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疗保健行业现状

医疗保健行业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疗保健行业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疗保健行业现状

篇1

在需求方面,美国也开始与其他发达国家采取一致立场,而在供给环节,依然是市场驱动。美国的法律体系,几乎为医疗支出的持续上升打了保票,尽管目前他们的支出水平已经是全世界最高。当需求方获得补助之后,供给方肯定会继续抬高价格。在我看来,当前美国的医疗保健系统格局是不可持续的。它缺乏供给环节的价格监管机制。而要改变这一不合理现状,只能等到现有这套系统撞了墙,无法持续的时候。

全民医疗保健服务是本届奥巴马政府最大的历史遗产。有了这项成绩,才能确保这位总统作为一个言而有信的人物存在。因为医疗保健行业规模和实力过于强大,他不可能完全解决供给方面的成本问题。经他修订后的医疗保健系统,依然缺乏稳定性。仅仅依靠改变需求环节,而不去触动供给环节,美国不可能得到类似于欧洲国家的成果。

最高法院裁决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大大提高了奥巴马再次当选总统的可能性。如果医改法案被否决,奥巴马就要背负一个失败的任期去参加竞选。即便是他的支持者,也很难拿出富有说服力的论据投他一票,选他的理由只是因为对手更差。

美国作为一个当之无愧的强国,长期处于高位,且还在持续攀升的医疗保健支出,已经成了其经济难以承受的重负。如果美国的医疗支出可以减少一半,降到日本的水平,那么美国财政和贸易都会出现盈余。

不断升高的医疗支出,部分反映了不断下降的国民健康水平,国家竞争力也随之下降。美国居民肥胖率高达36%。我很早就说过,这才是美国面临的真正威胁。提供全民医疗保障,当然是推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一步,但却没能抓住美国医疗政策的病根,治标不治本。

篇2

合理饮食会给身体提供满足生长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不断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达到健康的水平。饮食不当,营养不良或者营养过剩都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伤害。吃得过于丰富会给我们带来肥胖症,三高,糖尿病等疾症。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引癌变,不仅会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不便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死亡。

能量的摄入和消耗应保持平衡。经过调研得知,脂肪的摄入不能够超过摄入总能量的 30%,我们吃的脂肪类的食物应该多为不饱和脂肪。正确合理的饮食中,游离糖的摄入量应该低于摄入总糖量的 5%,我们对食盐的摄取,应该降低在每天 5克一下,这样会对于高血压、冠心病起到预防的效果。

营养摄入量不足的话,对健康也对造成一定的影响,营养不良会导致贫血,低血压,维生素矿物质等缺失,对青少年健康会有及其大的影响。智力发育,集中力,都会受到影响。怀孕期营养不良可带来早产、畸形。再者,对于吃饭过程中的卫生状况也有关系,卫生状况不好对身体健康对造成极大的影响,食物上生长的寄生虫细菌微生物等有毒的物质会随着食物的摄取进入人的身体,慢性急性肠胃炎,中毒反应,恶性肿瘤都与其密切相关。

二、健康管理产品的现状及分析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医疗保健行业一直呈上升状态,作为医疗保健行业最为突出的健康管理产品方向,越来越受到重视。涨速迅猛。但是现有的健康管理产品产品功能上面来说不够丰富,缺少自己的特点,对于数据的处理没有足够精确地大数据库,缺少对比。这样就使得现有的健康管理产品对我们的身体健康达不到其该有的目的,空有其表,而且大多数的健康管理产品是针对于老年人设计的,并没有代表性,缺乏针对性和合理性。是这类市场的空缺。

以合理膳食为切入点的健康管理产品极为重要,针对个人的身体状况,运动情况,健康医疗,合理安排饮食,融入到健康管理产品的具体设计方法中。

三、基于合理膳食的健康管理产品设计方法研究

(一)产品的系统设计方法

我们要进行研究的健康管理产品设计研究是通过合理膳食对自身身体状况及数据对饮食进行合理安排并做到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市面上的大多数产品仅仅通过测量数据来分析饮食,并不能贴切的符合每个人的自身,没有智能化的产品是不能达到现在人的需求,人机交互智能系统是设计的关键,通过智能化的感应来分析我们所需要的营养,对我们的身体状况有具体的分析解决方案,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对健康进行彻底的监控,叨叨我们健康管理产品设计的预期目标。

(二)产品的系统设计方法对健康管理产品的影响

根据产品的系统设计主要原则 ,对合理膳食的健康管理产品设计分为三部分进行研究。

第一,产品的主题部分,也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产品主体,对合理膳食的健康管理产品进行创新设计,研究的主要方面包括产品的控制器部分,具体到能监控身体状况的感应系统,还有外观设计等方面,色彩搭配,零件的配置与组装,这些都要符合人机工程,并且有交互设计融入其中。

第二,产品的表现部分,这一部分传达给消费者的是精神层面的要求,与主体相配合的界面,APP等产品的设计,涉及到的界面设计,情感交互,中控系统的完成,现代人的设计方式相结合,运用到多种设计原则。

第三,产品的可行性分析,对市面上的健康管理产品进行大规模的市场调研,对消费者关心的部分进行可行性的设计分析,基于产品的功能,进行的外观型设计也要进行市场调研,根据消费者满意度进行接下来的可行性分析,合理膳食的健康管理产品受众群体分类不仅局限于老年人,所以对更广层次上的人群分析尤为重要,可行性分析决定了产品的落地性,把产品落地才设计的根本。

四、结语

近些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是生活方式,精神层面也有了巨大的提升,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接下来要关心的是精神层面,对于疾病的预防是现代人的需求,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设计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需求,时代的进步导致设计的进步,服务性的设计备受关注,设计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形式,基于产品系统性设计,以合理膳食为基础,重要的是运用人机工程学,交互设计,将先进的技术引用到我们的健康管理产品中去,设计出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产品,真正的做到预测并监控我们的健康,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李彬彬 .设计心理学 [M].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

篇3

1 现状与问题

经过近30年、几代人的艰苦创业,我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妇幼保健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区妇女儿童保健服务性指标稳步提升,生命指标逐年下降。但是在体制、管理、人才、服务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我院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保健业务用房拥挤,二级专业分组普遍未设,即使挂有牌子,也是形同虚设。妇幼卫生的群体保健工作经费短缺,虽然能保证保健人员的基本工资,但没有专项业务经费,使得现在医院相对更重视临床工作,形成以临床养保健的格局。

1.2 机构设置不够科学,人员结构不合理。医院的科室是按照人事部门的编制安排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55名职工的医院,仅行政科室就有院办、医教科、财务后勤科、安保科等个科室;基层保健科仅有6人。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交叉重复的现象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忙闲不均,遇有困难互相推诿扯皮的事情层出不穷。

1.3 缺乏较为先进的医疗保健设备,不能满足广大妇女儿童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要,如:乳腺保健、遗传优生、更年期保健、儿童口腔及眼保健等保健科室的设备严重缺乏。乳腺疾病的确诊、治疗,对严重的遗传性疾病和出生缺陷进行产前诊断,对不孕不育的诊断处理,对更年期保健有帮助的激素水平的测定、骨密度测定等还无法开展。

1.4 人才缺乏。尤其是既懂临床又懂保健的学科带头人缺乏,一个学科带头人能兴旺一个科室,由于计划经济时代未重视开展临床,加上体制上人才难以进入或不愿进入,致使临床业务水平相对落后。

1.5 在用人制度上,聘任制流于形式,考核依然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中层管理干部,虽然按照上级人事部门的意见在2006年进行竞争上岗,但是考核并没有落到实处,双方也没有责权利的约定,实际是换汤不换药,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和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1.6 我们对分配制度做了一些小改革。从2004年以来,推行院科两级综合目标责任制,但未实行全成本核算,并且档案工资全发,由于分配方案不合理,不能体现多劳多得,职工意见大,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我院分配制度的改革没有起到实效。

1.7 妇幼保健服务没有特色,内容空洞,在人们群众心目中的信誉不高,不利于拓展服务市场。如:2006年开展的新生儿游泳中心,2007年购进的微量元素分析仪,现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1.8 财务管理职能没有很好地发挥,财务人员成了单位的“记帐员”。医院管理上重投入轻管理,重收入轻支出,资产管理和资产利用效率总体水平不高,加之业务单一,致使医疗成本居高不下。

1.9 保健网底面临破裂。农村卫生投入和补偿变化后,卫生院的生存面临危机,自然更加注重有临床收益的医疗工作,而忽视了社会效益为主的预防保健工作,加上乡镇妇幼专干人员不稳定、素质偏低,致使网底面临破裂。

2 今后发展的思路

妇幼保健院作为东川区妇幼保健服务工作的业务管理指导机构,其改革与发展必然同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密切相关;在卫生综合改革的新时期,必须创新理念、创新运行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服务模式,加快妇幼保健院可持续性发展的步伐。

2.1 以市场导向为依据,用创新的理念强化管理

2.1.1 精炼医院精神,确立发展目标。结合妇幼保健机构的职能,精炼出“团结敬业、求实创新”的医院精神,“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医院价值观,“关爱病人健康、共建温馨家园”的医院理念,“仁爱、诚信、严谨、博学”的行为准则和“追求卓越、争创第一”的医院奋斗目标。重视培养团队精神,逐步建立起职工之间、科室之间积极向上、相互支持、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健康向上的医院精神、团结创新的团队精神和宏伟而又实际的医院目标,让广大职工心中有目标、行动有方向、工作有动力,使之为实现医院目标而努力拼搏。

2.1.2 引入营销理念,拓展服务市场。要经常性的了解妇幼保健服务的需求情况,掌握各医疗保健机构的经营状况,分析医疗保健市场的竞争形势,对患者满意度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提出改善医疗保健服务的措施并组织实施;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做好妇幼保健项目的推广和宣传工作,为妇女儿童提供所需的保健服务项目,提高妇女儿童保健水平。

2.1.3 履行政府职能,加强质量督导。妇幼保健院要在做好保健,特色临床服务工作的同时,承担好提供妇幼保健信息、检查和指导基层妇幼保健工作等行政职能。指导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妇幼保健工作,组织检查辖区妇幼保健服务机构购买服务的质量督导;按照妇幼保健工作规范,制订保健量化考核管理指标,对妇幼保健实施量化管理,确保妇幼保健工作质量和报酬得到落实。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理顺本地区妇幼保健工作的发展思路,大力推广妇幼保健适宜技术,强化对基层妇幼保健工作的指导,有效地提高本地区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由此实现社会责任。

2.1.4 建立健全妇幼卫生信息系统,开展以人为本的健康管理。要加强对妇幼卫生信息的监督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妇幼卫生信息网络。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为科学评价妇幼卫生事业、制定妇幼卫生政策提供依据。要建立妇女儿童健康信息库,并进行动态跟踪管理,评估健康状况,制定干预措施。

2.1.5 组织实施妇幼保健“三网”监测工作。逐级完成督导任务,并对上一年的监测工作进行质量评估;逐步完成城区(社区)的“三网”监测工作。

2.1.6 以项目为载体,着力解决实现“两纲”的难点问题。自2000年起实施的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以下简称“降消”项目),对改善我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条件,集中力量突破制约“两纲”实现的难点发挥了重要作用。基本配齐了乡、村卫生机构的产科等设备,培训县、乡、村卫生人员,资助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降消”项目的实施形成了一套有效保护母婴安全的管理模式和技术对策。项目的实施迅速提高了我区住院分娩率,孕产妇死亡率下降明显,做好“降消”项目,管好用好项目资金,以项目促工作,带动妇幼卫生整体水平提高。

