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2-0003-02
一、企业文化及其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重要性已为人所共识。沙因在1984年系统地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概念,即企业文化是隐含在一系列价值观背后的基本假设。自此,企业家们开始陆续重视这个虚而又实的软竞争力。1981年威廉・大内在《Z理论》中就已经关注企业文化,认为它是影子般的、既虚幻无形,又无法摆脱的企业竞争力因素。其他学者,如帕斯和阿索斯、迪尔和肯尼迪、彼得斯和沃特曼等在20世纪80年代初,纷纷发表企业文化方面的论述,指出杰出而成功的企业大都有着强有力的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是受一个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管理、伦理、价值观等思想,世界各地的华人曾凭儒家商业文化传统、儒家经济伦理和文化价值观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传统文化对东南亚等周边国家甚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间的关联,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有助于指导现代企业文化构建的实践。
纵览国内企业在企业文化的构建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即一味地照搬国外的理论和模仿国外的经验,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企业文化理论。企业文化是隐含在一系列价值观背后的基本假设。东西方价值观的很多差异,都是基于不同文化对待外部世界观的基本假设的不同,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企业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每个民族的文化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精华,先天性的文化差异并不决定竞争的成败,但东施效颦,注定失败。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掘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构建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企业文化,进而形成企业的独特竞争力。
二、中华传统文化对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启示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诸多思想对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给予我们以重要的智慧及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整体性、和谐性和统一性。华夏族群长期的生存体验形成了我们对宇宙世界的独特的觉识、“观法”及特殊的信仰与信念,即坚信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打破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内心的隔阂,肯定彼此的对话、包涵、相依、相成、相济。中文化的整体性的学说,充分显示了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它以和谐为最高的价值诉求,强调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如儒家强调仁爱、克己让人、恭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无敌”;儒家主张以和平、公正、文明的手段来解决争端,推崇差异与兼容,协调“相似”与“相近”,以此实现一种“和而不同”、“兼容并包”、富有弹性的人文旨趣,这是真正健康的世界文化。只有解决好共生问题,实现多元统一、兼容共生、协调有序、充满活力和大众共享,才可能构筑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这正是我们构建企业文化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2.中华传统文化讲究中性智慧。中性智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丰富的资源,也可说是中国人独特的生存智慧和处事态度。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把“中”与伦理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相联系,成为“中道”、“中庸”、“中和”。中性智慧的精义在于克服两极对立,达到天与人和谐、人与人感应、人与物协调。中性思维在中华文化精神中的重要表现是对“和”的价值追求,表现如下:一是以“和”的理念去认识自然;二是以“和”大心态去处理人际关系;三是把“和”的理念作为一种辩证法。四是以“和”的标准去处世生活。所谓“和为贵”、“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等,中华传统文化的这种思想重视建立融通的人际关系、有序的社会秩序、和谐的社会关系,提倡人与人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
3.中华传统文化在维持人的身心平衡、注重精神建设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如儒家大力提倡求真、行善、崇美,使人类摆脱纯物欲的低级趣味。儒家的“身心和谐”、“义利兼顾”、实现“内在的超越”的思想,在应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重视人的精神价值等方面,或许是一剂良药。技术与精神平衡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个体层面就是身心平衡问题。从儒家思想可以看出,人的本质是精神的,道德性是人的本质规定性;同时,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所谓身心平衡的人生观,就是物质与精神生活相结合的人生观,在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时重视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将个人道德修养视为通往身心和谐理想境界的最佳路径选择。儒家主张以修身为本,辅之以道德教化来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4.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对未来人类生态文明重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文明是当今和未来企业文化构建的重要内容。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天(自然)人关系是其核心主题之一。中华传统文化在处理天人关系时,力求探寻两者的内在联系,并把天人关系视为同源的和谐关系。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内涵包括:一是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的产物;二是强调自然界有普遍规律(天道),人也要服从此规律,阴阳相互作用的规律即性命之理,天(自然界)人尊守同一规律;三是强调人性即天道,人伦原则和自然规律的一致性;四是强调人生的理想和境界就是天人和谐。对于古代朴素的生态文化思想,我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予以借鉴并充分发扬,它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尊重生命、仁民爱物的思想。如孟子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是说不仅要爱护自己的同胞,而且要爱护自然环境,珍惜自然环境。二是对生物资源顺时取用、化育并进的思想。如庄子提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告诫人们要与万物为友,与自然和谐一致。《礼记・中庸》主张“参天地之化育”,就是参与自然创造和养育万物的进化过程,而非以戡天役物的态度去征服自然,破坏自然。三是倡导放眼未来、为后人造福的思想。
三、借鉴中华传统文化构建企业文化的措施与途径
1.充分发挥领导者的智慧和作用。在企业文化构建中,领导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借鉴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现代企业文化,领导者必须身体力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优秀的企业家与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互为因果,并行存在于一个企业。一个品格高尚的企业家,其人格力量就是这个企业的信誉、形象和文化资产;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本身就是这个企业充满活力的源泉。企业家素质代表企业素质,企业文化是优秀企业家品质、才华、慧眼、胆识等综合素质的扩展和放大;优秀的企业文化又以其成功后的自信,激励和鞭策企业家组织和带领全体员工在“追求完美、追求卓越”的道路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形成一种以人文精神为动力的激励机制,能使这个企业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2.培育具有优良取向的价值观念,塑造杰出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等。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一些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确立企业的共有价值观念体系和企业精神,首先,应当对与本企业有密切联系的客观对象进行价值评价和排序,从中确定最具优良取向的价值观念。同时,博采本行业、本企业、本民族以及国内外其他企业的优秀精神,并根据当前及未来的发展需要,融会成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一套企业理念。其次,要采用具体生动的表达方式或文字或图标对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等理念系统要素加以表达,使之简明、易记。再次,对既定的企业宗旨、价值观、企业精神等理念系统要素,经常性地进行灌输、宣传和引导。最后,管理层要以身作则,持之以恒发贯彻执行,使企业宗旨、价值观、精神等理念系统要素化为一种潜意识行为。唯有长期不懈的努力培育,企业才能确定温度成熟的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为优秀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3.在企业内形成民主、公平和自由的风气。民主自由之风已成社会主流。在企业内倡导民主,必将大大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必将非常有利于员工归属感和企业凝骤力及战斗力的形成,民主和自由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人人都渴望得到尊重,人的尊严有时比生命更重要。因此,要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有必要高度重视员工的尊严,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来满足员工的自尊的需要,而员工的自尊的需要如果能得到满足,那么就极为有利于形成强烈的员工归属感和企业凝聚力,进而形成企业无坚不摧的战斗力。
只有公平和公正地对待所有员工,才可能形成强大的凝骤力和战斗力,要做到公平、公正既要有公正、公正的思想和愿望,更要有科学的考核制度和民主合理的申诉制度作保证。
4.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在内部形成一种凝聚力,能否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因此,让管理亲和于人,让管理者与员工融为一体,互相激发灵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必须培养员工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员工之间沟通气氛,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员工团结向上,使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产生亲合力。还要鼓励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使员工愿意为实现企业目标尽自己最大努力。
参考文献:
二、创造价值有益社会的原则
