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简述体育的政治功能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龟速构防守)(规、速、构、方、手)
①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②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③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④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再一新促生产)
①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②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③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两传选新促文化)
①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④
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简述美育的主要任务和意义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发现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修养。
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动力的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6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的指导性文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人们通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7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8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学科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9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的规律
①
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②
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①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智力)的基础
②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①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
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③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①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②
品德的提高是知识学习的基础
③
两者有机结合
10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通过观察或描述对所学知识建立清晰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
贯彻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教学
(4)防止直观教学的不当和滥用
11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
贯彻要求:1)加强学生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地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地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12
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要求:
1)教学要有系统性
2紧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教学
3)按照学生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13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5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①
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②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③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④
课外辅导
⑤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
16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
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17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
①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做斗争的能力
②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③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④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⑤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18简述如何有效的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时间: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合理分配时间
方法: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记忆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次数:数量要适当,不宜过多;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50%
19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
(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20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③对于知识的理解由学生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
(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21
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情境、控水平、妥奖惩、善归因)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需要励志,自我归因)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3
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4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学习策略分为三类:
(1)第一类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25简述最近发展区含义及启示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26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27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2)道德情感: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道德行为: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
28
促进品德形成良好方法
(说服榜样群体奖惩价值)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
29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0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
(讲正‘正面教育’道‘因势导利’)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1
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的贯彻要求
①
严要有度
②
严要有方
③
严要有恒
④
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32依靠积极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贯彻要求
(一分为二的转变认识)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学生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33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核成发)
(1)组建阶段:具体标表现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靠教师组织
(2)核心形成:这个阶段班级会涌现一批积极分子,出现核心人物
(3)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4)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班级会形成平等、和谐、上进的氛围,学生个性发展
34班集体形成标志
(健全班风是组织目标)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35
个别教育工作
(恒心才能发光)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36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看别人,看自己,多练习,多反思)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37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全、民、多、现、身)
①
教育的终身化(包括各年龄段的各种教育)
②
教育的全民化(必须面向所有人,人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③
教育的民主化(对等计划、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强调平等)
④
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
⑤
教育的现代化(现代科技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并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38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①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②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③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
④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⑤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①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②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③
教育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④
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3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以及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同。
4.互补性,机体在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面貌总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
40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1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③受文化传统制约。
④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2)人的依据
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
(3)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4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义务要延长)
(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职业要综合)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众要高等)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终身要构建)
43简述教育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4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
①
用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②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③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
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⑤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⑥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
①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②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
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④
不利于因材施教
⑤
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45
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①
要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②
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③
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④
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46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①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
②
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③
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47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
学习材料的性质
②
实际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的程度
③
实际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④
实际的方法
⑤
时间因素
⑥
情绪和动机
48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①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②
记得有意性加强
③
意义识记成为主要技术手段
④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49简述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b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a保护好奇心b解除个体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e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a发散思维训练b推测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d头脑风暴训练
50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2)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51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52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53
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54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55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
(2)在复杂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在简单的任务中,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6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7简述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年龄是
2
~
7
岁
,此阶段的特征有:
(1)“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没有守恒概念;
(5)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58
简述榜样示范法的贯彻要求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4-0105-04
本文将以人文理性和科学理性作为理论依据,从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内”和“外”来简述。从“内”即高教体制内的角度,多为“坚守”;从“外”即体制外的社会公平和效率的角度,有“选择”的可能。中国现有的体育教育机制与体制具有“坚守”的合法性,但合法性背后的社会功能在下降,导致其“坚守”的合理性不断地受到“外部”质疑。翻阅体育教学论文,多从体制“内”的角度来论述,集中关注于怎样上好课,鲜有人从“外”或者“内外”兼顾的角度来论述。作者以“内”部的洞察力和“外”部的批判力,对现有体育教学机制和体制的“坚守”作“内外”质疑,并探讨“选择”的可能,意向在高等教育控制与学科自治之间进行协调。
英国作为现代体育发源地,其高校并没有设置体育课。而美国高校则具有自,“5,000人以下的高校,70%把体育课作为必修,20,000人以上的高校,要求必修的比例不到30%,10,000人以上的学校,要求选修的比例约占60%。总体上,美国高校有63%开设体育必修课程,31%开设体育选修课程,6%不设置体育课程[1]”。日本曾经有部分高校设置体育理论和实践课,后于1990年取消,韩国于1995年也取消了高校体育课。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高校自治与学术自由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条件。目前,中国尚未具备类似的高等教育大环境。不过,全国各级人大与政协都意识到高等教育存在问题,正在不断寻求解决途径。大学教育作为社会发展主要动力之一,其教育问题不仅关系本民族的发展,还涉及到世界各民族的竞争及人类发展等一系列社会责任。本文站在社会公平和效率的立场,担当社会发展的责任,探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坚守”与“选择”,对体育教学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从理论上辨析体育教学的走向,以避免过于“坚守”而错过改革时机,也防止过激的“选择”带来较大的负面效应。
1 “坚守”与“选择”的背景
“坚守”是旧大学体制的产物:自建国初期,体育教学体系形成以来,相应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模式一直是历史轨迹的延续,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动。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主要以军国民体育思想作指导。于改革开放初始阶段,体育教学恢复了以前的模式。20世纪90年代,体育教学项目开始多样化。踏入21世纪,体育教学项目及其手段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从整个发展轨迹来看,其变革动力来源于体系内部,而不是外部社会,具体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有所变化,但仍然是前苏联体育教学模式的延续。
“选择”是源于人文与科学理性下的高校自治和学术自由。在现代化进程中,公民逐渐成为社会的责任主体。一般来说,大学求发展,就要不断地做出调整,以适应公民社会发展的动力要求。从学校发展的层面来说是高校自治,从具体的个人治学来说是学术自由。而高校教学自治在传统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选择”,也是在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之间寻找空间。高校体育教学作为高等教育机器的一个“小部件”,自主空间不大,其社会功能性不断下降。从现代大学教育规律看,高等教育是在人文主义和科学理性的指导之下进行运作,随之,高校教学的自治空间越来越大。在学术自由的背景之下,做学问从追求人类文明的本质规律,远离预定向的工具性。
2 问题的提出
“坚守”是在坚持传统。纵观中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理论发展,并没有清晰的理论体系作指导,而是一种习惯与经验的延续。高校体育教学到底是延续历史的使命,还是应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或者现有的使命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反过来说,如果说确实有意义,其真正的价值如何?到底是“坚守”还是“选择”?
从公平的立场来评判“内”和“外”,是否延续历史轨迹,也就是对“坚守”的质疑。高校体育教学传统曾因60年前的政治需要而生,然而,目前的政治体系是否还需要这一元素?即使“选择”的动力来自社会,而不是来自教育系统内部,若外部压力仅停留在表象,内部的张力仍会超过外部的压力,体育教学发展方向依然会趋于“坚守”。反过来,难道从前苏联的轨迹转出,就可以转入到欧美的教学体系?几十年以后,会不会仍然是历史的又一次重演?这些都应谨慎考量。如果这样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什么?中国高校体育教学到底是应该“坚守”还是“选择”,或另有蹊径,值得研究。从理论上判断,体育教学的走向需满足人文与科学下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3 高校体育教学走向的辨析
3.1 体育教学的理论框架
在人文理性和科学理性之下,以形而上为主,兼顾形而下进行分析。“理性既不仅仅是科学的,也不是靠科学来证立的。有科学理性,也有人文理性[2]”。中国体育教学可以说是计划教育,其教学效果有如计划经济,设计的蓝图是完美的,但是,将其最终效果结合人文和科学理性分析,实际价值则不然。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总是耐心细致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了切实可行的班规细则,经常组织召开主题班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班集体竞赛活动。关心爱护学生,对待表现不好的学生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不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压制学生。用制度管人,用爱心育人,不歧视学困生,不偏爱优生。经常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走访学生家庭,了解学生情况,对个别性格差异比较突出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并采用有效方式帮助这些学生。对于学困生,我总是鼓励他们,并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补课。教育他们不要自暴自弃,要做品学兼优的学生。我所担任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工作中努力奉献也得到学校及劳动局领导的肯定,在2005年度被评为学校优秀班主任,2006年度被评为劳动局优秀工作者。
2008年入职上海经意实业有限公司,开始参与实施的是***智能化集成项目。应业主要求,做一块8M*8M的规划沙盘。要能够在沙盘上做到已用地、待用地等用灯光、声音区分的功能,再通过中控控制把相关的图片文字信息显视在前面的电子大屏上。刚接到业务需求时,对已购买的中控进行可行性认证,但始终未能实现业主要求的“三同时”。但我在研究中控控制软件时,看到他提供的可编程接口,我想这不就和学校里学的单片机知识有点相似吗?然后我把想法同项目经理讨论后,他赞同我对中控设备进行升级。我运用单片机知识,增加几只继电器模块,结合基础汇编语言对中控软件进行部分指令修改,相当于给中控的输出增加一个通道,最终实现了业主要求的“三同时”。
四川地震后,我司受***委托,对口***22所学校的基础弱电系统、校园电视台及数据存储系统的援建工作。公司十分重视援建工作,以项目部经理为负责人,我作为项目助理立即赶赴***市开展工作。整个援建工作的施工工期紧,量大,物资补给相对困难。我们加班加点,按时保质完成施工任务。其中22所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及服务器集成都是跟国际知名品牌思科公司合作,我学到了许多国际先进的、成熟的集成思想。在机房建设时,充分考虑到静电、雷电等所造成弱电设备的损坏,我在机房的等电位联结与接地系统这一块下足了功夫。随后在中石化项目上,充分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在项目实施中得心应手。
2013年我担任***弱电系统的项目经理。对于常规纯硬件的子系统集成,难度不大,关键是安排好各套工序的逻辑顺序,使整个项目的进度计划、质量计划、费用计划满足施工组织组织设计的要求。本项目中有三个难点:第一点是体育中心用户的网络配置,第二点是楼宇自控系统的软件组态,第三点是体育馆的精密空调的恒温恒湿调试。因为体育中心内需要建设三套计算机网络系统(政务网、公务网、内网),而业主方的费用计划是的不能使用三套物理隔离的网络设备。介于投资方面的考虑,选用VLAN(虚拟局域网)划分技术,通过绑定交换机端口属性,最终满足体育中心内业务网络需求。楼控系统的软件组态的难点在实现对建筑的节能要求,这是以前不考虑的事项。不仅要管理好动力、精密的设备,还必须满足现在建筑物节能标准,这是就需要这套系统更加富有节能思想。我主要修改了原有组态软件的动力设备、空调机组、普通照明的日常运行开启、关停时间。对每个功能模块的测定参数重新赋值域,实现由电脑控制设备的“智能”启停。体育馆对温湿度要求非常高。每个运动场馆我设计选用两台上送风,自然回风的空调机组配合联调。两台空调功能相对分开,一台控温,一台控湿。经过一个多月的联合调试及试运行,最终空调内的温湿度达到要求。
3.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回顾建国后60年来我国人口计生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贾振霞,王浩,邵丽丽
4.论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缺陷与弥补张宏海
5.TheAnalysisoftheCausesofChinesePeople'sIncorrectUseofPPintheEnglishlanguageandtheSolutions肖志青,潘瑞
6.基于会计实务的谨慎性原则运用探讨郑涛
7.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浅析曾庆杰
8.刍议作业成本法在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应用李艳
9.大观周刊 简述对"道"的认识岳红玲,秦娜,贾振霞
10.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论辅导员如何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董博
11.浅谈中治课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方法陈晓莉
12.短信文学的界定和特点郭新闻
1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对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解读何海涛
14.企业培训中的问题及解决方式黄晓明
15.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刘在龙
16.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李艳霞
17.关于建筑施工企业财务核算的问题探讨吕晓峰
18.传统文化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邵丽丽,贾振霞
19.小议"新课标下的初中英语教学"冯芸
20."等""候""待""俟""徯"的字义浅析王敏
21.学前教育专业简笔画教法蒋宽蓉
22.浅议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吴艳萍
23.在美国的发展王浩,贾振霞
24.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张艳红
25.浅析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对策王绥勇
26.小议"数学探索能力的培养"朱明学
27.甘肃省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浅析朱同,余翰
28.试论怎样做好办公室的管理工作柏银华
29.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效率的有效策略夏国辉
30.略论医院财务风险及其防范车骋
31.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袁泽刚
32.论元杂剧中的老夫人李春秀
33.医院内部审计相关问题探讨林静,王杏红,何跃进,李长庭
34.教师的感悟——有感于《走进新课程》罗配莲
35.浅说小学语文背景资料利用潘茂娇
36.谈歌词的审美特征庞毅
37.水泥粉煤灰稳定砂砾基层配合比试验研究汪莉,史晓星
38.隐名间接案例辨析吴杰
39.论大中型医院医疗设备的购、用、管熊玉环,林建波,艾学瑛,苏恒明
40.箱粱安装施工程序设计大观周刊 张延吉
41.浅谈城区自来水旧管网改造措施谢德龙
42.浅议敌后游击战失败原因魏正
43.试论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边海峰
44.游戏角色设计与中国传统元素的融合马江伟
45.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的重要性王淼
46.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胡丽娟
47.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教学探究张秀刚
48.试论对"实践"及其"基础地位"的唯物辩证的把握王学智
49.初中英语现在完成时的复习宋荣枝
50.浅谈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时功成
51.探析网络交换技术以及发展趋势王艺汀
52.浅谈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谷臣鸣
53.SDH告警事件和性能事件的产生与检测原理许明嵩
54.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汲雷
55.大众娱乐·政治营销·民主——对"电视选秀"的政治学思考张皓
56.科教片中的细节之美施君
57.人才观初探张莹HtTp://
58.网络故障排查方法孙飞艳
59.关于图书馆的行业化发展思考及建议周莉
60.目的论关照下委婉语的翻译汪佳
61.大观周刊 浅析三轮数学解题法罗国平
62.初中数学作业批改的几点新尝试罗桂林
63.甲型肝炎的预防王艳
64.浅谈政治课堂结构中的导入滕永春
65.分布式微处理器控制系统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文志能
66.探讨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问题谢怡雯
67.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之个性教育谢觉
68.初中作文复习方法唐正培
69.浅谈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课堂教学胡英欧
70.论大型现场会中新闻报道的驾驭张卉桐
71.保障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张应辉
72.如何发挥图书馆在职业院校中的作用张玉芳
7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地方入伍研究生管理程鹏,刘喜斌,裴晨琛
74.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法律规制赵榆阳
75.试论我国实施行政权监控及构建法治下有限政府的必要性王耀廷
76.水泥生产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钱芳
77.强化信心教育培养留守学生健康心理宋坎侃
78.让山区孩子同样沐浴素质教育的阳光王强,杨梅
79.点滴巧积累作文好教学大观周刊 张慧芳
80.邹议低压电器的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包宏栋
81.浅谈我国的弹性工作制秦雅彬,王莉红,王经略,韩俊松
82.汽轮机轴系的状态检修冯有刚
83."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之我见范艳丽
84.热功联产汽轮机在热电厂中的应用分析王立花
85.市场经济下我国行政垄断的危害性研究管文溥
86.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构想苗馨
87.插画设计的视觉图像价值及功能价值刍议潘哲奇
88.行为引导教学法的思考与探究孙艳明
89.浅谈如何加强任职教育的实践性教育朱彦冰,刘世同,刘喜斌
90.如何处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张贤玲
91."粉丝"及其背后的文化思考武忞
92.舞蹈学院学生管理创新思维及探索李欢
93.河南省高等职业院校设计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提供的有效支撑冯翔宇
94.浅谈数学教学中作业的重要性赵建湖
95.大观周刊 浅谈党的五大建设陆应坤
96.小议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几种方法南庶翠
97.当前社会道德下降的原因探析冯秀娟,张沂,董焕景
98.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秦秀美
1.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
A.教育现象 B.教育方针
C.教育政策 D.教育理论
2.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 )
A.《学记》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3.下列不属于骑士七技的范围的是( )
A.骑马 B.投枪
C.音乐 D.吟诗
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是( )
A.教育 B.环境
C.遗传 D.主观努力
5.学校体育的最为基本的组织形式是( )
A.早操、课间操 B.体育课
C.体育竞赛 D.学生自觉锻炼
6.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 )
A.心理过程 B.信息过程
C.逻辑过程 D.认识过程
7."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B.知行统一的原则
C.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D.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8.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一种( )
A.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9.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包括( )
A.学期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 B.全面计划和专题计划
C.课内计划和课外计划 D.教学工作计划和思想工作计划
10.在三结合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自我教育 D.社会教育
11.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是( )
A.课外校外教育 B.各科教学
C.社会实践活动 D.班主任工作
12.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校工作必须做到( )
A.以教学为主 B.教学、科研并重
C.教学、科研、生产三中心 D.所有时间用于搞教学
13.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 )
A.唐朝中期 B.明朝中期
C.清朝末年 D.以后
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4.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有别于传统的五条新的教学原则,即______原则、高速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以及_____的原则。
15.遗传是指人们从上代那里继承下来的一些先天的______的特点,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______。
16.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两种教育体系,即______和______。
17.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______服务,必须与______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8.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包括思想教育、______、法纪教育和 ______ 四个基本方面。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9.简述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20.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2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22.试从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出发,论述实行小班化教学的优越性。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C 4.B 5.B 6.D 7.C
8.C 9.A 10.B 11.D 12.A 13.C
二、填空题
14.高难度 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15.生理解剖 可能性
16.斯巴达教育 雅典教育
17.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生产劳动
18.政治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
三、简答题
19.(1)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目的、领导权、受教育权等。
(3)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为: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以维护和巩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0.(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教师须以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
(2)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须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的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21.(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四、论述题
22.(1)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堂,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体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略)
(3)其优点在于: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4)但是班级授课制也有其弊端。主要在于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和集体统一,过于标准化、同步化、集体化,不能很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易发挥学生的全部潜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挥他们的个性才能。
(5)我国许多地区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师资力量不够等因素,使得班级规模过大,这使得教师一时之间难以兼顾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多种类多层次需求,使得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尤为突出。而小班化教学则是针对这种弊端而产生的一种教育改革趋势。它在保留班级授课制优点的同时较好克服了其弊端,有利于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发展。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23.学生边听讲边记笔记属于( )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动摇 D.注意的转移
24.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 )
A.选择性 B.恒常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
2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是(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等速的 D.匀加速的
26.年龄智商(IQ)的公式是( )
A.IQ=CA/MA*100 B.IQ=MA/CA*100
C.IQ=CA/MA*100% D.IQ=CA/MA*100%
27.追求个人特有潜能的充分发挥,理想和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属于( )
A.生理与安全需要 B.尊重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28.下列不是反射活动的一项是( )
A.草履虫的趋利避害反应 B.人的手被火烫便立即移开
C.黑猩猩解决问题获取食物的行为 D.学生听到铃声进教室上课
29."情急生智"所描述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理智
30.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 )
A.宽大效应 B.晕轮效应
C.中心品质 D.刻板印象
31.当个体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的,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 )
A."登门槛"效应 B.低球技术
C.留面子效应 D.过度理由效应
3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语为人格的哪种特点作了的诠释?( )
A.稳定性 B.独特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33.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心理学家是( )
A.阿德勒 B.弗洛伊德
C.斯普兰格 D.荣格
34.情绪所反映的是( )
A.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
C.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35.在全体人口中,智力呈何种状态分布( )
A.常态分布 B.偏态分布
C.正偏态分布 D.负偏态分布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36.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称______,它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______、传出神经、效应器和反馈等构成的。
37.一题多解是______思维的表现,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和______。
38.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包括:操作的定向、______、______以及操作的熟练。
39.气质是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制约,并表现在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进行的速度、强度,内外倾向及灵活性等______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强而不平衡"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______。
40.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是:互相接纳、______、维护自尊、______。
七、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41.如何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概念?
