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1

二、发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高中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讲读课文,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从而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领会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受到思想教育,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例如讲解《离骚》,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的生平理想,了解楚辞体的文体特点,还要让学生铭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进而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并在此基础上明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名句真正的内涵,理解屈原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篇2

受教育者是未来的人才,他们所处的社会是“后工业社会”、“信息化社会”、“学习化社会”和“持续发展的社会”。我们不仅要授予其知识,使其懂得是什么,而且要教会其思考,“知道为什么”,“知道这样做”,“知道是谁”,是他们能够追求个性生存和个人自由,能够和谐全面地同社会协调发展。因此,语文素质教育应在时展的前面,应有持续发展的眼光,以培养造就一批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人为其最终目的。

二、语文训练中的德育教育

通过语文训练进行德育渗透主要从说写入手。

1.课前十分中活动。几年来试行的课前十分中活动对德育的渗透是非常便捷而有效的方法。大多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怕“说”,而“说”应该是语文教学里的一项重要能力。并且,“说”能反映一个学生的思想状况。设计的第一步是由同学之间互相叙述一件事或讲故事。

第二步是让学生写一段话就自己的学习将来的打算,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可在一旁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

2.作文点拨法。从学生习作中分析他们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对其不正确的思想进行纠正。比如有的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比较冷漠、自私。针对现状,让学生写篇记叙文《我这个人》,同学们都感到有话可写,列举出来自己的优点、缺点。教师讲评时就此同学作文分析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时同学们就会心领神会。

3.记日记法。日记是学生与老师相互沟通的好方法。作为小学生他们对很多问题看法很模糊。这时候,往往老师的留心点拨可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细心批阅,循循善诱可谓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明显体现。

三、范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3

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刚入学就学习古诗《锄禾》,又继续学习了《英雄》、《刘胡兰》、《我不能忘掉祖国》、《白杨》、《》、《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等名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他们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

如:在教《群鸟学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我组织学生扮演学艺的群鸟,创造性地加上了“学艺的小燕子给没学到艺的那几只鸟说几句安慰的话”这样一个表演内容,教育开导这些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处,就一定能学到真本领。这样,就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必须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才会成功的道理。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兴趣十分重要。学生虽然年幼,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更加自尊自荣。为此,我常用激励性的语言在班里进行表扬。然而对于犯有一点错误的学生,一般他们不想失面子,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我处理这类问题十分慎重。一次考试后,我让同学们把语文卷子重新做一遍,结果一位同学让其他同学给自己复写了一遍。当时,我看了卷子真生气,真想在班里狠狠地批评他一顿,可我想到了他的心理特点,就保留了他的面子,过后和他交谈,晓之以理,使他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我在同学面前,不但不批评他,反而表扬了他,这样更坚定了他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后来,他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而且主动担任全校的厕所卫生员,被评为“文明学生”。

三、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同样是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中。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而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就是要认真落实《小学生守则》。就小学生来说,德育教育也有阶段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教育工作的整体阶段,即根据学生中带普遍的、倾向性的问题,有侧重点地突出一个重点,解决某一个问题;另一层是教育内容的分段进行,即:低、中、高年级的教育内容就不一样,所以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突出德育教育的各段重点。如在教低年级爱祖国教育时,我十分注意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等等,懂得少先队的基本知识。在教中年级时,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和民族知识的传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学习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他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在教高年级语文时,我十分注重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国家性质教育、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和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教育。这样就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环环紧扣,从不脱节,连贯地得到了落实。小学生的行为准则必须使每个学生明白,而学生守则的落实必须靠广大学生自己,也就是说要教育学生自我管理。在这方面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张海迪》时,我让学生写心得、写体会,联系实际对自己拟定奋斗目标和要求,包括学习要求、纪律要求、卫生要求、艰苦朴素要求等。结合单元教材写作文重点。记人就记本班学生、写事就写本班事情。这样班级里模范学生、先进事迹就得到了彰扬,使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班级工作样样都走在了前面。学生个人的集体荣誉感,自尊、自强感也增强了。个别学生的讲吃、讲穿、随便花零钱、逃学、进游戏厅等不良行为得到了彻底改变。

