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会计专业的特色

会计专业的特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会计专业的特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会计专业的特色

篇1

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灵活,紧跟市场需求;师资队伍调整机制灵活,人才能进能出;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它的不足:首先,生源文化素质偏低;其次,师资队伍不稳定;最后,民办高职高专缺少必要的政府资金支持,企业的逐利性也时常体现在办学过程中,很难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于提高学院的竞争软实力。

二、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与特色发展的几点建议

1.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激励

引入“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可以按照有关规定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建立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向双师型教师适当倾斜。探索建立行业企业举办的民办职业院校教师年金制度。

送培现有教师。依托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建立“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建立职业教育师资定向培养制度和“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加强教师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建立职业院校教师轮训制度,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建立一批职业教育教师实践企业基地,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加入如地方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行业协会组织。

2.构建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

具体来说,可以由下面四个部分构成:适应课堂教学需要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提问法、讨论法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等)、适应实践教学的方法(如模仿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单元组合教学法等)、适应生产实习教学的方法(如四阶段教学法、作业教学法、小组工作式教学方法等)及适应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方法,是指适应关键能力培养及创新精神培养的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

3.创新课程建设体系,更多融入数字化、信息化课程

首先,加紧用信息技术改造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放开引入主流会计电算化软件企业开发的最新软件产品,如用友ERP、用友税务实验室、金蝶KIS专业版、网中网出纳等软件,在专业课教学中广泛使用计算机仿真教学、数字化实训,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其次,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将其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标准。再次,通过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技术应用大赛提升教师和学生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紧迫性。

4.加强校企合作,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

高职高专可以与用友、金蝶、网中网等会计核算软件公司合作办学,共享其软件产品,探索在校内开设会计软件水平测试及认证考点,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也可与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中小微工商企业等建立长期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使其成为学生岗前实习的摇篮,同时也可为其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人才,使这批校外实训基地真正成为连接学校与企业的坚实纽带。

5.引导优秀毕业生回校交流成功经验

作为西南地区第一批被教育部批准成立的高职院校,四川天一学院从1991年办学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期间培养出了部分十分优秀的人才。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校庆的良好时机,邀请这些毕业生重回母校,为学弟学妹介绍经历,让尚未走出校门、踏入职场的莘莘学子提前感受到就业的艰难、生活的不易,以及在校期间掌握核心专业技能的迫切必要性,引导他们更早、更好地规划高职求学生涯和未来职业生涯,不再虚度光阴。

6.定期举办系部师生交流活动

定期举办系部师生交流活动,给教师和学生一个面对面交流的平台,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享一些好的教学经验。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每一节课的成功都不可能离开学生的积极参与,更加离不开授课教师的精心准备,所以师生定期互动交流,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从课堂上学到需要的知识,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篇2

高职院校应用型特色教育会计专业建设

一、当下高职会计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是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的作用和职能也越来越重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会计专业在不同的高职院校中广泛成立,且历久弥新。截止当下,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已经高达全国第六的行业,每年也会有数以万计的毕业生进入社会。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为社会不断输出优秀的人才。就在专业极具膨胀的过程中,很多问题也逐渐出现,会计的就业难就成为了典型的、突出的问题之一。总的来看,当下国内高校的会计专业大多都设置雷同,没有根据企业和地区的特色开展,缺乏创新,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缺乏创新动力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为主,以就业为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注重实践技能方面,重点要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高职会计专业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实践性人才,满足了我国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对于会计的需求。会计专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已经有了较为稳定的方法和体系,其教育模式较为稳定,很多会计院校都属于省级的师范专业,甚至到了国家级的示范专业,但是从根本上,院校缺乏改革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导致专业发展与社会出现了偏离。

2.专业建设具有较强的趋同性

受到专业特性以及院校自身经济情况的影响,很多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仍以理论为主,以实践训练为辅,这样的教学主要体现在校内实训,而学生没有充分的工作环境去历练,动手能力较差。除此之外,学校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相对不够关注,这就导致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不具备充足的文化底蕴。最后,由于课程的体系陈旧,各大院校的课程设置雷同,不能紧随时代步伐,将信息化的内容融入其中,总的来说,创新性明显滞后。

3.供需不匹配

新的时代为会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下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更多的是非智力因素,而是对其综合素质展开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所欠缺的。从本质上来看,这些素质与学生的从业经历以及学生对于有关岗位的磨炼都有关,只有学生真正地融入岗位,才能够切实地理解会计工作的内涵,理解作为一名真正的会计从业人员需要拥有怎样的素质。然而在当下的会计教学中,学校缺乏对学生的实训环节安排,这就导致容易导致人才培养入不敷出。

二、高职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策略

1.确立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

高职院校应重点培养应用型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内容。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当下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在具体的人才使用过程中,还是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培养体系,最终要以高职院校要重点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具体的会计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区域的特点,确定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目的办学宗旨,在其中融入订单培养,将学习和工作结合在一起,将理论学习与岗位技能实训练习在一起作为改革的重点内容,以此来提升教学和社会实践的融合,并进一步提升专业的建设。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化的人才培养要树立全面的教育观念,包括从思想道德、文化素养、业务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进行的教育。本着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结合具体的人才培B目标,通过对社会用人单位的走访调查以及座谈会的召开,了解学生和企业双方需求,进一步优化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会计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不能仅仅满足于岗位上的需求,特色专业建设应着力从实践环节入手,打开校企合作的通道,为学生拓展实训的基地。除此之外,还可以邀请学生参观、观摩和实习,让学生更广泛地接触社会,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实现有关技能得到真正的应用与实践。

3.创新教学方法

教育工作者应注重教学的创新设计,做好教学与研究齐头并进的工作,以校本教研工作的发展来推动学校的办学质量,以专业的特色教学鼓励专业更好地进行改革实践。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交流,鼓励彼此创新,从根本上重视对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以及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降低一些对会计专业术语的使用,让会计专业教学融入到具体的生活当中。例如在讲到资产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会把精力放在背诵上,但是他们不一定真正地理解。那么这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启发,将学校想象成一个企业,我们在这个企业里都是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会看到什么?学生会说办公楼、宿舍和电脑、桌椅等等。教师可以通过企业获得这些物品的方式来解释什么是资产,逐步引导学生利用资产来做出相关概念的引述。重视对学生思想、方法、态度以及道德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以此更好地应用在工作当中,只有在一点一滴中进行,才能够确保教学的作用。

三、结语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的特色会计专业教学应该结合行业的需求,结合本校资源的优势,确定好专业的定位,明确今后的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在人才输出时出现雷同的情况。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教育还需要提升教师工作的能力和方法,让知识和综合素养可以更好地传递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刘淑萍.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商业经济,2016,06:148-150.

篇3

一、创新“校企融合,双职多证”课岗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融合”是指学校和企业融为一体;“双职”是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多证”是指“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及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等。“校企融合,双职多证”课岗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会计相关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以仿真的职业环境和业务为载体,按出纳、成本核算、会计主管等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开展岗位项目教学;在课程设计中融入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考试内容,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以及岗位和证书相结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融入会计信息化模拟实训、手工账模拟实训、企业虚拟商业模拟实训。

(一)“校企融合,双职多证”课岗证培养思路

“校企融合”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础。为此,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人数多、岗位多、单位分散”且会计岗位责任性强的特点,提出了“学审结合,校所一体”“学做结合、校企融合”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思路。

(二)“双职多证”的培养目标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根据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情况,提出“双职多证”的培养目标。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还要取得毕业证和相应的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证书和ERP证书等,为毕业后顺利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打下基础。在当今特别重视行业准入的大背景下,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市场就业的通行证,是促进培训与就业有机结合的重要纽带,是劳动者证明自身技术水平和作业能力的一种有力证明,对促进就业,培育规范和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为例,通过课程设置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引导,会计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比例达到95%以上。

二、加强以“双师型”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近几年大量引进高学历教师并积极培养优秀的中青年骨干专业教师。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通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提高教师薪资待遇等,吸引了大批高学历教师以及教授、副教授等,优化了教师学历以及职称结构。2011-2014年期间,大位会计学院共引进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5人,且其中5人通过了注册会计师考试。