42.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43.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八、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44.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参考答案
五、选择题
23.B 24.A 25.A 26.C 27.D 28.A 29.C
30.B 31.A 32.B 33.A 34.D 35.A
六、填空题
36.反射弧 神经中枢 37.发散 推理
38.操作的模仿 操作的整合 39.动力性 胆汁质
40.社会交换 情境控制
七、简答题
41.(1)合理利用日常概念;
(2)充分利用感性材料与经验;
(3)注意"变式"在掌握概念中的作用;
(4)要将词与感性材料相结合;
(5)正确下定义;
(6)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
42.(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表明,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漫"的特点。
(4)关于遗忘的原因,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3.(1)教师要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为此要做到明确本堂课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防止分散注意;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八、论述题
44.(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8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1-0023-04
On the Forepart Sports Entertainments and Its Characters In ShiJing
WANG Jinglo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Qi Cul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255049, Shandong China)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hundred and five poesies, most of which are with melodies, in ShiJing, including many sports entertainments such as hunting, arching, fishing, swimming, dancing and so on. All the forepart sports entertainments had the four characteristics: the poesies pursued “kindheartedness" as the goal; the sports entertainments were the outcom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larization and abstraction of social life; the sports events had obvious successive and disintegrate characters; the poesies brought out some conceptions of hedonism life style.
Key words: ShiJing; sports entertainments
《诗经》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保存了周代前段500多年间存在的许多体育娱乐活动,字里行间反映着当时人们极其丰富的精神生活,表述着特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的体育娱乐活动的基本发展趋势。
1 乐歌是《诗经》的基本特征
从基本形式上看,“诗三百篇都是乐歌”[1]。所谓乐歌,实质上就是一种表述情感的娱乐方式。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孔子所说的“各得其所”,也就是把《诗经》中的诗歌分成了三类,这就是风、雅、颂,其中,风指的是民歌、民谣之类,这一部分统共165首,占了大部分,涉及的地域范围是可以基本确定的;雅有大雅、小雅之分,共有105首,都是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王畿的诗歌,大多是朝廷公卿士大夫的作品;颂共有40首,大体是西周和宋、鲁两国的最高统治者用于祭祀和重大庆典活动时的乐歌。在这三部分诗歌当中,雅、颂两部分,属于赞美、祝愿、颂扬性质的占绝大数;而风这一部分,直接来自于社会基层,反映了十分广阔而又丰富的社会生活。“风”是乐曲的通称,《大雅•荡之什•菘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就是说,吉甫作的这首《菘高》的曲调非常好。《左传•成公九年》“乐操土风”,土风就是地方的曲调,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左传•襄公十八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北风指的是北方的曲调,南风指的是南方的曲调。《诗经》中的15国风,应当是15个地区的“地方曲调”。因此,《诗经》305首,我们今天见到的都是琅琅上口的韵文,但当时大都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而可以演奏的乐歌。《墨子•公孟》说:“或以不丧之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若用子之言,则君子何日以听治?庶人何日以从事?”《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记载,吴公子季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豳》、《秦》、《魏》、《唐》、《陈》、《郐》、《小雅》、《大雅》、《颂》,这里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见到的周乐表演几乎包括了今见《诗经》的全部,只有《鲁颂》和《商颂》没有在内。乐歌出现的时候,总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的,《齐风•还》是一首叙写两个猎人相遇山间,共同逐兽,相互赞扬的诗歌;《召南•有梅》是舞会当中女子们共同唱的歌;《小雅•鱼藻之什•采菽》,是一首周天子欢迎来朝的诸侯时所奏的乐歌;《周颂•臣工之什•振鹭》是周王设宴招待来朝诸侯的乐歌。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虽然我们对于《诗经》中每首诗的作者及其身份很难以一一断定,但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布衣庶民,无不可以通过一种乐歌的方式表达出某种思想情感。《诗经》中的这些诗,就是当时人们用以表达某种情感的一种娱乐工具。高亨先生认为:“《诗经》是周王朝各个时期的乐官所编辑。”[2]袁枚先生指出:“在周代,《诗三百》,本来都是能够演唱的乐歌。”[3]但这些“乐歌”所表达的却不都是欢乐的情感,发牢骚、讽讥之类的诗歌也是大有所在,比如《魏风•伐檀》、齐风•南山》都是这方面的例证。运用乐歌这一特定形式,表达纷繁复杂的生活感情,既是人们精神情感世界的显示,同时也是当时环境条件下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娱乐方式。
这是《诗经》最为基本的主题精神之所在。可见“乐歌”这种中国早期的娱乐活动方式在当时社会环境条件下的普及程度。
2 《诗经》当中保存了许多体育娱乐项目
2.1乐舞极为常见的娱乐项目。乐舞就是有乐器伴奏的舞蹈。舞蹈同样是从劳动过程中抽象升华出来的,在周代已经很是普及,但乐舞的发展状况在《诗经》当中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别的。作为娱乐活动,乐舞在民间基本上还处在“舞蹈”阶段。郑国风俗,每逢春季的一个节日(旧说是夏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在溱、洧二河的边上,举行盛大的集会,男男女女人山人海来游玩。《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可见郑国举办的这个舞会何等热闹!《周礼•地官•媒氏》有关于国家举办舞会的规定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这一记载说明,在周代有着国家为方便青年男女婚配而举行舞会的规定,《召南•有梅》就是这种舞会当中女子们共同唱的歌,诗是这样写的:“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有梅,顷筐垦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类舞会由于是在民间举办的,乐器伴奏可能还是比较简单的,《陈风•苑丘》:“坎其击鼓”、 “坎其击缶”,鼓、缶,都是打击乐器名。缶本是瓦盆,古人有时以缶为乐器。“值其鹭羽”、“值其鹭?”,都是舞具。鹭羽,是一种用白鹭羽毛做的舞具。是用鸟羽编成的形似扇子或者雨伞的舞具。在贵族阶层举办的许多娱乐活动中,乐器伴奏的舞会已经很是常见,而且也比较复杂了。《邶风•简兮》是一首描述卫国君主公庭舞会的诗:“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左手执,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诗中描写的这个舞会,开始前敲起了“简简”的鼓声,然后先是武舞,武舞之后是文舞。武舞者手中拿着兵器,文舞者手中拿着鸟羽和乐器。由于舞跳得很好,所以受到了卫君的赏赐,那个漂亮的舞师甚至博得了一个贵族妇人的芳心。其中出现的“万舞”是一种舞蹈的名子。辔、组是武舞的道具;、翟是文舞用的乐器和道具。《王风•君子阳阳》也是一首描写奏乐跳舞的诗:“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君子陶陶,左执?,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其中,簧,是一种可鼓的乐器。?,是一种舞具。《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记载,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的时候,就见到了《象》、《南》、《大武》、《韶?》、《韶》、《大夏》[4]等专门的舞蹈表演。在贵族的乐舞娱乐活动中,奏乐唱歌是主要方式。国君宴会群臣和宾客的时候要奏乐为娱,《小雅•鹿鸣之什•鹿鸣》就是用于这种宴会场合的诗歌,《小雅•鹿鸣之什•伐木》则是一首宴会亲友的乐歌,《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南有嘉鱼》是一首贵族宴会宾客的诗,《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彤弓》叙写诸侯有功于天子,天子就赐给他彤弓等物,并设宴招待他。《小雅•鱼藻之什•采菽》,是一首周天子欢迎来朝的诸侯时所奏的乐歌。大规模的劳动过程中也要鼓乐,《大雅•文王之什•绵》有“百堵皆兴,?鼓弗胜”一句,意思是说,很多的墙同时开工兴建,众人在做工的时候,就敲起大鼓来鼓舞干劲。弗胜,意思是说,大鼓的声音胜不过劳动的声音。在《诗经》当中,盛大活动过程中中使用乐歌现象极为普遍。《小雅•谷风之什•钟鼓》的作者住在淮水边上,宏大的鼓乐声音传到了他的耳朵,引发了他的无限感慨,诗中有“鼓钟将将,淮水汤汤”、“鼓钟喈喈,淮水”、“鼓钟伐?,淮有三州”、“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龠不僭”等句子,其中的钟、?、瑟、琴、笙、雅、南、龠都是乐器名,?,是一种大鼓。雅,是一种状如漆筒,两头蒙以羊皮,以手拍之作声的乐器。南,是一种类似钟的乐器。龠,是一种形状似排箫的乐器。可以想象鼓乐形成的场面是如何宏大。由于周代大力推行“礼乐治国”,礼、乐也就成为了当时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势所必然的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乐”是“礼”的活动中的重要辅助部分,“礼”的推行与普及,对于“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舞是从社会劳动过程中直接演化而来的,乐与舞的结合形成了乐舞。乐舞的后来分化,不仅形成了一些体育项目和艺术项目,而且教化和娱乐的功能被一直继承了下来。
2.2狩猎休闲类体育娱乐项目。狩猎活动最早是一种重要的生产活动,我们在《诗经》当中可以见到许多反映狩猎活动的诗歌,《风》、《雅》、《颂》当中均有所见。值得注意的是,在《诗经》的记载当中,狩猎活动已经在士大夫以及和许多的诸侯君主所接受,形成了社会统治阶层所普遍采纳的一种休闲体育娱乐活动。《周南•兔?》描写的是国君与他率领的武士在外打猎的情况,《秦风•驷?》叙写了秦君带着儿子打猎的情景,周王也喜欢狩猎,《小雅•南有嘉鱼之什•车攻》、《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吉日》都是叙写周王到东方打猎的诗。周灭殷商,是西进的周文化与发源于东方的商文化激烈碰撞的结果,周文化是以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为主体的,而东方的商文化是以东夷渔猎文明为主体的。狩猎作为获取生活资料的基本手段,在殷商文化环境条件下是不足为奇的,但对于西进的周文化来说,则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活动方式。周文化对于殷商文化的吸收,是一种文化交融过程中的自然吸纳现象。从另一个角度看,周灭殷商是以大规模的军事活动为基本方式的,东夷人的生活习性造就了骠勇好斗的性格[5],《左传•昭公十一年》就有“纣克东夷,而陨其身”的记载。周灭殷商以后,迫使周代的统治者不得不高度的重视东夷地区的集团势力。周代的统治者接受东夷地区的狩猎习俗,既是文化吸收的需要,也是军事统治的需要。同时,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社会统治者所占有的生活资料已经不需要自身劳作来获得,在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下,狩猎活动势所必然的也就从生活资料的获取方式转化成了休闲体育娱乐活动方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吉日》叙写周王打猎,诗中有“吉日维戊”的记载,戊,古人以天干和地支顺序配合以记日,从后面“吉日庚午”来看,戊日是戊辰日,且是一月中逢单的日子。古人逢单日则从事打猎、征战等活动。这说明狩猎作为国君的娱乐活动已经不是偶然或者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而是一项隆重而庄严的,在进行这一活动的时间上都有了选择。这种现象,不仅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典籍中可以见到,在汉代以后,乃至于清代的典籍记载当中也是才可以见到的。
2.3射箭由狩猎分化而来的体育娱乐项目。射箭是狩猎过程中的重要方式,射箭由狩猎过程中的重要方式转化而成为体育娱乐娱乐活动,在《诗经》当中已经有了充分反映。射箭从获取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转化为体育娱乐活动,首先是在民间开始的。《齐风•猗嗟》是一首描写婚嫁礼俗的乐歌,诗中描写了一个俊美健壮的小伙子来到新娘家里迎娶新娘的过程。小伙子带领车驾来到岳家,首先举行射礼,中式合格以后,岳家就算认可了这小伙子,那么他就可以载着姑娘欢快而归了。在这里,射礼已经成为了整个婚礼中的一部分。射箭本来是一种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引入到婚礼当中便成了一种仪式。由谋生手段到仪礼活动的转变,自然引导了人们对于射猎水平的有意识训练和提高。为了应对婚礼而对射箭水平有意识的训练提高,射箭也就从生活手段上升为体育活动了。《小雅•鱼藻之什•采绿》中的主人是个夫人,他的丈夫外出,这个夫人在家怀念即将回来的丈夫,设想丈夫回来后要打猎钓鱼,于是就把打猎、钓鱼的工具作了准备:“之子于狩,言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其钓维何?维鲂及。维鲂及,薄言观者。”这些地方出现的猎人、猎物、猎具,所反映的都与主人公的某种喜悦心境有着直接关系,其中弓箭是首要的工具。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水平不高,狩猎仍然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谋生手段。射箭从生产方式转化为体育项目更为明显的表现在上层社会的青睐。《齐风•猗嗟》中描写的鲁庄公不仅体壮貌美,而且能舞善射。鲁庄公作为一国国君冲锋陷阵的机会自然不会很多,他能舞善射主要应当是生活娱乐的需要。《小雅•鱼藻之什•角弓》中有“角弓”的记载,“角弓”就是两端镶着牛角的弓。,红色。弓箭的弓不仅染上了漂亮的颜色,而且在弓的两端都镶上了牛角。显然这是一种装饰精美的弓箭,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欣赏价值。反映射箭活动的诗歌在《诗经》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正是狩猎活动由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向娱乐活动方式转变的结果。专门描写打猎活动的诗,比如在《大叔于田》诗中,不仅详细描述了打猎活动的具体过程,而且还详细叙述了围猎的过程,诸如焚烧草木惊动鸟兽,马队排列驱赶野兽,用弓箭射杀野兽等。狩猎者可以从中获取胜利者的快乐和活动过程的快乐。狩猎活动向娱乐活动的转化,正是从这种劳动过程中抽象和凸现剥离的过程。射箭转化为体育娱乐活动,正是狩猎活动分化升华的结果。
2.4钓鱼修身养性的体育娱乐项目。捕鱼是人类早在原始阶段就掌握的生产方式,鱼类是当时人类的美味,这在许多资料当中都有反映。在《诗经》当中不仅有用网捕鱼的记载,而且出现了钓鱼的记载。周平王的孙女要嫁到齐国去,于是要求召南地区的诸侯之女作陪嫁的媵妾,姑娘的父亲不同意,于是召南地区的人就写了《召南•何彼农矣》这首诗。诗中的“其钓维何?维丝伊缗”一句,意思是用丝绳钓鱼比喻以王姬、齐侯之贵征求媵妾。缗指钓鱼的绳子,“维丝伊缗”就丝做的钓鱼绳。用“钓鱼”来比喻某一事物,这一语言现象的出现,足以证明当时钓鱼活动的社会认知程度。《卫风•竹竿》有“??竹竿,以钓于淇”一句,“??”,就是光滑的样子。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用光滑的竹竿做的钓鱼杆在淇水上钓鱼。不管是“维丝伊缗”也好,还是“??
