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人民币国际化的利与弊

篇1

伴随中国的崛起以及欧元流通的增强,美元的支配性地位有一定程度的动摇。现代国际货币的体系越来越趋向由美元、欧元以及人民币等多种货币共同构成的一个体系(熊庆丽、章向东,2011)。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资源相对比较紧缺,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尚不够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距真正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还有一定的差距。而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可以促进中国充分地参与到国际资本流动中。

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选择依据

(一)离岸中心的内涵

目前,还并没有固定的离岸金融中心定义,可以被大多数学者承认的定义为,在非常自由以及国际化的金融体制和税收体制背景下,在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以外,由非居民参与的资金融通市场。离岸中心具有交易货币的离岸性以及交易主体的非居民性。离岸中心是具有特殊特征的,即离岸业务对于东道国在岸金融的体系来说是处于其之外的,其账户分离,法律依据也不同,以及其吸收以及运用的都是注册地国家货币以外的其他货币。因此,离岸中心既可以不受货币发行国家的法律约束,也可以不受业务开发所在处的束缚,是可以管理和相当灵活的。

(二)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国际上各个国家的金融机构都开始逐渐兴起从事本币以外的其他外币的存、贷款业务,一些国家的金融机构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外币存贷款中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也在提升,与此同时,我国的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数量不断增长,影响力也不断增加。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相对比较稀缺,因而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金融体制改革以及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也可以提高我国金融行业的综合竞争优势,使得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成为了一种趋势,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李晓,2011)。同时,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可以有效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步骤的每一步执行都需要借助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我国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立是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我国全面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是非常必要的。

(三)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选择依据

本文通过路径选择以及区域选择,来分析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选择依据。

1.路径选择。我国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选择需要借鉴全球各国主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也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来选择适合我国情况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国际上成功的离岸中心路径选择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要根据货币发行国家的角度来考虑欧洲货币市场及其风险、避税、洗钱这些问题;其次,需要以国际组织的角度来分析近年来执行的各个重要的监管措施以及其重要影响,得出这些组织离岸金融中心的构建和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最后,以离岸金融中心为主体,得出其持续发展的历史过程,并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因此,根据国际上的成功离岸中心路径选择依据,结合我国国情,在中国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路径,可以采取内外分离型与避税港型离岸中心(孙海霞、谢露露,2010)。一方面,建立内外分离型人民币离岸中心对我国的金融自由化水平以及监督水平的要求相对比较低,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可以有效的控制,所以,可以学习国际上发展中国家成功的经验,建立内外分离型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够平衡,我国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为依据,结合内外分离型人民币离岸中心,再同时选择合适的区域来建立避税港型的人民币离岸中心。这样,两个离岸中心可以互相补充,共同促进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立,也同时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我国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选择还应该充分考虑效率、风险以及可操作性等依据,对于每条路径选择的优势与潜在风险,以及国内国际的经验教训都是我们选择路径时必须考虑的依据。首先,我国需要维持经济的稳步增长,同时政治的稳定格局也是重要前提依据之一。其次,健全我国相关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也是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制度保障,可以推进我国金融中心的健康顺利建成(彭兴韵,2010)。另外,政府的支持与监督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我国的基础实施、人才储备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都不够先进,因此需要我国政府支持与保障。我国目前根据自身国情构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最主要任务为选择以及培育一些完备的“金融发展极”。

2.区域选择。依据离岸中心的定义,其可以在货币发行国家的境外经营该货币的存款等业务,如早期的欧洲美元市场,因而,我国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可以以其为依据,选择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同时,离岸中心根据其定义也能够在货币发行国家的境内经营管理该货币的存款等业务,并允许其在该金融市场可以不受国内金融制度的约束,如美国纽约的离岸金融中心,因而,在中国也可以以该条件为依据,选择上海或天津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

在我国,近年来香港与上海都在积极地发展人民币离岸中心。以我国整体的金融战略角度为依据,我国的香港是亚洲区内、内地边上现有的美元区域,具有相当的市场深度以及广度,并且具有相对成熟的法律体系以及基础金融设施,同时,香港与国际有更加密切的接轨,更容易被国际的投资者、企业以及居民所接受。另外,由于香港具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可以与我国内地的金融体系互相补充。因此,更多的选择依据倾向于选择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区域,可以更加促进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立,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而上海作为我国内地最为重要的国际化金融市场之一,可以在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立过程中,充分积累其制度以及运行的经验,在以后慢慢建立起来。

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

促进形成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历史实质上是国际货币形态和汇率制度的变化过程。国际货币形态的更替反映了世界经济霸权力量的转移以及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汇率制度变化从固定走向浮动甚至无序,既反映出世界各国对于稳定货币秩序的渴求,也反映出各大国之间利益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仍位于,多采用固定汇率制度,通过持有中心国家的货币满足支付需要,同时向中心输出资源。因此,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促进形成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要求。

适当降低我国外汇储备贬值风险。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非常大,同时,我国外汇储备在结构上过度集中于美元和美元计价资产,比例在60%以上。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我国的大笔外汇储备就面临了美元贬值的汇率风险,同时也面临了美国国债、机构债产品的市场价值下跌的价值重估风险(曹红辉,2008)。因此,人民币的国际化能够适当地缓解因外汇占款过多而造成的被动流动性过剩问题,可以适当降低我国外汇储备贬值风险。

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国际货币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人民币国际化后,就可以使我国有国际货币的发行权以及调节权,将在世界经济运行中掌握一定的主动权和发言权,可以对使用人民币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一定会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大舞台上的政治与经济地位。

人民币的国际化建设进程

从最近几年的人民币国际化建设进程来看,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自由化的国际大背景下,虽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尚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但由于我国加速了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因此人民币的国际化建设进程也在不断发展。目前,人民币正在逐渐踏入国际化建设和发展的轨道中。人民币从2005年7月开始执行汇率制度的改革,从这个时期开始,人民币的外汇市场就开始建立了做市商及询价的制度,在这个背景下,人民币的远期交易等市场也开开始初具一定的规模。从2008年至2010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主要选择了盯住美元的战略措施,其主要经济体选择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贸易方面实施了保护主义策略,因此,使得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在这个时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伴随主要经济体逐渐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还是加速的非常明显。

首先,作为价值尺度,目前人民币的境外使用范围主要在边贸领域。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中,以人民币作为主要计价货币的情况已经逐渐增多;其次,作为支付手段,人民币已经逐渐流入了我国周边的国家与地区。同时,人民币在港、澳、台地区,也越来越被市场所接受。另外,作为价值储藏途径,人民币已经在一些国家被当做储备货币来储藏。从目前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来看,人民币虽然还不属于国际货币,还处于国际化的初始阶段,但是通过推行中国与周边国家跨境贸易中的人民币结算,很大程度地推动了人民币的国际化。目前,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的结算试点已开启,并于2009年,将首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款项,从中银香港汇入了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这标志着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

借助离岸中心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建设的对策

(一)离岸中心与人民币国际化建设的联系

离岸中心与人民币国际化建设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是推进离岸中心建立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标志着人民币自由兑换程度的提高,这也就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离岸中心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人民币离岸中心可以提供有效的国际化货币的风险管理方法,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为人民币提供完善的风险管理方案。二者互相促进我国人民币以及金融的发展。

(二)借助离岸中心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建设进程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贸易的结算。增加人民币供应的备选政策措施,如通过增加以人民币支付的进口、允许指定银行提供人民币贸易融资、逐步放松人民币的兑换限制以及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人民币等。其次,可以通过扩大人民币计价结算范围、鼓励发行一卡两币的信用卡和八达通等方式,促进人民币流通(何国华,2007)。还可以通过提高出口的人民币结算比例、扩大人民币债券发行、建立人民币的QFII制度、推出人民币寿险服务和金融衍生产品等方式,增加境外人民币投资回流渠道。

2.健全人民币跨境业务的清算体系。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利用人民币做跨境贸易结算,有一部分外国企业在我国香港进行人民币贸易结算,这些会对香港银行业与人民币相关的业务带来新的增长动力和活力。因此,我国需要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逐渐普及,健全人民币跨境业务的清算体系,逐步发展境外的人民币结算中心。

3.加强我国金融市场的管理,维持稳定的人民币汇率。目前,伴随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依据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必须对金融市场进行进一步的管理与改造,使我国金融与全球先进水平的差距可以不断缩小。与此同时,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也需要改善,我国需要加强金融市场以及货币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形成完善的金融法制体系,以适应国际货币金融市场。同时,完善我国人民币汇率的机制,以维持稳定的人民币汇率,避免其大幅度的波动,最终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1.熊庆丽,章向东.货币国际化的国际经验:比较与借鉴[J].上海金融,2011(2)

2.李晓.东亚货币合作为何遭遇挫折—兼论人民币国际化及其对未来东亚货币合作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11(1)

3.孙海霞,谢露露.国际货币的选择:基于外汇储备职能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0(12)

篇2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的一种观点是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第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这是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后两点。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香港先行先试

2004年,香港银行获准试办个人人民币存款、兑换、汇款和信用卡业务;

2005年,准许包括零售、饮食及运输在内的7个行业开设人民币存款户口;

2006年,准许香港居民开设人民币支票户口;

2007年,内地金融机构获准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

第二阶段:大陆试水人民币国际化

2007年6月,首只人民币债券在登陆香港,此后内地多家银行先后多次在香港推行两年或三年期的人民币债券,总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2008年12月,国务院决定将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亚细安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此外,中国已与包括蒙古,越南,缅甸等在内的周边八国签订了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结算协议,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大步加快。

2009年7月,六部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

2010年6月,六部门《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范围将扩大至沿海到内地20个省区市,境外结算地扩至所有国家和地区。

2011年8月,人民银行明确表示,河北、山西等11个省的企业可以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至此,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

2012年11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式在南非起步,我国和南非之间的贸易都是直接将法兰特兑换成人民币来结算。

第三阶段,全面开放阶段

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将打开人民币国际化的大门,人民币国际化将进入全面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三、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强盛的必然的货币反映

一国货币能否成为世界货币,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该国的综合经济实力。著名国际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说,关键货币是由最强大的经济体提供的,这是具有历史传统的事实。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元已不再和黄金挂钩,但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储备国家,美国现在仍然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强势美元”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欧元也经历了“退出欧元区”的信任危机,但欧元却因欧洲经济重大转折而趋稳,现在乃至将来很长时间,欧元仍然将是世界第二大储备和交易货币。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将奠定人民币国际化的根基,中国经济国际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货币反映。以人民币标价的跨境人民币业务规模不断增长,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2012年我国非银行部门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较上年增长了约1倍,较2008年增长了80多倍,占整体跨境资本流动的12%,已成为内地第二大对外结算货币。未来,人民币会在世界货币舞台登场,并逐渐走强,国际三大货币雏形已经越来越清晰,未来将是美、欧、中三大强势货币。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分析

中国目前乃至将来很长时间都将处于发展中大国地位,因此,实现了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可以减少中国因使用外币引起的财富流失,而且将为中国利用资金开辟一条新的渠道。但人民币国际化币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

(一)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红利

一是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我国抢占世界经济的制高点,并从中得到诸多实际利益,还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形态和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产生积极影响。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中国就拥有了一种世界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发言权也将随之增加。

二是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与公正。1997年香港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会导致套利的发生及大量的货币间对冲风险成本产生,上个世纪提出的“特里芬”难题至今未解。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各国储存在币种上进行风险分散,是维护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和公正的力量。

三是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强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减少汇价风险,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促进我国巨大的对外投资热情,有利于缓解中国自然资源短缺、市场供应过剩的问题,使我国获得海外投资利益。

(二)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一是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产生一定影响。根据“蒙代尔不可能三角”,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独立和汇率稳定只可择其二,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将增加中国的汇率浮动、或减少货币政策的灵活度,并使中国金融体系面临资本流动的冲击。

二是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人民币国际化后,国际金融市场上将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币,其在国际间的流动可能会削弱中央银行对国内人民币的控制能力,影响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效果。

三是加大人民币现金管理和监测的难度。人民币国际化后,由于对境外人民币现金需求和流通的监测难度较大,将会加大中央银行对人民币现金管理的难度。一旦国外货币需求的偏好发生变化,将会导致国内货币供需发生波动。从而导致汇率的波动。

五、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应做到趋利避害:尽管一国货币国际化会给该国带来种种消极影响,但长远看,国际化带来的利益整体上远远大于成本。

一是协调发展人民币在岸金融市场与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是金融国际化的产物,我们要进一步发挥离岸市场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作用,对跨境资本流动要有一定的容忍度,通过鼓励人民币通过离岸市场在第三方之间使用,以减少离岸市场对在岸市场的冲击。在积极发展离岸市场的同时,加快发展在案市场,通过进一步放松限制,吸引更多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到内地发行人民币债券。

