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临床研究统计学

临床研究统计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临床研究统计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临床研究统计学

篇1

弱视是儿童时期最多发的眼科疾病,也是阻碍小儿视功能发育的眼病之一。是因先天性或在视觉发育关键期进入眼内的光刺激不够充分,剥夺了黄斑形成清晰物象的时机或两眼视觉输入不等引起模糊物像和视觉缺失,造成单眼或双眼的视力疾患,不仅导致眼视力下降,严重还会导致眼盲。有学者认为【1】,屈光参差引起儿童视觉剥夺也是导致弱视的重要因素。据资料报道【2】,我国小儿弱视发病率为1.6~3.6%,致眼盲的发生率为0.8~1.3%。临床上常用遮盖、增视、压抑、视功能训练等方法治疗,但其治疗时间长,易复发,患儿多不愿意接受。目前,大量资料报道了穴位电刺激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为探讨其疗效,现将我科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弱视患儿130例共166只患眼进行穴位电刺激治疗,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科收治的弱视患儿260例共331只患眼,按就诊顺序和眼数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观察组130例共166只患眼,男79例,女51例,年龄4~12岁,平均6.3±1.2岁,病程3~50个月,平均10.4±1.7月;其中单眼94例,双眼36例;屈光不正性弱视63例(79眼),斜视性弱视41例(50眼),屈光参差性弱视26例(37眼);弱视程度:轻度91眼,中度63眼,重度12眼;注视性质:中心注视89眼,旁中心注视77眼。对照组130例共165只患眼,男81例,女49例,年龄4~12岁,平均6.1±1.1岁,病程4~47个月,平均9.7±1.5月;其中单眼95例,双眼35例;屈光不正性弱视64例(80 眼),斜视性弱视38例(47眼),屈光参差性弱视28例(38眼);弱视程度:轻度87眼,中度62眼,重度16眼;注视性质:中心注视93眼,旁中心注视72眼。所有患儿均经外眼、眼底、屈光性质、斜视、注视性质检查、视网膜、融合功能检查等确诊【3】;排除引发视力降低、视网膜、视神经的器质性病变;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在一般资料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滴眼、遮盖、视功能训练等西医方法。双眼弱视患儿给予1%阿托品眼膏(2g,硫酸阿托品眼膏,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1021160)散瞳,每日3次,连续3d,使眼视力变模糊,睫状肌完全麻痹后行检影验光确定屈光状态,待调节恢复后戴矫正眼镜,弱视眼上+2.00~3.00球镜,强迫患儿健眼远看,弱眼近看,单眼弱视患儿给予健眼遮盖,弱眼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10min(治疗5min,休息5min);同时给予精细目力训练,如穿针、穿珠、数线等,连续治疗20天为一个疗程。每周复查视力一次。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穴位电刺激疗法。取睛明、新明Ⅱ穴进行电刺激治疗(北京亿百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WL.79-2A),频率5Hz,,患者取坐位,二穴交替进行治疗, 每次治疗时间为1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20天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内容

观察两组治疗后患儿视力(远视力和近视力)、屈光度及电生理检查。

1.4疗效判定

根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组通过的标准及国际标准视力表标准进行判定【4】:基本痊愈,视力恢复到0.8或0.8以上;有效,视力好转,增加2行或2行以上;无效,视力无好转或退步。总有效率=(基本痊愈+ 有效)/总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 TOMG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χ2 检验,P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2.8%,对照组总有效率77.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一: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n %)

眼数 基本痊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166 87 67 12 92.8

对照组 165 70 58 37 77.6

χ2 3.324

P

2.2 两组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比较

两组治疗前视力无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治疗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

表二:两组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比较

眼数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166 0.47±0.02 0.84±0.01*

对照组 165 0.44±0.02 0.73±0.03*

t值 1.16 3.923

P >0.05

注:*表示两组治疗前后比较P

3讨论

弱视是临床常见的阻碍儿童视觉、视功能发育的眼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5】,弱视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从视网膜到视神经中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发生。据报道【6】,目前我国儿童弱视发病率居小儿致残治病原因的首位,也成为当前社会和眼科医生关注的问题之一。

中医上认为弱视属“能近怯远”“青盲”范畴【7】。认为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阴阳不足,阳气推动功能受阻,则使阴气发育不足,眼属阴,则导致“目视不能”。 睛明穴属太阳膀胱经,具有调节人体阴阳达到疏通经络,改善眼部周围和眼内组织血液循环的作用,从而提高视力,新明Ⅱ穴是治疗各种视神经萎缩、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主要穴位,二穴通过电磁作用对其进行刺激,以调整眼部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改善视功能、增视的作用。通过本组病例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2.8%,对照组总有效率77.6%,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视力0.84±0.01,对照组视力0.73±0.03,均明显优于治疗后,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视力有显著提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王雁,电梅花针叩刺疗法治疗儿童弱视对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5~58

【2】苑园,许婷婷,刘彦等,儿童弱视的中医药治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8,234~235

【3】张茂梅,孟永慧,刘阳,捏脊及穴位按压辅助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18,105~106

【4】韦丽娇,何碧华,谢祥勇,眼部穴位按摩在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儿童弱视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09,139~140

篇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脑血管病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脑血管病75%以上[1]。而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病死率下降,在存活的患者中约有3/4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2]。因此,如何降低缺血性卒中的致残率,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SSRI---帕罗西汀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选自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12月自2012年 2月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病人,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诊断新鲜梗死灶,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3]。排除昏迷、痴呆、精神疾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60例患者随机分为帕罗西汀治疗组和对照组。帕罗西汀治疗组30例,其中男14例,平均年龄(58.4±8.1)岁,女16例,平均年龄(57.6±9.2)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19例,平均年龄(59.6±9.7)岁,女11例,平均年龄(58.1±7.8)岁。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均无统计学差异。

1.2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除给予急性脑梗死的常规处理外,帕罗西汀治疗组选帕罗西汀20mg,清晨口服,每天1次,共4周,而对照组不作此治疗。

1.3 SSS、Barthel、Rinkin测定

分别于治疗前后由两名神经内科专业医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生活能力状态量表、巴氏指数(Barthel)量表、改良Rinkin量表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 P

2 结果

2.1一般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均无统计学差异。

帕罗西汀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状态量表、巴氏指数(Barthel)量表等评分的影像(表一)

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状态量表、巴氏指数(Barthel)均有显著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2.2 帕罗西汀对改良Rinkin量表的影响(表2)

由表2可见,帕罗西汀能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后一月内的伤残程度,可促进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康复。

