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药行业细分市场

医药行业细分市场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药行业细分市场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药行业细分市场

篇1

随着现代药品的经济增长,生活消费水平提高,药品消费也逐渐增长,不论便宜或贵重药品消费者对药品需求是量持续增长,为了适应药品行业产业发展,我市重点对药品市场整顿,对药品的注册工作,实行药品生产企业注册情况报备制度.加强了对其他药品企业监管,加强企业的自律意识,提高医疗产品质量。对此,宜昌市实行“三制”对药品的服务,即坚持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跟踪服务制;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在2013年我市医药工业产值突破2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红霉素生产基地. 全国最大的丁基胶塞生产基地;两家医药企业的8个产品荣获湖北省名牌产品;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对抗禽流感药物达菲原料药试生产成功。

1.药品销售向多元化,多层次和多样化方向发展.

1.1医药市场的经济结构多元化:医药行业所有制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逐渐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经济格局.药品市场在国有医药经济为主导下,各类型的集体经济,都在共同发展.这样多元化的医药经济结构形式,对医药市场大有好处.

1.2 医药市场多层次方向发展构成的多层次,包括大企业或小企业对开放性市场进行招标,以计划为基础的封闭性市场和以自由购销的零售市场,共同特点都是以药品市场为方向,充分体现供求关系。

1.3药品需求多样化:人们对药品和保健食品够用量越来越大。针对有资金支持的消费者对高档药品,新药品有特殊偏爱,而中低层次的消费者任占据大部分药品市场份额。在不同的购销过程中,从而形成新的格局.宜昌市最近两年医药大类销售就呈现如下变化:老年人、妇女、儿童用药有所上升,成年人用药量有所下降;新品种需求量上升,老品种需求有所下降;保健品、名特优成药用药量上升.

2. 生产优质的药品并努力开发新药物从而推进发展.这其中包括. 原料药制剂工程.; 生物技术领域; 中药现代化等等

2.1原料药制剂工程包括:化学制剂工程、微生物制剂工程、生物制剂工程、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中药)等原料药生产制剂工程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因为药品生产时一个特殊的制造加工过程.产品是治病救人的,是与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因此,优质的原料药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执行.宜昌市能生产多种化学原料药,总产量高达上万吨,能生产多种剂型的各种制剂品种,已初步掌握了具有世界共有的先进水平的制剂技术,原料药生产作为宜昌市药品行业发展已重大途径。

2.2 生物技术领域

在人才的规格要求上,宜昌市药品行业药品生产、生产制造、工程设计与建设和技术设备质量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要求必须掌握制药工程领域坚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宽广的药学专业知识和药品质量管理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科学。才有资格进行药物生产、设计、调配等等。

2.3 中药现代化

宜昌市支持中药材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种植;为了加快实现中药提取物及中药饮片浓缩颗粒的产业化.近几年来,宜昌市的中药产业发展迅速.每年能生产上万吨中成药,多个品种。中药的生产环境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基本上结束了原来只能生产膏、丹、丸、散的状况,在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质量标准的现代化和生产的现代化方面,无论从基础理论的研究和产业的技术应用,还是从管理规范的制度和实施,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3.宜昌市药厂努力开发药品的新型制剂, 积极推进医药行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医药企业提供原始创新能力和发展循环经济.

目前宜昌市内包括国内生产仿制药的企业居多,对于自主开发的新药甚少几无.历来一直仿制别人的药品,对此,宜昌为了未来医药企业,加大了对仿创药的研制,在国外已有药品的基础上,提出可以对某项核心技术进行改良,从仿制药转型研发仿创药.使企业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制药企业转型是低附加值药品向高附加值药品转型,是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的转型.

4.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宜昌市上半年医药经济发展迅速,上半年,宜昌市采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主导产品、提升管理水平、推动科技创新等有效措施,促使医药经济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逆势强劲增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40%以上的增长,数据如下表:

由此医药市场经济逐渐上升,据有关部门预测,我市药品市场今后5年将以15%~20%的速度增长,其产值将达到上百亿美元,成为国内前列的几大医药市场,作为向特大城市迈进的宜昌,其人口比例随城市规模逐年递增,那么医药市场需求也在逐渐增大,医药企业的小型格局逐步打破,医药市场不断开发,产值也随之上涨。

篇2

医药行业兼具“内需”和“新兴”两大关键词。

从全球医药行业增速比较来看:国内药品市场在过去几年基本保持20%以上的增速,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较发达国家5-10%的增速更具活力。IMS对我国药品市场未来5年的成长空间给出了乐观预计,20%以上的增速可以持续到2014年。

从卫生总费用来看,2009年达到17204亿元,同比增长18.4%,2009年卫生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5.13%,发达国家平均在11%左右。政府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重也逐年增加,预计未来政府支出的增速仍然会快于个人支出和社会支出部分,这将对医药行业的需求增长构成长期利好。

看好受益于高端专科药的需求确认、资源整合继续上演以及产业升级进化的优秀企业。

行业增长确定

人口老龄化及生活习惯改变推动发病率提升,全民医保及收入提升驱动就诊率提升,预计未来5年医药市场复合增长20%以上。考虑2011年30%左右利润增长,预测2011年PE33倍,建议从行业整合,创新,渠道&品牌、国际化及消费升级方向精选个股。

预计医药市场未来5年复合增长约20%

医药市场,我们判断,医院终端仍将维持较高速度,OTC增速将较为稳定,OTC终端正在寻求新的盈利模式,第三终端将是医改改变游戏规则的第一步,我们判断,2011年将是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发生变化的第一年,很可能是基本药物放量的拐点,我们看好拥有基本药物独家品种的上市公司,我们看好弹性最大的品种千金药业。医药行业数据,我们预计2011年收入、利润同比增长25%,30%,上市公司增速略快于行业整体。

板块估值合理,但个股机会较多,维持行业“推荐”评级:当前2010年预测PE44倍,考虑明年30%左右利润增长,对应2011年预测PE33倍,估值已然合理,但当前行业正处于集中化与差异化的裂变期,个股机会较多,维持行业“推荐”评级,建议从行业整合、差异化(创新、渠道&品牌、国际化)及消费升级方向精选个股,未来2-3年千亿市值旗舰公司值得期待。

商业并购如火如茶,工业整合初露端倪

国内医药行业市场集中度低,目前优势企业整合资本充足,加之国家鼓励“大流通、大生产”的政策导向,我们认为国内医药行业大整合时代已经开启。

药物创新加速推进

创新是医药行业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产业积累到一定阶段,部分企业逐步从仿创向创新过渡,未来几年有望出现具有国际专利的创新药物,我们认为国内药物创新正处于加速推进阶段。

渠道变革与品牌构建并重传统OTC企业单纯注重品牌形象塑造面临发展瓶颈,东阿阿胶控制营销的成功在业内具有标志意义,搭建适当可控的分销体系成为企业营销改革的重中之重,具有产品力的企业将最终胜出。