《周易》载“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这是有记载以来对“事业”的最早的注解,意思是说只有将所做的一切上升到为了天下、为了人民的角度,所作所为才能称得上事业,这和《礼记•大同篇》中描绘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鰥、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目标异曲同工。企业是按照一定组织形式形成的经济实体,一般以盈利为目的,以实现投资人利益最大化为使命。然而,企业若想实现长远的发展和持续的盈利,必须将自身放到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即必须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因此,就形成了企业发展的两重责任:第一,创造经济效益,满足企业和员工的发展要求;第二,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发展的社会效益。实际上,实现社会效益是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兵装集团“保军报国,强企富民”的使命,中航工业集团“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目标,中国移动集团“成为卓越品质的创造者”的愿景,中粮集团的“奉献营养健康的食品、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及生活服务,使客户、股东、员工价值最大化”的理念,国家电网的“奉献清洁能源,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观,这些都是从企业自身出发又不囿于企业自身而胸怀天下的表现。客观地讲,企业只有对自身发展的长远战略有较高的定位,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并最终以实现社会效益为根本目标的时候,才能为企业的发展赢得纵深的空间,否则打造“百年企业”、基业长青永远是一句空话。
三、知行合一的原则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为,“知”与“行”是合一的。当一种企业文化理念被员工真心地接受,员工就会发自内心地去执行。首先要做到“知”。让员工真心接受企业文化,一是员工需要从意识层面认可,二是必须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奖优罚劣。按照企业文化要求的去做,在能够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获得奖励,不按照企业文化要求去做会被惩罚,前者是一种牵引,后者是一种督促。这样会形成三股力,一股是牵引力,一股是推力,一股是员工自身向往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三股力量形成合力,共同作用员工心理,让员工真心接受企业文化。其次是要做到“行”。企业文化确定之后,执行就成为首要的问题。对领导干部要强调“以身作则”,这样会起到以上率下的效果。强调的“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大学》“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都十分重视领导干部在员工中的表率作用。另外,企业规章制度建立起来之后,要强力执行,要敢于斗硬,这样既能惩戒一批违规者,也能震慑一批摇摆者,更能给大多数守规者以极大的鼓励。有内力引导员工可以“知”,有外力推动企业文化可以“行”,二者结合之后,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就能够保证企业文化真正的落地。
诚信既是规则要求,也是文化表现。我国素以信义之邦著称于世,诚信自古以来就是百姓信奉和实践的准则,“君无戏言”、“言必信、行必果”成为为政为事的准则,曾参“杀猪取信于子”、商鞅“立木取信于民”等经典史事传为佳话。历史上的晋商和徽商,恪守诚实守信、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经商道德成为中华商人的楷模。“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财”,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俗语,多少年来华夏文明形成的道德准则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支撑着人们的信念、维系着商行的公正博弈,然而在今天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物欲的冲击使市场道德严重缺失,企业之间交易欺诈、相互拖欠、假冒伪劣商品、虚假信息、逃避债务等失信行为屡禁不止。市场经济愈发达愈要求诚实守信,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要求,也是保证现代市场秩序的刚性法律法规。由于经济领域中普遍存在诚信缺失现象,近些年不少企业在经济交往中放弃现代信用模式,重新选择了以货易货现金交易等传统交易方式。显然,当前我国所面临的企业诚信问题冲击了市场健康的运行规则,它使经济运行的摩擦力加大,交易成本加大,企业的资金流通速度减慢,效益下降,甚至影响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加强诚信教育,建构和谐企业文化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和谐企业文化是遵守社会法度和道德、充满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的文化、是职工团结友善爱岗敬业担当社会责任的文化。诚信是和谐文化的支点,没有诚信一切无从谈起。企业要把诚信作为建设现代和谐企业文化之魂。中国传统诚信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借鉴其思想有助于建设现代和谐企业文化。
一、诚信是中国传统的商业道德
诚信是华夏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孔子认为一个人失去了诚信就犹如车辆失去了稳定车身的木销子,将无法在世上行走。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荀子曰:“天地为大,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不诚则疏;君上为尊,不诚则卑,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诚信是道德根基,做人根本,以儒学为主的华夏文化所建构起的诚信做人准则对形成中国古代良好的商业道德起到了奠基作用。诚信是事业成功的保障。“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诚信是立业的根本,是成功的保障,是和谐人际关系的纽带,只有确立诚信思想固守诚信道德才会有君子人格,才会有事业成功。
诚信是华夏民族优秀的商业道德。中国传统的诚信思想对华夏民族古老的商业文化起到了向导作用,许多优秀的商贾无一不受儒学的熏陶,以致社会形成了“非诚贾不得食于贾”的共识。一旦社会形成一种稳定的价值观念就会指导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守义取利”成为中国古代商贾遵循的商业道德。中国历史上许多优秀的商贾不仅遵循以上商业道德,更是视诚信为自己企业的生命。中国最早的票号日升昌之所以在清朝能风行天下靠的就是诚信。史载清朝末年,山西平遥有个讨饭的老太太有一天拿着1200两的汇票到日升昌兑换白银,那张汇票已历时三十多年,但日升昌查验无误后立即将本息全额兑付。原来这个老太太年轻时丈夫在张家口做皮货生意,赚钱后把钱办成了汇票藏在身上却不幸在回家途中染病身亡,30多年后老太太从丈夫惟一的遗物夹袄中无意摸到了这张汇票。正是这种“诚信为本、童叟无欺”的经营作风使以日升昌为首的晋商称雄商界五百余年。再如举国皆知的同仁堂店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正是这种严谨的作风使同仁堂三百余年金字招牌不倒,至今其精神仍是商界楷模。以“勤俭、诚信、谦和、好学”著称的徽商之所以能在近代中国辉煌四百余年靠的就是良好的商业道德。
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以诚信立足,以诚信发展,继承弘扬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对建设现代和谐企业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诚信是现代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
1.诚信是和谐企业文化的价值导向。诚信是一种价值观,是企业的一面镜子,一种形象,是企业处理各种关系指导各项工作的坐标。离开坐标,企业文化就会失去方向。日升昌一致持这种观点:一日耍奸可以欺市,二日耍奸可以愚民,但没有哪一家商号可以数年数十年靠耍奸混迹于世。荀子说:“商贾敦悫无诈,则商旅安,货财通,而国求给矣”(《荀子・王霸》)荀子从更高的视野指出诚信无诈的商业行风对国泰民安所起的重要作用。纵观现代著名企业没有哪一家不是靠诚实守信发展壮大起来的。如著名企业海尔,就是靠过硬的质量和诚实守信的售后服务享誉全国走向世界。一个企业只有把诚信作为全体员工的价值观并恪守诚信道德,才能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
2.诚信是和谐企业文化的根基。诚信是企业成功经营的根本,也是和谐企业文化的根基。良好而深厚的企业文化必然植根于一以贯之的诚信品格。市场经济不仅是优胜劣汰互为对手的竞争经济,也是信用经济、道德经济,要打造百年企业,首先要造就企业的百年诚信,并以此构筑企业百年文化内核。排行全美五百强企业榜首的沃尔玛一贯推行的理念之一就是“以客户为中心的诚信理念”。诚信是和谐文化的基石,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保障。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必须建设起一种能保证企业生生不息的文化,这个文化的内核就是诚信。当顾客不仅买到了满意的商品,而且还能由衷地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时,企业就如同一棵大树已根深蒂固,她将迎来繁花似锦的春天。
3.诚信是和谐企业文化具有内聚力的源泉。“诚信”是企业的市场“通行证”,是企业生生不息的内在力量。古人云:“诚招天下客,誉中信中来。”,诚信便是企业无形资产中最核心的资产。任何一家知名企业首先是一家诚信的企业,金杯银杯不如用户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用户的夸奖,用户的认可是企业在市场上立足的根本。可口可乐公司总裁伍德拉夫曾对世界宣布:即使公司在一夜之间化为灰烬,凭着可口可乐的品牌资产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重建帝国。可口可乐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重建帝国其原因就是因为可口可乐拥有巨大的无形资产,这资产就是企业诚信造就的内在力量。相反一个缺少诚信的企业即使她曾有过辉煌的过去,一旦失去社会信誉也会被淘汰出局,如走过八十八年历程的南京冠生园食品公司就因“陈馅月饼”事件信誉丧尽最终导致破产。“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大学・中庸》)可见建立起企业诚信文化是多么重要,它是企业立足、生存、发展的命脉,是企业重整旗鼓的内在力量。
三、以诚信为基石的和谐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建设
1.树立企业的诚信价值观。建设和谐企业文化首先要树立诚信价值观。企业要把诚信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的经营和管理中去,企业只有在经营活动中遵守诚信理念才会拥有广泛的客户,从而占领市场使企业高效益持续发展。当企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价值观时,虽然可能在短时期内获得一定的利益,但从长期利益看则是一种自我毁灭。如上世纪90年代初郑州最辉煌的企业亚细亚,在取得了长足发展后只重视市场利润忽略了和谐企业文化建设,导致企业诚信缺失,最终使一个原本很有希望的企业走向了毁灭。荀子曰:“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荀子・强国》)荀子在这里说出了古今皆通的哲理―见利忘义是自取灭亡。对现代企业来说确立以诚信为上的价值观是企业常荣的法宝,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缺少诚信价值观就等于“先利而后义者辱”,企业的结局只能是自生自灭。因此,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必须树立起诚信价值观。
2.企业决策者要树立诚信形象。一个企业的价值观要企业决策者率先实践,一个企业的诚信形象也是由企业决策者率先树立的。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不论从企业的管理角度还是从领导者的人格角度,企业领导者率先垂范是端正行风树立企业形象的根本。决策者的一言一行无不对企业起着导向作用,企业领导者的诚信就是企业的诚信,没有哪个企业是因为职工的不诚信而倒闭的。孔子曾提出著名的“去食、去兵”而保留诚信的论述,他认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孔子从治国的角度提出政府诚信形象是立国之本,从现代企业和谐文化建设来说企业决策者的诚信是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之本。
3.提高高层管理者的诚信文化素质。提高企业诚信文化水平,关键是提高高层管理者的诚信文化素质。企业高层管理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企业和谐文化的具体实践者和护卫者,对外他们代表企业洽谈业务,对内他们代表企业行使权力,他们的诚信素质如何直接关乎到企业形象,许多企业的失信行为都与高层管理人员直接或间接有关。另外,高层管理人员的言行也直接影响到一般员工的价值取向,一个讲诚信的管理层会带出讲诚信的员工,反之一个不讲诚信的管理层带出的员工也不会讲诚信,优秀的企业家要充分认识到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企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企业家要把提高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放在首位。
