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学技术的核心

科学技术的核心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科学技术的核心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科学技术的核心

篇1

作为三大支柱的数学,在新课改中越来越受到传统教学的制约,如何改变这一问题是数学教师,也是信息技术教师急待解决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教学,更要应用于教学,使之既能增强教学效果,又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内容是繁多的,信息技术手段是不断更新的,因此,“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成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过程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应用的普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以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

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现代化,由于观念陈旧落后、理论水平不高、惰性思想意识的影响、客观条件的制约等,许多人出现了种种迷惘和困惑,无从下手、无所应对、无法应用。尤其是在数学课程中许多方面的知识都与信息技术有重大的关联,如:必修(1)中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借助信息技术求方程的近似解);必修(3)中算法中的程序框图和算法设计,等等。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很有必要就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问题作探讨,以便提高我们的认识,改变我们的思想,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现代化的早日实现。下面是笔者关于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

一、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的影响

1.改变了数学及研究方法。

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相互促进与紧密结合(算法的引入,程序中引入数学语言、方法、思想),形成了作为高新技术的核心成分和工具库的数学技术;科学计算、理论分析、科学实验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计算科学向数学提出了有挑战性的大量问题,也为数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手段。“数学实验”在数学研究中成为重要的方法。

2.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从单一的复式(对课本内容及教师所讲授内容的重复)学习变为实验性、探究性、发现性、交互式(人—机交互,人—人交互)学习,并且使之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诸如在中学数学函数图像教学中可以利用几何画板中的函数作图使得静态图像动态化,使问题不在抽象化。这就是典型的实验性学习方式。

3.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

“超文本”(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的学习资源组合;丰富的、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强调实践、操作和探究行为,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合作交流、情感体验的“活动式教学”将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诸如远程培训,网络教学,网络交流,多媒体(MultipleMedia)教学,等等。

二、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课程中的定位

首先,它是一种认知工具,构建并提供“多元联系表示”的学习环境。所谓多元化是指信息的多元化和知识的多元化。

其次,要遵循一定的使用原则:

1.必要性:信息技术应为数学的学与教服务。

2.平衡性:多方面负责任地使用技术,与其他学习工具的平衡。

3.实践性:强调学生动手操作(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实用性:技术的简单、方便和使用。

5.广泛性:所有学生都使用技术;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技术工具。

三、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1.确定最终的目标:整合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而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2.具体的教学过程:数学教学过程中各因素的地位和相互作用方式的转变:

学生为主体,他们是数学意义的建构者。

教师为主体,他们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教材到教学内容的转变,这是数学意义建构对象。

媒体是认知工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3.确定学生的学习任务:通过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提供挑战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假设和猜想,再作验证,并落实在推理证明上——“多元联系表示”的学习环境。

篇2

新课改后强调个性的健全发展,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注重终身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的方式和形式发生变革,从而对中小学各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地位和作用也更加明显化,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和课程整合的出现和发展,更加坚定了信息技术的桥梁和基础作用。中学教育的任务:一是为高校输送人才,一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力。双重的教育任务决定教育内容的非单一性和发展性,教育的形式的多样性。而且信息技术学科比其它学科更具有应用性和社会性,又是在研究性学习和课程整合中学习其它课程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一特殊性决定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特点。

一、在课程整合中既是工具又是专业学科

在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工具性学科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培养作用不容忽视;高校和社会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愈来愈高。高校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编程能力;社会则要求未来的劳动者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应用能力。因此做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必须承担起这个双重责任,既把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作用发挥出来,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潜力,以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又要抓好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以适应高校的更深层次的学习。

二、知识和能力并重,培养信息素养是核心

信息技术教育是增强学生信息意识,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协作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计算机的软硬件基础知识,网络知识,还要把应用和能力的发展相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使用网上资源,学会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它课程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进行能力提高和实际应用。

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只需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方法教育;二是能力培养。我们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环节,更主要的是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性教育。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达到“教的有限,学的无限”的教学境界。能力的培养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方法,是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不能够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头脑当成仓库。我们更要采用一些启发式教学或实践性教学,去找出和发现一些典型问题,设计一些问题模型,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解决,在亲身实践中学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甚至争论中提高学习兴趣,开阔思路,锻炼学生的能力。

三、教育内容前瞻性

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变化,教学形式的不断更新,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了解IT动态,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软件的更新换代、以及由此引发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等。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要不断的更新和提高,信息教师要对IT的前瞻性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因为,当前流行的技术和软件不一定是未来要流行的,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立足于未来的社会,我们就要把最新的东西教给他们,把未来的发展方向指引给他们。

