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0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语文教情分析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热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中,教师则需动之以“ 情”,注重以情导学,让学生愿学,乐学。
一、教师真情倾注, 调动学生学习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学习兴趣。若教师呆板、冷漠,缺乏生活热情,对学生缺少关注情感,在文本解读中自己都没有感动于文本内容,那么难以促进学生情感,难以培养出具有热情,充满爱心的学生。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具有敬业精神,关注与热爱学生,以自己的热情、激情、真情去感染每位学生,调动学生学习情感与情绪,实现以情换情,以情导学。
第一、以目光增强学生自信。课堂教学,实际是学生积极参与,自学、自悟与自得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课堂积极发言,主动回答,教师需予以目光肯定,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学习《散步》时,当讨论文章的写作手法时,有学生站起回答道:课文中虽然描写了生活小事情,却体现了一个社会大主题。这时,教师应予以肯定、赞扬的目光,于是学生继续说道:通过以小见大手法来表现是尊老爱幼这一大主题。这样,让其他学生体会到文字语言的魅力与感染力,学会品读课文。
第二、以微笑关注课堂生成。由教育学理论看,要求教师以发展眼光关注学生,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能够在细微处观察学生情感波动,以微笑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用于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碰到这些现象,学生开始有独特想法与见解,但一站起来回答教师提问时,则会不知所措,有些学生则欲言又止,亦或断断续续等,这些都表示学生在学习上的不自信。实际上,教师通过真诚的情感,会心的微笑,则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火花,闪出“亮点”,生成课堂,这样才可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二、创设学习情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通常而言,学生愿学,乐学,才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这体现了情感因素的影响作用。而若想学生乐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启发与调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积极情感,饱满精神,亲切的语言,适当的动作等,以感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投入自身的真情实感,有趣、生动的课堂讲解,以感染学生,以情导学,引导学生以情感来体验文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其融入文本角色之中,如临其境,从而将无声文字转变成有声语言,体验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理解文本内涵。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情感意识,引导学生感知与体验。
例如: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教师可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情感:这里有两样东西:几个穷朋友与一堆金钱。假设让你们来从中选取一样,你们会选择什么呢?并说明原因。在本次将要学习的课文——《羚羊木雕》中,因羚羊木雕而引发的故事则可说明这一问题。通过情景,让学生自由发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文学习,教师可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演读课文,分别扮演“我”, 爸爸,妈妈,奶奶,万芳妈妈,万芳,在叙述部分,可由一人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特点,把握人物情感,从而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接着进行课堂讨论:在这场矛盾冲突中,究竟谁是谁非?若父母是正确的,作为子女应怎样对待矛盾?若父母是错误的,作为子女又该怎样对待?同学们,你们遇到类似情况吗?当时是怎样处理的?这样,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唤起学生情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何为情感教育呢?情感教育具体指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按照特定的教学目的,通过适当的教学活动,对教育对象的态度、观点、情绪进行关注和影响,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初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是通过教师、教材、学生三个因素进行的。教材的情感因素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表现的显性情感和隐含在课文中的隐性情感。教师的情感体现在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和表达、教师本身的表达能力和人格吸引力、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学生的情感表现在对教材内容和课堂的理解和反应、对语文课堂的注意力和兴趣、对语文教学的情感体验以及对教师和同学的情感与热情等。三要素中教师是主导因素,需要运用科学的教学艺术,搭建合理的教学结构,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三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堂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展开师生互动,在互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延伸学生的兴趣。同时,要就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兴趣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对那些符合学习目标的兴趣要进一步引导培养。教师的精力不要仅放在课堂之内,课余时间也要利用起来多关心学生,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当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多组织一些兴趣小组,如写作组、书法组等,多鼓励学生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并拿出一些好的作品去参赛、展览;又如朗诵组、情景剧表演组等,可进行公开演出。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有所收获,而且还能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初中生处于成人与儿童的分离期,此时自我意识强烈、叛逆心理凸显,在情感和理性上都需要正确的引导。强迫性的灌输不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第一步是巧妙的课堂导入。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导入时充分考虑初中生的认知基础和理解能力,以情感为突破点,以情感人,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得他们自觉地沿着教师的情感预设,步入课堂。
二、借助教学手段创设最佳情境
语文学科是一门蕴含丰富情感因素的学科,在教学时要倾向于用文字表达感情,这些感情都是依据特定的情境产生的。现代先进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因为语文教学素材十分广泛,文学作品是通过文字生动的描绘人物、书写历史、展现生活,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画面将教学内容立体、形象地呈现出来,创造出与作品相符合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意境,感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
三、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展示给学生,这种外在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能召唤学生更好地运用已有的心理体验充分发挥想象能力,进而再构建、再创造,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则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之审美境界。