2.3 帕罗西汀治疗组不良反应情况

30例病人,1(3.3%)例出现恶心,2(6.7%)例食欲减退,均为影响治疗,坚持服用帕罗西汀一周后症状消失。

3讨论

篇3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1(a)-016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Therapy including Invigorate the circulation of blood, Xiao shuan,Vein relaxing(IXV) for treating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nvalescence of Stroke.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from November 2012 to April 2014, 64 cases of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of 32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of 32 cases randomly.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IXV, and the control group treated by the conventional therapy,then evaluate two groups with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 and 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 scale. Results After 12 months of treatmen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3.750%,and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NIHSS score decreased by 5 was 78.125%,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Huoxue eliminate bolt t2dm immovable therapy; Cerebral thrombosis and stroke sequela;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X血栓为脑血管系统常见慢性病,由于本病发生突然,起病急骤,变化多端而速疾,有昏仆、抽搐,与自然界“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古代医家取类比象而名之为“中风”,又因其发病突然,亦称之为“卒中”[1]。由于中风致残率高,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在中风恢复期给予积极的治疗对于患者及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由北京上医医学研究院联合国内数家三家医院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专家共同制定的《活血消栓通络五联疗法》遵循“辩证施治”的医学原则,针对不同发病人群制定个性化的医疗方案,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方便选择该院2012年11月―2014年4月前住院收治的64例中风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治疗组患者使用活血消栓通络五联疗法进行治疗和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廊坊市中医院内科病房住院的中风恢复期患者64例,均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为7~22分,同时受试者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标准的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间在性别比例、年龄、病情轻重程度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治疗组给予活血消栓通络五联疗法治疗,包括:①局部穴位熏蒸:1次/d,根据具体情况选取不同穴位,每次熏蒸0.5 h/次,连续10 d。②刺络:隔日1次,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穴位针对性实施。③药锤:2次/d,连续10 d。④针灸: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穴位,每天或隔日治疗。⑤专科特效药物治疗:以专科中药特效药物为主,配合降脂类生物制剂――红曲胶囊。对照组给予常规改善脑供血、抗凝、神经保护剂、调脂、控制血压等方法治疗。治疗周期:12个月为1个周期,住院治疗次数为5次,治疗10 d/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以及改良巴氏指数评分(MBI评分)的变化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

1.4.1 临床疗效评价 参考《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共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4个级别,总有效率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和进步的患者所占比例;愈显率为基本痊愈何显著进步的患者所占比例。

1.4.2 NIHSS评分评价 参考《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制定,比较治疗12个月后,两组间NIHSS评分与基线比较的变化情况及治疗后NIHSS评分下降数值≥5分的患者比例。

1.4.3 MBI评分评价 参考目前国内外通用MBI评分标准制定。MBI评分由患者大便控制、膀胱控制、穿衣等10个方面的评分组成。不同的级别代表了不同程度的独立能力,级别越高,代表独立能力越高。

1.5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 19.0专业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12个月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750%,明显优于对照组(75.000%),且两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比较

两组NIHS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治疗后MBI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MB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脑卒中发病呈上升趋势,资料表明,从1992―2012 年,总体上脑卒中发病率每年增加6.5%,45~65岁男性发病率每年增加12.0%[2]。近年来脑卒中临床救治率明显升高,但尚无西药能有效改善脑卒中的临床症状[3],同时,脑卒中的致残性严重影响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医学界逐渐认识到积极改善恢复期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脑梗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治疗脑卒中方面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4-9]。上述研究均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纯西医治疗在临床疗效、NIHSS评分、MBI指数方面效果更显著。《活血消栓通络五联疗法》治疗脑梗死的特色在于采用连续的中西医结合周期性治疗,初期扩张血管,改善脑供血,缓解和消除脑梗死急性期的症状,后期持续的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专科药物配合使用,降低血粘稠度,修复微循环和末稍神经。该研究经过12个月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0%,NIHSS评分降低5分的患者比例达到了98.125%,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20.

[2]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编写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摘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6, 31(6):521-528.

[3] 苏浩亮,黎桂泱,朱均权.活血益气方联合康复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疗效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12):3070-3072.

[4] 赵涵,邵蓓.益智方联合西药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6,48(8):42-44.

[5] 黄文国.三七通舒胶囊联合高压氧治疗后循环缺血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s志,2016, 26(14):34-36.

[6] 江康.丹红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7):10-11.

[7] 刘志青,李磊,徐志杰.补气化痰通络方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7):32-33.

篇4

现代西医将颈椎病(CervicaI SpondyIosis,CS)分为六种类型,属颈型颈椎病最为常见。在治疗颈椎病颈痛上,主要采用理疗和药物疗法。而传统中医学认为颈椎病属于"痹证"的一种,其主要病机为风寒痹阻、劳伤血瘀、肝肾亏虚等。该病发病缓慢,以颈部疼痛酸胀僵硬为主且伴有肩部发沉有压疼感、背部肌肉发紧、头部劳累过度后感觉头痛头晕等显现出现。为了进一步治疗颈椎病颈痛,我院针灸科近年来将针刺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应用于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本研究拟对比观察针刺与针刺结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颈椎病颈痛的治疗影响,为临床研究颈椎病颈痛提供新的思路,从而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所收治的颈椎病患者258例,应用SASS软件由计算机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9例和对照组129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78例,女性患者51例,平均年龄(63.6±7.6)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69例,女性患者60例,平均年龄(65.1±7.3)岁;所有患者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258例患者均经中医辨证为风寒痹阻,所有颈椎病患者标准如下:①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②以颈项强直为主;③影像学检查确定为颈椎病。

1.2方法

1.2.1对照组 远端取双侧悬钟、后溪、昆仑穴为主,近端取颈夹脊穴、风池、大椎穴为主。根据患者具体症状配用局部阿是穴。根据患者体型大小,采用一次性针灸针,规格为0.35 mm×25mm,在穴位处进行消毒,并在上述穴位运用平补平泻进行针刺,进针深浅根据穴位而定,得气后留针15~20min,1次/d,共计10次。

1.2.2观察组 先运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针灸治疗仪,选取颈部颈夹脊穴、风池穴、大椎穴等,方法如对照组所述。消毒电极片与刺激部位,在橡胶电极片与皮肤接触处涂导电膏,以加强导电。将每对经皮穴位电极片分别粘贴在脊柱同侧颈夹脊穴、风池穴、大椎穴;选择连续波,电刺激频率在2~100Hz之间,波宽一般选用150~300微秒(us),调节时根据患者的耐受量、透入腧穴的深度而灵活运用,治疗15~30min/次后,休息5min在进行如同对照组的操作,1次/d,共计10次治疗。

1.3疗效结果

1.3.1疗效标准[1] 根据我国《颈椎病疗效评定的研讨》并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相关疗效拟定。显效:治疗后比治疗前的症状明显好转,颈部肩部背部的疼痛僵住度减轻,治疗效果70%以上;有效:症状好转,颈肩背的疼痛僵直度有所缓解,但部分症状并没有得到缓解,治疗效果30%以上;无效:治疗后患者的颈肩背症状均无变化,治疗效果不足30%。

1.3.2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分为3类:显效、有效、无效,数据分别为96例、28例、5例;总有效率96.13%;同上对照组也分为3类:其数据为87例、26例、16例;总有效率87.6%。两组患者的总有效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颈椎病是临床长期反复好发的常见疾病之一,以伏案工作、学生最为多见。它是由于颈椎椎骨质增生,颈项韧带钙化、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刺激压迫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血管、交感神经等),出现一系列相应症状和体征的一种疾病[2]。目前临床治疗颈椎病以针刺治疗为主,针刺治疗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气血运行的作用。同时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是以缓解疼痛为目的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的治疗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无创性且镇痛效果良好。通过进行持续性电刺激,使病变局部肌肉震颤起到止痛效果。虽然针刺与经皮穴位电刺激在治疗颈椎病颈痛方面各具优势,但都有一定局限性,如针刺入时疼痛感觉、需要人员的监管等,以此同时,经皮穴位电刺激很难达到针刺要求的循经传到感觉效果且治疗部位局限等[3]。相关研究结果发现[4],单用针刺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疗效率为94.74%,而采用针刺结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颈椎病颈痛患者的有效率达到100%,说明两种治疗方法相联用,不但快速缓解患者疼痛加快疗效,且更易为患者接受。

本研究中运用传统针刺疗法(以手足太阳经和局部取穴为主,包括颈夹脊穴、风池、大椎、悬钟、后溪、昆仑等穴位,颈夹脊穴可舒筋骨、通经络,疏导颈项部气血;后溪、昆仑分属于手足太阳经,两穴上下相配,功在疏导颈项、肩胛部气血;悬钟为髓会,有滋肾壮骨,以达治病求本之功,再根据患者证型辅以其他穴位)与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联合应用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中,显效96例、有效28例、总有效率为96.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例、26例及87.6%,观察组临床疗效更佳,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二者联用不仅可以发挥两者的优势,还能通经活络、调畅气血,加强局部刺激,从而起到镇痛止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惠民,高维滨,秦继红.夹脊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3,1:86-87.

