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4 15:39: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化学的黑色物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初中化学习题讲评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单一
在初中化学的课程教学中,经常出现“重讲评与结果,轻反馈与过程”的现象出现,这是由于习题讲评课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而造成的,造成在对化学习题讲评的内容与方法的深入研究比较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片面地贪多求快,从而导致化学的习题讲评教学效果不明显。同时,在化学习题讲评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多采取单向灌输的讲评教学模式,学生的参与度较低,这就不能将化学讲评内容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学生主体地位被弱化,方法训练不到位
学生主体地位被弱化是目前初中化学习题讲评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与问题,致使化学习题讲评过程中,出现教学详略不当,重点不突出等问题,降低了学生的化学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此外,在习题讲评过程中,注重加强对学生化学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展现化学习题解题的思维过程,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二、优化初中化学习题讲评教学的对策分析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的习题课程教学要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将新课程理念贯穿于习题讲评课教学的全过程,要兼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老师的主导作用,还课堂与学生,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参与度,同时还要注重教学方式的改进,提高初中化学习题讲评课教学的有效性。
(一)注重对学生思维的激发,并突出教学重点
1.注重学生思维激发。在初中化学的习题讲评课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对自身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进行准确的定位,明确自己是习题评讲课程教学中的引导者、促进者。因此,老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讲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发散,由学会解一道题发散到能够解一类题。同时,要透过情景问题的表象,抓住问题本质,进行开放式的讲解,让学生学会“一题多联、一题多变、一题多解”。
2.注重讲评技巧,做到重点突出。在初中化学评讲课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贪多求快,要做到对解题思路、核心问题、难点问题等重点进行精讲,同时重点评讲学生平时易出错的问题,加强对解题思路与技巧的点拨。例如,学生在练习物质的鉴别一类的习题时,在讲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类习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老师可利用一些比较特殊的物质的性质,如氢氧化铁的沉淀是呈红褐色的等引导学生找出解题的突破口以及推断的起点,并运用各种推论方法加以推断,这非常利于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二)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化学学习实质上就是一种对话交流活动,因此在习题讲评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讨论与表达自己观点的时间,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参与度。在实际的讲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在讨论学习中探索解题思路与方法。例如,在对《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进行习题讲评课教学时,可巧妙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鉴别黄金真假”这一情景问题,可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各类黄金饰品,然后组织学生展开小组的讨论与交流,最大程度地使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之后再让学生汇报各组讨论的鉴别方法,如:
1.运用滴加硝酸银溶液或者稀硫酸(或者盐酸)的方式,观察物质的变化,若无明显现象出现,该物质是真金;若产生银白色物质或气泡,则是黄铜;
2.采用最直接的方式――用牙齿咬该物质,若无痕迹留下,则是黄铜;若留有痕迹则是真金;
3.采用灼烧的方式,若不变色则是真金;若变为黑色,就为黄铜。
老师还可用假黄金饰品进行实验教学讲解,充分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在试验的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归纳金属化学性质。这一合作讨论的习题讲评课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还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解决化学问题,获得知识,锻炼化学思维,加强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
(三)学会激励与表扬,重视教学反馈
新课程下,情感目标也是初中化学学习的主要教学目标,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学习的愉悦与成功。因此,老师在习题讲评课的教学中,要注重收集学生平时习题训练中的反馈信息,鼓励那些运用新思路解题的学生上台讲解,并表扬那些优秀的、解题有新意的学生。同时,对于那些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要学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与表扬,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鞭策与激励。此外,在初中化学的习题讲解课教学中,要重视习题的反馈,将新题讲解与错题订正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错题归类,并培养学生养成错题收集与总结的习惯。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习题讲评课的教学方法是不一而足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注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要加强评讲技巧的探索。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善于总结与思考,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加强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从而优化初中化学习题讲评课的教学效果。
铁元素本身有多个化合价,在与氧元素进行结合时,可以展现出+2价、+83价和+3价.+2价的氧化亚铁(FeO)粉末呈现出一种淡绿色,通常是从亚铁盐的溶液中得来的;+83价的四氧化三铁(Fe2O2)呈现黑色,由铁在空气中燃烧形成;而氧化铁(Fe2O2)也称三氧化二铁,是铁在潮湿的环境下与氧气进行缓慢氧化反应或者电化学反应的产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铁锈.纯净的铁锈呈现出鲜艳的红色,而不是我们日常见到的掺有杂质时的土黄色.
二、橙色的甲基橙
甲基橙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它作为一种常用的指示剂,对于溶液酸碱性的鉴定或者分析化学中的滴定实验都有重要的用途.橙黄色的甲基橙呈鳞状晶体或粉末.稍溶于水而呈黄色,不溶于乙醇.在供水中,利用甲基橙作指示剂,将pH4.5以上的滴定终点定义为总碱度或甲基橙碱度,代表碳酸氢盐离子(HCO2-)与强酸反应生成碳酸(H2CO2)后的pH.
