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临床研究统计学

临床研究统计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临床研究统计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弱视是儿童时期最多发的眼科疾病,也是阻碍小儿视功能发育的眼病之一。是因先天性或在视觉发育关键期进入眼内的光刺激不够充分,剥夺了黄斑形成清晰物象的时机或两眼视觉输入不等引起模糊物像和视觉缺失,造成单眼或双眼的视力疾患,不仅导致眼视力下降,严重还会导致眼盲。有学者认为【1】,屈光参差引起儿童视觉剥夺也是导致弱视的重要因素。据资料报道【2】,我国小儿弱视发病率为1.6~3.6%,致眼盲的发生率为0.8~1.3%。临床上常用遮盖、增视、压抑、视功能训练等方法治疗,但其治疗时间长,易复发,患儿多不愿意接受。目前,大量资料报道了穴位电刺激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为探讨其疗效,现将我科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弱视患儿130例共166只患眼进行穴位电刺激治疗,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科收治的弱视患儿260例共331只患眼,按就诊顺序和眼数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观察组130例共166只患眼,男79例,女51例,年龄4~12岁,平均6.3±1.2岁,病程3~50个月,平均10.4±1.7月;其中单眼94例,双眼36例;屈光不正性弱视63例(79眼),斜视性弱视41例(50眼),屈光参差性弱视26例(37眼);弱视程度:轻度91眼,中度63眼,重度12眼;注视性质:中心注视89眼,旁中心注视77眼。对照组130例共165只患眼,男81例,女49例,年龄4~12岁,平均6.1±1.1岁,病程4~47个月,平均9.7±1.5月;其中单眼95例,双眼35例;屈光不正性弱视64例(80 眼),斜视性弱视38例(47眼),屈光参差性弱视28例(38眼);弱视程度:轻度87眼,中度62眼,重度16眼;注视性质:中心注视93眼,旁中心注视72眼。所有患儿均经外眼、眼底、屈光性质、斜视、注视性质检查、视网膜、融合功能检查等确诊【3】;排除引发视力降低、视网膜、视神经的器质性病变;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在一般资料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滴眼、遮盖、视功能训练等西医方法。双眼弱视患儿给予1%阿托品眼膏(2g,硫酸阿托品眼膏,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1021160)散瞳,每日3次,连续3d,使眼视力变模糊,睫状肌完全麻痹后行检影验光确定屈光状态,待调节恢复后戴矫正眼镜,弱视眼上+2.00~3.00球镜,强迫患儿健眼远看,弱眼近看,单眼弱视患儿给予健眼遮盖,弱眼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10min(治疗5min,休息5min);同时给予精细目力训练,如穿针、穿珠、数线等,连续治疗20天为一个疗程。每周复查视力一次。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穴位电刺激疗法。取睛明、新明Ⅱ穴进行电刺激治疗(北京亿百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WL.79-2A),频率5Hz,,患者取坐位,二穴交替进行治疗, 每次治疗时间为1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20天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内容

观察两组治疗后患儿视力(远视力和近视力)、屈光度及电生理检查。

1.4疗效判定

根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组通过的标准及国际标准视力表标准进行判定【4】:基本痊愈,视力恢复到0.8或0.8以上;有效,视力好转,增加2行或2行以上;无效,视力无好转或退步。总有效率=(基本痊愈+ 有效)/总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 TOMG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χ2 检验,P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2.8%,对照组总有效率77.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一: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n %)

眼数 基本痊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166 87 67 12 92.8

对照组 165 70 58 37 77.6

χ2 3.324

P

2.2 两组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比较

两组治疗前视力无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治疗后视力均有明显提高,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

表二:两组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比较

眼数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166 0.47±0.02 0.84±0.01*

对照组 165 0.44±0.02 0.73±0.03*

t值 1.16 3.923

P >0.05

注:*表示两组治疗前后比较P

3讨论

弱视是临床常见的阻碍儿童视觉、视功能发育的眼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5】,弱视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从视网膜到视神经中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发生。据报道【6】,目前我国儿童弱视发病率居小儿致残治病原因的首位,也成为当前社会和眼科医生关注的问题之一。