为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将语文教材中的情感要素挖掘出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具有较为丰富的情感内涵,比如说歌颂祖国、赞扬人民、事业追求等。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时,要主动将教材中这些丰富的情感因素挖掘出来,将文本中深层次的“情感”要素挖掘出来,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真正体会到文章作品中的深层蕴含,借此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将语文作品的深层情感要素充分挖掘出来。首先需要教师将自身的情感与文章中的情境有机融合在一起,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分析看待问题,并与作者同爱同恨,这样也利于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使学生也能就教材中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为最终实现感染学生的目的奠定基础。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新课改实施后,情感教育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只要不断完善情感教育,才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融入情感教育,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高尚品质以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旨在改善当前的语文教学水平。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涉及的情感因素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学生、教师以及教材,因此情感教育当中的主要因素与学生、教师以及教材有着密切联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情感因素包括对教学内容以及语文教师所产生的一系列情感反应,在课程实践中获得的心灵、情感体验,学习初中语文知识的兴趣。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情感因素包括在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感魅力以及情感素质,表达与体验教材当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对初中学生流露的情感与态度。从教材方面来看,情感因素包括课文当中隐含的情感基调,人物形象表达的情感,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2.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2.1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具体情境,以营造情感教育氛围
初中语文教材当中所收录的课文均融入了作者的丰富情感,语段之间句句关情。因此,语文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保证教师情感、作品情感以及学生情感能够实现有效融合。首先,教师应熟读作品,了解作品写作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情感,并同时对作品情感进行领悟,以便可以将作者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例如,在教授初中课文《孔乙己》时,语文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孔乙己本应该叫什么”从而创设出悬念情境,当产生悬念时,学生就会更积极的阅读小说,并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在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对作品情感进行点拨,让学生带着情感因素鉴赏作品,从而顺利实施情感教育。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更好的激感。应用多媒体真实再现教材中的精彩内容,让学生的视觉感官得到刺激,沉浸于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从而充分感受作品传达的情感信息,并深受启发。如此一来,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就会变得生动有趣。
2.2深入剖析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情感,以改善情感教育效果
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认真备课,在备课时深入挖掘以及钻研课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并深刻领悟文章中的客观思想因素。唐代的白居易认为感动人心的前提是唤起情感共鸣,而在现代情感教育中也可以借鉴古人的思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对课文当中的情感进行点化,并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找出情感的共鸣点,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使自身情感体验得以增强。初中语文教材中选择的篇章主要包含三种情感因素,即大自然情怀、爱国情怀以及生命的赞歌。例如在教授课文《春》以及《死海不死》等文章时,可以对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等情感因素进行挖掘;而在教授《枣核》以及《最后一课》等课文时,则可以对爱国情怀进行培养,以便可以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此外,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时》,可以深入剖析文章中流露的父子亲情,教育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并学会关怀他人以及爱惜自己。总而言之,对课文中的情感进行剖析、挖掘,对于情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引起重视。
一、情境教学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初中生正处于发育的时期,各方面发展得都不是很成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消极的态度,教师在进行一些教学活动的时候,他们也不愿意主动去参与。通过情景教学法,教师给学生们创设不同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更加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增强他们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的效率。
(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情景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景教学能够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通过情景教学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就会愿意参与到学习中去。比如对课本剧进行表演,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们在表演剧本内容的同时也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即兴表演,表现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独特见解,学生们要想演好戏中的人物就必须理解人物的情感,同时还要加入自己的想象,这对学生的表演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通过情景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初中语文情景教学现状
(1)偏离文本中心。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情境能够使文章的美感增加,但这并不是要让我们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引入到情境之中,如果那样的话也会使教学的质量降低。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不顾文章的内容随意地进行情境的创设,对于那些不容易进行情境创设内容他们也强行利用情境,这样一来学生们会过多地关注情境而忽视了文章的主题。
(2)曲解文本情感。在对情境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把重点放在了文章的内容上,而忽视了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情境的结合,在情境创设的同时也能实现情感的升华。比如在学习课文《白毛女》的时候,教师在情境的创设上费了好一番工夫,对白毛女的具体情况做了详细地说明,包括他的居住环境以及穿着等等,但是即便教师叙述得有多么详细,却没能够表现出文章的主题思想,这篇文章主要体现的是对旧社会的抨击,教师过多地重视意境的创设,却忽视了情感的表达,这样一来很容易曲解文章的情感。
三、如何提升情境教学实效
(1)用疑问创设情境。在情境教学中采用设置问题的方法是需要一定技巧的。教师需要结合各方面的因素,比如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年龄等,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入情境的话,更有助于学生们理解课文的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情境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智力的提高。用疑问设置情境其实是很简单的,如我们在讲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问一问同学们的童年都是在哪里度过的,有没有兴趣了解一下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入正题了。
(2)在交流互动中创设情境。在现代社会集体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人们都想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共赢。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他们的合作能力,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也能够促进情境教学的发展。学生们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分享他人所知道的,在合作的过程中会变得更加自信。在讲《范进中举》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角色的扮演,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文中人物的特点,也有利于学生们理解文章的内容,这样一来课堂的气氛会变得更加活跃,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育的发展,有效推动了教学方式的创新,但是在写作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写作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具体内容