篇3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进出口贸易;对策

引言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人民币的境外流通达到一定程度;第二,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上主要的投资工具;第三,以人民币结算的国际贸易比重不断增加。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实力增强,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境外市场逐步扩展,人民币国际化就是人民币在境外履行流通、支付和储藏手段和价值尺度的职能,由国家货币发展到区域货币,最终成为世界货币的过程。

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将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和贸易规模,决定了未来中国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战略。因此,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进出口贸易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将有利于我国外贸的健康稳定发展和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一、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有利影响

(一)扩大贸易规模

首先,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加强国家之间的贸易,通过输出商品、技术、资本和服务,使贸易国在其对外贸易中对人民币的依赖程度增加。

其次,可以规避汇率风险。中国进出口贸易80%以上是以美元或欧元进行结算。自人民币汇改以来,到目前为止,人民币累计升值约25%。人民币的升值和美元欧元的相对贬值会使中国大量出口企业遭受巨大损失。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启后,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贸易时不再使用第三方国家货币,因此能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同时,人民币国际化也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外贸企业认为用美元结算不仅手续繁琐,而且要向银行支付手续费。人民币结算对国内企业来说,贸易融资费用降低,汇兑成本减少,因而大大节省了财务成本,有利于企业快速发展。

最后,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扩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而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促进贸易结构升级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币升值将激励出口企业更多地追求技术进步和高附加值,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占领国际市场。同时,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国内企业走依靠科技含量取胜的道路。另外,以人民币计价的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额的增加,将带动整个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加速了我国从资源型产品出口国向高附加值制造业产品出口国的转化,使贸易结构不断升级。中国对外贸易产品结构的升级,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更稳固的贸易基础。出口更多的制造业产品、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差异化程度,都有利于人民币更多的在出口贸易中作为计价货币,从而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三)减少贸易摩擦

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遭遇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调查、特保措施调查、反规避、反垄断、美国337调查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等也越来越多。

中国遭遇到如此多的贸易摩擦,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并且这些商品可能成为进口国本国商品的替代品,因此这将阻碍进口国的经济发展,从而导致进口国实行贸易壁垒保护。二是中国出口增长迅猛,进出口贸易长期处于顺差,其他国家认为人民币汇率定价过低,这也使人民币问题成为导致贸易摩擦的重要因素之一。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人民币升值会提高出口商品的价格,因此进口国会减少需求,缓解进口国国内市场的竞争,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贸易保护、反倾销诉讼等贸易纠纷。

(四)改善贸易条件

人民币升值将会降低原材料和高科技设备等进口产品的价格。企业将会加速技术引进,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产品动态比较升级。同时由于进口产品大部分用于复出口,而随着企业生产率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也会得到提高,这有利于我国企业从产品产业链低端发展到中高端,改善贸易条件。

二、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

(一)出口增速减慢

随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升值,中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相对价格提高,造成出口产品不再具有价格优势。而且由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与干预,低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进一步降低甚至面临取消。劳动力及原材料的成本不断上升,出口企业丧失了原有的利润空间,利润越来越微薄,出口规模受到较大的限制,出口增速减慢。

(二)可能产生贸易逆差

人民币升值,进口国进口相同商品需要支付更多的外币,从而促使进口国选择其他出口国的商品,我国商品的出口额必然减少。同时,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对外国产品的进口数量会增加。当出口商品的数量和进口产品的数量对比过大,我国便会形成贸易逆差。如果人民币长期处于升值趋势,我国就会存在长期贸易逆差的风险,也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出口型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增加

一般而言,国内出口企业垄断程度越高,在本币升值时,企业越容易把不利变化转嫁给国外的消费者。然而如果国内出口商相互竞争激烈且市场势力很弱,这种价格转嫁能力就越弱,企业只能通过本身来消化这种本币升值带来的成本,导致退出出口市场。面对人民币升值,国内出口企业很难通过提高出口价格的方式转嫁出去,而只能自我消化本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人民币升值幅度一旦超出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加之国内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诸多不利因素,大量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可能走向破产。

(四)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

人民币升值,出口商品价格上升,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下降,使那些面向出口的外商投资企业利润下降甚至无利可图。导致一些在华外商企业投资转向那些货币价值比较低的国家。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外资流入减少将对我国外贸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下推动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随着周边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一些对成本较为敏感的产业和产品订单有向周边国家转移的迹象,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面临的国际竞争加剧。同时,人民币升值会减少部分出口企业的盈利空间。因此,注重生产性的出口企业就必须加快自身产品的升级换代,加大企业创新和研发的力度,转变为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的格局。此外,根据现阶段出口产品同质化严重而导致的利润低下的情况,企业应注重品牌的培育,不断提高出口产品抵御利率变动风险的能力。

(二)积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人民币升值直接影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由于企业的逐利性,人民币升值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内的投资结构和外商投资的流向,使其更倾向于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政府应当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

对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政府应根据各种资源的分布情况和现有的工业基础,鼓励相关产业向最适宜的地区集中,形成产业集群,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同时,配合战略性贸易政策、优惠性的税收政策,保护和扶植幼稚产业的发展。例如,在人民币适度升值情况下,由于沿海地区加工成本升高,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项目逐步向综合环境比较好的中部地区转移的条件基本成熟。这样,既可以为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后腾出产业升级的空间,又可以避免沿海外商投资企业撤离我国市场造成巨大经济波动,还可以推动内地的工业化进程。同时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出口企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价格得到实质的提升。

在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区,政府应当通过税收等政策鼓励企业改进技术,通过引导中小企业兼并重组,企业之间组成行业协会等措施防止本国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议价能力,最大程度地避免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是,对于那些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利润空间小的企业应尽快促进其停产转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三)促进贸易市场多元化

外贸企业应该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外贸发展战略。外贸企业为缓解出口压力,必须摆脱对单一贸易市场的依赖,在巩固传统外贸市场伙伴如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同时,也应该开拓东南亚、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对国外商品的进口需求不断增长,对于中国的外贸企业是非常好的机遇。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开拓新兴出口市场的同时,要熟悉新兴出口市场的金融外贸法律法规,规避贸易摩擦,也要避免使用第三方货币带来的外汇风险,节约交易成本。(作者单位: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能性及对中国贸易的影响[J].当代经济,2011,09:74-77.

[2] 鲁成城.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D].吉林财经大学,2013.

[3] 刘晓棠.浅析人民币升值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才智,2012,13:25.

篇4

人民币汇率改革作为支持人民币国际化“四力之一”,与其他三项联系甚为紧密。中国政府之所以对资本项目放开采取颇为谨慎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便是出于对国际热钱流入的考虑。人民币汇率变动更是吸引热钱流入流出、导致投机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建设离岸人民币市场,增强海外人民币循环与使用,同样受到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制衡。一旦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海外人民币出口结算将显然比进口更受欢迎。汇率体制和利率体制改革关系密切,两者作为“十二五”期间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共同为国内外金融环境创造市场化的条件。

可见,人民币汇率制度已经成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诸多矛盾的集合点,能否在这一关键问题上形成有益共识,对于促进人民币可兑换,早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构想甚为重要。但是,笔者观察到,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讨论仍然存在两大误区,值得引起广泛关注。

误区一:讨论的关键是

人民币该不该升值

目前社会各界对于人民币问题的诸多讨论,大多围绕着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升值多少合适而展开。学者们普遍把寻求人民币的均衡价格当做汇率问题的关键。

但是,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日益深入,采用浮动的汇率政策已成必然趋势。在此情况下,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人民币应该升值多少合适的讨论,意义十分有限。

第一,人民币的合理价值很难判断,过多讨论并无太大意义。考虑到评估方法不同,有关人民币均衡价值的结论一直以来莫衷一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就曾指出,如果仅对检验人民币真实价值的模型进行细小改变,评估结果的差异就可高达40个百分点。同时,由于此问题的判断与争论常常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也使结果的意义变得十分有限。

第二,人民币问题的核心在于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形成。一直以来,一国采用何种汇率制度,是浮动还是固定,属于国家问题。例如,近日瑞士央行迫于过度的升值压力,宣布干预汇市保证瑞郎不强于1欧元兑1.2瑞郎。瑞士央行将浮动汇率改为半固定,便是根据自身需要所做出的选择。同样,韩国、印尼、菲律宾等外汇当局在欧元大幅贬值之时,也开始干预本国货币。可以想象,如若干预货币国家增多,诸多汇率干预国之间的相对汇率便无法由市场确定,再次上演货币贬值大战。如今中国仍然坚持着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并未启动干预,在这一汇率机制下,讨论人民币汇率价格,应该是经济问题,而非问题。

第三,浮动汇率未必意味着不稳定。2005年7月-2008年7月,人民币曾放弃盯住美元,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当时尽管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达到15.7%,但中国经济发展平稳,出口更是保持着较高增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达29.1%。对比金融危机到来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虽然稳定在6.83的水平,但由于进口国经济衰退,中国出口便出现了大幅下滑。可见,一律认为固定汇率优于浮动汇率的观点值得商榷。

另外,考虑到“不可能三角”理论的存在,即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汇率的稳定性三者不能同时实现。在资本管制逐步放开、货币政策独立性甚为关键的今天,采用浮动的汇率政策正是决策层明智的选择。

误区二:认为人民币短期升值过快,

升值压力将长期存在

市场对于人民币的走势,无论从短期,还是从长期来看,也存在着一定的误读。一是,很多人认为,人民币短期内已处于加快升值之中。而实际上,在货币多元化的国际经济体系中,对于人民币升值与否的判断更应该参照一揽子货币,而非仅依靠人民币兑美元汇率。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虽然已经超过3.5%,而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则是贬值的,人民币兑一揽子货币的走势与兑美元走势恰好相反。如果依靠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与否作为判断人民币升值的标准,便造成近期人民币升值较快的误读。

第二,与大部分市场判断不同,笔者认为,人民币升值压力未必会长期存在,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人民币贸易顺差正在下降。受海外经济低迷影响,笔者预计未来中国出口将进一步放缓,今年贸易顺差占GDP比重或将降至2.2%。其次,投机性资产空间面临打压。近两月,一线城市房价停止上涨,二三线城市面临新一轮限购措施,房价全面拐点即将出现。打压资产泡沫也会减少热钱流入,降低人民币升值压力。再有,自去年年底以来,中国进入了全面通胀阶段。笔者预计今年全年通胀水平将高达5.5%,大幅超过4%的政策目标。通胀上升,导致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也会减轻未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总而言之,正确认识并走出上述对人民币汇率问题讨论的误区,有助于对人民币汇率改革以及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做出有益的探索。

篇5

离岸之争,协作多于竞争

《新财经》:目前,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有三个备选城市――香港、新加坡、伦敦,请谈谈这三个地方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鲁政委: 香港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香港还有一批熟悉内地语言、政治、经济状况及东西方资本市场的金融专业人士。但香港的创新能力受到很大制约,主观能动性不强,这是最主要的问题。

新加坡有相当部分金融专业人士懂中文和英文,熟悉中国和西方市场状况。作为亚洲的金融中心,新加坡成功运作了亚洲其他国家的金融产品,很多亚洲国家的国债期货、跨国交易、NDF(无本金交割远期)也在新加坡交易。新加坡有更强的创新举动,不太在意中国政府的态度。这一特点可能对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更有优势。但是,如果中国政府刻意在香港和新加坡之间做出平衡的话,新加坡可能会受到影响。

伦敦是全球的金融中心,这对于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是好事。但伦敦没有很多对中国市场熟悉的金融专业人士,而且,人民币结算还没有运用到欧洲市场。站在客户的角度,要考虑有没有人去伦敦进行人民币交易,与其这样,还不如将离岸金融中心放在新加坡或香港。

孙立坚: 香港一直在做离岸贸易的结算业务,人民币结算业务量较大,很多海外业务都通过香港“中转”,内地与香港的贸易一直非常密切,没有语言障碍。人民币国际化对香港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所以,香港的积极性一直最高。香港希望将业务与人民币国际化配套起来,中央政府也对香港开放特权,这是香港的先天优势。

新加坡在亚洲地区是一个金融城,投资理财金融产品比较丰富,衍生品也很多。新加坡也积极邀请华尔街的金融人士帮着打理金融业务,引进对冲基金,新加坡的特点是财富管理和升值,有点像华尔街模式。但新加坡的基本面稍远了些,内地和香港已经开展了“一条龙”的贸易和结算业务,而新加坡只能效仿香港模式。金融服务是需要网络的,新加坡在人民币业务网络上没有香港那么广,“人脉”关系也相对缺乏。

