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智慧教育现状

智慧教育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智慧教育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智慧教育现状

篇1

一、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现状

我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已开展多年,已取得很大的进步与发展,但在进步的同时也要看到不足。目前我国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仍存在以下不足。

1.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不完善

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标准化、规范化直接影响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效率与实施效果。当前,我国教育管理缺乏统一、完善的信息化标准,各个地区乃至各个教育管理部门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不一,因而造成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程度参差不齐,导致教育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标准不完善造成教育管理的办公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标准不完善也造成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浪费。在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中,经常出现在同一所高校下属的不同院系拥有不同的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问题,这些信息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格式不统一、内容不规范,给院系之间信息的流通分享造成障碍,也给校级管理人员统计数据带来极大困难,结果就是造成教育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管理工作效果不好,且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被浪费。

2.教育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

随着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教育管理已实现电子化管理,凭借现有的信息化技术,教育管理工作本可以非常“人性化”“智能化”,然而一些高校更加注重管理过程的电子化,尚未形成“人性化”“智能化”等高端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意识,仍处于“人管”“电控”阶段,以“数据”为中心开展工作,而非以“人”为中心,人性化、智能化管理的程度较低,甚至有些高校还未引入智能化管理技术。相关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偏重教育数据的统筹管理,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如数据输入、数据输出、数据汇总等工作,这些数据的录入、导出、更新等海量的机械化工作使教育管理人员应接不暇。

3.教育管理数据管理不精细

目前许多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仍处于简单的数据采集、数据统计阶段,但数据的录入、导出、更新等工作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对于教育管理信息化而言,教育数据只是基础,只是信息化的第一步,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数据来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教育管理工作。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的数据库建设仍在初期建设时期,也未对已收集的数据背后隐含的宝贵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分析,做一项教育管理决策,需要高校各个院系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有效而关键的数据,仅依靠浅层次的数据管理而非精细化的数据管理,难以反映教育管理工作中所有的问题,致使教育管理决策根基不牢,因而无法支撑科学合理的教育决策。

二、智慧管理的内涵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办公等,在人民生活、环境保护、城市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智能化也逐渐渗透到教育管理领域,智慧管理成为未来教育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

1.深层次挖掘数据,支撑科学教育管理决策

智慧管理是通过引入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在收集教育管理数据的基础上,整合各方的数据资源,凭借数据信息处理分析工具,对这些数据进行多轮统计分析,深度挖掘这些海量数据背后隐含的关联与规律,并总结这些规律,在教育管理工作实践中检验这些规律、运用这些规律,为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科学、有力的支撑,有效避免过去基于浅层次数据总结而发生的经验主义错误,从而全面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虽然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问题,但在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与各个高校的努力工作与前期探索下,教育管理已收集了海量的原始数据,为智慧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2.自动化教育管理,为教育管理工作提质、提效

由于我国学生数量多、教育管理工作复杂,在传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大量依赖“人工”完成海量并且繁杂的数据输入、输出、汇总、分析等工作,这种机械化的工作使得教育管理人员工作量巨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且工作效率低下。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教育管理工作的提质、提效带来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传统的教育管理也在逐渐向智慧管理迈进,从过去以“人工”为主的数据管理统筹操作,逐渐转移到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为主的自动化教育管理操作。自动化教育管理的普及意味着,一方面,在今后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凭借研发人员开发的智能化教育管理系统,许多从前依赖“人工”的工作将被极大简化,教育管理人员从机械重复的数据处理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拥有更多时间与精力去优化教育管理工作,给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带来极大便利,且信息系统自动化处理还能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数据错误,十分有效地提高了教育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运用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自动处理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海量数据,而不需要教育管理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极大地降低了成本,节约了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

3.全方位监测管控,教育管理工作不留空白

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有效的监督,才能及时发现教育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优化提升教育管理工作。在智能化时代,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全球定位系统,能实现各部门互联、各校互联以及各地互联,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管理检测系统,对教育工作进行实时全方位监测,以及时发现教育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纠正,避免造成更大的教育危机,保障教育教学的规范、有效运行。

三、智慧管理的实施建议

1.加强教育管理信息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教育管理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实现来自多方的跨部门、跨地区教育管理信息数据整合的基础。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各个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只有口径一致、格式相同,才能保证信息汇总与整合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但是,由于目前国内尚未明文出台关于教育管理信息的标准,且各级教育部门与各个高校采用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来自不同制造厂商,造成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不一致、格式不统一,以致无法有效整合这些宝贵信息,难以进行数据集中分析与管理控制。因此,智慧管理应该加强教育管理信息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明文规定使用统一的或者可以相互兼容的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使用统一的统计口径,采用统一的格式,使教育管理信息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整合汇聚,为进一步的深度数据分析提供便利。

2.正确认识并重视智慧管理

目前,我国各项信息化技术突飞猛进,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不断更新,且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民众生活、环境保护以及各项工作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纷纷涌入信息化的浪潮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引入或开发信息技术,力求提高信息化水平,以快速实现智能化发展。可以预见,智能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且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智能化的大浪潮中,教育管理也应紧跟时代步伐,教育管理人员要不断深化对智慧管理的认识,摆脱传统的教育管理思维的限制,不断提高对智慧管理的重视程度,意识到智慧管理丰富的内涵和对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此外,国内各个高校和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积极规划,结合自身实际需求,投入适当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到智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当中去,以引进或开发先进的智能技术,为全面实现智慧教育、智慧管理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3.提高智慧管理系统的整合程度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各级教育部门和各个高校已经积累了海量的教育管理信息数据,为进一步开展智慧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各级教育部门和各个高校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源,并及时对传统的教育管理系统进行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不适合的系统,升级优化可待提高的系统,引进新的智慧管理系统,确保已有的系统和新建系统的兼容性。各级教育部门和各个高校之间也应该加强信息交流,整合育管理系统,从而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教育管理体系。

4.确保教育管理信息安全

在信息化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且这些信息均涉及个人或组织的私密信息,部分掌握信息技术的人趁机窃取私密信息,造成信息泄露,给个人和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因而,信息安全问题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在智慧管理中,大部分的信息传输需通过无线通信,且需要经过多个环节,信息安全存在较大隐患。在高校中,老师和学生的信息通常涉及个人详尽的信息,而且还包括专利技术、学术研究等方面的重要机密信息,这些信息都需要完备的信息安全管理措施来保证其机密性与安全性。因而在智慧管理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把信息安全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根据实际情况大力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建设,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以及中间各个环节避免造成信息泄露,保障智慧管理建设工作安全开展。

参考文献:

[1]陈礼明.浅析网络平台沟通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8).

[2]胡仁东.网络技术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

[3]江伟硕,郭影强,陈鸥辉,等.信息很热,数据很忙――畅想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5):25-30.

[4]蒋东兴,付小龙,袁 芳.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状况与对策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7):3-8.

[5]蒋东兴.利用“云”提升教育管理水平[J].中国教育网络,2012(4):18-19.

[6]李 艳.大数据教育应用且行且思[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4):30-32.

