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远程医疗市场趋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

篇1

“三网融合”已成为当下社会最热门的词汇,而在2012年第十四届高交会的舞台上,它也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吸引众人的亮点。

在11月17日举行的2012三网融合高峰论坛上,国内顶尖专家学者齐聚深圳,研讨三网融合产业现状以及发展机遇。本次论坛以“三网融合产业现状及发展机遇”为主题,国务院三网融合专家小组组长、中国工程院士邬贺铨,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余晓辉等,以及深圳市政协副主席王学为出席论坛。通过分析三网融合的进展和发展趋势,对未来三网融合的政策监管、产业模式和市场需求等进行探讨,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企业提供发展思路。

小试牛刀

2012年是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收尾之年。2010年国务院了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按照方案规划,2012年将是三网融合试点阶段的最后一年,在接下来的2013至2015年将是全面推进三网融合的推广阶段。

2012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始向12个试点城市的广电企业发放业务许可,同意广电企业开展基于有线电视网的互联网接入业务、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国内IP电话业务。10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文批复同意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关于从事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IPTV传输服务和手机电视分发服务等3项业务的申请,同时向中国电信集团公司颁发了《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目前我国的三网融合首批试点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正在向更高层次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的突破性进展已经对我国的通信、广电、互联网等行业的融合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首批试点工作中,深圳的三网融合工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深圳成为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以来,相关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三网融合相关产业规模约达3000亿元,宽带用户数突破300万户,在首批12个试点城市和地区中位居前列。截至今年10月,深圳IPTV用户数突破10万户。深圳市作为首批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之一,产业链的各环节将在新的政策支持下,获得巨大的市场机会。

三网融合试点以来,相关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国务院批复第二批试点城市,全国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已扩至54个地区(城市)。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表示未来三年内三网融合相关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6000多亿元,随着电信网、广电网建设升级换代,带动的机顶盒、宽带终端消费将近4000亿元。

未来三网融合的应用空间巨大。在众多的运用中,视频业务因其独特的呈现方式,在视频智能处理、视频交通,和在远程医疗和居家监护应用,以及电视电影的点播上,将得到最广泛的应用。有数据统计,2011年末,视频流量已占到整个互联网流量的一半以上。

内容为王

“视频业务成为主角,融合发展成为主流,模式创新成为主导。”邬贺铨将自己对三网融合的最新进展精炼成三句话。他指出,三网融合要比电视加电信加互联网的市场容量还要大,目前互联网内容中视频的占比超过一半,三网融合极大提升了视频的价值,以电视为终端的用户已经养成付费习惯,会为互联网视频业务带来新的盈利模式,三网融合符合技术发展方向和市场趋势,模式创新是当下的关键。

在专家看来,三网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将对业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融合将成为三网融合发展的主流。手机、电脑、电视功能互相交叉融合,多屏幕合一,跨平台扩展已经成为当前三网融合发展中一个基本事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余晓辉表示,通过三网融合业务发展,如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视频、智能电视等越来越多的“融合”业态将出现。

内容将成为三网融合发展的主角。三网融合催生了网络电视和IPTV等新的渠道,这些新的渠道与传统的有线电视产生竞争。以前内容提供商要给渠道公司交传输费,即“落地费”,现在反过来,渠道要争夺内容资源。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已经根本改变电信业和电视业的发展逻辑。“三网融合新业态发展基本上要依托互联网发展。”余晓辉说,OTT(指基于开放互联网的视频服务,终端可以是电视机、电脑、机顶盒、智能手机等)业务的出现,改变了视频内容提供的方式。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免费获取视频内容。而腾讯的手机微信,为软件用户提供免费的信息收发功能,也让传统电信的短信、彩信业务受到影响。

篇2

中图分类号:TP393;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9-0072-03

0 引 言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便携式健身产品是健身行业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产品,其依托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和智能手机将健身变成随时随地进行的活动,深受广大都市上班族的喜爱。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便携式健身产品的属性也越来越丰富,除了娱乐因素外,身体健康指标收集的功能也在逐步加入,例如血压、脉搏、心跳等。与之辅助的一些计算公式也通过手机程序的方式显示给用户,让用户了解个人的身体状况,并且一些基于物联网的医疗健康设计也加入其中,为用户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和建立身体健康档案。

针对便携式健身产品的发展趋势,合理利用其技术特点开发新的商务模式是本文研究目的。商务模式研究将主要参考现有的电子商务模式、物流系统设计、移动智能系统和支付平台这几个方面来探索产品的盈利途径。通过设计新型的产品模式建立以医疗服务、传感器销售为主的合理营销流程,拓展健身产业市场。

1 物联网便携式健身产品的系统工作原理

基于物联网的便携式健身产品包括终端设备和服务器端两部分。

1.1 终端设备

终端设备主要以智能手机作为设备主体,通过操作系统与外部传感器相连,允许外部传感器将获得的身体健康数据传入手机。在手机操作系统中,客户端软件应用程序(例如跑步机程序、跳跃统计程序、心跳记数程序等)为用户提供相应操作界面及服务器数据传输功能。传输方式将主要依托3G网络实现,同时提供定位服务。

1.2 服务器端

服务器端硬件系统由服务器集群组成,采用硬件虚拟化系统作为底层平台对服务器资源和操作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建立软件联合资源整合管理平台(URP),采用分布式系统设计,承接多个第三方应用软件系统集成的任务,保证客户端用户通过客户端登录获得ID号来进入平台操作,因此URP平台能够掌握所有用户的使用信息。同时,通过分配权限实现用户分级,包括医疗服务权限、用户使用权限、系统管理员权限、系统维护人员权限等,例如,将医护系统与客户系统整合,只允许制定医疗服务获知用户信息。数据处理和存储分别采用HPC并行计算集群技术和分布式存储技术来实现,从而保证系统资源的可扩展性和适应性。

物联网便携式健身产品系统依托终端/服务器端模式实现工作流程。客户端应用程序负责收集、整理人体传感器探测信息,实现数据汇总传递到服务器端,然后在服务器端对收集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将结果在Internet上提供给专业医护人员或健身教练,由他们通过URP平台将指导建议传送给终端用户,从而使得用户在利用智能手机进行健身的同时,还能够获得专业人士的点对点服务。

1.3 系统原理

图1便携式物联网健身系统图

图1所示是便携式物联网健身系统原理示意图。其中,智能手机作为健身终端核心部件,主要包含生命体征传感器、IO中间件程序、客户端应用程序、3G网络通信模块和智能手机系统。利用这些功能完成数据收集和传输工作,然后通过公共3G网络发送到服务器端,由服务器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调用。服务器端是由多台服务器构成的集群,采用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将操作系统置于硬件虚拟化层之上,用HPC并行计算集群来处理数据,用分布式数据存储集群保存数据,并允许系统管理员和远程健身服务提供商依据权限在URP资源整合管理平台上操作。

2 物联网健身产品市场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人民物质生活得到了质的改善,在紧张的生活工作之余对身体健康的需求也越发地强烈,与之相适应的是健身行业的发展。在小区、公共场所里各种健身会馆和健身方式充斥着整个健身行业,而伴随着的巨大商机也带来巨额利润。以健身器材为例,截至2010年5月底,全国共有规模以上健身器材企业356家。2010年1~5月,健身器材行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99.74亿元,同比增长36.20%。共计实现利润总额3.1亿元,同比增长152.71%(数据来源《中国健身器材行业调查报告》)。

同时,中国居民的健身需求也在逐步增长。以城市居民例,2012年的一份网络健身调查显示41.0%的人在最近一年去过健身房,在健身房健身的人平均坚持了4个月时间。而在公共场所健身的人群在调查中显示有20.0%的人,主要为中老年人,平均健身时间则为8个月。调查发现:31.0%的受访者对教练的专业水平最看重,大部分的受访者愿意听从专业人士意见(数据来源《健身人群市场调研》)。

可以预见,健身行业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提高还将呈现扩展的阶段,但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西方作为健身行业标志性的健身房连锁经营企业却在中国遇到了挫折。从2004年以前,健身行业的毛利率高达40%以上,到现今的4%左右,致使健身企业刮起倒闭风潮。如此大的反差原因是什么呢?事实上原因无非是两种,一个是时间上的不充裕,另一个是经济条件的限制。在《中国年轻人健康调查报告》中,90%以上不做或很少做健身运动的受访者都是以“工作忙”作为借口,同时认为去专门的健身场所或专门的健身时间比较麻烦,更希望有一种便捷的、更有针对性的健身方式。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分析出人们对健身的需求状态―― 愿意在健身产品上进行消费,但是在健身时间和健身场所上更希望随意一些。与大众化的健身方式相比,更希望获得有针对性的个人健身指导,且价格要在经济能力承受范围内不成为负担。所以,结合以上特点能够得出,性价比高的便携式的智能化健身设备具有广阔的市场。

3 便携式健身产品商务模式的设计

在建立商务模式之前,必须对消费者盈余(Consumer surplus)做出估算,从而寻找到适合物联网便携式健身产品的利润切入点。做到这一点需要了解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减去实际支付花费来获得购买意愿参数。其公式如下:

式中,CS代表消费者盈余,Pmkt是平均购买价格,Qmkt是在平均价格基础上购买的总量,Pmax是最大意愿花费。除了获得消费者盈余之外,要想得到交易收益范畴必须知道生产者盈余,计算两种盈余的差值。从生产者盈余的定义上就是卖者得到的收入减去卖者的实际成本,将其代入总剩余公式,可得到:

总剩余=消费者意愿花费-卖者的实际成本

式中,W代表总剩余,PS代表生产者盈余,Q1是消费者意愿总量,Q0是卖者收入总量,P1是消费者意愿花费,P0是卖者的成本花费。根据国家统计局 《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报告中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6 469元,乘以2012年CPI医疗保健个人用品比重为11.34%,可得到消费支出为4 136元。将此结果假设为消费者意愿花费代入公式,假设W为0,则得到实际成本为4 136元。

由上面数据和物联网便携式产品特征可得出:便携式健身产品的商务模式必须是一种低成本运营模式,其成本全年应控制在4 000元左右以下。那么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模式应该以服务为主,通过固定硬件基础架构实现服务附加值收益。

图2便携式健身产品收益模式

图2所示是便携式健身产品收益模式。其商务模式以健身机构提供服务为主,依托物联网的网络特征和技术手段,健身机构可以通过出租或免费提供终端传感器的方式获得用户的粘合度,从终端传感器上获得用户身体状况信息、医疗需求信息、保健需求信息等内容,然后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制定现阶段合理的健身指导方案,以及对用户求助信息的应答,建立用户的个人医疗档案,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医疗健身服务。健身服务机构根据用户使用服务内容进行收费,例如,用户需要获得每天的健身提醒服务,机构可以进行来电提醒,从中收取相应的提醒费用。

