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共管理的主体

公共管理的主体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公共管理的主体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公共管理的主体

篇1

公共财政管理地位和作用:

1、公共财政管理是对公共资源进行直接管理,必然使其在政府管理中具有核心地位;

2、在西方国家,公共财政的政治制度背景使公共财政管理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重要舞台之一;

篇2

长期以来,区域公共管理作为区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一直倍受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关注总是与问题的存在息息相关。当前传统区域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无遗,“低效率”、“权威碎片化”、“职能分散化”等等问题的存在把区域公共管理带入举步维艰的困境。面对这些问题的存在,学界开始就区域公共管理的新路径进行探索,在众多的相关研究中,整体性治理作为学者们的宠儿有望成为区域公共管理的新出路,同时主体功能区概念的提出,又使得整体性治理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相结合成为一种必然。

一、传统区域公共管理的困境

本文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区域“共同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博弈。利益永远是最佳向心力的来源,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区域政府实现合作,并共同解决区域内公共问题和提供公共产品。但在当地方利益与公共利益冲突时,原处于合作状态的各地方政府会毫不犹豫的偏向属于自己的地方利益,这也就会使区域合作受到破坏乃至破裂。尤其是在“政绩等同GDP”的考核制度下,区域公共利益常常难逃“公地悲剧”的下场。区域公共管理和公共物品的供给一般更多体现在长远效益和集体利益上,有着为官一任只关心自己政绩的地方政府行政人员,在这种“大家”和“小我”博弈中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利益。博弈中的地方利益的胜出,直接就导致了区域公共管理过程中区域公共问题的出现和地方之间的恶性竞争。主要表现在区域环境破坏严重且无人治理,区域产业同构化严重等方面,在环境方面,忽视生态的竞相发展衍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搭便车”的心理作用下治理也成为口号,最终区域共有的环境问题日渐严重。在产业发展方面,缺乏大局意识的重复性建设和雷同性产业布局在区域内肆意繁衍,而最终多因导致区域相同产业间的恶性竞争或因不适合本区具体情况而被迫停止而告终。

(二)区域政府合作缺乏长期有效的协作机制。传统区域政府间的合作一般是通过会晤和协商来就某些区域公共管理事务或公共物品的供给达成一些口头承诺或协议,然这种合作一般多是就具体问题的解决为前提的,且问题解决之后即为终止。这种短期的合作也就多成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性药方,且基于区域“共同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博弈,在具体合作进程中,各地方政府都是各有各的调,难以有效地协作解决问题。长期有效的区域政府合作协作机制一般是基于利益而存在的,没有这种长远利益的存在,政府合作长期有效协作机制也就缺乏原动力。再者当前我国各级政府还处在于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渡性阶段,距“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政府职能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扮演一个近乎全能的角色,政府作为中缺乏合作意识。

(三)区域政府合作形成的决议缺乏权力性。当前,我国区域政府合作的决议由地方行政长官联席会议形成的某种协议或口头性承诺,这种决议一般并不具备法律效应,在具体合作的执行中缺乏权威性和约束性,甚至在不愉快的合作的它将只能是一纸空文。且由于区域政府合作没有一种长期有效的机制,一般都没有建立相关的合作机构,即便建立了一些诸如合作执行办公室之类的机构,在执行合作形成的决议过程中,也将因其自身的临时性和缺乏权利性导致决议的执行难以落实。

二、区域公共管理的新路径―整治性治理

(一)整体性治理的起源。在新公共管理理念风靡世界几十后,20世纪90年,西方世界在对新公共管理所存在问题的反思基础上,面对政府改革所面临的“碎片化问题”开始了一轮新的寻求“公共部门协调机制和改革”的运动,开始有人提出“整体性政府”、“网络治理”、“水平化管理”等各种理念。这些理念的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通过制度化和有效地“跨界合作治理”以解决复杂棘手的公共问题, 增进公共价值。[1]而这个共同之处的根本也就是整体性治理的理念。在对新公共管理的批评的基础上,以佩里・希克斯和帕却克登・力维学者们开始提出了整体性治理模式( holistic governance)。[2]希克斯认为, 整体性治理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理念,它针对的是新公共管理运动所强化的碎片化问题。他还认为,具体到功能上,整体治理针对的是碎片化带来的以下问题:一是转嫁问题,让其他机构来承担代价。二是互相冲突的项目。三是重复,它导致浪费并使服务使用者感到沮丧。四是互相冲突的目标,一些不同的服务目标会导致严重的冲突,五是由于缺乏沟通,不同机构或专业缺乏恰当的干预或干预结果不理想。六是回应需求时各自为政。七是公众无法得到服务,或对得到的服务感到困惑。八是由于没有考虑问题的原因,而是强调可得的或固有的一套专业干预,从而导致服务提供或干预的遗漏或差距。所有这些问题正是治理中的一些协调、合作、整合或整体性运作想解决的。

整体治理除了是应改革需求而生外,它也还是对传统合作理论和整体性思维的一种复兴。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合作理论和整体性思维曾本就是被广泛应用的传统方法,只不过在一度的公共管理改革中被轻视。此外也还有学者认为整体治理的兴起与数字时代的到来密切相关。学者彭锦鹏认为,政府电子化改革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对不同政府层级、不同机构单位、不同政府网站进行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整合。他认为“没有高度发展的电子化政府,就无法跨越政府的层级鸿沟,也无法将数量庞大的行政机构和单位用电脑连接起来, 以便向民众提供整合性的服务。”

(二)整体性治理与传统区域公共管理模式间的区别。整体性治理是对传统公共管理中公共行政“碎片化”的一种战略性回应,是解决区域公共管理的一种新路径,它不同于传统区域公共管理模式。这里的传统公共管理模式主要指传统官僚体制和新公共管理。传统公共行政里的官僚体制是一种以刚性科层组织为行为主体,以权威和行政命令为协调手段,强调集权且一切以中央利益为前提,自上而下进行决策的制度模式,缺乏灵活性,社会公信力较低。新公共管理主张在公共行政中引入市场机制,将政策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在公共部门中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对公共机构实行绩效管理,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授权改善公共部门的工作。它以“经济人”人性假设为前提,在公共行政中引入竞争机制,试图以合同和契约的市场组织手段解决公共管理中的一切问题。也正是这些导致了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的结果是政府权威弱化,职能分散化、碎片化,公共行政丧失原有的调控、干预和有效获取信息的功能,部门间的协调合作机制缺失,最终公共管理低效率、低效益。在对新公共管理改革问题反思的基础上,整体性治理被提出。整体性治理有效针对新公共管理存在的权威碎片化和分散化,提出“整合”、“协作”“网络化治理”等整体性理念,注重资源和利益相关各方的聚合,并把聚合各方通过稳定的关系构成一定得网络关系,强调网络关系中行为主体的自由裁量权,在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的前提下通过互动、沟通、协商等方式相互协作,行政聚合效应,达到整体合作大于简单相加的最佳效应。整体性治理在网状管理结构中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优化管理职能,拓宽服务范围, 并在服务运行方案中给予公民更多的选择权。自此, 整体性治理实现了跨界合作的最高境界。

对整体性治理与传统公共管理模式的比较,台湾学者彭锦鹏作做了比较系统的归纳。(见表一):

表3-1

资料来源:彭锦鹏:《全观型治理: 理论与制度化策略》 ,《政治科学论丛》 ( 台湾) 2005 年第23 期。

三、主体功能区建设对区域公共管理的新要求

主体功能区建设意在实现国土空间的重新规划,以空间功能分割为基础,协调空间功能互补协调发展,使资源和要素在市场环境下得以自由流动和有序共享,最终达到空间整体效率最大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跨界合作的最高境界。而这目标的实现必须是建立在主体功能区建设能突破传统行政区划的约束,推进区域公共管理改革,实现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区域公共管理新路径有效结合的基础之上。

(一)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打破传统行政区划的约束。在学界对行政区划的界定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对行政区的划分;二是指行政区域本身。本文取第二种解释,即行政区域本身,当然这解释也是第一种解释行为的结果。传统行政区划中形成的行政区经济、行政区行政、区域管理理念、区域管理模式、区域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等都在一定主体功能区建设形成约束。