中医上认为弱视属“能近怯远”“青盲”范畴【7】。认为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阴阳不足,阳气推动功能受阻,则使阴气发育不足,眼属阴,则导致“目视不能”。 睛明穴属太阳膀胱经,具有调节人体阴阳达到疏通经络,改善眼部周围和眼内组织血液循环的作用,从而提高视力,新明Ⅱ穴是治疗各种视神经萎缩、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主要穴位,二穴通过电磁作用对其进行刺激,以调整眼部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改善视功能、增视的作用。通过本组病例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2.8%,对照组总有效率77.6%,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视力0.84±0.01,对照组视力0.73±0.03,均明显优于治疗后,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视力有显著提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王雁,电梅花针叩刺疗法治疗儿童弱视对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5~58

【2】苑园,许婷婷,刘彦等,儿童弱视的中医药治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8,234~235

【3】张茂梅,孟永慧,刘阳,捏脊及穴位按压辅助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18,105~106

【4】韦丽娇,何碧华,谢祥勇,眼部穴位按摩在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儿童弱视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09,139~140

篇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脑血管病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脑血管病75%以上[1]。而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病死率下降,在存活的患者中约有3/4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2]。因此,如何降低缺血性卒中的致残率,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SSRI---帕罗西汀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选自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12月自2012年 2月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病人,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诊断新鲜梗死灶,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3]。排除昏迷、痴呆、精神疾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60例患者随机分为帕罗西汀治疗组和对照组。帕罗西汀治疗组30例,其中男14例,平均年龄(58.4±8.1)岁,女16例,平均年龄(57.6±9.2)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19例,平均年龄(59.6±9.7)岁,女11例,平均年龄(58.1±7.8)岁。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均无统计学差异。

1.2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除给予急性脑梗死的常规处理外,帕罗西汀治疗组选帕罗西汀20mg,清晨口服,每天1次,共4周,而对照组不作此治疗。

1.3 SSS、Barthel、Rinkin测定

分别于治疗前后由两名神经内科专业医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生活能力状态量表、巴氏指数(Barthel)量表、改良Rinkin量表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 P

2 结果

2.1一般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均无统计学差异。

帕罗西汀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状态量表、巴氏指数(Barthel)量表等评分的影像(表一)

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状态量表、巴氏指数(Barthel)均有显著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2.2 帕罗西汀对改良Rinkin量表的影响(表2)

由表2可见,帕罗西汀能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病后一月内的伤残程度,可促进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康复。

2.3 帕罗西汀治疗组不良反应情况

30例病人,1(3.3%)例出现恶心,2(6.7%)例食欲减退,均为影响治疗,坚持服用帕罗西汀一周后症状消失。

3讨论

篇3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1(a)-016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Therapy including Invigorate the circulation of blood, Xiao shuan,Vein relaxing(IXV) for treating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nvalescence of Stroke.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from November 2012 to April 2014, 64 cases of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of 32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of 32 cases randomly.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IXV, and the control group treated by the conventional therapy,then evaluate two groups with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 and 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 scale. Results After 12 months of treatmen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3.750%,and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NIHSS score decreased by 5 was 78.125%,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Huoxue eliminate bolt t2dm immovable therapy; Cerebral thrombosis and stroke sequela;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X血栓为脑血管系统常见慢性病,由于本病发生突然,起病急骤,变化多端而速疾,有昏仆、抽搐,与自然界“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古代医家取类比象而名之为“中风”,又因其发病突然,亦称之为“卒中”[1]。由于中风致残率高,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在中风恢复期给予积极的治疗对于患者及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由北京上医医学研究院联合国内数家三家医院病理学、药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专家共同制定的《活血消栓通络五联疗法》遵循“辩证施治”的医学原则,针对不同发病人群制定个性化的医疗方案,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方便选择该院2012年11月―2014年4月前住院收治的64例中风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治疗组患者使用活血消栓通络五联疗法进行治疗和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廊坊市中医院内科病房住院的中风恢复期患者64例,均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为7~22分,同时受试者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标准的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间在性别比例、年龄、病情轻重程度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治疗组给予活血消栓通络五联疗法治疗,包括:①局部穴位熏蒸:1次/d,根据具体情况选取不同穴位,每次熏蒸0.5 h/次,连续10 d。②刺络:隔日1次,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穴位针对性实施。③药锤:2次/d,连续10 d。④针灸: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穴位,每天或隔日治疗。⑤专科特效药物治疗:以专科中药特效药物为主,配合降脂类生物制剂――红曲胶囊。对照组给予常规改善脑供血、抗凝、神经保护剂、调脂、控制血压等方法治疗。治疗周期:12个月为1个周期,住院治疗次数为5次,治疗10 d/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以及改良巴氏指数评分(MBI评分)的变化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