三、建立适应“校企融合,双职多证”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根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按照双职多证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会计职业岗位需求,积极改革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创建了“三递进三结合”课程教学模式。所谓“三递进三结合”,是一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突出职业应用技能培养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三递进”,即专业基础技能、专业专项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层层递进培养;“三结合”,即课岗证的有机结合。

第一层,专业基础技能。让学生充分了解会计专业职业的基本要求,着重培养学生专业素养、语言表达、自我学习以及日常经济业务的处理能力,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岗位需要。专业基础能力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应用文写作》等。

第二层,专业专项技能。重点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成本核算能力以及会计信息化处理能力等会计岗位核心操作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中小企业胜任一个部门或某一方面的主管工作。会计手工处理能力的基础课程包括《企业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费核算与申报》等专业课程,通过分岗模拟实训,使学生熟悉每个财务岗位的职责,掌握岗位必备能力,主要内容为课程单元训练等。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的基础课程包括《初级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等课程,主要内容是会计系统程序设计、财务软件基本操作以及ERP等。

第三层,职业综合技能。培养学生的筹资、投资、财务分析等综合管理能力,为学生以后走上管理岗位,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打下基础。通过搭建“一专多能”的VBSE仿真综合实训平台以及大位记账服务公司,把学生放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根据职业院校重视实践能力的需求,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的打造两个方面,内外结合,夯实实习实训基地。

在现有的3个会计模拟实训室的基础上,依据新会计准则的变化,我院及时更新会计模拟实训软件,改造校内实训室,提升实训室的教学功能。截止2014年底,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新建立了以下会计实训室:新建ERP沙盘模拟实训室1个,新建多功能综合模拟实训室1个,新成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大位服务记账公司。

我院不仅重视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也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巩固已建立的三十多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与会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等中小企业积极合作,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零距离”对接,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完备的教学资源库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建立了以会计专业为核心,涵盖审计实务、投资与理财、税务、会计(国际会计方向)、保险等专业为支撑的校内教学资源库,实现了资源的快速上传、检索、归档并运用到教学中,并实现资源的多级分布式存储等。

(一)会计专业资料丰富

组织骨干教师每年选购专业理论图书、专业工具书、文献和外文原版专业书,每年征订核心期刊与专业特色期刊,精选优秀博、硕学位论文、会计论文集和专业相关报纸以及地区及行业法律法规等专业图书及电子数据资料,使会计专业拥有国内一流、齐全先进的专业资料,为本专业及专业群的师生科研教研、学习提供充分的条件,有利于师生及时了解本专业前沿知识,同时,为全国同类专业资料建设做出示范。

(二)建设6门网络课程及课程试题库

会计专业按照新会计准则内容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要求,重新修订和建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会计信息化》《税费核算与申报》等6门网络课程,并在师生互动、网上答疑、网上练习、网上测试等方面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系统的功能,以满足不同人员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辐射共享功能,提高会计专业的教学效率与效益,提升会计专业教学的科技品质。

六、以大赛为抓手,以双节(职业技能节和会计文化节)为支撑,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根据职业教育的对象特点,启发学生主动动手实践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关键所在。而技能大赛是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依托安徽省会计技能大赛以及校内组织的出纳岗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演讲比赛等途径,驱动学生主动学习专业技能,有效提升了学生专业学习的能力和质量,而学习质量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学生努力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建新.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8):91-93.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253-02

一、新时期会计环境的变化

信息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各个方面,它使我们所面临的会计环境至少会有以下变化:

1.随着会计职能的拓展,未来的会计人员不仅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更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未来的经济决策人员将会有很大部分是由既懂管理又懂会计知识的人员组成,会计人员参与经济决策所需的综合知识和素质,依附于会计专业的综合知识、创新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次、国际型会计人才的巨大缺口已经成为威胁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最大的不利因素。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是拥有一支1 200万人的会计大军,可这些会计人员的特点是数量多、平均水平不高。据财政部统计结果显示,在现存的会计人员中,受过中等以上专业训练的人不足一半,受过高等本科会计教育的人不足3%。一方面是应用型高端会计人才在中国内地的匮乏,另一方面则是低层次会计从业者的泛滥。

显然,目前的这种会计人员结构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根本不可能的,大力发展大学教育,提高培养质量是摆在中国高等会计教育面前的首要任务。

二、中国高校会计教育目标分层设计

1.高职教育处于中国高等会计教育体系的基础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立足当地民营中小企业培养第一线的制造类服务业高技能会计专门人才。其培养目标应是“一个面向、一个加强、两个突出”,即面向民营中小企业会计管理类岗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突出会计职业核心能力,突出会计实践能力。毕业生应具备会计核算、税务与纳税筹划、内部稽核、财务管理等四方面职业能力,当然其核心能力应是会计核算。

2.本科教育是中国高等会计教育中的核心层。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目标的定位应该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是以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现场问题为主的职业性工程师,课程设置与教学环节主要围绕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准备展开,不仅强调对科学和技术等基础理论的学习,更强调对于通向未来职业和行业的相关技能的训练。本科阶段,会计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样遵循专业学习与职业准备的导向。

3.研究生教育是中国高等会计教育中的发展层。研究生教育又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层次。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区分应用型教育和研究型教育两种类型。博士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三、突出中国地质大学会计专业特色的基本思路

(一)调整培养目标

作为综合院校中的财会专业,如何贯彻学校倡导的“特色+精品”的办学理念,如何形成自己的办学特点,培养出有特色的财会人才,从而在众多院校的财会专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中国地质大学1997年起招收会计本科生,2000年设立会计学硕士点并开始招生,2011年经批准招收MPAcc(会计专业硕士)

针对会计教育目标分层的需求,中国地质大学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提出了“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掌握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律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会计师事务所从事会计实务、财务管理以及初中级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目标。在中国经济体制和会计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更的今天,继续按行业设置会计专业显然不合时宜,它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及市场应变能力。从近几年会计专业教育发展趋势看,分行业设置的会计专业已逐步被不分行业设置的大会计专业所取代。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高校设置的大会计专业,只注重培养一般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人才,并没有把注册会计师人才的教育培养摆到应有的位置。近几年,为了加快注册会计师人才的培养,在部分高校设置了注册会计师专业。我们认为,在会计专业之外,另设注册会计师专业,只是一种过渡办法,不利于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和通才教育,而应该拓宽现有大会计专业的口径,把培养未来的注册会计师作为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使所有会计专业的学生都能接受注册会计师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训练。

中国地质大学会计学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能胜任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会计、审计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会计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中国地质大学会计专业硕士(MPAcc)教育旨在培养复合型、实践型、创新型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会计人才,掌握坚实的会计、审计基础理论,掌握会计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进行会计、审计及财务管理等学科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以下重点介绍我校会计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理念。

(二)完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案,培养复合应用型财务会计人才

1.课程设置方面。课程体系是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专业教育的水平和发展趋势,为了使我校会计专业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包括注册会计师人才),我们为会计专业设置了以下几方面的课程:(1)基础课程,这部分课程主要有以下几类:1)经济管理类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一般经济规律和经济知识;2)法学类课程,包括法律基础、经济法、税法、国际商法等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遵守财经法纪的自觉性;3)语文类课程,包括大学语文、外语、经济应用文写作等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4)工程技术类课程,包括机械工程基础、电子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工艺流程等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企业工艺生产过程和有关的应用技术;5)数学和方法论课程,包括哲学、逻辑学、高等数学等课程,目的在于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其中,外语和计算机课程的课时应占相当的比重,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外语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2)专业课程,这部分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财务软件、国际会计、资产评估以及会计法律规范和职业道德等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较系统全面的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3)相关课程,这部分课程主要包括:税收、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市场学、公共关系学、商务谈判学等课程,其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应变能力。

2.教学内容方面。(1)根据国家会计方针政策的颁布与实施,随时调整会计专业教材,以反映本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发展变化;对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学生,使用注册会计师考试指定用书,包括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经济法、税法等课程,同时为学生指定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参考书,如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的会计专业系列教材。(2)探索实施双语教学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会计专业知识和业务核算与交流方法。

主要课程为三门专业主干课: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同时与国内相关教材配合使用。

(三)构筑人才培养高地,强化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1.完善校内的手工模拟实验环境。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每门专业课程结束后,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已建成会计模拟实验室,方便各门专业主干课的需要,针对本门课程所讲述的主要内容为学生开设模拟实验。