行政区经济是指行政区划刚性约束下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区域经济现象,是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悖的一种区域经济。其所坚守的必然也就是行政区划内的地方利益,犹如一种“诸侯经济“一般,在地方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博弈中,行政区经济必然是对区域公共利益采取抵制态度的。而主体功能区最求的区域利益重新调整,实现区域整体效益最大,这也就要求必须打破是传统行政区经济对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不自觉的约束。

主体功能区建设要求区域行政突破传统行政区的刚性约束,以区域整体公共利益为价值导向,强化区域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倡导主体功能区行政,实现健康的跨界治理。而我国的传统行政区划行政由于中央的分利放权和地方自主发展的积极性高涨,行政区的行政一切自然都以地方利益为出发点,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地方保护主义。这种有着强烈行政区域边界意识的“内向型行政”是主体功能区建设必须消除的障碍之一。

主体功能区建设意在实现跨区域的无缝隙协作及治理,而传统行政区划的管理理念在行政地域观念的约束下,总是以繁荣本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为基本前提,对于“外溢性”的跨区域公共性问题,一般都有着搭便车的心里,谁都不愿充当解决问题的主力军。也这正是这种管理理念,使得涉及几个或多个行政区划的问题往往难以得到妥善处理。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基于不同国土空间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开发潜力,对不同区域进行功能定位,形成一个系统的分工体系。在此分工体系下,不同的区域依据各自的区域条件,发挥本区优势布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而传统行政区划的区域管理模式下,出于政绩的比较,很多行政区划内的管理趋同。在发展管理中,不考虑自己身实际情况,跟风进,盲从照搬别人的发展模式,最终导致区域发展的失败或低效率。这一冲突也是主体功能区建设所必须克服的。

我国传统行政区划区域管理评价指标简单且无针对性,多是一刀切的做法,不考虑区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过分依赖GDP指标,忽视地域差异和获取GDP数字的代价。在GDP等同政绩的行政管理理念的驱使下,不少地方政府自然也就不顾及GDP的代价了,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不计为此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甚至有的行政区划内行政官员为追求在任内的政绩,不惜采取“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而这一切皆源于传统的区域管理评价指标的作用,故实现主体功能区规划,首先必须重塑新的区域评价指标体系。

(二)主体功能区建设和整体性治理有效结合。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对国土空间以功能分割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发展规划,它需要构建新的区域分工体系。而这种新的区域分工体系需要突破原有的区域行政区划及区域公共管理的约束,这也就一种新的区域治理理念来主导这场公共管理的改革。前文我们已经对整体性治理作为区域公共管理的新路径作了相关的论述,整体性治理所倡导的“整合”、“协调”、“信任”“网络治理”都与主体功能区建设很好的契合,尤其是对主体功能区建设突破传统行政行政区划弊病的束缚极为重要。故主体功能区建设与整体性治理的有效结合,将是我国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由之路。

篇3

随着中国社会整体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活动不断出现新变化,产生新问题。以大学生的住宿方式为例,“校方如何安排和管理才合适”就是一个极有争议的问题。目前校方提供给学生的住宿方式主要有两种:要么按同一班级人住,而不考虑学生及其家庭之间的经济差异;要么打破院系和班级编制,按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而选择不同收费档次的公寓或宿舍。这类问题看似微不足道,但如马斯诺所谓的“最低层次的需要”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会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如果推而广之,实际上关涉大学管理者如何理性决策,而其关键在于大学管理者如何把握公共决策中的公共性维度问题。

就大学生的住宿方式问题来说,管理决策至少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的判断:

一、管理对象的属性认定

为什么会产生大学生到底按班级住宿还是按经济能力安排的纷争,这里首先涉及大学生的身份认定问题,即管理对象的属性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与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强制性义务教育性质不同,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而是既带有教育性质,又带有服务行业商品化的性质。高等教育实行收费制度就是这种商品化服务、经济性质的体现。我们通常在探讨教育的基本属性时,会说教育的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但它的本质属性还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基于此,大学生相应地就具有双重身份属性—既是大学的客户,又是高等教育的对象和产品,是教育的对象和未来国家社会的公民。对于大学生的这种双重身份,视角和侧重点不同,相应的价值观和采取行动的抉择也不同。

二、管理目标的价值认同

对于大学生身份属性的不同认定,由此也引导出两种不同的高等教育的价值观—高等教育的平等和效率的矛盾对立。

教育平等和民主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我们所理解的高等教育平等的含义,有两个基本点:第一,教育平等与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等有密切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平等的内涵也有所不同,教育平等的概念只有放在特定的范围内才能确定出它的准确含义;第二,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和现实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理想,任何人都不受限制地享受高等教育的各种权力和资源,任何人为的障碍(个人的经济收人和社会地位的差异)都是不合理的,人们甚至还试图借助高等教育平等达到消除社会差异的目的。“高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理想,包括三个方面:(一)进人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二)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三)接受高等教育的最后结果平等。

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平等作为一种理想所追求的是绝对平等。然而,现实中的“高等教育平等”只是相对的,不平等则是绝对的。目前,任何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都未能实现理想的平等,高等教育存在着各种不平等的事实:城乡之间的不平等、贫富家庭之间的不平等,等等。从理论上讲,“高等教育平等”的实现程度可以不断提升,但永远不可能完全达到绝对的平等。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不断增长,使得高等教育平等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教育平等主张每个人不受外部条件限制平等地享受教育权利(包括人学机会、各种教育资源等),而教育效率又涉及到投人和回报的比例关系,教育效率它追求资源的合理配置,追求投人与回报的利益最大化。显然这两种价值取向总是处在相互矛盾之中。把大学生当作客户,必然要追求高等教育的效率;把大学生当作受教育的对象和未来国家社会的公民,必然要追求高等教育的平等。是高平等低效率,还是低平等高效率?面对这种矛盾,到底是更注重其一还是兼顾两者,如此,抉择就需要依据。

三、管理抉择的依据选判

上述大学生的住宿方式问题,就管理对象的公众性、管理目标的社会性特征,无疑使对其管理成为一个公共决策的过程。英国政治哲学家戴维·米勒在《社会正义原则》一书中谈到了公共决策的合理性和正义性问题。他按组织、社区、群体和共同体的结合紧密程度,划分如下三种“公共性维度”:第一种是团结型社区(家庭、宗教团体、职业协会等紧密结合的小团体),其正义原则是按需分配;第二种是工具性联合体,如公司、社区等经济性关系,其正义的标准和原则是“应得”—所得与贡献相等;第三种是公民身份的联合体,如国家、民族等,其正义原则是“平等”,特别是“法律上的平等”,对应的主体是“公民的主体。”

戴维·米勒的理论核心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公共性维度”是进行“公共决策”首先要考虑的前提条件。根据这个“公共决策”的原理来看大学,大学是第二种和第三种公共性维度的复合体,也就是说既有“工具性联合体”的特征,又具有“公民身份的联合体”的特征。相应地,大学在对学生的住宿安排和收费方式等问题上,是更注重“应得”地效率原则还是教育平等原则,取决于该大学的“公共性维度”或公益性程度如何。

我们知道,国有大学和私立民办大学在“公共性维度”或公益性程度方面就有很大的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由大学的资源配置方式决定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国有大学的存在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国家、社会的投人,更多地反映为社会公众的共有性,而私立民办大学在创立之初主要依靠私人资本的注人,并依赖于办学维系其滚动发展,社会公众性较低;其二,尽管两者的培养对象都是未来国家社会的公民,具有“工具性联合体”的一致性,但国有大学的工具目地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因此其“工具性联合体”的特征实际很大程度上具有公众性,而私立民办大学因其生存、发展的需要,比较偏重于办学的工具性效益。而当大学的工具性特征比重偏高时,其“公共性维度”或公益性程度就会相应降低。

由此可见,大学的公共性维度不同,进行公共管理的抉择和采取的行为方式也就应该区别对待。对于国有大学来说,应注重高等教育平等的考量,特别是精英大学,它的“公共性维度”的瞩目性及其自身作为优质资源的稀缺性,更加强化了高等教育平等的要求,一则是社会公共资源的倾斜要求公正、平等地分享国有精英大学的高等教育机会;二则是作为社会教化的重镇,也理应将公正、平等的理念落实于平常的管理活动中,熏陶现在的学子,未来的公民。而不能按家庭出生背景、经济条件等将尖子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对于私立民办大学,它更加注重对高等教育效率的追求来获得紧缺的办学资源,这也无可厚非。 转贴于

四、管理决策的现实考最

然而,理性的决策离不开对现实的考量。决策的过程关键是达到一种合理与现实折中的平衡。对两种相互矛盾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进行抉择时,是“效率优先兼顾平等”,还是“平等优先兼顾效率”,要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办学实力等具体国情而定:其一,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都还相当落后,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而国际竞争又相当激烈,这些都必须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从而实现社会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其二,要正视高等教育过程中各种不平等的现实,兼顾“平等与效率”,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最大可能的平等: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但另一方面,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因而对于不平等的地方,则只能用现实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在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需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而高校收费制度(住宿费只是其中一项)可以保证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利。因此,现实选择与总的趋势是“效率优先,兼顾平等”。这也是大学作为一种复合体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其“工具性联合体”的效用要求偏重于其公民身份联合体平等诉求的妥协与调整。

篇4

【 pick to 】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s the enterprise key management,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an reduc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st and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enterprise.