2.2 创新运行机制,加快妇幼保健机构的改变

2.2.1 积极推行人事及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新型用工薪酬制度。按照《卫生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实施方案》和《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反复征求意见,结合单位实际,认真做好改革方案的设计工作,采取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方式鼓励良性竞争,引导广大干部、职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竞争与挑战,对中层干部和护士长实行竞争上岗、科室职工实行双向选择,对业务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实行低职高聘,对综合服务能力低、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人员实行高职低聘甚至待聘,建立起有利于优秀人才快速成长的新型用人制度。将津贴与工资分离,以科室成本核算为基础,建立全面科学的量化考核体系,定期对干部、职工的考核等级进行确定,依据量化考核结果,建立起绩效优先、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新型员工薪酬制度,有效地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

2.2.2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系。依据“关爱病人健康、共建温馨家园”的医院理念,导入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以职工为中心,尊重人,理解人,全心全意相信知识分子、全心全意关心知识分子、全心全意依靠知识分子、全心全意支持知识分子,为广大职工做好服务,增强民主管理意识,畅通民主管理渠道,实行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发挥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职工建设医院的积极性、主动性。

2.3 创新科技,打造一流品牌专科

2.3.1 实行人才发展战略,提升妇幼保健机构的竞争实力。医疗保健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靠良好的机制吸引关键人才、事业感情留住优秀人才、发展远景聚集实用人才。对专业技术人员来讲,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地位是最大愿望,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机会是一种极大的激励。要根据医院发展规划,对各类技术人员分层次进行培训,实行学分管理。对初级人员主要进行“三基”“三严”训练,强化理论和技能考核;对中级以上人员,挑选出有发展潜力者进行针对性的相关培训,催使一些优秀人才尽快成为“名医”;对高级人员着力培养成为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

2.3.2 加大设备投入力度,打造高科技专科优势平台。在医疗保健市场竞争中,一流的设备对于人才的成长、专科的建设、科技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妇幼保健机构要瞄准妇幼保健、妇幼特色临床专科优势确立这一目标,加大专科设备的投入力度,高标准超前建立高科技设备技术平台。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设立医院科技创新激励基金,对科技创新人员给予重奖,通过科技创新极大地推动妇幼保健机构专科建设与发展,催生出妇幼保健机构的品牌专科,提升妇幼保健机构的竞争实力。

2.3.3 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医疗保健行为。成立医疗保健质量管理领导小组,严格执行各项医疗保健工作制度、严格各项操作规程、出台科室和各级专业人员质量考核标准,对医疗保健质量全面进行考核评比,将考核结果与科室绩效、科主任业绩、职工的奖惩挂钩;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和科室的质量评价体系,增强职工的自律意识、质量意识,增强医院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的能力,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实力,树立医院良好的质量、服务品牌。

2.4 创新服务模式,留住患者心

2.4.1 改善就医环境,建设绿色医院。重视妇幼保健机构视觉形象与感觉形象的设计,对照绿色医院的建设标准,对接诊区、辅助检查区、住院区等分别进行现代化装修好改造,对院内外环境进行绿化、美化,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科学布局和便捷就医的合理流程,使就诊、住院环境舒适化、家庭化、温馨化,确实满足不同服务群体的心理需求。

2.4.2 以病人为中心,提供人性化服务。教育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患者是妇幼保健机构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个人专业成功与辉煌的前提,要确实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为病人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人性化服务,要让广大妇女儿童切实感受到妇幼保健机构的服务与质量是一流的。

篇4

房子占据了人们的眼球,《意见》的关注面绝不是几个平方米。《意见》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

我国目前养老保障体系的三个大层次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商业养老保险。这是在1993年到2005年一系列变革后初步形成的。《意见》并没有触及业已形成的基本框架,而是试图运用政策把更多的社会力量导向养老行业,“借船出海”的意味似乎更大。

《意见》的主要任务包括统筹规划发展城市养老服务设施、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服务、繁荣养老服务消费市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等。这将直接刺激养老服务业的本身巨大产品和服务需求释放,发展潜力巨大,目标数亿人口的养老产业巨舰已经浮出水面。

最直接的受益者无疑是医疗保健行业。我国60岁以上老人有健康问题的比例非常高,老年人的医疗服务、保养保健、专业护理是刚性需求。现行养老体制下,很多老年人得不到应有的医疗护理服务,《意见》的落实将促进医疗资源向老年倾斜,未来将催生巨大的老年人医疗服务和医疗产品需求。

此外,针对老年人的医疗IT、自动报警、电子档案、健康咨询等增值服务的发展,将为医疗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机会。老年人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并不局限于医疗信息服务,《意见》中提出的发展居家网络信息服务的要求,还包括老年电子商务、家政预约、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目前,已经有企业提出“居家养老云服务”的设想。

《意见》中明确强调降低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门槛、鼓励境外资本、民营企业进入。闻风而动的地产界立即推出了“养老地产”的概念,但探其实质,大多是基于创办养老机构的用地,土地出让金较低,并享有福利彩票公益基金、地方财政专项补助、银行贷款利率等各项优惠,因此迅速成为房地产资金追逐的对象。

养老服务涵盖老年人衣食住行、生活照料、用品生产、医疗健康服务、文化娱乐、金融等方方面面,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医疗、生活、信息等服务只是满足了老年人的基本需求,未来老年人需求市场的进一步激发将会为老年人教育、旅游、文化休闲等带来机遇。

篇5

【中图分类号】R7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321-02

1 孕期保健合同的概述

1.1 孕期保健合同的概念:合同,又称为契约,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约定、合意。[1]合同作为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是当事人协商一致的产物,是两个以上的意思表示相一致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从成立之日起生效,具有法律约束力。孕期保健合同则是发生在有条件提供孕期保健服务的医疗机构和孕父母之间的,以医疗机构提供保健、诊疗服务,孕父母支付医疗费用为主要内容,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它是基于医疗机构与孕妇之间医疗知识、技术上的悬殊性及孕妇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医疗合同。孕期保健合同具有一定的人身性,属于人身性质的合同,故其合同不但要受到《合同法》的调整,还受到《侵权责任法》及公法上的约束。

1.2 孕期保健合同的特征:

1.2.1 订立合同时医院的意思自治受到一定的限制:契约自由是现代私法的精髓,也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则[2]。但是,意思自治并非绝对的,它必然受到各种限制,特别是在涉及社会公共领域。在孕期保健合同中,医院拥有专业设备和技术而占据优势地位,孕产妇通常对医疗技术和保健内容知之甚少,为保障孕产妇的合法权利,确保合同内容的公平性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医事立法不应该允许凌驾于必要的社会公共利益之上的意思自治。[3]

1.2.2 合同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孕产妇与医疗机构订立孕期保健合同的目的是确保安全健康的怀孕、生产和胎儿健康的出生。然而,作为孕期保健合同主要内容之一的医疗保健行为,具体包括哪些,在母婴保健合同成立时是很难确定的。其一般都需要医护人员在了解孕产妇及胎儿的相关情况后,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方能确定,并随着孕妇及胎儿身体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孕妇及胎儿个体差异和健康状况的复杂性所导致的医疗保健、诊疗行为的不确定性,使得在整个保健过程从合同成立后所进行的各个具体医疗行为,在一开始便不能具体预定。

1.2.3 法律对医疗机构的义务做了大量强制性的规定:众所周知,孕期保健是一个具有公共性、公益性特点的社会事业,医疗行业的公益性本质在我国一直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孕期保健事业关系到每一位孕产妇(及胎儿)的生命与健康,关系到我们优生优育政策能否良性实施。故国家公权力当然的介入到孕期保健合同领域,将大量合同上的权利义务以立法的形式直接加以规定,以限制医疗机构的意思自治,使其承担合理的社会责任,把本属于私法性质的合同权利义务转换成公法性质的强制性规定。

1.2.4 孕期保健合同对合同主体的要求更加严格:在对合同主体的要求上,孕期保健合同比一般的医疗合同更加严格,即不是所有的医疗机构都有权与孕妇签订孕期保健服务。根据我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母婴保健法》的相关规定,实施孕期保健的医疗机构应当具备实施孕期保健服务行为的相关条件和医疗技术人员,并在其执业许可证的登记范围内有关于孕期保健的事项。

1.3 孕期保健合同的成立与生效:根据合同法理论,合同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一致,合同即告成立,而不论其形式是书面、口头,也不关注其是明示还是默示。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的成立,要经过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承诺到达对方当事人时合同即告成立。然而诸如孕期保健合同在内的医疗合同何时成立,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这里有一个亟待明确的问题:即孕期保健合同中何者是要约方,何者是承诺方。

目前理论界多数学者认为患者是要约方。[4]即患者向医院提出挂号的行为视为要约,医院接受患者的挂号行为视为承诺。但是也有极力反对此观点的主张,认为患者的挂号行为是要约邀请,医院出具挂号单的行为是要约。[5]其中反对理由大致有:①把患者的挂号行为视为要约不符合我国《合同法》第十四条关于要约内容必须具体确定的规定;②承诺本质上是一种权利,但是在实践中医院接受患者的挂号更像是一种义务。[6]

笔者认为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天职,从更好的保护患者的利益以及维护良好的医学伦理,为使患者占有一定主动权以使医患双方在合同中地位平等,在孕期保健合同中,应以患者向医院提出挂号请求为要约,医院接受患者的挂号请求为承诺。究其法理依据,首先,尽管医疗行为有很高的抽象性,但是患者的挂号请求完全可以使合同的必要内容固定下来,以符合法律对要约的要求。即患者提出希望医院给其提供一定医疗行为的意思表示,就足以确定合同的必要内容,从而满足要约的构成条件。至于具体是什么样的医疗行为、价格条款如何,完全可以通过诊疗护理常规、国家对不同医疗行为、药品的定价来确定,合同成立后,医疗机构也应该遵照执行,否则即构成违约。其次,医院出具挂号单的行为符合承诺的一般要件。就医院的挂号行为而言,只要孕妇向医疗机构发出挂号的要约,医院一般立即就向孕妇做出出具挂号单或者其他承诺行为。有学者认为以医院接受患者的挂号具有强制性、更像是一种义务而非权利来反对患者的挂号请求是要约太过牵强。不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均对涉及一些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公共领域具有特殊的规定,以此来维护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和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切实保护。

2 孕期保健合同的性质

它有别于计划生育合同,计划生育合同是一种明显的行政合同。关于医疗合同的性质,民法理论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一般认为,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是一种劳务,虽然医疗行为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具有特殊技能、知识、或技术,但也是以一定的作为为主给付内容,故其本质上是劳务合同的一种。就典型的劳务合同的类型,可分为雇佣、承揽和委托三种。医疗合同究竟归类于哪种合同类型,民法理论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如委任合同说、准委任合同说、承揽合同说、雇佣合同说等。从法律上把某类合同做出定性,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如何更好的规范人们的生活和指导司法实践,使在该类合同中的当事人能够明晰自己的权利义务,发生纠纷时,也能公平、高效地得到救济。上述关于医疗合同法律性质的诸种学说中,在我国民法中仅有委托合同及承揽合同是有名合同,故此,我们把准委托合同说、雇佣合同说作为指导我们司法的理论基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笔者认为,立足于我国的立法现状和民法理论,我们把孕期保健合同定位于委托合同并以此来指导司法实践更趋于合法法理和立法现状。