伦敦是优质品牌,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信誉高是它的优势,货币都愿意到一个信誉高的地方集中交易。尽管它不做人民币业务,但拥有很成熟的国际网络人脉。伦敦主要是靠金融打造的城市,金融服务很到位,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健全性上都比香港和新加坡要好。但伦敦缺少实业,它可以将财富有效地配置,但“以钱养钱”容易出现泡沫。伦敦没有强大的实业经济作后盾,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还是很困难。

《新财经》:从政策推动和市场需求等方面来看,香港、新加坡、伦敦这三个城市哪一个更适合做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鲁政委: 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最终的目的并不是要将某个城市培育成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让人民币国际化取得进展。

政策的推动可能会对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在某个时点走得更快或更慢一些有影响,但并不能决定最后的结果。就像英国的“欧洲美元市场”出现时,美国试图去遏制这种趋势,但是它还是形成了一样。

目前,人民币贸易结算还在香港,从这点来看,香港是最适合做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城市。但我们担心香港“太听话”,在创新问题上“缩手缩脚”。香港应该更多去迎合市场的需求,平衡市场需求与中央政府政策导向之间的关系。不能因为“听话”而压抑市场需求,也不能单纯追求市场而不顾政府的政策。香港可能还做不到这一点。

沈建光: 现在要考虑的是设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目标是什么?其实,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民币可兑换,离岸金融市场只是一个中间步骤。中国的目标很明确,不是让香港成为离岸金融中心,而是希望人民币广泛地在全球使用。

离岸金融中心是人民币对外流通的一个支撑点,没有离岸中心就不会有人民币在海外的广泛流通。人民币的流通需要有市场和落脚点。这三个城市之间有竞争,也有协作。在股票市场方面香港远远超过新加坡,红筹股也是最先在香港发行,香港的“人缘”等各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人民币已占香港银行储蓄额的10%,还可以通过贸易结算和ODI、FDI进行海外投资。这样看,香港是最适合做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

香港与其他城市相互之间的配合,是一种互补关系。如果香港成为离岸金融中心,伦敦和新加坡也可以获利。

不能靠升值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新财经》:很多观点认为,设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前提是人民币升值,但人民币持续升值就会有风险,如何把握并控制好这种风险?

鲁政委: 从来没有哪一种货币能够持续升值。如果依靠升值这个“棒棒糖”,人民币国际化必然是“短命”的。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话,对于持有货币的另外一方是不公平的,一个不公平的市场不可能发展起来。

沈建光: 人民币国际化,采用浮动汇率政策已成必然趋势。在此情况下,对于人民币升值利与弊的讨论,意义十分有限。没有考虑到关键问题,人民币汇率应该是浮动的,是要让市场发挥作用的。该升值的时候就升值,该贬值的时候就贬值。对待人民币升值问题,应该考虑出口企业的承受能力,适时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建立成熟的浮动汇率制度。

孙立坚: 不能通过人民币升值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这是“日本病”。人民币持续升值,大家就都想拥有人民币资产,不去做人民币的商品交易。资产越来越多,实体经济却被打入冷宫,这样会被送上“金融泡沫”的断头台。

现在不少人主张靠人民币升值来对冲输入性通胀的做法,就是自我膨胀心态的表现。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背后有多少是来自真实需求?很大一部分是流动性泛滥导致的金融投机行为。如果人民币一味升值让金融投机资本涨价,很容易出现2007年2月在越南发生的金融危机。所以,一定要弄清楚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投机这两者的区别。

《新财经》: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后,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会不会很大?

鲁政委: 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取决于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情况。如果人民币成为自由流通的货币,那就基本上没什么影响。如果人民币依然维持目前的状态,对国内市场造成的压力就会非常大。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方向应该是自由兑换。一个货币成为国际性货币时,这个国家的贸易就可以更加健康地发展。

沈建光: 人民币汇率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国内市场竞争环境、经营环境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和冲击。有些挑战并不是因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中国已经到了该对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时候。

国内很多金融产品还没有创新,这是最好的发展机遇期。特别对于沿海地区来说,金融服务业有迫切提升的需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沿海金融的发展不光是自身需求,也为工业投资提供了很好的服务。

人民币“回流”是关键

《新财经》:要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鲁政委: 人民币的流通性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不少经济体虽具备较大的贸易和经济规模,其货币最终却未能成为国际货币。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场发展不足,令国外居民虽渴望分享该国的成长红利却苦于无门。所以,在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建立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快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建立足够的市场吸纳人民币“回流”。缺乏一个具备相当深度和规模的金融市场支撑的货币,无论其所代表的经济体如何有活力,该货币最终都很难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

沈建光: 现在的问题是人民币如何去丰富它的产品(债券、股票),让人民币回流到中国。还应该加大人民币的贷款额,让更多的人使用人民币交易。

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就是要不停地增加人民币的量和份额,先将它作为一个流通货币,更广泛地使用。目前,人民币流通只是刚刚起步阶段。最主要的还是将人民币管制更加开放,汇率更加浮动,两者相互促进。

篇6

1.人民币对我国外包企业影响巨大

人民币升值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致使我国外包企业自身的利润实际所得,由于这种汇率的变动属于不可抗因素,这就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净发展能力。人民币近些年来虽然其自身的区域流通性逐步加强,并且国际的货币结算能力也得到了不小的提升,但是人民币事实上并不是国际流通货币,美元依然是世界唯一的流通货币。因此,这可以这一认为,人民币的升值只是相对的升值,是相对于美元的升值行为。人民币的升值只能被局限在美元的范畴之内。在这种背景之下,人民币的对外升值行为,就会造成最严重的后果。对外升值却又对内贬值。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国不论是居民还是企业都会受到最大的经济影响。对于我国的居民来说,直接影响就是物价的飞涨,实际净收入的贬值。而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这个问题则会更加严重,首先,对于企业的成本来说,对内的贬值行为造成了实际生产成本的大幅上涨,而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加上日益上涨的人力资源成本还有高企的融资成本,我国的企业在国内的经营生产的压力是非常之大的。而对外的企业来说,最直接影响就是其生产货款的直接性压力增大与利润的减小,这对于我国的外包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2.人民币升值会降低中国外包服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如前文所论述,人民币的升值实际上的现象是对外升值对内贬值,那么其对于我国外包企业的影响还不仅仅是利润的减小与成本的上升。由于我国长期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处于生产链的末端,对于汇率的变动以及汇率的稳定的依赖性更高,这种变动的汇率会造成我国外包性加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直线下降,这种现象会潜在地引发出更严重的长期性后果,企业会因为压缩开支,减少不必要的投入,而缩减对于自身产品的研发,更加失去的国际竞争力。由于中国面积广阔,人口众多,具有明显的生产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因此吸引了很多来自发达国家的企业向中国企业进行外包投资。但是,随着近年来人民币升值越演越烈,中国外包服务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威胁。人民币升值,一方面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增加了中国外包服务企业的成本投入;另一方面提升了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使得以美元表示的企业收入缩水。成本增加和收入缩水这两方面都降低了中国外包服务企业的收入和利润。

3.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外包企业的积极影响

人民币升值会对我国的居民以及外包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机遇,虽然这种机遇的代价有些高昂。众所周知,我国的企业长期处于混乱的经营模式之中,而由于国内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某些企业的自身素质还难以达到国际巨头们的水平,而这次的汇率变动人民币升值会使这些企业重新地洗牌,调整国内企业的格局。这种调整对于我国的外包性企业的影响则更为显著。这样的过程会使得这些外包企业发生两极分化,即自身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科学技术水平高的企业会从竞争中生存下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那些落后效率低下的企业则会逐步被淘汰,这对于我国的新市场格局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我国目前的产能过程现象是一定的,因此,淘汰这些落后的产能发展高科技高素质的创新企业的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促进中国的外包服务企业的投资向高端化和国际化迈进。由于人民币的升值会增加中国外包服务企业的投资成本,进而造成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减少。这样,企业为了弥补成本优势的缺失,他们不仅会想方设法降低成本,他们还会不断提高成本的质量。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外包服务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国际竞争力,会把焦点从成本优势转移到其他优势上来。

因此当企业的焦点从单纯的生存转移到了能够令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研发上的时候,企业的发展会发展巨大转变。这时,企业会将自身的部分资金转移到技术设备的配备购买上,这样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虽然在投资的初期,企业将会面临一定的财务困难,但是不难相信的是,通过这种良性健康的技术研发型投资,企业的外包业务将会愈加的稳健与成熟。而另一方面,企业也会通过对于人力资源的重新调配来提升竞争力,人力资源在企业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人民币升值之后,企业疲于维持自身生存,会减少开支,更不会再去注重人力资源的配备,而当企业的人力资源能够合理高效的配置之时,企业的发展则会更佳。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外包企业走向国际化道路。它们借着人民币升值的这一历史契机,对国外企业进行再发包和兼并收购事务,将外包延伸到银行,证券,金融等各个行业领域中。

〖KH*2〗〖JZ〗〖XC刘正一.TIF;%100%100〗〖TS(〗〖JZ〗〖HT7.H〗表1我国在岸外包贸易增长率〖TS)〗〖KH*2〗

可以这样认为,人民币的升值与我国的在岸外包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这也正是验证了那句话,利与弊是共存的。如表1所示,我国在岸外包贸易发展迅速。人民币升值促进了我国在岸外包服务市场的蓬勃发展。在岸外包是相对于离岸外包而言的。离岸外包是指接包商和发包商是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整个外包服务活动是跨国界的外包事务。而在岸外包是指接包商和发包商是来自同一个国家的企业,在岸外包服务活动是国内外包事务。从商品的规律来看,人民币升值,中国的外包价格会升高,而敏感的国际企业对汇率波动所带来的经济影响是非常敏感的,因此,这些国际巨头们会选择更加低价的其他国家的外包企业合作。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由于过去长期从事着国际外包事业,这些企业对于自身的外包业务的依赖是相当显著的。这将导致这些企业会降低自身服务产品的价格去获取更大的市场,即使这种市场的获取代价将会是利润率的牺牲。而从在岸外包的角度上讲,当这些企业在离岸外包层面上不能够获取足够的市场之时,他们会选择价格相对低廉的国内市场进行交易,即在岸外包。人民币的持续性升值会使其他国家的企业向中国加大投资力度,投资建厂进行生产,这也会从某种程度上加大自身的在岸外包贸易。

4、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外包服务就是企业实现效率最大化,资源利用最优化,成本最低化的重要方式。企业的外包服务为企业大大节约了时间,金钱,人力,物力等成本。可是,企业外包服务是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的一部分,它受到国际货币汇率的影响。人民币的升值,对于中国的企业进行外包投资或者接包服务,有着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篇7

在美国,一些行业组织和工人联合会又开始鼓动奥巴马政府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这些声音与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一起对人民币升值强烈施压。可以想象,在美国巨大的财政赤字和高企的失业率重压下,两国可能引发由贸易争端所导致的汇率战。

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压力一时激增。

预期与诱因

2008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基本保持稳定,美元的疲软也意味着人民币的走软,这对于中国出口商在全球经济复苏依然乏力的背景下获取市场份额有较大的帮助。而且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国政府忙于救市,无暇顾及人民币汇率问题。

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改善,尤其是中国经济的领先复苏,欧美各国重新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大做文章,对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

于是,自2009年下半年起,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压力纷至沓来,G20匹兹堡峰会、G7意大利峰会等国际多边论坛,重新将国际收支失衡与人民币汇率低估作为讨论焦点。8月份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提到人民币贸易加权的有效汇率至少需要升值20%,对美元汇率要升值40%。由美国主导的G7最近突然提高了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分贝,声称人民币升值有助于促进中国与全球经济实现更加平衡的增长。11月14日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9月份外贸数据远超市场预期,中国在海外市场上的份额持续上升,也给外国政府提供了对人民币汇率施压的理由。

近日,在接受《新经济导刊》专访时,经济学家向松祚解析指出,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美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影响,由于美国扩张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美元大量地发行,客观上使得美元相对于世界各国的货币不断在贬值,相对于人民币也有贬值的压力。而美元大量地发行,亦使像美元这样的热钱在向全世界到处地流动,比如亚洲的香港、大陆、新加坡,客观上造成亚洲货币升值的压力。二是,奥巴马政府的贸易政策现在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方面要利用出口拉动美国经济的增长,尽可能解决美国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是通过美元的贬值来降低美国国外的净债务。

于是,两方原因加起来构成了人民币升值的最主要原因。由此可见,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主要是来自于外国,即美国的货币、财政、贸易政策,而且这种升值的预期在未来一段时间会长期存在。

当记者问到有没有国内的因素,尤其是经济回升、产能过剩、通胀压力带来的升值因素?向松祚极力否定这一观点。他认为,国内通胀的压力是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固然,国内通胀的压力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造成热钱的流入,另一部分来自于中国本身信贷的过度扩张。这也是中国货币政策遇到的最大的压力和挑战。

既然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容乐观,那么这种压力有可抗性吗?