2.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开展校外实习。通过校外实习,让学生有机会到实际工作中去演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帮助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我们在会计专业三年级夏季小学期安排了会计专业实习,校外实习可以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也可以由学校组织进行统一的校外实习。

3.聘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高级会计师到学校做报告和讲座。分别在会计专业二三年级夏季小学期开设了会计职业认识、会计职业素质培养的实践必修课程。通过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国有企业财务经理、事业单位财务处负责人、审计署有关领导等来校为学生作报告、座谈等形式,把他们工作实际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校内会计教师素质的提高。

今后的任务是如何使这项工作长期化、系统化。以财务软件课程为例,我们准备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由财务软件公司的资深项目经理和工程师定期来校讲座,并向我校提供其最新的软件产品,一方面学生受益,掌握了最新的产品技术,另一方面财务软件公司也为其产品作了潜在的和直接的宣传。

综上所述,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的学生,是难以适应和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会计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要求的。要改变这种状况,我校的会计专业教育就必须从培养目标、教育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只有深化我校会计专业教育改革,坚持“特色+精品”的办学理念,才能使我校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胜.会计教育目标分层与我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C]//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会计学

篇5

我校会计专业2011年设立,充分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取得快速发展,已累计毕业生437人,现全日制在校生679人,其中“3+2”“五年一贯制”194人,在校班级总数15个。

一、会计专业建设背景

我校地处国家首家影视产业实验区――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内,实验区现已吸引华谊兄弟等400多家影视企业入驻,这些企业需要大量的影视制作与影院娱乐企业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005年起《电影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的实施对电影企业的会计核算规范化提出了明确要求。我校影视会计专业建设可谓天时、地利。

二、近五年来会计专业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以集团化办学为依托,创新性开展“校企结合、产学结合、学做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与浙江横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紧密对接,共同开展“订单班”特色教学。在校内实训室安装企业会计软件,邀请影视企业会计专家和师傅来“订单班”授课,合作开发课程。

到目前为止,“订单班”培养学生人数累计达到93人,影视行业的会计专家和师傅累计授课达300课时以上,校企合作开发影视特色教材两部:影视会计实务、影视作品成本核算。

(二)以核心职业能力为标准,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以岗位工作实际需要为切入点。在进行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把职业基本知识与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作为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三)以工作过程为中心,创新性推进“课、岗、证”融合教学模式改革

(1)与企业(行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分解会计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对应提出明确的考证考级要求。

(2)强化职业态度养成,实施“双证制”教学,要求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一本其他会计类资格证书。2015届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率为100%,双证书考取率为92.95%。

(四)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基石,大力提升实践能力

校内已建成会计手工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同时,先后与横店集团下属10多家影视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累计已选派150多名学生赴上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训,有力地支撑了以影视会计为特色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五)以赛带教、以训促教,学生培养质量好,培养目标达成度高

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在多个竞赛类别的7个以上的项目中120多人次获奖。其中,省级一类竞赛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13人次、三等奖105人次。

本专业毕业生近3年(2012―2015)来初次就业率都在98.54%以上,三年平均就业率99.07%,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六)深化教育教学研究,社会影响力广

本专业教师近5年来完成各级各类教材5部,完成省教育改革项目1项,完成校级教改课题4项,公开发表教学改革论文4篇,完成浙江省教育d项目5项,申报成功两门校级优质课程。

完成企业横向课题8项,合计项目金额超过20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

三、“十三五”会计专业建设目标及举措

(一)总体目标

本专业依托集团化办学优势,突出影视会计特色,以“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学做结合、课证结合”为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适应影视制作与影院娱乐企业、中小微企业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具体目标及举措

1.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将在优势专业项目建设期内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对接浙江横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开展“订单班”联合培养影视会计人才的实践,彰显影视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紧密对接义乌拓兴电子商务秘书有限公司,开展中小微企业会计人才联合培养的合作项目。在影视院线会计、剧组记账和中小微企业工商注册及记账、中小微企业税务等服务领域通过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不断完善“订单班”教学,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人数累计达到150人以上,影视行业的会计专家累计授课达600课时以上。

2.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本专业将根据教学规模及发展趋势,确定专业师资数量,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建成一个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3.实训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方面

本专业在今后四年中新增会计手工实训室1间,会计电算化实训室1间。将采用多渠道、多元化建设模式,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设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未来4年,将建成2家以上示范型、6家紧密型、60家以上的一般型的校外实训基地。

4.课程教材建设方面

通过推动教师深入影视企业挂职锻炼,加强校企合作,与合作企业会计专家共同编写3本以上的特色教材,包括《影视企业税务筹划》《影视企业审计与内控》《影视制片管理》。力争建设4门校级优秀课程,完成2部省级重点教材和4部校级实训教材,出版6本会计专业核心教材。

5.社会服务建设方面

依托专业优势,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以文化经济学院管理咨询部为主要对外管理咨询服务平台,围绕记账、财务顾问、体系培训、内控咨询等领域,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开展管理咨询服务,提升本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十三五”期内横向课题经费到款达到年均15万以上。

6.国际合作办学方面

推进会计专业与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群建设

本专业借助本院商务英语专业在外语教学方面的优势,在“十三五”期内,在对“一路一带”沿线国家开展以“交换生”为主的国际合作办学上,通过做好专业群建设,使交换生数量达到30人以上。

参考文献:

篇6

近年来,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回访,我们了解到多数用人单位对我们的应届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不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岗位适应能力较差,需要的磨合期较长,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较差,难以满足工作部门的实际需要。面对来自大学生就业压力和教学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教育现状,我们必须重新定位高校的教育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及专业建设。因此树立品牌专业的意识,为社会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优秀会计专业人才是目前经济类院校的当务之急。

二、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会计工作不断改革以及经济业务与国际接轨,企业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规模式扩张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是很难保证的,高校毕业生的质量与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1.会计人才需求结构分析。通过走访企业,大多数企业表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的经营活动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企业之间的竞争范围不断扩大,他们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企业迫切需要会计人员既拥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只有这样的中高级会计人才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就目前每年的供需比来看,中级会计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高级会计人才尤其紧缺,而初级会计人才已相对饱和。

2.招聘企业注重对应聘者综合能力的考核。多数有经验的企业招聘者,无论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微企业,在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时候,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定性、耐性和可塑性,专业仅作为参考,至于经验,更不是重点考虑要素。因为,用人单位都清楚应届毕业生从学校跨入职场后,面临的将是一个不断适应、磨合、学习、提升的过程,所以,很多企业有着自己选拔人才的标准,但是不少企业会设置不同的场景,通过让应聘者说出解决方法来测试其应变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抗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在具体的实务工作中,会计人员的应变能力表现在处理问题时的独立性、条理性、灵活性。企业认为现在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欠缺的有:第一,实践经验,作为一名会计专业者,还要对审计及法律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第二,职业规化能力与自身的职位定位。第三,遇到问题无法主动、出色地加以解决,安于现状,缺少改善工作的建议和见解。事实说明,应届毕业生尽管在应聘会计、审计等岗位时有一些弱势,但只要自己踏踏实实从基本的核算工作干起,摆正心态,准确定位,就有发展的机会。

三、会计品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方针,要求高校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当前形势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果没有特色和优势,势必会影响高校未来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高校会计专业建设必须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当前高校会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教育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会计教育必须跟上经济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会计教育应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终身学习。但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培养目标表述不清晰,缺乏自身特色。主要表现在:①忽视市场需求,缺乏市场导向观念。会计培养目标应随着社会需求适时调整,不断优化、改革人才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构建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目前会计人才需求市场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层次和各层次的需求数量是有差异的,高校应该根据本校学生的生源质量制订不同的培养目标。各高校要结合自身优势,突出专业特色,建设特色品牌专业,培养高素质精品人才。②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目前高校强调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应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及创新精神。

