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篇1

(一)认知环境

认知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包括知觉、感觉、记忆、表象、注意、想象和思维等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交互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对思想政治理论和实践的认知过程。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对整个心理环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化素质以及教育情况等从主观上引导自己的认知过程,从而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环境。

(二)感情环境

感情就是情绪、情感。感情在人们认知的过程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既有对事物的态度,也有一定的感情在里面。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物让人高兴快乐,也有事物让人忧愁、悲伤。这些都来自主观感受或者的态度体验,这就是感情。可见,感情是一种主观的体现,源于客观事物的刺激和主体自身的生理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情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内心感受的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有非常直接的影响。

(三)意志环境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们根据目标进行的支配、调节自己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意志活动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自觉性、坚韧性、自制性等特点。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意志环境指对大学生是否自觉遵照教育目标,是否积极主动克服困难难以实现教育目的产生影响的因素。在意志环境中,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审视自己的情况,并且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逐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四)个性环境

个性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一个人的生活条件对个性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社会关系的交往中逐渐磨练形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环境是建立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情感以及意志等心理过程基础之上的,是影响大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个体倾向和心理特征因素,包括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性格、教育经历等。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优化

(一)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

要想使学生群体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就必须要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先了解学生有哪些需求,只有了解了才能更合理的利用这些内驱力推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也才能采取一定措施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当前,大学生的需求是多样的,对于无法获得满足的同学,教育工作者要及时进行疏导,做好思想工作,讲清道理。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概念的内涵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概念的内涵是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只有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概念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的进一步进行,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研究奠定科学的概念基础。首先,要避免片面倾向的出现,其次要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两个概念进行科学区分,从而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理解的过于宽泛化。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环境

篇2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Summarize

WANG Y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chool,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59)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current scientific theory about communication problems and sum up achievement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problems, a brief review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needs further expanding and deepening problems.

Key words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summarize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面对来自专业选择、学习困难、感情挫折、就业压力、同学关系等很多方面的压力,思想困惑和心理矛盾增多。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这些都离不开一项基本途径―沟通。沟通是一切社会关系形成的根基,是一切社会矛盾得以解决的有效手段。沟通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石,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实现。近年来,沟通的理念逐渐彰显, 但相应的研究成果还是很少,同时现有的研究成果没有凸显足够的影响力,其中还有些存在争议的地方。 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可以看到现已取得的成绩同时也能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这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系统深入地研究。这不仅对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积极意义而且对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1 关于沟通一般理论的研究

沟通的一般理论是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理论基础,目前对沟通一般理论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1.1 关于沟通含义的研究

不同学科基于本学科特点,对沟通的含义做了界定:

政治社会学认为:所谓沟通,实际上就是指信息沟通,即人与人之间借助于某种媒介,通过一定的途径传达思想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①教育社会学认为:狭义的沟通是指以符号、记号为媒介实现的社会行为的交互作用,即人们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对方接受信息的人。广义的沟通则是人类的整体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换观念、思想、知识、情绪等信息,而且交换相互作用的个体的全部社会行为。②组织行为学认为沟通也称“信息沟通”,指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组织与组织之达思想、交流情报、传递信息的过程。人与人之间传达信息的工具不仅仅是、文字、符号,还包括姿态和行为等。③管理沟通学认为:沟通是人们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将一定的信息从发送者传递给接受者,并获取理解的过程。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转移信息的过程,有时人们也用交往、交流、意义沟通、信息传达等术语,它是一个人获得他人思想、感情、见解、价值观的一种途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人们可以分享彼此的感情和知识,也可以消除误会,增进了解。④

1.2 关于沟通要素的研究

不同学科研究沟通过程的角度不同:

教育社会学认为:有效沟通的要素包括理解、积极倾听、鼓励、培养、自尊等诸多方面。⑤组织行为学认为沟通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传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信息的发送者、信息的接收者和所传递的信息。⑥管理沟通学认为沟通的基本要素包括:沟通的信息载体、沟通的渠道、沟通的背景、沟通的时机等。⑦

1.3 关于沟通的作用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认为,沟通提供人身心发展必须的信息;人凭借沟通交换信息,并建立与维持相互联系;沟通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途径。自我概念:关于自己的概念。⑧管理学认为,沟通是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沟通是组织协调各方面活动,实现科学管理的手段;沟通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履行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沟通有利于满足员工的心理需要,改善人际关系。⑨

