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技术管理一体化

技术管理一体化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4 15:40:0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技术管理一体化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技术管理一体化

篇1

中图分类号: TU8 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电气设备是构成企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现代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煤炭企业中的电气设备管理是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煤炭企业实施电气设备管理,是保障煤炭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煤炭企业中的煤炭开采、运输、提升、装运等煤炭生产过程,其关键是电气设备环节及其管理,如矿井煤炭的提升运输是矿井生产的咽喉,对矿井生产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加强电气设备管理,做好设备维护、保养、修理、与日俱增新的现代化技术改造工作,以维持设备能力,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2.设备维修与技术经济分析

设备投入使用后,由于有一个平均寿命周期,它反映着设备在实物形态上保持完好的时间。在平均寿命周期内,设备应处在正常工作状态。但由于设备本身原因和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和深度不同,设备的各个组成部分寿命周期也不可能完全一榉,因此,要保持设备在寿命内正常工作状态,就必须对设备进行维修。设备大修理的周期会随着设备使用时间的延长而越来越短,因此,对设备大修理的经济评价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设备大修理费用必须小于或等于该设备的重置成本,如果大修理费用超过该设备的重置成本(购新设备费),从经济角度看。不如重新购置,从技术角度看,大修理设备性能也不如新购设备,因此,大修理费用小于或等于设备的重置成本是最低经济界限。

第二,大修理后的设备生产单位产品计算费用必须小于等于具有相同用途的新设备生产单位产品的计算费用。

3.设备更新与技术经济分析

设备更新是大修理以外的另一种设备综合补偿方式,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购置新设备更换技术落后、陈旧不能继续使用的设备;另一种是用更经济的和较完善的新设备,即用技术更新型设备更换那些技术上不能继续使用或在经济上使用成本高的设备,这种更新不仅解决设备损坏问题,主要是解决设备落后的问题,在当今技术进步很快的条件下,设备更新主要是这一种。

设备更新方案的比较与选择:

(1)设备更新的方案比较

在进行设备更新时,方案一般是多个,比较时,必须要求各方案都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这样才能在同一起跑线上来比较设备的年度使用费用的高低。通俗讲,就是衡量尺度是设备使用一年,要支出多少费用。较好的设备更新方案主要特点是,在必须满足生产工艺和生产效率的要求前提下,该方案的年度使用费比其他更新方案要小。

(2)设备更新方案的选择

根据设备使用寿命的概念,设备在经济寿命终了时似乎是最佳时机,但是,当新旧设备的使用寿命以及原值、残值和年度费用不一致时,新旧设备的更新组合将有多种方案,这就要求依据两设备在需要服务期内总使用费最小的原则确定设备更新方案实施时机。如现设备需要服务的年限为N,正在使用的设备A已使用年限为t,现若需要更新,则更新设备B的使用年限为(N t),可见,设备A使用时间越长,则更新设备B使用时间愈短。

4.设备技术改造与技术经济分析

4.1现代化技术改造

所谓设备的现代化技术改造,是指应用现代的技术成就和先进经验,适应生产的具体需要,改变现有设备的结构,改善现有设备的技术性能,使之全部达到或局部达到新设备的水平。设备现代化技术改造是克服现有设备的技术陈旧状态,消除因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无形磨损,促进技术进步的方法之一,也是扩大设备的生产能力,提高设备质量的重要途径。现有设备通过现代化技术改造在技术上可以做到:提高设备所有技术特性使之达到现代新技术、新设备水平;改善设备的某些技术特性,使之局部达到现代新设备的水平;使设备的技术特性得到某种程度上的改善。

在多数情况下,通过设备现代化技术改造,使陈旧设备达到生产需要的水平,所需投资往往比用新设备更换费用要少。因此,在不少的情况下,设备现代化技术改造在经济上有很大的优越性。

4.2技术经济分析

一般采用的是最低总费用法,就是计算各种方案在相同的使用时间内、在相同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时的总设备费用,其中费用最低的就是最佳方案。另外,还有追加投资回收期法,就是通过计算回收期指标的方法来评价设备大修理方案、技术改造方案、换新方案或更新方案的经济性,从而找出经济性最好的方案,即为最佳决策方案。其回收期计算方法如下:

设备投资回收期=设备投资费(元)/采用新设备后年节约额(元/年);

从上可以看出,回收期限越短,投资效果越好。

另外,还有年费法、现值法、费用效率分析法等计算方法。从总的设备投资来看:大修理

5.企业对设备技术改造的调节与推动

(1)在进行设备的技术改造时,既要考虑设备的自然寿命,也要考虑设备的经济寿命。设备的经济寿命是指由使用费用决定的设备寿命,设备的自然寿命后期。随着设备的老化,维修费用日益增多。依靠高额的维修费用维持设备的运转即自然寿命,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如果设备不能给企业带来盈利,又增加产生成本,这种设备就应当考虑予以更新。

(2)企业设备的技术改造工作要有比较详细的组织工作。首先要加强调查研究,摸清情况。调查研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内部的厂、矿设备状况,包括主要设备的实际使用年限;设备故障和统计资料的分析研究;现有设备历次修理的情况;修理费用累计;设备折旧费的提成情况;设备陈旧老化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等。二是外部先进企业设备技术改造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了解国外先进设备的规格、效率、性能、价格等。对煤炭系统来说,尤其是要关注同行业的先进技术。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设备技术改造规划,设备的技术改造要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

(3)设备的技术改造与购置新设备的关系。企业要把这方面的工作(包括引进设备)权衡好,要把购置设备与自力更生、自行制造新设备结合起来,用少量的资金收到较好地经济效果,要把引进设备同发行原有设备很好地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企业潜力,走自己武装自己的道路。

(4)企业设备的技术改造要同现有设备的维护、修理、保养结合起来。企业在保证生产计划不受影响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大修理的时机,分期分批对设备进行改造,这是不断更新企业现有设备的一种有效径。

篇2

中图分类号:TP30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2

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目的。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民用机场、通航机场及航空公司生产、服务、建设与管理第一线,培养具有较好的英语交流能力和较强的安全检查实际操作能力,从事机场、航空公司及各类生产服务型企业安全技术管理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优良专业技能与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按照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发了基于工作岗位能力的专业课程,实践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即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为了保证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建设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室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室建设的意义

传统高职教学注重的是专业理论的传授,虽然也有技能实训,但实训项目的设计脱离企业工作岗位实践,对课程设计的内涵和本质缺乏真正了解,不能反映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课程授课过程通常先由专业教师在理论教室课堂上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然后再在实训场所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操作步骤进行机械式地练习,实训操作基本只局限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而没有真正遵循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导致教学中容易出现专业知识理论和岗位工作实践脱节的现象。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以学生为本,把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相结合,鼓励在学生在完成岗位工作项目的过程中自主探究,激发和支持学生的自主思维,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工作过程的反思。把真实岗位工作项目引进课堂,按“任务布置、实施、评估、信息反馈”一个完整的过程进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岗位工作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得良好的职业行动能力。课程岗位工作项目设计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深入机场,回归岗位服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变成实践经验,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培养合格的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课程教学必需遵循岗位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模拟的实训项目融为一体,采用任务驱动,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形成理实一体化课堂的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课堂的教学模式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存在于同一教学场所,教、学、做合一。目前高职院校中普通的多媒体教室及实训室都功能单一,多媒体教室用于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训室单纯进行操作演练,不能很好的满足理实一体化授课的需要。建设科学规范的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典型工作岗位

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性决定了它必须适应社会的就业需求,服务于特定工作岗位,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室以本专业的典型工作岗位为依据来设计。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典型工作岗位主要是验证检查岗位、人身检查岗位、开箱(包)检查岗位及X射线机操作岗位。

证检查岗位的主要岗位职责为:查验旅客证件,核对其相貌与乘机有效证件的相片是否相符。将旅客信息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并核对有效乘机证件姓名是否与登机牌或电脑显示的姓名一致。检查无误后在登机牌规定位置加盖验讫章,严禁涂改、伪造、冒用他人身份证件或登机手续不全的旅客进入隔离区。注意观察旅客动态,发现可疑对象时,要及时将重点检查的信息使用暗语手势通知到前传岗位。发现布控人员按预定处置方案处置,防止嫌疑人逃走。

人身检查岗位的主要岗位职责为:密切注意安全门报警情况,防止漏检、错判,同时使用规范动作和文明用语对经过安全门后需要接受检查的旅客进行手工或仪器检查。对经过安全门检查时存在可疑的或前传检查员告知应重点检查的旅客要进行严格检查,必要时请示领导实施人身手工检查。对查出的违禁物品和限制物品及时交领导处理。及时提醒旅客拿走自己放在托盘内的各种物品和随身携带的行李物品。

