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2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神经生物学综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作为一位青年教师,首先要树立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摆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克服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不能“选边站”,既要搞好教学又要搞好科研,只有两者形成良性循环,才能保证人才沿着正确方向发展[1]。在授课时,笔者深刻体会到学生爱听、听得懂的内容正是自己包括我科室其他同事研究的内容,所以才能讲得更亲切生动,才更能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热情。
2在老教师“传帮带”下自觉学习,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作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年轻教师,笔者有幸得到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授的指导,受益匪浅。2012年,85岁高龄的陈宜张院士身体力行,全程为我校八年制学生讲授医学神经生物学课程。笔者作为科室教学秘书,有幸全程旁听了大师的授课。老教授翔实丰富的授课内容、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大胆挑战前人的探索精神,是我们年轻教员学习的榜样。他用生动事例诠释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探求真理的态度,以科学史为主线,结合自身,介绍了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他亲自制作的所有授课幻灯片都体现出清晰简练的风格,反映了他务求实效的一贯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古人所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听听其他学科优秀教员的授课,同样是提高授课水平的捷径。此外,校督导专家组在每次听课后给予的中肯建议及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后的反馈[2]都能让授课者及时了解授课中的缺陷和不足,不断提高授课水平。
3根据不同专业背景,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目前我校对临床医学、麻醉、生物技术、心理专业的学生在第二学年开设神经生物学课程。如何让学生“既吃得饱又吃得好”呢?我们的体会是根据学校新版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专业定位来选取内容。第二学年学生已有解剖、生理、生化知识的积累,而神经生物学作为交叉学科,课堂讲授的知识容易与学生已有知识重复。讲授知识过浅,容易导致“炒冷饭”,使学生滋生轻视思想;讲授过深,容易使学生滋生厌学情绪。所以要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和适宜深度讲授知识。如在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根据需要拓展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的内容。对临床和麻醉专业学生授课时,注意从临床出发去认识一些相关的疾病;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则注重科研思维的培养,增加新观点、新技术的介绍;对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适当增加大脑高级功能包括情感和精神类疾病的知识及研究进展的介绍。此外,对长学制小班学生,采用专题讨论形式的PBL教学,并采用撰写综述和现场答辩的考核形式,不拘泥于课堂所授内容,鼓励学生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4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优点,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
近年来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度,通过师生双向选择,教研室对少数有兴趣、有热情、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并安排JournalClub,从本科室研究方向出发,拓展课堂所学知识。如联系神经肽的发现和相关知识,讲解本科室开展的神经肽放射免疫实验;联系神经投射通路,讲解和演示组织化学实验和荧光成像;结合我校神经行为学开放实验室的特色,并联系认知和情感障碍相关知识,介绍和开展动物行为学实验。经过几年摸索和努力,我科室先后有多位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在我校创新技能大赛中获奖。
5及时总结与改进课堂教学工作
这学期我科室采用新编教材授课,令人欣慰的是,根据全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来看,临床、麻醉、心理专业的大部分学生都对我科室教员的授课持赞同和肯定的态度,但同时问卷中也暴露出以下一些新的问题。(1)少数学生对于不同授课教员的教学风格较难适应,可能影响授课效果。针对这一问题,下一步可加强集体备课,协调各位教员的授课内容,做到讲透神经科学的重要知识点,不重复也不遗漏,并尽可能统一风格。(2)有的学生反映讲授内容偏深、偏重研究进展、基础知识铺垫不够的问题。下一步将对相关知识加以铺垫、补充和完善,使学生既了解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动态,又能掌握神经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3)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信息量大,学生印象较为深刻[3],但过多或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容易混淆学生的学习重点[4],影响学生的理性思维。下一步将对课件内容加以精练,突出重难点。
参考文献:
[1]由振东,王雪琦,曹莉,等.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与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10(2):39-41.
[2]刘冲,沈甫明,缪朝玉,等.青年教师药理学教学体会[J].药学教育,2010,26(3):46-48.
