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篇1

城市环境雕塑简称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建设和环境艺术的产物。现代城市雕塑与古代雕塑在功能上有本质的不同,古代雕塑主要服务于宗教,以雕塑为载体宣扬宗教教义,多雕刻于洞窟和寺院之中,没有环境艺术的本质概念。而现代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物质环境满足人类生存和行为方式等基本需要的同时,给环境注入人类意志、理念、情感和美感的综合性艺术。公共性是现代城市雕塑的显著特征,这就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现代生活中所具有的公共环境艺术的本质,也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与环境的共生中自身所具有的不同于古代雕塑的审美特征

一、尺度与美感

自20世纪中叶始,欧美等国家一些建筑师和艺术家提出了“环境艺术”或“环境意识化”的概念,人和空间的关系就被提到了首要位置。在对待与环境相关的城市建筑、城市雕塑、壁画、园林等艺术时,雕塑家不再孤立地把城市雕塑作品作为目标,而是从文化和审美的视角来关注人们的生存空间,将环境与艺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从设计开始就与环境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它必须通过建筑与环境要素相协调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只有与建筑物及其环境在空间尺度上的和谐才能产生美感,这就提出了城市雕塑设计在尺度把握上与建筑环境空间的关系的问题。

首先,整体考察建筑环境及其地面空间面积关系,这是确定城市雕塑尺度的基本前提。空间是由建筑结构体系间的空地形成的,地面空间的长、宽、大、小、方、圆、高、低的形成,直接和建筑物结构体系的布局组合有关,形成规则的几何形地面空间和不规则的自由地面空间两个概念。不论哪种地面空间,都由诸多复杂的地面组织元素构成,如花坛、草地、水池、台阶、路面、桥、柱以及栏杆等,它们互相连接,规划出高的、低的、纵的、横的、斜的和彼此交错的地面空间,在视觉上形成各种地面形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城市雕塑的造型与布局,制约着城市雕塑体积的大小,这就要求城市雕塑的设计必须因地制宜,顺应各种具体地面结构形态,同建筑的结构逻辑之间保持着必然的联系。同时,也要巧妙地利用地面上那些必然元素(花坛、草地、水池、台阶、路面)的规律性,使之既不影响地面环境空间结构又能弥补建筑的缺陷,增加环境美感,整体思考城市雕塑尺度大小与地面空间比例的关系,取得和谐统一的尺度美感。

其次,把握好城市雕塑尺度大小与视距的关系。视距指人们欣赏艺术品的视觉距离。欣赏作品获得的视觉美感一方面靠雕塑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靠视距来调整,才能产生完整的视觉效果,符合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视距的调整有两种方式:一是观赏者的脚步可以前后位移,产生和雕塑远、中、近不同的视觉距离;二是观赏者的位置不变,雕塑的尺度在设计时可考虑其合适的大小变化,最终和固定的观赏点达成协调的最佳的视觉效果。前者是灵活的,适合较开阔的空间环境,而后者是被动的,适合较窄小的空间环境。城市建筑结构不同,地面空间预留也就不同,提供给雕塑家设计的地面空间也就千差万别。面对这些理想或不理想的建筑与地面空间,就要求设计者在追求美也就是和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在尺度大小确定方面既要考虑城市雕塑与地面空间的关系,又要考虑观者视距的需要,对城市雕塑进行整体而巧妙的设计,使作品在保持完整性的同时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因此,在城市雕塑设计中对尺度大小的把握上,不能脱离实际情况而一味追求抽象的、绝对的、理想中的尺度比例,要与周围的建筑、地面空间的实际空间和观者的审美心理结合,进行深入研究,试验不同尺寸的效果,遵循“尺度产生美感”这一美学原则。 二、材料与美感

自然造物给视觉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不同的材料体现出不同的质地。从材料的原始状态来看,材料本身就具有自然之美,加上艺术化的设计与工艺制作,材质美在城市雕塑设计中就更为明显地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

城市雕塑具有实体性,构成实体的物质材料本身便成为城市雕塑作品呈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材质对城市雕塑来说,其表现力既体现在内容的传达上,又体现在形式的构筑中。作为物质实体的城市雕塑,其材质自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往往通过它的肌理、质感、色彩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产生审美感受。在城市雕塑所使用的材料中,无论是金属、石材、木材、陶瓷、水泥还是树脂等,这些材料都具有不同的特性,显现出各自特有的材质美。材料的丰富为雕塑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传递思想内涵的可能性,雕塑家通过合理的选材,把触觉、视觉的感知与内容形式进行巧妙结合,来提升作品的审美品质。然而,在关注材质自然属性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现代城市雕塑是工艺与材料相结合的艺术。尽管可选择的材料很多,每一种材料都会显露出自身所具有的美感,但还是首先要了解材质美在人们视觉心理中的审美作用,以及应用材料的工艺水平,也应注意审美价值与材料价值绝不可等同这一事实。物质属性转化为审美属性并非单纯是由材质纯自然的实际存在引起的,应该认识到开发材料的审美特征,是设计者在充分显现材质本来属性的同时,经过艺术的创造过程产生出来的,是艺术地选择、利用和创造的结果。

材料的多元化与多样性是现代城市雕塑艺术的一个显著特性,现代城市雕塑艺术向着多种材料与多种工艺手法发展,这种趋势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明显。材料的品种与工艺手法的扩展,进一步丰富了建筑、环境与城市雕塑的有机结合点,从而也不断强化了人们认识现代城市雕塑的艺术特性与审美方式。材料天然存在的魅力与雕塑家艺术创造的结合,传递着艺术家的意志与观念,产生了视觉和心理功能的变化和美学上的效果,材料不仅是城市雕塑艺术表现的媒介,而且材料工艺的美感也大大丰富了其整体造型语言。因此,对材料自然形态美的认识,对材质审美价值的发掘以及与建筑空间环境的结合,共同构成了现代城市雕塑的材料的审美观念。

篇2

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建设和环境艺术的产物。公共性是现代城市雕塑的显著特征,这就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现代生活中所具有的公共环境艺术的本质,也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与环境的共生中自身所具有的不同于古代雕塑的审美特征。

一、尺度与美感

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从设计开始就与环境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它必须通过建筑与环境要素相协调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只有与建筑物及其环境在空间尺度上的和谐才能产生美感,这就提出了城市雕塑设计在尺度把握上与建筑环境空间的关系的问题。

首先,整体考察建筑环境及其地面空间面积关系,这是确定城市雕塑尺度的基本前提。不论哪种地面空间,都由诸多复杂的地面组织元素构成,如花坛、草地、水池、台阶、路面、桥、柱以及栏杆等,它们互相连接,规划出高的、低的、纵的、横的、斜的和彼此交错的地面空间,在视觉上形成各种地面形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城市雕塑的造型与布局,制约着城市雕塑体积的大小,这就要求城市雕塑的设计必须因地制宜,顺应各种具体地面结构形态,同建筑的结构逻辑之间保持着必然的联系。同时,也要巧妙地利用地面上那些必然元素的规律性,使之既不影响地面环境空间结构又能弥补建筑的缺陷,增加环境美感,整体思考城市雕塑尺度大小与地面空间比例的关系,取得和谐统一的尺度美感。

其次,把握好城市雕塑尺度大小与视距的关系。欣赏作品获得的视觉美感一方面靠雕塑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靠视距来调整,才能产生完整的视觉效果。城市建筑结构不同,地面空间预留也就不同,提供给雕塑家设计的地面空间也就千差万别。面对这些理想或不理想的建筑与地面空间,就要求设计者在追求美也就是和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在尺度大小确定方面既要考虑城市雕塑与地面空间的关系,又要考虑观者视距的需要,对城市雕塑进行整体而巧妙的设计,使作品在保持完整性的同时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因此,在城市雕塑设计中对尺度大小的把握上,不能脱离实际情况而一味追求抽象的、绝对的、理想中的尺度比例,要与周围的建筑、地面空间的实际空间和观者的审美心理结合,进行深入研究,试验不同尺寸的效果,遵循“尺度产生美感”这一美学原则。

