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学校音乐教学

学校音乐教学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学校音乐教学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学校音乐教学

篇1

詹姆斯・L.默塞尔作为美国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是一位多产的学者,曾出版专著25部,发表文章一百余篇,其研究成果涉及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其中专著有《笛卡尔科学哲学中直觉的功能》(Function of Intuition in Descartes' Philosophy of Science,1919)、《意义概念的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Meaning, 1920)、《战争时代的个人哲学》 (A Personal Philosophy for War Time,1923)、《中学教学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ing, 1932)、《教育基本原理》(Principles of Education,1934)、《净化你的心灵》(Streamline Your Mind,1936)、《为美国民主的教育》(Education for American democracy,1943)、《心理学测量》(Psychological Testing,1947)、《如何形成习惯和改变习惯》(How to Make and Break Habits,1953)、《成功教学及其心理学原则》(Successful Teaching, its psychological principles,1954、1946)、《民主教育的原则》(Principles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1955)等。

默塞尔对20世纪美国学校音乐教育有着重要影响,他出版的音乐、音乐心理学与音乐教育方面的专著主要有《音乐教育基本原理》(Principles of Musical Education,1927)、《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School Music Teaching,与玛贝尔・格伦合著,1931)、《音乐教育中的人类价值观》(Human Values and Music Education ,与玛贝尔・格伦合著, 1934)、《音乐心理学》(Psychology of Music, 1937)、《美国学校中的音乐》(Music in American Schools,1943)、《音乐与课堂教师》(Music and the Classroom Teacher, 1951)、《音乐教育基本原理与项目》(Music Education Principles and Programs,1956)、《我们城镇的音乐(2册)》(Music in Our Town I& II,1956)、《我们国家的音乐》(Music in Our Country,1958)等。

导 读

默塞尔是一位跨学科且极为多产的作者,其典型的跨国(英、奥、美等)成长、求学经历,以及神学教育背景等,使其兴趣广泛,研究成果涉及多个学术(哲学、心理学、教育、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等)领域。他对20世纪美国学校音乐教育有着重要影响,著有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原理、音乐心理学、音乐教学心理学和课堂音乐等著述。早在1927年默塞尔就已经出版专著《音乐教育基本原理》,1929年默塞尔参加美国音乐教师协会年会,发表题为“理想的音乐课”的演讲,受到音乐教育界一致好评。因为当时音乐教育者急需“一位哲学家”和“一位发言人”为自己的专业做理论辩护,默塞尔作为一位拥有哲学、心理学、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研究背景的跨学科知名学者,对于当时音乐教育界而言,可谓“久旱逢甘霖”。

篇2

一、高校开展传统音乐教育的意义

1.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指出:“音乐教育的中心材料,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三方面来选择。但首先必须立足于本国音乐的巨大重视。”继承和发扬这笔丰富多姿、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曾提出,我国在音乐、舞蹈和其它文艺事业上,应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着重继承和发展祖国的艺术传统,发展民族音乐的基础是要发展民族音乐教育。在接见当时准备去朝鲜访问的舞蹈团时又一次谈到,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国家怎么能没有外国音乐呢!要有芭蕾舞团,要有交响乐团,也要演外国歌剧,但这些不会是大力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的是民族音乐,民族文化艺术。中国素以礼乐之邦著称于世,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民族音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凝结着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精神,积淀着特定的民族思想和价值取向,并以其观念的形态联结着历史,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魂和文明链,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人群,对传承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以说,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担负起自身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构建。应该从综合性出发,开发学生智慧,和谐人类行为。继承和发扬儒家乐教思想的精华,将其与现代乐教理论融合,建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型乐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培养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提高人才素养