国际化终成正果

国内药企从生产成本优势到具备一定技术积累,在全球化体系中,从大宗原料药、特色原料药出口升级到订单生产及制剂出口,在产业价值链中赚取更高利润。

具有消费属性的药品市场空间广阔

生活水平及保健意识的提升,养生需求应运而生,而具有药物成份的消费品也易赢得消费者好感,能够向消费领域延伸的企业市场空间广阔。

分享细分龙头医药股成长

医药经济“健康”运行,未来10年产业集中度将加速提升。药品市场近三年增速明显高于以前年份,2010年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双双创下近10年来的最高盈利水平。未来3-5年伴随医疗资源下沉,“全民医保”提前实现,基药自2011年起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行业增速有望继续保持20-25%快速增长。

美国制药工业历经50多年时间数量减少近70%,医药商业在2010年内CR3集中度提高至95%。中国新医改大背景,恰遇中国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向大消费转型,医药行业迎来黄金十年发展期,“产业升级+政策驱动“有望促使中国医药工业数量减少50%,医药商业CR3集中度提升至60%以上。

穿越阳光风暴,分享细分龙头成长。三轮驱动细分领域龙头公司高成长:分享行业高增速+占领被淘汰者市场份额+外延扩张,是中长期攻守兼备,长线是金的稀缺投资品种,有望持续享受高估值和高配送,演绎“螺旋式”上升走势。扰动因素则主要来自“阳光风暴”―预计2011年迎来一波较密集政策出台期。着眼长远,每一次大跌,都是增持优质细分龙头股的良机。

2010年完美演绎进攻行情,2011年1季度估值水平有压力。2010年医药指数以38%的绝对收益和49%的相对收益(相对沪深300),列所有行业第一。国信重点公司11PE均值超过35X,相对沪深300溢价183%,创历史新高。年末估值水平已部分反应2011年增长预期,使得2011年一季度估值水平上行存有压力,需时消化,积蓄量能后二季度有望展开进攻。

并购扩张和产业链延伸化解高估值风险

医药板块“黄金十年”第一年开局良好。在经历了6月份的快速调整之后,医药板块在2010年下半年呈现了单边上扬的局面,医药指数迭创新高。我们认为在传统产业发展放缓和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医药产业由于其确定的高增长性,医药板块整体在2011年仍有望跑赢大盘,其中的结构性机会更将层出不穷。

篇3

一、中药材、中成药业 从中药制药行业整体发展看来,上游中药材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中药行业的成本因素变动不大;而在市场需求方面,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对中药产品在慢性病治疗中安全性疗效认识的增强,下游市场需求保持稳步增长;此外,采用新工艺制造的先进剂型的中药产品大有逐步替代原有传统剂型品种的趋势。技术和市场将是左右未来中成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大环境下,具备较完善的产品结构,营销能力较强的中药制药公司有望继续保持高于行业15%的平均增长幅度。

二、化学药制造业 化学原料药行业是化学药制造业中产品品种最多、生产销售规模最大的子行业。预计抗生素原料药企业在2008年的赢利能力将仍然较弱。而对于细分品种如心血管类药物等,多数品种在升级换代、国际产业转移、专利到期促进仿制等因素的影响下,在2008年虽面临价格持续下跌的可能,但通过规模效应、成本控制、以及产品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的稳定供求关系的依托,仍然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相对较高的盈利水平。化学原料药行业整体而言,预计2008年大致与2008年情况持平,处于自然增长状态。

2008年中国医药行业前景的总体展望分析认为:

第一,2008年,全球医药产业依然稳定发展,预计未来3年世界医药市场年增长率9%左右,生物制药市场年增长率大概为20%(引自新疆证券)。专利药将继续主导市场发展但增幅减缓,普药的市场份额将扩大。

第二;2008年,医药行业利润增速出现阶段性的回落。自1999年以来,中国医药工业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的产销和利润的稳定增长,但2008年3季度以来政策与市场两大层面的多种负面因素集中显现,这一惯性将在2008年持续。

第三;2008年,我国医药需求将持续增加。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人均用药水平提高等行业长期增长的内在驱动因素并未改变;而2008年8月份以来占据国内第一大用药领域地位的抗感染药物市场逐步回暖,对于化学原料药与化学制剂药行业的整体效益水平回升具有重要意义;加上中药行业销售与利润水平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生物制品行业的快速成长,2008年医药行业效益有望回升。预计未来3年国内药品市场年增长率13%~17%。

篇4

关键词之一:优胜劣汰

自2006年医药行业进入高速发展之后的调整期,行业企业的优胜劣汰就成为市场的主旋律。特别是最近两年,伴随国家对医药行业的大力整顿,以往依靠简单投入、投机取巧、甚至非法经营的招商企业,大部分都已经被市场所淘汰。取而代之的,则是一批定位清楚、经营规范等强势去也的崛起。

未来可以预见的是,国内现有的几千家招商企业,将会有一半以上的企业不适应经营成本的上升和行业监管加强的压力举步维艰,而其中1/3以上的企业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等多重压力下逐步退出市场。当然,能成功生存下来的企业,一部分是在吃以前企业大发展时期留下的老资本,若不主动求变,难免也会步其后尘。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获得发展的招商企业,则会成为未来医药招商行业的翘楚,以其新模式、新思维、新管理抢占市场制高点。

关键词之二:兼并重组

当然,在大行业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客观因素下进行的医药招商行业的洗牌,必将推动一系列行业市场的整合。这种整合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会产生行业内部的并购重组,通过区域优势的不断互化,真正形成业内超级企业的出现,并通过这种集团化、规模化企业的引领,推动整个行业企业经营水平的提升。

这种趋势引导下,未来的医药招商市场版图,必将形成“大集团、强市场、小区域”这样一种三级企业并存的情况。即:在医药招商领域会形成几个具有大品种、多科室,可以和生产企业叫板,具有极强产品图吞及市场运作能力的集团化企业;同时,一些在细分市场定位清楚或者在某一区域具有良好关系的企业,则成为某一区域或某一细分市场的强势企业,组成医药招商市场的骨干力量;同时,依然会有许多单位和个人进入医药招商市场,这些新进入者与固守医药招商传统模式的企业,在有限的区域和空间生存,起到补充整个医药招商市场产业链条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之三:精细化招商

所谓精细化招商,是指企业根据自身定位及行业发展趋势,确立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特色优势,通过有针对性的实施招商行为和市场经营,使得这样一种优势得到最大化体现,而不断加强招商精准度和经营效果的一种招商模式。

目前的医药招商市场,大多数企业依然沿用电话招商的传统模式,在产品线规划、渠道规划、市场掌控方面存在很多弊端。这些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企业也无法做大做强的。值得关注的是,在医药招商领域已经有一批具有很强前瞻力的企业给自己做了精确的定位,并沿着这个定位确定了企业在某一细分市场的经营规划,并通过药交会、媒体宣传等形式实施品牌差异化传播。这里,既有深圳朗欧的高端精品路线,也有山西怡宝的专业男女科药品供应商,还有河南医保药业的特色药品营销模式等等,都无一例外的取得了行业的关注和认可。放眼未来,这样一种趋势必将扩大,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医药招商领域的专业化细分,而市场的深度细分则是经营机会的无限提升,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大有帮助。

