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

篇1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1日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网上购物是一种新型的购物方式,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接受的较快,是网络购物的活跃分子,本文主要以驻保高校大学生网络购物的现状及影响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因素展开分析。

二、网络购物流程

以电子商务为中心,通过网络营销、商品采购、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安全支付、消费者等,形成网上购物的重要环节。

网上购物系统:

选择商品:消费者-销售网站-感兴趣的区域-将喜欢的商品加入购物车-比较同类商品和评价

成订单:给定各商品数量、确定送货地址、联系人、联系方式、收货时间

支付结算:在线支付,离线支付:货到付款,消费者-厂商-供应、配送单位-消费者。支付系统:电子钱包-认证中心-银行-商家-消费者。

配送中心:配送系统将商家订单中的送货信息统筹安排,生成送货单发给配送单位,由配送单位将商品发送给最终用户,完成购物。

三、大学生网络购物分析

(一)网络购物基本情况。从调查结果显示:网络购物的群体特征:98.1%的同学进行网络购物,其中网络购物的男生占30.8%,女生占67.3%;网络购物的年级u(大一)>u(大二)>u(大三),从调查结果来看,女生网络购物的热情高于男生,大一的同学初进大学对新鲜事物的渴望欲大于大二、大三的同学们。

网络购物选择的原因:网络购物的优点:u(省时省力)>u(可供选择的商品种类多)>u(价格便宜)>u(可以进行价格比较);促使网络购物的因素:u(“双十一”一类的购物节促销活动)>u(店家不定时推出的优惠短信或邮件的影响)>u(微博、电视等第三方平台的宣传)>u(其他)>u(为了满足满减活动进行凑单)。

网络购物的主要平台,如表1所示。淘宝是大学生网络购物的最主要平台,京东、唯品会、聚美优品是主要平台,这些平台各有自己的优点,大学生会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购物平台。(表1)

网络购物主要购买的商品,如表2所示。书籍(课外书、辅导书)、期刊、服装、鞋帽、零食、日用品(化妆品、洗衣液等)、数码音像制品(手机、电脑)、在线充值、网上购票、教育服务等,是大学生网购的主要商品,其中衣服占87.62%,鞋帽占59.05%,护肤品、食品类均占到30%以上。(表2)

从半年的消费额、购物次数及对产品价格的期望来看,大学生网络购物半年的消费总额主要集中在300~600之间,购物次数主要集中在6~12次,对价格的要求约为实体店的1/2到2/3。

(二)影响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因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电子商务发展越来越好,网上购物作为一种新型的购物方式,越来越流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通过调查显示影响大学生购物的因素主要有:价格79.5%,销量70.48%,好评率84.76%,客服的态度35.24%,是否包邮47.62%,是否有优惠券18.1%,店铺的级别20.95%,主图的美观度20%,与之合作的物流10.48%,品牌效应26.67%,下面从两个方面分析影响大学生购物的因素:

1、影响大学生购物的积极因素。通过调查结果显示,网上购物具有时效性、便利性、价格便宜、商品的多样性等优点,具体包括:(1)相对实体店网上产品新颖,实体店的款式少选择单一,网络购物可以去多个商店观看,产品上市及时、紧跟时代的潮流,有助于大学生有更多的选择;(2)网购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校期间没有更充裕的时间去逛街,而网购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在闲暇的时候通过手机便能解决对产品的需要,打开APP或者网页就能满足购物需求,方便快捷;(3)大学生网购还会考虑产品的价格,同样的商品网上的价格会比实体店便宜,而且可以在网上不同商店进行对比,通过客户的评价综合考虑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4)随着网上购物的不断发展,网上不仅可以买到生活必需品,而且可以买到实体店难以找到的东西,给生活带来了便利。网上产品日趋多样化,品牌多样化,无地域、无国界满足了对特殊商品的需求,促进大学生网上购物;(5)店铺的优惠政策,促销手段、优惠券或打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的购买。

2、影响大学生网络购物的消极因素。通过调查显示,网络购物也有一些消极作用,影响大学生网络购物,有以下几个方面:(1)产品的价格是影响大学生网络购物的主要因素,大学生作为消费者,无论从半年的购买次数,还是从半年的购买总额来看,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受到限制,影响大学生网络购物;(2)产品的质量、商家的信誉,影响大学生网络购物。产品的质量始终影响购物的重要因素,消费者希望在省时省力的同时收到质量好的商品,收到的商品不是商家所描述的,卖家与买家对产品所述差别较大,购买的商品没有预期的质量好,影响购物的积极性;(3)网络购物客服的态度,有些客服不能做到消费者至上,不及时回复信息,及时回复的态度也不好,良好的网络交流环境有待提高;(4)物流是影响网络购物的重要环节,有的物流不仅速度慢而且物流信息更新不及时,影响消费者购买的欲望。

大学生进行网络购物时会考虑产品的价格(是否有优惠券或打折)、销量、质量(品牌效应)、店铺的级别、好评率、客服的态度、是否包邮(运费险)、物流的速度(合作的物流公司)。

四、对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建议

针对大学生购物现状及影响大学生网络购物的因素对大学生网络购物提出以下建议:(1)商家可以就大学生对价格的敏感,制定专门面向大学生的产品,促进大学生的购买力,达到薄利多销的效果;(2)商家必须保证产品的质量,是促进购买力的重要保障;(3)提高购买环境,客服作为消费者了解商品的重要途径,应当提高客服的素质,有利于促进网络购物的发展;(4)提高物流的速度,保证运输过程产品的质量,能有效提高购买力。

通过上述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网络购物比较普及,而且购物平台种类较多,涉及到的产品种类较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大学生网上购物主要求其乐,获得对需求商品更加丰富的信息,便利性好,节约成本、时间,符合大学生的需求。同时,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大多数群居,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大学生热衷于微博、微信、手机APP等,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厂商的优惠活动。大多数大学生对价格的要求比较敏感,在各厂家促销的时候,网购次数和消费额比平常更多,购物行为更频繁。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一、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消费研究的现状

2012年5月至10月, 笔者对河北省秦皇岛市六所高校的部分大学生进行了网络消费情况问卷调查。在被调查的六所高校中,有重点院校、普通院校,专科院校和民办院校, 且均为专业设置比较全面的综合性院校, 是比较理想的区域组合;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 调查对象的专业覆盖面较广, 包括理工类、文史类、艺术类等方面的多个专业。同时, 在学历层次上,有本、专科各年级的学生,以及少量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作为参照。因此, 本次调查得到的数据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出河北省大学生的网络消费状况。笔者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开展了大学生网络消费情况问卷调查,此次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大学生网络消费情况进行调查,依托燕山大学,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省建材学院,河北省石油学院进行调研,共发出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1652份,有效调查问卷1652份,有效回收率为82.6%,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和总结,汇总得出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基本情况,进而分析当今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引导大学生理性网络消费,充分享受网络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基本现状

2.1网龄时间较长

近年来,人们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意识越来越强,对网络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网龄上表现得特别明显,网龄作为网民对上网时间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有着不低于2年的网龄, 超过4年的大学生网络消费者为62.8%,还有19.6%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就接触到了网络,4年以下的大学生居多, 网龄最长达5年的占11.3%。

2.2涉及网络的消费较高

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大学生消费的增长幅度也是非常的迅速。据调查表明,大学生在校的每个月总开支额从400元到1500元不等,平均月消费额为700 元左右。大学生网络消费也随之逐步增加, 由过偶尔上网到自己购买网络硬件设备在寝室上网。调查中,我们发现,受访者中有64.9%的大学生独自拥有自己的电脑,8.2%与他人共同拥有一台电脑;此外,有55.6%的大学生每月上网费低于50元, 23.7%网费在50元至100元之间,11.3% 网费在100元至200元之间,8.2%网费超过200元。

2.3依托网络平台消费

通过查找资料我们了解到大学生网络消费主要是通过B2C和C2C这两种方式。B2C是指商业企业对消费者的商务模式,企业直接通过网站把商品和服务售卖给消费者的方式;而C2C是通过网络中间商,消费者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买卖交易的方式。B2C的企业有当当网、亚马逊书店、京东商城等。C2C主要有淘宝网、易趣网和拍拍网等。

三、大学生网络消费现实困境

3.1大学生对网络的认知程度较低

通过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大学生对网络的了解和使用是浅层次和低水平的。调查中提问网络知识的来源,有53.6%受访者回答是上网实践得来的,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网络知识的欠缺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对网络的充分利用的能力,更主要的是限制了学生对网络的自我防护能力。还有38.1%回答为同学传授的,再就是10.3% 认为是老师教授的。

3.2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略有偏差

大部分大学生表示最希望从网络上获得的休闲娱乐、学习资料和与他人交流,但实际使用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学习活动的利用情况相对滞后,只有32.9%的学生才是首先用于学习的。

四、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引导对策

4.1培养大学生健康消费网络的观念

虽然大部分学生对网络利用的自我认知比较满意,但这反而显示出大学生网络消费中存在一些问题。大学生的网络消费不一定都是健康的理性的。为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网络消费观念的引导,做到对网络的合理使用。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网络消费课程、网络知识讲座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树立起正确的网络消费观。

4.2加强大学生网络知识教育

篇3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网络的普及,物流公司服务的不断提升,网购已成为一种新兴的购物方式。而作为最先接受新技术的群体,大学生在网络应用上较为熟练,网购也成为他们的选择。从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他们将是主宰未来网络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网购消费的重要群体,他们对未来网上购物的发展趋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在校大学生的网购现状,分析大学生的网购消费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1 大学生网购消费行为的调查分析