篇5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2-0014-02

Clinical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Different Surgical Procedures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ZHAO Bi.//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6,14(12):14-15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wo different surgical procedures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and analyze it.

Method:The clinical data of 86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1 to October 2013 were reviewed and counted.

43 patients with small bone window craniotomy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43 patients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hematoma removal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effect of surgical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After treatment,the operation time and length of sta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Surgical operation;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Treatment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Wenshan Prefecture,Wenshan 663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12.007

脑出血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属于神经科的难治病症,该病较易引发脑水肿和神经损伤,并且这种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形成此类病症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在脑出血后,大脑内会有大量的炎症因子产生,因此,一般来说,脑出血具有较高的病死率[1]。近期有相关资料表明,脑出血的发病趋势开始年轻化,不仅是中老年人,对年轻人也开始形成了威胁[2],引起了较多界内人士的关注。脑出血急性期的治疗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时期,本文就急性脑出血的两种不同手术方法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2011年4月-2013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急性脑出血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的4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20例,女23例;年龄41~78岁,平均(65.3±3.4)岁;出血部位:丘脑出血13例,枕叶出血16例,基底节区出血14例;行微创血肿清除术的4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男19例,女24例;年龄50~77岁,平均(64.3±2.2)岁;出血部位:丘脑出血11例,枕叶出血19例,基底节区出血1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出血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排除大脑受过外伤或者有遗传史的患者;身体重要器官如肝肾等出现功能不全者。

1.3 方法

1.3.1 小骨窗血肿清除手术 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在头皮作一个长度约为5 cm的切口,切口处在距血肿区较近的地方,将骨窗的直径采用钻孔的方法增加至3 cm,在严格操作下将硬脑膜划开,并在显微下确定血肿部位并将其清除,然后放置一个引流管[3]。

1.3.2 微创血肿清除术 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利用CT对血肿区域进行扫描,然后低速电钻进行颅内穿刺操作,在操作停止后再用CT对其穿刺是否成功进行监测,对于穿刺深度及路径在术前均应做好精密的计算、审核,将引流管固定,并用适量的生理盐水和尿液酶进行清洗,待清洗干净后即可将引流管撤离[4]。

1.3.3 术后护理 术后对患者身体各项器官的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监测,对患者的瞳孔、血压、体温等生理状况随时检查,保证患者的足够休息时间以确保患者的呼吸状况良好,要提醒并帮助患者预防肺部感染和便秘等,从而促进患者的恢复[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出院时间比较

经比较可得,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脑出血是一种具有极高病死率的病症,其病情发展较急,并且一旦病情有变,就是严重恶化,临床上表征特别显著,据资料显示有一部分患者在发病后较短的时间内就会死亡,且高达20%[5]。患有急性脑出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患者患有高血压;(2)患者患有脑血管疾病;(3)患者曾有过颅内血管病变史[6];(4)有过病史,但因自身因素如劳累过度、酗酒等原因引发急性脑出血。当患者出现经常性头痛、厌食、呕吐、四肢活动能力降低以及出血量和出血速度与血肿范围成正比时,临床上往往诊断为急性脑出血。

急性脑出血对人们的生活具有很大的威胁,且脑出血急性期若没有很好的处理,则会大大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微创血肿清除术已经渐渐地成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趋势,该方法属于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但需要医生的精湛技术及敏锐观察力,一般手术时间短,对患者的伤害小且术后患者容易恢复;但其进行穿刺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若术中出血量较大也不易控制。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是将显微与临床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对患者颅内能有一个清晰的辨识,对于血肿区域和血管位置能够准确判断;但其具有的缺点是止血困难,手术操作不易掌握。本文就处理急性脑出血的两种不同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试验结果可知,进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出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小骨窗血肿清除术(P

结合研究可以得出,目前治疗脑出血的治疗手段,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手术,尤其是脑出血急性期的手术处理至关重要,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以及合适的手术时机,在术中控制好患者的出血量,操作准确无误差,并要求护理人员做好相关的术后护理,以帮助患者恢复。

参考文献

[1]杨春伍,刘爱举,张卫兵.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3):61-62.

[2]任吉祥,刘海艳,赵建军,等.脑出血急性期治疗述评[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6):1456-1462.

[3]黄斌,林云东,罗忠平,等.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37例分析[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2,39(4):312-315.

[4]丁晏.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0):2212-2213.

篇6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78-01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供应血管发生急性闭塞,并由此产生血管供应区脑功能发生缺血缺氧损伤而引起神经症状的一群临床综合征。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在于尽快的将完全或部分闭塞的血管开通,使濒临死亡的脑细胞得以恢复,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为进一步缩短患者发病到血管内灌注治疗时间,在多科共同协助下,我院自2011年开通了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绿色通道”,共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与传统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进行治疗疗效的比较,总结如下:

1 研究内容

1.1 纳入标准

(1)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2)经头颅CT或MRI排除出血性脑血管病;(3)起病时间

1.2 病案资料

随机将2011年3月~2012年12月来我院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2 ~76 岁,平均(50.16±8.21) 岁;对照组:男25例,女5例,年龄40 ~75 岁,平均(49.26±6.13) 岁;两组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1.3研究方法

1.3.1 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急诊绿色通道模式下以最快的速度送达医院并完成下列工作:快速评估病情,明确是否为卒中、是否为缺血性卒中(急性脑梗死)、是否需要溶栓、是静脉溶栓还是动脉溶栓,并做好溶栓前的化验、影像学检查等准备工作。上述工作争取在1小时内完成。

1.3.2 治疗组在DSA下行全脑血管造影,找到病变血管后,将微导管超选进入责任病灶血管,将小剂量尿激酶(颈内动脉系统8―10万单位和椎基底动脉系统4―6万单位)+生理盐水50ml分别以脉冲式注入动脉内,术后24小时观察其治疗效果。对照组给予以尿激酶静脉溶栓等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

1.3.3 疗效判定

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NS)[1]: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0~45分),同时观察患者的意识、语言和肌力恢复情况。临床疗效评定:(1)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2)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3)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45%;(4)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或增加

1.4 结果

由于所有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均没有死亡病例,通过表1与表2比较,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录入SPSS 13.0软件,两组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 进行统计学分析,P

2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每年的死亡人数约200多万[2]。据文献报道[3],83% 的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脑动脉局部血栓形成之后,其供血区血流减少或中断,中心区脑组织即发生不可逆坏死,但其周围为较大范围的尚未坏死缺血性脑组织即缺血半暗带,如能早期使闭塞血管再开通,恢复脑血流,则可望挽救此区的脑组织免于坏死,缩小梗死体积,改善功能预后,但缺血性半暗带脑组织损伤的可逆性是有时间限制的,即治疗时间窗。因此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关键是在治疗时间窗内使闭塞的血管尽早再开通,尽快恢复缺血脑组织的再灌流,减轻脑组织的损害,使神经功能迅速恢复。目前国内外最常应用的开通血管的方法是溶栓。溶栓治疗是在病后早期应用溶栓剂,在短时间内使血管再开通,以挽救半暗区内的神经细胞,使神经功能恢复。国内大多数医院都采用尿激酶、rt-PA等溶栓剂进行静脉溶栓,此方法虽然可使部分闭塞的血管再通,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存在血管再通率较低、治疗时间窗短、出血风险较大等问题。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技术的发展,部分地区开展了脑梗死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我院开通了急性脑梗死急诊绿色通道后,可以通过优化就诊流程,减少中间环节,使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轻了患者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2(a)-0001-04

