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资产负债的含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CAS 18 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负债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16-0051-03
一、CAS 18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CAS 18的实施,是我国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起始,2014年修订的准则中不包含CAS 18,即自2007年以来,上市公司一直执行的是2006年颁布的所得税准则。大量文献对所得税准则中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利润表债务法、所得税费用的计算、暂时性差异的判定、递延所得税对企业净资产影响等作了大量研究。学者们还从CAS 18对企业经营结果、财务状况及盈余管理的影响等角度进行了研究。
对CAS 18研究有以下方面的意义:第一,所得税费用占到税前利润的25%―35%,对净利润指标的影响不能忽视。第二,CAS 18的实施,是我国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起始,并且一直执行到现在,执行的结果对企业究竟有哪些方面的影响,从哪些角度来进行评判值得研究。第三,所得税准则本身的复杂性,它不仅涉及会计,同时涉及税法,是企业一直关注的工作;在企业的多项业务中,都会涉及对所得税的估算、计算,企业重要的管理判断也要求对所得税因素予以考虑,要求考虑是否发生、哪里发生、什么时间发生及应交所得税的比率。第四,对于我国来说CAS 18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是一种进步的表现,实施CAS 18可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我国会计的整体水平。
二、文献回顾
递延所得税项目直接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是基于资产负债观及权责发生制在所得税问题上的体现(郝丽娜,2015)。资产负债观下,收益概念是企业期末净资产比期初净资产的净增长额。不论收益是否实现,只要是净资产额有所增加,就当作收益确认。资产负债观下,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有多个计量基础,收益的确认不需要考虑实现问题,收益包含了未确认损益。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是会计计量的两个基础,应付税款法与收付实现制具有相似性,首先是因为企业在会计和税法二者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被称为暂时性差异(永久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然而在应付税款法的实际应用中,是不确认时间性对所得税的影响的,在这种所得税核算方法下,企业的当期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应交的所得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应付税款法是不同的,是指企业确认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因此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情况下,企业的当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产生的影响额(递延所得税)和当期应交所得税二者之和。从本质上讲,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不仅逐渐地确认了利润总额(税前利润)和计税利润(应进行纳税的所得额)间所存在的差异,而且还在转销过程中转回此差额。根据我国所得税准则的要求,上市公司必须使用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类似于权责发生制的一种方法。我国企业应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最大好处是,在研究未来经济资源流入和流出的影响因素时,我们不仅要考虑企业承担的现实义务(应交所得税是基于纳税实质课税原则,按照实质课税要件来反映企业税务负担),还要考虑未来的资产负债状况(递延所得税则反映未来资产负债变动企业将可能负担的所得税水平),从而提高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其中权责发生制基础下的暂时性差异产生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研究重要主体――递延所得税。
作为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与负债单项项目的研究,国外研究学者Benjamin(1998)等证实了投资者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当作真正的资产和负债来看待,研究指出递延所得税资产可以影响股票价格;Lynn(2008)等利用Feltham和Ohison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是: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股票价格呈正相关,并且显著,其中将其分为已确认与未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二者与股票价格都呈正向的相关关系。
Amir(1999)和Sougiannis研究发现,分析递延所得税资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有两个效果,共同作用,却相互矛盾:一个是信号作用,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存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未来发生损失的确定性,对股票价格和预期盈亏会产生不利影响;一个是计量效果,即递延所得税资产在未来有抵税的效果,是一项资产。Douglas J.Skinnier(2008)的研究提供了日本银行在金融危机中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情况时递延所得税(净)资产两种效果的证据。日本于 1998 年开始采用资产负债法核算所得税费用项目,先是公司法允许递延所得税项目在银行业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出来, 而后在快速推行过程中,日本 MOF(日本财务省)委员会允许将递延所得税(净)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包括在它们的监管资本中,这一规定与其他各国家不同。20世纪90年代早期,随着日本股票和地产泡沫破灭以及经济问题造成日本银行实力的持续下降,银行勉强能够维持监管资本的必要水平。1998 年,主要日本银行确认递延所得税(净)资产 6.6万亿日元,大约占所有者权益的 29%;1998 年之后,递延所得税(净)资产继续成为日本银行监管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 年,日本主要银行的递延所得税(净)资产总额达到 7.5 万亿日元,占所有者权益的 60%。Douglas J.Skinnier(2008)指出,没有这些递延所得税(净)资产,银行将会破产。而 2003年 Resona 银行的破产,正是由于审计人员拒绝在它的递延所得税(净)资产的确认上签字而引发。
国内研究学者陈丽花(2009)等发现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之后,能够增加净资产和净利润的价值相关性,并且对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对股票价格都有影响,从而证实对资产负债表观的引入可以使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财务信息质量得到很大的改良。有些学者如Defliese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不被视为企业的负债,近期转回的可能性较小,递延所得税负债对企业的价值的变化不产生影响,也即不具有价值相关性。秦长顺(2011)以价格模型与收益模型,对递延所得税(净)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与在 CAS 18 实施前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作为企业一项真实的资产与负债对投资者判断企业价值有影响。
对于递延所得税对净利润的影响,赵娟霞(2013)通过实证研究指出递延所得税是进行利润平滑的一种有效措施,也就是对于上市企业的利润平滑行为,通过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可以发挥明显的增量作用。企业通过计提和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从而使得企业的利润产生变动,使企业实现了在对利润进行处理的情况下实施利润平滑。而所得税费用与利润总额的关系,李薇(2016)通过数据统计发现,2000―2006年我国上市A股企业当年所得税费用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平均为26.625%,即平均应交所得税为26.625%,与2000年《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的名义税率33%有较大差异。2009―2014年,所得税费用/利润总额百分比数据就变得非常平滑,应交所得税/利润总额百分比也较平滑。应交所得税/利润总额的比例为24%,这与企业所得税法中制定的25%的税率水平非常接近;从与税法税率的接近程度上看,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税法规定的税率差异更小。
文献评述:对于直接在资产负债表列示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最早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中,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被当作真实的资产与负债项目看待;学者还注意到了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信号传递,它可能包含企业对亏损项目的反映,日本金融危机从现实中也证实递延所得税(净)资产的影响。我国学者不断探寻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的含义及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执行的经济效果影响。以上项目是从单个项目角度看它们对于报表及经济结果的影响,但是对于CAS 18实施后带来的影响尚无从整体的角度讨论对报表的影响,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建立起CAS 18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目的是从更全面的视角看待CAS 18实施的影响。
三、CAS 18实施评价体系
首先,CAS 18实施结果产生的直接报表项目有: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受到影响的报表项目是净利润。
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这两项内容,分别以资产负债项目和应计调整项目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中列示;所得税费用在利润表中列示;应交所得税在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中列示。可见,CAS 18对企业报表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产生的项目及所涉及报表用下页图1表示。
CAS 18产生的报表项目与影响到的报表如图1所示,基于此,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上,也先是从报表中的项目构建指标,然后再将单独指标根据内在联系分类分析。
以上CAS 18实施评价体系主要从准则产生的项目及对涉及的四张报表影响角度构造了相关指标,它们分别可以从各个角度观测到对企业的关键指标利润总额、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产生的影响。将单独项目结合后,还可以观测到其他的经济含义(见表1)。
1.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利润总额”指标与“递延所得税/所得税费用”指标,反映了所得税费用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两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同时也反映了税法收付实现制与会计法中的权责发生制项目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
2.资产负债表的三个指标,分别反映对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影响。在文献中我们已经看到学者注意到了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但前提是把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当作真正的资产与负债。需要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注意的是:结合现金流量表对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的扣除,它们是不产生现金流的资产与负债,所以对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影响是应计制下的影响;同时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还有个“信号”作用,能够反映到递延所得税资产中的项目,可能是企业的亏损,也可能是计提减值造成的。
3.由于以上考虑,在对CAS 18实施评价时,对递延所得税项目可以单独考虑。考察指标递延所得税资产标准差,递延所得税负债标准差与递延所得税(净)资产标准差。各指标及含义如表2所示。
四、结论及局限性
所得税准则对于企业报表信息有重要影响,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此结论。本文可取之处在于建立了指标,并结合指标含义研究了所得税准则的影响。需指出的是,文章虽然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但对指标的影响还缺乏数据的验证,这是今后研究的方向。Z
参考文献:
[1]郝丽娜.递延所得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
[2]陈丽花,黄寿昌,杨雄胜.资产负债观会计信息的市场效应检验――基于《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施行一年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9,(5).
[3]史成泽.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的完善建议[J].商业会计,2015,(17).