开箱(包)检查岗位的主要岗位职责为:负责根据X光机操作员指示的位置,对旅客的行李实施开箱(包)手工检查。掌握各种物品反映在X光机显示器荧屏上图像的形状和颜色深浅程度及其在箱(包)内的位置,以便检查时能准确地、迅速地查出可疑物品。对查出的违禁物品和限制物品及时交领导处理,同时负责需要办理暂存物品的旅客移交内勤的工作。认真检查箱(包)内X光机操作员指示的位置的每件物品,直到排除疑点,同时将检查的情况及时回馈给X光机操作员。

X射线机操作岗位的主要岗位职责为:负责对进入候机隔离区的所有行李进行安全检查,禁止危害航空安全的物品进入隔离区或被带上航空器。集中精力认真观察X光机荧屏,仔细分辨物品图像,对图像模糊不清或有怀疑的物品进行重新检查或告知开(箱)包检查员实施手工检查,并向开包(箱)检查员指出可疑物品的位置,及时了解可疑物品的性质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理。

三、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室建设实践

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取得民航安检员职业资格。目前,我们与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安检站合作开展这项职业资格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发现,最佳的培训模式是教学演示区和实训区融为一体。理实一体化教室能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互动,边教、边学、边做,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而这符合民航安全技术管理这种不需要复杂设备,更加强调意识、要领、沟通的专业的教学需求。目前已建的民航安全技术管理实训室有全套安检设备,将作为进阶实训场地,满足更高层次的实训需求。到机场的顶岗锻炼、工学交替,是最高层次的实践教学。理实一体教室、专业实训室、机场三者组合实现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全体系教学。

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室主要承担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安检实务》等课程的教学,同时作为民航安全检查员职业技能鉴定与考核的场地。利用金属探测门、X射线机、手持金属探测器等安检仪器设备,模拟民航安全技术检查的真实环境,让学生熟悉民航安检业务的流程,熟练掌握证件检查操作、人身检查操作、X射线机操作、开箱(包)检查操作岗位的基本岗位职责。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室既要便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又要保证学生进行典型工作岗位的实践操作,因此其功能区域的布局必须科学合理。理实一体化教室需80平方(10m*8m)教室一间,可开展40人规模的相关课程教学,满足民航安全检查员职业技能鉴定及考核的场地与设备要求。多媒体教学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前二分之一区域,配置教师演示操作台、学生移动座椅、全套多媒体设备。实训区分设教室后二分之一区域,共布置两条旅客安检通道,安检通道配置通过式金属探测门、X射线机、验证台、手持金属探测器、行李箱(包)、开箱包检查台以及常见的违禁物品和生活物品等。

基于典型工作岗位的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室的建设,结合了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际需要,能确保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从而更好满足民航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俊宾.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成因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5(59).

篇3

关键词:煤矿 机电一体化

随着我国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量也在逐渐的增大。传统的煤矿产业的发展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急需一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支撑,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就应运而生了。

一、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

1、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安全监控体系中的应用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体系中,科学引入机电一体化技术,可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应引入机械控制技术、信息化管理手段、计算机系统技术、自动化控制原理实施一体化管理,确保煤矿机电设备的持续良好运行,并为煤矿机械设备使用寿命、矿工生命安全提供完善保障。引入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令安全监控体系数据库基于局域网络平台形成同步模式。而主备机整体监督控制则可通过专用通信研发接口行驶相关权利,并可促进硬件、软件体系的优化结合,确保煤矿数据库同主机体系良好一致。进而有效分担检索信息、网络传输、呈现图像、打印报表图形等实践工作,体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中的优质、高效、现代化、科学性应用效果。

2、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运输提升设备中的科学应用

新时期,煤矿生产建设应符合市场经济现代化发展需求,为提升工作效率,缩短同国外快速发展的差距,可汲取先进行业经验,引入一体化机电技术,提升生产经营效率。可基于带式运输设备持续长距离大量运送特征,实现自动化管控。通过引入计算机控制体系,基于机电液一体化软启动模式,实现惯性载荷处理。一条皮带可引入一台或数台CST实现驱动,进行故障问题的准确评估、自我优化保护。例如对于轴承温度、跑偏现象、倒转问题可有效监控预测。在今后的应用研发中,还应重点关注该系统启动延迟问题,优化延长单机运输长度与总量,提升其设备监控能效、灵活运行性并延长应用服务寿命。还可科学采用内装提升设备,基于一体化滚筒电机规划,提升操控便利性。可基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实施全数字化提升操控,借助总线方式,为电气安装提供便利性。同时该技术体系所需硬件投入有限,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因此,在煤矿生产运营中可全面开发研究,创设优质运输提升模式,可引入双核处理器组建计算机体系,提升设备协调控制运行水平,实现可靠安全生产目标。

3、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生产设备中的实践应用

当前,我国较多煤矿应用机械化生产采煤体系,令自动化煤矿经营生产进程全面提速,并令液压牵引传统模式合理发展为电牵引手段,体现了机电一体化控制牵引技术的显著优势。即一体化的牵引可令采煤设备强化牵引能动性,有效抑制阻力影响,并可在下滑阶段中发挥制动能效。同时基于配有抑制下滑制动设备,令其可在大倾角煤层之中进行良好的作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引入令煤矿采煤设备生产运行更为安全、高效,可实现长期在恶劣现场条件下持续作业服务,并呈现出整体具有较小磨损度,故障率较低,不需要经常维修养护的科学优势。再者,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引入采煤生产设备中,令其具有良好的动态属性,可借助控制体系快速进行各类参数优化调整。且该采煤体系具有结构便利、整体体积量较小,应用效率较高等特征属性。机电一体化牵引采煤设备通过引入计算机技术全过程控制,可科学实现自动化支架目标。可通过在工作面刮板设备中设置计算机监控体系,科学实现全面系统化、自动化管控目标,并令采煤设备整体系统实现协调化动作、科学化管控,显著提升系统可靠安全水平与实践工作效率,并创设优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管理策略

为良好解决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践管理问题,应创设优质管理策略,针对矿井特征、现场环境、生产开采需求创建计算机核心装置,明确相关管理岗位职责权限,实施统一优质控制。应科学监理机电一体化技术管理制度规范,合理编制机电工作方案,优化系统通信功能,进行汇总参数综合分析,故障诊断监测与科学预警。同时,应令管理人员享有分配配件、监控作业、处置违章行为、进行机电事故追查跟踪、综合评估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状况、实施奖惩考核、优化调整机电骨干人员等实践管理权力。再者应完善做好机电一体化技术设备综合管控,全面落实科学规章体制,强化机电技术管理培训,深化研发传感装置,引入集成化、网络化、数字化、多维度、智能化控制管理思维,令基层煤矿实现流程化控制监督,确保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深化开发、科学应用研究,提升综合实践效益。在培训管理中应激发员工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热情,令其明确一体化技术的综合优势,进而主动的投入到实践学习活动中,丰富知识结构、提升技能素养,创新机电管理方案,优化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应用管理效果。

篇4

图书、情报、档案进行统一管理的成功的例子有美国。早在1984年,美国总统负责的委员会得到一份关于信息差距的调查报告,并针对政府信息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该委员会提出在每个机构中设立一名主管信息的高级官员,全面负责本部门的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直接参与最高层的决策管理。美国国会在1996年2 月通过了,《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条例》,该条例要示政府进行信息工作改革,并在各政府机构设立信息主管职位,信息主管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本部门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评价、指导、设计、利用等工作。为了配合信息主管的工作,每个部门还成立了专门的办事机构。自此以后,政府各部门纷纷设立信息主管。(9)我国可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档案馆、图书馆、情报机构的信息资源都属于国家财产,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出发,借政府上网工程的锲机,设立信息主管,以政府信息资源建设为主线,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和管理。促进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机构和政府网站的共享共建。

2.3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导航系统

将网上的政府网站的信息、图书馆、档案馆、情报网站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导航系统(GILS)。在政府网站中有许多不受著作权保护的信息资源,如政策法规信息、专利信息等。在档案资源中有许多过了保密期可以进入公有领域的信息。充分整合这些免费的信息资源,以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GILS则可实现这些功能。GILS利用网络技术和国际标准来搜集与标引信息,以便用户能以各种途径检索到网上公共信息。它有点类似于图书馆的卡片目录,可识别整个政府机构的信息资源。科技论文。科技论文。描述这些信息资源中的可用信息,以及提供获取这些信息的帮助。(10)鉴于目前中文信息网站的现状,有必要建立政府网站、图书馆网站、档案馆、情报机构网站的导航系统,实现资源的统一检索,一站式检索。

总之,从我国目前的现状和长期形成的历史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科技论文。即要从思想观念上改变传统、封闭的理念,又要从理论研究上进一步探索,而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上改变传统的管理体制的弊端。切实落实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工作。需要政府、图书馆、情报机构、档案的共同努力和密切合作才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炜,试论图书、情报、档案信息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内在依据。图书情报工作,1998,11