二、材料与美感

自然造物给视觉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不同的材料体现出不同的质地。从材料的原始状态来看,材料本身就具有自然之美,加上艺术化的设计与工艺制作,材质美在城市雕塑设计中就更为明显地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

材料的多元化与多样性是现代城市雕塑艺术的一个显著特性,现代城市雕塑艺术向着多种材料与多种工艺手法发展,这种趋势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明显。材料的品种与工艺手法的扩展,进一步丰富了建筑、环境与城市雕塑的有机结合点,从而也不断强化了人们认识现代城市雕塑的艺术特性与审美方式。材料天然存在的魅力与雕塑家艺术创造的结合,传递着艺术家的意志与观念,产生了视觉和心理功能的变化和美学上的效果,材料不仅是城市雕塑艺术表现的媒介,而且材料工艺的美感也大大丰富了其整体造型语言。因此,对材料自然形态美的认识,对材质审美价值的发掘以及与建筑空间环境的结合,共同构成了现代城市雕塑的材料的审美观念。

三、形式与美感

城市雕塑视觉形式的产生,来源于雕塑家对某种特定空间环境的把握和对形式法则的创造性运用。城市雕塑艺术形式的创造不同于架上雕塑,架上雕塑的表现形式可以自由表述;而城市雕塑是在限定中寻求形式的创造,是与特定空间环境的统一协调来整体思考的。限定与创造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城市雕塑设计恰恰是在这一矛盾中通过雕塑家自觉地运用一定的形式规律与法则,融入个人的情感与理想所产生的视觉样式。袁运甫先生认为:“作为城市建设中的公共艺术创作,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如何适应大多数市民对待艺术的基本态度和理想追求,并正确地导向更具崇高精神意义的文化境界。”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既要协调特定空间环境与雕塑表现形式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如何适应大多数市民对待艺术形式的适应问题。

现代建筑在功能及风格样式上与传统建筑大相径庭,这就要求城市雕塑的形式应与建筑风格协调一致,从建筑的功能属性、空间环境的特性、工艺与材料的运用三个方面整体思考城市雕塑形式的创建问题。“形式”一词拆开来用,“形”可理解为象,“式”可理解为韵,在整个形式范畴中是韵统象,而不是象统韵。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形式的创造过程中,对“式”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所谓“式”,从整个作品来认识,指的是支撑作品的整体结构关系,是形成“韵”的主要方面,也是产生形式美感的重要视觉因素。

城市雕塑艺术形式的建构,还需要注意对作品“正视面”的把握。正视面也称“主体面”或“主视面”,是指作品整体结构的主体朝向,诉诸视觉。它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极为明晰的视觉状态,往往是依赖于雕塑主体的朝向、动势的伸展、形象的直观、内容的明确,完成作品整体形式的创建。正视面是建立在对环境空间和城市雕塑整体结构关系把握的基础上而完成的,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在具体形态展开之时所凸显出来的作品的整体结构关系。成功的正视面的获得,是建构城市雕塑形式美感的关键因素。另外,材料工艺以及色彩的独特运用也是构成城市雕塑形式美不可忽略的方面。

总之,作为公共艺术的现代城市环境雕塑,其审美特征表现在诸多方面,本文仅从尺度、材料、形式方面对城市雕塑的审美特征作了一些探讨性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环境雕塑艺术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相信,在创造人类更美好的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城市环境雕塑艺术将会发挥其应有的审美作用。

篇3

城市环境雕塑简称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建设和环境艺术的产物。现代城市雕塑与古代雕塑在功能上有本质的不同,古代雕塑主要服务于宗教,以雕塑为载体宣扬宗教教义,多雕刻于洞窟和寺院之中,没有环境艺术的本质概念。而现代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物质环境满足人类生存和行为方式等基本需要的同时,给环境注入人类意志、理念、情感和美感的综合性艺术。公共性是现代城市雕塑的显著特征,这就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现代生活中所具有的公共环境艺术的本质,也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与环境的共生中自身所具有的不同于古代雕塑的审美特征。

一、尺度与美感

自20世纪中叶始,欧美等国家一些建筑师和艺术家提出了“环境艺术”或“环境意识化”的概念,人和空间的关系就被提到了首要位置。在对待与环境相关的城市建筑、城市雕塑、壁画、园林等艺术时,雕塑家不再孤立地把城市雕塑作品作为目标,而是从文化和审美的视角来关注人们的生存空间,将环境与艺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从设计开始就与环境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它必须通过建筑与环境要素相协调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只有与建筑物及其环境在空间尺度上的和谐才能产生美感,这就提出了城市雕塑设计在尺度把握上与建筑环境空间的关系的问题。

首先,整体考察建筑环境及其地面空间面积关系,这是确定城市雕塑尺度的基本前提。空间是由建筑结构体系间的空地形成的,地面空间的长、宽、大、小、方、圆、高、低的形成,直接和建筑物结构体系的布局组合有关,形成规则的几何形地面空间和不规则的自由地面空间两个概念。不论哪种地面空间,都由诸多复杂的地面组织元素构成,如花坛、草地、水池、台阶、路面、桥、柱以及栏杆等,它们互相连接,规划出高的、低的、纵的、横的、斜的和彼此交错的地面空间,在视觉上形成各种地面形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城市雕塑的造型与布局,制约着城市雕塑体积的大小,这就要求城市雕塑的设计必须因地制宜,顺应各种具体地面结构形态,同建筑的结构逻辑之间保持着必然的联系。同时,也要巧妙地利用地面上那些必然元素(花坛、草地、水池、台阶、路面)的规律性,使之既不影响地面环境空间结构又能弥补建筑的缺陷,增加环境美感,整体思考城市雕塑尺度大小与地面空间比例的关系,取得和谐统一的尺度美感。

其次,把握好城市雕塑尺度大小与视距的关系。视距指人们欣赏艺术品的视觉距离。欣赏作品获得的视觉美感一方面靠雕塑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靠视距来调整,才能产生完整的视觉效果,符合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视距的调整有两种方式:一是观赏者的脚步可以前后位移,产生和雕塑远、中、近不同的视觉距离;二是观赏者的位置不变,雕塑的尺度在设计时可考虑其合适的大小变化,最终和固定的观赏点达成协调的最佳的视觉效果。前者是灵活的,适合较开阔的空间环境,而后者是被动的,适合较窄小的空间环境。城市建筑结构不同,地面空间预留也就不同,提供给雕塑家设计的地面空间也就千差万别。面对这些理想或不理想的建筑与地面空间,就要求设计者在追求美也就是和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在尺度大小确定方面既要考虑城市雕塑与地面空间的关系,又要考虑观者视距的需要,对城市雕塑进行整体而巧妙的设计,使作品在保持完整性的同时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因此,在城市雕塑设计中对尺度大小的把握上,不能脱离实际情况而一味追求抽象的、绝对的、理想中的尺度比例,要与周围的建筑、地面空间的实际空间和观者的审美心理结合,进行深入研究,试验不同尺寸的效果,遵循“尺度产生美感”这一美学原则。二、材料与美感

自然造物给视觉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不同的材料体现出不同的质地。从材料的原始状态来看,材料本身就具有自然之美,加上艺术化的设计与工艺制作,材质美在城市雕塑设计中就更为明显地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

城市雕塑具有实体性,构成实体的物质材料本身便成为城市雕塑作品呈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材质对城市雕塑来说,其表现力既体现在内容的传达上,又体现在形式的构筑中。作为物质实体的城市雕塑,其材质自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往往通过它的肌理、质感、色彩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产生审美感受。在城市雕塑所使用的材料中,无论是金属、石材、木材、陶瓷、水泥还是树脂等,这些材料都具有不同的特性,显现出各自特有的材质美。材料的丰富为雕塑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传递思想内涵的可能性,雕塑家通过合理的选材,把触觉、视觉的感知与内容形式进行巧妙结合,来提升作品的审美品质。然而,在关注材质自然属性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现代城市雕塑是工艺与材料相结合的艺术。尽管可选择的材料很多,每一种材料都会显露出自身所具有的美感,但还是首先要了解材质美在人们视觉心理中的审美作用,以及应用材料的工艺水平,也应注意审美价值与材料价值绝不可等同这一事实。物质属性转化为审美属性并非单纯是由材质纯自然的实际存在引起的,应该认识到开发材料的审美特征,是设计者在充分显现材质本来属性的同时,经过艺术的创造过程产生出来的,是艺术地选择、利用和创造的结果。