1.1 大学生网购的用户特征分析

对常州地区大学生进行调研,发现在被调查的232名大学生中男生网购的人数占男生总人数的79.2% ,女生网购的人数占女生总人数的73.4% 。男生对电脑的掌握程度要比女生好,并且由于恋爱、游戏等因素网购支出颇多;而女生喜欢逛购物网站,在网购上的花费也不少。并且,高年级学生网购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大一的学生。大一的学生刚进入大学,对网购还不够熟悉,而其他年级的大学生已有相对丰富的网购经验。

1.2 大学生网购参与度和消费状况分析

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接受并尝试这种消费方式。在对传统购物和网购的看法上,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特别倾向,超过一半的调查者选择网购视情况而定,说明网购只是大学生日常消费的辅助手段。

根据调查,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一般在600~1200元之间。这样的经济现状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的购买能力。51.4%的大学生平均每月的网购花费占到每月生活费的10%~40%,很少有大学生每月网购花费超过生活费的70%。可见,大部分大学生虽然网购,但在网购上花费的钱比较适中。

1.3 大学生网购消费选择偏好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网购时选购的商品类型的调查,可以了解大学生的网购消费偏好。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倾向于在网上购买服装类、礼品和书籍影音类产品。电子产品、化妆品等高档消费品由于真假难辨,大学生在购买时比较谨慎。可见,大学生的网购商品仍以生活必需品为主。

大学生网购时的网站选择也体现了他们的消费偏好。大学生网购时主要选择知名网站,价格、商品质量、交易安全性均是其参考因素。在各大网站购物时,大学生有自己的选择倾向,淘宝上一般是购买服装鞋帽类,当当网上主要是选购图书等学习资料,京东上主要侧重于3C类产品。

2 影响大学生网购消费行为的因素

2.1 外部因素

2.1.1 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是影响消费者需求和购买行为的最基本因素。网络文化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但由于网络的不确定性导致大学生对网络存在信任问题。另外,大学生所处的校园是个小社会,其消费行为难免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周围的大学生频繁的网购会促使许多没有网购经历的大学生尝试着接受这种新的购物方式。

2.1.2 品牌和口碑

在网购模式下,品牌和口碑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很明显。消费者根据品牌和口碑可以减少购买时的搜索成本和认知努力,降低购买风险。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大学生在网购时有明显的品牌意识,并且他们在购买时注重口碑。

2.1.3 价格

价格是刺激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原因。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选择网购的原因是网上商品的价格较实物店有所降低,物美价廉是大学生考虑购买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质量相当的情况下,价格越低,大学生的购买概率越高。

2.2 个人因素

2.2.1 个性心理

大学生是年轻的消费群体,在各方面都比较追求个性。大学生冲动、好奇心强,追求流行文化。网上商品丰富可供挑选,可以减少“撞衫”等现象,并且在创意品这方面实体店比较缺乏,因此大学生出于个性追求会选择网购。

2.2.2 生活水平

家庭富裕的大学生的生活水平较高,那么他们可用于网购的支配金额就会相对提高。如果大学生的生活水平比较高,他们会更多地购买生活必需品之外的其他产品或服务。大多数大学生由于经济原因在选择商品时注重物美价廉。

3 大学生网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根据调查发现,大学生在网购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商品质量问题和卖家诚信问题、支付方式的安全问题、不理性消费问题。据此,针对大学生、高校、网络运营商和政府提出建议如下:(1)对大学生来说,在网购时不仅要熟悉相应的过程,更要注意提高自身的安全保护意识。若收货不满意,应通过与店主协商和法律维权等方式保证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且,大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和经济水平理性消费。(2)各大高校在日常教育中应加强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传播,同时可以将网上代购和个体网店变得规范化和集中化,即建立校园网购平台。这不仅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对高校的实训建设也有推动作用。(3)现阶段的网络交易平台存在许多漏洞,导致网购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问题。网站经营者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不断完善网购平台,并进行具体的市场细分,开拓大学生这片市场,制定差异化销售模式,最大程度调动大学生的消费积极性。(4)目前,虽然政府一直在推进网络交易的发展,但是政府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并不明显,网站仍然充当着执行者和监督者的双重角色。政府应完善网络立法,规范网络交易行为,营造良好、公平的交易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海懿.从大学生网购中分析高校学生的消费特征与问题[J]改革与开放,2011(6).

[2] 吕静,吕会宁.我国网络购物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西安:陕西农业科学,2007.

[3] 郑秀福.大学生网购消费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大连海事大学,2012.

[4] 肖风桢.大学生网络购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

篇4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消费逐渐成为大家的主要消费方式,同时各种网络团购形式也在当下应运而生。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于2013年1月15日在北京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其中,网络团购用户数量增长至8327万,同时使用率提升2.2%-14.8%。网络团购用户全年增长28.8%,仍旧保持相对较高的用户增长率。

一、大学生网络团购的发展现状

本文以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整群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600份,回收554份,有效问卷550份,有效率达91.67%,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网络团购行为明显。

1.大学生网络团购经历调查。调查发现,有432名被调查者进行过团购,占调查样本的72%。关于网络频率方面,32.1%被调查对象选择“平均每周一次”,平均每月1次则占51.2%。可见大学生网络团购行为普遍,且网购行为频率较高。

2.大学生网络团购的原因分析。被调查的550名大学生中,网络团购产品价格相对便宜,方便省时快捷,款式全且新颖成为大学生选择网络团购的三点主要原因。其中3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网络团购价格便宜,25%的大学生认为团购方便,13%则认为团购样式新颖且齐全。由于本次调查选取三所高校在高校园区,不在市区,所以网络团购让他们有了更多选择。

3.网络团购平台及消费内容调查。随着团购市场的逐渐成熟,其平台也逐日多样化。而“美团网”、“糯米网”“手拉手网”成为大学生网络团购的主要网站,分别占21%,18%,12%。“大众点评网”、“聚划算”也是大学生喜欢并涉及的网络团购网站。

而在问及网络团购产品时,“服饰”“电子产品”“生活用品”占有比例最多,合计高达63%,其中女生选择“服饰”相对男生多。“酒店”“摄影”“旅游”则相对较少。

4.大学生网络团购消费能力调查分析。在学期平均网络团购金额调查方面,38.1%的大学生选择“在2000元以上”,43.2%则回答是“在2000-1000元之间”,而只有不到15%的学生是在1000元以下。在问及平均每宗网络团购所消费金额方面,51.2%的学生回答是“100元一下”,32.1%的大学生选择“200-100之间”,只有11.3%选择“500元以上”。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网络团购普遍且频率较高,价格低廉,选择支付方式便捷,同时消费产品比较集中。

二、网络团购营销策略分析

1.大学生网络团购市场分析。(1)学生网络团购市场潜力大且较为稳定。据不完全统计,在校大学生有将近3000万人,加之近年来国内大学不断扩招,其比率达7.35%,而在15%的学生网络团购比例中,大学生占了74%。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消费群体网龄较长,信息资源普及,因此不管现在还是未来,大学生市场开发潜力都非常大,可以形成强大的购买力,这为网络团购消费的发展奠定了量的基础,有利于深入拓展网络团购市场。(2)大学生好尝试易接纳新事物。新一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并且比较潮,喜欢追求和尝试新鲜事物,对网络消费等新型模式接受力也比较快;另外他们素质、文化层次较高,有许多共同爱好及消费倾向,容易形成团体,这有利于形成某一潮流,比如网络团购风波。(3)大学生支付力较高。在已有的调查数据中,我们会发现大学生平均每个月消费水平维持在1000元左右,其来源主要有父母支持、勤工助学、学校奖助学金等,其中大部分来自父母给予。并且随着独生子女队伍越来越庞大,家庭趋于小型化,父母给予孩子的生活消费尺度也在一定程度有所提高,大学生支付力普遍也有所提高。

2.针对大学生群体网络团购的营销策略。(1)合理价格战略。相比已经工作且有经济能力的社会工作人,大学生虽有父母经济来源,但是毕竟未经济独立,其经济能力还是有限,所以大部分大学生对产品价格还是有一定敏感度,喜欢折扣或促销。针对这一现象,商场不妨在一定时间和情况下,需采取合理的折扣策略亦或直接低价等方式,吸引大学生消费,以提高自身市场占有率。当然针对网络团购特征,商家不妨也可以打造合适的团购项目比如:餐饮、团体旅游、女生的美容美发等,并且要实现区域化同城化本土化,这有利于经济模式的拓展,同时可以让团体学生集群性的感受到便利与实惠。(2)提供个性化商品与个性化服务。大学生群体有其明显特征,喜新好变化,并且有明显的个性。商家应该深入研究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前提下,根据所得特征情况,研究市场特点,并提高与之相适应的商品与服务,以满足大学生消费需求,同时促进大学生进一步消费。(3)建立以大学城为主体的目标市场。目前,在中国多个城市都形成了以多所高校为中心的大学城,学生人数众多,同时也有因远离市区而带来的消费布便利的特征。以作者所在的城市温州为例子,在茶山高教园区就有温州医科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温州大学三所学校的大学生,在大学城有完整的购物区和消费区,但是还是远离市区购物中心,所以一些学生反映不便利。因此,可以根据每一大学城特征形成相应的营销策略,以满足大学生消费,同时给自己带来经济利益和拓宽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岳树玲.关于大学生网购行为的调查研究[J].调查报告,2012,8.