篇4

新世纪,通过教学不仅要有效实现知识传输,还要通过教学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实现对学生的智育与德育同步进行。高中语文教材包含大量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良好素材。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能否有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关键在老师。学生的理解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怎样把教材中的德育思想传达给学生,需要老师正确进行指导。我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积累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基于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我就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展开论述。

一、转变教学理念是前提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最关键的是要转变老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传统语文教学主要以知识传递为主要任务,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如何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上。新时期,想要通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必须在注重知识传递同时,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所侧重。语文老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解文章在写作方面的妙处,还要提炼文章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果老师不能有效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尽管语文课堂有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优势,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语文教学不仅肩负着学生文化知识学习的重任,而且肩负着育人的使命,因此,语文教学对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负有重要责任。未来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当代学生想要在未来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学会做人,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语文不仅是人们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且还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既是老师的责任,也是老师的义务。

三、如何有效通过高中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1)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通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感悟,心灵受到更多启迪。

(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都充盈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界限,和智者与圣人对话、交流,感受其超凡的思想与伟大的心灵。通过阅读,学生不仅体验到语言文字强大的表达力,更受到高尚思想的熏陶,对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很大帮助。那么,学生该如何有效的进行阅读呢?

1.读好教材上的文章。

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百选而节选出来的精华,因此,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精心讲解,还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学生对教材内容的阅读既可以在老师讲新课之前进行,也可以在老师讲课之后进行。学生在老师讲课之前进行阅读,通过独立自主进行阅读,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尝试着去理解,尝试着去推测与想象,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亲身体验作者的伟大情操,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更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操的陶冶。学生在老师讲解基础上进行重复阅读,能够使学生反复体会作者的思想,逐渐内化为自己优良的品质。

2.有效进行课外阅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虽然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章都是精华,但是,其数量毕竟是有限的,想要更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还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材料中,包含更多名人志士的思想感情,因此也包含更多德育因素。学生通过大量有益的语文课外阅读,可以将不同作者的思想进行对比与融通,不仅有助于学生道德情操的提高,还有助于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的提高。当然,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并不是毫无目的的进行阅读,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一定要学会选择,读好书,读有益的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目的。老师也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正确指导,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篇5

一、转变教学理念是前提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最关键的是要转变老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传统语文教学主要以知识传递为主要任务,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如何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上。新时期,想要通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必须在注重知识传递同时,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所侧重。语文老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解文章在写作方面的妙处,还要提炼文章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果老师不能有效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尽管语文课堂有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优势,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语文教学不仅肩负着学生文化知识学习的重任,而且肩负着育人的使命,因此,语文教学对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负有重要责任。未来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当代学生想要在未来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学会做人,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语文不仅是人们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且还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既是老师的责任,也是老师的义务。

三、如何有效通过高中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1.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想要通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学生自幼入学就开始语文学习,进入高中阶段,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都有一定的倦怠感,并且还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为升学考试而学习语文。学生这些心态的存在既不利于语文学习,更妨碍了通过语文教学对其进行德育渗透,语文老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兴趣指引下,让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去体会文章深层次的内涵,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

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都充盈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界限,和智者与圣人对话、交流,感受其超凡的思想与伟大的心灵。那么,学生该如何有效的进行阅读呢?

(1)好教材上的文章。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百选而节选出来的精华,因此,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精心讲解,还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阅读,能有效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尝试理解、推测与想象的阅读过程中,也亲身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老师讲解基础上进行重复阅读,能够使学生反复体会作者的思想,逐渐内化为自己优良的品质。

(2)有效进行课外阅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虽然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章都是精华,但是,其数量毕竟是有限的。而课外阅读材料包含更多名人志士的思想感情,因此也包含更多德育因素。学生通过大量有益的语文课外阅读,可以将不同作者的思想进行对比与融通,有助于辨别是非能力的提高。当然,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一定要学会选择,读好书,读有益的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目的。老师也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正确指导,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3.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

篇6

我是一名初中的语文教师,对德育教育进行了这样的思考与实践。现在以下面四种德育教育——爱国主义、理想主义、感恩意识、热爱自然的意识——谈谈我的一点经验。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精神品质之一。初中的语文课本中选择了许多蕴含爱国情感的篇章,如《给巴特勒的信》《致蒋经国先生信》《别了不列颠尼亚》《北京喜获2008奥运会主办权》《诉衷情》《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等。这些文章在教学中都可以渗透爱国主义精神的德育教育。