2、李莉,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4

3、万清安,论图书情报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

4、孟世恩,梁博,我国档案信息网络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档案学研究2003,1

5、查先进,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保密,图书情报知识,2004,4

6、赵洁,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篇5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 A

Discussing the Marketing Operation Technique of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gral Whole Turns

Zeng Jiewen

Abstract:The competition of 21 century is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supply chain, is more subordinate than the marketing campaign of supply chain with logistics out campaign suit will realize customer value and chain value biggest melt. This paper investigate new technique in operation in marketing strategy from the supply chain Manage the foundation top that integral whole turn.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arketing; The integral whole turns

一、 引言

21 世纪的竞争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它是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与决策, 目的是为了实现顾客价值和整条链的价值最大化。有效营销运作技术是企业与关键性的客户(顾客、供应商、分销商)建立长期满意关系的实践,它是营销者通过不断承诺和给予对方高质量的产品、优良的服务和公平的价格来实现的合作模式。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要实现“双赢”乃至“多赢”,供应链合作联盟无疑是有效营销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图从供应链管理一体化的基础上探究营销运作新技术。

二、供应链管理与营销的内涵

20世纪90 年代初期,美国市场营销专家提出了一种新的营销理论――整体市场营销。该理论突破了以最终顾客市场营销为中心的传统市场营销理论的概念,提出从长远利益出发,公司的市场营销活动应包括其内外部环境的所有重要行为者,他们是供应商、分销商、最终顾客、同盟者、竞争者等。整体市场营销促使我们对原有的竞争模式进行再思考。例如:对供应商市场进行营销时,传统营销理论的做法是把供应商放在对立面,刺激和促使以价格竞争为中心的竞争市场形成;整体市场营销则强调与那些成绩卓著的优秀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它还认为企业的营销活动必须是在追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去实现其目标。由此可见,整体市场营销与供应链管理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供应链管理本身就是营销技术管理过程。以供应链一体化为基础的营销越来越呈现出以下特征:建立良好的顾客关系,直面终端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异业结盟,协同服务,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让供应链成为顾客化定制的生产线;信息化库存使供应链成为库房;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顾客价值。

三、供应链管理一体化营销运作技术

供应链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重要的流通组织形式和市场营销方式。以供应链一体化为基础的营销不是等待产品生产出来之后才开始寻找顾客并进行推销,而是以关键顾客和合适顾客的需要为起点,以顾客需求满足过程中的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全方位全流程的互动活动,因此供应链管理一体化营销运作技术内容可从如下几个方面体现:

1. 供应链市场流通渠道技术

市场渠道是指产品通过商品交换,实现从生产领域流向消费领域所经过的市场通道,它是在生产到消费之间架起的“桥梁”。供应链管理使渠道安排从一个个松散的独立企业群体,变为一种致力于提高效率和增加竞争力的合作联盟。从这个意义上看,供应链管理的运作可以说是一种对市场营销渠道的有效管理,其主要表现如下:

⑴ 市场渠道主要包括一种或一系列产品从制造商的消费者转移的销售活动,供应链管理除此之外还包括产品生产、原材料采购等更广泛的活动。

⑵ 市场渠道关注的是现有产品的营销,供应链管理却进一步将产品及其作业流程的重新设计和企业功能的重组考虑在内。

⑶ 市场渠道仅关注本部门的经营活动,供应链管理考虑的是围绕整个供应链的战略目标,优化所有工作职能。

⑷ 市场渠道是一种推销库存产品的“推式”的运作方式,库存往往大量过剩。供应链管理实行的是“拉式”的运作方式,如,准时生产、准时供应和准时采购,;库存可以降到最低,甚至可以是零库存。

⑸ 市场渠道各方之间的交易或合作通常是短期的,供应链管理中的各参与方之间往往

是长期合作的战略联盟关系。

因此,供应链管理要从更高层次、更广内容上去思考有关市场营销渠道的问题。

2. 品类管理技术

品类管理是一个过程,即品类管理为完成ECR的诸多工作提供一套方法,包括一系列的相关活动:

⑴“品类设定”。例如,分销商及其供应商将某品类定义为“宠物食品及用品”,并把不同形态、不同类型的宠物食品全归入该品类。该步骤有助于确定某个品类所包含的商品类别和主要品种。

⑵ 确定“品类角色”。分销商根据各供应商所提供的商品,进一步明确“宠物食品及用品”品类在整个经营活动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即分销商通过经营该品类商品使自己的店铺(或连锁店)为消费者所认知,并吸引到自己的目标顾客。

⑶ 进行“品类评估”。即把所有相关的消费者、分销商、供应商和竞争对手的信息综合起来,在掌握上述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对“宠物食品及用品”能够给该分销商带来的机会进行分析,进而明确该分销商在该品类经营中的优势、劣势、机会等。

⑷ 建立品类经营的“品类指标”。利用这个指标体系,某品类部的经理可以对经营计划的实施质量进行评定,该指标体系包括存货毛利率和收益率指标、销售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指标、服务水平和促销手段指标等。

⑸ 制定“品类策略”。使品类的各组成部分各自负担指定的战略任务。如把“宠物食品及用品”中“干的狗食”这一品种作为促成该品类商品的交易,并通过这个交易提高消费者购物量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提高该品类中“猫食”部分的品种和花色,增强分销商在经营“宠物食品及用品”方面品种齐全的市场形象;通过提高宠物用品的毛利率及顾客的购买欲望,使该品类中的“宠物用品”承担起创造利润的战略任务。

⑹“品类营销技术”。为实现品类策略而采取的特定的行动必须使执行者清楚明了。这些技巧包括品种组合、价格促销、陈列计划和特色安排、货架商品摆设、商品供应的创新性等。

品类管理从买方市场的角度出发,使分销商及其供应商能够适应这样一个事实,即消费者不会有太多的时间去了解贸易伙伴之间的效率变化,但将永远奖赏那些能更好满足其购买需要的经营者。这说明实施品类管理技术是供应链运作效率的关键技术。

3.消费者促销技术

在过去十多年中,作为对市场条件和变化的反应,企业的促销活动大幅度增加,经济增长速度的缓慢使消费者对价格变化更加敏感,而且有加重的趋势,促销重要性不断提高。在从事促销之前要考虑:什么样的促销活动与企业营销战略一致?目标顾客对各种促销活动的反应?消费者促销是一个重要的营销工具。最常用的是优惠券,但纸张消耗太大。供应链管理一体化的ECR模式下,有两种更有效的消费者促销方法:

⑴ POS机扫描兑付优惠券。厂商可直接根据POS数据向零售商返款,这样可大大降低兑付和验证费用。

⑵ 在货架上直接标明促销,如“厂商打折:降价0.5元”。这样就完全不用优惠券了。这两种方法都非常有效,因为对消费者的刺激物以最节约的方式送到了消费者的手中。

4. 供应链ECR系统中的营销技术

ECR系统作为一个供应链管理系统,所采用的营销技术主要涉及商品类别管理和店铺货架空间管理。

⑴ 商品类别管理。 商品类别管理是以商品类别为管理单位,寻求整个商品类别整体收益最大化。具体来说,企业对经营的所有商品按类别进行分类,确定和衡量每一个类别商品的功能、收益性、成长性等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考虑各类商品的库存水平和货架展示等因素,制定商品品种计划,对整个商品类别进行管理,以便在提高消费者服务水平的同时增加企业的销售额和收益水平。

⑵ 店铺空间管理。店铺空间管理是对店铺的空间安排、各类商品的展示比例、商品在货架上的布置等进行最优化管理。在ECR系统中,店铺空间管理和商品类别管理同时进行、相互作用。在综合店铺管理中,管理人员对于该店铺的所有类别的商品进行货架展示面积的分配;对于每个类别下的不同品种的商品,进行货架展示面积分配和展示布置,以便提高单位营业面积的销售额和单位营业面积的收益率。

四、结论

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之间竞争已上升为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实现供应链联盟,再造供应链管理一体化营销运作新技术,已成为每个企业无法回避的事实。在传统的市场竞争法则中,零售商与零售商为市场统治权而争斗,批发商、制造商同样如此,甚至零售商、批发商和制造商这些产品供应的上下游环节也都把彼此视为对手,不断地讨价还价,要挟对方,以一种“互为成本”的关系存在。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努力发展合作与协作关系,构筑紧密联系的供应链网络是一种明智之举。优秀的供应链可以传导企业的竞争优势,促使成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提高。

作者单位: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篇6

一个班主任是教育这片海洋中的一粒粟,但只要有爱心和责任心,即使是小小的一粟也能开花结果。在小学班主任这方百花争妍的教育领地,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及各种教育活动的得力助手,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充满信任,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近年来,笔者学习了一些国内外班级管理理论及众多优秀班主任管理班级的经验,并在自身的班主任工作中不断地实践积累,整理和探索了以下几种班级管理策略,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升自我。