篇5

一、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学者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特点、生存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德育策略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网络生活特点研究。以往研究大多从以下四个方面考察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特点:1.年龄、性别、时间等基本情况特点;2.网络生活的内容和结构;3.网络生活的动机、情感和态度;4.其他特点。

第二,大学生具体网络行为研究。综合以往关于大学生具体网络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网络交往、网络学习、网络消费、网络参政、网络游戏等方面,考察大学生具体网络行为的基本情况、具体内容、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等。例如:武昭阳(2012)对大学生网络交往中的角色迷失、网络沉溺、情感放纵和内在攻击性四个方面的存在问题、成因和对策进行了研究。温佳豪、张敏(2012)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内涵及特点进行研究。蔡少辉(2013)对大学生网络阅读动机和行为特点及其与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第三,网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以往关于网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1.宏观方面: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探讨网络生活对于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综合素质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例如:王娟等(2009)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分析了网络文化对于青少年能力开发和个性发展以及对于人际交往、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负面影响。2.微观方面:通过实证研究对大学生的具体网络生活特点和行为与身心健康指标或者变量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从微观的角度对其影响进行量化分析。例如:王炜炜(2012)的研究表明:网龄、平均每周上网次数和时间、上网目的、主要使用的网络功能、网络行为依赖程度与心理健康指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具有显著的预测力。

第四,大学生网络德育策略研究。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开展的教育对策研究,主要分为积极引导和消极矫正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者从积极的角度根据网络特点,发挥网络优势功能,以网络媒介为平台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交流、素质提升、潜能开发等积极网络行为,培养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探索网络思政教育引导模式;另一方面,研究者从消极角度针对网络沉溺(成瘾)、网络道德缺失、价值观偏离等问题进行矫正对策研究,帮助大学生摆脱网络生活对其身心健康带来的消极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国内研究评价和展望

第一,关于网络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分析还处于较浅层面的探讨,未能挖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深层心理机制,并且大多研究仅考虑了网络环境内的因素对个体的影响,缺乏将社会、家庭、文化等外界因素与网络环境融合进行联动研究,在这些方面还需要更进一步研究。

篇6

 

一、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现状

网络信息消费的出现迎合了大学生时尚、前卫、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其优势让大学生对网络消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渐成为他们的消费新理念。经对内蒙古师范大学在校200名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运用比较、综合、归纳等方法对获得数据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有如下消费特点:

 

(一)网络信息消费比例大

1.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人数比例大。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因其年龄、知识水平和好奇心等心理等多方面原因有更多机会接触网络,在调查中98.74%的学生利用网络信息,100%的学生拥有电脑、手机、touch等其中任意一款上网工具。据中国统计年鉴,我国截至2012年底,在校大学生人数达2308.5万人,我国大学生作为网络信息消费主体占全国网民人数约为24.43%。由此可见,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进行信息消费的重要手段,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货币支出比例相对大,计费方式对其消费行为影响较大。在调查的200名学生中,每月网络信息消费额集中在50—80元,约占总人数的54.32%,加上获取上网终端的费用,网络信息消费货币支出占生活总支出的32.33%。其中,以流量计费使得大学生自觉减少耗流量大的图片、视频等消费,而包月或包年计费的方式则对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行为的约束力极小。

 

3.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时间支出比例大。在校大学生每天网络信息消费时间为3-5小时者52.29%,平均每天上网2-3次者占48.76%,平均每次上网2-4小时者居多,占63.22%,39.44%大学生有逃课上网经历。

 

(二)网络信息消费内容具有多样性

根据网络信息消费目的将网络信息消费产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以信息获取为目的的消费,例如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等;第二部分是以商务交易为目的的消费,包括网络炒股、网上银行、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等;第三部分是以沟通交流目的的消费,例如电子邮件、论坛、社交网站、微博、博客等;第四部分是以娱乐休闲为目的的消费,主要有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音频等。据调查问卷统计,在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内容多样,四大网络信息消费67.66%都有涉猎,80.25%的大学生内容为3种以上,其中以获取专业信息为主的仅占10.33%。

 

(三)网络信息消费结构具有差异性

1.网络信息消费产品结构具有性别差异性。如图1、2所示,男生和女生网络信息消费产品结构有差别,其中女生网络沟通交流占63.54%,男生玩游戏的占玩游戏总人数的70.88%; 65.45%有商务交流经验,其中网购女生占 80.52%,炒股男生占炒股人数的89.34%;另外,在调查中发现,登陆过不健康网站的占34.40%,男生占到87.04%。

 

2.网络信息消费产品结构具有年级差异性。随着年级递增,信息获取重要性逐渐凸显,网络信息消费中信息获取的比例增大,娱乐休闲时间耗费相对减少,商务交流随着对网络消费的熟悉先增后减,沟通交流所占比例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具体如图3所示。

 

(四)网络信息消费保障水平低

大学生的网络信息消费保障措施不健全,信息污染严重,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网络信息消费群体,社会经验不足,辨别信息真伪能力有限,对我国信息消费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调查显示, 23.54% 的学生不了解任何与信息消费相关的法律知识,24.75%的学生有过网络信息消费受骗经历。其中只有8.92%学生选择想方设法坚决维护自己的权益,形成网络信息消费保障的低水平。

 

(五)网络信息消费付费方式多元化

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中现金消费比例明显下降仅为 36.94%,相应的使用网银、支付宝、财付通、信用卡等任何一种网络支付方式的占到82.36%。除此之外,各大网站为吸引网友长期浏览通过设置做任务获得本网站虚拟货币来换取信息,如豆丁网下载所用的豆元、百度用的积分、考研网用的k币等等。

 

二、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也有了很大改观,网络信息消费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也越来越普遍的进入到人们的消费领域。大学生群体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成为了网络信息消费的主力军。大学生在学校期间,为了满足自身和生存发展的需求,对日益成为生活必须的网络有很深的依赖,依托网络进行的信息消费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平台,其共享性和开放性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索引和存储信息,加之没有完善的质量监控机制,这些信息良莠不齐,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不良信息、无用信息,从而形成一个繁杂、混乱的信息世界,极不利于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过程。

 

(一)互联网凭借其信息提供的全面性、及时性和便捷性,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的时间和周期,日渐成为“信息寡头”。大学生对信息需求旺盛,对网络信息消费的依赖程度高,但消费意识不成熟,辨别信息能力不够,易受“网络海洛因”的侵蚀,导致消费质量不高。

 

(二)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数量大,时间支出和货币支出大,对应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高,大大压缩学习、正常人际交往和社会实际的时间,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网络信息消费以其多样性和丰富性吸引着广大消费者,大学生是对新鲜事物敏感且乐于尝鲜的群体,网络的诞生应用正好满足他们的需求。但网络信息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消费结构层次化,大学生面对这些不同层次的消费结构,缺乏正确理性的判断,感性的随着自身的喜好选择,消费意识不明确,消费动机不强,消遣性消费比例大,极不利于建立健康合理的消费观。

 

(四)网络是一个开放的、虚拟的系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人们少了束缚,根据自我需要,随意行为,使得网络信息消费环境变得繁杂、紊乱,人际关系存在信任危机,而且相关法律滞后,消费保障水平低下,网络诈骗、网络陷阱多,24.75%大学生都有在网上受骗的经历,找不到合适的方式维权,大多采取自认倒霉

的态度,这样不仅伤害到大学生的消费情感,还严重影响网络信息消费的健康发展。

 

(五)网络消费离不开互联网,更需要终端设备的支撑。网络信息消费基础设施差,调查显示65.55%的大学生对学校网络消费环境不满意,72.32%学生认为校园网消费偏贵,网速慢且很不稳定。而网络消费网站页面多以图片、视频为主,在网速低时难以显示,消磨了消费者浏览消费网站的耐心,对促进学生网络消费十分不利。

 

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支出总体水平较“高”,用途广泛,对网络信息消费的依赖程度“高”,但辨别信息能力“差”,保障水平“低”,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从而形成了“两高一差一低”的畸形发展局面,总体消费水平低。由此可见,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提高其网络信息消费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提高大学生网络消费水平的对策

总体上看,大学生网络消费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效应,然而相应的消费意识、消费环境、消费保障都还很滞后,不适应日益高涨的网络消费水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关注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发展,正确引导其消费意识

1.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在校大学生应树立远大理想,明确的奋斗目标,增强网络信息消费目的性,提高网络信息消费的质量。大学生是相对单纯的群体,涉世未深,容易信任别人。很多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只是停留在浏览网页、聊天等浅层次应用上,缺乏必要的辨别能力。正确认识网络消费环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缩小“数字鸿沟”,自觉抵制“网络海洛因”侵蚀,合理运用网络信息资源,提高自身网络信息消费的素质。

 

2.运用宣传教育的手段加强对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行为的引导,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过渡教师教学方式,为从高中注入式学习到大学引导式学习提供一个缓冲期。部分学生因知识与信息理解消化需要而对网络过分依赖,需要老师在教学方式上提供一个适应期,然后真正过渡到通过网络信息消费,借鉴参考前人经验的前提下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3.增强大学生理财意识和时间意识,合理安排的网络消费支出和时间。区分好网络信息消费与正常学习、人际交往和社会实际的时间。

(二)优化网络消费消费环境,促进其健康发展

1.净化网络信息消费环境,为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提供良好的环境。面对现在网络信息量大、内容混乱等问题,大学生面对这样的消费坏境,无从适应,大部分大学生都有在网络信息消费过程中受骗的经历,从而对网络信息消费存在不信任感,不利于网络信息消费的健康发展。

 

