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二、发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高中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讲读课文,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从而深入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领会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受到思想教育,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例如讲解《离骚》,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的生平理想,了解楚辞体的文体特点,还要让学生铭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进而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并在此基础上明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名句真正的内涵,理解屈原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篇2

受教育者是未来的人才,他们所处的社会是“后工业社会”、“信息化社会”、“学习化社会”和“持续发展的社会”。我们不仅要授予其知识,使其懂得是什么,而且要教会其思考,“知道为什么”,“知道这样做”,“知道是谁”,是他们能够追求个性生存和个人自由,能够和谐全面地同社会协调发展。因此,语文素质教育应在时展的前面,应有持续发展的眼光,以培养造就一批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人为其最终目的。

二、语文训练中的德育教育

通过语文训练进行德育渗透主要从说写入手。

1.课前十分中活动。几年来试行的课前十分中活动对德育的渗透是非常便捷而有效的方法。大多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怕“说”,而“说”应该是语文教学里的一项重要能力。并且,“说”能反映一个学生的思想状况。设计的第一步是由同学之间互相叙述一件事或讲故事。

第二步是让学生写一段话就自己的学习将来的打算,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可在一旁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

2.作文点拨法。从学生习作中分析他们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对其不正确的思想进行纠正。比如有的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比较冷漠、自私。针对现状,让学生写篇记叙文《我这个人》,同学们都感到有话可写,列举出来自己的优点、缺点。教师讲评时就此同学作文分析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时同学们就会心领神会。

3.记日记法。日记是学生与老师相互沟通的好方法。作为小学生他们对很多问题看法很模糊。这时候,往往老师的留心点拨可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细心批阅,循循善诱可谓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明显体现。

三、范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3

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刚入学就学习古诗《锄禾》,又继续学习了《英雄》、《刘胡兰》、《我不能忘掉祖国》、《白杨》、《》、《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等名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他们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

如:在教《群鸟学艺》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我组织学生扮演学艺的群鸟,创造性地加上了“学艺的小燕子给没学到艺的那几只鸟说几句安慰的话”这样一个表演内容,教育开导这些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之处,就一定能学到真本领。这样,就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必须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才会成功的道理。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兴趣十分重要。学生虽然年幼,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更加自尊自荣。为此,我常用激励性的语言在班里进行表扬。然而对于犯有一点错误的学生,一般他们不想失面子,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我处理这类问题十分慎重。一次考试后,我让同学们把语文卷子重新做一遍,结果一位同学让其他同学给自己复写了一遍。当时,我看了卷子真生气,真想在班里狠狠地批评他一顿,可我想到了他的心理特点,就保留了他的面子,过后和他交谈,晓之以理,使他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我在同学面前,不但不批评他,反而表扬了他,这样更坚定了他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后来,他不但学习成绩提高了,而且主动担任全校的厕所卫生员,被评为“文明学生”。

三、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同样是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中。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而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就是要认真落实《小学生守则》。就小学生来说,德育教育也有阶段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教育工作的整体阶段,即根据学生中带普遍的、倾向性的问题,有侧重点地突出一个重点,解决某一个问题;另一层是教育内容的分段进行,即:低、中、高年级的教育内容就不一样,所以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突出德育教育的各段重点。如在教低年级爱祖国教育时,我十分注意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等等,懂得少先队的基本知识。在教中年级时,我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和民族知识的传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学习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他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在教高年级语文时,我十分注重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国家性质教育、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和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教育。这样就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环环紧扣,从不脱节,连贯地得到了落实。小学生的行为准则必须使每个学生明白,而学生守则的落实必须靠广大学生自己,也就是说要教育学生自我管理。在这方面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张海迪》时,我让学生写心得、写体会,联系实际对自己拟定奋斗目标和要求,包括学习要求、纪律要求、卫生要求、艰苦朴素要求等。结合单元教材写作文重点。记人就记本班学生、写事就写本班事情。这样班级里模范学生、先进事迹就得到了彰扬,使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班级工作样样都走在了前面。学生个人的集体荣誉感,自尊、自强感也增强了。个别学生的讲吃、讲穿、随便花零钱、逃学、进游戏厅等不良行为得到了彻底改变。