要想管理好一个班集体,让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孩子服从你的教育方式,首先要得到学生的佩服,让他们配合管理工作要心服口服。斯大林曾经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首先应该热爱教育,把教育事业当作一项伟大事业,而不是谋生的职业,要有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这样教育奉献就会变得顺其自然,就会忘我地工作,不求回报。以上可以看出教师是一个高尚的职业,但是同时也是一个需要知识、文化积累的职业。班主任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作为班主任的教师越出色,学生就会打心底里佩服和敬重,产生亲近教师的渴望。

二、组建班委会,培育班主任助手

接班后,要及时组建班干部队伍,选有一定组织领导能力而又热心的为集体服务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可实际情况是,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谁也不听谁的。学生的管理能力很差,要想选出几个好的班干部都很难。就说打扫卫生,学生竟然不会扫,我让他们一人扫一行,先上凳子再扫地,扫的扫,搓的搓,分工合作。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学生才能在组长的指导下,顺利完成扫地任务。再说学习管理,班内学生人数多,让组长帮着管,可组长并不情愿管学生,根本管不好有时连自己都管不住。因为孩子年龄小,天性贪玩是他们的特点。于是我就少布置作业,尽量集体订正,待学生学习基础稍好一些,再逐步培养班干部和组长参与管理学生学习的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班干部和组长们都养成了自觉管理学生的习惯,帮着老师检查作业,帮着学生纠正错题。要创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有一套符合班级实际情况的制度。这样才能给学生的自主创新指明正确的方向,营造实施的空间。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照找出本班存在的问题,并一一罗列,公布于众,使学生明白班级存在的问题及自身的不足。

三、信任班干,让他们成为班级的实际管理者

信任是一种尊重,信任是一种激励。每当开学初,我就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评选组建班委会,班干部确立后,切记剥夺或架空班干部的权利,应该下放权力,信任班干。不然被架空的班干部嘴上不说,心理却不服气,渐渐的就会对班级工作漠不关心,得过且过,班主任也失去了班干部的信任和理解。所以我对确定的班干部给予足够的信任,放手让他们去完成各自的职责。像卫生委员周涛同学就是一位得力的小助手,他除了每天安排好值日的同学,还认真的进行检查监督,我班的卫生情况非常好,从没有一个同学偷懒。还有科代表的工作也非常出色,及时收发作业,晨会做好早读工作等,让班主任的我工作轻松了许多。

四、关注学生的思想与情感,给学生发言的权利

现在的学生比较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不像以前我们当学生时,觉得老师的话就像“圣旨”,什么事都由老师来安排。所以班主任还要给学生发言的权利,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师生关系会更融洽。像今年的“六一”,学校要各班安排游园活动,我一宣布这一消息,全班学生就高兴得不得了,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开始我觉得有点火,准备教育一下这些孩子,但还是很快静下心来,一想何不让学生自己来安排这一活动。这时就有同学提议让他们自己组织活动,我马上答应了,只给他们提了几点安全问题。果然“六一”那天孩子们玩得很开心,连平时一言不发的同学也唱起来。

五、家校相连,构建和谐班级

通常我们采用家L来学校校访和电话联系了解学生的情况。如今的学生家长都忙于工作,校访等形式已不太适合采用。但我觉得如果老师能亲自去学生家了解情况,会比电话等方式好一些。老师和学生家长之间了解甚少,家长对老师的了解只是道听途说或从孩子的交谈中得到的,老师和学生家长的接触的机会不多,那么老师上门了解情况,让他们了解你,理解你,进而支持我的工作。同时学生和学生家长也会有一种亲切感,那么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多抽出时间去上门“拜访”。学生的发展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影响的结果,三者相结合,相辅相成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家庭和学校教育得不到沟通和协调,它将对儿童的正常发展和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由此可见,成功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一致的教育。

六、“多元评价”管理策略

篇7

一、图书馆自动化的范畴

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是指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通信、多媒体等现代化先进技术来取代当前的图书馆办公事务的管理流程。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及事务管理水平,增强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利用能力来适应信息化图书馆的发展。

当前,世界范围内,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主要业务包括书刊收藏与借阅、声像服务、人员培训、信息咨询、专家诊断以及资源数字化等等。其中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业务开始逐渐扩展到数据库使用培训、在线信息咨询、资源数字化、特色数据库建立等业务。国内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业务具体包括:首先是技术服务管理下的内部资源管理;采访、编目、流通、期刊等,其次是信息检索服务;如OPAC、电子数据库检索等。再次是馆际合作;主要是扩展信息服务,如合作编目、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最后是数字资源;主要是电子书、电子期刊、电子数据库、馆藏数字化等。

二、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现状和特点

(一)国内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现状

1. 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现状。高校图书馆是我国各类型图书馆中自动化建设水平最高的,所有高校图书馆基本上都实现了自动化管理。近几年来,国家教委对于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在资金的投入上,给以不同程度的倾斜,尤其是21 1高校,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图书馆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加快了高校图书馆自动化进程。我国高校图书馆自动化自1994年以来,取得了重大发展,并开始向网络化方向发展。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成绩不仅体现在宏观上,微观上各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程度及水平也在明显提高。各馆不仅引进了较先进的国内外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了图书馆传统业务流程的计算机管理;而且依托各集成管理系统的功能特点,开展了网上文献信息服务,利用这些数据库资源开展网上信息检索服务。

2. 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现状。公共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起步晚,进程相对缓慢些,其自动化水平与高校图书馆也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公共图书馆资金有限,除了购书经费外,没有更多的资金用来改善图书馆的各种设备。当然,领导的重视及读者的需求也是公共图书馆自动化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的基本情况是:省级以上的图书馆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引进了国内外较先进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地市级以上的图书馆基本上实现了业务管理自动化;发达地区的县区级图书馆基本上实现了业务管理自动化。但是,公共图书馆里大多数图书馆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尤其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图书馆的处境还较艰难。在发达省份,公共图书馆自动化水平比得上高校图书馆。

(二)国内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特点

首先是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已初具规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图书馆自动化技术日趋普及并且不断完善,传递信息的骨干网络在一天天地延伸。高校图书馆系统的CALIS网络,建成了全国中心,地区中心及高校图书馆三级网络系统,CALIS的成员馆正在迅速地增加,其功能与服务也在不断地拓展与完善。

其次是总体上的不均衡性。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其它类型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不均衡性,高校图书馆自动化整体水平远远超过其它类型图书馆,在自动化程度、系统的先进性、服务的水平以及图书馆本身的技术实力方面都优于其它类型图书馆;另一个方面就是在同一系统内的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不平衡性,这主要表现为公共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和科研系统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重点院校和单位等

最后是数据库的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分工协作。数据库的建设是图书馆自动化的关键,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基础。在我国图书馆界中,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图书馆和少数公共图书馆都以本馆的特色资源为基础建成了数据库,从已建成的数据库来看,产品较单一,尚未形成协作建库机制,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分工协作,基本上是单馆制作,所以数据库的规模较小,使用价值不高;同时,在数据库的制作技术方面显得不够成熟,数据的标准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三、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趋势

第一,从文献采访的角度来看,在采访编目系统中应强调批功能,能够对各种形式的数据进行转换;在外出采访中能够时时与图书馆书目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通过访问OPAC来实现图书馆的订购和到馆情况的统计。文献也以实体典藏向数字化典藏、镜像文档等方向转变。今后的采访系统应该能支持由购买整本书、整本期刊、整张光盘向特定章节的过渡。

第二,从系统数据库选择看,在图书馆底层数据库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该数据库的管理系统的有效性、成熟性、稳定性,考虑数据库的易维护性、易升级性、开放性、通用性和可靠性,能够快捷地在业界进行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兼容字符界面和图形界面,方便对系统进行二次开发。

第三,从系统服务看,要强调人性化的管理。能够提供与电信的接口,通过无线上网来实现信息的时时更新;通过手机定制服务来实现更加有针对性的读者服务,方便读者的信息浏览、查询,读者也能够方便地在网上讨论和交流。

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界掀起了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在此的推动下,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进展。

篇8

1.背景

随着石油企业的科学发展和管理创新,对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以合理的最低质量成本获取最佳经济效益,促进油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成为沈阳采油厂的重要课题。通过对石油企业质量监督体系和运行模式的剖析和评价,抓住“一体化”管理这个关键,健全体系夯基础,完善机制作保障,标杆管理作示范,配套联动提水平,从而确保质量技术监督的公正、科学、规范、高效。因此,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必须紧密结合生产建设特点,以提高质量、降低能耗为核心,以完善标准、准确计量为支撑,以严格检测、强化监督为着力点,健全“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的“一体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提高生产经营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切实为油田建设发展保驾护航。