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首要的任务是育人,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人格涵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中国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目的正在于培养国家所需要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各种人才。因此,在音乐教育中不能只注重音乐单方面的学习,而应该把音乐视为文化的一部分,包括音乐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哲学、文学、艺术和意识行为等各种层面的内容,并加强对与音乐相关的传统文化的学习。高等院校的传统音乐课,正是让青年学生学习、了解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并进而引发他们热爱音乐、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这种教育以培养完美的人格,培养一个外而有礼、内而和乐,具有美好理想和端正人格的人为目标,是一种人文的教育。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这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需要。高校把音乐教育作为一把钥匙,一把打开通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大门的钥匙。

3.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

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目标明确规定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个性的核心发展,培养合作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弘扬民族音乐是目前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使被教育者了解、熟悉、热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锻炼大学生的形象思维,启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使大学生的心灵世界更美丽,更宽广,更深厚,更和谐,这是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神圣使命。

二、课程设置原则

1.体现人人参与

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人人参与的教育思想。目前,能开展音乐教育的高校越来越多,但因为条件的限制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使得许多学校虽然也较重视音乐教育,但效果却不一定好,或流于形式只抓亮点,或只有很少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如何使在校学生人人都有机会接受音乐教育,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课程设置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问题。

2.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研究课程设置模式,使它成为一个科学的体系,这里有一个共性和个性的问题。首先,高校的体制、教育方针、办学模式、审美教育的功能、规律等是一致的,要根据其共性来研究课程设置模式,但每一环节中的课程组合、安排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这里又有一个个性差异问题,因为每所大学在教师配备、教学设备上有差异,同一所大学,各学科有人才培养规格上的差异。因此,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也是必须遵循的教育理念。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共性与个性的因素,使之既符合共性又针对每所学校、每个专业的个性,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三、课程设置模式

在目前情况下,对各高校来说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只要有一定的制度支持,扎扎实实规范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用“2+1”模式便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2+1”模式就是以校级选修课和限定选修课这两个选修模块为主,加上课外活动模块为补充,三个模块结合互补,共同组合成三个系列:一是以“音乐鉴赏”为主干课程的理论课系列。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系列。三是以“音乐表演”为主要内容的实践课系列,形成三个模块三个系列的完整的课程设置体系。让在校大学生人人都参与其中,保证每人至少能接受两个以上学分的音乐教育。

1.选修课模块

为贯彻落实党的素质教育方针,各高校文理渗透、人文素质方面的选修课制度已基本形成,一般高校校级公共选修课学分定在6-10个学分不等,开出的选修课程多的达200多门,少的也有几十门。但把音乐选修课和其他选修课放在一起让学生选课,往往学生在选课时会比较实际,哪些课程对他们毕业后找工作用得上的,一般比较有吸引力,如市场营销、办公自动化软件、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等,而实用的课程选完后学分也基本够了。

2.限定选修课模块

限定选修课模块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系列,是为一些必须加强音乐教育的专业,根据其专业特点专门调整组合的音乐综合课。就目前而言,将音乐课开成全校性的限定选修课不太可能。一是因为音乐教育在高校还没有这样的地位。二是全部开成限定选修课,内容太单一,无法充分顾及学生的个性和爱好,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而只能是针对具体专业开设限定选修课。如师范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组织音乐活动的能力。

3.课外活动模块

课外活动模块,作为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中的一个模块,是音乐课堂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是音乐课程设置完整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一模块以音乐实践类课程为主,包括声乐、器乐表演方面的各项内容,可结合校学生艺术团的活动,根据各校师资、设备等条件,以学生艺术团训练队的形式,如合唱队、铜管乐队、古筝队、琵琶队等,让学生报名参加,每个队通过考核分成提高班和普及班,其中提高班为艺术团成员,

普及班为艺术团后备力量。

四、综述

通过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学科定位、课程设置原则及课程设置模式等方面的探究,让高校音乐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实施者,乐于并将充满信心地不断实践和研究,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才会使高校音乐教育的明天更加灿烂。