2.优化个人网络信息消费结构,丰富网络信息消费形式,逐步降低电子信息产品消费的费用,将网络信息消费与现实良好结合。大学生收入来源单一,网络信息消费在生活开支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低价物优,形式多样,方便快捷,这些是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消费中比较注重的,满足这些条件网络信息消费市场才能在大学生人群中又快又好地发展壮大起来。

 

(三)加强网络消费保障,完善其合理体系

篇7

网络创业起步容易,但企业的后续的技术支持、资金跟进以及时间精力的投入使得网络创业者的持续发展受到影响。在创业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信用等级低,融资渠道不畅,缺乏资金支撑;缺乏稳定可靠的货源,经营方向难以明确和坚持;网络创业的基本技能和经营管理不足,缺乏有效的创业指导,家庭、学校、社会的支持力度不大,因此创业成功率不高。

二、大学生网路创业的发展对策

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现状和原因分析表明,网络创业是大学生开创事业、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但受个人因素和社会、家庭、学校等环境的影响较大。必须增强创业者的个人素质,优化创业支持体系,改善创业环境,才能推动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发展。

(一)素质决定出路:提升网络创业综合能力

1.深入市场调查,发掘并熟悉顾客需求和价值取向

网络给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的同时,也使客户具有更强的选择主动权。网络企业必须以独到的服务和低廉的价格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了解顾客喜好和价值取向,是大学生网络创业成功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创业者要提高市场的敏锐度和信息收集能力,不断发掘顾客需求和价值取向;通过市场调查,寻找发现稳定可靠的货源,排除低层次的同质竞争,赢取市场的优势地位。

2.加强全面学习,提高网络经营基本技能

网络经营的基本技能是网络创业的基础。大学生必须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丰富网络知识,才能在创业的过程中应对各种技术困难。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如果不及时更新知识和技能,就不能及时掌握先进技术来为自己的创业服务,不能把握经营发展的方向。同时网络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经验和知识积累,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保持企业的发展。

三、增强网络社交技能,积极建立网络交易信任感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决定了信任感对网络企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电子商务活动中,任何一点的失误或不足都可能导致网络客户的猜疑而终止交易活动。因此,大学生在网络创业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网络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快速建立与客户的信任感,形成良好口碑,让网民迅速知晓。

环境造就成功: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创业支持体系

(一)完善创业政策,形成政府支持

为了实现“创业带动就业”,我国制定政策、颁布法律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这些政策主要集中在简化审批手续、免费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及减免征税等方面,在经营领域、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等关系到大学生创业的关键问题上,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很多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扶持。此外,相关的配套措施不完善:目前除了教育、劳动保障、人事、公安系统外,其他系统如银行、保险、工商、司法、税务等系统都缺乏甚至没有相关的配套政策。很多优惠政策的限制条件和附加条件太多,手续复杂,大学生创业难以享受政策的优惠。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完善配套措施,真正实现对大学生创业者的支持。

(二)加强创业教育,形成学校支持

学校的创业类教育培训是大学生网络创业者获取网络创业所需知识技能的直接补充和选择,但高校创业教育特别是网络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这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目前学校创业教育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技巧、心理、政策等方面的指导或是举办创业教育讲座、举办创业计划比赛等基本层面上,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学校要培育和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增强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就必须从形式到内容对创业教育进行改进。首先,学校必须健全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明确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目标并调整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其次,强化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实践能力水平。第三,改进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实地考察、政策法规宣讲和成功经验交流等形式全方位进行创业教育。第四,设立社团和设立专门的创业基金,引导学生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路子,补充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最后,吸收不同学校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教育体系,整合不同类型高校间的创业教育资源,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活动、培训等资源共享,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

(三)争取创业理解,形成家庭支持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经历了由“计划分配”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变革,政策转变带来的思想转变异常艰难。传统的“重仕轻商”的思想使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在大学生毕业之后能进国家、事业单位过安稳的生活,普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主创业,特别是网络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阻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家庭。因此大学自主创业赢得家庭支持尤为重要。

父母应转变传统观念,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精神动力和物质支持。家长要正确认识网络创业的概念及意义,理解支持孩子进行网络创业;在生活中积极培育孩子的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孩子正确的网络应用观念,发展孩子的创新能力。家庭的物质支持表现在家庭能为大学生提供网络创业所需要的启动资金。大学生持续创业也需要家庭的经济支持,这样才能确保其创业的艰难过程中能够不愁生计。创业者如果能够获得家庭的支持,就能免去后顾之忧,增大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总之,大学生网络创业必须具备强烈的创业意识、过硬的专业技能、高超的管理能力以及较强的压力承受能力。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的支持之下,大学生网络创业者们必将能够在网络创业中开创出一番事业。

参考文献:

[1]杜朝东等.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2(3):77-78

[2]潘洪刚,吴吉义.中国网络创业的发展轨迹及趋势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110-114

[3]阮卓婧.大学生网络创业决策的风险行为研究――以在杭高校学生为例[J].现代物业,2012(2):23-25

篇8

一、研究背景

在校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消费群体,通过对我校大学生的消费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独特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分析他们在网络消费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为进一步为加强我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与对策。

二、大学生上网购物结构与规律的分析

伴随着电脑不断普及,上网购物这一快捷购物方式被很多人接受,高校的大学生作为对网络最为敏感人群,他们对上网购物更容易接受。

(一)大学生消费结构问卷的设计

1.调查目的

了解网络消费的学生在我校大学生之中有着多大比例,他们在进行上网购物会经常碰到哪些困难,他们又怎么样解决。分析其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引导我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调查内容

调查我校大学生选择网上购物的原因,网上购物是否已经成为他们首选的购物方式。有多少学生热衷于网上购物,网络消费的费用所占生活费的比例,他们是否被欺骗,和其他不愉快的事情,如何解决的。

3.调查研究方法

先用问卷了解当前大学生上网购物行为表现,再结合已有研究,我们确定问卷结构与框架,由此形成了大学生消费问卷的初始问卷。

(二)调查对象

本文抽样调查了264名大学生,实现直接校园访问调查,填写每个调查的问卷面对面调查。涉及4个专业,包括中专、大一、大二每个年级,摆脱小部分无效的样本,包括236份有效样本。

大部分大学生对上网购物的流程不是特别了解,非常了解占到29.55%,若能大大提高非常了解百分比,那他们对上网购物流程看法预计将会改变,有72.73%的大学生认为上网购物有点繁琐,他们同时有上网购物流程很繁琐可能,网站制作者如果能改善情况,为上网购物的人提供更加便利条件,则进行上网购物的大学生将会更多。上网买东西步骤太多太复杂的确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由上表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在选择支付方式时候,大多选择相对安全方式包括网上银行、支付宝、点卡等等。在被调查进行过上网购物88人当中,则有6人有过受骗的经历,由此可见,上网购物的可信度较低可以理解,但是不忽视传统购物中存在类似安全问题,可以说上网购物还是安全的。

三、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校大学生网络消费的调查得出结论,我校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着三大问题:

首先,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不平衡性,有着过度消费现象。很多学生在参与网络消费之后,对于网购中斑斓缤纷的网络商品没有控制力,再加上信用卡消费及分期付款消费等模式的泛滥,造成很多学生有着高额支出额过度消费,甚至出现网络消费资金高出现实生活资金几倍的现象。

第二,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着从众和盲目消费的心理。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大学生在网络中受各方面信息影响,如博客、微信、QQ信息等,这些信息载体成为网络商家宣传产品的媒介,再加上大学生属于追求潮流及新兴事物的年轻群体,很容易出现从众消费和盲目消费的想象,她们在网络消费中的浪费现象极其严重。

第三,大学生在网络消费中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大学生是消费群体中的年轻群体,其有着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单纯、自我保护意识较弱等特性;部分学生在网络消费出现被骗或身份被泄露的现象。

四、建议及对策

针对我校大学生网络消费所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加强对我校大学生的财商教育。广泛地通过各种渠道,比如讲座、课外实践等进行财商教育;教育我校学生学会如何理财、养成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第二,加强我校大学生精神文明教育。要立足素质教育,加强我校学生的精神文明修养。在平时的学生管理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提高我校大学生的文明素质;抵制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三,加强安全网络宣传教育。通过讲座、主题活动、板报等多种形式的宣传,使学生对网络中易出现的受骗现象进行重点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我鉴别能力,提供更多的校外实习机会,让学生在社会中锻炼自己。

参考文献:

[1]曹银忠.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D]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2012.

[2]王艳男.大学生网络购物决策风格与网络购物行为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3]冯蓓娜.大学生网络消费价值观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4.

[4]杨晓菊.大学生网上购物感知风险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2.

[5]黄佑聪.大学生网上消费认同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6]郭莉.网络条件下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江苏商论,2013.

[7]石军刚.大学生的网购问题[J].新闻爱好者,2014.

