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茶叶的植物学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

篇1

中图分类号:S571 文献标识码:A

茶叶是云南省的传统支柱产业。云南省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把发展茶叶产业作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生物资源创新产业中的重要产业,加强领导,加快发展,把茶叶产业培育成我省的区域优势经济支柱产业”。云南是以山区为主的农业大省,茶叶在云南山区经济发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种是建立优质、高产、高效茶园的前提,无性系良种茶园的占有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茶叶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检验茶叶科技含量的重要内容。

紫娟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1985年从该所大叶群体品种茶园中发现的一株芽、叶、嫩茎都为紫色的茶树选育而成。因该单株茶树具有紫芽、紫叶、紫茎的特征,并且所制烘青绿茶干茶和茶汤皆为紫色,故取名为“紫娟”。云南省普洱茶树良种场2000年从省茶科所引进紫娟母本,以自行繁殖的方法逐年扩大母本园,建立了13.3hm2良种母本园及高标准示范园,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比较鉴定和生产试验,通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比较熟悉的掌握了紫娟的特性、特征及适制性。良种繁育的成活率由当初的80%上升到95%,出圃率达到85%(采取搭建塑料薄膜小拱棚及遮阳网覆盖措施);定植成活率由50%上升到90%(采取地膜覆盖及遮阳网遮荫措施),苗木价格也由过去的1.5元/株下降到了现在的0.30元/株(母本园增加,繁育苗木数量增加),目前已形成了较系统的繁育推广技术平台。为良种的推广打下了坚定实的基础。繁育推广的新品种紫娟具有适应性广,芽叶较肥壮、呈紫红色,适制多种产品等优点。

“紫娟”新稍中内含物丰富,其中最为突出的成分是花青素,一芽二叶新稍中花青素含量达29.14mg/g,是日本高花青素茶树品种“枕佃03—1384”(花青素0.30~0.37mg)的100倍左右。采用“紫娟”品种加工的绿茶具有明显优于云南大叶群体种绿茶的降压效果,经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用体重2.5~3.5kg的家猫进行降压实验,结果表明,“紫娟”烘青绿茶降压幅度为35.53%,明显优于云南大叶群体种烘青绿茶(29.04%)。紫娟茶因其特征奇异和药用功效显著,有望成为人类茶叶保健饮品中的奇葩。紫娟茶中的花青素作为一种天然食用色素,安全、无毒,而且具有一定营养和药理作用,在食品、化妆、医药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人的寿命长短直接取决于人们抗氧化、抗自由基能力的强弱,而花青素的发现为全世界的人找到了抗氧化、抗衰老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花青素的发现和应用使人类从20世纪的抗生素、维生素时代进入到21世纪的花青素时代。

1 紫娟植物学特征特性、适制产品及主要栽培措施

1.1 植物学特征

紫娟属云南大叶种小乔木型茶树,树姿半开张,分枝部位较高,分枝密度中等,叶片呈上斜着生。长椭圆形,叶尖渐尖,叶色紫红色,叶柄呈紫红色,叶质较硬,叶面平滑,叶缘平整,锯齿浅、钝、稀。芽叶较肥壮,紫红色,茸毛多,一芽三叶,百芽重为115g。花冠直径4.10cm,花瓣5~6瓣,色泽白含绿,质地软;花萼5片,花萼和花梗呈浅紫色;花瓣、花萼和花梗无茸毛,花柱3裂,子房茸毛多。

1.2 适宜生产多种优质产品

对紫娟品种的适制性进行了多年研究,通过对其一芽二叶蒸青样和内含成份分析测试及采用感观审评方法,证明紫娟品种适制名优红茶、普洱茶及绿茶。

1.2.1 适制优质红茶

条索紧实褐红,汤色褐红明亮,香气高,有特殊香气,滋味醇厚回甘。

1.2.2 制普洱茶品质优

生茶条索紧实紫黑色有光泽,汤色紫红色,有特殊香气,滋味浓厚回甘。

根据紫娟成分测定结果:内含成分的酚氨比值接近对照,因此具有形成优质红茶和普洱茶的物质基础。

1.3 适种范围及主要栽培措施

从引种和多年系统试验推广鉴定结果表明:紫娟是一个抗旱性强、抗寒性强、发芽中、紫红色,茸毛多、优质高效的无性系名优茶品种。在冬季最低气温不低于-5℃的普洱市、临沧市、西双版纳州、保山市、德宏州、文山州等云南地区适宜种植推广。

主要种植方式:经对紫娟示范茶园的种植方式比较,双行单株比单行单株种植的茶园,茶树树幅大,成园投产早,鲜叶和枝条的产量高,综合效益好,说明半开张形的紫娟宜双行单株方式种植。