【 key words 】 build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oordinated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1 技术质量方面

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越来越多,安装的质量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同时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掌握,也会带来问题。

1.2 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问题

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建筑行业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是否做好会直接牵连到人的生命,影响到企业的信誉度和整体的管理工作素质,所以,在建筑施工工程的管理工作中,对于员工的安全教育工作应予以充分重视。高空作业是建筑施工中的首要问题,高空作业必须要找出,并设置围栏、挂牌示警。凡在高空作业外沿必须在行人处,应支搭防护棚。建筑物的预留洞、电梯井口、楼梯口、阳台口等均要设置防护围栏。脚手架必须先经设计计算,并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搭设。在施工层与首层之间每隔 3-4 个楼层还必须支搭挑出安全网,安全网要在确无高空作业时方可拆除。安全帽、安全带均应合格并有效佩戴。

1.3 管理不当、施工过程不满足规范

不按工程量计算所用材料,水灰比变大或拌制混凝土时水泥比例降低,出现露筋或表面不光洁问题。震捣不密实、不及时、不均匀、水灰比太小,导致浇筑的混凝土松散,内有气泡或孔洞,造成局部凝力降低,形成渗漏隐患。混凝土养护不足,导致混凝土中水泥固结缺水而不能充分水化,造成混凝土质量整体下降,大大降低程度。

1.4 建筑施工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建筑施工中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噪声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噪声污染是建筑施工中居民反应最强烈和常见的问题,噪声污染贯穿于建筑施工和装潢施工中的全过程。施工时打桩机的噪声瞬间值超过 90dB(A),混凝土浇捣时的噪声高达 80dB(A),可见施工噪音是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2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2.1 质量原则

工程建设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搞好工程质量管理是每个参与工程建设者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要竖立质量第一的思想。

2.2 预防原则

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应该做到积极预防事先管理,一个好的建筑就是好的设计和好的施工共同作用产生的。只有在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采取各项预防措施消灭种种不合质量要求的因素才能够确保产品的质量。预先保证各质量因素是工程项目质量可靠的前提条件。

2.3 数据说话原则

质量控制必须建立在可靠的数据基础上,只有依靠可以确切反映客观实际的数字和资料才能够科学管理。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以数据说话,对工程实体或工作对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管理,在大量数据中寻找控制质量的规律性,进而研究工程质量的波动情况,寻求影响工程质量的主次原因,保证工程项目的优质建设。

2.4 服务原则

工程项目要满足用户的要求,尤其是质量方面的要求。把为用户服务的原则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出发点,并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树立下道工序就是用户的观念,各个部门和人员都有前后工作顺序,在自己的工序上保证质量过关,若达不到要求则不能交给下道工序,一定要最终让用户满意。

3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3.1 做好施工前的技术准备

施工前要熟悉建筑施工的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及操作流程,仔细熟悉施工组织设计及有关技术经济文件对施工顺序、施工方法、施工进度、技术措施及现场施工总平面布置的要求,弄清施工任务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部位。

3.2 做好建筑施工中的检查工作和管理工作

3.2.1 检查包括检查材料、半成品和生产设备的否具有其供应单位出示的合格证;工作人员是否按照图纸施工、是否贯彻组织设计的顺序和方法,是否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对测量放线及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检查和复查,其与规范图纸和质量的标准之间的误差应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并且在最后要做好相关的记录文件。

3.2.2 施工方法的管理

在每一分项工程施工之前,做到“方案先行,样板先行”。施工方案必须实行分级审批制度。方案审完后,做出样板,反复对样板中新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直至达到设计要求方可执行。对于技术交底,应将其分成两个部分:一般性的分部工程技术交底和关键过程、特殊过程的技术交底。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要进行连续的监控,并应有实施记录。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需要对施工方案进行修改,必须要制定程序化的制度文件,使施工方案的实施处于受控状态。

3.2.3 施工工序的管理

在施工中要建立严格的交接班检查制度,根据“下道工序就是用户”的观点,在工序交接时进行签证,如果质量不符合标准,可以拒签,并向质监员或项目经理反映,在做出仲裁后方可施工。质监员应严格依据国家现行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对分部分项及单位工程进行质量检验。班级实行自检互检制,并执行按质量标准施工的操作纪律和班组分项工程质量不合格便返修的制度。对于那些质量容易波动的工序或对工程质量影响比较大的关键工序检测手段或检测技术比较复杂而靠班组自检互检不能保证质量的工序,最后交工前的检查更要严格把质量检验关。

3.3 安全技术和安全技术交底

制定建筑工程安全教育制度,加强宣传教育,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正确严格执行安全规范。安全生产教育包括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建筑施工中因工伤亡事故的典型案例和高空坠落、触电、物体打击伤害等事故的控制预防措施。

3.4 强化建筑工程管理意识

随着世界信息化的普及,现代建筑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中有了现代化管理思和管理手段的身影,工程管理对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投资效益的改善、程质量保证等的影响,逐步让社会认可了项目管理的作用和价值。企业需要在传播教育工作上下足功夫,这样才能使得社会进一步广泛了解和认可建筑工程管理的作用和价值。为提高企业人员的管理意识,需对员工进行职工培训、普及现代化管理知识。管理层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在工程实践过程中本着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切实提高管理水平,使建筑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4 结束语

目前建筑工程领域质量管理制度正处于逐步完善阶段,随着相关制度的推行,将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实施长效管理;不断修订、完善和健全工程质量安全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进一步增强企业质量管理的自觉性,提高质量意识,加强项目管理力度,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篇5

建筑工程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支撑,技术创新固然能带来企业快速发展,但管理不当,更会导致企业运行不畅,近年来,一些因为管理不良导致的企业破产现象不断增加,引起了行业内外的普遍关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良好的管理是分不开的,现代企业管理越来越受重视,通过良好科学的管理,提高生产能力、完善生产流程,保证生产秩序。建筑工程管理涉及到各个生产环节,需要在不同环节针对性的进行管理开发与建设,才能有效发挥管理在工程项目中的促进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

1 建筑工程项目主要特征

1.1 施工项目特点

要想做好项目施工管理,就需要明确施工项目的范围与内容,施工项目主要需要满足几个条件。一是一个项目的定义需要完整性,也就是说,施工项目必须是整体范围内的建设内容,其中存在的单项工程也算做项目的一种,主要是由任务状态存在的施工形式;二是施工项目在主体责任划分上要由建筑单位来承担,就是说建筑施工企业是整个项目运营管理的中心,是项目管理的主体方,在施工中需要对项目进行组织、谋划与进程控制;三是要满足施工项目任务范围要求,项目主要是由工程承包合同进行性质、产权、范围界定。以上施工范围就决定了管理范围,施工企业主要通过施工项目管理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项目进行有效控制与掌握,使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实现质量与安全需要。

1.2 项目施工管理特点

施工项目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自身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施工项目管理主体的要求,必须要由建筑施工企业来负责,企业是项目的总负责主体,需要在项目运行过程中进行合理组织与协调,确保项目按进度推进完成,实现项目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责任的认定是管理的关键。二是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是存在于项目中的人、料、事等事务,项目施工完成,则管理效果则完毕,对管理对象的要求因施工项目进行认定,对被管理者有时间上的限制,只针对项目运转周期内有效,其时间控制性较明显,施工项目从投标到竣工验收后,整个时间段为有效管理周期。三是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制定需要围绕项目进行,通过对不同流程的合理把握,确保各环节衔接到位,使施工项目管理内容能在有效时间段内达到最佳效果,通过有力的组织协调、调度指挥,按不同施工内容的变更,及时修订管理内容,纠正施工偏差,保证管理内容推动施工进度。