一、收益计量理论: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
在确认收益计量时有两种观点,一是资产负债观,二是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观认为企业的收益是当期净资产的净增长额(不包括业主投资造成的净资产变动),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实现问题,从时间逻辑上看先有资产负债表后有损益表。收入费用观则强调收入费用的计量,将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与相关费用直接配比来计量企业收益,通常是在产生收益后再计量资产的增加或是负债的减少,从时间逻辑上看先有损益表再有资产负债表。
新会计准则中对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深刻地体现了资产负债观。以保险公司常见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例: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则计入资本公积(权益)。比如,保险公司期初投资一项初始成本为100万元的金融资产,期末时其公允价值为120万元。按照资产负债观,会计上首先确认资产的价值为120万元,同时公允价值的变动体现为20万元的收益: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直接将20万元计入当期损益;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计入资本公积。而在以前的收入费用观下,只有已经处置此项投资之后才确认收益,因此在损益表上不反映这20万元的收益。
二、从资产负债观正确理解新所得税准则
所得税准则中引入了两个新概念,即“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和“暂时性差异”。这是所得税准则的核心要点,也是贯彻资产负债观的具体体现。“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来源于资产负债表,产生于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差,更加符合资产和负债的涵义。而以往所得税处理规定中的递延所得税借项/贷项来源于损益表,仅是会计利润乘以税率与应交所得税倒轧出的一种纯粹递延调节项目,既非资产,也非负债。实际上,损益表债务法是基于时间性差异的调整分析进行会计处理,力图通过收入费用观的会计处理方法来体现资产负债观的原则,其结果既不符合收入费用观的配比原则,也不符合资产负债观严格的资产负债定义。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如税法允许5年内弥补的亏损。那么,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的区别何在呢?时间性差异侧重从收入和费用角度分析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揭示的是某个期间内的差异,强调差异的形成以及差异的转回;暂时性差异侧重从资产和负债角度分析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揭示的是某个时点上的差异,更强调差异的内容和原因。
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损益表债务法的区别
损益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都将所得税支出视为经营费用而非利润分配,均符合持续经营假设和配比原则,递延所得税都代表未来应付或应收的所得税。但两者之间也有很大区别。
1、核算对象不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的对象是暂时性差异,而损益表债务法则是时间性差异。
2、对“递延税款”含义的理解不同。损益表债务法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应是本期的影响额。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反映的是账面价值,是累计的差额。
3、所得税费用的计算程序不同。损益表债务法以损益表中的收入和费用为着眼点,逐一确认收入和费用项目在会计和税法上的时间性差异,并将这种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则以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为着眼点,逐一确认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计算出累计的暂时性差异,再乘以适用税率计算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期末余额,而所得税费用则依据当期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期末、期初余额相比加以确定。
四、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具体操作实务
在实务操作中,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核算过程如下:(1)按照税法规定对税前会计利润进行纳税调整,计算应交所得税。(2)比较资产负债项目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确定暂时性差异金额。这比损益表债务法下仅针对损益表的收入、费用口径和时间性差异范围要广。(3)按照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算所得税影响额,即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暂时性差异金额×适用税率。(4)通过倒轧的方法来推算损益表中的所得税费用(或收益),即所得税费用(或收益)=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额+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额(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
就保险公司具体业务来看,暂时性差异主要来源于以下项目:
一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相应增加或减少资产账面价值。但计税基础仍然是其历史成本。因此应将交易性金融资产未实现盈亏部分的账面价值变动确认为一种暂时性差异,在当期计入递延所得税负债。
二是保险责任准备金。由于保险公司经营的特殊性,责任准备金是其最重要的成本。会计基于公司稳健经营和偿付能力的要求倾向于多提准备金,而税法规定了准备金提取比例,其差额形成暂时性差异。比如税法计提的准备金小于会计计提数时,则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形成当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金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一般来说是指企业的债务性资金和权益性资金的构成比例。盈利能力是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是衡量企业业绩的重要指标。目前国内关于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关系的研究样本主要集中在全国上市公司。而事实上由于经济、文化等原因,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较大的区域性差异,这些差异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文选择湖南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湖南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为当地上市公司的融资提供更为可行的研究结论。
二、主成分分析评价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1.样本数据来源
本文以湖南4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2008年年报数据资料为原始资料,利用SPSS10.0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关系企业盈利能力的4项指标:经营净利率、经营毛利率、资产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企业盈利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F。
2.主成分分析
(1)提取主成分。根据表1中关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数据,利用SPSS10.0的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由原始变量组合而成的主成分,其相关矩阵的特征根及方差贡献率如表1所示。
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69.259%,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9.581%,累积贡献率为88.840%,根据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或等于85%的原则,故第一、第二主成分代表原变量的所有信息。
(2)盈利能力综合得分。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可算出第一主成分的得分数和第二主成分的得分数,分别为因子1、因子2,其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2所示:
因子1:因子1在变量经营净利率、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上有最大的载荷。根据变量本身的含义,三者都从同角度说明了公司资产的获利能力。
因子2:因子2在变量经营毛利率上有最大的载荷,在经营净利率上也有适当的载荷。根据变量本身的含义,这说明了企业的经营能力。
由上述统计分析所产生的新变量fac1-1、fac1-2,得出各企业盈利能力的综合得分F:
F=(69.259 fac1-1+19.581 fac1-2)/88.840
fac1-1、fac1-2、Fd 具体得分如表3所示。
三、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研究企业的盈利能力F与资产负债率x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经分析得到在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情况下,F与x的相关系数为0.444,表明其关系相对不是很密切。
回归分析从数量上考察资产负债率x对企业盈利能力F的影响程度,以盈利能力F为因变量,资产负债率x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如表4所示。
回归方程的常数项为0.794,在0.004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系数为-1.53 ,在0.002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盈利能力F与资产负债率的回归方程为:
F=0.794-1.53x+u
四、结论
通过对所选样本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盈利能力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其资产负债比成负相关关系,即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资产负债率越低的企业,盈利能力越高。因此,在公司盈利能力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的情况下,理性的公司应当尽可能降低资产负债率,以提高公司经营业绩。但是,我们同时还应考虑到负债融资的利息抵税效应和财务杠杆效应,以及负债融资所带来的成本减少的好处。因此,我们不能片面认为资产负债率越低,公司的盈利能力就越强。从相关系数仅为0.444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判断,影响公司盈利能力的因素除了资本结构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公司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并不呈现一一对应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朱叶.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3
[2] 卢福财.企业融资效率分析[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 陆正飞,辛宇.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主要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 [J].会计研究.1998(8)
资本结构由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构成。本文以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来反映企业的资本结构。
由于盈利能力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企业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情况,因此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模型方法
1、分析方法。根据以上初步确定的变量,首先对这些变量作因子分析,找出其中相互独立的、影响公司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然后就这些因素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
2、分析模型。根据以上方法,研究应用了两步模型:
第一步:用简单因子分析模型确定主要影响因素:
X=B+E
式中,X为独立于变量的矩阵;为未观测因子变量;B为因子权重向量;E为误差向量。
第二步: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一般所期待的因子与公司资本结构的相关关系模型。
二、样本数据说明
本文以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24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2006年年报数据资料为原始资料,计算得出企业盈利能力的4项指标: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毛利率。然后利用SPSS for Windows的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所选24家样本数据如表1所示。(表1)
三、分析结果及解释
1、因子分析结果。因子提取方法为主成分分析法。
(1)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自变量的协差阵。因子分析采用特征值大于1的方法来决定主成分的取舍。从表2可以看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前两项,第一个因子贡献率为67.122%,第二个因子贡献率为25.201%,这两个因子累积贡献率为92.323%,超过了85%。故选取第一、第二个因子为主成分。(表2)
(2)原始变量的变量共同度。变量共同度是反应每个变量对提取的所有公共因子的依赖程度的。表3给出了4个原始变量的变量共同度。从表3看来,所有的变量共同度都达到85%,甚至90%以上,说明提取的因子已经包含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子提取的效果比较理想。(表3)
