜台、黄铜饰品和大张的手织地毯,无不散发着古典优雅的气息,流露出独有的风格与魅力。“而我们所要求的,正是将酒店设计融入当地的风情,不能造作和浮夸。”

在李雪琳看来,莫干山的另一种别致的体验,则是在Armand David餐厅环顾四周,茶园、竹林、松树和山丘的美景尽收眼底。当然,餐厅每周由国外进口新鲜食材,有来自法国的牡蛎和龙虾、冰岛的鲜鱼及从澳洲和新西兰进口肉类等。

此外,酒店还会从莫干山的有机农场精选各种新鲜果蔬。“地处山间的另一大优势就是,各种山鲜产品近在咫尺,触手可及。”自认为“吃货”的李雪琳说,美食也是她恋上莫干山的另一大理由,“除自家产的茶叶及竹笋外,山居还采用莫干山一年四季盛产的各种季节性果蔬入馔,例如南瓜、甜菜、草莓、桃子和芦笋等。而本地的新鲜果蔬也是莫干山里法国山居最新推出的法式烹饪学校的主角。”每个周末,她都会同丈夫一起,参加主厨的烹饪课堂,学上两手东西方混搭的料理之法。

春天,在李雪琳“不得不做”的列表中的一项体验是茶园的采茶活动。数千年以来,莫干山所在的浙江省是中国许多名茶的来源地,以细小茶叶为特征的山茶花茶即来源于莫干山,法国山居的茶园位于仙人坑村,在这里,李雪琳和丈夫时常与茶农一起,一同在茶园内采摘沾满了露水的茶叶。

漫行家

丹丹

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新娱乐频道节目主持人

T:旅行对你有着怎样的意义?

D:平时总是忙于工作,随着自己的成长,许多人都会觉得自己一成不变的生活有点无趣,那就让我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这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勇气,只要你下定决心,就能走到外面的世界,让自己的心拥抱世界。

T:哪些旅行让你印象深刻?

D:在日内瓦湖上泛舟晒太阳,到冬季去滑雪庆祝生日,万圣节到香港兰桂坊扮成折翼天使,在加州最老的迪斯尼里扮演加勒比海盗。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丹丹的旅程从17岁开始,一个人来到上海念书,好像人生就开始常常东奔西走,自己也渐渐地爱上这种生活节奏。无论是工作的原因,还是个人的兴趣爱好,丹丹逐渐恋上了旅行的生活方式,感受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正像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如果生活的要义在于追求幸福,那么,除却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能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热情与矛盾。”

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让丹丹在工作之余,能够聆听心灵的回响。有一次,丹丹来到高原的香巴拉――甘南,亲吻泥土芬芳的那一刻,使她仿佛寻到了人间的天堂:流经甘南的黄河给了甘南苍茫高远,水天相接的壮丽景色;居住于此的藏族民众给了甘南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甘南的桑科草原藏语称“达久滩”,即跑马滩,也就是说这里是勇武彪悍的骑手可以放纵骏马千里驰骋的地方,四周群山环绕,其间大夏河水从南向北缓缓流过,这里水草丰茂,牛羊肥壮,是一处典型的高原草地,理想的天然牧场。“甘南人的生活悠闲自得,草原上几十座白色的帐篷点缀在绿草地上、小溪旁、灌木边,人们喝着酥油茶,聊着天,一切都显得那么惬意、祥和。”丹丹说来,旅行中的一幕幕仿佛跃然眼前。

如果说甘南是丹丹旅行中宁静、闲逸的一面,那么塞班的旅程则更是她风风火火的性格的写照。塞班岛这颗太平洋上最纯洁最闪亮的明珠,是北马里亚纳联邦的首府,广阔的沙滩,炫丽的海岸,蓝色的珊瑚礁美景,还有热带雨林及各式珍奇动植物,使得这座小岛成为了海岛度假客的乐园。丹丹和好友在塞班一起玩山地越野车,疾驰在塞班的雨林之中,车轮溅起的污泥,弄得浑身脏兮兮的,然而,这种在自然中撒欢的刺激感,却令丹丹留下了深刻的回忆。