篇2

一、加拿大高职教育的社会环境的感性认识

加拿大的大学和职业学院以公办为主。加拿大国家层面没有教育部,或者说没有国家层面的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加拿大政府的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全部设在省一级政府,省级教育管理机构管理本省的大学(University)和职业学院(College),大学和独立设置的学院在省政府的管理序列上是平等的,市一级及其以下政府不管理高等教育(含高等职业教育)。加拿大各个高校在广义人格上是平等的,全凭各自的办学声誉和人才培养实力在社会上赢得地位和尊重,这是此行的第一感触。另外,在暑假中,乔治亚学院还有1000多名学生在校内学习,很大的图书馆内入座率超过50%,校区内餐厅、办公机构、实验实训机构、体育馆都很正常的开放和运作。校园内的停车场上小轿车也很多,前来注册学习和运动的学生很多,不像国内的高校学生一放假就不参与校方的学习和管理了。第三个较大的感触是加拿大的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高。还有好多曾经在University学习过的人也来College学习,学习就业技能和考实用证书。包括加拿大排名前列的世界知名大学多伦多大学毕业生,也有来学习的。在安大略省的乔治亚学院,在校生的平均年龄在25岁。说明职业学院获得很多社会在职人员的认可。

篇3

答:临河里小学是一所新办校,通州区教委投入大量资金为学校购置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18个教学班均配备了液晶触摸屏及红外教室扩音系统;添置了全自动高清录课室;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此外,还配备了专业教室、心理咨询室、羽毛球馆等设施。

通州区教育装备部门意识超前、视野开阔、业务精良、服务周到。在我校搬迁过程中,首先,他们有让现代化教学设备走进学校、走进课堂的意识。其次,他们有开阔的视野,能够纵观全局,了解北京市乃至全国教育设备的配备情况,知道学校最需要哪些设备,哪些装备对教学的作用最大。再次,他们业务精良。装备部门的同志熟悉设备市场的行情,在了解资金状况后就知道学校可以配备哪些设备。最后是服务周到。最值得称道的是设备使用培训,装备部门的相关同志随叫随到,在设备有问题时及时上门帮助解决。

通过近一年的使用,现代化教育装备在学校教育中的优势逐步显露,请您结合学校迁址前后发生的变化,谈谈教育装备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答: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我们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就目前而言,教育装备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迁址前,学校有六套多媒体设备,均为长焦幕布式。其中有两套无法正常使用。其余的四套设备可以正常使用,但是对于12个教学班来说,显然不够用。再有,传统的PPT课件交互性差,教师虽然进行了充分的预设,但仍不排除有意外的课堂生成,这时就不好处理。而现在使用HHT课件,交互性好,课堂生成处理方便,能够灵活插播视频,学生也能上前操作,从而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解放了教师

以前,教师使用PPT制作课件,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现在使用的软件中有丰富的资源库,大大节约了教师制作课件的时间。电子白板强大的功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得心应手。例如:电子白板的批注功能能够对重点内容进行任意批注;幕布以及聚光灯等功能能够聚焦重点内容,使孩子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3.为师生搭建了展示的舞台

现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都可以进行现场直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参与活动的学生人数大为增多。通过参加活动和训练,学生可以将课堂上掌握的知识活学活用,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

4.方便了学校与家长的沟通

过去开家长会,由于缺少可以容纳全体家长的会议室,只能先在操场上开大会,然后再分班级开会,常常由于天气原因不能如期召开。现在学校有了录播系统,家长可以坐在教室里通过多媒体设备开会。自学校开通网络空间以来,总点击量超过8 000次,家长能够通过网络了解学校动态,参与学校互动。

5.教师教研更方便

录制的文件可即时生成,省去了烦琐的编辑过程,教师用U盘就可以把文件拷走,方便随时观看。服务器上保存的大量课例成为校本教研的第一手材料。

通过参观,我们看到贵校教师在设备使用上已是得心应手,请问贵校是如何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迅速提升教师运用先进教育装备技能的?

答:首先,作为一校之长,我对在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设备是非常支持的,并在教师中树立了“用好设备、助推课堂”的观念。为了提升教师应用先进教育装备的技能,我们分4个阶段逐渐推进:技术培训—学习用;统一要求—要我用;自我尝试—我能用;活动助推—能用好。我们要求45岁以下教师要学习使用HHT制作课件,学校为此开展了教师课件比赛,不仅要给大家介绍、演示自己的课件,还要向大家说明使用了哪些功能,应用了哪些小工具,比赛的过程也是大家互相学习的过程。在学校组织的“临风杯”青年教师评优课中,更是提出了应用新技术打造高效课堂的主题。通过逐段推进,教师从被迫使用变成了积极使用,使用技能得到了快速提升,一些年轻教师使用起来已经很娴熟了。

您曾经说过,要让学校的教育装备水平保持在通州区最前沿,学校为此将采取哪些措施?

答:(1)与装备部门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了解教育装备的发展现状,保持信息获取渠道的畅通。

(2)积极争取教委的支持,解决资金问题。现在教委对学校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但资金也不是可以随意浪费的,他们希望把资金用到刀刃上。因此,我们鼓励教师积极使用现有设备,将宝贵的资源利用起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我校设备使用率以及教师对设备的使用水平都位居通州区前列,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家长满意,而且在社会上也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在学校现代化教育装备配备中,您有哪些感悟,对同类学校开展此方面建设有哪些建议?

答:(1)使用现代化教育装备之后,最大的感触是做起事来更方便了,尤其是录课室,它在学校数字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篇4

基金项目: 2015年度山东省学校德育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职业技能联动培养模式研究”(2015―xd―031)

D64

一、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趋势,但高职学生群体中依然存在着社会责任感消极、弱化的问题。

1.个人利益高于社会责任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学生把自己的自身发展放在首要关注位置,价值的评价重点由社会转向了个人。认为人的价值在于自我奋斗,追求自我设计、自我实现,注重个人发展、个人利益,忽视社会利益和整体利益,甚至将两者截然对立起来。

2.享受权利高于承担义务

随着“依法治国”不断推进,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然而部分高职学生过分强调自身权利,漠视自己履行义务。在家理所应当地享受父母的呵护与付出,不承担对家庭的责任,忽视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在学校过着自由散漫的生活,只看重受教育者的权利,注重学校、社会所提供的教学管理及学业资助资源,漠视回馈社会、报效祖国的义务。

3.责任担当缺乏实践能力

所谓责任担当,就是将责任意识付诸于具体的、实际的行动,身体力行承担责任。学习上的消极态度,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学习观念,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集体荣誉感的缺乏,都影响着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转化为责任行为,造成了高职学生在承担社会责任能力上的欠缺。

二、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成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罗伯特・欧文曾经说过:“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这启示着,社会生活环境对高职学生成长成才有着关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思想文化的相互激,既有积极影响又有负面效应。

2.学校德育工作的缺失

当前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主要途径还是通过是高校的“两课”,但目前运用在众多高校课堂上的依然是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当下高职学生追求个性,注重知识交流,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引起学生的课堂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学校对学生社会责任培养方式上缺乏创新,教师队伍中师德师风存在问题,都是导致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的因素。

3.家庭教育的偏差

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对于子女的成长有着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在现实生活中,种种因素导致家庭教育中依然存在偏差,如,家长的德育水平不高,无法为子女起表率作用;对子女过分溺爱或关爱不足,导致子女或自私冷漠推卸责任,或产生心理问题;家庭教育中注重智力培养,忽视子女道德品德的建设。这些都影响了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建立。