2 紫娟繁殖与推广情况

无性系茶树品种紫娟具有种植适应性广,产品加工适制性强等优点,该品种除在普洱市10县(区)内快速扩大推广种植外,并在省内的临沧、西双版纳、德宏、大理、文山、保山、红河等州(市)及省外的浙江、广东、海南、广西、四川等省引种推广。截止2012年底,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4062.227hm2,其中采摘面积达3372.447hm2。

3 效益评价分析

无性系茶树品种紫娟的繁育与推广,加快了全省无性系茶树良种化进程,为无性系茶树良种规模化、产业化、产品多样化提供了品种保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1 经济效益

根据对普洱茶树良种场、西双版纳、临沧等地的抽样调查统计(其中紫娟调查面积113.3hm2、云抗10号113.3hm2),无性系茶树品种紫娟与云抗10号产量及产值调查结果(见表1):无性系品种紫娟产量79.9kg/667m2,比云抗10号减产41.9kg/667m2,减产34.4%;紫娟品种干茶平均单价300元/kg,比云抗10号增273.7元/kg,增长1040.7%。无性系品种紫娟与云抗10号产值效益比较(见表2):无性系品种紫娟产值24068.5元/667m2,云抗10号为3188.6元/667m2,增收21150.5元/667m2,增加663.3%。按已投产面积3372.447hm2计算。每年可增收10.7亿元(含成本),无性系品种紫娟的经济效益极显著。

依据四川省农科院研究的“农业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法”按紫娟已投产面积3372.447hm2进行经济效益评价分析,新增纯收益58807.0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1:6.16,科研费和推广费投资收益率分别达1:154.96和1:156.52,农民得益率为1:7.38,该品种经济效益极显著。

3.2 社会效益

3.2.1 紫娟的繁育与推广,促进了茶产业发展,扩大了社会就业

目前推广紫娟茶园4066.7hm2,平均每年发展茶园580hm2,是云南省继国家级品种云抗10号之后,年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之一。

据调查,紫娟推广种植4066.7hm2,按每个劳动力种植管理0.3hm2茶园计算,可安置13556个劳动力。按6.7hm2可增加茶叶加工、销售人员10人计算,3400hm2可带动5100个劳动力就业。紫娟繁育推广项目的实施,累计带动18656人就业,为边疆、山区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

3.2.2 紫娟的繁育与推广,促进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紫娟茶品质优良,茶产品卖价高。2008~2012年,紫娟毛茶(级别:一芽二、三叶)平均单价300元/kg,比同级别云抗10号增273.7元/kg,增1040.7%,农民得益率为1:7.38。

3.2.3 紫娟的繁育与推广,培养一大批育苗专业户

良种场采取统一提供良种穗条,技术指导,统一技术措施,在场附近的曼连、丁家箐、柏枝寺、刀官寨等村民小组扶持育苗专业户百余户,建成约20hm2育苗基地,年均出圃紫娟等品种苗木3000多万株。

3.3 生态效益

茶树是退耕还林、改造荒山草坡、发展绿色经济的优良经济树种。无性系茶树品种紫娟繁育与推广,可提高山区植被覆盖率,起到截流固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符合 “绿色环保”、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发展战略要求。

目前,紫娟茶产品供不应求,在高消费领域有走俏趋势,市场前景看好,深受茶企业和茶农欢迎,推广速度快,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包云秀,夏丽飞,李有勇,等.茶树新品种“紫娟”[J].园艺学报,2008,35(6).

[2]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gkls091903 国家植物保护品种“紫娟”与“云茶1号”试验示范[Z].2005.

篇2

引言

植物学是生物科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植物学实验是植物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1-3]。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实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植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及创新能力。同时,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应用植物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相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海南高校生物类本科专业的植物学实验教学除了可以发扬传统教学内容的优点外,还可以借地处热带地区的优势,积极引入海南热带植物材料到植物学实验教学课堂,打造出海南热带特色的植物学实验教学。

一、传统植物学实验教学

植物学实验往往是生物类本科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实验课,对大一学生实验技能、实验素质、创新意识等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植物学实验课程是生物类本科专业最经典的课程之一,延用几十年的教学模式、与课程密切相配合的教学内容、约定俗成的教学习惯均是改革中需要突破的瓶颈,所以植物学实验课程也成为教学改革的难点。

植物学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在不断改革和发展,而实验课教学改革滞后。海南高校的植物学实验教学对实验内容不断进行调整,编排了多个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但整体思路和教学方式仍是以前的习惯与经验。从植物学实验基本技术所选用的实验材料,到植物形态解剖实验、植物系统分类实验等所选用的实验材料大部分都尽量选用实验指导上的材料。而实验指导书列举的大部分植物材料是北方地区的代表植物实验材料,选用的材料也多以北方为主[7]。这就不利于很多植物学实验项目教学内容的开展。