(3)碎石图。从因子的碎石图中也可以看出,前两个因子的特征根的值较高,连接成了陡峭的折线,而后两个因子的特征根的值较低,连接成了平缓的折线,这进一步说明提取前两个因子是比较合适的。(图1)
2、因子辨识。以下根据输出结果表4对保留的因子逐次辨识。(表4)
因子1:因子1在变量销售净利率(x1)、资产净利率(x2)和净资产收益率(x3)上有最大的载荷。根据变量本身的含义,三者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公司资产的获利能力。
因子2:因子2在变量销售毛利率(x4)上有最大的载荷,在销售净利率(x1)上也有适当的载荷。根据变量本身的含义,这说明了企业的经营能力。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可算出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的得分值,分别为fac1-1,fac2-1:
fac1-1=0.338×zx1+0.355×zx2+0.334×zx3+0.144×zx4
fac2-1=0.175×zx1-0.23×zx2-0.322×zx3+0.897×zx4
其中,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4所示,zx1、zx2、zx3、zx4是原始变量x1、x2、x3、x4的标准化值。
由上述统计分析所产生的新变量fac1-1,fac2-1,得出各企业盈利能力的综合得分F:
F=(67.122fac1-1+25.201fac2-1)/92.323
fac1-1,fac2-1,F的具体得分如表5所示。(表5)
3、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研究公司的盈利能力F与资产负债率x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经分析得到在显著性水平为0.009的情况下,F与x的相关系数为-0.523,表明其关系比较密切。
回归分析从数量上考察资产负债率x对企业盈利能力F的影响程度,以盈利能力F为因变量,资产负债率x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如表6所示。(表6)
回归方程的常数项为1.648,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系数为-0.029,在0.009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t检验。盈利能力F与资产负债率x的回归方程为:
F=1.648-0.029x+u
四、对分析结果进一步思考
一、资产负债表期末数栏各项目现行填列方法
(一)资产负债表的含义
资产负债表,也称财务状况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资产负债表日)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的会计报表。它表明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有义务和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它是一张揭示企业在一定时点财务状况的静态报表。资产负债表编制所依据的原理是会计基本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表的格式有报告式和账户式,根据财务报表列报准则的规定,我国现行资产负债表采用账户式的格式。
通过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企业的经济资源及其分布情况;评价和预测企业短期的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财务弹性、经营绩效等;通过多期资产负债表的对比分析,还可以观察、预测企业财务状况的发展趋势。因此合理正确地编制资产负债表,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资产负债表期末数栏各项目的现行填列方法归类
按照现行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年初余额”栏各项目根据上年末“期末余额”栏内所列数据填列。上年末报表项目和数字需要进行调整的按本年度的规定进行调整。目前,有关财务会计教材包括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会计》教材总结的资产负债表中“期末余额”栏填列方式有:(1)根据总账账户的余额直接填列,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借款”等。(2)根据总账账户余额计算填列,如“货币资金”、“存货”等。(3)根据有关明细账户的余额分析计算填列,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4)根据总账账户和明细账户的余额分析计算填列,如“长期借款”。(5)根据有关账户余额减去其备抵账户余额后的净额填列,如“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
二、 现行资产负债表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报表项目设置不够完整
为了简化现行的资产负债表,新会计准则遵循了重要性要求,取消了“待摊费用”、“预提费用”账户和相应的报表项目,这样处理不能正确、完整地反映企业所发生的跨期摊提经济业务,值得商榷。原因在于:将企业所发生的待摊费用在发生时直接列为相关的成本费用,而未作为一项预付费用在各个受益会计期间进行分摊;一些企业在会计核算中也不再采取预提的方式,而是在费用发生时直接作为当期成本费用处理,减少了当期损益。另外,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财务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记账基础。上述做法没有真正反映权责发生制的思想,未真正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和准确核算各期损益,导致虚增或者虚减当期损益,使得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完整性受到影响。
(二)报表中个别项目归类不合理
对于一些账户期末余额、报表项目进行简单的归类填列,没有真实地反映经济业务和交易的实质,也没有完全体现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如企业的“预计负债”账户余额,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现行方法将其期末余额全部列入“预计负债”项目后归入非流动负债,而未予以区分预计负债的性质和时间的长短。这种方法在预计负债数额较大时难以真实地反映预计负债的性质。
(三)对“期末余额”栏各项目的填列方法归类重复或遗漏
现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中,“期末余额”栏各项目的填列方法归类存在重复、遗漏、交叉等问题,未达到不重不漏互斥的原则。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项目的填列,既可归为根据有关总账账户余额计算填列,也可归为根据有关账户余额减去其备抵账户余额后的净额的填列方法;而“应收账款”项目按有关明细账户的余额分析计算后减去其备抵账户余额后填列,在现行归类填列方法下无法对此进行处理;同样,“存货”项目也应根据有关总账账户余额计算后减去其备抵账户余额后的金额填列,而不能直接归为根据有关账户余额减去其备抵账户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四)报表中个别项目设置不合理
报表项目列报不合理导致虚增或虚减资产,没有真实地反映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例如,报表中的“固定资产清理”项目是根据“固定资产清理”账户期末余额直接填列的,该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报废、毁损、出售及无偿调出固定资产中产生的尚未清理完毕的固定资产净损失,在编制报表时将产生的处置损失列作资产,导致虚增资产;期末贷方余额反映尚未清理完毕的固定资产产生的净收入,在报表中以负数填列于资产中,导致虚减资产。即现行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清理”项目虚增或虚减了企业资产。
(五)报表附注披露列示缺乏充分性、完整性
在资产负债表的报表附注披露中,存在着会计信息缺乏规范性、披露不充分、信息失真等问题;大企业、中小企业之间信息披露缺乏差异性,没有突出重点;不同行业之间也没有突出行业会计信息的特殊性等问题。甚至一些企业只披露对企业有利的信息,而对企业融资、社会形象、营利等产生不利的一些未决诉讼、抵押、担保贷款,债务重组事项、关联方交易等重大事项不加以充分披露,损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一些企业在报表附注中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解释性说明、发表的保留意见和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未进行披露,以提醒投资者注意,这也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
三、解决资产负债表编制问题的建议
为使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更科学合理,提供的信息更真实完整,笔者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日常核算可增设相关账户但不增设报表项目
在现有报表项目的基础上,平时为了完整地反映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满足核算的需要,根据权责发生制记账基础的要求,可以增设“待摊费用”、“预提费用”账户,但不增设相关的报表项目。在编制报表时将“待摊费用”账户余额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流动资产”项目。如果“预提费用”账户有明细账期末为借方余额,则表示为待摊性质,编制报表时也列入“其他流动资产”项目;若其明细账为贷方余额,则为预提数,属于负债性质,在编制报表时将其列入“其他流动负债”项目。这样一来,在平时核算中就可以完整地按权责发生制思想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便于正确进行会计核算;而在编制报表时并未增加报表项目,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调整“预计负债”的报表项目归类或增设资产负债表报表项目
1.调整“预计负债”账户期末余额的报表项目归类。对无法直接归类的报表项目,可以根据其经济业务的性质和时间的长短,进行分类,同一账户余额分别在不同的报表项目反映,而非全部列于非流动负债。对于“预计负债”账户的期末余额,将时间在一年(含一年)以内的部分,列入“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项目,如时间在一年以内的预计产品保修费、预计环境污染整治费等;而对于一年以上的“预计负债”则列报于非流动负债类的“预计负债”报表项目中,如预计弃置费用等。
2.增设资产负债表报表项目。在企业平时核算中,若有预计负债经济业务或事项发生,可以将预计负债核算内容区分其长期和短期性质分别设置“预计流动负债”和“预计长期负债”进行核算,期末,相应地在资产负债表中设置同名项目予以列示,反映企业的预计负债情况。
(三)报表中“期末余额”栏各项目填列方法的重新归类
资产负债表中“期末余额”栏各项目填列方法的归类应做到不重不漏不交叉。为此,可将其归类为如下六种方法:(1)根据相应总账账户余额直接填列。按此方法填列的项目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专项应付款”、“递延所得税负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2)根据相应明细账余额直接填列。按此方法填列的相应报表项目相对较少,如,“未分配利润”项目的年末数可根据“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明细账余额直接填列。(3)根据有关总账账户余额计算填列。按此方法填列的项目有:“货币资金”、“存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计量)”、“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无形资产”、“开发支出”、“生产性生物资产”、“油气资产”、“商誉”等。“未分配利润”项目1-11月末可按此方法填列,其年末数则按方法(2)填列。(4)根据有关明细账户余额计算填列。按此方法填列的项目有:“预付账款(不计提坏账准备)”、“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长期待摊费用”、“预收账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5)根据有关总账账户余额和明细账户余额分析计算填列。按此方法填列的项目有:“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其他流动资产”、“长期应收款”、“应付账款”、“其他流动负债”等。(6)根据报表中相关项目计算填列。按此方法填列的项目有:“流动资产合计”、“非流动资产合计”、“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非流动负债合计”、“负债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合计”。
(四)建议取消“固定资产清理”项目
依据资产负债表编制的依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扩展的会计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企业任何交易或事项所产生的损失、收入将最终影响所有者权益。因此,对于“固定资产清理”项目导致的虚增或虚减资产,可以将“固定资产清理”账户期末余额作为所有者权益类的资本公积的加项或减项处理,调整所有者权益。当其期末为借方余额时减少资本公积,当为贷方余额时增加资本公积。这样可以不虚增或虚减企业资产,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也使待处理损失或收入暂由企业所有者承担。
(五)进一步规范报表附注的信息披露
为使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充分披露重要会计信息,可以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的统一规范下,对不同的行业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会计信息披露具体办法,规范报表附注中应披露的信息。同时,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标准,要求严格对企业的重大表外事项、抵押质押担保贷款事项、是否存在未决诉讼等事项进行审查,保证企业真实的披露。在报表附注中增加“特别提醒事项”,要求企业明确地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解释性说明,发表的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提醒投资者债权人予以关注,保护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日后事项由于其不确定性或估计等方面的原因与实际有些出人,对信息使用者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会计上就需要对报表加以调整或说明,以便于使用者全面客观地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规避潜在风险。
一、日后事项的定义及内涵
(一)定义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指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者说明的事项。
(二)日后事项的内涵
(1)资产负债表日是指会计年度末和中期末,日后事项应关注的时点,既包括中期资产负债表日也包括年度资产负债表日。