4.加强企业职工诚信教育。企业和谐文化需要全体职工的倾心打造,没有全体员工的支持和参与,企业和谐文化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和谐文化是合声共振文化“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必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礼记・乐记》)和谐文化如同和谐音乐,乐有心生,音有声应。如果把决策者比作指挥,把管理者比作领唱,那么员工就是合唱,员工的合唱出了杂音,再好的指挥和领唱也不能构成和谐之音。员工的素质反映了企业文化品位,提高员工素质是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5.建立有效的诚信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诚信管理机制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诚信文化的认同感,更能从制度上规范人们的行为。目前我国的诚信管理机制尚未健全,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诚信管理机制建设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建立诚信管理制度,并把其内容落实到各管理层和企业职工。二是完善管理人员的岗位考评制度,对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除了要求经济指标达标外,还要评价他们的决策是否符合企业诚信标准。三是建立诚信档案,让每一个人和企业都懂得诚信将是伴随他们终身的号码,是否具有诚信品德将决定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四是建立相应的责权部门,严格考核管理层和一般员工的经营行为,对遵守诚信管理制度的给以奖励,对违反诚信管理制度的给以严惩,让失信成本远远高于守信成本。
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诚信既是现代市场必须的道德原则,又是保障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企业要长盛不衰,必须建设起以诚信为基石的和谐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名言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关键词:
现代企业;文化;关系
1企业文化的特点
1.1企业文化具有特定的功能企业文化是种自觉理性文化,具有特定的功能:1.能为企业经营活动确定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决策方向,对企业经营具有指导功能。2.持续推动企业知识更新、技术革新和保持创新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核心动力,对企业发展具有推动功能。3.深刻影响员工的思想、信念、目标、追求和价值观念,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心力、认同感、使命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发挥出巨大的整体优势,对企业员工具有凝聚功能。4.有一整套条文的规章制度,又有约定俗成的厂规、厂纪、厂风、厂貌,运用“刚柔两手”既改善企业管理。
1.2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的整体、动态成长性思想,利于形成企业监督、激励、创新的系统成长机制,从而整体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1.3企业文化能为企业提供正确的战略观企业文化战略观强调,企业不仅要竞争当前,更要着眼于竞争未来,要求企业要勇于创新、讲求合作、追求敏捷,提升现有竞争力,培育新的竞争力,不断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选择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传统、现在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立体建设。
2.1正确处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具有文化的传承性,它是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企业文化如不体现传统的优秀精神,便没有民族的特点,也就没有了根基。现在企业建设中,必须把握好继承与发展、否定与扬弃的关系,既立足于创新,又不割裂传统,使民族文化不断得到改造、扬弃、发掘和发扬,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2.2应确立起现代企业的新文化理念
2.2.1从”物本“到”人本”管理转变。物本管理的特点是重物轻人,把人当做物来看待,对人主要实行金钱等物质激励。人本管理的特点是人的地位、作用、价值被肯定,认为人不单是创造财富的工具,还应是企业的主体、最大的资本、资产、资源和财富。
2.2.2由经验理性想向科学理性转变。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科学,尊重企业经营环境,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出发点。经验理性主义者往往不以实践为基础,习惯于以主观的意向推断市场的动向。
2.2.3有统一主义向多元主义转变。现代企业需要有统一的价值观、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才能使员工为同一目标而奋斗。但是,把统一强调到极端,就变成均质主义,同构主义,就会使员工的思维方式变得单一、呆板、惰性,丧失自主性和独立性。
[作者简介]韦浩明,贺州学院人文与管理系副教授,广西贺州542800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7―0069―03
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拥有与之相应的文化基础和价值观念作铺垫。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与贺州市工业发展的关系,探讨实现区域工业化的基本途径。
一、区域传统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传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于现代工业社会与传统农业经济对劳动力资源的要求具有本质差别,传统农业的劳动力,强调的是循规蹈矩,现代工业的劳动者,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在社会竞争中取得发展。历史上,工业从传统农业中逐渐分离,经历了个体、家庭、手工业、机器工业等发展阶段,但是,无论哪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农业的支持。特别是在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区域,工业发展更离不开与农业的协调,离不开来源于农村的劳动力和区域人才的支持。这些来自农业的劳动者参与工业劳动,自然把传统文化的潜意识带到工作中,不管你是否认可,任何一个劳动者,无论工人、管理者、技术人员还是私营企业主、股份制企业的主要管理者,在工作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被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影响和约束着,会用业已形成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各种事物作出判断,决定取舍。因此,发展现代工业,不仅要考虑资源要素,而且要重视人的因素,重视人成长的传统文化背景及其受影响程度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秉承族群传统文化和地方实际,贺州市的工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得到迅速发展,不少农民因此走出农田、乡村,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初步展示出贺州人民与时俱进、不甘落后、开拓进取、求强求富的精神风貌。然而,贺州工业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型上,加工型的不多;地域上集中于八步附近,其他县、乡的企业数量有限;规模小,整体效益不高。同时,由于资金、技术、人才因素的制约,主要生产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又对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有鉴于此,贺州市政府依据“市场导向型、市场开放型、效益优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良好型、人民受益型”的新型开发模式,以“富民为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提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和基地经济”的方案,逐步实现贺州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企业化”的目标。然而,战略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群众观念的转变与接受程度。因为“任何发展干预都是外在的,对农村社区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要想实现农村社区的真正可持续发展,其动力只能是来自社区内部,来自社区的人口――农民。看一看中国现有的农村发展典型,无一不是通过社区人口的内生能动性而实现的内源式发展。农村发展干预期望实现的就是农村社区的变化,一种正的变化,这种变化只能由社区人口来体现与实现”。因此,不仅要明确企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而且更要重视区域传统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双重作用。
二、实现区域工业企业化的基本途径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种地不再是农民唯一的、最好的谋生手段,他们恋乡、恋土,又希望谋取新的职业来发家致富。现在,发展工业的机遇已经到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正在重组,那里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因工资高,已经面临着某种程度的劳动力不足问题的制约,正在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贺州与珠三角不仅有一衣带水的地缘优势,劳动力充足,价格相对便宜,而且还有传统文化相似的优势。从目前贺州工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及将来要达到的目标考察,我们认为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转变观念,提高劳动者素质
经济发展必然、也必须有文化作为基础和条件,如果没有共同的文化基础,经济发展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各个族群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工业发展、富裕生活和现代化的实现,关键是实现人的转变,实现由传统观念向市场观念、人才观念的转变。因为“价值观念的转变是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传统文化循规蹈矩,思考问题和做事情总要看别人怎么做、有无先例,缺乏现代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创造和创新精神。现代工业企业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各种各样敢于突破传统的实用操作型人才的培植。贺州市劳动力资源丰富,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员富足,欠缺的是劳动技术、技能。这与我国传统“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农村群众和地方学校教育都以“升学”为重点,重视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大多数情况下忽视学生将来生存技能的培养;学生不重视劳动技能的掌握和养成,不愿意到技校去学习、培训,认为上技校没有出息。为此,转变观念,重视劳动者技术、技能的培养、掌握,是发展贺州工业进而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企业化的前提。目前,地方政府已经注意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性,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程”,对劳动者进行培训,但仅限于就业培训,忽视了发展的培训,对将来工业化发展所需要的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缺乏合理的培训、培养计划。所以,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一是从在校生抓起,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中专院校,不能仅仅偏重于理论的空洞学习,应当结合生活实际和工业企业发展的需要,适当进行劳动技能训练,逐步培养他们将来从事工作所需要并符合客观现实的自知、知识、能力、态度和手段,作为初级人才培养的铺垫。二是加强成人职业教育,提高劳动技能。贺州的劳动力以农民为主,掌握的主要是农业劳动技能,要使他们从“务农”向“务工”转变,需要相应的观念与技能转轨,实现转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教育培训。培训的着眼点首先是符合当地就业需要的短期训练,以增进群众的劳动技能为目的;其次是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技术人员甚至专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构建高、中、低档次合理的劳动力素质结构。