我在讲授《北京喜获2008奥运会主办权》时,除了介绍消息的基本常识之后,我从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提升、申奥之路的艰难、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国家的各项努力等全面介绍这次申奥成功的历史意义。当欣赏完萨马兰奇的宣布结果的视频之后,同学们也激动的欢呼雀跃,为自己国家的进步而自豪。在讲授《致蒋经国先生信》《诉衷情》和《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时又贯彻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教育。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理想主义精神

理想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在教学中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对同学们理想主义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远大的理想。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中有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陶渊明的“世外桃源”, 有刘禹锡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鲁迅的三易其志,有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综合中国历史上的这些名人的理想,我们专门探讨过什么样的理想才是崇高的理想,作为中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想,要想是实现自己的理想应付出怎样的努力?

对第一个问题,同学们的发言很积极,并能谈出自己的看法。但是在谈到自己的理想时,有的同学能说出自己的目标;有的同学轻率地说出一个并不合适自己的目标;也有的同学都很模糊,不知道自己学习的动力,和人生的方向。我引导学生们先说出自己的短期目标,比如学习的,生活的,交友的……再逐渐向更高发展。

理想没有对与错,为自己、为家庭、为国家、为社会,只要在不妨害他人和集体里的基础上都应鼓励,不要限制。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感恩意识

现在的孩子们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缺缺乏责任感与感恩意识。许多老师和家长也都反映这个问题。我在同学们的一些言谈中作文中也有此同感,父爱与母爱是我们永久的话题,但是同学们对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却熟视无睹。我就利用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经典篇目有意识的贯彻对父母的感恩教育。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季羡林的《永久的悔》,的《回忆我的母亲》,林莉的《小巷深处》等。

在讲授《小巷深处》这篇情真意切的文章时,我引入了一片课外的文章——《我的疯娘》。当我饱含深情地读完这篇文章时,教室里静悄悄的,我看到许多学生眼中含泪。这是我及时提问:一位盲人、一个瞎子,她们满心满眼都是自己的孩子,难道我们的母亲为我们做的少吗?学生们抽噎着回答:我的母亲每一位我做早饭,从不间断;我的母亲清洗我所有的衣服,从没有怨言;我的母亲每周从县里来看我,给我充足的生活费,自己却舍不得吃穿。没有发言的同学也深有同感,暗暗的点头。我又布置了一项作业,每个人写出自己的母亲为我们做的事,和我们为母亲做的事。结果可想而知,母亲为孩子做得极多,而孩子为父母做的极少甚至没有。其实,并不是学生们没有感恩的心,只是缺少引导。

四、语文教学中培养热爱自然的意识

篇7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033-01

引言

语文教学作为中职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在校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在注重基本技巧与思维训练的同时结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及今后的长期学习奠定基础。”笔者认为,该目标不仅体现出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意义所在更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综合能力培养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中职语文的教学不应局限于基础知识的传授,众多优秀文化的熏陶是希望学生能借鉴大家之作逐步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进而形成良好的性格与健全的人格。下面笔者将结合中职语文教学特点来谈谈如何将德育教学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1 走出功力教学,对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剖析

笔者从事中职语文教学多年,期间也不断重新认识语文这个学科。在严守本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深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非常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进程。他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应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并极力建议将德育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目前,中国的教育无论是中职还是大学都明显带有功利性色彩,这导致了金钱崇拜热甚至的社会道德层次的堕落,中职的语文教学变成了一个“培训课堂”,学生们虽然能在这个课堂中获得相应的技术但却始终缺乏人应具有的认知观和道德感。培训式的学习让中职语文教学面目全非,学生无视对“礼”“德”的学习,这将导致思想偏激、人格缺失甚至是人性的冷漠。笔者认为将德育教学融入中职语文教学势在必行。

2 德育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之途径解析

2.1 改变“以考促学”观点是将德育教育融入中职语文课堂的前提

笔者认为不走出应试功利化的泥沼,中职语文就不会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我们不得不承认“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特色”并且我们也从来不缺乏基础知识牢固的学生。考点式的学习让学生成为了考试的机器,无法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感受诗情画意、情意兼美。教育的初衷是培育“人”而不是制造机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改变这种应试教育、以考促学的观念,让学生们在自由的空间中去感受语文带来的琅琅书声、涓涓细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语文中收获品德、理解真理、获取真知。