向松祚对此则强调说,现在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非常复杂,中国政府要抵御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消除预期难度非常大,尤其是政治上的压力。比如奥巴马的访问,美国贸易战的不断开打,美国政府和议会的呼声,国际热钱不断进入,推动资产价格的上涨等等因素。

“我相信,到明年这种声音可能要更加地强大,比如为了遏制通胀,政府也可能会让人民币升值。这就像2005年汇率改革时国内一些学者持有的观点,其实他们是把这种因果关系搞错了。人民币升值预期是造成通胀的重要原因,所以通过人民币升值解决不了通胀的问题。但是,要消除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因素,中国政府所能做的事情是很少的。尽管,中国最近也在呼吁美国要维护货币的稳定,但是美国不听你的,你能怎么着?非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就在这儿。”向不无忧虑地说。

人民币升值陷阱

最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等一批著名学者都开始站出来,明确指出,人民币升值不仅无助于解决中美贸易逆差,甚至可能扼杀全球经济复苏,警示中国切莫落入人民币升值陷阱。

“人民币升值有百害而无一利!”在记者问及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时,向松祚的回答严肃而愤慨。他认为,总体概括起来是三大害:首先中国的出口会受到极大的打击和伤害,因为全世界的经济真实的需求增长是一定量的,而美联储的政策实际上是一种以邻为壑的政策,即以牺牲他国的利益来保持本国的增长。第二,中国投资美国的资产会蒙受巨大的损失,人民币升值多少就蒙受多少损失。第三,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导致许多热钱流入,炒作中国的资产,造成股市和房产等泡沫经济非常严重,最终,这种泡沫经济会破灭。那将对中国金融体系和整个实体经济造成巨大伤害。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近日在诺奖论坛上表示:人民币升值可能会扼杀全球复苏,由于从中国进口的消费品会更贵,还将遏制美国的消费需求。由于在国际间经济往来及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有利和不利的影响都是双向的,那么对他国经济的影响表现在哪里々

对此,向松祚向记者表示,目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不仅造成对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同时对全球很多的货币都带来了压力。像巴西的货币今年以来已经升值超过30%,尽管巴西中央银行不断进行市场干预,买入美元,致使巴西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已经到了3000亿美元。所以,中国和其他国家所面临的困境是一样的,汇率浮动逐渐演变成一个全球的大问题。

向松祚一针见血地指出,美联储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是美国的金融危机通过汇率机制向外转移的不负责任的政策,它终究会对全世界的经济造成非常大的伤害。要使全世界的国家团结起来,迫使美国改变它的政策,现在看起来也非常难,所以要冷静地分析这种压力,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大问题。

1971年尼克松摧毁布雷顿森林协议、开启浮动汇率体系之后,美元即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核心储备货币,它的大量发行,美元就会一直贬值,从历史上看亦是如此。人类历史的绝大多数时代都是固定汇率,1950年~1971年时期之全球真实经济增长速度,高出1971年~2007年时期2个百分点。经济学者多年研究之结论是:两个时期经济增长差别如此巨大的根本原因,就是后期的浮动汇率造成了全球货币动荡和频繁的金融危机。

人们应该明白:全球真正有能力、而且实际上经常操纵汇率的国家不是别人,正是美国。当然,让各国大搞汇率浮动,最大受益者是美国。正如上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众议院金融委员会

主席罗斯所说:浮动汇率能更好地为美国利益服务。

1985年9月,美日德法英五国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规定日元(和德国马克)应大幅升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升值,大量国际资本涌入日本的房市和股市,造成了巨大的泡沫经济;同时,日本的出口受到严重的打击,加速了泡沫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远离。至此,日本经济一蹶不振,进入了长达十几年的衰退期。

广场协议对日本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难想象,一旦人民币升值失控,与当年日本经济极度相似的中国会不会重蹈覆辙呢?

人们习惯将美联储比喻为引领世界经济大船的导航船。今天,这艘导航船终于驶入了人类从未涉足的水域。海域茫茫,深不可测,充满了人类智慧难以理解和推测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大船能否顺利通过如此诡异的大海?还是将要沉入海底、继续蒙受巨大而惊人的损失?所有人心中都是一团迷雾。

渐进式升值之惑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是我国外汇管理制度的又一次重要改革。从那时起,人民币由单一的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改为参考以美元为主的一揽子货币,实行有限度的浮动管理。每天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人民币对主要货币的中间价,各商业银行根据这个中间价实行上下有限度的浮动。从这次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至今已累计升值超过20%。

回顾这段历史,恰恰印证了中央“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汇率政策三原则,而这正是向松祚年年呼吁改变的政策。“人民币渐进式的升值,我不认可,可以说现在许多的经济问题,就是那个时候的错误所致。”

他指出,浮动汇率之后造成两大危害,一是升值造成资产价值的泡沫,二是对贸易的沉重打击。尤其是要纠正以促进中国产业升级换代为由,鼓吹人民币汇率浮动。

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曾经依靠汇率升值、依靠“玩弄汇率”来进行产业升级。日本、德国战后经济奇迹,产业一路升级换代,是在固定汇率条件下实现的。“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产业升级是固定汇率条件下完成的。没有哪个理论可以证明:汇率升值能够刺激产业升级换代。

向松祚强调,汇率升值不是产生产业升级的最有效的武器。中国要最终占据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必须经历为全球加工制造的“痛苦过程”。而且,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国家不止中国,还有印度、印尼、墨西哥、巴西等许多发展中国家,设若中国停止向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出口,或中国大幅提升出口产品价格,美欧日会将进口地点转移到其他国家。中国会怎样:大量生产设备闲置、大量劳动力失业、经济增速急剧放缓。因此,中国政府还不能让汇率浮动。

“产业升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汇率只能提高企业的成本,在升级过程中就死掉了,还谈什么升级换代啊?它是一个负面的刺激,而不是一个正面的刺激,应该采用正面的政策来推动企业的产业升级换代。”向表示说。

他认为,中国的汇率政策非常明确就是稳定汇率,在现阶段稳定汇率对中国经济是最有利的。因为渐进式的升值,只会造成升值的预期越来越大,慢慢地别人逼一步走一步。中国应该明确汇率货币政策的准则,在现阶段实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固定汇率,无论从那个角度都是最有利的事情。“也许再过20年之后,中国的经济不同了,经济结构变化了,那个时候再去考量更合适。起码在20年内,中国经济依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状态,升值当然会带来劳动力失业的压力,而且是短时间解决不了的难题。”

向松祚表示,假如政府明确固定汇率政策,国际热钱即会慢慢消退,因为这儿没有太多投资利益,如此一来人民币升值预期则会慢慢消退。中国毕竟还是一个资本管制的国家,资本还没有完全开放,应该有条件来保证汇率稳定。

对此,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也同样表示,针对国际热钱涌入现象,中国应更多考虑投机因素,加强风险控制,保障金融安全。她指出,中国监管层应更多地考虑完善汇率制度,打破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从经济竞争力和国家利益角度看,汇率制度应满足本国需要,而不是别国的利益或要求。人民币应加强自我定价和评估能力,而不能随从外部舆论简单认定价格方向,甚至盲从潮流确定价格。

国际化的曲径

有部分学者认为,人民币升值或放松汇率管制最大的好处是能够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因此,中国政府一定会放松汇率控制,让人民币加快升值。对此,向松祚予以否定,并强调人民币的国际化和汇率没有关系。

历史上许多货币都是在固定汇率条件下实现国际化的。目前中国制造业尚处在初级阶段,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最好固定,这样其他国家对人民币也相对稳定,才有利于经济贸易稳定增长。相反,人民币汇率浮动只会扼杀人民币的前景,放慢它国际化的步伐。

近观时局,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正在显著加快,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和人民币开始跨境结算业务试点。那么,人民币国际化有没有新的路径?

向松祚建议,应首先建立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货币区,大中华货币区,包括港澳台,逐渐扩展到东南亚,因为大中华、东南亚地区最有条件成立一个货币区,无论是贸易整合程度,还是经济整合程度,以及台湾、香港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都超过了欧美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严重依赖大陆,很多贸易可以让人民币来结算。如此有庞大的货币发行量,就可以支撑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这样金融资产也可以让人民币来计量。

同时,其他国家都可以来大陆发行股票,筹集人民币基金,先形成人民币的区域,再走国际化道路。因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是,人家愿意把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可以进行贸易和金融交易,财富储存。

篇8

中图分类号:F820.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049-02

人民币升值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人民币的购买力增强了,同等数量的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能买到更多单位的商品,人民币升值或贬值是由汇率反映出来的。

一、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1.外部原因。人民币升值首先是来自美国的压力。美国政府认为,中美长期的贸易顺差以及中国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使美元贬值的贸易作用得不到发挥,反而使中国产品更具有竞争力,因此迫切要求人民币升值。其次是来自日本的压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进入了漫长的萧条期,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在日本市场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日本政府认为中国商品低价向国外销售,不仅使日本的经常项目处于逆差状态,也给日本国内市场带来了通货紧缩的威胁。因此,日本极力想通过人民币升值改变其国内经济持续不景气和国际竞争力下降的状态。最后是来自欧盟的压力。美元兑欧元的持续贬值使得与其挂钩的人民币对欧元也相对贬值,近年中欧贸易持续增长,人民币对欧元的贬值导致欧盟企业对中国商品的成本上升,企业出现亏损,于是加拿大、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纷纷要求人民币升值以承担美元贬值的部分后果。

2.内部原因。首先,中国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双顺差”导致的巨额外汇储备是人民币升值最主要的内部原因。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率远高于同期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率,这奠定了人民币汇率上升的经济基础,促进了人民币的升值。最后,中美利差的倒挂也进一步促使人民币升值。

二、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1.有利于增强人民币的支付能力。人民币支付能力的增强可以减轻中国偿还外债的压力,提高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能力,降低中国进口商品的成本,使得中国企业在国外并购的时候会变得更富竞争力。 此外,国民出国学习、培训和旅游探亲的机会也因此而受益。

2.有利于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人民币的升值,将导致流向出口部门即劳动密集型部门的资金向资本密集型部门流入,使中国的产业结构向有利的方向调整,最终资本会转向投资国内市场,当货币升值后,资本就会寻找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进行投资,使这些产业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改革,增加其国际市场竞争力,以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进军国际市场。

3.有利于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一国货币币值的升贬与其综合国力的兴衰密切关联。因此,人民币升值是中国经济综合实力强、经济形势好的信号,有利于增强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以及改变他们对政府行动和经济运行的预期,增强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为人民币成为区域化、国际化货币创造有利条件。

三、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1.出口将受限,减少国民收入,增加就业压力。人民币升值后,中国出口厂商的生产成本会相应的提高。在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出口的利润将下降,不但会影响到出口厂商的积极性,也会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一国的国民收入减少。

2.迎合投机资本预期,制造资产泡沫,同时可能引发部分国际游资外逃。人民币升值带来更大的升值预期,会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吸引更多的非直接短期资本的流入,增加对地产、股市等投资和投机,制造资产泡沫,甚至将制造虚假繁荣,误导经济向非理性方向的发展。

3.使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可能。充足的外汇储备是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参与对外经济活动的有力保证。然而,人民币升值将使中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可能。

4.使中国经济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给中国各级政府带来巨大挑战。人民币升值的国际背景是中国与世界经济、政治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要求中国政府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同时汇率形成机制必须是合理的,有利于中国金融稳定,人民币升值要在人民币经常项目放开,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走向国际化硬通货的大前提下逐步实施。

四、人民币升值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1.国际“热钱”大量快速流入,冲击中国货币政策。中国国际收支2002年不仅出现“双顺差”,且总体顺差增长强势。第一,经常项目下经常转移大幅增加;第二,其他投资项目下的贸易信贷差额从多年的净流出转为净流入;第三,外商直接投资中资本金的汇入增长迅猛,高于外商直接投资平均增长速度;第四,银行结售汇顺差全面大幅度增长,其中含有大量的无实际交易背景的结汇行为。致使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受到冲击,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与货币供给结构发生改变。 转贴于

2.提高存贷利率的两难处境。存款利率的提高使得人民币对美元的利差进一步拉大,加快国外热钱流入,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对外汇贷款需求进一步加大,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人民币升值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即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冲突使得提高存款利率的效用大打折扣。如果对存款利率不做调整,则会使得通胀加剧。在资本成本较低的时,且这种资金成本扭曲持续下去,并辅之以政府部门的投资冲动,将加剧部门行业低效率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最终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并形成缺乏有效需求的生产能力过剩。

3.基础货币供应大增使得经济过热,通胀加剧。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中国出现了“双顺差”,导致国家外汇供给极大增长,使得因外汇占款引起的基础货币供应极大增加。基础货币大增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充足,其释放贷款的能力加强,不仅会进一步促使实体经济的加速发展,使得中国经济进入“过热”,也会造成通胀的加剧,对货币政策实施增加了难度。为了抑制人民币升值预期,央行必须干预外汇市场,投放更多基础货币。两难境地使货币政策的冲突越发加剧。

五、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目前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实施有效的货币政策,使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协调,为中国汇率改革营造一个宽松平和的外部环境,可考虑从以下几点着手:

1.要坚持人民币汇率小幅度渐进升值方向。要坚决顶住外界要求人民币加快升值的压力,坚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目标,坚持人民币小幅度渐进升值的方向;同时要积极采取建立人民币浮动区间调节机制等应对措施,增强各项措施的透明度,稳定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入流出监督。

2.继续深化汇率市场改革。人民币升值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升值趋势而非升值压力,这就需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的汇率制度,使汇率能真实反映外汇供给状况。可以从改革结售汇制度、推进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兑换改革、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增强汇率弹性、加强国际游资监管力度和外汇风险管理来减少人民币升值压力。

3.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依赖于具体的经济金融结构和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央行需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公开市场操作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增强公开市场引导信贷和利率调控能力,有效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促进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发挥对市场预期的引导作用。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需要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4.资本不完全流动下重视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目前在中国资本项目不完全管制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中国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是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频率越来越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受到了挑战。资本项目的逐步放开,人民币升值的速度明显加快,使得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与货币制度有效性之间协调和选择成为紧迫问题。

参考文献

[1]沈玲,张春秀.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原因及影响的分析[J].石家庄联合技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术研究,2006,(4).