三、黄色的单质硫
硫(S)又称硫磺,是一种实验室常见的物质,名称与颜色非常相符合.硫元素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元素之一,在化学反应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包含有硫元素的物质有气体二氧化硫(SO2)、气体三氧化硫(SO2)和液体硫酸(H2SO2),至于硫酸盐、亚硫酸盐就不计其数了.硫磺在空气中可以燃烧,与氧气反应生成SO2.黄色SO2浓烟有很浓的刺激性气味,对人体的呼吸道将产生巨大的破坏.因此工业生产中要将产生的SO2气体通过倒吸的装置溶解到碱性的溶液中以防止环境污染.另外,以煤炭为供热原料的产业在煤炭进行燃烧之前,对煤炭进行脱硫也是必不可少的流程.
四、绿色的氯气
氯气这个名字来源于英文Chlorine,很显然是根据物质的颜色进行翻译的.Cl2就其颜色来说其实是黄绿色的,是初中化学接触到的重要气体物质.氯气的绿色是其分子状态下的颜色,一旦分子的结构破坏掉,颜色也就随之消失了,比如氯化氢HCl,次氯酸HClO等都是没有颜色的.绿色的氯气对于饮用水的消毒作用是我们日常应用最广泛的一个用途.
五、蓝色的硫酸铜
干燥的硫酸铜实际上是白色的粉末,但是这些粉末极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为变成了漂亮的蓝色晶体,也就是所谓的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实质上五水合硫酸铜的颜色是2价铜离子的颜色,这表明在有水和无水的状态下,硫酸铜中的铜离子的状态不不一样的,不同的状态使得它们的能级有所不同,因此在吸收光线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别,所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特征.
六、紫色的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中的锰元素Mn呈现出+7价的高价态,因此具有了很强的氧化性.高锰酸钾的紫色也就是其中+7价Mn元素的颜色.在初中的化学课程中,最早对高锰酸钾接触就是用高锰酸钾来制备氧气.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将HCl氧化成Cl2,对亚铁离子、亚铜离子的氧化更是不在话下.由于高锰酸钾特殊的颜色,使得它成为研究扩散现象的首选化学药品,将一小粒高锰酸钾投入到水中,可以看到高锰酸钾粒子在水中的溶解,以及溶液中的紫色部分缓慢扩散到整个烧杯中,对于学生理解扩散这个概念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36—01
1、职高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概述
与普通高中的生源相比,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方法和学习热情的情况,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则多呈现出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一些学生甚至对化学产生了厌学情绪。而部分职高教师由于不了解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未做到初高中教学的合理衔接,就对高中教材进行了过度延伸,增加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加之高职化学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其理论性和综合性都明显增加,对学生知识横向联系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也大大提高,更增加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畏难情绪。
上述问题造成了目前职业高中化学的教学瓶颈,使职高化学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思维受到局限,课上过度依赖教师,课后抄袭现象严重,很多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其综合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在这一背景下,职高化学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当前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具体条件与发展出路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主探索研究的能力,使其真正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2、优化策略分析
2.1 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
2.1.1 知识体系的衔接
由于初中化学学习偏重基础知识的常识性介绍,而高中化学则在教学内容不断拓宽、加深的基础上,更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并逐渐形成一相对独立的体系。因此教师应在复习巩固初中知识点的同时,降低高中化学的教学起点,使学生能够顺利接受。教师应侧重学生科学态度和化学观念的形成,教学中应可以从某种物质的结构开始,引导学生推理出其性质变化规律,再通过实验验证其性质和规律,并对该类型物质的性质进行总结。
2.1.2 学习方法的衔接
由于职高化学的学习目的明显与初中化学有所区别,要求学生在稳步增加知识量的前提下加强逻辑推理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帮助其建立合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如课前做好预习、课后做学习小结、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及时进行各种知识技能的总结归纳、用理解记忆法识记知识等,使之逐渐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
2.1.3 其他方面的衔接
除知识体系和学习习惯外,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目标、兴趣等都应进行相应调整。从感性直观向抽象逻辑转变,从学习需要向就业需要转变。因此教师应选择生活化、专业化的教学素材,使课程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发生联系,激发起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纠正初中化学中化学符号、反应方程式等的表达规范,并设计丰富生动的实验课程,使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实用性,引导其提出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指导。
2.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化学教学中,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逻辑思维具有突出作用。首先,应抓住实验现象的多变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Cu和浓H2S04反应制S02的实验中,往往能观察到黑色沉淀的生成。教师可以提问:“黑色沉淀是怎么产生的?”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理,再帮助其通过查资料、上网、实验、讨论等,掌握其中的变化规律,在潜移默化中扩大其知识面。其次,应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讲到浓硫酸有吸水性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要求学生设计说明浓硫酸吸水性的实验。经过学生的思考,可以得出许多可行的实验方案。如:在一只小试管里加入5mL饱和氯化纳溶液,在该溶液里加入2mL浓硫酸,则可立即析出氯化纳白色晶体。在安全范围内大胆让学生自我设计、进行实验,不但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能激发学生在创新中吸收化学知识的渴望。
2.3 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管理;优化方式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初中生而言是一门既陌生同时也存在着新鲜感的学科。每个学生的对化学的接受程度、知识储备和具体掌握的能力有一定差异,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仔细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并采取对症下药的纠正措施,以更好的促进学生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1.初中化学教学现状