从对一般的沟通理论的研究可以看出,不同的学科对沟通这一概念的界定不同,但都是根据本学科的研究重点来界定的,都有它的道理。各学科对沟通含义的界定都相对成熟了,但是沟通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界定还是不成熟。同沟通的含义界定一样,不同的学科对沟通结构要素的组成也都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大体上都是包括信息发出者、信息接收者、信息通道、信息及信息反馈等几个部分,但是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要素结构的研究还很少。总之,不同的学科对沟通的含义、结构及作用的界定是不一样的,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对沟通的研究比较纵深,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对沟通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研究就更少了。

2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理论的研究

2.1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重要性的研究

杨学勇认为⑩两大因素呼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加强师生沟通:大学生的自身的素质问题,这其中又包括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目前高校师生存在的沟通障碍要求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薛宇认为,大学生“立体沟通”教育的意义主要有: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可以建立信任机制,通过沟通可以缩小或消除“心理距离”, 互相产生信任感;可以培养大学生自身的沟通能力。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特征的研究

王宇航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具有系统性,沟通方式具有多样性,沟通的内容具有社会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具有持续性。罗海英认为双向沟通具有双向互动性、动态循环性和认识的主观能动性。这里的主观能动性主要强调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

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张淑芹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困境主要有:教育主体形成的沟通障碍;教育客体形成的沟通障碍;教育形式的沟通障碍。超越困境的途径是:改革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式;重视情感教育,寻找有效沟通的切入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建设;培养大学生自身的沟通能力;掌握沟通技巧,建立有效沟通机制。杨春英认为:导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沟通失效的原因主要有:由于教育者的原因形成沟通障碍;由于教育对象的原因形成沟通障碍;由于教育方式的原因形成沟通障碍。认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克服障碍,实现有效沟通的对策是:以人为本, 实施情感教育;磨练沟通技巧, 讲求沟通的艺术性,这里的艺术性是指讲求语言沟通的艺术性,讲求非语言沟通的艺术性,善于引导教育对象;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吴文明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沟通的障碍, 包括以下几个层面:教育者的沟通技能影响沟通的效果;受教育者自身的因素影响沟通的效果;物理距离、心理差异等感情差异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沟通媒介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且认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途径有:以人为本,进行情感教育;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着的沟通技巧,具体包括:耐心倾听,通情达理,尊重学生需求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将是否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作为选拔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要指标。

2.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原则与方法研究

张淑芹认为,改革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式应坚持三个原则: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贴近学生生活;坚持关心学生的主体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双向互动、平等交流。罗海英认为要确保双向沟通的顺利开展必须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平等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和及时性与经常性相结合。张沧丽认为,沟通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形式, 如开座谈会、个别谈话;另一种是深入生活与学生打成一片,从情感沟通入手来了解思想,沟通思想。

3 简要评述

目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地成绩,但研究还不够深入,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例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障碍及应对策略的研究多是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要素的角度分析,而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环节的角度分析的较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效果的评价问题很少涉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规律的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研究都比较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这一课题将逐渐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同时这一课题的研究趋势将呈现如下特点:第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理念的研究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第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法的研究更加注重人性化和多样化;第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评价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全面性,防止片面性。

注释

①夏玉珍,江立华.政治社会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②⑤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

③⑥肖志雄,刘宇Z.组织行为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1.

④王磊.管理沟通.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01.

⑦苏勇,罗殿军.管理沟通.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8.

⑧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⑨徐向艺.管理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

⑩杨学勇.走进学生心灵的钥匙――沟通.中国校外教育,2008(10).

薛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建立“立体沟通”教育体系的意义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王宇航.建立健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中国高等教育,2008(10).

罗海英.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双向沟通.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张淑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困境与超越.许昌学院学报,2009(3).

篇3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164-0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获取了些许成就,但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现路径研究较少,在当今社会已越来越成为热门课题。[1]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1.思想政治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并不是历来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发展和进步,经历了历史的演变,成为人们现如今了解认识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涵盖较广,是广大政治工作和思想工作的结合体。在某些领域,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是:在一定政治目标基础上有目的有组织的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一种社会行为。

2.思想政治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顾名思义,教育具有政治性。上文说过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历史演变而来,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反映统治阶级的思想,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主要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给民众传达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思想政治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范畴,其价值改变依据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改变,所以在政治活动中必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是科学的教育,具有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是在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规律,这些道德规律在实践过程中既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同时又丰富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发展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活动中最关键的内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进步,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性特征不断体现出来。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现状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特征是在思想教育自身上体现出来的,所以,政治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最本质的特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整体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教育,具有整体性,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具有整体性特征。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多样的,多样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教育对象的不同导致教育内容的不同,包括教育理念的不同、教育方法的不同、教育内容的不同,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的特征使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只有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才能更好的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实现的途径。对大学生思想的认识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不能以偏概全,关注大多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二是结合历史和现状,纵向分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慎用横向分析的方法;三是注重关键领域关键时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依据上面三个原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当今时代下,大部分大学生都政治立场坚定,有自己的主流意识。在社会主义大背景下,我国大学生都热爱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持积极态度,大多数大学生政治立场明确,坚信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