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的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障碍,其患病率可高达20%~60%。卒中后抑郁可严重损害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影响患者的预后情况,增加患者痴呆及自杀的风险,给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现将近10年关于卒中后抑郁的动物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
PSD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神经生物学、解剖学和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因素。在20世纪80年代,Robinson等就提出,脑内参与情感调节的5-HT能神经元和NE能胞于脑干,其轴突通过丘脑和基底节到达额叶皮质,脑卒中病变累及上述部位可影响5-HT能神经元和NE能神经元及其通路,导致两种递质水平降低而引起抑郁。Moller等利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间接估计了5-HT受体活性,研究发现在急性卒中后5-HT神经递质出现代谢的异常,尤其在边缘系统和中缝核5-HT代谢的显著下降,可能与抑郁的发生相关。临床上使用5-轻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缓解PSD的症状,进一步支持PSD与单胺类神经递质下降有关的观点。Terroni等根据MRI研究结果显示病灶影响边缘-皮质-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神经环,尤其是前额叶腹侧和背侧扣带回皮层、海马、杏仁核等易产生PSD,且以左侧为著,而这种情况未见于脑桥背部和小脑。说明前额叶背外侧皮质环路在情绪 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脑内该区域白质纤维连接的改变可能也会影响情绪调节过程。这与控制情感的神经环路主要分布在额颞叶、边缘系统和脑干腹部及其皮层下联系纤维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有学者认为,脑卒中"突如其来"的发生和其严重程度,使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变甚至丧失,导致患者心理应激障碍、心理平衡失调,由此对抑郁症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
2 卒中后抑郁动物模型的建立
有关卒中后抑郁的动物模型的建立,近年来国内文献报道多为复合模型即在卒中基础上结合相应应激刺激构建PSD模型。裘涛等[1]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后予以行为限制制作PSD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自发改变,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垂直运动得分、清洁动作次数与假手术组比较显著下降(P
3 针刺干预PSD大鼠的实验研究
卒中后抑郁患者不仅有精神障碍症状而且还存在肢体的活动障碍,采用体针治疗卒中后抑郁可以显著促进患者肢体的恢复,平衡患者脏腑的阴阳,调节患者气血的虚实。龚燕等[13]采用单侧颈总动脉不全结扎联合孤养和小剂量利血平皮下注射制备复合型PSD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组大鼠大脑海马区NE和5-HT含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糖水消耗量和脑内NE、DA含量均明显下降。电针能使PSD大鼠糖水消耗量和脑神经递质NE、DA含量明显增加。得到的结论是:电针治疗PSD大鼠的机制可能与提高其海马区5-HT和NE含量有关。孙培养等[14]选择通督调神针法干预卒中后抑郁大鼠。结果:造模完成时,模型组和针刺组蔗糖水饮用量、水平及垂直运动得分、血浆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均较正常组降低,Zea Langa神经行为学评分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4 中医药物干预PSD大鼠的实验研究
中医认为卒中后抑郁属于"中风"与"郁证"范畴,由于受到躯体病残的困扰,最终情绪抑郁。裘涛等[1]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后予以行为限制制作PS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涤痰开窍解郁组、氟西汀组,并设假手术组,采用RP-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大鼠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并观察大鼠自发改变。结果发现模型组大鼠行为能力下降(P
5 西医药物干预PSD大鼠的实验研究
PSD的西医药物治疗包括原发病、并发症和抑郁症的治疗。患者因需同时服用治疗脑卒中、高血压或其他并发症的药物,故在选择药物时,应选择相互作用小的药物,所以新型抗抑郁剂有一定优势,更适于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继发性抑郁的治疗。赵立波等采用CUMS结合孤养建立抑郁模型,MCAO术建立卒中模型PSD模型组和氟西汀组大鼠先建立卒中模型后建立抑郁模型,腹腔注射相应药物进行干预,连续给药21d后,用酶联免疫法和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给药后各组大鼠脑组织中5-HT,NE,NGF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抑郁模型组和PSD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5-HT,NE,NGF表达均明显降低(P