我国《合同法》第三百九十六条规定;“委托合同是委托人和受托人约定,由委托人处理受托人事务的合同。”委托合同最主要的两个特征一是委托人对受托人的信任,这也是委托合同成立的基础;一是合同的标的是处理委托事务的行为。在孕期保健合同中,孕产妇基于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将有关孕期保健事宜委托给医疗机构,授权其利用其专业设备和专业技能为自己处理相关事务,以达到“母子平安”的目的,是完全符合委托合同的内涵。孕期保健合同和诸如律师合同在内的技术服务合同一样,是有相同的社会背景的,即:一方当事人由于对某类专业技术的无知或不够专业,为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授权他人办理某些专业事务。

3 孕期保健合同的主体

即作为提供医疗技术服务的医疗机构和意欲进行孕期保健的孕妇。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孕期保健合同的主体是孕妇和医生。这是对医疗合同主体的一种误解。现代医疗服务提供者多数是医疗组织,一个孕妇在医疗保健过程中常需经多个医生诊断和提供医疗干预措施,故在孕期保健合同中,医务人员只是医疗组织的工作人员,医疗组织才是合同的主体。

3.1 孕期保健服务提供方:由于孕期保健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是所有的医疗机构都有条件提供孕期保健服务,我国法律对孕期保健服务提供者作出了很多强制性的规定,要求孕期保健机构需是具备相当条件的医疗机构。根据《母婴保健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实施细则》、《母婴保健法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经登记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在许可证的登记事项中有孕期保健服务这一诊疗科目,且经省级人民政府许可并颁发相应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均可以作为孕期保健合同的主体。

3.2 孕妇:在孕期保健合同中,对于作为当事人的孕妇一方,法律没有做任何限制性的规定。孕期保健合同和一般的医疗合同不同,在一般的医疗合同中,可能由于患者系无民事行为、限制行为能力人或是处于无意识状态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而出现合同主体的差异;由于孕妇不可能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且绝大多数系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故此,合同的主体相对单一。但也不是说任何自然人都可以成为孕期保健合同的主体,其仅限于怀孕期间的妇女。

3.3 胎儿:关于胎儿的权利保护及权利能力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话题,有学者认为,从更好的保护胎儿利益的角度应将胎儿视为有权利能力的人。如台湾学者梁慧星认为,“就胎儿利益之保护”,一般将胎儿视为已出生。笔者认为,胎儿不是孕期保健合同的主体。我国《民法通则》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且在孕期保健合同中,合同签订之时胎儿尚未出生,尽管合同内容有可能影响到其利益,并对其出生后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其不可能以自己的名义就合同作出任何约定,也不可能以自己的名义承担任何责任。

4 孕期保健合同的客体

合同的客体,习惯上又称为标的,是指合同主体的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它是将合同主体间权利和义务联系在一起的中介。关于合同的客体,我国民法学界有两种主张:一是认为债的客体是特定的行为,即债务人的给付[7];二是认为合同的客体是权利义务关系所围绕之发生的物、行为或智力成果。[8]笔者认为,合同的客体是一定的行为。在合同中无论是权利人的权利,还是义务人的义务,其指向对象均是一定的行为。这种行为包括积极的给付(作为)和消极的给付(不作为)。积极的作为是以义务人实施某种特定的行为为内容的给付,如在孕期保健合同中,医生应给孕妇提供一定的医学检查、提出医学建议等行为;消极的不作为是以义务人不为某种特定行为为内容的给付,如在孕期保健合同中医生不得侵犯孕妇的隐私、不得没有必要而大开处方等。

合同的客体是给付,给付的性质属于行为,它与合同的给付内容或对象是不同的。那种认为合同的客体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的观点,正是混淆了合同的客体和合同客体的具体内容,将债务人给付义务所指向的对象视为债的客体。[9]孕期保健合同中的客体是指医疗机构向孕妇提供的孕期保健服务行为,具体包括检查行为、诊断行为、医学建议行为及治疗行为,即怀孕期间有关孕妇及胎儿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畸形矫正及各种以孕妇和胎儿身心健康为目的的行为。

5 孕期保健合同的内容

从合同关系的角度讲,是指孕父母方和医方的权利和义务。合同的内容即可由双方当事人自行约定,也有来自于法律的直接规定。医患纠纷是医患双方围绕诊疗护理服务而产生的争执,其基础便是双方的义务履行当与不当的争议。[10]故,如何确定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便成了医患纠纷解决的关键所在。由于合同的权利和义务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哲学概念,合同一方的权利也就是对方的义务,因此,本文将从双方在孕期保健合同中的义务来分析该类合同的内容。

5.1 医方的义务:

5.1.1 诊疗义务。在孕期保健中医疗机构首先应当履行的义务。双方在合同成立以后,孕期保健机构一般均给孕妇提供一份《孕期保健手册》,并在孕期保健手册中详细介绍一般情况下医疗机构应当履行的合同义务。诊疗义务包括检查、诊断、治疗等具体的诊疗过程。须强调的是,医方在此只要尽“善良管理人”之注意,尽其所能,即使出现孕产妇或胎儿损伤的后果,医方的义务也已履行完毕。[11]

5.1.2 提供咨询意见和医学建议的义务:这是在经治医师初步确定孕妇及胎儿是否健康后,医疗机构所应当履行的义务。在孕期保健合同成立后,作为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医方,应当及时提供恰当、具体的咨询意见,并根据孕产妇的不同情况提出相应的医学建议,以期达到孕产妇安全怀孕,胎儿健康发育的目的。

5.1.3 产前诊断义务。从义务的性质上看,该义务即属于约定义务,也是法定义务,具有竟合性。《母婴保健法》第一条便开宗明义的规定了其“为了保障母亲和婴儿健康,提高人口素质”的立法目的,为使此目的更好的实现,该法接着为医方设置了产前诊断的义务。医师违反产前诊断义务,不仅直接损及母婴健康,还会间接累及优生优育政策的实施,给社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5.1.4 附随义务:附随义务,是为了完全履行合同义务,使债权人的给付利益获得最大可能的满足,基于诚实信用原则所派生出来的义务。该类义务在合同中一般无需直接约定。在孕期保健合同中,此类义务主要体现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如保密报告义务、制作保管病例的义务,医疗机构也应当遵行,否则也可能构成违约。

5.2 孕妇方的义务。

5.2.1 协助义务:在孕期保健合同的履行过程中,需要孕妇和医生的密切配合,同心协力才能使医疗保健、诊疗行为能达到预期效果。合同双方有着共同的目的,医疗行为也必须依靠医患双方的配合,才能很好的完成。

5.2.2 支付医疗费用的义务:在我国,医疗机构基本上都是有偿服务,尽管对于医疗合同的法律性质有不同的见解,但是其民法属性是毋庸置疑的。依照民法的等价有偿原则,孕产妇接受了医方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理应承担相应的支付对价义务,且不论医疗干预行为的结果如何,在医方开列医疗费用明细清单后,除滥收、错收情况外,孕父母均应在如数交付医疗费用,否则,应承担因此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 史尚宽.合同法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3,28

[2] 王岳.论医疗合同[J].中国卫生法制;2002(6)

篇6

21世纪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不断普及的时代,移动通信技术等被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与预防、全民保健等方面,不断加快了医疗信息化、智慧化的步伐。

卫生部的《健康中国2020 战略研究报告》指出,在医疗信息化方面,卫生部将推出 611 亿元预算的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包括大型综合医院信息化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性医疗信息化平台三项工作[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高效管理区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有效衔接,达到信息的集成、共享、交换,才可为最终构建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全国范围内可相互操作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奠定基础。

1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内容

电子健康档案简称EHR(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电子健康档案是以电子化的方式存储和管理的有关人整个生命周期简况状态和医疗保健行为的信息记录[2],贯穿生命的整个过程,记录从出生开始的体检结果、计划免疫记录、既往病史、各种检验检查和治疗记录、药物过敏史、行为危险因素等。

2建立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重要性

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是对本社区居民建立系统性健康信息档案。从宏观上来讲,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能够对全社区各类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帮助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医生对群众的健康水平及本社区疾病发病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与评估,进一步科学的制定出适合本社区群众的疾病防治工作方案以及卫生保健宣传措施,充分展现社区卫生医疗资源在保障群众健康方面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高效的管理区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国家及有关主管部门制定政策、投入资金、设备与人力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从微观上来看,当今社会的移动只能终端让社区居民可随身"携带"电子健康档案,根据针对电子健康档案提供的方案进行医疗保健、康复性治疗等等,实现医生与患者之间的随时互动。另外,社区电子健康档案涉及科研、医疗、康复、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多个卫生服务领域,通过区域将分散于研究院、医院、社区、预防保健、计划生育及医疗保险等机构的居民健康信息进行集成,不仅方便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服务电子健康档案相关信息的共享,而且大幅降低公众医疗成本,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压力。

3现行的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主要包括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孕产妇、儿童、老年人口、慢性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健康档案,医院门诊和住院病历等几种类型,电子健康档案以不同的形式分散于各个独立的医疗卫生系统,相互之间缺乏信息的集成、共享与交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档案形式不一,信息收集无标准和管理规范可循。这是导致各个独立的医疗卫生系统信息共享渠道堵塞不通的重要原因之一。

3.2 档案设计以疾病为核心而不是以个人健康为核心。现有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多为疾病经历及重大疾病的预防等,而并未针对居民个人的身体状况有的放矢制定合适的医疗保健方案,尤其是现有"亚健康"人群数量不断上升,更需要个性化的医疗保健、健康养生等方案。

3.3内容不完整。档案信息一般只记录了整个生命过程某阶段的信息,没有贯穿整个生命过程,信息采集过于片面,不利于有效判断疾病成因等。

3.4信息缺乏集成、共享和交换。医院、预防、保健、医疗保险、计划生育等不同机构的系统独立运行,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不利于深层次挖掘各系统信息的相互关系,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4与高效建立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相关的问题

4.1 技术问题

4.1.1以云计算为中心的数据管理系统的开发 开发以云计算为中心的数据管理系统,这个系统能够管理和支撑海量数据检索、管理和分析,满足个体健康评估、重大疾病预警、临床检查检验信息、人群健康档案的汇总与挖掘等。个性化需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对于个人健康数据中心的管理和维护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个人健康数据中心运行一段时间、积累了大量数据后,这样一个高效、方便的管理系统更是关乎个人健康数据中心成败。

在云计算的网络应用模式中,数据保存在服务器端,所有电子设备只需要连接互联网,就可以同时访问和使用同一份数据,真正实现医疗卫生信息的集成、共享、交换[3]。当然,这一切都有严格的安全管理机制,只有对数据拥有访问权限的人,才可以使用或与他人分享该数据。

数据中心管理系统在科研、医疗、康复、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应用,重点开发个人健康状况相关因素分析、疾病地域分布、年龄分布、个人生活史、遗传史等流行病学分析,疾病转归相关因素分析等与个人健康、疾病转归、流行病学特征等统计和展示工具,各种疾病多种治疗手段疗效及费用对比分析,各医疗机构确诊率、各种诊断符合率、切口感染率、床位周转率、医疗事故与差错等各种医疗质量和医疗效率指标统计工具,并按医疗卫生、教学、科研、医疗、公共卫生管理、医疗卫生行业相关产业的要求进行查询和展示[4]。

4.1.2电子健康档案可移动终端的开发 电子健康档案不仅仅只为医疗机构等提供数据信息,我国所有公共卫生事业的建设都是为了人本身,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当然也不例外。电子健康档案可移动终端按照时间轴顺序记录人体各项生理指标、门诊、临床经历等,庞大的数据库系统和数据挖掘技术将进行有效计算和准确判读,实施预警机制。这种个性化定制与手机同步,可随时更新、随时获取健康信息,特殊人群将给予24h监控,真正实现以疾病为中心的健康档案到以切身健康为中心的智能化电子健康档案的转变。