通过教育培训手段开发劳动力资源,目的在于破除农民的自然经济、农耕文化、封闭保守、计划经济等观念,提高劳动技能,增强效能感、时间感,增强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造就具有现代意识的群众集体。因为人是社会实践最重要的因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还是生产关系的反作用,都需要通过人来实现,只有不断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才能促进生产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是促进区域工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重视民营企业家的培植,构筑以民营经
济为主体的发展格局
传统文化通过影响人的思维观念进而实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贺州地处多种区域强势文化的交汇地,既有中原文化厚实、中庸的成分,又有岭南文化重利、实惠、商、新、实、活、变等特性,也有山居民族勇于开拓、不畏艰难的冒险精神。这种文化整合的中心点在于培植一批民营企业家,通过他们带动群众、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首先,以现有龙头企业、个体生产营销大户的经营管理者为基础进行培育。这些生产、经营管理者,一般拥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既能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来发展生产,又备受地方领导重视,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影响地方群众观念的潜力。政府在鼓励、扶持的同时,必须注意思想观念转变的引导。因为贺州市的企业家大都以广东的发展模式为样板,注重学习、模仿、转化和某种程度的创新,“上得快,转得快,变得快”。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地方传统文化对管理者的影响也越来越强,一是宗族观念的影响;二是过分强调实用主义,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缺乏考虑企业生存、发展的长远视角;三是迷信落后,缺乏科学精神,唯我独尊。久而久之这些东西必然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所以,增强创新意识,明白工业经济是技术大众化、产品单一性、使用长期性的,只要拥有相应的设备和材料,任何地方都可以生产的道理,这是培植贺州民营企业家的基础,也是成为真正企业家的根本要求。
其次,招商引资办企业,借用外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现劳动力转移,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贺州市在招商引资中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贺州传统文化的兼容杂合性,既有吸纳中原资金、技术的基础,又有承接“东厂西移”的岭南文化土壤,而且客家文化的海外联谊,有利于拓展招商引资的空间和范围。无论南下、西移,还是海外华侨、港、澳、台投资,都有相应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同时,这里的大理石、锡、铁等矿产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林业资源得天独厚,都是招商引资的潜在资源。并且,通过外来企业落户,把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引入贺州,有利于摆脱传统小生产者的心态,促进当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整体效益的提高,实现堆积在农业生产上的劳动力人数向发展中的乡村工业转移,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再次,从资源和技术角度出发,把生产种植大户逐步引导并最终向企业家过渡。以农业为主的贺州,工业化道路的演进,离不开农民这一重要群体的带头人――农民企业家的培育。贺州工业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外部力量的强制冲击,而且要确保发展后劲,必须有内部力量的整合、发展、壮大,即内生型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造就,需要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从生成于民间、通过自身的努力实践、不断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的生产经营者中选取、培植一批企业家。这些企业家来自基层,从事生产和创新的源动力来自地方传统文化和民间力量,必须依靠他们发展民间乡村工业和相关产业,通过他们诱导广大农民逐步从农业向工业转移。这种诱导,凝聚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其实质在于通过点、线、面结合,实现由农业向工业的逐步过渡。因为工业化的发芽、生根,离不开当地的人民群众,离不开当地的传统文化。因此,培植源于传统文化中具有创新精神的农民企业家,可以有效地把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管理制度、经营模式同地方群众结合起来,间接推进贺州工业化的进程。
(三)利用血缘、地缘关系,培植乡村民营工业企业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种多样、浩瀚灿烂,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有着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企业广告在促销产品的过程中,能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就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同,从而取得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1、哲学理念呈现的作用。中国哲学思想总体上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终极宇宙观境界,因而中国人对自然抱着一份心心相印的感情,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自然与我在本质上是属于一体的,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知人即可知天,没有人与自然的统一就决不会有美的事物。因此,在中国广告中往往以自然为表现主体,将人的感情溶入自然景物之中,达到主客体交融来展现一种深层的理念,使商品品牌深入人心。比如广告“天上彩虹,人间长虹”(长虹电视机),“鹤舞白沙,我心飞翔”(白沙香烟),“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太阳神品牌),“志在蓝天,心有绿洲”(太平洋鸟服饰)等都是典型的体现“天人合一”哲理的广告代表作。“杉杉”品牌更是紧扣“天人合一”的理念,将企业标志设计成:一棵绿色的大杉树旁以“杉杉”拼音字母“S”形成两条蓝色的小溪,表达了人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愿。
2.价值观呈现的作用。中国传统价值观集中表现在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它表现为对自己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表现为对自己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关注,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上看待,形成了宁愿为祖国的富强而牺牲一切的奉献精神。我们的一些民族工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注重抓住民众的这种爱国心理,纷纷打出“民族”、“国家”的旗号,把民族精神、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作为宣传的重要内容。我们常可看到一些企业以“爱我中华,用我品牌”为切入点做广告,如“长虹”、“海尔”、“恒源祥”、“红旗”、“中华”等品牌在传递企业商品信息的同时,提出了“以民族昌盛为己任”,“产业报国,追求卓越”,“振兴民族工业”,“开放的中国路,时代的红旗车”,“道不尽的强国梦,述不尽的红旗车”,“中华永在我心中”等广告语,他们以自己的企业精神影响着国人,激起中国人民的民族情感,撞击着?肖费者的心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广告促销。
3.伦理道德呈现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以儒家仁爱为核心基础上的多元一体的文化,十分重视以道德来调节人的行为,侧重于唤醒人的内在良心;重视家族人伦,倡导孝亲精神,追求“格物致和,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境界。以弘扬传统伦理道德为诉求点的广告,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促销效果。如广告“孔府家酒,叫人想家”就变成一种心灵深处的家乡情怀;而“威力洗衣机,献给母亲的爱”,“真情付出,心灵交汇”(雕牌牙膏),“天冷了,多穿点”(张裕品牌),“养育之恩,何以为报”(养生堂药丸),“孝敬爸妈还是脑白金”(脑白金)等则是典型中国传统道德观浓缩,都是让商品广告在中国“孝”与“亲情”的伦理层面中得到展现的。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广告传播中,品牌、店名常常以仁义诚信展现,如“同仁堂”、“积善堂”、“德寿堂”、“全聚德”等。在当今中国,就有许多以诚信为其广告宗旨的企业,如“海尔”提出的“真诚到永远”的经营理念;“娃哈哈”叫出的“爱你等于爱自己”广告语,都是传统道德观的集中展现。
4.思维方式呈现的作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积淀下来的,具有本民族显著的特点的思维模式,即思维的现世性取向和实用性取向。这种思维方式的突出特点是直觉体悟,也就是说它是直观性的而不是思辨性的,是领悟性的而不是逻辑性的,是模糊性的而不是精确性的,是经验性的而不是实证性的。中国人习惯于用一种非逻辑的通感直接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如《人民日报》刊登的韩国大宇公司的广告《拈花微笑》:图片上展示是中国与韩国的两位少女,手拿一朵鲜花面带微笑的情景,广告借用的就是佛教禅宗讲求顿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广告运用中国传统的这种直觉思维方式,把一种纯商业的行为提升到精神交流的境界,其传播取得了意在言外的效果。再比如浙江纳爱斯“雕牌”牙膏电视广告《后母篇》中,那小女孩同后母的会心一笑后,接着广告语“真情关爱,心灵相通”,表达的也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直觉体悟性。
5.审美情趣呈现的作用。人类的审美感受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不同的文化地域,由于传统的思维方式、语言形式、风俗习惯等的不同,由此而产生的审美原则、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追求会有很大的不同。广告正是通过视听审美器官,引导消费者对商品进行深入的审美感受与领悟来达到理想的促销效益的。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突出地体现在对意境的追求,重视作品“立意”的构思,要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妙在无处,寻求一种空灵回荡的意境。在广告传播中这种审美追求是常有的。如太阳神品牌广告《形象片》就展示出一种境界:天涯的大地,广阔的天空,辉煌的太阳;一群人奋力将一个巨大的人字从地面拉起,使之顶天立地,沐浴在天地阳光之中。广告传递出一种超现实的、人立于天地之间的神秘境界,其中的哲理意蕴令人回味无穷。深圳原野公司曾在电视台播放过一个广告:画面是湍急的河流、巍峨的高山、茂盛的森林和广袤的草原,广告配音给人以深远辽阔、如诗如梦的感觉,仿佛把受众引入了朦胧的远古境地,让人体悟出一种意境之美。
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它的产生必定会有源头,如果源头枯竭,自然这条文化之河也会就此消失。中国是具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国,其根植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文化必定会对企业的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当中的大部分内容都能够被企业借鉴,从而形成特有的企业文化。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构建
(一)现代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来说非常的重要,其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当中,通过实践活动长期的累积形成的特有的价值观念或者是行为准则,使员工的素质能够得到有效地提升。具体而言,首先企业文化必定是产生于一个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当中,企业文化的产生也是为企业经营运作服务的。其次,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内部所共同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价值观,是存在于精神文明范畴的。但是其又不等同于精神文明,确切来讲是精神文明的升华,它需要全体员工的遵守与服从。企业文化之所以得到越来越多群体的重视,不仅仅在于可以提升企业的对外形象,更重要的是其能够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从而实现对企业的高效管理,最终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企业价值观的构建