三、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原则

党的十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社会责任的养成教育应当作为对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关键。

1.养成对个人及家庭的责任观

对自己负责,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根本。要通过教育和引导,提高学生自身的责任意识,让其从内心产生对责任感的认同,从而才能付诸实践,明确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能够担当起自己应当负起的责任。并且,需要让学生珍爱自己的身体和健康,理解自己生命的意义,了解父母和亲人对自己的付出,知道自己所承载的家庭希望,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树立起对家庭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

2.养成对他人和集体的责任观

人不是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于世间,而是无时无处于他人产生着联系。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交际网络的一环,有责任去关爱、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利益,进而对不相识之人,也建立起一种责任感。

四、提升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策略

1.优化学校教育方式

学校要进一步优化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在保持理论性的同时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更明确地指导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让高职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德育教育的作用。要积极开展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融入社会责任实践中,感受履行社会责任给社会、周围人、身边人带来的好处,感受履行社会责任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教师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履行社会责任。在全校范围形成履行社会责任的风气,通过良好的氛围来带动其他同学,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因此,尽快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和良好的职业精神培育兼顾起来,实施联动培养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2.改善家庭教育观念

父母要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孩子学业成绩、升学情况的观念。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孩子最终成就的大小更取决于德,而不是以学业成绩为代表的智商。要改变那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依靠学校,与家庭无关的错误想法。父母要以身作则,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做好孩子的启蒙导师,为孩子树立好榜样。要与孩子多多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及时排解孩子的不良思想。

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培养高职学生社会责任的重要外部环境。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严肃处理各种败坏社会风气的行为。大众媒体要强化正确的引导作用,积极宣传各种好人好事,倡导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风气。要深入剖析西方错误思想观念,广泛告知大众西方错误思想造成的恶劣影响,让群众自觉抵制它们的入侵。

五、结语

责任感的理论构建仍任重道远,需在全面、全员上着眼,在目标、方法上着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提出适当的责任感教育实践模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把他们的自身的理想与现实目标相互融合,从进入校园开始就有自己清晰的职业规划和成长定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未来成长责任,激发自身的斗志,以达到高等教育的最终教育目的。

篇5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教师在进行此课程的教学时,要着重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及社会服务等环节相融合,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辨析能力及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中职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应当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在充分钻研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调动起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

1. 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过于重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学,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仍旧沿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加之教材中的部分理论教学内容抽象、难以理解,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甚至对该课程产生反感。实践表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已经遏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思维独立性的发挥。

2. 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中职学校的《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原则,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未真正以中职生的思想、心理特征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活动,也未能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教师多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没有将学生的思想实际视为该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脱节,所以导致学生缺乏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大地降低了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

3. 教学方法单一。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应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热爱国家、关注社会的良好品质,并逐步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为其今后参与社会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没有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讨论。同时,由于课程学时有限,教师在课堂上用了绝大部分时间讲解教材内容,而忽略了给予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时间,造成课堂教学呈现出灌输多、引导少,讲解多、思考少,抽象道理多、行为指导少的现状,不利于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

4. 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仍然沿袭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水平。在这种考核模式下,相当于认同考试分数高就意味着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高的错误观念。其实,考试分数只能考查学生的考试能力,而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成效。所以,现行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但难以切实发挥德育考评的引导作用,还会歪曲了学生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目的。

二、改进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的对策

1. 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当前,中职学校必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例如,在讲授商品的交换与消费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原有的教材内容基础上进行提炼和拓展,将教学重点定位于如何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师生平等的和谐关系,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积极开展有益的教学活动。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抵触心理、逆反心理,多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建议,以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

2.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中职学校应当从完善《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着手,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的积极性,并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按照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及其认知水平来设计教学情境,并多引入一些生活案例,以最为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教学。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大量与政治学科相关的知识及情境,教师若对其进行合理运用,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例如,在讲授到“价格”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到超市调查商品价格及供求情况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篇6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39-02

一、加拿大高职教育的社会环境的感性认识

加拿大的大学和职业学院以公办为主。加拿大国家层面没有教育部,或者说没有国家层面的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加拿大政府的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全部设在省一级政府,省级教育管理机构管理本省的大学(University)和职业学院(College),大学和独立设置的学院在省政府的管理序列上是平等的,市一级及其以下政府不管理高等教育(含高等职业教育)。加拿大各个高校在广义人格上是平等的,全凭各自的办学声誉和人才培养实力在社会上赢得地位和尊重,这是此行的第一感触。

另外,在暑假中,乔治亚学院还有1000多名学生在校内学习,很大的图书馆内入座率超过50%,校区内餐厅、办公机构、实验实训机构、体育馆都很正常的开放和运作。校园内的停车场上小轿车也很多,前来注册学习和运动的学生很多,不像国内的高校学生一放假就不参与校方的学习和管理了。

第三个较大的感触是加拿大的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高。还有好多曾经在University学习过的人也来College学习,学习就业技能和考实用证书。包括加拿大排名前列的世界知名大学多伦多大学毕业生,也有来学习的。在安大略省的乔治亚学院,在校生的平均年龄在25岁。说明职业学院获得很多社会在职人员的认可。

二、加拿大高职考察的现状汇报与分析

在加拿大学习期间,对于高职教育的很多问题在课堂内外与加方教育教学及管理人员多次交流,对加拿大的高职教育、教学、就业、招生、管理、师资、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学习和交流。基于现状的分析,后来大家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大家认为弄清加方的相关教育现状,对于今后的我方借鉴运用相关知识、理念、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在了解探究了加方的相关情况后,觉得两国的高等教育或者高职教育的现状差异很大。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知名研究性大学很多系科的本科生在念了4年或者4年零8个月后按期毕业率不到60%,甚至有的更低至30%左右,导致很多人不愿在知名的一流大学苦熬下去而选择高职院校。还有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是据加方教授讲加拿大全社会的失业率高达17%,连政府也公开表态说特别是年轻人的工作难找,导致应用型高职受社会热捧。

加拿大的高职院校基本都是政府公办的,全加拿大3000多万人口,有95所大学,有131多所职业学院。江苏省目前有8000多万人口,85所高职院校,按人口比例来说,加拿大高校数量比江苏省要多。

加拿大的名牌大学本科教育主要面向高中应届毕业生。而高职院校的生源从年龄上看分布较广,从应届高中毕业生到50多岁都有,高职院校的平均在校生年龄为25岁,具有明显的成人化的特征。

加拿大的高职教育历史与本科大学相比要短得多。加拿大的很多名牌大学都有百年历史。但加拿大的重要的人口大省和经济文化大省安大略省在1965年以前没有大专。后来安省有了大专,招收上不了大学的人,再后来由于社会对人才的结构性变化,上完大学本科再来上大专的人也很多了。例如安省的乔治亚学院的就有三分之一是本科毕业或大学本科生。

加拿大政府对高职也非常重视。加拿大政府把全国的工作岗位分为2万多个工种,并认为其中的70%工种的劳动力需要高等教育,而目前现状是44%。所以尽管我们认为加国人口少学校多,但加国的职业教育从规模上讲还是没有发展过头。