1.4.1 临床疗效评价 参考《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共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4个级别,总有效率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和进步的患者所占比例;愈显率为基本痊愈何显著进步的患者所占比例。

1.4.2 NIHSS评分评价 参考《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制定,比较治疗12个月后,两组间NIHSS评分与基线比较的变化情况及治疗后NIHSS评分下降数值≥5分的患者比例。

1.4.3 MBI评分评价 参考目前国内外通用MBI评分标准制定。MBI评分由患者大便控制、膀胱控制、穿衣等10个方面的评分组成。不同的级别代表了不同程度的独立能力,级别越高,代表独立能力越高。

1.5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 19.0专业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12个月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750%,明显优于对照组(75.000%),且两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比较

两组NIHS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治疗后MBI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MB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脑卒中发病呈上升趋势,资料表明,从1992―2012 年,总体上脑卒中发病率每年增加6.5%,45~65岁男性发病率每年增加12.0%[2]。近年来脑卒中临床救治率明显升高,但尚无西药能有效改善脑卒中的临床症状[3],同时,脑卒中的致残性严重影响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医学界逐渐认识到积极改善恢复期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脑梗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治疗脑卒中方面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4-9]。上述研究均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纯西医治疗在临床疗效、NIHSS评分、MBI指数方面效果更显著。《活血消栓通络五联疗法》治疗脑梗死的特色在于采用连续的中西医结合周期性治疗,初期扩张血管,改善脑供血,缓解和消除脑梗死急性期的症状,后期持续的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专科药物配合使用,降低血粘稠度,修复微循环和末稍神经。该研究经过12个月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0%,NIHSS评分降低5分的患者比例达到了98.125%,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20.

[2]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编写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摘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6, 31(6):521-528.

[3] 苏浩亮,黎桂泱,朱均权.活血益气方联合康复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疗效及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12):3070-3072.

[4] 赵涵,邵蓓.益智方联合西药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6,48(8):42-44.

[5] 黄文国.三七通舒胶囊联合高压氧治疗后循环缺血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s志,2016, 26(14):34-36.

[6] 江康.丹红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7):10-11.

[7] 刘志青,李磊,徐志杰.补气化痰通络方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7):32-33.

篇4

现代西医将颈椎病(CervicaI SpondyIosis,CS)分为六种类型,属颈型颈椎病最为常见。在治疗颈椎病颈痛上,主要采用理疗和药物疗法。而传统中医学认为颈椎病属于"痹证"的一种,其主要病机为风寒痹阻、劳伤血瘀、肝肾亏虚等。该病发病缓慢,以颈部疼痛酸胀僵硬为主且伴有肩部发沉有压疼感、背部肌肉发紧、头部劳累过度后感觉头痛头晕等显现出现。为了进一步治疗颈椎病颈痛,我院针灸科近年来将针刺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应用于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本研究拟对比观察针刺与针刺结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颈椎病颈痛的治疗影响,为临床研究颈椎病颈痛提供新的思路,从而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所收治的颈椎病患者258例,应用SASS软件由计算机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9例和对照组129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78例,女性患者51例,平均年龄(63.6±7.6)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69例,女性患者60例,平均年龄(65.1±7.3)岁;所有患者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258例患者均经中医辨证为风寒痹阻,所有颈椎病患者标准如下:①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②以颈项强直为主;③影像学检查确定为颈椎病。