1、“仁”的精神与人本管理中的价值观
在儒家文化当中,“仁”、“义”都是非常核心的内容,它们极为的强调重义轻利的思想,这对优秀员工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中“仁”对于人本管理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能够将人本主义的内涵展现的更为透彻;其二,能够增强企业员工之间的内部凝聚力;其三,能够提升员工的自觉性。孔子强调仁者爱人,坚持人的伦理以及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的顺应了人性的管理,这同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相互契合。现代企业活动除了要实现经济目的,还需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的内部管理除了要让员工真正的成为一个具有文化的社会人,还要让员工产生情感,给予员工自尊心,逐渐的帮助员工实现自我的控制与指导。
2、“公”“私”观念与企业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儒家的文化一直便强调以集体的利益为重,在出现利益纠纷需要权衡的时候,都要考虑到大的利益。另外其还强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消除别人对自己所产生的怨恨,尽可能的帮助到别人。当自己的利益同别人的利益相互冲突的时候,即便是牺牲掉自己的,也要保障整体的利益。儒家对于“公”、“私”之间的关系处理的认识非常的全面,如果运用到现代企业的管理层面则主要表现为,员工为了保障企业的整体利益而尽忠尽责,同时为了能够获取民心,企业的管理者也要多为员工考虑。中国传统文化坚持“得人心者得天下”,要使得企业在当前严峻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实现发展,就要获得员工的“人心”。
二、以辩证的视角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一)有利于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积极因素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存在很多内容都能够被用于促进企业的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古人非常的重视气节与情操,他们追求的是刚正不阿,浩然正气的理想人格。对于今天的企业来讲,尤其是在创业阶段,显得尤为的重要。“自强不息”、“发愤图强”等信念都会不断的推动企业的发展。其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人文色彩,这同现代管理当中的“以人为中心”相互的呼应。所以企业不仅要对其进行继承,还需要进一步的强化。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企业在管理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重视人的能动性,激励人的创造热情。另外,贵和持中的中和精神以及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用智尚谋的谋略思想都可以被用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当中。
(二)不利于构建现代企业文化的消极因素
尽管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的丰富,具有内涵。但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存在优点和缺点的,不能够全部的肯定,也不能够一味的否定。上文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现代企业文化的积极影响,接下来将会辩证的分析其消极的影响。首先“义”、“利”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的发展。在当前的社会,企业既需要追求社会效益,也需要追求经济效益。而两种效益相互比较,对于企业来说后者更为重要。所有企业生存的基础条件便是获得利益,其后才能够谈论社会利益的促进问题。其次,过于追求群体意识,忽视对于个人的培养。并且非常的崇尚中庸之道,平均主义将会不断地压抑人们的进取之心。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策略
(一)走出误区,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现代企业文化在建设的过程当中经常出现误区,例如企业文化建设照搬照抄,“崇洋”现象非常的严重。过于追求“浪漫”,务虚不务实,利用文化来演绎企业的文化。企业领导素质低下,缺乏正确认识,文化建设过于“庸俗”等等,这些误区都需要被正确的对待。具体而言,从以下几个方面走出误区,首先整合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建立现代的企业价值观;其次,树立起牢固的制度规范,切忌将制度作为形式摆设来对待,要具有权威性,能够灵活的运用于企业管理当中;最后,重视“修己安人”的重要性,所有的管理者要身体力行。
(二)精心提炼,严肃确立
企业的成长发展是非常持久的,它会经历不同的时期,受不同管理者的管理。因此,其价值取向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为了能够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念,就要充分的听取员工的意见,集思广益。从而不断的整合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选择最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最具有价值的精神。
(三)大力宣传,深入人心
当确立了企业的价值观和精神之后,就需要员工予以接受。此时企业便需要透过各种宣传的工具、途径、方式来达到目的。要真正的将企业文化所提倡的观念和意识灌输到员工的头脑中去,深入人心,常用的方式主要包括标语式、活动式以及广告式。
(四)身体力行,发扬光大
企业精神不仅仅是在口头上强调的,要发挥其价值就需要企业上上下下,从管理层到普通的员工都要遵照执行。尤其是管理者们需要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带头起到榜样的作用。只有自己首先做到,才能够要求员工按照要求做到。
(五)建立激励机制,巩固企业价值观
企业的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其是一个心理的累积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在这段时间内还需要不断的进行强化。当人们的合理行为被不断的激励与强化之后才能够在其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观念,并且会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再现该正确的行为。
结束语
我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其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对于现代企业文化制度的建设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现代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重视文化的建设,重视同传统文化的结合。(作者单位:延安大学)
根据文化人类学家格尔茨的观点,文化是一个系统,他决定人们的生活并赋予其意义,文化“体现于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人们以此达到沟通、延存和发展他们对生活的知识和态度”。因此,广告表现元素从本质上讲都是一种文化符号元素,它是构成广告文化附加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任何广告都离不开“说什么”与“怎么说”,广告“说什么”解决的是广告表现的内容及其主题,“怎么说”是指广告的表现形式,也即广告借助什么样的表现手段、形式和符号将广告的主题内容(文化附加值)转化成具体的广告作品的过程,这是广告信息的符号化、具象化的过程,也是视觉化、听觉化的过程。同时,广告的根本目标是引起受众对广告主题的注意,得到人们认可并最终达到消费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尤其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长期延续性,并且至今仍然具有影响作用的文化。以道德理性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一脉相承,具有长期的延续性。它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发展变化,但强调人文精神,推崇伦理道德,倡导礼仪规范,追求理想人格等,这些属于文化内核的传统意识,一直世代传承,生生不息,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人生理想和思维方式,共同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风貌和文化传统。在广告的重要表现形式即广告语言中,传承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了深厚文化底蕴的广告用语相对容易得到认可,受到欢迎。
一、激情语言体现爱国情怀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价值观对人们所要求的,从根本上说就是维护国家大一统的政治秩序,把国家、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人们在想到某一品牌与此相连接的很可能是这一品牌所代表的国家和民族,世界上著名品牌都成了该品牌所在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在广告为产品(品牌)赋予的社会情感中很重要的一种情感就是爱国爱乡的民族感情,其目的是想通过这种独特的附加值唤起最为广泛的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与忠诚。比如:长城永不倒,国货当自强(长城电器);世界看中国,中国有先科(先科电器);厦华彩电,华夏精品(厦华电器);托普软件中国“芯”(托普);四十年风雨历程,中华永远在我心中(中华牙膏);非常可乐,中国人自己的可乐(非常可乐)等等。这些广告在一种威武、豪迈与自信中,都把自己的产品(品牌)与“中国”连在了一起。在中外产品及其广告激烈交战的今天在国内市场被国外产品所覆盖、民族工业受到极大的冲击的今天,这些广告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自强自理的精神,以及爱国爱乡的情慷,具有强烈震撼力。
二、朴素语言表达对真善美理想境界的追求
儒家理想人格的根本内容就是后世理学家称道的孔颜人格――重义轻利、安贫乐道,勤俭节约,追求真善美全面发展的人格境界。
勤俭在儒家传统中虽然发展的较晚,却一直为中国人所强调,在许多格言和家训中都被誉为一种美德。《增广贤文》就有“欲求生宝贵,须下死功夫”、“勤俭持盈久,谦恭受益多”的格言。广告用语中表达出这一人格境界的产品也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例如雕牌透明肥皂的广告,就一直以强调“价格便宜,量又足,洗衣服还不掉色”为主要诉求点。其他的产品(特别是需求量较大的日用消费品)也经常采用表明自己产品价低质优的广告诉求来吸引消费者,这都是和我国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勤劳节俭的美德分不开的。
三、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朴素的天人关系
天人关系问题曾是古代中国学术文化的重要课题。譬如司马迁写《史记》,便不认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是记述历史,或“通古今之变”,而倒是探究天人关系,即所谓的“究天人之际”;他相信,只有究竟天人之际,方能通达古今之变,而后成为一家之言。所谓“究天人之际”,主要就是对神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之间关系的探索,其中又以探索自然与人为的关系为重点。不过,无论是“天人合一”还是“天人之分”的观点,都是殊途同归,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在现代企业的广告用语中,有很多已体现这种和谐的“天人关系”而成功的案例。比如“山高人为峰”、“天外有天,红塔集团”(红塔集团)、“科技以人文本”(诺基亚)、“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中国移动)、“鹤舞白沙,我心飞翔”(白沙集团)不仅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更强调了人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的改造意义。
四、温馨语句体现对浓郁情义的呼唤
重情重义、唯伦理性,是东方文化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它具有两个基本属性:思维的现世性取向和实用性取向。进一步说这两个取向具体表现为:直观而非思辩性的思考方式,重实际而黝玄想的务实精神,充满人文色彩的现实生活态度以及看重经验缅怀历史的怀旧心理等。
感人心者,则莫过于情,特别是呼唤亲情、传达爱心的广告语言,更具震撼力:“春节回家”(金六福酒)、“家人健康,我们的责任”(民生药业)、“再忙,也要和你喝杯咖啡”(咖啡广告)、“你的健康是我的牵挂”(《保健与健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当失去时才去后悔没有珍惜”(公益广告)……诸如此类的广告语言,不仅给企业带来了经济、社会双重效益,而且对社会传统美德也起到了传承作用。