如下:
1.教学理念陈旧
在教育不断发展的同时,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是十分陈旧,对于自身与学生的关系还不能够明确。在教学时,不断强调知识的讲解,使课堂教学十分枯燥,学生自然而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如此一来,教师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此外,在长时间的这种模式学习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出现不和谐,学生对教师存在反感心理,从而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极度不配合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如此一来,教师就无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而言,不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
2.写作与阅读的联系匮乏
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大部分的教师还保留着传统的思维教学,对阅读教学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阶段,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子女的人生,需要赢在起跑线上,家长对子女要求较高,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还补报了许多的课外补习班,导致学生学习任务巨重。如此一来,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几乎没有,导致其课外知识的缺乏,从而促使学生在进行语文写作时,经常面临着不能动笔情况,同时经常出现语文语法错误。此外,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作文教学时,对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此一来,学生就不能通过阅读提高自身写作能力。
二、情境教学的应用
在上述分析中,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还具有较多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因此,有必要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方式。具体内容如下:
1.创设想象情境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有效的情景教学应该重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对自身生活的一些经历进行想象,展开作文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想象作文的学习。例如,教师在进行有关未来话题作文教学时,诸如《未来的科技》,语文教师就需要创设想象情境,具体是将课堂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利用多媒体展示现阶段的科技产品以及先前的科技产品,让学生对多媒体展示的科技对比,如此一来,学生发现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不断发展,从而使得学生就能明白未来的科技同样在发展,进而在面对想象话题作文写作时,能够发挥想象,有助于学生想象话题作文的写作能力的提升。
2.利用现代技术,创造教学情境
现阶段,科技在不断发展,并且在教学中推广使用。多媒体通过动画、声音以及图片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促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解以有关“祖国”为话题的作文时,对于祖国,学生只能理解到自己属于一个中国人,要使学生在生活中表达自身对祖国热爱具有一定的难度,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如此一来,学生就能通过一段有关祖国的影片,同时加强学生有关祖国作文的阅读,学生就能够快速融入教学情境中,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欲望,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开拓大脑思维。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加深学生学习古诗的印象,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古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运用音乐创设情境,烘托气氛
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音乐情境来烘托课堂气氛。音乐本身就能调动人的情感,烘托现场气氛,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就可以通过将音乐语言与初中语文古诗结合起来,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让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古诗的教学中,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古诗的含义以及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从而提高古诗教学质量和效率。
比如:在对《过故人庄》进行讲解时,作者孟浩然将古诗中美好的田园生活与自身愉快的心境进行完美的结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古诗大声地朗读出来,然后以《苗岭的早晨》民乐开头,让学生在音乐背景下,快速进入古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进而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美好的境界中,体会当时作者的感受和心情,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运用真情美读,感知情境
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美读的方法对古诗进行朗读,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加深学生对古诗的记忆。有效地运用美读,不但能够理解作者所要说明的意思,还能够感知古诗中人物的感情。在进行美读时,教师引导学生注重语句的停顿、语调的处理以及语句的重读,这些都能够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
比如:在对《钱塘湖春行》进行讲解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巧妙地运用美读的方法,不但能理解古诗的含义,而且还能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首先,教师让学生用愉快的心情去朗读这篇古诗,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韵律、停顿以及重读,用心去体会诗的平仄、声韵以及节奏,从而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体会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钱塘湖春行》是作者将西湖美景与清晨的美景完美结合在了一起,运用美读的方法能将古诗中的情感朗读出来,从而让学生感知情境。
三、运用画面,再现情境
利用画面与古诗进行结合,能够将古诗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古诗词的含义以及诗中人物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运用图画、多媒体等比较直观的教学工具,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好奇心和兴趣,让学生快速地投入到古诗情境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比如:在对北朝民歌《木兰诗》进行讲解时,首先让学生对古诗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对古诗的故事情节有了大概的了解;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美国《花木兰》的动画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动画片播放结束后,教师让学生结合所看的动画片的情节,将课文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并让学生对我国的花木兰与美国的花木兰进行对比,找出他们之间的差异。处于兴奋状态的学生,开拓大脑思维,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时整个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学生发现了两个花木兰都有着一颗炙热的爱国之心,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通过这种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课堂知识量,使学生在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的刺激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古诗的情境中,与诗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描绘形象,引入情境
教师在讲课时,可根据诗的不同基调变换不同的情绪语气和语调,把握描述的节奏,绘声绘色地展示诗的情境。教师的表情、手势、动作等渗透着教师个人的知识功底、人生阅历和教学技艺,对教学氛围起着强烈的渲染作用。