加拿大的公立学院的经济来源有50%是政府拨款,第二是学生学费,第三是自己创收。所以公立学院对政府的依赖很强,政府对学院的支持和协调作用也很好。例如,在学院的招生上,安大略省的28所职业学院相互配合,各自有自己的传统的招生区域和范围,不搞恶性竞争。另外,省政府也对职业院校进行考核,主要从毕业率、学生满意程度、就业率、雇主的满意程度四个方面进行调查与考核。所以,我们感觉到学院内部井井有条,校区有规模,建筑宽敞,设施齐备,管理和服务都很有水准,没有一点抠门和局促的感觉。例如,在乔治亚学院,看到学生的运动健身设施非常完备,有很好的室内攀岩设施,室内的两个篮球场暑假还都有学生在正常打球,其他健身器材琳琅满目。

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本位;现代公民教育;个人本位

一、认真审视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我们看到,各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教育已经有了不错的实效,其居主流的正面现状令人欣喜,但同时,其客观存在的负面现状也着实堪忧。

(一)正面现状

据针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现状的有关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并了解其中内容。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在当代中国发挥的作用。多数大学生认为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生具有并极易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所有接受调查的大学生都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或者比较自豪,多数大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认可创新精神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普遍认为对社会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和宣传是很有必要的。①

(二)负面现状

许多大学生虽然主观上高度认同作为我国党和政府的指导思想,但客观上其潜意识又极易被非的意识形态所蛊惑,从而出现认知偏差;再如,许多大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但却不能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导致其人生规划或事业奋斗方向发生重大定位失当;还有,许多大学生的爱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实际行动中却经常出现损害国家形象和声誉的恶劣行为,尤其是在涉外场合中;最后,不少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倡导的“八荣八耻”要求严重背离,道德知行脱离现象相当突出。1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淡化和人格扭曲现状也导致其在道德实践中行为失范,出现违纪违规的行为,甚至导致犯罪。

二、冷静解析当今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

(一)吸引力和影响力

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学艺术,依托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运用各种教学媒介,激发受教育者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和互动中去,进而形成对主流话语体系的思想认同和实践践行的力量。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微弱,教育形式化、模板化,缺乏内在活力。2

当代社会思潮从表面看并不占据传媒主流,也缺乏传播主渠道,在受众方面也不见得十分广泛和大众,但从感觉上却给人有一种很潮流和时兴的印象……社会思潮所具有的社会现实性、新颖性、生动性和渗透性等特征极大地冲击着大学生们的思想价值观。3

审视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吸引力和影响力问题始终是一大难点,许多研究者始终跳不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僵化理念窠臼的束缚。

(二)知行合一问题

笔者认为,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念的突破,达成知行合一的有效路径,必须关注以下三个焦点问题:“知”的不足问题,“行”的可操作性问题,底线道德教育缺失问题。

1.关于”知”的不足问题,是指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未完全涵盖学生应当掌握的思想政治知识和技能,更确切地说是未能掌握他们走向社会所应具备的现代公民意识和公民技能。正是因为他们“知”的不足,使得许多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在校系统学习,依然还不是一个身心健全的合格公民。时常见诸媒体的大学生自杀事件甚至杀人悲剧无不充分证明他们所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残缺不全的,这些惨痛教训足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2.关于“行”的可操作性问题,是指许多高标准的政治思想培养要求过于笼统、空洞,除了口头认可外,难于在行为规范上作出具体要求。不具可操作性使得诸多严肃的政治素质极易异化为投机性的政治口号,从而必然导致知行脱节。那种一边高喊反美爱国口号,一边排队申请签证前往美国留学并公开声称“再也不回来了”的大学生另类表现绝非个别现象。这暴露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解决“行”的可操作性问题,这是难以否定的客观事实。

3.关于底线道德问题,是指我们历来的道德教育都习惯于拔高式教育,即只喜欢摘取社会上那些思想道德素质非常优秀、人格非常伟大、仿佛圣人一般的先进模范人物作为学习标兵向社会大众推荐。然而事实证明,这些高处不胜寒的先进人物对于普通人而言是非常难以模仿的,做人要达到那种高深境界是非常艰难的。但是作为一个公民,不撒谎、不害人等简单之极的道德标准却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然而这种低标准的底线道德却一直未能进入我们的道德教育体系中。一高一低两者反差极大,反映出我们的道德教育理念远离现实社会的尴尬现状。底线道德教育的严重缺失早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无可回避的尖锐话题。

三、深入反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特点、定位与属性

(一)居于宏观层面且政治化强的双重特点

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个体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成分,是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的中枢系统。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宏观教育是指其大脑发育成长过程中,从外界所接受到的那些旨在逐步形成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相关教育。这些教育决定和影响着受教育者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对国家、政府、社会等政治理念的认知与认同以及对人生将如何度过等一系列重大思想及其思维模式的发展脉络。无疑,如此博大而重要的身心成熟过程是在大脑的宏观层面进行的,因而将其归为宏观教育符合认知心理学中有关大脑思想形成过程的解读。

(二)基于社会本位的定位

社会本位是以社会的需要为导向的一种价值取向,教育的社会本位就是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它要求教育要突出社会的需要,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来规定教育的目的、内容和人才规格。

宏观教育主要基于社会本位的角度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国家、政党、政府、社会等宏观政治理念的思想教育,这正是我国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在各级学校中实施的传统思想政治灌输式教育。

现实社会中的诸多案例充分证明:只接受宏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往往表现出知行严重脱节的道德与人格,并非是当今社会合格的现代公民,其中不乏走入歧途者,远的如刘海洋,近的如药家鑫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必要条件的内涵属性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然是必要的、顺理成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就只能依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光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满足大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对健全人格、成熟心理等个体价值的肯定与追索,都需要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加充实的思想营养,而这些正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之处,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不能完全涵盖一个年青头脑所需要的所有思想要素。

四、大胆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崭新局面的理性思考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也应该随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而不断创新

几年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显示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一直在与时俱进,那么,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不断创新就有了强大的理论基础。正如有识之士所指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以下崭新观念:“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内在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观。”②

(二)基于个人本位的现代公民教育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

基于社会本位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总是更多的考虑把人塑造成社会所需。通过教育所传授的统一的知识,无形之中磨平了学生的个性棱角,教育出的只是统一模式下缺乏创新精神的学生。我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适应’了社会,但是失去了一个更具有个性的自我。”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虽然也包含有培养公民意识等公民教育内容,但一是过于宏观笼统,二是基于其社会本位属性,不可能使学生通过教育树立起牢固的公民意识和公民技能。而基于个人本位的现代公民教育其实质在于:公民教育“是以公民的本质特征为基础和核心而建立起来的教育目标体系,它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以公民的独立人格为前提,以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基础,以合法性为底线。”④因此,只有立足于个人本位的现代公民教育才能提升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同时培养起与之相匹配的公民技能和公民道德。

现代公民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对个体生命的重视,对教育公正和民主政治的忠诚。”⑤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凡是接受过现代公民教育的大学生,普遍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这包括:“对各种事物提出、发现并回答问题的能力,对国家决策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进行识别并提出有科学依据的见解的能力,根据信息源和产生信息的方法对信息可靠程度进行评估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的形成均有赖于对怀疑批判和探求真实的理性精神的培养。”⑥