2.高校会计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深化,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能力结构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的会计教育需要建立一种合理的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模式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①会计课堂教学模式的问题。目前,高校的会计教学通常是先进行理论教学,进而再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去认识会计实际操作过程。但是大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加之大多数高校的会计专业教师是毕业后直接从教,缺乏会计学实务操作经验,而且,每个教师对实际操作的理解程度存在差异,设置的实验方式有较大的差别,这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很难保证,导致学生觉得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比较困难,在面临实际工作时上手较慢。究其原因是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过程。教学手段特别是会计实验教学手段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会计教学改革的要求。主要问题表现在:第一,教学内容滞后。会计是时效性很强的专业,近年来我国会计改革步伐也在加快,2006年颁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新准则覆盖了企业各种类型的经济业务,增加了原准则中没有的或原准则虽然有但规定不详细、不明确的内容,如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投资性房地产、生物性资产、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与列报、保险合同的规定等。新准则在内容上有了很大变动,但很多院校的会计专业在教材选用上并没有与之配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他们选用的教材虽然是新准则颁布后出版的新教材,但很多只是形式上的变化,内容并没有实质性变更。第二,课程设置不配套。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却逐年下降,高校的扩招又造成师资紧缺,一些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受自身客观条件和经验的限制,根据自己的师资条件开设课程,并没有考虑市场需求,特别是在专业课的设置上,与新准则相配套的课程开设很少,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又过多重复等问题。第三,思想观念落后。新会计准则最大的亮点就是国际趋同,而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以原则为导向,新准则的,使会计人员由遵循制度变为了遵循准则,新准则很多地方体现了会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的重要性,准则本身简化、灵活了,但确认、判断复杂了。传统的会计教学强调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忽视市场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开设的选修课数较少,局限于会计专业范围内,学生知识面过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②教学团队建设的问题。随着高校扩招,会计专业学生规模偏大,专业教师数量偏少,教学任务繁重。本专业老师的教学工作量较大,这成为制约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本专业的一些重要方向缺少较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学科建设对专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还不够。教师数量和社会实践能力短期内还难以满足教学改革的需求,同时,教师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适应多变的会计教育教学环境和培养高技能会计人才的时代要求方面,仍存在不足。第二,盲目追求师资的高学历,重科学研究轻教学研究。当前在高等院校晋升职称、职务升迁均以高学历、科研成果作为第一要求标准,这些唯学历及科研论无疑大大挫伤了广大教学第一线讲课教师的积极性,多数教师已无心进行教学法研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③会计教材选用的问题。教材的质量高低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目前,各高校单独或联合其他学校组织教师编写了各种各样的会计课程教材,教材的版本很多,质量良莠不齐。任课教师在选用会计教材时随意性大,这样就出现了会计专业使用的教材不配套的现象。由于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涵盖的知识结构和侧重的方面各不相同,所以如果会计的相关课程不使用同一个出版社的系列教材,就容易出现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衔接不上或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再不做适当地调整,甚至会出现会计知识点遗漏的问题。另外,有些教材无配套习题,学生除了重复做教师讲过的例题之外,缺乏相应的习题练习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建设会计品牌专业的措施研究

会计专业品牌建设是高等院校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保证,为此高校要贯彻就业导向与职业导向,努力克服传统会计教育的不足,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设会计品牌专业要紧密结合学院的办学定位,制定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针对性的年度及中长期发展实施方案。会计品牌专业建设包括:确立会计教育目标、改进会计教学模式、教学团队建设、专业课程建设等内容。

1.准确定位会计品牌专业的教育目标。会计品牌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会计、审计、公司理财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高校会计本科教育应走职业化教育的道路,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并教育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2.更新教学理念,改进高校会计教学模式。会计本科教学奉行以学生为本,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从会计专业教育的既定目标出发,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就业需要,充分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特色。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方案,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效果。主要措施有:①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实验教学由封闭教学转向开放教学,加大学生自主创新及设计能力的培养。将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通过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并积极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创新设计活动,提高创新及设计能力。②鼓励教师教学改革科研立项,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收会计学领域新知识、新理论,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不断改革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加强适应职业培养方向的新教材建设。加强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和使用,大力发展和提升双语教学水平。③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确立自主性学习的观念,使他们尽快适应自主性学习环境。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教学方法,以案例教学为主,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求研究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精品课网络资源和校园网络教学平台(BB教学平台),既节省时间又便于引入会计核算程序实例,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会计专业本科教学应积极进行会计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探索校企结合的道路,推动教学研究,注重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练并重,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带领学生到校外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毕业实习。通过校外实习,加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④改革和完善专业课考核考试的方法和内容。改革现有专业课程的考试考核方法,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课程适当增加与工作实践联系性强的内容。同时针对实际工作中可能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引导学生系统深入分析并解决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下处理设定的各种问题,并评价其处理方法的效果。另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时下热点财经问题,并通过由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阐明自己观点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及时了解和研究社会理论界和实务界出现的新问题、新动态。

篇7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艺术设计在国内市场经济繁荣的背景下重新找到用武之地。据不完全统计,至2007年,在全国1247所院校成立了设计类专业,在校生110万人。①然而,对于许多院校而言,教师资源的合理运用极为不科学,缺少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这也正是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一个尴尬之处。基于这样的情况,结合云南地区自身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地区特色的教学改革,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期从根本上改变如上的尴尬现状。

一、地方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意义和定位

(一)地方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建立的意义

与众多的设计专业学科一样,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门专业,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它的定位、方向、特点、优势、瓶颈、盲区、作为和理由,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界定、不断调整、不断梳理、不断寻求、不断思索的问题。”②正是基于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制定一个相对实用的教学模块,同时使其具备一定的“生长”性,这将为学校向市场提供合格的设计人才提供必要的保证,同时也是本文的初衷所在。

(二)地方艺术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定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人及中国的经济在当今国际中的地位也有了显著提升,在这样一个转型阶段,用一种学术性的批判态度来看事物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当我们具备这样一种心态的时候,改变、调整和完善已有的教学模式,就变成了一种自信的外在表象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云南本地的环境艺术专业该如何发展呢?

云南地处祖国边陲,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与民族资源,各个地区充沛的人文与地理资源正是立足本土进行发展的良好基础。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如何使得环境设计的形态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协调,同时又不失去本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

二、地方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学”与“教”的探索

(一)地方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中课程的设置探索

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具体情况,需建立一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新模型,该模块共分为六大部分,每个部分为一大模块,其下配以相关的子模块予以完善其专业知识结构,同时根据每年学生的接收情况,细化每个课程的作业量以及不同课程作业之间的关联性。六大模块分别如下:

1.造型基础模块。其下设置子模块为:造型基础(1)与造型基础(2)。主要以“二维造型”与“三维造型”为主,在进行课程大纲设置中,凸显地区民族文化的造型特色,总结并提炼出地区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介绍与练习。

2.专业通识模块。其下分别设置子模块为:艺术设计理论基础(1)与艺术设计理论基础(2)。主要结合地区文化特点进行讲授,进行多方位的艺术观点介绍的同时,主题讲座结合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完成课程的学习。

3.设计初步模块。其下分别设置子模块为:创作初步与学习方法指导。通过抄绘设计范例作品、教师进行点评、了解或认识三个专业的概况知识,尝试设计入门性质的作业练习。

4.设计基础模块。其下分别设置子模块为:设计基础(1)(2)(3)。主要是强调在“基本技能”之下的“环境与构成基础”和“环境与装饰造型基础”两个知识点,强调环境艺术专业特色范围内的构成、装饰,以及民族民间造型技法基础知识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方法拉开距离。

5.专业设计模块。其下分别设置子模块为:专业设计(1)(2)。此部分模块是整个模块教学的核心部分,结合对于地区民族文化价值的研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如民族民居的研究与改造、民族文化的二次提升等课题进行研究与设计,在了解地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环境设计的保护与创新。

6.毕业设计模块。主要由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两部分组成。毕业论文结合毕业设计进行研究,毕业设计要求对具体一个民族地区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并与当地政府形成合作关系,进行环境问题的梳理与解答,解决当地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

(二)模块化教学效果分析

作为艺术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通过3年的模块化教学实践,在教学安排中突出艺术类院校特色,将一些在理工类院校中出现不了的课程安排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如陶艺课、美学修养、艺术品鉴赏、西方歌剧鉴赏等以选修或必修的形式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突出学校专业化教学特色。

在模块化教学中,随着专业学习逐渐深入,每个学期“大作业”与各科的“小作业”的关系逐步加强,设计深度也随之逐步深入,同时,结合云南地区的民族特色,各个专业教师在课程设置中都将地区化和民族化作为重要的课程设置考虑因素,在“大作业”设置中充分加入这些因素,从而逐渐形成各个学期科目围绕核心科目展开的局面。

模块化教学还体现出一个很大特色,就是各个相关专业之间的联系明显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连贯性有了较为深切的理解,同时各个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复的内容虽难以消除但概率明显降低。

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建立,使得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加有机相连,同时使得教师、教学资源的配置更趋合理,减少人力和物力上的浪费,节省教育资源,对于专业特色建立是一个很大的补充。

(注: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模块化教学模式在艺术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注释:

①②宋建明.匠心行修三十年.//宋建明,王雪青.匠心文脉[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221.