4.2 标准问题 建立一个适合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标准, 在上述数据标准建立之后应立即着手建立完全按上述标准建立的个人健康信息数据,中心架构、数据架构和网络架构、系统业务流和数据流以及业务模型、功能模型、数据模型、体系结构模型和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等均应完全符合上述标准,以确保上述标准符合实际需要,具有可行性和可推广性,为我国今后建立类似数据中心提供标准方面的依据。

4.3 管理规范问题 ①数据采集管理。所有数据均采集于各种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人员录入实际业务数据,保证采集的个人健康信息与各种医疗卫生机构实际发生业务一致,最大限度地保证采集数据专业性和准确性。②各区域科研、卫生、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各类卫生机构的协同管理与控制。③各类卫生机构建立、修改、调用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和信息的授权与管理。④电子健康档案跨区域调用及区域管理。⑤电子健康档案云平台系统和信息维护与管理。⑥电子健康档案移动终端系统和信息同步、修改、使用与管理。⑦个人在电子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的义务、隐私权保障

4.4 政策法规问题 刚刚在前面指出,据《健康中国2020 战略研究报告》,卫生部将推出 611 亿元预算的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加之现代健康、阳光生活理念深入人心,新技术产业高速普及,相信未来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快。

参考文献:

[1]邢黎闻. 智慧医疗这几年[J]. 信息化建设,2014,10:10-11.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50-02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学校和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出人才培养计划,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教学和实践,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法,迎合了市场需求,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 “订单式培养”的提出背景

1.基于社会人才需求的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作压力不断增大,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逐步增强,保健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20世纪80年代,全国中医保健按摩业开始兴起,发展速度惊人。据中国保健协会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休闲保健服务行业企业已经达到60多万家,相关链条产业300多万家,从业人员3000万人,年产值2000亿元人民币,其中约80%是中医特色服务带来的销售额,且仍在不断扩大。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治疗性质属于物理治疗的范畴,使用银针、火罐等医疗器械施行医术,投入成本少,医疗风险小,从而广泛就业于医疗美容保健行业,除了在医疗卫生系统就业外,还可从事保健推拿按摩行业。

2.基于高等院校教育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医教育出现了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如经费投入不足、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改革滞后、实训场地设备有限等问题严重地制约了中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调整和改革。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教学模式转变。“订单式培养”实现了教学改革的新突破,使专业学习和实践实训密切结合,促进了由封闭式教学模式向开放式办学模式的转变、由传统的按教学大纲培养学生向按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转变。

第二,提供实训场地,解决实训实习问题。“订单式培养”,学生在企业中顶岗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解决了学生实习实训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三,降低办学成本,改善办学条件。“订单式培养”,学校利用企业的师资、先进设施、设备、工作场所和生产条件来弥补高校投入的不足,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中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办学成本。

3.基于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由于学生强烈地想进入医疗卫生系统,不愿到企业就业,就业期望值过高,盲目追求好的工作待遇、环境等就业观念,造成他们的择业观与市场需求错位。

目前中医药毕业生想去的单位人满为患,急需人才的地方却无人问津。“就业难”将成为短时期内难以渡过的“瓶颈”。近年来,中医药发展相对缓慢,市场相对较小,医院带编制性质的用人逐渐饱和,毕业生进医院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大中型城市的中医院,特别是三级医院拉高用人层次,至少要达到研究生学历。由于医院人员流动较少,大中城市的二甲以上医院逐渐饱和。另外,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日益庞大,造成产出远远大于需求。

通过对我校2009~2013年针灸推拿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分析发现:约85%的毕业生选择了“医疗单位”,而选择“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部队”的分别约占52%、45%。少部分学生选择了“医疗保健企业”。对“期望就业地区”,仅选沿海、发达城市的约占50%,愿意回家乡或西部地区做服务的仅占15%。调查显示,80%的毕业生对就业前景很有信心。在对“期望工资”的调查中,我们发现55.14%的学生集中选择了“2000~3000元”。

二 “订单式培养”构建的思路与模式

1.“订单式培养”构建的思路

第一,处理好关系是“订单式培养”构建的关键。订单式人才培养与非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教学和管理上都存在着差

异,这就要求高校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另外,现有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只限于部分学生,对于没有被选上的学生,要做好思想工作。

正确处理好为企业培养人才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系。订单式培养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而高等教育本身有其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不能一味地迎合企业的需求而忽视了自身规律,订单式培养的学生还应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

把“订单式人才培养”与校企产学研合作结合起来。高校和企业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校企之间在科研、生产等许多领域都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把“订单式人才培养”与高校助困工作结合起来。大型企业一般都热衷于公益事业。对订单式教育中的困难生,企业资助方式多种多样,可以设立奖学金、实现学生免费、低费接受教育。这些助困方式,既解决了困难生的经济问题,又减轻了学院助困的压力,还能提高企业形象。

第二,校企合作是“订单式培养”的途径。“订单式培养”使得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利用假期社会实践、课间见习等,对企业文化、一线实践进行培训。培养的学生素质过硬,到企业后可以立即上岗,为企业节省了培训时间和培训资金。同时这种模式也为毕业生提供了多种就业渠道,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我们通过深入医疗保健企业对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进行调查研究,全面细致了解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态度等,以及企业量化考核标准,同时依托学校教学管理相关部门,邀请企业人士和行业专家参与,一起进行“订单式培养”课程设计。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职业教育资源相结合、学生的学校学习与工作岗位实践相结合,“订单式培养”模式整合了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

2.“订单式培养”构建的模式

积极探索高校针灸推拿专业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即将传统的“校内教学―实习―就业”的方式,改革为“订单―校内教学―企业培训―顶岗实习―就业”的方式,缩短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构建“订单式培养”模块。在“订单式培养”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即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创业能力;突出三个实际,即教学内容来自岗位实际、教学过程反映岗位实际、教学案例源于岗位实际;实现三个一体,即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理论考试与岗位考核一体。

三 “订单式培养”的实施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成立“订单式培养”针灸推拿专业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由院校代表、企业专家和骨干教师组成,主要负责校企合作事宜,对人才培养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在该委员会基础上,再设立项目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订单式教育的教学计划、理论与实践教学安排,以及教学管理。

2.确定订单,签订协议

要圆满完成“订单式培养”,首先选择那些规模大、实力强、发展前景好、有合作愿望的企业,以实现“订单式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在对企业进行综合评定并确立合作意向后,通过充分协商,学校、企业、学生按照审批程序正式签订“订单式培养”合作协议书。协议书的内容要涉及合作目标、合作原则、培养对象、培养时间、三方的权利义务、其他事项等,从法律上保障“订单式培养”的顺利进行。

3.公开选拔,制定方案,全程监控,实现纵横式交错式培养方式

第一,校企精心组织和优化订单班的生源。向学生全面如实介绍企业的情况和“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操作过程、工作岗位和基本待遇等,接受学生的咨询。企业派出人员对报名学生进行笔试、面试,经过综合考核合格,组成订单班。

第二,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遵照教育教学规律,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适应企业的用人标准,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实用性和灵活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由学校教师、企业专家、职能部门人员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等。

第三,在“订单式培养”的实施过程中,积极开发适应订单班教育的课程。校企双方安排专人对“订单式培养”班级进行管理;用人单位切实履行培养协议;面向学生开展征求意见、建议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活动,针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学校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顶岗时间、岗位轮换等情况进行跟踪,建立顶岗学生的实训档案;技能水平、顶岗工作中的表现等应作为学生学习考核的重点。

第四,结合企业、高校、学生实际形成纵向培养模式,如校内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实践操作能力;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等知识培训,分组进行产品专业知识、操作规程培训,参加下市场一线实践,参加企业客服部、各品牌主管培训工作技能,实现成长期带薪顶岗实习。

企业根据学生顶岗实习的表现,进行横向分层次培养模式,如技术路线:培训师―技术老师―技术主管―技术督查经理―营运总监;营销路线:养生师―店助―店经理―区经理―大区经理―营运部经理―营运总监;管理路线:养生顾问―项目老师―项目经理―项目部经理―营运总监。最终形成企业、高校、学生纵横交错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整合了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将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职业教育资源相结合、学生的学校学习与工作岗位实践相结合,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和社会各领域都在进行着意义深远的改革,发展步伐相当快。这些历史性的发展和变化,深刻影响着疗养工作的方方面面,给疗养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但随着市场机制的日渐成熟,计划经济模式下建立起来的疗养体系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疗养观念的滞后、主观指导思想的偏差、资金不足、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成本效益意识淡漠等问题日渐显露出来,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主观指导思想的偏差及整体疗养观念的滞后,影响疗养服务行业的发展。

1.1.1 指导思想不端正。一些疗养者和疗养提供者从主观上没有充分认识到疗养的深刻内涵,在工作指导上出现较大偏差,出现宾馆化、度假村等,缺少专业内容指导,给疗养事业的发展埋下了非常不利的隐患。

1.1.2 没有树立整体疗养观。几十年来,我国疗养服务行业一直沿用医院的办院模式和方法,以至影响和制约着疗养服务行业的发展。随着社会和医学的快速发展,疗养服务行业应该充分利用其所独有的自然疗养因子疗效优势,积极开展常见病、慢性病及职业病的治疗康复[1]。尤其在伤、病后期和手术后的康复方面,应更好地完善自身系统的治疗机制,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果,扩大社会效益。

1.2 经费不足与资源浪费,造成疗养服务行业停滞不前。

1.2.1 经费支持不足,疗养服务行业的收入主要是“供给制”的形式。疗养服务行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固定资金,它是国家、集体按照政策规定以一定的方式,按节约的原则供给必要数量的资金,一般固定资金由基本建设投资、拨款、专项拨款无偿转帐拨入。而目前固定资金的来源均小于资金的实际支出,造成疗养服务行业经费支持不足,难以为继的局面较为普遍。

1.2.2 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疗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社会发展及人类进步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疗养服务行业大都集中设在有代表的海滨、湖畔、山地、矿区、景观等地。这些地方资源丰富,不是依山傍海,就是风景秀丽,但这些疗养地都是多家疗养院并存,疗养服务行业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过多的开采地下资源,盲目的疗养区建设使人口密度增加,空气污染,自然景观破坏,人工景观不协调等,这样就形成了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致使一些宝贵的疗养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

1.2.3 经济效益意识淡薄。疗养服务性行业由于长期受供给制的影响,在工作人员中成本意识、效益意识淡薄,人们比较重视资金的来源,看中收入,对效益成本重视不够。

1.3缺乏人才,在技术特色上没有突出之处。

1.3.1 人才断层现象严重。疗养事业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才建立发展起来的,其技术力量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及医院雄厚,再加上疗养服务行业的科技人员70年代前多由医院调来,其工作内容及方法等基本上仍沿用医院的一套。从事疗养康复的人员对这门综合性学科既无正确的认识,也不具备系统的理论和技能。现有医学院校虽然有疗养学这门课,也有疗养系,但还处于起步阶段,远远不能解决实际工作需要。

1.3.2 康复疗养手段单一,专科不突出。康复医学事业现处在起步阶段,迄今为止我国的各个物理医学与康复训练班的受训人员是医生多而治疗师少,任何医生转入康复科工作即自动成为康复科医生,医生临床经验丰富,但缺乏专业知识。而要培养一个造诣较深的疗养科技人才最短需要15~20年时间,即高等教育5年、实践5年、能够独立处理疗养中疑难问题5年、成为名副其实的专科人员5年[2]。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使疗养科技人才的发展受到制约,发展特色、发展专科、改进康复手段的办法还不多,没有形成优势,在医疗保健行业中的作用不突出。