竹竿”也好,给人的基本印象就是人们在注意钓鱼用具的精致程度。至于究竟怎样的钓鱼,钓鱼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我们没有见到相关记载。但是,作为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垂钓” 显然不是最理想的,而应当是从“网”之类的捕鱼活动分化出来的另类。由此我们再联系到对于精致垂钓用具的关注,可以推断,钓鱼在当时应当从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当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了一种休闲娱乐的体育活动。传说商代末年姜子牙渭水垂钓就是这样,他与一般的垂钓又不同:直钩垂钓,至今民间谓之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其悠闲程度可想而知。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最有条件休闲娱乐的应当属于社会统治者,可惜,在《诗经》当中我们没有见到诸侯君主之类任务垂钓的记载。值得注意的是,钓鱼与射箭不同,作为体育娱乐活动,射箭强调的是人身肢体的运动与锻炼,钓鱼强调的是人的心智的修养与锻炼,二者各有所长。
2.5游泳萌生阶段的体育娱乐活动。我们今天流行的游泳活动,在《诗经》当中已经有了普遍的记载。《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男子追求一个女子而不可得,然后作刺歌而自叹。泳,就是游泳渡水。方,同“舫”。古语称筏子为方,此语指坐着筏子渡水。“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意思是说汉水很宽,是不能靠游泳渡过去的,长江更宽,坐着筏子也是很难渡过去的。《邶风•匏有苦叶》:“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济盈,有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招招舟子,人涉?否。不涉?否,?须我友。”诗中的匏,就是葫芦。古人渡水把大葫芦拴在腰间,称为腰舟,相当于现在的救生圈。“匏有苦叶”,意思是说,葫芦的叶子干枯了,葫芦已经成熟,正好做腰舟了。《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意思是说,水深的时候,就要坐筏子或船渡过去;水浅的时候,就可以游泳渡过去。方指筏子;舟指小船;泳是潜游;游是浮游。由此来看,游泳作为人们与战胜水的基本活动方式,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已经非常普通了。具有的基本特征,一是水深的时候可以借助某种工具渡水,有了舟、筏子等渡水的工具,人们可以借助这类工具而轻松的渡水;二是水浅的时候可以直接游泳渡水;三是如果考虑到渡水过程中会有危险,则可以使用辅助工具“腰舟”――也就是葫芦。葫芦作为游泳的辅助工具,在先秦典籍中是多有记载的:《国语•鲁语》:“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庄子•逍遥游》:“今子有五石之匏,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冠子•学问》:“中流失船,一壶千金。”陆注:“壶,匏也。” 匏俗谓之葫芦。葫芦在当时是一种极为常用的游泳辅助工具。游泳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活动方式,这是不可置疑的,但是,游泳活动是否引入到了人们的娱乐活动范围当中呢?这当然不可以随意而言,我们在《诗经》当中没有见到“不劳而获”的贵族阶层人士游泳的记载,但在《卫风•竹竿》中有“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泻)我忧”的描写,诗中的主人公在淇水上驾着小船,在水上宣泄自己内心的忧闷。这一类的记载也不多。这一现象告诉我们的基本信息是,当时人们战胜水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游泳还处在一个基本的原始发展阶段,与狩猎活动向娱乐活动的转化相比较,还是有很大距离的。游泳虽然还没有进入纯粹的娱乐活动范围,但作为生活活动方式是普通的,作为后来的体育娱乐活动的源头,也正是从这一生活活动当中分化而来的。
2.6饮酒高雅的生活娱乐项目。“酒是先民在饮食方面的伟大创造,它是人工制造的第一种迥异于自然风味的食物,大约产生于夏朝初年或更早。”[6]在《诗经》当中,饮酒已经成为一种很是普通的娱乐活动仪式。《小雅•甫田之什•宾之初筵》描述的是一次壮观的宴会全过程。从宾客彬彬有礼的进入宴会开始,到宾客“或醉或否”神态各异。宴会过程虽然以饮酒为主,但中间还设置了许多的娱乐项目,有乐舞,还有射箭。宴会过程中还设有监酒官。《小雅•甫田之什•桑扈》:“兕觥其,旨酒思柔。”兕觥,是一种饮酒器,形如卧兕。旨酒,就是美酒,柔,指酒味不烈。,弯曲貌。《大雅•荡之什•江汉》:“鬯一卣”,,是黑色的黍米,鬯,是黑黍和郁金香草酿成的一种香酒。卣,是一种装酒的器皿,形状如壶,有曲柄。饮酒作为一种生活娱乐项目,在《诗经》的记载中非常常见,庆典活动、友好交往、自我发泄等等,都可以通过饮酒的方式实现娱乐或者情感的自我发泄。
3 《诗经》所见体育娱乐项目的基本特征
3.1“仁”是体育娱乐追求的基本目标周公定鼎洛邑以后,就开始了“制礼作乐”,“他的‘制礼作乐’应该也是在对殷商礼制‘损溢’基础上完成的。”[7]由于周代大力推行“礼乐治国”,这一政治文化必然的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推行“礼”强调的是对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作用,推行“乐”强调的则是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教化作用。《诗经》作为乐歌的出现,正是适应社会教化需要的自然产物,因此,《诗经》本身也是礼制的辅助工具。《周礼•春官》说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荀子•乐论》也说:“君子以钟鼓道志。”所谓“乐语”就是音乐的语言,在当时看来,应当就是“诗歌”。“兴、道、讽、诵、言、语。”指的应当是运用“乐语”的具体方式。在《诗经》当中,“仁”字已经出现,《郑风•叔于田》有“洵美且仁”,《齐风•卢令》有“美且仁”。周代统治者既然把“乐”作为推行礼制的辅助工具,主张用“乐”陶冶人们的情操,那么,评价一个人,气质应当是第一位的。因此,《诗经》中出现的“仁”字,反映在体育娱乐活动当中,就应当是一种人的气质的追求目标。这样的解释,不仅与《诗经》“乐歌”的基本特征相吻合,而且与后来的儒学大师把《诗经》归入儒学经典的基本思路相吻合。由此我们揣摩《诗经》中描写的诸多体育娱乐活动就会不难发现,其基本的体育娱乐观念追求的就是一个“仁”字。也就是说,“仁”作为中国传统体育观念的基本核心内容,在《诗经》当中就有了基本的反映,但是,这个“仁”字与后来孔子提出的哲学意义上的“仁”字是不尽相同的。这个“仁”是一个人的气质追求目标,也就是通过体育娱乐活动要实现气质情操的陶冶与升华。孔子对于学习《诗经》的目的也正在于此:“小子何莫学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3.2体育娱乐活动是社会生产生活分化与抽象的结果《诗经》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体育娱乐活动正是从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当中蕴育而抽象分化而来的。《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这一记载形象的说明了牛尾舞这一娱乐活动的产生过程。前面讲到的射箭、钓鱼、乐舞、游泳都是最早产生于社会生产活动中的。西周至春秋时期,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活水平的两极分化,那些生活资料不足的人们,自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本能的寻求着快乐,而那些生活资料富足以后而无所事事的人们,则理所当然的攫取了那些社会生产者的快乐方式,并同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加工与改造,形成了专业性的体育娱乐活动。由此也就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向体育娱乐活动的分化。西周至春秋时期,正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蕴育发生阶段,社会生产方式向体育娱乐活动的分化大致上应当是人的生活的本能需要,但这一分化过程是意义重大的,开启了中国体育娱乐活动发展的先河。
3.3具有显明的继承和分化特征《诗经》是记载的体育娱乐活动,在时间范围上大致可以匡定在西周至春秋中期,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之间,在地域范围上,如果仅仅按照十五国风的区分,已经包括了现今中国地域范围的大部。可以说,《诗经》记载的中国早期的体育娱乐活动在中国体育娱乐活动发展历史上有着很强的代表性。在这些体育娱乐活动当中,有些显然已经基本完成了从生活资料的谋取手段向体育娱乐活动的分化,比如射箭本来就是狩猎者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但在《小雅•甫田之什•宾之初筵》中的射箭就成了宴会举行过程中的娱乐活动,《齐风•猗嗟》中的射箭则成了婚礼过程中的一种仪式。但是,这些活动的社会生产功能并没有完全退化,我们在《诗经》中许多描写狩猎活动的诗歌中都可以见到这类影子。有些体育娱乐活动还处在分化过程的初级阶段,游泳活动大约就是这样,我们在《诗经》当中可以见到多处对游泳活动的记载,但是没有一处是专门的娱乐活动,而且也没有一处是上层贵族的活动。这一现象只能说明:游泳作为现在常见的体育娱乐活动,在当时来看与社会生产活动还保持着一定的紧密程度,大约是人们驾驭水的能力有限,还不能够做到随心所欲的“与水共舞”。有些体育娱乐活动则达到了社会广泛认知的程度,比如乐舞,《诗经》所见,不仅有“舞”,而且有“乐”,还有“乐舞”,而且这些不同表现方式的乐舞在不同的场合还有不同的功能,《唐风•有之杜》是一首欢迎客人的诗歌,《小雅•鸿雁之什•白驹》是一首挽留客人的诗歌,《小雅•谷风之什•信南山》是一首贵族祭祀祖先的乐歌,《大雅•文王之什•灵台》叙写了周王建筑灵台和他游观灵囿灵沼,在辟雍奏乐自娱的情景。诸如此类不可胜举。由于乐舞有了十分广泛的社会认知程度,因而社会的各个阶层也就有了不同形式的乐舞。
3.4出现了一些追求潇洒快乐生活方式的娱乐观念《唐风•蟋蟀》通过描写秋天蟋蟀活动,极力宣扬了一种“好乐无荒”的人生观点,提倡人们要及时的追求快乐,但又不要荒过度而荒废事业。《唐•山有枢》中甚至劝告人们活一天就要享乐一天,不要吝惜财物,否则死后财物就被别人占有了。应当指出,这一类的诗歌所反映的不过是一种生活态度,有着一定的消极成分。但是,作为一种追求生活快乐的基本观念来看,显然对于体育娱乐活动的发展自然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总之,周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生和奠基时期,《诗经》所反映的西周至春秋时期正好处在周代的前断,因而,《诗经》不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基本反映,同时也是中国早期体育娱乐活动状况的基本反映。从《诗经》所反映的体育娱乐活动来看,不仅可以进一步证明体育娱乐活动来源于社会生活,而且还可以进一步证明体育娱乐活动的发展是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是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必然产物。体育娱乐活动由人类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分化为健身和获取精神娱乐的方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并且,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人的基本体育娱乐观念的雏形。
参考文献:
[1] 高亨.诗经今注•诗经简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
[2] 高亨.诗经今注•诗经简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
[3] 袁枚.诗经译注•引言[M].济南:齐鲁书社,1985:28.
[4] 《墨子•天志下》引《大雅•文王之什•皇矣》:“帝谓文王,予怀明德,毋大声以色,毋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作《大夏》。
2016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湖北省(发改规划[2016]2650号),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仅有利于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利于激发改革创新动力、推动中西部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且有利于构筑内陆开放平台,纵深拓展国家开放总体格局。然而,我们发现除了这些优势产业之外,文化和体育产业在武汉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很小,而文化体育产业又是一个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因此,武汉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伟大进程中,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产业,促进武汉经济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体育产业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的动力;是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有效增强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保证。而体育赛事又是体育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石,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体育赛事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受到许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使得其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社会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为了把体育赛事做大做强,更好地为武汉经济建设服务,我们必须了解近几年来武汉体育赛事的发展状况,分析其运行机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和措施。
一、武汉经济与体育赛事发展概况
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决定了武汉从“国之地理中央”上升为“国之战略中央”的地位。近几年来,武汉在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背景下,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近几年来,武汉举办的体育赛事丰富多彩,仅2015、2016年,就成功地举办了亚洲田径锦标赛、世界体育舞蹈大奖赛、世界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亚洲青年赛艇锦标赛等一系列国际国内的大型体育赛事。武汉拟通过3年的努力,达到每年举办30项全国以上高水平体育赛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品牌赛事,扩大武汉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实施,武汉体育需求从低水平、单一化向多层次、多元化扩展,体育消费方式在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扩展,体育赛事也从追求规模向高水平、高规格方面扩展。
二、武汉体育赛事运行机制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武汉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主要是武汉市体育局和武汉体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等赛事主管机构通过对赛事的策划和推广,根据市场营销规律,对赛事的相关产品和赛事无形资产开展营销,使体育赛事的观赏价值和商业媒介价值通过市场实现其产业价值的最大化,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比如武汉网球公开赛(WuhanOpen)于2014年开启,至今已举办了四届。武汉网球公开赛与多哈、罗马、蒙特利尔、辛辛那提并肩成为全球五大超五赛,是国内级别最高的三大网球赛事之一。其主体赛事为WTA超五巡回赛,是WTA全球十大网球赛事之一,于每年9月底在武汉举行,冠军积分900分,2016年赛事奖金总额为258.9万美元。此外,武网公开赛系列赛还包括了ITF国际女子网球巡回赛•武汉站、中国沙滩网球巡回赛、农夫山泉武网城市网球俱乐部巡回赛、武网大学生网球联赛、武网城市俱乐部巡回赛、中国沙滩网球公开赛、会员团体赛系列赛。武汉网球公开赛的举办不仅让武汉市民能现场欣赏世界顶尖网球赛事,而且,能让世界目光聚焦武汉,它是武汉递给世界的名片,武汉要建立国际化大都市,文化和体育方面肯定要与国际接轨,武汉网球公开赛是一个难得的向世界推广武汉的机会。武汉体育赛事的运行机制:以武汉网球公开赛赛事为例,2014年4月28日,武汉市体育局和国际女子职业网联(WTA)签订了一份长达15年的合同,从2014年—2028年,将于每年9月在武汉举行。第一届主办方为中国网球协会、武汉市人民政府和湖北省体育局,承办方为武汉市体育局、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武汉体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武汉网球公开赛的主场地———光谷国际网球中心,位于武汉东部,坐落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由一座5层的15000座席中央场馆、一座3层的5000座席场馆等组成,是WTA国际女子网球巡回赛主赛场,是规划中的光谷奥林匹克体育公园的核心区之一。它不仅能满足世界顶级网球赛事的专业化、国际化、标准化需求,还可承办诸如体操、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摔跤、举重、拳击和击剑等众多奥运比赛项目。武汉网球公开赛有钻石赞助商、黄金赞助商、白银赞助商、官方供应商等,具体包括有:东风汽车、万达集团、泰康人寿、汉口银行、TCL、百岁山、人福医药、百视通、SHELTER、HOSTON等。综上所述,武汉网球公开赛是由赛事主管机构武汉市人民政府和湖北省体育局等主办,由武汉体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等承办,通过对赛事的策划和推广,由多家企业赞助,在武汉光谷国际网球中心举办的一项大型体育赛事,总结四届赛事的成功经验,以赛事元年为例,武汉网球公开赛对武汉城市产生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2014武汉网球公开赛观众带来新资金1800.97万元,带来直接经济价值9050万元,产出效果11.3亿元、所得效果4.66亿元、税收效果0.71亿元、产生就业岗位3711个,促进了武汉经济的发展;2014年武汉市网球人口19.6万,网球参与人口33.8万人次,武汉网球公开赛重塑了武汉在国内的形象,提升了武汉市的市民素养,创造居民自豪感总价值量70374.92万元,赛事媒体传播总价值达3亿元,给武汉带来了较好的社会文化影响。另外,从经济层面讲,武汉网球公开赛体育赛事拉动了武汉城市的建筑、旅游、商业、金融、保险、信息技术、交通、通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武汉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可以肯定地讲,大型体育赛事的功能已经超越了竞技体育范畴,成为一种规模宏大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在举办武汉网球公开赛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差距明显,比如:观众对武网门票的消费处于中下水平;观众对于武网赛事纪念品喜好程度较高,但消费能力较弱;交通的便捷性与门票的合理性影响了观众来到武网现场观看比赛,赛场氛围的不理想等。纵观武汉近年来体育赛事的发展状况,总体来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组织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不合理、商业化开发工作欠规范;2.赛事经验不足、赛事规模不大、涉及项目不广、专业水平不高;3.社会参与积极性不高、参加和出席人数不多;4.宣传力度不大、竞技水平不高、影响面不广;5.有些赛事申办和筹办的周期长;6.市场化运作程度不够、科技含量低;7.经营人才匮乏、中介力量薄弱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武汉体育赛事的市场化运作,阻碍了赛事发展的持续性。
三、武汉体育赛事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举办体育赛事是举办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武汉交通优势明显,2010年,随着合肥武汉高铁、武汉广州高铁、郑州西安高铁等相继开通,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武汉市旅游业进入了“高铁时代”,高铁为武汉市带来了大批游客和观赛观众,拉动了武汉赛事经济和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地带动了武汉对投资的需求和对消费的需求,促进武汉若干产业的迅猛发展,围绕大型综合体育赛事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已成为武汉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式,它给武汉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武汉体育赛事日新月异,发展迅速,它不仅提升了武汉的城市竞争力,优化了武汉地区产业结构,带动城市转型,带动了就业市场,而且有利于地区政治和社会文明的建设,有利于推动武汉城市化进程。然而,我们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武汉体育赛事的发展不论在发展理念上,还是在赛事运行机制和制度建设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有些方面已经严重影响了武汉体育赛事发展的可持续性,亟须改进和完善。为此,我们应该及时总结赛事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对应的对策和措施。1、建立健全体育赛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分析国内外体育赛事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许多国家体育赛事管理非常严格和规范,具有科学合理性和现实适用性。我们总结武汉体育赛事发展的方方面面,依据风险管理理论及体育赛事组织运行规律,根据武汉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的特点,借鉴体育赛事发展得又快又好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成功经验,武汉体育赛事要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的程度,并具备可持续性,必须建立和完善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体系。如:赛事活动管理、赛事经营管理、市场可行性风险管理、赛事营销和体育产业政策管理、体育风险管理、体育赛事运营管理和赞助商赞助管理条例等;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化运作的赛事机制。在我国,体育赛事运行机制的特点是:我国承办体育赛事由过去政府包办向政府指导、市场运作转变,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其市场特征在竞技产品的性质、筹办主体的角色、收益方式等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既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要调动市场资源和社会的积极性,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充分体现这一特点。武汉大型体育赛事正是按照这种赛事运行机制运行的,由武汉市人民政府和湖北省体育局等主办,由武汉体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等具体承办,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当然,这种赛事运行机制也是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之中。另外,根据武汉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的特点,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模式和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具体包括:建立赛前风险防范与预警机制,建立赛中风险应对与干预机制,建立赛后风险保障与保险机制,控制风险源、减少风险度、解决风险点,规避风险、转移和降低风险。2、借鉴和学习国内外体育赛事发展又好又快城市的先进经验我们知道,上海、北京和广州是大型体育赛事发展又好又快的代表性城市,武汉体育赛事要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借鉴和学习国内外体育赛事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成功的管理经验。以上海为例,2017年上海市计划举办180多项全国级以上的专业体育赛事,如:F1世界锦标赛中国大奖赛、上海ATP1000大师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世锦赛-汇丰冠军赛、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环崇明岛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回赛、上海环球马术冠军赛和WDSF体育舞蹈大赛等,这些大都是上海的品牌体育赛事,具有国际影响力。上海体育赛事从1978年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1.