对于一名“吃货”而言,旅行中的美食自然不能错过,到韩国喝米酒赏樱花,到越南吃米粉喝咖啡,到北海道吃活章鱼帝王蟹,还有那芝士火锅的味道至今齿颊留香,“美食总是拥有着令人心情愉快的因子。”丹丹说道。

飞行家

海伦・斯特里普Helen Stirrup

苏梅岛康莱德酒店销售总监

T:旅行对你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

H:旅行可以消磨掉大部分的个人时间,让你遗忘掉一些不开心的时刻。另外一方面,旅行可让我同全球各地的朋友和同事取得联系。

T:在旅途中你会收藏纪念品吗?

H:我喜欢从不同国家带回当地的特色美食。上次,我从巴林带回了当地特色的阿拉伯咖啡以及一些小饼干。

T:你的下一个旅程将去往哪里?

H:下周我将前往泰国苏梅岛――我每个月都从曼谷过去。在那之后,我会前往新加坡和韩国。

天生的飞行狂

“我热爱飞行。”尽管海伦・斯特里普已经去过许多地方,然而,每次抵达机场,登上出发的航班,总是令她兴奋不已。即使是回到她的家乡过圣诞节,只要能够飞上蓝天,总会让她欣喜不已。“我会想象着自己即将回到温暖的家中,与家人一起看雪景,吃圣诞大餐,度过悠闲的假期,这样整个飞行之旅都变得格外轻松。”

海伦格外惦念中东的神秘气质。不久前,她游历了中东三国――科威特、卡塔尔和巴林,被这里的异域风情所打动。在科威特的东方市场,不仅可以享受购物的愉悦之旅,更可以望见海滩以及雄伟的科威特海湾大桥的壮阔景致,坐在咖啡馆内,望着阿米尔的办公楼和皇宫,仿佛穿越到了《一千零一夜》的世界。而四季如春的巴林令他印象最深的,则是散布于各处的天然涌泉,神赐之水与灿烂的阿拉伯阳光所孕育的天然椰林点缀各地,也因此成为东西方来往的水供应地,历久不衰。“当然,卡塔尔的美食、咖啡,以及水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013年的最后一天,海伦在悉尼渡过。南半球的夏日阳光格外怡人,在悉尼海港的船上,海伦和朋友们占据了绝佳视角,守候着旖旎的新年烟火秀。不过,在她的心目中,最令她记忆犹新的一次旅行当属自己最近前往华欣和苏梅岛的旅行。“我在泰国工作、生活了整整一年,却从来也没有机会真正在这个国家旅行。”在苏梅岛,海伦下榻于苏梅岛康莱德酒店,酒店位于小岛的南端,建在风光绝佳的山上,四周绿阴繁茂,俯瞰 Aow Thai 海滩上错落散布着的蔚蓝礁石。“不得不提,泰国最优秀治疗师充满治愈的抚触,总可以令旅行者的身心归于此中独有的无边安宁。”海伦回味无穷地说道。

而在素有“泰国迈阿密”的华欣,海伦则遁入了康卡沾国家公园,与许多罕见的野生动物亲密接触,“这里居住着巨嘴鸟、绿色阔嘴鸟等珍稀的鸟类,原生态的丛林令人仿佛感受到了返璞归真的力量。”

探险家

Dolores

Lux*马尔代夫丽世度假村公关总监

T:最喜欢的旅行方式?

D:对于热爱旅行的我来说,每次旅行之前做好“功课”是首要任务,因为定制属于我自己的行程也是旅游的一大乐趣。选定一个目的地,出发前先了解当地的文化、风土人情,查网站者是在各类旅游杂志中寻找心仪的景点,然后规划好时间、酒店、预算等。

T:旅行对你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

D:旅行带给我们更多知识之外,也让我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和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获取与付出中,你能感受到来自不同的能量的集合,从而更加认知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也让我懂得感恩生命中的每一天。