1.3.3 科研工作明显滞后。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即疗养主要是吃好、住好、玩好就行的影响,工作人员钻业务、学技术、搞科研的积极性不高,科研力量薄弱,学术空气不浓,成果少,论文少是疗养服务行业的一大弱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疗养服务行业的需求不断提高。例如:心理、保健、康复等,但疗养服务行业并没有在这方面形成热点,科技发展滞后于需求[3]。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在技术建设方面缺乏长远的思考和规划,开展的研究多为回顾性总结,前瞻性应用研究较少,没有形成疗养学科优势,技术“含金量”低的问题亟待重组和解决。

2 我国目前疗养服务行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主观认识上不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多数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停产、破产或转产,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保证其职工疗养,特别是新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出台,打破了人们吃大锅饭的思想,一般疗养费用单位又不列入报销范围,私人在经济上是不愿意消费这笔开支,大多数人认为在医院治好病就行了没有必要去疗养院康复疗养,没有从根本上把疗养看作是积极开展预防康复工作的需要。

2.2 财力不足的问题比较普遍。首先,供求矛盾尖锐。疗养服务行业的收入大多是上级下拨,其标准经费只能维持最低限度周转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而大多数疗养服务行业成立于50年代,设备陈旧,院房老化,硬件设备需要更新[4],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保证疗养工作的有效运转,满足日益增长的疗养需求。供需矛盾将在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存在,并决定和影响着疗养事业的发展进程。其次,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现有的疗养机构多集中在一些风景区或资源丰富的地区,机构重复扎堆经营的问题非常突出,一方面是资金的投入不足造成资源配置不能满足疗养需求,另一方面重复建设又造成有限资源的闲置或利用不足,影响疗养作用的发挥。再次,成本效益意识淡薄。长期的“供给制”,造成经营者普遍的自主意识薄弱,等靠思想严重的现象。对上级下拨的资金利用不合理,效益意识差,成本意识淡薄,只看中收入,轻视效率。

2.3 疗养人才的配置不合理。疗养服务行业的重要特点是多学科的综合,它既有基础医学的一面,又有保健康复的一面。而现在各大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本科生、研究生均属于前者,但疗养服务行业正需要后者,加上人们对疗养学的认识不足,不愿到疗养院来工作,认为在个人的事业上没有发展前途。这无形中对疗养服务行业人才的引进方面造成了流通不畅。疗养科技人员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又是一个不可低估的原因。

3 我国目前疗养服务行业的改革设想

随着改革开放,疗养事业内外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疗养服务行业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仅此笔者认为还远远不够,必须实行资源重组、结构调整、提高效能、增强意识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唯有如此,才能在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困扰疗养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走出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能够切实起到健康促进作用,达到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服务的新路子。如军队疗养单位在近几年实行的整编政策,即同一疗养地军队所属疗养院整编合并,就是资源重组,提高保障效能的良好例证。

3.1 要增强疗养服务意识,改变对康复疗养的看法。疗养学是一个涉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学科,疗养服务行业是实践疗养科学的主要场所。因此,走疗养保健治疗康复一体化之路,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然结果。疗养服务行业应把握自身的发展方向,走疗养康复、保健的路子,抓住自身的特点,把握住自身的特色,发展慢性病、职业病、疾病后期的康复治疗,努力使疗养服务行业成为预防―保健―康复一体化的基地。

3.2 发掘疗养机构自身潜力,增强发展后劲。首先,要立足现有条件,发挥医疗资源优势包括医疗设备和卫生技术,在资源优势中要突出医疗潜力,发挥潜力,一定要积极扩大服务范围,增强服务项目,主动走向市场,想方设法改变坐等计划分配的消极活动方式,积极主动地与社会广泛联系,打破行业界线,在这点上还可采取与大医院建立医疗联合体,设立康复病床,外出体检,送医到单位等方式提高业务量,增加收入,满足社会医疗保健需求。其次,要多途径、多渠道筹措资金,整修疗养房屋,增添设备,改善硬件支撑条件,丰富疗养文化生活,建立高效高质量的服务机制,让疗养服务行业的自身建设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道路。

3.3 树立“以人为本”,走培养人才与使用人才相结合的路子。首先,在医学院校设立疗养康复系或建立培养此类人才的基地,确保疗养康复人才的来源[5]。也可以跳出论资排辈的圈子,大胆使用一些年轻有为的优秀人才,充实疗养康复队伍,使康复人才的知识结构配置能够更加完善。其次,管理者对专业人才要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把确属出类拔萃的人才放在关键岗位,以便最佳地发挥人才作用。而且,作为一个管理层、决策层的领导干部必须为骨干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既要有一个承上启下的合理交替环境,又要有一个见贤思齐的护才环境,还要有一个使人才有“用武之地”的施展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景藻.康复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曹国英.疗养技术常规.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

3高恩显.现代疗养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

篇9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0)04-0146-03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胜过任何其他幸福。我们几乎所有的幸福都取决于健康。”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健康对国际竞争的重要意义,并从国家层面制定了各自的健康战略。作为改善国民健康、提供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健康产业被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普遍认为是“21世纪引导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更有专家提出,“健康也是生产力”。

一、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健康产业是一个包容性极大的产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健康产业仅指与人身体健康有关的、与医药产销及医疗服务直接相关的产业活动。广义的健康产业不仅包含与人身体健康有关的医药、医疗产业活动,还包含围绕医药、医疗活动有关的边缘性产业,如制药设备、包装、运输、服务等相关产业活动。健康产业的产业链非常长,它包含医药、保健品、食品饮料、医疗器械、中药、化妆品等的生产制造,同时包含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休闲健身、营养保健、咨询服务、健康人才的培养等服务领域。正因如此,它对国民经济发展,创造并安置就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健康产业体系相对完善,增长潜力巨大

我国健康产业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以健康食品和保健服务业的兴起为标志。2003年SAS风暴过后重新唤醒了全民的健康意识,催生了健康体检行业。2005年健康体检机构及体检服务行业快速发展,健康管理理念被引入并广泛传播。2009年中国政府制定“健康中国2020”发展战略,并启动新一轮的医疗体制改革,中国健康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健康市场,并且拥有20%的年增长速度,预计从2011年至2015年,年平均增幅将达23%至24%。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健康产业规模已超过5000亿规模,未来5年还会递进式增长。目前,我国健康产业由六大基本产业群体构成:第一,以医疗服务、药品、器械以及其他耗材产销、应用为主体的医疗产业;第二,以健康理疗、康复调理、生殖护理、美容化妆为主体的非(跨)医疗产业;第三,以保健食品、功能性饮品、健康用品产销为主体的传统保健品产业;第四,以个胜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顾问、体育休闲、中介服务、保障促进和养生文化机构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产业;第五,以消杀产品、环保防疫、健康家居、有机农业为主体的新型健康产业;第六,以医药健康产品终端化为核心驱动而崛起的中转流通、专业物流配送为主体的新型健康产业。

(二)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和中药行业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从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与药品市场规模的对比来看,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致为全球药品市场规模40%,而我国这一比例不到15%;从人均医疗器械费用来看,我国目前医疗器械人均费用仅为6美元/人,而主要发达国家人均医疗器械费用大都在100美元/人以上;从具体配备看,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器械配备水平较低,目前,我国2000余所县医院装备配置在不同地区平均缺口率达到30%~50%。从现有设备水平来说,有15%左右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60%左右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亟需更新。根据CVSource数据库统计,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利润总额近115亿,占医疗健康产业总利润额的14.3%。随着医疗设备更新周期到来和医疗改革对基层医疗的大力投入,我国中低端医疗器械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全球的生物制药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发展。我国生物制药我国起步相对较晚,虽然也有诸如长春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样一批优秀的生物制药企业,但由于生物制药新药研发投入资金要高,我国生物制药与欧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明显差距。2010年国务院把生物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因此,我国的生物制药潜力巨大。

中药行业一直以来受到我国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1996年,我国就提出了“中药现代化”,十多年来,我国的中药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绩。据国家中药主管部门统计,2009年底产值达2000亿元,占我国8666亿元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的22%。但是,我国中药产业企业规模小、产品多,创新品种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低,科技含量很低,多为原药材或粗加工,缺乏精品。日本的中药原料75%上来自中国,但日本的中药产品在国际中药制剂市场却占有80%的份额,其中返销中国的药品已经占到了中国医药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作为中药大国的中国在国际医药市场却仅占5%左右的份额。我国中药历史悠久,随着中药越来越受到国际的认可,中药作为我国的国粹,在未来更具有崛起的良机。

(三)资本市场将在我国健康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健康产业的发展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医疗的深入、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人口老龄化和收入水平提高等因素的推动,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增长迅猛,境内外IPO持续稳定、跨国药企入境并购不断增加、新医药基金不断涌现。2010年中国医疗健康领域共披露VC/PE投资事件132起,投资金额累计约82亿元。2011年VC/PE角逐医疗健康市场热情不减,前三季度投资金额累计值呈爆发式增长。1~9月所披露的投资事件达84起,投资金额超223亿元,是2010年全年的2.7倍。未来的市场将靠实力取胜,技术、产品、商业模式也将会和资本结合,发展机会偏向资本实力。

(四)医药行业创新能力弱、市场集中度不够,药品采购和流通机制不合理

2008年中国医药行业前10强占全国纯药品工业产值的11.5%,而世界前10强的集中度达到49%,美国前10强占的比例是51%,世界前50强占69%。2007年,我们医药产业前三位市场占有率达到19.2%,而美国的巨型产业前三位加在一起占市场份额95%。我们的企业还不够规模,集中度还不够,很分

散,国内有4000多家制药企业,但是真正能做大做强,达到美国前10强的企业还没有,差距较大。

二、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经济学理论认为,需求是市场存在的前提,而市场是政策、人口、购买力和消费意愿四因素的统一体。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政策的倾向与大力支持,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健康观念的改变和新医改的深入和细化,有力推动健康产业产生巨大的经济发展力,我国的健康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

(一)国家政策的倾向与大力支持

2009年3月,中国政府公布了大规模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计划,承诺在2009-2011年三年投入8500亿元人民币来发展国家医药卫生体制,将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人口覆盖率从当年人口的约65%提高至2011年人口的90%。首先,医改促进了消费升级,潜在需求被释放。更多的病患将有能力购买医疗产品,从而形成杠杆效应,需求将迅速放大。其次,国家将采取“低水平、广覆盖”的策略,着重加强城市社区医院和农村卫生院、卫生所等基础医疗机构的建设,构建起基础医药卫生服务网络。在这个过程中,基础医疗器械和低端普药将放量增长,相关产品销售收入快速上升,销售利润率逐步提高。健康测算表明,在健康领域投入一块钱,经过整个社会一波再一波的发展,达到八块钱左右的收益,从而带动了健康产业的医疗、保健、医药、卫生等的整个产业链的发生了巨大变革。

(二)老龄化社会的逐渐形成

英国学者贝恩德指出。健康产业背后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的人口统计学的变化。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目前,中国已经开始经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历程。按照国际划分标准,我国已于1996-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当下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32亿,占总人口的8.4%;预计2016年将达到1.358亿,占当时总人口的9.7%左右。由此可见,未来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老年健康产业,其中包括营养食品、保健用品、老年人护理、老年保健康复等方面。

(三)疾病谱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过去的30多年间,我国居民的死因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及母婴疾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由8.2%降至5.4%,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所占比例由76.5%上升到82.5%,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已成为人类健康最大的敌人,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国民健康的最大威胁。10年间我国超重者增加了1亿,1.6亿人血脂异常,2亿人高血压(全球10亿高血压)。《2010年中国城市大调查》结果显示,城市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60%,真正意义的健康人仅占2.5%左右。未来的健康产业发展重点应当是从以治疗为主转为以预防为主,以传染病预防为主转为以慢性病预防为主,医疗保健服务消费需求将迅速增加。