基于网络性学习是未来发展必然。我们要把教育的核心从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转变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来;要把学生从传统的听练课上带到基于网络下的“研究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学习”的环境中。特别是在“校校通”工程发展的基础上,大量网络资源的出现,为我们开展网络化互动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四、综合性特点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它既有基础学科的传统教学的特点,又有综合课程的社会实践性。信息技术作为课程整合的基础工具,体现在各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中,离开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将是一句空话,而课程整合的发展将带动信息技术学科的不断提高。在各学科的整合过程中,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将得到不断的互相渗透和柔和。

篇3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历史学科该如何依托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可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

1、创设教学情景,促进学生的情感激发

利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是当前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最普及的一种方式,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历史学科的特点是讲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同样的情景,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景体验,在特定的情景中理解事物本身。进行情景创设,使学生置身于历史事件的环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如中的黄海大东沟海战,可剪辑电影《甲午风云》片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当时激战的场面: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战场,清军爱国官兵的浴血奋战,邓世昌驾舰直冲敌舰的壮举及生动感人的旁白,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2、利用信息技术突破历史学科教学难点

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形象地演示历史学科中某些复杂的内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战役,头绪众多。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利用多媒体把战争进程制作成动画,演示战争动态的变化进程,就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如,可把日军的进攻路线制作成动画,从陆战到海战,从朝鲜到辽东,中日战争的进程清晰可见。在演示动画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具体过程进行适当的讲解,这样学生既把握了整个进程的全局,又对具体战役有了充分了解,有利于他们对历史事件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3、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历史教学手法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教师合理的设计与选择,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使我们传统的用“一张嘴巴”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使“静”的变成“动”的,这时使我们有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二、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实施研究课程。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研究课程的开设。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以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为特征的研究型课程提供了实施的条件和空间,使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得以进行。

1、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归纳史料

历史《标准》要求结合“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可通过文化机构、传播媒体、学校、社区、参观访问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化学习资源。学生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和资料检索能力,就可以通过各种网上搜索引擎,方便快捷地获得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古今中外历史内容丰富多彩,我们的教科书上所涉及的极其有限,研究课程的开设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如在实践中,我给学生的课题是“工业革命与生态环境”,这是一个综合性课题,它不单单是历史学科的内容,还涉及地理、生物等学科。关于工业革命的内容,教材上虽有,但涉及较少,关于它的影响,提到的也只是对政治、经济的影响。因此,要完成此课题必须大量查找课外资料,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环境。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的思路。在研究型课程开设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已经能利用网上资源围绕选题收集资料,下载并保存有关资源。

2、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问题的研究

在丰富资源环境中,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对大量信息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的了解,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题实施前应做好充分准备,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在课题实施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夹或做成内容网站,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资料,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索材料。学生通过搜集材料对工业革命有了较全面的了解,经过综合分析认识到了在现代工业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得出了这一当今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同时对其它学科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学科之间的综合能力及分析能力。

篇4

关键词:

小学音乐;高效课堂;信息技术;构建与整合

以信息时代为生活背景,我国很多学校的教育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音乐教学模式的推进,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从而还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应该注重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课堂中的使用,实时观察,并且能够及时的解决其中的问题,致力于音乐教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小学音乐高效课堂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

(一)运用信息媒体,创新教学情境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将信息技术融入到音乐教学的课堂上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师们将他们本身的教学观点和教学观念展示给学生,并且能够更大限度的吸引学生,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中。例如,在教学《春天来了》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时内容做成幻灯片的形式,以最大的限度将春天的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如临其境,能够切真切实的感受到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课堂学习体验,增强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记忆性。

(二)整合学科,用多媒体技术将多门学科联系在一起

随着新课标教学目标的推进,如今的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不再只是教学生们学习音乐,更重要的是要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关于文学、舞蹈、戏剧和歌舞等方面的知识教育。例如,在讲解《天鹅湖》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下载多种版本的舞蹈剧视频,其中加以融入文学作品来抒感,这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相关课文知识内容的记忆,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