起步发展阶段;2.探索并逐步发展阶段;3.发展日趋成熟阶段。特别是从1993年首届东亚运动会、1997年第八届全国运动会,到2002年网球大师杯赛,2004年F1赛车中国站比赛,从2005年第四十八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2007年世界特奥会,到2008年奥运会足球预选赛等重大国际赛事,上海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走过了单纯接受国家指令和偶尔举办一次赛事的初始阶段,进入按市场需求主动选择、积极申办和有序运作的蓬勃发展阶段,并尝试将赛事移向市民日常休闲、娱乐和生活区,在黄浦江和苏州河,大型商场,南京路步行街等,创造性地开发了“上海特色”的景观体育赛事。根据上海市体育赛事发展各阶段特征变化我们发现,上海体育赛事的竞赛制度、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日臻完善,其发展规模与数量随着经济体制市场化的过渡和形成不断增大和增多,上海体育赛事运作模式也由从单一的“国家计划,政府操办”,到“按市场需求主动选择”再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竞赛组织管理新机制”进行变化。武汉要学习和借鉴上海体育赛事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在不断完善中创新。3、发挥武汉优势,打造“武汉特色”体育赛事武汉体育赛事起步晚,自2003年起举办的首届中国武汉国际赛马节、每年一届的武汉国际渡江节到2007年中国女足世界杯赛、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从2010年世界男子排球联赛(中国武汉赛区)到2014年武汉网球公开赛,武汉体育赛事随着武汉经济快速发展而不断增加和丰富,但其发展规模不大,规格不高,赛事竞争力不强。武汉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而体育赛事又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根据武汉体育赛事发展的现状,武汉要追赶北上广,必须打造具备武汉特色的品牌赛事,但要创造“武汉特色”,必须将武汉“九省通衢”的交通优势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形成旅游经济产业链,促进“武汉特色”的体育赛事快速发展。。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武汉举办国际体育赛事数量紧追北上广,位居中西部城市第一。武汉在承办WDSF世界体育舞蹈大奖赛和国际青年足球邀请赛等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的同时,启动了被誉为“军人奥运会”的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前期筹备工作。近几年来,武汉体育赛事不但发展迅猛,而且在打造“武汉特色”方面,正努力前行。如国际抢渡长江挑战赛、“武汉-中国车都杯”中国足协U22国际足球锦标赛、国内女马品牌赛事KISSRUN等一系列体育赛事。但在开展上述“武汉特色”的体育赛事过程中,其赛事规模小、观众少、影响力不够。尽管如此,武汉的特色体育赛事还是具备巨大的潜力,发展前景广阔。2017年8月27日,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全国各地正在积极行动,深化体育改革,更新体育理念,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据湖北省体育局消息,“十三五”时期,湖北省拟推进体育产业重点项目120项,总投资308.6亿元,带动消费突破千亿元。可以肯定的讲,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是促进湖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强有力的推动力。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城市,绝大部分国内外体育赛事都是在武汉举办的,所以,武汉体育赛事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湖北省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武汉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伟大历史时期,必须大力发展体育赛事,让体育赛事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使体育产业成为地方经济的推手,成为武汉城市发展的重要产业。
参考文献
[1]霍德利:体育赛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2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尤其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深入探讨和研究院校文化建设,深刻认识新时期院校的使命和发展趋势,对提升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院校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规划,加大投入,培育人文内涵丰厚的院校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院校的文化形象最直观地体现在它的物质层面,包括院校建筑文化、设施设备文化、环境文化、标志文化等。要体现院校的文化,物质文化是最直观可感的,所以院校文化的品牌特色,首先要从物质文化上体现出来。
(一)塑造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
校园不但要为学生生活学习提供必需的场所,更要在环境中体现学校的传统和人文精神,在人与校园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对校园人的熏陶和对院校文化的传承和构建。校园内的花革树木、石刻雕塑、楼宇庭院等的布局和设计,在符合人的审美要求的基础上,更要赋予人文内涵。理想的校园环境,就是能让置身于校园中的人既可以享受到优美的环境,又能体会到院校文化的内涵。校园环境是一部无字的教科书,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是校园良好精神氛围和与之相互适应的物质环境的和谐统一,反映着院校的办学风格和文化特色。
(二)构建完备的教学文化设施
校园文化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教学科研场所及设备,校园网络及学生实践场所和基地等。建设现代化的院校,在文化建设设施方面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努力建设好服务于院校师生员工生活的基本设施,保证师生有一个安定、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其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多做贡献;二是建设好各种文艺、体育设施,为学校的各类社团组织提供必要的场所,使学生、教师在学习工作之余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时各得其所;三是建设好学校的广播电视网、校园网、校报、校刊以及宣传橱窗、阅报栏等,形成一个整体的思想政治、文化宣传教育网络,加强校园文化信息的传播,强化校园文化的思想修养功能。
二、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创建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的精神文化
院校要办出特色,首先要在精神文化上出特色。精神文化是院校组织文化的核心,主要指院校师生共同的意识活动,包括办学理念、价值观、院校精神、职业道德等,其中办学理念是院校精神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院校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
(一)树立良好的院校形象
社会声誉、学术地位、师资力量、人才质量以及领导水平,是衡量一所院校好坏的几项标准,也体现了该校的形象。因此,要提升院校的形象,并不能仅从个别因素出发,而应全方位发展,整体提高。此外,形象识别功能也是一项重要指标,搞好院校的名称、校徽、校歌和校园环境的特色,使之能够贴合院校的整体形象,使人对院校形成完整的印象框架。
(二)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学术氛围取决于院校对学术科研活动的重视程度。学校应该从提倡科学精神、弘扬人文精神、营造浓郁学术气氛和提升院校综合实力入手,着力打造院校文化品牌,开阔学术视野,提高院校整体水平。通过广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社会名流、政界要员授课,可以为校园学术氛围注入了一股股清新的空气,孕育浓厚的学术氛围,其影响不仅是学术的,而且潜移默化到思想深处,熏陶着师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繁荣了院校文化,提升了院校整体水平。
(三)培养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国民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居于重要的地位,呼唤人文精神,加强素质教育,也就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素质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人的其他素质教育,尤其是文化素质,具体的讲就是人文艺术素质教育。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感情世界和艺术想象力得到丰富和发展,使他们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未来和整个世界,能够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三、以人为本,融合特质,创设规范民主的校园制度文化
院校制度文化反应了制定者的管理哲学和管理目标,同时也体现了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导向性、激励性,减少惩罚性和约束性。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为院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为院校师生自身的发展提供学习工作准则,也是推进院校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
(一)加强师生主体性,提高制度的公信力。
制度不等同于制度文化。当制度未被组织成员心理认同时,制度只是一些规则,对组织成员只起外在的约束作用,只有当制度内涵已被成员接受并自觉遵守,制度才升华为一种文化。因而,院校的管理层应充分考虑院校的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但是要想让制度有亲和力和公信力,就要融入全体师生的共同意愿,防止制度条例成为上位概念。
(二)加强制度创新,实现人本化管理。
制度的精神重于形式,通过制度创新来促进院校发展的关键不是求取制度的形式,而是催生内在的制度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制度文化的精髓。一项有创意的院校制度可以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创立一项成功的奖惩制度可以大大激发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教学工作和院校凝聚力,相反一项失败的奖惩制度可能导致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院校教学工作分崩离析,造成严重后果和深远的后遗症。
(三)制度适度柔化,增加制度的亲和力。
随着人性化管理要求的不断强化,管理制度的柔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新时期的院校制度文化应当体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使之得到制度保障。任何一项院校制度规章的建立,不能成为对师生手脚的束缚、心理的压力和学习工作生活的负担,而应当成为每一个师生约定俗成的默契和自律,这是院校制度文化魅力和有效性的体现。因而,应该把刚性的制度管理与柔性的人文管理相结合,既要在从严管理中用规章约束,使学校秩序井然,体现制度的规范与自律性,又要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鼓舞人、激励人、教育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班主任在一个班集体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背后必有一位优秀的班主任。班主任不只是教导学生如何"学",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如何"育",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班主任教育和管理有效性的理念解构
(一)班主任教育和管理的理念简述
班主任教育和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是在班主任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班主任工作修养方面认识的扩展。班主任理论把握得越深刻,班主任教育就会做得越好,班主任实践经验越丰富,班主任管理工作就会做得越出色。班主任教育和管理能力是班主任的基本素质体现,班主任的水平不到位,会形成一种隐形的教育不到位,即由难以具体指出的教育问题形成的平庸、浅薄、短视等。极易造成管理的硬性刻板,学生逆反心理的加剧,因而要重视班主任的专业学习和教育理论的培养,必须要求班主任工作的科学化、理论化和规范化,认清班主任的教育和管理是相互结合很紧密的一体两面,没有教育的管理是无力的管理,没有管理的教育是苍白的教育。所以从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性来看,班主任的教育和管理是一致的,不可分离的。班主任教育和管理有效性的提高是一项立意要高、要求要高、经常要进行的工作,是提高班主任的基本方面,而且是必需的内容。
(二)解读班主任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班主任教育的有效性不仅仅指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使学生"学"中获"育"。教育过程的有效性可以从三方面解读。首先,教学工作是班主任作为一名职业教师的基本职责。这与其他非班主任任课老师一样,主要将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必须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法,使课堂充满诱惑,提高课堂授课的科学和艺术。其次,德育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证。以学生素养的养成为主要目标,从学生现实生活入手,强调做人的基本要求,引领学生不做有悖良心、有损他人的事情。通过有创意的情境设计和活动,启导学生感悟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借助多元主体对话,在对话中实现人格互动,促进学生人格感悟;发挥家庭、社会育人功能,营造精神家园。德育只有融入现实生活,寓德育于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做人的真谛,才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感到在这样的班级中学习是他们的幸运。再次,教师既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又是高尚的思想品德的身体力行者。班主任的人生观、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楷模,班主任要有一颗无私奉献的心,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三)解读班主任管理过程的有效性
班主任管理以加强班级管理为主要内容,注重管中育人。班级管理的有效性是指班主任按照一定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不断协调的综合性活动,建立起良好的班集体后,所达到实现共同目标的程度。班级管理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学生学习的管理、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管理,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学生体育和卫生的管理、教学设备的管理等。班级管理内容多而具体,需要对班级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求得班级管理工作总体的最优化。
二、提高班主任教育和管理的方法和有效途径
(一)建立班主任工作评价制度,激励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评价的内容是评价班主任对工作任务的履行情况。班主任工作的评价主体是学校领导、学生、学生家长、其他教师及学校有关部门。评价内容包括工作效能评定(包括学生表现状况、班级管理成效、其他工作成果),履行职责评定(包括职业道德的表现、德育工作情况、体育卫生情况等),个人素质评定(敬业精神、学习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对班主任工作实行科学统一的管理,既可以总结和推广班主任的工作经验和及时发现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又能调控班主任工作,激发班主任内在活力,使班主任工作不断达到新水平。
(二)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和对班主任的教育培养
一是制定班主任选拔任用和考核奖励制度,选聘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熟悉班级管理、教学经验丰富、作风民主、办事公道、深受学生爱戴、在教师中有较高威望的教师为班主任。对师德表现,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表现突出的班主任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二是形成班主任的培训制度,包括班主任的思想、职业道德、工作方法、专业理论以及班主任工作的其他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逐步培养起班主任队伍的教育信念、价值取向、知识结构、职业兴趣、监控能力、教育行为、教育效能的特征体系,促进班主任形成自己的专业角色意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与责任感,激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从而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集体管理和个体管理"双管齐下"
集体管理主要指以班集体全体学生为主体单位的管理活动。学生组成一个班集体后,他们就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班主任管理班级绝不是把学生"看"住,而是要通过教育组织工作,发挥全体学生的多方面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成为一个团结向上、井然有序、按班级目标正常运行的集体。要达到这一目标,一要树立集体观念与集体荣誉感,增强班集体凝聚力。班主任应把班级活动作为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凝聚剂。注意培养全班同学的共同兴趣,发展班级特色,以班级特长作为催化剂,通过一系列有益的活动,培养学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活动参与习惯,增强凝聚力。而且正确的舆论导向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学生对班级总目标的认识,还是同学关系的协调、良好班风的塑造,都需要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二要抓好班干部队伍,发挥带头作用。班干部是连接学生和老师的纽带,要求他们努力学习、团结同学、以身作则,鼓励他们注意工作方法,既要大胆工作,又要严格要求,教育他们树立为集体服务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可以通过定期的综合素质考察,发现品德、学习和能力兼优的学生,经过任课老师推荐,同学们民主投票选举的方式,选出同学们信任、老师满意的班干部。
个体管理和集体管理相辅相成,班主任除了集体管理外,还应该深入细致地做好个体管理工作。个体管理主要注重两方面,一是抓骨干。班级骨干是班级目标的积极实践者和带动者,他们一般都是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或某方面突出的学生,并且能对其他同学产生一定影响的学生。班主任要客观准确地从学生的思想作风、心理状态、学习态度、办事能力、群众关系、主动精神等方面发现和培养学生骨干,在公平的基础上相信、放心、放手让骨干发挥积极性,指导、鼓励他们不断去克服困难,在学生中提高他们的威信和影响力,带领其他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和提高,逐步形成班风优良的班集体。二是抓学困生转变。尊重学困生,做好其思想工作,帮助其建立起自信是转化工作的首要任务。做好任课老师、班级同学、家长、学困生自身的思想转变工作。用心去了解学困生学习能力不如人的根本原因,有的是智力不足,有的是不够勤奋,有的是受外界因素影响,有的是自身心理因素影响等。然后运用合理的指导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潜能。 (四)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开展班主任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以人为本"就是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教育的目标,确立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为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设计和组织,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全面而和谐的素质、鲜明的个性,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情需要、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一是实现民主管理。民主管理的关键是全体班级集体的成员,形成主人翁责任感,形成自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具体的班级管理(目标的确定、工作计划制订,成果考评)和课外实践活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尽自己之所长、自己之所能来处理事情。二是深入了解学生,加强学生心理辅导。班主任要学会和学生间进行对等沟通,从益友的身份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特别关注学生心理的变化,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知识的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有主导性,对可能出现心理偏差的同学要有预见性和预防性措施,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差的同学要及时予以纠正。而善于表扬是体现心灵关怀,稳定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老师的赏识就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催化剂。由外到内的正向激励能满足学生内心的积极因素,形成自我肯定的意识。这种自我肯定的多次沉淀,就会积累学生的成功感,就会打下自信的基础,这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由此可见,提高班主任教育和管理的能力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只有充分调动学校、家庭、学生、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加快这一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谭保斌.班主任学[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中图分类号: G 852 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6-0541-04 文献标志码: A
Research on the Lack of Wushu Moral in Violent Action Choreography in Dual Routines of Competitive Wushu
DING Chuanwei1,ZHANG Changsi2,WANG Jisheng1
Abstract:In regard to the current problem of more and more “violent” actions in dual routines of national Wushu competitions in recent years,the present thesis sets,throug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on-site observation,video observation,logical analysis,literature review and expert interview,to study the causes of “violent” actions and to propose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by clarifying the nature,feature and content of dual routines and analyzing the nature of “violent” actions in dual routines of competitive Wushu and the possible adverse impact from the viewpoint of cultural and moral connotation.