关键词之四:专业化组织

医药行业归根结底是一个相当专业的行业,这是由其行业的本性决定的。既然行业的本性讲究专业,那么行业的从业者也需要具备相当完备的专业知识,行业企业也必须具有相当专业的组织运作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匹配行业特性,提升企业竞争力和行业发展水平。

作为医药招商企业来讲,传统的电话营销模式下,对于招商人员的从药品研究着手到医药行业把握都没有细致的要求。在招商企业眼里看来,只要具备极强的沟通能力和关系营造水平就可以做好业务、做大业务。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经营思路在医药招商初期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造就了一大批成功的企业和成功的个人。但是,伴随行业本质的回归,以及民众和商对于药品安全等信息的关注,熟悉掌握药品特性、详细全面的市场研究、精准行业把握的高端人才逐步得到行业认可。同时,药品招商企业为了适应临床、专科、OTC等渠道的需求,不断将产品学术研究提上公司的经营日程,并且在医药招商企业内部逐渐设立临床招投标部门以及专业的产品经理等一系列企业组织机构的提升,都向我们表面未来医药招商市场的专业化之路已经开启。这种以人员的专业化、组织构架的专业化、市场把握的专业化等多策并举的专业化之路,是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对于市场的把握程度的,最终提升医药招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之五:品牌化运作

作为医药行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医药招商企业由于自身没有品种或很少有品种,自身不直接面对渠道进行产品经营无法掌控渠道实现资源优势保持,尽管其作为连接上游生产企业和下游商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是很少有企业重视自身的品牌宣传和提升,往往都是依据品种来进行形象打造。这种做法的初衷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对于后期的隐患却可能是巨大的。试想一下,如果其依据某一产品打造的形象认知在产品被生产厂家收回而失去产品的时候,其打造的认知在商和终端的印象还会有多少?

篇5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4-0097-01

1 前言

医药制造业是我国一项重要制造业,它是高新技术产业之一,既可以代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科技实力,它的良好发展也对我国居民的健康事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药研发生产是促进医药行业发展最主要的动力。人力资本是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人力资本的规模、结构、技术水平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与走向。比较我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制药水平,集中体现在新药研发水平差距较大,这也和我国医药研发人才培养水平有限有最直接的关系。“十一五”期间,医药工业总产值对比2005年,年均增长23%,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快于GDP增速和全国工业平均增速。实现利润1407亿元,年均增长31.9%。技术创新成果也很显著,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到医药创新领域,一批创新药物获得批准。2011年间我国医药制药业的总产值同批增长达到29.02%,虽然我国医药行业发展一直趋势良好,但实际上人力资本仍旧是医药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人力资本的规模、结构的瓶颈都会对医药行业的发展产生制约影响。具体现状分析如下:

2 医药行业人才总量在不断增长,但不能满足现状

单从医药制造业来看,2011年总从业人员数约为179万人,相较2010年,增加比例约为3%。相较2000年的998万从业人数,十年间增长约为79%。同时由于国家不断加强医药行业的准入政策,规模较小或资质不足的企业不断被淘汰,得以生存的企业一般都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的竞争能力,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更强。从另一方面来看,医药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医学类毕业生2010年较2009年就有13.8%的增长。医药从业人员还包括药学、生物、化学等专业。2011年包括生物制药等医药相关毕业生更是达到579204人。可是即使如此,随着医药行业的高速发展,国家政策的不断支持,医药行业的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但因为医药行业人才培养方式滞后且规模较小,带来了巨大的医药人才缺口。根据英才网联旗下医药英才网数据显示,医药行业2012年人才需求与2011年相比增长41.4%,其中一线城市增长幅度较大,北京人才招聘需求同比增长35.2%,广东同比增长36.9%,上海同比增长49%。其中根据多份招聘网站的医药行业人才供需分析,专业营销人才和研发人才是目前最为紧缺人才。

3 医药行业人才基本素质要求较高,重点领域医药人才培养不充分

医药行业对于员工的学历、技能和工作经验都有较高的要求,根据前程无忧2011年的调查报告,生物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约94.1%拥有大专及以上的学历,其中55.8%拥有本科学历。员工整体专业水平和学历水平都在所有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同时医药学类学制通常是5+3+3制,即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整个培养过程将长于其他专业。我们再按照技术人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行政人员来区分医药行业的人员构成。其中除生产人员和少数销售人员学历为医药类专科大专生外,技术人员和主要销售人员绝大多数是本科及以上学历,而研发工作则主要由硕士、博士,甚至有海外留学经验的人员承担。根据IMS在2012年4月的消息,越来越多跨国企业将医药研发中心向中国移动,医药研发人才对于研发市场的有力支撑,明确表示了“医药研发人员将持续性保持活跃”。根据2006年的数据显示,我国60家大型医药企业研发人员仅占大中型医药研发人员总数33.8%,对比美国39家PhRMA会员企业的研发人会员就占美国全产业研发人员总量72.8%。

4 医药行业人才地区性非均衡

人才分布的区域不均衡,大量高学历、丰富经验的医药人才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区域和大城市,而西部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软件人才数量较少。根据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11年数据(图1),超过一半的医药类人才都集中在东部区域,西部共12个省份却仅占17%。吸引这些人才的原因不仅仅是东部地区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更主要的是这些建立了良好的医药产业集群。目前已批准的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的省市已达到21个,主要分布在环渤海与长三角地区。比如上海地区现已成为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机构最集中、新药创新成果最突出的基地;江苏地区现已形成苏州、泰州、连云港、南京一线的生物医药研发基地;天津地区聚集了500多家从事生产研发的相关机构,中药现代化水平全国领先。这些都是大量吸引医药人才的根本原因。

5 医药人才的薪资水平存在差距,人才流动率较高

虽然医药人才的薪资水平其实总体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是医药领域仍存在不同工种间、不公细分行业间的差距。比如从事研发和销售人员的工资明显要高于从事生产员工。随着跨国医药公司的抢滩和本土研发机构的快速崛起,中国本来就不甚充足的研发人才供应更显得捉襟见肘。不可避免的,研发人才的供不应求直接导致了研发人才的薪酬水涨船高。不过以我国目前医药行业发展侧重来看,医药销售人员仍然被医药公司认为是最紧缺的人才。同样,也是因为研发人员学历水平最高,前期的人才培养投入最高,而生产人员的前期教育投入有限,不可避免的使得生产人员工资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两类。

从行业细分来看,生物医药行业一般薪资水平高于流通、化学药、中医药等其他行业。比如2012年上半年,生物医药行业维持了仍然11.4%左右的增长速度。因为其中一方面因素就是生物药是我国“十二五”大力支持的医药产业,这也使得它将是未来五年内比较看好的领域。而由于新医改的作用,整个医药流通业受到影响,但仍然保持11.2%的增长。化学医药行业则受到影响最大,由近13%的薪资增长下降到9.5%。此外,中医药行业只有8.6%的增速。