2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重要性

2.1 建筑施工组织要求特殊性

市场经济发展,使竞争更加激烈,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人们对工作建筑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严格控制好施工质量,才能有效维护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企业健康良性发展。工程施工质量是企业的形象,更是企业的生命,管理在流程控制中的越发重要,只有全面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才能有效维护好企业信誉。建筑施工是由不同环节组成,其运行过程较为复杂,需要根据不同的流程进行科学管理,才能保证在项目设计、施工、投入、成本各方面集约化,集成化,任何一环节出现问题,均会在下一环节明显体现出来。比如,设计时如果出现问题,则在施工中就会显露,最终导致质量问题的出现,只有对现场的了解与掌握,才能设计出良好的建筑产品,建设出与实际相符的精品。当前,是技术、信息时代,一些有创新性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普遍得到推广与应用,只有通过良好的管理,才能有效控制新问题,施工现场管理在整个施工管理过程中,尤其重要。能够通过现场把握控制,合理纠正偏差与不足,完善施工行为,确保施工程序满足设计需要。

2.2 技术流程管理必要性

科技的创新,使建筑施工行业也有了快速发展,建筑行业通过与科技的融合,全面提升了技术能力与水平,推动了建筑行业技术条件和装备机械的日趋提高,为了满足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建筑企业就需要不断完善技术力量和技术装备,满足建筑需求。在新技术、新设备应用中,需要严格把握好管理层次,使新技术与新装备达到良好效果,要合理制定系统的实施方法,通过管理,发挥创新提升工作效率。

2.3 项目成本利润结合的必要性

一个建筑项目从成本投资到获取利润,均离不开良好的管理,三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合理组织管理,使三者形成特殊形式,以计划为依据、以组织为保障、以领导为中心,形成有效的环节控制与掌握,对企业现有资源做好全面调动与分配,使人、财、物、料实现有机统一,配合项目最终实现。

3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原则

施工管理最终的目标是有效时间段内完成合同约定的建设内容。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往往导致项目不能如期完成,主要受到现场调整、设计变更、材料延误、市场变动、气候环境等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出现,均能使项目不能如期完成。所以说,只有全面遵循施工项目管理原则,和能确保管理到位,发挥有效的管理作用。一要遵循标准化原则。标准化原则是对管理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全面规范现场施工,才能确保现场不出现问题,提高各环节生产效率,使作业秩序得到良好保障。二是按照既科学又合理的原则。只有按照科学的原则进行协调,才能实现现场管理科学化、正规化、合理化,真正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三是安全性原则。建筑行业是高危险行业,施工人员作业环境艰苦,只有对施工安全进行全面控制,提升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让不同工种施工人员均能遵章守纪,严格操作,才能保证安全生产,保证企业效益提高。各级监督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循管理原则,对各道工序进行严密检查落实,使管理原则落实到生产环节中,通过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的消除质量隐患,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人、财、物的浪费和损失。

4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4.1 现场施工进度管理注意问题

现场进度至关重要,需要严格把握,要在管理过程中,全面发挥人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方法和管理思想,形成质量制度保障。企业现场施工条件和管理水平是获得市场竞争主动权的必要条件,只有优良的管理,才能生产出优质产品。

4.2 现场施工质量管理注意问题

篇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公路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正日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根据公路施工的特点,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将施工各要素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地开展施工,实现工程项目快速、优质、低耗,已成为公路建设者普遍关注的焦点。

下面本文着重就施工单位在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一阐述。

一、进行充分的施工准备

在进行施工准备工作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建立严谨、规范的内部约束、考核、激励机制,用制度管人,用规章管理工程。

2.要补充调查工程沿线影响施工的因素,标注出平面位置图,并进行分析、论证,写出调查报告,作为修订施工方案、编制施工控制预算的依据。

3.研究施工图纸,吃透设计意图,澄清图纸中的问题,恢复定线和施工放样。对所有控制点进行加密、保护、记录。

4.根据施工合同协议和现场调研认真编制施工控制预算,作为控制支出、进行成本预测分析、经济核算以及统计工程进度的依据。

5.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和技术交底,使相关人员对工程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质量控制、资料整理有全面的了解。

6.建立工地试验室,并申请临时资质。对施工中拟使用的各种原材料取样试验,建立相关技术参数的数据库。

7.绘制关键工序施工工艺流程图和试验操作规程、质量检查评定、计量支付、设计变更、事故处理等操作管理框图,并使图表上墙。

8.根据工期要求、技术标准、机械设备能力、材料供应、自然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最佳施工方案,完善施工组织设计。

二、合理配置施工资源

合理配置施工资源是保证施工现场动态投入生产要达到最佳组合,完全阶段施工任务,获取较大经济效益的关键。

在施工过程中,人力、材料和机械需求量不断变化,在配置施工资源时应力求均衡。要根据进度计划编制人力、材料、机械进场计划;根据材料供应与使用情况决定材料储备量;根据主导机械配置与之能力相适应的附属机械;根据天气情况和实际进度对资源进场计划进行调整。做到人、机、料、法、环协调统一。

三、认真做好试验段

试验段施工之前要编制施工计划,明确施工方法、技术要求、试验检测内容以及达到的质量标准。施工中发现问题应及时调整,做好记录、分析、总结,为大面积施工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四、适时调整机械组合

机械化施工能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保证进度,是当前公路建设发展的主流。在施工过程中,要保持机械组合的相对稳定。由于受进度、天气等方面的影响,机械的使用数量发生变化时,现场管理者必须适时改变机械组合。

五、切实做好防洪排水

施工中防洪排水工作应注意以下问题:

1.施工前,要结合施工方案和施工图中的排水设计,制订防洪排水方案,做到永久性排水设施与临时性排水设施相结合。

2.路基路面施工要选择合适的位置和方式,始终保持纵横坡度和碾压的平整度。

3.合理安排桥梁施工次序,主河槽基础应尽量在枯水季节施工,桥梁预制场应建在洪水位以上。

4.下雨期间要经济上路巡查,及时疏通水沟,减少路基积水。要了解天气变化情况,采取应对措施,减小雨水对施工的不利影响。

六、重点治理质量通病

工程质量是公路建设永恒的主题。贯彻国家有关工程质量的方针,提高全员质量意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点。公路工程中的质量通病有:桥头涵顶跳车,路基不均匀沉降,路面平整度差等。加强现场质量管理,要以治理质量通病为突破口,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彻底处理软弱路基,确保路基整体稳定。

2.认真处理路基与桥涵接头,防止桥头涵顶跳车。

3.严格控制路线的线型与标高。

4.确保结构物的内在和外观质量。

七、加强进度控制

当工程进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与计划偏差较大时,现场管理者要结合实际,对进度计划进行调整,并做到:

1.根据网络计划或进度管理曲线,查找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差距,分析影响进度的原因。

2.调整滞后项目的施工方案,适当增加资源投入,科学安排施工顺序,采用多作业面的平行流水作业或立体交叉平等流水作业,加快施工进度。

3.合理压缩关键线路上的作业时间,尽量保证总工期实现,必要时倒排工期。

八、搞好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就是通过成本核算来计划和控制经济活动。施工现场管理要达到的目的就是通过对

工程进度、质量的控制来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不计成本,不搞核算的粗放型管理只能导致工程干的越多亏得越大。为此,要注意抓好以下工作。

1.完善成本管理制度,使采购、库存、发放、使用等每一环节在制度在约束下进行。

2.根据施工定额对各分项工程进行成本控制,力求使人工、材料、机械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3.分项或分部工程完成后,要对照施工控制预算进行成本预测,对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超支采取应对措施。

4.单位工程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成本核算,根据实际发生的工、料、机及管理费计算出该工程的实际成本,与施工控制预算比较,查找成本管理中的问题。

5.工程全部完成后,要结合施工控制预算、计量支付进行效益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九、做好施工保通

施工现场保通关系到施工能否正常进行。无论是新建还是改建工程,如果便道、便桥、边施工边通车的路段不能通行,机械、材料、人员就无法进场开展工作,同时还会打乱施工秩序,造成经济损失和质量问题。现场保通要注意。