重亲情、节日合家团圆的喜庆气氛是中国最看重的社会文化,而且喜庆之日必备美酒助兴。于是人头马写出了迎合中国人心理的广告语:“人头马一开,好运自然来”,成为酒类广告中的经典之作。第一期的《现代家庭》伴随着广告词“一册在手,一生牵手”出现在读者面前,该词突破了“一册在手,ХХ不愁”、“一册在手,成功在握”等落套的模式,以富有情感亲和力的“一生牵手”,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扉,读者在咀嚼中感受到一种人世间最为宝贵的亲情,被认为是多年来少有的佳作。由此看来,得人心者的天下,广告用语抓住了受众对亲情的追求、对伦理的弘扬这一传统特质,就等于抓住了广告市场。
五、模糊语言体现对含蓄美的追求
与西方的审美追求不同,东方尚含蓄,以曲为美,不求形真,但求神似。在诗歌创作中有一句被诗评家津津乐道的行话,曰“语法不通是好诗”。广告文案的写作采用模糊语言,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选择语言时,有意冲破搭配规则,造成语义变异,在受众心中唤起联想,使词语产生不同凡响的新鲜独特的表达效果。
西方一位著名的传播学者说过,广告宣传的成功之处,是被宣传者并没有感到是在接受宣传,而是在欣赏一件艺术珍品,或是在品味一句至理名言,不知不觉地接受广告所输出的信息。《北京晚报》的广告词:“晚报,不晚报”,被誉为是近年来难得的精品,看起来是在玩弄文字游戏,但细一品味,却是颇有一番嚼头,广告词以调侃的形式,披露了读者最关心的信息,即晚报只是晚出报纸,但重要的信息却不会晚报。读者在心领神会之余不由对《北京晚报》油然而生好感。
发达国家当代大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特别是针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德操的教育是值得中国高校借鉴和学习的。但这些内容如何能够融入植根于东方文化的中国大学教育中呢?本文尝试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重新审视发达国家大学教育的若干特点,从而对中国现存的大学教育进行反思,力求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启发。
一、大学的授课教学
《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儒家认为这里的“性”指的是“人的本性”。这说明,我们研究教育必须从研究人的本性出发,而后顺着人的本性研究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并按照道德的原则(仁、义、礼、智、信)修养自身,最终使受教育者回归人的本性。以下探讨的美、德、英三国的授课教学特点都能够体现这样的“道”。
1.在美国,大学教师强调“教无定法”。可是,他们把大学生的思维特征:自主性、索异性、探求性和创造性研究得很透彻,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始终重视学生的思维特点,鼓励学生全程、互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甚至鼓励学生敢于“不走寻常路”,向学术权威提出质疑、发起挑战。美国的大课一般被分解成多个讨论组,学生间的讨论是主要形式。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出主体的参与意识,帮助自己深入理解讲课内容,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适时测评[1]。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进行必要的指导,既让学生通过参与积极的教学互动获取知识,又常常以鼓励性质为主的评价激励学生。
美国大学的这种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很普遍,它强调唤醒、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探求性和创造性[2]。大学生在这样的教育风格中自然形成了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对自己充满信心,并喜欢表扬和鼓励他人。美国的大学生很清楚,即使他们是“异想天开”,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能得到教师的认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人性本质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和发挥,是“道”的受益者。
2.德国是近代大学理念的发源地。先生一生三次到德国游学研修,他认为“游学非西洋不可,且非德国不可”。在德国,大学课程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学生选课条件宽松化:学校对学生选课的限制比较宽松,学生可以在不同系里同时注册,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计划安排,在每学期比较自由地选课。授课方式多样化:德国高等学校的教授可以采用各种灵活的方法完成授课任务,课堂气氛,特别是专业课的气氛,相对来说比较轻松[3]。无论何种授课方式,都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自学研讨团队化:每学期初,教授们传授课程的核心内容和课程方向,且课程一般少有固定教材,多是参考书目,课堂所包含的信息量也非常大。学习科研实践化:受到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提出的三原则影响,德国教育重实践过程、重方法训练、重能力培养。实践既包括在校外企业或机关中实习,也包括在实验室、工地、计算机房,以及在任何一个地方学习科学的工作技术和研究方法[4]。德国的大学授课特点始终体现出对学生在大学阶段思维和成长本性特点的准确把握,符合大学生本性发展的要求。
3.英国的大学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设计的,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和咨询。英国高等教育基本没有统编教材和指定教材,教师会选择最新、最有发展前景、对学生就业最有帮助的内容,进行教学授课。英国大学教学采用多种授课形式,其一是正式授课,与我国大学的授课部分类似。但与我们不同的是,教师更加注重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除了正式授课外,口头演讲、课堂讨论、小组作业等教学形式在英国大学教学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英国的大学,对学生提问给予鼓励,实行导师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通过自己努力找到答案的能力。学生提出问题后必须自己找到答案,而不能直接从书本上或导师那里获取。
二、大学的校园文化
《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就是说,做学问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彰显,做人和做学问都格旧更新,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的道德情操,使人们达到美好的理想境界。发达国家的大学除了重视按照人性本质开展教学外,还特别注重大学的校园文化,这是对学生的情趣、人格和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1.美国的大学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校能与社会紧密结合。学生除了学好书本知识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书本知识的补充。据统计,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每周都要参加各种校外活动,这已成为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5]。校园文化活动种类和形式都很多,其中绝大多数是学生自己组织起来可以满足他们兴趣爱好的文化活动。所有这些活动的特点都是以大学校园为基地,用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学生从不同侧面深入社会、了解社会[6]。这些都大大地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2.德国的大学校园注重朴实无华,自然和谐。德国的大学绝大多数坐落在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环境良好的城市,看重对校园建筑和人文环境景观的建造,追求大学与所在城市之间自然环境、建筑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如柏林理工大学与所在城市柏林的相互融合,内有森林、湖泊和公园,环境优美,人文气息十分浓厚。海德堡大学、弗莱堡大学都十分重视将校园的自然景色、历史建筑和文化活动与城市共享,讲究融合与开放。以亚琛工业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很多是没有围墙的,学校是开放式的,大学城内有很多古建筑、城市雕塑和博物馆。德国人认为学生是大学的,更是社会的。要通过与城市文化和国家文明融为一体的大学校园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实现大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良性过渡。
3.英国的大学历来重视校园文化对人的熏陶和感染,特别是在其人文精神方面的体现。大学对校园文化的重视要求处理以下几对关系:强调大学毕业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教养比具有高深的学识更为重要;大学应该在科学研究和人文精神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校风、校训是学校无形的精神财产,独具特色的强势学科是学校有形的支撑平台;强调因时而变,与人类文明共进,将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巧妙地结合起来;大学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智慧精英,而且在于培养道德骨干。剑桥和牛津是最为典型的代表,经过建校数百年的历史积淀,校园内充满了浓厚的贵族气息,一代代的大学生在这样的活的大学精神中成长、成才、成功。
三、几点启示
1.结合当代,正确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国以往以儒家教育理念为主导的传统教育强调顺从、等级和集权等。当今我国大学教育虽然强调“以学生为本”,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要么东施效颦,全面强调西方大学的教学方式,不顾本国实际情况,追逐时髦的机械照搬;要么走极端,把“以学生为本”发展成为娇惯、纵容学生。笔者认为应该立足于中国的文化积淀,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伪存真,弄清楚哪些是我们的国情、民情和文化所能接受并得以良性发展的,从而促成当代教育观念和传统教育文化的融合统一。
2.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审视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评价:要避免出现评价的单一化、绝对化、理想化等错误趋势,要全面地、客观地、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系统评价。对考核的理解:不能采取单一的考核模式,要推进、调整考核方式,要着眼于创新型、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重在考核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对实践的反思:高校指导学生开展各类科研试验、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不能走过场。要切实地通过各类实践活动检验学生的思想道德、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文品格。
3.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校园文化是大学灵魂的综合体现,它们都是大学活力的源泉。一个民族的文化教育,决不仅仅在课堂上才能开展。因此要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就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校园环境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特别重视。学校的校园环境,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是一种直观性很强的物质载体,它能够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校园区域的文化氛围[7]。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课外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和切实加大学生课外活动开展的扶持力度,要把高校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与实践作为体现“以学生为本”思想的内容来诠释。在大学这样特定的场所里,与国家文明相交融的大学校园文化应是最生动的德育教材。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杨少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尝试[J].右江医学,1994.