二、海南高校植物学实验教学材料分析

1.植物形态解剖实验材料的选取

由于植物生长有明显的地域性,有些材料还不易采到, 或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在本地区找不到课本上的植物实验材料。在实验过程中适当加入海南当地的常见植物作为实验材料。如观察细胞后含物的油滴选用油棕果实与花生对照,观察细胞晶体选用紫背万年青与水鬼蕉对照。课本上的大黄(Ligularia duciformis (C. Winkl.) Hand.-Mazz.)、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等海南很难找到在课堂应用。

在植物的根系的实验内容中,海南热带植物种类繁多的榕树、热带兰花的气生根,热带雨林中高大乔木的板根,热带雨林中藤本植物的攀援根等可以为植物根系的实验提供丰富而特别的实验教学的素材。在植物茎的实验中,热带植物的茎上生花现象,绝大多数植物都是裸芽的现象等可以作为实验对象,并可以与课本介绍的北方植物做比较,分析各种差异的原因,鼓励学生去探究。热带植物的叶片多样,从肉质到革质,从大的几米到小的毛状,从复杂的构成到简单的条状,其多样性令人惊叹。

2.植物系统分类实验材料的选取

在植物系统分类实验中,藻类植物部分可以分为淡水藻类的观察和海水藻类的观察,取营养化的海水经过过滤浓缩后可以观察到硅藻等十来种热带特性的藻类植物。菌类植物中海南有黑灵芝(Ganoderma atrum J.D.Zhao)、喜热灵芝(海南当地叫竹灵芝Ganoderma calidophilum J.D.Zhao)、鹿角灵芝(Ganoderma amboinense (Lam.Fr.)Pat.)、海南灵芝(Ganoderma hainanense J.D.Zhao)、褐芝(Ganoderma bromnii (Murrill)Gilb.)[4]等在海南市场上常见。

蕨类植物和其他高等植物的野菜种类在海南有几十种,如菜蕨(Callipteris esculenta (Retz.) J. Sm.ex Moore et Houlst.)、田字草(Marsilea quadrifolia L.)、槟榔心(Areca catechu L.)、苋菜(Amaranthus tricolor L.)、落葵(Basella alba L.)、木豆(Cajanus cajan (Linn.) Millsp.)、积雪草(海南当地叫雷公根Centella asiatica (L.) Urban)、革命菜(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Benth.) S. Moore)、闭鞘姜(Costus speciosus (Koen.) Smith)、白花地胆草(Elephantopus tomentosus L.)、刺芹(海南当地叫刺芫荽Eryngium foetidum L.)、地瓜叶(Ipomoea batatas (L.) Lam.)、芭蕉花(Musa basjoo Sieb.)、睡莲梗(Nymphaea tetragona Georgi)、竹笋(Phyllostachys属的多种竹子的初生、嫩肥、短壮的芽或鞭)、蒌叶(Piper betle L.)、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菜(Rorippa indica (L.) Hiern.)、量天尺(海南当地叫霸王花Hylocereus undatus (Haw.) Britt. et Rose)、少花龙葵(Solanum americanum Miller)、黄鹌菜(Youngia japonica (L.) DC.)[5]等。

对常见的热带作物进行整理归类,热带水果种类有腰果(Anacardium occidentale L.)、面包树(Artocarpus incisa (Thunb.) L.)、番荔枝(Annona squamosa Linn.)、橄榄(Canarium album (Lour.) Raeusch.)、黄皮(Clausena lansium (Lour.) Skeels)、柚子(Citrus maxima (Burm.) Merr.)、榴莲(Durio zibethinus Murr.)、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山竹(Garcinia mangostana L.)、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 (Thouin) Koehne)、香蕉(Musa nana Lour.)、人心果(Manilkara zapota (Linn.) van Royen)、果(Mangifera indica L.)、红毛丹(Nephelium lappaceum L.)、莲雾(Syzygium samarangense Merr. et Perry)、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s Sims)、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inn.)、椰子、波罗蜜等,热带经济作物有剑麻(Agave sisalana Perr. ex Engelm.)、木棉(Bombax ceiba Linnaeus)、咖啡属(Coffea Linn.)合计有五种咖啡树、茶叶(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 (Willd. ex A. Juss.) Muell. Arg.)、苦丁茶(Ilex latifolia Thunb.)、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可可(Theobroma cacao L.)、胡椒(Piper nigrum L.)、香荚兰(Vanilla fragrans (Salisb.) Ames)[5]等。