材料的多元化与多样性是现代城市雕塑艺术的一个显著特性,现代城市雕塑艺术向着多种材料与多种工艺手法发展,这种趋势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明显。材料的品种与工艺手法的扩展,进一步丰富了建筑、环境与城市雕塑的有机结合点,从而也不断强化了人们认识现代城市雕塑的艺术特性与审美方式。材料天然存在的魅力与雕塑家艺术创造的结合,传递着艺术家的意志与观念,产生了视觉和心理功能的变化和美学上的效果,材料不仅是城市雕塑艺术表现的媒介,而且材料工艺的美感也大大丰富了其整体造型语言。因此,对材料自然形态美的认识,对材质审美价值的发掘以及与建筑空间环境的结合,共同构成了现代城市雕塑的材料的审美观念。

三、形式与美感

城市雕塑视觉形式的产生,来源于雕塑家对某种特定空间环境的把握和对形式法则的创造性运用。城市雕塑艺术形式的创造不同于架上雕塑,架上雕塑的表现形式可以自由表述;而城市雕塑是在限定中寻求形式的创造,是与特定空间环境的统一协调来整体思考的。限定与创造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城市雕塑设计恰恰是在这一矛盾中通过雕塑家自觉地运用一定的形式规律与法则,融入个人的情感与理想所产生的视觉样式。袁运甫先生认为:“作为城市建设中的公共艺术创作,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如何适应大多数市民对待艺术的基本态度和理想追求,并正确地导向更具崇高精神意义的文化境界。”①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既要协调特定空间环境与雕塑表现形式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如何适应大多数市民对待艺术形式的适应问题。

现代建筑在功能及风格样式上与传统建筑大相径庭,这就要求城市雕塑的形式应与建筑风格协调一致,从建筑的功能属性、空间环境的特性、工艺与材料的运用三个方面整体思考城市雕塑形式的创建问题。“形式”一词拆开来用,“形”可理解为象,“式”可理解为韵,在整个形式范畴中是韵统象,而不是象统韵。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形式的创造过程中,对“式”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所谓“式”,从整个作品来认识,指的是支撑作品的整体结构关系,是形成“韵”的主要方面,也是产生形式美感的重要视觉因素。

城市雕塑艺术形式的建构,还需要注意对作品“正视面”的把握。正视面也称“主体面”或“主视面”,是指作品整体结构的主体朝向,诉诸视觉。它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极为明晰的视觉状态,往往是依赖于雕塑主体的朝向、动势的伸展、形象的直观、内容的明确,完成作品整体形式的创建。正视面是建立在对环境空间和城市雕塑整体结构关系把握的基础上而完成的,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在具体形态展开之时所凸显出来的作品的整体结构关系。成功的正视面的获得,是建构城市雕塑形式美感的关键因素。另外,材料工艺以及色彩的独特运用也是构成城市雕塑形式美不可忽略的方面。

总之,作为公共艺术的现代城市环境雕塑,其审美特征表现在诸多方面,本文仅从尺度、材料、形式方面对城市雕塑的审美特征作了一些探讨性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环境雕塑艺术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相信,在创造人类更美好的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城市环境雕塑艺术将会发挥其应有的审美作用。

注释:

①袁运甫.有容乃大[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

篇4

一、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审美性是艺术的一个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物,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是人所创造的,反映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然而只有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具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性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作艺术品。

(一)表现的艺术

1.建筑:建筑也是静态的表现艺术,和工艺品一样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它通过对空间、比例、形体结构布局,以及装饰、色彩、图案等制造出一种情调,侧重于情感和意境的表现。如巴洛克建筑强调实体与空间的运动感和豪华感,通过富丽的装饰,营造出一种舞台般的梦幻效果。虽然建筑是静止不动的,但是具有音乐一般节奏和韵律,建筑的美类似于音乐美。正如德国美学家谢林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②

2.音乐:音乐是一种动态的表现艺术,也叫表情艺术,音乐的审美特征不仅通过音响、节奏、旋律以及和声等表现手段,还通过音乐家的表演来使欣赏者产生美感。这种音乐所传递出来的美感既有作曲家的创造,又有演奏家的再创造,这种极具概括性的艺术,是最能振奋人心的精神艺术。正如叔本华所说:一切艺术都希望达到音乐的状态。

通过对这些表现艺术的了解,我们知道了表现艺术也来源于生活,欣赏这类艺术作品使人直接感受的是艺术家的情感、心灵和精神境界。

(二)再现的艺术

再现艺术指的是再现生活,但不等同于对生活机械地的模仿,它是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加工、改造、提炼中表达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感情。

1.雕塑:雕塑是静态的再现艺术。它通过形态造型来反映和再现生活。雕塑的审美特征在于把丰富的内容凝缩在一个形象鲜明的塑像,借助有限的动作、姿态、脸型、面部的描写等,使欣赏者联想、想象到更多的内容,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具有概括性,凝练性和普通性。如罗丹的雕塑《思想者》,它是《地狱之门》中央上部的一个坐像,表现了一个强有力的巨人对地狱里悲剧所引起的思索。作品中的动作、神态有力地表达了他矛盾的心情和内心的痛苦。作者用这个想象来象征《神曲》的作者但丁。③

2.绘画:绘画作为一门悠久的历史艺术,它和雕塑一样也是静态再现艺术。它的审美特征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运用,来塑造形象、再现现实、反映生活,也体现出了画家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想。

(三)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主要指文学艺术,它的突出审美特征是借助语言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和意境,深刻反映生活和丰富情感。文学艺术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诗歌、散文等,一类是小说。语言艺术通过“形象―语言―形象”的过成,给欣赏着提供了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使欣赏着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语言的理解产生意境美,从而获得强烈的审美感受。同时文字、绘画与诗歌在美术传统中长期存在密切的融合。但是语言艺术也有缺点:它不像绘画可以直接展现出人物形象,必须经过欣赏者的再创造之后才能获得审美感受,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小结

艺术的多样化,艺术分类也多样化,所有的艺术分类方式都是相对的。通过这些艺术的分类,我们能容易找出它们之间的审美特征,不仅提高和发展各门艺术,同时也提高和丰富各门艺术欣赏的能力。每一种艺术一方面努力追求自己特有的现实方式,另一方面有都接受其他门类的影响,各种类艺术之间相互区别,同时又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它们都是认识与情感、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它们的特征也是相对的,我们绝不可以将其绝对化,本文通过对各类艺术之间的审美特征的学习为自己在以后的艺术创作中做一些铺垫,以期能激发出创作的火花呢。

篇5

2德化陶瓷雕塑的审美特征

德化陶瓷有着自身所独有的艺术设计技巧,同时在进行艺术作品欣赏的时候必须清楚其作品的特征,这样在进行鉴赏活动的过程中才有所根据。德化陶瓷的审美特征可以从其陶瓷雕塑的造型、雕塑的胎釉特点以及陶瓷雕塑的历史意义来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这些特性就是德化陶瓷雕塑的审美特征。

(1)德化陶瓷雕塑的造型。德化陶瓷的雕塑造型极为庞杂,许许多多的雕塑造型融入了日常生活的场景,这也就是德化陶瓷被广泛的用于观赏陈设和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的原因。德化陶瓷的外观造型精美,造型极多,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对造型类型的审美需要,设计者在进行造型设计时往往能够紧紧把握住当下社会潮流的方向,将当下社会中最为流行的元素融入到雕塑的造型中,而且各种尺寸形象的作品都极为精巧细致,这也就使得德化的陶瓷雕塑始终处于领导地位。

篇6

陶瓷雕塑作为一门涉及内容广泛的学科,与美学、建筑学、环境学、语言学等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陶瓷人物雕塑更是我国陶瓷艺术的一块不可或缺的瑰宝,下面笔者从陶瓷人物雕塑的内涵与意义着手,浅略探析古代英雄人物雕塑创作。