在这一模式中,健身服务机构主要任务是完成医疗健身相关资源的整合,通过物联网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建立属于用户个人的健康档案,获得用户粘合度后收取相应费用。人均全年医疗保健上的花费在4000元的情况,以及医疗行业的信息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决定服务资源整合度越高则成本越低,因此盈利的关键因素在于健身服务机构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上。信息的处理主要依靠物联网系统中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在初期的建设中云计算技术会产生高额的服务器费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高容错、高运算、高可扩充能力和高稳定性极大地降低了系统的运行成本,同时由于提供的是服务信息,一般不存在售后等因素,产品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该收益模式的特点是前期投入较大,运维成本较低,后期收益可观。另一方面,高成本的云计算服务器集群可以通过租用公共云平台来获得计算能力,例如,亚马逊提供的云服务业务,可以根据租用者需求灵活调整计算资源。这样的好处是降低了健身服务机构的前期投入成本,为快速获利提供机会。

4 结 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采用物联网技术的便携式产品商务模式将主要以信息服务为盈利出发点,依靠低成本运营来获得收益。而物联网核心的云计算技术又为系统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灵活部署、高扩展、高可利用的云平台特点使得从业者不用花费太多成本投入到运维中。另外,公共云平台的可租用特点,也让健身服务机构的前期投入成本大大降低。虽然物联网健身系统看似庞大,但其实际设备运维成本并不高,通过租用公共云计算资源就可以搭建属于自己的平台。

客户端的智能传感器与智能手机的结合,让消费者获得了实时的身体监控服务、健身指导服务、医疗求助服务等功能,就相当于一个私人医生始终陪伴在周围。根据收集信息建立起的身体状况档案可以在用户需要时提供给相关医疗机构,为用户就医建立全面的信息保障。通过服务建立用户粘合度,使得盈利规模保持稳定,同时获得服务信息的花费也能够控制在消费者可支出范围内。

因此,采用以服务为主要盈利方式的物联网便携式建设产品商务模式可以在中国市场上得到推广,而且这种方式可以促进物联网技术在健身行业的大规模应用,挖掘健身市场潜力,提供一种新的盈利增长点。

参 考 文 献

[1]中投信德产业研究中心. 中国健身器材行业调查报告[R]. 2010.

[2]封凯兴公司. 健身人群市场调研[R]. 2010.

篇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迅速普及,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都在推动着网络走向家庭,走向人们的生活。“家庭网络(Home Networking)”的概念也自然而然地产生并形成一种趋势。家庭网络(Home Network)指的是融合家庭控制网络和多媒体信息网络于一体的家庭信息化平台,是在家庭范围内实现信息设备、通信设备、娱乐设备、家用电器、自动化设备、照明设备、保安(监控)装置及水电气热表设备、家庭求助报警等设备互连和管理,以及数据和多媒体信息共享的系统。家庭网络系统构成了智能化家庭设备系统,提高了家庭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的品质,是数字化家庭的发展方向。

一、家庭网络实现技术方案

(一)X-10电力线技术

相对于其他有线技术,X-10电力线技术不需要用户购置新的传输线路而直接使用房间内既有的供电端口来连接计算机和其它信息家电设备。

X-10是一种通过标准交流电力线路进行远程控制和通信的通信协议。利用电力线缆未使用的带宽传递数据,即在电力线路带宽的低频部分(50-60Hz)用于供电的同时,利用其高频部分(>1MHz)进行数据传输。家庭电脑或其他家电设备插接在邻近的电源端口上;打印机或其他设备可以通过与其连接的PC实现共享。这样,可通过“电力”局域网共享调制解调器的方式来实现互联网接入。

但是,电力线路反映速度慢(60Hz供电系统中,传送一个指令需0.883s)、网络的噪声干扰较大,传输速率较低(一般在50Kbps到350Kbps,最大传输速率不超过1Mbps)。因此,电力线路不适用于高数据速率的应用,通常认为这一技术不适于家庭网络的实现。

(二)HomeRF技术

家庭射频(HomeRF)技术是无绳电话技术(DECT)和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无线局域网IEEE802.11采用CSMA/CA(载波监听多点接入/冲突避免)方式,特别适合于数据业务;而DECT使用TDMA(时分多路复用)方式,特别适合于话音通信,将二者进行融合构成家庭射频使用的共享无线应用协议(SWAP)。

SWAP使用TDMA+CSMA/CA方式,适合话音和数据业务,并且特地为家庭小型网络进行了优化。HomeRF工作于2.4GHzISM频段,采用数字跳频扩频技术,支持TDMA业务和CSMA/CA业务,TDMA用于传送交互式话音和其它时间敏感性业务,而CSMA/CA用于传送高速分组数据

HomeRF技术特征如下:

1.每个网络最高可达127个设备;

2.使用ISM频段的2.4GHz波段的无线电波,采用跳频(FH)扩频,每秒50跳;

3.与TCP/IP网络协议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支持广播、多点传送和分组,48位IP地址,允许同一区域的多个网络并行操作;

4.基于32kb/s的ADPCM和DECT呼叫处理;

5.采用Blowfish加密算法,提供基本的和增强性两种保密级别;

6.数据压缩:采用LZRW3-A算法 ;

7.简化了物理层协议,降低设备费用;

HomeRF虽然采用跳频扩频技术,但它的跳频频率是每秒50Hops,远小于每秒1600Hops的蓝牙抗干扰性和安全性不如蓝牙。HomeRF技术的实现形式主要是PC卡,成本高于可以模块化的蓝牙。

(三)蓝牙(Bluetooth)技术

Bluetooth技术致力于在10米到100米的空间内使所有支持该技术的移动或非移动设备可以方便地建立网络联系、进行话音和数据通信。各类数据及语音设备,用蓝牙无线方式动态地连接成一个微微网(Piconet),多个Piconet之间也可以互连形成分布网(Scatternet)。

二、蓝牙技术在家庭网络系统中的应用

(一)家庭网络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家庭网络系统将有线通信技术(PSTN、INTERNET)、计算机和蓝牙通信技术融为一体,组成家庭网络系统,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以下功能:

1.智能家庭安防。实现家庭的防火、防盗和防煤气泄漏;

2.智能家庭仪表。通过蓝牙设备和计算机实现对水表、电表和煤气表的远程抄表;

3.智能家电。通过Internet、电话线接口,实现信息交换和远程控制;

整个系统由蓝牙模块、MCU、传感器网络和家庭计算机等组成,如图一所示。上层系统由家庭计算机机、串口通信、ATmega16L单片机和蓝牙模块等组成。下层系统由蓝牙模块、ATmega16L单片机、模数转换器(ADC812)和传感器组等组成。传感器组包括数字量传感器和模拟量传感器,模拟量传感器后带有信号调理电路。蓝牙传感网络使数据采集和家庭网络监控灵活方便,摆脱了布线系统的束缚。图一中所示的紧急开关供主人在室内遇到紧急情况时使用。系统可以通过电话线或互联网与外界连接。

传感网络,用于实现家庭安防和三表抄表功能。家庭安防报警有三个主要方面:一是通过安装门磁、窗磁、红外线探测实现非法侵入报警,也可以配置摄像头进行实时环境监控;二是通过探头感应装置实现火警、煤气泄漏报警;三是通过紧急按钮实现紧急求助和医疗求救。用户通过远端电话和计算机,可以实现家居的防盗监视。通过Internet或电话控制家里电器的控制并获得其运行信息。

(二)家庭网络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分上层系统软件部分和下层系统软件两部分,为了避免同频干扰的问题,整个系统采用分时复用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把上层系统与任一下层系统之间的通信采用时分的方式分开,上层系统通过扫描的方式与各下层系统进行点对点通信。上层系统接收到监控命令后,通过蓝牙无线通讯方式向下层系统发送命令并开始巡检。巡检内容包括抄表数据和家里电器运行控制命令和安防报警等数据。下层系统收到上层系统发来的命令,读取传感器数据,校验数据并发送给上层系统。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比较X-10技术、HomeRF技术和蓝牙(Bluetooth)技术的各自特点,提出了利用蓝牙技术组网适合家庭网络的实现。基于蓝牙通信技术的远程家庭网络控制系统的实现,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家庭网络系统。蓝牙通信技术的应用,使数据采集和家庭安防监控灵活方便,摆脱了布线系统的束缚,蓝牙的跳频技术大大地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同时具有具有技术复杂度低、同步支持语音和数据业务、安全性好、移动性好、建设和维护成本低等优点。在具有蓝牙功能的家庭设备间的内部构建网络以实现无线通信,对外实现以太网接入,实现对智能家居系统的本地集中控制和远程控制。基于蓝牙技术的家庭网络的实现极大的提高了传统家居系统的人性化、自动化水平,最终改变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2.002

产业层次决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传统产业支撑的经济方式增长乏力,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合理的产业升级可以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因此,必须不断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及转型升级。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内一些发达省份已开始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而贵州省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如何利用大数据兴起的机遇推动贵州省产业优化升级,成为贵州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 贵州省及国内外大数据发展概况

大数据是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普及和信息增长而产生的新兴产业形态。其概念最早是由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提出来的。2008年末,“大数据”得到美国部分计算机科研人员的认可。2012年3月,美国政府在白宫网站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并于3月22日宣布投资2亿美元用于“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将大数据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我国大数据起步也比较早。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其中就提到要大力发展以海量数据存储和数据挖掘为核心的信息处理技术。2013年国内许多互联网企业开始将业务延伸到大数据产业,2013年也成为中国大数据发展的起步之年。2014年政府首次把“大数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8月,国务正式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具体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

贵州大数据发展开始于2014年。2014年3月,贵州省在北京举办了“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吸引北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到贵州投资或开展合作。之后,贵州建立了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大数据交易中心、“云上贵州”、大数据博览会等平台,大数据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6年2月,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都、中央网信办批准贵州省建设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贵州大数据发展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经过两年的发展,2015年,贵州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总量已达到2000亿元,已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又一支柱产业。

2 贵州省三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第一产业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立体农业特征明显。贵州全省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由于平地少而且地貌性缺水,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农业经济收益低下,农产品主要为粮食、油料、烤烟、肉类、水产品等,其中粮食作物所占比重较大,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特色商品农业不发达。2015年贵州省第一产业总产值为1640.61亿元,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率仅为6.0%。