把以上列举的具有热带特色的常见野菜及热带作物种类引入植物学实验教学课堂,引导学生去比较、分析植物的特征,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植物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在植物学实验教学课堂之外积极采集制作具有热带特征的代表性植物标本[6],拍摄各种植物及其生态环境的图片,应用到植物学实验教学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海南有独特而丰富的植物资源,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资源,建设具有海南热带特色的校园植物生态环境,建立校园热带作物的种植园基地。并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把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热带植物引入到植物学实验课堂,对于加强植物学实验教学,节省实验经费,做到因地制宜,丰富实验材料类型,提高学习兴趣,拓宽学生思路,开阔学生视野,充分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陆时万 徐详生 沈敏健 植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周仪 植物形态解剖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尹祖棠 种子植物实验及实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吴兴亮 戴玉成 中国灵芝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篇3

植物体的任何部位都有可能成为碎片物证。但笔者和同事多年的鉴定实践表明,刑侦部门送来鉴定的材料中,以叶的碎片最为常见。较为完整的叶可以应用叶结构分析的方法进行鉴定;若叶片已失去了完整的形状,则可以应用叶表皮细胞微形态的方法进行鉴定。在实际操作中,上述两种方法可以互相补充和印证。此外,花粉粒形态及表面纹饰等亚显微特征也可用于物证的种类鉴定。

叶结构形态特征作证

每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时,各种各样的植物,都以各自特有的方式和风貌争先恐后地冒出胖墩墩的新芽、吐出绿油油的嫩叶、绽放出万紫千红的花朵,好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景象。但仔细观察,不同种类植物的冒芽、吐叶、开花时间是各不相同的(物候期的不同);芽、叶、花的形态也是千差万别的(形态的不同);而且不同种类植物对生长环境也有各自的要求(生境的不同)。就叶片而言,不同种类植物的叶片在质地、形状、边缘、齿腺、叶脉的延伸方式等等方面也各不相同。人们通常就是凭借上述特征来辨别叶片所属的植物种类,古植物学家也是借助上述方法识别和鉴定叶片化石所属的植物种类,并把这种方法叫做“叶结构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古植物学家赫肯对现代植物叶和化石叶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叶结构分析的方法作了系统的总结和表述。他指出,叶结构分析就是分析组成叶片的要素,即叶形、叶缘、叶齿、腺体和各级叶脉等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叶片的各种结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稳定、可以识别的。赫肯的总结和表述为我们鉴定叶片物证奠定了理论基础,并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大约20年前,有一次某市公安局的同志给笔者送来了几张叶片,要求确认一下是不是大麻。据说这些叶片是市郊的一个农户为检举他的邻居私种大麻,大老远特地送来的。对笔者来说,这可是平生第一次应用叶结构分析的方法来鉴定叶片所属的植物种类,所以至今还有印象。

送来的叶片掌状全裂,裂片披针形,边缘有锯齿,齿顶有乳突状腺体,草质,这些特征乍看起来与大麻叶还真有几分相像。接下来,对叶结构特征作了进一步的深入观察和分析,并与大麻叶的结构特征进行比较,其结果如下。

送来鉴定叶片的结构特征:叶裂片的边缘有锯齿,齿的上下两侧边均渐尖,锯齿的大小和锯齿的间隔均不规则。裂片的脉序为羽状半直行脉序。2°脉(发源于主脉的叶脉,比主脉稍细,是叶片上第二粗的脉;以及与这些叶脉粗细大致相等的分枝。)顶部均二叉分枝,向轴分枝与上部相邻的2°脉相连,离轴分枝延伸入齿成为齿中脉。齿中脉两侧有环形的齿副脉。3°脉(从2°脉上发出的比2°稍细的分枝,和从1°脉上发出的与2°分枝粗细相等的那些分枝。)不规则网状。

大麻的叶结构特征:叶裂片的边缘有锯齿,锯齿的上侧边内弯,下侧边外弯,锯齿的大小和锯齿的间隔都十分规则。叶裂片的脉序为羽状直行脉序。2°脉从齿的下侧直接延伸入齿而成为齿主脉,2°脉的离轴分枝延伸至齿弯缺下与沿齿的上侧边下延至齿弯缺的齿副相连。3°脉及顶,简单,源点角(3°脉在其分枝点上与2°脉自该分枝点向外延伸部分之间的夹角叫源点角。)h型。

结果表明,送来的叶片不是大麻,而是锦葵科的美丽花卉“红秋葵”。因而使那位邻居免除了私种大麻的嫌疑。

红秋葵和大麻都有自己的叶结构特征,就像人的指纹一样,是独特的、稳定的、可供识别的。事实上,自然界的每一种植物都具有独特的叶结构特征,植物的这一特性使我们鉴定作为物证的叶和叶碎片所属的植物种类成为可能。

叶表皮微形态作证

从某种意义上说,叶结构形态特征还是属于植物的宏观形态特征。当作为物证的叶片碎到无法观察到全貌时,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在鉴定中就可以发挥其作用了。