Key words:dual routines of competitive Wushu;Wushu moral;violent actions;ideology of benevolence
收稿日期:2013-04-18
作者简介: 丁传伟(1978—),男,山东梁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对外武术教学与传播;张长思(1982—),男,安徽人,博士,研究方向为武术国际化;王继生(1979—),女,山东淄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武术理论教学与训练。
对练在武术套路竞赛中属于集体类项目,分为2人对抗和多人对抗演练。对练以其独特的演练形式和强烈的渲染力常常将武术比赛推向,从而成为各种武术比赛的一大看点。近年来,武术竞赛对练套路中出现了一种极不健康的动作编排,即常以极端手段将对手“杀死”来结束表演,让人费解其目的意图何在的同时,更担忧其所表达和传递的消极思想及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上世纪80年代曾有学者撰文批评:对练表演“结束时不‘打死’对手不罢休,甚至以两败俱亡告终……”[1],并认为凡此皆为虚假的表现。这不禁让我们想起程大力先生对武术本质的释义“传统武术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搏杀术”,但程大力先生这一论断显然不是为武术对练中的这种“杀人”动作的编排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因为,他又说“武术文化的发达,却又包含与附丽了太多太多的形式与功能,而且这些形式与功能的规模之大,甚至往往可以独立存在”。这说明武术除技击(原始中的搏杀技术)功能之外还应具有健身、表演、教育等功能。此外,在他看来,“淡化武术‘致伤、致残、致死’的搏杀术本质是竞技武术出现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说现代社会背景下诞生的竞技武术,其主要特征已不再是突出武术最为原始的一种“残杀”功能。而今,将这种“杀人”动作编入套路并放在结尾,似乎预示着武术的唯一和终极目的就是“杀”,并彰显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极端思想。这实属对武术文化的一种曲解,并反映出传统武德文化的迷失。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对此我们该如何看待?传统武德的内涵是什么?应如何正确定位武术对练的现代价值功能?对此类不良现象应如何有效避免?等等,成为我们时下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考虑,通过现场观察、录像观察、逻辑分析、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探讨以上问题,希望借此引发武术教练、运动员和广大武术爱好者的深入思考,以便在今后的武术对练套路编排中充分考虑武术内外的各种因素,将中华武术更好地展示给世人,从而为和谐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的传承作出积极贡献。
1 武术对练简述
对练是中国武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练习形式,它是在各种单练项目的基础上,2人或多人按照所编排的套路,进行攻击与防守的方法练习[2]。对练套路则是“遵循攻防合理的技击原则,由拳术的踢、打、摔、拿等动作及器械的各种技击动作所组成”的技法组合或程式。由此可知,武术对练本质上是通过攻防动作练习而达到娱乐表演或熟练技法目的的一种身体练习形式。其基本特征体现在“攻防”上,演练时应是一攻一防,攻中有防,防里藏攻,攻防互变,方为对练。为了突出对练项目的特色,使运动员更好地展现攻防动作,新竞赛规则针对攻防“方法配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对于“远离进攻部位;静止姿势时间超出;无攻防演练时间超出;击打落空或防守落空;等待;误中、误伤对方”等方法配合的错误均按出现的人次累计扣分[3]。现代竞技武术对练项目主要有舒展开放,起伏转折的3人对拳;枪法密集,快速、准确的空手夺枪;刚猛紧张,紧凑惊险的双刀进抢;灵活潇洒,刚柔相济,姿势优美的对刺剑等经典套路。作为一种特殊的运动与演练形式,武术对练实为一种切磋武艺,练习技击招式的手段。通过对练项目的练习,不仅便于“体会和理解单练套路中各个动作的技击含义和实战用法”从而“间接地提高单练动作的技术水平”,而且可以培养运动员攻防意识并通过练习反应与增强距离感提高实战能力;此外,由于其要求运动员在演练时“意识逼真,动作熟练和准确,双方配合协调”,因此,还可以培养运动员勇敢、机智、敏捷和相互协作的精神[4]。
2 竞技武术对练套路暴力性动作的本质及其特征
竞技武术对练套路的编排应符合武术的本质和内涵,充分反映和发挥出武术的价值功能;然而,近年来,随着竞技武术在“高、难、美、新”理念的指引下,对练套路不管在演练形式上,还是在主题思想上似乎都与传统渐行渐远。如果说竞技武术这一目标定位导致了武术套路“迷失了太多的技击内涵”的话[5],武术对练套路的异化则表现在另一方面,即在全国性武术比赛对练套路中出现了以暴力性动作收式的异化现象。通过现场执裁、观看,以及录像回顾全运会武术比赛、全国武术锦标赛、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全国大学生武术比赛的对练项目,发现不管是拳术对练、器械对练,还是拳术对器械套路都有将对手“毙命”作为收式动作的现象。其本质上是对武术文化的一种误读。这类暴力性结束动作主要集中在空手进枪中刺喉,对扎枪中刺腹,对刺剑中割喉,双刀进枪中断腰或穿腹等。总之,“搏斗”最后总会是一方以某种暴力性的手段将对手置于“死地”,且具有手段残酷,极端暴力;不分善恶,血战到底;虽已降服,绝不手软;以多欺少,倚强凌弱等特征。表面上看,这类夸张暴力的动作会增强表演的渲染力,突出运动员的威猛和骁勇;但实际上却违背了武术精神和武德要求,不利于武术对练的健康发展和武术文化的弘扬传播,不利于武术“正能量”的表现和发挥。
3 竞技武术对练套路暴力性动作编排的武德失范
3.1 暴力性动作与传统武德的冲突与背离
“武德”一词,始见于《国语·晋语九》中的“有武德以羞为正卿”,主要是指在养兵用战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德行。传统武德是指“长期来在习武群落中形成的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和要求”[6]。它具有协调习武者之间相互人际关系的功能,并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类活动。通过分析传统武德的内涵可以发现“暴力”武术对练精神与武德文化的背离。
3.1.1 不符合传统武德中的“和合思想”
传统武德要求习武者在人际交往中要谦逊和气,在武术意识里,很多理念都是以和合忠恕之道为核心,讲究以武会友,遇事要适度忍让;因为中国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单纯的胜负,而是和平,是和谐[7]。孙子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亦从兵家战略决策的角度表达了这一传统武德思想。传统武德中所强调的“四德”(口德、手德、心德、公德)中的“手德”,就要求习武之人在与别人“较技时不以武力伤人,常有止戈训武,以武会友,不得以我之拳加之同胞之身,应量其技术之深浅,以做身射之防护。非不得已,不可击其要害”[8]。由此可以看出,竞技武术对练表演中的这种“恶战到底,置人于死地”的思想理念无疑违背了中国传统武德“以和为贵”的理念及“冤家宜解不宜结”的“和合”思想。
3.1.2 不符合武德中的“仁爱思想”
中华武术充分反映了以人际和谐为目标的仁爱思想,反映在武术整体价值观上的表现是武术技法创造的出发点不仅不是杀人,恰恰相反,是为了救人。传统武德主要价值取向来源于儒家思想,而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从某种程度上说“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就是‘仁学’”[9]。孔子在“仁学”的框架下,提出了人道原则与理性原则,就是以人道原则为逻辑起点,又以培养完善的人格为其逻辑归宿,以收心敛性为其宗旨,以内省为其主要思维方式,以道德的自我完善为其人生的目标。“仁学”从来就不鼓吹的理论,而是以从思想上、根基上动摇和争取对方为上上策。中国武术,尽管是缘于战场撕杀的一种搏击之术,但在搏杀之初的目的,则是想不战而胜,争取对方[10]。被周伟良教授视为“传统武德中流光溢彩的无限风光”的侠义精神,其践行者武侠在对冒犯侮辱过自己的品行不端之徒进行适当的惩戒时,也会恪守施武之德,并不逞一时之气,进行滥杀[11]。而就竞技武术对练表演来看,其暴力性动作编排恰恰与上述武德主张背道而驰。
3.1.3 不符合传统武德中的“中庸思想”
中国传统武德充分体现了东方文明气质和“中庸”思想,要求在与人交手时遵循“争斗而有礼让,劲刚强而不粗野,艺纯熟而不玄浮”的原则。在表演时则是追求“情饱满而深沉含蓄,富裕观赏且追求高尚的精神气质”的泰然境界[12]。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所强调“无过不及”“不偏不倚”的太极拳技理与思想以及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中所云:“我守我疆,不卑不亢。”[13]均映射出了传统武德的“中庸”思想。武术家马国兴先生在《古拳论阐释续篇》中提出:“中和之道”是历代拳术大家论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指出修炼传统武术攻防之道的人应该明白“抑其血气之刚,而进之以德义之勇”,认为这才是修炼拳术的大是大非之明辨者。唯道适从,不背道而驰,最终必然可获神明境界之正果[14]。此外,传统武德的“中庸思想”还表现在切磋武术技艺时“点到为止”,教训坏人时“适可而止”“手下留情”,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等方面。而竞技武术对练中这种表现出一“杀”到底,不“杀”不快的暴力性动作形式无疑违反了传统武德的“中庸”思想。
3.1.4 不符合传统武德中“内圣外王”的价值追求
“内圣外王”出自《庄子·天下篇》:内圣,是内而成就圣贤之德;外王,是外而推行仁政王道。“所谓‘内圣’是主体性修养方面的要求,以达到仁、圣境界为极限;‘外王’是社会政治教化方面的要求,以实现王道、仁政为目标”[15]。作为儒家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内圣外王”一直以来亦为武术人所推崇。历代太极拳家在修练太极拳的过程中都将“外示安逸,内存鼓荡”视为至高境界而孜孜追求,以期实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达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的臻化境界。通过“太极十年不出门”的艰苦修炼,建构起自身的“内圣”之根基,继而实现“外王”的不伤自己,不伤别人,不伤和气的王者风范[16]。周伟良教授认为传统武德由三重结构组成:一为师门伦理,它的核心内容是孝和悌;二为体肤磨砺的意志品质;第三重结构便是“内圣外王”的侠义精神,并视其为“传统武德中流光溢彩的无限风光”[17]。由此可知,“内圣外王”不仅是武者一种价值追求,亦是一种武德规范。竞技武术对练通过“杀戮”甚至“不择手段”地“残杀”对手而赢取胜利,背离了武术对练本义,既不能表达“施暴”者“克己修身”“以德服人”的“内圣”精神,亦无法体现“治国平天下”的王者风范。
3.2 暴力性动作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3.2.1 歪曲了武术的公众形象:武术成了街头暴力的根源,不利于武术的社会传播
长期以来,武术的功能与价值未受到正当的公众评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武术被曲解为一种“暴力”,提及中国武术便会使人们联想到暴力、血腥等字眼,这是人们对于中国武术认识的误区[18]。事实并非如此,由军事搏杀格斗技术发展演变而来的武术,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其本质功能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它已由最初仅具有单一搏杀功能的技击术逐渐演变为集防身、健身、表演、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运动形式。体操化的竞技武术则是与“搏杀”完全割裂开来,其仅有的表象上的技击动作也被艺术化了,甚至有学者认为这种技击艺术不必有什么实用的目的,因为艺术本身就是目的[19]。由此可见,竞技武术已然区别于传统武术而成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那么,这样看来竞技武术对练套路中那些夸张的“杀人”动作无疑会给本就“有名无实”的竞技武术定上一个“莫须有的罪名”。难怪武术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暴力的根源和表现手段,而忽略了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自卫防身、养生保健、文化传承、教育培养、娱乐欣赏等功能。想到武术比赛一直遭受冷落,没有多少观众,此时,我们倒不禁要庆幸了。试想如果欣赏武术对练比赛的观众像观看NBA篮球赛的人一样多,那将会给武术的公众形象造成多大的负面形象。
3.2.2 违背了武术的娱乐表演价值:渲染暴力、血腥,不利于人们身心健康与人际和谐
娱乐表演是武术,特别是现代竞技武术的重要功能之一,千百年来,中华武术不仅以鲜明的技击性和防身、健身价值为人们所珍视,而且以其独特的娱乐性在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生活中享有崇高的地位[20]。竞技武术是在传统文化的牵引和道德规范的规约下,在不自觉中走向了有别于“原始”武技的发展境遇。而武术的技击动作则被赋予理想化,从而使中国武术成为了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21]。武术的表演价值在于通过穿蹦跳跃、闪展腾挪、疏密得当、节奏错落、变化多样而统一的动作演练,将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出一幅完美的画卷,谱写出一段优美、流动的音乐,从而使人感到生气盎然,神采奕奕;或雄浑、豪放;或飘逸、或俊秀等不同风格的美[22]。由此可见,“陶冶情操”“修心养性”已成为武术实现娱乐表演价值的目标追求;然而,“暴力”武术对练套路的编排却无视武术表演的这一性质和趋势,为了体现武术的“搏杀”功能而不惜展现违背武术价值取向和娱乐功能的动作形式。
3.2.3 违背了武术的教育价值:传播暴力思想,不利青少年人格塑造和健康成长
香港一项针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犯罪青少年中有77.5%去武馆学过武,且普遍喜欢看综合性娱乐节目、功夫片或是侦探打斗片,而52.6%犯罪青少年则崇拜武打明星[23]。有学者认为暴力行为是一种习得,是经由模仿、学习过程获得的一种后天行为。按照班图拉的观点,只要观察学习榜样的青少年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榜样所提供的攻击就可能被习得。原因是青少年正处于思维活跃、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模仿能力也因此比较强。由此可见,过多地接触不正确的武术教育或观摩武术暴力性表演,会对青少年产生误导。针对影视中所谓的“暴力美学”是为表现“人性”一说,则有专家回应称:“是的,暴力也是一种‘人性’,但那是人性中最黑暗的部分。”并由此呼吁“现在已经到了必须遏制这种暴力风潮的时刻”[24]。武术对练中这种几乎等同于电影“暴力美学”艺术的暴力性动作展示显然同样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如果说二者之间还有什么细微区别的话,那就是对练中“施暴”动作的现场真实感更强,手法更为逼真。
4 对练项目暴力性动作编排武德失范的原因解析及对策
4.1 原因解析
4.1.1 受武术竞赛规则的竞技化导向
裁判学认为,竞赛规则强有力地积极反作用于体育运动的变化和发展,对运动起着导向的作用[25]。2003版武术套路竞赛新规则的实施就造成了一些非武术特征的动作和表现形式进入到武术套路之中,对武术套路运动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在现有竞赛体制之下,受功利思想的驱使,运动员或教练员将会更多地考虑比赛成绩,利用规则的漏洞或钻规则的空隙,以减少扣分点为理由,使规则被割裂、武术风格特点被削弱[26]。我们知道,竞技武术对练套路是从动作质量和演练水平2个方面来评分的,其中动作质量采用的是扣分法,即根据动作规格及其他错误内容扣分标准的要求,用动作质量的分值减去各种动作错误和其他错误的扣分,最后得出运动员的动作质量分;而演练水平则采用的是给分法,即根据运动员整套的现场演练,按照劲力、节奏、编排的要求整体评判后确定示出的分数[27]。新、旧武术竞赛规则虽未对对练套路的起式和收式作出明确规定,但也从未要求也不可能提倡收尾动作一定要突出残暴性,将对手“毙命”。但可以看出,竞赛规则一味追求竞技化程度的同时却忽略了对运动员武德规范的要求,才是导致这一趋向的根本原因。此外,为了在比赛中获得高分,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上片面地追求提高动作难度质量,忽视基本功训练,从而造成当今年轻队员武术知识与武术意识缺乏,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武术技术水平的正常发展[28],而且使得运动员在编创对练动作时无章可循,必然导致其脱离武术本质内涵随意创造动作。
4.1.2 受当代电影“暴力美学”艺术的误导
“暴力美学”实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概念,它是指起源于美国,在中国香港发展起来并在成熟后影响世界的一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其旨在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中的形式感并将其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忽视或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29]。暴力影视的兴起更是将武术的公众形象破坏殆尽,其本质是在大众对武术认识还不清晰、全面的条件下,利用媒体传播和艺术渲染的优势将武术任意曲解与误读,并将其传播给观众。以致有人在批判这种反映“传统江湖的流氓英雄主义”的“东方暴力趣味”的艺术形式浪潮中,将武术也卷了进来。认为暴力美学的核心就是所谓的“中国功夫”,一种拳击和斗殴器械的传统技巧[30]。竞技武术对练套路创编者无疑借鉴了这种“暴力美学式”武打动作;因为,不管是在传统武术,还是竞技武术的各种形式的教学中不可能教授“割喉”“刺腹”“斩腰”的残暴的动作,而此类动作恰恰是武打影视中常见的镜头。当前,在一些国际性竞技武术比赛中,越来越多的外国运动员也开始盲目跟风并模仿这种暴力性动作,使得本来就不甚了解中国武术文化内涵的外国朋友在习练和探索武术的过程中更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4.1.3 编创者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欠缺,传统文化意识淡薄
当今,竞技武术正在蓬勃发展并取得了丰实的成果,为武术国际传播与推广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但我们追求武术竞技化和国际化的同时,不能也不应该忽略对武术本质内涵和文化特色的继承和弘扬,因为现实的中国武术从本质上讲是离不开思想与文化的,如果没有了思想文化,失去了历史感,中国武术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文化标识,失去了灵魂[31]。很多武术教练员长期受竞技化思想的影响,一味追求创作高、难、美、新动作,从而忽略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学习及对武术深层哲理的研究与挖掘,久而久之,便淡化甚至忽视武术这种文化性。主要表现在,把武术等同于西方竞技体育,训练时侧重于技术、技巧和体能的训练,将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富于哲理的国粹——武术进行机械化处理。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因为中国武术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身体运动, 更不是纯粹的运动项目,它有自己的,区别于其他身体文化的一个灵魂[32]。教练员在这种思想指导和文化意识下是不可能关照到“暴力”性动作合理与否并指导或编创出新颖而又不失古朴,巧妙而又不失深邃的经典对练套路的。
4.2 对策建议
4.2.1 调整与修改现行规则,正确发挥规则导向作用
武术竞赛规则是武术运动发展的定向标,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对练套路的评价体系和评分标准。在明确细化动作质量评价标准,并从方法准确,攻防合理,意识逼真,动作熟练,配合默契等方面对演练水平提高要求的同时,亦要对武德规范和主题思想作出规定和要求;提高评分客观性则还需要从提升裁判员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方面努力。此外,规则中也可考虑规定对练项目须配背景音乐,这样不仅能够帮助运动员掌握动作节奏,从而增强表演效果,亦可烘托起积极向上的现场气氛,与现场观众产生共鸣,激发起观众的尚武精神和侠义情节。
4.2.2 创编者钻研传统文化、武术理论和武德文化
创编者在构思和编创对练套路时不仅要依据武术项目的运动特点及对练项目的攻防演练规律,而且要考虑武德规范及其文化内涵;因此,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武术文化和武德文化的学习,使动作编排符合武术伦理道德规范和当代武术发展价值取向。武术不仅是一个强身健体的技能,更重要的还是立德树魂的民族精神[33]。这样才能不断创编出既新颖独特,又不失武术精髓,利于观众接受和营造良好人文环境的经典对练套路。
4.2.3 运动员要加强文化学习、艺术修养和表现力
武术是攻防兼备的技击术,在竞技武术中更是一种艺术表演。可以说运动员在竞技场上具有演员与运动员的双重角色。对练表演者要努力将由健壮的体魄、精湛的技术、巧妙的战术、机警的睿智、拼搏的精神形成的身体美、技术美、战术美、智慧美和精神美等美学特征充分展现给观赏者,这样便能为其带来无穷精神享受,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因此,为了更好表现所编排的套路,提高观赏性、娱乐性和教育性,运动员不仅要表现出高超的武艺,也要深入学习文化知识,以提升艺术修养并学会更好地展现自我,真正将中国武术中的“精、气、神、韵”发挥彻底,演绎极致!