1.便道、便桥的通行能力和承载标准要与施工规模及机械通过量匹配。要加强养护,使便道、便桥始终处于完好状态。

2.地方道路作便道时,要与道路所有者签订使用维护协议,对承载能力低的桥涵进行加固。

3.边施工边通车的路段要设立安全标志,且由路政管理人员指挥交通,避免交通事故,减少堵车现象。

十、加强初期养护,配合交工验收

为了保持路容、路貌,保证公路各项能力的正常发挥,使工程顺利通过交工验收,施工单位要加强工程的初期养护,对工程外观进行整修,并注意以下问题。

全面检查路基、路面、桥涵、构造物、交通安全设施,存在问题及时处理。

2.清理路基、路面上的施工废料;按路基标准横断面整修路肩、边坡;清理桥涵、构造物上的附着砂浆;修补路面及构造物的局部损坏;使公路线型顺适、整齐美观。

篇7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project quality, time limit for a project and cost.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current building construction problems, analyzed how to do a good job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o ensure the smooth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blems; measures

篇8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一、建筑施工重点环节的管控

(1)合理编制进度计划 作为施工企业,在进行一项工程建设初始,就要选派经验充足的技术人员,根据建设单位所指定的工期,结合企业本身的资源和优势,以及施工的外部环境、季节特点等等,编制一个合理的进度计划。在建筑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种种不可测的因素,经常会出现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一些施工企业据此不重视进度计划,甚至以为进度计划只是用来应付业主或者承建单位的一纸空文,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必须得以纠正。业内常见的做法是通过与业主或承建方沟通,延长工期或增加人工,并适时调整进度计划,使之适应施工过程实际情况。另外要注意的是,计划编制应尽量细化,并适时进行监控,比如以每周或每十天为单位总结工程进度,如果与计划有偏差,应当寻找原因,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人工或者延长施工时间赶工。

(2)科学分解质量目标 施工企业可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和工程技术要求、操作规范等,制定明确合理的质量目标,并将质量目标细化量化、合理分解,使其具备可行性、可控性。值得注意的是,不但要制订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目标,还要制订每个施工阶段甚至每道工序的质量目标,并将质量目标与施工责任挂钩,落实到每个部门、班组直到施工者本人。在大面积工序活动展开前,通过对样板的质量检查、分析,可以确定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重点控制;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对施工者素质水平的考察过程,对于培训后尚不能达到质量目标的施工者应予以清退,以减轻质量控制负担:更重要的是:施工者及验收监理人员对于质量标准有了明确、直观的实物标准,做到了人人心中有数,道道工序可控。

(3)建筑材料严格把关 建筑材料入场之际,现场管理人员应该及时查验厂方提供的质量保证文件如产品合格证及技术说明书、质量检验证明等,并进行必要的抽样检验。对于在现场拌制的材料如砂浆、混凝土的配合比,应在施工前先行试配,检测其是否符合有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经现场管理人员检验试配合格以后,才能正式用于建筑工程。工程中新型建材的应用,必须通过试验和有关部门的鉴定。材料认证不合格绝不允许用于工程中,否则由此引起的建筑质量问题将追究个人责任,制度明确,责任明晰,就能很好地杜绝不合格建材的入场及使用。

(4)切实遵守操作规范 违规操作不但会造成施工质量问题,更会引发重大安全事故,因而加强施工管理,强化施工人员切实遵守操作规范的意识是很有必要的。现场管理人员必须在进场前对工人进行施工安全以及技术操作方面的常规培训,并将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下发到每个施工班组,再由班组管理人员下达到每个施工人员。为了保证规范施工,施工企业可以制定奖惩措施来激励工人安全施工、规范操作。除了用制度约束工人规范操作,现场管理及工程监理方面也应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起到指导、管理、监督作用。

二、人的因素

建筑施工中“人”的因素主要指参与施工的工人和项目部的管理人员。施工质量的管理人员,这里主要强调的是施工的技术人员,他们负责参照施工图纸对施工工艺进行解析,然后编写施工组织计划,将具体的施工步骤、方法传达给施工中的工作人员。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即技术负责人)首先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素质,在施工前能够参照图纸对施工工艺有明确的规划、安排,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对突发事件,临时应急事件作出合理的反应和整改措施,事后能够对施工中的问题进行总结经验,在以后的管理工作中做出正确的规避。其次,作为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要有非常高的工作责任心,随时注意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可能影响质量的隐患问题,将质量风险控制在最小,避免一切事后修补处理的工作。施工过程中的“操作人员”指的是工地的工人,工长等工程直接实施人。对于他们的要求,是要严格按照管理人员下达的施工指令,不违规操作,尤其严禁不按照施工图纸施工。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会充分利用各种积极因素,科学统筹、科学组织,对施工现场的生产要素比如人工调配、机械设备操作养护、建筑原材料堆放保管,甚至于内外人事关系进行计划、管理、控制、协调、激励等等,以保证建筑工程优质、高效完成,同时兼顾低耗、安全、文明生产。这就要求管理者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还要有高超的现场协调能力,可以随时随机处理现场产生的各种疑难问题。由于建筑行业本身固有的劳动强度大、工期长、福利待遇一般化等特点,优秀的管理人员很容易流失到其他行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则经验欠缺,所学不能很快致用,对于现场管理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和磨练。从建筑行业现状来看,优秀的现场管理人员存在着很大的缺口。管控:承建方或施工企业应重视人才的培养及保留,可以从施工人员中选拨一批有文化基础且好学上进的青年工人作为后备管理人员来培养,为其提供一定的培训课程和现场调控机会;对于现有的管理人员可以用改善工作环境、增加探亲假、奖励旅游、创造充电学习机会等方法来留住一批有经验有能力的管理人员。须知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对于保障建筑工程质量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施工机械设备问题

施工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主要是根据施工机械设备的类型、特性、参数等特点进行选型、确定机械设备的性能参数和操作使用的要求。1机械设备的选型。机械设备应选择适应生产的、技术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操作方便的及使用安全可靠的。2主要性能参数的确定。机械设备主要性能参数的指标,必须保证施工质量要求和安全,确定正确的机械设备性能指标,才可保证施工的正常运行,才能避免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3机械设备操作要求。应执行“人机固定“原则,实行定人、定机、定岗位职责的操作管理制度。为保证施工质量,操作人员应熟知机械设备的操作步骤,合理使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并应经常对施工机械进行维护保养,保证机械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下,以免出现质量安全事故。

四、材料问题

材料是指建设工程采用的主要材料、成品、半成品、设备、构配件等的统称。在材料的采购、进场、加工制造、运输、装卸、储存和使用时,均应进行全过程的监督与控制。1材料进场的质量控制。施工单位在组织材料、设备的采购过程中,应预先制定合理的材料采购供应计划,优选供应商,选择信誉高、对产品质量有保证的供货厂家。严把材料进场检验关,在材料进场24小时前,施工单位应通知监理,凡运到施工现场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构配件等,监理方均应检查产品出厂合格证、技术说明书、生产许可证等,并由施工承包单位按规定进行抽查检验、试验,经监理方审查认可后,签署材料进场检验记录和验收单。对于新型或进口的材料、设备的检查、验收,应会同相关专家或商检部门进行。2材料储存的质量控制。材料从进场到使用,均有一定的间隔时间,在此段时间内,如对材料储存不当或储存时间过长,超过了材料的合理使用时间,就有可能导致材料质量的恶化,由质量合格变为质量不合格。因此,应依据材料的特性和质量说明,在材料储存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防潮、防晒、防锈、防腐蚀、通风、温度和湿度等方面的措施。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材料,应分别编号,易燃易爆物品不得与其他材料堆放在同一储存室内,应单独存放。

五、结语

建筑施工管理的目标就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将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收益最大化,并满足工期要求,满足安全生产要求,满足工程质量要求。所以,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要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建筑施工管理队伍,制定处可执行落实的建筑施工管理规则,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楚。同时,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还需要一批具有专业素养,较高职业高技能的建筑施工人员,他们是最终的执行这,他们执行程度将直接决定着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优劣。总而言之,严格的建筑施工管理和良好的施工质量是建筑工程企业的生存之本,是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毛鑫印.浅谈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10,(1).