[2]黄其畅.浅谈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及中国的汇率政策[J].金融经济,2006,(6).

[3]原利斌.浅谈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科学之友,2007,(7).

篇9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外汇储备效益最大化对策分析

收录日期:2016年1月21日

一、我国外汇储备现状

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外汇储备这几年一直在增长。而在2009年12月底,我国的外汇储备位于世界第一,并且达到了2.4万亿美元之多;2013年第四季度末,它的总额一度曾经达到3.82万亿美元的数额。伴随着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扩大,外汇储备中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表现出来。鉴于此,我国相关机构应该主动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外汇储备使用效率,增强对外汇储备的管理。

从21世纪初年开端,我国外汇储备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入快速轨道。2005年第四季度末位于全世界第二,数额达到8,188.72亿美元。另一个数据节点在2006年2月的时候,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跃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数额也达到8,537亿美元。截至2013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达38,213.15亿美元。根据中国银行在2014年1月15日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到2013年12月月末,中国国际外汇储备余额为38,200亿美元,比上年净增加额度达到5,000多亿美元,年增量创下历史同期最好成绩。

另外,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中国正寻求一些方法和手段尽量避免人民币对美元过度贬值。除此之外,我们发现我国外汇储备过度依赖美元,这样对我国的经济以及金融稳定都很不利,要警惕美国采取“货币战争”的方式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来。

二、外汇储备利与弊

一般来说,一国的外汇储备需要适度的衡量和存储,而过高的外汇储备不利于一国的经济稳定,并且有可能会成为其他国家转嫁风险的领地。例如,2009年美国产生的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很多国家,同时由于我国在外汇储备上的巨额压力,在2014年末到2015年初都采取了减持美元的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看出了我国对于外汇储备有了清晰的认识和见解,所以外汇储备也是有利有弊的,应该注意在外汇储备上保持适量的度。

(一)外汇储备的有利之处

1、有利于维持一国的汇率稳定。根据传统的一些研究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外汇储备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假如某一国出现应付国际收支失衡的现象的时候,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一国的汇率稳定,比如兑美元的汇率进行相关的稳定和发展。一般来说对表现国际收支和偿付外债方面以及我国的信用评价方面都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2、有利于实现经济均衡稳定。作为一国经济调节、实现国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举足轻重的。如果国内宏观经济出现失衡,总供给小于总需求,这个时候利用外汇储备进行扩大进口,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状态;如若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的情况,利用外汇储备的差额可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而在一国汇率出现波动情况的时候,这个时候更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对汇率采取合理的调节,使它不断达到稳定的状态。

3、有利于提升国家的信心。一国的外汇储备的多少,在传统的看法认为,反映着该国的经济实力,也可以提升该国的信心,说明该国在经济上表现出巨大的优势。在当前新兴市场方面的一些国家,在这上面的认识是:国家外汇储备往往被认为是一国经济信心的一种标志。

(二)外汇储备的不利之处

1、不利于实施一国货币政策。外汇储备过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在外汇方面的政策实施,同时也会增大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困难程度。我国如果在外汇储备上保持过度的量和其他因素,就会导致我国的货币政策不可以很好地达到我们所想达到的目的,会给国内货币均衡带来压力。

2、增加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外汇储备在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说,可以表现为一国的金融债券的持有,同时持有一种以外币表示的金融债权,并不是可以为本国其他所用,也并非投入国内生产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在外汇储备上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假如一国货币当局不再持有一国的外汇储备,那么他们就可以根据一国的实际情况,把这些储备的资产用来进行购买消费,进口商品或劳务,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更不值得的。

3、加大持有国的经济风险。当一国的外汇储备增多的时候,就会加大持有国的经济风险,因为一国的经济稳定与否也是值得我国注意的,特别是2009年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到我国的经济稳定和风险,并且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外,在对外贸易方面更是影响着国家采取对外需求政策,当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一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都会采取一些措施来规避风险。

三、高额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外汇储备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形势有着深远的影响,短期来看,我国虽然在持有的外汇储备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特别在近年来增长速度奇快,并成为全世界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当然这也会造成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巨大压力。

(一)干扰货币政策,提升通膨压力。1994年以来我国开始实行新的外汇管理制度,进行强制结售汇制度,这项制度导致外汇储备迅速扩大。随后2009年至2015年,伴随我国连续贸易顺差和不断扩大的外汇储备,宏观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通货膨胀压力,很大程度上牵制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使得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减弱,更加加大了货币政策调控的不稳定性,影响货币政策的最终实施程度。

(二)资产结构单一,遭遇储备风险。我国的外汇储备风险也在不断加大,根据美国财政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末,以美元计价的我国外汇储备约为2万亿美元,占据我国的一大部分,同时我国共持有美国国债金额达到1.2689万亿美元。这些数据显示出我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单一,并且在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中,欧元占比达到20%,而日元占比达到10%。与此同时,美国信用评级下调,金融市场的汇率波动也受到流动的国际资本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外汇储备资产遭受着比较大的汇率风险,尤其是美元方面的汇率风险。

(三)会降低资金使用效率。外汇储备作为一种货币资源,持有巨额的外汇储备也就形成了巨额的机会成本。因为美国仍然是第一大经济体,并在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占据着主要位置,其国债相对来说更有安全性、流动性等方面的优势;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高额的外汇储备放弃了可以获取较高投资收益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货币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就难以实现。

(四)扩大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导致人民币汇率面临升值压力最直接的原因是不断增长的国际收支顺差,而它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高额的外汇储备所造成的。伴随着本国货币的升值,其外汇储备是一定会增长的,因此可以说本国货币升值压力是源于其外汇储备的高涨。从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会造成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不断上涨。

高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特别在货币政策方面的影响,也会对我国的通胀压力不断提升,所以我们应该保持适量的外汇储备。

四、外汇储备效益最大化对策

根据上文对我国的外汇储备的情况进行分析,我国外汇储备逐年增长,并且成为了外汇储备的世界第一大国,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水平,但是正如上文所说,外汇储备不是越多越好,并且很高的外汇储备也会造成我国存在一定的风险,我们认为应该保持适度的外汇储备,对于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改革管理制度,注意货币多元化。在全世界经济普遍萧条,经济举步维艰的情形下,对于我国的高额外汇储备,这已经不是一个严重的量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本着长远考虑,主动做好经济产业的优化升级,为经济周期做好准备。特别是需要改变目前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应逐步适度地降低美元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占比,适当地将多种国际货币引入储备资产,实现储备货币多元化。

(二)扩大人民币使用范围,实现人民币国际化。面对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我们应该适时采取相应的策略,比如扩大人民币适用范围,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由于我国在近年来也提出一些经济组织的发展,特别是亚投行和丝绸之路等新战略的提出,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外汇储备的合理利用,同时在亚投行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利用我国的外汇储备进行相关的协调发展,让全世界相信人民币的作用和其他的影响,真正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三)降低美债的购买量,增加黄金储备。在2013年之后,美元出现贬值的趋势的情况下,应该降低美债的购买量。因为当前美国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在不断地加重和扩大,这些变化都将动摇美元在全球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美国仍然不放弃,它不仅想要阻挠我国崛起的进程,还想通过出售其武器来进一步一解其国内的债务燃眉之急。因此在如此的局势下,我国需要采取适度的减少对其国债的购买和其外汇走势,从而实现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

(四)加强自主创新变革,主动走出去。建立在强大的实体经济基础之上,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信心所在。我国在金融方面也在寻找自主创新的办法,特别是2014年提出的亚投行的建设,这对我国利用外汇储备都有深远的影响,这样利于我国的人民币国际化和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在这个基础上尽快建立全方位的要素资源的战略储备制度,特别是人民币的交易条件改善和资源价格回落时,我们要抓住时机扩大我国一些产品的进口。

五、小结

总体上说,当前世界经济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不断推行,欧洲债务危机解决困难,人民币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这都使得我国外汇储备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特别是对于相关机构采取适度宽松的政策刺激下,当前巨额外汇储备所带来的压力就会得到进一步缓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和国内投资者进行海外投资的水平和意识,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建设也会进一步推进下去,为更好地达到“藏汇于民”的目标建立优良的外部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吴锋林.外汇储备经营效益管理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1.

[2]郑俊涛.中国外汇储备有效管理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4.16.

篇10

[中图分类号]F831;F8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0-0004-02

“金融自由化”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爰德华・肖在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等问题而提出的。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自由化就是针对金融抑制这种现象,减少政府干预,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根据这个理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得大趋势下,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是必走之路,关键是要找到适合的方法。金融自由化模式具体可分为两类:激进式开放和渐进式开放。中国根据自己特殊的国情,也以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改革经验教训为鉴,只能渐进式开放模式。

一、中国金融改革三十年来取得的主要成绩

形成了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为主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建立了较完善的金融法制和监管体系,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得到了发展,金融宏观调控机制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有利方面

1.加快完善中圈监管体系的完善和国际化接轨的速度

加入WTO,提高中国金融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促使国内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内控制度,改进信息披露制度,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和服务水平,推进监管的规范化、全程化,保证监管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金融调控方式将进一步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化为间接调控为主。

2.拓宽国际市场

中国银行业海外拓展业务将主要受自身经营状况和东道国国内监管条例的限制,而较少受到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这就有利于国内经营状况良好的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成长和发展。从而带动国内银行业务国际化,促进国内金融机构人才的成长、技术的进步和业务的全球化。

3.增强我国金融竞争能力

外资银行的进入,必将促进国内银行加快改革,加强管理,激励国内银行提高竞争力。国内外银行业间的人才竞争和交流也有利于提高我国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最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可以为我国的金融市场带来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促使我国竞争机制的改变。

4.有利于我国引进更多的国外资金

我国金融业的经营成本,尤其是人力资本远远低于国际金融业同行。国内金融业职业的人均午薪为1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银行职员的年薪在3万美元左右。较低的经营成本可以使我国金融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向客户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条件,获得较高的收益。

5.有利于我国金融业学习外国先进的经营技术、融资工具和管理于段

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为国内会融机构提供参照体系和竞争对象,一些外资银行在技术、金融创新等办面的优势,将起到示范、激励和交流作用,从而推动我国银行业技术改进和金融创新的进程;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行方式对提高国内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不利方面

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对我国民族金融业发展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看到积极因素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到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带来的不利因素。

1.流动性冲击

目前,我国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企业的自我表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也有待加强.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和行为规范还比较薄弱,如过早地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特别是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就会形成资本的大量流入、流出,冲击国内金融市场,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

2.对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一国汇率和利率变化所产生的效应。将被相应的资本的流动效应所抵消。从而加大了金融调控的难度,这就要求使用更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加以控制。

3.人才流失

外资金融机构将随业务规模的扩展和业务领域的拓展招募大量本士员工,凭借其先进的经营管理、优越的工作条件、优厚的待遇以及诱人的出国培训机会等,会吸引大量国内金融界的优秀人才,使人才流失严重。从而可能导致国内金融界整体员工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下降。

4.客户流失

些外资金融机构的优势体现在体制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跨国服务网络优势。这些优势集中起来形成了综合业务优势。一些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凭借这些优势和雄厚的实力、良好的市场形象赢得优质客户,这对我国金融机构将造成强烈地冲击。

由中国金融改革现状及金融开放过程中的利与弊,可以看出,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金融开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我们应当总结金融开放实践,找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加快金融自由化进程,尽快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1]韩婧妍.浅析“金融自由化”下的中国金融改革[J].大众商,2010年1月(总第109期).