1 陶瓷人物雕塑的内涵与意义

从现代陶瓷学的角度出发,陶瓷人物雕塑是指一种以陶或瓷为创作的物质材料,完成表现某种可视和可触的或具象、抽象的有着现实意义的立体人物的艺术创作现象。陶瓷作为一种艺术创作行为,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产生的,主要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人文精神、民生动态等方面的内容。从美学的角度出发,陶瓷雕塑是一种结合了审美理想与特性的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形式,陶瓷雕塑在物质性上是利用陶土、瓷泥的物理和化学特性,通过在火窖中的烧烤,产生色彩的变化和外观的定型。陶瓷雕塑的创作离不开生活,确切地说是,陶瓷作为一门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使得陶瓷艺术本身看起来高深,实则简单、质朴。陶瓷人物雕塑的艺术家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挖掘艺术的灵感,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最为平常质朴的感动,将这些在生活的中的感动与收获融入到陶瓷人物雕塑的艺术创作中去,向观赏者们发出美和爱的感召。

2 古代英雄人物雕塑的创作表现

公元前一万年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人类支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显著增强,陶器文明也逐渐显露出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土地的开垦过程中,认识到黏土具有可塑性,在经过烧烤后会变坚硬,通过不断的尝试与探索陶瓷艺术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在烧制生活器具的同时,没有忘记将“人”的形象创造出来,而人物雕塑也越来越受到陶瓷爱好者的喜爱与欢迎。人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欣赏和解读一件精美的人物塑像,对雕塑艺术不是很了解的人们往往会关注人物雕塑独特的装饰和外形,懂人物雕塑艺术的鉴赏者们就会从作品的材料质量、表现语言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下面笔者简单介绍一下我国古代英雄人物雕塑的创作方式:首先,从原料工艺方面考虑。人物雕塑与我国传统的写意水墨画相似,都采取一种随意的手法来完成作品。粗制材料相对于细质材料具有空隙大、透气性和随意性强的特点,陶瓷人物雕塑在干燥后不易破裂或变形。因此,在陶瓷人物雕塑的制作中,许多陶艺家都比较倾向于采用粗制材料。但是粗制材料也有不足之处,由于粗制材料的颗粒很大,在对材料进行深入加工的过程中就会受到影响。通常采用对粗泥进行加工改良,将其转换成颗粒较小的细泥料的方法进行改善。其次,从装饰工艺方面考虑。陶瓷的装饰工艺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釉上或釉下的彩绘,在陶瓷雕塑成形后,陶艺家可以从自己的创意与想法出发,对作品进行艺术性的修饰,使雕塑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感;二是坯体上的装饰。

3 古代英雄人物雕塑的审美特征

(1)意象性。我国的陶瓷艺术是生活中获取灵感,在传承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我国的陶瓷雕塑艺术从形式到造型都透着生活的气息和艺术创作的想象力,显示着艺术家独特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艺术思想。人物雕塑在创作的过程中有着鲜明的意象性,即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求人物的肖似,注重人物的神似。人物雕塑这一突出特点贯穿我国整个古代雕塑史。在霍去病墓石雕、汉唐陶俑、历代宗教造像等人物雕塑上,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古代人物雕塑超脱外形的神韵,显示出意象性的奇特效果。(2)含蓄性。在我国古代“温柔敦厚”的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古代人物雕塑具有含不尽之意与像外的特点,没有箭弩拔张,没有千军万马,只是通过“用笔藏锋”的巧力,将人物的气势与霸气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还给观赏者留有想象的余地。我国古代的关公雕塑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作品以一种蓄而不发的美感特征,表现关羽这一英雄形象的浩然正气。

4 结语

综上所述,陶瓷雕塑艺术已经逐渐在我国发展成熟,并且能够站在世界舞台上向世界人们展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以及中华儿女在艺术创作上的智慧。我国古代人物雕塑作为最具思想性和民族性的艺术产物,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表现出重穆、恢宏、古朴、敦厚、淡薄的艺术风格,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和审美特征屹立在世界的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篇7

我国知名雕塑家刘开渠曾指出:“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独特功能”。①可见,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不仅仅从艺术的高度彰显着城市的历史文化,更是一座城市精神风貌的象征。

一、城市雕塑文化内涵的分类

城市雕塑作为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形式,除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外,更蕴含着城市的历史、文化、风俗等特点。城市雕塑出现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城市风貌,更是对时代审美特征和精神风貌的展现,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一)历史纪念性文化内涵

由于城市雕塑具有永久性和跨时代性的特点,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纪念意义,大多用于纪念城市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它是各个国家和时代城市历史的化身,记载着城市的历史变迁,凸显着浓厚的时代气息,是城市文明的见证者,如知名雕塑《人民英雄纪念碑》《加莱义民》《巴尔扎克像》等都是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城市雕塑。

(二)时代性文化内涵

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是在城市历史背景和时代潮流的感染下经过艺术家的提炼而创作的。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文特色的真实写照。由于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它具有鲜明的时代审美特性,如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塑,除表达歌功颂德之外,更体现出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浑厚之风。

(三)地域性文化内涵

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对城市雕塑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城市雕塑是展现城市地域特色和区域文化特点的重要手段,如哈尔滨的冰雪雕塑艺术就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出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使哈尔滨享有“冰城”的美誉,成为哈尔滨城市的文化名片。

(四)标志性文化内涵

城市雕塑大多摆放或屹立于城市的中心位置,是城市中某种元素的真实写照。它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语言,记载着城市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城市历史人物功绩,深受人们的认可与喜爱,从而成为了城市的象征与标志,如《自由女神像》记载着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历史,成为美国的标志性雕塑,而广州的《五羊群像》也因记载着城市的起源而成为广州的标志。

二、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城市雕塑内容形式与艺术语言的表达,是对城市文化最好的诠释。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不仅仅能彰显出城市的个性,更是展现城市精神风貌的媒介。城市雕塑如果不能体现出城市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风土人情,便不具备社会价值。城市文化为城市雕塑的存在提供了滋养的土壤。城市雕塑不仅要尊重城市历史文化,还要遵循必要的美学准则,即在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背景下,让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文化底蕴更加突出,真正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内涵。主题性城市雕塑要充分表现出内容的真实性;历史纪念性城市雕塑要具有记录城市历史变迁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标志性城市雕塑则要充分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雕塑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段,运用雕塑造型艺术和语言形式,通过象征的表现手法来实现对城市文化内涵的展现,不仅仅是对城市文化的记录,更是改善城市环境和体现城市精神风貌的载体。当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潮流的转变,城市雕塑在艺术创作中一定要与城市文化进行完美融合,从更深的层次发掘城市文化,汲取新的城市文化元素,在彰显城市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更要迎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时代精神,处理好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注重对城市雕塑的艺术性、文化性、娱乐性和时代性的充分展现,为构建文明和谐的城市做出贡献。

三、如何做到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和谐发展

城市雕塑的发展和艺术形式的演变,离不开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城市雕塑以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改变着城市面貌,而城市文化则是城市雕塑的灵魂,是城市雕塑内在精神的展现,只有二者完美结合并出现在城市的重要位置,才能让人们时刻感受到城市浓郁的文化气息,启迪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弘扬和对时代精神的追求。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社会认知,是城市历史文化发展和时代改革的见证者。城市雕塑建设的成败,无论是从主题、内容、规模上,还是从形式、材质上,都应该认真考量,精心设计和创作,使之成为精品,真正成为城市的标志和文化名片。城市雕塑如何与城市文化进行完美结合、和谐发展,是在城市建设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第一,城市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注重对城市文化建设项目的开发,加大对城市雕塑建设的投入,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更好地为城市雕塑的建设提供服务与保障。第二,城市规划家和雕塑家在对城市雕塑进行设计和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了解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通过对城市的考察,选取适合的城市文化元素,确定选题、规模、位置等,制定出完善的设计方案和施工计划,注重雕塑作品与城市公共环境的关系,做到城市整体规划与城市雕塑的协调统一,突出城市地域和文化特色,使雕塑真正成为美化城市环境的使者,体现出应有的社会效应与文化价值,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对精神生活的向往。总之,城市雕塑以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美化着城市环境,诠释着城市文化内涵。每一座城市都有不同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域特色,蕴含着城市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因此,在城市雕塑的建设中,一定要以城市本土文化为根基,重点突出城市的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现城市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气息。注释:①白佐民,艾鸿镇.城市雕塑设计[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2.