(三)融入科学技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当前的学校教学中已不再适用,学校为了保障教学进度并且还要保障教学质量,就应该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加入对当前科学技术的使用,通过科学技术向教学课时内容里渗透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相关知识,通过爱国歌曲的演唱、红的观看、和一系列红色戏剧的演排等,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社会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二、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要意识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以信息时代为生活背景,现如今很多学校的课堂音乐教学过程中都加大了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力度,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音乐课堂的教学中,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还能加快音乐教学的进展速度,但是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并不会起着主导作用,它只是辅助教师教学音乐的一种新兴手段。

(二)注重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随着新课标教学的推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教学的状况中,很多人对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都有着很大的误识。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优势,使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给课堂注入新鲜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等,但是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都是起着辅助作用,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是推进课程教学进度的核心力量。

(三)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与学生多沟通交流

当代社会的很多学校,都会开设音乐课程,但音乐课程始终都是以副课的身份存在着,学校开设音乐课程,对音乐课程的教学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学校开展音乐知识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要舒减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要激发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潜力。小学音乐教学是对学生艺术启蒙的重要时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三、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信息技术具有直观性、交互性、和共享性,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所要授课内容的相关知识利用视频、图像、声音等方式展现出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内容,使用充足的信息资源,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通过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加大对音乐学习的投入,促进音乐学习进度的加快。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给小学音乐课堂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天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学音乐教学进度的加快。

四、结语

在小学的音乐教学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在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并且挖掘出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潜力。小学的音乐教师要和学生之间建立正确的师生关系,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篇5

目前,多媒体教学模式已经在高校中大量应用,大有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模式的趋势。诚然,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确实可以大大大学物理的教学效率。研究表明,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能使学生学到比目前多三倍的知识。但是,现在的高校教学中,很多老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忽略传统教学以及板书的作用,板书随意书写,有的老师甚至一节课没有一个字符板书在黑板上,仅仅照PPT过一遍。

经过一段时间实践表明,完全利用多媒体教学,忽略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甚至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表现在教学速度过快,前面的还没听懂,后面的新知识就来了;从而导致虽然上课的内容丰富了,但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扎实;或者前面的只是刚刚掌握好,过一会儿后就忘记了。在本期的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对传统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进行了多种模式的探索,我们的探索表明,在大学物理的教学中,要把每节课的重点,特别是公式、定理、定律等详细地列举在黑板上,特别是一些重要公式的推理过程能在黑板上详细地带领学生一起推一遍,这对公式的理解特别有用。同时,每节课的重点知识板书到黑板上之后,在本节课中一定要保持不被抹掉,以便学生在后面新知识的学习时忘记前面学的知识点时能及时回过头来随时复习。而对于一些具体的例题、模型、物理实验、历史物理典故等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以丰富上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传统上课模式和多媒体技术的有效结合,经过一段时间的时间后,学生的反馈很好,包括对大学物理知识的理解,对大学物理的学习热情等有了显著提高。

二、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前沿科学研究探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

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的教育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特别注重于知识的传递与记忆,注重于知识的理解。在大学物理教育方面也传承了许多历史积累下来的惯性思维,例如基本公式、基本定义的讲解,然后大量题型的训练。诚然,这些训练对于大学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对于培养学生扎实的大学物理功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当代社会,除了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外,还需要特别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的途径有很多,而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把大学物理与科技前沿相结合,把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引入大学物理课堂,同时,老师在自身的科研经历和研究过程中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这对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带动学生的学习爱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2010年秋季开始,我们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物流工程、生物工程、高分子、林产化工等各理工科专业的教学中将最新的科研动态渗透到相关的大学物理知识教学中,例如,在讲到《大学物理》第16章量子力学基础时,我们把最新的前沿科学低维结构中量子热导、量子电导知识渗透到其中,并将我们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包括目前低维量子体系中热、电输运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我们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正在主持的课题介绍给大家,同时,把正在研究的问题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核心问题介绍给大家,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开展撰写“小论文”的教学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通过学生课后查资料,自主参与调研,主导思索,把自己的想法和构建的解决方案在一段时间后集中在课堂讨论。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特别是通过这种与前沿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篇6

面对机遇和挑战,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呼唤着科技的大发展,更呼唤着教育的大发展。高质量地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已经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由于种种原因,中学开展科技教育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如何把信息技术应用到青少年科技教育中来,对此我们有几点思考:

一、充分认识中学开展科技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作用之广、影响之深,超过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强烈地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也深刻地影响着学校教育。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培养和训练青少年的科学态度、科学意识、科学素质、科学能力等为目的的科技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科技教育活动已经在各级各类学校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因此,在中学实施科技教育活动、培养科技人才,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面对知识经济的来临和中学学生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我们感受到在中学开展科技教育迫在眉睫。只有使青少年从小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具有在未知道路上勇敢探索的能力,才能成为新世纪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同时,青少年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生理时期,渴望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掌握,以求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足够重视青少年的科普教育。