(2)日后事项被限定在一个特定的期间内即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
(3)日后事项包括有利事项和不利事项,即日后事项肯定对企业经济利益具有一定影响。
二、日后事项的分类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包括日后调整事项和日后非调整事项。
日后调整事项,是指在报告年度及之前已经存在且在日后时期取得确凿证据的事项,它用以确定企业对外报送的财务状况真实可靠。调整事项通常包括:日后诉讼案件结案,由于法院判决,企业有必要据此修改报送的与之相关的预计负债金额或确认一项新负债;日后取得确凿证据,证实某项资产在编报之前已减值或者发现以前计提的金额不够准确而据以调整其金额;受或有资产的不予确认和收入确认的严格限制,日后取得确凿证据将日前购人或售出的资产予以确认;日后发现了报告年度及以前的报表舞弊或差错。
日后非调整事项,是表明发生和结果都出现在日后的事项。通常有下列典型事例:(1)日后发生重大诉讼、仲裁、承诺;(2)日后资产价格、税收政策、外汇汇率发生重大变化;(3)日后因自然灾害导致资产发生重大损失;(4)日后发行股票和债券以及其他巨额举债;(5)日后资本公积转增资本;(6)日后发生巨额亏损;(7)日后发生企业合并或处置子公司;(8)日后企业利润分配方案或经审议批准宣告发放的股利或利润。
三、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会计核算
按照规定,日后调整事项,应当视同报告年度发生的事项做出相关处理,并对已编制的会计报表进行修改。对于年度财务报告而言,由于日后事项出现在下一年,上年度的有关账目已经结转,尤其是损益类科目,结账后余额已为零。
因此,对日后调整事项,应该区分以下情况进行处理:
(1)涉及损益的事项,计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完后,将其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
(2)与利润分配相关的事项,通过“利润分配一未分配利润”科目核算;
(3)与损益及利润分配皆无关的事项,对各相关科目进行调整。
(4)对财务报告年度来说只调表不调帐。即对报告年度编制的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期末余额、本年发生额或上年数以及附注的相关项目数字进行调整,但对帐项的帐簿记录不加调整,而只是反映在日后时期所属年度的帐户中。
日后非调整事项,对资产负债表日财务报表数字无影响,但由于事项重大,如不进行处理,将会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的估计和判断,因此,应在附注中加以披露。
四、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一)调整事项与非调整事项相混淆问题
如何确定日后发生的某一事项是调整事项还是非调整事项,直接影响会计处理方法,是运用准则的关键。实务中,一些财会人员不是将调整事项当作非调整事项来处理,就是把非调整事项当作调整事项来处理,认为只要是日后发生的事项,就属于日后事项。除此之外,还有人误以为日后事项仅限于准则中所列举的事例。
实际上,某一性质的事项是日后事项还是正常事项,这取决于有关状况是在资产负债表日或资产负债表日以前已经存在或发生,并在日后获得新的证据证实,还是在日后才发生并完成。另外,日后事项包括但不限于准则中所列举的事例,在实际操作中,对某一事项,应按准则规定,从其含义出发,进行具体分析,确定其是否属于日后事项,从而进一步判断是调整事项还是非调整事项。
(二)忽略提取盈余公积业务问题
对于日后企业股东大会拟分配的或经审议批准宣告发放的股利或利润,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应在报表附注中单独披露该类股利。然而,企业完整的利润分配方案,除股利分配方案外,一般还包括盈余公积提取方案。那么,日后公司利润分配方案中盈余公积的提取是否也属于日后事项,如果是的话,是该作为调整事项还是该作为非调整事项。对于这一点,准则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
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在分配当年的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法定公积金和法定公益金。因此,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本质上是企业的法定义务,满足日后调整事项的定义,只不过当时没有计算出净利润而没有提取。因此,在日后真正提取时,应作为日后调整事项来处理。
五、总结
日后事项所涉及的会计准则和税法知识非常广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势必要求企业提供真实可靠又富有时效性的会计信息。因此,为了企业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会计人员应高度重视日后事项的会计处理,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成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核算质量,为我国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肖颖.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处理办法的完善.消费导刊.2010,
[2]易佩富.日后事项准则实务中常被混淆的几个问题.维普资讯.2009,
[3]苗伟.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会计处理中应注意的问题.技术方法.2011
一、引言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商业银行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1] 重大历变过程。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发展 到现在形成了多种管理模型,其中不仅有效率前沿模拟、久期匹配(或称免疫)、现金流量匹配等单一目标模型,还有动态财务分析模型、随机规划与随机控制、多重限制决策模型等多重目标模型。这些模型都从资产负债合理安排的角度对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指导建议,但很少涉及现有资产负债非对称安排的风险评价;如何对资产负债结构非对称风险进行评价、确定风险损失的数量和症结所在,对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达到合理经营目标会更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面临非对称的风险
资产负债管理重要目标是在股东、 金融 管制等条件约束下,使利差最大或利差波动幅度最小,从而保持利差高水平的稳定,以便更好的实现最大化收益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银行管理者一方面根据预测利率的变化积极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即运用利率敏感性、期限结构、VAR分析等理论作为依据,适当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减少或避免损失;另一方面是运用金融市场上金融期货、期权、利率调换等保值工具,弥补资产负债不合理安排的损失。银行在对资产负债调整过程中,出现结构不对称是不可避免的,由此而产生的风险成为了困扰商业银行的难题,也是商业银行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从资产与负债的结构来看,可以将不对称划分为期限不对称和规模不对称两种形式,而且这两种情况还经常相伴而生。期限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资产与负债的寿命或距到期日(重新订价日)的实际时间不一致,规模不对称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资产与负债比例安排不合理。无论是期限不对称还是规模不对称都会使得商业银行极大的风险之中,本文从期限不对称的角度分析商业银行的风险,从而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安排给出较为合理的指导意见。
三、非对称风险分析模型建立
1.模型中主要参数的确定及模型的适用范围
(1)模型中主要参数的确定。期限:模型中期限的确定利用了“持续期”的基本概念,模型中用D来表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持续期是指一种有价证券的寿命或距到期日(重新订价日)的实际时间,是衡量利率风险的指标,即金融资产的现值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反映。②持续期中体现了净值的观念,银行作为信用中介机构,业务中包含了一系列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构成了银行的负债和资产,银行的净值为某资产现值与负债现值之差。③持续期直接反映市场利率变化对银行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程度,同时包括了价格风险和再投资风险。④许多专家主张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不应以资产负债的到期日作尺度,而应以资产而负债的期限作为标准。
数量:在期限确定之后,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会出现一定差额,期限短的负债(资产)将对期限长的资产(负债)产生影响,期限短的负债到期后需要长期限的资产来保证支付,因此对期限长的资产产生收益潜在损失,由此模型中风险资产的数量主要由负债数量期限组合与单项资产期限对比关系来确定。
C(风险资产数量)=(约束条件:单项资产期限Cdi<组合负债期限)
风险系数:与数量确定一样,资产与负债的期限出现差额后,期限短的负债(资产)将对期限长的资产(负债)收益产生影响,短期内到期的负债项目需要动用长期资本项目保证支付,因此对期限长的资产产生潜在收益损失(应该收入而不能收入的损失),损失的系数为C涉及资本的组合利率,用RATE表示。
(2)模型的适用范围。在资产负债期限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负债先于资产到期,需要用其他资产或提前变现资产的方法来弥补资金缺口需要,因此出现资产不能得到全部收益而产生的潜在损失。
2.模型的建立
通过对上述参数分析,确定如下模型公式:
其中 (1)
表1 模型中各参数含义如下
3.关键指标值的 计算 方法
资产、负债的持续期的计算
其中分别为第i项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权重和持续期
其中分别为第j项资产在总负债中的权重和持续期
组合利率的计算
其中分别为第i项资产在目标总资产中权重和利率。
四、非对称风险分析模型验证
表2 2004年12月31日 xx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数据 (单位:百万元)
资产负债非流动性分析:资产项目中9、10、11、12项是基本不具有流动性的,负债项目中9、10、11项是不具有流动性的。
资产负债高度流动性分析:资产项目中1、2、3、4、5项都具有非常强的流动性,第7、8项具有中等流动性,第6项(贷款)具有较差的流动性。负债项目中2、3、4、5、6、8项具有较强的流动性,1、7具有较差的流动性。
资产负债抵补分析:
流动资产项目:1+2+3+4+5+7+8=4931(百万)
流动负债项目:2+3+4+5+6+8=3437(百万)
流动资产项目-流动与负债项目=1494(百万)(2)
从上表来看贷款占总资产的54%,长期投资占总资产的24.5%;存款占负债的82%,同业及 金融 机构占比8.4%。由于长期投资流动性非常差,因此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的重点应该是存贷款管理。这家商业银行存贷款的存期比例如表2所示。
由于(2)式中差额与负债中活期存款基本一致,因此在进行风险分析时不考虑活期存款对贷款资产的影响。
计算 模型中的关键指标值:
(3)
(4)
按照模型中组合利率的确定原则,贷款资产项目一年、三年期持续期限均小于负债组合持续期,因此在利率确定时不考虑此两项资产,因此组合利率仅涉及五年、十年期贷款资产,结果为:
风险资产组合利率(5)
风险资产数量 (6)
根据公式(1)百万元
表3 2004年12月31日年末存贷款及长期负债结构表(单位:百万元)
传统会计学习方法是先学习会计领域的各个专业名词,然后学习会计等式等各个会计要素间的关系,最后学习财务报表等。该方法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但在学习初期,学生对整个会计学体系没有必要的了解,不知道自己现阶段所学习的知识是怎样应用到财务系统和企业经营管理中去的,所学到的知识是零散分布的,不利于对整个会计体系的理解与掌握。而且会打消初学者的积极性。
相反,如果从整体的财务报表入手,将其层层剖析,逐渐学习各个要素及其关系,这样会对会计知识在整体上有较好的把握,使学习者在接触会计知识之初就将其与企业经营状况相联系。不但能够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还能增强分析与操作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财务报表时利用“呈现事实”及“解释变法”这两种方法,通过对会计数字的解读找出管理问题。因此,财务报表最重要的使命是实践课责性。任何企业活动都可以汇整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四份财务报表。
下面将以“资产负债表”为例,论述从财务报表入手学习会计基础知识的可行性及其优点。沃尔玛的财务结构相对简单而且完整,因此以沃尔玛的资产负债表为研究案例。首先,将沃尔玛的资产负债表呈现在初学者面前,乍眼一看可能会感觉有些懵懂,但如果初学者忘记自己是零基础,试着从投资和经营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财务报表,就会发现其实并不难看懂。
二、从财务报表角度解读会计基本常识
首先,从整体入手。看过资产负债表的大体情况之后,便要初步分析,思考报表所反映的各种信息。这份报表的名称是“沃尔玛合并资产负债表”所以表达的是沃尔玛和它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的财务情况。于是,学习者便理解了什么是“会计主体”印象深刻,便于记忆。
报表名称右边写有“单位:百万美元”而报表中的资产及负债等项目都是以百万美元为单位。总结得出:“财务报表以货币作为衡量与记录的单位。”于是学习者便理解了“货币计量”的内涵。报表第一行标有“1月31日”分析得出,1月31日表示本报表所表示的财务状况截止到1月31日。不同阶段的财务报表代表企业不同时期的经营活动及财务状况。于是得出“会计分期”的概念。以上几种概念在报表上没有明确地指出,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展现出来的,是通过对各种细节的分析得出来的,这种分析思维是逐渐培养的,必要的时候需要辅导老师指导分析方法。若学习者不是在校学生并且有相关工作经验,便可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层层分析得出。通过这种分析方法推导出的各种概念,不但便于记忆,学习者对其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未来的工作当中,使用时也会更加便捷。
接下来分析资产部分。资产负债表的第一部分是资产部分,报表左侧一排是各个会计科目。这时便需要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各个会计科目的含义。资产部分首先是流动资产,查阅资料了解到“流动资产”通常指一年内能转换成现金的资产。利用同样的方法了解“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等会计科目的含义。通过对比得出结论;流动性越高的资产排在前面。然后是负债部分,首先是流动负债。流动负债包括“商业本票”“应付账款”“预计负债”等。查阅资料了解到:“商业本票”主要指企业为筹措短期营运资金,经金融机构保证所发行的金融票据,又称为“融资性商业本票”。沃尔玛从供货商进货,主要采取赊购方式,它所积欠的尚未偿还的金额便称为应付账款。沃尔玛将“应付利息”“应付水电费”“应付职工薪酬等已经发生支付责任、但尚未以现金支付偿还的项目,加总起来,放在这个综合项目里。接下来是长期负债、长期融资租赁负债等皆用以上方法学习。最后一部分是“所有者权益”部分,分为“普通股股本”“溢价”以及“保留盈余”三部分。通过查阅了解到:普通股股本指已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权的账面价值。当股权发时,所收取的投资款超过面值的部分就称为股本溢价。“保留余额”指企业历年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实现的净利润尚未以现金股利方式发还股东、仍保留在企业的部分。