2.2 善于驾驭中职语文课的思想内容是将德育教学融入中职语文课堂的重要途径

人文性极强的语文学科可以给德育教育提高大量的资料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阵地。教师应善于把握教学内容,在进行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训练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将德育教育的内容有效的渗透其中。文以载道,许多文章本身就渗透着深厚的人性之美,善加利用就能令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德育力量。比如《合欢树》表现的是对母爱的赞扬、《沁园春・雪》表现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为人广博豁达的心性。深层次挖掘课文内涵,组织各种道德实践活动就能令课本上本来生硬的道德思想转变成学生自己的感受。

2.3 结合职业特点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人全面性的关键

中等职业高中的教育不同于普通高中,其本身带有更多的应用色彩。语文德育的教学应与中职教育的职业化、应用型的特色牢牢的结合在一起,相互脱节有碍于德育教学在学生思想中的渗透。中等职业高中的学生将很快面临着接触社会与就业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就可以选择一些以尊重师长、善于沟通及发挥创造性为主旨的课文并且教师可以删补课文,将一些与实际联系不大的课文作为学生自由阅读的范围之内,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课文讲授,比如艺术专业就可以选择一些陶冶心灵、讲述美丽的文章、机电专业则可以选择一些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文章。

2.4 利用课外延伸中职语文中的德育教育是全面培养人的保证

道德的学习从来不是局限于课堂之中的,走出课堂去感受社会、去社会中实践道德理论才是对优秀道德情操的一种传播与传承。走出教师的实践才能令学生明白道德并不是虚无的、无趣的,在与人交往中我们需要道德作为基准、在做人做事中我们需要道德作为保证。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特点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听各种大家讲座。在社会中践行道德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确的认识观与道德观。

3 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几十年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良好的道德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基石,中职语文的教学不应单纯局限于各种语言书面应用能力的培养,道德的灌输才是语文教学的内在含义与最终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篇8

小学语文对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材上的很多内容都具有思想性与情感性,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的雏形。语文教材中课文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的讲的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有的是古人高贵的道德品质,还有富有教育意义的传说,等等,这些内容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品质,为其塑造健康的人格打下坚实基础。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作用

1.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小学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学生后期人格的形成与小学教育有很大关系,德育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品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的教育理念,德育教育应该摆在第一位。与知识掌握能力相比,学生的思想素质更重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明白,在教会学生课本上的一些知识之前,应该先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因此,在课堂学习中,需要融入德育教育,语文课堂是非常好的媒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小学语文课堂融入德育教育,虽然还不能让学生明确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但是对其以后有很大影响,对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2.提升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是多元化的,在教育中寓教于乐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语文课堂上,教师有非常重要的任务,第一,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教师要使学生有效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让他们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良好地运用专业语文技能进行人际交往;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健全的心理环境、乐观向上的情感;第三,就是要努力帮助学生开启自己的智慧,让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外,还掌握良好的学习能力等。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德育教育的融入可以实现“寓教于乐”,为学生营造一个幸福、快乐、和谐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存在的问题

德育教育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但是在小学教育中,很多教师都过度重视阶段性的教学质量,而所谓的教学质量,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衡量的。随着近些年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很多学校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对学生文化知识等的教学上。新课改一直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很多学校还是重智育。这种现象,加大了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难度,即使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为了达到学校设立的升学指标,也不得不将教学重点转移到课本知识上。另外,对于重视德育教育的学校,有的教师又会过分重视德育教育的地位,在语文课堂上,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政课,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效策略

1.结合教材进行德育教学

教材是专业人士根据不同年纪学生的特点编制的,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首先教师要掌握好教材中课本内容的真谛,语文教材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当讲到歌颂古人英雄事迹的课文时,教师先要让学生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主旨,让他们了解历史,体验古人优秀的品质。德育的培养与生活息息相关,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一些赞美大自然的课文,教师要通过这些课文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美好,让他们意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只有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才能有效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2.在教学中融入实践活动

德育教育与社会有紧密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融入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社会,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阅历,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丰富多变的、活泼的,德育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更好地丰富语文教学形式,有效增强学生的素质。对小学生来说,其课余时间比较多,教师可以将这些课余时间有效利用起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去图书馆做课外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开展一些与语文有关的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结合某一课文的主题做手抄报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这些活动的熏陶下,思想道德品质也能得到一定提高。