二、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及时转变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及时接受科技新信息,感受新科技,创设科技教育环境,也是中学开展科技教育的重要形式。这就需要我们转变信息技术教育要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我们利用科技橱窗、宣传栏定期向学生宣传最新的科技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组织学生办科技黑板报、手抄报,开展科普阅读活动、科学知识竞赛等,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利用学校特有的环境感染学生,通过建立信息技术科技角等形式营造浓重的科技信息氛围,使学生天天都在感受科技信息,身在校园犹如在科技的海洋中。

在课堂上,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再仅仅停留在计算机教育上。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计算机技术、应用软件操作技术,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了解信息科技知识,在生活和学习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树立在信息化社会生活中健康的伦理道德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

但是,在目前学校信息科技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仍然停留在过去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忽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中学开展科技教育必须及时转变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 转贴于

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只掌握知识没有技能就如同纸上谈兵。所以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多动手,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而不是靠教师的长篇阔论。课余开放电脑房,学生可按班级轮流上机实践,内容不限,完全自由。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而且更可以去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师作现场指导。即使每次动手只有很小的一点点收获,也会有一种日见成效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

三、课外科技教育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中学开展科技教育必须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促进信息技术的运用与课程教学改革有机结合,创新教学手段,实施素质教育。

学生时代最富想象力和创造性,极易接受新知识。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我们在课外科技活动中注重信息技术与各学科配合,计算机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配合,按兴趣爱好及专长分组辅导,培养了一大批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互依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促进了青少年全方位发展,使青少年有了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条件与场所。在中学推进教育信息化,多学科有机整合,以人为本,利用校园网络和互联网,创新教师教法,学生学法,大力开展课内教育与课外科技活动,对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促进综合素质提高大有裨益。

总之,21世纪的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而竞争的主旋又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的竞争又主要集中于具有科学思维、科研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创造性人才的竞争。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的科技教育将任重而道远。只有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青少年才能对科学研究有切身的体验,在感性和理性、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将科学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陈俊良.计算机科学是什么科学[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7(1):4-5.

篇7

信息技术课程要跨越学科界限、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将科学技术知识和人文知识横向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人文环境的熏陶中习得知识技能,并运用所学从整体上认识社会现象、解决问题。

在《图像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明暗与色彩调整》一课中,学生要应用Photoshop CS图形处理软件和所学色彩知识,完成处理图像信息的任务,准确表达主题和情感。教师针对主题,结合Photoshop CS图形处理软件中的明暗与色彩调整操作,讲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包括色彩对人心理、感情的影响。在科学与艺术融合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

上课时,教师展示学校体育馆的照片,请同学找出照片中的问题。同学很快发现这张图片颜色太暗,不清晰。对于这个问题,教师讲解并演示了在Photoshop中调整图像亮度和对比度的操作。之后,请同学完成任务:为两张不同的图片设置亮度和对比度。

教师向全班展示学生1的作品。

学生1:这张图片上人物的脸上流着泪。配合这个悲伤的表情,我把图像的背景设置得暗一些。

教师:根据图像人物的悲伤表情来调整背景,是怎样操作的?

学生1:调节图像的对比度。

教师向全班展示同学2的作品。

学生2:这张图片上人物正在笑,表情非常开心,我想天空背景应该很明朗。所以,我将背景的亮度和对比度都提升了一些。

教师:好!同学们根据图像上人物的表情,为图像背景设置了不同的明暗度和对比度。人物的眼泪让人感到很伤感、很忧郁,我们把这种图像的背景设置得灰暗些;人物的笑脸带给人愉悦的感受,我们将背景天空设置得晴朗些。由此可见,我们可以通过图片的明暗来表达我们的心情。

让学生体验技术的人文性

人文的核心是“人”。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历进行教学。以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作为课程教学的例子,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而且还易于学生体验所学技术中蕴含的文化信息。

在《IF函数的应用》一课中,教师选取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关心的体重是否达标作为应用IF函数要解决的问题。首先,通过一段视频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过度肥胖的重视。然后,教师拿出体重速查卡,测试学生的体重。接着,提出了在EXCEL中应用IF逻辑判断函数制作体重速查卡功能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逻辑判断函数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应用IF逻辑判断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在关注过度肥胖这个社会问题,渗透着人文关怀。