血管性痴呆是一种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均可导致血管性痴呆,临床治疗效果欠佳。脑卒中后患者多表现为执行功能受损的认知功能损害,而且老年人皮质及基底节梗死早期就会影响记忆功能。有研究显示每种记忆系统都有特异的脑区参与,因此不同性质的记忆障碍间接反映不同部位的脑组织损害[1]。该文整群选择2014年3月―2016年3月该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41例基底节出血和37例丘脑部脑出血,观察出血恢复期的记忆损害,以探讨无脑出血后各种记忆成分损害的特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与分组

整群选取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脑外科收治的脑出血恢复期患者78例,男性45例,女性33例,年龄45~65岁,其中基底节出血41例,丘脑出血37岁,符合1995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并经头部MRA或CTA检查证实,脑出血后6~9个月。排除标准:非源自脑出血导致的认知障碍患者,排除严重的听觉、视觉障碍及意识障碍、失语等不能完成认知检测者,排除有精神疾病、明显情绪障碍及不愿合作的患者。78例脑出血恢复期患者根据出血部位不同分为基底节出血组41例,男21例,女20例,平均年龄(51.6±3.3)岁;丘脑出血组37例,男24例,女13例,平均年龄(51.9±3.8)岁;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名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无精神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史,无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系统性疾病,无智能障碍,男22名,女18名,平均年龄(50.3±2.2)岁;3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

采用韦氏记忆量表(WMS)、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ey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VMT)来评价两组患者记忆成分的差异。

1.2.1 韦氏记忆量表 选用1989年湖南医科大学修正版本,内容包括:瞬时记忆测验(顺背、倒背)、短时记忆测验(再生、再认、图片回忆、触摸、联想、理解记忆)、长时记忆测验(经历、定向、数字顺序)。

1.2.2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选用1989年湖南医科大学修正版本,内容包括:操作测验(填图、数字符号、图形拼凑、图片排列)、言语测验(知识、算术、领悟、相似、词汇、数字广度),该研究选用了词汇分测验和数字广度倒背分测验。

1.2.3 Rey听觉词语学习测验 向受试者读出12个词语,要求连续学习3次。给予非语言刺激间隔3 min后,回忆之前的12个词语,为短延迟回忆;非语言刺激间隔20 min后,回忆之前的12个词为长延迟回忆。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基底节出血组患者与对照组记忆成分比较

患者在1-100、100-1、累加、视觉再生、视觉再认、图片回忆、触觉记忆、联想学习、语义记忆、工作记忆、短延迟回忆、长延迟回忆等记忆指标上得分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提示基底节出血恢复期患者存在记忆受损,主要表现在短时记忆、工作记忆、语义记忆、延迟回等记忆成分方面,见表1。

2.2 丘脑出血组患者与对照组记忆成分比较

患者在1-100、100-1、累加、视觉再生、视觉再认、图片回忆、触觉记忆、联想学习、词汇测试、倒背、短延迟回忆、长延迟回忆等记忆指标上得分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提示丘脑出血恢复期患者均存在记忆受损。

2.3 基底节出血组与丘脑出血组患者记忆成分比较

基底节出血组患者与丘脑出血组患者在记忆成分中长延迟回忆方面(2.36±0.95)vs(1.21±0.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与记忆有关的功能区主要有前额叶、颞叶内侧面、丘脑、海马、海马旁回、基底节等部位,内侧颞叶记忆系统又称海马记忆系统,在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等记忆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丘脑前核和丘脑背内侧核与额叶皮层和内侧颞叶系统有着密集的纤维联系。医学诊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影像学技术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而脑内存在多重记忆系统也逐渐获得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海马在情景记忆中起重要作用,而情景记忆主要依赖于内侧颞叶结构的完整性,同时额叶是情景记忆系统的重要组成,其中右前额叶和左前额叶分别负责情景记忆信息的提取和编码[2]。工作记忆不仅需要额叶皮质的参与,而且顶叶及颞叶也在工作记忆中起重要作用。语义记忆的功能区则位于前颞叶、后颞叶及下顶叶[3]。目前脑出血后引起记忆障碍通常认为是由于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升高,另外血肿产生机械性压迫,使脑组织灌注减少,也会导致认知功能减退[4]。脑出血后患者脑组织能量代谢紊乱,凝血因子聚集于血肿周围细胞内,引发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及细胞毒性损伤[5],破坏与记忆相关的脑区,引起认知能力障碍。有研究证实中风患者发病后均会出现明显的记忆障碍,有的发病后数年仍主诉有记忆障碍[6]。该研究探讨了不同部位脑出血恢复期记忆成分损伤情况,结果发现基底节出血及丘脑出血均存在包括定向方面在内的广泛的记忆障碍,说明基底节和丘脑在患者认知和记忆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提示脑出血患者即使恢复期仍存在记忆障碍。基底神经节调节和控制运动,同时参与多项其也功能,如语言、学习等[7]。该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分别出现语义记忆、工作记忆、短时记忆、延迟记忆等损害。有学者研究后认为尾状核遭到破坏会导致注意力障碍和多动症而影响短期记忆[8],前额叶皮质起着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功能,基地神经节对工作记忆加工过程起支持作用。丘脑前核是海马环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记忆编码与提取中起重要作用;另外丘脑还参与执行短时记忆[9],而在长时记忆的提取过程中,早期记忆信号的提取需要依赖丘脑向前额叶皮质传递完成。该研究结果也提示患者恢复期存在长时、短时、工作等方面的记忆成分损害。主要是因为丘脑是皮质-基底节-丘脑-皮质环路中的关键神经结构,共同参与了空间工作记忆,同时丘脑参与工作、情景、语义等方面的记忆成分加工过程。有研究显示[10]丘脑背内侧核和丘脑中央中核-束旁核复合体功能结构的完整性直接影响语义记忆信息的提取。另有研究显示背外侧前额叶在工作记忆中起重要作用[11]。该研究中,基底节出血组1-100、长延迟回忆的评分分别为(112.58±35.46)分和(2.36±0.95)分,丘脑出血组分别为(73.21±18.64)分和(1.21±0.14)分,基底节出血组高于丘脑出血组,研究结果与丁伟等[12]报道一致。基底节出血组长延迟回忆的评分为(2.36±1.50)分,丘脑出血组评分为(1.20±1.14)分,基底节出血组高于丘脑出血组。Maeshima等[13]的报道,双侧丘脑下脚或脚间区域梗死会留下永久遗忘症,多因丘脑部病变引起,一般与丘脑背内核,左颞区颞干病变密切相关,由双侧丘脑病变所致,但单侧丘脑病变也可导致遗忘症。在一项对4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听觉词语回忆测验时发现,丘脑在人类记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丘脑左侧卒中会导致语义层次结构受到破坏,有丘脑病灶的患者智力和执行力功能良好,但记忆力和精神运动速度、外在记忆、内在视觉运动序列学习受损,不只影响指令记忆,还影响非指令运动技能的学习。

之,记忆障碍是脑出血恢复期患者的常见症状,因此,针对患者的记忆成分损伤特点给予及时的干预,有助于降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概率。该研究不足处是样本量相对较少,不同时间段脑出血及其他部位脑出血与记忆损害的关系并未观察到,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并增加研究样本量,才能获得准确结果。

[参考文献]

[1] 李晓莉.吡拉西坦对老年血管性非痴呆认知功能损害的疗效观察[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5,10(5):459-460.