叶表皮由表皮细胞构成。叶表皮细胞之间互相紧密镶嵌,无细胞间隙,细胞中无叶绿素,细胞外壁较厚,角质化或外表面有蜡质沉积,或具有各式各样的附属物,如腺体和毛状物等。叶表皮的这些结构可以防止病菌入侵和减少水分蒸发。具网状脉(多为双子叶植物)的叶片,其表皮细胞排列无规则,具平行脉的单子叶植物叶片,其表皮细胞排列规则。植物叶片表皮上分布有气孔,通常下表皮的气孔多于上表皮(水生植物除外),阳性植物的气孔多于阴性植物,具网状脉叶片上的气孔呈不规则星散分布,具平行脉的单子叶植物叶片上气孔的长轴沿叶脉走向呈纵向排列。气孔器是气孔(含保卫细胞)和副卫细胞的合称,根据其发生、发育和形态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周源型、中周源型、中源型等26个类型。除此之外,叶表皮上的毛状体等附属物的形态特征也是鉴定植物种类的重要依据。上述所有特征和特征组合形成了我们鉴定作为物证的叶碎片所属植物种类的识别依据。

下面介绍几个利用叶表皮细胞微形态特征,鉴定作为物证的叶碎片所得出的结果,在案件侦破中所起到的作用。

某市市郊曾发生一起毁苗案,一夜间,受害人田中的麦苗全部被砍掉。侦查人员从犯罪嫌疑人家中镰刀上取下了植物碎片,经鉴定碎片表皮脉上的硅质体长椭圆形或长方形;气孔副卫细胞水平形,无双胞微毛;上表皮间脉中央2~3行长细胞多角形,无波纹;两边4~6行长细胞长筒形,有波纹,有短细胞和小刺毛;下表皮细胞长筒形,有深波纹,间有成对短细胞。上述特征与小麦的表皮特征一致,使这一毁苗案得到认定。

沪宁线上某市火车站行李房发现一个长时间无人认领的包裹,因有臭气逸出,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具已腐败的尸体。侦查人员从包裹里提取一些植物碎片,经显微观察发现其表皮细胞无规则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器较大,圆形,副卫细胞4~5个,壁薄,气孔下沉,轮列中源型;有单细胞粘腺毛。上述这些特征与茶叶的表皮细胞特征相符。这一鉴定结果为着手从沿沪宁线茶叶行业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的渠道进行侦查提供了依据,大大地缩小了侦查范围,明确了侦查方向,使这一看似无线索可寻的案子又活了起来。

某一风景名胜区的山上发现一具死亡已久,近于白骨化的尸体,从其牙缝中提取了一点植物碎片。经鉴定,该碎片表皮脉上硅质体长筒形;气孔副卫细胞近水平形;无双胞微毛;上表皮脉间中央3~4行长细胞多角形,无波纹,两边2~3行长细胞长筒形,无波纹,无短细胞或偶见,刺毛少;下表皮长细胞长筒状,短细胞单个或成对。这些特征表明该碎片是鹅冠草的叶碎片。而鹅冠草的生长季节是5-6月,此时在该风景名胜区的山上随处可见。从而帮助判定该白化尸骨死于当年的5-6月,案发的第一现场就在该风景区的山上。

某市郊区一农民家的几亩棉苗,一夜之间被砍伐殆尽。受害人原本指望这几亩棉花的种植可以缓解经济上的困难,但瞬间全成泡影。气愤之余,受害人心里在揣摩着是不是李某干的,因为他和李某素有矛盾,近来又因为小孩的事情大闹了一场。但是没有证据,他只得向派出所报案。派出所的民警去李某家里作了了解,发现两把镰刀是新用过的,并粘有新鲜的植物碎片和纤维样的物质。经鉴定,碎片表皮细胞无规则形,垂周壁不呈波状,气孔周围细胞平周壁上有条状纹理;气孔器有3种类型:交替中源型、平列中周源型和半平列型;非腺毛以叶脉上为多见,3~5细胞簇生,壁厚,胞腔小,长660~1 160微米,直径35微米;腺毛为单细胞腺柄,多细胞卵状腺头。上述这些特征表明叶碎片来自于陆地棉的叶片。同时,纤维样的物质经检验与被砍棉秆上的纤维在形态上完全一致,最终使得这一毁苗案的物证得到了确认。

飘零花粉作证

开花季节,成熟花粉借助于风的吹送,或借助于昆虫的携带而四处飘零,以寻找适合自己的配偶,完成传粉受精、传宗接代、繁衍种族的任务。

花粉粒的外壁十分坚固,能抗酸、抗碱,又耐高温、高压,还能抵抗微生物的分解,在自然界能长期保存。地层中保存的花粉(小化石)甚至可以帮助人类寻找石油矿藏。

植物种类不同,花粉形态特征和大小也各不相同。在电子扫描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看到花粉的类型、花粉粒的赤道面观和极面观外形,花粉粒上的萌发孔、萌发沟的形态、数量、组合和位置,以及形形花粉粒的表面纹饰等形态特征。这些特征和特征组合都是植物种所固有的。所以可以根据花粉的形态特征鉴定出植物种类;还可以根据受检样品中若干植物种类花粉的比率,推断和重建受检样品周围环境中植物的种类组成成分。