篇11

香港有16所可颁授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其中8所由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分别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学院,我们称其为“公立大学”。其余8所可颁授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分别是香港演艺学院、香港公开大学、香港树仁大学、珠海学院、恒生管理学院、东华学院、明爱专上学院、明德学院。

香港特区政府历来重视高等教育,制定法令规范政府给大学的拨款。香港特区行政长官亲自担任各个大学的校监。各大学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区政府只“给钱”,不“干预”学校办学,这就使得香港大学得以面向世界办学,造就了其特有的优势:一是资金渠道广,经费充足。香港一所大学每年的经费约50亿港币(相当于40亿元人民币),是内地普通高校的十几倍。二是教师队伍力量雄厚,人才济济,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教授。三是科学研究与教学设备精良,数量充足,科研与教学条件世界一流。四是国际化程度高,香港的大学教师和主要部门负责人面向世界范围招聘,要求必须具有在发达国家受过高等教育或工作的背景。五是培养方案与国际接轨,包括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等都按国际标准制订。六是使用国际知名大学的原版教材,部分专业还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教学与实践活动。

内地高中毕业生入读香港高校具有六个方面的优势:一是香港的高校具有世界水平。除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综合实力处于世界一流以外,其他大学也都有独特的亮点,如香港城市大学的工学研究实力雄厚,工程技术与电脑科学走在国际前沿,香港理工大学在土木工程、建造及建筑技术、地区空间资讯科学三个领域的科研表现全球一流。二是香港高校的学历在内地及国际上都能得到广泛认可。受历史背景与国际商贸中心的影响,港校在英文教学及西方文化教学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港校毕业的学位证书含金量和国际认可度高,有利于学生开拓就业领域和继续深造。三是香港教育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有内地学者这样评价道:“香港是中国教育离世界最近的地方。”在港校就读,会有更多作为交换生出国学习的机会,也更便于学生留学深造。四是香港高校提供高额的奖学金。港校对于内地优秀的学生给出的全额奖学金每年约为10多万人民币。虽然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会让不少考生望而却步,而高额的奖学金和较为完善的奖助体系则可以减轻考生和家长的顾虑。五是毕业生就业率高。一份关于香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显示,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的就业率是98%,香港大学的就业率是99%。毕业生的就业面也很广,既可以选择到国外就业,也可以选择继续留港或回内地大中城市就业。六是内地学生在香港读书、生活工作七年可申请香港永久居留权。内地学生在香港读了4年大学后,有1年的时间可以留在香港找工作,只要继续在港工作3年就可以向香港特区政府提出申请,获得永久居留权。

香港高校如何向内地招生

目前,香港高校面向内地高中毕业生招收全日制本科生的院校有12所,分别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公开大学、香港演艺学院、香港树仁大学、珠海学院。招生范围已覆盖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专业涵盖了人文、理科、工科、商科等4个专业大类。其招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纳入统招,在提前批录取。目前,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在统招之列,他们把招生指标投放到各省(市),纳入各省(市)的招生体系。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在提前批次填报即可,不须另外向大学申请报名,不需要参加面试,两校将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择优录取。考生在填报两校的同时,亦可填报其他本科一批的内地重点高校。若考生未被两校录取,也不影响内地本科一批的录取。

二是实行自主招生。除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以外的10所院校主要实行自主招生。这些高校一般是在高考当年的1月份左右开通招生网站,随后开始接受内地考生在网站上报名和申请。高考成绩公布后,这些高校都会组织面试,然后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和面试成绩择优录取,一般在每年7月7日前结束录取工作。

香港的高校在内地招生时原则上要求考生的高考分数达到或超过考生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第二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但从近年来的录取情况看,实际上各高校参照申请者内地高考成绩择优录取,录取分数绝大部分要超过一本线,香港大学的录取分数甚至超过北大、清华的录取线。此外,香港大部分高校还以面试的形式,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港校面试主要以英语交谈为主,部分面试或辅以普通话与考生交谈。面试题的内容可谓五花八门,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话题,如“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利与弊”“对香港电影事业和唱片事业的看法”等,也有一些敏感话题,如“你怎么看待同性恋”等问题。

内地学生赴港求学不简单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香港高校虽然有众多优势,但毕竟无论在制度、文化、语言方面,还是在生活及消费方面,香港与内地都有很大的差异。一些在内地成绩拔尖的学生真正入读香港高校后,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活困惑和学习压力,绝非当初想象的“天之骄子”那般荣耀和轻松。因此,考生报考前需要慎重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学费生活费支出负担重。相对于内地大学一年5000元左右的费用,香港高校的学费是内地高校的十到二十倍。前些年香港的大学对内地学生收取的学费维持在每年7万元左右,但随着近几年物价上涨,香港的学费也呈逐年上涨趋势。据统计,在香港一年的学费加生活费可达10万元至20万元人民币。如2013年,香港大学的学费为每年13.5万港币(约10.8万元人民币),香港中文大学为每年12万港币(约9.6万元人民币),香港科技大学为每年12万港币(约9.6万元人民币),香港树仁大学为每年5.5万港币(约4.4万元人民币)。住宿费和生活费另计,每年约需5万元人民币。当然,随着近年来全国各大名校招生竞争日益激烈,香港各大高校也针对内地优秀考生专门设立了各类奖学金、助学金,以吸引内地优秀学生报考。如香港科技大学2013年专门为内地考生设立了全额奖学金,并制定了学费全免、部分学费豁免及给予少量生活费津贴等优惠政策。虽然香港高校对优秀的学生给予了高昂的全额奖学金,但能够获得全额奖学金的学生毕竟只是少数。

二是学习、精神压力大。2007年9月,一名来自内地湖南的优秀学生尹日强因无法忍受港校求学压力而选择逃避失踪,这件事牵动了香港、深圳、长沙三地的媒体和警察的心。尹日强在失踪15天后才悄然回到长沙。这起逃学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当前赴港读书的内地学子的特殊困惑。香港高校学风严谨、竞争激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高,学业压力几乎是每个内地生在港求学的共同难题。实际上每年都有因为学习能力不够被港校劝退的肄业学生,其中不乏内地学生。所以,相对于内地高校,学生只要考入大学轻松学习就可以毕业的情况来说,来香港读大学则要做好继续发奋读书的准备。

三是要适应环境和语言。语言不通和文化背景的迥异,让不少曾经自视较高的内地生都有过一种沉重的孤独感。尤其是来自内地省份的学生,由于两地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除了上课以外,本港和内地的学生较少往来,导致他们人际交往的圈子很窄。加上内地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依赖性强,自主生活能力相对较弱。与之相反,香港的学校从小学开始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生活能力,到了大学阶段,更加注重给予学生发展的空间,没有固定的班主任和班集体,一个学生随时可以在求学过程中申请到国外做交换生,或者申请休学去国外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内地学生到了香港读书后,从日常生活到学习乃至社会实践,很多事情都必须学会自己处理,但一些内地生到了香港的大学后会不知所措,不习惯这种比较自由的学习环境,一些学生反而会因此而迷失,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因此,来港读书的学生还要具备较强的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

篇12

随着均衡点的接近,资本流动以及汇率波动的双向性日益明显,人民币单边升值的压力及其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亦渐趋缓解。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水到渠成,人民币国际定价的主导权将由管控进一步让位于市场。

相较于汇率自由化改革的突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亦呼之欲出。近年来,金融脱媒之势迅猛,债券市场蓬勃发展,银行理财产品已成为银行存款的重要替代品;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明显下降,直接融资比重上升。这一配比的变化,反映出利率管制空间的压缩,市场化力量的扩容。而近年来民间借贷的“野蛮生长”,亦被视为金融压抑下新一轮民间自发的货币价格闯关。

如同上世纪80年代的价格双轨,利率双轨在完成其孕育市场化力量的过渡性使命后,终将走向并轨。这一切已在决策者的蓝图设计之中。

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看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已基本具备:2003年启动的新一轮银行改革的完成,强化了金融机构的财务硬约束及风险控制能力;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培育,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简称SHIBOR)已成为金融产品定价的重要基础;存款保险等配套机制临近出台;宏观经济层面,通胀压力渐弱。

由此,贷款利率改革可先行一步,存款方面可通过促进替代性负债产品发展及扩大利率浮动区间等方式推进。

“两率”改革的推进,是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将迎来脱胎换骨的剧变,随之而来的资源配置变革必将引发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全局性转变。

价格改革,贯穿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历史,在周小川看来,中国的改革是系统性体制转轨,改革对整体配套关系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推进利率、汇率改革时,需要作通盘考虑。

――编者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建立金融体系。上世纪90年代的金融改革虽然实现了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变,但仍未有效缓解银行体系资产质量问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一度高达2万亿元。

2003年,新一轮银行改革启动。四大国有银行先后完成财务重组、注资和股份制改造,成功上市。银行业体系的财务状况明显好转,存量风险得以基本化解。如果没有这场银行改革,中国恐怕很难抵御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冲击。

英国《银行家》杂志评选周小川为2006年度“最佳亚洲央行行长”,两个月前,国际金融领域权威杂志《欧洲货币》又将“2011年度最佳央行行长”的荣誉颁予他。历任央行行长,也只有他获得“人民币先生”的雅号。

不过,中国的汇率与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未最后完成。对于已经在任近十年的周小川而言,对“两率”改革的推进有何思考?近期,《财经》记者就此专访了周小川。

扩大汇率浮动区间

随着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的扩大,市场供求力量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央行更多的是在市场汇率波动超量时才去干预,其频率会降低,也更加灵活

《财经》:您曾表示,人民币汇率正在走向均衡,这是否意味着进一步调整汇率形成机制的时机已经成熟?

周小川: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状况有明显缓解,2011年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已回落至2.8%的水平,外汇市场供求趋于较为平衡的状况,人民币汇率更加趋近均衡水平,境外NDF市场的走势也表明人民币汇率预期已经分化,当前的汇率更多地反映了市场供求关系。

当汇率接近均衡时,资本流动会是双向的,汇率波动也是双向的,推进汇率改革遇到的困难就会减小,当前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条件也更加成熟。

《财经》:温总理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您认为,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的风险大不大?在具体的改革措施上,是扩大每日0.5%的浮动区间,还是更好地发挥外汇市场中间价、盘中价及收盘价的作用?在扩大幅度的过程中,央行市场干预的频率和手段是否会发生改变?

周小川:汇改以来,外汇市场发育逐渐趋于成熟,交易量持续增长,交易品种不断增加,交易主体控制风险的能力逐步提高,自主定价的意愿日渐增强,人民币汇率需要更大的波幅区间,以适应外汇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如果浮动区间太小,人民币汇率的浮动易于触及边界,当汇率扩大浮动之后,企业和居民会更加重视其作为市场配置资源的价格要素的作用,并采取措施积极管理汇率风险,夯实汇率形成的微观基础。此前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日浮动区间为0.5%,扩大浮动区间主要指扩大这一区间。

从历史上看,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是逐步扩大的。1994年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是0.3%,到2007年扩大至0.5%,截至目前,这一浮动区间已经过了五年时间的适应期,而且随着汇改以来外汇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市场成员自主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在不断提高,企业对浮动汇率的承受能力增强,在此情况下,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是需要的,以适应外汇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体现让外汇市场供求关系起更主导的作用。当然央行也有各种手段在必要时对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以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区间,风险是可以得到有效管控的。

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目前是由外汇市场做市商参考银行间市场汇率和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情况在早市开盘时报价形成的,如市场汇率弹性增强了,人民币汇率每日中间价、盘中价、收盘价的弹性自然也会随之增强。随着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的扩大,市场供求力量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央行更多的是在市场汇率波动超量时才去干预,其频率会降低,也更加灵活。

《财经》:汇率实际上是一个重要的资金价格。汇率改革涉及到我国经济发展中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配置优化问题。汇率改革莫衷一是,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为什么争论这么多?