2.2 第二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工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产业结构也于2010年完成了向“三、二、一”模式的转变。但由于发展条件的限制,产业类型具有明显的资源型特征,工业产品多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少。在国民经济中,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酒、冶金等6个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电力、煤炭行业是贵州传统的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深加工产品业还很薄弱(见表1)。

以原材料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给贵州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首先,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贵州本地多为资源型产业,这类企业对技术依赖性不强,企业在科研上普遍投入不足,技术创新意识淡薄,生产的产品不仅附加值低,而且面临价格下滑、产销率低的难题;其次,产业链短,产业配套能力差。由于整体工业化水平不高,生产零部件的配套服务企业少,生产成本高影响了吸引投资的力度;最后,名牌产品少。已有的名牌多为发育程度低的药类、食品、酒类产品,品牌经济效应尚未显现出来。

2.3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对贵州经济发展的贡献突出。2015年,贵州省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714.12|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4.9%,比2014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49.0%,比上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而且高于第二产业45.0%的贡献率。较快的增长速度并不能掩盖产业内部结构的缺陷,贵州第三产业虽然比重较高,但第三产业主要靠传统服务业和较发达的旅游来支撑,金融保险、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

3 大数据在贵州省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分析

大数据蕴含着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等各要素创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大数据的意义不在于掌握、储存了多少数据,而在于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处理,让数据像其他要素一样进入市场,与其他产业融合迸发出更大的价值。

3.1 第一产业

由于地形、光照及灌溉条件的限制,贵州农业发展一直较为粗放,经济效益也不高。大数据技术为贵州发展精准农业提供了支撑。农业生产对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自然条件有特定要求,而大数据可以对这些指标进行细致评估,并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打药、灌溉和田间作业。大数据可以贯穿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除了给农户种植什么作物、用什么种子、什么时候种植、如何管理提供决策外,大数据还可以让农户及时了解瞬息万变的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并根据市场趋势做出预测和反应,及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避免不必要的市场损失,达到利润和效益的最大化。

3.2 第二产业

随着制造业不断向智能化方向转型,信息技术渗透到了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大数据将有效推动制造模式变革和工业转型升级,成为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原材料的采购、工业产品的设计,生产数据的收集,质量体系的监督,库存产品的跟踪和销售,无不需要大数据技术的支持。此外,与传统的标准化生产不同,现在客户在产品设计上日益趋向个性化,大数据技术能对客户进行个性化服务,通过市场调查和客户的反馈,以定制化产品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3.3 第三产业

近年来,贵州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但信息技术运用并不普遍。在大数据时代,贵州各行业将通过这项技术提档升级。在商业领域,商家可以通过大数据了解市场信息和消费者需求,根据消费者的点击量、浏览量、购买量、兴趣点等信息,对消费者进行精准营销;在医疗领域,贵州本地医疗条件还比较落后,可以利用外地优质医疗资源开展远程医疗,让贵州的老百姓享受到国内最优质的医疗。在医院,医生可以为病人建立电子档案,把患者诊疗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储存起来供以后调用;在教育领域,可以让老师更及时获得学生的学习数据和心理数据,使教育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教学手段创新;在金融领域,银行可依据个人数据(收入、消费、兴趣、风险偏好)和企业数据(生产、流通、运营、销售)对客户进行画像,在客户画像的基础上开展精准营销和风险管控。

4 推进贵州大数据与产业发展融合的建议

当前,贵州省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大数据发展需要其他产业支持,其他产业也离不开大数据。因此,必须及时发现并解决大数据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推进促进大数据与其他产业更好地融合发展。

4.1 实施“互联网+”工程

“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把互联网和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当今,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推动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因此,在“互联网+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要创造出“互联网+”的无限可能,大力推进政务、民生、经济等领域与互联网的融合,积极实施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工厂、智慧园区、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移动支付、O2O平台等云应用系统建设,以大数据服务民生、服务企业、服务政府。通过各行业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全省的创新水平和发展效率,进而也进一步带动大数据产业的发展。

4.2 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和经济发展需要便捷的交通一样,大数据发展也需要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包括通信管网、无线基站、中继设备、各级机房以及配套的电源、建筑等设施。贵州已有的信息设施明显不能满足需要,许多地方甚至还没有做到网络信息覆盖。大数据产业需要在诸多信息点采集海量数据,数据结果也要及时反馈到用户。因此,发展大数据首要工作就是完善大数据信息基础设施。在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的同时,多方吸引社会资金进入,通过不断完善传输网和信息节点建设,打造可靠、安全、大容量的传输线路,提升全省的信息基础设施水平。

4.3 培养和引进大数据人才

人才短缺是贵州发展大数据面临的主要难题。首先,大数据兴起时间不长,国内大数据人才储备不足,处于欠发达地区的贵州在“引智”方面并无优势,同时又面临国内其他大数据基地激烈的人才争夺。其次,大稻菪枰掌握数学、统计学、数据分析、计算机编程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贵州省内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少,人才培养需一定时期的探索。因此,贵州要坚持本地培养和外部引进的方针,依托贵州大学等高校的大数据、物联网、计算机等专业培养大数据人才,并努力从外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引进人才,聚集一支掌握大数据研究、大数据管理、大数据应用的专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唐德淼.产业优化升级视角下的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4,(4):6366.

篇5

随后智能家居(SmartHome)频繁出现在各大媒体上,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目前关于智能家居的称谓多种多样,诸如:电子家庭(ElectronicHome)、e-Home、数字家园(Digitalfamily)、家庭自动化(HomeAutomation)、家庭网络(Homenet/NetworksfOrHome)、网络家居(NetworkHome)、智能化家庭(Intelligenthome)等等几十种,尽管名称是五花八门,但它们的含义和所要完成的功能大体是相同的。

家居智能化技术起源于美国,最具代表性的是X-10电力载波技术,通过X-10通信协议,网络系统中的各个设备便可实现资源的共享。因其布线简单、功能灵活,扩展容易而被人们广泛接受和应用。至今,电力载波产品的销售已超过两亿个,仅在美国一个国家,便有超过600万个家庭在使用。自动化的家居不再是一幢被动的建筑,相反,它成了帮助主人尽量利用时间的工具,使家庭更为舒适、安全、高效和节能。网络化智能家居系统可为您提供遥控、家电(空调,热水器等)控制、照明控制、室内外遥控、窗帘自控、防盗报警、电话远程控制、可编程定时控制及计算机控制等多种功能和手段。使生活更加舒适、便利和安全。

目前通常把智能家居被定义为利用电脑、网络和综合布线技术,通过家庭信息管理平台将与家居生活有关的各种子系统有机地结合的一个系统。也就是说,首先,它们都要在一个家居中建立一个通讯网络,为家庭信息提供必要的通路,在家庭网络的操作系统的控制下,通过相应的硬件和执行机构,实现对所有家庭网络上的家电和设备的控制和监测。其次,它们都要通过一定的媒介平台,构成与外界的通讯通道,以实现与家庭以外的世界沟信息,满足远程控制/监测和交换信息的需求。最后,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满足人们对安

全、舒适、方便和符合绿色环境保护的需求。

在国内,智能家居不是一个单独的产品,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智能小区”概念,而是基于小区的多层次家居智能化解决方案。它综合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家电控制、综合布线等技术,将家庭智能控制、信息交流及消费服务、小区安防监控等家居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在传统“智能小区”的基础上实现了向家的延伸,创造出高效、舒适、安全、便捷的个性化住宅空间。

专家预计:2006年―2008年是智能家居普及年;目前,我国在智能家居技术领域与欧美国家的差距并不大,估计仅滞后2~3年,在这几年中,我国将全面普及智能家庭网络系统和产品,即开始走进普通居民的家居中。在这个时期,整个市场将是以我国自行研究和开发的系统和产品为主;国外的产品将在高档系统产品占有一席之地。真正智能家庭网络的大市场将在2006―2008年中形成。我国人民将以怎样的方式来观看和参与在我国举办的2008年奥运会,现在都是很难准确预料和想象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将是以一种与现在观看体育比赛完全不同的方式和心态。

智能家居“智能”在哪?

智能家居最早引起人们的注意可能是当初比尔・盖茨耗资5.3亿美元建立的智能化豪宅,这一度被许多人看作一种梦幻。但如今有众多的商家正在把这种梦想变为现实。许多住宅小区的开发商在住宅的设计阶段已经或多或少考虑了智能化功能的设施,少数高档的住宅小区已经配套了比较完善的智能家庭网络,并在房地产的销售广告中,已经开始将“智能化”作为一个“亮点”来宣传。例如近期北京万通、望京家园、大连星海人家等房地产企业都宣布和国内著名”企业合作,建立智能家居系统。此外,一些对科技发展动向和市场趋势敏感的科研机构和有实力的公司,也已经看到这个市场的广阔前景,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开始为研究和开发相关系统和产品进行先期的部署和规划,开始介入智能家庭网络这个全新的领域。

首先,智能家居都要在一个家居中建立一个通讯网络,为家庭信息提供必要的通路,在家庭网络的操作系统的控制下,通过相应的硬件和执行机构,实现对所有家庭网络上的家电和设备的控制和监测。其次,它们都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构成与外界的通讯通道,以实现与家庭以外的世界沟通信息,满足远程控制/监测和交换信息的需求。最后,智能家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满足人们对安全、舒适、方便和符合绿色环境保护的需求。

可以看出,智能家居是一个典型的集计算机、通讯和消费在一起的3C(Computer,Communication和Consumer)系统,是整个世界形成的一个巨型网络的末端,俗称是该“网络的最后100m”。它的最起始的功能构思源自将电话、电视、光盘影碟机、数码相机、计算机以及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设备的互联,以实现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换机远程控制及监测。

智能家居的基本目标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安全、方便和高效率的生活环境。这其中,首先是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例如对自己居住的生活环境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高,甚至要求对听觉、视觉、味觉和嗅觉的感受;也包括一个安全的家庭体系,这其中既包括人身和家庭财产的安全,也包括家庭设备的安全,为了实现这种安全体系,就需要配备相关的防卫措施例如电子门禁、对讲系统、电子防盗系统、玻璃破碎检测报警系统、室内跑水检测与报警系统、火灾报警系统、室内有毒/害气体的检测与报警系统以及三表(煤气表、水表和电度表)出户/远程抄表系统等;此外还有方便的生活方式,可以使用一个通用遥控器控制所有家电,并实现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而且能够实现高效率的工作模式。

智能家居为什么“智能”?