[2] 李晓宇,周利民,毕家香,等.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筛查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2014(12):24-25.

[3] 毛高峰,李朝武,聂海岭,等.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神经心理学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16):1366-1369.

[4] 李旗.NSE、S100β与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5,44(8):1030-1031.

[5] 肖展宏.脑出血或脑梗塞引起的认知障碍对神经运动功能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4(5):51-53.

[6] 吴海宽,王晓青.奥拉西坦和吡拉西坦治疗老年脑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比较[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10):1117-1120.

[7] 姜容,常履华.脑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10):806-1808.

[8] 李会琪,何剑波,张恒,等.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脑白质疏松症相关性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8):1046-1047.

[9] 邢立红,翟飞,张敬,等.脑微出血灶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的磁共振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3):287-290.

[10] 刘雯文,刘进才.脑微出血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5):710-712.

[11] 汪国宏,吴竹青,王小强,等.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认知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7):736-739.

篇8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different doses of Metoprolol in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and their effects on blood glucose levels.Method:120 patients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with type 2 diabetes were selected from December 2014 to December 2015 in our hospital for treatment, they were investigated and divided into low dose group,conventional dose group and high dose group,40 cases in each group.Low dose group received Metoprolol sustained-release tablets was 23.75 mg oral,conventional dose group received Metoprolol sustained-release tablets was 47.5 mg oral, and high dose group was given Metoprolol sustained-release tablets of 95 mg oral,which all oral once a day.Result:After treatment of 3 months, the fasting blood glucose levels of high dose group and conventional dos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treatment,compared with the low dose group,the fasting blood glucose of high dose group and conventional dose group significantly decreased,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Metoprolol;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Blood glucose level; Therapeutic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Gaoyao People’s Hospital,Gaoyao 52604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9.010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UAP)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其病情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AP)和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之间,具有患病率高、病情严重、发展迅速、病情非常不稳定的特点,既可以逆转成为稳定型心绞痛,又能恶化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1-2]。以往临床调查证实,使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与心肌缺血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产生的炎症反应过度激活[3]。作为一种β-受体阻断药,目前美托洛尔缓释片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和原发性高血压的首选药物,能够对心血管产生良好的保护作用,疗效已经得到医学界的认可[4]。为了探讨不同剂量的美托洛尔治疗效果,本院针对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接受治疗的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颁布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及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5-6]。病程均在1年以上,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高剂量组、常规剂量组、低剂量组三组,每组各40例。高剂量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1~79岁,平均(55.71±5.12)岁;常规剂量组男26例,女

14例,年龄40~80岁,平均(56.23±6.17)岁;低剂量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42~79岁,平均(55.87±4.99)岁。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低剂量组患者采用美托洛尔缓释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3.75 mg口服治疗,

1次/d;常规剂量组予美托洛尔缓释片47.5 mg口服治疗,1次/d;而高剂量组予美托洛尔缓释片95 mg口服治疗,1次/d。在此基础上,三组患者均联合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常规治疗心绞痛药物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水平,观察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治疗前后血糖变化及糖化血红蛋白变化,是否有不良反应的发生,如心肌梗死、低血糖反应等。

1.3 入选与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收集各年龄段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病例,签署知情书的患者。排除标准:患有低血压、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末梢血液循环灌注不良、严重型周围血管疾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急性或重度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显著心动过缓(心率

1.4 评价指标 临床疗效分为无效、有效、显效3级。无效:心绞痛的发作次数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u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变化比较 表1中患者治疗3个月后,高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的空腹血糖明显低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的比较 治疗后,常规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明显少于高、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三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比较 治疗后,高剂量组的总有效率90.0%与常规剂量组85.0%高于低剂量组62.50%,高剂量组及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7435、2.1888,P=0.0061、0.0286),高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因为冠状动脉内的不稳定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造成局部心肌血流量显著降低,出现斑块纤维帽裂隙、斑块出血,在其表面聚集一定量的血小板,或刺激冠状动脉产生痉挛,产生缺血性心绞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之一,具有潜在的危险性[8-9]。经过有效地治疗可以使症状得到快速缓解,并且向稳定型心绞痛转变,患者的身体状况得到改善,一旦病情恶化,可能转变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所以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效治疗,降低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生率,是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因素[10-11]。但是,目前首选的方式不是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而是先采用药物稳定患者的病情,为进一步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作好准备[12]。

美托洛尔是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少儿茶酚胺释放,降低心率,减少心肌收缩力[13]。其可以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肌耗氧,从而起到缓解心肌缺血性胸痛症状的作用,是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长期使用能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猝死率[14]。从药理学上讲,β-受体阻滞剂对糖代谢有一定影响,表现为糖耐量的改变,国内外都有大量资料证实,但未断定其有无临床危害[15]。β-受体阻滞剂抑制儿茶酚胺的释放对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后的血糖恢复有一定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其抑制低血糖时儿茶酚胺的释放引起糖原分解[16]。另外,β-受体阻滞剂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会掩盖低血糖时的心悸等症状,延误低血糖的发现,有一定的危害性[17]。由于东西方人群种类的不同及肝的首过效应,其应用剂量个体差异很大,至于国内多大剂量范围既起有效治疗作用而对血糖又无显著影响尚未见报道。国内多数研究都倾向于美托洛尔对患者血糖的影响,而很少研究不同剂量的美托洛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血糖影响的共同研究[18-19]。研究美托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及安全剂量,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作用,又可避免剂量过大带来的有害作用,对临床使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20-21]。

本研究中,患者治疗3个月后,服用高剂量和常规剂量的患者空腹血糖明显低于治疗前,餐后2 h的血糖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而服用低剂量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变化,从而看出高、常规剂量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明显降低。治疗后,高剂量组的有效率90.0%高于低剂量组62.50%与常规剂量组85.0%,但是常规剂量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明显少于服用高、低剂量的患者,采用高剂量、常规剂量、低剂量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57.5%、32.5%、65.0%。所以用药时不仅要关注对病情的疗效,还要关注不同剂量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的影响,慎重选择用药剂量。美托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显著疗效,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东,赖晓惠.美托洛尔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3,22(6):436-438.

[2] Bolek O,Hutyra M,Kaletová M,et al.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 with hemodynamically important left-to-right shunt, right ventricular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ansient type Ⅲ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eft ventricular aneurysm as a complication of sub-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f the bottom wall accompanied by post-infarction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J].Cor Et Vasa,2013,55(6):e536-e540.

[3]梁莉,钱娇玲,薛鸿燕,等.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Meta分析[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2,28(11):1500-1507.

[4]梁庆,黄敏坚,邝素华,等.美托洛尔对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5,36(12):1829-1833.

[5]马建林,马立宁,张银环,等.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栓形成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22(10):981-984.

[6]徐国良,徐宏,徐卉,等.盐酸阿罗洛尔与美托洛尔缓释片对2型糖尿病合并稳定型心绞痛的老年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9):2741-2743.

[7]任建勋,刘建勋,林成仁,等.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临床生化指标研究[J].中医杂志,2012,53(8):665-668.

[8] Badar A A,Perez-Moreno A C,Jhund P S,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angina pectoris and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nd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an analysis of the Controlled Rosuvastatin Multinational Trial in Heart Failure (CORONA)[J].European Heart Journal,2014,35(48):3426-3433.