(四)经济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健康消费观念加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GDP连续30年保持了10%的高速增长,2010年我国GDP增速为10.4%,中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人达到1.9109万元,是2000年的3倍多。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人们对医疗健康产品及服务的需求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在美国,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占GDP比重也超过了10%。2010年,健康产业仅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5%,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三、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从国家层面制定健康产业发展战略

从国家层面确立健康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从税收、金融等政策法规上支持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加强管理机构的建设,制定健康产业技术标准,提高行业监管力度。树立健康理念,普及健康教育。创新健康技术,注重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消费观念,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从理念上树立健康是人最宝贵的财富。健康投资是回报最大的投资,健康是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播健康知识和信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对生物制药、传统养生保健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专利快速申请和认证等方面给予支持,对新技术、新产品实行研究开发的税收优惠,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引导险投资投入健康产业领域,完善促进保健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明确业务主管部门、监督主体及市场准入,产业标准等事项,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二)发挥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还未形成一个防患于未然的有效的健康管理产业体系。其一,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上医治未病”、“阴阳平衡与协调”、“辨证施治”、“扶正固本”等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的健康管理理念高度契合。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作用,通过中医的方剂、针灸、推拿、气功养生等治疗手段与食疗、药浴及身心锻炼等辅助手段能解决绝大部分的健康问题,尤其是亚健康的调理问题。其二,“养儿防老”是中华的传统思想,通过构建“家庭护理”和社区结合的方式实现老人的健康管理。其三,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随着医改的覆盖,治病支出的降低,这部分人的健康管理也存在巨大市场。其四,随着经济的发展,先富起来的人存在个性化的、高端的医疗管理需求。

(三)大力补充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产业

商业保险是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重要健康保障。美国参加各种商业健康保险的人口占85.l96%,我国台湾地区商业健康保险的覆盖率高达96%。我国目前覆盖人群不足12%,且产品单一,同质严重,规模小、赔付率较高。因此,我们要开发个性化、针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独生子女政策的健康保险产品,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保障需求,补充医疗保险市场的健康保险产品。

我国的各保险公司密切关注健康保险。平安保险与南非最大健康保险公司Discovery合作共同开拓中国广阔健康险市场。同时,进行医网、药网、信息网三网合一,发展健康保险的全新模式。中国人保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准备开发针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独生子女政策、家庭养老等的健康保险产品。

(四)加大医药流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

篇10

与老年产业相关的多种行业几乎都已经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向老年人的需求“暗送秋波”,但始终保持“未联姻”的状态。据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课题组的相关资料显示,现阶段老年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即1、认识缺陷。很多企业认为老年产业投入大、风险高、资金回收周期长、回报低,从而采取观望态度,制约了产业的发展;2、政策“不落地”。即政府只有原则性的政策,在老年产业所涉及到的生产、流通、经营、消费等各个环节,缺少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3、规模层次“小而低”。现阶段传统老年产业涉及的产品及服务单一,层次低,主要在衣食、居住和医疗保健方面提供低层次的服务,而现代老年产业涉及的老年人的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方面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得到很好开发;4、产业标准缺失。目前市场尚未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运作模式,例如家庭服务业中的服务标准等问题的大量存在。

虽然老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但在各个产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条件下,老年产业这个细分市场逐渐显现出其无限的商机,据省社会科学院的万本根和赵喜顺对老年产业发展研究发现,这主要由于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人口老龄化为老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外在的基础条件。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过程,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近11%,2025年到2040年又将从2.84亿增长到4亿多。在未来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呈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

2、我国老年人的需求市场已经发展充分。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老年人市场的年需求为6000亿元,年将达到1万亿,而目前我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00亿元,供需之间存在巨大商机。

3、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建立老年产业。家庭代数的减少,表明老年人单独生活的家庭即所谓空巢家庭增多。年,在有65岁及其以上老人户中,只有一对老人生活的家庭占11%,单身老人户占10.44%,两项合计,共占21.44%。这部分老人往往难以得到家庭的照料。家庭结构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承担起照料老人的责任,老年服务的社会化势在必行,家庭结构变迁呼唤老年产业的建立。

4、老年人收入的不断提高,为老年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城市60-65岁的老年人口中约有45%的人还在业,他们除有退休金之外,还有额外的收入;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城市老年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储蓄存款,另外退休金一项到年就将增加到8383亿元,2020年为28145亿元,2030年为73219亿元。这将为厂商提供巨大的商机,使老年产业的发展前途无量。

二、传统老年产业——老年保健行业身陷混沌,迷雾待破

保健行业指的是事前对健康人群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让他们更健康、健美,并延缓老化现象或防患疾病于未然的产业。老年人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对于保健的需求尤为突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全世界5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发病率为50%,55岁以上为80%,其中健忘、失眠、高血压、高血脂、骨质疏松等疾病比较常见。而且随着生活水平以及保健理念的提高,老年人的这种消费需求也会逐步增加与丰富化。考虑到中国目前1.3亿的庞大老年人口基数以及老龄化趋势加速的情况,未来中国的银发保健产业不论从总量还是产业内部业态类型都会有很大增长与变化。

(一)、银发保健产业总体增长,但内部结构失衡

保健产业产品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保健品,如保健食品、保健器械以及保健美容用品备等;另外一类是保健服务,如提供健身、养生、心理等的直接服务与咨询服务。

中国保健行业协会的统计资料表明,国内整体的保健品市场从80年代起就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率在15%-30%,到年已经达到500亿的规模,据保健品专业人士的估计,其中老年人的市场份额在50%以上。但受保健品市场混乱的次序影响,保健品功效的公信力逐渐下降,1999年国家开始出台各项政策整顿市场,从开始保健品市场呈现下滑趋势,但受年非典的影响,公众对保健的重视空前提高,惠聪集团的保健品市场调研报告显示,到年全国保健品的市场容量恢复到了400亿左右的规模,其中老年保健品的份额占到了200亿。随着保健品市场规范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外国保健品大举进军中国,老年保健品市场正在进一步扩大规模。

与老年群体适用的各种品类丰富的产品不同,国内的老年人的保健服务市场相对落后,各种保健服务机构都将研发重点放在中青年群体上,老年人的保健服务市场规模在服务业中仅占较小的比例。以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市科委软科学处的一项成果测算,年老年保健服务市场规模仅为2亿,而根据零点公司年的一项保健品研究结果显示,北京的老年人保健品市场规模为15亿,而在保健产业较为发达的美国,保健品与保健服务产值的比例大致为1:1。因此,相对于老年保健品市场,老年保健服务市场处于待开发的状态,考虑到老年保健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老年保健服务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银发保健品选择品牌集中,但产品针对性不强;保健服务专业品牌缺位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截至年底,全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848家,生产具有卫食健字批准文号的产品共1474种,另外还有近500种进口产品。大部分生产企业都开发了针对了老年人的产品,但是从消费者购买情况看,老年人对保健品牌的选择集中于少数几个名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全国保健品销售排行榜表明:从保健品市场总体情况看,名牌保健品的市场占有率在稳步上升。脑白金、昂立一号等五个名牌占有了30%的市场份额。但是如果从这些品牌的适用人群方面分析,相关的生产厂家均选择了全面品牌定位,突出品牌的功能性,在年龄因素上的定位并不清晰,一种产品往往适合多个年龄段的人群。老年群体对真正的银发保健品选择余地并不大。(表1)

而在保健服务行业,针对老年的服务产品并不多。与铺天盖地针对年轻人的健身广告形成反差的是,老年人只能在公园、社区的简易设备上进行自我活动。而对老年人的健康咨询主要有一些政府医疗提供有限的服务,或者是由一些保健品企业在电视或电台进行宣传时顺带的进行。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的一份研究指出,以庞大的群体基数作依托的老年保健服务市场还未启动,还缺乏一个真正专业的品牌提供专项服务,即使保健品与保健服务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市场链条,企业还未重视链条的另外一头的商机。

(三)、银发保健品销售:传统渠道占优,零售卖场突出

在银发保健品的销售渠道选择上,零点前进策略公司年一项专项调研表明,一些传统的保健品销售渠道,如保健品专卖店、医疗机构等仍然有较高的选择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型的卖场,如大型超市/仓储市场、商店/百货公司的保健品专柜已经成为不少人选购老年保健品的重要场所,甚至超越了专门的医疗机构,如药店、医院药房、药品柜台等。这一方面说明了保健品已经从医疗药品范畴中解脱出来,逐渐成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用品,这才能够在平日逛超市、商场时进行选购。同时,这种趋势也为老年保健品企业的推广活动提供思路:适用于日常用品的现场促销展销,也适用于老年保健产品。(图1)

(四)、接受度:保健服务超越保健品

在保健品行业发展初期,消费者对于保健品的信任程度较高,传统的食疗观念在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但是随着市场产品的多样化,竞争程度的加剧使得各种虚假广告、夸大宣传在保健品市场推广活动中的大行其道,这严重损害了整体保健品在消费者中的声誉。据年1月19日中央电视台公布的新闻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对保健品的不信任度达到了87%。

在消费者对保健品所持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同时,受国外保健理论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通过保健品以外的途径获得健康的思想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指出,低收入因素使得价格相对高昂的保健品无法在老年群体中普及,而健身、养生等成本相对低廉的保健服务相对容易被老年人所接受。

因此,保健服务的理念已经在老年人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目前老年人的保健活动仍处于以自发的公园健身、参加免费的保健讲座等为主初级阶段,需要有专门的企业、机构提供更加深入细致的专业服务,例如老年专业健身计划、老年养生生活规划、老年心理咨询等等从生理到心理的全方位服务,并以合适的价格吸引老年群体,培育并引导这个潜力巨大的产业。

三、现代老年产业——老年旅游行业才露尖尖角

打开报刊的旅游专版,在网络上搜寻旅游信息,你会不知不觉的发现很多关于专门为老年人出游提供的旅游线路,感觉到旅行社已经对老年人“下手了”。“最美不过夕阳红,旅游让我更从容”这是一位报名参加老年人旅行团的老年人的感慨之言。不少六十来岁的老人忙碌了大半辈子,退休后有了充裕的时间,体力也很充沛,并且还有充裕的退休金,他们都希望在退休以后实现自己年轻时候的夙愿--走进大自然,领略不同区域的民俗风景。

老年人对旅游如此感兴趣,那现阶段我国老年人旅游处于什么阶段呢?我们可以通过老年人旅游产业收入、旅游人群的地区分布、旅行社对老年人旅游产业的关注程度三个方面来了解一下老年人旅游产业现状。

(一)、老年人旅游行业渐入佳境

1、老年人旅游行业收入逐步提高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银发旅游”市场必将越来越大,据国家旅游局相关资料统计显示,年我国旅游业年收入超过4000亿人民币,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这包括老年旅游消费。年老年人旅游的份额占旅游市场的20%左右,另外根据旅游行业内权威人士的预测,今年老年人旅游的份额将占旅游市场的25%以上,老年旅游收入将达到1000亿人民币以上。

2、老年旅游人群的地区分布广泛

老年人旅游市场的旅游人群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内老年游客,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其中京津地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的老年出游是老年旅游市场的主力军;另外一部分是国外老年游客,从近期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年以来,在我国旅游的外国旅游者年龄结构来看,超过51岁的老年人的比例占全部来华旅游者的22.3%,仅次于商务旅游活动为主的中年组的46.5%。