从技术上讲,智能家居所要实现的主要的功能有:

(1)对白色家用电器和其他设备的控制、调节和监测,比如微波炉、洗衣机、灯光、电动窗帘、防盗报警器、自动门烟雾探测器、有害气体检测装置、温度和湿度控制器、风量调节器、各种手动的开关和遥控器等。

(2)沟通黑色家电和其他视频设备之间以及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信息通道,其中包括:台式/手持计算机、电视、录/摄像机、VCD/DVD和数码照相机等;同时还可以实现对它们的控制和监测。

(3)通过对外的接口,实现远程控制和信息交换,如:电话线、有线电视电缆、市电电源线、双绞线和无线通讯方式等。

上面提到的功能中,牵涉到了各种信息,例如

电灯等家电设备、计算机等信息设备。这么多设备信息,智能家居是如何区分和控制的呢?让我们看看智能家居的组成和各部分的特点。

智能家居从信息流介质上看,具体可分为两大部分:

1.控制网络

它主要是控制家庭中各种设备的运行状况,如电灯的灭/亮和亮度控制,空调的启/停以及温度和风量的控制,家庭安防系统的讯号采集和执行,各种开关量的输入,电动窗帘的开启/关闭控制等。

控制网络的特点是:在这个网络上传输的信息主要是控制信息以及一些物理量的参数。信号的频率相对比较低,因此传输的速率可以比较低,一般在数十Kbps就可满足要求,但是信息传输的可靠性要求比较高。这是因为它传输的信息是各种设备的控制信息,它的错误不仅可能导致设备的非正常工作,而且可能导致设备的损坏。因此控制网络在技术上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传输的可靠性。

2.信息网络

在图中其它部分我们统称其为信息网络,它连接的设备有计算机、电视、音响系统,录像机、数码相机以及手机等等。

在信息网络上传输的主要是音频和视频信号,它们的频率带宽一般要高达数兆赫兹,因此要求信息网络上的信息传输速率比较高,普遍应达到10Mbps以上。但相对说来,它的可靠性要求没有控制信息那么高。因为视音频信息在传输的前后都有一定的处理(如信号的压缩和编码/解压缩和解码),这些处理都有一定的容错能力,而且即使有瞬时的错误,也只是影响瞬时的声音或图像的错误,而对设备以后的运行几乎没有影响。因此信息网络在技术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传输速率(即带宽),即在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提高信息网络的带宽。

网络:智能家居的骨架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智能家居是通过统的网络总线和控制平台将家庭的电器设备、灯光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等连成一体的。目前智能家居的发展趋势是由集中控制到分布控制,与集中式控制相比,分布式控制不仅能减少布线,而且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当某一个节点出现故障时,只需将该节点从网络中拿走,而其它节点不受影响。智能家庭控制网络主要由下面几个部分组月

1.总线耦合器(BCU―BusCoupleUnit)

这是将家用电器/设备连接成一个网络的关键部分,也是网络总线与家用设备之先是在各个BCU之间实现信息的交换,实现对家用设备的信号的获取(输入)或控制信号的输出。BCU对信息进行处理,并确定信息是否要经总线或其它BCU作传送。此外,由于每个BCU可以连接多个家用设备,因此它还需要确定信息的来源。

2.家电控制信号的驱动部分

BCU无论在输入驱动的电压还是在输出电流驱动能力上都是很有限的,驱动部分就是要将BCU输出的控制信号“放大”到足以驱动家用电器的能力,同时也应将输入的微弱信号“放大”到BCU能够认可和接收的水平。

3.家用电器

这是智能家庭中实际使用的设备。它与目前家庭使用的设备不同之处是:它们更具有灵活性,并应配置可以与BCU连接的相应的接口。一般原来只有开/关状态的家用设备(如微波炉、电饭煲等)几乎不用做太大的变动.而原来具有多种功能调节的家用设备(如电视可调音量、频道;空调可调温度、风向及方向,音响系统可调音量、音质及自动换盘等),则应由家用设备厂家做较大的变动,即每个家电应增加一个与BCU连接的接口,以便可以接收来自BCU的控制信号(以替代原遥控器的控制作用)和向BCU送出自己的工作状态信号,以便监测。

4.通用遥控器

在一个智能家庭控制网络上的任何家用设备只需要通过一个唯一的遥控器,就可以实现对它们的控制和监测。也就是说不仅可以控制家用设备的工作如设备的启/停、工作状态和参数的改变等,还可以通过遥控器进行监控,例如看到室内的温度,查看卫生间的灯是否已经关断,热水器是否还在加热……。也就是说,这里的遥控器与家用电器的信息交换是可以双向进行的,而现在家中的遥控器只是具有单向的控制作用,而没有逆向的监测功能。

5.电话接口

这里的电话接口与家中的遥控器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只是遥控器是在家中的近距离的控制与监测,而电话模块可以让电话/手机在远距离作控制与监测。

6.家庭网关

家庭网关是智能家庭网络上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将单个家庭网络与外部世界(如局域网、Internet网或智能小区的子网络)沟通起来的关键部件。家庭网关的设置,就象现在的计算机上了网络一样,可以到各个网站上去浏览各种信息,可以收/发Email等,同时也可以通过远程已经连接到Internet上的计算机来控制和监测家庭中各种设备。

技术:智能家居的神经

在未来的一个完善的数字家庭中,将体现出当前各种高技术的综合集成。因为要构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家庭,必定是各个学科的技术的交叉。因此要想构建一个真正的职能家居,需要多个行业、各家”厂商进行支撑。

智能家居系统主要包括以下技术:

1.计算机软件技术

在数字家庭网络中涉及的计算机软件,除一般的用户程序外,最突出的有二个方面:首先是网络操作系统,这个操作系统应该具有占存储器小、使用方便、配置灵活、容错性能好等特点;其次是数据结构,这是由于一般的家庭控制网络中,不可能使用各种体积庞大的数据库,而实际使用时又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因此需要设计者设计一个适合于家庭网络使用的数据库。

2.计算机网络技术

这里比较突出的是家庭网关,例如与Internet或Ethernet的接人、路由的选择、浏览器的设计、网页的制作,此外还有编码压缩技术和网络接口技术等。

3.计算机密码技术

数字家庭网络与外界联网为用户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有其利也有其弊,“黑客”一类的不速之客也将不请自来。为了保护用户的权益和隐私不受侵犯,则不能允许无关者私自闯入私人的家居网络中来。解决的办法之一是采用各种加密/解密技术。

4.“即插即用”技术

这是家庭网络殊要求的技术,即要求网络能自动“感觉”和“识别”新上网的家用电器/设备,并且能对它们执行控制和监测的功能。要完成这个功能,不仅要求家用电器/设备要作一定的改动(增加相应的接口),同时要求网络的操作系统具备这样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功能,首先要规范化/标准化接口协议和设备文件,其次网络操作系统应该具有完备的协议,最后控制器(如遥控器)应能自动重组系统控制逻辑。所以说要实现这个功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目前在国外也还没有标准化的成熟的方案推出。

5.图像处理技术

图像处理技术是属于信息技术中一个层次比较高的技术,目前它也已经走入了数字家庭之中。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智能型防盗门,这种防盗门是不需要用普通钥匙的,它的“钥匙”是该家庭每个人员自己身上的某个器官特征:比如,手指的指纹,或人脸的特写,或眼睛中的虹膜等。这些人体的自身的特征,首先需要通过一些专用的装置将它们采集到,然后对这些采集到的图像信息作必要的处理,并提取相应需要的特征,最后根据这些特征来识别出“是否是本家居中的成员”。

篇6

对于每个人而言,平安是幸福生活最基本的要素之一,而如何保障平安生活,无疑需要时刻有一双慧眼的保护。无论是生活安全的监控、突发事件的预警、交通违章情况和流量监控还是重点场所的安全保障,甚至山林火险监控、边界和领海各种情况的监控等,都需要先进的智能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做保障。

具体到中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特点仅仅依靠人力很难满足保障国土安全、人民安居乐业的需求。因此,无论近年来全球经济如何动荡,中国的公共安防市场却总是保持旺盛增长的势头。

“平安中国”计划的推广,特别是随着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过程中,国产的监控产品广泛被采用,表现不凡,进一步引发了国内数字化视频监控产业的发展。

数字视频监控系统是以数字视频处理技术为核心,综合利用光电传感器、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一种新型监控系统。数字视频监控系统除了具有传统闭路电视监视系统的所有功能外,还具有远程视频传输与回放、自动异常检测与报警、结构化的视频数据存储等功能。与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相关的主要技术有视频数据压缩,视频的分析与理解,视频流的传输与回放和视频数据的存储。

技术发展趋势

TI DSP业务发展经理郑晓龙认为,数字视频监控的核心技术主要有四种,即视频压缩、影像处理、视频显示和视频分析,如图1所示。回顾数字视频监控的发展历程,数字音视压缩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压缩标准的制定,数字音视压缩技术包含视频编码和解码。在视频监控应用中已由MPEG4过渡到H.264而成为主流,而SVC作为一个效率更多的标准也将接受市场的考验。在各种宽带和无线数字监控系统中,既有多通道处理的需求,也有多格式、多码率及多视频流的支持。

富士通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市场部产品经理沈弘人则将监控产品的技术及市场需求概况为五大发展趋势。

网络化

市场需求:消费型客户的需求量较大,对高清需求不多,售价低,以公众互联网布线为主;而项目客户则需求量较少,对高清需求较多,但售价高,且多半以内网/专网布线为主。

技术发展:向高清视频(HD/Full HD)方向发展,可进行实时压缩(H.264),并经由IP网络实时传送(Real-Time Streaming,一般网络的传送递延时间最好不超过一秒。

智能化

市场需求:除传统云台控制摄像头转向/缩放功能外,智能影音分析(前端及后端)的应用需求将越来越多。

技术发展:智能影音分析软件,如移动动物/人脸追踪、危险物(静态物体)监测、火灾监测、门禁人员/车辆计数等。大部分智能影音分析都在后端实施,如中控系统(cMS),或是软件离线分析,但也有一些智能影音分析功能逐渐开始内置在头端(摄像头)进行重要事件监测及数据分析。

高清化

市场需求:目前市场需求的起始规格为720P 30,进阶规格则为720P 60或1080P 30。而有些应用,如车牌辨识(LPR),甚至需要1080P 60或是更高的规格。

技术发展:为了满足高清化需求,传感器技术也逐渐走向高阶CMOS(1.3M,2M,5M等),而CMOS在高动态(HDR)和低照度(10w lux)方面也已经赶上CCD的水平。另外,高阶影像处理器(IsP)、高阶编码技术(H.264)及高分辨率镜头(HD Lens)也是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

安全化

市场需求:数字视频录像(DVR)、网络数字视频录像(NVR)、高容量硬盘(HDD)、磁盘阵列(DiskArray)的市场需求大增,也因而让数据存储更容易、更安全。