周小川:汇率问题之所以争议比较多,主要有两个:第一,对就业的影响。如果汇率变得太快,企业适应不过来,就可能裁员、甚至关门,就业压力就会增大。如果汇率变化慢一点,就能够给企业一定的调整时间。

第二,汇率水平趋向均衡对资源配置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经济中的有些组别会受益,同时有些组别受损,因此对汇率改革的意见就会有差异。例如,沿海出口地区更关心出口产业的兴衰、当地的就业和招商引资等;内地则可能另有关切。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汇率最好是接近均衡点,如果汇率偏离均衡,就会导致资源配置的错位,给国民经济造成损失,也会给货币政策带来困难。但是这些损失和困难并不那么直观,通常人们也不一定都理解。

特别是,如果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问题就更加复杂了。在一些人看来,美国要求的肯定不是好事。这种思维至今仍存在,会影响人们对于问题的思考和判断。

《财经》:其实,在2003年-2004年讨论汇率改革问题时,人们是有不同主张的,有的主张“渐进”,认为一次性调整的风险太大;有的主张“跳升”,您怎么评价?现在是不是还可以搞一次“跳升”?

周小川:2005年的汇改是“跳升与渐进相结合”,先跳升再渐进。只是对于跳升的认识不同,有人主张跳升5%,有的人主张3%,也有人认为绝对不能高于1%。最后决定跳升2%。

那次汇改并没有形成想象中的重大冲击,反而减轻了国际压力,朝着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前进了一步。

既然我们已经确定了渐进改革的战略,而且已经走了这么多年,差的也不是太多了,就应该坚持走下去。不必要一会儿渐进,一会儿“跳升”。中国是一个大国,相信“渐进”数年,会达到目标。

《财经》:在您看来,人民币汇率升值,国内出口企业会怎样进行调整,对出口行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周小川:汇率改革涉及到出口企业的改进时间。包括如何逐步调整产品、工艺和赢得一部分定价权,其实,中国企业的定价权已在逐步扩大。我们调查发现,中国企业的调整能力也是较强的。很多出口企业在改革过程中都活下来了。由于汇率改革,真正大幅裁员、关闭破产的出口企业并不特别多。这也是渐进改革的好处。从中长期看,汇率的调整会给出明确信号,使未来的投资更偏重内需(特别是服务业)部分,适当减少对出口产能的投资,从而在中期有助于推进面向内需的产业结构调整。

《财经》:现在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一些人主张,通过人民币国际化倒逼国内金融政策改革,您认为这种倒逼机制存在吗?

周小川:“倒逼”之说往往来自事后的评论。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并没有人预想要倒逼汇率改革,这种设计也不太现实。

也不排除“倒逼”就像“撞击―反射”理论一样,假如某些方面想改革,但是改不动,于是先改革其他方面,对慢的方面就会产生压力,进而推动那个改不动的环节。这种可能性比较戏剧化、故事化,常规设计的时候不会这么做。

《财经》:也有一种观点认为,香港发展离岸市场等于我们在补贴香港?

周小川:香港人均收入那么高,内地补贴它,不会是我们的本意。但是香港是中国的香港,发展离岸市场有利于香港的繁荣稳定。“补贴”这个事情很难说清楚。就像在低汇率水平下的出口,事实上补贴了“富人”(发达国家),只不过是间接的补贴,对于这一点,人们往往没理解到。那些因政策漏洞、扭曲而存在的隐性补贴,应防止其持续存在;如果是过渡性的,应尽可能过渡得快一些。

有条件继续推进 利率市场化改革

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进一步推进,也正在设计论证之中。贷款利率改革可先行一步,存款方面可通过促进替代性负债产品发展及扩大利率浮动区间等方式推进

《财经》: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说了、做了不少年,现在究竟走到了哪一站?在您看来,新一轮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否应该尽快推进?

周小川:利率市场化是一个过程。2003年前,银行贷款定价权浮动范围只限30%以内,2004年贷款上浮范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7倍。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与此同时,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可以下浮,下不设底。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利率也放开了。同时我们主张,企业债发行利率也放开。虽然银行贷款利率下限没放开,但是质量比较好的大企业的债券是放开发行的,其价格已经完全不受贷款基准利率的限制了。

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进一步推进,也正在设计论证之中。贷款利率改革可先行一步,存款方面可通过促进替代性负债产品发展及扩大利率浮动区间等方式推进。

《财经》:您一直强调银行类金融机构财务硬约束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提,目前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财务硬约束状况和进展怎么样?为什么2004年改革还必须保留存款上限和贷款下限的利率管制?

周小川: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前,我们曾详细研究过一次利率市场化改革,首先感觉是各家银行改革进度不一。应该说,股改后的银行基本实现了硬约束,它们会担心存款成本抬升,不一定愿意抬高存款利率。有的银行当时还没有进行股改,缺乏财务硬约束,即竞争起来可不计成本、不计效益。另外,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财务约束完全不一样,是没有办法放在一起公平竞争的。在全面实现金融机构财务硬约束之前,往往是质量越差的银行越敢提高存款利率,或者是那些出问题的证券公司,为了救自己而拼命地高息发柜台债,最后赌一把,看能不能够挺过自己的危机。

事实上,本世纪初曾经进行过改革试点,当时允许农信社的存款利率可以上浮,利率很快就都浮到顶了,但是随即转嫁给贷款利率,抬高了企业整体财务成本。存款竞争反映了当时农信社资本和成本约束尚未建立。

目前,农村信用社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是资本合规的;三分之一还需要一两年才能达标;另外三分之一资本充足率尚没有达到4%,其中有一小半左右资本还是负值。如果没有有效的资本约束,竞争往往是胡来的,加速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差的三分之一农村信用社怎么办?给不给定价自?如发生不正当竞争则道德风险问题会比较突出,可能要给它们时间让其达标。

再有,银行改革是要消耗财力的,当时希望商业银行经过几年时间、在不太张声势的情况下消化掉一部分改革成本。当然,这并不都是银行自身的错,很多是旧体制和转轨过程所遗留的,当时测算改革成本大概有2万亿元左右,其中有一半多跟政策性业务有关。

《财经》: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商业银行具有自主定价能力,目前商业银行自主定价能力如何?

周小川:并不是说,只要放开利率管制,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就必须做到自主定价,这不仅包括贷款的自主定价,还包括负债方业务(如吸收存款)的自主定价。对此,银行并不一定欢迎,这一方面是因为过去长期的利率管制使商业银行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客户提出疑问也可以将责任推卸给中央银行,说价格不是它自己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一旦利率管制全部放开,将对商业银行形成较大的市场压力,这里面既有贷款竞争也有存款竞争,需要自己去对客户做好解释。例如,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人民银行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提升了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权。但是,一些金融企业并不愿意对住房抵押贷款行使自主定价。

经过银行改革,尽管改革成本逐步被消化,硬性约束也慢慢建立起来,但基层还有一些问题,比如农信社改革进度参差不齐。2008年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又出现了新情况。

《财经》:哪些新情况呢?

周小川:危机以后,发达国家实行数量宽松性政策,国外的利率那么低,导致“热钱”往利率相对较高的新兴市场流,包括中国。

我们的基本看法是,不用太惧怕“热钱”,我们可以筑一个“蓄水池”,“热钱”来了就放在池子里,央行基本上对冲掉,不让它们去扩大货币供应量,减少对国民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以后“热钱”要走就让它走,赚点小钱也可以,毕竟赚得不多。

但是,也有不少部门和专家对“热钱”流入非常忧虑,在大家对国内通货膨胀不满意的情况下,“热钱”就成为指责的对象。所以,“热钱”一定要管住。可是,境内外利差明白地摆在那里,“热钱”有逐利的动机,怎么办?在这种压力下,存款利率不要着急动。

因此,实际负利率的存在是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并不是我们有意选择的结果。

《财经》:这就是说,国际金融危机也是影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一个因素,除了这些,还有哪些因素需要考虑?

周小川:还是有一些因素要重点考虑的,例如,需要有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否则如果银行的家数太少的话,即使银行能够自主定价,也可能“店大欺客”。如果形成了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就可以促使银行之间通过市场方式相互竞争,重视和尊重客户的选择,从而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还要考虑宏观经济条件,如通胀状况。在通胀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推进改革,商业银行在自主定价过程中就有双向压力,表现在价格上就是有上有下的走势。反之,如果通胀比较高,人们会有价格上涨的预期,这样即使实现了自主定价,也容易出现价格单边走势,从而使得改革不得人心,易导致改革中途受阻,甚至夭折。

《财经》:我们注意到,您在近期《中国金融》上发表的文章中指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基本具备,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按照中央会议精神继续积极推进。那么,得出这一判断的基础是什么?放开利率管制到底是否可行?

周小川:利率市场化写进了“十二五”规划,我们也做了金融“十二五”规划的分报告。我们说,有条件把利率市场化改革向前推进;不过,真正推进的时候,还需要克服一些困难。

1996年以来,以放开同业拆借利率为起点,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价权不断扩大,市场机制在包括存贷款和债券等在内的金融产品定价中的作用明显增强。近年来,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金融机构的财务硬约束进一步强化,利率定价和风险控制能力大幅度增强。同时,人民银行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等调控市场利率的能力逐步提高,可为金融产品定价提供参考的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也得到培育。加之,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机构优胜劣汰退出机制也正在建立过程中,这将为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对产品和服务进行科学合理定价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因此,可以说,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基本具备。

当然,改革条件不可能百分之百具备,历来人们对改革的利弊认识就不一样,另外对不同的银行组别和客户组别来说,改革带来的利弊也不一样,因此就有不同的意见和态度。和以前比起来,如果现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恶性竞争的可能性会相对少一些,但是热钱会相对多一些。关键在于如何衡量改革的利与弊,只有利没有弊的改革是不存在的。

同时,改革有一个时机选择问题。目前看来,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平息,外部环境还要再予以观察,国内也面临经济趋缓和通胀压力并存问题,所以需要有合适的时机,看能不能形成共识。

《财经》:如果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您认为改革的现实路径是什么?

周小川:一个可选择的方案是,允许符合财务硬约束条件和符合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要求的合格金融机构,扩大自主定价权;以建立健全对竞争秩序的自律管理作为过渡,让上述机构开始实行利率自主定价。同时,继续培育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利率定价能力。近年来,人民银行在SHIBOR培育中就自律定价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应继续完善和加强。这样,经过一定时间的过渡,会实现利率市场化。

数量型政策工具有自身逻辑

通胀涉及到货币供应量是否过度,如有过度就应予以对冲。对冲充分了,把过量的部分都放“池子”里,将来通胀降下去了,可以再放出去。真正对通货膨胀形成压力的,还是在于舆论上对于对冲措施的批评

《财经》:在利率改革和汇率改革迟滞的背后,是近十年来中国宏观调控的市场化程度似嫌不足,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又偏向于数量型,而不是价格型工具。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周小川:首先,中国的政策思维倾向于数量型工具,实际上起源于过去的集中性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时期,供给和需求都按数量予以计划并分解下达,不注重价值规律,自然也就不重视价格工具。所以这一倾向有其历史原因,而且是始终就有的。

其次,为了应对这次金融危机,一些西方国家,最初是美国,后来是欧元区也采取了数量宽松货币政策,使得全球有过剩的流动性和强劲的资本流动,相当一部分流向新兴市场国家,一些国家受到的冲击较大,意见也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自然的选择就是采取数量紧缩政策来应对数量宽松。

再次,发达国家的规律是,如果通货膨胀上去,长期利率随之上升,导致投资意愿下降。而中国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储蓄率过高, 2010年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仅33.8%,消费过低。如果提高利率,对投资的影响有多大?各级政府有大量行政性建设投资,虽然高利率水平会提高长期投资的成本,但是在政绩的驱动下,有时不管成本高低,都要进行投资建设。此外,提高利率对储蓄率和消费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恐怕要在选择政策工具时予以必要的考虑。

总之,中国和发达国家各自担心的问题有些不一样之处,所以中国处理问题的政策选择还要有自己的分析。

《财经》:上一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成本,很大一部分要靠事后“摊销”;加上资本流入和经常项目顺差导致的外汇占款,以及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所采取的经济刺激计划,地方债频发,这些都可能造成通胀压力,因此需要对冲。当前的对冲措施能否中和掉通胀压力?效果如何?难点在哪里?

周小川:改革成本摊销问题是中长期的,不会集中在近期有所反应。外汇储备的增量变化如不过大,也不会在近中期对通货膨胀有明显的影响。

总的看来,通胀涉及到货币供应量是否过度,如有过度就应予以对冲。如果对冲充分,就不会导致明显的通胀。对冲充分了,把过量的部分都放“池子”里,将来通胀降下去了,可以再放出去。

真正对通货膨胀形成压力的,还是在于舆论上对于对冲措施的批评。如果批评声音很大,可能会导致对冲不足,通胀就难以避免。存款准备金增多的时候,反对的声音会增强,一些部门和地区都会有意见,所以,对冲也是得罪人的。

假如使用公开市场操作的一些工具来对冲,影响就不那么直观,可是反对者一旦明白过来,还是会发出反对的声音,影响决策。另外,使用公开市场工具对短期市场利率会有较明显的影响。总之,不会有十全十美的做法。

《财经》: “池子”的内容是不是还可以更丰富一些?作用如何?