2.基本思路

质量技术监督“一体化”管理,就是将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计量管理、标准化管理和节能管理等职能均纳入“一体化”管理的框架,通过整合内部资源,搭建以质量技术监督暨节能工作例会和监督公报为载体的“一体化”管理平台,着眼整体部署、配套联动,从而以合理的最低质量成本获取最佳经济效益。

3.主要做法

3.1 构建“五项”机制,为推进“一体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为扎实推进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一体化管理,促进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重点建立完善了“五项”机制。一是建立“一体化”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好技术监督职能,建立并启动质量技术监督暨节能工作例会制度,搭建起一体化管理平台和监督公报平台;二是完善“一体化”监督机制,着眼于多部门的联动协调和一体化运行,明确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督主体,建立起各责任主体向质量监督部门定期报告质量信息的制度;三是健全“一体化”过程控制机制,完善以计划、检查、整改、反馈、公报为主要内容的过程控制机制,突出抓好“三个重点”,充分发挥工程监督职能,紧密结合注水站集中改造的实际,坚持每天检查、每天在生产运行会上讲评;四是完善“一体化”质量检验机制,实施“分级负责,责任连带、奖惩兑现”的质量管理责任制;五是完善“一体化”能耗分析评价机制,每月由生产管理部门下达能源测试计划,技术监督部门组织对五大系统进行能耗测试,研究节能对策措施,有针对性开展节能工作,形成了计划、测试、分析评价、项目实施的工作机制。

3.2 健全“五个体系”,为推进“一体化”管理夯实工作基础

围绕提升质量技术监督效益,健全完善了五个管理体系,着力质量固基,实现挖潜增效。一是健全质量考核体系,坚持有组织、分层次推行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将质量指标分解落实到相关单位并纳入经营承包;二是建立完善物资质量监督管理网络和体系,成立物资质量检测、监督管理体系,实施“分级负责,责任连带、奖惩兑现”的质量管理责任制;三是健全企业标准体系,对标准体系构成、适用标准以及应有标准进行调查,并对原版标准体系表所有标准的使用、更新和废止情况逐一进行查询、调研,保证了标准使用的先进性和采标率;四是健全计量管理检测体系,认真落实《油田企业计量管理与考核规范》,重点对油气水电等重点计量器具的配备、使用、维护等进行监督检查,保证计量管理与考核规范落实到位,促进生产计量工作规范运行;五是健全节能管理工作体系,建立月度节能工作例会制度,审核主要生产系统能耗状况、节能项目实施情况及各基层单位节能指标完成情况,检查节能达标工作运行情况,部署下步节能工作目标任务,从项目立项、监督管理、考核评价、年终奖惩等各方面严格管理规范。

3.3 深化“五类示范区队”创建,为推进“一体化”管理提供示范

按照“一体化”管理模式要求,结合生产实际,着力推进五类管理示范区队建设,通过以点带面,开展创先争优。一是深化“质量管理示范区”创建,建立了由勘探、开发、石油工程管理、建设和经营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质量目标一体化管理体系,明确质量目标日常监督、管理职责,强化目标对接、分解和考核;二是深化“终端质量检验把关示范区”创建,以“工作现场标准化、工作过程精细化、工作结果精准化”为导向,建立终端质量检验把关示范区,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开展质量检验工作,把好质量关口,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生产现场;三是深化“标准化良好行为基层队”创建,有组织、有计划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基层队创建活动”,建立标准检查考核制度,定期组织标准宣贯,着力对标准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促进标准的实际应用;四是深化“计量示范区”创建,从计量制度及基础资料、计量人员管理、计量器具管理等三个方面,明确内容和标准,突出可操作性;五是深化“节能标杆队”创建,着力引导各基层队对标、追标、创标,争创“节能达标标杆队”,采取定期与不定期、专项检查与综合检查、单独检查与联合检查等方式,通过考核评分、例会通报,公开排序等手段,确保创建质量与水平。

4.经济效益分析

篇9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节约和环保的概念深入了水利工程建筑之中。现在我国水利建设的步伐在加快,一些较有成效的工作已经出现,例如三峡大坝。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对施工的方式方法以及带来的效果有了更新的要求,现在的大坝的弱点在于,因为材料上是混凝土,因此在一段时间之后,由于混凝土的性质,带来必然出现裂纹。这不利于大坝的安全使用,为问题的出现埋下了隐患,在这种情况之下。对于裂缝问题的处理成为水利工程的难点。也是应当努力的一方面问题,面对裂纹问题,化学灌浆的方法被提了出来,为坝体的安全带来新的思路,极大促进了水利工程的前进步伐,也为可持续发展带来契机。

1 砼体坝裂缝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大坝的原则性用料是没有说明的,因此采用本身的土壤以及石头可以成为坝体的组成部分,但是,为了保持坝体的稳定性和坚固程度,用混凝土材料可以最大限度保持不变形,不过混凝土工艺也有自己的特征,例如退化,侵蚀,裂纹等,裂纹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侵蚀,带来完整性的破坏,到一定极限后稳定性受到影响,受力不均匀,加速了进一步伤害的速度,一段时间过后坝体损害坍塌,已经无法作为稳固内层土壤,作为承重材料的目的。所以裂纹治理的重要性被反复强调,也是新技术应当发展的一个方向。

2 水利工程砼体坝的化学灌浆加固

化学灌浆(Chemical Grouting)是将一定的化学材料(无机或有机材料)配制成真溶液,用化学灌浆泵等压送设备将其灌入地层或缝隙内,使其渗透、扩散、胶凝或固化,以增加地层强度、降低地层渗透性、防止地层变形和进行混凝土建筑物裂缝修补的一项加固基础,防水堵漏和混凝土缺陷补强技术。

2.1 水利工程砼体坝的化学灌浆加固处理技术概述

砼体坝裂缝修复的化学灌浆加固处理法适用于深层裂缝和贯穿裂缝的修补与加固。对于灌浆死缝可选用水泥浆材、环氧浆材、高强水溶性聚氨酯浆材等;活缝可选用弹性聚氨酯浆材等。其施工首先要根据原有设计要求对裂缝进行勘察和分析,确定灌浆孔。然后钻孔、洗孔、埋设灌浆管。沿裂缝凿宽、深5~6cm的V形槽,并清洗干净,在槽内涂刷基波,用砂浆嵌填封堵;进行灌浆前要进行压水检查。灌浆结束封孔时的吸浆量应小于0.02l/5min。在进行灌装时要根据裂缝类型的不同使用不同的灌浆方法,垂直裂缝和倾斜裂缝灌浆应从深到浅、自下而上进行;接近水平状裂缝灌浆可从低端或吸浆量大的孔开始。

2.2 化学灌浆材料与使用注意事项

目前常用的化学灌浆浆液主要有环氧浆液及丙凝浆液两种。环氧浆液的主要成份是环氧树脂,丙凝浆液的主要成份是丙烯酰胺。环氧浆液的特点是能灌注0.1~0.2的裂缝,可灌性强,收缩性小,强度高,抗渗性能好;丙凝浆液的特点是可灌注细微裂缝,可灌性好,浓度为12~15的浆液与水相似,聚合时间可以控制;该浆液稳定性好,不析水,有一定膨胀性,抗挤力好,是良好的防渗材料。其具体使用需根据坝体裂缝情况选用适宜的材料进行,对于宽度较小,无渗水或有微渗水的裂缝用环氧浆液进行灌注。对于宽度较大,有渗水或渗水量较大的裂缝先用丙凝浆液进行灌注再用环氧浆液灌注。无论是环氧浆液还是丙烯浆液其关注施工必须在12℃~16℃温度环境下进行。

2.3 水利工程砼体坝化学灌浆加固处理技术的具体施工

第一,砼体坝进行化学灌浆工艺的时候要把等待修补的裂纹内部清理干净,保证没有杂物,和脱落物。具体清理物品包括钢刷和水枪等,能够冲走内部不易清理的杂物。清理工作完成后,将水分晾干,使接触面之间不掺杂水分,是化学灌浆有效的铺垫工作,应当注意。

第二,为了保证裂缝与成分之间的完整贴合,并且再后来的工作中不发生断裂的不良情况,可能需要对于裂缝不规则,内部结构复杂者进行凿槽,凿槽工艺之前将内部所具有的碎石利用清理工具进行清理以及干燥。将管道埋进地下。距离应当在20cm与50cm左右。这个数字应当根据裂缝的尺寸来决定,为了减少漏浆问题的发生。采用能够防止浆液流出的材料,选用正确的材料以及采用正确的施工方法是完成封堵工作的关键问题,在材料的选择上应当参考力学原理以及说明书等,找到材料后,以上工序能够带来质量的良好保证。

保证了内部的完整统一性。完成工作之后把表面磨平整,明白灌浆管所在的位置,在其位置应当适当加厚涂料达到保护的目的,同时还需要在坝体裂缝的顶端两侧打孔,使用环氧灌浆材料和钢箭进行锚固,将裂缝两侧的坝体拉紧。