1.2方法

1.2.1对照组 远端取双侧悬钟、后溪、昆仑穴为主,近端取颈夹脊穴、风池、大椎穴为主。根据患者具体症状配用局部阿是穴。根据患者体型大小,采用一次性针灸针,规格为0.35 mm×25mm,在穴位处进行消毒,并在上述穴位运用平补平泻进行针刺,进针深浅根据穴位而定,得气后留针15~20min,1次/d,共计10次。

1.2.2观察组 先运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针灸治疗仪,选取颈部颈夹脊穴、风池穴、大椎穴等,方法如对照组所述。消毒电极片与刺激部位,在橡胶电极片与皮肤接触处涂导电膏,以加强导电。将每对经皮穴位电极片分别粘贴在脊柱同侧颈夹脊穴、风池穴、大椎穴;选择连续波,电刺激频率在2~100Hz之间,波宽一般选用150~300微秒(us),调节时根据患者的耐受量、透入腧穴的深度而灵活运用,治疗15~30min/次后,休息5min在进行如同对照组的操作,1次/d,共计10次治疗。

1.3疗效结果

1.3.1疗效标准[1] 根据我国《颈椎病疗效评定的研讨》并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相关疗效拟定。显效:治疗后比治疗前的症状明显好转,颈部肩部背部的疼痛僵住度减轻,治疗效果70%以上;有效:症状好转,颈肩背的疼痛僵直度有所缓解,但部分症状并没有得到缓解,治疗效果30%以上;无效:治疗后患者的颈肩背症状均无变化,治疗效果不足30%。

1.3.2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分为3类:显效、有效、无效,数据分别为96例、28例、5例;总有效率96.13%;同上对照组也分为3类:其数据为87例、26例、16例;总有效率87.6%。两组患者的总有效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颈椎病是临床长期反复好发的常见疾病之一,以伏案工作、学生最为多见。它是由于颈椎椎骨质增生,颈项韧带钙化、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刺激压迫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血管、交感神经等),出现一系列相应症状和体征的一种疾病[2]。目前临床治疗颈椎病以针刺治疗为主,针刺治疗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气血运行的作用。同时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是以缓解疼痛为目的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的治疗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无创性且镇痛效果良好。通过进行持续性电刺激,使病变局部肌肉震颤起到止痛效果。虽然针刺与经皮穴位电刺激在治疗颈椎病颈痛方面各具优势,但都有一定局限性,如针刺入时疼痛感觉、需要人员的监管等,以此同时,经皮穴位电刺激很难达到针刺要求的循经传到感觉效果且治疗部位局限等[3]。相关研究结果发现[4],单用针刺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疗效率为94.74%,而采用针刺结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颈椎病颈痛患者的有效率达到100%,说明两种治疗方法相联用,不但快速缓解患者疼痛加快疗效,且更易为患者接受。

本研究中运用传统针刺疗法(以手足太阳经和局部取穴为主,包括颈夹脊穴、风池、大椎、悬钟、后溪、昆仑等穴位,颈夹脊穴可舒筋骨、通经络,疏导颈项部气血;后溪、昆仑分属于手足太阳经,两穴上下相配,功在疏导颈项、肩胛部气血;悬钟为髓会,有滋肾壮骨,以达治病求本之功,再根据患者证型辅以其他穴位)与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联合应用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中,显效96例、有效28例、总有效率为96.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例、26例及87.6%,观察组临床疗效更佳,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二者联用不仅可以发挥两者的优势,还能通经活络、调畅气血,加强局部刺激,从而起到镇痛止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惠民,高维滨,秦继红.夹脊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3,1:86-87.

篇5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2-0014-02

Clinical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Different Surgical Procedures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ZHAO Bi.//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6,14(12):14-15

【Abstract】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wo different surgical procedures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and analyze it.

Method:The clinical data of 86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1 to October 2013 were reviewed and counted.