2.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大学生越来越关注各种社会新闻和国内外大事,关注各种社会现象,并且能够客观理性分析社会问题和各种政治问题。

3.大学生都有成熟健康的价值取向,爱国、守法、诚信、友善等观念在不断增强,有成熟的人际交往理念和团队合作精神。

4.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随着年龄增大和社会发展,大学生压力来源越来越多,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都伴随着大学生的发展,所以大部分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问题。

5.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强,手机、电脑、无线网络的发展,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也使大学生更加了解世界,但是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强。

6.除了上述值得肯定的特征,大学生思想上也存在问题,随着社会越来越复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席卷高校,给大学生思想价值观造成消极的影响。[3]加上大学生自身就业压力大、心理负担重,大学生心理健康容易出现问题。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规律

一切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规律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在社会实际活动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作为一门大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规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基本规律为基础。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大学生的发展有独特的特点,社会对大学生的培养也有一定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也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据大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行。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必须符合教育实践的规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是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必须遵循实践性要求,遵循实践规律。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现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遵循一定规律的基础上,分清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国家政策和教育方针的指引下,选择合适的路径,树立正确的理念,利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不同个体对路径的选择也会不尽相同,但是每个大学生在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路径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政治性、根本性原则。[4]因为政治性原则把握着每个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指出正确的道路,根本性原则要求每个大学生在选择路径时抓住主要矛盾,注重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在政治性原则和根本性原则的基础上,实现思想认识的科学化、教育理念科学化、制度建设科学化和教育内容与方法科学化。

(一)思想科学化

党的十报告指出,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对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教育不仅关系着所有社会成员的素质,也关系着国家的未来。所以,高校必须开展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教育发展科学化的潮流。思想认识的科学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基础,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必须首先实现思想认识的科学化。

(二)教育理念科学化

教育理念的科学化是指高校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坚持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才。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围绕着“育人无价”和“科学指导”理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

(三)制度科学化

为了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必须建立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保证思想政治建设的科学化水平,科学的制度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提高。[5]制度建设科学化要注意以下方面的内容:1.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循环科学有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合作,保证制度的科学化必须依靠学校、社会与家庭三方共同努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科学化。2.学校应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科学化的投资力度,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政治教育自身学科特点相结合,形成完备的保障体系,加大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促进思想政治制度科学化的研究,联合各个部门,形成完善的保障体系。3.组织高校协调网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做到吃苦耐劳、热情助人、团结合作,始终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将成人与成才结合起来。

(四)教育内容科学化

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所以对教育内容的选择要在实际的基础上科学化,教育方法的运用合理化,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

五、结束语

如何利用科学的手段、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技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当今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人们的认知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思想政治实践,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理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提高的关键内容,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需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不断探索,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文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

[2]徐军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现路径研究[D].郑州大学,2013.

[3]杨碧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现路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8):202-203.

[4]黄倩.思政教育人文关怀内容体系的构建――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现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05):68.

篇4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目前,我国正处于急剧转型的时期,外部与内部世界的变化都对新时期的人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肩负着振兴祖国的重任,应该具备相应的素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推进,西方的一些观念也涌入国内,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包含其中的腐朽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同时,我国在高速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国内学生不可避免地要受其影响。正是由于外部环境中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显得非常必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一个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得好,对学生、学校、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首先,高校的和谐有赖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高校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象牙塔,但近年一系列高校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威胁到了师生的人身安全,也影响了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形成同胞之间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培养,就发挥了协调的功能,协调了各种复杂的关系,减少了矛盾的发生,从而端正了人的态度,提高了人的思想觉悟,使全体师生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事半功倍。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直接的精神动力。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在读书期间培养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那么走出校园之后,就不会误入歧途,会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维护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的发展。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助于促进个人发展

大学生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满足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趋势,正确认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自主性与社会制约性的关系,使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激发大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了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从而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大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客观上推动了理论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得到完善,大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加速了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在为取得的成绩感到欣喜时,我们也应该冷静地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不够深入。虽然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学科的各个领域理论凌乱,研究不深入,未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许多概念和范畴都是从日常概念和具体经验中直接搬来的,尚未经过科学的抽象和加工提炼,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利于学科的发展。二是在学科建设中不能联系当今中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倾向。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脱离了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其学科的概念、原理失去了价值,导致这门学科无法吸收其他学科的有益成分,渐渐走入故步自封的境地。