3.运用多媒体辅助德育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在课堂上被广泛使用,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不仅充裕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将一些文字、课本上的小故事以画面、视频等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更为真切地感受课文所营造的氛围,感受课文中描绘的主人公的性格,学生潜意识里对这些美好的事物、人物的美好品质会产生追求愿望,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优秀的思想品格。此外,充满情趣和活力的语文课堂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四、结语

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的每个环节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欢快的学习氛围,以培养其“德智”的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一、精心设置提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长城和运河》这篇课文时,我提前让学生搜集有关祖国名胜古迹的资料。这样在具体的课文教学时,学生对课文的主题就更容易理解。要想更好的达到教育效果,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使提问有的放矢。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欣赏我国长城和运河的壮观图片后,让学生有表情有朗读诗歌,然后提问:“长城与运河都是我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开凿和建造的工程,我们看了以后有什么感觉?”同学们齐声回答:“宏伟壮观!”。我接着提问:“建造这样宏伟的工程,当时并没有现代化的施工工具,没有挖掘机,没有起重机,。全凭人工完成。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略微深思后纷纷举手回答:“说明我国人民勤劳”;“说明我国人民智慧”;“说明我们人民勇敢!”“我们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勇敢的民族,这些宏伟的工程是我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我对同学们的回答很满意。紧接着我又说:“是啊,建造这样宏伟的工程确实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需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新一代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们纷纷发言:我们要发扬传统精神,不怕困难。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的建设服务,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美丽富强!接着我让学生结合录音朗读课文,划出课文中表现自豪感情感的句子,最后让学生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祖国名胜古迹的热爱与努力学习立志报国的决心。

教完本课,我在教案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学反思中写道:通过精设提问,让学生自主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且安排了学生短文写作,同学们写得很流畅。这说明在教学中注重德育渗透,不但不影响语文工具性的功能教学,相反还促进了学生写作技能的提高。

二、巧设导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课文《》是学生比较喜爱的语文文本。但是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必须讲究方式方法。我在教这篇课文时,注意了导语的设置。通过导语的设置,可以让学生直奔爱国主义主题,引发学生思考。我的导语是这样设置的:同学们,课前我让同学们课余搜集有关的历史背景及相关史料。大家都知道,中国当时饱受列强的蹂躏与侵略。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民是不是就甘于忍受列强的欺凌与侮辱?你通过课外阅读,能举出一些关于中国人抗击国外侵略者的例子吗?学生们举手回答:三元里人民抗英、亚克萨反击战、戚击光抗倭、岳飞抗金,等等。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所涉及的面还是比较广的。接着我继续导入课题:是的,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壮举从来没有停息过。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则徐的故事。大家先自行阅读,划出其中一些表现中国人民爱国壮举及爱国激情的句子。同学们阅读后,把找出的句子当堂有表情地读出来。然后我让同学们围绕:林则徐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其销烟的行为,表现了中国人怎样的情怀?你能将自己所受到的感触写出来吗?

由于导语设置紧扣中心,从而节省了教师讲解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课文的学习以爱国主题导入,使教学迅速切入到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及笔头表达能力。

三、划句设疑,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当今教育教学中应该受到足够重视的课题。通过课文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其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就是爱国的一种具体体现。我在教学《我的战友》时,就设置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体会到铁的纪律是胜利的保障。集体的主义精神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基本要求。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采取了划句设疑的教学方法。我引导学生说:“当火烧到了身上的时候,他怎样就可以脱险了,书上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划出来。”学生很快就找出句子并划了出来:“这个时候,他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我接着问:“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我让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指定小组代表起来回答问题。学生代表说:“为了完成任务,不暴露目标,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集体主义的英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战友可以给扑灭身上的火,但他没有这样做。也是遵守纪律的具体表现。”我接着问:“在我们平日生活中,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学习什么?”“遵守课堂纪律,好好学习,是保证学习成绩攀升的保障。”“遵守宿舍规则,保证自己和别人的休息,也是遵守纪律的具体表现!”……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德育教育,为日常规范行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10