寻找天堂之境

马尔代夫丽世度假村位于亚里南环礁,Dolores喜欢房间的露台,可以尽览礁湖美丽的景色,缤纷的热带鱼在碧蓝的海面上游弋,可以直接从露台进入到大海之中与它们亲近,在私人别墅内的露天浴室中沐浴,边沐浴还边享受这片延绵不尽的大海。来到这儿的那一刻起,仿佛进入奢华完美的世界,低头就能看见宝石般的海水与小鱼,整体蓝色的色调使房间显得格外宁静、平和。

度假村非常注重游客的私密性;玩累可以到厅内的“天然水族馆”,玻璃地板下大小鱼儿来回游过。不过,马尔代夫最让她记忆犹新的,莫过于游弋在海中的鲸鲨,Dolores享受与他们共同畅游的时光,“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我都格外想念这些‘老朋友’。”

Dolores从来不是向往温柔乡的休闲度假客。恰恰相反,她是天生的探险家,“大自然一切生命都令我神往,所以每一处目的地我都会寻求其最原始的本真。”Dolores说道,在巴哈马的热带花园中,Dolores不仅独自一人坐上当地车夫的游览马车,观览散布在街道两旁的英国乔治王时代的浅色建筑、造型奇特的公寓和店铺。在休闲的观光之旅结束之后,她又跟随着游艇出海,穿上脚蹼与泳镜,跃入巴哈马海豚嬉戏的海域,同这些海中天使一同游泳。

篇13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美丽中国生态科考”启动仪式现场 徐树春/摄

“美丽中国 生态科考”是由国家林业局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与贵州省林业厅共同发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人居署、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等机构共同主办的一个生态公益系列品牌活动。计划用5~10年时间,科考穿越中国境内最典型的2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5年11月,首站贵州石阡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活动拉开序幕。 授旗 徐树春/摄

2015年11月下旬,贵州省石阡县一直笼罩在雾霭氤氲之中,给为期7天的“美丽中国 生态科考”佛顶山大型跨界科考探秘活动增添了别样的氛围。这项活动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与贵州省林业厅共同发起,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林业厅、贵州省工商联共同主办,承办方石阡县和北京颂和传媒公司精心策划安排了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石阡县境内的4条主题线路27处看点,内容涉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地质水文、民族文化等多学科,如同推出一场寻幽探秘的科考盛宴,来自全国的37位动植物、地质、水文、民俗、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由此全面触摸石阡的本底资源,通过细致的田野调查,收获和丰富了科考成果;关注生态的媒体记者、摄影家、企业家们也领略了石阡的生态之美、地质之美和人文之美。作为黔东北的一颗绿色明珠,石阡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展示了令人惊艳的一面。 珙桐 卢现艺/摄

11月21日,“美丽中国 生态科考”佛顶山大型跨界科考探秘活动在佛顶山麓的尧上仡佬族民族文化村举行启动仪式,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贵州省林业厅和石阡县的领导为科考队授旗、壮行,6名少数民族号手吹响长杆号,当地村民按照传统风俗为科考队举行了出发前的祭山仪式。之后科考队伍分4个小分队,在向导和专家的带领下分赴不同的路线和地点开展工作,其中两个专业科考分队深入佛顶山腹地,到峡谷探险,去寻找青钱柳和国宝红豆杉,夜宿深山,蹲守野生豹猫;生态民族文化分队感受中国最古老的爱鸟周,踏查古老村寨,寻访夜郎古国踪迹;而探秘寻宝分队造访石阡温泉、石阡苔茶、长寿之乡和特色饮食文化,去体会古老石阡的快意生活。石阡山川地貌多样,文化底蕴丰厚,每一个考察线路都亮点纷呈,大家通过每天的汇总和微信平台,交流分享发现的快乐,媒体记者也用不同的方式传播科考成果和动态,让外界更多地了解石阡。

探秘佛顶山奇珍

石阡多山,境内的佛顶山海拔1869米,是贵州东部仅次于梵净山的第二高峰,与梵净山同属于武陵山脉的南支,历史上曾是黔东佛教圣地,又是保存较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千百年来,石阡人就在这片阡陌纵横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当地百姓自古深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法则,善待山中一草一木,对大自然保持纯朴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佛顶山的生态系统也因此得以保存得如此完整。 科考队员合影留念 方志强/摄