(三)只有尽快引入现代公民教育,才能真正创新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必须明确:我们引入现代公民教育,绝不是要削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更不是排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而是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未能涵盖的微观层面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所追求的创新就是把基于宏观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基于微观层面的现代公民教育有机统一起来进行融合教育,这样才能极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这样的教育创新才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也才拥有长久的生命力。(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政治学院)

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现代公民教育融合研究自贡市社科联2011年度重大课题(2011ZD08)

注释:

①刘涧楠,杨雪岩.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情况调查分析[J].高校辅导员,2011(4/2);

②唐晓燕.连淑芳.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J]《理论界》2005年08期

③仲成成.关于重视教育个人本位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1/11(上)

④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J].教育研究,2002/10

⑤⑥肖雪慧.公民社会的诞生[M].上海:三联书店,2004:22

参考文献:

篇8

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它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职业选择的态度和行为,对一个人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逐渐形成成熟的教育教学体系,然而其关注点重在生涯规划、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路径等,忽视将价值观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其中;而社会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极大的影响。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就业择业和职业发展过程中心理困惑、就业难题和不同程度的职业发展问题大多由错误的价值观引发。研究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发展目标,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重要的意义。

1.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

目前,我国大学生择业就业过程和职业发展中存在就业主动性差、毕业生离职率高、对用人单位忠诚度、责任心不够、岗位适应能力不佳等问题。《人力资源蓝皮书》指出,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就业稳定性偏低”,“中国员工平均流动率为15.9%,在全球处于高位”。麦可思的数据调查显示,大学生连续三年的毁约率和半年的离职率都在25%左右[1]。这说明一些大学生爱岗敬业意识不足,社会责任感缺失。思索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高校毕业生职业价值观存在偏差,导致他们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存在盲目行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

1.1个人本位倾向明显。

调查表明,当前不少大学生的就业标准和目标是在工作单位有好的待遇、符合个人需求的工作内容和良好的发展平台。因此在求职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只关注个人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就业价值取向上表现为理想信念缺失、集体意识淡漠,只关注工作是否有好的地域、待遇、发展前景,而非国家、社会、行业对大学生的现实需要,甚至出现缓就业、不就业的“啃老”一族,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个人本位的倾向。同时,这种有偏差的职业价值观使得大学生在初入职场时,难以融入工作环境,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精神,对工作缺乏责任心,跳槽现象频发。

1.2职业价值评价趋于功利化。

当前部分大学生奉行“实用主义”价值观。一方面这样的价值观的确激发了某些大学生的行动力和务实精神,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式由以往的包分配转变为目前的双向选择,给了大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面临急速增加的就业压力和物质压力,使得一些大学生易受利益的驱使,在择业就业和职业发展中将物质利益放在第一位,职业价值评价功利化明显,主要表现为:一是将收入作为择业的唯一标准,不考虑工作内容、特点与个人兴趣特长或专业的匹配,如大量药学类毕业生因为传说中的高薪纷纷选择从事医药代表岗位,不考虑自身能力、性格特质是否适合岗位需要,导致工作后发现不适合而重新转岗;二是急功近利,希望一步到位,择业标准不断提高,既要环境好离家近,又要工资高福利好,还要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缺乏应届毕业生从基层做起的积极心态,导致不就业或缓就业;三是放弃诚信获取录用机会,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诸多不诚信行为,如求职材料弄虚作假、自我介绍过于夸张,有的则在找到更好的工作后不与用人单位沟通擅自违约。这种功利至上的职业价值观严重影响了这些大学生就业工作和个人的职业发展。

1.3职业价值取向复杂多元。

大学生身处社会急速变革的时代,对如何处理好职业价值观与国家、社会、金钱、个人兴趣特长的关系都尚不成熟,往往在贡献与索取、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上充满矛盾。在职业选择中,一方面他们注重自我的主体地位和物质利益,一方面他们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如对到西部和到基层就业,许多学生表示认同,但在实际择业中往往表现出思想观念和实际行为的矛盾。在职业评价中,一些人有时很看重个人利益,主张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由追求社会地位和社会贡献更多地向追求物质利益和发挥个人兴趣特长转变;在职业发展中,既有自我奋斗、自我发展的特点,又有“等、靠、要”的倾向[2]。

1.4职业法治观念淡薄。

由于传统法律文化“无讼即德”、“德主刑辅”、“重义轻利”等法治观念的影响,加之某些高校法治教育的不足和社会法治环境问题,导致部分大W生职业价值观中法治观念淡薄现象突出。如果大学生主体的法治观点、意识、信仰及价值行为追求均不足,那么必然会体现在情感上对法律认同不足、在理性上对法律尊重不足、在信念上对法律信仰不足、在行为上对法律践行不足[3]。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违反法律原则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大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将“拉关系”、“讲背景”的不良社会习惯带入职业发展过程中;在就业过程和职业发展中缺乏以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意识,与用人单位产生劳动纠纷等状况时有发生;在工作中甚至出现为了谋取利益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

2.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2.1对价值观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缺乏全员育人的理念,认为就业工作和职业指导是辅导员、就业工作相关部门的事,仅通过职业指导和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引导,即便是开设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也更偏重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设计、就业形势分析、求职技能指导等。思政课程、专业课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鲜少设计职业价值观教育,比较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正确引领。对职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的混淆、目标定位的理想化、模糊化和空泛化都直接导致价值观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的“高投入、低产出”[4]。

2.2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现有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研究不足,对于职业价值评价、职业价值目标都缺乏符合当前我国国情和社会实际的内容。在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中,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内容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定位,同时由于我国职业生涯和职业指导的方法理念来自西方国家,其中主要贯穿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由于职业价值观教育国内研究相对薄弱,还远远不能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融入职业价值观教育教学中。

2.3职业价值观教育形式单一。

当前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方式仍以课堂教学和辅导员谈心指导为主,且师资普遍缺乏职业价值观教育知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经验,对受众(学生)的需求了解不足;同时由于缺乏全员育人的理念,普遍认为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与专业课任课教师、用人单位、家庭关系不大,未能充分利用资源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导致教育效果不佳或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3.1追本溯源,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方向性作用。

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高校应当追本溯源,透过现象看本质,充分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和职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不足,其根本在于个人价值观出现了问题,职业价值观出现了偏差,进一步体现为自身的职业价值标准和职业价值取向与国家、社会、行业需求的不适应、不协调。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是价值观体系的核心,以“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不仅指明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方向,而且明确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因此,我们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围绕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目标要求,认真思考和设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大学生在学习实践和职业发展中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建设发展、社会和行业的需求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服务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5]。

3.2全员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职业价值观教育全过程。

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应当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日常工作中积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应当涵盖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思政课程的职业发展和价值观教育中、学校开展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中、教师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和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组织均应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其中;同时,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高校应当积极与家长沟通,强调家长以身作则,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的观念,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大学生择业就业和职业发展过程中,用人单位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此高校应积极加强校企合作,主动联系用人单位来校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实现大学和职场的无缝对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指导讲座、模拟面试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价值观的要求,及时纠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偏差;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使得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活动了解社会,理解人生的意义,逐渐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3.3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全面提升。

内化于心方能外化于行,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是外在环境共同教育和价值导向的结果,更需要通过自我思考、自我教育和自我实践。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戎赜诮淌或思想政治辅导员的主动灌输,忽视大学生主体在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虽然逐渐开始开展自主学习,但学生普遍反映自主学习形式单一、学习被动。同时由于对教育效果缺乏评价体系,难以及时把握学生的接受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

因此,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大学生自行组织、设计和开展健康有益、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自己组织和亲身参与的学习活动中,通过深入思考、相互交流和亲身实践,提高对社会道德和职业价值的认知能力,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内化于心,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者,真正成为自身的职业价值观念,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奋斗。

总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是高校必须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探索的艰巨任务。根据我国当前国情、社会发展现状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结合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新形势,不断探索和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帮助大学生把对职业发展和事业的追求转化为自觉履行职业道德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行为,努力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林红.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J].就业指导,2016(16):54-59.