43 patients with small bone window craniotomy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43 patients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hematoma removal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effect of surgical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After treatment,the operation time and length of sta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Surgical operation;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Treatment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Wenshan Prefecture,Wenshan 663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12.007

脑出血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属于神经科的难治病症,该病较易引发脑水肿和神经损伤,并且这种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形成此类病症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在脑出血后,大脑内会有大量的炎症因子产生,因此,一般来说,脑出血具有较高的病死率[1]。近期有相关资料表明,脑出血的发病趋势开始年轻化,不仅是中老年人,对年轻人也开始形成了威胁[2],引起了较多界内人士的关注。脑出血急性期的治疗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时期,本文就急性脑出血的两种不同手术方法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2011年4月-2013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急性脑出血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的4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20例,女23例;年龄41~78岁,平均(65.3±3.4)岁;出血部位:丘脑出血13例,枕叶出血16例,基底节区出血14例;行微创血肿清除术的4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男19例,女24例;年龄50~77岁,平均(64.3±2.2)岁;出血部位:丘脑出血11例,枕叶出血19例,基底节区出血1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出血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排除大脑受过外伤或者有遗传史的患者;身体重要器官如肝肾等出现功能不全者。

1.3 方法

1.3.1 小骨窗血肿清除手术 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在头皮作一个长度约为5 cm的切口,切口处在距血肿区较近的地方,将骨窗的直径采用钻孔的方法增加至3 cm,在严格操作下将硬脑膜划开,并在显微下确定血肿部位并将其清除,然后放置一个引流管[3]。

1.3.2 微创血肿清除术 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利用CT对血肿区域进行扫描,然后低速电钻进行颅内穿刺操作,在操作停止后再用CT对其穿刺是否成功进行监测,对于穿刺深度及路径在术前均应做好精密的计算、审核,将引流管固定,并用适量的生理盐水和尿液酶进行清洗,待清洗干净后即可将引流管撤离[4]。

1.3.3 术后护理 术后对患者身体各项器官的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监测,对患者的瞳孔、血压、体温等生理状况随时检查,保证患者的足够休息时间以确保患者的呼吸状况良好,要提醒并帮助患者预防肺部感染和便秘等,从而促进患者的恢复[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出院时间比较

经比较可得,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脑出血是一种具有极高病死率的病症,其病情发展较急,并且一旦病情有变,就是严重恶化,临床上表征特别显著,据资料显示有一部分患者在发病后较短的时间内就会死亡,且高达20%[5]。患有急性脑出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患者患有高血压;(2)患者患有脑血管疾病;(3)患者曾有过颅内血管病变史[6];(4)有过病史,但因自身因素如劳累过度、酗酒等原因引发急性脑出血。当患者出现经常性头痛、厌食、呕吐、四肢活动能力降低以及出血量和出血速度与血肿范围成正比时,临床上往往诊断为急性脑出血。

急性脑出血对人们的生活具有很大的威胁,且脑出血急性期若没有很好的处理,则会大大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微创血肿清除术已经渐渐地成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趋势,该方法属于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但需要医生的精湛技术及敏锐观察力,一般手术时间短,对患者的伤害小且术后患者容易恢复;但其进行穿刺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若术中出血量较大也不易控制。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是将显微与临床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对患者颅内能有一个清晰的辨识,对于血肿区域和血管位置能够准确判断;但其具有的缺点是止血困难,手术操作不易掌握。本文就处理急性脑出血的两种不同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试验结果可知,进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出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小骨窗血肿清除术(P

结合研究可以得出,目前治疗脑出血的治疗手段,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手术,尤其是脑出血急性期的手术处理至关重要,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以及合适的手术时机,在术中控制好患者的出血量,操作准确无误差,并要求护理人员做好相关的术后护理,以帮助患者恢复。

参考文献

[1]杨春伍,刘爱举,张卫兵.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3):61-62.

[2]任吉祥,刘海艳,赵建军,等.脑出血急性期治疗述评[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6):1456-1462.

[3]黄斌,林云东,罗忠平,等.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37例分析[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2,39(4):312-315.

[4]丁晏.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0):2212-221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