1.1教师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的初中化学教学而言,不少教师的教学思维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这在无形中造成新课改教学过程中,他们不能够完全沿着新课改的三维教学不变教学进行革新,其本位的思想还是十分严重,不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有较高学生参与性的课堂教学环境,依然选择“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1.2学生兴趣不高
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初中生对化学课缺乏兴趣,甚至有部分学生对化学存有抵触性情绪,有严重的偏科现象。另外化学中各种分子公式和元素组成,记忆难度大,造成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缺乏兴趣,化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低下等等。
2.提升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方式
2.1教师改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在讲台上单方面的进行方法传授,已经不能够和现如今的初中化学教学要求相适应了,因此也就要求教师放弃之前的教学方法,转而选择现下世界上较为先进的探究式教学方法。选择此项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充分的让学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加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先由教师在课堂上设计教学情境,提出几个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模式转而变成主动的学习模式。
例如:可以使用实验推导题进行教学深入,如一包由一种碱与一种正盐组成的固体混合物质,依照如下步骤做实验操作:
问:从以上实验步骤与现象中,推测组成这种固态混合物的两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1)由____与____构成;
(2)由____与____构成。
分析这道题是一道推断题,在解题的过程中需要依照图中提供的各项条件,例如其外形状态与表现颜色等等,看清此项反应的特征,寻找解题的突破口。此题可以从两个特征的反应性推测出一个论断,一个是白色的沉淀加上盐酸的反应产物可以看出,此项固体物质是碳酸钙;另外一种的组成是无色滤液和硫酸铜的反应分析而得,在滤液当中存在氢氧化钠。因为固体混合物加水之后能够得到白色沉淀与无色滤液,所以固体当中存在Ca2+,CO32-、Na+与OH-等四种离子物质。这四种物质有两种组合方式,因此也会有两种计算结果,分别是:(1)如果此产物是盐和碱反应之后获得,那么原先的固体混合物则是由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混合而得,其溶于水时会出现以下反应:Na2CO3+Ca(OH)2=CaCO3+2NaOH;(2)如果正盐和碱之间不存在反应,产物仅仅是溶解性不同而发生分离而得,那么固体混合物由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混合而组成。从上面的分析数据可得,解题当中还需要具备有变换角度的思维与能力,才可能取得全面准确的结果。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自然会得出结论, 分别为①Ca(OH)2;Na2CO3②NaOH;CaCO3。
2.2开展趣味教学
初中生正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开展趣味教学,不但适应了学生个性教学的要求,而且也和新课改背景下树立学生良好教学形态的创新性要求相适应。借助趣味教学方式的开展,能够有效调和课堂教学的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例如化学反应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发生的化合反应以及分解反应等等,教师能够依照各个实验的特点做总结,利于学生记忆。诸如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分解反应时“一变多”,这样简单的总结不但重点突出,更加便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一)契合初中化学的学科特点
化学与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健康、能源、环境等问题紧密相连。在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推动人类的进步上,化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些问题也是情境教学的素材来源之一。同时,化学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化学实验也正是进行情境教学的手段之一。
(二)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需要
处于初中生阶段的学生,其生理、心理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也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初中生的心理的特点可用“五个好”来概括,即好胜、好奇、好试、好动、好问。因此,为符合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化学课堂中实施情境教学具有可行性。
二、在初中化学实施情境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实践
化学实验是在情境创设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其作用也非常显著。尤其是化学实验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操作化学反应流程,为学生创设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情境,能够为学生理论知识的全面构建打下良好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我非常注意运用化学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复习理论知识,例如,在主要的酸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我只通过一个简单的操作,将少量浓硫酸倾倒在一个黑色布料上,利用布料迅速被灼烧漏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我配合以语言表述,对学生说:我们生活中每天都在使用的各种液体,实际上都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当然它们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我们可以饮用各种水,当然这可能只是一种理想,但是如果我给你一种酸,你能不能毫无顾忌地饮用呢?估计同学们不太会给我肯定的回答。那么,我们现在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对我的这句话进行验证。我将一种看上去是水的液体倒在一个干净的黑色布料上,请大家看布料的变化(在这个小实验中,黑色布料迅速被烧出一个洞)。
在这个实验情境的创设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氛围变得轻松和刺激,师生的关系比较融洽,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明显更容易。即便是一个小小的实验,几句简单的语言,也能够达到教育学生硫酸等特殊浓酸腐蚀性高的化学特性,并达到使学生形成深刻印象的教学目的。
(二)以化学历史创设故事型情境
利用化学发展史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家在探究化学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从而学习化学家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例如,在《氧气》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入氧气发现的历史故事。
[故事情境]普利斯特里进行了如下实验:首先加热汞煅灰,放出气体;将蜡烛放在这种气体中,发现蜡烛的火光更为明亮,同时燃烧了更长的时间;将小白鼠放在这种气体中,发现小白鼠存活了较长的时间。从而他得出了实验结论:这种气体中不含有燃素,但可以助燃。普利斯特里向拉瓦锡展示了实验,拉瓦锡不相信燃素说,并通过金属煅烧实验提出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进而提出了氧元素。