2014年12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佛顶山区域林木葱笼,水量充沛,保有完整的生物多样性,这里是连接梵净山和雷公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廊道”,完好的原生植被和复杂多样的生境类型,为生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之远古时期未受到第四纪冰川侵袭,成为许多古老、孑遗生物的避难场所。因此,生物资源丰富,已经探明的各类生物总量319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如珙桐、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等珍稀植物达1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如豹、林麝、斑羚、穿山甲、白颈长尾雉、红腹锦鸡等32种,是名副其实的“动植物基因库”。

两组专业科考队员在7天的行程中,以专注保护区生态本底资源、地质水文、生物多样性情况调查为主,所选线路都是崎岖难行的山野丛林,从第一天的冷水河峡谷开始,第二天夜宿深山蹲守豹猫,之后的寻找青钱柳、香果树、红豆杉、珙桐,探秘幽谷溶洞,实测双峰瀑布,攀爬悬空渠道……队员中有年过半百的专家老师,有背负沉重科考和摄影器材的年轻人,一路跋山涉水,汗流浃背却从无怨言,对穿越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危险也泰然处之,新奇和发现常常会使人忘却一身的疲惫。 双峰瀑布 崔卿/摄

在佛顶山考察中,科考队在核心区的甘溪乡晒溪村境内邂逅了全国最大的青钱柳种群。此处面积近百亩,上百株青钱柳罕见成片分布,树围最粗的达3米以上,需要两人才能合抱,树高达30多米的就有50多棵。这些第四纪冰川时期幸存下来的珍稀树种,仅存于中国,因为果实像一串串的铜钱又被人们称为摇钱树。专家介绍,青钱柳在南方多有发现,但是像佛顶山这样比较集中的群落分布还不多见,青钱柳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药用价值,也可以说就是一棵摇钱树。医学研究发现,青钱柳芽叶含有一条神奇的原生态降糖因子链,能够有效调节人体糖代谢,对于治疗糖尿病有非常好的效果,可以制成茶直接饮用。

对于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红豆杉、珙桐、香果树的考察,也是本次科考的重要内容。红豆杉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由于在自然条件下红豆杉生长速度缓慢,再生能力差,所以很长时间以来,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红豆杉原料林基地。中国已将其列为Ⅰ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禁止采伐。佛顶山是迄今林业部门在贵州境内发掘普遍树龄偏高、数量最多、集中连片的红豆杉生态保护群,在佛顶山麻湾村有一棵红豆杉高约50米,冠幅约20平方米,在石阡县中坝镇,村寨的各角落随处可见红豆杉树种,每个村寨都有20~30棵红豆杉,其中胸径70厘米以上的一个村寨都有10棵以上。镶嵌在翠绿树枝上的红色、淡黄色果实格外耀眼,很多村民视红豆杉为村寨“吉祥树”或“风水树”。

珙桐,是我国特有的第三纪时期的孑遗植物,故而有“植物活化石”和“绿色熊猫”之称,属国家Ⅰ级珍稀保护植物。在佛顶山成片野生珙桐群落中,胸径可达1米以上,树高达20多米的有30多棵。每年花期4~5月花开时节,两片乳白色的苞片像鸽子的翅膀,而圆球形的花序又像鸽子的头部,远远望去犹如白鸽栖在枝头,山风吹动,像一群群跃跃欲飞的白鸽,蔚为壮观,因此又被誉为“中国鸽子树”,在佛顶山迄今发现的珙桐就有上百棵。 河坝场乡高王溶洞 方志强/摄

石阡还是中国的香果树之乡。科考队到达石阡县青阳乡时,当地村民正在一棵高大的香果树下举行花灯戏表演,这棵亚洲最大的香果树,树龄已有上千年,树高21米,胸径达1.493米,村中还有几棵与此比肩高大的香果树。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在他的《华西植物志》中,把香果树誉为“中国森林中最美丽动人的树”,具有观赏、药用、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的重要保护价值。石阡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资源,孕育了大量野生香果树资源,石阡境内野生香果树分布面积约927平方公里,古树267株,胸径大于20厘米以上的有2796株,胸径小于20厘米的有61596株,最高分布在海拔1437米的佛顶山自然保护区,最低分布在海拔529米的龙井乡大路坪,相对集中在甘溪、坪山、青阳、中坝、聚凤、石固、龙井等地。