参考文献:

[1]陈绳正.城市雕塑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

篇8

远古巫文化时代点燃了人类文明,是人类童年精神与智慧的启蒙、觉醒时代。[1]巫文化则是远古人类在繁衍生息中,创造的一种适应并改造自然的原始图腾崇拜文化。巫文化时期,人类已开始欣赏客观世界的形态之美;观察四季变化,欣赏自然界的物象与色彩的美丽,并且用各种技术与材料将这种感觉到的美融合为一件件奇妙的艺术品,并借助想像和创造的绘画、雕塑形象来完成自己的意志。从目前我国出土的史前文物来看,那些稚拙的艺术品都闪耀着远古人类智慧与勤劳之光,在一些洞窟壁画上,那些质朴、单纯的图像描述了远古的动人故事;一些由陶土烧制、并镶嵌着宝石的神灵头像暗示了祖先们敬神的虔诚;还有那些有着美妙装饰图案的器皿,也展现了祖先们热切表现世间美丽的心。从大量岩画、陶器中,我们看出了祖先们的非凡智慧、勤劳和想象力,他们为巫文化艺术赋予了丰富多彩的内涵和精神意义,其作品也展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征与品格。

一、巫文化艺术的丰富内涵

巫文化艺术包容了丰富的内涵,它是人们的多种意识和诸种日常经验的交织体,传载了祖先们的精神追求与生活体验。

巫文化时期,人类有着强烈的崇神观念,他们通过巫术、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将原始本能和超自然世界的各种意象以独特的方式融合,形成一种古老的象征语言。这种象征语言具有两重意义,即物象本身的意义和它隐喻的观念意义,在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造型上表现出来的通常为物象自身和超越物象之上的幻象。祖先们在两者之间不会作出根本的区别,因此象征形象实际上是想象力把对原始人生存或精神有价值的幻象转化成为形象。这些形象便体现出了巫文化艺术的强烈象征意义。

远古人类通过生活,对劳动、生产等有了感悟与经验,并且也对自身性情的培养也有一定发展与经验,这些都构成了日常经验,于是祖先们便将日常生活的涵义通过摹仿性造型复制出来,例如,岩画中的狩猎、祭祀和舞蹈图等都是他们的生活写照。子孙后代们通过对这些语言和符号的解读便能在继承“图像”的同时,又能传承各种日常经验,于是远古文化更得以积累与发展。

在日常生活当中,祖先们已有了天象、气候的观察和对大事件的记录行为。伴随这种行为,一种实用性的图像和符号已产生,这种符号被祖先们广泛地应用在巫术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中。祖先们通常将象征性语言与描述性语言结合为一体,他们用“物候历法”来记载对天象的观察经验,他们通过记事图画,将自己从事社会生活的经验记录在岩画之上,随着岩画记事功能的愈趋复杂化,这种抽象符号逐渐由图案转化为文字。这些美丽的图案与神秘文字无不展示出了巫文化艺术之丰富而瑰丽的内涵。

二、巫文化艺术的审美特征

从远古出土文物的造型、装饰纹样和图案中,我们能够解读出巫文化艺术所特有的审美特征。写实性和模仿性便是特征之一,祖先们在摹仿意识的引导下,找到了模拟自然物象的方法,他们以特有的认识和行为方式进行着创造活动,形象真实感是他们试图达到的一个审美标准。但他们并不满足于完全对对象模仿的造型方式,如苏珊?朗格所说:“模仿虽然是忠实于他所见的东西,但它绝不是一种平常意义上的描写,它是建立在表现基础上的。”[2]他们往往会用特定的情绪与视觉形象真实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造型。

从出土文物的几何抽象图案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巫文化艺术的装饰性审美特征。祖先们运用几何形象将繁杂、多变的感觉世界都规范到一个理性秩序的范式中。这些带有秩序感的装饰形象与结构不受制于客观世界,意味着装饰性审美特征的成熟。而且这种抽象造型图式与方法还形成了与对象客观属性无关的新装饰形象。这便意味着,祖先们在面对繁复的外界自然,体味若干感觉时,终于能以自由的方式融入自己的程式中,形式已离开了客观对象,自由成为创作精神。

在秩序性的装饰图案中,我们还能感受出美妙的韵律与节奏。祖先通过劳动实践和对客体自然属性的认识,总结出客体规律,并对客体抽象性质有所认识、归纳。例如:韵律、节奏、和谐、平衡、圆的流畅和方形的阳刚等抽象的性质都是随着对客体规律的认识逐渐获得的。韵律和节奏美在巫文化艺术中有纯化作用,形式审美成为主体,从大量出土雕塑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雕塑韵律的具体形态,首先,原始雕塑韵律美的最基本形态来自于整体造型结构的节奏感,其次它还来自于雕塑自身三维空间造型特性,其立体造型与平面装饰之间构成的转换又形成了韵律美的另一种形态。

巫文化艺术还有另一种特殊的审美品格,即通过综合多种形象,表现超现实的神秘世界,形成幻想、虚幻性审美特征。祖先们通常把不同自然形体在特定的意义中组合,虽然局部表现形态是客观的,但新的综合体已超越了各形体的自然属性。其表现形式一般分为:同体、兽禽同体、不同兽类同体等。这类形象的审美意义是,它们在象征性内涵的驱使下,组合为具有幻想性、超自然性的形体。又如苏珊?朗格所说:“作为完全独立完整的体系。无论是二维还是三维,均可以在它可能的各个方面上延续,有着无限的可塑性。”[3]

祖先的原始宇宙观、生存方式和思维中的情感特征形成了一种本质力量,这种本质力量促成了巫文化艺术审美本质的形成。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巫术就是纯粹用主观意向、语言行为而宣泄了强烈情感的经验。”[4]祖先在艺术创造中,情感引导他们区分不同对象的造型特征,又使造型符号形成相交融的关系,在以情感为目的的前提下,祖先对形象的塑造进行着自由而有规律的创造,在这创造之中,巫文化艺术的独特结构和基质便不断形成。

参考文献:

[1]重庆远古巫文化学会.礼巫盛典[M]重庆出版社,2003.86。

篇9

装饰雕塑在材质方面有多种类型,包括木雕、石雕、金属雕、玻璃钢雕、铜雕、砂岩类雕等,众多的表现材质为装饰雕塑在不同空间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载体。雕塑的发展依托于材质,只有充分认识雕塑的种类和方法才能更好地表达雕塑形象,才能进一步探索雕塑材质的潜力。雕塑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其核心乃是物质材料的单纯性和创作过程的塑造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雕塑材质也随之变化,不同时期的雕塑材质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

一 木材类

木雕在室内空间中应用比较广泛,纹理、色泽、刀痕体现它的生动性。它与其他雕塑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取材方便。除朽木和特别松软的的木材外,许多木材可用于木雕。(2)易于加工。一般木工工具和刻刀即可,无需特殊工具。因木料相对于石料、玉料、金属料等比较松软,容易雕凿和打磨,手工也可进行。(3)题材广泛。人物、飞禽走兽、花鸟虫鱼都可以。包括具象、形象和意向均可。(4)木雕形式多样。浮雕、圆雕、镂空雕、双面雕等都可以。(5)实用性强。除木雕艺术品、装饰品外,还可雕成各种实用品,或在木制家具、用具、梁柱、门窗上进行雕刻。(6)木雕的成本相对较低。木雕品种繁多,流派纷呈,具有大众性,适用于任意空间。木雕带给人亲切感,优质的木雕构思巧妙、内涵丰富、工艺精湛。中国是一个崇尚雕刻而又十分擅长雕刻的国度,木雕蕴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融合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和文化素养,它在世界雕刻史上独树一帜。