[教师引导]普利斯特里发现了某种未知的气体,但是受到燃素学说的影响没能发现氧气,而拉瓦锡打破了这种限制,发现了氧。
设计目的:让学生沉浸在氧的发展史中,可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学习化学家积极探索的精神,陶冶情操。
(三)以问题引导创设认知型情境
问题情境教学,即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这种情境教学要求:为了激发学生们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需要,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地、不断地探索,最终实现通过解决提出的问题来学习知识和深刻理解原理的教学目的。
如在教学《溶解度》一课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情境。
[问题1]进行课堂演示,在烧杯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向水中慢慢放进白糖,发现当放至一定量后,白糖不再溶解。提问:为什么白糖不再溶解了?
[问题2]白糖不再溶解了,说明已到达溶解的极限。如何科学地表达这种极限呢?
[问题3]如果想让白糖继续溶解,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教师设计了连续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课堂展示和逐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由易到难,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四)结合演讲辩论创设讨论型情境
说到结合演讲辩论创设情境,对于很多初中化学教师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是无法理解的。事实上这种情境创设方式是可行的,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对于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以“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为主题,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论题:“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还是带来了福祉?”问题抛出之后,我把学生分为两大组,让他们积极思考并讨论。A组学生认为化学给人类带来了灾难,B组学生认为化学给人类带来了福祉,并让他们分为两个阵营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A组学生说化学给我们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很多化学污水和化学气体排放到了我们的环境当中,让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B组学生则认为化学给我们人类带来了福祉。比如说我们人类利用核能发电,利用化学原料制成干电池等。双方一度争执不下。最终我总结性地说道:“同学们说的都没有错,化学虽然给我们带来了灾难,但同时也給我们带来了福祉。只要对化学有足够的了解,就可以有效抑制化学给我们带来的灾难,把隐患提前消灭于无形当中。今后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化学,将来为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这样的教学过程充满了灵动,充满了趣味,这比苦口婆心地进行讲述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灵活运用,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实现教学效益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袁帅.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延边大学,2014.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效率;提高;策略在具体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是高效课堂实现的最直接且最关键的因素。换句话说,化学教师就是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课堂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的课堂,教师也不能是纯粹的教书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的能力,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事半功倍,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一、先声夺人,上好第一课
初中化学的第一章写着:开启化学之门。然而,这个门要怎么开启,如何在开启后,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之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化学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化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其备好第一课,这一课至关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日后的学习心态。到了初三,学生大多十五六岁,这一时期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也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当然,他们的好奇心及对新事物接受能力也很强。为此,要想教好化学,让学生喜欢化学,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则要求化学教师认真备好第一课,先声夺人,争取在第一课时就让学生喜欢上化学,使之对化学保持一颗好奇、探索之心。具体实施策略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具有个性化的教案,创设学习情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第一章里“开启化学之门”所说的:利用化学实验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重要的方法,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开课时,首先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力,做到“先声夺人”。如从一个小实验入手:把鸡蛋放入一个半有白醋的玻璃杯里,让学生观察在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鸡蛋的四周会冒出漂亮的小气泡;再如燃烧镁条时,将会产生耀眼的白光,同时生成一种黑色粉末状物质;加执“铜绿”时,当绿色固体变成黑色固体时,管壁还会出现小水珠时,等等,都将会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使其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就会很想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当人的好奇心及兴趣被激发起来时,他们将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他们的化学之旅。有了这样的基础,课堂教学效果肯定不错,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也会令人满意。必须强调的是,并不是备上第一课,上好第一课就可以了,在接下来的课程教学中,需要化学教师坚持初衷,坚持认真地备好每一堂课,以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为目的,继续研究和探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集体备课,资源共享,集大家之智慧,一起研究,一起分享,一起改进,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二、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备课时,以学生为主,在课堂上同样是以学生为中心,摒弃一言堂的模式,还学生训练权。具体实施建议有:
2.1 让学生对每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对知识点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记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加以消化和吸收。例如:酸碱盐知识是初中化学的难点中的难点,学生上课听得懂,但考试时又不会做,这一直是教师头痛的事情。教学中采取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总结,促进对知识、技能的巩固、掌握和应用,复分解反应是初中化学中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学习复分解反应后,发动学生讨论、自己归纳总结找出反应进行的条件。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深刻理解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2 组织小组学习,将合作与差异并行:小组学习模式的实施,主要通过实验及让学生自己出试卷为主要途径。对学生进行差异性分组,学得好的学生一组,差一点同一组,有利于“同一水平”的切磋与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挑战性也会随之被调动起来;而对于差一点的小组来说,他们也会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增强自信,并向学得比较好的一组“靠拢”。指导学生自编试卷好处多:一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复习的能力。要出好试题,必须对整个单元或某些知识点有整体了解,这也正是优化学习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基本要求。而对于实验分组来讲,可以进行自主搭配,学生自己选择合作者,一起完成实验。既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合作学习。
三、注重实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对于中学生年龄特点来讲,他们对动手的实验远比理论更感兴趣。因此,精心打造“实验课堂”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例如,教学《分子运动》时,我把一培养皿放在投影仪的承物玻璃面上,在培养皿中加入约2/3体积水,然后用药匙取一小粒品红,放入培养皿中。品红是一种红色染料,最初在水中缓慢溶解,渐渐地明显分成两支,待片刻后,扩散完成。此时,分子运动的全过程通过光学投影到银幕上,学生都能真实清楚地观察到,并透过观察到的现象,认识分子处在不停地运动状态中。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物质运动的状态,对分子的概念、性质和结构也会更记忆深刻,理解得更透彻。实践证明,借助投影演示实验,能强化实验演示效果和实验的直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前言
随着国家对学生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各个学校的硬件设施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在如今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倍显重要,也更受初中教学教师的重视。学校对初中化学实验的重视也表现在对化学实验器材的不断购买更新,督促学生对课本上的实验进行亲手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与过程,比起简单的理论教学能够对实验原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更能举一反三自行得出实验推论。同时,通过实验教学环节,也能很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
1.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兴趣的重要性
初中学生此时正处在对新事物充满兴趣,且接受能力较强的阶段。而初中化学是他们刚刚接触到的新课程、新事物,恰好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正是化学的魅力所在,化学实验可以极快地吸引学生们好奇的眼光,从而培养他们对化学的深厚兴趣。一旦培养出良好的学习兴趣,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也就引出了思维的动力。“为什么把一根生锈的铁钉放入盐酸中常看到盐酸溶液先是由无色变为黄色,然后又看到有气泡冒出?”“为什么无色的酚酞试纸遇酸没反应,遇碱却变红?”“为什么高锰酸钾加热就会生成促进燃烧的氧气?”“为什么燃烧的火柴棒深入二氧化碳瓶中会熄灭?”化学实验中那些瞬息变化的现象,会让学生感到新奇和兴奋,并由此产生兴趣,而且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能使学生获得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手资料,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直观、具体,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分析、比较、归纳,一些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就显得顺理成章,学生也易理解、易接受。
2.化学实验对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重要性
教学大纲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如果一个人对客观事物一无所知,就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物质的本质属性,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在他们亲自动手去操作去实践的过程中,他们就能近距离地体验化学的奥妙之所在,从而使他们更有动力去用心学习原本看来枯燥无味的化学课本知识,自己尝试着去将课本知识和实践过程中的细节和问题一一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对课本知识的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3.化学实验对提高学生的操作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化学实验是初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它的实验方法、操作技能和基本的研究思维,都是初中和高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思想,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单单要对必要的理论知识熟记在心,更重要的是相应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弱,因此,加强对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指导、实验程序的规范要求、实验数据的简单计算、基本操作方法的指导这些方法都是有必要的,这些方法如果能利用好,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与提高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化学实验这门课程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进行论证,使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并在感性认过程中不断地升华,通过实验技能知识的积累和独立思考,不断丰富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操作与实践能力得到质的飞越。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一个化学实验现象,使学生在领会其内涵的基础上,着重加强操作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并通过能力的学习与转化,促进对化学的学习与研究。
4.化学实验对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质上体现的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想这一互动过程始终处于一种欢快的氛围当中,教学节奏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相比传统的只进行课本知识讲授的课堂教学环节,如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热情,适当设计一个个“趣味实验”,既体现教师教学的灵活,又有助于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教学效果,活跃的课堂氛围也有助于拉近较适合学生之间的距离。例如,在做二氧化碳与氧气相关实验时,教师做蜡烛熄灭氧气的实验,又或者在讲解“硫酸脱水性”时,教师可以现场做一个“黑色面包”的实验,让学生在笑声中获得知识的乐趣。