5 结束语
传统武德讲求的是“止戈为武”“以德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切磋武艺时也是“点到为止”,而非置人于死地。竞技武术对练项目暴力性动作设计不管从美学上,还是武德上,甚至技击上讲都不具有任何积极意义。武术对练作为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有效手段,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武术对练套路的编排要考虑到武术的形象传播与社会影响,发挥积极因素,摒除消极因素,为中国武术树立正确的公共形象,健康发展,从而为促进社会道德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汪国义.合理为宗 旨在默契:武术对练一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5(1):85.
[2] 张文广.长拳对练单刀对枪[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1.
[3] 国际体育运动委员会.国际武术套路竞赛规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4] 周伟良.析中华武术中的传统武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22(3):12-17.
[5] 刘跃军,郜子军.情景在竞技武术套路编排中的运用[J].武术科学:博击:学术版,2004(1):52-54.
[6] 孙晓文.世界影坛:涌动着暴力美学[J].世界文化,2005(2):7-9.
[7] 张路平,赵光圣.蔡龙云武术思想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5):121-124.
[8] 柳肃.礼的精神:礼乐文化与中国政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87.
[9] 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32.
[10] 马国兴.古拳论阐释续篇[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
[11] 王岗.中国武术的灵魂:思想文化[J].武术科学:搏击,2007(9):99.
中图分类号:G80-0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11-0033-07
Research on Pestalozzi’s Sports Thought
HUANG Gui1, SU Yongjun2
(1.College of Sports and Scienc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7, Jiangsu China; 2. Xinglin College,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7, Jiangsu China)
Abstract:Pestalozzi is not only a famous Swiss educator in 19th, but also a world wellknown educator. He has dedicated his glorious life to education cause by the spirit of “all for the children”, created a unique sports thought system and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world sports. His sports thought includes such several areas of content as advoca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and intellectual education, combining sports with productive labor, education purpose transmitting the attention paid to physical education, the selection of sports content conforming to the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feature, physical education being proceeded in an orderly way and step by step and physical education following natural law. As a bourgeois democratic educator living at that times, Pestalozzi’s sports thought has its inevitable limitations. Today when promot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reform and quality education in China, the various practical guidance value of his sports thought must be fully recognized and tapped. Pestalozzi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health to the human,the society and the state. Pestalozzi attaches importance to earlier physical education of children. He opens quality education, ensures the natural body quality of the human becomes mature and can develop and implements the love given to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Pestalozzi; sports thought; education purpose; sports content; sports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约翰·亨里赫·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被誉为“初等教育之父”、“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之父”。他毕生从事平民教育及教育改革实验,留下了“和谐发展教育”、“普及教育”、“爱的教育”、“劳动教育”、“教育心理学化”等教育遗产,这些对欧美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教育曾产生很大影响。19世纪初,在欧洲不少国家设立了“裴斯泰洛齐式”的学校。到19世纪中期,在美国,学习和推广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也一度蔚然成风。因此,他与福禄培尔和赫尔巴特并列被誉为十九世纪欧洲出现的三个“伟大教育巨匠。”[1]
裴斯泰洛齐一生办过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担任过各级学校的教师,进行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创建了独具特色的体育思想体系。他的体育思想对许多国家体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与指导作用,他在世时和去世不久,欧洲大陆和美国就接连掀起了“裴斯泰洛齐运动”,以后其影响不断扩及整个世界,并影响到现在。[2]189对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进行梳理、概括、归纳和总结,可进一步丰富与完善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体系。正是由于裴斯泰洛齐对体育本质及规律的深刻揭示,促使了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去认识与分析体育,并激发了专家和学者极大的研究兴趣和探究心理。裴斯泰洛齐关于倡导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和谐发展、体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体育内容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体育教育应循序渐进、体育教育遵循自然法则等体育思想不但没有过时,对新世纪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还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指导价值。
笔者以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础,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历史评价和现实指导价值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裴斯泰洛齐的体育思想体系,参考和借鉴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以更好地推进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与体育新课程改革。拟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展开研究。1)宏观层面上,采用唯物辨证的方法、历史分析方法。把裴斯泰洛齐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力求切合实际,恰如其分,真实的反映其走过的崎岖道路,进一步了解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从中受到应有的教育。2)微观层面上,采用文献资料法、调研法、专家访谈法与逻辑分析法,对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个人地位、体育思想理论基础等方面给予深入地综合研究,研究和整理其留下来的经验教训,以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通过论证如何认识过去与现实的关系上,以揭示其体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及在推动我国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1 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裴斯泰洛齐一生坎坷,出生在与德意志分离不久的瑞士苏黎世城一个基督徒的家庭。祖父是个乡村牧师,父亲是外科医生,五岁时父亲就因病逝世。兄弟姐妹都在四、五岁时不幸夭折,母亲在精神上倍受打击,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并且又没什么遗产。裴斯泰洛齐是在其母亲的女仆巴贝丽关爱下长大的,巴贝丽纯朴善良,对他们家忠心耿耿,把裴斯泰洛齐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教养,她的自我牺牲精神深深地影响着裴斯泰洛齐,使他终生难忘,这也正是裴斯泰洛齐从事爱的教育的基点。[3]
裴斯泰洛齐所生活的时代,是瑞士资本主义和封建关系并存的时代,城市工人和贫民受到沉重剥削,农村的阶级分化也在加速,广大农民遭受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榨,过着贫困悲惨的生活,更谈不上受教育的问题。虽然部分贫苦儿童有幸上学,但是当时的贫民小学的教育水平是十分低下的。[4]13对于广大平民百姓,国家没有拿出一定的钱来办学校,没有专门的办学场所,经常把教师的宿舍当作教室。教师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培训,也没多少文化,很多是由手工业者担任的,他们把教师工作当作补充工资的一种形式。
在法国启蒙运动的指引下,他矢志改革传统教育和社会现状,以解救贫苦的人们为己任,深信每个人都具有身体、道德和智慧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潜在能力,只有通过教育(体育、德育和智育)才能使之得以发展。裴斯泰洛齐把体育看成是人的和谐发展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并且主张体育跟劳动教育应紧密联系;倡导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父子般、母子般的爱,儿童之间则建立兄弟姐妹般的爱,使整个集体融入一个大家庭的氛围中;儿童有喜欢活动的本性,因此,体育教师在安排体育内容时应该以发挥这种本性为目的,从而确定了以体操与游戏等为主的教学内容;体育教育应循序渐进、遵循自然法则;主张教育应成为每个人的财富,通过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和谐发展消除贫穷、改良社会,培养有智慧、有道德、有劳动能力与身体健康的“全人”,这个“全人”实际上是裴斯泰洛齐心目中理想的资产阶级新人即公民。[5]
2 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2.1 莱布尼兹关于单子自我发展学说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1646—1716)提出,构成宇宙万物的是单子,单子是一种不能再分的不占空间的能自由活动的精神实体;宇宙万物便是由上帝安排单子互相结合、协调一致的精神上的联系而形成的,具有“先定和谐”的属性;单子的另一属性是具有内在动力,推动它不断地自我发展。
裴斯泰洛齐受这一思想的影响,认为人的智慧、道德情感和体力的萌芽先天地结合为统一体,潜存在体内,并具有从不活动状态到充分发展的倾向,所以裴斯泰洛齐倡导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和谐发展;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心理化”的口号,并指出所有的人都有两面性,即低级天性和高级天性,[6]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使这种潜在力量得到充分发展,因此,非常重视人的天性,要求体育内容的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强调体育教育遵循自然法则。
2.2 康德“感性直观”观点 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提出,人的认识过程一开始是“自在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使人获得感觉经验,感觉只能作为诱因,但这种感觉经验要有先天的能力(直观形式和范畴)给以整理、综合,才能形成普遍的科学知识。
裴斯泰洛齐在教学理论中,反复论述知识的基础是对事物的感觉印象,但这种感觉印象是混乱的、复杂的,必须与内在的理解力结合起来,只有感官才能把“以不明显状态存在的”观念引申出来,才能形成明白的确定的表象,然后再上升到清晰的观念。教学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使儿童的感觉印象正确无误的发展为清晰的概念的过程,这些使得裴斯泰洛齐认为一切教育过程都要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裴斯泰洛齐认为各关节的运动能力是体育中最简单的要素,因为只有关节的活动才能保证人有行动的可能。让儿童多进行游戏、军事体操、游泳、手工劳动、运动会等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轻到重,由少到多,不但可以锻炼、发展其体力,培养其劳动技能,也可养成劳动习惯。[7]
2.3 夸美纽斯、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 在学习和借鉴夸美纽斯和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后,裴斯泰洛齐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法则,但他同时强调教育不应完全模仿与遵循自然,教育也能反作用于自然,这是在继承两位教育家自然主义思想基础上的更进一步发展。
裴斯泰洛齐在反对传统旧教育的儿童观上提出了“儿童是他自己的教育者”的主张。裴斯泰洛齐认为,儿童有一种内在力量在生长着。这种内在力量是儿童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因此,教育者必须注意和保护儿童这种先天的内在力量,鼓励儿童积极主动活动,引导儿童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身体、道德和智慧。[8]78教育要遵循自然,体育教育也要遵循自然。[2]80儿童体力的增强与发展,需要通过从简单动作过渡到复杂动作这一过程来进行。[9]根据这个理论,他对当时初等学校(包括幼儿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了重要改革,主要内容是体操与游戏等,方法在于“循序渐进”。
3 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倡导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和谐发展 裴斯泰洛齐从人性的统一性的基础出发,提出了和谐发展教育理论,其内容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三个方面。他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均衡性,即“人的体力、道德和智力的均衡,或换句话说,人的手、心和脑的能力的均衡性”。只有全面、平衡地发展人的体力、道德、智力,才是符合人性的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人内在的力量,因为人性的整体性是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
裴斯泰洛齐认为,体育是人的全部才能和潜能获得发展的基础,是人的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的手段与内容,它的任务就是要把所有天赋的生理上的力量全部发展起来,同时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其它方面的天赋内在力量,使人能够和谐发展。裴斯泰洛齐认为,体育最简单要素是关节的活动,体育教学和训练应以关节活动为起点,从最基本的运动动作开始,由易到难,逐渐发展到复杂的动作训练;练习是体育的基本方法,练习应该与感觉的训练、思维的练习相协调,以便使体力、感觉、听觉和思维同时得到发展。在裴斯泰洛齐看来,体育可以促进儿童的欢乐和健康,有利于儿童勤奋、坦诚、勇敢、吃苦耐劳等个性品质的养成,因此,体育对身体和道德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10]同时,他认为,德育是和谐发展教育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完善的人”的重要方面。他还认为,智育对人的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所有人生来就有各种能力和才能[11]。
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的体力、道德和智力的均衡发展是人的高级天性的表现。在这三种教育手段中,体育通过各种体育教学与训练,智育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德育通过信仰和爱,共同满足和发展人性,从而实现人的和谐发展这一教育目的。[12]但是,体育又必须和智育同时进行。体育和智育只有统一于人的道德教育中,人才能真正得到和谐的发展,才能真正展现人的高级天性,显示人的内在力量。[13]
3.2 体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裴斯泰洛齐不仅把劳动与学习相结合视为帮助贫苦人民掌握劳动技能从而改变贫困状况的手段,而且将劳动教育和体育、德育、智育联系,肯定其对人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包括身体各种器官训练、生活能力训练、职业训练和其它一切有实践意义的教育。劳动教育能发展体力、智力及形成道德,必须贯穿于体德智三育的相互联系之中进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可见,裴斯泰洛齐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超前性,把“教劳结合”作为儿童自身发展和社会化的根本途径。[14]53
裴斯泰洛齐把体育看成是劳动教育的最基本的和初步的阶段。他认为,关节活动是体育最简单的要素。自然赋予人关节活动的能力是各种体力得以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体育教学训练和各种体力活动的要素。劳动就是一种体力活动,所以关节活动也是劳动教育的基本要素。劳动教育、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是建立在体力发展的基础上的。
裴斯泰洛齐主张通过对身体的练习增进和发展儿童身体的力量和技巧,通过手抓、脚蹬、走动、伸举等这些简单的关节活动逐渐发展儿童的体力,使儿童掌握各种劳动技能。裴斯泰洛齐根据实际劳动的需要制定一种“技能入门”作为发展体力的内容,包括劳动中最简单的一些身体操练——打、拿、推、掷、挥动、角力等等。儿童掌握了各种基本技能之后,就能够全面地发展其体力,同时还能够掌握各种劳动技能。[15]裴斯泰洛齐认为体育和劳动教育要在家庭和学校中同时进行。
3.3 教育目的透射出对体育的关注 裴斯泰洛齐从他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出发,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才能和形成完美的人,这种发展又必须是和谐的,全面的,使之成为身体强健的、有德行的、有智慧的、能劳动兼有一定劳动技能的人。“教育要名副其实,必然努力使人的完善能力得到圆满的发展。”[16]83因此,“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身体、道德和智慧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照顾它们的完全平衡。”[17]
人的体力、道德情感和智慧的萌芽先天地结合为统一体,潜存在体内,并渴望得到显露与发展,而只有教育才能把这些潜力挖掘出来,发展起来。[18]裴斯泰洛齐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并在经过锻炼之后,使人尽其才,使每个人在社会上都能得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裴斯泰洛齐关于教育总目的的构想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目的,“为社会造福,使高尚的穷人和自己思想上渴望的天下得以实现。”一是个人目的,把每个儿童培养成体格健壮、道德完善、有切实知识、能独立思考的人,即体育、德育、智育和谐发展的人。
3.4 体育内容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点 在世界教育历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位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并努力实践的教育家。他指出,经院主义和专制主义教育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它们违背了儿童的本性,把一堆无用的知识充塞儿童的头脑。这种教育不仅不能发展儿童的内在能力,而且还扼杀了儿童的个性和智慧。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和教学工作应该遵循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实现教育心理学化。[19]其中的教学内容心理学化,要求选择和编制教学内容必须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根据这个理论,裴斯泰洛齐确定了初等学校的教学内容,如体操、阅读、书写、算术、几何、测量、绘画、唱歌以及地理、历史和自然方面的课程。[20]
裴斯泰洛齐认为,人喜欢体力活动的愿望是与生俱来的。儿童具有好游戏的天性,这种天性驱使其总是尽情地游戏(这种游戏是有组织的,决不是放任的)与活动。[21]因此,教师在安排儿童体育教学内容时,必须遵循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唯此,才能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体力和各种运动能力。
同时,裴斯泰洛齐强调,一般性培养先于专门培养,幼年的儿童不应该接受专业舞蹈或击剑等训练,而应该注意一般性的体格和灵活程度的训练。在学校里可以上体操课,但不要突出单项的体操项目,而纯粹是让孩子多活动。裴斯泰洛齐的理论是以孩子天生的动作本能、体力和身体灵活程度的一般发展情况为依据的。他按自然的动作安排身体训练,如慢步走、跑步、跳、投掷、击打、摇摆、推举、撞击、牵拉等,使其身体的发育不致因过早地从事某项专门的体育训练而变为畸形或不适宜于做必要的工作。[22]
3.5 体育教育应循序渐进 裴斯泰洛齐依据人的心理的自然发生的规律提出了要素教育理论,他认为初等教育是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而逐步复杂化的。教育目的在于“人的和谐发展”,而教育方法在于“循序渐进”,即“人的和谐发展”主要依赖于体育、德育和智育这三育的“循序渐进”及其完美协调。
裴斯泰洛齐强调,在各种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各门学科中,都存在着一些最简单的因素,即所谓教育要素。教育、教学过程就要从这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能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这样的教育、教学符合心理学的原则,简便易行,效果良好,有利于促使儿童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全面、和谐发展。[23]为了改变当时学校呆板、烦琐、经院式的教学方式,并使每个普通家庭和每位普通母亲能够独立而容易地教育自己的孩子,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实验中不断地探索简化教育的方法,在发展儿童的道德和智慧的同时,也重视儿童身体力量的发展。[4]34
裴斯泰洛齐把要素教育理论全面贯彻到了儿童的初等教育中,认为初等教育既要让每个人在体、德、智等方面都能受到基本的教育而得到和谐的发展,又能使体育、德育和智育的每一方面都通过“要素方法”获得均衡的发展。裴斯泰洛齐认为体育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要素是关节活动。[24]207关节活动由一些最基本动作构成,如打击、跳、撞、拉、转、压、振动等,这些基本的动作结合起来,可以构成各种复杂的动作。体育应该从这些最简单的动作开始,待这些动作和技巧熟练后,再进行其他复杂动作的练习,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多、增强。通过这些关节动作的由简单到复杂的练习,就可以逐渐发展儿童身体的力量和各种技巧。从关节活动,逐步扩展到全身的复杂的体力活动,全面地发展体力。[25]
裴斯泰洛齐认为运动必须是渐进的,体操的复兴是在这个方面业已实现的最重要的一步。体操艺术的最大价值不在于某种运动所必需的敏捷,也不在于它们能给人以从事某些要求有大量力量和技巧的工作的资格,而在于这些运动所产生的最大益处是从这些运动的安排中可以观察到的自然进展,从容易进行的运动开始,以此为准备,继而进行更为复杂的、难度更高的运动。或许还没有一种艺术可以如此清楚地表明,唯有通过练习,那些看来似乎是缺乏的能力才是可以产生的,或者至少是能够发展起来的。这一点也许像那些从事教授任何一门学科的人以及那些在指导学生达到他们所期望的水平时遇到种种困难的人提供了一条最有价值的启示——让他们根据一个新的计划重新开始工作,在这个计划中,各种活动将作重新安排,用从易到难自然进展的方式来设计科目。[2] 371~372