2.4 砼体坝化学灌浆质量控制

砼体坝化学灌浆过程的控制是保障灌浆质量、保障坝体加固的关键。在施工过程中要通过材料控制、操作方法控制、工艺技术控制等方式保障砼体坝化学灌浆质量。首先,要通过对裂缝的勘察与分析,选用适宜的灌浆材料,并在灌浆材料配置过程中严格控制配比,保障灌浆材料质量,为砼体坝化学灌浆施工质量打下基础。在施工过程中,还要根据裂缝的情况,单孔一次灌浆或停灌结合等工艺方式,满足裂缝灌浆要求,保障灌浆质量。例如:在进行环氧材料灌浆时,由于环氧材料需一定时间才能固化,因此在灌浆达到一定量后,需停止灌浆,待环氧浆液达到一定固化后再继续进行灌浆。

3 坝体化学灌浆施工质量管理

砼体坝的损伤和裂纹使其整个结构受到影响,物理承受能力也开始变化,所以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马上解决就会影响整个坝体的继续使用,这时应当马上进行化学灌注工艺。这也是保证砼体坝安全的重要方面,在平常的检查中就应当认真负责,明确坝体当前的状况,发现为题及时报告,而专业保养维护部门也应当具备优良的检测能力,以及检测的体系,分析坝体之前所具备的文件和材料,找到最为合适的灌浆技术与材料。通过质量与管理的双重把关来完成坝体灌注,得到最好效果。

结论

砼体坝对于化学灌浆的应用较多,也能展现出较强的利用程度,通过两点因素能够达到正确合理使用灌浆工艺,并带来良好效果。第一点就是材料上的把握,第二点是操作上的完整,但是工艺完成不代表日后不会老化和变化,通过周期保养预防问题,对于小的问题及时解决,预防扩大,将问题在萌芽状态解决。及时进行工艺的加强处理,保证坝体的安全进而就保证了施工人员的通行安全,充分的调动检查,保养和修理工作对于保证坝体工作安全进行,促进水利事业发展有着促进性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一、 工程技术人员要求

在管道工程建设上, 项目法施工已推行多年, 工程企业也已总结了许多相关的施工和管理经验。但是,不同的管道工程项目对工程技术管理的要求也不同,这对项目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精通长距离输油管道施工技术, 能够及时、 有效地解决现场的施工难题; 二是要在编制难点段施工方案时周密考虑技术措施,要在保证现场施工人员和设备安全的情况下以最低的投入完成现场最难的施工任务;三是既要懂得技术专业知

识, 还要掌握工程签证技巧, 保证完成的工程量得到业主和监理的认可。对机组的现场技术人员来说, 不仅要求其能解决现场随时出现的技术问题, 还要求其细致、 周密地做好机组转场、 技术措施、 签证等各项基础工作, 一方面要保证现场施工的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要有效地降低施工成本, 保证项目效益的最大化。

二、 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长距离管道工程项目施工具有点多、 线长、 人员分散的特点, 技术人员是整个项目施工管理体系中的核心。然而, 由于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 目前管道工程项目在技术管理上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首先, 许多项目工程师尽管具备了较高的专业技术素质, 但其中多数人的英语水平不高, 只能依靠非专业人员来协助翻译, 从而对进口设备特别是大型进口设备的说明书、 操作手册、 参数等无法准确、 深入了解, 因而容易出现误解或差错。其次, 管道工程项目的机组技术人员多数是刚毕业的新员工, 其对各类工程现场施工的经历不多, 施工经验少。有时他们面对现场一些并不算很复杂的技术问题也是犹

豫不决、 不敢及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往往造成不必要的工期延误。面对一些难点问题, 他们一般都依赖项目工程师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而不能自己独立完成工程施工组

织设计及方案的编制。第三, 管道工程项目的机组技术人员直接受各个公司所属厂 (处) 的领导, 由于各厂 (处) 技术人员少, 往往一个工程还没有结束技术人员就被调往另一个项目, 以至出现技术管理脱节。有的工程有时因技术资料交接不清、 不全而影响到后续的技术管理工作, 甚至影响到整个机组的技术资料编制和签证工作。第四, 许多管道工程项目的现场机组技术人还兼任质量员, 工作任务量较大, 在工作过程中往往疲于应对各类的质量现场检查, 相反却对技术工作的投入精力较少, 无法保证机组技术管理的正常进行。

三、 加强技术管理, 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

项目管理必须以工程技术管理为基础, 通过现场的技术管理来推进工程的施工进展。现场工程技术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能否按期、 高质量、 低成本、 高效益的完成。负责技术管理的项目和机组技术人员是工程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因素之一。针对目前管道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为提升企业专业乃至整体管理水平,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提高专业素质

针对基层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薄弱、 缺乏独立处理现场情况能力和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 目前管道工程公司技术部每年都要利用工程结束后的整休期对各单位的技术人员进行管理技术、 现场施工技术、 新工艺、 新技术的培训,但由于时间较短 (往往只有两三天) , 实际收效并不明显。笔者认为可在公司内部实行动态贴近式的方式 (即选派基层技术人员分期分批到技术部工作) 进行培训, 每年抽调各厂 (处) 1 ~ 2名技术人员到技术部工作, 既可以跟随技术部工程师到各个项目协助开展项目技术管理工作, 也可以留在部内进行工程投标和公司内部技术管理工作。通过一个完整工程的学习锻炼, 一方面可以丰富基层技术人员的管理知识和投标能力, 另一方面又提高其应对现场难题、 开展项目技术管理的能力, 从而大大提高厂 (处) 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针对许多项目工程师英语水平不高的现状,为了管道工程公司向施工管理型企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公司有必要每年派1 ~ 2名工程师到专业院校专门进行半年甚至 1年的脱产英语培训, 也可挑选有英语基础的技术人员到技术部和大型项目从事投标和项目技术管理工作, 提高其技术专业英语素质。同时, 公司应制定相关制度, 大力鼓励技术人员自学英语,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的交流, 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各个管道工程公司存在的懂英语的人不懂工程、 懂工程的人不懂英语的问题。

2. 加强机组技术人员人事管理, 保证技术管理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工程公司参加施工的机组技术人员应相对固定, 不宜在项目间或机组间频繁进行调动, 否则将对工作的连贯性、准确性造成影响。未经项目技术经理同意, 机组技术人员不得离开现场或调动工作。如确因工作需要调动, 技术人员必须在完成其负责施工期内的所有工作, 按照交接程序办理完工作、 资料等方面的交接, 经项目工程部同意后方可离开项目或调动工作。如果在交接工作中发现机组丢失项目所发的有关技术资料、 文件, 由项目技术和文控部门负责补齐, 但如果由于此方面的工作失误而对工程造成不利影响, 将视情节对机组进行经济处罚, 以避免出现技术资料、 文件传递上的遗漏或丢失而对工程造成影响。

3. 加强项目过程控制, 提高项目经营效益

在项目的实施工程中, 对施工过程的严格技术控制实质上是对工程工期、 质量乃至最终效益的控制。除了在开工初期项目工程师和机组技术人员应详细勘察线路情况、编制相应的技术方案和措施之外,在具体的工程阶段中,项目工程师和机组技术人员应提前勘查机组即将施工的现场情况, 对需要进行变更申请的项目提前与设计、 监理和业主代表联系解决, 对难点段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 提前做好施工准备, 避免因此而影响施工工期、 造成窝工和停工。对于工程中出现的一些特殊情况 (如地质情况与图纸不符等) ,机组技术人员应在当天以书面形式向项目工程部反映, 并提出机组的解决意向, 然后由项目技术人员负责确定最终的解决方案并及时通知机组实施。在施工中, 因为不按图施工而造成返工或技术措施增加或浪费, 也是施工成本增加的原因之一。因此, 应严格规定机组长、 机组技术员按照图纸、 变更单、 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现场施工。未经项目工程部书面许可, 不得在施工过程中随意改变设计、 施工方案。对于随意施工且不向项目部反映情况而造成工期延误、 成本增加的, 机组长、 机组技术员为责任人, 一经查出将对其进行严厉的经济处罚。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技术基础资料不全是造成机组签证工作不利的主要因素。因此,项目部应明确签证工作的责任人,明确签证资料的收集范围。责任人负责全项目各类签证工作的组织、 审核和修改, 机组技术人员承担着签证工作的各项基础工作。为了搞好签证工作,机组技术人员应认真负责地记录施工日志,详细记载每天的施工环境情况 (包括施工地点、 时间、 天气、 温度等) 、 工程进展情况 (包括本日工程量完成情况、 采取的主要施工技术措施、 使用的外雇工人数及其完成的工作量) 以及第二天工作的初步安排。特别是当发生停工、待工或转场的情况时应详细记载造成停 (窝) 工及转场的原因、 停滞或转场的设备和人员数量及发生的工作量、施工周期等关键数据, 并尽可能与现场监理现场签证, 以便为将来的签证工作做好基础工作。项目负责签证的责任人应定期检查, 加强对签证工作的指导和审核, 根据业主和监理的要求采取不同的工程签证技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签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管道工程公司技术人员培训, 提高人员综合素质,是提高技术管理水平的基础。 加强项目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 在保证施工质量、 工期的前提下, 降低施工成本, 提高项目管理经营效益, 才能保证管道工程公司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篇11