[2]潘莉莉,冯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职业指导中的运用――以安徽省某医科大学为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4(4):65-68.

[3]张兴海,迟慧.论大学生法治价值观的培育[J].东北师大学报,2016,2:234-238.

[4]冯瑛,王一帆,史亚丽.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的必要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76-78.

篇9

什么是责任?人们对责任的理解通常有两种理解:一是指社会道德责任;二是工作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大学生作为引领整个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其社会责任质量状况直接影响着伟大“中国梦”的进程,关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顺利贯彻,影响到社会道德风尚的方向。

1社会责任及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概述

社会责任是指某一个体或组织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对社会应负的责任,也是人民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对其他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承担不可推卸的使命感。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是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对自身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行为为目的,最终达到其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高度责任品质的教育活动。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责任意识与责任担当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北津学院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质量现状调查

当前“95后”大学生整体上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但不乏诸如厌逃学、舞弊、沉迷网络、“传销”甚至有其他涉案行为等缺乏社会责任的行为现象,这必须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与关注。为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社会责任现状,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理论层次与教育质量,现对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网络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调查对象中,大一学生占19.82%,大二学生占32.75%,大三学生占28.16%,大四学生占19.27%。以下是有关本次问卷调查情况的分析,希望对北津学院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质量的提高有所借鉴。(1)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同分析。在回答“上大学主要目标是什么”问题时,同学们普遍认为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和学习好专业文化知识、提高自己,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调查问卷中54.16%的学生都愿意积极参加国家急需重大活动志愿者或支援灾区志愿者;当问到“如果您在街上遇见老人摔倒或有人主动请求帮忙,您会怎么做?”时,53.92%的同学看情况而定,23.39%的同学积极上前帮助,13.48%的同学认为社会险恶,可能是骗子,小心上当,走为上策。从大学生责任感现状可以看出当代“95后”大学生有社会责任感但比较盲目;从对国家和民族利益重大事件关注度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面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较强,关注度较高。(2)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践行分析。在回答大学生应不应该积极践行社会责任问题时,76.3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是国家的高素质人才,应该积极践行社会责任,3.19%的学生认为就业压力太大不应该践行社会责任,10.07%的学生表示不太明确;67.73%的学生表示成才、捍卫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社会公德等属于当代大学生应该践行的社会责任;14.76%表示类似“公交车上主动让座、义务献血、捐款”等行为属于当代大学生应该践行的社会责任。(3)学生对社会责任教育的认可分析。社会责任教育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及自我全面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46.34%的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完全可以培养成有责任的公民,课堂教育是学生目前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61%左右的学生认为课堂教育和一些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调查的200名学生对象中,普遍学生认为接受社会责任教育有利于自身发展并且对学校、社会组织的相关社会责任教育活动也各自持有自己的看法在其他问题方面:有效问卷中显示有128人愿好好学习,争做国家栋梁体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56人愿乐于助人,帮助有困难的人体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这说明广大学生非常愿意提高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发展和国家伟大复兴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通过以上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现状调查,我们认为有以下四个问题。第一,利益至上的市场经济消极效应对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冲击较大。在被调查对象中,28.87%的学生对正能量表示不关注或无所谓。什么是正能量?近两年来,人们将“为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亲切地称之为“正能量”。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在竞争中推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又以优胜劣汰拉大人们的利益差距。在现实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人的思想行为变得更具功利性。大学生们在享受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利益至上的非主流市场经济消极效应的冲击。尤其是在道德领域突出的问题比较严重,正能量无法及时手递手传递,社会责任教育工作开展也日趋艰难,这对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冲击也愈加强烈。第二,学校传统社会责任教育方式导致社会责任教育停滞不前。在被调查的200人当中,有97人通过听别人谈论了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容,77人通过看新闻报纸了解,26人通过听课偶尔听到,这说明主动关注了解社会责任教育的情况的学生较少。目前学校针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活动主要集中于课堂附加教育。而国外,很多大学为此开设专门的相关课程(如《美国公民学》)和设置服务机构,已成为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途径。与国外相比,我校社会责任教育内容只有在《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有所涉及,无系统的教材和较好的课外辅导材料,只有文件性资料;学校社团和学生部门组织的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相对缺少社会责任专题,社团活动形式缺少创新与吸引力,大学生社会责任教学氛围不够浓厚,而专门开设社会责任教育课程或设立服务机构更是举步维艰。第三,不良家庭环境淡化了社会责任教育意识与行动。“环境塑造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比如:单亲家庭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不和谐家庭给学生成长留下阴影、不良家教家风对学生行为的恶劣影响等,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90%的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当中大部分从小养尊处优,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忽略了其社会价值的实现。身处残缺家庭和不和谐家庭中的学生无法获得细致的关爱和温情,缺乏亲情的呵护。因而总有一种不如别人幸福的自卑感导致不愿与外界交流。甚至有些单亲学生对家没有留恋,觉得外面的世界比家里更“自由”、更“精彩”,整日浪迹网吧、打架斗殴,沾染不良习气,从而产生对道德规范的错误认识,甚至对社会充满敌意,谈何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对其他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承担社会责任呢?第四,大学生自身消极因素影响社会责任教育质量的提高。调查对象中,有43.65%的学生觉得个人自身消极因素是影响社会责任教育的一个关键因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大学生社会责任存在问题与学生自身因素与主观价值参照偏差是密不可分的。进入大学后,有些学生开始疲倦,长期为之艰苦奋斗的核心目标失去意义,学习目标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取向开始由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转化,以“自我”为中心利益评判标准笼罩全身。因而,学生自身消极因素与日俱增最终成为了社会责任教育的拦路虎。