周小川:要让货币供应量适度,很多办法都是可以想的。但是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从我们的角度看,对冲方式的变化也很多,只是很少有人注意罢了。一旦挑明,倒容易挑起争论。“池子”是一种形象化的提法,当时主要是为了针对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导致货币供应量大幅增长提出来的,为了吸纳过多的流动性,应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同时,这种概念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实现方式,都是可以探讨的。

改革需系统性配套

我国的改革是系统性体制转轨,对整体配套关系的要求比较高。当前我们在推进利率、汇率改革时,需要作通盘考虑。当然,也并不是要等各方面的条件完全成熟了,才能推进这些改革

《财经》:不管是利率还是汇率,都是资产或要素的价格,而价格改革又是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十四大以后,改革更加强调系统性。怎么理解改革的这种系统性?

周小川:我国的改革是系统性体制转轨,改革对整体配套关系的要求比较高,中央、国务院也一直强调这一关系。价格改革对配套要求比较高,需要创造条件并推进形成配套行动来保证改革达到预期目标。回顾改革历程可以发现,价格改革和企业自主经营、自主定价是结合在一起的。同时,价格改革和间接税改革、理清国内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的关系等环节相互联接。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十四大文件中提出:“在保持价格总水平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放开竞争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尽快取消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加速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进程。”这里面强调了保持价格总水平相对稳定的前提,也提出了生产要素市场化的问题。

从主要的配套关系看,1993年、1994年重点抓的是增值税改革和汇率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配合商品和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纠正价格扭曲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商品价格中包含流转税,而当时的产品税体系存在税率不平等和重复计征的问题,导致价格扭曲;二是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水平不平行,存在双重汇率甚至多重汇率,出口退税和进口征税都比较困难,企业无法站在同一个价格起点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导致大量的摩擦,还有走私甚至是损害整体利益的不合理出口。

《财经》:那么,当前进一步推进利率和汇率改革是不是也需要一些配套关系?这些改革的条件现在都建立起来了吗?

周小川:利率和汇率改革本质上都是价格改革,意味着给金融领域的企业以自主定价权问题。一方面,银行要有自主定价权,有了定价权以后,客户也要有自主选择银行的权利和空间,这就要看是否有竞争性的环境,从而形成竞争性的市场定价。另一方面,个别微观主体定价可能存在偏离合理水平的问题,这很大程度上与消费者、金融机构之间可能存在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有关,竞争机制将会逐步纠偏。但如果你对定价偏差没有思想准备,就很可能想走回头路。另外,利率、汇率都是综合性的价格,其他重要领域的价格是否也市场化了?这对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会有相互影响甚至冲击,当然,搞得好也会相互促进。

可见,当前我们在推进利率、汇率改革时,需要作通盘考虑,要考虑税收制度的问题,与国际市场的关系问题,也要考虑是否形成了、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形成了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微观主体的响应如何,包括金融机构定价行为和能力如何,消费者自主判断和选择能力如何,等等。从过去的改革经验看,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

当然,我并不认为要等各方面的条件完全成熟了,才能推进这些改革,而是说,改革可以是相互促进的,有些领域到位了,就能推动其他领域的改革跟上来,相互促进、推动。但一开始时,你会看到摩擦、不配套、不协调,甚至是消极效果,这就要贵在坚持。就如前面举过的例子,在汶川地震后给了商业银行房贷利率更大的浮动区间,但一些商业银行不愿自主定价,不愿面对客户的询问,顾客如抱怨价格或贷款条件,商业银行柜台可推脱说是中央银行定的,从而对此不承担责任,这样既简单、省事,又不得罪客户。

此外,深究起来,这还涉及到商业银行的定价模型、数据基础等能力的逐步建设。

再有,作为价格改革的利率、汇率改革,还需要有一定的宏观经济条件相配套。

《财经》:利率汇率改革需要什么样的宏观条件?

周小川:在通货膨胀率比较高的情况下,进行价格改革往往是比较难的,因为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有可能进一步推高通胀,容易导致人们的不满,对决策者形成压力。在通胀控制得比较好的情况下,价格改革就比较容易出台。这就涉及到宏观调控。

《财经》:对于改革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有一些争论,争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您主张如何处理改革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周小川:一种说法是,在宏观调控比较好,把通货膨胀管住的情况下,才容易推进价格类的改革。通货膨胀上来的时候,各项价格管制措施往往马上就出来了,就不容易改革。我同意这种看法。

另外一种说法是“通货膨胀无大害”,认为通货膨胀没关系,可以在高通货膨胀、高增长速度下进行改革。我认为不太现实。

改革益处在于资源配置优化

在进行改革的利弊分析时,不要光着眼于一些表面问题。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好处来自于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优化,这是大家受益的基础,而不一定是为了解决一些各不相同的具体问题

《财经》:回顾过去的市场化改革,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这就涉及到改革如何能带来好处的问题。目前人们寄希望于利率市场化改革能缓解“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您怎么看?

周小川:应该说,总体而言,我们推进改革追求的是资源配置的优化,配置效率的提高。也有人把改革的动机看成解决某个问题的途径,而不是从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来看待,例如,您提到的“贷款难、贷款贵”而银行利润比较高等问题,一些人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剂药方。

改革早期,人们往往把商品价格的扭曲归结为流通领域中的“长途贩运、投机倒把”,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流通领域固然有问题,但作为中间环节主要还是起传递作用,实际上流通环节只是把生产领域的问题传递到了零售市场。金融也是类似,金融更多的是发挥媒介作用,把多余的资金传递到需要资金的用户,通常也把价格传递或转嫁出去。

要看到,“贷款难、贷款贵”在特定阶段与通胀水平较高、控制总需求压力较大这一宏观状况有关,靠微观定价机制不一定都能解决。如果缺乏必要的宏观条件,利率放开了,可能会出现贷款更贵的情况。利率市场化的真正好处还在于资源配置的优化。有些人希望宽松的宏观政策有利于缓解“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但可能是恰恰相反,抑制通胀的宏观政策才会是真正有帮助的。

《财经》:这意味着市场化改革要着眼于资源配置优化,而不是为了解决一些短期内出现的具体问题。为此,还是要理清思路、创造条件、下定决心,是这样吗?

篇13

据商务部统计,我国每年有近24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因达不到包装要求而受影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包装不符合绿色要求造成的。随着当前我国苛求健康、安全消费的规范市场正在形成,我国包装行业开始重视包装安全标准问题。同时,企业也开始争取成为国家行业标准甚至国际标准的主体和制修订者。

1.机电产品包装的国际化趋势

近年来,国际市场对木质包装的要求越来越严。我国出口机电产品的木质包装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木板木箱包装不规范、不美观、防潮防湿性能低、包装档次低等,这些包装质量上的缺陷直接影响了机电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

目前国外的木质包装,多采用内衬塑料膜的木质胶合板材料,这种木质包装美观且易印刷,防潮防湿性能好,木箱制作规范并易于实现专业化包装。但由于这种包装成本较高,我国很多使用企业有一定的承受难度。

包装已成为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市场上大约90%的商品需经过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包装,由此每年消耗的包装品数以亿计。因此,推动包装的环保革命就成为当今环保低碳潮流的一个重要使命。比如瑞士企业开发的绿色包装,所有外包装均用环保纸板。而用于造这种纸板的原料,大部分来源于生产有机护肤品剩余的天然花草植物纤维,没有砍伐一棵树。并且材料耗费少,大约相当于传统包装方式用材的1/3。

2.我国机电产品包装现状

机电产品包装工业作为我国包装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年产值达3000亿元人民币。

然而,机电产品包装每年消耗大量的商品木材。据统计,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已连续11年占总出口额的50%以上,机电产品包装是装备生产制造中重要环节之一。机电产品包装每年消耗木材1000万立方米,相当于目前我国商品木材年产量的1/6左右,而木材的利用率不到70%,每年造成浪费高达300亿元人民币。

面对绿色包装壁垒我国产品包装显现出如下不足:首先,绿色包装概念模糊。绿色包装往往被片面地理解为包装产品的绿化,错误地将使用易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产品视为绿色包装。其次,信息严重缺乏。我国许多企业对国际市场或出口目的地市场的信息严重欠缺,对进口国包装物料、包装标准,以及包装规格方面的要求了解有限,造成出口产品包装不能符合目标市场要求。最后,包装本身技术落后。机电产品的运输包装多用传统木箱,没有广泛使用高密度聚乙烯透气性好的运输箱、周转箱,不仅增加了运输成本,而且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率惊人。

3.我国机电产品木材包装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出口机电产品的包装主要应关注两个核心问题:一是纸箱、木箱和集装箱的选择问题;二是木箱、滑木的替代问题,即节约木材、降低成本的问题。

我国机电产品的包装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以木制胶合板为基准,寻求竹胶板、纤维板以及蜂窝纸板替代使用;二是采用型钢、槽钢、角铁替代滑木,达到节约成本、节约木材的目的。

从长远看,集装箱包装是机电产品包装的主要方向,也是节约木材的根本途径。

集装箱内裸装机械设备是机械包装的最好方法之一,从成本上看,租用集装箱包装的成本也比木箱经济,但问题是大多数企业没有专用的装卸设备。

另外,目前需要解决的难题是在不损坏集装箱的前提下,设法在箱内用固定支架来固定设备,以及集装箱的使用效率问题,即怎样做到让几台设备组合装在一个集装箱内。为了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我国机械行业要积极开展木板木箱包装的替代研究,制定各种材料包装箱的标准,使包装材料生产规范化,推动我国机电产品包装向集装箱包装方向发展。

4.我国在机电产品包装节材代木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机电产品包装节材代木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包装成本较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产品技术、生产工艺、试验方法、检测技术与标准化等研究工作薄弱;缺少具体的鼓励机电产品包装节材代木的政策等。对此,政府部门正逐步采取措施支持企业使用非木材包装。在财税政策方面,落实并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政策,促进机电产品包装节材代木。机电产品的包装不仅涉及利用地球上现有的资源和材料进行加工的问题,还涉及包装在使用废弃后会造成环境污染的负担,有的还会形成永久的污染。因此,推行环保节能型包装,将有利于保持自然环境的原生态,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围绕着包装在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如何节约原料、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国外不少包装设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有关专家表示,这些都可以为我国所借鉴。 据调查,这些发展趋势主要包括节省材料、安全、方便回收等六个方面:一是向着节省材料的方向发展;二是向着材料更安全的方向发展;三是向着方便回收的方向发展;四是向着压缩化方向发展;五是向着生活器具化方向发展;六是向着分类回收的方向发展。先进国家居民家庭都有垃圾收集场所,将包装纸等分类存放,定期放入指定场所。

5.机电产品木材包装将逐步终结

目前在我国机电产品包装中,木材包装约占80%,每年消耗木材1000多万立方米,占我国商品木材产量的1/6左右,而且大部分都是优质木材。为减少木材消耗,工信部在机电行业开展包装节材代木工作,并选择了一批企业为机电产品包装节材代木试点单位。

发动机、电动工具、通讯设施等机电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往往会“全身”打上木框。用木材包装,这是我们以往常见的包装形象。殊不知,由此带来的木材耗费大得惊人。而如果采用最先进的环保包装,不用砍伐一棵树,材料耗费也可以比传统包装减少2/3。

用代替木材作为机电产品的包装节材,不仅可以减少优质木材砍伐,使速生材和废弃农作物秸秆得到较好利用,增加农民收入,还可提高包装防护强度,降低包装成本,是一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利国利民的好事。专家表示,机电产品包装应推广使用代替木材,如速生林加工而成的“单板层积材”和“农秸秆板材”。农民利用贫瘠地、荒地、边角地等种植速生林,比种植粮食每亩地增收800-1000元,加工成“单板层积材”可增值3倍以上,强度可提高1倍以上。代替木材用于包装结构材料,每立方米比木材便宜100-150元;回收废弃农秸秆,每亩地可为农民增收120-180元,加工成“农秸秆板材”可增值3倍以上,代替木板用于包装围护材料,每平方米比木板便宜50元左右。

6.结束语

机电产品包装历来都是木材消耗大户,随着我们生产生活环境的日益恶化,实现机电产品包装的材料替代改革,推进木材节约与代用进程,缓解我国木材供需矛盾显得尤为重要,以其他材料替代机电产品木材包装,对于提升我国机电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节约优质木材、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