通过对总资产额与总负债和股东权益额的对比不难发现两者数额相同。于是推论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即是资产负债表的架构。查阅资料了解“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各自的含义,“资产”指的是为公司所拥有,能创造未来现金流入或减少未来现金流出的经济资源。“负债”指的是公司对外在其他组织所承受的经济负担。“所有者权益”指的是资产扣除负债后,由公司所有者享的剩余利益,又称为“净资产”或“账面净值”。由分析得出:会计等式右边代表资金的来源,资金的来源可能是负债或是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左边代表资金的用途,资金的来源与资金的用途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反映资金来源与资金用途之间的恒等关系,了解每一项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所以使用“复式记账法”来记录经济业务内容,进行会计核算。通过查阅了解到:复式记账指一个交易会同时影响一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科目,因此必须同时以相等的金额加以记录。这种记录商业交易的设计,除了能忠实表达资金来源及去处的恒等关系外,也创造了相互勾稽的可能性。倘若企业做假账,谎称回收一笔应收账款,为了保持会计等式的平衡,也必须同时作假,创造出一笔现金或其他资产。必须作假的范围因复式会的设计而扩大,因此增加了被检测出来的机会。
三、财务报表可以延伸会计基础知识
财务报表是公司经营状况的缩影。学习会计知识要能看懂财务报表,学会编制财务报表,更要培养分析解读财务报表的能力。财务报表主要是管理层用来问问题的工具,而不是得到答案的工具。分析财务报表不能只看死板的数字,还要能看到产生数字的管理活动,并分析这些活动所可能引导企业变动的方向。
沿用上述例子,分析沃尔玛的资产负债表。以单项会计科目来看,沃尔玛的流动资产中金额最大的是存货(约为322亿美元),流动负债中金额最大的是应付账款(约为254亿美元)。这种现象反映了零售业以赊账方式进货后销售,赚取价差的商业模式,也显示出沃尔玛如果无法有效的销售存货取得现金,庞大的流动负债将是个沉重的压力。其次庞大的存货数量也会造成相当大的存货跌价风险。如何管理这些风险,便成为管理阶层与投资人分析沃尔玛资产负债表的重点。事实上,沃尔玛资产负债表的任何一个会计数字背后都有一系列复杂的管理问题。通过财务报表也可以了解到企业整体的财务结构。可以观察负债比率来衡量财务结构。负债比率指总负债除以总资产的比率。同时财务结构也可用负债除以所有者权益的比率来表现。
衡量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支付短期负债,经常使用的指标是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比率显示企业利用流动资产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比例越高表示流动负债受偿的可能性越高,短期债权人越有保障。一般而言,流动比率不小于1,相当于要求营运资本为正数。据有关数据显示,长期以来沃尔玛的流动比率呈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代,沃尔玛的流动比率曾经高达2.4,近年来一路下降,到2006年,居然只有0.9左右。这是否代表沃尔玛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付流动负债,有周转失灵的危险,其实不然。
沃尔玛是全世界最大的通路商。当消费者刷信用卡购买商品2—3天后,信用卡公司就必须支付沃尔玛现金,但是对供货商沃尔玛维持一般商业最快30天付款的传统。利用“快快收钱,慢慢付款”的方法,创造手头的营运资金。因为现金来源充裕且管理得当,沃尔玛不必保留大量现金,并且能在快速增长下控制应收账款与存货的增长速度。由于沃尔玛流动资产的增长速度远较流动负债慢,才会造成流动比率恶化的现象。对其他厂商来说,流动比率小于1可能是警讯,对沃尔玛反而是竞争的象征。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强调企业的偿债能力,要求企业的流动比率至少在1.5以上。然而,从竞争力角度着眼,能以小于1的流动比率来经营。显示了沃尔玛强大的管理能力。至于突然攀高的流动比率反而是通路业财务危机的警讯。因此传统的分析方法对沃尔玛并不适用。所以在结合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时,要联系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与传统会计学习方法相比,从财务报表入手学习会计知识,能够从整体上了解会计体系,更好的理解会计科目的含义及其之间的联系。从企业的财务报表入手,能够更深入的学习解读分析财务报表的能力,同时学习到更多的管理知识,提高就业能力,为日后用会计知识造福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2005年,宝洁公司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将山东八个地区的经销商全部撤掉,原因在于这些经销商不能满足“专营”宝洁的要求。而这些经销商对宝洁也是义愤填膺,认为宝洁给他们的投资回报率太低,不足以维持正常的经营水平。
双方都集中在了投资回报率(ROL)上面,即做宝洁到底赚不赚
某著名营销人士曾详细地撰文指山做宝洁非常赚钱,他使用的投资回报率计算公式如下:
以一个生意规模为6000万元的普通宝洁经销商为例,他们的月平均业务收入是500万元。宝洁公司所规定的经销商平均库存是10天~14天,而宝洁给经销商的账期也是14天。宝洁产品在零售店的账期一般在7天―30天,平均利润率是3%~5%,经销商平均利润率为1.5%~2%,并且宝洁的平均账期应该在10天~15天左
好了,我们可以来对经销宝洁生意的投资回报率进行估算了。
平均库存天数:10天~14天,我们假设为14天。
宝洁给经销商的账期:14天。
经销商对下游客户的平均账期:10天~15天,我们估算为12天。
假设年销售6000万元,月平均销售500万元,口平均销售为16.67万元。那么,一个年销售6000万元的经销商的平均投入资金约为:
[经销商对下游客户的平均账期(12天)十平均库存天数(14天)―宝洁给经销商的账期(14天)]×日平均销量(16.67万/天)=200万
通过估算,我们可以知道,做6000万元一年宝洁生意,大约需要200万元的营运资金。 假设如经销商所言,年利润是1.5%~2%,那么,宝洁的年投资回报率ROt=(6000万×1.5%)÷200万=45%
如果以2%的年利润计算,ROI则是60%。
就45%-60%的投资回报率而言,这在快速消费品行业绝对不是一个低的投资回报率了。
相信所有人看了此君上述的阐述,一定会惊叹于宝洁的产品如此赚钱,竟然可以达到最高60%的投资回报率,远高于很多的投资项目。60%的投资回报率意味着只要一年投入100元,就能够获利60元,很多人为此张大了嘴巴。
他的这篇文章在营销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为此展开了关于宝洁经销商利润的激烈争论,甚至在各种媒体上互相质疑甚至对骂。
其实细究之下,我们就不难发现这篇文章在推理上存在一定问题,先且不论其采用倒推出营运成本是否具有真正含义,在利润率的阐述方面就用了毛利润偷换净利润的概念,因此得出的投资回报率充其量也是投资毛利回报率,这是没有扣除营运成本(例如销售成本.市场成本、物流成本、人力成本等等)的回报率,因此并不能说明经销商是否赚钱的问题。
以上这些专业术语和数据你是否明白?了解经销商财务指标背后的奥秘,虽然无需像专业财务人员那样咬文嚼字,但也不能只懂得一点点关于借钱、还钱、库存的含义,你还要能看明白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才能看明白案例中的分析,才能做出自己的判断。下面就让我们开始财务指标的基本训练吧!
资产负债表:核算一下12月31日的资产
资产负债表涉及到三个重要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固定资产主要是设备、房产、交通工具等企业氏期使用、而不是用于出售获取利润的资产,流动资产包括手头上的现金、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等;无形资产则有品牌,技术等。
负债就是拖欠别人的债务,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可理解为短期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应何工资、应付税金等等;长期负债是指那些在―‘年以上必须偿还的债务,如房地产抵押借款、应付长期欠款和长期票据等。
所有者权益就是企业投资者对企业拥有多少权益,即将其资产总值减去负债部分,常被称为净资产。
以上三大指标都是以某一时间点而不是时间段为准,例如在年末12月30日那天我拥有多少资产、被欠多少钱等。二大指标无论在哪个时间点都应该构成一个等式:资产二负债+所有者权益,即: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
实例指标分析
假设某手机经销商2004年年底开业,在2005年11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如表1所示,我们来看看他的资产负债情况。
此经销商流动资产所占比例最大,而固定资产较少,正是经销商典型的特点。在流动资产中,存货是其重要部分。预付账款是预先支出部分,也要记人流动资产。无形资产一般用于上市公司,对于还没有太多晶牌概念的经销商而言,无形资产可设置为零。
流动负债的各项目都比较好理解,需要注意:预付账款记人流动负债,是因为客户给你先期打入账款但并没有收到货,因此也应算作负债。至于长期负债,没有特殊情况,经销商很少出现长期负债。
当然,单纯靠这些面上的数字还不能看出问题的实质,我们还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首先看看企业的实力,这个在表上一日了然,主要看总资产状况和所有者权益(即净资产)。
其次可以透过资产负债表反映出企业的偿还债务能力,常用两个指标:
1.资产负债率。它反映企业资产中负债所占的比重,资产负债率的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二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资产负债率用来衡量企业中长期的偿债能力。资产负债是个较难分析的指标,按照常理,该比率越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但透过资产负债率也能够反映出企业对于未来业务发展的信心。
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企业资产负债率过低,则说明此企业借不到钱,或者对业务畏惧不前,未来前景肯定存在问题。当然也不9目过高,否则每天都举债过日,抵抗偿债的风险就低。
上例中的资产负债率为:400/570×100%=70.1%,可以看出它的资产负债率是很高的,说明此经销商主要靠债务来维系业务发展,较少使用自有资金。
2.流动比率。反映企业流动资产总额和流动负债比例关系的指标。其公式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
这个指标主要是衡量企业短期偿还债务的能力,因此只考虑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企业流动资产大于流动负债,流动比率>1,表明企业偿还短
期债务能力强,企业流动资金小于流动负债,则流动比率
这个指标根据行业的不同而异。该经销商流动比率为:560/400;1.4,这个值大于1,偿还短期债务能力较强。
对于经销商而言,由于固定资产和长期负债较少,因此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所表达的含义可以看做是一致的,只是两个指标的公式分子、分母位置不同而已。
捌益表:2005年究竟获了多少利
资产负债表是企业财务状况的瞬间写照,而损益表则是企业某一段时间内业绩反映,因此很多人将资产负债表比喻为企业的一张快照,损益表是反映企业的一段录像。从这个角度来说,损益表的编制必须基于某一段时间,以了解该段时间销售额是多少,赚了多少,亏了多少。
在经销商看来,损益表应该是决策人员和销售人员最为熟悉的――张表,因为决策人员最关心业务收入,而那些需要对利润负责的销售人员则经常讨论“是否赚钱、赚多少钱”。
损益表涉及三个重要要素:收入、费用、利润。利润;收入一费用,即:收入二利润+费用。
实例指标分析
其中,主营业务成本就是常说的进货成本,此经销商是按照增值税来缴税的,因此主营业务税金指的就是增值税。中国的增值税一般为17%,即此主营业务税金为;(4000-3500)×17%=85万元。
毛利润指的是没有扣除各种费用的利润,在此例中为增值税后毛利润。在毛利润扣除各种费用之后,就得到了税前净利润。而各种费用包括了企业的各种开支,例如人员费用,市场费用、管理费用等等。用税前净利润减掉所得税,就得到了此经销商最后的净利润。在本例中所得税按照33%交纳,即为:200×33%=66万。净利润最后为;200-66=134万。
透过损益表,我们能够得到一些对于企业而言非常重要的指标。
销售毛利率是损益表中重要的指标,它的公式为:
销售毛利率二毛利润/业务收入×100%
在本例中的手机经销商销售毛利率为:4.15/4000=10.4%
销售净利率和销售毛利率最大的不同是扣除了各种费用成本,将企业真正赚取的利润呈现在面前。销售净利率的公式为:
销售净利率二净利润/业务收入×100%
由于每个地方会针对一些企业给予所得税优惠等条件,每个企业交纳所得税的税率并不相同,为了方便统计,很多企业比较喜欢用税前净利率来做预测和统计。
销售毛利率和销售净利率是考察企业获利能力的关键参考指标。但由于产品不同,每一种类型提供的毛利率是有差异性的,不同类型的产品不太具备可比性。
现金流量表:真金白银的价值
如果没有信用体系,那么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就足以反映出一个企业的基本面貌。但现代社会大量使用信用政策,因此损益表中的利润不再代表企业拥有相同数量的现金,也就是说账面的利润跟账尸里的钱是不相等的。
这是因为损益表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记账的。所谓权责发生制就是在记录收入时,无论是否收到了现金,都在账面上记录你产生了收入;在赞用支出时,无论是否真的把钱花出去了,都必须记录费用产生了,所以实际现金跟账面亡的现金不对等。
因此,我们不得不通过第三张表,把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联系起来,这就是现金流量表。与前面不同,现金流量表采取收付实现制,即只有真正发生了现金流入、流出时才予以记录,其关注的是现金收支情况,因此现金流量表也是比较难作假的一张表。
现金流量表反映的只是企业一定期间现金流人和流山的情况,它既不能反映企业的盈利状况,也不能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但由于现金流量表是连接二者的纽带,利用现金流量表内的信息,通常能够挖掘出更多,更重要的关于企业财务与经营状况的信息,从而对企业做出更全面、客观和正确的评价。
实例指标分析
某手机经销商的现金流旦表如表3所示。将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联系起来,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等式,而这些等式正体现了现金流量表的“纽带”作用。
公式一:现金净增加值;期末货币资金―期初货币资金,即164=200―36。说明资产负债表上期末期初的现金差异,等于现金流量表的现金净增加值。
公式二:现金净增加值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值十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值十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值,即164=64+0+100。
公式三:资产负债表上期末期初的所有者权益差异,恒等于损益表的净利润,即170=36=134。
投资回报串:算净利不算毛利
投资回报率简称ROI(Returnon lnvestment),指的是―个企业投资的回报百分比。用通俗的话表达就是企业投资了多少钱,赚回多少钱?