5.化学实验对督促学生形成严谨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实验是以基本操作为基础的,而且它具有很强的规范性。这也有助于学生通过各种实验规则培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其中,教师除了在平时的训练中严格要求,加强检查,及时纠正外,本身还必须加强课堂演示实验的示范性,因为教师的实验风格与习惯都将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应当令学生意识到严谨的操作步骤对于实验的成功进行的重要意义。一切操作,不论是连接装置、加热、振荡试管、取用药品、闻气味等都要做到严密、规范,切勿为了节约时间、图方便而出现操作的不规范现象,因为不合规范的操作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以致无法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出严格的要求。只有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学生才能逐渐掌握,规范并形成好的习惯。
6.结语
生动的化学实验不仅能化抽象的化学概念为具体形象,帮助学生们更好理解这些晦涩难懂的知识,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化学实验教学当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应当把握好时机适当启发学生,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从而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让他们明白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另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也十分重要,教师可以适当而巧妙地设计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实验来训练这种能力,以及督促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很多人认为,初中化学学习,只要花点时间背一背就行了。也有人认为,初中化学内容少,最后半年突击学习就行了等等。这些都是对初中化学学习的片面认识,都是对初中化学本身及初中化学学习的误解。我们人类的生活、科技、生产都与化学密切相关。我们人类离不开化学。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实现这一总目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特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了。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让学生感到学好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27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用氢一灯一灯一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在教学中还可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
一、初中化学推断题的常用类型
1.以文字叙述为主的推断题
这类推断题一般都是先进行文字叙述,而后设问题要求考生作答。这类题往往首先对化学物质、实验环境和对象进行说明,而后会设问要求学生推断出可能存在的物质、一定存在的物质以及不可能存在的物质。学生在解答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审题,对叙述之中的条件和类型进行仔细分析,分清文中给出的字眼的先后顺序,找到突破口。
2.带图式推断题
这类推断题通常会给出化学物质之间的转换关系,一般没有限定的化学物质范围,要求学生推断出图中所带有的未知物和已知物,学生可以利用以果求因等方法来进行物质的推断。比如北京市中考题里面有一道题目给出五种物质、五种溶液和一种气体,要求根据图表来进行未知物质的猜测(如下图)。
3.带有表格的推断题
这类推断题往往以带有的表格为主,通常来说,表格中都会附有在有物质限定范围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实验现象,从而要求学生进行未知化学物质的推断。这类题一般会采用对照的方法来进行解析,比如下题给出五种无色溶液,已知是NaOH,HCl,MgSO4,BaCl2和K2CO3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各取少量溶液两两混合,实验结果如下表一所示。表中“”表示生成难溶或微溶的沉淀;“”表示有气体产生;“―”表示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变化(本实验条件下,生成的微溶物均以沉淀形式出现)。
4.带有网络图的推断题
这类推断题通常会给出物质范围以及用箭头将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给标示出来,从而形成一个状似网络的物质反应图,接着要求学生根据图示来推断出未标明的物质,这类题型一般要求学生根据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推断。
二、初中化学归纳题突破口归纳
1.根据常见的化学元素或者物质进行推断
解答化学题的时候很多题目里面会有一些提示性文字,要求学生根据文字叙述进行推断,比如,浙江省中考题:“A,B,C,D,E分别是酸、碱、盐中的五种物质,其中A是酸,另一种是碱,还有三种是盐,D在医院用作诊断胃部疾病的药品。”其中,D便是可以通过字面意思推断出来的物质,这些都需要进行归纳总结,比如: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密度也最小的气体是H2、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是金刚石,这些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确定的知识点。
2.根据化学实验发生的反应进行推断
除却以上那种突破口推断,还有一种便是说明了物质的特征现象从而让学生进行推断。比如安徽省里有一道题是“将固体混合物投入水中,搅拌后完全溶解,得到无色溶液”,这便要求学生熟悉化学实验中常发生的化学反应。
3.根据物质特征颜色进行推断
化学推断还有一种便是根据化学物质的颜色了,化学中的物质通常都有着固定的颜色,而在发生化学反应时颜色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记住这些颜色学生便能很容易地了解到题中所给的物质是什么。这首先要求学生熟记化学物质的原色以及发生反应后的颜色,比如:Fe、C、CuO、MnO2、Fe3O4这些物质都是黑色的。
4.根据物质的状态进行推断
除却以上三种方式,还有一个便是根据物质的状态进行推断。物质的状态通常不会发生改变,因此,学生只要熟记便可以知道化学物质的类型,这些都需要学生进行推断。比如常见的固体单质有Fe、Cu、C、S,无色气体有H2、N2、O2、CO、CO2等,常温下呈液态的物质便是H2O。
三、初中化学题归纳题解答步骤
第一是要阅读题目。学生首先要通阅全题,统领大局,掌握题中所表达的意思,找到关键点并且反复阅读,弄懂题目所包含的重点、难点,接着再进行具体分析。
第二便是寻找突破点。这就要求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找出明显条件,挖掘隐含条件,从而快速准确地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第三步,进行了以上两点之后,学生就要进行正确推断。这便要求从突破口入手将明显条件与隐含条件相结合,运用合理的方法正确推断。
最后一步是验证答案。学生要将推出的结果代入题中逐步检验,在进行检验之后学生需要推断出这个题推出的结果是否是正确答案。最后便可以进行验算和写答案了。
一、前言
中学化学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要想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容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下来谈几点我在化学教学中积累的工作经验和教学方法。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一)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老师的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体会到学习化学的快乐并能购积极主动地去学。