二 金属类

金属雕塑的类型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丰富,不锈钢、钛合金,还有由此延伸的许多新“产品”,有一部分金属雕塑用“失腊法”技艺浇注而成,有的作品为整体浇注,有的为分体浇铸。金属雕塑作品通过挤压、锻造等工艺手段实现造型要求。也有一部分由焊接方式组合在一起,依然遵循雕塑的艺术理念。金属雕塑中,不锈钢的应用比较广泛,不锈钢表面光洁,有很强的金属感,现代感较强。质量轻,强度高是不锈钢的优势。在制作时,要求雕塑本身造型简单、明确、手法现代感极强,包含着时尚艺术的意蕴。金属雕塑质地比较紧密,经过打磨或艺术处理后,表面很有光泽感,体现出冷漠和坚硬的视觉效果。通过雕塑家的艺术手段使之呈现不同造型特点。金属类雕塑适合应用于室内空间,因为室外的环境因素会导致其发生氧化形成锈,也有一些雕塑家会利用锈创作各种表面颜色效果。金属类雕塑取材比较广泛,表达手段多样,能够表达多元的文化信息,满足更多人群的审美要求。金属雕塑对技术的要求比较严格,优秀的雕塑不仅会体现金属材质的特征美、工艺美,还会使人透过表象从艺术的根源上体会金属带来的灵感。金属雕塑区别于其他材质雕塑,带给人全新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感受。

三 石雕类

石雕是最古老而且还永不会过时的雕塑材料,承载着历史的使命,拥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包括从具象到抽象的人物或动物,还有一些独特设计的建筑构件如瓦当、石檐等。从旧石器到现在,千百年来的优秀文化带给中国人骄傲。中国的石雕按石料分类有青石、滑石、彩石、卵石、大理石、汉白玉、花岗岩等,花岗岩带给人粗犷深沉、醇厚朴实的感觉,外观色泽可保持百年以上,颜色分为红、黑、绿、花,其中花系列的应用最为广泛。大理石质地细腻、滋润光洁、华美典雅,汉白玉给人以纯洁、柔和、庄重的感觉。其它石材,如石灰岩、砂岩等也是城市建设中良好的雕塑材料。石雕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古人用之做成祭司的器具,清朝时就出现了栩栩如生的车马人物。石雕适用于中式餐厅的装修需要,符合中国文化的特征,也适用于目前人们追求自然环境的要求。石雕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挖掘并不断完善有助于环境与自然与艺术的结合,更加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四 砂岩类

砂岩分为天然砂岩和人造砂岩两种。天然砂岩是一种沉积岩,在自然界里经过各种地质变化形成的一种既健康环保又极富装饰性的雕塑材质,砂岩是矿山的主要成分,是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石材。人造砂岩是无机材料人工合成,属于绿色环保材料。砂岩是使用最广泛的建筑用石材,巴黎圣母院、罗浮宫、美国国会、哈弗大学均由砂岩装饰而成。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高贵典雅,坚硬的质地成就了建筑的恒久魅力。砂岩具有轻便、灵巧、美观、耐用的特点。砂岩有海砂岩和泥砂岩两种,海砂岩比泥砂岩硬度高,比较结实。掌握砂岩的特性可以为更多的空间设计服务。人造砂岩除了自然雕琢造型外还可以着色、彩绘、打磨明暗,通过技术处理使作品表面呈现粗犷、细腻、龟裂、自然缝隙等真实效果。泥砂岩还被用在影剧院、饭店、体育场,公共效果十分理想,甚至可以代替吸声板和拉毛墙。目前,砂岩雕塑广泛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别墅、酒店、宾馆、园林以及城市建设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 玻璃钢

玻璃钢是树脂与纤维的合成品,多年来成为一种供人们观赏以及装饰的艺术门类。具有很好的透明性以及耐高温、耐腐蚀等性能,因此,用途比较广泛。玻璃钢有极高的塑造性,它的轻质高强以及耐腐蚀性是最好的优点。玻璃钢材质具有普遍的象征性。玻璃钢造价低廉,应用范围比较广泛,通过对表面效果的处理可以复制各类材质雕塑,在室内多做仿铜效果。在城市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园林、小区使用率比较高。

篇10

1现代城市的雕塑艺术与其他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内在特点

城市的雕塑一方面是出于满足城市建设美观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满足于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审美的需要。城市雕塑是我们公共艺术的一个主体存在的表现方式,不但为了满足我们都市人群的感情需要而且还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它们这些作品通常都是具有丰富感情以及较为鲜明的审美特征在其中。我们所言的城市雕塑是在公共场所的雕塑,她需要与周围的建筑物巧妙的融为一体,牵扯到了建筑、绿化等诸多方面。在一个城市的整体环境之中,城市的雕塑可以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其是城市文明的尺度也是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的指引。

1.1具有开放型与多层次包容性的特征

城市的雕塑是我们所学习的环境艺术一个较为高级的表达方法,其所存在的的各种形状以及对人们视觉的冲击力。我们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使得大家对于不同的价值取向有了包容性的接受度,不但更能体现出城市雕塑的其存在的价值与作用还可以让大家能够有美的享受。

1.2公开综合性的艺术氛围作品

我们大家都知道城市的雕塑是出于公共环境之中的,其存在可以让人们有了一定的情感交流的平台,人们之间的审美感能够进行互相的交流与沟通,作品身处于我们大家的生活圈子中间,是表达了大家对于自己的文化以及情感方面的互动。

1.3区域性与鲜明的时间性

不同地区的文化所表现出的文化作品是完全不同的,城市雕塑也表达了不同的美的诉求,不同区域文化所酝酿出的文化产品是完全不同的,是与我们对于现今社会人的价值取向紧密联系的。我们在这些作品的身上很容易发现时代所留下的烙印与痕迹。

1.4文化性和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城市的雕塑作品是一个重要的艺术作品,其在创作的过程中是极为严谨与细致,要能够实现大家对于审美的需要和感情的诉求,还需要实现观众对于不同审美观点的要求。我们需要去满足这些群众的需要。

2现代城市雕塑所具有的艺术作用

2.1雕塑艺术促进了我们城市环境的进一步的美化以及其今后的发展

城市雕塑是一个艺术作品,它通过不同的艺术形态来表达这个时代的特征,让后来的人通过这个作品可以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各种风情画卷,不但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让大家的情操得以锻炼,打造出了现代的文明。雕塑是一个文化的载体,能够突出的表现我们城市的人物风情,同时也促进了我们城市的美化。

2.2城市的雕塑也促进了我们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

城市的雕塑作为我们所在城市的一个名片,是我们城市文化的特点,这其中也融入了不少我们民族的特色,城市的雕塑作品是我们历史发展的一个见证,其中的民族文化能够让后世所欣赏。

2.3城市雕塑能够将我们现在展现给后代

城市雕塑作为我们历史的承载是我们现阶段一个文明的集中展现,它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起到了诉说我们这个时代文明的作用,极大的推动了我们文化的长足进步。

3城市雕塑急需解决的问题

3.1雕塑未能突破旧的形式,内容陈旧无更新

篇11

从近年来舞蹈艺术创新的优秀成果来看,雕塑与现代舞虽是两种艺术门类,但它们的审美属性最直接的相似之处都是以着重线条来作为表现形式抒感,表现生活。现代舞使雕塑艺术活动起来,由静变为动,由止变为行。使孤立的一尊雕象依顺舞蹈编导的意志有机地结合使处于静态下的线条、形态、实体流动起来.把“死”的体态变为“活”的形象,把凝固的内涵蕴意变为运动的外延意念,从而撞击观众的心灵产生艺术共鸣。

20世纪80年代,国内外的雕塑艺术家和现代舞编导曾尝试将雕塑与现代舞合为一体,进行相结合的方式演出,在国内外深受好评。现代舞蹈艺术的动态存在于表演过程中,而雕塑艺术的凝固表现在线条中。雕塑与现代舞可以说都是一种造型艺术,两者都有表示情感的因素。雕塑在形体上表现出来的节奏与旋律的美甚似舞蹈,而舞蹈又是单个动作、姿态、造型画面的联结、变化更迭,是“流动的雕塑”。两者有不可忽视的美的一致性,同时两种艺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现代舞为雕塑提供素材,启发雕塑家的创作灵感,舞蹈创作以雕塑为依据,在雕塑原有的立体造型上,变化、发展、引伸成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舞蹈作品。 但由于媒介的根本异质,“舞蹈是流动的雕塑”这句话不能看作为定义,它是在局部相似的基础上有所不同,其外观甚至完全相反。人体姿势构成雕塑作品的全体,其意义永恒不变,但舞姿只是构成现代舞作品的元素,不具备独立的价值,其意义常处在变化之中。现代舞确实是“流动的”,却不是‘‘雕塑的”。雕塑是再现性造型艺术,而现代舞是表现性表演艺术。