3、旅行社对老年人旅游产业的关注程度逐步提升

由于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绝大部分旅行社都已经关注老年旅游,他们为老年人推出专门的旅游线路,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安全的旅游生活。但是由于老年旅游有更高的安全、医疗方面的要求,在考虑到成本和操作难度的方面,不少旅行社采取了观望的态度。

(二)、老年旅游人群特点显著

老年旅游通过这些年的发展究竟能否适应老年人的需求特点吗?我们通过了解老年人的旅游意愿、旅游消费水平、老年人偏爱的旅游方式、老年人旅游的付款主体四个方面透视老年旅游人群的特点。

1、老年人的旅游意愿强烈

据北京的一些旅行社调查结果显示,70%的老人有退休后旅游的倾向,旅游成为了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从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来看,旅游活动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之后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休闲和学习方式,在本质上是人类自我丰富、自我发展和自我肯定,把自己融于人类社会,参与社会发展的一种形式。

2、老年人旅游消费水平呈现两极分化

目前老年人旅游市场呈现两个极端,一部分老年人消费能力很强,只要旅行社服务周到、细致,他们愿意选择高端旅游产品,目前这部分客户人数正在平稳增长,出境游潜力很大;另一部分老年人出游愿望强烈,可是支付能力较弱,虽然这样,一些大的旅行社往往是以规模效益为生,而这部分顾客恰好是淡季的补充和航线的补充。据北京市的旅行社介绍,旅行社针对时间自由的老年人群体,提供机动灵活的方式,即顾客报名后不固定时间出游,航空公司根据航班乘客情况调配,有空位需要补充时通知顾客,随时出游,这样只为正常价格的50%至70%,对这部分老年人来说很有吸引力。

3、老年人偏爱的旅游方式为“纯玩的、安全的、时间充裕的短途旅游”

“我们现在出去,主要是想散散心,溜一溜,最好能够提供一些医务人员才好呢”这就是老年人偏爱的旅游方式。根据零点前进策略公司对老年旅游方面的研究分析认为,老年人由于其身体、年龄等情况与其他年龄组旅游人群差异很大,所以其参与旅游活动有几个共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对旅游目的地有较强的选择性,对出游的日程安排比较慎重。老年人在旅游中没有猎奇的心理成分,他们在做出出游决定之前会尽可能详尽地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情况,并力求提前安排。(2)以纯玩为主的旅游方式,在旅游消费支出中,基本上全部用于旅程中的吃、住、行、游、娱,很少购物。相比之下,其他年龄段的旅游人群的购物支出往往占到整个旅程总消费的50%左右。(3)以团队旅行活动为主,往往老俩口结伴而行,对旅程中各种活动的安排,要求以舒适、休闲和旅游机构的高质量服务为标准,他们更看中健全的医疗安全保障体系,这也是不同旅行社对老年人旅游团提供服务的差异化之处。(4)老年人更看中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传统文化。(5)老年人更喜欢内容丰富的短途旅游,他们希望短途旅游能够减轻不必要的旅途劳顿带来的身心的疲惫。

4、老年人旅游的付款主体主要是自己

根据北京几家大的旅行社对中国公民出国旅游老人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46%的老人是子女出钱为老人实现“出国梦”。其余都为高收入老年人依靠自身储蓄出国旅游。

(三)、老年人旅游行业潜力巨大

从国外老年人旅游的发展历程,展望我国的老年人旅游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老年人旅游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篇11

但是这次大战关乎的不只是硬件设备或移动操作系统,平板电脑大战实际上关乎未来计算。因而,要是哪家技术厂商仅仅把Windows 7或Andro-d贴到纯平板电脑上,或者试图在很次要的硬件规格(比如摄

像头的像素数或屏幕尺寸)上比拼高下,都没有抓住要点――而大多数厂商就是这样。

平板电脑:新瓶中的旧酒

平板电脑出现至今已有十多年了,但消费者或企业对它的兴趣并不大。平板电脑实际上就是不能折叠的笔记本电脑,它们是标准的个人电脑,但使用光笔输入来取代键盘和鼠标。医疗保健行业曾试过平板电脑,但后来发现这种设备太沉重、笨拙、耗电,还不如手推车上的笔记本电脑来得好用。其他行业也试过平板电脑,但同样是这几个缺点使得这种设备沦为积满灰尘的玩意儿。

微软仍然把平板电脑视作非折叠式笔记本电脑,而且根本没有去解决平板电脑的设计缺陷。Windows7的触摸用户界面功能很差劲(近两年前,微软实际上就已经不再试图有所改进),耗用过多的资源,不适合在耗电量较大的轻便设备上运行。Windows平板电脑只是无法折叠的笔记本电脑,只有几小时的电池续航时间、很笨重、尺寸较大,工作环境又不便,因为应用程序仍假定用户使用鼠标和键盘。

微软根本就不明白,平板电脑――或者iPad之类的纯平板电脑――可不是装在不同盒子里的传统电脑。你会想:汲取了十年失败的教训,加上顾客对该设备存在的众多问题的反馈,微软好歹会重新考虑平板电脑是与个人电脑不一样的设备。而2009年笔记本电脑的需求出现急剧增长(显然已到头了)应该是一个提示,表明用户的确需要便携式计算领域有新面孔,不仅仅是传统的平板电脑。

谷歌的愿景:通向云的窗口

去年秋季,谷歌宣布推出Chrome OS,一时风光无限。定于今年的Chrome OS实际上是一款浏览器兼操作系统,它可以在平板电脑上运行,但是改由基于云的服务来负责处理和存储,更像是通向在线内容和服务的窗口,而不像是电脑。这个理念一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谷歌表示它会在2011年之前Chrome OS。

但有谁会在乎呢?谷歌的无知或者说愿景在于它认为没什么是本地的。一切内容都在服务器上运行,并通过互联网来访问。因而.每个设备只是一块具有无线功能的玻璃面板而已。当然,谷歌青睐自己的云服务;比如说,Android 2.2 OS严重偏向谷歌的服务,而不是偏向传统服务。Chrome OS可能会成为使用谷歌众多服务的一个框架。

这种只关注自身产品和服务的短视,加上纯粹“一切内容都在云中”的想法,很可能会限制Chrome OS的吸引力,至少最初是这样。但我们认为,谷歌有一点把握得很准:移动性意味着更多的计算任务会靠设备来实现,无论是在云中,还是在公司的服务器上,可能会组合使用。而谷歌面临的挑战是,不要把纯粹的云方法强加到异构环境上。

谷歌还面临一个内部的战争:处理好AndroidOS与Chrome OS之间的关系。Android OS允许存在各种各样的云应用程序、基于服务器的应用程序和本地应用程序,而C~ome OS缺乏这个优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几乎各大硬件厂商都决定生产使用Android的纯平板电脑(我把“平板电脑”专门留给微软已幻灭的愿景)。这也是为什么思科公司在依靠Android,充当其即将推出的Cius商务纯平板电脑的操作系统,为什么英特尔将Android移植到自己的凌动芯片上,为什么谷歌帮助其他厂商在Android纯平板电脑方面的项目,以获得双保险。

就算纯粹的云方法是最终未来,但现状是纯平板电脑需要支持多种计算方法混合存在。对于苹果之外的每家厂商来说,如今真有实力与苹果抗衡的玩家只剩下Android。虽然惠普似乎认定WebOS会提供同样的平台优势,又不成为跟风的厂商,但惠普需要整整一年才能凭借WebOs有所作为。而到那时,WebOS可能无足轻重了。

苹果的愿景:一种新的计算平台

基于本地、云和服务器的功能组合起来的这种理念当然是苹果的iPad所关乎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iPad在过去那么成功。当然,苹果的设计和神秘感有助于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但它热衷于向来绝对不是苹果地盘的应用领域(比如医疗保健和现场工作人员)表明,苹果瞄上了比用来看视频、玩游戏、听音乐以及发Twitter消息和文本的媒体纯平板电脑还要重要的设备。

iPad显然偏重于爱好娱乐的消费者用户。苹果在这个市场早已如鱼得水;这市场很大,用户的可支配收人高得很。但是iPad也有一些不可小觑的商业应用程序。对于企业来说,思杰接收器(Cit~ixReceiver)让iPad用户可以运行来自数据中心的Windows应用程序,让用户可以安全访问已经提供给远程员工的企业应用程序。对更广泛的公司企业来说,iPad有一小批但数量渐增的办公应用程序.比如Qui~office、Documents to Go、OmniGraffie、OmniGraphSketcher和WebEx等等。然后还有那些专门针对IT的也可以在iPad上运行的iPad应用程序和iPhone应用程序。

与苹果对iPhone和iPod Touch采取的做法一样,我们认为它对iPad也会采取同样的策略:先赢得个人消费者的芳心,然后悄然添加重要的商务功能,让公司企业迫于员工的压力而接受iPad;等到它们认识到现在确实有一种新颖的没备,就会欣然接受。

篇12

[关键词]

老龄化社会;市场需求;需求特点;营销策略

1老龄化社会的营销组合策略研究的必要性

截至2015年,中国61岁及以上的人口总数将达到2.16亿,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的数量将会超过4亿,随着老龄化社会速度的加快,中国老年人口的数量逐渐增多。随着老年人口数量逐渐增多,老年人的各项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使得整个社会的需求结构、需求倾向、需求市场都会发生重大的改变,所以老龄化社会将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老年人的储蓄逐渐地增多,老年人强大的购买力将被释放。结合人口老龄化社会下的市场需求特点,传统的营销组合策略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我们必须对传统营销组合策略进行创新和调整,以应对老龄化社会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2老龄化社会市场需求特点及其影响

2.1老龄化社会的市场需求特点

2.1.1老龄化社会的消费需求特点

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是总人口中重大的组成部分,并因此对中国的消费市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根据目前中国老年人的思想开放程度可以将老年人大致分为思想开放型老年人和思想封闭型老年人。思想开放型老年人会跟着社会的进步一起进步,他们能够接受现代社会中出现的新事物,并跟着时代的潮流不断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逐渐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社会。此类老年人希望自己能跟上时代的进步并希望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的喜悦,所以他们喜欢能够丰富自己生活并能使自己得到愉的产品;思想封闭型的老年人他们保持着以前的生活态度,无法接受社会进步所发生的各个变化。他们保留着以前的思想观念和重子女轻自己的消费习惯,不喜欢铺张浪费,不注重自己的生活乐趣。此类老年人希望自己能够买到价格实惠的产品,所以他们对低价的产品情有独钟。

2.1.2老龄化社会的情感需求特点

由于老年人年龄的原因他们无法再继续自己所喜欢的工作,以及随着年龄的增大在心理上、生理上会越来越依赖子女的陪伴。所以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主要是希望能够从子女那里得到长期的陪伴并得到子女细心的照顾,从而能够减少其无事可做时的孤独寂寞并能够享受晚年的快乐时光和得到心理上的慰藉和身体上的健康。此外,部分紧跟时代潮流的老年人还希望通过旅游、参加各种学习班和娱乐活动等来消除其闲暇时间的无聊并在这些活动中增长见识,同时得到心理上的愉悦,从而满足他们渴望得到丰富生活的情感需求。

2.1.3老龄化社会的医疗保健需求特点

显而易见,随着老年人年龄的日益增加,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的需求越来越大。例如伴随老年人年龄的增加,大部分老年人的身体上都会出现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压、血管硬化、牙齿松动等症状,所以老年人会对治疗胃部消化、加强肠道蠕动、降低高血压、解除血管硬化的药物以及其辅助治疗的医疗器械等有强烈的需求;此外,由于老年人经络功能的降低,老年人的嗅觉、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和方向感的敏感性会大大下降,因此,老年人为了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顺利地进行各个事项,必须要借助各种医疗器械,例如:助听器、轮椅、助行器、拐杖等。