篇9

1.大学生网络创业的背景

首先,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顾客选择在网络上挑选自己喜爱的商品,同时也刺激了网店这种商业模式的蓬勃发展。大学生群体对网络比较熟悉,比较能接受网店这种新的商务模式,因此网络创业受到很多大学生的青睐。其次,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网络创业来缓解就业压力。再次,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他们并不拘泥于毕业后寻找一份稳定工作的单一就业方式,而是越来越多人选择通过自主创业来实现自身价值。

2.C2C网店成为大学生网络创业的主要模式

网络创业的模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大学生网络创业模式有:开创网店、创办网站、做网络自由职业者等。C2C网店因其诸多优势成了大学生网络创业的首选。第一,C2C网店投入成本低:只要你拥有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具备了网上开店的前提条件。对于缺少资金和商业经验的大学生,低投入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第二,开网店可自由支配时间:网店是一种全年不打烊的店铺,即使卖家不在线,买家也可以随时上网浏览并购买。在校大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兼职开网店,做到学习创业两不耽误。第三,网店受地域限制小:对比实体店选址的至关重要,网店只要选择一个适合的网络平台,无论经营什么商品,都不会受任何地域的限制。最后,风险极大降低也是目前众多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首选网上开店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网上开店成本低,只要控制得当,极少出现将多年的辛苦积蓄付之东流的经营状况。

3.大学生网络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网络创业是一种全新的创业模式,对于大学生无异于“摸着石头过河”,存在一些问题在所难免。笔者针对选修“C2C网店经营与创业”课程的学生做了调查,调查表明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一、创业意识不强。当代大学生自主、独立的意识较强,他们当中不乏胸怀创业梦想的人,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却较少。二、创业心理准备不足。大学生开网店很多是兴趣使然,在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前提下就匆匆上马,导致在经营过程中碰到问题难以应对。三、缺乏创业的知识和技能。网络创业需要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营销知识、网络技术知识、创业能力等。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还不成熟,致使大学生缺乏相应的创业技能训练,从而影响大学生成功创业。

二、大学生网络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C2C网店经营与创业”是一门创业指导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C2C电子商务技能,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加实战型的教学方法,并与学生实时交流分享开网店的体会和经验。

1.网络创业意识培养

网络创业意识是网络创业的精神支柱,也是大学生走向网络创业的重要动力。笔者调查了选修“C2C网店经营与创业”课程的学生,大部分学生虽有创业的意识,但只是停留在想法上,真正付诸实践的很少。全班135名学生,在选修该课程之前,已经开通并经营网店的只有3人。究其原因,有些学生是不知从何下手,有些则担心创业失败。针对这一现象,笔者用了一些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成功案例和自己两年多开网店的现身说法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让学生领悟“心动不如行动”的创业理念,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并对网络创业风险做了深度分析,鼓励初步创业的学生采取网店,应聘网店客服等比较保守,风险较小的方式开始自己的网络创业之旅。

2.网络创业心理素质

在“C2C网店经营与创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对学生做了一番创业心理测试,其中包括创业智商评测、创业类型评测、创业自信心评测。通过测试,学生能比较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认识自己是否具备创业的心理素质。大学生网络创业虽然不能过于畏手畏脚,但也要清楚认识创业的艰辛。创业者宁可事先将创业路上的各种困难想象的更为复杂、更为棘手一些,也比到时候手忙脚乱、手足无措的要好。创业前的心理准备,将为创业者的成功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3.网络创业知识结构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者采用实战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边学习边建立C2C网店。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网店逐步形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网络创业的信心。随着课程的学习,学生也同步开始了网店的实际经营,在经营过程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在完成该课程学习后,大部分同学都能自行经营维护网店,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10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10-0052-03

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信息作为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消费品,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信息消费已日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了加快推动信息消费持续稳定增长,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我国已将信息消费提升为国家战略,印发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互联网是现代社会经济系统中最具创新性的一个基础性设施,在信息传递时具有简便、快捷、信息新颖等优势,网络信息消费就变成当前的消费热点。

1 调查方案与数据收集

1.1 调查方案

网络信息消费是指在网络条件下消费者为满足自己的需求, 利用网络获取各种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一种高层次的信息消费活动,它在本质上属于精神消费[1]。大学生为了完成课程学习和开展科学研究,需要通过网络信息消费来满足其信息需求和求知欲望,促进自身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从而推动社会进步。而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完成是通过其具体的网络信息消费行为来实现的[2-4]。

1.2 数据收集

笔者在南通大学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南通大学大一到大四的本科生,问卷的发放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6份,回收率为95.3%,其中,有效问卷277份,有效回收率达92.3%,满足样本分析所需要的最小样本数。从被调查者的性别来看,男生128人,占46.2%;女生149人,占53.8%;从被调查者的年级来看,大一60人,占21.7%,大二55人,占19.9%,大三58人,占20.9%,大四104人,占37.5%;从被调查者的专业背景来看,文科类96人,占34.7%,理工科类181人,占65.3%;从抽样的整体情况来看,能够满足本研究的需要。

2 数据分析

2.1 网络信息消费的时间支出

研究将时间支出分成四段,频数分析显示,在277份有效问卷中,平均每天上网时长为1~3小时的最多,占51.3%, 3~5小时次之,占23.1%, 1小时以下最少,仅占9.7%(见表1)。

对大学生年级和平均每天上网时长进行交叉列联分析,分析显示平均每天上网时长在5小时以上的学生中大四学生占68.2%,在3~5小时之间的学生中大四学生占到45.3%,在这两个上网时长段里其他年级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少(见表2)。数据分析表明总体来讲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时间支出多,而且大四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时间支出要比其他年级的学生要多得多。究其原因:大四学生较其他年级相比有着更多的信息需求,如来自专业学习、升学深造、就业创业等方面的信息需求,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够满足。

2.2 网络信息消费的货币支出

问卷统计分析显示,56.3%的大学生平均每月网络信息消费的货币支出为30~50元,其次是50~70元的占到20.9%,30元以下和70元以上比例接近,货币支出的分布比较集中(见表3)。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货币支出主要用于网络包月、在线课程费用以及其他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其中绝大部分大学生花费最多的是用于网络包月的货币支出,用于付费的信息产品与服务的货币支出比例不高,但同以往的研究[5-6]相比大学生的信息消费意识有了明显地增强,对信息产品与服务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增高。

2.3 网络信息消费中的信息获取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自组织、自学习的特征,需要获取课堂之外的各类信息来满足自己学习、研究、找工作,以及其他方面的需要,而网络共享性与开放性就使得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从网络中获取所需信息。由于大学生兼具“学校人”和“社会人”的双重属性,为此,他们作为网络信息消费主体而言其信息需求就可细分为学术信息需求和一般信息需求。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获取学术信息的用途主要是考研(81.6%)、完成平时课业学习(74.6%)和补充专业知识(49.6%),总体而言是围绕专业学习来获取学术信息。对一般信息的获取,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获取信息时有较强的兴趣导向性,76.1%的大学生获取一般信息是用于自己喜欢的领域,70.6%的大学生是为了了解当前时事政治。被调查大学生在信息获取路径选择上比较集中,高达94.9%表示获取信息的工具是百度等各类搜索引擎,利用学校图书馆数据库来获取信息的比例并不高。

2.4 网络信息消费中的网络娱乐

网络娱乐类应用是当前网民在网络信息消费中使用率很高的应用,改变了人们娱乐休闲的方式,也为喜欢时尚、对新事物充满热情的大学生群体所接受并使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86%经常使用网络音乐,63%的学生表示玩过网络游戏,58%的学生看过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等其他网络娱乐应用使用比例较小。由于现在大学生中由于沉溺于网络游戏导致大学生学业荒废的现象屡见不鲜[7-9]。

3 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特征分析

3.1 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需求旺

网络信息消费始于信息需求,信息需求是引发信息消费的原动力[10]。构成信息需求的要件是人们消费信息的需要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又必须依附于一定的消费主体才能产生作用。大学生作为消费主体来讲,他们处于求知若渴的阶段,亟须获取各类信息来提高和完善自己;同时他们经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已经拥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具备了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网络信息消费这种新型的消费方式为大学生满足其信息需求提供了思路,能够方便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便利。

3.2 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投入多

网络信息消费需求的满足需要消费主体进行一定的投入,这样才能将潜在需求转化成现实消费。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人生发展的需要,通过网络经济消费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常见消费行为。调查显示,90.3%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长在1小时以上,其中平均每天上网时长在5小时以上的占15.9%,亦即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消费的时间投入上较多。调查中,大部分大学生平均每月网络信息消费的货币支出在30元~50元区间,少部分大学生平均每月的货币支出超过70元。

3.3 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方式多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向纵深发展,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从获取信息的路径来看,可以使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浏览百度知道等专门的论坛、登录学校的各种数据库、漫游相关网站等多种方式,其中登录学校的各种数据库可以获得最权威、最全面、最准确的学术信息,但在实际使用中大学生采用这种方式获取信息的比例偏小,而其他方式获得的信息学术性较弱,因而常用于获取非学术信息,其中搜索引擎的使用比例最高,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3.4 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自主性强

网络信息消费是消费主体以信息需求为导向,借助于计算机等信息设备,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消费相应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而大学生由于各个体之间信息需求存在差异,同时获取所需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路径、方式、技术等选择上也因人而异,因而,这一消费群体的网络信息消费就呈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如有同学希望获得一手的、全面的数据资料来进行科学研究,有同学希望获得有关考研、出国、考证等信息来通过各类考试,第一种情况的同学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主要从学校的各数据库去获得所需要的资料,后一种情况的同学会通过搜索引擎、专业的网上社区等去搜寻有用信息。他们各自依据自己的需求通过网络信息消费获取所需内容,相比以往大学生被动接受各类信息相比[11],发生了很大变化。

4 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水平的发展路径

4.1 引导大学生形成合理网络信息消费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消费观念有助于大学生进行合理的网络信息消费。首先,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信息价值观,严格约束自己的网络信息消费行为,切实维护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其次,要让大学生学会自我控制网络信息消费投入,进行适度网络信息消费,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表明过多的时间投入将会使上网的边际效率下降[6],我国大学生的货币支出主要来源于父母,应该将时间投入控制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最后,还要规范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行为,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因此,要适度减少网络娱乐等网络信息消费而增加学术性的网络信息消费,增强大学生网络学术信息行为能力和素养。