参考文献:

篇8

对于高职院校的非会计专业来讲,会计学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懂会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他们将来的工作定位绝大部分不是专门从事会计或与会计相关的工作(如审计等),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不需要生产会计信息,但需要具备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以控制和决策能力,就是要知道会计凭证、会计帐簿尤其是会计报表上所反映出的会计信息,能够读懂报表、分析报表、运用报表。因此非会计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应该涵盖于两个方面:①懂得本专业的经济业务活动如何在会计核算(或会计资料)中体现;②能通过财务报表知晓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对企业经济活动状况具有一定的分析和预测能力。使学生树立会计思想和思维方式,了解会计信息是如何生成的,能够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抉择,并立足于通过“懂会计”达到为其专业服务的目的。

2加强教材体系建设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必要载体,也是学生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主要资料。教材选用的差异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差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目前,纵观各个高职院校,非会计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选择“基础会计”类教材,一种是选择“会计学”类教材,大多摆脱不了编写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材的思想束缚。主要表现为:①编写指导思想未变,仅在原有会计教材基础上小打小闹,并未根据其学生本专业要求进行;基本上是会计专业的教材的减缩本,其中会计业务的处理所占篇幅较大,过分注重会计信息处理过程的介绍,而涉及会计信息分析及应用的内容很少。在教材的难度深度上,以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标准来要求非会计专业,偏难,不太适宜非会计专业的教学需要。②编写体系未变,还是按照传统的“管理活动论”的会计专业教材编写,少有是按“信息系统论”编写的,均不适应教学目标定位的要求;教材的选用没有体现专业特色,不能体现出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对开设这门课程在教学目的上的不同要求。目前的教材更注重介绍“如何做会计”,在结构、内容等方面也不能体现出非会计专业的特点,不利于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环境的变化较快,我国会计准则逐步向国际惯例接轨,会计相关法规、制度、知识也随之加速更新,新的财经法规、会计准则不断推出,知识更新的周期相对缩短,这些都应在使用的教材中及时反映,而会计教材的编写远远落后于其更新速度。选择教材时,应本着课程体系科学、教学内容充实、反映最新学科内容、适应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原则,选用与非会计各专业密切相关的,跟踪学科发展动态的完整的新的教材和权威的教材。

3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目的决定了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雷同于会计专业。传统的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学教育没有结合各专业的不同特色,没有根据各专业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会计教师对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等缺乏必要的了解,致使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教学内容与会计专业基本相同,无法体现出非会计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不同要求,缺乏特色和创新,针对性不强,内容的完整性也有一定的不足。因此,对非会计专业而言,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内容不应该照搬会计专业的内容,讲一个简化版本的教学内容,不应该过于侧重会计核算,课程教学内容狭窄,但也不能面面俱到,处处蜻蜓点水,致使教学内容相对肤浅。对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立足于他们是未来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突出如何分析利用会计信息的教学重点。

具体来说就是强调财务会计为决策提供信息的功能,以及会计控制的功能;应让学生以会计规范为基础,以会计报表为目的理解会计原则和实质,增强学生利用会计信息来分析本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内容上也应与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学主要讲授簿记方法不同,重点应是讲授会计学概论,包括会计法规、会计基本原则、会计假设、会计循环、会计报表等内容,还可以结合各专业的特色,从优化资源分配的角度来讲授财务会计,使学生理解会计策略可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可以专设相关章节,以满足其需要。同时应强调综合性和完整性,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对会计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4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方法的改进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教学方式单一,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了进一步提高非会计专业学生管理和决策的实际能力,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应针对非会计专业各专业的特点,结合师资等情况采用适合各专业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的“会计头脑”,可实行以案例教学为主、课程相互融合、师生“互动的”、注重管理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会计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思路和能力的培养比单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这就必须在会计教学中增加启发性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会计案例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选用或自行设计能配合理论教学的相关案例,通过剖析会计案例,通过案例的呈现和教师对真实、生动、典型案例的分析、评价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会计实践活动中,可加快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会计教学的实用性。

篇9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58-03

会计类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就业面广,因而受到众多高校的青睐,从而成为目前高校所开设的数量较多的专业之一。截至2012年,广西共有42所高职高专院校,其中开设会计类专业的学校就达到36所,可见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压力之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由此可见,会计特色专业建设对于行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行业高职院校会计特色专业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特色专业建设是行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强化教学质量意识的必然要求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遍化的今天,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就必须强化教学质量。专业建设涉及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内容,这些因素都直接关系到专业教学质量。只有把专业做强、做精,形成特色,教学质量才能有保证,教学内涵建设才会有新的突破。

(二)会计特色专业建设是行业高职院校坚持科学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从高校内部系统而言,特色专业建设是提升学校整体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教学质量,来自于特色。特色专业建设通过多样、严密而合理的课程体系设计,使学生在知识水平、专业技能、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等各方面得到促进和开发,获得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的知识和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经过长期的积累尤其是一届又一届毕业生的社会贡献,最终打造特色专业的品牌和特色。

(三)会计特色专业建设是会计专业学生及时适应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会计专业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向学生讲授学科知识,而基本忽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在工作中难以及时适应新环境、新情况和新问题。通过会计特色专业建设,高校将更加重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对应和互动关系,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地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从而使学生的自身价值达到最大化。

二、行业高职院校会计特色专业建设应考虑的影响因素

会计特色专业的特色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校的办学历史和文化积淀,以保持专业建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还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行业背景,以突出办学特色、专业特色。

(一) 特色专业的办学历史与文化积淀

一个专业的特色应该是在其长期的办学历史中积淀下的,并初步形成一定的特色优势,这种特色必须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及自身具有的资源优势。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是根据广西经济建设和林业发展需求,依托广西林业行业而设立的最早的专业之一(该专业是我院目前办学历史第二长的专业)。该专业前身是1980年开设的“林业财会专业”,2000年经广西教育厅批准开始招收高等职业教育大专班,专业名称为“林业财务核算与管理专业”;2005年根据《全国高职高专专业目录》规范要求,更名为“会计专业”。到目前为止,为广西区直国有林场等林业行业企业培养财务科长、财务处长、总会计师、总经济师、副总经理、总经理、注册会计师等高级会计人才300多人,累计为社会和广西林业行业输送大中专毕业生4980人,占我院毕业生总数的20.85%。

(二)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背景

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时调整特色专业建设的走向,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同时,特色专业建设必须依托行业,为行业服务。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国家对广西的生态建设高度重视,2008年生态建设专项资金下拨就达10亿元,广西林业资源丰富,有151个国有林场。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公布的数据,2011年广西林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区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16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5%,与此同时,广西林业的投融资项目也得到迅速发展,全区全年林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4亿元,同比增长40.9%。截至2011年底,广西有木材生产、加工企业10000多家,上规模(500万元以上的销售收入)企业有1100多家,其中不乏一些外资林业巨头,像丰林国际、嘉汉林业、日本王子、金光集团、斯道拉恩索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各类林场、各类林业企业每年需要增加熟悉林业行业特点的会计从业人员两三千名。而整个广西只有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专业开设林业会计方面的课程,专门培养林业类会计人才,并且近年来的毕业生一直维持在200~300人,人才缺口非常大。

三、行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的内容

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因此,会计特色专业的建设也必须围绕以下内容开展。

(一)创新专业建设理念。

会计专业是一门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学科,在当今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传统的办学理念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应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现实,根据高校所处地区、行业的实际情况,更新专业建设理念。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秉承“树木树人,知行合一”的校训,树立“理实并重,素能兼修,持续发展”的育人理念,遵循“服务需求、明确定位、尊重规律、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构建制度、做好规划、分步实施”的专业建设方针,坚持“校企合作共建,学习工作相融”的专业建设理念,按照“校企合作为前提,工学结合为引领,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实训条件建设为基础,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的专业建设思路。会计专业建设体系构架如图1:

图1 会计专业建设体系构架图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学校办学的根本性的问题,它不仅决定着学校办学方向,而且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体系的制定以及教学的实施和安排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人才培养的质量才有保障,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目标是面向广西中小企业和林场、林业企业等单位,培养素质高、能力强、懂核算、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初、中级会计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会计专业全力打造“四依托,四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依托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平台,将证书课程与学历课程合一;二是依托会计职称考试平台,将职称课程与学历课程合一;三是依托“模拟实训、仿真工作、岗位见习”三位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平台,将工作与学习合一;四是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将顶岗实习与就业合一。

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实施“三主线”人才培养。第一条主线,是以入学教育和职业指导为平台,实施会计职业认知和会计职业生涯规划、会计职业发展与就业技巧教育,在第一和第二学年完成;第二条主线,是以“模拟实训、仿真工作、岗位见习”为平台,实施通用职业能力素质和专业职业能力素质教育,在第一、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完成;第三条主线是以校外实习就业基地为平台,实施顶岗实习和就业教育,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完成。

改革人才培养方法,以“模拟实训、仿真工作、岗位见习”三位一体的校内实训为基础,精心打造“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的育人环境。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素质养成有机结合,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边讲边练,边学边做,讲练结合,学做合一”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日积月累地形成能力,潜移默化地养成素质。

(四)建设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特色专业是否体现所谓的“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专业课程是否具有特色。因为专业课程建设是体现专业建设特色的载体,它直接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学院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会计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开设林业会计、小企业会计制度、林业经济管理、林业会计电算化等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课程主要从课程内容的开发、课程标准的建立、课程考评体系的建立、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课程精品网站的建设等方面入手,实现学习内容与企业岗位工作内容的无缝衔接,切实提高学生的适岗能力。以会计专业中林业会计和林业会计电算化两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充分带动课程体系中的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的建设。

(五)开发特色教材

学院在教学上一直比较重视教材的选用,在选用教材时侧重于比较符合我国林业财务与会计实际情况的教材。同时充分发挥学校与行业企业的优势,深入与高峰林业集团有限公司、三门江国有林场、东门国有林场、大桂山国有林场等林业企业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教材,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工作实际,使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目前已开发和编写具有行业特色的《林业会计》《林业会计模拟实习资料》《林业会计电算化实训资料》等校本教材11部。

(六)建设特色“双师型”队伍

特色专业的建设,必须要有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鼓励教师继续深入工业制造企业和广西国有林场等林业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在校企之间有序流动,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会计专业教学团队教师100%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另一方面,大量聘请林业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打造一支稳定的结构优化、素质精良、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保障实践教学和技能大赛的顺利完成。

四、会计特色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效

经过长期的建设,学院会计专业2004年被学院确定为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11年被学院确认为重点专业,2012年被自治区教育厅确认为“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特色专业。近五年以来,会计专业教师承担科研课题5项;发表科研论文15篇;会计专业教师承担“广西区直林场和广西林业集团绩效考核体系及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指导工作和承担了区林业厅《规范与完善国有林场会计核算》等课题研究。

学院会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自创办以来一直都承担着广西林业行业在职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工作。近3年来,为广西林业行业开展国有林场会计核算规范、林业会计电算化、基本建设单位会计等课程的技术培训1200多人次。

近五年来,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取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其他大赛团体一等奖3项、个人一等奖4项、广西大中专珠算技术等比赛二等奖12项、三等奖8项的好成绩。特别是2012年自治区教育厅主办的“广西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会计技能赛项”开赛以来,我院会计专业参赛选手连续两年荣获该赛项的团体一等奖。

会计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应立足于自身特色,坚持科学的特色专业建设原则,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提升专业办学实力,促进专业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2]李元元.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8(17)

[3]蒋昕,单昭祥.独立学院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财会通讯・综合(下),2010(7)

[4]张月玲,王晓莉.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会计之友(中),2010(12)

[5]田翠香,刘永祥.提升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理念的探讨[J].会计之友(下),2011(9)

[6]于国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探讨[J].财会教育,2012(4)

篇10

Key words accounting maj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felong learning; innovation research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在高等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究竟应该向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在定位上一直就存在着不明确或者难以实现的问题。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普遍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但是忽视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重视学生的及时就业,但是忽视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引起各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

1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目前,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讨论很多,没有统一的定论,都是从自己认为的侧重点来下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全面有失偏颇,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混淆,等等。

要给人才培养模式一个准确的定义,必须界定清楚人才培养模式与办学模式、教学模式等之间的关系。首先办学模式是站在整个学校的角度,明确的是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办学主体、层次、方向等问题;其次,教学模式主要明确的是怎么开展教学工作的问题。而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在办学模式的指导下,明确某个专业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和怎么培养人才”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科学教学模式的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管理模式、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课程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以科学的课程设计为前提;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表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有效的教学工作来进行;管理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有效的管理工作。

同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其内涵来说,比较科学的观点是把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质量规格、系统设计和培养方式等进行有机组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才是科学的。

2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原则

(1)要有利于学校特色的丰富与彰显。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是没有前途的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慢慢形成的自己的独特之处,是其生存与发展之本。所以,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必须要不断丰富学校特色,同时,也要有助于学校特色的彰显。

(2)要能充分体现与其他专业的差异。每一所学校都存在很多不同的专业,每个专业又要适应不同的职业需求,因此,每个专业都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他专业是不相同的,所以,应该有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3)要能充分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产业第一线,培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很强的动手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应该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总体目标。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立足于市场职业需要,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以便学生今后在脱离教师和学校这根拐杖时,也能够不断地学习、不断进步,从而促使其职业技能得到不断发展与提升。

(4)要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保证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会计专业的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构建时,必须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动手能力的锻炼;在思考怎么开展教学工作时,应考虑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学,怎样才更有利于锻炼其动手能力,怎样才能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思考最终的教学效果时,我们应该有相应的管理做保障,一方面促进教师认真地“教”,另一方面促进学生认真地“学”,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做到有效的“教学”。在进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时,应将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最终达成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

3.1 研究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明确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要进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必须首先研究现代职业教育理论,重点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理论进行研究,这样才能确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理有据。同时,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要和学校的现实状况,明确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会计、财务、审计等工作第一线,培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很强的动手能力和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从该培养目标来看,高职院校所有工作就必须紧紧围绕如何使学生更能适应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整个社会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来组织,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之路。

3.2 凸显高职和学校特色,改革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在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教育规律上都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其突出的特色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着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中等职业教育也不相同,其突出的特色就是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着重于学生今后职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就必须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就业,教学模式改革上,就必须要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3.3 突破专业和社会局限,改革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的特色决定了实践教学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工作。但是,会计专业的社会现实是一个单位不可能像工科专业那样需要很多;同时,会计工作是一项涉及单位商业秘密的工作,一般都不愿意接受学生去实习,这样的现实决定了要想大规模地派出学生实习,是一个难题,很多院校实践教学工作基本上是基于学校的综合模拟实训,这样势必导致学生与社会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实践锻炼和今后就业。

会计实践教学是一个难题,所以,我们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进行改革,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我们应充分利用学校的阶段实训和综合模拟实训,在这些实训工作中,尽量采用高度仿真的原始单据,让学生接近实际;尽量采用轮岗制,让学生在接近实际岗位的真实状况;其次,多方位实现学生的顶岗实训,一方面运用学生自己和家长的资源联系实训单位,然后是运用学校和教师的资源,为学生联系实训单位,让学生真正地顶岗实训;第三,充分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比如与大型企业、大型中介机构等联合办学,同时,由他们接收学生实习和工作。采取这样的多方联动机制,实践教学工作才能有效开展,否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都是纸上谈兵。

3.4 构建内培外引机制,改革会计专业实践教师队伍

高职教育特色,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尤其是要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一支既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动手能力的教师队伍。会计专业不缺少理论教学的教师,但是缺少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实践指导教师。会计专业实践教师队伍的构建,一方面可以通过内部培养,把教师送到企业或者中介机构,锻炼教师的动手能力,提升其实践教学的指导能力,让其成为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师;其次,聘请企业或中介机构中,具有一定理论知识,但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从业人员,通过一定的教学工作培训,合格后来学校任教,从而构建一支内外专兼职结合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只有这样的教师队伍,才能真正满足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