6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论述PSD发病的因素时各有侧重,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是由多种原因通过多种机制所致,与心身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一致,可能是神经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前,关于PSD的研究大多建立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制备的动物模型主要以缺血性卒中为主,但卒中的发病类型包括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关于出血性卒中后抑郁动物模型的制备相对较少,这方面的研究信息相对缺失。并且,一般情况下卒中后抑郁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等基础病,而这些在动物模型身上无法一一体现;同时,在动物实验造模、治疗、取材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一些轻微的误差,如取材的不完整性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以至于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其次,关于卒中后抑郁治疗方法颇多,有针灸、中医药物、西医药物等。脑卒中后抑郁属于"中风"与"郁证"范畴,运用中医药物治疗时,应综合分析患者实际病情,并概括患者分型,从而辩证论治。针灸疗法治疗卒中后抑郁一方面可以帮助患者残肢的功能恢复,间接有利于患者抑郁状态的改变,另一方面疏肝行气、调和阴阳,又起到直接改善患者情绪的作用。西医药物治疗PSD的治疗原则是早期、单一药物、综合、个体化、长期系统用药。目前运用较为广泛的是:三环类抗抑郁药、5-HT再摄取抑制剂、NE再摄取抑制剂等,但西医药物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因此,寻求PSD的发病机制以及制备理想的PSD模型,寻找治疗PSD有效的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和西医学技术的不断介入,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研究正从多层次、多角度不断深入。假以时日,肯定能提出卒中后抑郁的最佳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裘涛,陈眉,代建峰,等.脑卒中后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1):12-13.
主管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山医科大学;中国解剖学会;广东解剖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0770
国内刊号:44-1485/R
邮发代号:46-26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当前科学研究中不同学科的交叉已逐渐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并可能带来科学发展的新突破。学科交叉不仅推动了新兴学科的产生,而且也是获得原创性科学成果的重要途径。动物学(Zoology)是一门古老而又内容十分广博的基础学科。它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及发生发展的规律。人类性学(Human Sexology)是跨学科的,蕴含了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以及人类科学几个学科的范畴,是以性生物学、性医学、性心理学和性社会学学科为四大支柱所构建起来的一个复杂的、全面的和综合的体系。虽然现在对人类性学是否是一个真正的学科仍有争议,但这并不妨碍本文探讨动物学与人类性学的交叉。人类性学作为华中师范大学动物学硕士点的一个研究方向,与动物学学科在知识和内容上有很强的交叉渗透。
一、与动物生理学(Animal Physiology)的交叉渗透
人类性学与动物生理学的联系非常紧密。人类生殖系统功能,性器官系统与性反应都建立在动物生理学基础之上。从20世纪初直到20世纪80年代,黑西菲尔德(Hirschfeld)、弗洛伊德(Freud)及其追随者、霭理士(Ellis)、桑格(Sanger)、金西(Kinsey)、莱赫(Reich)以及马斯特斯和约翰逊(Masters & Johnson)等一大批学者,在倾向于“性”的自然学科属性的基础上,陆续繁荣了一个“性科学时代”。其中,巅峰之作的马斯特斯和约翰逊的人类性反应研究在人类生理学基础上于实验室里完成。同时,人类性学与神经生物学也有很深的渊源,现代性学发轫于19世纪末,1886年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司法精神病鉴定专家克拉夫特·埃宾出版了《性病态》一书,标志着现代性学的奠基。同时,现在的人类性反应研究也借助了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陶林等,2010)用先进的脑电ERP(Event Related Potential)代替了主观自述报告,为阐明性冲动的激活机制提供神经心理学依据。(朱洵等,2010)通过功能核磁共振成像(PET)的方法,得出了人类的群落结合方式不是典型的对偶结合的结论。作为与动物生理学相关的学科,内分泌学也推动了人类性学的发展。控制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性成熟,性周期等激素调节方面是人类性学的性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二、与发育生物学(Developmental Biology)的交叉渗透