2.1.4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需求特点

我国老龄化大概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发展,老龄化的社会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的养老是我国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伴随老年人年龄的日益增加,他们对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日趋下降,因此,老年人对养老各方面的需求更为强烈。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性和老年人的心理特性,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需求可以总结为对居所提供、食宿照料、医疗护理、精神安抚等方面的需求。此外,部分老年人还希望能够得到更加丰富的生活,例如参加老人舞蹈比赛,参加老年人演讲比赛、参加老年人唱歌比赛、参加老年人下棋比赛等。

2.2老龄化社会对市场的影响

2.2.1老龄化社会对市场的积极影响

老龄化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保健产品、养老产品、娱乐产品、殡葬产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从老年人的生理需求方面出发,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一系列的疾病,所以他们对医疗器械、养老的需求逐渐增大,促进了医疗器械行业、养老行业的快速增长。例如由于老年人生理的特性,他们的发病特点具有不定时间、不定场合,所以每个家庭中都会准备相应的医疗器械以备不时之需;此外,老年人身体各个机能相对年轻人来说较为不稳定,为了保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需要定时为老年人做身体各方面的检查,因此,一般家庭会准备一些小型的能够检查基本病情的医疗器械。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更希望降低自己的生病率,所以他们会更加青睐保健品和健身器材,促进了保健行业的迅速成长。

2.2.2老龄化社会对市场的消极影响

老龄化社会中由于老年人口的逐渐增加,导致中国劳动人口比例减少,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劳动市场的前进步伐。例如老年人在中国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多,而青年人、中年人的比例越来越少,导致市场中能够提供劳动力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少,最终制约了中国劳动市场的发展。同时,年轻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导致总的存储量的减少,而老年人的比例增加导致消费的增加,从而使总体的储蓄减少,降低了投资,制约了我国投资行业的发展。例如年轻人的储蓄一部分除了供自己生活所用,还有一部分供给老年人生活所用,所以其能够节省的储蓄会减少,所以如果年轻人想投资必须经过多年的积累,所以相对来说年轻人投资的比例会减少,从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投资行业的发展。

3基于老龄化社会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研究

3.1老龄化市场的产品策略分析

3.1.1产品的增值服务策略

产品的增值服务策略是指除提供所销售的产品以外还提供相应的产品或服务。企业可以在销售本企业产品的同时,向老年人提供其所需的其他相关的产品或服务。例如保健品行业在向老年人销售产品时为了使产品更加具有吸引力以及为了增加老年人对保健品销售的关注,可以在进行产品销售时向购买产品的老年人赠予老年人喜欢的食用油、大米、面等家庭生活中非常实用的产品或是带领老年人群体共同出去旅游,参加春季采摘活动,还可以在老年人生日时赠送生日礼物,并在各个节假日时向购买产品的老年人赠送节日小礼物,从而使老年人在心理上感觉自己被重视,使其感受到内心的温暖。

3.1.2产品的功能型策略

产品的功能型策略是指针对老年人生产出满足老年人独特需求的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更独特功能的产品。企业可以针对老年人的特殊生理需求,生产出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具有独特功能的产品。例如在医疗器械行业中,为了满足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理需求,企业可以结合本企业掌握的科技生产出功能更加先进的轮椅即智能轮椅。老年人坐在上面只需按动各个操控的按钮就可以实现行走、停止、改变速度、上下坡等各个功能,智能轮椅大大方便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为老年人日常生活大大地提供了便利。

3.1.3产品的目标差异化策略

产品的目标差异化策略是指针对老年人特殊的身份和消费心理生产出满足老年人消费需求的产品。企业可以根据老年人的消费特性和需求特点,生产出满足老年人需求的产品。例如旅游行业中,可以针对老年人的特殊消费心理,推出适合老年人的旅游项目。

3.2老龄化市场的价格策略分析

3.2.1习惯性定价策略

习惯性定价策略是指根据老年人长时间的消费对产品形成的价格定位进行定价。企业可以根据老年人对不同产品的敏感度及其长期形成的习惯性定位的价格进行定价。针对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可以运用习惯性定价策略,并且根据老年人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在他们可接受的范围内改动价格。这样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销售数量,而且还满足了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用品的各个需求。

3.2.2理念定价策略

理念定价策略是指产品的定价不依靠实体产品的成本、流通费用及其他费用而是依据生活的理念定价的。企业可以根据老年人强烈的养生、保健理念对相应的产品进行适当的定价。从老年人的健康理念出发,根据老年人对食用产品的需求,生产出专供老年人消费的绿色有机的水果、蔬菜,并根据老年人对不同产品的理念定位制定出相应的产品价格。

3.2.3价值定价策略

价值定价策略是指根据无形价值对于老年人的重要程度以及老年人的需求程度进行定价的。企业可以根据为老年人提供无形的产品对于老年人的价值高低进行恰当的定价。例如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培训的培训机构,可以根据老年人对所授课程的需求程度以及课程能够为老年人的价值制定相应的价格。

3.2.4亲友团定价策略

亲友团定价策略是指在产品原有定价的基础上第一个介绍朋友来的老年人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并且他的朋友也可以享受比他折扣稍微低的优惠的定价。企业可以在原价的基础之上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根据会员带来新顾客的多少制定相应的优惠。

3.3老龄化社会下的渠道策略分析

3.3.1会议营销渠道策略

会议营销是指将目标顾客集中在一起,通过主持人讲解知识和介绍产品,来吸引目标顾客的关注从而销售产品。企业可以将所有的目标顾客聚集在一个会议室内,然后由销售人员向其介绍产品的功能特性等,从而使目标顾客产生消费行为。

3.3.2体验式营销渠道策略

体验式营销渠道策略是通过让顾客与产品直接接触,让消费者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产品的优势的渠道方式销售产品。企业可以在门店设立专门让顾客亲身体验的模块,先让顾客体验产品的各个特点后再针对顾客对产品的满意点销售产品。

3.4老龄化社会下的促销策略分析

3.4.1限时特价促销策略

限时特价促销是指在当天中限定一个时间段进行特价促销。企业可以针对销量相对较低的产品进行限制时间段大幅度降价促销来吸引顾客的购买。

3.4.2服务型促销策略

服务型促销策略是指在产品销售中主要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进行促销。企业可以在销售产品的同时为老年人提供周到齐全的服务,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来吸引老年人的消费。例如老年人休闲行业往往采用服务型促销策略,根据老年人不同的休闲娱乐项目,在进行相应产品的销售时为老年人提供相应具体的服务项目,满足老年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并及时解决老年人在使用产品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他们提供体贴入微的服务,让他们感到亲切,从而淡化他们内心的孤寂,以此取得老年人的信任,从而增加企业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影响力。

3.4.3公关促销策略

公关促销策略是指利用公关创造企业形象和影响力间接进行产品的促销。企业可以通过赞助老年人举办各种活动以及免费赠送老年人适用的小产品来宣传企业的形象和产品品牌从而吸引老年人关注,利用恰当公关活动是赢得老年人信任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贺军 单位:唐山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龙.河北省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效应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3.

篇13

关键词: 基层部队;药房;药学服务;药事管理

1  基层部队医院药房工作的现状

1.1  工作方式陈旧

现多数基层部队医院药房工作仍然停留在“照方抓药”的传统工作方式中。受编制的制约,采购药品、出入库药品验收与检验、药品的储存与养护以及出入库药品帐册的记录、效期药品的管理等繁重的工作仅由一两个人来负责;药房工作人员不多,往往接到处方后,处方审核、处方调配、核查与发药,以及提供用药指导和药学咨询服务等工作都是一个人完成,药师一人身兼数职,而药房又是患者较为集中的窗口,大量临床用药工作需要指导,因而导致顾此失彼,工作劳累而药学服务效果不好。

1.2  药事管理落后

基层部队药房因规模和人员等因素限制,药事管理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药事管理制度建设始终没有很好地开展。由于药品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因素,目前基层部队医疗机构药管理制度处于可有可无状态,《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进货检查验收制度”、“药品保管制度”等等,由于没有规定医疗机构相应法律责任,在相当部分药房中没有得到落实,给安全用药带来隐患。二是药事管理者素质不能适应法规要求。《药品管理法》二十二条规定,医疗机构必须配备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而部分基层药房从事药剂工作的没有取得药学技术职称或执业资格,缺乏必要的药学知识与技能,理解、执行药事法规的能力较差,从而降低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水平。三是药事管理方法落后。受药房经济效益的影响,各级对药房软硬件建设投入不足,药事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药品出入库帐目管理、库存药品查询等工作,仍然停留在原始的手工操作层面,工作繁杂且效率不高。

1.3  药事人才缺乏

负责基层部队医院药事管理的专业人才缺乏,大多是临床或医技科室的专业技术干部转行而成,存在药学专业知识受限的先天不足;药房工作人员多在卫生员中选拔,经短暂的岗前见习、带教后就仓促上岗,对处方分析、合理用药、药理毒理、不良反应与用药禁忌等了解不多,往往只能完成调配、取药、发药、领药等日常性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业务学习及知识更新,业务水平难以提高;药房工作往往被认为技术含量低,只要不发错药,做好用药咨询就行了,将药房药学服务等同于药物信息咨询,药学服务未能被各级重视,也影响了部分药学专业人员的积极性,药学服务质量低下。

1.4  药学服务粗浅

药师在药房工作中能够开展一些药学服务,但大多数仅局限为解答患者取药时所咨询的用药问题,如药品适应症、用法用量、用药禁忌、药品的不良反应等等,有时甚至连这一过程也省去了,直接让患者自己看说明书。药学服务工作不周全,如传播药物信息、处方分析、药物临床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收集与反馈、药历的推广使用与分析、临床药师的培养与指导临床用药等工作基本没有展开,药学服务没能有效渗透于日常工作和医疗保健行为的每个环节。

2  加强基层部队医院药学服务的思考

2.1  建设药事管理的信息化

一方面是建立局域互联的药库管理、药房管理电子信息系统。将药库管理中的药品入库、出库、库存药品品量、近效期药品报告、特殊管理药品等;药房管理中的药品转入,处方调配、药品逐日消耗、库存药品等与药品管理相关的工作实施计算机管理,方便快捷准确,提高管理效益。另一方面是建立电子药历。电子药历与收费和药房发药系统链接,并能自动采集临床医师给予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诊断与处方药物等,药历的内容还应包括详细的患者基本情况、病历摘要、用药记录、用药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将患者的整体治疗情况纳入药学服务分析之中,达到药物治疗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的效果。

2.2  加强药学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部队医院药学人才队伍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依托军队士官制度改革,直招药学专业士官进入药学队伍。部队药学专业人才缺乏,影响了基层医疗机构平、战保障官兵健康职能的最大发挥,在药学专业大中专毕业生中招收士官入伍,可省去部队培养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消耗,立杆见影且专业对口,对加强药事管理能力、提高药学服务质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是提高药师的综合业务技能。调配处方、发放药品只是药师工作的一个部分,“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全程药学服务才是药师的主要工作,这就要求药学专业人员必须加强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基础理论和临床用药与药品安全知识。可通过在岗自学、参加继续医学教育、药学职称考试、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等方式,也可安排药学人员到相关科室轮转、参加查房会诊、抢救急危重症患者,促进药师对临床知识的学习,参与临床用药方案制定,接受专科医师及患者用药咨询,促进药师药学知识与临床的紧密结合,提高其指导临床有效安全合理用药的能力。

2.3  建立健全药事工作制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