在佛顶山保护区内,由于植被茂盛,很多特殊的岩溶地貌和溪流瀑布深藏在密林之中,其中以甘溪乡的双枫瀑布最为神秘壮观,因其位于两颗巨大的枫树之间而得名。瀑布水面宽度虽然有限,然而其高度却素有“半山不见人”的描述,多少年来,双枫瀑布究竟有多高,一直是埋在当地人心中的一个未解之谜。虽然不是丰水期,瀑布仍然长流不断,如一条白练垂落。科考二线队员在双枫瀑布前,用激光测高仪和遥控飞行器对瀑布进行测量,初步探出瀑布的垂直落差在100~110米间,远高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77.8米,再经过精确测量后可以确认是贵州最高的瀑布。

佛顶山自然保护区由于受断裂抬升,形成地垒式山体,主要出露浅变质岩,分布有构造地貌、河谷地貌及重力侵蚀地貌。过去我们欣赏山岳风光,总是关注它们的垂直高度,名山多是高山或极高山,似乎只有高峰才能体现地质和景观之美,而佛顶山自然保护区内除海拔1869.3米的主峰外,其他多为岩溶低丘陵地形,再加上起伏的山峦都被绿色覆盖,从视觉上也许难以产生震撼,但是深入进去考察,才会发现佛顶山的魅力不在于张扬,而表现得含蓄和内敛,把美深藏于山间。 情鸟乐园 崔卿/摄

佛顶山区域内岩溶洞穴众多,地形复杂多样,给科考工作增加了许多难度,同时也给大家增加了寻幽探秘的兴奋点。科考线路安排了天生桥地下盲谷、太虚溶洞、河坝场乡高屯村的“地下迷宫”,在这里可以看到在不同地质年代形成的岩溶漏斗和喀斯特溶洞群的丰富地貌。直到科考活动结束后,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摄制组在补充拍摄时,又惊喜地发现了极具开发价值的石阡风洞,内有巨大的石幔、密集得像森林一样的石柱以及洞内近两米高的石堤,不得不调整拍摄计划,充实节目内容。

佛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也给各类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的空间。几天时间里,科考队相继发现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在盲谷底部的溪水中发现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又被称为娃娃鱼的两栖野生大鲵;通过红外摄影,拍摄到了野生豹猫和种群数量极为稀少的特产鸟类宝兴歌鸫;在龙川河河段发现国内罕见的火烈鸟;在鸳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大批“候鸟变留鸟”的野生鸳鸯群。还有许多新的发现,待进一步分析研究后适时向外界公布。专家说,从科考发现的动植物物种来看,佛顶山真可谓是动植物生存的天堂,这些得益于保护区采取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维护和改善了这里的生态环境。

品鉴夜郎文化盛宴

石阡历史悠久,是古夜郎国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多民族聚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类型。生态文化科考分队沿着民族历史的主线,走田野,进村寨,细细盘点这里的文化遗存和历史根脉。 葫芦神鹰雕塑 徐树春/摄

科考启动仪式的举办地――尧上就是佛顶山下仡佬族人聚居的村寨。这里的居民无论从服饰到习俗,从餐饮到建筑,都明显保留着仡佬族特色。史料记载,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源于古代“濮人”,濮人是参加周武王伐纣的8个西南少数民族之一,在古代人口众多,支系纷繁,后来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南地区。《史记》记载“濮在楚西南,西南夷君长以千数,夜郎最大”,早在秦嬴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置夜郎县于今石阡县境内,由此印证仡佬族是石阡最早的土著民族,也是一个有着崇拜和敬畏自然传统的民族。