让学生体验技术的社会价值

篇8

中图分类号: G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b)-0000-0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网路的普及,我国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影响,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教学的整合这一问题应运而生。所谓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指:无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还是在其他课程中,都要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三大功能(作为学习对象、教学工具与学习工具)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于对课程各个方面的系统设计、处理和实施,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1]。

众所周知,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是理工科类院校各专业最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受此影响最大的课程。传统的大学数学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采取“粉笔和黑板”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信息量比较大,但是由于数学的自身特点,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导致许多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有机整合,使原来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立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 [2,3]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适当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当学生的学习活动出现偏差时,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看来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得”。在教学之前,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作细致的分析,精心设计信息化的引导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和尝试。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息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成为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对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它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

4、教学设计理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逐步代替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为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课程的整合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教师把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优越性。

二、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索

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将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也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优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

1、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整合意识

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教师的职责也由传统的授业解惑向学生能力的培养转化。首先教师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是时展的必然需要,在态度上必须要重视整合工作,强化整合意识。其次在整合思想的导引下,丰富和完善数学课程的结构、功能和内容,构建数学课程的新体系。最后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在信息化条件下进行学习的技能和获取知识的能力【4】,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促进教学手段的信息化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观念影响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调查、参观、访问、网络等体验式学习也将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5]。很显然,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信息技术,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创设数学情境【6】

大学数学具有概念多、技巧性强和抽象难懂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适当地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生动直观的特点,设计教学情境,用计算机来描绘空间图形,演示实验等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定积分概念的时候,利用Maple软件生动再现计算曲边梯形面积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定积分“大化小―常带变―近似和―取极限”的过程,引导学生建构起完整的定积分的定义。

(2)注重建模思想的渗透

在大学数学的学习中,应用题的解答是难点之一,而应用题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小的建模问题。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建模思想的渗透,同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数学模型,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这一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应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比如说在数理统计课堂教学中引用数学软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了如何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应用概率统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搭建网络教学平台【7】,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完成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整合,必须建立计算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共享的优势,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电子教案、教学视频等教学材料,根据个人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自主学习,不受任何限制。另外,学生还可以与教师随时在网上相互交流,及时解决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克服了传统教材单向地提供教学信息的弊病。通过创造信息化学习环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自主学习受限的弊病,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加强自身的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水平。

三、小结

尽管信息技术为大学数学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一些缺点,但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而应该将传统的教学与信息技术两者有机整合,相互促进,更好地为教育的信息化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儒德.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4,2:70-74.

[2] 吴华,魏佳.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方式与理论探讨[J].大学数学,2008,24(3):28-32.

[3] 黄宽娜.信息技术与高等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4] 王德民,王艳丽.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范院校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30-31.

篇9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青少年素质。主要内容由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两大部分组成。由于目前学校在课程设置,时间安排上的不足,教材,大纲的无法定论,硬件设施的不完善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直接影响了老师的教学,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发展。那么,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是缓解这些矛盾的的最好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巩固知识。这种手段主要是针对一些知识性课程。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也在速度逐步加快,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就常用的操作系统和文字处理软件而言,几年前还普遍流行“DOS+WPS”,现在几乎被窗口化的“Windows+Word”完全取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瞬息万变,各种类型的卫星网、广域网及校园网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一名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的需要,如果我们继续坐等老师来传授知识的话,恐怕只能是坐以待毙。因此,我们中学生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否则必将为社会所淘汰。

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所谓工具,就是用来处理其它事务的手段或器材。既然是手段,我们就要用,要常用,用它处理信息,用它解决工作、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在学习“画图”时,同学们可以利用画图中的一些工具,随心所欲地绘制出美妙的美术作品;学习“文字处理”内容时,可以利用所学的字体、段落、艺术字及插入剪贴画等手段制作板报、贺卡和校报校刊;在学习“网络基础知识”时,可以在互连网上搜集学习资料,进行网上学习和考试……学习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书面测试并不是考查的真正目的,关键是使用知识并把它运用到有意义的场合,最好是现实生活中。衡量一门英语课程的真正标准是你英语说的有多好,衡量信息技术课程的真正标准是你用计算机帮助你解决了多少问题。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才是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的真正目的。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19-02

1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目前我国各级医院正广泛用医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因此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已成为胜任工作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条件。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丰富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增加了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要求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将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让学生在这种教学资源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整合后的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改善了传统以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 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