技术发展:扩充DVK/NVK到集中式网络储存技术(NAS)或是主从式储存设备网络技术(sAN)以及加强网络防火墙(Fire Wall),让数据储存更安全,且具备容错能力,灾难备援,以及快速回复数据之能力。

分工化

市场需求:高端监控市场的特性包括应用多元化、规格定制化和少量多样化,且要求存储时间长,因此对质量的要求比一般消费性产品高很多,所以每个组件都应具有最高规格和性能,这也使高端监控的产业链必须达到专业分工。

技术发展:传感器(ccD或CMOS)、高阶影像处理器(Isp)、影像压缩编解码器(cODEC)、网络传输(IP Video Streaming)和高清闭路电视(HD CCTV)等各自发展或部分整合。换句话说,没有一颗单芯片(soc)能完全满足高端监控的需求,当然对于入门级的家用监控系统则可能用一颗单芯片就可以完成。

莱迪斯半导体市场营销副总裁Douglas Hunter则直言未来视频监控两个最重要的趋势是:百万像素摄像机和高动态范围(HDR)照相机。对于半导体制造商,这意味着需要向市场提供器件,提供更高的处理能力,以便处理由兆像素图像传感器和HDR处理需求结合所引起的大量数据的增加。Maxim业务总监,Jim Fox则认为,视频监控市场的整体增长率将保持在5%,10%左右。而IP摄像机这样的具体产品增长率可以达到30%以上。最重要的技术发展趋势除了高清和百万像素摄像外,智能视频分析和成像也非常蚕孽。

当然,趋势总是由市场的需求所推动的。视频监控市场正要求更高的分辨率和更精准的图像内容,包括场景内容和活动的“智能”识别(如车牌号码识别,清点人数的能力,检测侵入者)。可以用被称为视频分析(VA)的自动化软件来处理越来越多的复杂视频监控。为了能够有效、避免产生“误报”,vA软件需要较高的分辨率和HDR处理。这就是对摄像机制造商的要求,以高帧率来处理大量的数据。

摄像头高滴,3D一个都不能少

高清技术将使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彻底淘汰传统模拟系统,于是在CIF/D1分辨率的基础之上,720p和1080p的呼声很高,视频压缩技术在新的潮流下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Aptina Imaging公司资深业务发展/市场经理Cliff Cheng认为,监控摄像头领域最普遍的发展趋势是转向分辨率为720P和1080P两种格式的高清(HD)摄像头,而所提供的接口选项的数量 增加了,包括千兆位以太网、闭路高清(HDCCTV)以及IP over Coaxial(电缆),这些都正逐渐成为HD视频的首选接口。多媒体2D/3D图像加速技术已开始引入,HDMI高清接口将成为必需,显示加密技术也许不可或缺。

随着CMOS视频传感器技术的成熟和推广,数字一体化摄像机将融合更多的影像处理技术,其中包括自动曝光(AE)、自动白平衡(AWB)和自动聚焦fAF)技术将有可能被掌握。随着继承有视频前端的单片系统(SoC)的推出,不仅支持上述的3A功能,还有可以支持3D噪声滤波、人脸检测、LDc镜头校正和WDR宽动态等功能。与CCD图像传感器相比,由于CMOS图像传感器具备同等甚至更好的成像性能、更低的成本、更高的集成度、更低的功耗以及更高的速度,因此在网络摄像头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增多。高速HD视频摄像头转向CMOS图像传感器的原因之一是CMOS器件固有低功耗的特性。功耗较低的CMOS图像传感器还结合了数项节能功能,如门控时钟(gated clock)设计、可变帧率,以及低待机电流,这些功能均可通过CMOSZ艺技术来实现。

莱迪斯半导体的Douglas Hunter认为,视频监控需要图像传感器有更多的像素以得到更好的场景定义,更好的微光性能,并能够为HDR功能提供足够的数据。关于市场趋势,图像传感器将继续从CCD转变到CMOS技术。更高的兆像素传感器将变得司空见惯。为了增强微光性能,更大格式的传感器可能更为常见。像那些莱迪思伙伴的传感器制造商将对传感器从提供并行接口转向串行接口,以便每秒从图像传感器送出更多的像素数据。

一个新兴的发展趋势是加入宽动态范围(Wide Dynamic Range,WDR)功能,借助wDR功能,视频监控摄像头的放置就不再受到限制,几乎可以放置在任何环境中,包括严苛的高对比度光照环境。Aptina用于监控市场的最新HD和全HD图像传感器解决方案都加入了统计引擎、3D立体摄像头支持、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和WDRXJJ能,将更多的计算工作量从视频分析引擎中卸载,让摄像头的算法可以提供更高的准确度和智能化水平更高的功能性。

媒体处理器百花齐放

回顾数字视频监控的发展历程,数字音视压缩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压缩标准的制定,于是在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上得以实现和应用。DsP得天独厚的高性能和低功耗的软件可编程的特性使之成为嵌入式数字音视频压缩的理想处理平台,而在高速通用DSP芯片上集成多个视频接口以及丰富的接口,就成为数字媒体处理器。数字视频监控产品的推陈出新得益于核心处理平台的升级换代,其中数字媒体处理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单片的通用DsP可以很好地宴现视频数字压缩或智能视频数字分析处理工作,但还需要在接视频接口和前端或后端处理设备,因此系统比较复杂。

TI推出的第一颗数字媒体SoC对于数字视频监控行业的影响极其深远,从而开创了以创新大师达芬奇冠名一个系列媒体处理平台。如图2为数字视频soc集成结构,其中包含有ARM和DsP核心系统,还有视频协处理器(VICP),以及视频处理子系统(VPSs)。

随着监控行业对高清需求的增加、DsP一统天下的格局在变化。赛灵思公司亚太区市场及应用总监张字清介绍,传统的视频监控由于对运算的要求不高,只需要DsP芯片即可。随着智能分析和高清视频监控成为主流,FPGA的优势逐渐显现。

智能分析的关键在于算法,需要大量的矩阵运算以及乘法器。通常有两种方式来实现智能分析。一是、DSP+FPGA,FPGA作为协处理器,来弥补DSP在运算方面的不足。然而,虽然DSP在信号处理、监控方面具有优势,但其通过执行串行指令进行处理运算、智能分析,一个时钟只能执行一个指令。而FPGA是并行指令架构,可以在一个时钟内执行几百个指令。以运算速度来看,即使DSP的运算达到1G以上,FPGA的速度700M,但显然,FPGA的并行处理仍然要远高于DSP的串行处理。同时,FPGA带有硬件乘法器和DSP核,具有高度灵活的扩展性,目前很多高端视频监控设备已采用这一架构。二是,在DSP中嵌入硬核,用硬核做硬件加速器,但其弹性小,没有扩展性,导致产品差异化低。

FPGA可以在复杂的像素处理方面替代DSP,如高性能视频分析,各种图像传感器宽动态范围压缩,以及高精度图像处理。对于高清视频监控来说,FPGA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高清监控,数据流量非常大,需要更高的处理能力,并且还要提供自动曝光、高效的自动白平衡和高动态范围等功能,传统DSP已经难以应付,需要FPGA共同完成。

对FPGA在视频监控领域应用非常看好的还有莱迪斯半导体。DouglasHunter认为一个显而易见的方法是从顺序处理转变为并行处理。例如,FPGA是并行处理器件,可以在每个时钟周期比传统DsP处理更多的数据。由于在每个时钟周期能够处理更多的数据,比如LatticeECp3系列FPCA可以使用较低的时钟速度,因此消耗的功耗更少,而顺序处理的器件需要更快的时钟速度,因此消耗大量的功率。

视频分析

视频分析技术业已在数字视频监控领域逐步显露锋芒,从而使得监控真正向智能化的视觉方向发展。视频分析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有物体检测统计、目标物体识别和监控目标跟踪,还可以设立警戒区进行检测或行为分析。对于摄像机自身的智能化处理,已有视频稳定和镜头受袭告警实用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目前已经开始实现市场化,并已有不少成功的应用,例如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

在谈到数字视频监控新的增长点时,智能视频分析一定是一个热门话题。视频分析从计算机后端分析到前端嵌入式分析,使得其应用范围大大增加,目前已开始启动市场化的进程。TI郑小龙认为,在这过程中通用可编程的DSP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从DM642到DM6437或DM6435,许多智能视频分析厂商推出了出色的算法并进入实用。基于现在的达芬奇的C64+核心,已可实现单片的智能视频应用。未来DM8168的C674x将可提供更加强大的高级智能视频分析性能。

在视频监控中的软件算法可以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图像处理引擎中执行一套算法。第二个是帮助人们完成任务的VA软件,如内容和事件的识别。在图像信号处理(ISP)领域,莱迪思从 合作伙伴HelionGmbH那里得到了算法,它提供了业界最快的自动曝光,支持传感器高达16兆像素的分辨率、ISP流水线的HDR(高动态范围)可达192分贝。

MAXIM业务总监Jim Fox介绍,该公司的Mobilygen专利技术大大降低了系统计算的复杂度,在保持低功耗的同时提供最高画质。预先定义的配置和固件API允许开发人员设置比特率、帧速率等参数以及GOP结构、H.264工具等。MAXIM器件支持完整的高画质H.264工具套件,包括8 x 8转换、矩阵比例缩放、CABAC和任意分割尺寸的宏模块自适应帧/场(MBAFF)。先进的固件算法提供图像自适应帧/场(PAFF)编码、加权预测、定制矩阵比例缩放和影视图像反转处理,以达到最佳图像质量。视频输出处理器能够组合实时图像和/或存储图像,其图像覆盖功能可以创建单路输出。该输出可以放大或缩小,通过双向端口发送到另外一个器件或输出,以8位YUV 4:2:0格式或18位RGB格式驱动本地显示器。

行业应用的特殊需求

虽然在所有的应用之中,数字视频监控的基本图像处理相似,不过某些应用确有具体的特殊需求。例如,在工业应用中,高速度和高帧率是捕捉图像细节的必备条件,需要传感器具有全局快门,而不是滚动快门:在医疗市场中,出色的低光照性能和极低的功耗是必不可少的,要求非常低的延时和无损图像压缩:对于交通运输摄像头,需要增强的HDR性能和快速的自动曝光,需要使用带有全局快门的捕捉速度极高的摄像头,以便在夜间光线较暗时读取车牌号码,当有迎面而来的车辆前车灯时,他们也许突然变得明亮。因此需要对不同产业类别的应用根据FW做特殊的应用,以配合特殊产业与厂商的需求。例如工业应用要求高速视频(120-240fps),但是对分辨率的需求并不是很高(QyGA-VGA),医疗应用则需要可抛式摄像头,这些特殊功能都需要图像感应器厂商与镜头厂商配合。