在尧上村民广场一侧,有一尊葫芦神鹰雕塑,是一年一度仡佬村民敬雀的地方。敬雀节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现仅幸存于尧上仡佬民族村寨,已被列为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说仡佬先民曾遭瘟疫,是神鹰衔来药葫芦和灵芝仙草,救百姓于危难,于是仡佬族人就把它作为图腾,每逢农历二月初一“敬雀”这一天,尧上人都要身着节日盛装,吹长号、跳傩戏,还要在宗祠和露天场所,请上法师,吹响牛角,念诵经文,摆好祭品来祭拜神鹰。这一天所有人都不上山,不下田,只有老人带着小孩到野外,把打好的糍粑和其他吃食挂在树上或植物上,供鸟儿享用,也为了鸟儿不祸害庄稼。敬雀节的历史延续至今已超过300多年,仡佬族人把对神鹰的敬仰和崇拜演绎为对鸟雀及自然生灵的保护,以求风调雨顺,丰收吉祥。

仡佬族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既渗透在生活的细节中,也表现在更高的精神层面。在尧上村寨旁有一株高大的猴栗树,也叫许愿树,树上系着红绸带,树下摆放香炉,经常香烟袅袅。仡佬族有拜树为父的习俗,选择高大健壮的树让小孩拜为干爹,使树木有了人的辈分,孩子从小认树为父,自然对树倍加爱护和关注,树的成长寓意人的健康和成器,同拜一棵树的俨然如兄弟,共同呵护他们生存的家园。古树、大树在仡佬族人看来具有灵性,被当作神物,许多妇女求子嗣,求全家平安,总在大树前烧香化纸。仡佬人信奉堆金积谷不如栽树,与森林共生共荣。在这里,“靠山吃山”是有序合理利用,乱砍乱伐被看作杵逆之举会受到族人惩罚,这种原始而朴素的生态文明理念、古老民族的生态责任和生态良知,对今人仍有启发和训诫。

石阡仡佬族主要生活在佛顶山区域,村寨都是依山傍水修建,把自然作为生存依赖和世代传袭。仡佬族人们视神鸟、古树、古洞为图腾圣物,精心加以保护。敬雀、护鸟的古老习俗已被外界公认,敬雀节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爱鸟周”活动,列入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使这一习俗得以传承。在村寨里稍微留意就会发现,每家每户的屋檐翘脊和窗棂上都有鸟的造型,甚至墓碑石雕上也有栩栩如生的鸟,似乎仡佬族的先辈们把所有的心愿都寄托给一只只神鸟,希望与它们一起飞向理想的天堂。

在尧上还有一个特殊的六和现象引人注目。在村寨周边有六座小山峰围绕,发源于佛顶山的包溪河从村中流过,正好顺应了村里人对“六和”的信奉。多少年来这里形成了淳朴的民风,讲究“父母和蔼,夫妻和鸣,家庭和顺,邻里和睦,自然和美,社会和谐”的六和传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这里毫不夸张。尧上人家所有的餐桌都是六边形,甚至房屋的门板和窗户都是六扇。每年重大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把自己家里最好吃的东西,抬到广场上来,摆放六和三角宴,村里老少上百人在一起吃团圆年饭,最上边的一桌是长辈,其余餐桌按照辈分和年龄依次排列成等边三角形,年轻人向长辈轮流敬酒祝福,表达了村民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向往和追求。

在石阡县,能够体现历史遗存的莫过于散落在乡野的古村落,全县列入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的地方就有16处,其中以国荣乡的楼上古寨最为典型。 被敬为神树的猴栗树 徐树春/摄

名为楼上的古寨是石阡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弘治六年,江西富商周伯泉为避难,来到这里买田置业,逐渐兴起了以周氏家族为主的村落。整个村寨的选址依山就势,错层排开,集古楼、古屋、古巷、古桥、古井、古树、古墓于一体,周围苍松翠柏环抱。寨中的2000多米石板路呈“寿”字布局,历500余年风雨,黑瓦木柱的房屋古韵犹存。这些古民居,有很多明清建筑,装饰质朴简洁,风格明快,民居多为四合院或三合院,面阔三到五间,两边各配有干栏式厢房,龙门呈内八字形状,不正对堂屋,都是歪着开,青石板古巷斜着走,戏称“歪门斜道”,意为趋恶避邪,财不外露。家家户户的中堂设立香案和供桌,供奉“天地君亲师”,一些民居堂上有匾,门旁有联,如“会绍稽英”“松操鹤算”等匾额,各有来历。 六和三角宴 徐树春/摄