在职业技术学校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计算机基础知识必修的基础课程,是职业技术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须学习与掌握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公共课程。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能够学习与掌握有关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等计算机信息技术中的基础知识与概念,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构成原理、组成结构以及计算机的应用。例如:了解计算机发展历史、计算机硬件(鼠标、显示器、机箱)、计算机系统软件、计算机硬件系统(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计算机系统的概念、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二进制、十进制的算法、数据库的了解、计算机网络应用、互联网(Internet)的基本概念与操作计算机常用的操作系统(Windows XP、Windows 7)、计算机办公应用软件(Word、Excel、Power point)的操作与应用等。由此可见,开设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学生不仅学到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还掌握了一定的关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能够满足信息时代医疗卫生人才发展的需求,为学生将来到医院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3 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以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为主。例如,计算机科学的数学基础,这些理论基础知识对早期计算机科学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与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已无法满足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广泛内涵。信息时代强调的不仅仅是计算机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利用计算机获取各种信息与对信息的分析与处理的综合能力。现代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有四点:①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与爱好,为学生未来计算机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②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学生只有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才能更好地提高信息素养;③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意识,让学生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都能够熟练地搜集信息、寻找信息、整合信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④培养学生对信息系统社会性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与熟悉计算机信息系统在社会中应用的作用与意义。

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的不仅是教学生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更多地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与认识信息技术知识,并且能够熟练掌握与运用信息技术。传统的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已无法达到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虽然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有所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①教学条件的限制。近几年,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职业技术学校扩大招生规模,而教学硬件设备没有更新,使信息技术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②网络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少。由于网络上关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资源大部分都是面向社会群众的,内容相对简单、易懂,没有或者很少有真正适合医疗卫生类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较为全面、系统的学习资源。③教学时间少。在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过多,而教学时间较少的现象。由于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起点不同,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学习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生普遍缺乏信息技术学习兴趣。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很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因此,也无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4 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策略

课程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各个要素发挥出最大效益。我国信息技术与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起步时间较晚,课程整合处于一种较低的层次,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近几年来,笔者结合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情况,对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策略做了一些探索与研究。

4.1 信息技术专业课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策略

是信息技术教师缺乏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知识,信息技术素质不高,是信息技术教育难以充分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其作用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向信息技术教师传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知识,让信息技术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必要性,转变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观念。观念是在生活与工作中逐渐形成的,所以观念的真正转变也要经过生活与工作才能完成。

4.2 信息技术“适时”、“适度”用于专业课教学的策略

在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合理应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还应积极引进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将二者融合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体优化,使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能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是利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信息技术专业课教学要遵循“适时、适度”的原则。

4.2.1 信息技术“适时”性原则

在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让学生看清计算机结构、工作原理等,这样比教师在台上讲的效果要好得多,也便于学生记忆。因此,“适时”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有效突出信息技术教学重点,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降低学生信息技术学习难度。

4.2.2 信息技术“适度”性原则

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将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结合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从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适度”性原则,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接受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潜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 结语

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有效促进现代教学改革的发展,实现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与学习需求的真正价值。

(湛江中医学校,广东 湛江 524094)

参考文献:

[1]王继斌,张晓宇,李成林.信息技术与职业技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技术科学),2009,30(03):201-202.

[2]李晓燕,唐加有,唐志强.信息技术与职校物理课程整合的研究――少课时背景下职校物理课程改革探索[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06):128-129.

[3]卞素兰,尹丽丽,高素素.信息技术与机械制图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环境下(机械制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考试周刊,2010,38(09):157-159.

[4]胡春亚,蔡卫东,徐立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3(11):148-149.

篇1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多媒体技术能带来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视听效果,使英语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为英语课堂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的特点,有助于英语教师创设良好的交际氛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优势

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有利于加大课堂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信息,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英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通过人机交互、师生交流、学生协作,进行专题讨论和主题学习活动。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阅读范文或看一组图片,学生通过搜集、融合、归纳,分析人物和景物的描写,并根据给定的单词写作。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工作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困难、挫折,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某一知识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的行为也会高效的持续下去。多媒体课件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利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清晰直观的优势,给学生提供多种信息,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动画、音乐情境,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Wild animals”教学中,笔者运用动画创设情境,通过妙趣横生的“Bingo”卡通形象,在欣赏精彩动画的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