投资回报率需要以时间为衡量单位,“月”和“周”都不太适合表达明确的投资回报,而“年”是一个公认的时间单位。因此我们默认的投资回报率都是平均每年的投资回报率。
在使用ROI的时候,需要用准确的语言去定义利润的概念。所谓回报,当然是指最后净赚或者净亏的部分,因此投资回报率公式中的利润严格定义为净利润,即:
净利润;毛利润―运营成本―税金
厂商、经营单个品牌或者产品的经销商、经营单个品牌或者产品的零售店非常容易统计出净利润,因为其成本不需要几个品牌或产品分摊。但如果某个经销商经营多个品牌或者产品,就很难将其中的一个品牌或者产品的成本从总成本中提取出来,也就很难计算出此品牌或产品的净利润。因此,很多行业的分销领域,都喜欢使用更为简单的毛利润:毛利润;业务收入―进货成本,即“投资毛利回报率”。
资产负债管理是管理保险资金运用的一种实践。这一理论认为,寿险公司要实现资金运用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者的均衡,不能只靠资产或负债单方面的管理。而必须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寿险公司的业务状况对资产和负债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在广义上,它可以被定义为:在给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约束下,为实现财务目标而针对资产和负债的有关决策进行的制定、实施、监督和修正的过程。从狭义看,资产负债管理是一种系统化分析资产和负债的总体程序,是在利率波动的环境中,根据利率变化的趋势,运用各种工具,设法使净资产值最大化的管理技术。因此,狭义的资产负债管理就是利率风险管理。从资产负债管理两个层次的含义来看,寿险公司不仅要对资产组合和负债组合分别进行管理,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协调两种组合的管理,通过同时整合二者的风险特性,以获得相应的回报。这与传统的资产管理方式(MPT)不同,MPT只注重投资的资产部分,注重投资风险和收益之间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忽略厂负债因素。
一般而言,由于资产负债管理能够有效地控制利率风险和防止大的失误,因此,从国外的情况看,有关资产负债管理的讨论大多局限于利率风险。所以,从直观上讲,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就是要在充分考虑资产和负债特征的基础上,制定投资策略,使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在数额、期限、性质、成本收益上相匹配,以控制风险。当然,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容远不止这些,资产负债管理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比如从产品方面所考虑的险种差异、定价利率假设以及市场利率变化时保险客户执行嵌入选择权对现金流量所造成的影响,到从资产方面考虑市场利率、经济环境变化对金融产品价格的影响等等,但其核心内容则是管理由利率风险导致的资产与负债现金流的不匹配。具体而言,资产负债匹配在资金运用方面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总量匹配。即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总额平衡,资金来源总额匹配资金运用总额;(2)期限匹配。即资金运用期限与收益要与负债来源期限与成本匹配,长期资产匹配于长期负债和负债的长期稳定部分,短期资产同短期负债相匹配;(3)速度匹配。即寿险资金运用周期要根据负债来源的流通速度来确定;(4)资产性质匹配。即固定数额收入的资产与固定数额的负债匹配,部分变额负债,如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保险与变额资产匹配。
总体而言,同其它类型的金融机构相比,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具有其特点。首先,寿险产品的存续期限比较长,流动性要求较高,利率敏感性较强,且必须保证具有充分的到期给付和退保给付能力。因此,单纯从负债管理角度看,寿险公司的负债管理要比其它金融机构的负债管理困难得多;其次,从资产管理方面来看,寿险公司的资产主要包括银行存款、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等,而且在现有资产中,固定收益资产又占绝大多数,现有资产的期限远比寿险保单的期限短,其市场价值变动的性质与负债不一致。因此,寿险公司的资产质量和数量低于负债的要求,其产品管理能力强于投资管理能力,资金运作方式远不如其它金融机构那样灵活,在现有的资金运用方式下,有的寿险产品很难找到合适的资产与之匹配。因此,利率的波动性和资金运用收益的不稳定性,加大了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
二、美国寿险业资产负债管理经验教训的借鉴
美国寿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基本上是针对利率风险发展起来的。在上世纪70年代,利率的不寻常波动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因资产的流动性差,美国的许多寿险公司不能应付迅速增长的提现要求,消费者对寿险公司产生信用危机并引起高额退保。面对这种情况,部分寿险公司难以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结构来降低利率风险的影响,处于极为被动和尴尬的境地。70年代中后期,诸多寿险公司破产的教训使美国的寿险业逐步认识到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并开始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主要的业务问题看待。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美国寿险业开始运用许多复杂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和技术,其成功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创新。为了规避利率风险,美国的寿险产品不断创新。从1971年开始,美国寿险市场先后推出可调整寿险、变额寿险、万能寿险、变额万能寿险以及投资连结保险等许多新型寿险产品。这些利率敏感型寿险产品的推出,一方面将寿险公司的部分经营风险转移给了保险客户;另一方面又使寿险业务与证券投资的联系更加紧密。
2.使用了许多复杂的数学模型、资产负债管理方法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进行表内资产负债管理。其中,有代表性的优化模型包括:随机控制模型、机会约束规划模型以及其它一些随机最优化模型等;有代表性的资产负债管理与检测方法包括:弹性检测方法、现金流量检测(CFT)、动态偿付能力检测(DST)、现金流匹配、免疫理论、财务状况报告(FCR)、风险资本(RBC)、动态财务分析(DFA)以及随机资产负债模型等。
3.使用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管理表内外头寸。美国的寿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金融衍生工具不仅类型广泛,而且规模也很大。从债券期权、股票期权、外汇期权以及利率期权到互换与期货等衍生工具等无所不包,金融衍生产品已经成为美国寿险公司基本的资产负债管理手段。2001年底,美国86%的寿险公司使用金融衍生产品控制利率风险和股市风险,可见,美国寿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金融衍生产品完成的。
4.寿险公司传统的组织架构不能有效的运用资产负债管理。营销管理人员、精算师和投资管理人员缺乏有效的沟通,为此,部分规模较大的寿险公司对这种管理架构进行了变革。变革后的管理架构基本上适应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要求,部门间实行有效的横向沟通,且有规范的信息传递路线和有效的风险报告制度。
5.形成了内容丰富、科学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报告体系。报告的内容由传统的静态和动态利率报告、久期凸性报告、现金流和利润率测试、资产流动性报告、Beta值报告、A/E比率报告,扩展到涵盖动态平衡收入表、流动性/基金风险分析、VaR、EaR报告、CET报告、利润、资本、准备金、资金运用收益敏感性分析报告等。
总之,美国寿险业针对利率变动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以及产品定价风险,在经营过程中应用了一系列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和模型。除此之外,一些较大规模的寿险公司还设立了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简称ALCO),从而在组织上保证了资产负债管理战略的实施。其中,ALCO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对经济环境和市场运动趋势进行预测,制定ALM策略概要及其利率风险的管理政策等。因此,美国寿险公司经营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与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我国保险业也应实行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
三、资产负债管理的组织系统
一般而言,衡量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的标准有两个:一是量化分析的能力;二是将资产负债管理融人企业沟通和企业经营策略中的能力。其中,适当的组织架构设置是将资产负债管理融人企业沟通并保证资产负债管理程序有效性的基础。
目前,我国寿险公司的管理架构大多采取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相分离的架构设置,组织架构不能有效地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实际运行情况是,资产运营部门负责资产管理;产品开发、精算以及营销等部门负责负债管理,二者缺乏有效的横向沟通,资产运营部门不能准确把握产品特征,如对于投资管理部门来说,产品的久期、凸性等参数对于确定投资组合非常重要,但在实际的资金运用过程中,投资管理人员却不能获得这方面的信息。当然,产品开发、定价以及销售等部门同样也不了解各类投资工具的风险收益特征。因此,寿险公司要在组织内推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其组织架构的设置就应当以实现组织成员间的有效沟通为准绳。从另外一种角度看,由于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是一个从产品设计与定价——投资策略的制定——产品设计与定价的循环有序的过程,资产负债管理的各个环节构成了一个闭环系统,各个环节在系统内保持有机联系。为保持这种有机联系,系统需要一个完整统一的报告体系,需要在组织系统中提倡横向沟通以代替传统的纵向沟通,需要全面的信息内容。因此,寿险公司组织架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应当有助于实现组织内的这种充分的横向沟通。
对于我国寿险业而言,目前构建完整的资产负债管理式架构是不现实的。事实上,我国的寿险公司目前采用的都是传统的纵向组织结构形式,完全打破现有的组织架构对寿险公司会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另外,寿险公司建立独立的资产负债管理式组织架构的内、外部条件也还不够成熟。当然,对于我国保险业来说,尽管暂时不需要在组织系统中建立永久的、独立的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但还是有必要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来保证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实施。因此,目前我国寿险公司的组织架构变革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采用资产负债管理战略的初期,中国寿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采用矩阵式的管理架构是一种可考虑的方案,如图1所示。
传统的矩阵式管理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茨维基教授发明的一种通过建立系统结构来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后来被推广为激励创新的一种管理方法。它应用在项目管理上,是阶段性的,随着项目的结束而结束,后来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创新。这种组织架构的优点是能够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并最大范围地达成资源共享,管理层次比较分明,易于系统管理。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矩阵式组织架构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矩阵式管理,它可以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一个长期固定的项目,项目的宏观指导和协调由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列于董事会之下,由首席执行官、财务主管、投资主管、首席精算师以及营销主管等组成。其主要职能是:制定投资政策、财务政策、确定产品的开发策略、制定资产负债管理战略,并从全局角度监控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过程。资产负债管理过程由相应的任务团队执行,任务团队对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它由产品开发、定价、营销以及投资管理等部门的技术专家和人员组成。按照资产负债管理任务的不同,任务团队又可以划分为多个工作组。这样的架构设计不仅可以使各部门的技术专家同最高决策层之间保持有效的垂直沟通,而且还可以使产品部门和投资部门的工作保持充分的横向沟通和协调,产品的设计与定价受到投资组合的限制,反之也是如此。因此,矩阵式资产负债管理组织架构设置的目标就是使产品特点和投资目标相互融合,使资产与负债之间连动作用,达到资产与负债相协调的目的。这种管理模式由横向的职能部门和纵向的运行部门构成“管理矩阵”,减少了管理层次,强化了资源共享,消除了信息阻隔。