雕塑和现代舞都隶属于三度空间,雕塑为立体的造型艺术,抓住对象的瞬间动作和表情,来刻画和雕造静态凝固的艺术形象,是一种偏重于再现的艺术。而现代舞以其不可分割的连续出现的一系列动作,让运动贯穿于流动不息的时间过程中,只是当它处于相对静止的短暂停顿时,才具有近似雕塑的某种审美特征。从另一种角度说,现代舞这种以动示动的艺术形态,与雕塑相比却更便于通过一系列人体造型,表现人审美情感的内在韵味以强烈的气氛较迅速的感染观众,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雕塑是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从这一独特的形式入手来挖掘它赋予现代舞的可能性,这本身就具有了在艺术思维上的独特意义。雕塑是静止的,但它线条里面所包含的意象,的确存在一种无限的不可名状的内在运动形式。现代舞是人体动作的独特表现形式,用肢体以表现一定的思想情感。而雕塑线条在空间的运动轨迹,与现代舞相比虽然在造型的抽象性与具象性、以及情感的直接性与间接性等等均有所区分,但在虚实、直曲、断连等方面,都几乎可以用现代舞的理念来欣赏。一般现代舞的雕塑性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反映在表象上的色彩、线条、形象、实体一目了然的,另一种是表现在深层次的意想上的,这是更为重要的本质方面,可以说是灵魂。现代舞编导常常从雕塑中吸取养料,主要是基于后者。因为对雕塑的学习研究,对提高现代舞的表现力具有一种诱发和催化的重要作用。

因此,现代舞与雕塑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艺术领域,但彼此联系密切以至于有人说,雕塑是凝固的舞蹈,而舞蹈是流动的雕塑。通过对两者的意象关联,互相印证、启发、参悟,以提升对两种艺术的认识深度,并切实赋予创作实践,对现代舞蹈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欧建平. 现代舞欣赏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2]欧建平. 现代舞的理论与实践[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

篇12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文化的参与,造型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展示城市形象的主要手段。从人类文化的开始到现在,人类通过自身创造的视觉形象来传达信息,视觉形象一直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基本手段之一。这其中凝固的视觉形象在今天被我们称之为“造型艺术”,对人类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人们的精神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造型艺术是艺术家根据各种各样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材料和表现形式(雕塑或是绘画、具象或是抽象等等),运用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形成能够传达特定信息的视觉形象。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环境艺术、实用装饰艺术和工艺品等。造型艺术不同于听觉艺术,它是用眼看得见,用手摸得到的艺术,强调真实性和装饰性。视觉语言是由视觉基本元素和设计原则两部分构成的一套传达意义的规范或符号系统。其中,基本元素包括:线条、形状、明暗、色彩、质感、空间,它们是构成一件作品的基础,相当于建一栋房屋所需要的砖、瓦、水泥、钢材等等,也类似于文字语言中的字和单词。设计原则包括:布局、对比、节奏、平衡、统一等。它们是艺术家用来组织和运用基本元素传情达意的原则和方法。归纳起来,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1.造型性。空间物质形式作为一种空间艺术形式,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首先是它的造型性。它是指艺术家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一定的空间中塑造出艺术形象。由于这种艺术形象是直接的空间存在形式,因此人们的视觉可以毫无障碍地感受到它们的存在,从而引发审美感觉。在绘画和摄影艺术中,艺术家用线条、色彩、色调和拘留在平面空间中创造着或平面感或立体感的二度形象;在雕塑、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中,艺术家们则用泥土、木石、金属为材料,在立体的空间中创造出具有实在物质性的三度形象。造型艺术的物质媒介决定了其作品静态的永久性。它总是以静示动,寓静于动,以无声示有声,在一种永久的物质形态中表达深刻的历史和审美蕴涵。

2.静态性、永固性与瞬间性。造型艺术由于塑造的是可视空间中的静态形象,因此就其本质而言,它不适合表现事物的运动和过程。所以,艺术家通过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而塑造出的艺术形象,只能是艺术形象运动过程中某一瞬间凝固的静止状态。造型艺术在审美特征上的瞬间性,说明它只是一种空间艺术而非时间艺术。正因为此,造型艺术家在创作中必须学会观察时间生活与事物过程,学会在事物过程的动与静的交叉点上捕捉瞬间形象。姿势表情尽管可以暗示某一显出特征的动作,却只应表现出那个动作的开始或准备,或者说,一种意图,否则就是表现出动作停顿回到静止状态。一种蕴藏着整个世界的一切可能性在内的精神处在静止和独立自主的状态。

3.再现性与表现性。造型艺术的另一个审美特征是长于再现而力求表现。从传统角度看,造型艺术是长于再现的。莱辛曾说过,绘画所处理的“是一个眼见的静态,其中各部分是在空间中并列而展开的。绘画由于所用的符号或模仿媒介,只能在空间中配合,就必然要完全抛开时间;所以持续的动作,正因为这是持续的,就不能成为绘画的题材。绘画只能满足于在空间中并列的动作或是单纯的物体,这些物体可以用姿态去暗示某一种动作。”无庸置疑,造型艺术在再现事物的形象方面具有更大的确定性。

作为一种静态的造型,它不同于文学艺术可以通过语言直接抒发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述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像音乐等时间艺术,直接表现作者浓烈真挚的情感。然而造型艺术的现展却打破了传统的再现的藩篱,日益由再现转向表现。这种表现性是指艺术家通过造型艺术的创作活动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某种意识及情感倾向。关于这一点,法国现代派画家马蒂斯曾说过:“我们对绘画有更高的要求,它服务于表现艺术家内心的幻想。”无论是在绘画、雕塑、摄影,还是在建筑、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门类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这些造型艺术本身的外在形象,往往还可以通过它们去感受艺术家或作者们的意识和情感。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绘画中,人们可以体会到艺术大师们将充满宗教理想的世界拉向人间的人文倾向。

在罗丹的雕塑《加莱义民》中,人们可以理解作者对义民悲惨命运的无限同情。在现代主义的艺术作品里,人们可以发现艺术家对现存世界的嘲弄直至批判。造型艺术之所以会成为观众与艺术家们进行心灵交流的媒介,重要的是因为,艺术家总是要根据自己的某种意识或带着某种情感去选择创作主题,并且要根据自己的这种倾向去创作自己的作品。同时,还要把这种倾向溶入于作品之中。正是由于这一点,人们在欣赏造型艺术作品时,可以在理性上与情感上接近艺术家,同样,造型艺术也成了艺术家意识与情感倾向的凝结物。造型艺术的再现性主要是指造型艺术家倾向于使用再现生活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意识与情感倾向。绘画中的写实倾向,建筑中的功能主义设计、新闻摄影、非抽象雕塑等,都属于此范畴。这种再现性的造型艺术的价值在于某种“艺术的真实”,对欣赏者的欣赏不会造成障碍。造型艺术的表现性主要是指造型艺术家倾向于使用非现实的抽象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意识与情感倾向。绘画雕塑中的现代主义、建筑中的非美倾向、实用艺术中非均衡设计等,均在此列。在表现性的表现中,形式本身意义超过了造型艺术品的主题意义,观众的自我欣赏和体味的意义超过了作品的一般意义。此类作品的出现,对观众的欣赏和理解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表现性的表现往往将造型作品变成了一个多义的符号对象,所以它也往往对观众的欣赏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造型艺术由于其先天的再现性艺术的特征,总是力图打破再现的藩篱而努力走向表现,去追求和建构一个深远的意味世界。