这些需求构成了对半导体制造商相同的基本挑战:即提高了数据处理负载。莱迪思Douglas Hunter坦言,半导体制造商必须提供低成本、低功耗并行处理器件,如各种配置的FPGA,针对大的和小的应用提供处理逻辑。他们还必须提供IP,支持不同种类的图像传感器,以及提供低延迟和HDR处理的ISP流水线。

对于交通行业而言,需求又有所不同。如何利用车载摄像机降低交通事故数,减少人员伤亡,控制直接财产损失,是中国汽车电子行业不容无视的重大研究课题和商机,本文通过概要介绍若干系统,为中国汽车电子行业抛砖引玉。值得一提的是,开发针对汽车安全的车载摄像机系统需要汽车电子与汽车生产厂家开展密切合作,从摄像头、视频数据采集、视频传输、实时监视和播放平台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才有利于车厂最终使其产品化。

特别的,车载摄像头需要的高速总线,MOST(面向媒体的系统传输总线)技术目前已经被sO多种车型采用它由MOsT组织来主持标准化与规格化工作。截至目前,已经有ls家国际性汽车厂商和70余家主要零配件生产厂商加盟该组织。

篇7

2012年,“大数据元年”接踵而至。

2013年,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选择云计算产品与服务。这也使得与云计算相关的服务器、存储、网络、软件、安全、数据中心、移动终端等领域都获得了更多用户的关注。

2014年,根据IDC的预测,企业在云计算领域的支出将达到1 000亿美元,较2013年增幅超过25%。预计2017年也就是3年之后,云计算将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广大家庭和个人用户每天不可或缺的伴侣。

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云”,如今已然开始落地。

那么就中国市场的云计算而言,其对客户究竟有着怎样的迷人魅力?制约其快速普及的因素又有哪些?用户最关心的信息安全问题是否已经得到妥善解决?在云计算的普及和应用大潮中,IT厂商们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能够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与服务?在2014年,这些IT大腕又将推出哪些新的变革?以上这些问题,无疑都将直接影响广大用户对云计算的认知和选择。

接下来,CHIP就将通过对业界众多云计算厂商的采访,尝试为各位读者揭晓这些问题的答案。

APC

云计算是未来的希望

为什么云计算概念提出多年才逐渐落地?施耐德电气IT事业部大中华区战略市场总监谢卫刚认为,任何新兴事物从概念到落地都需要时间,云计算数据中心从部署到应用,从交付到实际应用,包括用户对云计算从认知到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此外网络接入是否能保证实时的互联互通,网络安全是否有足够保障,怎样用一个通用平台满足所有应用,怎样实现传统物理基础设施与虚拟机管理系统接口的更好对接等,也都是目前云计算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谢卫刚指出,在云计算产业链中,施耐德电气旗下的APC扮演的角色就是通过全方位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提供云计算的物理设施和实现数据中心的快速部署。无论是数据中心资源密度的增加,还是虚拟机迁移、负载均衡给供电和制冷带来的挑战,又或是“双11”等活动带来的资源快速扩展需求,APC都可以为客户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很好的规划设计以及丰富多样的白皮书参考。

作为业界唯一既做物理设施又做配电制冷,甚至包括楼宇自动化安防等解决方案的厂商,从美国五角大楼到微软数据中心,APC都可以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无缝集成和全生命周期的运维管理。此外APC还提出了“能效云”的概念,即通过云技术实现能源的优化、流程的优化、安全的优化。凭借着完善的模块化架构设计,APC的InfraStruxure英飞集成系统屡获殊荣;其先进的StruxureWare数据中心管理平台,更被公认为DCIM(Data Center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解决方案中的佼佼者。

谢卫刚表示,正如《第三次工业革命》所描绘的那样,如果把云计算和能源结合,把可再生能源和互联网结合,则可以为解决现有的诸多问题,包括未来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希望。

Informatica

快速部署是云的突出优势

“原来我们都认为云计算是企业的事情,但这两年随着移动终端用户的爆炸式增长,云也走入了人们的生活。用户可以通过云在手机上快速分享信息,同步通讯录、应用以及多媒体内容等。许多企业也在纷纷推广移动终端办公与移动业务模式。”Informatica公司大中国区首席产品顾问但彬表示,“云在快速部署上的优势尤为突出。传统应用需要一个部署过程,接着要做许多开发与定制,需要很多时间。而在面对基于云端的应用时,用户可以在注册后直接使用,还可对一些配置或功能进行改进,从而实现快速部署、快速升级。如果能在数据的保密性和可靠性方面消除用户的疑虑,云计算还有非常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

但彬介绍,Informatica在云计算领域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云集成和云服务。一直以集成领域为发展重点的Informatica于7年前开始布局云端数据集成,率先实现在Salesforce等知名云端应用的访问能力,同时能实现与其他云应用及本地应用之间的数据同步与转换,包括Gartner都多次对此给予高度肯定。与此同时,Informatica也在做SaaS云服务,将可集成的服务挂在云端提供给用户租赁和使用,并实现了云端的数据质量和主数据服务。此外Informatica还推出了虚拟数据机Vibe,可将指令与规范从基础架构中分离出来,并很好地适应多种云端平台。

“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谁的速度比别人更快,谁能够最先适应市场,谁就可以赢得先机,赢得市场。这一过程中IT的支撑非常重要,企业对于云计算的需求也很旺盛。”但彬表示,“纵观这两年中国云计算市场的发展,民营和私营企业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而且他们没有那么重的包袱,可以更轻便地去适应云环境,更敢于去尝试新环境带来的创新。预计2014年的技术创新,还会为整个产业带来新的契机。”

网件

云的优势在于整合资源按需分配

“云作为一种新技术,如果效率高、价格低,大家肯定会接受。但你不能说把一堆设备往那一堆就是云。我的理解是云是把许多小桶里的水汇集成一大桶,然后再重新分配给各个小桶的过程,通过整合资源来实现按需分配。”网件技术经理黄兆强如是表达自己对云的见解,“至于分配方式,一种是按服务分配,一种是按基础架构分配。譬如那些在全国各地有很多分支机构的企业,以前如果要向总部报销必须依赖VPN,但是现在可以通过云实现基于互联网的报销系统,不用自建架构,不要维护人员,省掉了许多投资,提高了效率,而且还能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这是云计算相对于传统IT架构最大的优势。”

黄兆强也提到,虽然采用云能够降低很多成本,但是考虑到安全因素,许多有行政性色彩的大型企业和政府机关都会对此有所顾虑。另外当需要运算的数据量比较大的时候,带宽也会成为一个非常大的瓶颈,特别是中国不同区域的网络环境差异极大,这对于那些在各地设有分支机构的企业也是一大问题。

虽然公司现在的规模并不大,但是网件在云计算领域所扮演的角色却不容小觑。因为同时具备运算资源、网络资源、存储资源、客户群体等几大要素的厂商目前在业界并不多见,而网件就是其中的一家。这也是各种云计算项目中经常可以看到网件身影的原因。

“相对于其他厂商来说,网件的产品线更齐全,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完善的解决方案,在网络传输和存储领域的优势也非常突出。”黄兆强不无自豪地表示,“网件的思路很简单,包括产品配置方式上也是往简单方向走。我们会把其他大厂商的高端功能简化后作为标准配置提供给用户,以更简单的形式实现各种功能,价格却只有前者的几分之一。这对用户来说也是一个非常简单和经济的过程。”

Radware

促进网络增值产品资源池化

谈起不同用户对云的不同需求,Radware中国区技术总监冯向辉表示,技术力量相对雄厚的大企业以建造私有云为主,通过虚拟化把服务器、存储等计算资源变成统一的资源池,然后用云计算技术把资源进行合理的弹性分配,在保证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同时,还增加了业务的灵活性,并实现应用快速部署。这些都是传统IT架构无法完成的。一旦私有云无法支撑突发业务量时,这些企业也可以及时调用公有云的资源。

对于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中小企业而言,把IT架构迁移到公有云平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在减少支出及维护成本的同时,还能够享受到传统IT架构所无法实现的业务灵活性和扩展性。

至于个人用户,云产品则直接改变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以云盘服务为例,用户只要能上网,就可以不受地理位置限制,将照片、文档、音乐、视频、通讯录数据在各类设备中使用,包括在朋友圈里分享与交流。这也是传统的个人IT产品无法实现的价值。因此无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用户,云平台的出现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价值,取代传统IT架构势不可挡。

“不过因为用户担心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服务级别协议)没法得到有效保障,计算资源的调度鲜有涉及网络增值服务,以及在安全方面的顾虑,云计算目前也遇到了一些发展瓶颈。”冯向辉表示,“Radware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致力于把网络增值产品如应用交付(ADC)等,完全整合到云的整体生态系统。这样可以促进网络增值产品实现资源池化,使其可以同服务器、存储一样被云管理平台灵活弹性调用,从而将云平台业务的灵活性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由于Radware的下一代ADC解决方案ALTEON-NG在云平台上的出色表现,Gartner在2013年的ADC报告中还将Radware评价为最具远见的领导厂商。”

VMware

公有云将在2014年落地中国

作为全球领先的虚拟化软件公司,VMware在云计算领域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谈起云计算的优点,VMware大中华区技术总监张振伦认为,企业用户可以大幅降低成本,提升企业IT的灵活性,包括IT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可管理性也会极大提升,同时还能通过IT加速企业的变革,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而个人用户可以由此降低IT使用的复杂性,提升用户体验,而且再也不用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难题。

“然而目前中国市场服务器虚拟化的比例仍然比较低,大约只有15%左右,而且核心应用仍然在小型机上。此外中国传统的ISV独立软件开发商接受云计算的速度也比较慢。”张振伦指出,“至于制约云普及的因素,则包括云计算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宽带不宽’障碍、带宽成本高昂、地方保护主义的限制、公有云服务商不够成熟、服务能力较弱等。”

据张振伦介绍,目前VMware专注于软件定义数据中心、混合云服务、终端计算云等3大领域,可帮助各类组织通过简化IT运营开拓创新、蓬勃发展。通过虚拟化从数据中心到云到移动设备等各类基础架构,VMware使得IT能够随时随地通过任何设备交付IT服务。作为虚拟化的领头羊,VMware拥有超过50万家用户和最为广泛的用户实践,可提供业界最佳的云管理方案,并拥有最成熟的支持体系和最完备的生态系统,在全球有着超过5.5万家合作伙伴,确保客户能基于VMware构建最佳云计算平台。