总之,寿险公司要达到资产与负债相协调的目标,就必须有一个使技术专家与最高决策层之间保持有效的垂直沟通,部门间保持充分有效的横向沟通的组织架构作保证。
四、可选择的资产负债管理技术
以家庭为例,来搞个家庭财产调查。我们把家里所有财产像房子、汽车、家电、家具、锅碗瓢盆等事无巨细列在左边;把家里欠的钱,像按揭贷款、未交的电话费、水电费列在右边,两大数据的差额也列在右边,这就是你家里的资产负债表。
第一位同学填制的“资产负债表”资料如下:
资产 金额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金额
负债合计 10万
所有者权益合计 50万
合计 60万 合计 60万
右边“负债合计”10万元,加上“所有者权益合计”50万元,正好等于左边资产合计,会计中叫平衡。从上面数据得知,这位同学家里有60万元财产(即资产),欠别人10万元(即负债),真正属于自己的有50万元(即所有者权益),说明财务状况还是很不错的。
第二位同学填制的“资产负债表”资料如下:
资产 金额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金额
负债合计 73万
所有者权益合计 -13万
合计 60万 合计 60万
这位同学家里也有60万元财产(即资产60万元)。但是欠别人73万元,(即负债是73万)。如果债主讨债,即使家里所有的钱60万元用来还债以后,还欠别人13万元,这个家已是资不抵债了。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企业,这个企业事实上已破产了,财务状况恶劣,这就是资产负债表的意义。每个家庭都能列出这么一张财产调查表,但一般普通家庭并不列报表,可作为企业公司如不能及时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少财产物资,有多少债务,真正拥有多少钱,则根本谈不上合理、科学地管理,这就是资产负债表的本质含义。
如果把企业赚到的钱(即收入),用掉的钱(即费用)列出来,可得到一张利润表。
第一位同学填制的“利润表”资料如下:
①收入 30万
减:费用 24万
②利润 6万
第一位同学生产经营一段时间赚了30万元,花掉成本费用24万元,净赚了6万元,说明经营成果还可以。
第二位同学填制的“利润表”资料如下:
①收入 30万
减:费用 43万
资产负债管理是管理保险资金运用的一种实践。这一认为,寿险公司要实现资金运用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者的均衡,不能只靠资产或负债单方面的管理。而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和寿险公司的业务状况对资产和负债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在广义上,它可以被定义为:在给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约束下,为实现财务目标而针对资产和负债的有关决策进行的制定、实施、监督和修正的过程。从狭义看,资产负债管理是一种系统化资产和负债的总体程序,是在利率波动的环境中,根据利率变化的趋势,运用各种工具,设法使净资产值最大化的管理技术。因此,狭义的资产负债管理就是利率风险管理。从资产负债管理两个层次的含义来看,寿险公司不仅要对资产组合和负债组合分别进行管理,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协调两种组合的管理,通过同时整合二者的风险特性,以获得相应的回报。这与传统的资产管理方式(MPT)不同,MPT只注重投资的资产部分,注重投资风险和收益之间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忽略厂负债因素。
一般而言,由于资产负债管理能够有效地控制利率风险和防止大的失误,因此,从国外的情况看,有关资产负债管理的讨论大多局限于利率风险。所以,从直观上讲,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就是要在充分考虑资产和负债特征的基础上,制定投资策略,使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在数额、期限、性质、成本收益上相匹配,以控制风险。当然,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远不止这些,资产负债管理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比如从产品方面所考虑的险种差异、定价利率假设以及市场利率变化时保险客户执行嵌入选择权对现金流量所造成的,到从资产方面考虑市场利率、经济环境变化对金融产品价格的影响等等,但其核心内容则是管理由利率风险导致的资产与负债现金流的不匹配。具体而言,资产负债匹配在资金运用方面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量匹配。即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总额平衡,资金来源总额匹配资金运用总额;(2)期限匹配。即资金运用期限与收益要与负债来源期限与成本匹配,长期资产匹配于长期负债和负债的长期稳定部分,短期资产同短期负债相匹配;(3)速度匹配。即寿险资金运用周期要根据负债来源的流通速度来确定;(4)资产性质匹配。即固定数额收入的资产与固定数额的负债匹配,部分变额负债,如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保险与变额资产匹配。
总体而言,同其它类型的金融机构相比,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具有其特点。首先,寿险产品的存续期限比较长,流动性要求较高,利率敏感性较强,且必须保证具有充分的到期给付和退保给付能力。因此,单纯从负债管理角度看,寿险公司的负债管理要比其它金融机构的负债管理困难得多;其次,从资产管理方面来看,寿险公司的资产主要包括银行存款、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等,而且在现有资产中,固定收益资产又占绝大多数,现有资产的期限远比寿险保单的期限短,其市场价值变动的性质与负债不一致。因此,寿险公司的资产质量和数量低于负债的要求,其产品管理能力强于投资管理能力,资金运作方式远不如其它金融机构那样灵活,在现有的资金运用方式下,有的寿险产品很难找到合适的资产与之匹配。因此,利率的波动性和资金运用收益的不稳定性,加大了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
二、美国寿险业资产负债管理经验教训的借鉴
美国寿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基本上是针对利率风险起来的。在上世纪70年代,利率的不寻常波动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因资产的流动性差,美国的许多寿险公司不能应付迅速增长的提现要求,消费者对寿险公司产生信用危机并引起高额退保。面对这种情况,部分寿险公司难以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结构来降低利率风险的影响,处于极为被动和尴尬的境地。70年代中后期,诸多寿险公司破产的教训使美国的寿险业逐步认识到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并开始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主要的业务问题看待。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美国寿险业开始运用许多复杂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和技术,其成功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创新。为了规避利率风险,美国的寿险产品不断创新。从1971年开始,美国寿险市场先后推出可调整寿险、变额寿险、万能寿险、变额万能寿险以及投资连结保险等许多新型寿险产品。这些利率敏感型寿险产品的推出,一方面将寿险公司的部分经营风险转移给了保险客户;另一方面又使寿险业务与证券投资的联系更加紧密。
2.使用了许多复杂的数学模型、资产负债管理以及机模拟技术进行表内资产负债管理。其中,有代表性的优化模型包括:随机控制模型、机会约束规划模型以及其它一些随机最优化模型等;有代表性的资产负债管理与检测方法包括:弹性检测方法、现金流量检测(CFT)、动态偿付能力检测(DST)、现金流匹配、免疫理论、财务状况报告(FCR)、风险资本(RBC)、动态财务分析(DFA)以及随机资产负债模型等。
3.使用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管理表内外头寸。美国的寿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金融衍生工具不仅类型广泛,而且规模也很大。从债券期权、股票期权、外汇期权以及利率期权到互换与期货等衍生工具等无所不包,金融衍生产品已经成为美国寿险公司基本的资产负债管理手段。2001年底,美国86%的寿险公司使用金融衍生产品控制利率风险和股市风险,可见,美国寿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金融衍生产品完成的。
4.寿险公司传统的组织架构不能有效的运用资产负债管理。营销管理人员、精算师和投资管理人员缺乏有效的沟通,为此,部分规模较大的寿险公司对这种管理架构进行了变革。变革后的管理架构基本上适应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要求,部门间实行有效的横向沟通,且有规范的信息传递路线和有效的风险报告制度。
5.形成了内容丰富、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报告体系。报告的内容由传统的静态和动态利率报告、久期凸性报告、现金流和利润率测试、资产流动性报告、Beta值报告、 A/E比率报告,扩展到涵盖动态平衡收入表、流动性/基金风险分析、VaR、EaR报告、CET报告、利润、资本、准备金、资金运用收益敏感性分析报告等。
总之,美国寿险业针对利率变动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以及产品定价风险,在经营过程中了一系列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和模型。除此之外,一些较大规模的寿险公司还设立了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简称ALCO),从而在组织上保证了资产负债管理战略的实施。其中,ALCO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对经济环境和市场运动趋势进行预测,制定ALM策略概要及其利率风险的管理政策等。因此,美国寿险公司经营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与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我国保险业也应实行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
三、资产负债管理的组织系统
一般而言,衡量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的标准有两个:一是量化的能力;二是将资产负债管理融人沟通和企业经营策略中的能力。其中,适当的组织架构设置是将资产负债管理融人企业沟通并保证资产负债管理程序有效性的基础。
,我国寿险公司的管理架构大多采取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相分离的架构设置,组织架构不能有效地实行资产负债管理。实际运行情况是,资产运营部门负责资产管理;产品开发、精算以及营销等部门负责负债管理,二者缺乏有效的横向沟通,资产运营部门不能准确把握产品特征,如对于投资管理部门来说,产品的久期、凸性等参数对于确定投资组合非常重要,但在实际的资金运用过程中,投资管理人员却不能获得这方面的信息。当然,产品开发、定价以及销售等部门同样也不了解各类投资工具的风险收益特征。因此,寿险公司要在组织内推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其组织架构的设置就应当以实现组织成员间的有效沟通为准绳。从另外一种角度看,由于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是一个从产品设计与定价——投资策略的制定——产品设计与定价的循环有序的过程,资产负债管理的各个环节构成了一个闭环系统,各个环节在系统内保持有机联系。为保持这种有机联系,系统需要一个完整统一的报告体系,需要在组织系统中提倡横向沟通以代替传统的纵向沟通,需要全面的信息。因此,寿险公司组织架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应当有助于实现组织内的这种充分的横向沟通。
对于我国寿险业而言,目前构建完整的资产负债管理式架构是不现实的。事实上,我国的寿险公司目前采用的都是传统的纵向组织结构形式,完全打破现有的组织架构对寿险公司会有较大的负面。另外,寿险公司建立独立的资产负债管理式组织架构的内、外部条件也还不够成熟。当然,对于我国保险业来说,尽管暂时不需要在组织系统中建立永久的、独立的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但还是有必要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来保证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实施。因此,目前我国寿险公司的组织架构变革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采用资产负债管理战略的初期,寿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采用矩阵式的管理架构是一种可考虑的方案,如图1所示。