一、语文德育呼唤传统回归

我国语文教育以1904年的独立设科为截点被分为古代语文和近代语文。古代语文最早可追溯至甲骨文时代,经历了近三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道德为本的模式逐渐融入到语文教育中,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传统语文中的道德教育内含丰富,甚至在一定时期内处于语文的首要之位,因此使现代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回归传统十分必要。四书五经是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代表,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知识,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发挥传统语文在德育中的作用,对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我国北上广等大城市已经试点,让“四书五经”、《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古代经典在中小学生中推行并让学生习读,并取得不错的效果。

二、挖掘语文学科在德育教育中的优势作用

(一)新课标下语文性质与功能确保了德育教育优势

新课标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义指出了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在德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第一次站在了与工具性同等的地位,这也体现了国家教育部门对语文德育功能的重视,体现了人文性的德育渗透,为语文德育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保障。在指明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之后,人文性的重新回归给语文教育带来了文化传承和精神传承的双重功能,这也间接保障了德育功能的实现。无论字词还是诗词文赋,都包涵了极为丰富的精神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优良的品质和精神精髓,这些都是语文学科最为核心、最为精髓的部分。新课标将这些性质和功能重新发掘出来,无疑是语文的德育功能优势发挥出来,给德育教育提供了保障。

(二)语文教学内容展现了德育教育优势

在我国的古代文学中,大量的文言文与诗词歌赋以其简练的语言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人的情操和修养哲学,传达了人们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此外,大量的中外现代文学作品继承了民族精髓,以其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体现了多样化的思想情感,这些思想情感都以人文道德为主线,提升了文学作品艺术境界的同时,也提升了读者的思想感悟和人生境界。新课标下语文教材及课外延伸纳入了更多的文言文及其他优秀文学作品,这些共同构成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展现了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优势。

三、深化语文德育教育改革的建议

(一)正确理解和运用三维目标

要全面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教师本身必须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意义与其之间的关系。在理解三维目标的深层含义与关系之后才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实现透无声无痕、巧妙自然地渗德育教育的效果。在语文德育教育的三维目标中,这三个维度相互依存,互为支持,其中知识与能力是语文德育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是其他维度得以实现和发展的依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决定了德育教育的高度,过程与方法保证了德育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做好三者之间的整合工作,才能保证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

(二)强化儒家经典文学的地位和作用

经过新课标的改革,语文教材中的儒家经典文学作品更加丰富,使得基于儒家经典的德育教育重新发挥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和强化儒家经典文学的德育功能与作用,发掘其中的道德修养内涵,让学生在阅读和学习中产生自然的感悟,在潜移默化间完成德育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儒家经典作品《论语》现存20篇,492章,集中反映了孔子的主要理论道德思想以及治学思想,使其成为一个道德、修养、治学、求学的体系。但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内容毕竟有限,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将教材中未选入的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选择较为容易理解以及思想不相背离的内容作为学术课外阅读的重点,形成一个体系,完成儒家经典文学的德育教育功能。

(三)从学生认知规律上设定教材顺序

在固定的语文教材条件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学术的成长和认知规律,以及语文德育历史发展历程,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规划科学的教材顺序,以便学生更为容易地理解和形成正确的道德体系。通常来说,设置教材顺序需从时间顺序与难易顺序两个方面进行统筹安排,时间顺序一方面遵循学生的成长和认知规律,另一方面遵循历史发展轨迹,以时间为轴探索古人的思想演变路线,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建立道德修养体系。

参考文献:

篇11

**区选用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一、情感教育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以祖国深厚的文化感染学生,三首歌词《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鼎湖山听泉》、《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岳阳楼记》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鼎湖山、黄山、桂林、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2.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更有一些学生带回家和家人欣赏,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而《伟人细胞》可以让学生学会友爱,重友谊。《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3.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像**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大多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别墅,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错过》告诉学生生活有得有失,错过不要紧,关键是要积极,热爱生活,要把握机会。

二、美德教育

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叶儿》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俭以养德》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认识“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

2.助人为乐和严已宽人的教育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如课文《窗》,讲述了病房里靠窗的濒危病人为另一位病人讲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这是很感人的事例,很有教育意义的,学生在读懂小说的同时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多一些宽容》告诉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互谅、互敬、互让、互爱。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学习这些优秀品格。

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更要发扬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国传统革命英雄人物的影响,外国文学的选文中也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如《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等都具有高尚的情操,舍己为人的无私品质。教学时紧扣作品中的文字,剖析他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就能使学生的心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就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