篇3

2、音乐鉴赏教学的特点与价值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音乐鉴赏已经成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精神现象。音乐鉴赏活动者滋润着每一个人的精神活动。音乐鉴赏的特点就是指通过鉴赏活动可以使得人们的艺术感知能力得到提高,并且能够使得个人的艺术表现能力得到提高。在艺术熏陶过程中,要通过使用艺术化的手段来形成美感意识。

2.1音乐鉴赏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美感意识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一个音乐作品,是作者多种情感的综合表达,而不是简单的旋律。听者的乐感,对于其与音乐作品作者共鸣的创造与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进行音乐鉴赏设计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乐感。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乐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与欣赏音乐作品的重要能力。乐感包括许多方面,节奏感、音色感、结构感等等。本文在鉴赏课设计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的乐感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拔根芦柴花》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听音乐《烟花三月》;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诗句填词:故人西辞黄鹤楼,( )。再次,欣赏扬州风景。

最后,教师要简要介绍:扬州八怪,风味小吃。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贴近生活,教师引导学生走入到音乐作品当中来。教师这种教学模式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使学生由浅入深,对音乐的节奏型有一定的了解。久而久之,在鉴赏课的影响之下,提升乐感。

音乐鉴赏的教学任务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美感意识、创新性思维、爱国、健全的人格、启发智力以及提高情商等,但是美感意识居于首要地位。在培养学生美感意识的过程中,第一,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要通过音响的形式来对人格中的心理能量起作用。通过音响的张力可以使得学生的心理能量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从而使得学生的受阻的心理得以畅通。第二,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能够使得学生的心情能够放松下来,最终促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提高。

视唱练耳训练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乐感的重要手段。视唱练耳训练主要是对学生的听觉与视唱能力进行训练。听觉训练开始的时间越早越好,在小学之前有学过音乐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乐感。因此,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听觉训练十分重要。视唱训练与听觉训练是相互联系与相互促进的。因此,教师应当利用音乐鉴赏课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视唱练耳的训练。教师可以利用情景的创设,吸引学生投入到视唱练耳训练当中来。

2.2在提高学生艺术能力过程中,音乐鉴赏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乐感的培养,需要音乐鉴赏课程的支持。乐感的培养,需要学生聆听众多乐曲,从中发现乐音的高低不同与长短区别,对乐音的强弱进行辨析,明确音乐的不同等等。只有这样,在鉴赏课中乐曲的聆听,可以促成学生建立明确的音乐形象,调动自己的各个感官对音乐进行感受与欣赏。听觉是学生与音乐进行接触的最好与最直接的方式。因此,教师要利用音乐鉴赏课教学,引导学生多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具有审美情趣,能够辨别音乐的好与差。另外,教师更要引导学生进行模唱,使学生对原唱与自己的模唱进行分辨与评价,产生正确的视听标准。

3、音乐鉴赏教学设计的内涵

3.1在音乐鉴赏过程中,艺术实践是决定条件

通过长期生活以及艺术实践的积淀下可以促使欣赏者的审美意识得以形成。一些受众者在生活学习环境中受到审美理想以及文化环境的影响,这就使得他们的审美意识得以形成,并且这些受众者成为审美的主体。欣赏着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以及分析作品过程中,丰富的生活积累以及情感积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音乐鉴赏过程中,要使得艺术实践的要求符合相关的课程的要求,促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提高。

3.2在音乐鉴赏过程中,艺术知觉是途径

在音乐鉴赏过程中,艺术知觉主要是指受众的理解与感知能力。在音乐鉴赏过程中,学生要把握音乐本身的内涵以及创作背景,并且要观察创作者所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当学生在把握到这种真情实感的时候,促使自身的审美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3在音乐鉴赏过程中,审美观念是灵魂

篇4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施教手段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利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将课堂“外延化”,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拿一年级的《动物说话》一课为例,这首歌曲调轻松活泼、曲风流畅,在节奏紧凑之中又有舒缓。它可以调动更多的同学参与课堂教学,让课堂增加更多活力和美丽。我首先播放了表现小兔子、大象等动物形象的音乐,叮嘱他们仔细听,等下还要逐个跟唱,将他们的心引入课堂。