“预计2014年,公有云将真正开始落地中国,大型企业则会接受混合云的洗礼,开始将某些应用迁移到公有云;小型机会出现雪崩,被x86接替;另外DaaS桌面即服务也将开始落地中国。”张振伦表示,“VMware则会继续做好服务器虚拟化,推动大数据、网络、存储虚拟化,同时也会推出混合云服务,并帮助客户加快小型机向x86迁移的步伐、加速DaaS落地。”

WatchGuard

安全先行、以云治云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热衷于SaaS和BYOD,未来几年云安全市场将进入高速发展期。云计算可以减少企业的IT基础架构成本,并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和生产率,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但是在将核心业务迁移到云环境之前,企业也应当谨慎关注可能遭遇的风险。而且这些风险也已经被证实是真实存在的。”WatchGuard中国区市场总监万熠表示,“最近Gartner的‘2014年全球云安全服务市场趋势’报告,就暴露出了许多安全问题,说明在智能终端和大数据应用的中间环节上,目前的云在安全方面的表现仍然难以让人满意。”

万熠指出,不少用户目前对云计算平台安全的认知存在误区,其中偏差最大的是“安全域”和“虚拟化隔离”。当一台具有强大硬件资源的服务器代替了原有的几十台物理机之后,虚拟机上的应用可能属于不同业务甚至是不同公司,所以我们不可能再将其规范在一个安全域内。此时纯粹工作在硬件层面的安全设备已经形同虚设,因为它们根本无法识别虚拟网络、虚拟机之间通讯的恶意流量。

“为了保障云安全,WatchGuard提出了3条生存安全法则,即‘识别’、‘全面’和‘以云治云’。针对‘识别’法则,WatchGuard推出了XTMv和XCSv,可帮助企业在云计算平台实现可视化,在管控虚拟基础设备之间内部流量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安全管理人员监控相同主机和集群上运行的虚拟主机之间的数据流。‘全面’法则是指构建云环境的整体安全。除了在动态数据中心共享网络系统中,使用XTMv和XCSv实现内容过滤、信息加密、VPN访问控制和数据防泄漏功能外,在终端接入方面也可通过WatchGuard的AP产品及一体化安全解决方案保护BYOD用户的安全。至于‘以云治云’,则是让云安全和大数据技术发挥功效,在威胁到达企业网络之前就识别和阻断攻击。”万熠介绍说。

红帽

云计算已进入发展拐点

作为OpenStack开源云计算平台目前业界最大生态系统的搭建者,红帽不仅支持者众,其提供的认证更是被合作伙伴视为一种荣耀。在红帽大中华区总裁张先民博士看来,开源是OpenStack最突出的优势:“云计算已经从市场炒作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全世界都在说云,但能够较好体现云优点的,还是类似亚马逊AWS这样的开源平台。这些开源平台操作系统的核心都是Linux。在云计算领域,红帽提供的是IT云基础设施这样的必需品,如果说做云计算是在挖金矿,那么红帽就是提供挖矿工具的。红帽在开源领域一直以来都是领导者,开源是我们的DNA。当云计算发展趋势转向开源时,对红帽是一个非常大的利好。”

“现在云计算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拐点,过去所有的IT新技术、新理念都源于大的IT厂商,但是现在许多新的想法和创意都是像亚马逊、阿里巴巴这种IT用户提出来的。这些IT用户在发展互联网的时候,用到了数以万计的服务器和大量IT技术,其规模甚至已经超越了传统IT厂商。然后他们发现这些产品和技术还可以提供给其他用户使用,并且按需付费。当其他企业看到开源云计算平台的成功典范,包括用非常廉价的架构也可以支撑‘双11’这样巨大的交易量的时候,也会更加乐意效仿。这也代表了一种时代潮流。为什么‘去IOE’能得到许多支持?因为IOE用久了容易被‘锁’住,而开源、开放的系统架构则可以避免这样的问题。”张博士表示,“另外IT行业变化非常快,过去的成功在新的环境可能会变成一种包袱。虽然中国接触IT产品和技术相对较晚,但是采用新技术反而比国外快,就是因为没有包袱。举例来说,美国的大型数据中心基本都已完成虚拟化,而中国还在经历这一过程,但是在新的想法包括商业模式等方面,尤其是采用开源技术的项目,中国反而要比美国更快。例如北京就是全球拥有OpenStack开发者最多的城市。”

蓝汛ChinaCache

云计算是大势所趋

“和传统IT产品相比,云计算从一开始就带着开放、共享的基因,能更高效地发挥资源效用,用户也可以像使用水电一样使用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只有这样的产品才能够适应未来多变的生存环境,因此未来云计算产品是大势所趋。”蓝汛ChinaCache首席技术官王江显然颇为看好云计算技术,“不过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安全威胁在云计算中同样存在,而且伴随着云计算特有的巨大规模和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与复杂性,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安全问题。蓝汛现在给很多企业云提供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内容分发网络)服务。因为云实际上就是数据中心,只是把资源虚拟化使其更容易被调动和使用,但实际上还是需要像CDN这样的服务来实现落地,包括防止宕机事故、缓解安全隐患等。”

据王江介绍,蓝ChinaCache作为云的基础服务供应商,一直在努力虚拟化和优化掌握的资源,同时也在不断增强整个云平台体系,对外提供公有云和私有云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可满足传统互联网、游戏、移动互联网、企业内部应用、电子商务等各类有云计算需求的客户,并且拥有计费模式灵活、分布式云节点、能与CDN无缝结合、系统稳定、I/O性能高、三方安全性能保障等诸多优势。

“云计算最关键的一点是‘云’和‘端’,最重要的是从‘云’的应用开始反向推‘云’的发展。蓝汛在全球拥有1.5万台服务器,拥有强大的云平台,并实现了对全国的覆盖。通过和蓝汛的云平台连接,很多企业不需要做很大的前期投入,不需要建立自己的网络,一下子就可以直接把应用和产品推给用户,还可以根据应用流量来付费。如果按照传统企业和传统IT的思维,这样迅捷的服务速度显然是难以想象的。”王江表示。

360

用户想要的就是我们想做的

云计算才刚刚在企业级市场落地,云存储就已经在个人和家庭市场普及,这显然要得益于移动互联的飞速发展以及诸多网盘厂商的大力推动。360云盘运营副总监吴斌指出:“以前人们用传统方式看电子书和听音乐,要把同样的内容存放在多个终端设备。但是如今360云盘可以整合所有内容,用户只需存在这一个地方就行。另外以前下载软件和应用,在每台设备上都要经过授权很麻烦,而现在多款设备都可以通过云端进行同步,非常方便。”

“过去基于空间小等心理因素,许多用户不太敢用网盘。如今360云盘提供了超大存储空间,让用户敢于放心去用。在客户端方面,手机卫士、安全卫士都是打通的。早在2013年9月,360手机卫士用户就已突破4亿。除了客户端优势,我们的PC和移动客户端操作像使用本地硬盘一样简单,用户体验相当好。在用户非常关心的安全方面,我们提供了5层安全防护,包括文件保险箱、文件共享群等都是非常独特的功能。”

说起阻碍云产品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吴斌认为目前数据上传下行的速度是硬伤,在国内三网无法互通、地域差异明显的现状下,用户访问和上传数据都受到了不小的制肘,因而难以获得满意的使用体验。“所以用户选择云产品,第一要选择大公司;第二要看公司经济实力;第三因为地域差异,各地的机房速度也不一样,用户可以测试哪个更适合自己;最后就是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去选择相应资源较多的云产品。”

“只要用户有需要的,觉得好的东西,360就会努力去做。不是先考虑怎么赚钱,而是怎么创新,怎么让用户体验更爽。用户如果觉得很方便,往往就会乐于购买360的其他产品。2014年除了无线路由和儿童卫士,360还会有更多的硬件接入云里面,速度方面也会通过优化的算法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另外4G的来临和网速的提升,也会有助于云的应用和普及。”吴斌强调。

浪潮

数据中心未来一定都是云模式

作为一家可以为云计算数据中心提供基础设施和完整解决方案的国内厂商,浪潮集团已经将服务器、存储、大数据作为了未来的战略方向,其服务客户目前以政府和大型企业为主。据浪潮集团系统软件总监、云计算产品研发部总经理张东介绍,除了在服务器、存储、云操作系统等基础设施领域有着长时间的积淀之外,浪潮对于用户的了解也有着很好的基础,这也为浪潮赢得了许多用户的青睐。例如云计算的落地起步最早的是互联网领域,而百度新采购的服务器中数量最多的就是浪潮。

谈到用户对云的需求和应用,张东认为:“随着云的不断发展,其应用也越分越细致,这也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譬如个人用户目前云存储的应用就比较广泛,而对企业来讲,虽然可以看到向前发展的趋势是有,但是在落地环节还是有很大问题的。许多应用都没有从最初级的网站托管、邮件托管、IDC托管中脱离出来,导致用户的数量虽然增多了,但是应用种类其实还是原来那些。至于大型企业和政府机关,目前还不敢把一些关键业务和应用放在公有云上。”

“云计算是IT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大家在谈新的架构和业务时,也都在谈云计算和大数据。在我自己看来,数据中心不管原来是跑什么业务,未来一定都是云计算模式。老的模式也会逐步向云计算发展。所以预计在2014年,云计算的产品和技术都会有快速的增长。”张东表示,“就浪潮来讲,我们的云服务器、云存储、云数据中心软件和大数据,都会有新的产品出来,而且更加贴近互联网应用的需求。大数据方面,今年我们听到了很多的概念和各种理念,明年会看到很多应用逐渐落地。浪潮重点强调的是跟ISV独立软件开发商密切合作,针对教育、金融等各行各业的用户提供更加全面完善的整体解决方案。”

英特尔

创新IT实现商业价值

“自从云计算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英特尔看到有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企业机构开始走向云,包括大数据在云里面的应用也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热点。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云是一个非常快的市场,对于大数据存储、管理以及分析方面的市场需求也出现了迅速增长。”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行业合作与解决方案部中国区总监凌琦表示。

凌琦介绍说,在推动云计算落地的过程中,英特尔参与了很多的云计算国际论坛,跟国内主要的云计算基地以及政府推动的云计算项目都建立了紧密联系,在云的分析工具方面也做了很多投入,包括其软件部、数据中心产品部等部门,都跟业界主要的软件厂商以及最终用户开展了密切合作。除了在教育、医疗等行业持续推动云的落地和普及之外,英特尔还在和许多OEM、ODM厂商及ISV独立开发商合作,研究如何使平板电脑和已有的基于PC、云计算以及长期积累下来的应用程序实现无缝衔接。IDC 2013年调研数据显示,2013年度全球平板电脑销量将达到2.274亿台,到2017年预计可达到4.07亿台。其中商用市场所占比例将由2013年的13%上升到2017年的20%。预计2014~2015年,商用平板电脑采购量渗透率将达到38%,而其中20%为解决方案应用。