3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质量的对策思考

(1)坚持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核心地位,剔除市场经济消极效应。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可以优化市场经济的氛围。曾说“新常态”下的教育要把培养懂担当、精神独立和社会责任感强的公民作为终极目标。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必然成为教育发展“新常态”的重要部分。高校可以围绕“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开讲座或公开课,用文本、图片、音频、动画等教学资源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相信,在中华传统文化滋润和民族的传统精神教育引导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质量提高指日可待。(2)创新课堂教育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课堂教学是最基本、最重要、最稳定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最亲切、最熟悉、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与当前热点的社会事件,采用开放式、合作式、案例式等方式相结合,让同学们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比如,在“印度非法侵犯我国领土”事件发生时,很多在印华侨回国和国内有关印度的产品销量大大下降。老师可以将此事件的政治和经济的双方面性引入课堂,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开拓学生思维,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另如在会计课程教学中,就如何正确、合法记账等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能够使学生明确会计工作者的基本操守和职业道德,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3)构建“三位一体”教育共同体,优化家庭教育。“三位一体教育”又称“互联网+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互联网为平台的教育网络体系,它的最终目的是结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曾说过:“家庭教育要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可见良好的家教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如此重要。因此,学校作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主体,鼓励辅导员通过创立微信家长群,加强与家长联系;利用微博公众号推送与提高社会责任感相关的资料,完美地把家庭、学校以及对学生责任教育所有有利的因素都联合在起来、互通有无,共同优化家庭教育,为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质量,搭建好交流平台。(4)加强价值观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道德情操。人生价值观支配着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活动,决定着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发展方向。大学生入学时,学校可以组织观看具有重要意义节目来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提高社会责任感。如组织统一观看《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和《开学第一课》等节目。从个人体会上来说,这些政论片和综艺节目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社会发展规律,积极进行自我价值观教育,可帮助学生积极摆脱消极因素、产生自我激励、自我鞭策的高尚情操,激励学生把自己塑造成有责任、有担当和敢为人先的优秀青年。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现状、摸索社会发展和建立良好学习目标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强服务社会意识、消除自身消极因素,将含有“真理性”的社会责任理论升华为自我责任意识,进而再促进自觉的社会责任行为的形成,实现学生对社会责任理论由“知”到“行”的转化。如湖南商学院近年开展的“雷锋月”“爱护老人日”“精准扶贫”、服务社区和暑期“三下乡”等活动,吸引了数千名学生参与,同学门共同在享受社会活动带来乐趣的同时,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与质量潜移默化地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建东.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商学院,2014.

[2]赵楠.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新探[D].太原:山西大学,2014.

[3]卫中亮.论高等商科专业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2015(11):220-222.

篇10

作为本次观摩会的承办方,非常感谢教育厅民教处的对我县教育事业的倾情关怀和帮助!我县正值致力于打造XX乡民族学校、推进民族教育和双语教学的关键节点,教育厅在我县主办这么一个规格层次高、规模场面大、意义深远的壮汉双语学教学现场观摩会,这是对我县教育工作的莫大鞭策和鼓励。在此,我谨代表XX县教育局对教育厅领导表示我们最衷心的感谢!同时,对传经送宝和现场观摩的兄弟县市区的专家、老师们,表示我们最热烈的欢迎!

XX县位于。。。。,是。。。。。昨天大家前往观摩的XX乡民族学校是我县乡镇唯一的一所民族学校。为什么要创办这样一所学校,主要原因:一是为使更多的壮族孩子享受到党的民族优惠政策,也使民族教育之花根植在我县壮乡的群众心田里;二是XX乡是典型的壮乡,全乡人口约三万四千多人,95%属于壮族,至今保持着优秀的壮族文化传统,开展壮汉双语教学的条件比较优越。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教育厅民教处大力支持,市教育局领导也多次深入学校,给予师生具体关怀指导。这些都极大鼓舞了我们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心和信心。

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始终坚持“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的十六字方针,各级领导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民族教育工作,做到六个优先:“政策扶持优先、领导关注优先、经费支持优先、师资配备优先、教师培训优先、教学装备优先。”市、县各级领导下乡检查指导教育工作时,XX乡民族学校是一个必到的点;师资配备优先考虑,现在的校长就是我们从城区学校派下去的支教校长;教师外出参观培训,只要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有利于双语教学,我们一定有求必应。学校装备也优先其他学校。学校民族教育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师生参加省市级相关比赛都曾得过一、二等奖。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41—03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是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是联系社会和高校的纽带,其实质是将科学技术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广大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提高,而教师则是承担这项工作的主体。高职院校只有做好社会服务工作,才能有效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既是社会经济和学校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其自身职业发展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工作的内涵

社会服务是指高职院校教师通过各种劳动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从发达国家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经验来看,他们都充分利用了自身的特长为地方经济服务,并通过社会服务的过程实践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教师不仅面向社区成员提供职业培训,还承担了诸如扫盲、转岗培训等工作,并经常举办有关社会热点问题的座谈会与研讨会,成为社会成员文化活动的场所。德国承担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专科学校,以其著名的“双元制”办学模式,形成了良好的课程与工作相结合的办学机制,通过为企业培养大量优秀高技能人才来体现为相关产业服务的功能。法国承担高等职业教育的短期技术学院的教师,始终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与职业工作实践相结合,同时根据区域经济与学校自身特点,主动为地方经济服务。

发达国家高职院校的办学经验告诉我们,社会需求是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主要参考坐标,同时也是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的现实土壤。通过社会服务,可以满足人才培养、专业与课程建设、产学研结合等方面的需要,并能更好地体现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办学的主旨。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工作主要就是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概括起来就是:向区域和行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最主要的是提供培训服务、科技服务和文化服务,把高职院校建成培训中心、研发推广中心和区域学习中心。

二、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1 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究其原因,一是高职院校大多由行业举办的中专学校或地区性的职业学校升格而来,普遍存在高职办学时间较短、社会服务工作积淀少、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较弱等问题,又受传统“重学术、轻应用”的教育思想影响较深,许多教师对什么是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高职院校为什么要开展社会服务,高职院校如何开展社会服务等问题还不能完全理解。二是受我国历史、教师职业发展、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较深,片面强调以教学为中心,思想认识上对社会服务工作不够重视,多数教师把社会服务看成是“副业”,是对教学“主业”的陪衬,仅仅起锦上添花的作用。三是教师把社会服务工作和学校内涵建设分割开来,看成“两张皮”,没有从自身的内涵建设和外延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创造性地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篇12

[摘 要]在会计专业学生教育中,由于当前职业教育模式的实施,故此教学中不仅要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也应该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培养出能够适应会计职业发展变化的学生,应该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强化会计专业学生教育水平。本文研究基于职业教育模式下会计专业学生的教育现状,并对此提出改进对策。

[

关键词 ]学生教育;职业教育模式;会计专业;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5-0131-01

一、职业教育模式

在职业教育模式中,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注重理论知识,更是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当前职业教育模式的引导下,对学生教育中,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在实践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可以适应工作岗位,提高学生实践运用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当前会计专业教育现状

我国实施职业教育模式以来,在会计专业的学生教育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我国会计的外部情况近年来产生了很大的变革,职业界对会计管账人才的需求也产生较大的变革。在中职教育会计专业学生教育中,也会因为缺乏当局的指引以及目标沟通,致使很多职业教育中,将学生可以通过初、中级会计师考试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不仅不能有效系统地提升学生基础专业知识学习能力,也会降低会计职业教育中专业毕业学生的整体素质。

2.会计专业教材脱离实际。由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制度制定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方面也在不断地完善与跟进。因此,实际市场中需求的会计职业能力,与会计专业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会计专业教学中教材新旧交替的速度,已经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在高校的职业教育模式中,教育中由于缺少对现实会计工作岗位的深入调查,导致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教育中,降低其教材的有用性,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教材,通常会侧重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方面的内容,导致学生缺乏实践技能,同时也不具备与会计岗位接轨的专业知识技能,降低职业教育模式下高校教学能力。