随后的跟唱环节,将课堂的气氛推向了。同学们随着不同节奏的音乐,自然地做出各种体态反映,天真可爱的神态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益。在随后的按节奏朗读歌词环节中,同学们依旧保持着精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全身心地参与,课堂效果之好出乎我的意料,也给了我更多寓教于情的灵感。我让学生各自演唱出自己喜爱小动物的心情,并为歌曲创编新的歌词,这种互动的课堂方式,使更多孩子的个性和灵气得以体现。

让音乐课堂变得色彩斑斓,是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课发挥独特功效的优势所在。教师要发挥统领作用,让学生通过动作、语言、表演、舞蹈、奏乐等多种载体来感受音乐的吸引力。

同样,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在多年的教学实战中,我总结出这么一个认识:教学中应该采用哪种手段和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低年级的教材一般短小,律动性较强,根据儿童好动的天性,宜采用游戏等方式;高年级教学歌曲内容相对较长,表现力也相对丰富,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摒弃教学中的强制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愉悦的心境和求知的渴望。

二、不吝鼓励,让学生愿意上音乐课

我面对的学生群体,多是来自市郊农村,性格偏孤僻。他们的音乐功底和对音乐的感觉,普遍不如城区在幼儿时期便接受过培训的同龄学生。对他们开展音乐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唤醒他们的自信,尤其是拉近他们与音乐课这门被视为“阳春白雪和者寡”的课程的心理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音乐教学的应有之义。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我不希望大家在音乐课上死记硬背,音乐课应该是你们释放心灵的地方。”我一般这样对我的学生讲。这样亲切的话语效果立竿见影,一些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也安静下来,迅速进入被音乐教师带进音乐课堂的状态。通过这样平和平等的交流,我和一些学生也建立了真诚的友谊。让更多平时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对他们的表现亮点予以及时鼓励和赞扬,更能带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如在学习《哦,十分钟》这首歌曲时,我首先让学生们叙述各自在课间十分钟都会干些什么。其中,我点了几名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的名字。面对这样轻松的问题,他们没有紧张,回答得各有特色。我对他们的回答给予了积极评价,并对一些回答较好的学生进行了表扬。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我明显感觉到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

在教学工作中,我尽可能使用口头语言、体态语言等各种手段,对表现良好的学生送去赞美之词,以满足学生的荣誉动机,使其兴奋愉悦,积极性高。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音乐课堂需要探究更多的激励教育方法,使之成为提升学生素质的一条捷径。

三、润物有声,让学生受益于音乐课

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决定了其与人的情感有着天然的心理默契。因此,在开展音乐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美好音乐中感悟人性美和人情美,以达到走进美好、感受快乐、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目的。

篇5

一、学校环境与音乐教学

多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经费投入较少,使得正常的职业技术培训都缺乏资金,更别说在音乐设备上的投资,基于此,音乐课教学就没有任何辅教学设备,如音响、琴类、音乐室等,教学中,只能是在黑板上抄歌谱或印歌谱发给学生来进行简单的音乐教学活动。这样,就完全制约了职校音乐教学的发展,使学生没有更好的机会去体验音乐带来的音乐美感、音乐情感和音乐。

二、学生素质与音乐教学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文化素质是与兴趣爱好成正比的,然而,对于县职校学生来说,他们都是普通高中录取后,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根据多年来在职校的音乐教学观察,职校学生与我县普高的学生和普通初中学生在音乐艺术领域方面的素质相差甚远。由于职校学生文化知识水平较差,他们在理解音乐作品上,只停留在肤浅的表面情感,而无力去体会音乐作品的真正内涵,如此一来,就制约了音乐课的教学发挥,使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倍感疲惫,因而,职校的音乐空间狭窄,无法拥有一堂真正意义上的情景交融的音乐课。

三、创新设计与音乐教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