4.2 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网络信息消费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消费。著名的布鲁克斯(B. C. Brooks)情报方程表明,人对信息的吸收和消费是同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密切相关的,没有相应的认知水平,即使碰到他最需要的信息,也产生不了任何信息利用和消费行为[10],大学生进行网络信息消费需要掌握必备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成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美国学校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交流技术协会认为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有能力有效地确定信息,批判性评价信息,并能准确和创造性地利用信息[12]。首先,大学生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形成敏锐的信息意识,主动通过互联网获取所需的信息。其次,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各类信息素养教育培训活动,尤其是要掌握利用图书馆获得学术信息的各种信息检索技术,从而充分利用图书馆这一人类知识宝库。最后,大学生应根据实际的信息需求去组织信息,将所获得的信息融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并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创新。

4.3 加快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网络信息资源涉及的内容丰富,包括政府信息、企业单位商业信息、教育与研究机构的科研信息等,其中由于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是各种信息的“中流节点”,掌握全社会80%左右的信息资源,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发利用就成为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立足点和着力点。我国要利用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横向整合,实现全国范围内真正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并逐步向社会开放。美国政府早在2009年就提出“开放政府计划”,在美国的影响下,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搭建开放数据平台,通过网络共享政府信息资源,极大地促进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满足了公众的网络信息消费需求[13]。

4.4 夯实网络基础设施

由于大学生主要在学校范围内学习和生活,校园网的建设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网络信息消费,因此要以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校园网络为目标,采用先进实用的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互为补充,建立一个覆盖全校范围的技术先进、高效优质校园网络,从而为大学生的网络信息消费提供良好的条件。

5 结语

网络信息消费是互联网时代公众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信息消费方式,有助于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学生是网络信息消费的重要群体,合理的网络信息消费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信息消费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要关注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这一消费热点,在满足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需求的同时实现信息消费的快速增长,促进全社会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

参考文献:

[1] 董明霞.我国网络信息消费存在的几大问题[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9):41-42.

[2] 王秋文,郑建明.Web2.0环境下网络信息消费行为模式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2(5):23-26.

[3] 徐洪升.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行为研究现状分析[J]. 商业时代,2009(32):19-21.

[4] 谢阳群,储节旺.大学生网上信息消费行为研究[J].现代情报,2006(1):223-225.

[5] 蔡怀舜.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现状调查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2-103.

[6] 陈晓.浅析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正负效应[J].图书馆学研究,2007(2):95-98.

[7] 高鸣,成科扬.大学生网络游戏沉迷分析及游戏干预[J].中国高等教育,2007(27):26-28.

[8] 张志松,李福华.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11(2):44-48.

[9] 魏华等. 网络游戏成瘾:沉浸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6):651-657.

[10] 沙勇忠,高海洋.关于信息消费的几个理论问题[J].图书情报工作,2001(5):28-31.

[11] 杜鹃.中美高校大学生网络学术信息消费主体的比较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2):36-40.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153 — 03

大学生网络自组织是指以虚拟网络为交互平台, BBS、QQ 群、BLOG、校友录、网页等为载体所组成的新型的信息系统和交流平台。按照法律地位情况,网络社团等青年自组织被界定为“准民间组织”,属于民间组织,是典型的“自组织”1。大学生网络自组织不仅活跃在虚拟世界中, 也对现实社会产生着影响,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影响日益突显, 与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直接联系, 值得加以重视和研究。

一、高校大学生网络自组织概况

网络自组织已成为当前大学生信息收集与传播、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并对他们的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根据上海青年中心的研究,截至2008年底,上海青年群体中有高达81%的人加入过青年自组织。2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网络工作、学习和娱乐。可以说,大学生网络自组织既是现实网络世界的一个子系统,它本身也是一种新的网络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

当前高校学生中具有普遍参与自组织群网络社团的趋势。课题组在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上进行了加入群网络社团学生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这次调查的在校大学生共有2600人,其中有一个主题QQ群的学生人数为2300人,占88%;有二个主题QQ群的学生为1800,占69%;有三个以上主题QQ群的学生为1500人,占57%的学生天天使用QQ群;45%的学生经常使用QQ群;30%的学生偶尔使用QQ群。

由此可见,网络自组织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交流、娱乐的重要组织平台,对大学生的价值理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个性心理、政治倾向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群网络社团的研究,积极探索对大学生群网络社团引导和管理的对策。

二、 大学生网络自组织产生的原因、类型和特点

网络自组织正处于不断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尤其是在高校特有的技术环境和人文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发展很快,几乎每天都有新鲜事物、观念和应用涌现,因此我们对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研究是常新的、开放的。

(一) 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形成的动力机制

在现实的高校德育工作中,一些部门也曾经组织过针对大学生网络自组织进行管理和引导的工作,其结果是成效甚微。归其原因,是因为大学生网络自组织是独立性极强的虚拟组织形式,自认“非主流”,不愿意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系统和行政管理体系的限制。造成这种局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是大学生价值趋向多元化、主体意识增强的必然结果, 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过程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客观方面, 我国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使社会结构形式发生的巨大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都是催生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 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类型

按照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互动关系,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现存的高校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可以划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他们分别是:

(1)信息咨询型自组织。具体包括在网络聊天如QQ、MSN以及网络社区BBS、SNS等网络服务中发生的信息自组织,具体表现是大学生网络用户通过互相讨论、修改网络信息而形成的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和机制。

信息咨询性网络自组织通过信息资源之间的互动而运行,这是高校中最常见的网络自组织类型之一,也是相对较为稳定的动态组织形式之一,主要通过彼此之间建立网页载体的链接结构,互相沟通和传播最新的信息,典型的如QQ空间的共享链接。从表面来看,这种以共享链接为典型表现的自组织处于无政府状态,不存在中心控制机制,完全依靠资源建设者的随机设立以及随机链接而成,但是基于互联网是一种要素协同的平台,网络超链接存在多样化的关键节点以及记忆机制,互联网通过保存相关历史记录,于是整个信息自组织可以通过分析其记录找到自组织的起源和规律。可以说,这也是最难实施外部管理和引导的自组织类型。

(2)情感关系型自组织。大学生网络自组织不但是一个信息咨询系统,同时也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系统。2001 年,清华大学NGO 研究所针对中国民间组织的研究表明,中国大多数NGO(占85.3%)的活动范围不超过一个省或直辖市3。但是对于网络世界来说这个界限不复存在。在课题组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热衷于使用微博等网络自组织的重要原因是利用其来建立、维持和改变人际关系,这种网络化的人际关系既有别于传统的基于血缘、地缘等亲密关系所建立的现实人际关系,而呈现为一种虚拟化的网络人际圈子,但是这种关系既具有虚拟性,也具有现实性,因为它的建立往往依靠一种“后浪推前浪”式的发展样式,比如通过QQ、MSN等IM方式或E-mail等网络交流方式,从固有的亲朋友好圈子往外推广,呈现“亲朋友好+亲朋友好=朋友好”的规律。

(3)兴趣探求型网络自组织。网络自组织存在一种被称为“小世界(small-world)”的特性。“小世界”理论即所谓的“六度分隔(Six Degree of Separation)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格兰姆(Stanley Milgram)提出的理论,这个理论说明,以任何一个人为中心或者起点,最多通过6个人,他就可以结交一个陌生人,建立起人际关系。在网络的世界里,网络自组织也具有这种“小世界”特性,特别是“兴趣探求型”网络自组织,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往往使不同网络用户之间的节点变得异常短,也使他们之间从一个网页到达另一个相关联网页需要经过的超链接数目变得越来越少,这就是一种兴趣探求型的新型网络自组织机制。兴趣探求型网络自组织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主流形式之一。

(三) 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特点

1. 虚拟现实 。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虚拟性与网络的虚拟性一脉相承。大学生网络版局限于网络空间之中,是线上的活动,而与现实的生活系统和社会性的他组织不发生相互作用。在组织内部活动形式上,自组织成员一般以匿名、化名的形式出现在组织中,参与话题讨论和相关活动, 名字本身并无特定意义,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声音”或者简单的数字和符号,交流中使用的用语极其富有“网络制造”意味,与一般的生活化用语和社会交往中的礼节性用语有很大的距离。总的来看,大学生网络自组织与现实社会存在某种程度上的“间性”,即隔阂,尤其是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活动更难以预料和控制。

2. 点-面自发性。在课题组所做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有明显的“他组织”的痕迹,即基本都由个别核心人物发起、延揽和组织其他相关人员基于共同的兴趣或者需要、外在的机缘等条件自发形成, 并且同一网络自组织用户之间的关系的退化也比较常见,如网络聊天的好友列表就时常有增加和删减的现象,并且还有一个“黑名单”功能,网络博客会暂停、更新或关闭,QQ空间也存在类似的情形,而这些操作基本都是自发的、偶然的,其发生过程以及结果都是网民自发参与活动,外部监管和引导难以入手。

3. 点-点开放性( 交互性)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相当一部分自组织用户并不单纯满足现有的网络人际圈子,对于新成员的加入几乎从来不设置上限限制,并且对新成员加入的准入标准基本上都比较低。此外,网络自组织的开放性还表现在固有的成员之间的横向发展和线下交往需求。相当部分网络自组织成员不满足于网络传播构建的虚拟关系,而希望将网上的虚拟关系转为现实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尤其是男女性别之间更容易发生这种情况。在课题组的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部分大学生的恋爱缘起往往都跟网路有关。这种情形之下,实际上网络传播系统的虚拟关系已经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系统,线上和线下的活动保持了高度的交互性和开放性。