[2]萧绍统.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预防[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篇9

前言

施工管理是指施工员在施工现场具体解决建筑设计和现场关系的一种管理,工程建设要靠施工员在现场监督、测量、上报施工进度、检查质量,处理现场问题。在工程建设中,新的建筑结构、新的建筑材料的应用、新的施工技术、新的建筑工艺正在不断的展现,与此同时,新的现代化的施工管理方法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所以,施工管理方法在整个工程建设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企业在施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在建筑施工中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在建筑施工中,多为露天的高空工作,因此,许多工作的危险性较大,含有众多的不安全因素,属于事故多发性行业。造成以事故的主要原因有: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由于在施工现场的安全责任不够明确,相关制度不健全,安全措施不够完善,仅仅是流于形式而并没有严格的按照规定落实,企业相关部门的检查不严格,在工地中的安全保障体系不完整,上级部门不注重对安全方面的巩固,只一味的追求生产和效益,即使出现了安全上的隐患也没有及时地进行维修和整改。2)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欠缺。由于在工地施工作业的主要是学历素质不高的农民工和临时工,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安全教育培训,也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专业技术能力较差,对于一些机器的操作存在违章现象。这些都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3)缺乏专业的安全管理机构。专业的安全管理机构的人员数量较少,远远不能够满足实际工程操作过程中的需求,而且,很多安全管理机构的安全员,在专业技术素质方面还有待提高,对专业的安全管理知识略知皮毛,并没有专业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

2.在施工现场难以对人进行有效调配

由于建筑施工的操作性工序产品具有劳动密集的特性,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众多,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难以对每个工作人员都实现有效的控制,由于个别操作人员的违规操作所引发的质量问题是十分常见而又难以控制的。因此,如何让操作人员在实际施工的过程当中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对于整个企业和施工单位来说都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3.在施工过程中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避免不了对环境的污染,其中主要包括噪声污染、固体悬浮物的污染、光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而在这众多污染种类当中,固体废弃物污染属于较为传统而普遍的污染方式,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较大的伤害。噪声污染是周围居民所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不论是在施工时打桩机的噪声还是在混凝土浇捣时的噪声,都严重的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这在近些年也越来越成为了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城市中的光污染主要是来自于光滑的建筑材料、玻璃幕墙等装饰性材料的反光。在施工中的电焊光也是重要的污染原因。强烈的反光会损伤人们的眼睛,导致视力下降,视觉模糊,影响人们的正常出行,严重的甚至能够引起火灾。

4.在施工过程当中管理上存在问题

在设备管理体系中,主要应该重视技术、经济和组织三方面互相结合,而在当前传统的设备管理体系中主要侧重于技术层面的管理而对经济和组织方面的重视程度还有所欠缺。在技术管理中,主要把工作集中在设备的维修和检查方面,却很少把设备的设计制造过程和使用过程区分开,很少注意设备的全方位全部过程的管理。当前这种传统的设备管理模式缺乏系统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有一些企业施工单位在任何方面的管理制度都十分欠缺,容易导致一系列问题纠纷,所以说,所有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在管理方面做得工作不够充足。

5.在企业施工过程中存在质量隐患问题

在实际的施工现场,由于现场施工的操作型工序繁多而且复杂,因此,想要进行大规模全面的质量检查是较为困难且难以实现的,所以在当前的质量检查中往往都会采取抽样检查的方法,而这又往往会导致一些质量问题的遗漏。加上有些企业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并不把质量安全问题摆在重要位置,所以,如何对操作型工序进行全面有效的质量控制也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改善的问题。

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关键问题

1.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施工现场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建筑产品的质量和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首先,应加强材料质量管理,材料是工程建设的基础物资,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成品的质量,因此要加强对施工材料的采购、进场、运输、存放等的管理,优质的建筑材料是提高施工质量的基础;其次,要加强施工工序质量的管理,严格对工程的每道工序进行质量预控,对施工人员、施工材料、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等因素实行有效控制,并对工序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最后,要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监理管理,监理人员应加强施工中的跟踪监督、检查与控制,从而有效保障工程质量。

2.加强建筑工程进度控制。一般来说,很多重点工程都面临着工期紧,工序多、工种多、投入劳动力多、机械多、材料的规格品种多,各工种交叉多,配套工作的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专业性强等问题。因此,做好工程进度控制管理,确保整个项目保质保量按期交工,是工程总承包单位经常遇到和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为此,可以从组织、技术、管理、经济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一个有权威的、有组织能力、效率高的项目领导机构,组织机构根据项目的特点、规模、专业性质等要求设置,做到因岗设人、办事高效、结构科学合理,并层层分解工期目标,落实责任,订立规章制度保证目标的实现,都是实际中有力的组织措施。在管理措施方面,要求项目管理者统一思想,并且各参与方的进度目标应该保持统一,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采取动态控制,如做好工作面的提前安排和控制,做好材料和机械设备的供应,及时检查工序质量,处理好交叉施工的安全防护以

及文明施工问题等等都需统筹安排。此外,在后期施工管理中,还可以采取适当的经济措施促进进度管理工作,如在施工班组内部采取适当的奖罚措施,可以有效地激励施工人员的积极性。

3.加强安全施工的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主要有以下方面:采取维护安全,防范危险,预防火灾等措施;如果有条件,应当施工现场实施封闭管理;施工现场对毗邻的建筑物、构筑物和特殊作业环境可能造成损害的,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可见,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与成败直接关系到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关系到国家和集体的财产安全,关系到每个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强化安全施工的重要性,要以“预防为主,安全第一”,让他们自觉遵守安全规则,执行安全措施,才能显现安全文明施工的目标。

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对于建筑工程而言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虽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但是在管理上来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笔者根据实际的情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予以采纳。

篇10

1 工程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1.1 成本管理

所谓工程成本是指建筑企业用于施工以及管理过程中的所有费用的总和,它反映了工程施工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和物资等,可以反映出建筑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机械化水平以及组织管理水平,是检查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综合性的指标。

工程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个方面。直接成本是指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人工费、原材料费以及机械使用费等,间接成本是指工程施工过程中组织管理工作所耗费的支出。工程管理中的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贯穿于整个工程管理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成败。所以,施工企业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下,是否能够做好工程管理中的成本管理工作,可以说是企业成败的关键。

1.2 质量管理

所谓工程质量是指工程达到相关行业标准的规定以及合同内约定的要求,它通常包括安全性、功能性以及耐久性等方面,是工程所具有的明显以及隐含的特性的总和。工程质量可以从下面两个侧面理解,一是建筑工程的结构要安全,满足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二是建筑的使用功能要满足设计的要求。前者是质量管理的核心,后者是质量管理的目标。通常的质量管理就是指通过控制工程的施工过程,使这两方面的目标都处在受控的状态之下,达到工程管理质量控制的目标。工程质量的好坏既关系到工程项目的发包方和承包方,也关系到社会和国家的公共利益,因而需要高度重视。

1.3 安全管理

工程管理中的安全管理是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避免工作人员出现伤亡或者职业病,保证施工设备、工具等免遭损坏,尽量减少或者消除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工业污染和环境危害,取得最好的综合效益。工程管理中的安全管理包括宏观的安全管理和微观的安全管理这两个方面。工程管理中宏观的安全管理是指政府部门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进行管理,是一种间接的管理,与此同时它也指导着安全生产中的微观管理。

2 加强工程管理工作措施的一些具体方法

2.1 加强成本管理的具体方法

第一,根据工程的具体特点设计施工组织。企业要从招标投标、签订合同开始抓起,依据工程的规模以及工艺特点,从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以及工艺装备等实际条件出发,做好施工设计工作,并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尽可能地缩短工期,以节约成本。

第二,建筑企业要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降低成本。企业在工程施工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可行的技术措施,做好周密的准备,在施工中尽量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并且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层层把关进行检查,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施工,同时节约工程成本。

第三,加强对人工费用的管理,有效地控制好人工成本。建筑企业要选择那些水平高、效率高、组织稳定的劳务队伍负责施工工作,并对其保持动态管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严格地按照定额任务考核计量,做好工种、工序之间的合理衔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费用成本。由于建筑业乃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人工费用占总成本的很大比例,因此控制人工费用对加强成本管理的关键。

第四,加强对材料使用的管理,严格控制材料成本。材料费用在工程项目的成本支出中占有最大的比重,因此要从原材料的采购、使用等一些列环节严格控制,做到验收入库、出库使用、余料回收以及限额领用和盘点核算等关键的环节。