人的生殖是人类发育的起始和目的之一。发育生物学主要研究生物个体发育中生命过程发展的机制。人类性学内容中的受孕、妊娠、分娩包含在发育生物学中。(李文京等,2010)综述的《性早熟发病相关因素的机制研究》归纳了性早熟遗传机制受Kisspeptin基因、LH受体、ER(雌激素受体)等调控。同时,发育生物学中的性腺分化和性别决定内容,将对于研究人类性别问题以及同性恋、易等都可能提供很好的参考。
三、与动物生态学(animal ecology)的交叉渗透
人类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类的性有很大的影响。动物也是一样,受到环境的影响很大,当然动物主要是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性生态学对于人类性学的学习研究以及解释人类性现象有很大借鉴作用。常常在大学校园里听到有人议论理工科学校的男女生比例,谈到理工科学校的女生有多幸福,有多少人追。人类的这点把戏在动物中早就有了。当然,费舍尔性比理论(Fisher’s Sex Ratio Theory)的出现并非用于解释人类恋爱的,它主要是用来解释雌雄两性对后代的投入的。但是,我们确实可以从很多动物生态学的理论机制中看到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子。再比如,动物的性选择和人类的择偶问题的关联。1871年,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性选择理论用来解释雄性优势和受精优势的进化、遗传和延续,同时也解释了第二性征的进化。虽然之后的研究表明,人类择偶受到文化、社会、心理、经济政治的影响很多,但在人类的择偶中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动物性选择中的交换机制、求偶夸耀等现象。动物的性选择,为人类择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四、与动物形态学(Animal Morphology)的交叉渗透
动物形态学是研究动物内外结构以及他们在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的科学。人类性学与动物形态学关系密切,研究动物器官构造以及其相互关系的解剖学是了解人类生殖系统结构的基础。同时,通过比较解剖学,可以比较动物与人类生殖器官系统的异同,从进化的角度认识人类的进化。
五、建议
学科交叉确实是一种历史现象,并非一蹴而就,值得深入探讨。笔者就学者的发展、科研角度以及外部支持等问题对学科交叉提出一些建议。
1.培养学者的跨学科背景,在学习与研究中放宽视野
在科学研究中,往往是那些复合型人才或者勤于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领域的研究者,最有希望取得重大的研究成果和突破性进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要努力学习钻研本专业,成为“自己领域的专家”,更要抱着一颗不断求知的心,努力涉及邻近的领域,成为一名复合型交叉人才。同时,应该不断完善自己,多阅读相关领域的书籍、参加相关领域学术会议和讲座,最好是能组成一个相关多学科的学习小组,让不同背景和专业的研究生能进行讨论交流,碰撞出学科交叉的火花。
2.开展跨学科研究,推动学科交叉发展
学科交叉不仅推动了新兴学科的产生,而且也是获得原创性科学成果的重要途径。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就是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渗透和协调发展,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生在研究中,应该就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归纳总结,在研究选题时,同样的不应该局限在本专业领域中,应该善于交叉学习,交流意见。
3.高校重视学科交叉研究,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
通过组织跨学科研究来推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与渗透,使得学科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不断产生新的生长点。因此,从管理者的层面来看,关键是为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提供工作平台,为推动学科交叉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制。现代化的教育要把培养复合型人才放在重要位置上,要设法营造有利于复合型人才成长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朱大保,孙悦.生命科学中的学科交叉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1997.
[2]薛澜.关于学科交叉问题的一些理论探讨[J].中国科学基金,1997.