人们(包括犯罪嫌疑人)进行户外活动时,会在不知不觉中将花粉粘附在身体或衣服上,对这些花粉进行鉴定,其结果会泄漏出人们户外活动的空间地域,为缩小和圈定侦查范围提供依据。

植物物证鉴定是帮助侦查案件的手段之一,与其他物证的鉴定相比,如指纹、毛发、体液、弹痕等相比显得较为冷僻。正因为如此,植物物证常常被人(包括犯罪嫌疑人)所忽略,并在不经意间留下了证据。

植物体的任何部位都有可能成为物证。除本文所提到的叶和花粉外,植物的花、果、茎干、树皮、根和根茎等部位都有可能成为物证,即使它们碎成了碎片。不同种类植物的这些碎片,依然各自特征明显,因而有可能鉴定出其所属的植物种类,帮助分析和侦查案件。所以在案件的侦查中应当注意植物物证的提取,这些物证有可能在案件的侦破中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笔者和同事与刑侦人员曾有过较长时期的合作。深知案件的侦破,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利害、荣辱甚至生死,还关系到一个或几个家庭的悲欢和离合,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安定,责任可谓重大。所以要求从事此业的人不仅要精通业务,还要在工作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更要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打击罪犯、保护人民。■

篇4

追宗溯源,可以将世界上的葡萄酒产区分为“传统世界”和“新世界”两大旗帜鲜明的阵营。这种将葡萄酒分为两大世界的标准是由著名葡萄酒作家休・约翰逊首先提出的,现已为葡萄酒界广为接受。“传统世界”是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国家,主要有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葡萄牙等国,是老牌的葡萄酒生产国。以法国为首的“传统世界”特别强调一个地区气候、土壤类型,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葡萄品种,并为之划分了严格的等级,法国人更是为他们所强调的产地概念创造了一个单词“terroir”。“terroir”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它表明产品的特定质量是在特定地理区域的土壤、气候、地形、地质、牲畜的种群、劳动者的技能等各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在这种近乎教条的葡萄酒产区划分下,其生产的葡萄酒也等级分明。以“传统世界”最为经典的法国葡萄酒分级为例,他们将法国产的葡萄酒分为“AOC”法定产区葡萄酒、“VDQS”优良地区餐酒、“VDP”地区餐酒和“VDT”普通餐酒。在这个分级规范下,法定产区的区域界定、产区内能种植的葡萄品种、葡萄树的种植方式、葡萄树的管理方法、葡萄的最高产量、葡萄酒酒精含量以及葡萄酒酿造工艺等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在他们的分级标准下,最高等级的葡萄酒可以傲视其他等级的葡萄酒,高的等级是质量的金字招牌,当然价格也不菲。在15、16世纪西方列强向全世界殖民的时候,他们不光输出了资本,运回了黄金,他们也将他们的宗教基督教带向了全世界,作为宗教仪式中必需品的葡萄酒随之到达世界各地,进而葡萄种植技术和酿酒技术也被带到了殖民地――包括现在的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等国,就是葡萄酒的“新世界”。“新世界”的葡萄种植没有“传统世界”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他们首先是老老实实地学习传统世界的酿酒技术,但是又强调实用性、技术至上,强化工业化生产,勇于在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上大胆使用新技术,使新世界的葡萄酒产业快速发展,葡萄酒质量也稳定提高。

传统世界和新世界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深深烙下不同国家、民族,不同个体和群体的伦理观、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1976年著名的葡萄酒“巴黎之评”,本来是一种法国(传统世界)和美国(新世界)葡萄酒文化的交流,但是,“巴黎之评”结果的公布,却引起了法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激烈冲撞!至今新世界生产的葡萄酒仍被“传统世界”的一些人嘲讽为可口可乐,就像一些中国茶道中人对速溶茶及各式各样冰红茶的不屑之感。

与“传统世界”一个产区就是一种标志的葡萄酒品种名片不一样,“新世界”的葡萄酒产区划分没有更多的地域色彩。故“传统世界”的葡萄酒产区划分与中国的茶叶产区更有可比性。