根据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在2012年介绍,国内生物医药行业流动率基本在20%-25%之间,高管流动率在7%-10%,就连应届毕业生的流动率也非常高。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很多医药企业对销售人才过度倾斜,薪资水平不均衡,使得很多充实生产人员转投销售岗位。而研发人员作为稀缺的资源,如果在企业中不能获得足够的重视,也必然导致其流失。

6 总结

随着“十一五”、“十二五”等政府政策相继出台,中国的医药产业形势一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市场需求存在扩容空间。从产业自身的角度看,整顿与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对促进市场有序公平的积极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医药行业不可避免的要面对整个医药产业链出现动荡,甚至引起“洗牌”,因此企业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可以由此预见,高端研发人才、复合型营销人才将成为未来医药企业重点引进的人才。在医药产业布局方面,也将更加合理,除了继续保持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地位,集中研发要素向北京上海聚集外,将引导生产制造向山东、江苏等地发展,山西太原、甘肃兰州、福建厦门等地也将依托其原材料的天然优势,带动周边产业集群的简历与壮大。这也会合理疏导医药人才的分布。同时国家也更加重视医药人才的培养,卫生部2011年印发了《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更是从国家层面上提高了对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推进,人才的进步也需要良好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引导,医药行业和医药人才的发展将会是共同促进,协同进步!

篇6

在2007年,中国医疗行业着实火热了一把,医疗器械制造商迈瑞医疗在海外的良好表现带起了整个行业在中国的投资热潮,根据德勤咨询的预期,到2010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在世界的排名有望从目前的第三位,向第二位靠拢,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尽管医疗器械行业的投资事件直线上升,但是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风险投资对于需要大量资金的医疗器械行业更加谨慎和挑剔。

篇7

拥有利基的企业,国内制药企业中间并不鲜见:比如以医院肝药市场为利基的正大天晴、以眼药水市场为利基福瑞达、以肿瘤药为特色的恒瑞医药。

当前,在医药行业遭遇战略转折点,在医疗改革、药监整顿、市场快速变化之中,已经有诸多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压力。奇锐在很早指出,当前医药行业的战略变局中间,将有众多的制药企业被淘汰。实质上正是这样,已经有不少企业因为产品没有竞争力,而停产、破产。我们无法责怪国家政策,因为行业不断走向集中,走向规模化,乃是全世界医药产业必然的发展方向,而且正在高速的实现这样的变化。

医药行业在经过06年的严寒之后,07年又重新步入了恢复性增长的道路,尽管行业增长速度可观,但机会并不均等,恒瑞等拥有利基的企业获得了超过行业平均的增长水平,但为数众多的中小制药企业,却发现机会与自己无关,度日日益艰难。

那么,中小制药企业应该怎样度过行业集中过程中,大量企业被淘汰的“严冬”呢?该怎样才能抓住机会快速发展呢?

柏青的建议是,寻找自己的优势品种,做大这些品种,从而尽早建立自己的利基。

柏青医药营销机构总能接触到不少中小药企的合作要求。对此,柏青总是坚持理念:我们的服务必须能够切实提高客户业绩,如果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宁愿不去合作。

篇8

投资金额增长幅度:275.3%

投资价值指数:

2007年教育培训投资案例数量为13个,比2006年增长44.4%;投资金额为1.71亿美元,较去年增长275.3%。目前中国教育体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培训正在走向多元化与实用化,其市场规模的增长潜力巨大。教育培训快速增长的需求已经成为创投机构竞逐的动力。

此外,由于国内人力资源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市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职业教育正在由简单技能培训向以用人市场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训转变。在此转变过程中,职业教育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创投机构的关注。

NO.2 电子商务

投资金额增长幅度:268.6%

投资价值指数:

2007年电子商务投资案例数量为26个,比2006年增长333.3%;投资金额为1.88亿美元,较去年增长268.6%。电子商务投资规模爆发式增长,迎来新一轮的投资。电子商务模式和传统零售行业的创新性融合,具备传统零售丰富经验的创业团队、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和整合能力以及良好的市场表现是吸引创投机构的主要因素。

另外,B2C仍然是最为活跃的电子商务投资领域。B2C行业在投资案例数量和金额上都呈快速增长趋势,已经成为中国电子商务领域最活跃的投资行业,这不仅与中国B2C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低,进入门槛不高有关,更与传统的零售行业和B2C电子商务的结合日趋紧密有关。

NO.3 零售连锁

投资金额增长幅度:218.0%

投资价值指数:

随着消费结构全面升级,品牌连锁更能满足客户的消费需求。在消费驱动的市场环境中,餐饮、零售和酒店等连锁经营行业成为创投机构投资的重点领域。其中,2007年零售连锁投资案例数量为6个,比2006年增长20.0%;投资金额为5209万美元,比去年增长218.0%。尽管大型零售连锁企业处于整个市场的优势竞争地位,但是专注于垂直领域的零售连锁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创投机构对零售连锁的关注程度逐步增加。

NO.4 医药行业

投资金额增长幅度:126.2%

投资价值指数:

2007年医药行业投资案例数量为14个,比2006年增长27.2%;投资金额为1.47亿美元,比去年增长126.2%。当前中国医药行业面临重新洗牌。随着国家公共卫生政策的调整和引导,大量资本和技术投入正在推动医药行业快速发展。较高的毛利率、较少的资产负债以及大量自由的现金流是吸引创投机构投资医药行业的主要因素。

2007年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企业ShangPharma引入战略性投资者TPG,融资3000万美元,用以投入研发、购置研究设备、业务拓展等。同年,相同业务模式的药明康德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NO.5 软件产业

投资金额增长幅度:122.8%

投资价值指数:

2007年由于互联网投资规模大幅下降和IT行业投资规模增长,导致IT行业投资金额超过互联网。其中,软件产业、数字电视、硬件产业和IT服务的投资金额增长幅度较大。2007年软件产业投资案例数量为18个,与2006年基本持平;投资金额为2.11亿美元,较去年增长122.8%。全球软件研发产业分散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软件服务外包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同时,国内信息产业快速发展,软件服务市场需求巨大,创投机构对软件产业产生持续关注。

NO.6 户外媒体

投资金额增长幅度:16.9%

篇9

受治理商业贿赂、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以及药品降价政策等因素影响,2006年,医药行业滑入多年来的低谷。有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9月30日,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374.64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18.36%,比历年来20%的平均增速明显下降;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257.38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8.00%,低于2003年至2005年20.88%的平均增速,处于2003年以来的低谷时期。

上海证券分析师彭蕴亮认为,从细分后的子行业来看,作为我国处方药主体的化学药行业,是受市场环境影响最大的子行业。截至2006年9月30日,化学药行业销售收入增长15.28%,利润总额增长负3.78%。中成药行业基本以OTC为主,受政策影响较小,但鱼腥草注射液等被叫停,中药现代化陷入困局,中成药子行业在销售收入增长15.17%的情况下,利润总额仅增长2.46%。生物制药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国家支持力度较大,发展相对稳定,销售增长26.19%,利润总额增长20.22%。

整个医药行业的弱势也影响了证券市场医药类个股的表现。医药指数的整体增幅远落后于上证指数,除了一些优势股和题材股外,大部分医药股股价增长幅度落后于大盘。

自主研发修炼内功

在原来的市场环境中,医药行业的各种问题被高速增长的利润和业绩掩盖。2007年,政策调控对市场的影响还将持续,冲击和震荡中,医药市场格局将有所改变。面对现实,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才能穿越低谷,走过寒冬?