2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下面以“网络交换机生成树协议配置”为具体实例,探讨一体化教学在《网络管理技术》课程中的应用。(1)展示企业项目场景和需求。将企业项目的场景和需求展示给学生。如:企业需要搭建内部网,基本情况及需求如下:有两栋楼,每个楼都有相同的四个部门,拥有的计算机数如下,办公室12台,资产部4台,技术部16台,市场销售部14台;各部门拥有独立的Vlan,通过三层Switch让各部门之间能连通;规划部门IP地址,IP地址不浪费又有盈余;设定三层Switch为网络的生成树的根。(2)提炼出项目任务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企业项目背景和需求的分析,可以更为具体提出需要解决的项目任务。如:通过企业需求提炼出项目具体任务:规划IP地址;绘制出网络拓扑图;完成生成树协议配置;实现网络通讯,完成企业需求。(3)项目任务具体分析。通过分析项目任务,教师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把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确保学习的针对性。教师引导学生以思考、讨论的方式对项目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带入企业项目场景,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引导学生分析上面的项目任务,得出将整个网络分成四个子网,分配给四个部门。然后将网络划分成四个vlan网络。修改Switch的优先级将三层Switch设置为生成树的根。(4)任务实施,进行实践。将学生分小组操作,教师和学生进行同步操作,关键部分教师演示和讲解,大部分让学生小组独立完成。教师负责各种问题解答并适当的提示引导。让学生“学以致用,用以致学”能完成交换机配置。实施过程如下:1)规划IP地址:有四个部门,划分为至少四个子网;各部门的pc数量不同,为获得足够容量主机数,又不浪费ip地址,将网络分成四个具有24-2容量子网;2)构建网络拓扑图如图1;3)配置二层交换机:vlan的划分和二层之间trunk模式设置;4)配置三层交换机:vlan的划分;三层与二层之间trunk模式的设置;三层的优先级设置;三层的根桥设置(生成树协议配置);5)测试网络通信:ping命令测试网络通讯。(5)检查与评价。为不同的项目实训制定不同的考核评价方案。在每个项目完成后要进行阶段性的项目考核;让教师了解学生对职业技能掌握的情况。阶段性项目考核占总成绩50%,要求学生必须达标。课程理论部分通过期末考试完成,占总成绩30%。还有20%作为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职业道德考核。

3一体化教学出现的问题

3.1一体化教学资料包的建设不完善

《网络管理技术》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应该与企业多多沟通,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对教学资料包的建设需要教师、学生与企业三方面共同建立完成,现在缺乏企业相关人员的参与,缺少最新的技术教学资料的补充,有些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3.2无法参与到企业项目

网络管理技术是很多公司和企业比较重要的部分,企业不愿意让这些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学生参与进来。建议加强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篇12

[分类号]C251

1 一体化与反一体化的概念界定和形成路径

打造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价值链,迎接全球化的信息竞争,图书馆要构筑新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利用一体化与反一体化知识战略来重构图书馆价值链。价值链并不是一个独立活动的集合,而是由相互依存的业务活动所构成的一个系统。业务内给(In―house)和业务外给(Out―house)是图书馆开展价值链业务活动的两种基本的组织形式。业务活动在内给和外给之间的转换就导致图书馆一体化与反一体化的出现。一体化(Integration)是指图书馆将原来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业务活动转由内部进行,即由图书供应商价值链或者用户价值链转向图书馆内部价值链的过程。反一体化(Disintegration)是一体化的逆反过程,是图书馆将原来内给的业务活动转向通过市场交易方式获取,即由图书馆价值链转向图书供应商价值链或者用户价值链的过程。一体化与反一体化战略作为图书馆价值链优化的主要手段,其指导思想是把连在一条价值链上的从采访、编目、加工、上架、开发、生产到服务的一个的链环拆解下来,从中选择那些本图书馆居于竞争优势的环节加以保留,然后再把分离出来的链环交给最佳的合作伙伴或者直接外包给市场。

然而,一体化与反一体化只是图书馆业务活动组织形式选择的两个方向,现实中还存在介于图书馆和市场之间的各种组织结构形式。从产业组织的角度出发,考虑两种类型的组织结构形式,即图书馆协作体和图书馆联盟。其中,图书馆协作体是以馆际互借和联合目录等协作内容为主要纽带相互连接起来的,其着眼点是通过协作来降低成本,是介于市场配置和组织内配置之间的“第三态”的信息资源配置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介于政府行为与图书馆个体之间的“中间组织”形式,它的出现逐渐取代了以往的图书馆单干的局面,同时也避免了完全由政府包办的局限性;图书馆联盟是指多个图书馆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办馆效益之目的,经过自愿协商、谈判组织起来的、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合体,通过降低彼此的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推动技术的联合开发,促进成员们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纵深地发展。由此,一体化与反一体化决策就变成了图书馆业务活动在外包、图书馆协作体、图书馆联盟、自给等4种组织形式之间选择的问题,如图1所示:

从现今外部环境看,随着业务外包进一步的标准化,供应商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生产成本也随之降低,而另一方面,用户需求却日益多样化。因此为了适应快速的信息市场变化,减少投资风险,图书馆应该通过一体化与反一体化知识决策来解决图书馆价值链问题。现有的大多数图书供应商不具备独立发展能力,必须依赖图书馆与信息服务机构的支持才得以生存。通过一体化与反一体化知识决策,可以把这些图书供应商分离出来,通过市场筛选,联合重组等手段不但可以减少图书供应商数目,使价值链上的活动更集中稳定,进一步扩大某些竞争实力较强的图书供应商的规模与实力,还可以加强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实现图书馆价值链的集中发展。同时,传统的图书馆“大而全、小而全”的做法,要求它从头至尾完成价值链上的所有活动,职能过于繁重,也使得其每一个环节的规模都限于它计划的产品数量,不利于充分发挥服务效率,也不利于发挥已有优势。通过一体化与反一体化知识决策,图书馆可以将其自身的价值链进行分拆,把原本从事的某些业务活动分离出去,专门从事核心业务,而图书供应商则专注于提供信息产品,彼此之间各司其职,使图书馆价值链上的分工更加明确。

2 基于一体化与反一体化知识决策的图书馆价值链分析

按照知识理论学派的观点,知识是支撑图书馆业务活动的基础。业务活动一体化与反一体化决策应该以业务活动上的知识为中心,知识获取方式的选择就决定了相应业务活动一体化与反一体化的选择。

2.1 SWOT分析

SWOT分析最早是作为一种企业竞争战略的分析框架,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随着国际上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而逐渐完善起来。SWOT即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的简称,是一种综合考虑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通过系统评价,选择最佳战略的方法。由于SWOT具有清晰、简明、具体的特性,成为各类组织竞争与管理战略决策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在图书馆价值链分析中,可以借鉴战略管理中的SWOT分析框架,分析哪些因素是影响业务活动上知识获取方式选择并最终影响业务活动一体化与反一体化知识决策的关键因素,通过图书馆所处的内外部市场环境分析后得出结论,其中优势和劣势是图书馆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而机会和威胁是外部市场环境所给予图书馆的,如表1所示:

在SWOT分析框架的指导下,在一体化与反一体化的知识决策过程中首先需要识别各项业务活动上的知识的战略价值,看看哪些方面应该是图书馆重点发展的知识领域和服务领域;其次,知识尤其是关键知识的流失通常会威胁到图书馆的长期竞争力,给图书馆带来致命的伤害,为了保持图书馆的长期竞争力,需要考虑知识流失的潜在威胁;最后,业务活动上专业知识的创造效率决定了图书馆在该项业务活动上的优、劣势,从事某项业务活动要想做到像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生产方法的图书供应商那样好,通常花费巨大,而且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必须考虑自身在该项业务活动上知识创造的效率,综合衡量哪一种组织形式更合算。

2.2 价值活动分析

图书馆价值的创造是通过价值活动实现的,图书馆一系列价值活动构成了图书馆的价值链。作为图书馆价值链优化的主要手段,一体化与反一体化知识决策主要是通过对图书馆价值活动的优化实现的。图书馆价值活动的优化主要涉及两个递进的过程:价值活动的选择和价值活动的整合。其中前者是为了实现“价值链”概念中的“点”效率即图书馆把精力放在那些关键价值环节;后者是为了实现“价值链”概念中的“链”效率即强调价值链整体效用。