4. 由点到面,参与度高。当代大学生经济条件普遍较过去年代的大学生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特别是作为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新一代大学生,几乎人手一个笔记本电脑或者台式机,这为他们参与大嘘声网络自组织的活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硬件条件。此外,当代大学生兴趣广泛、热爱交友、社会观察早、个性独立性强等心理和精神面貌特点也使他们在信息收集、人际交往、个人素质发展方面不拘一格,而基于同龄人和相近的兴趣爱好需求建立起来的挽留过自组织在最大程度上迎合了他们的这种需求,因此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在大学生群体中方兴未艾。

从网络自身的特点来看,网络活动的交互性和虚拟性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性,使众多人数的成员在同一时间与闻社会时事、参与社团活动成为可能;参与者之间通过网际交流,减少了面对面人际交流带来的心理压力,降低了参与活动的时间成本,因此参与程度和活跃程度都比较高。

三、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有效管理以及校园和谐的角度看,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存在着一系列结构性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

1. 导致大学生产生网络空心化等心理问题。

在现实的网络生活中,我们发现在使用网络自组织的过程中,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大学生网络空心化现象,即过度沉迷网络生活,疏远现实生活的节奏,严重者甚至失去了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社会观察和现象分析的能力。在我们的调查中,相对一部分大学生每天花在浏览QQ空间和微博写作、回复留言等操作的时间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对于富于现实体验感的线下生活如上课、社会考察、实验室训练等活动则兴趣淡薄。

不能忽视的是,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转折时期, 成人感增强, 但自控力及自律能力较弱。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大学生沉迷于写日志、顶贴、踩空间、查留言, 在网络的世界里难以自拔, 心理健康受到不良的影响,的确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忽视的一个态势。

2. 网络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引发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和信息犯罪。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用户存在比较严重的消费主义、玩乐主义观念。近几年大学生犯罪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相当部分案件跟网络化生活形成错误的社会观察和现象分析密切相关。从已有的案例来看,良好的网络生活方式和成长环境与大学生道德成长是息息相关的,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 在参与网络自组织的活动过程中, 其行为易受群体影响,网络道德、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意识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和形成远远落后于他们对网络技术的兴趣与掌握程度。

3. 网络自组织的散发发展,对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引导工作有所干扰

相对于社会人群而言,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群体具有更明显的“不可管理性”,因为使用环境的宽松自由,大学生用户群体层次较高,信息丰富,价值取向呈现散发式样,社会因素和群体言论在其中流传极快,受到从众心理和集体规范的导向,大学生用户群体容易萌发不同于主流政治理念和社会管理思想认知的情况。此外,网络自组织技术的开放性决定了对网络自组织的使用进行管理始终面临技术门槛,即基本上是滞后管理或者“扑火式”管理,难以预防和事前引导。

必须看到,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发生和发展必将给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问题,具体来说,会遇到常规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安排衔接问题、教师辅导员与学生的课余联系互动问题、线下教育与线上管理和引导之间的接续问题、学生在校时间上网与非在校时间上网之间如何接续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面向和辐射高校非本校学生的问题,等等。各级教育部门、各高校、学生管理部门以及任课教师辅导员要高度认识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做好规划和设计,努力协调和保障各方面资源,因地制宜地管理好、引导好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运行和发展,指导大学生结合大学生特色生活和兴趣爱好开放有吸引力的网络自组织,协调组织好师资队伍对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加以指导和管理,保障大学生网络自组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参 考 文 献〕

〔1〕 王名,刘培峰,等.民间组织通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16- 17.

〔2〕 黄洪基,等.参与热情的高涨自主意识的张扬——上海青年自组织研究报告〔G〕/ / 卢奉杰,杨.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3〕 王名,刘国翰,何建宇. 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53.

Study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self organization

LI Lin-hong

篇12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群体,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个人电脑的逐渐普及,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网络社团增多、跨校活动增多、与社会联系增多等新情况和新趋势。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和逐渐增多的趋势,既为高校德育带来了机遇,也使高校德育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应对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给高校德育带来的影响,就成为新时期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内涵以及现状透视

1、大学生网络社团内涵界定

对大学生网络社团内涵的界定不能做简单的处理,必须进行综合思考,多层面考察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构成,否则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大学生网络社团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现实社团的网络化。随着网络在高校的普及,大学生现实社团纷纷触网,实现网上网下联动,以增强影响和扩大活动空间,促进大学生社团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健康发展。二是基于网络本身而建立的大学生社团。网络作为新的媒体,对人们的交往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其本身所固有的虚拟性导致网络空间出现了许多不道德甚至是违法行为,基于此,关心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部分大学生成立了网络文明协会,旨在倡导广大网民健康上网、文明上网;网络技术的高端性以及日新月异性,也吸引了部分大学生对网络技术本身的强烈兴趣,他们纷纷建立网络爱好者协会等,这些都是基于网络本身而建立的大学生社团。三是基于网络的超时空性和适应现代社会开放性要求而建立的跨校园、跨地区的大学生网络社团。渴望交往是处于青年期大学生的典型心理特征,网络的超时空性刚好可以以低成本满足他们的这一心理,大学生社团也就从象牙塔内纷纷扩展至校园外,致使跨校园、跨地区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如雨后春笋般产生。

总之,大学生网络社团就是大学生在认清网络影响和本质的条件下,在网络空间基于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而建立,旨在满足大学生自身需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群体。

2、大学生网络社团现状透视

在网络发展的初期,网民主要是高校的师生和各大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经过十年多的发展,网民的主体构成在质和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本身也逐渐变成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之一,线上生存和符号世界对部分网民来说已不再陌生而是不可或缺。所以虚拟社区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网民的网上家园,论坛、聊天室、博客、新闻组等是他们经常采用的交流形式,也是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诞生地和寄居地。

由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59.7%的大学生参加了校内社团,平均每人参与的社团数为1.8个。而同时参加跨校社团和网络社团的大学生比例分别达到6.5%和14.0%。,平均每人参与的跨校社团为1.76个、网络社团为1.99个。调查结果显示,从大学生参加社团的平均数来看,大学生参与的网络社团数多于现实生活中的社团数。由此可见,网络社团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组织形式,已经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紧对网络社团的研究,积极探索对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监督、管理和引导对策。[1]

虽然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开放性为大学生建立各种网络社团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客观上丰富了大学生社团的多样性。但是,由于社团成立的动机之一是大学生的需要,所以,大学生网络社团也是基于大学生的需要这一重要的基础而兴起。现代大学生的突出需要是成就需要、就业需要、创新需要、情感需要等。相应的大学生网络社团也主要是考试类、职场类、学术类、情感类。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成就动机纷纷增强,于是考各种职业资格证、英语等级考试、考研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认同,基于此,他们纷纷在网上建各种以此为中心内容的社团。如寄居于著名的虚拟社区----天涯社区的“考场加油站”,腾讯聊天室的“英语角(四级、六级)”等。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实现就业,大学生纷纷利用网络的广泛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征,在网络空间建立了各种围绕就业这个主题的社团。他们在社团内部共享各种就业信息,谈论各种就业技巧,交流就业的酸甜苦辣,既可以丰富就业的信息,又可以缓解就业的压力。

学习是大学生的天职,然而随着社会开放性发展程度日益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也呈现出开放性特点。他们不再满足于与本校师生的交流,而是渴望与名师、名校的学生交流,而网络的低成本性和信息共享性刚好为他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爱好科研的大学生主动在网络空间建立了“报告厅”社团,专门收集名师的学术讲座,然后就讲座内容展开交流,以达到开阔思维、丰富知识和增长见识的目的。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的特殊心理特征,决定了情感生活对他们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结识异性朋友,大学生自发地在各虚拟社区和聊天室建立了诸如男生夜话、女生夜话、青春杂言等版快,与同辈群体在网络空间交流与异往的技巧和心得,抓住机会寻觅自己的另一半,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

二、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对高校德育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社团是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群体,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二者具有共同的使命??服务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是,二者也存在差别。大学生网络社团是大学生自发在网络空间设立的,并且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当前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在一定程度上处于管理的真空。而高校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所以,积极的大学生网络社团会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与高校德育一起形成合力;消极的大学生网络社团,会削弱高校德育的实效性,阻碍高校德育效果的发挥。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对高校德育的积极影响

首先,增强了高校德育主体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既是高校德育的客体,又是高校德育的主体。大学生网络社团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群体,有的大学生网络社团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如网络文明协会、网络志愿者协会、网络伦理协会等。网络文明协会本身的宗旨就是倡导大学生文明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民。网络志愿者协会,就是以网络为媒介,把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大学生集中起来,以自己的行动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网络伦理协会,就是爱好网络道德研究的大学生在网络空间通过讨论、交流,致力于网络伦理的研究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可见,不管是以德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网络社团,还是以德育理论研究和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在客观上都增强了高校德育的覆盖面,壮大了高校德育主体的队伍,提升了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网络素养。

其次,丰富和提升了大学生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高校德育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任务之一就是启发和提升大学生的需要层次,扩大大学生的社会关系。各种网络社团的建立,以其低成本性、便捷性、交互性、广泛性等,丰富和提升了大学生的学习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就业需要等;促进了大学生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发展,大学生从校内走向了校外,从地区走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大学生网络社团内的信息具有面广、量多、传播快的特点,因而网络社团成为大学生获得社会信息、沟通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渠道。这种信息沟通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学生缺乏知识和经验的缺陷,为丰富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开拓知识层面提供了途径。网络社团成员之间相互传播信息、沟通情感,客观上起着补充校内信息沟通的网络作用,为情感的双向交流提供有利的条件,满足同学的交往、友谊、自尊等心理需要。