3.6 体育教育遵循自然法则 裴斯泰洛齐认为,“自然”是指儿童与生俱来的本性,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26]体育和德育、智育及劳动教育是紧密联系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儿童的认识能力,还应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基础就蕴涵在儿童身体力量的发展之中[27]。
体育要遵循人的力量的自然发展:(1)最简单的体力表现形式:打击与搬运、刺戳与投掷、拖拉与旋转、围绕与摆动。(2)最简单的体力表现形式的基础:自然所赋予的关节活动的能力。(3)体育最简单的要素:各种关节的活动。(4)基本的四肢操练同基本的感觉训练协调,同机械思维训练协调,从而使体力与智力都得到发展。(5)体育应该从儿童早期开始。[2]355
裴斯泰洛齐把自己所做的一切看成是人类教育接近自然进程的尝试,自然进程是在起居室里发展人的各种才能时表现出来的。初级教育只是一种人类技艺的协作方式。通过这种协作,通过信仰和爱,把人引向善良和虔诚的愿望,使他获得认识和能力,并引导他采取行动。要使接受初级教育的孩子们不仅掌握所传授的体育和智育知识,而且还要活跃他们的宗教和道德的动机,以便根据父母的观点和感觉行动使每个受过初级教育的人,不仅在体育和智育方面是敏捷的,而且在事业上是强有力的,还具有高的道德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种力量达到所期望的和谐。[28]
4 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的局限与偏颇
正如一切历史人物一样,作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也有其必然的阶级和时代局限。他试图以教育(包括体育劳动教育)来改变贫苦人民命运的愿望明显带有改良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倾向,他还错误地认为农民和贵族因天赋能力不同而不应受同等的体育教育。同时,他忽视了体育与劳动教育有质的不同,他认为体育的内容应以劳动形式为主,错误地把体育视为是劳动教育的基本和初步阶段。
当然,评价前人的思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正如列宁所说的“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29]而且“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30]我们应该将前人的思想放在当时社会的现实中加以考察,而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对前人思想过分苛求。
5 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的现实价值
5.1 强调健康对于人、社会、国家的重要性 体育是获得健康的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尽管裴斯泰洛齐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健康对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为“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树立和以功能为纲体育课程结构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31]但由于各方面原因,体育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经过挖掘、研究与论证,我们重新审视了裴斯泰洛齐博大精深的体育思想,其体育的目的是发展和增进儿童的一切身体力量和可能性,通过练习养成他的技能和熟练技巧,发展他的体力,并同时发展儿童的智慧、情感和意志。
1999年,我国把“健康第一”确立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强调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青少年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身体,才能学习好,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取得的成就固然与我国的有关国家决策是分不开的,但也不能忽视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对我们的重要启示:体育能够促进儿童的健康,是人的全部才能和潜能得以发展的基础。[32]
5.2 重视儿童早期体育教育 在我国开展素质教育、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今天,人才的早期教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三章明确提出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而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高度契合,他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认为儿童应该尽可能早地受教育,最好从诞生时就开始,而体育是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裴斯泰洛齐强调儿童体育教学内容除了体操练习外,还要编制训练所有感官的特定练习并要具有游戏性质,儿童应尽早地进行这类练习而不能过早地从事某项专门的体育训练;同时,他把体育遵循自然作为最主要的教育原则,强调儿童的自然发展,根据各种年龄和各种体力强度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多种体育运动,保证和促进儿童德智体的全面发展。[33]“如果体操训练得当,对于促进儿童的欢乐和健康十分有用,而欢乐和健康则是道德教育的两个十分重要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在他们中间助长一定的团体精神、兄弟般的情感。”[34]
5.3 开启素质教育,保证人的身体自然素质的成熟与发展 裴斯泰洛齐“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与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要旨有着高度对应的关系。素质教育强调的“全面”,狭义上指的就是德育、智育和体育,这与裴斯泰洛齐的“心、头和手”思想对应相关;素质教育中提及的素质分为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含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三个层次,这与裴斯泰洛齐强调指出的人的发展的三种状态——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道德状态也对应相关。
裴斯泰洛齐把要素教育理论全面贯彻到了儿童的初等教育中,认为初等教育既要让每个儿童在德、智、体等方面都能受到基本的教育而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又能使德育、智育和体育的每一方面都通过“要素方法”获得均衡的发展。按照裴斯泰洛齐“要素教育”的划分,德育的基本要素是爱,其任务在于完善人的行为伦理素质;智育的基本要素是直觉,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智能——潜能、能力、才能及创造力;体育的基本要素是关节活动,其目的在于保证人的身体自然素质的成熟与发展。[14] 50~52
5.4 体育教育贯彻爱的教育 裴斯泰洛齐指出,“爱是认识、能力、知识和行为集中的神圣的中心。通过这个中心,它们才真正成为人性的力量,即真正的人的力量。”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裴斯泰洛齐始终怀着一颗爱心来教育孩子,这种爱的精神就是被教育学家们所称为的“裴斯泰洛齐精神”。世界教育史上象他这样一心为儿童健康成长而坚韧不拔、自我牺牲的教育家是屈指可数的。裴斯泰洛齐强调指出:“教育的主要原则是爱。”[8]49即爱的教育。
裴斯泰洛齐50多年一直是本着这种爱生如爱子的精神从事儿童教育事业的。“爱”的教育不是一种同情、一种怜悯、一种博爱,而是一种根植于现实的教育理想,是“仁爱之心永恒”的行动实践。不管在新
庄、斯坦兹,还是在布格多夫、伊佛东,他能克服重重困难,靠的就是赤诚的爱。他身怀崇高信念,历经风雨,痴心不改地为儿童付出了他全部的爱。值得注意的是,裴斯泰洛齐所面对的儿童并不是健全的儿童,他们多数为身体或心理有缺陷的。裴斯泰洛齐不但没有歧视他们,还满怀爱心地照顾和教育他们。[25]196裴斯泰洛齐爱的教育创造了奇迹,经过长期的艰辛工作,孩子们在健康和道德方面都得到了改善,变得活泼聪明起来,生活得十分幸福与快乐。[16]221
爱的教育是裴斯泰洛齐教育理论体系中颇具特色并产生深远影响的部分,同时也是他教育试验的一条指导原则。“爱”的教育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教师对学生的爱;二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一个合格的教师,最重要的问题就在于对学生的爱。爱学生既是进行体育教育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既是一种积极情感,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体育教师更要“以爱育爱”,教育学生在享受被爱的同时体会到给予别人爱的快乐。一位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切为了孩子”的精神,才能真正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只有从“一切为了孩子”的精神出发,坚持爱的教育原则,才能有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才能在体育教育实践中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新成绩。[35]
6 结 语
裴斯泰洛齐生活在欧洲由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并深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他矢志改革传统教育和社会现状,以解救贫苦人们为己任,深信每个人都具有身体、道德和智慧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潜在能力,只有通过教育(体育、德育和智育)才能使之得以发展。莱布尼兹关于单子自我发展学说、康德“感性直观”观点以及夸美纽斯、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奠定了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裴斯泰洛齐把所有的心血和整个生命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创建了独具特色的体育思想体系。他的体育思想对许多国家体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与指导作用,为世界近现代体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推行素质教育和体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又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刚刚,我们应充分认识与挖掘其体育思想所具有的多方面现实指导价值。当然,作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体育思想有其必然的局限,因此,要用历史的眼光客观地去看待前人,而不能过分苛求。
参考文献:
[1] 弗罗斯特,著,吴元训,等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407.
[2] 裴斯泰洛齐[瑞士],著,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9,80,371-372,355.
[3] 钟文芳.试论裴斯泰洛齐“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6(2):69-70.
[4] 吴值敬.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述评[D].扬州:扬州大学,2009:13,34.
[5] 曾彬,卢清,杜学元.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爱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教育导刊,2003(10):8-9.
[6] 王春燕.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其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9):59.
[7] 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88-191.
[8] 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M].第二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8,49.
[9] Perevia Cole. A History of Educational Thoughts [M].Greenwood Press,1972.
[10] 熊玲玲.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对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2):87-88.
[11] 赵荣昌,张济正.外国教育论著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278-286.
[12] 于晓君.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2.
[13] 汪刘生.裴斯泰洛齐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J].比较教育研究,1986(3):55-56.
[14] 李剑.昔日裴斯泰洛齐与当今素质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1999(5):53,50-52.
[15] E.P.Cubberley.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M].Honghton Mifflin Company,New York, 1920.
[16] Kate silver. Pestalozzi, The Man and His Works [M].New York Press, 1924:83,221.
[17] R.De Guimps.Pestalozzi:His Life and work[M].Translated by J.Russell Sonnenschein,London,1890.
[18]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95.
[19] 张锋.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J].心理世界,2006(11):57.
[20] 博仔.贫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湖南教育,2005(3):17.
[21] 邵伟德.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简述[J].体育文化导刊,1988(1):78.
[22] 李丽.建构以“爱”为基础的现代教育——裴斯泰洛齐“爱”的教育启示[J].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10):94.
[23] 王保星.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25.
[24]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07,196.
[25] 侯威.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11.
[26] 李艳,张立昌.基于不同人性论的卢梭与裴斯泰洛齐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比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10):19.
[27] 阿图尔·布律迈尔[瑞士].裴斯泰洛齐选集[M].第二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8.
[28] 罗炳之.外国教育史[M].上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94.
[29] 戴本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62.
[3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62.
[3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4.
[32] 移素林.学校体育与洛克——读《教育漫话》有感[J].体育文化导刊,2003(9):76.
德育的实效性不强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当前德育的主要问题是:管理现状与学生实际的矛盾,理论与现实环境的反差,学校与家庭教育脱节,造成了学校德育形式程式化、理念空洞化、内容虚无化、队伍模式化的现实,不仅未促使学生形成良好而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反而使一些不良的习惯、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固化。造成德育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是先进的育人理念与现实教育脱节,即德育的“盐”放进教育的“汤”里。盐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重要,如果让我们每餐都直接吃10多克盐,相信没有人肯吃。但如果把适量的盐放进汤里,味道会很鲜美,我们都愿意喝。这让我们反思到德育。我国一直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但德育的实效性却并不强。经过反思发现,我们的教育中,德育与教学双轨运行,这个是德育活动,那个是智育活动、综合实践或文体活动,分得很清楚。也就是“盐”没有放进“汤”里,而是分开来让学生“吃”,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深刻反思德育成因,是我们正确树立德育工作理念,科学进行立德树人的前提。
1.认识层面。一是学校、家庭、社会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学习成绩,缺少对学生思想状况的关注,普遍存在着“一俊遮百丑”的现象,学生心理或发展误区而未得到重视予以矫正,为他们的成长留下了隐患和遗憾。二是在说法上是“德育首位”“人人都要教书育人”,但实际上由于考试制度和社会评价的偏差造成德育“无位”和“缺位”,德育是德育干部管的事,与己无关。因此,学校管德育的老师、班主任永远是忙得团团转却毫不起色,刚处理完一件,又冒出了第二件、第三件,永远像个“消防队员”,将德育工作演变为一种体力、精力、时间的消耗战,而学校其他教职工成为旁观者、评价者。三是德育承担了过重的政治功能和理想色彩。德育过多地强调要培养“接班人”的政治使命,而关注学生成长中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的困惑与问题成为次要任务,造成德育政治功利色彩的强化而德育生活化的弱化的现实。同时,人们对德育寄予厚望:当学生表现不佳时,就会批评学校德育未搞好;当出现安全事故时,就会批评安全教育不到位等,造成德育工作者巨大的压力,于是德育内容的“空、假、大”、德育方式的形式与守旧也就不奇怪了。四是德育目标的传统与僵化。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德育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顺从,忽视了作为一个人的思想具有复杂、多变的实际。
2.管理层面。一是学校德育仍较多地停留在“管”“压”“堵”等层面,较多地采取“禁止什么”“不许什么”来进行管理,这样较多地压抑了学生个性;教师、家长仍认为学生还是孩子,不懂事,因而批评多于表扬,简单多于细心;常常将学生的行为过分夸大,学生犯了一点小错误就大加责备……因此造成学生较为普遍甚而严重的逆反心理,有的甚至产生了心理障碍;学校德育也自然陷入了“戴着镣铐跳舞”的尴尬之境。二是将学生更多地置于被管理者的地位,忽视了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漠视了学生有着独立的人格,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因而造成了学生在管理中的逆反和被动性。三是德育手段的单一和形式化,造成学生对德育的偏见与疏远。四是各种原因造成教师心理的不健康,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功利色彩浓郁,教育方法上多以简单、粗暴、居高临下的灌输和训导为主。
3.社会层面。一是现实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变革造成社会的精神文化、道德观念的复杂性、变化性,也造成了学校德育的艰巨性和学生思想的复杂与多变。二是全社会追逐利益最大化造成对良好、健康的精神氛的漠视,如十几个部门治理不好一个网吧;能够见效益的项目是“大干快上”,而有益于社会、学生的活动场所等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诚信意识的缺失、假冒伪劣的泛滥、权钱交易的盛行等现象,都造成学生认识的偏颇。三是家庭矛盾、问题的日益突出,造成学校德育的苍白。现实中,出现了“暴富家庭”“官宦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等多种家庭形式的出现,客观上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土家山寨的长阳,留守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已超过50%,给德育工作增加新的难度。四是德育队伍专业化程度偏低的现实,影响着德育的实效性。目前课改培训、学科培训很多,但班主任、辅导员培训却没有,客观上影响着班主任、辅导员的素质的提高。
二、理念提升与夯实基础: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探索
立足于上述原因分析和我们的学习体验,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把养成教育作为提升学生文明素养的主要途径,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养成教育有利于孩子成才、成人,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家庭幸福。过去我们的教育说得多,做得少,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德育的“质”的指标。因此,我们坚持不懈地抓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进一步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针对性、方法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立足学生实际,确定了“对学生的终生幸福负责,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发展理念。德育的根本目标应当是让学生找到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学校应当为学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基,为教师的事业和人生添彩,所有的课堂都是立德树人的道德课堂,所有的教职工都是学生的道德楷模,所有的学生都应自主进行道德学习和养成训练。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摈弃了以往的“听不听话,能不能得高分”的“好学生”标准,从学生的发展考虑,积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成熟起来,有追求不盲从,有理想不脱离实际,在思想上上进,生活中自律,倡导做一个守信平凡的人,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不平凡的价值。常言说“思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高度”,有了理念的转变,教师的心态变得平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急功近利。在学校里,学校对教职工的考评首先是考核合作意识和育人意识,育人首遇负责制得到严格执行,每一个教职工都是学生的德育导师。我们积极探索绿色评价改革,完善以“成长记录”为载体的平时评价,以学生素质发展手册为载体的阶段性评价,以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表为载体的综合素质评定,在绿色评价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重新修订完善了学生表彰奖励办法和教职工评价考核办法,鼓励学生健康成长和教职工教书育人。现在,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是受表彰的对象,每一个教职工包括门卫、寝室管理员都是优秀教育工作者和育人质量奖评选对象。学业进步奖、科技活动奖、文体活动奖、文明学生奖、读书活动奖、综合实践和社会活动奖、学生干部奖等,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的平台。一些平时学业后进或调皮的同学,也纷纷成了校园明星,他们成人成才的信心增强了,日常行为更规范了,文明修养程度也提高了。
2.切合时代要求,抓住两个突破口:课程改革和自主管理。“十”对教育工作做出了重大部署,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包含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中,包含在各门课程之中,包含在课内外各种活动之中。我们的学校教育一定要提升育人理念,突出德育首位,因材施教,在课程改革中深化育人意识,在自主管理中落实养成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新教材的德育资源,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与情感体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围绕课改推进中的学科均衡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建设等重点问题,深入进行课程改革背景下夯实德育的实践与探索。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农劳动和社会调查活动,并将其列入课表。仅2013年,就有近1000人次学生参与各类综合实践活动,69人次的成果获得各级表彰奖励。再如,以《弟子规》为主要内容编写校本教材《长阳二中学生养成教育读本》,除了通俗解读弟子规外,还结合实际案例对养成教育进行分析引导,效果不错。我们还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开设富有特色的德育专题课程,如生命教育、心理辅导、法制教育、诚信教育、民族教育、环境教育和能源节约教育等。重大纪念日还利用主题校班会和国旗下讲话开展专题教育实践活动,与新课程结合,改变以往说教、告诫、灌输的方式,代之以观察、思考、讨论、实践、探究、体验等,即有意识地将德育的“盐”放进教育的“汤”里,德育的灌输说教痕迹淡化了,但德育的地位更突出了,目的更明确了,目标的达成更实在了。