2.2 加强质量管理的具体方法

首先要建立质量体系。质量体系要覆盖工程质量的全过程,并保证有效地运行以发挥作用,而这需要从企业以及项目两个方面共同努力。从企业方面来讲,要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重视工程师以及技术人员的作用,协调各级部门和单位建立从上到下的质量监管体系。

其次,要严格控制施工工序以及施工环境。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有很多环境因素可能影响到工程的质量,比如地质情况、水文气象等等。因此,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和现实条件,对可能影响到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控制。除此之外,施工工序也是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因素,必须强化对施工工序的控制,严格按照设计好的工序进行施工。

2.3 加强安全管理的具体方法

第一,政府各级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工程安全的管理。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企业在经营中是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的,需要政府部门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而且安全管理中需要做出具有公正性的评论,为了保证安全管理的客观性以及公正性,政府应当组织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组织,不受政府和建筑企业的干涉,对安全管理工作履行监督职责,而这正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

篇11

(一)工期都比较紧。一般来说,从结构封顶算起,后期施工阶段所用时间占整个工期的40%左右,如果结构施工期间工期拖延,后期施工时间会非常紧张。

(二)后期工程工序多、工种多、投入劳动力多、机械多、材料的规格品种多。就投入的工种而言,是前期施工工种的2~4倍,而人数也在3倍以上,这些都给后期施工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参加施工的单位多,有总包、分包和专业施工单位。而且一个单位工程上有几家或十几家大小不同的单位同时投入施工,其施工管理就要求有高度统一性、计划性和组织性,否则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四)各工种交叉多,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一个环节考虑不周或处理不妥,就会影响工期或质量安全,产生连锁反应,实现目标的难度加大。

(五)工程后期的配套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专业性强。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供电、煤气、自来水、通信、雨污水等各配套工程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针对以上建筑工程后期施工的特点,后期施工怎样管理才能确保整个项目保质保量按期交工,一直是工程总承包单位经常遇到和要不断解决的问题。近些年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掌握了其中的一些规律。我们认为,凡是后期施工搞得比较顺利的,其施工管理都处在“组织有序、计划得当、领导有方、控制有力”的管理状态下。

从组织、技术、管理、经济几个方面考虑,我们认为成功的作法是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组织措施

(一)建立一个有权威的、有组织能力、效率高的项目领导机构。该机构一般由总包单位领导牵头设置,如有若干项目是由业主发包的,可联合业主方、监理方和总包方共同组成。由于多工种、多专业同时施工,如果不善于组织协调,势必现场混乱,难以有效控制。协调机构要定期开会,有议有决,严肃认真。各施工单位互创条件,为了共同的目标,协同作战,按时完工。

(二)组织机构要根据项目的特点、规模、专业性质等要求设置,做到因岗设人、办事高效、结构科学合理。

(三)层层分解目标,落实责任。把一个项目总目标分解成为若干个子目标和分项目标,再把分项目标分配给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做到目标细致明确,人员分工及时到位

(四)订立规章制度保证目标的实现。项目部应该有一套便于项目管理的规章制度,比如,每周例会制度、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检查制度等。

二、技术措施

(一)编制一份完整、综合、具有可操作性的后期施工倒排计划,这是施工目标按期实现的前提,在计划中要明确关键工序和非关键工序,谁主导,谁配合,工序怎样交叉进行;明确在某个阶段以哪个工种为主,哪个为辅,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二)加强现场施工技术管理

1、要相互了解有关专业的设计及技术要求,把相关单位的技术人员组织起来,以例会形式相互了解、熟悉技术要求,有针对性地解决图纸上存在的问题或矛盾。

2、要有统一的标高、轴线,不能混乱。土建有轴线、标高要求,安装也同样,应由基础、结构施工单位提供,不能随意地定标高,否则累计误差会导致不合格和返工。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设备和仪器的安装,其标高应以建筑为准,结构标高、安装标高应与其一致。

3、在结构上打洞、开槽,补埋铁件一定要经过结构施工单位的技术负责人核准。重要部位要报知设计单位。预应力结构上不得开槽、凿孔。

4、及时报送审批技术方案,并严格执行技术方案。审批过的方案要及时向有关人员详细交底,施工期间认真执行,严格检查,保证方案和实际施工一致。

三、管理措施

项目管理者要统一想,各参与方的管理目标应该保持统一。在实目标的过程中应采取动态控制并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安排、计划、控制好工作面。除在计划中详细安排外,还要作短期协调。比如,某个工作面谁先进入、谁跟进、何时进、何时退,都须明确决定。对于由某种原因而导致工期延误的。应设法抢回。使施工始终处于有序、受控状态。

(二)材料、机械设备供应要及时,提前报计划,按时进场。

(三)要及时检查工序质量,搞好工序交接检查,及时验收,并及时进行下一道工序。

(四)成品保护。对已完工的成品、半成品要有保护措施,同时也要注意保护他人的成品。成品被破坏是后期施工的常见现象。一定要加强检查,责任到人。

(五)处理好交叉施工的安全防护,处理好脚手架的占用。后期施工,一个垂直工作面上可能有两个或三个单位同时施工,立体交叉的防护工作是后期施工管理中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要全面采取措施,既要保护自身,也不能伤及他人。

(六)使用垂直运输机械,要有统一安排,不能发生强占使用纠纷。结构封顶之后,还有许多材料和设备要进到室内,可通过塔吊(设受料平台)、施工电梯或龙门井架运输。施工电梯,既载人又运物,十分繁忙。在上下班高峰期间,我们安排五层以下作业工人,使用楼梯;六层以上隔层停靠以缩短电梯运行时间。对于大宗材料或多台设备,我们采取夜间运输的办法,加强协调,确保垂直运输设备忙而不乱。

(七)文明施工问题是后期施工管理的难点。室外场地要堆材料、脚手架及设备,楼层要清理,垃圾要运走。有时工期紧,室外工程又要开工,大型施工设备要拆除,室外作业人多等等,都须统筹安排。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划分平面,设专人作动态管理,如材料设备堆放有专人负责,楼上隔层设临时小便桶,每日有专人清洗等。加强现场文明施工教育,对违纪者当场警告、记录,并交其班组长处理。

(八)禁止用未竣工楼层作临时设施。经验告诉我们,占用楼层作仓库、办公室,甚至作宿舍、食堂的,该楼层往往形成进度障碍;同时,也加大了安全文明施工的管理力度,违反了国家的《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规定》。因此,要禁止这种情况发生。

(九)临时用水、用电及接水接电要有统一安排和有控制,不能任意接驳,以免造成浪费或带来安全隐患。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四、经济措施

(一)项目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资金是关键。

一般来说,我们都是提前给甲方报送季度的资金需求计划,让甲方预测未来几个月内完成的工作量和资金量情况,提前作好资金准备。条件允许的话,向甲方申请缩短工程款支付的周期。

篇12

在建筑施工中,工作方法将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工期和成本。看了很多关于施工管理的书使我深深体会到施工管理工作也是一门科学。下面谈谈我对施工管理了解中的点滴体会。

一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性

1.1 管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工作组织管理水平来支撑和实施。

1.2 建筑施工有其特殊性。建筑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施工、多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较多,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加强管理,进而保证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

1.3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不断出现,同时承担的新工程可能结构更复杂,功能更特殊,装修更新颖,从而促使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技术主装备不断先进,技术管理要求不断提高,这也使得施工管理更显重要。

二、加强建筑施工管理的措施

(一)要加强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无小事。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要明确每个施工人员的安全责任,采取一切手段纠正不合理的违章作业,消除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保证施工顺利进行。要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安全施工的监督,不断完善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增加施工单位安全文明施工的经费,严格落实建设工程意外伤害保险制度;还要确保安全文明专项费用的正常使用,避免违规使用或者不投入;相关的监督单位要对企业的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对于存在违规违法行为要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罚。要制定本地建筑业重大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增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施工事故的抢险救援能力,对事故的预防要做到及时有效,把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首先,要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力度,改变施工企业的管理方式,建立健全质量的责任制度,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化企业结构,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管理制度。要重视企业内部的秩序重组,保证企业的施工效率,具体包括:逐级落实岗位责任,完善相关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对施工人员的业绩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注重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质量意识,为创造良好的施工秩序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后要建立和健全质量安全责任制度,把施工员工的切身利益和工程质量管理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保证施工的质量不断满足方案要求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三)要加强施工的成本管理