3.有利于增加课堂容量。传统的英语教学停留在黑板、收录机、投影机上,教师通过黑板或投影呈现例句,讲解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既费时费力,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有限,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练习的容量,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提高语言信息的活动频度,节省教学时间。

4.有利于开展自主学习。《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将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融入到课件的学习任务中,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如在“Fashion”教学中,教师将教学内容分为Lead in、Words、Listening、Reading、Reprot、Test等六个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课件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5.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英语学科整合对英语教学信息素养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教师通过脚本编写、收集素材、课件制作,提高了信息的获取、表达、交流的能力。在整合中教师学会了网上下载,运用写字板、WORD编辑文字素材;通过网上下载、数码相机拍摄、扫描仪扫描等方式录入图片,运用Photoshop、Fireworks等工具编辑处理图片;通过CoolEdit录制编辑声音素材;通过FLASH制作编辑动画。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部分教师由于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制作水平有限等因素以及教学课件呈现方式单一、动态效果差、互动性不强等缺点,阻碍了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1.狭隘认识。部分英语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是整合就是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忽视了常规媒体的使用。其实,多媒体走进每个课堂,还有待时日,传统的录音机、教学挂图也是教师上课的得力助手。

2.缺乏引导。信息技术具有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等特点,能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部分教师淡化教情和学情,不顾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智力差异,从网上下载课件不予修改便加以使用。部分教师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被计算机牵扯着鼻子走,沦为幻灯片的“播放员”,只顾点击“下一步”呈现教学内容,对重点、关键点知识不作深入讲解。

3.淡化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人格和创新精神。但部分教师违背教育规律,借助于多媒体大量呈现教学信息,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失去了消化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

4.流于形式。应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因此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是该用时就用,不该用时不乱用。而部分教师看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整合而整合,片面地认为电脑开了、喇叭响了、投影亮了,课堂搞得热闹就是一堂好课。

信息技术为英语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契机,也给我们英语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致力于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现代信息资源,改革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篇12

关键词:学教并重 讲授型网络教学模式 指导型网络教学模式 研究型网络教学模式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一个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正在推广,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开始走向整合。一个追求线条清晰,目标明确,过程紧凑,内容丰富的理想教学板块被得到利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一、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应建构“学教并重”这一理想的教学结构之上。

教学结构是在某一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教育网络的广泛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被广为提倡,并逐步发展起来,其特点是:

(1)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3)教学媒体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

(4)学生不局限于课堂获得知识,可通过图书馆,资料、媒体网络获取大量知识。

这种教学结构由于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展,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但是由于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这又是其不足之处。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人们往往认为是传统的,是讲解式的,会导致学生机械记忆,智力上被动。然而,美国著名认识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教学是否机械、被动、无意义,并非看其是否采用讲解式教学,而是取决于讲授的教学中是否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活动程序。即先呈现组织作用的概念,让学生在认知结构中形成同化信息的下位知识的框架;再呈现具体丰富的媒体资源创设一个学习情景,围绕着这个情景,学生以学习小组的组织形式开展协作,而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比较两种教学结构应各有其优势与不足,我们应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把他们有机地整合。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其最终目标是用新的教学思想和实践,达到优化学习效果。

这种把教与学有机整合的教学结构,我们称之为“学教并重”教学结构。其特点是:

(1)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和良好情操的培养者;

(2)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3)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的演示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4)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与自主学习,学生还从其它教学资源(如图书资源及网络资源)获取大量知识。

二、基于理想教学结构的网络教学模式的设计

“学教并重”的网络教学模式是将传统的讲授课堂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它吸收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克服了其不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师生双方和学生互动,加大了单位时间内教与学的信息量,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认知,感受能力必将进一步提高。

下面就“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网络教学模式作一探索:

1、讲授型网络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是在教师有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而学生没有相应的网络工具条件下,以讲授为主要办法,教学课件为重要工具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1)模式的基本框架

情景导入网上探究分组讨论反馈评价归纳总结课堂检测

(2)教学实施说明

①教师课前准备工作,深究教材,制作主导课件;准备图象、音乐、录象等素材;下载与教学内容切合的网上资源等,这些材料以超文本的方式组织。

②情景导入:课件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象、视频剪辑(视频点播)、录像、音乐等,创设教学情景。

③网上探究:教师利用网络浏览特定网站,搜索和展示有效信息,提出问题,形成目标。

④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课堂上讨论问题,交流思想。

⑤反馈评价:对学生的问题分析进行评价(实际操作应与“分组讨论”交替进行)