“最早平板电脑是作为消费类产品在使用,但是如今商用平板电脑已经嵌入到整个IT系统。除了刚才提到的教育、医疗行业之外,在金融、零售、物流、政府、执法以及公共服务等众多行业应用领域,商用平板电脑的应用也已经百花齐放。这些平板电脑和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以及后台的云计算体系架构基础设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无缝的服务体系和IT支撑体系。”凌琦说道,“最近召开的英特尔商用平板行业解决方案论坛,也通过行业专家的深入洞察、优秀IT企业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展示、行业用户的移动信息化经验分享,为企业进一步通过创新IT技术实现商业价值和转型变革提供了经验借鉴。”

联想

以更好体验赢得客户认可

谈起云计算的优点,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大客户事业部总经理童夫尧认为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计算资源的按需分配,所有的计算资源都是从虚拟化的计算资源池里面拉取,不受本地性能的制约;二是跨平台通用性,可以实现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的全平台接入,凭借用户ID可以在不同设备间同步信息;三是高可用性,云计算中心大多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四是节省开支,相比单独采购终端设备,运用云计算来分配计算力到终端设备上面可以显著节省开支。不管是企业还是家庭用户,这4点好处都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童夫尧同时也指出,目前中国本土的商用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经验积累不足,不止比国外起步晚,运营、维护效率等“软”实力差距也很大;另外云计算/数据中心是一个整体系统,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短板,不论是高速网络还是IT基础架构,抑或是机房的能源散热等“硬”实力,都是对各家供应商的极大考验;最后,上马云计算/数据中心之后的使用习惯改变、业务迁移、员工培训等一系列问题,也是企业需要权衡的。

“作为全球领先的IT基础架构解决方案提供商,联想在云计算领域所扮演的角色,我认为就是努力为客户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好的方案,从咨询、部署、管理和运维4大环节,为各行业用户量身定制包括从前端智能终端、PC到后端服务器存储的全价值链产品和解决方案,与客户一起建好云、用好云、管好云,为企业业务支撑和数据运行保驾护航。”童夫尧表示,“联想的强项是做基础架构层面,包括在服务器虚拟化跟VMware合作;桌面虚拟化跟思杰合作;跟甲骨文、思科都有一系列解决方案。但我们最关注的还是客户体验。我们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好的体验和获得客户的认可。”

希捷

为大数据提供更经济的云存储

希捷科技全球副总裁暨中国区总裁孙丹认为,企业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型,核心是将IT整合为服务,即将计算资源分布在由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将数据和计算任务以服务的方式提供,企业则根据需要通过网络来获取服务。较传统IT产品而言,其优势集中表现为降低运营成本、帮助企业创新、提高企业效率等方面。针对家庭的云计算产品也就是所谓的“家庭云”,其设计理念和宗旨是希望在家庭的小范围空间内,通过互联网、综合局域网来实现协同的数据和资源存储、共享等功能。以希捷针对家庭的云产品智汇盒为例,其相对于传统IT产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更好的文件共享服务、拥有远程访问服务、可以集中备份多台PC和Mac上的视频、照片、音乐、文件等数据。

孙丹也指出云计算目前在我国尚处在初始阶段,很多基础设施仍不健全,特别是网络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无论是接入、IDC还是互联互通都差强人意。而云应用需要在高速网络上运行,否则很难发挥其优势。此外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也是阻碍当前中国云计算产业向前发展的瓶颈之一。

“随着云技术、移动互联网、开源、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人类正在大踏步迈入大数据时代,而使用大数据的痛处是TCO总体拥有成本。作为云计算TCO的核心硬件,硬盘成本占了云计算服务器投资的50%以上,而良好地使用硬盘可以大量节约TCO。”孙丹表示,“凭借在全球互联网基础架构及云计算市场积累的丰富经验,希捷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云服务提供商的业务需求和痛点,并提供了企业级固态硬盘、超能盘、Turbo固态混合型硬盘、海量盘、高效盘、Terascale扩容硬盘、便携式硬盘、无线硬盘、智汇盒家庭网络硬盘和商业级网络存储NAS系列等业界最为广泛认可的云存储产品组合。希捷最新推出的Kinetic开放存储平台也能够重新定义云存储基础设施,提供更简单经济的云架构。”

山石网科

为云基础架构提供安全保护

对于云计算的利与弊,山石网科行业市场部经理杜旭晖认为,云技术和产品支持更好的资源池化、按需资源配给、动态资源调度以及更好的稳定和可扩展性,可以更好地支持分布式大型计算,更快部署应用,降低总体成本,加快业务响应效率,同时个人用户也可以更方便地备份数据,并在多个终端设备上实现同步。

“不过在云环境下,数据所有者失去了对数据的直接控制,如果云服务提供商缺乏可信度,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会面临信任因素;其次云环境下的数据泄密问题,不同租户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分离问题,利用虚拟机迁移进行的攻击等安全因素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最后是政策标准因素,云安全目前尚未有统一标准,虽然也有厂商推出了相应的方案,但是缺乏权威的认证总是很难令人信服。”杜旭晖表示,“当前云安全的方案有3种。第一种是基于虚拟机实现,好处在于贴近虚拟机运行能更好地保护业务,也不会造成额外流量,但缺点是过度占用资源,特别是大面积扫描时会降低业务效率,同时也无法解决虚拟操作系统底层的安全;第二种是在核心交换机使用硬件设备,并通过引流技术来实现安全。其优点是不会占用计算资源,并且对虚拟机操作系统底层也能起到保护作用,但缺点是会造成流量二次经过核心交换。如果没有高性能支撑,依然会影响业务系统的运行效率;第三种是虚拟机操作系统提供的安全方案,但为了保障操作系统的稳定性,这种方案的功能不会太复杂。”

杜旭晖指出,山石网科为此提出了vDSA解决方案,能够为云基础架构提供有效安全保护。vDSA体系包含虚拟控制平面、虚拟安全资源池、虚拟安全触角等3个主要组成部分,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近身防护、更好的集成性、更灵活的伸缩性、更好的扩展性等优势,并且已经为苏州工业园、青岛市政府等基于私有云架构的数据中心提供了保护。

西部数据

云计算引领中国IT行业增长

“现在人们使用的终端,已经开始从传统的PC终端向移动终端转化。移动终端相比传统终端在计算和存储能力方面都有限,因此未来会更多地依赖于云计算产品和服务。”西部数据香港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业务发展经理俞稚鸥指出,“如果能够打消用户对于网络基础建设和信息保密的疑虑,云计算在中国的普及速度还将大大加快。”

俞稚鸥认为,云计算是一项很好的技术,越来越多的客户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方面,也希望有专门针对云计算应用而设计的产品和方案。为此西部数据正专注于数据中心存储应用的细分市场,帮助用户选择正确的存储产品和方案,包括为数据中心提供企业级产品解决方案,例如针对云计算数据中心应用推出的WD Se系列海量企业级硬盘。该系列硬盘集高性价比与强大性能于一身,可满足大量增长的半结构化数据的需求,而这些数据正在加速各种规模数据中心的扩张。最高容量达到4TB的WD Se可帮助用户轻松应对在多硬盘位设备中的数据增长需求,无需向企业级产品的特性妥协。

“目前西部数据和Google、百度等都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我们可以为这些企业提供正确的架构、正确的硬盘技术以及相关的应用需求,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开发产品,满足客户需求,并确保客户数据安全。”俞稚鸥向记者透露,“如今云计算在中国市场已经成为IT行业内增长最快的部分。2014年,西部数据会继续作为云计算数据中心基础部件的主要提供商,针对不同行业客户不同类型的应用,提供更加全面的企业级产品和解决方案。西部数据和很多大型网络服务公司都有合作,同时也向个人提供云存储设备,并有两种应用方式。个人云存储硬盘是新生的事物,西部数据也很重视这一用户群体,希望通过最新的技术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同时,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云巢科技

云让计算无所不在

“传统IT产品要建立人与计算设备的1:N关系,即一个人拥有多种IT设备,包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每种设备具有不同的计算和存储能力,且运行不同的操作系统和软件。这就会造成资源和数据分散,且应用环境碎片化。”北京云巢动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涛说道,“云计算能做到将计算、存储、操作系统和应用,通过虚拟化技术全部在云端统一,并且与终端设备建立N:N关系,即任何人都可以从终端设备随时随地随需通过网络获取个性化的计算、存储和应用。这有助于实现计算的终极目标‘普适计算’,即无所不在的终端,无所不在的网络,无所不在的计算。”

周涛介绍说,云巢科技创新性地提出了以超低成本的虚拟PC颠覆传统商用PC,让任意数量的用户在网络上随时随地通过终端设备随需享受个性化的计算和存储服务,真正实现云计算时代的个人计算革命。其研发的全国产化的、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桌面云核心软件、系统和解决方案,不仅打破了少数几家国外大型IT企业的垄断局面,而且成本低廉,部署和管理简单,使用体验也比PC更好。

用户认知度低、对安全和网络能力缺乏信任、服务提供商在实力与创新方面有所欠缺,被周涛认为是云计算在国内的发展瓶颈。不过他也表示,云计算产品在安全方面其实比人们想像的好很多。以云巢桌面云为例,其将PC主机集中在IDC机房里虚拟化,只将PC使用体验以加密图像方式传输到用户终端,这样数据能得到冗余保护和备份,在网络和终端都没有任何驻留,还可以轻松管控闪存盘、移动硬盘等的访问权限,远比传统PC安全可靠。

周涛还透露,2014年,云巢科技计划将虚拟PC推广到2万家企业和100万个企业用户,形成云巢桌面云生态圈,同时与各地网络运营商、ISP和IDC合作,大力推广广域网环境下的PC-as-a-Service(PC即服务)模式,加速企业和用户从传统PC向虚拟PC和云PC的转变。

尾声

通过以上各位IT专家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云计算的特性、优点、不足以及各家IT厂商在云计算产业链中扮演的角色都有了一个初步了解。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我们不妨将电气时代与云计算时代做个比较。

当年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泡的同时,还发明了电流表、发电机,也就是一套完整的供电系统。按照爱迪生当时的预想,每家想要用电灯泡的企业或个人都必须自建一个小型发电厂。然而英萨尔却提出,应该抛弃大量低效率的私人电厂,建设效率更高的公共电网。这样用户再也不用购买巨大笨重的发电机,只需通过一根电线就能用上经济实惠的电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