一位国内大型普药企业负责人表示,化学制药企业目前的现状是,产品大部分都是仿制药,不少是超过专利保护期10年以上的仿制药;产品更新换代缓慢,无法及时跟上和满足市场需求;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比如一些扑热息痛药品只有3年有效期,而国外同类产品是5年;新药创新研制能力及制剂水平低下,在门槛较低的仿制药品领域,市场竞争激烈。

这位负责人表示,实际上,国内医药产品需求仍保持增长,但是产能结构性过剩矛盾在短期内更加突出。在市场和政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07年,将进一步引导医药行业的竞争向纵深发展,行业发展模式将有所调整,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基调。

石家庄神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江表示,2006年神威药业各项经济指标与2005年同期相比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2007年,神威药业首先要做好自律,在此基础上修炼内功,增强竞争实力,进而做到自立、自强。一方面,要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和调控精神,并严格遵守,深刻反思行业反面案例的教训,引以为戒;另一方面,要自我加压加强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一些具有知识产权、生产规模较大、营销网络发达的企业将在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而一些规模小、技术水平低、重复生产严重的企业将在竞争中逐步被淘汰。

医药行业的发展就是由一次次创新带动的,行业的根本出路在于自主创新,医药企业只有研究开发更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技术和产品,加快医药专利技术的实施和产品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

业内人士表示,2007年,医药企业应该加强研发投入,在资金上予以倾斜,确定公司研发方向;并且要组建研发专业化团队,对研发流程进行明确分工,提高研发成功率;还要充分整合外部研发资源,提升企业研发能力,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补足企业产品线,提升企业获利能力和竞争力。

营销模式期待创新

江西普正药业集团总经理肖军平认为,这几年,医药营销界普遍有种浮躁的心理,以利益为纽带的“带金销售”等模式滋生了不良风气,让有心做好品牌和研发的企业失去了公平竞争机会。

当国家治理商业贿赂的重拳砸向“带金销售”,实际上也砸开了医药营销的新天地,迫使企业要转变固有的营销模式。营销价值将回归,营销创新将成为行业的主流,净化后的市场环境,对有实力的医药企业发展有利。

无论是商业调拨、广告轰炸还是临床推广、学术营销等,以往的营销模式过于单一,靠一种营销模式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终结。在全行业没有公认并且是行之有效的营销模式出现前,2007年,医药行业多元化营销模式并存将成为趋势,但事实上,无论是哪种营销模式都不可能解决企业销售过程中碰到的所有问题。

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制药企业负责人表示,不能再仅仅依靠医药代表,搞人海战术。2007年,该企业也要在营销方面创新,要尝试学术营销、品牌营销、文化营销,通过提高营销质量,打出企业品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新一年的医药营销中,企业的营销思路要发生转变,不仅要从带金销售向学术化销售模式转变,还要从任务型销售向目标型销售转变,从拉关系销售向专业化销售转变,从产品销售向方案销售转变。

肖军平认为,医药企业发展的落脚点最终必须回归到营销创新上,找准问题,抓住核心,赢得增长,需要以新的营销策略和思路去适应新的市场和政策环境。

整合资源做大做强

近几年来,跨国医药企业重组并购此起彼伏。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集中度越来越高。我国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案例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呈现上升势头。其中,同仁堂集团、双鹤药业、新华制药、国药控股等多家大型医药企业纷纷实施了兼并、重组。2006年华润集团重组华源集团掀起了医药行业新一轮重组的。

业内人士分析,国内医药企业参与并购、重组主要有几个原因:随着跨国医药企业在国内市场的扩张,我国医药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集中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推动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

2007年,将进一步引发以价格为中心的制药企业间综合竞争力的较量,优秀公司在行业低迷的情况下抵御住恶劣的市场状况,而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退出市场,也将会推动我国医药行业整体组织的重构;在资本市场上,医药板块会出现新的兼并重组浪潮,行业整合、企业并购将会加快,优秀公司将获得更多市场分额。

已经有企业看到这一趋势,并在行业低谷中寻找未来做大做强的机会。李振江表示,神威立足现代中药主业,以内部增长为主,有针对性地进行收购兼并,扩大在中药注射液、软胶囊方面的优势,继续保持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

正视挑战寻找机会

由于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虽然利润在下降,医药行业仍有很多机遇。肖军平认为,虽然坊间流传已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制药企业濒临关门停业,但实际上企业倒闭的速度不会像想象的那样快。

李振江认为,很多业内人士把2006年看作是医药行业的“寒冬”,这是事实。但是,困境中也蕴含着机遇,神威药业看到的是其积极的一面:国家加强对医药行业的监管和调控,必将促进优胜劣汰、净化医药市场、促进行业良性发展,对那些讲求诚信、注重创新、质量过硬的优势企业,更是发展的大好机遇。

随着政府打击医药流通领域商业贿赂现象的力度加大,医药市场的竞争将从对医生处方的争夺逐步转移到对零售药店的占领。OTC市场和保健品市场吸引了一些普药企业视线。1家国内较大的普药生产企业坦言,2007年要加大OTC市场的开拓,用“两条腿”走路。

另外,受新农合政策影响,企业逐鹿的重点从二三级医院市场逐步重心下沉。农村市场和社区医疗因为受到政策扶持,市场关注度逐渐提高。不过,农村市场点多面广,关注的多,做好的少,对营销是1个很大考验。社区医疗卫生站虽然分散,但都集中在城市中,配送相对容易,国家加大扶持力度后,社区医疗市场将成为新的“蓝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医疗卫生需求多样化,所以,出现多元化的企业业态也在情理之中。大浪淘沙后,会保留下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龙头企业经历这波调整之后,能够更好地利用自身品牌、研发、资金、人才等众多优势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抢占更多的有利生存空间,为日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而一些企业规模不大但市场定位准确的中小企业,因为符合市场发展规律,也将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背景资料

药监局清理“批文垃圾”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医药行业是世界公认的最具发展前景的国际化高新技术产业和关系民生的重要产业之一。医药产品直接关系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高低,药品作为特殊的商品,需求弹性很小,药品消费受医师的影响极大。因此,销售人员为了能够完成销售任务,往往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回扣风盛行,药价虚高。自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展“三医改革”以来,我国医药市场一直处于政策调整期。从整体层面上看,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等进程,牵动着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从微观角度看,药品价格改革、处方管理规范、药品分类管理以及税费制度改革等引发药品消费终端市场发生了结构性调整。因此,如何面对政府政策出台所带来的影响因素,并在目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以及大力控制医药费用的一片呼声下,医药行业销售人员的绩效考核更加显得尤为重要。公司不仅要关注医药销售人员销售任务的完成,更需通过绩效考核来规范医药销售人员的行为准则,强化商业道德,履行社会责任,进而在公众面前树立起健康、声誉卓著的公司形象。