在具体的管理方式上,积极探究自主管理模式。现代管理的“人本”思想和教育学认为: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一切管理均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又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在学生管理中,我们积极而有效地开展学生的自治、自立活动,落实学生的管理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发展。让学生在“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感受自己,自己战胜自己”的体验中,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自为,进而走向成功,走向成熟。如,我们建立了校园“110”:学生护校队。这是一支由各方面学生代表组成的特殊学生团队,成员定期轮换,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这是我校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一次大胆尝试,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协助学校检查学校卫生、课间操、出勤、纪律,维护校园秩序,调解学生之间的矛盾及纠纷。校园“110”的学生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创设了文明健康、平安和谐的校园氛围,同时也从中受益,在历练中成长。
3.研究工作实际,做好三个结合:学生常规管理与德育课题研究结合,德育内容与方法创新结合,教师队伍建设与家庭教育结合。在抓好学生日常管理的同时,用课题来统领学校德育工作,改变德育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学生思想、学习与行为习惯管理相互脱节,过分研究单个事、点的解决和学生被动接受管理的状态,使德育研究走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经过认真研究,学校确定“学生自主管理研究”作为课题,按照“该学生干的、学生能干的,放手让学生干;该学生干的、学生干不了的,教给学生干;不该学生干、对学生成长有利的,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干”的总体思路,探究在自主管理思想指导下的班级管理模式,学生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学生和教师评价体系等,使德育工作有规律可循。
德育内容上,分阶段分年级实施“三自”“三成”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习惯和责任心。高一通过入学教育,对学生进行“自律”“成人”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高二,对学生进行“自觉”“成才”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习惯;高三进行“自为”“成功”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方法上,围绕上述内容,开展如“感知亲情”“与自己对话(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进行)”“磨炼意志(要求学生每天完成一定量的体育锻炼)”“氛围熏陶(读名著、赏名画、听名曲)”“爱心传递(每届学生为特困生基金会捐款)”等丰富而灵活的举措,让德育可亲可近,学生对自己可圈可点。
教队伍建设上,一是开展以青年教师考核过关制、骨干教师动态管理制、导师制为主要内容的“名师工程”,为每一个青年教师配备德育指导教师,每一个没有担任班主任的青年教师均担任助理班主任,建立提高教师师能、师德的长效管理机制,将写教育随笔或反思笔记、读教育著作、听评课、等以量化的形式确定下来。二是在加强常规课堂教学的同时,以教研组为单位,确立各学科的德育渗透点,在各学科教学中,努力渗透德育理念,充分发挥课堂的德育主渠道作用,实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目标。改变过去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陪着学生走向知识,变过去把教科书作为学生的世界为把世界成为学生的教科书。三是以“爱是教育的全部艺术,美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为教师评价的终极目标,建立“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赏识学生”“宽容学生”“期待学生”等层级目标,组织自评、互评、学生和家长评,将“爱”和“美”的教育落实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四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榜样示范作用,确立校园健康的主导思想,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五是将不得随意请家长,不得随意停学生的课,不得以罚代教等以制度形式确立下来。家庭教育方面,通过家长会、学生联系卡、《家长报》、家长信、喜报等形式,进行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4.走进生活,关注管理中的四个细节:生活中教育细节、学生日常行为细节、管理细节、课堂细节。德育绝不等同于政治、理论和空洞说教,事实上生活处处皆德育。因此,我们明确要求教师要关注细节,把握教育时机,做到教书育人。
一是学校在对德育工作进行宏观指导或调整时,要注意研究生活中的蕴藏丰富德育内容的细节。如在研究校园垃圾处理时,发现有德育内涵,于是学校成立“废品部”,培养学生节俭和环保意识,也增加了班级活动经费,学生有兴趣,在“变废为宝”的过程中,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是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细节的研究和引导。如在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克制能力时,发现佩戴学生证是一个较好的载体,于是进行了强化。再如,发现学生犯错后写检讨效果不理想,于是,让这些学生就类似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中进行自我教育等。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008-04
1 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数字技术为标志的新媒体不断涌现,为教育的变革和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新媒体以其技术数字化、交互性强、共享度高、个性化等优势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加强新媒体教育功能的开发对于教育领域而言是难得的机遇。正是基于上述考虑,以探索新媒体的教育功能为出发点,本文对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的教育应用进行分析。
2000年以来,随着移动电视技术的突破,公交数字移动电视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从2002年上海市率先在公交车上安装数字移动电视开始,我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北京、郑州、南京、重庆、兰州等50多个城市相继在公交系统开通数字移动电视服务,到2011年,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已经遍布我国各大城市的公交系统。目前公交数字移动电视主要是播放时政新闻、生活资讯、体育娱乐等节目,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也基于该新型媒体平台开展政府公共信息、公共交通信息等公益。目前的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发展模式主要是以广告等商业模式为主流,但笔者认为利用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开展教育活动有着广泛的前景,在建设学习型城市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什么是公交数字移动电视
公交数字移动电视是指以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车、地铁、轨道交通、轮渡、大巴车等为传播载体的数字移动电视,属于地面无线数字电视的范畴,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接收的方式播放和接收电视节目。它不仅支持固定接收,还支持在高速行驶状态下的移动接收,同时保持电视信号的稳定和清晰,使受众可以在移动状态中收看电视节目[1-2]。公交数字移动电视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移动接收
支持移动接收是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的主要特性之一。通过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安装终端接收器,就可以在移动过程中接收电视节目,乘客在行驶的公共交通工具中就可以看到新闻报道、歌曲演唱、小品、相声等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所以人们形象地称公交数字移动电视为“电视长了脚,跟着乘客跑”。
2.2 技术数字化
全数字化和高清晰度是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的显著特点。公交数字移动电视采用数字电视技术,电视节目经过数字编码,数字调制,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接收的方式进行电视节目的传播,在传输电视信号上具有高画质、高音质、高性能等独特优势。
2.3 即时传播
公交数字移动电视节目可以录播、转播,也可以现场直播,可以即时传播最新信息,通过无线数字发射,移动人群可以随时随地收看电视节目,获得更多更新的资讯,极大地满足了快节奏社会中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此外,公交系统作为公共场合,也为人们尽快接触最新信息提供了方便,增强了公交数字移动电视传播信息的即时性。
2.4 收视人群多
收视人群多是公交数字移动电视与传统固定电视相比的一大重要特色,由于公交数字移动电视面向所有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所以收视群体不仅层次广,而且数量大。例如,北京仅地铁移动电视收视人数每天就高达130万人次,一个中型城市有公交车辆2 000~5 000辆,收视人数每天不下300万人次[3]。
2.5 垄断性收视
传统的收视媒体,主动权在受众,他可以选择何时看、看什么,随时选择频道。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的受众处于封闭的收视环境中,被动地接收信息,具有对某一预设好的传播内容的“必视性”和“必听性”——除非观众闭眼不看、塞耳不闻。所以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对于某些预设好的内容传播效果极佳。
3 公交数字移动电视教育应用的优势
3.1 成本低
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开展教育活动主要是依托已有的公交数字电视系统,采用播放教育节目的远程教育形式,因而对教育场所、教育设备、教学人员等方面的要求较低,教育成本也相对较低。其次,对学习者来言,参与学习活动时无需任何经费投入,也不会单独占用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只需要他们在乘坐交通工具途中付出注意力资源即可,受教育群体的个人支出成本几乎为零。
3.2 受教育面广
从理论上讲,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的受众群体可以是该地区所有的社会成员,可真正实现教育活动以各个年龄层次、文化背景的所有公民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单从目前主要乘坐公交工具的学生群体和上班族来讲,其教育群体已经包括了大多数年龄层次及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受教育人数无疑是巨大的。
3.3 方便灵活
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具有方便、灵活、快捷等特点。因此,利用公交移动数字电视可以快速地针对该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方便灵活地在任何时间对社会成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例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城市有时会受到台风等突发自然灾害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及时地在公交数字移动电视中播出有关躲避台风,保护自己的科学知识,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4 强制教学
在固定封闭的交通工具中,由于乘客没有选择电视节目的权利,且乘客在乘坐交通工具的时间内基本上属于“无聊时间”,因而大多数乘客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会选择通过收看电视节目以排除无聊感。基于这一特点,可以利用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开展法律常识、道德教育、政策宣传等教育活动,提高社会成员的公民素质,同时加速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4 公交数字移动电视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
从当前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的发展现状看,公交数字移动电视运营商是公交数字移动的主要所有者,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的教学实践离不开运营商的参与和支持。笔者认为当前环境下,运营商作为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平台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不仅具有产权合法性,而且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也有诸多优势。
4.1 公交数字移动电视运营商简述
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在我国的发展基本上走的是市场化、产业化道路,是按照企业模式经营运作的。运营资本相对复杂,但运营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块。一是由各地广电部门牵头集资成立的区域性数字移动电视运营商,经营范围一般只在当地,其控股公司大多为当地广电集团。各地成立的地方数字移动电视公司多为这种形式,如上海东方明珠移动电视有限公司、北京北广传媒移动电视有限公司、青岛广电移动数字电视有限公司等。二是由我国民营资本牵头成立的民营运营商,如世通华纳、巴士在线、华视传媒等全国性运营商。此类公司刚开始主要以民营资本为主,在吸纳各类资本的基础上,发展为全国性运营商。民营运营商在我国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广电部门的参与,如巴士在线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合作,将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的传输平台与播控平台剥离,由新华社负责新闻内容的来源和节目制作,中央电视台负责移动电视的播控、节目编审和节目集成,巴士在线负责传输平台的搭建和运营等。
4.2 公交数字移动电视运营商组织教育活动的优势
1)有利于利用运营商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公交数字移动电视行业自在我国诞生以来,市场前景就一片看好,得到众多资本市场的青睐,国内外资金源源不断涌向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市场,因而,公交数字移动运营商都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同时,在运营商中其大部分是依托广电部门或者与广电部门合作,在节目制作、信息传输、设备维修等方面都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从资金和技术力量看,运营商利用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开展教育活动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
2)有利于利用运营商已有平台,节约成本开支。运营商有着庞大的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制作平台和网络运营平台,尤其是国内三大全国性民营运营商,凭借与各地广电部门和交通部门的合作,跑马圈地,其终端平台数量都已超过1万,即使是区域性运营商,终端数量也很庞大,一般至少也在2 000块以上。如巴士在线已经在公交车、地铁、轻轨等超过2.5万台公共交通设备上安装了5万多个收视终端,每天为4 000余万乘客提供资讯服务[4]。
利用已有的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平台实施教育活动能节约成本开支。
3)有利于整合运营商及广电部门原有的教育资源。由于运营商与广电部门的紧密联系,运营商作为教学活动组织机构,可以利用运营商和广电部门的原有教育资源。从历史和现状分析,广电部门有着传播文化知识,宣传先进文明的社会责任,制作了大量教育类电视节目,对现有教学节目进行修改和完善就可以用作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的教育节目。
4)传播先进文化是运营商作为传播机构的应有责任。作为传媒机构,尤其是具有事业性质的传媒组织,在发展产业化、市场化的同时,应该时刻不忘作为公众媒体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应把关注民生、服务社会作为新媒体企业的经营理念。将开展教育作为传媒运营商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为促进我国社会文明,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5 公交数字移动电视教育应用的教学内容
5.1 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的教育内容[5]
由于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的传播受众是所有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公民,因此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的教育内容应该是具有普适性和全民性的社会类教学内容,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分众性专题教育。
1)开展价值观、政治理论、国家政策、道德教育、法律常识等基础教育,强化公民基础素质。通过播放一些有关价值观、政治理论、国家政策、道德教育、法律基础知识等方面的教育节目,让公民提高相关基本知识素养,使他们成为有思想、懂政治、讲道德、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开展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教育,建设美好家园。宣传和教育社会成员保护环境、保护文物,增强他们对环境的保护能力,对文物的爱护意识。如倡导社区居民减少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用水污染,积极参与文物资源保护,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3)开展科学健身卫生知识宣传,发展国民健康体魄。普及生理卫生、公共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教育国民科学健身,发展健康的体魄。
4)开展现代生活、知识、技能、休闲和文娱教育,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对吃、穿、住、行等生活方面的知识也应该关注,同时也要教授人民健康科学的休闲娱乐知识,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5)开展安全防范,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类知识教育,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教育民众应对各种犯罪威胁的防范知识和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科学知识,使人民在遇到自身或财产安全威胁时可以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
5.2 公交数字移动电视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
1)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在公交数字移动电视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始终坚持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实际,满足当地人民教育需求,以服务当地社会成员为主,针对当地居民急需的、急盼的社会知识安排教育活动。因此在选择教育内容时要考虑是否适合当地社会,是否有利于解决当地的社会问题,是否有利于本地区民众素质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2)兼顾各个层次的学习者。教育应针对全体社会成员,在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的教育内容选择上要兼顾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兴趣爱好的人的需求,要做到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可以享受到这一优越的教育形式。
3)教育内容应通俗易懂。利用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开展教育,在教学辅导上相对滞后,因而在内容的选择上应以通俗易懂的知识为主,或者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播出社会教育知识,使乘客能够在没有教学辅导人员的情况下掌握教育内容,或者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掌握所传播的教育内容。
4)“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相结合。在教育内容选择上,要做到必修知识与选修知识相结合,既有提升国民基本素质的普及性必修知识,又有针对学生等特定群体开设的选修性教学内容。
6 公交数字移动电视教育实践的几点建议
6.1 充分整合各渠道教育资源
公交数字移动电视运营商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与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公安部门、卫生部门、社区教育委员会等政府相关部门机构开展合作,充分利用各部门现有的教育资源为公交数字移动电视教育服务。这种方式不但可以节约教育成本,同时可以进一步发挥各部门的职能。对于民间社会教育团体、个人的教育资源也应尽可能地整合进来,提升教育效益。例如,东方明珠就与上海市公安局合作制作了社会教育系列短剧《防范百招》,通过《提款安全要注意》《巧用高跟鞋》《借房换锁更安全》等100个小故事,讲述一个个日常防盗、防色、防骗的好办法,在播出之后获得很好的收视效果和乘客的一致好评,既提升了公众对公交数字移动电视节目的认同感,也扩展了公安部门的服务能力[6]。
6.2 强化教学交互,增强节目吸引力
在利用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让乘客通过手机短信参与教育节目互动,也可开设网上论坛,鼓励乘客后续继续参与教育,还可以通过让民众提供教育素材等方式引导民众参与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者参与活动,创造全民关注、关心公交数字移动电视教育的良好氛围。在社会成员的共同关心和支持下促进公交数字移动电视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有特色。
6.3 节目长短和播出时段有针对性
由于公交系统乘客多数为短暂乘客,所以制作播出的节目要短小精炼,以10分钟左右的节目为主,保证乘客可以看到完整的信息。在教育节目播出时间上要有选择,首先对于同一教育节目可以通过隔周错位重播的方式让不同时段的乘客都可以看到这一节目;其二,针对学生等特定时间段内的乘车群体可以在该群体乘车时间段内多播放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最后,要合理控制教育节目在整个电视节目播出中的时间比例,如每天的播出时间可以适当控制在2小时左右,既不会让乘客产生厌倦情绪,又不会过多占用其他节目的播出时间。
6.4 通过网络、面授加强教学辅导
对于公交数字移动电视教育学习者反映强烈的,要求深入学习的教育内容,在固定的一段时间内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网上答疑和面对面答疑活动,以对学习者关心的,或者不太理解的内容给予帮助,通过这种直播与答疑的活动方式,进一步补充深化公交数字移动电视教育,打造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社会教育品牌,以吸引更多的学习者。
6.5 采用多媒体形式保障教学效果
由于公交数字移动电视收视环境相对不稳定,所以在节目上宜采用多媒体形式,做到节目既有画面,也有声音,还有字幕,使乘客在听不到声音的时候可以看到字幕,从而保证教育质量。
7 结语
随着数字移动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开放,越来越多的公共交通工具上将出现数字移动电视。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交通工具中也必将迎来公交数字移动电视的发展,利用公交数字移动电视开展教育这种新的教育形式必将在提升我国公民整体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衍,李天明.数字移动电视如何突破模式瓶颈[J].通信世界,2006(23):28.
[2]万树民,肖立慧.发展中的新兴信息传媒平台:数字移动电视[J].中国传媒科技,2008(6):54-55.
[3]黄媛媛.数字移动电视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影像技术,2007(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