2.2.1 以知识因素为基础的图书馆价值活动的选择 在进行价值活动一体化与反一体化决策前,首先需要识别支撑图书馆价值活动的知识的类型和分布情况,接着评价出支撑价值活动的这些知识对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程度如何,从而测评出图书馆价值活动的知识核心度(核心、亚核心和非核心),最后就

可以结合图书馆自身的能力(这里的能力主要指图书馆在该项价值活动上的成本优势)做出相应的一体化与反一体化决策。此外,图书馆决策者还须以动态的眼光关注图书馆价值活动的知识核心度的变化趋势,以便对价值活动的外包决策做出及时的调整。

价值活动的延伸与收缩是图书馆价值活动优化的另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主要考虑图书馆在价值活动(业务)上实行外包还是相反。以知识因素为基础来研究图书馆的价值活动的延伸与收缩,需要从长远的角度对图书馆价值活动的延伸与收缩进行综合的评价。首先需要着重分析图书馆价值活动的现有知识特性、知识水平以及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要结合图书馆的外部环境,考虑价值活动的延伸与收缩对于图书馆竞争优势和动态能力的影响;最后应用知识互补性的原则以决定图书馆是否进行价值链延伸与收缩,延伸与收缩的方向与程度。

2.2.2 以知识整合为精髓的图书馆价值活动的整合

随着图书馆价值活动的不断优化,价值链上的知识也处于动态变化中。吸收与获取的知识,由不同的转换模式转移到图书馆内部,必须在图书馆内进行知识整合、管理与扩散,使其深藏在日常工作与运用中,转换成图书馆有价值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并累积成图书馆的知识资产。对价值链上的知识进行整合已成为图书馆一体化与反一体化决策的一个战略环节,它是图书馆价值活动整合的精髓,决定着图书馆的长期绩效水平。图书馆价值链上的知识整合主要强调图书馆如何通过有效的价值活动的优化来获取、整合外部知识,然后通过一系列机制促使价值链上各活动主体彼此间共享各自的信息和知识,最后通过内部整合来增进各价值活动主体的运行效率,从而达到整个图书馆价值链的高效运作。由此看出,知识的共享在图书馆价值链上的知识整合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它是连接知识的外部整合到内部整合的桥梁。价值链上的知识共享可以使得知识在价值链上得到有效配置,从而产生知识协同效应。

2.3 影响因素分析

经过SWOT与价值活动分析,可以得出基于知识的业务活动一体化与反一体化决策的影响因素由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部分组成。其中基本活动为知识的采集与加工、知识的存储与积累、知识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使用与创新,这类活动直接为图书馆创造和保持核心竞争力;辅助活动为领导与管理、信息技术、图书馆文化和人力资源。

知识的采集与加工是指通过Internet、图书馆协作体和图书馆联盟等方式,从图书馆内部和外部采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且通过对隐性知识进行编码,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给知识进行加工和分类,以便于知识在组织内的存储、检索、利用、转移和流通的活动过程,一般包括知识收集、知识发现、知识等。知识的存储与积累是指利用关系型和文档型数据库技术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知识积累是知识决策的基本原则,个人、组织乃至社会的每一次创新都建立在之前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知识积累能够沉淀图书馆文化、凝聚图书馆价值与核心竞争力。知识存储则要将过时的知识清理出来,保存有用的知识,并汇集成图书馆的知识仓库。知识经过采集加工和存储积累之后,还必须进行充分地共享和交流才能流动起来,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共享与交流是使知识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知识共享与交流是指通过协作空间和知识传递,将信息和知识在图书馆内部和外部尽可能公开,使每个用户都能更有效地接触和使用相关的图书馆知识和信息,使图书馆中每项工作的开展都建立在整个图书馆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以达到成本最小、效益最大的目的。同时还有利于建立图书馆开放融洽的文化环境,对图书馆文化的健康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知识的使用与创新是指将所获取的知识应用到工作流程、决策和新出现的竞争机会中去,并在应用中产生新知识的活动过程。图书馆只有在知识的使用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学习、利用与创新。知识的使用要运用积累的知识不断进行交流对话,使积累的知识流动起来,知识的精华部分经过多次过滤而留存重用,冗余的知识被自然剔除,表现为知识门户、知识搜索、知识地图、专家库、知识学习和分析。

篇13

1.引言

输电线路是电网系统中的供电脉络,承担着向用户供电的重要任务,一旦输电线路出现故障就会引起电网系统故障,甚至产生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电网瘫痪,因此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变得极为重要。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力供应需求越来越大,促使电网建设快速发展。在电网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方面电网规模越来越大、设备种类越来越多、运行情况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输电线路检修人员严惩紧缺。庞大的输电线路检修工作量与有限的检修人员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了输电线路运行效率,如何提高输电线路运行检修能力,保障电网正常运行,成为当前电网运行维护的一个难题。运行、检修一体化将运行、检修、维护融为一体进行管理,有铲的提高了输电线路运营效率,被广泛应用于电网运行维护中。

2.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输电线路的检修推行的是定期检修制度,这种以时间周期作为基础的输电线路检修制度,不论是检修周期还是检修项目,都需要依靠传统经验,而无法充分考虑到输电线路的工作状态、结构组成、设备质量、性能差异等,检修工作死板,极容易造成检修周期过短、检修费用高、工作量大、可靠性低、影响正常供电等问题。随着电力系统向大电网、高电压、自动化、高参数方向发展,这种以时间周期为基础的检修方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输电线路运行检修的需要,尤其是在“两网”改造以后,电力系统技术含量不断提高,部分设备并不需要常规检修,如果依然采用定期检修制度必然造成浪费,并影响正常供电,甚至因检修不当形成故障隐患。在这种背景下,采用新的输电线路运行检修方式已经势在必行。

2.2 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

在近年电力系统的迅速发展中,虽然存在检修人员疲于应付,误操作等现象,但整个输电线路的运行和检修技术正在不断成熟,这为实行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提供了技术基础。此外,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输电线路相关设备以及检修设备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包括如材料、工艺、性能、技术指标等,都比上个世纪有了更为可靠的发展。而传感技术、识别技术、采集技术、抑制技术等技术的应用,更为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比如变压器油色谱监测、避雷器泄露电流监测、有损功耗监测、电流互感器介损监测、远红外线成像监测等技术,都为输电线路实时监测提供了更为可靠便捷的诊断手段。

3.输电线路如何实施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

3.1 建立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系统

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全面性的工作,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可行的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系统。对输电线路的运行状态和检修计划进行评估、优化,并从静态、动态、基态等多个角度进行安全核定,通过智能专家分析系统,对输电线路运行状态和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辅助建立检修一体化工作相关策略,并进行检修计划可行性校验。实际上,检修计划的校验需要涉及多个电网模型,并要综合分析电网模型、负荷数据、检修申请、运行状态、设备工况等多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以便在第一时间发现输电线路存在的异常状态,并有针对性的迅速作出检修反应。

3.2 建立完善的设备信息档案库

随着输电线路规模越来越大,设备越来越复杂,输电线路检修管理难度越来越高,极容易产生混乱不清现象,要实现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建立完善的设备信息档案库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设备信息档案库首先需要包括设备原始技术档案,如出厂产数、试验数据、运行参数、异常记录、检修记录等。这些设备原始技术档案数据,是对设备进行监测分析的比较基础,只有在清晰准确的对比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判断出设备当前状态。此外,还需要加强检修计划相关信息的管理,如检修主体数据、检修申请内容、检修时间安排、检修工作进展现状、输电线路负荷预测、基建扩建改建信息等,也需要纳入数据库中,以供系统汇总分析,评估和优化运行检修计划,提高输电线路运行效率和供电安全。对于状态良好的设备不必进行周期性检修,对运行状态不佳的设备着重进行隐患分析和严重性分析采用相应应对措施,对于难以确认状态的设备根据设备重要程度采用加强监视、缩短试验周期等方法进行观察。

3.3 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的关键技术

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是一种融入了故障检修、状态检修、定期检修于一体的先进的运行检修制度,这种运行检修制将输电线路的运行和检修集为一体,通过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定位需检修和不需检修的设备,并以设备实际状态安排检修周期和检修手段,能极好减少浪费、提高输电线路供电效率。要提高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水平,需要提高系统智能数监测能力和方案优化分析水平,包括如状态监测技术、数据库分析技术、负荷预测技术、安全校验技术、智能分析技术等。

4.结束语

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有利于提高输电线路供电效率,降低运行检修成本,保障输电线路供电安全,有着极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实际应用中应当积极探索,提高相关技术水平,构建更为完善的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系统,提高故障响应能力和恢复速度,进一步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辉,吴辉文.输电线路运行检修一体化管理探讨[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