篇4

新世纪,通过教学不仅要有效实现知识传输,还要通过教学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实现对学生的智育与德育同步进行。高中语文教材包含大量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良好素材。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能否有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关键在老师。学生的理解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怎样把教材中的德育思想传达给学生,需要老师正确进行指导。我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积累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基于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我就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展开论述。

一、转变教学理念是前提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最关键的是要转变老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传统语文教学主要以知识传递为主要任务,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如何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上。新时期,想要通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必须在注重知识传递同时,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所侧重。语文老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解文章在写作方面的妙处,还要提炼文章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果老师不能有效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尽管语文课堂有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优势,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语文教学不仅肩负着学生文化知识学习的重任,而且肩负着育人的使命,因此,语文教学对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负有重要责任。未来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当代学生想要在未来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学会做人,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语文不仅是人们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且还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既是老师的责任,也是老师的义务。

三、如何有效通过高中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1)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通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感悟,心灵受到更多启迪。

(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都充盈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界限,和智者与圣人对话、交流,感受其超凡的思想与伟大的心灵。通过阅读,学生不仅体验到语言文字强大的表达力,更受到高尚思想的熏陶,对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很大帮助。那么,学生该如何有效的进行阅读呢?

1.读好教材上的文章。

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百选而节选出来的精华,因此,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精心讲解,还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学生对教材内容的阅读既可以在老师讲新课之前进行,也可以在老师讲课之后进行。学生在老师讲课之前进行阅读,通过独立自主进行阅读,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尝试着去理解,尝试着去推测与想象,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亲身体验作者的伟大情操,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更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操的陶冶。学生在老师讲解基础上进行重复阅读,能够使学生反复体会作者的思想,逐渐内化为自己优良的品质。

2.有效进行课外阅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虽然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章都是精华,但是,其数量毕竟是有限的,想要更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还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材料中,包含更多名人志士的思想感情,因此也包含更多德育因素。学生通过大量有益的语文课外阅读,可以将不同作者的思想进行对比与融通,不仅有助于学生道德情操的提高,还有助于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的提高。当然,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并不是毫无目的的进行阅读,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一定要学会选择,读好书,读有益的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目的。老师也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正确指导,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篇5

一、转变教学理念是前提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最关键的是要转变老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传统语文教学主要以知识传递为主要任务,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如何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上。新时期,想要通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必须在注重知识传递同时,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所侧重。语文老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解文章在写作方面的妙处,还要提炼文章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果老师不能有效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尽管语文课堂有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优势,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语文教学不仅肩负着学生文化知识学习的重任,而且肩负着育人的使命,因此,语文教学对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负有重要责任。未来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当代学生想要在未来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学会做人,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语文不仅是人们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且还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既是老师的责任,也是老师的义务。

三、如何有效通过高中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1.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想要通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学生自幼入学就开始语文学习,进入高中阶段,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都有一定的倦怠感,并且还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为升学考试而学习语文。学生这些心态的存在既不利于语文学习,更妨碍了通过语文教学对其进行德育渗透,语文老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兴趣指引下,让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去体会文章深层次的内涵,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

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都充盈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界限,和智者与圣人对话、交流,感受其超凡的思想与伟大的心灵。那么,学生该如何有效的进行阅读呢?

(1)好教材上的文章。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百选而节选出来的精华,因此,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精心讲解,还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阅读,能有效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尝试理解、推测与想象的阅读过程中,也亲身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老师讲解基础上进行重复阅读,能够使学生反复体会作者的思想,逐渐内化为自己优良的品质。

(2)有效进行课外阅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虽然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章都是精华,但是,其数量毕竟是有限的。而课外阅读材料包含更多名人志士的思想感情,因此也包含更多德育因素。学生通过大量有益的语文课外阅读,可以将不同作者的思想进行对比与融通,有助于辨别是非能力的提高。当然,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一定要学会选择,读好书,读有益的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阅读目的。老师也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正确指导,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3.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