数千年来,在中国茶文化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划分茶区的依据、方法、提法等不尽相同。最早对中国茶产区比较系统论述是茶圣陆羽,陆羽在《茶经》中,将中国当时43个州郡划分为8个茶叶产区。陆羽划分中国茶区是依他个人对茶叶生产区的调查考察、资料的收集、样茶的鉴评以及实践经验等,结合当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归纳的结果,按照茶品质等级分为不同的行政区域,从而给不同的区域划分不同的等级。而到了现代是根据茶区的行政区域、山川、地势、气候、土壤、交通及历史习惯等因素重新划分,茶区分布辽阔,东起东经122度的台湾省东部海岸,西至东经95度的自治区易贡,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省榆林,北到北纬37度的山东省荣城县,东西跨经度27度,南北跨纬度19度。共有21个省(区、市)967个县、市生产茶叶。我国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按全国性划分,分为4个茶区:即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二级茶区,系由各产茶省(区)划分,进行省区内生产指导;三级茶区,系由各地县划分,具体指挥茶叶生产。

茶和葡萄酒,都是依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经纬度、海拔及其周边环境去划分产区的优次等级。葡萄酒的土壤要求贫瘠、排水性好、矿物质比较丰富的土地,而陆羽在茶经里讲“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这正和西方的葡萄种植不谋而合。

茶叶和葡萄酒都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式,是人们依据不同的需求划分的。

从植物学的角度,葡萄属是栽培最广泛的一个属,包括约70多个种,分布在我国的约有35种。其中仅有20多种用为生产果实或作为砧木。按地理分布生态特点,一般把葡萄属的各个种划分为三大种群,即欧亚种群、东亚种群和北美种群。欧洲种葡萄,也即今天大多数的酿酒用葡萄。黑海、里海和地中海沿岸是欧洲种葡萄的原产地,大约有5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最初分布于中亚、中东、南高加索和北非,然后沿地中海传播至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等国。15~19世纪发展到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洲等地。日本的葡萄大约在1000多年前从中国引入。葡萄酿酒在唐代已颇为盛行,刘禹锡的葡萄歌中写道:“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

现今人们对葡萄酒的分类主要有以下三种。1.按色泽分,有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红葡萄酒;2.按含糖量分,有干葡萄酒、半干葡萄酒、半甜葡萄酒、甜葡萄酒;3.按二氧化碳含量分,有平静葡萄酒、起泡葡萄酒、高泡葡萄酒、低泡葡萄酒。

茶叶也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1.按茶的颜色分类;2.按茶叶的发酵程度分类;3.按烘焙程度来分类;4.按萎凋程度不同来分类。

现在市场上的茶叶分类可算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其实茶叶的名称多样化是各产地茶商为了促销刻意造成的,绝大多数属于文化概念。例如根据茶叶形状的不同而命名,如珠茶、银针等等;还有的结合产地的山川名胜而命名,如西湖龙井、普陀佛茶等等;也有的根据传说和历史故事命名,如大红袍、铁观音等等。其实名称并不代表茶叶的类型,而茶叶的类型才能代表其内含和特性。

篇5

面朝云海,背倚青山,头顶蓝天,脚踏瀑布,大茶树王屹立于天地之间。

我们一行4人,怀着朝圣的心情,踏着青苔和落叶一步步攀登,走近这棵2700年的茶树之王。大茶树王粗壮的茎干竖立在山坡上,树冠部分的枝条指向苍穹,似乎在向我们昭显它的威严;树干上绿色的苔藓和灰白的树皮斑驳分布,似乎在向我们讲述它的沧桑。

 

这里是普洱市镇沅县九甲千家寨,在这座山头分布着大量的野生古茶树,一些年龄较大的古茶树被专门编号,以利于保护,大茶树王自然是当之无愧的“1号大茶树”。据说约40年前,一位猎人偶然在山间发现了这棵大茶树,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外界的不断重视。

 

1996年,由思茅政府、思茅地区茶叶学会等牵头,召开了“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省镇沅千家寨古茶树考察论证会”。应邀参加论证会的专家,经过考察论证得出结论:“九甲千家寨古茶树按其植物学特征,属于野生型茶树。根据已经掌握的有关茶树生理生态资料和南糯山古茶树已知树龄(800年),结合九甲千家寨古茶树的地理纬度、海拔高度与水热状况等资料综合推算,千家寨上坝古茶树树龄为2700年,千家寨小吊水头古茶树树龄为2500年。”

 

2700年前,这棵大茶树已经在森林中伸展枝条,经历风雨。世界目前已知的野生茶树,年龄都小于千家寨的这棵茶树,都是这棵茶树的晚辈。

3540万年前,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由于板块挤压,才刚刚从水中露头,由海洋环境变成陆地环境,普洱地区已经孕育出未来将要润泽万世的珍贵物种。此后,茶树从远古走来,一路演化,留下一路茶花香。

 

在生物分类学上,古木兰是山茶目、山茶科的祖先,是大茶树王的祖先。茶树演化之路延伸到千家寨的野生古茶树,并未就此终止,而是在普洱地区先民的手中散发出更加浓郁的茶香。

 

从古老的宽叶木兰,到野生茶树、过渡型茶树和栽培型茶树,茶树从远古一步步走来,却始终在普洱大地上繁衍生息。普洱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不仅能够孕育沁人心脾的茶香,还能千百年来凝聚这缕香气,使其愈发浓郁呢?