传统的矩阵式管理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茨维基教授发明的一种通过建立系统结构来解决的创新,后来被推广为激励创新的一种管理方法。它在项目管理上,是阶段性的,随着项目的结束而结束,后来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创新。这种组织架构的优点是能够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并最大范围地达成资源共享,管理层次比较分明,易于系统管理。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矩阵式组织架构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矩阵式管理,它可以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一个长期固定的项目,项目的宏观指导和协调由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列于董事会之下,由首席执行官、财务主管、投资主管、首席精算师以及营销主管等组成。其主要职能是:制定投资政策、财务政策、确定产品的开发策略、制定资产负债管理战略,并从全局角度监控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过程。资产负债管理过程由相应的任务团队执行,任务团队对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它由产品开发、定价、营销以及投资管理等部门的技术专家和人员组成。按照资产负债管理任务的不同,任务团队又可以划分为多个工作组。这样的架构设计不仅可以使各部门的技术专家同最高决策层之间保持有效的垂直沟通,而且还可以使产品部门和投资部门的工作保持充分的横向沟通和协调,产品的设计与定价受到投资组合的限制,反之也是如此。因此,矩阵式资产负债管理组织架构设置的目标就是使产品特点和投资目标相互融合,使资产与负债之间连动作用,达到资产与负债相协调的目的。这种管理模式由横向的职能部门和纵向的运行部门构成“管理矩阵”,减少了管理层次,强化了资源共享,消除了信息阻隔。
总之,寿险公司要达到资产与负债相协调的目标,就必须有一个使技术专家与最高决策层之间保持有效的垂直沟通,部门间保持充分有效的横向沟通的组织架构作保证。
四、可选择的资产负债管理技术
一、企业表外融资含义及其主要方式
1 表外融资的含义
表外融资是指不需要列入资产负债表的融资方式。是企业在现行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从事的隐性融资行为。传统的融资方式,一方面要列入资产负债表的左方,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即投资内容,另一方面列入资产负债表的右方,反映企业的融资渠道。而表外融资既不在资产负债表的左方反映资产,也不在资产负债表的右方反映其负债,但造成的费用和收益却纳入损益表的计算范围,因此客观上可以起到美化财务指标、提高收益水平的效果。
2 表外融资的主要方式
了解表外融资的主要方式是辨认和识别表外融资的先决条件,也是企业开展表外融资活动的基础。从被企业广泛采用的经营租赁到应收债权的出售,尤其是随着金融工具创新、新经济兴起以及创造性会计的迅速发展。表外融资新形式层出不穷,人们正在创造出越来越令人眼花缭乱的表外融资模式,以达到筹集所需资金、优化资本结构甚至逃避监管的目的。以下就表外融资的主要方式作一介绍:
(1)租赁
租赁是一种传统的表外融资方式。由于租赁分为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两类,其中只有经营租赁被视为一种合理合法的表外融资方式。因此,承租人往往会绞尽脑汁地与出租人缔结租赁协议。想方设法地进行规避,使得实质上是融资租赁的合同被视为经营租赁进行会计处理,以获得表外融资的好处。
(2)合资经营
当拥有的投资份额不超过50%时,投资方对合资企业往往没有控制权,在编制财务报告时。投资方只需将其对合资企业的投资作为一项资产来处置,而毋须将合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负债规模进行合并反映,因而形成了表外融资业务。此外,当合资企业出现财务困难时,为了保障投资收益,投资方往往会尽可能帮助合资企业度过难关,如通过担保的形式为其筹措资金,此举一方面使合资企业得到了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投资方为合资企业提供诸如担保之类的间接融资,未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形成了企业的表外负债。
(3)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进而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证券化融资业务通常是对银行的信贷资产、企业的交易或服务应收款这类金融资产进行证券化的业务。比如,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本质上它是一种以应收账款为抵押的借款,但在现行会计实务中,企业对售出的应收账款作为资产转让,而不确认负债。
(4)创新金融工具
近二三十年来,由于全球金融市场的日益变化,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卫星通信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创新金融工具不断涌现。这些金融工具包括期货、期权、掉期等等。由于环境的急剧变化及其引起的对风险控制的需要、竞争的加剧、分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这一势头一直不减,并将持续下去。然而,会计准则的制定并没有跟上创新金融工具发展的步伐,因此按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创新金融工具在财务报表上大都得不到体现,企业通过创新金融工具进行融资所产生的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自然也没有反映。
二、表外融资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表外融资是企业理财活动的创新,它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作为一种积极灵活的融资方式,开辟了企业融资的新渠道,为企业投资者、经营者带来了利益;另一方面它具有风险性,运用不慎将给企业带来损失。同时它还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使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缺乏完整性和真实性,给信息使用者决策带来误导。从企业融资结果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影响看,表外融资方式可以分为直接表外融资和间接表外融资。以下从这两个方面阐述表外融资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1 直接表外融资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直接表外融资是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直接融资。由于资产所有权未转入企业表内,企业既未确认相关的资产,也未确认相关的负债,而资产的使用权却已转入,所以这种融资方式既能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之需,又不改变企业原有表内资金结构和其所反映的偿债能力。在直接表外融资方式中,最为常见的方式有商品的售后回购和经营租赁。
2 间接表外融资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间接表外融资是用另一个企业的负债代替本企业的负债,使本企业的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这样,一方面满足了企业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还可使企业的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为其后续融资奠定基础。在间接表外融资方式中,最常见的方式是母公司将自己的部分资产作为投资投向子公司。在这种方式下,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资产的减少会在长期投资的增加中得到补充,故对母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等偿债指标是没有影响的,表内偿债能力没有发生变化。但由于新设子公司的初始资产负债率为零。通过子公司进行融资更容易,母公司可以通过子公司实行负债经营,将本应由母公司负债经营的部分转给了子公司使得各方的负债都能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但究其实质,子公司的负债实际上是母公司的负债。
三、表外融资所涉及到的财务问题
1 表外融资内化问题
(1)表外融资内化的重要性
表外融资是一种过去交易导致的未来义务,而这一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它和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负债项目是一致的,将其用适当的确认、计量方法纳入表内。可以大大增强企业财务报表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增加其信息含量,有助于报表使用者更直观地获得关于企业现有经济资源、未来现金流出的信息,对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准确的趋势分析。因此,将表外融资纳入资产负债表内反映是经济发展现实下会计界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表外融资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可能使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不能正确地反映企业未来损益和现金流量的趋势。同时表外融资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对财务指标也会有一定的影响。表外融资未纳入表内前。会使得资产负债表各减少一笔相同金额负债和资产,与纳入表内后相比,会表现出较低的资产负债率和较高资产收益率,显示出较好的资产得用效率和较低的风险。如果将其纳入表内,则结果正好相反,起到防止企业粉饰财务状况的作用。
(2)表外融资内化的思路
在目前情况下,切实可行的表外融资表内化准则的制订模式应该是:以概念框架演绎出来的会计准则为基础。再经过应循程序,让所有行为主体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考虑经济发展中行为人的心理、效用等因素,使准则既有理论基础,又能反映复杂多变的经济现实,做到有效、合理和切实可行,这样的准则才有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外,表外融资表内化这一过程要以原则为导向,明确指出相应准则的会计目标。避免财务人员在技术上遵循准则却在实质上规避准则意图的“界线”以及管理层的有意避开准则。不仅达到“程序公允”。而且最终实现“结果公允”。
2 将不能纳入表内的融资在附注中进行披露
对于在表内无法确认和计量的融资,应当在报表附注中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尽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准则对此做出规定,但相关要求散见于现行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之中。
(1)经营租赁
关于经营租赁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租赁》第19条规定,“承租人应当对重大的经营租赁作如下披露:①资产负债表日后连续三个会计年度每年将支付的不可撤销经营租赁的最低租赁付款额;②以后年度将支付的不可撤销经营租赁的最低租赁付款总额。”第17号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承租人除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的要求外,还应对经营租赁作如下披露:①披露不可撤销经营租赁的未来最低租赁付款额在以下期间的总额:不超过1年、超过1年但不超过5年、超过5年;②在资产负债表日,预期从不可撤销转租赁中收到的未来最低转租赁付款额总额;③确认在当期收益中的租赁和转租赁付款额,并分别披露最低租赁付款额、或有租金额和转租赁租金额;④承租人重大租赁安排的一般说明,包括确定或有租金付款额的基础、续租或购买选择权及调整租金的条款的存在及金额、租赁协议规定的限制,如对股利、新的债务和新的承租的限制等。
(2)合资经营
对于投资于子公司和附属公司的表外融资,应对未合并的企业加以披露,充分披露企业与未合并企业的关联交易。如交易的金额或相应的比例,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或比例,定价政策等。以便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真正的投资机遇和风险。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对此已有要求。
(3)资产证券化
企业出售金融资产实现证券化后,如果继续保持与己证券化金融资产的联系并为该资产提供服务,此时就形成表外融资,应当对这一事实及其风险进行更为充分地披露。由于资产的确认依据不同,从而造成会计报表披露的内容和形式存在差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IAS39《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中关于披露的部分是建立在金融合成分析法上的。根据规定,如果企业进行了证券化或签订了回购协议,则应就发生在当前财务报告期的这些交易和发生在以前财务报告期的交易形成的剩余留存利息,单独披露以下信息:①这些交易的性质和范围,包括相关担保的说明、用于计算新利息和留存利息公允价值的关键假设数量信息;②金融资产是否已终止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