[3]朱元洁.外国高等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闽江学院学报,2003,8.
[4]刘亚荣,史朝.中德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育发展研究,2001,9.
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凝聚能力和外部开拓能力的结合,一个企业文化繁荣发展的企业无论是在内部工作人员的精神状态还是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竞争时的生存能力都是乐观的。精神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只有企业文化竞争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有所提高。想要提高企业文化竞争力,就必须对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的相关误区加以纠正。
一、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个良好的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可是,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据笔者的分析,主要有以下论述的几个问题出现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
1.注重形式忽略内涵
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依托于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活动,不过并不代表着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就是形式上的发展过程。很多企业主和员工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企业文化的真正含义,不懂得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把企业文化的建设当作表面功夫的加强,而忽略了企业的精神内涵,虽然采取了很多方式的措施和手段,但是并没有真正起到促进企业文化发展的作用。这样就走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脱节
企业文化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方面体现在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精神状态上,另一方面体现在企业展示给大众的企业形象上。只有内部文化建设和外部文化建设同步进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才有利于加强文化竞争力。不少企业注重于企业内部对于员工的精神状态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将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相联系,这样就会导致企业在外部形象方面的建设出现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总体来说也不利于企业综合文化的建设。
3.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直接等同
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八个字来概述,那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有助于提高人们精神状态和工作能力的部分可以采用到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落后消极的传统文化就要被我们摒弃。可是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企业主并不是能够清晰判断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将两者直接等同,将不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因素也带入了企业,削弱了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文化建设相关问题解决方案分析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那么就亟待我们相关研究人员进行相关的研究以解决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问题加以解决:
1.加强研究,发展文化内涵
面对企业文化内涵发展不到位的情况,企业的管理层人员要加强研究和思考,要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中需要怎样的企业文化作为动力,然后依据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着重加强有关方面的文化建设。要在精神层面增进企业的文化建设力度和深度,只有企业文化的内涵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才可以说企业在文化建设的工作开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相联系
企业文化不单纯是精神层面的强化,还要与企业的管理相联系,将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上,一方面这样能够更新管理手段和方式,使得企业的管理能够更加符合企业前景要求和市场拓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相结合能够促进企业的形象建设,使企业以一个更加有优势的面貌面对社会大众和经济竞争,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3.发展创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也要注意加强这种理念建设,坚持以员工为本,以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受众人群为本。采取多种多样的文化建设手段,从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吸取精华,还要借鉴成功企业的文化发展经验,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创新手段和方法。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进行创新是方法和意识两方面的,一方面,创新方法,通过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文化建设形式来促进自己企业的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创新意识,要紧跟时展的大走向,时刻根据市场的发展和需要创新管理意识,这样才能够增强企业内部员工的团结能力和广大受众人群对于企业的认可程度。
三、结束语
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凝聚力,促进企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企业文化的形式与内涵同步发展,创新管理形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针对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这样才能有效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拥有的优势
(1)熟习本地市场情况,易于找到企业保存的安身点。
兴隆百货熟知花费者心理,以最低的本钱,通俗的办事,便利购置吸引花费者,把超市开到花费者的家门口,知足花费者就近购置日用花费品的须要。
(2)企业范围不大,能较快地顺应市场变更
兴隆百货进退本钱低,特殊合适细分化后的非大范围群体。其最大的上风在于本来拥有成熟的商业收集,盘踞了城市中的大部门商业黄精地段和次黄金地段。
(3)兴隆百货集团轻易获得当局的支持
因为在职工就业部署和稳固经济等方面积极响应当局号令,在新建、吞并本地企业的举动轻易获得本地当局的支持,同时本土零售企业将触角深刻社区,融会为社区的成员之一,也轻易获得社区的支持。
(4)居民对兴隆百货有天然迷恋情结
因为民族情感和亲缘关系,本地居民轻易把兴隆百货认同为本身的企业,对外来企业有一种天然的抵抗;同时,外国零售商业企业的国际名誉也同样激发中国人与其竞争的亢奋豪情,也使得中国人具有的文化底蕴的经营聪明获得空前焕发,多种身分加深了本地居民对兴隆百货的迷恋情结。
2、存在问题及原因
(1)子公司的出现缺乏整体向导
企业规模越大,这种问题越容易出现。这种四分五裂主要表现在员工文化以及其他小团体文化。兴隆百货集团是个大企业,还拥有子公司。有时候,各部门、上下级之间缺乏一个整体的向导,导致不同部门和上下级之间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出现一些消极的理解。由于一些小团体的主观因素形成一些异样的团体文化。作为企业的高层必须防范企业可能出现影响企业的主流文化的一些支流文化。
(2)企业文化过于按部就班
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和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求变成为众多企业寻求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兴隆百货集团发展了20年,一直守着从开业初期就立下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的一些最本质、灵魂性的东西是不宜随便更改的,除非出现严重的问题。企业文化与时俱进,变的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文化理念、文化制度以及文化执行方式等。
兴隆百货在树立和贯彻‘顾客中心管理’为基本精神的乐天百货仍有较大差距。因为成长汗青和市场开放水平分歧,兴隆百货仍无法完整摈弃以企业为本的动身点,与乐天百货的“顾客第一”、“供给比满足更满足的办事”、“价钱最廉价的许诺”等理念比拟,无法顺应现代花费市场的须要,轻易失去花费者。
(3)策划与实施不同步
内容过于空洞,重策划而不重实施。策划与实施前辈性对于零售业而言,一是须要器重细节化的治理,须要器重经验的累积和提炼,此中成长时光是非就是要害身分了,国际连锁超市活着界上的成长已整整走过70多年,今朝在中国成长的大型零售团体,都已经有几十年的成长汗青,比拟之下,它们策划与实施经验丰盛。兴隆百货差距表现在策划与实施方面。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兴隆百货集团会把企业文化等同企业文体活动,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是组织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像歌手比赛、乒乓球比赛等,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就能达到培育先进企业文化的目的。企业文化好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员工基本上没有参与的热情。
(4)兴隆百货的企业文化扶植和品牌扶植不力。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治理实践想融会的产品。兴隆百货对企业文化器重不足,品牌扶植不力,仅仅逗留在为振兴中国的零售财产,或者要财产报国,或者要争创一流比及标语上;除此之外就是要诚信、微笑、热情等等,不是喊得太大,让人感到力有未逮,无从出力;就是趋同化,如所有企业都须要诚信等;没有本身的特色,发生企业文化趋同化。反映企业文化基础的品牌扶植投入十分有限,兴隆百货与乐天百货的品牌力比拟有较大的差距。
二、兴隆百货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零售业的关键取决于对顾客的服务,让顾客满意的前提是让员工满意,满意员工才能保证有满意的顾客。根据企业文化的建设原则,我对兴隆百货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以下的建议:
1、增加整体性的企业文化活动
企业是一个整体,企业文化的贯彻需要网络化的模式来为之运用。应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与沟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应以企业整体为基础,以全体员工为单位开展活动。由于兴隆百货集团组织结构十分庞大而且复杂,员工众多,可以让各个分公司进行活动,让全体成员都参与进来,让各个部门进行互动的联系,以线连接点,最后变成面,人人参与进来,成为整体性的活动。