[9]于德强.自拟冠心病1号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101-102.

[10]于欣,杨震,于美玲.PAF,P选择素和TXB2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检验医学,2011,26(3):204-206.

[11]华永平,邓婷婷,席岗.尼可地尔治疗稳定性心绞痛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8):26-28.

[12]马晓聪,李建橡,许明东,等.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17(9):1766-1774.

[13] Mentz R J,Fiuzat M,Shaw L K,et parison of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ong-term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with versus without angina pectoris (from the Duke Databank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2,109(9):1272-1277.

[14]黄颖,辛毅.不同剂型美托洛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0):870-872.

[15] Chen S L,Hu Z Y,Zhang J J,et al.Acute effects of nicardipine and esmolol on the cardiac cycle,intracardiac hemodynamic and endothelial shear stress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and moderate coronary stenosis:results from single center, randomized study[J].Cardiovascular Therapeutics,2012,30(3):162-171.

[16]彭坤,王京凯,李晗.琥珀酸美托洛尔的合成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7):119-121.

[17]王长远,谢良地.美托洛尔药物释放剂型影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3,21(2):118-120.

[18]唐文峰,路方红.β1受体阻断剂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并轻度COPD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25):71-72.

篇9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急重症之一,是因血压异常升高而导致脑实质出血的一类疾病;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发病急,进展快及预后差等特点[1]。临床传统内科保守治疗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不佳,无法有效恢复受损神经功能,而开颅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严重。笔者选取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采用软通道术式和硬通道术式治疗,比较两种微创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6年)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诊断标准[2];其中男56例,女24例,年龄40-74岁(61.02±5.67)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软通道组和硬通道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出血部位及出血量等临床资料方面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软通道组患者采用软通道术式治疗,即小切口微创穿刺进入颅内血肿部位,先部分抽吸血肿,然后穿刺部位置入引流管;硬通道组患者则采用硬通道术式治疗,即小切口微创穿刺进入颅内血肿部位后,有效粉碎颅内血肿并加以清除,再向血肿部位注入尿激酶及肝素等液化残存血肿,之后夹闭导管4-5h。

1.3 观察指标

测定手术治疗前后患者颅内血肿量;采用GCS昏迷量表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采用SSS脑卒中功能量表进评估神经功能。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1996年)[3]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分为治愈、改善、好转及无效4级。有效率为治愈、改善、好转所点总例数比例。

1.5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选择SPSS15.0,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比较

硬通道组患者治疗8例,改善15例,好转14例,临床改善总有效率(92.5%)明显高于软通道组(p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肿量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肿量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血肿量较治疗前均显著减少,硬通道组血肿量(6.8±1.0)ml明显低于软通道组,(p

3 讨论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4],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临床死亡率高达55%-60%;临床首选外科手术治疗;与内科保守治疗相比,外科手术治疗可更有效消除颅内血肿,降低颅内压,减少脑疝发生风险;近年来微创手术开始在神经外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软通道血肿引流术和硬通道血肿清除术是最为常用术式。软通道血肿引流术具有操作简便,颅内组织损伤小等优点,但首次血肿清除量较少,且无法有效清除凝固性血肿;而硬通道血肿清除术治疗过程中先采用血肿粉碎器清除固态血肿,再行负压抽吸及液化剂彻底清除残存血肿,血肿彻底清除优势明显。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硬通道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软通道组,提示硬通道术式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效果优于软通道术式;软通道组血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GCS及S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则进一步说明硬通道术式在彻底清除血肿及恢复受损神经功能方面作用优于软通道术式。由此可见,相较软通道术式,硬通道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清除颅内血肿,恢复受损神经功能。

参考文献:

[1] 纠智松,彭玉平.脑内血肿手术治疗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8, 35(1):50- 51.

篇10

Relationship of Plasma Homocysteine Concentration with Serum Levels of TNF-αin Patients with acute carbonmonoxide poisoning

LIU Jian, LIU Si-guan, CHENG Wen-wei.Department of Emergency,Zaozhuang Municipal Hospital,Shandong 277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plasm homocysteine(Hcy)concentration and the serum level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n patients and explore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severe degree of acute carbonmonoxide poisoning and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the plasma homocysteine concentration and the serum level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α.Methods 82 patients with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group A(gentleness poisoning group),group B(moderate poisoning group)and group C(severe poisoning group).The levels of Hcy and TNF-α of 82 patients were detected respectively with Enzyme-linked immunosobent assay ELISA.Results The level of Hcy and TNF-α in group B and group C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P

【Key words】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 Homocysteine;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Braindamage; Encephalopathy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是较为常见的生活性中毒和职业性中毒,致残、致死率高。本研究对82例CO中毒患者血浆Hcy浓度与血清TNF-α水平进行测定,并且进行临床对比,探讨其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关系及在临床的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为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间住院的82例CO中毒患者,男43例,女39例;年龄20~78岁,平均42.5岁;按陆再英、钟南山主编第7版内科学划分中毒程度,迟发性脑病8例,余74例痊愈。正常对照组选择80例健康体检者(男24例、女16例,年龄20~60岁,平均44.3岁)。两组在年龄、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排除心、脑、肾、内分泌和感染等疾病。

1.2 方法

1.2.1 血浆Hcy的检测 诊断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均在入院后第二天抽取静脉血,健康体检者于当天早晨抽取静脉血(肝素抗凝),立即分离新鲜血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结果以μmol/L表示。血浆Hcy正常值为5~15 μmol/L,>15 μmol/L为高Hcy血症。

1.2.2 血清TNF-α的检测 留取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和健康者静脉血清,采取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TNF-α水平,操作步骤根据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x±s),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采用t检验。相关性比较分别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各组与对照组Hcy与TNF-α水平变化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各组患者Hcy与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表1

急性一氧化碳组与对照组血清TNF和IL

水平的比较(x±s)

组别例数血浆Hcy浓度血清TNF-α含量

对照组8012.11±3.652.76 ±0.43

轻度组2917.22±2.873.06 ±0.47

中度组2325.34±3.123.72 ±0.38

重度组2227.38±5.674.05 ±0.35

迟发性脑病组832.26±6.124.50 ±0.33

2.2 血浆Hcy浓度与血清TNF-α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血浆Hcy 浓度与血清TNF-α 含量(r=0.716,P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一种炎症刺激物,它可以刺激内皮细胞产生多种趋化因子和粘附分子损伤内皮细胞,导致血管炎性损伤[1]。Hcy作为一种炎症刺激物,它可以刺激内皮细胞产生多种趋化因子和粘附分子损伤内皮细胞,使血管内皮细胞呈斑片状脱落,血小板在内皮细胞受损处聚集而形成血栓[2]。高Hcy长期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而破坏机体凝血/纤溶系统平衡,影响脂质代谢,使机体处于血栓前状态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TNF-α是机体炎性反应与免疫应答的重要调节因子,主要来自单核-巨噬细胞以及T淋巴细胞,是强有力的促炎性反应的细胞因子。

目前有研究发现TNF-α参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病理过程[3],有关本Hcy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中的作用未见有报道,本研究通过测定82例CO中毒患者血液中Hcy与TNF-α水平,发现CO中毒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本研究还发现,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浓度与血清TNF-α含量呈正相关(P

参考文献

[1] Tomlinson DR,Lang D,Lewis MJ.Homocysteine,B vitamins,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N Engl J Med,2006,355(2):209-211.