其次,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呈现出学习能力低、脱离实践的特点。一是部分大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理论知识虽然很扎实,但是缺乏实践能力,出现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二是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正确,学习这门课程只是因为它是学校安排的必修课,不学就无法顺利毕业,而没有真正地领悟到学习这门课程会给自己发展带来的价值。三是大学生因知识储备不足而不能深入研究这门课程。大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缺乏相应的知识接受能力,不能运用自己的能力,消化、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

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者方法不得当。一是教育者对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得不够透彻,对该学科的理论没有自己的看法,在教学过程中只会照本宣科,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造成了学生思想上的混乱。二是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者脱离学生生活,不了解学生,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造成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者所制定的教案不适合学生的思想现状,处理学生思想问题时工作方法不得当,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最后,一部分的高校管理者不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领导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机制不规范,目标责任制度权责不统一,职责不明确,分工不协调,不能充分发挥各部门和各级干部的主观能动性。这使得该门课程缺乏长期规划,发展前景不明确,从而在客观上遏制了该门学科的发展。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学科价值,这就奠定了其在学科群中的地位。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思索其发展的路径。

首先,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实现专业化发展,必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突出该学科的特点和特色,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关注相关学科的知识,兼收并蓄。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实际情况的联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直接服务于大学生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素质,促进国家的发展。这就要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与时俱进,实现教育的本土化。

其次,完善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能力。一是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对大学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为后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要增强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让大学生了解实践的重要意义,让大学生自愿参与实践,同时要为大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大学生的实践落到实处。让大学生能在实践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再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一是学校在选聘老师时要客观考查老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任用的老师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自己的看法。二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要能学以致用,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教的具体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最后,高校领导应给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足够的重视。健全对该门课程的管理体制,在学校内采取相应的措施,营造良好的氛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2]刘建军,朱建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

[3]佘双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

[4]张秀荣,王丽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5]撒承贤.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

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143-001

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大学生是推动中国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推进的中坚力量,从一定程度上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决定国家民族命运。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新媒体时效性更强、覆盖面更广、内容更丰富、互动更加突出,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

1.新媒体概念分析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在上世纪末,全球科技水平显著提升,新媒体依托于数字技术,在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信息传播的范围,提升了信息传播速度,丰富了信息传播方式。从外延角度分析,光纤电缆通信网、手机及多媒体信息互动平台、互联网以及以数字技术为传播途径的广播网等均属于新媒体范畴。

2.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2.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面临挑战

新媒体融合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思想多元化,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已成为知识获取、交友沟通的重要方式,改变着他们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寻求通过现代化网络途径极力鼓吹资产阶级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渗透,从而使部分大学生滋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负面思想,对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思想及心智尚不够成熟、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年学生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不道德行为及违法违纪行为呈现出明显上涨趋势。

2.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权威性面临挑战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就是权威,负责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式及手段的选择,是教育活动的组织及实施者。然而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多向性特征更加明显,大学生的选择更多,在对新生事物好奇心及较强的接受力的影响下,成为新媒体的推广主体,极大的强化了其自我教育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难度,给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

2.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面临挑战

按照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育者向大学生所提供的教育信息是经过选择和整理的,往往是按照教育者设计的模式开展,单向性是此种教育模式的显著特征。在传统的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代的联系不够紧密,教育内容不够新颖和灵活,教育方法形式单一,忽视了大学生的体验及情感。

3.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出路探讨

3.1确定准确的价值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首先,在新媒体条件下,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旗帜,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的推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环境,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其次,借助网络对我党现阶段的大政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宣传,围绕大学生关注的话题开展讨论,及时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发现矛盾、解决问题,为大局稳定创造有利条件;最后,对于出现的负面舆论导向,不要只是简单进行打压,需要对其进行积极引导,采取有效对策,将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范围内,保持与大学生平等的身份地位进行事实。

3.2转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首先,要突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积极摒弃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要结合新媒体时代背景,坚持自由化及自主化的基本原则选择信息。其次,根据时展趋势,积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方式的革新,确保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效用得以充分发挥。利用手机、博客以及网络等新媒体方式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进一步扩展,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3.3强化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者工作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数字电视以及手机媒体等新媒体迅速壮大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深远影响。作为新媒体的一种,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最为深刻,已成为他们获取知识、交友沟通的重要方式,对其价值取向、心理发展、道德观念以及行为模式等均带来一定的影响。一些敌对势力正是利用这一点加快意识渗透,极力鼓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标准,从而使部分大学生不知不觉滋生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这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所以,结合新媒体时代背景,积极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是摆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梁艳丽.冲突与重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原因及出路探析[D]西北大学2010

[2]葛琛佳.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中北大学2011

[3]李京桦.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定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