(二)学生刚接触化学的时候,对化学还挺感兴趣,尤其是对化学实验感到很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当成“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就会失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细化初中化学知识,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对学生进行了有趣的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形成和发展,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趣事;谈世界著名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在无形中增强他们化学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分散。如教材中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学生都很难记住,为此我们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并做做简单的化学实验,加深学生的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记住,能够完整准确地说出实验流程和化学反反应。
(四)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他们往往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我们就成立了化学实验小组,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从激发兴趣着手,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消除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枯燥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的乐趣,并喜欢去探索科学的奥秘,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三、精讲多练,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一)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来讲,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解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们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
(二)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果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知识体系,抓住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出现问题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化学学科的特点,在化学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式实验教学,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兴趣有很大帮助。化学实验中五彩缤纷的实验现象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动力。
一、实验探究,培养兴趣
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绝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是沿着“问题一原理一结论一实验证明”的程序进行教学和学习的。这种程序有它的优点:简明、清晰,易于学生认可、理解和一记忆,也有利于教师对整个课堂的控制。然而,如果一直沿着“问题――原理――结论――实验证明”的程序走下去的话,学生的思维就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最终结果就是对实验现象、结果和实验技能的过多关注。然而“化学实验的价值绝不仅仅如此,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上,化学实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思维处于停滞状态就缺乏学习、提问、思考的激情,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应该树立实验中处处可探究的态度,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如:在一次酸和碱的性质实验课上,有一名学生不按老师要求把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产生的Cu(0H)2蓝色沉淀取出来加热,发现蓝色固体变成了黑色。这名学生很好奇,就来问老师原因。这正是引导并唤起学生探究兴趣的绝好时机。教师不用马上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他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去猜想黑色固体的成分,并且设计实验验证他的猜想。这样做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的探究能力和思维方法。
二、开放探究,培养兴趣
教师应在教学思想上,将传授知识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的已有模式,通过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在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在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上,教师除了要准备教材上的和教师个人储备的知识外,更多的是要准备课堂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新知识;在对课堂的控制方式上,教师应从强调学生对教材内容记忆的“结构化”、“封闭式”、“权力型”转变为注重学生创新品质的“非结构化”、“开放式”、“非权力型”。教师由原来的“就教材教教材”变为“以教材为依托”,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利用与教学相关的化学课程资源。只有教学理念的转变,才能使新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将化学教学融入到生活、生产实践之中。例如:在讲金属部分时,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用“对金首饰真假的鉴别”,作为“主线”,既探究了“真金”和“假金”的鉴别方法,又学习了金属的性质。探究的实验很多比如探究:“氢氧化钠长期放置在空气中是否变质”,“食品的袋子中的双吸剂是什么”。由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这种探究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兴趣的激发是很有益的。
三、科学探究,培养兴趣
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的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例如,在进行“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可以把课本的实验作为原理让学生自学,然后提供一些实验仪器:带刻度的集气瓶、双孔橡皮塞、燃烧匙、导管、烧杯、弹簧夹、酒精灯等,又提供了一些药品:红磷、木炭、硫、水等,让学生自主设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方案。学生先讨论,教师鼓励学生上讲台按照自己的实验设计演示实验,不同方案的设计,得出的实验结论也不相同,但不管是哪种情况,都要求学生继续探究下去,找出测不准的原因。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对这个实验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印象,而且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四、自主探究,培养兴趣
我在教学中注意到真正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是家庭小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自主假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独立实验并得出结论而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如学生制取无壳鸡蛋实验,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表现令老师难以预见,首先,学生选择的物质很多,鸡蛋、鹤鹑蛋、食醋、白醋、洁厕剂、酱油、洗涤剂、水等;其次,现象的描述,鸡蛋壳表面出现大量气泡,鸡蛋变软;鸡蛋壳表面出现少量气泡,鸡蛋变表面出现黑色;鸡蛋壳表面没有明显变化;发现鸡蛋在洁厕剂中做上下运动。经过对比和大家的交流得出了一些结论:食醋、白醋、洁厕剂可以用来制无壳鸡蛋,但反应的速率不同,现象不一样:鸡蛋上下运动是由于产生气泡使鸡蛋受到的浮力发生变化引起的。最后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些疑问:做过实验的鸡蛋还能吃吗?反应后的醋能再使用吗?反应后的液体能否用来补钙?利用家庭小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学会科学方法,体会科学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五、结语