⑥归纳总结:归纳学生的各种分析,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案,达到教学目标。

⑦课堂检测:利用课件或网上题库,对本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测。

这一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实现的技术相对简单,对教师教学要求不高,课堂学习气氛较好,比较适合目前的学习习惯和硬件基础。缺点是学生主动参与的面受限。

2、指导型网络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在网络机房上课,至少每个小组有一个工作站,教师拥有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该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协作关系,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为目的。

(1)模式的基本框架

情景导入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反馈评价归纳总结课堂练习

(2)教学实施说明

①教师课前准备工作:深究教材,制作导入课件;准备图像、音乐、录像等素材;在服务器上为学生准备一个共享文件夹,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存入,以便学生协作交流,准备学生自主探究的相关网址等。

②情景导入:课件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象,视频剪辑(视频点播),录像、音乐等,创设教学情景。

③自主探究:学生利用网络浏览特定网站,搜索和浏览有关信息,发现问题,形成目标。

④协作交流: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参与交流。学生小组根据教师事先提供的材料和自己发现,相互协作,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⑤反馈评价:对学生的问题分析进行评价(可放在与学生协作交流中进行)

⑥归纳总结:归纳学生的各种分析,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案,达到教学目标。

⑦课堂检测:利用课件上的练习题或网上题库,对本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测。

3、研究型网络教学模式

研究型网络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生活空间和认知空间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其核心是倡导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探究精神。

(1)模式的基本框架

下达课题搭建框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2)教学实施说明

①下达课题,明确主题:教师首先公布本课的学习任务,只有使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才能为自己的学习确立非常明确的目标,为学习任务的完成打好基础。

②搭建框架,进入情境:如果把主题看作宝塔顶,这一步的任务则是构建塔的框架。教师可抓住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具体问题与该主题有关,把它们作为一个个节点,为主题搭建一个有具体目标的框架。

③独立探索:有了具体的目标,接下来就可以让学生到互联网上搜寻与主题有关的内容,并把找到的素材保存下来。此时,可能有一些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教师应适时、适当地给予辅导,尽量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完成搜集任务。这个环节,是教任务的主要实施阶段,教师要敢于放手,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这样才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还能增强他们独立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从而找到获取信息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充分的自主学习,有的学生找到了更简捷的搜索信息的方法;有的则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了与主题有关的知识;有的还把自己找到的信息进行了科学的分类上载,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将结论。

④协作学习:当今社会,非常注重团队精神,搜集完信息后,可以让学生就自己的资料和结果进行分组讨论,发表见解。

⑤效果评价:这一环节要完成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图3个方面。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使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教学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①课题浓度的把握:一个研究型课题的制定,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相适应,课题太深或太浅,教学的效果都会受到影响。

②教学时间的把握:教师应做到课前下达,学生课余探究,课堂交流教学时要求解决主要问题,达到教学目标。

③交流方式:主要有面对面交流、留言板、EMAIL、BBS站、OICQ等等。

篇13

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依靠的是具象思维,他们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思维并不严谨,所以,在教育教学的时候,我们主要依靠的还是具象思维的教育方法。所以,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引进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自主的在计算机上准备一下课件,例如学习动图和一些情景动画等。这样,数学知识就从一般的单一书本知识变成了有趣生动的情景教学。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之前利用计算机整理出来的资料也可以帮助学生们在短时间内更好的学到知识。例如,学生们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一百八十度”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做好相关工作,画好很多的三角形,以及搜集身边的三角形。然后让学生们观察和测量,这样学生们不仅对于知识有了直观的认识,同时也有更为深刻的记忆。这样教学变得简单,学习也变得有趣而高效。

二、提供感知材料,培养学生敏感的观察力

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知识的认知一般都是依靠视觉来接收的,掌握到这一点,就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了解到一个问题,要想更多的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更多的帮助学生们做好数学学习工作,视觉冲击是少不了的。笔者就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来举个例子:在教学的时候,教授到圆的面积公式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电脑,然后根据学生们自己画出的圆来拼出一个长方形,利用电脑技术裁剪这个圆,让这个圆的碎片无限趋近一个长方形。然后提出一些问题给学生:1.圆变成的长方形一定和圆有一定的联系,那么,联系是什么呢?2.如果我们说这个圆的半径是R,那么,长方形的长和宽是什么呢?3.我们是否可以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示来推算出圆的面积呢?这样,在教授圆的面积公示的时候,就不是死板呆滞的,可以形象生动的实现教学。

三、化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