造型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关键。造型艺术实际上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它是以人和与人相关的一切社会生活环境为反映和表现对象,以改善人性、美化人生、促进人类福祉为指归的文化活动。造型艺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决定了它的根本属性之一即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之一。”造型艺术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劳动,是来自于心灵深处的精神劳动。它的创作目的从来是与社会的具体形态保持着一致的,而造型艺术家的视觉、情感与艺术作品总是要关注社会变革,深入社会生活,并用具象的、抽象的艺术形式去表达和诠释他们。我们讲的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应该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促进全体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人的和谐,这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造型艺术这种显著的社会性、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在其作品中所体现的则是一种“人格美”、“心灵美”,体现的是造型艺术对整个社会精神层面上的文化引导和人性关怀,这是造型艺术对社会、对文化构建所做的最重要的贡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031-02

一、何朝宗个人简介

何朝宗是明代福建德化窑的一名瓷塑大师,生卒年月不详,学术界并未对此形成一致的看法,但是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明弘治至万历年间人。何朝宗创作的瓷塑作品充分利用了德化窑瓷土“猪油白”的特点,发挥各瓷塑家创作之长,并且吸收木雕、泥塑以及石刻等方面的造型技法,传神写意,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极具情韵,形成独具特色的“何派”艺术,将德化陶瓷雕塑艺术推向一个顶峰。

二、何朝宗瓷塑造型的艺术表现特点

(一)造型生动

何朝宗的瓷塑作品题材主要是宗教,造型各异,作品中有独特的韵律感与节奏感。例如《达摩渡江》好似古花瓶的造型,底座宽、中部饱满圆润,整体造型的突出点是躯干、头部、底座,外形呈现凹凸起伏,小腿微拢,踩在芦苇上,侧面前倾,拉起的衣角,生动再现了渡江时的情境,作品在静中表现了动感,作品拱起的胸部和手部的关系,造型因素内的统一与变化,形成了独有的艺术审美价值。

(二)雅俗共赏

何朝宗的瓷塑艺术作品,汲取了民间雕塑工艺的精髓,雕塑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在题材选取上,主要是佛像,这与当时人们信仰佛教有很大的关系,作品符合当时大众的审美接受与精神寄托,塑造的瓷塑作品生动形象。另外,在形式方面,充分发挥材质的审美特征,使工艺和艺术得到完美结合。何朝宗创作的艺术作品和百姓生活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让社会大众能普遍理解与接收,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

(三)独特的造型艺术特点

何朝宗作品的形象造型,是以人们能对人物进行接受的基础上,使用对称、S形以及均衡等技法来构图,让作品静中有动,大气磅礴。从人物的衣纹布局和结构的方面来看,松紧、高低、疏密搭配合理,与人物所处的环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例如,在上面谈到的何朝宗的《达摩过江》中达摩的神态非常坚定,迎风而行,涉汹涌的江水,表现其普度众生、不畏辛劳的居心,形神兼备、情境统一,使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融合,浑然一体。

(四)突出线描表现方式

造型艺术的基本元素是线条,尤其是二维造型方面,还是将线条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在中国绘画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形成了独特的线条表现技法与理论。何朝宗的瓷塑艺术作品,吸收了工笔画内的线条布局和组织之间的关系,让线条在立体造型内的表现力全部释放。例如,何朝宗使用的“钉头鼠尾描”,这是他的构造元素,并且在当时雕塑艺术领域内,只有何朝宗采用了这一表现手法。何朝宗在线条的布局上面也深知中国画线条艺术的独特的造型特点和审美功能,在衣纹的表现上,能发现其绘画艺术方面的修养。每条衣纹采用的都是“钉头鼠尾描”等线条手法,宽窄、疏密粗细、顿挫、扬抑恰到好处,游刃有余,进而能很好展示画家的基本素养。在何朝宗对衣服纹理的处理过程中,在每一条衣纹线的落刀的地方都圆劲有力,花纹线弯曲但是并不轻飘,流畅自然。何朝宗创作的艺术作品,人物皮肤少,主要是服饰,因此,为线描塑造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这对作品表现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宗教艺术对何朝宗瓷塑造型的多方面影响

(一)唐吴道子“吴家样”对何朝宗陶瓷雕塑造型艺术影响

唐吴道子“吴家样”的艺术特点是,强调整幅画面气氛的有机统一,例如采用兰叶描的笔法来展现人物衣服的褶折,能产生飞扬的视觉艺术审美效果。这和西方艺术中强调的写实性是不同的,中国画的线描艺术形式多样,总共有“十八描”,使形象表现舒畅自然,饱满而富有张力,表现了中国艺术独有的“写意与传神”特点,不仅不被表达对象所束缚,还能充分发挥作者主观想象,达到既高于真实,同时又不离开真实的艺术表达范式。

何朝宗的瓷塑艺术作品,为了让人物形象更为饱满、生动,采用了“吴家样”的表现方式,来创作人物的上半身。何朝宗所创作的立式塑像,身高为五个头,这与古代的塑像比例是不相符的,但是从作品的整体造型上来看,实际上就是他使用五个头高的艺术手法是对传统的革新,将塑造人物上半身与下半身形成对比,在对比中达到人物的和谐统一,进而让人物形象更为稳定、饱满。特别是在人物的衣纹方面,线条潇洒、衣袂飘飘,圆转流畅,将中国画的“线描”艺术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吴家样”的表达方式的代表作品《达摩渡江》。

(二)唐代周“周家样”对何朝宗陶瓷雕塑造型艺术影响

“周家样”创作的仕女形象体态丰满、面容饱满,华美绮丽,色彩浓艳。何朝宗创作的观音形象,体态丰满,面庞圆润,手、脚肥厚,让人们在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能受到形象的健康、和蔼、美丽。唐代周创作的“水月观音”之体对何朝宗影响很大,比如何氏作品《如意渡海观音》就是典型的“水月观音”样式。周的另一成就是将佛典仪范宗教化和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让作品能从现实生活中源源不断地去寻找素材,进而赋予作品以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让艺术形象能完美表现时代生活审美特点。何朝宗所创作的观音像就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虽然创作的是一些宗教人物,但是其符合同时代社会的审美思想与生活特点,并且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心灵与视觉的有机统一。

(三)萧梁时期的张僧繇“张家样”对何朝宗陶瓷雕塑造型艺术影响

张僧繇“张家样”是采用了“点、拂、曳”等的技法入画,线条十分精简,对画中人物的形体塑造有一定的帮助作用,让画面更加具有立体感,人物像、佛像更为健康丰满,传神逼真,栩栩如生,这称之为是“凹凸法”。何朝宗的瓷塑作品,对人物进行形神兼备的刻画,还采用人体解剖方面的知识,来塑造人物,让人物具有一定的写实性。比如《文昌帝君像》就很好利用了“张家样”。

(四)北齐曹仲达“曹家样”对何朝宗陶瓷雕塑造型艺术影响

北齐曹仲达“曹家样”用笔主要是在衣纹的表现上非常稠密,能表现衣服紧身贴体的样子,史称“曹衣出水”。在何朝宗的作品中,在立式塑像的下半身处理和人胸腋紧身等细节与局部的处理上,使用了这一手法,有效压缩人物下半身,这从表面上是突出人物上半身的张力。上松下紧,之间的过渡和协调,经作者的艺术化处理,并没有使人感觉到任何不妥之处,实现了上半身、下半身的比例的有机搭配。比如上面谈到的《达摩过江》。

四、何朝宗对后世德化瓷塑艺术的深远影响

何朝宗之后,明代出现了陈伟,清代的游长子,民国的许义友等,直到今天,还有很多的瓷塑艺术大师,不断传承何朝宗的艺术手法,将“何派”艺术发扬光大,推动我国的瓷塑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五、结语

总之,何朝宗是明代陶瓷艺术大师,创作的瓷塑艺术作品具有造型生动、雅俗共赏、突出线描表现方式等特点,他善于汲取中国传统宗教艺术精髓,吸收唐吴道子“吴家样”、唐代周“周家样”、萧梁时期的张僧繇“张家样”、北齐曹仲达“曹家样”等艺术表达手法,形成了“何派”艺术,对我国瓷塑艺术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