楼上古寨与民居照应的古建筑,还有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道观梓潼宫、戏楼、观音阁、天福古井等。梓潼宫旁的丛林中7棵古枫树高达40余米,呈“北斗七星”状分布,不知是巧合还是另有深意。登上村外的观景台,可以俯瞰古寨全貌,观景亭上还有半幅回文联,写着“上楼观景观楼上”,据说至今还没有征得最理想的下联。沿着村中的石板小径漫步,两侧是古朴而又不拘一格的民居,路边的水道流水淙淙。看到宅前屋后还有许多竖着石碑的墓葬,难免有些沉重。对这种阴阳宅并存的墓冢文化,我曾请教同行的石阡文化学者朱良德,他认为这正是楼上古寨的居民遵循天地人合一的自然法则,对生与死的朴素理解和传承。

在石阡境内还有许多顺应和利用自然创造的奇迹,有明代的水利工程千工堰,有碗架岩悬崖上开凿的栈道和摩崖石刻,有高王村山崖悬空水渠,有称为乌江古渡的葛闪渡等等,这些多集中在石阡西南的本庄镇和河坝场一带,即秦时夜郎县的地域内。

说起本庄“千工堰”,那是一处明代以前修建的的引水工程,是古代版的“红旗渠”。民国年间的《石阡县志》记载:千工堰,在城西八十华里戴家坝,水出夹山中、其处石壁耸立,戴民先人于石壁两岸凿堰引水由半岩流出,凡高低田亩均得灌溉,有碑字多模糊,唯“洪武五年重修”六字可认。 栈道合影 张德志/摄

千工堰的源头在戴家坝的峡谷深渊,那地方叫吊井岗,几级落差的潭水从高处跌落到沟谷,在滚石遍布的河床里悄悄流走,当地百姓农田灌溉很难利用上,悬崖峭壁层层叠叠,如斧劈刀削,有民谣传唱:“哪人过得吊井岗,不打摆子就生疮。”在这样险峻的地理位置凿渠引水,以当时的施工技术和条件,工程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相传戴家坝村的戴金秀被选入宫廷为妃,入宫两年仍惦记着家乡干旱的土地,得到皇帝恩准,携带银两,返乡监督施工开凿千工堰。民工在岩壁拴绳,悬空作业,托筐凿堰,按照凿出的石渣等量付给报酬。数载功业,凿堰垒坝,死伤千百人,在石壁上修成了造福子孙的千工堰,10多公里长的渠道水流不断,灌溉山中的千亩良田。山前的戴家坝村中央至今还保留着戴妃的墓葬,虽然说不清是哪个朝代哪位皇帝的皇妃,但是对家乡的贡献却让后人永远纪念。

河坝场乡高王村有一处今人在悬崖上开凿出的悬空水渠,是否借鉴了千工堰的原理不得而知。1965年开工,20多年后才完工通水。这是一条上天之水,也是一条与外界连接的通道。当地村民进出、上山砍柴、收获庄稼都从这里通过。这条长近3千米的渠道悬于绝壁,上不见山顶,下不见谷底,初次走上悬空渠道的科考队员战战兢兢,而对面过来的村民有的挑着柴捆,有的肩上驮着孩童,却如履平地,真感叹他们的能力和勇气。

本庄镇的白龙山碗架岩却是一处隐藏着众多远古信息的历史遗存。越野车沿着崎岖的山路在浓雾中穿行,过大槽村后无路,队员们徒步上山,不远处的山体就是碗架岩了,主峰的背面宽广陡悬,中间有一道天然的岩廊凹进岩壁,长约2千米,宽处有几米,窄处仅可过一人。山泉可供饮水,凹陷的石壁可做屋檐,是历史上人们躲避兵灾匪患的安全隐秘之地。2010年,经夜郎研究院10多位专家学者历经数月才找到该地。经考证,本庄碗架岩是《卜经》记载的夜郎发祥地之一,同时还是贵州省谷物起源地之一。廊上有几道石块堆垒的关卡,有小水井、舂米的石锥窝,有元、明、清时期的摩崖石刻和墨书题词40多处,有“夜郎振古挥三捷,监总曾今困九苗”和“相携戚友寻岩腹,为看硝官上洞头”等众多的石刻诗句,透出当时人们在岩廊上躲避战乱的各种历史和生活信息。从岩廊一端沿石阶而下,是名为“荆竹”的古老村庄,全村都是杜姓,这里的老人还能讲出祖辈的历史故事。再回望高耸巍峨的碗架岩,层层叠叠如屏障,不敢想象那一条横挂在悬崖上的小道是自己刚刚走过的。 舞 崔卿/摄 万寿宫 徐树春/摄