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提供事实依据,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在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学习兴趣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2年修订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课程社会化以及生活化,将初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实践,实现“生活化学”,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化学知识,引导其用已经学到的化学知识解读一些生活上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该注意:制定学习目标时,不是仅仅为了考试成绩,理解知识要点,完成理论学习,化学教学更应当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化学丰富学生生活,在确定化学教学内容时,应适当延伸课堂教学内容,结合教材内容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展示化学与学生生活中的联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绝不能单纯的解题训练,而是要在生活实践中对化学有更深的领悟。笔者从教学情境、教学内容以及化学实验等几个方面对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在生活过程之中慢慢构建自己知识框架的。换句话说,学生在教师对其进行学习指导的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在和老师、同学的交流中,无时无刻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然而传统教学仅仅是一味的给予,新课程倡导将化学教学生活化,不在是单一的知识由外向内传导的过程,而是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主动在生活中学习,让学生把学习到的新知识和自身原有的生活经验有效的相结合,借此来构建自身知识经验。经由新获得的经验,丰厚自己原来的生活知识。对此,老师务必要有耐心,做一个生活上的有心人,在备课时,注意收集生活中一些和化学相关的资料,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于教材的分析一定要认真仔细,设计一些生活情境,将化学问题延伸到学生生活方面,借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理解知识更加深刻,并且能够学以致用,不是“死读书”。比如在《金属材料》一课的教学,就可以有效的引入情境设计,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等辅助教学的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金属的历史,并且就学生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金属材料进行探究。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国外早就有学者提出了“教学就是生活”的理念,国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在其“生活教育”当中讲到了“教育来源于生活,就应该利用生活来进行教育,将生活作为基础进行教育”。就目前情况看来,我国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老师以及家长都会将重点放在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训上面,借此来应对考试。这样就导致学情分析被教师忽视了,不能够和学生生活有效的结合起来,没有实践的化学教学,不能够让学生对其有深刻的认识,这就让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不成正比,使其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发展。教学的实质就在于还原生活,因为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没有生活作为基础那么就算化学理论知识再好,也只是一张白纸,一旦要将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学生将束手无策。教学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其在享受生活以及感悟生活的过程之中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把学生解题能力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
三、化学实验生活化
新课程理念越来越深入当代教学,教师也需要将自身教学理念和当下教育情况相结合,借此来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初中化学教学需要将生活融入到教学之中,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比如:氧化银去除。在有些同学的家里,可能会有一些银制的物品,但是,有很多的银制物品非常容易变黑,失去漂亮的光泽,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利用化学学到的知识,有效的将这一问题解决。首先使用家用洗洁精把银制物品表面的一些汗渍给擦拭干净,然后再用小刷子,沾上一点点牙膏,去擦拭银质物品表层的黑色物质。因为银质物品表层黑色物质是硫化银与氧化银,在牙膏中的碳酸钙和二氧化硅都具有较强的硬度,能够有效的磨掉银制物品表面的硫化银与氧化银。
教学来源生活,要想让学生学好化学,就务必要将化学教学融入学生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初中化学教学的价值和魅力。
【参考文献】
[1]余正火.初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实践的效果与措施[J].文理导航(上旬),2013.(6):84-84.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三单元课题3(P62)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多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H2还原CuO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H2,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CuO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H2。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D灯D灯D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片、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带过一般,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们组织学生在H2还原CuO实验与CO和C分别还原CuO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H2、O2、CO2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榇私淌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筛选、归纳、补充的能力。
另外要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给学生创造条件。教师可设计某一实验、检验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
总之,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