篇1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27-01

由于手术对于患者是一种创伤性应激,会造成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以及凝血系统的改变,进而造成患者在围手术期中发生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维持心肌正常的血供对于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术后迅速恢复均具有积极意义。在此,为了进一步探讨丹参联合通心络对于围手术期心肌缺血致心力衰竭疗效,笔者进行了下列研究,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30日——2011年12月30日期间在我接受手术治疗并发生围手术期心肌缺血致心力衰竭的5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病人33例、女性病人17例,年龄分布在35-63岁、年龄平均45.32±8.31岁。入选标准:①收住院后行非心脏手术;②围手术期出现不同程度的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等症状;③心电图提示ST段在等电位线上且在J点后0.08s处测量提示ST段呈水平或下斜型降低、幅度≥1mm;④心脏彩超、胸部X线检查提示左心衰。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50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名患者。观察组在常规扩张冠脉、营养心肌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参联合通心络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扩张冠脉、营养心肌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疾病构成、手术部位、麻醉方式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式

1.2.1 丹参注射液 给予丹参10ml加入500ml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持续滴注、1次/日。

1.2.2 通心络胶囊 给予通心络胶囊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按照下列标准判定治疗效果:显效:NYHA心功能分级降低2级;有效:NYHA心功能分级降低1级;无效:NYHA心功能分级未降低或反而增加。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

治疗后采集静脉血,3000r/min、4℃、离心10min,收集上层血清并于-80℃保存。选择购于美国Promega公司的ELISA试剂盒测定B型钠尿肽(BNP)和大内皮素-1(EP1)的含量。

1.3.2 两组患者的心脏彩超指标 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E峰)、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A峰)、E/A比值、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和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有结果均按p小于0.05判断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BNP(173.86±19.47)ng/L,EP1(2.38±0.31)fmol/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的心脏彩超指标 观察组E峰72.35±7.39cm/s、E/A值1.386±0.154、LVEF(65.38±7.03)%、LVEDD(54.39±5.42)mm,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峰52.21±5.33cm/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心肌缺血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冠状动脉狭窄、心肌供血不足,临床上表现为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等症状。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引起心肌缺血的常见原因[1]。由于手术对于患者是一种创伤性应激,会造成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以及凝血系统的改变,包括儿茶酚胺类激素异常、RAAS系统紊乱、凝血和抗凝机制失衡,进而加重心肌缺血,诱发心肌梗死[2]。

近年来,络病的理论被越来越深入的认识,其内涵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致病因素伤及络脉导致的络脉功能障碍及结构损伤的自身病变;同时也包括导致络脉病变的致病因素及络脉病变引起的继发性脏腑组织病理变化[3]。根据中医理论,心肌缺血致心力衰竭属于络病中的“痹症”范畴,是由于邪气循经脉内入脏腑之络而引起络脉瘀阻和络脉绌急,进而导致脏腑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4]。

在上述研究中所采用的通心络全方由人参、土鳖虫、水蛭、全蝎、蜈蚣、蝉蜕、降香、冰片等药物组成,集中应用络虚通补药、虫类化瘀通络药、虫类搜风通络药和辛味通络药组方,具有益气活血、搜风通络的作用。丹参则具有活血化瘀、扩张冠脉、改善心脏血液灌注的作用[5]。由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了曲美他嗪和地高辛,总有效率96%、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E峰、E/A值、LVEF、LVEDD、BNP、EP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就说明两者配伍使用,能够有效的改善心肌缺血,对于心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凤霞,贾振华,戴伟东.中药通心络对抑郁-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干预作用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J].中国科学:化学,2010,40(6):725-732.

[2]江焱.丹参饮合炙甘草汤对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总负荷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3):315-316.

篇12

【关键词】 穴位注射;三叉神经痛/治疗;针灸穴位

三叉神经痛多见于中老年人,疼痛以面颊、上下颌及舌部最明显,轻触鼻翼、颊部和舌可以诱发,目前病因尚不明了[1]。在祖国医学中三又神经痛属于“偏头痛”“面痛”“眉棱骨痛”“齿痛”等范畴,临床以反复发作,突发突止的一侧(极少数为双侧)头面部短暂暴痛,常伴有同侧面肌抽搐,痛止则如常人为主症。中医目前多以针灸及中药等治疗,对缓解疼痛有一定疗效。其中穴位注射也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常见疗法。现对近年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介绍如下。

1 临床研究方面

单纯的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也有穴位注射配合针刺、中药等其他疗法治疗,且穴位注射所用药物及选穴均不同。

1.1 单纯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

魏从建[2]选取下关、合谷(对侧)、太冲(同侧)等穴,予利多卡因2 mL,维生素B6 1 mL,维生素B121 mL,混合后加入地塞米松0.5 mL注射,治疗42例,治愈率66.7%。张伟范[3]治疗35例,取牵正、颧、和,予取氢溴酸高乌甲素注射液2 mL穴位注射,治愈率85.7%。伦旭[4]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29例,取攒竹或迎香或承浆,以弥可保注射液,曲安奈德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液穴位注射,总有效率86.2%。尚亚婷[5]取耳穴:耳神门、皮质下、颌或胃、颊、牙等,予维生素B1 2 mL,维生素B12 1 mL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5例,治愈率53.33%。赵立富[6]取耳门、风府、安眠、足三里、合谷、行间等穴,予6542 10 mg和爱茂尔2 mL;维生素B12 0.5 mg和丹参2 mL,两组药液各加2%普鲁卡因1 mL交替使用,治愈率92%。

1.2 穴位注射配合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

刘俐等[7]治疗36例三叉神经痛,采用针刺听宫、合谷及配穴,并根据证型选取鱼腥草注射液,或维生素B12注射液及普鲁卡因,或复方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痊愈率44.4%,总有效率100%。李莉[8]治疗三叉神经痛40例,根据三叉神经痛的疼痛支选穴予电针及维生素B1、维生素B12、利多卡因穴位注射治疗,痊愈率为35%,总有效率为95%。李素梅[9]以眼支取太阳、四白、承泣,上颌取下关、颧、巨,下颌支取颊车、迎香、地仓穴,予电针、维生素B1、维生素B12、利多卡因穴位注射及患侧面部TDP照射,治愈率达72.2%。谢建谋等[10]观察35例,取:叉三针为太阳、下关、阿是穴,远端取双侧合谷、内庭、阳陵泉等,予针刺及复方丹参注射液4 mL穴位注射,痊愈率为80%。

1.3 穴位注射配合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

许建成[11]治疗152例三叉神经痛,取下关、颊车、太阳、风池、地仓、迎香等穴,予维生素B1、维生素B12、利多卡因、6542穴位注射,配合天麻钩藤饮合救脑汤加减治疗,治愈率为69.08%,总有效率为100%。张洪建[12]观察穴位注射配合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23例,选四白、下关、太阳、阿是穴予无水酒精穴位注射,配合中药汤剂口服,治愈率为56.52%,总有效率为87%。陈礼坤[13]主要取痛点、翳风、颧、地仓、合谷、背部厥阴穴、心俞等,用夏天无注射液穴位注射,配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42例,治愈率为54.76%,总有效率为90.4%。

1.4 穴位注射配合其他治疗三叉神经痛

贺芳玲[14]根据疼痛支不同取穴,痛属眼支分布区者取合谷、丰隆、攒竹、阳白、鱼腰、阿是穴;痛属上颌支分布区者取合谷、丰隆、四白、巨、迎香、阿是穴;痛属下颌支分布区者取合谷、内庭、承浆、颊车、下关、阿是穴,予野木瓜注射液穴位注射,配合痛点隔姜灸,治疗15例,治愈率73.33%。苏崇泽[15]治疗三叉神经痛32例,疼痛发生在第一支取攒竹穴,第二支取四白穴,第三支取夹承浆穴。再加疼痛诱发部位(扳机点)即阿是穴为注射部位,予维生素B12、利多卡因及磷酸腺苷穴位注射,配合自拟芷梅散鼻腔吸入,治愈率为78.88%。