再次,发展了高校德育的载体。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助手。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成立,一方面适应了网络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推动了现实社团在网络条件下的发展。大学生网络社团是适应信息化校园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是现实社团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扩大和变形;是大学生社会关系扩大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大学生社会性本质的发展。所以,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成立,是对高校德育载体的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社团对高校德育的消极影响

首先,大量消极网络社团的存在会抵消高校德育有效性的发挥。大学生现实社团,不管是正式群体,亦或是非正式群体,都需要向指定的主管部门申请,经过主管部门的批准方可成立,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并且还配备一定的指导老师。所以,现实社团的活动,基本上都在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监控的范围之内,从源头上保证了社团的健康性和积极性。然而,网络社团与现实社团相比要随意得多,且主体构成要复杂得多。没有了规约,一些消极的网络社团就会在网络空间大肆开展非法的活动,甚至延伸到网下。一些在现实校园没有活动空间的消极社团也纷纷把阵地转移到隐蔽性强的网络空间。如,考试团体,团体,网络传销团体等,他们的活动违反校园的纪律,甚至是触犯国家的法律,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甚至是扰乱了校园的正常运行秩序。

其次,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自发性存在,使得高校德育工作者难以把握好这个载体。德育载体是指德育主体在德育过程中所运用的,能承载、传导德育的内容信息,并对德育的客体产生影响、对德育的内容信息进行反馈的一种可控方式和外显形态。网络所固有的数字化效应,导致了大学生网络社团的隐蔽性存在,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大学生网络社团基本上是一种自发性存在。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自发性、隐蔽性存在,导致德育主体难以发现社团的存在,无法预测网络社团对社团成员的影响,从而也就难以有效控制和利用网络社团开展德育工作。

再次,大学生网络社团成员的复杂性、多样性,增加高校德育的引导难度。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主体本来就变得异常复杂。而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成员,又是来自全国各地、各个不同高校的学生,有的甚至是已经毕业的学生。由于每所高校的校园文化的独特性,客观上决定了社团成员的素质的不同,异质性程度太高的成员聚集到一起,客观上增加了高校德育引导的难度。大学生网络社团把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集中起来,同时也就把大学生对社会问题反应快、易偏激的特点高度凝聚化,在一定条件下就会猛烈爆发。尤其是在某种错误思想或舆论的导向下,通过校园文化中从众和集体规范的压力,胁迫大量的青年学生参与抗议社会的行为,有时会造成一种铺天盖地的潮流。形成社会和学校难以控制的恶性政治影响和政治后果。“由互联网为诱因生发出来的大量的社会性互动、聚会和某种意义的自发的结社行为对我们现有的校园社会框架不可避免地蕴含着一种解构性的威胁。”

三、高校德育应积极探索应对之策

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绝大部分大学生的生存方式之一,物理世界和符号世界在他们的生活中早已合二为一,他们是最先实践卡西尔所论述的人的符号生存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网络化生存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社团也会更加多样和复杂。在当前学界研究已经大大滞后于大学生网络社团发展现状的情况下,高校德育只有下大力气积极探索和实践,才能管理和引导好大学生网络社团,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在新形势下,各地各高校要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要通过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适应学生需求,增强学生社团和社团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努力形成新形势下通过学生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新方法。”

管理和引导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主体应实现社会化。大学生网络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体,社团成员自身必须能真正做到自我管理,尤其是社团的负责人,一定要牢牢把握社团的正确方向。其次,大学生网络社团都是寄居在特定的网络空间,而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一样,也是有主人的。因为网络是实行的域名管理和IP地址管理,所以网站、网页的所有者,一定要密切监视网民在自己的空间内进行的活动。大学生网络社团一般是设在各大论坛和聊天室,当前论坛都有自己的版主,聊天室也设有管理员。所以,版主和管理员要自觉充当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再次,今年年初,我国又实行了互联网备案制度,即所有的网站都要到主管部门备案。而备案的内容之一就是网站经营或者宣传的内容,所以相应的主管部门要严格落实互联网站备案制度,不能流于形式,对各大网站传播的内容进行方向上的管理,让非法的、的大学生网络社团没有立足之地。最后,高校德育工作者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主体,应主动深入大学生网络社团,以社团成员的身份积极引导大学生网络社团健康发展。

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加强横向交流,形成合力。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广泛性,所以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突出特征就是跨地域性和跨校园性。也就是说,网络社团的成员是来自全国不同的高校,或者是同一地区的不同高校。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说明网络社团已经超越了实体校园的限制。这一特征,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加强校园之间的横向交流。应该说,网络已经为高校德育工作者之间进行超时空的交流提供了可能的条件。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主动地加以利用,可以在网络空间建立讨论和交流专区,分享引导社团工作的经验,交流各自发现的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新动向,共同商讨引导和管理的对策,从而在网络空间形成引导和管理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合力,尽量减少大学生网络社团管理的真空。

加强网络社团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扩大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众团体。开展“网络进社团、社团进网络”建设,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校德育的客观要求。针对网络社团所固有的特征,加强网络社团文化建设,促进网络社团的健康发展。目前,各高校为了应对网络化对校园的影响,纷纷采取措施加强信息化校园文化建设。针对网络社团的蓬勃发展,高校在建设信息化校园文化的同时,一定要把网络社团文化纳入到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以克服网络社团文化的自发性,从而保证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方向性,以减少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消极影响。

注释:

[1]《调查显示:59.7%的大学生参加校内社团》2005-5-915:26:00,新华网

篇13

本研究以湖南某高校大学生为目标群体进行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对其成瘾的特点、原因进行分析,找到适合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的方法、对策,及时干预和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

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湖南省某高校大学生作为取样对象,其中调查涉及文科、理工、艺术与体育等多个专业,年级包括大一到大四的学生。经统计,共发放问卷1500份,收回问卷1369份,有效问卷为1348份。

经统计,调查对象男生582人,女生766人。大一至大四问卷数分别为:364、340、324、320。基本情况调查表如表为:男才性别比例分别为:43.18%,56.82%;大一到大四比例分别为:27%,25.22%,24.04%,23.74%;专业文科、理工、艺术体育比例为16.54%,51.26%,32.02.

2.研究方法

采用一般问卷调查的方法。在统一指导语的条件下,对被调查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当场发放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以专业、班级为单位集中填写,当场收回问卷。调查工具为Young的网络成瘾判断标准及自编调查问卷。Young的网络成瘾标准由8个项目组成,对其中的5个项目或5个以上做出肯定回答即可视为网络成瘾。

研究结果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被调查的1348位大学生中有162人对Young的网络成瘾标准做出5个及以上的肯定回答。网络成瘾总体发生率为12.02%。(见表1)

从网络成瘾大学生性别来看,男生比女生的网络成瘾发生率高出14.23%,可见该校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从网络成瘾大学生年级来看,成瘾的大学生主要以大一新生为主,成瘾的162名学生中,大一学生为66人,占总成瘾人数的40.74%,大学生网络成瘾率在年级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大一新生刚从高考的压力中释放出来,在大学这个相对自我管理占主导的环境中,自然会去寻求一种放松的方式,因此,网络成瘾率也相对较高。大二年级的网络成瘾率最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待讨论。

从网络成瘾大学生专业类型来分析,文科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高于理工科及艺术、体育专业的学生。可见,该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率文科和理工科及艺术、体育专业存在着显著差异。

不难分析出,网络成瘾学生在生源、家庭类型、教养方式、上网目的、上网内容、上网对社会关系的影响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网络成瘾大学生主要上网地点为网吧,网龄5年以上的占40.12%,上网玩游戏和聊天的占56.79%,大部分网络成瘾学生在生理上、情绪上和学习上都受到了影响,网络成瘾大学生有47.40%认为目前的学习压力大,这可能是造成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网络成瘾,出现了社会功能受损,泛化的情况,业余爱好不多,人际关系受影响,甚至为了上网拒绝参加社会活动等。

讨论

第一,通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该高校网络成瘾总体发生率为12.02%,与国内一些研究结果基本一致(9%-13%)。其中通过数据分析显示,该校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和专业差异。

第二,通过自制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生源、家庭类型、教养方式、学习压力等对学生网络成瘾都有一定的影响。成瘾学生中农村学生占57.41%,父母对他们的上网态度中有41.45%基本不管,大部分网络成瘾学生在生理上、情绪上和学习上都受到了影响,网络成瘾大学生有47.40%认为目前的学习压力大,这可能是造成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家庭对大学生网络成瘾有很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对学生应该多加关心,多一份责任。学习方面,学校老师应该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减轻学习压力。

第三,通过本次调查分析可以看出,防治大学生网络成瘾,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应该多管齐下,家庭、学校、学生本人、社会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防止大学生网络成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防治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对策

第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教育,健全大学生人格。从思想方面、心理方面入手,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定好短期的学习、生活目标,使其思想上健康,生活上不茫然,学习上有方向。

第二,针对已经网络成瘾的学生应该查明原因,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并对其进行一对一辅导,有必要时进行心理健康治疗。帮助大学生走出网络成瘾的误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充实课余生活,使其思想上不再依赖网络。

第三,高校辅导员应该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帮助大学生走出网络成瘾的现状。在这里就要求我们的高校辅导员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同时,家庭在此问题上也是至关重要的,父母的关心和帮助,正确的引导都将使大学生尽快的摆脱网络的诱惑,文明上网,正确的对待网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