2、重视企业文化的创新,推动企业文化的个性化发展
企业的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特征不只是在自己的产品上、企业的外在形象上,而更多的应该是在自己企业的文化特色上,文化能够反映一个企业本质特点,其他外在形象的表现都是这种文化的表现,所以兴隆百货集团在建设自己企业文化时,应该结合自己企业的自身特点,创造出具有一定特色、富有个性的企业文化。
3、不断提高管理者素质,加强对企业文化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兴隆百货集团是从小工厂发展起来的,领导者的素质不高只是靠经验的积累来管理企业,可是企业的领导者又是企业文化的设计者、倡导者和建设者,对企业文化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企业文化又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企业最高领导者的价值观、经营哲学和领导风格。因此,企业领导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活动的联系,重视经济性
企业文化建设其根本目的是要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不是用来摆设和当作宣传用,只有将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活动紧密相结合,这样企业文化才有其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所以兴隆百货集团在企业文化建设时一定要立足于生产经营活动,始终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服务,为企业的长远高效发表提供文化保障,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5、提高员工素质,培育团队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
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参与的主体,所以必须要有全体员工的多层次参与,只有这样,每一位员工才能更好的了解企业,发挥企业主人翁的精神,才能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虽然兴隆百货集团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比较高,但员工的文化水平比较低。企业一定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员工的素质,而不是任其发展,不管不问,否则企业文化建设是无法持续推进的。在员工广泛参与的前提下,不断推进文化建设的深入,通过文化建设地不断推进,逐渐培育员工的团队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文化建设走上“全员参与”与“全员互动”的良性发展轨道。
6、注重企业文化传播工作,扩大企业文化的影响力
兴隆百货集团不十分重视企业文化的传播工作,但企业文化不只应该被本企业的员工所了解和接受,也应该在企业文化建设到一定程度时为更多的公众所了解并逐渐被接受和认可,这样通过企业文化的传播可以加深公众对自己企业及自己企业产品的了解和认可,这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在进行广告策划时一定不要只重视宣传自己企业的产品或企业的外在形象,而应该将企业的文化及所蕴含的企业精神融入到广告当中,并利用有效的广告形式将自己的企业文化传播出去。兴隆百货集团可以加强与自己所处地区的联系,利用和地区的一些友谊活动来传播自己的企业文化;也可以增强与其他企业的沟通,在沟通交流中传播自己的企业文化。
7、要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首先,处理好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当今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处理好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对指导兴隆百货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人本主义哲学并初步建立起了以爱人贵民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体系的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人本管理体系不可能抛开中国传统文化而重建。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创立和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构建只能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存在注重形式、重人治轻法治等消极因素,这就要求兴隆百货集团的领导与员工要学会用科学辩证目光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好的传统文化运用于企业文化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据统计,家族企业在我国民营企业中占据全部份额的65%-80%,创造了社会绝大多数的财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的家族企业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而缺乏对构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多元企业文化的研究。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综述。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对家族企业的定义,即企业创始人及其最亲密的合伙人(或家族)一直掌握大部门股权,他们与经理人员维持着紧密的私人关系,且保留高层管理的主要决策权,特别是在有关财务政策、资源分配和高层人员的录用方面。
Leenders和Waarts则提供了一个实用性的框架,对一般企业与家族企业存在的明显差异方面进行分析,即在信任、社会控制、员工激励、管理控制、冲突解决、企业延续性、个人生活和企业气氛等方面的差异。
(二)国内学者研究综述。钱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柱石之一就是“家族”,而这一点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因为人们对于家族成员的信任感是发自潜意识的。黄静则认为,创业者在选择创立企业的组织形式时,更倾向于选择容易保持企业内部凝聚力、防止商业机密外溢、降低出其运营成本和创业风险的家族企业形式。
田祖海、毛朝阳提出,家族成员之间的忠诚与信任节约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家族伦理约束简化了企业的监督和激励机制,这些都使得家族企业成为有效率经济组织。 吕晓文、凌德政则认为,对家族成员较高的忠诚度、较强的凝聚力以及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使得企业内在的激励机制得到高度的控制。中国儒家传统的“和为贵”思想,使得企业注重感情投资,注重以人为本,更加关心员工,使企业内部充满浓厚的家庭气氛和家庭情感,进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二、多元文化模型的提出与阐释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延续数千年,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企业管理的思想和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基石,所形成的家族文化为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企业成长期的发展带来了很高的决策效率、高度的凝聚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财产安全保障。然而,如果家族企业单凭传统的家族文化,容易导致用人原则的排他性,这明显与西方管理思想中的人本原理相矛盾,同时也违背了我国传统任人唯贤的原则。同时,也进一步限制了企业委托―管理模式的形成,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
企业文化的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十个特征:和谐,包容,真诚,仁爱,循礼,守信,合作,平等,创新,共赢。现代企业文化是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文化,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和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现代企业文化与传统企业文化不同,更加强调前瞻性,进取性,开放性,外向性,功能性,实用性。现代企业文化直接面向企业经营实际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解决方案。现代企业文化总是与时俱进,始终保持企业的生机活力。现代企业文化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着重自身综合素质和内心真诚觉悟。现代企业文化是民主的文化,人的自觉主动主导一切。现代企业文化是一种多样性的文化,从内涵到外延都十分丰富多彩。现代企业文化也是一种崇尚简洁高效的文化,任何形式主义的虚华文章都将被抛弃,而是直接体现在企业经营活动和流程当中。现代企业文化不仅仅追求业绩等硬性指标,更以内心感受和精神价值为最高评价标准。总而言之,现代企业文化是一种划时代的崭新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将对企业发展战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没有现代企业文化的引领,企业将失去目标和方向,将永远无法突破自身的局限,永远无法创造新的市场格局。在现代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条件下,企业必须主动引领和主导市场发展方向,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和屈从。要开创这种崭新局面,企业必须要从企业哲学、思想理念、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等多方面,彻底改造自己的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必须走在战略前面,为企业发展指明目标和方向。传统企业那种通过积累和沉淀,逐渐缓慢形成自己的文化,或者借助外脑提炼和总结,把企业文化当作财宝炫耀,这类做法已经越来越过时了。任何企业都必须改变企业发展在前,企业文化在后的思路,特别是高新科技型的中小企业。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企业自己掌握“渔”的本领,而不是满足于一两条死“鱼”。也就是企业自己要善于创造和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而不是依赖所谓的咨询公司专家大师。因为他们的企业文化理论模式和操作套路,已经随着时代变化而早就过时了。传统企业文化建设是向后看,是对企业历史的回味和总结。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是向前看,是对企业未来的前瞻和引领。现代企业必须在创立之前,就应该明白自己的文化是什么,而不是等到企业发展有一定年头和规模,再来考虑企业文化问题。因为在当今的市场环境条件下,初生企业没有明确的文化引领,不仅根本无法生存下来,甚至连胚胎都无法形成,更别谈什么发展壮大了。
中国企业已经走过依赖机遇和成本发展的时代,正面临发展模式转型的课题。企业战略转型要求企业文化必须变革。在新的形势下,企业文化也面临新的使命和任务。首先企业文化必须让自己现代化,也就是理论体系和运作模式要创新,要主动适应形势改变自己。其次是企业文化建设要从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让企业自己掌握“渔”的本领。没有自己掌握这项本领的企业,将无法在未来市场生存、发展和壮大。这是中国企业必须正视和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