教材中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十三岁的际遇》讲述了中学生田晓菲十三岁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北大,启发学生早立大志,为理想而奋斗。《贝多芬传》通过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执着的讴歌欢乐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敬业和乐业》则告诉学生如何对待生活,才能实现理想。总之,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优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

德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德育在教材中的体现也很多,只要恰当利用和引导,会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也有更高的道德修养。

篇12

首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字、词、句、篇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其课文的内容及特点。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以讨论的形式,理解、发掘课文中所蕴藏的对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这样将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走一步,再走一步》时,笔者从以下问题入手,组织学生讨论:(1)遇险后,作者是怎样脱险的?(2)课文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是什么?(3)父亲发现儿子后,并没有直接爬上悬崖去救自己的儿子,难道他不爱自己的孩子吗?通过学习,学生们了解了作者之所以能够脱险,是在父亲的鼓励下,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后,“走一步,再走一步”,分解困难后,增强了自己的信心和勇气,最终安全到达地面,成功脱险了。课文最后一段,尤其是最末一句“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之所以自豪,是因为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和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不为人知的困难与挫折而感到自豪;作者之所以惊奇,是因为对于自己居然能够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这一切困难和挫折而感到惊奇。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关爱”,什么是“溺爱”,看自己,比别人。作为一名学生,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任务,要完成任务,必须具有克服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战胜了困难,取得了成绩,就会感到欣慰,就会有成就感,这也是一种享受。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从而有效的完成了教学和教育的任务。

篇13

中等职业学校要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工作指针,把德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切实做好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和人文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在落实立德树人方面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语文教育要德育先行。同时,德育在语文教育的达标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中职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围绕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德育渗透,以形象感染人、以情感陶冶人,以榜样的力量鼓舞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一、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德育作用的途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德育作用

语文教学活动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德育处处发挥着作用。每篇文章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如诚实守信、自尊自爱、节能环保、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等。学生在接受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感染、熏陶,使学生得到启迪,领悟道理,受到教育。

1.字里行间感受德育的魅力。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欣赏作品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字里行间都会感受到德育的魅力,如《善良》一课,每个字、词、句中都闪耀着“善良”的力量,通过这样的文章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从多个侧面认识到人性之美,美在求善的内涵。

2.进行情感上的熏陶。中职语文教学中会接触到很多感人的文章,如《合欢树》《父亲的手提箱》等对亲情的感悟,教师通过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体味到爱的付出、爱的感恩,从而丰富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

3.发挥榜样的力量。现在再用说教的方式已经很难达到德育的效果,可以借助榜样的力量达到德育的目的。教材中很多形象具有优秀品质和良好的情操,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并内化为自身具有的素养。例如,可以通过《士兵突击》等课文进行“不抛弃、不放弃”意志性格的教育。

4.在比较分析中激发求知欲。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如通过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知道托尔斯泰是个有伟大人格的人。使学生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二)在课外阅读中发挥德育作用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也是个发挥德育作用的好阵地。引导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要想发挥课外阅读中的德育作用,教师需要做正确的引导,以及利用好图书馆的作用。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做好推荐、指导阅读、评价分析等方面的工作,使学生向阅读深度和广度发展,思考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书籍是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三)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发挥德育作用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丰富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竞争意识、自主学习、创新意识、独立工作能力等等,以及思想品德的熏陶。语文课外活动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开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以及建立文学社团等,还有一些写作的活动,如征文大赛、写日记,还有编写板报、墙报等。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二、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德育作用的方法

1.发挥教师的影响力量。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师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养成教育会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身教重于言传。以亲和力,以自身的魅力去影响、感化学生,在情感上师生互相接近,民主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2.活动入手,开辟渠道。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开辟多条渠道,使德育像涓涓细流流到学生心田。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围绕中心,指导学生读有关的书,出有关墙报,办有关小报,写有关评论,开展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等各种活动,实行全面教育,综合治理,形成集体舆论,充分发挥多渠道功能。

3.针对特征,有的放矢。实施中职语文德育,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一方面体力、智力的正是快速发展时期,已具备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又经验不足,情绪多变,依然存在幼稚性、依赖性、冲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必不可少的,只要把握住德育的特征,将语文教学活动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