一、绩效考核的重要意义

绩效考核是指考评主体对照工作目标和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考评方法,评定员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员工的工作职责履行程度和员工的发展情况,并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它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十分棘手的问题,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上的任何一个重要决策,都需要与绩效考核相关联,绩效考核使企业管理者能做事公平、奖惩分明、选人用人调度有度。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功能中的核心功能。医药行业的客观现实是过于重视市场占有率和发展速度,欠缺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来支撑快速发展的业务,其中尤其缺乏完整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因此,建立完整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至关重要。

二、医药行业营销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绩效考核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高度重视。很多企业已经把绩效考核作为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管理水平的有力手段。然而,现在大多数医药企业的销售人员考核中,绩效考评工作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过度强调“结果”的绩效考核内容导致销售队伍的短期行为盛行。企业在销售人员的绩效考核上的结果导向主要体现在:单纯地追求财务数字指标,比如销售量、销售额、利润额、市场份额等,对于其他过程指标都可以不考虑。消费者对药品的选择余地局限,使药品消费受医师的影响极大。因此,销售人员为了能够完成销售任务,往往会不择手段,滥用返利,不切实际地压货等,导致销售市场秩序混乱、渠道库存积压等后遗症,使企业失去了业绩持续成长的基础。

(二)绩效考核内容及标准设计缺乏科学性。一般来说,员工的绩效可分为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但目前很多医药公司针对营销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仅仅是销售额,内容过于单一化。周边绩效的考核标准很模糊,导致考核者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考核的结果有失客观、公正。从而评价者可以随意给个分数或者考核结果,有时难以避免渗透一些个人的感情因素在里面。这样的标准所得到的考核结果就失去了意义。

(三)考核主体单一及缺乏专业性。实施绩效考核的主体仅仅是员工的主管,没有其他人员参与,这种考核结果必然会带有一些主管的主观偏见,造成对一些员工的不公平。作为业务部门的主管,主要熟悉业务的管理执行,然而对于绩效考核却并不专业。常见的问题有:晕轮效应、感情效应、居中趋势、错觉归类、偏松或偏紧倾向、个人偏见、最近行为,这些问题都会导致评估结果失真。

(四)绩效考核的结果缺乏反馈。对考核结果缺乏有效沟通,往往结果被采纳、运用了,而被考评人还不知道考评结果,缺少绩效面谈这一重要环节,没有达到促进员工改进工作绩效的目的,导致员工对绩效考核不理解并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反过来,公司领导也没有看到绩效考核所带来的益处,也慢慢地不重视,形成了恶性循环。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企业应遵循科学的绩效考核管理方法,加强对员工绩效考核的管理,真正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建立完善的医药行业营销人员绩效考核体系

(一)明确绩效考核的目的。提高公司管理效率,帮助实现公司战略目标;帮助员工改进工作、谋求发展;构建医药销售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平台。

(二)绩效考核内容的设计原则。主要有公开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反馈的原则、定期化与制度化的原则和可行性与实用性的原则等。

(三)绩效考核的对象是医药销售公司的营销人员。

(四)绩效考核主体的确定

1、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能减少员工的抵触情绪,在工作评价和员工个人工作目标结合在一起时很有意义。有效的工作规范和员工与主管间的良好沟通是员工自我评价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因此,本考核系统要求员工首先要对自身进行自我评价。

2、考核委员会进行评价。公司组织专门的绩效考核委员会进行最终评价。考评委员会成员由员工的直接主管、人事主管及销售培训主管组成。运用考核委员这种考评形式,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来评定一个人的工作行为。由于人事主管及销售培训主管是非直接主管,所以他们完全凭事实说话,排除了直接主管自己考评的许多感情因素,所以更真实、公平、有效。

(五)绩效考核内容的确定。绩效考核的核心是考核内容的合理确定。基于绩效考核的对象、目的和范围复杂多样,绩效考核的内容也比较复杂。但就基本内容而言,主要包括业绩考核、能力考核、态度考核、潜力考核等。

为了使绩效考评更具有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本着少而精,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原则,根据医药行业营销人员的管理特点和实际情况,在对销售岗位的工作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对考核内容进行销售结果、销售活动有效性、工作能力等三个方面的确定。在强调销售结果的同时,也同时关注销售人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并遵守商业道德和严谨的行为规范。

(六)绩效考核指标权重的确定。考核指标是对绩效考核内容的分解过程,要使考核的内容具有较高的清晰度和可操作性,必须微分化,直至达到指标内容可以直接评定的程度。权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针对某一指标而言,某一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权重在评价过程中,是对被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使各评价因子在总体评价中的作用能有效区别对待。由于每个员工的工作性质和所处的环境不同,其工作的侧重点是不能相同的。针对上述销售结果、销售队伍有效性及工作能力三个考核内容,并根据医药行业营销人员的工作特点,进一步细分的二级考核指标及权重如下:

1、销售结果,权重50%,细分为两个二级考核指标:指标达成率40%;医院进药率10%。

2、销售队伍有效性,权重25%,细分为四个二级考核指标:客户拜访频率达成率10%;客户拜访覆盖率5%;每天拜访客户次数5%;年度实地工作天数5%。

3、工作能力,权重25%,细分为五个二级考核指标:销售技巧如影响客户的能力5%;区域管理计划如分析及利用数据指导行为的能力5%;建立客户关系如建立信任和可信度的能力5%;团队合作如和同事一起有效协作的能力5%;学习能力如独立学习/向别人学习来提高自身业绩的能力5%。

考评结果计算主要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主要是先分别按不同指标的评分标准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评分,然后加权相加,求得总分。针对营销人员的三个考核内容,销售结果和销售队伍有效性指标可以由公司人事部门或主管部门从数据库中调出原始数据给予打分。对于营销人员工作能力的考核,可以由人事部门或主管部门根据相应的能力评估模型给予打分。

(七)考核结果的反馈和应用。这里是指与下属沟通最终评估结果并共同签署评估表格,进而分析评价,结果反馈。为了使绩效考核真正起到正面作用,主管应将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营销员工,并采取与员工面谈的方式,提出改进意见,如果员工本人不同意主管考核意见,可向人力资源部提出申诉,并由人力资源部调查核实后做出最终考核。绩效考核的结果主要用于资金分配、年度调资、晋升以及后备人才的储备和调整。

(八)绩效考核体系的实施结果。通过某医药公司按此绩效考评体系的实施并进行为期一年的观察,我们发现在企业输入新的绩效考核体系以后,给公司带来如下变化:

1、调动了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工作热情。新的绩效考核体系输入以后,由于有了明确的细分指标,而且每一个指标具有针对性,增强了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在考核结束后,主管人员与员工进行绩效沟通,员工对绩效考核整个过程的参与,不仅对绩效考核体系本身提出了较多改进意见,而且对日常工作也提出不少改进建议,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工作热情大大增强,满意度大大上升。

2、员工流失率大幅度下降。新设计的绩效考核体系输入前,员工每季度流失率一直在20%左右。新设计的绩效考核体系输入后,确定了明确的业绩考核指标,而且对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及工作能力等因素的考核实行员工自评、考核小组的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员工能够得到公正的评价,从而得到公平待遇。员工在新体系试用的同期时段里,流失率大大降低,由原来的20%,降低为10%左右。