3.教学手段落后。目前,在我国职业教育中,许多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教学其手段已具备一定的弊端,缺乏会计理论教学经验,注重会计理论教学,忽视会计案例教学。同时,一些高校在职业教育中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都无法认识到实物模拟教学、应用计算机、投影辅助教学的重要性,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辅助。

4.考评机制不够科学合理。职业教育模式中,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教育,其考核评价仍采用传统方式,多是以分数为考评标准,并且以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考评依据,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无法有效融合。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测试培训,使学生在毕业时,不具备社会实践能力,学生难以适应会计工作岗位,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降低学生就业率。

三、职业教育模式下改进教育对策的意义

针对目前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用职业教育模式可以有效避免会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并且可以避免学生实践环节断档,降低缺少课程实践环节的几率,能够确保会计教学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会计水平;同时也能够有效发挥会计模拟实验室在教学中的作用。转变我国传统会计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讲授会计知识,同时也应该注重对会计专业信息的汇总、处理工作,编制好会计财务报表。注重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满足决策者需要,培养新型会计专业学生。

四、改进会计专业学生教育对策

为确保学生适应会计职业发展变化,在基于职业教育模式下的会计教学中,必须正视会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问题,并对此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1.提高教学质量。在职业教育模式下,对于会计课程教学应该转化传统教学方法,应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的手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可以在会计专业学生教学中,通过大量的会计案例,让学生去分析并解决在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知能力。做足会计教育课前准备工作,明确每节课的讲授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加工、精选教材,有效合理安排每堂课内容。合理安排好会计教学内容,借助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充当会计管理“角色”,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会计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会计课程技能训练,开设会计专业相关扩展性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启发式教学、直观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在会计学习中的主动性。

2.强化实践教育环节。分析学生具体情况,调整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和课时安排,可以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会计知识兴趣,巩固会计理论教学;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会计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会计职业认知,发挥良好教学效果。基于职业教育模式之下,会计专业教师应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思维意识,能够有效运用专业的职业会计知识,对实际的会计案例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具备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有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会计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3.优化课程体系。职业教育模式下,在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核心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市场会计需要,对高校的会计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能够按照职业会计岗位重构具备相关性的核心课程,还能够依据就业岗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对学生开展拓展性教学课程。教学中,可以整合会计专业课程的内容,删减一些难、繁、高层次的教学内容,对于实用价值不大的教学内容也一并进行删减,并补充会计岗位必需的技能操作。改善教学设备,通过多媒体系统,演示课件,应用电算会计模拟实验室,让学生可亲自操作,增强其动手能力。

篇1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人民对提高生活质量和文化素养的渴望,基层单位、生产第一线、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迫切要求,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必将不断增设高新技术岗位。尤其是近几年,我国会展产业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高速发展,截止到2007年,展会数量超过4000个;主营展览公司3800家左右,从业人员近百万人,展览会的直接产值超过140亿元人民币。各大城市纷纷将会展业列为优先发展的重要产业,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

会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而会展经济又是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的繁荣程度密切相连的。如天津滨海新区,一个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迅猛前进的经济新区,是东北亚地区通往欧亚大陆桥距离最近的起点,是从太平洋彼岸到欧亚内陆的主要陆路通道的节点,也是华北、西北以至于中亚地区最重要、最便捷的海上通道的节点。无疑,天津滨海新区具有启东开西、承外接内,辐射华北、西北、东北亚、中亚的强大战略功能。此外,天津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一直把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作为增强城市载体功能的重要措施,在全市大力推进会展经济发展。近年来天津成功地举办了天交会、中国天津啤酒节、PECC博览会、全国建材会、房地产交易会、天津汽车展、北方自行车展、环渤海区域中日韩经济合作发展论坛暨国际零部件配套经贸洽谈会等84项国际性、全国性和全市性的大型会展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对内对外开放和经贸合作,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这些展会适应市场需要,为买卖双方及时搭建了交易平台,显示了极好的发展前景。

在行业高速发展与专业人才奇缺的背景下,我院于2007年开设了会展专业,大力培养会展专业人才。为了适应时代的迅速发展,我院还为会展专业专门开设了会展英语课程,以将学生打造成为一名综合素质的高级会展人才。

一、我院会展专业英语教学现状概述

以2007级为例,我院共招收会展专业学生人数93人,开设英语课程共4门,其中包括:实用英语、英语听说、商务英语、会展英语。

1.会展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

会展专业的学生为秋季招生,学生多为高中毕业,因此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但由于生源地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仍然停留在高中阶段的“哑巴英语”的状态,不敢说,说不出。然而,作为一名具备专业技能的综合型会展人才,英语的听、说、译在日常的商务交际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针对这一现象,学校经研究特开设了实用英语、英语听说、商务英语、会展英语等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2.会展专业英语教学所用教材

其中《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系列教材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我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特点和教学改革的成果编写而成,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语言基础能力的培养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21世纪全球化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高专人才的要求。本书每册共8个单元,每个单元均包括听说、读写和实用技能训练三大板块的内容。听说部分围绕每单元的主题,并结合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生活和毕业后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听力与口语方面的专门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等进行日常教学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知识的吸收率,由原来的“要我学”逐渐转变为“我要学,我想学”。通过大一一学年的深入学习,学生能掌握1000个左右的词汇,能够进行日常交流,如打电话、问候、看病、旅游、购物等。

对于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我院专门开设了英语听说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此课程应用《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上海外国语出版社出版。本书每册内有十六个单元,每单元由四部分组成。

会展英语是专门为会展专业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所用教材为我院教师主编的“English for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讲义。“English for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分为“读”和“说”两部分。本讲义的编写宗旨是在学生掌握英语基本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使用英语进行会展管理与服务的交际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会展业各部门、各环节以及整个流程中的策划、管理、营销、接待等实施人员应具备的英语沟通能力;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综合文化知识和国际会展业的背景知识;介绍欧美有关会展业的先进理念。针对实际工作需求,按照国家会展流程,通过大量练习,帮助会展专业学生进一步扩大词汇量,掌握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更好地开展国际会展业务。

“English for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内容涉及会展业和世博会概况、会展策划、会展融资、营销、谈判、公关服务、展台设计、搭建、物流、安保、财务、会展信息管理、会展文案及会展后期评估等领域,同时为读者提供了相关知识。

3.会展专业的英语教学目的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找到自己合适的社会定位,英语对于一名专业会展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在大学三年的时间内,通过不断学习和练习,使得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提高,能够独立进行日常生活对话,处理商务交际、谈判、合作等专业领域的英语交流。会展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专业术语的广泛理解和掌握也是进行流利英语交际的基础,因此,不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专业知识也是会展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

二、会展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

1.教师自身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会展英语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新兴学科,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也有很高的要求。任课教师不仅需要有良好坚实的英语基础,更要有一定的会展专业知识,才能将英语与会展相结合,把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然而,很多学校教授会展英语的教师是英语专业的教师,没有任何会展方面的知识,甚至以往没有与展会有过任何接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也仅限于“教授”知识,而不是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因此,学校应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使其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型教师。

2.教育理念需要整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