2 机理研究方面

因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机理尚不明确,故针对三叉神经痛的穴位注射治疗的机理研究也未能明确。笔者仅单纯从穴位注射的机制来作阐述。

2.1 穴位注射选取药物具有特异性

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选取不同的药物进行穴位注射,其作用有差异。蔡雪芬等[16]观察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对慢性盆腔炎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选用关元、足三里,予黄芪注射液及生理盐水对不同组进行穴位注射,得出结论:黄芪针穴位注射组疗效优于生理盐水组。汪帼斌[17]观察穴位注射不同药物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镇痛作用,取大鼠右后肢足三里、昆仑、双侧肾俞,分别对4个组,予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正清风痛宁注射液,蜂毒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实验结果表明,4种中药制剂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均有疗效,其中蜂毒注射液和复方当归注射液的疗效为佳。

2.2 穴位注射选取穴位具有特异性

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选取不同的穴位进行穴位注射,其作用有差异。宁秋香[18]选取不同穴位注射胃复安预防乳腺癌化疗后呕吐,分为足三里组和合谷、内关组,结果,足三里组总有效率为95.3%,合谷、内关总有效率为79.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足三里组疗效优于合谷、内关组,提示穴位注射的穴位具有特异性。

2.3 穴位与药物配合的整合作用

即穴位注射时选取适当的穴位,小剂量的药物可发挥常规剂量的作用,并且其作用的途径有异于“常理”。翁泰来等[19]在观察穴位注射对兔胃动力紊乱调节及作用途径的实验中,发现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明显小于常规剂量,其调节作用途径与神经——经络密切相关。得出结论:穴注具有生物放电功能,作用途径与经络和神经系统有关。史明仪等[20]在大鼠“内关”穴注射硝酸甘油缓解心肌缺血作用的研究中得出,“内关”-脊神经节[DRG]-心脏间存在不依赖于中枢的神经短反射通路,其研究提示可能存在穴位-DRG-内脏的神经短反射通路,使穴位注射的效用更大。

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施治方便,笔者认为可在临床中推广。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各家取穴及注射用药多不同,其疗效未能得到统一比较,未形成一个规范的治疗标准。因此如何规范临床选穴,选取最佳的注射药物,及如何有效配合注射药物与所选穴位,都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同时,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制研究还属空白,笔者认为,这不仅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叉神经痛疾病本身的机理研究力度,也需要加强对穴位注射的机制深入了解。

参考文献

[1]王维治.周围神经疾病.见:王维治,主编.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8.

[2]魏从建.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3):271.

[3]张伟范,霍明霞.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35例[J].中国针灸,2005,25(12):840.

[4]伦 旭.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29例[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4(4):340.

[5]尚亚婷.耳穴药物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又神经痛15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2):31.

[6]赵立富.穴位注射防治三叉神经痛66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3):3435.

[7]刘 俐,刘明清,黄启嵩.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3):1808.

[8]李 莉.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4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1):25.

[9]李素梅.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18例[J].中国乡村医药,2006,13(1):4344.

[10]谢建谋.叉三针加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35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4):38.

[11]许建成,王艳丽.天麻钩藤饮合救脑汤加减治疗三叉神经痛152例[J].社区医学杂志,2005,3(7):52.

[12]张洪建,朱志金.穴位注射配合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23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5):240.

[13]陈礼坤.夏天无注射液穴位注射加中药口服治疗三叉神经痛42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7,14(1):35.

[14]贺芳玲.穴位注射加隔姜灸治疗三叉神经痛15例[J]. 浙江中医杂志,2002,(12):535.

[15]苏崇泽.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32例[J].山西中医,2005,4(21):31.

[16]蔡雪芬,王樟连,陈利芳.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实验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5(4):430.

[17]汪帼斌,易 玮,余世锋.穴位注射不同药物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镇痛作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1(1):3435.

篇13

米非司酮可以作用于女性内分泌器官和性轴线的不同部位,治疗功血[1]。本文重点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180例确诊为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90例,A组患者年龄在38~52岁,平均年龄45.6±5.3岁,病程1~7年,Hb范围45~116g/l,平均73.2 g/l;B组患者年龄在39~53岁之间,平均年龄49.3±4.5岁,病程1~8年,Hb范围40~112g/l,平均75.4 g/l。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首先给予诊断性刮宫治疗以排除子宫内膜病变,对急性失血患者暂时不能耐受诊刮,则给予静脉止血、输血、输液使患者耐受性改善后再行诊刮术止血。待出血停止后,A组患者口服米非司酮(华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mg)5.0mg1次/日,B组患者口服米非司酮(华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5mg)12.5mg,1次/日。均连续治疗3个月,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变化情况及月经情况。

1.3统计学处理各项参数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使用X2,t检验。

2结果

2.1 治疗效果 A组患者在用药期间80例闭经,在停药后有8例患者恢复月经;B组患者在用药期间有88例患者闭经,停药后有6例患者恢复月经。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子宫内膜的变化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子宫内膜的变化情况(X±s,mm)

注:*与B组比较p>0.05.

2.2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良好。

3 讨论

米非司酮具有抗糖皮质激素和抗孕激素的作用,米非司酮与孕酮受体有亲和力但是不影响孕酮的活性,同时还有非竞争性抗雌激素的作用[2],可使子宫腺上皮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还可以抑制内膜腺上皮的增生,使子宫螺旋动脉萎缩,子宫内膜由于功血不足,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子宫内膜继发性萎缩,从而达到了治疗功血的目的。

本研究采用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变薄,用量较大的B组子宫内膜变化较大,但与A组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研究显示[3],低剂量的米非司酮即可通过拮抗孕酮作用促进子宫内膜细胞的凋亡,并影响其增生,在卵泡早期应用低剂量米非司酮可以观察到早期增生内膜的持续性组织,内膜活检显示静止期表现,在服用药物3个月之后再次对该患者进行活检,可以观察到患者的子宫内膜最低限度的增殖,类似于再第一次进行活检时。而采用高剂量的米非司酮做对比研究发现,药物对子宫内膜的早期细胞影响并无明显增大,而在后期可较低剂量药物组呈现较为明显的抑制内膜腺上皮增生的效果,但总体效应来讲,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细胞的影响差别无明显差异。这与本研究的结果相似。高、低浓度的米非司酮对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都有作用,即可以作用于下丘脑,有能够抑制LHRH的分泌影响FSH、LH的分泌,又能够直接作用于垂体抑制FSH、LH的释放,从而阻止卵泡的发育,可以加速卵巢内残存卵泡的萎缩,以减少卵巢雌激素的分泌[4]。米非司酮可以使患者安全过渡到绝经期,其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LHRH和FSH、LH,抑制卵泡发育及雌激素分泌,从而抑制子宫内膜的生长,因而可以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在本组资料中80例患者服用小剂量米非司酮,80例患者服用大剂量米非司酮。两组患者在服用期间均闭经,而且患者的贫血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停药后患者仍闭经,说明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对围绝经期妇女均有提前闭经的作用,患者在停药后有患者恢复月经,说明米非司酮的影响是可逆的。而大剂量的米非司酮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因此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既安全又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徐苓.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药物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志,2009,20(4):199~201.

[2]朱四军,赵白鸽,梁衷明.米非司酮对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内膜轴的功能影响[J]. 生殖与避孕, 2009, 15 (4) : 243~24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