四、总结

要想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不仅要从公司战略层面上加以重视,同样要使绩效考核的思想深入到员工的头脑当中,消除和澄清对绩效考核的错误及模糊认识也是至关重要的。考核不是制造员工之间的差距,而是实事求是地发现员工的长处与不足,以扬长避短,有所改进和提高。在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中,绩效考核要以尊重员工的价值创造为主旨,在企业中形成以积极创新和追求进步为导向的竞争氛围。也希望医药行业能根据所处的环境和发展战略,适时地调整和改善绩效考核内容,使绩效考核真正能够推进企业战略愿景的实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使其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把金钥匙。

(作者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11

医药股强势有望延续

在如此折磨人的行情下,医药股成为较为理想的防御品种。最通俗的理解,就是不管经济怎么样,生病的时候,该吃药还会吃药。

有分析认为,由于医药行业的需求弹性较小,受经济波动的影响也不那么明显,加之通胀水平回落,药企的原材料成本降低,这使得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利润不会因经济的变化而出现大的波动。因此,在弱势之中,医药股能受到市场资金的青睐,这也是年初以来医药股能持续保持强势的原因。只要目前整个市场的弱势格局不发生根本性改变,那么医药股的强势则有望延续。

齐鲁证券医药分析师表示,目前医药板块估值为29倍市盈率,低于历史平均水平36倍PE(2004年至今),有核心竞争力并且高成长的个股在估值上应予以溢价。所以,在刚需推动医药行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在政策从偏紧趋于缓和的阶段,正是医药股的建仓良机。

选择优质公司

篇12

早在1980年,美国生物医药公司基因泰克(Genentech)在纳斯达克上市后一小时内,股价从35美元上涨至88美元,创造了生物医药类公司的一个股市奇迹。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安进公司(Amgen)开发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进入市场,该产品随即成为市面上的生物技术明星药品,即使在EPO产品竞争激烈的2008年,其销售额仍然超过130亿美元。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生物信息技术与系统生物学不断发展,2014年8月,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引起社会恐慌。全球各大顶尖制药企业加入抵御埃博拉病毒的研究,公众和政府部门由此再次认识到了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性。

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行业是中国“十二五”规划优先扶持的七个新兴行业之一。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近年来表现出异常活跃的态势,年增速稳定保持在25%左右,根据政府规划,2020年中国的生物医药产值将达4万亿元。目前生物医药企业收入显著增长,但利润增长缓慢,新技术与新领域的竞争日渐激烈,提高创新能力和拓宽融资渠道对于国内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聚焦的投资领域

生物医药属于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长周期”行业,这些特点造就了行业内企业的发展不平衡。目前,生物医药企业除上市之外,还出现了外包、反向兼并、合资等多种融资形式。融资和退出形式的多样化,促成了中国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行业的追捧。

在福布斯中国最佳创投机构排行榜中,位列前30名的机构中有95%投资了生物医药行业。这些明星创投机构以其独到的投资眼光聚焦生物医药行业的未来,并主要投资于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和医药服务等细分领域。

各大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对于各自领域的战略部署已经日益明确,未来在资本市场上会看到更多生物医药企业的身影。下面,针对三个细分领域,结合具体典型案例对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投资策略和行业前景加以分析。

1、生物技术

代表机构:君联资本

投资案例:信达生物技术

2015年1月,信达生物技术(苏州)有限公司完成由君联资本领投,新加坡淡马锡、美国富达、礼来亚洲基金、通和资本等跟投的C轮融资1亿美元(约合6.1亿元人民币)。

信达生物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专注于单克隆抗体新药开发和生产的生物技术公司。目前已经建成一条包括10个抗体新药的产品链,治疗领域涵盖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等。信达生物在抗体药物领域的发展潜力很大,并拥有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市场前景良好的产品链以及符合国际标准的生产厂房。目前信达生物已递交了7项临床试验申请,第一个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品种已经进入临床研究,还有两个品种入选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团队核心成员曾在安进(Amgen)、基因泰克(Genentech)、施贵宝(BMS)、默克(Merck)、雅培(Abbott)和罗氏(Roche)等国际顶级药企工作多年,拥有丰富的高端生物药开发经验,曾领导和参与开发上市安柯瑞(Oncorine)、康柏西普(Conbercept)、阿达木单抗(Humira)、阿巴西普(Orencia)、伊匹木单抗(Yervoy)等多个生物新药。

君联资本,原名联想投资,于2001年4月成立,是联想控股旗下独立的专业风险投资公司,于2012年2月16日正式更名为君联资本。总部设在北京,2003年设立上海办事处。君联资本的核心业务定位于初创期风险投资和扩展期成长投资。目前,君联资本共管理五期美元基金、两期人民币基金,资金规模合计逾130亿元人民币,重点投资于运作主体在中国及市场与中国相关的创新、成长型企业。

2、医疗器械

代表机构:IDG资本

投资案例:九安医疗

九安医疗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为血压测量产品、血糖测试产品和其他高附加值的家用健康产品。公司拥有实力雄厚的研发中心及具备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制造工厂。2009年,公司电子血压计的销售数量已列世界第三位,产品出口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打破了由日本及台湾地区厂商对电子血压计行业的垄断格局,成为行业内唯一能够与其抗衡的中国大陆企业。

2007年6月30日,九安医疗的前身柯顿公司董事会做出决议,同意股东Heddington Limited 将其所持有的柯顿公司增资前5.03%的股权转让给IDG控制的龙天公司,转让价款为150万美元,且IDG以溢价方式向柯顿公司增资200万美元,占增资完成后注册资本的6.27%。股权变更登记完成后,IDG合计持有柯顿公司10.97%股份。2010年6月,九安医疗正式上市,发行价为19.38元/股,对应市盈率62.52倍。按市值计算,IDG差不多获得了10倍回报。

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简称IDGVC)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风险投资公司之一,不仅向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创业者提供风险投资,还在投资后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和强有力的支持。IDGVC,原名“美国太平洋技术风险投资基金-中国”(PTV-China),于1992年由全球领先的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国际数据集团(IDG)建立。IDGVC的投资集中于国际互联网、信息服务、软件、通讯、网络技术以及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迄今为止,IDGVC已向中国蓬勃发展的创业公司投资数十亿美元,扶植支持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医药服务

篇13

然而在新医改方案出台的刺激下,医疗健康行业成为如今投资最热门的行业之一,似乎迎来“最好的时代”。自2009年二季度起,医疗健康行业获得风险投资总额1.32亿美元,占同期中国风险投资总额的20%。vivo ventures以250万美元认购李氏大药厂6.79%股份、软银赛富投资南通联科药业2500万美元、鼎桥投资注资归真堂7650万元、达晨创投增资晨光生物4900万元、火箭资本5300万港元入股龙发制药……而在桂林三金药业、保龄宝、奇正藏药陆续IP0之后,国药控股更是成功在香港上市,并因发行5.457亿股而成为2009年医药板块的“大事件”。