 

茶是什么?谁发现了茶?谁种植了茶?谁开发了茶?谁理解了茶?谁应用了茶?茶的故乡在哪?谁让茶和水相遇,制造了茶杯里的江湖?

邦崴古茶树已经超过1000岁了。1000岁的树,并不像人类想象的那么老,比如,白发苍苍。如果你有机会看到它,就知道什么是绿鬓如云。听风,沐雨,看云,朝日,拜月,然后尽一棵茶树的本分,努力长出新芽嫩叶,开花结果。1000年的光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世界茶树原产地在中国,在云南,在普洱,邦崴古茶树就是证明。

山中修炼的岁月,在1991年3月的一天被打破。思茅地区茶学理事长何仕华先生找到邦崴古茶树,丈量了树的身高、直径、树冠、分生树干,还收集了落地的茶花、果、壳和晒青毛茶样品。当时,邦崴古茶树被承包给寨子里魏壮和家,魏壮和是哑巴,每年他的妻子赵云花在古茶树身上采摘茶叶。

 

事实上,1984年,澜沧县开展茶树品种资源普查工作,杨德兴和左文忠对古茶树做过详细记录:邦崴大茶树品种为大叶绿芽茶,树冠挺拔,枝叶茂密,生机盎然,巍然屹立在邦崴村魏四(即魏壮和)家园圃地,海拔1920米,树高11.9米,呈乔木型,基部干径70厘米,基部干围224厘米。主人家在大茶树下间种蚕豆、豌豆耕挖管理,每年采摘茶叶十多斤,自家饮用。这棵茶树的茶特别好吃,回味爽口,清香,茶汤浓。邦崴大茶树,是澜沧县老茶区中栽培型最大的一株。

 

在邦崴古茶树被山外的人们认识以前100多年间,国际学术界根据印度阿萨姆存活的古茶树,倾向于认为茶叶原产地在印度。考古学专家黄桂枢先生认为布朗族先民濮人是邦崴古茶树的历史主人。华南农业大学学者李斌先生认为:邦崴古茶树是较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树,是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类型。

 

对于过往,古茶树笑而不语。

“你们看这两棵古茶树,一棵大叶种,另一棵叶片要小得多,生长在一起。”

李兴昌师傅手指两棵高大的茶树,向我们讲述着他的古茶园,以及他对茶树和茶叶的理解。

这里是困鹿山古茶园,天下闻名的困鹿山贡茶就产于此地。李师傅家世代种茶、制茶为生,从最早迁入此地的祖上算到李师傅这一代,已经有8代人了。李师傅提到自己家族的一个细节,那就是不论迁到什么地方,住处旁边都有古茶树。也许祖上在迁徙的过程中,就随身携带着安身立命的根本——茶树种子或茶树苗。

 

当然,我妄自揣测,李师傅祖上随身携带的最重要的东西,还不是这些身外之物,而是他们的传统种茶技艺,以及对种茶、制茶技艺的追求和敏感性。

根据李师傅的经验,一般海拔1600米到2000米的山坡地带的茶叶质量较好,而在困鹿山地区,古茶园海拔在1700米到1800米,属于最优的茶树生长环境。由于困鹿山茶叶品质好,很早就被当地官员当做馈赠礼品,赠来赠去,就上贡到了皇帝那里,于是困鹿山的茶园成了皇家茶园。在清代,每到采摘茶叶的季节,政府都会派兵把守,先将上贡皇家的茶叶采足备齐后,才允许当地茶农进来采摘。

 

贡茶制作工艺一代代传承下来,在李师傅这里继续发扬光大。简略地说,传统的制作工艺流程首先要祭祀茶神,然后是原料采选、萎凋、杀青、搓揉、晾晒、压制成型,最后形成了成品。

 

坐在古茶园中的木棚子里,我们一边喝着用原始的方式加工的烤茶,一边继续聆听李师傅的“茶经”。我问起他对茶的价值的看法,他说,首先茶是有味道的,这是茶被人饮用的最重要原因;其次,喝酒容易醉,喝茶却不会,茶在人的社会交往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至于那些外界宣传的普洱茶治病、防病等神奇功效,李师傅有意无意地淡化。

 

茶性本洁,以李兴昌师傅一家为代表的普洱古茶园的茶农,在漫长的种茶、制茶、吃茶的生产生活中,也浸染了茶中那大道至简的本性,他们的人性因为接触茶性而变得平和、洁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