寻找夜郎文化的踪影,历史的遗存已经模糊不清,更多的是隐含在当地百姓的口头传承和民间艺术中。石阡县保存完好的夜郎风情街、万寿宫、禹王宫、府文庙、川主宫等古建筑,见证了古夜郎文化的衍变,显示了历史文化的久远和厚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阡毛龙、石阡木偶戏以及说唱艺术“说春”和“茶灯”表演等等,更给活着的“夜郎”赋予新的内涵。

魅力石阡的时尚生活

石阡是一个干净清爽的小城。第一天傍晚到达石阡,我便注意到了这里的洁净,几天时间行走在大街小巷,竟难以找到一片纸屑和垃圾,狭长的县城内两条主要大街与龙川河并列,有些地段虽显古旧,但却没有卫生的死角,从细节上看绝非是应付外人的临时行为。街灯明了的时候,龙川河畔的夜郎风情街上开始热闹起来,酒肆茶坊飘出轻柔的音乐,温泉城涌动着进出的人群。石阡人热爱生活,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饮食文化让石阡人生活得有滋有味。 泉都夜色 方志强/摄

石阡号称“泉都”,是国家级温泉群风景名胜区。到石阡后,从科考活动组委会提供的有关石阡温泉的资料中了解到,石阡温泉无论从温泉的水源、水量、水质来看,还是从温泉的分布之广、泉眼之多、规模之大来说,都是中国独有,世界少见。石阡温泉不以“眼”而以“群”计数,不是深井抽取而是自然出露,现有20多处温泉群,共计36个出露点,此外,还有一条地下热水河和一个热水溪。温泉历来为石阡人所珍惜,县城所在地称为汤山镇就表明了温泉的地理特征,让人联想到沸水如汤的温泉。

石阡最负盛名的是城南温泉,早在三国时期就有开发利用的记载,位于县城南边的松明山麓,龙川河右岸,出水口高出龙川河水面12米,泉水从石隙中自然涌出,水温47.5℃,出水量每小时45.8吨。水龙头里流出的洗澡水都可以直接饮用。温泉浴的作用自不必说,人们总结成四字叫“洗心”“涤虑”。石阡的中老年人都有早晨泡温泉的习惯,大年三十更是男女老少必洗温泉,以示“年新人新,气兴运兴”。如今温泉已经成为石阡重要的旅游和健康休疗产业。

石阡堪称一绝的还有以凯峡河为代表的溶洞温泉。凯峡河溶洞温泉现属国家级风景区特级景观之一,位于石固乡凯峡河南岸,距河面7.5米高的一白石炭岩穴中,河深1米,宽1.5米,长205米,洞内有冷泉热泉各一眼,温泉日流量为2635吨,水恒温32℃,溢出冷热水在洞内混融流出,故称“地下热水河”。走进凯峡河溶洞温泉,顺着一架铁梯而下进入洞内,就会见到一股清流从溶洞中流出,流向下游的凯峡河。越往里走,泉温越高,洞温也越高,一道人工建造的石渠蜿蜒伸向洞的深处。继续往前行,见渠岸有一溜依岩建造的石头“包房”,内设有浴池,这是当地群众建造供人洗浴用的场所。洞的深处,有一泉眼,直径约60厘米,泉水喷涌,热气蒸腾。据当地群众介绍,这一溶洞温泉是天然形成的,水质优良,可直接饮用,水温恒定,常年在45℃左右,百姓们自发保护利用。不论春夏秋冬,只要进入洞内饮一口热泉,洗一个热澡,便觉神清气爽。 溶洞温泉 崔卿/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