[3]刘凌云,郑光妹.普通动物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创伤,之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局限于药物和物理治疗来改善运动功能缺陷,人们先后试用了手术吻合、手术减压、神经移植、大网膜移植、药物治疗、局部冷冻、物理康复、以及应用酶制剂来抑制和消除结缔组织瘢痕等多种方法治疗脊髓损伤,近年来的实验研究着眼于干细胞移植来逆转不利于SCI轴突功能恢复的病理过程,从而减少脊髓功能丧失并促进其功能恢复。
脊髓损伤修复的常用移植细胞
1骨髓基质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s,MSCs)
MSCs的干细胞相似特点和多方向分化潜能在最近几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MSCs的优点在于属于自体同源移植,容易获得和培养,通过髓内或静脉导入方法简单,移植途径有:(1)直接受损脊髓多靶点注射;(2)腰穿椎管内植入:将扩增的BMSCs移植于蛛网膜下腔,使之随脑脊液到达病变部位;(3)静脉移植:开放血脑屏障,将扩增的BMSCs静脉输入,使之通过血脑屏障到达病变部位。MSCs能够转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作为填充物填补损伤部位,定向再生为神经细胞锚靠周围组织完成上行下传功能的重建,移植时创造抑制胶质细胞再生、保护神经细胞胞体存活、促进自体神经细胞再生的微环境。但是需要克服细胞融合、转分化神经细胞形态属性缺失的问题。最近通过Luo Jian-dal大量的文献调研显示MSCs对运动性脊髓损伤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MSCs及其分化的神经胶质细胞含有促进神经再生的营养因子及其受体,有助于损伤的脑和脊髓组织的修复,抑制不利于神经再生的瘢痕形成。Wu等[1]发现,将MSCs植入损伤的大鼠脊髓内,通过增强组织修复可促进损伤脊髓的再生,同时与对照组相比空腔明显缩小。虽然移植后MSCs的数量逐渐减少,但不少治疗组动物仍显示明显的功能恢复。
2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cells,NSCs)
根据LiWe等[2]的研究显示,神经干细胞在脊髓损伤的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而神经干细胞是干细胞的一种,干细胞是指同时兼具自我更新能力和产生分化细胞能力的一类细胞,这类细胞可经培养进行不定期分化并产生特化细胞。依据分化潜能的大小,可将干细胞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全能干细胞,此类细胞具有分化为完整个体的能力,如胚胎干细胞(ES);二是多能干细胞,这类细胞具有分化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但不具备发育为完整个体的能力,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三是单能干细胞(也称专能干细胞),这类干细胞只能向一种类型或密切相关的两种类型的细胞分化,如神经干细胞。
NSCs是一种未分化、多潜能、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目前已经可以分离和体外培养NSCs使之分化为各种神经细胞。有研究从鼠脊髓内取出未成熟细胞经培养后,移植到脊髓损伤大鼠断裂的脊髓中,结果瘫痪鼠在2周后均能活动,有些甚至恢复了站立和行走能力,这一研究成果引起人们对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广泛兴趣。
最近,有人开始研究应用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SCI,并且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因修饰的NSCs不仅具有替代损失死亡的神经元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大量分泌各种神经营养因子以促进神经元的存活及轴突的再生。Blesch等应用神经营养因子NT23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入大鼠C3损伤SCI动物模型中,2周后发现相对于未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NT23基因修饰组可见高水平的NGF及BDNF的分泌,以及有大量的感觉神经投射形成,并且60%分化为神经元,3%分化为胶质细胞。当前,定向分化诱导是NSCs应用于临床的一个关键问题。现在体外或体内对干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细胞异质性很高,分化程度不一,不能保证植入的NSCs按预想的途径分化,影响了移植的效果。另外,NSC移植治疗SCI需克服一个特殊的问题,即脊髓的神经元有着较长的突起,植入的NSCs能否参与并形成功能性的神经回路都尚待研究。
综上所述,干细胞移植治疗SCI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需要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工程学及神经生物学等多学科的密切配合和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随着神经科学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SCI后继发性损伤的病理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今后的研究方向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由于单一细胞移植效果各有利弊,我们应该考虑联合移植几种细胞,或将细胞移植与其它方法联合应用。②通过转基因技术使移植细胞具有更多更有用的功能,加快NSC的定向诱导,分化及增殖的基因调控机制的研究,使之能尽快应用于临床。③设计良好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使之具有更有利于移植细胞的搭载和再生轴突的定向生长的生物性能。相信不久的将来,细胞移植会在SCI的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