这一系列投资、上市,无疑昭示了资本对医疗健康行业的“再度认可”。

但资本市场的逐利并不意味着医疗健康行业整体“解冻”。仔细分析一下,这些获得资本青睐的公司大都来自医药与医疗器械两个细分领域。这两个细分领域如同两把锐利之剑将寒冰破开,展露着医疗健康行业的“春天”。

“寒冬”之后,尽管料峭依然,但寒冰之下的资本已经开始暗涌。融资、并购、IPO、PIPE,资本正在通过每一条路径进入医疗健康产业。

相较于其他行业,医疗健康行业有着较为稳定的抗风险能力。只是由于对投资人员的专业性要求很高,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商业运作经验以及风险控制能力,因此医疗健康投资在中国发展得一直很缓慢。“但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中国成为资本的避风港和全球经济亮点。医疗健康产业更是因其抗周期性而成为亮点中的亮点。”富达亚洲风险投资基金合伙人陈立实如是说。

未来十年高速发展

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与医疗健康产业相关的股票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医疗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医疗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与一个国家的GDP成正比,即GDP越高,医疗健康产业的投入就越多,医药、器械等细分领域的投入也会增加。”美国礼来亚洲风险投资基金董事总经理施毅表示,“因此可以说,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

以美国为例,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而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产业增加值也占到国家GDP的10%以上。然而在中国,该产业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远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也决定了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在未来至少10年之内仍然会高速发展。”施毅表示。

当新一轮医改方案面世后,资本就没有停止过对医疗健康市场的关注。“从目前中国医改的内容可以看出,医改的主要目的仍然是为大众消费者提供医保。”陈立实表示,“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虽然医改并没有直接有利于新药研发等的政策,但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地方还是中央,政府将更多资金投入到与新药研发相关的领域中,这非常具有代表意义。”而美国风险投资基金Vivo Ventures医学博士赵晋也有相同的看法:“尽管医改对于投资人、企业的具体支持仍然比较少,但是却能够给企业一定的指导方向,整个行业是机会与挑战并存。”

医疗健康产业在受到医改与市场的双重影响下,整体市场出现了细分化,风险投资人对于这种情况也十分乐见。“市场的细分化才能成就巨大的公司。”施毅表示,“每一个细分领域中的机会都是我们要发掘的,不过从市场规模上来讲,仍然是医药大于器械,器械大于诊断。”

虽然前景被认可,但位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至今依然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很多分散的小公司缺乏有生命力的产品,质量也不过关,它们的存活都是通过商业手段维持,这样的企业妨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好的医药企业也不能够正常进入市场。”施毅表示。

第二是中国医药产业的研发投入不足,不仅限制了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导致了国内医药企业只能够通过大量的仿制药寻找生存空间。第i则是跨国医药企业产品对国内产品形成竞争威胁。由于药品进口关税降低、价值跨国医药企业对中国投资的加大,都迫使国内医药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

医药的壁垒与风险

医药与医疗器械处于整体行业市场规模中之首,因此也备受资本的青睐。

刚刚募集了一支总额30亿元、专注于医疗行业投资的建银医疗基金,就非常看好医药行业。建银国际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胡章宏博士表示,医药行业的竞争壁垒非常高,一般的竞争者很难进入。“首先是政策性的壁垒。中国对医药行业的准入、生产经营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应法规以加强对医药行业的监管。不论是医药生产企业还是医药经营企业都需要获得许可证方能运作。”胡章宏博士表示。

其次是资金壁垒。医药行业是高投入行业,其新产品开发具有资金投入高、项目研发及审批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药品生产使用的厂房设施需要专门设计,药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重要仪器设备需要依赖进口,费用昂贵;而且产品销售渠道复杂、环节多、资金周转偏慢。“因此,该行业的新进入者通常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胡章宏博士表示,“再加上医药研发的技术壁垒。”

“不过,建银国际在这些方面都积累了很多竞争优势,也是我们专注于医疗行业投资的主要原因。”胡章宏博士说道。

医药研发能够拥有足够宽的“护城河”来阻断竞争者,还源自国内一些非常高质量的研究机构在做着不懈努力;随着一些海外学者、技术人员回到中国推动新药研发、政府投入很多研发资金大力支持,中国新药研发领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然而,目前中国医药领域还是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因此仍然具有投资风险。“这个行业的风险主要是科学技术方面的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也是不可控的风险。”陈立实表示,新药研发的风险首先是技术风险,这一点在中国及外国都是一样。想要降低这个风险,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团队。“富达亚洲通常会寻找非常有经验的团队进行研究,这些人在国外积累了相当多的研发经验,也在失败中学会了很多教训,他们将这些经验教训利用到研发中,是能够降低技术风险的。”陈立实认为。

对于投资了药明康德、诺凡麦等企业的富达亚洲来说,陈立实认为要关注两种医药企业

的风险:第一种是以研发为主的医药公司,它们的风险在于技术风险和产品注册的风险,如何避免技术风险,以及如何度过漫长的产品注册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第一种是以药品销售为导向的企业,尽管它们有一些药品具有注册风险,但是这种企业的风险更多来自于市场,由于处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中,能否建立有效的销售团队、形成良好激励机制就是风险所在。

若要减少投资风险,企业团队永远都排在首位。“对于新药研发企业,我们首先要看的是团队是否有过研发的经验,其次是他们所从事的研发技术平台。我们不是看其某一种新药,而是要看通过其技术平台能不能衍生出多种新药产品,毕竟单种产品非常不容易规模化。”胡章宏博士认为。而富达亚洲在投资时,除了考虑团队及产品外,还会考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资金支持。由于新药研发的周期很漫长,所以在投资这样的企业时,富达亚洲希望能够做一个多种资金与资源组成的投资组合,比如政府资金的支持、投资者的专业资源等,有了这样一种综合的资源和资金支持,新药研发公司才能够走得更远。

器械的潜力与隐忧

医疗器械市场近年来加速扩张的趋势,已经引起资本的关注。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国内医疗器械行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同比增长15%,相比较于2001年,医疗器械行业产值仅为药品产值的20%,到2008年这个比例已经提高到33%左右。

“在中国,医疗器械目前还是一个没有被充分发展的领域。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格局中,美国占40%以上,欧洲大约占30%,而中国仅占全球市场的2%。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医疗器械的行业规模还远远落后于很多发达国家。”陈立实认为医疗器械的发展潜力很大。

“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是资本关注医疗器械的首要原因。”陈立实表示,富达亚洲风险投资基金看好医疗器械领域还有两个原因。首先,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发展还都处在非常初期的阶段,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尽管中国市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海归们创办的本土企业已经开始向着产品的研发方面发展,通过产品的创新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但是众多企业中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的还是非常少,因此在投资这样一家企业后,短期时间内很难出现同质化或者过多的竞争者。”其次,陈立实表示,“在中国本土企业中,医疗器械是在生产制造中占比例比较大的行业,因此中国很多企业有潜力走进国际市场,比如迈瑞、威高都是很好的例子,这些企业可以通过产品的研发在国内占领市场份额。”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