3.5 改变传统观念,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会计专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经济在不断地发展,会计思维、理念和会计制度、相关经济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就决定了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们必须着重学生终身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首先,我们在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将终身学习习惯和能力培养的问题思考进去,在学校期间,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随时随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学生毕业了,离开了学校和教师这根拐杖,也许会对学习开始懈怠,慢慢变成一种惰性,逐渐将会丧失学习的兴趣;所以,学生毕业,我们的任务还没完成,还应该经常与学生进行联系与沟通,在学习上和工作上对他们进行辅助,送他们一程。只有通过校内的培养和校外的送一程,学生才会一直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运用学校获得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不断进步,最终获得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11

中图分类号: G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6-119-2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实用性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地方,在高等教育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会计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众多专业中实用性更强,就业前景较高的一门专业,基本存在于高职教育的每一所高职院校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应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目标,并应与于本科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有所区别,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如何加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工作,展现会计专业的高职特色和实用性,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1 会计专业发展现状

随着会计行业就业率的不断提高,国家各大院校基本都设立了会计专业教学工作;此外对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为进一步提高自己就业率,也会选择考取会计资格证书,以获得更多的机会。虽然国家每年都有大批量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进入社会,但由于高校对于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更多的集中理论基础方面,而较少关注社会的发展需要,甚至说,高校的会计教学工作已经远远落后于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步伐。对于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比较强,但实用性较差,一般只能从事一些比较简单的会计工作。

国家过度重视会计资格证书,以至于各个专业的学生都会尝试去考取会计资格证书。相对其他证书来说,会计资格证书的获取比较容易,对于获得会计资格证书的学生,他们虽然具有了从事会计行业的资格,但他们不仅缺乏理论基础,而且不具有实际经验,发展受到限制。因此虽然国家会计人数众多,但真正能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较少。

2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存在的不足

2.1 课程改革不够彻底

高职院校会计教学工作应以培养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目前的会计专业高职教育中,随着已经开始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力度还不够大,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没有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还没有摆脱学科教学的理念,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还没有融合完全。

2.2 师资力量明显不足

虽然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师资力量的建设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以及可能改革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教师数量较少;能够真正满足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较少,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以本科生为主,硕士生为辅的模式,高学历专业人才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工程师较少,导致师资力量薄弱。在高职教学工作中真正具备理论和实践双佳的教师基本没有,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很难保证会计专业课程的全面实施。

2.3 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还不完善

会计专业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重视学生实训,注重实践能力的、适应市场需求能力的培养。实训基地的不完善主要体现以下赘龇矫妫

一是能够适应高职教育的一体化设备、教学场地不完善,在综合模拟实训条件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二是校外实训基地较少,实训企业比较单一,没有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三是没有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高职教学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为会计高职教学工作创造更好的校外实训条件。

2.4 专业课程没有特色体现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会计专业的课程设计还是采用原有的教学模式,没有展现出专业的特色性。会计课程的教学高职基本还是按照本科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只有一些形式上的改变,实质上相似的,没有高职特色。

3 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的建议

3.1 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彻底的改革

高职院校之所以与本科院校有所不同,是因为两者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和培养目的是不同的,高职教学更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应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确保培养出的毕业生具备直接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工作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利用对教学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设计,可以采取分段设计的方式,对学生三年的教学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遵循社会发展需求,以确保让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为教学目标;在教学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可以安排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开始相关的课程,例如,会计基础学、会计电算化等一些基础性的课程。大概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学生第一阶段的培养计划,可以进行第二阶段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取得助理会计师的资格。这一阶段的学习就比较倾向于专业的教学内容,在有了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可以开设以下课程:经济法基础学、财务管理学、初级会计实务以及财务报表分析等相关课程。在学生完成了上述两个阶段的培养计划后,基本具备了从事会计行业相关的资格,第三阶段的培训就是以实训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能具备直接从事会计相关工作为目标,主要开设纳税申报、税收实务以及出纳实务等实用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模拟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实现对学生这一目标的培养,确保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具有直接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

3.2 优化校内实训资源,完善校外实训建设

会计专业高职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就在于如何完善实训教学设施,加强学生的实训教学。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校内实训教学;二是校外实训教学。

优化校内实训教学可以在高职院校建设一整套智能实验室,集财务、业务和税务为一体,通过案例系统、考试系统和管理系统等教学辅助功能,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让课堂教学工作与社会发展紧密连接,避免教育工作与社会的脱节。将会计专业教学与财务系统相结合,培养学生财务一体化处理能力。通过智能实验室,可以对企业会计实际工作流程进行模拟,让教学工作更贴近实际,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校外实训教学,其目的就是进一步加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便更适应社会需求。作为高职院校,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校外实训教学的力度,有效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去。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针对企业的选择也要慎重,应多选择优秀的企业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合作。

3.3 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

经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其他行业也是日新月异,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作为会计行业也是如此,随着各种财务软件的不断更新,为保证会计人员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也必须跟随市场需要即使调整。近年来,随着我国外贸企业越来越多,外贸会计人才成为市场需求的对象,传统的会计培训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作为培养实用性会计人才的高职院校,应及时调整培养课程内容,加强学生外汇业务核算、出口商品税率核算等,使培养出的会计人才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同时,高职院校的培养工作也应围绕国家紧缺人才培养为目标。

4 结论与展望

高职院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学校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为国家培养实用性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建设工作也应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目的。目前,我们国家对于会计专业的高职教育工作还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如何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假设工作是确保实现高职教育目的的关键。针对现有不足,本位提出了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彻底的改革、优化校内实训资源,完善校外实训建设以及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的措施。笔者相信,随着国家的重视和高职教育的不断完善,会计专业高职教育也会越来越适用社会需求。

参 考 文 献

[1] 苗翠萍.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外资,2013(10).

篇12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不少教师仍照搬高职会计专业本课程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掌握会计基本核算技能为出发点,不分析非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时惯性地将账务处理作为教学重点传授给非专业学生,导致学生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做账和做分录的学习,最终却因难度大、兴趣衰减而收效甚微,甚至放弃学习。非会计专业学生,在初次接触《基础会计》课程时,由于专业差异和对会计的不了解,急需专业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给与其正确的引导。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定位是否精准,直接影响着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基础薄弱、重视不够

同是基础会计课程,同样的教师,同样零起点的学生,往往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效果较会计专业学生有较大差异,其中原因,值得深思。非会计专业学生对财务知识、会计信息知之甚少,甚至主观认为会计与其所学专业并无联系,以后也不会从事会计相关工作,学而无用,从思想上就不重视本课程的学习,自然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如若对这种现状听之任之,教师在教学中的安排设计,互动效果都会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导致教学失败。

(三)课时紧张,缺乏后续课程支持

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大多只开设一个学期,周课时2节或4节,学期总课时32或48课时,相比较一般专业课的64课时,有限的时间里要使非专业学生对基础会计专业术语深入理解,的确让部分学生感觉吃力。而且很多专业后续基本不再开设其他相关的会计类课程,致使学生学习带着走马观花的想法,缺乏学习动力和后劲。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上述提及的专业,大多是32课时,只有市场营销等个别专业是48课时。后续安排相关课程的只有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了酒店财务管理和休闲管理专业开设了会计报表分析。课时紧张、课程孤立的局面,让会计思维指导学生自身专业学习的作用发挥有限,也使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设计陷入困境。

(四)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没有结合到各专业特色,教师对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等缺乏必要的了解,选用的会计入门教材和会计专业的入门教材基本一致,所以安排的教学内容也大体一样。专业覆盖面大、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给进入高校后首次遇到会计专业知识的非专业学生不小的压力。教师对账户设置、复式记账、分录处理、凭证账簿等内容讲解过细,反倒因课时有限,到了最后的报表环节匆匆带过,有关财务信息分析内容根本不提。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安排,使得许多非会计专业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认为会计就是编会计分录,忽略了阅读财务信息、分析财务数据等内容,无法实现培养学生利用会计信息来分析本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单一