施工企业要建立工程信息筛选跟踪制度,对建筑市场上的投招标信息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去伪存真;要建立相应的投招标报价的预警机制,综合建筑项目的各方面的因素,制定造价最大降低的幅度。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绩效可考核制度,对工程编制的投标费用预算进行合理的控制。

企业要根据一定的预算定额,并要结合企业的实际管理水平,编制合理的施工成本定额,并进行相应的项目评估,明确企业的利润指标和其他指标。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按照可控制的原则划分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并作为费用考核的对象,还要对执行责任成本的情况进行分析、考核和奖惩,如有出现问题,要才有措施进行纠正,必须完善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为项目能够规范高效的完善项目评估指标提供保证,同时还要加强对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监督。在工程竣工后,要进行严格的竣工审计,客观地进行评价;要根据审计的结果进行相应的惩罚,避免出现安全和质量的遗留问题,保证工程万无一失。

三、.加强成本控制

挖掘企业潜在的经济效益,实现成本全方位管理许多企业往往注重施工过程的成本管理,忽视了施工过程中辅助事项的成本管理。一项工程从投标到交付使用,涉及到成本管理的方方面面,成本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依靠先进的管理方法,实行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3.1技术管理创新

首先,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施工现场的布置,实现文明施工。其次,根据自身技术优势,实现技术革新,减少施工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程序和环节,以期达到缩短工期,节约成本的目的。

3.2机械设备的管理

根据工程需要,科学合理地选用机械设备,充分发挥机械的效能。在施工过程中做好机械的养护,对不再使用的机械及时报停或清退。

3.3材料管理

材料费是工程直接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工程成本的60%左右,从材料的采购到库存以至领用,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在材料采购方面,可根据工程计划进行招投标,大宗材料集中批量采购,大大降低了采购保管费。在离建筑材料市场比较近的情况下,部分材料可通过信息化系统,虚拟仓库,达到实现零库存的目的,不仅降低了资金成本,而且减少了库存积压造成损失的风险度。

四、注重进度控制

篇13

一、施工的准备工作

1、技术方案的的准备

在建筑工程施工准备工作中,首先工程项目部要熟悉工程施工的图纸,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再由总工办组织项目部和营业部结合工程的特点,提出更为恰当的方案,最终与设计单位沟通,使施工方案得到统一,将工程图纸中所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其中,工程项目的技术员要根据具体的工程特点,编制出施工方案,其中主要包括了施工的顺序及方法,保障措施,工程工期等等内容,此外,还要对施工的具体用料及机器设备,及相关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布署,使其明确各自的职责。

2、施工的材料设备准备

施工中的材料准备工作也是极为严谨重要的一项内容,是提高材料准确性的重要步骤。工程项目部要根据材料表的内容对其中各种材料的用度进行核对,对其中的内容数据进行修正,最终由预算员将材料计划表发放到采购员手中,采购员需要依据此表进行联系供货单位进行采购,以保证各种财料的充足供应。采购员还要同项目部协调材料供应的具体时间,使采购员能够按照既定时间准备材料,以保证施工的正常进度。除此之外,施工的设备准备也是整个工程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建筑工程中所使用设备工具大多是由采购部门供应,所以,对于不同的工程项目,所采购的设备也有所不同,采购部不仅要提供与工程相符的设备,同时也要对设备进行维护检修,以保证在施工中的正常运行。

3、施工人员的准备

建筑工程施工中,人员的准备工作是极为核心的内容。建筑公司的工程部要根据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来安排人员,以保证各种工种人员满足施工需要。项目部在施工开始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使他们对工程项目有相应的了解,对工程的安全技术要求及质量等内容进行培训。不同的工程项目的具体运作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果工程单项需要分承包方,那就由营业部负责分承包方联系,工程部进行工程考察,在承包方确定后,要对其进行培训,内容包括了技术质量、工程进度、施工文明等内容,使整个工程能够完全遵守相关管理制度,能够按照既定的工程进度和质量要求进行。在整个施工项目中,管理人员的准备也需要十分详细,其中包括了项目经理、技术员、质检、核算、安全管理等等,根据工程的具体规模和难易程度来对管理人员进行具体的分工,使他们能够各司其职,发挥其作用。其中,项目经理是整个工程项目的负责人,他需要与工程部领导一起对图纸及施工用料、机器用度进行沟通协调,以制定更为详细的施工计划表,使工程能够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

4、开工现场的准备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现场准备工作是顺利开工的收尾工作。在工程开工前,项目经理要与项目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仔细的勘察,从现场的环境及用水用电情等情况都要进行摸排,同时将实际勘察的结果进行备案,对于施工有影响的问题要及时进行修补,并通过顾客,使其获得最大的满意。

二、施工的质量管理

施工的质量管理是整个建筑工程的关键所在,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给建筑工程带来严重的后果,不仅影响工程的使用,造成经济损失,甚至有可能造在人员损失,所以,质量是建筑工程的生命,只有严格把控质量关,才能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完成高质量的工程产品。

保证高质量的建筑工程产品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施工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都要按照严格的质量要求完成各项工作。首先,施工人员要对整个工程项目的相关合同及施工图纸加以熟悉掌握。对图纸的会审高度重视,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和提出,做好记录。对于已经获批的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及方法顺序进行审查,看其是否符合工程的实际需要,尤其是对工程质量方面的问题要更为重视,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进行计划调整,以保证工程能够有序的进行。其次,对施工中所需要原材料及设备的规格、性能进行检查,保证符合工程质量的材料进场,杜绝不合格产品的进入。同时对于所用材料进行记录,以随时了解材料使用情况。如果发现任何工程问题,要及时地进行处理和纠正,以保证验收的合格。再次,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工程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尤其是施工的重要内容,比如设备使用、工程结构等内容,现场一定要有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施工的具体内容及图纸计划,提出相应的要求。并做也技术资料的收集和保管。最后,在工程即将竣工时,项目经理要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预验,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并再次组织验收,办好各种手续。在质量检查中,如果发现有异常情况,要进行动态的控制,使整个工程活动能够有效地运行。

三、施工的计划管理

施工的计划管理是以施工活动作为主体,制定各项专业生的计划,以保证各项工程组织起来,保证工程能够在平衡协调的前提下运行。施工的计划管理工作也是一项具体的内容,首先需要编制完整的管理计划,能够在具体的施工中检查和监督,保证计划的顺利进行。在具体的计划实施过程中,也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对原计划进行调整,以适应工程的实际运行。在施工计划管理中,要努力完成各种计划任务,保证工程能够按照要求如期完成验收。使工程的人力物力都能够最大化的发挥潜能。在具体的施工计划中,整个施工都要与工程的规模与任务进行计划,发挥其经济效益。整个施工计划要有序进行,使各项工作都能够按照既定目标完成,有效地发挥其施工效率。施工的计划管理对整个工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划管理不仅能够更加明确工程的目标,提高人员积极性,而且能够为一些专业部门提供专业的供应计划和可靠数据。工程项目也能够按照计划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有效地挖掘出施工潜力,提高计划管理水平,保证工程保质保量的完成。

四、施工的技术管理

1、明确管理职责,有效提高技术水平

企业要明确管理职责,建立健合各级技术管理制度,使全体人员都能够明确责权。尤其是技术人员,更要对技术管理制度深入贯彻了解,对于施工中所需要的技术质量及施工要求标准进行明确,以此来进一步强化施工检查及验收。其次,企业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在具体施工中发现问题时,可以及时的处理和解决,把好技术关,保证施工质量。最后,企业要鼓励技术创新,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新技术在工程中的运用,使自身能够跻身行业最前烈。

2、落实各项技术管理要求,强化技术管理工作

有效落实各项技术管理要求是企业技术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科学地组织企业技术工作顺利开展不仅要对施工图纸进行熟悉与会审,编制施工设计图,同时,对于施工质量、工程技术,质量检验,结构验收等内容都要进行详细的管理和学习,以提高技术管理水平。

技术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对于工程技术人员责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加强。首先,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不煌地完善,使技术工作能够有法可依。其次,要定期检查管理工作情况,大力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责任心。最后,要不断地挖掘高水平的技术管理人才,对现有的人员进行培训,使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