会计本身理论性较强,同时受到教师业务水平高低的制约,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非会计专业本课程的教学中还屡见不鲜。加之在有限的多媒体教室资源分配中,属于公共专业课的基础会计可利用的先进教学手段受限,不能有效充分地运用好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极易出现以黑板和粉笔为载体、以书本为中心的"满堂灌"局面。单一的教学方法、落后的教学手段都无利于调动学生对会计问题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

进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一)优化教师队伍,准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者,教师对保证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从观念上改变认为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不是其专业主干课,随便上上就行的想法。端正教学态度,树立爱岗敬业的师德风尚,从自身重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同时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研究所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特色,将教学经验和企业研修实践经验,创新地融汇于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中,研究教学、教法。学院可以从开展优秀课竞赛和师资培训投入方面,给予教师适当的奖励和支持,以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高职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非会计专业的能力教育目标应包括:1.理解本专业的经济业务事项如何在会计核算中表现。2.能通过阅读会计报表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财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状况有一定的评价分析能力。这也就指明了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深刻把握这一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并正确引导非会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不需要生产会计信息,而是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需要具备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达到学以致用。

(二)提升学习兴趣,实现快乐学习

非专业学生对基础会计与自身所学专业的关系认识不清,对课程认同度低,加之入门原理比较枯燥,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抓住最佳时机,在学生对课程建立初印象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关键。把握好第一次课,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身边优秀毕业生、创业者实例,谈谈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不同工作岗位往届非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成功案例,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本课程的信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1]接下来,教师还可以拿往届会计专业学生实训的凭证、账簿等实物,给非专业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并采用联想启发的方式将会计专业术语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如讲到企业固定资产,就可以联系家庭的房屋、家具、家电;讲到无形资产,就可以联系家庭成员的学历、绝活儿;讲到原材料,就可以联系维持家庭生活的柴米油盐学生对专业术语产生了亲近感,自然就更容易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使学生主动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进入快乐学习的状态。

(三)合理安排课时,因材施教,建立后续课程有效支持

非会计专业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需求逐渐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中一部分学生学习情绪高涨,理解力好,甚至想通过努力考取会计岗位准入的敲门砖——会计从业资格证,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但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越深入学习越觉得困难。最终出现一些人“吃不饱”,而另一些人又“吃不了”的局面。最好的办法是因材施教,进行同专业分层次教学,对于想学会计、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量增加课时,多讲授会计专业知识,同时利用课余时间提供给他们选修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会计电算化课程等更多学习会计知识的机会,建立后续课程有效的支持,给他们创造取得第二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条件。对理解力有限、学习吃力的学生,教师则可调整教学内容,适当减少理论学习,增加动手技能的训练,满足岗位认知要求。总之,教师应从“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理念出发,合理安排,使学生各取所需。

(四)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非会计专业应区别于会计专业,结合自己专业的特点,形成教学特色。会计教师在了解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等非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的基础上,针对专业需求,合理地整合添加设计与其专业相关的行业处理特色的会计教学内容。教学侧重点也不应该再放在如何进行会计核算的内容上,而是要让学生熟悉基础地位的会计规范,着重分析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理解会计工作的本质,增强学生借助会计信息来分析本专业相关问题的能力。[2]尝试打破传统章节结构,设计模块化的教学内容。模块一:解析会计学基础原理。介绍会计基本前提的工作规则后,直接进入六大会计要素,解释各要素间的勾稽关系,引出两大会计等式,提前引入以六大要素为基础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模块二:简要掌握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全世界通用的记账方法,要理解会计实务,必须明白借贷记账法。本着“够用”原则,将初学者认为非常难学的借贷符号结合不同会计科目的变化部分进行简化教学,围绕筹资、采购、生产、销售、利润的形成和分配等环节做基本的业务介绍。模块三:凭证、账簿技能模块。让学生着重理解凭证、账簿的处理流程,以及其与报表编制之间的关系。运用实务票据加操作业务案例的形式,让学生生动形象地认识会计岗位实操技巧。模块四:把握财务报表分析。首先是财务报表编制,注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主表结构的把握;其次是财务报表分析,通过报表案例展示,介绍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如何利用会计信息的思考。

篇1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3-0148-01

一、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职业化的必要性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数量上、质量上需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一批批国家级及省级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正在为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但由于受认识程度、学习深度、视野宽度以及会计专业特殊性等多方因素的限制,仍然没有突破本科学历教育的模式,会计专业教育与未来专业岗位的零距离仍然处于努力的目标状态[1]。

究其原因,在于以往的改革在总体上缺乏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主线,即:职业化。职业教育的特色功能没有发挥出来,必然导致目前职业院校毕业生仍然面临就业难的困惑。因此,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建设必须谋求“职业化”策略。

二、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职业化策略

(一)强化职业意识教育

以职业价值观为核心,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切入点,以职业技能培养为载体,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情感、职业态度的培养。改革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相结合的职业意识教育途径与方法,认真分析会计专业职业意识教育的个性需求,围绕职业化的三个阶段,构建循序渐进的、系统的职业意识教育体系和职业意识教育公共平台[2]。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职业意识教育团队,通过加强职业意识教育,帮助会计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学生职业化程度。

(二)准确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特色是具有明确的岗位针对性。作为技术应用性较强、就业面较宽的会计专业要有生命力,就必须用职业化的标准,准确定位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会计专业的就业岗位可以是企事业单位及各类经济组织的会计核算人员,会计信息加工处理人员,也可以是商业企业的收银员,银行窗口工作人员。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岗位具有不同的职业用人标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必须广泛吸纳主要行业的就业岗位专业人士及人力资源部门的专家,根据不同的专业就业岗位的用人标准,科学、准确地定位独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现职业化特色、行业特色以及地域经济的特色,从而为开展全过程的职业化教育,全面创新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指明方向[3]。

(三)制订适合职业需求的会计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贯彻、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高职教育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方向,要求我们必须以会计专业岗位的职业需求为模板,去设计、制订并不断修改、完善会计专业教学计划。立足于把学生作为一个即将上岗的员工,根据企业会计专业岗位用人的标准和未来的发展需要,以及会计专业岗位职业技能标准,来设计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内容应包括职业化精神的培育、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计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职业化会计人形象的树立、职业化会计人心态的培养、会计职业能力的训练、会计职业化习惯的养成、会计职业标准与规范的执行、会计团队职业化建设等模块。

(四)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化课程体系

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由会计专业教师、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建设小组,共同进行课程的开发、建设和改革。组织开展全面、深入的社会需求调研,明晰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确定毕业生就业岗位和职业生涯发展。根据会计专业相关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工作任务,分析选取教学内容并按工作过程序化课程结构。根据企业对职业化人才的要求,依据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将职业意识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纳入或渗透到课程中去。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时,围绕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将基础课的内容通过课程重组,渗透或分解到新的课程,同时按照职业化要求改革授课方式。在专业技术学习领域课程设置时,以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实际工作中典型任务(或项目)的工作流程,分析工作任务,将行动领域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内容。

(五)建设具有较高职业化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注重建设具有较高职业化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广泛吸收企业会计岗位专业人员参与职业教育活动,同时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使企业能定期接纳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并接受来自校方提供的专业技术咨询及专业人员培训服务,实现合作双赢。通过鼓励专职教师脱产竞聘企业专业职务,或定期深入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提升师资队伍的职业化素质,进而逐步建立起一支以企业专家为主体的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实现师资队伍的职业化[4]。

(六)建立具有浓厚职业氛围的校内模拟仿真实验室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内模拟实验室的功能,主要是解决会计岗位自身的职业能力训练问题,大多没有实现会计职业岗位之间的轮岗(或小组合作)实训。这种实训完全脱离职业环境。笔者认为,可将原有的会计手工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作为基础实验室,继续发挥岗位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的功能。同时,建立以ERP企业经营实战模拟沙盘为基础(突出会计岗位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同时纳入企业内部供、产、销、财务、信息中心等各部门,企业外与本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各单位及部门的一个具有多维空间的大型校内模拟仿真实验室。学生不仅要在企业内的会计机构内部以及与会计相关的各部门轮岗实训,还要在企业外的相关单位或部门参与实训,从而实现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职业化。

参考文献:

[1] 李 昕,商振东.浅谈会计专业职业化教育模式的创新[J].会计之友,2009(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