比如:在讲解著名散曲《天净沙・秋思》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散曲的意境再现为一幅真切的图画,从而感受它的意境美。散曲中有四幅片断的图画,学生在想象中生动形象地把他们浮现出来,同时用语言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描绘这秋天悲凉的景色时,深深地体悟到在外的游子孤寂苦闷的心情,进入了断肠人所处的一种特定的环境和氛围,达到了语言描绘的目的。
总之,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
参考文献: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无论是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还是教学改革与考核环节,眼睛紧盯着教材中的知识点,而没有重视对学生相应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汉语发音、情感朗读、思维分析、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状态。许多学生虽然能够取得较好的卷面成绩,但是语文基础能力存在短腿现象,自主学习与思维分析能力呈现滞后状态,没有能够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这样的状况与过去一段时期以来的教学工作机制体系不科学具有一定联系,主要为三个方面:
1.应试压力让学生精力集中于知识点掌握。在中考应试教育模式下,分数成了学生的最高追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将全部精力用于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无暇顾及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久而久之,学生语文能力出现短腿倾向。
2.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有些语文教师的眼中,只有传授全部知识点,才算是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教师没有注重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与空间,一味地以灌输模式组织语文教学,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思维的深度发掘与训练,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
3.现行教学考核机制缺乏学生能力的考查。在大多数初中学校,对学生语文学习成效的检查停留于一张试卷,以成绩论英雄,没有在教学考核中增加对学生相应语文综合能力方面的考察内容,缺乏考查检测这样的方向引导,学生对于能力发展方面的重视程度更低下。
二、突破初中语文“重知识轻能力”的措施途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素质教育业进入了全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同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上文所述教学中出现的“重知识轻能力”现象,应当引起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着力进行优化。
1.科学优化考查体系,涵盖学生能力发展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考查是对学生语文学习状态的检测,是学生学习成效的反映。考查的内容、机制、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引领整个语文教学的方向,是教学工作的风向标。要想改变“重知识轻能力”教学状态,有必要从考查体系的改革入手,教师要转变单纯考查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的体系,将学生能力培养充分融入进去,在考查中增加学生普通话发音、情感朗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分析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可以采取等级制的方式,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及一般以下等不同的等第,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状况进行准确科学的评价。也可以采取分阶段过关的形式,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进行细化,每学期应当达到哪些标准、完成哪些内容,按照目标要求设定考核过关标准,对全部学生逐一过关考查。在考查过程中要体现差异性,依据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基础等方面的不同,分别制定不同难度系数的过关门槛标准,既要重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与考查,又要兼顾学生的发展差异性,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07-02
随着教学观念、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现代物理教育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线索的机械性、重复性的知识传授方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方式。而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一种能有效突出科学探究的途径与手段,因此,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成为探究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许多教师、学者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了研究,如赵顺法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1],党明的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卿昭才等的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3],陈伟飘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4]等等,但这些研究主要讨论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原理和方法为主,很少涉及具体的案例分析和研究,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仍是一个缺憾。本课题从初中阶段学生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等实际和初中物理教学内容要求出发,应用探究式教学和问题情境创设的相关理论,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创设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具有明显探究特征、针对性强、开放式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发散性等等,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得到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内涵
问题情境创设是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的核心,是基于问题创设和问题解决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1]。问题情境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情境,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身临其境,引起学生疑惑、惊奇、诧异、期待等情绪反应,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渴望和追求,引导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思维、探究,并享受快乐学习的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因此,创设学生认为值得思考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建构主义认知过程和科学推理特征的教学策略[5]。可以说,在真实情境状态下呈现问题是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要素,营造问题产生与解决的最佳环境是问题情境创设的核心问题,学生求知欲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问题情境创设的根本目标,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问题情境创设的最终目标。
二、问题情境创设案例与分析
1.初中物理“磁场的方向性”问题情境创设案例。问题情境一:以初中物理“磁场的方向性”内容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正确建构“磁场方向性”的概念,教师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将几枚小磁针放在条形磁铁周围的不同位置上,学生可以明显地看到小磁针N极指向各不相同的物理情景(现象)。教师根据这种物理情景(现象)提出问题:磁场是否具有方向性?学生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回答:没有。这个结果看似却出乎教师的意料,实际上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前置概念及认知水平特意创设的一个问题情境。通过这个预设的问题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开展思维与探究。同时,通过问题情境的不断深入,也得出本次教学所要达到的结果:如果所有的小磁针都指一个方向,则磁场是有方向的;如果指的方向各不相同,则磁场不具有方向性。问题情境二:(1)问题情境创设。首先,将一枚小磁针放在磁场中的某位置上,用手轻轻拨动一下小磁针,让学生观察小磁针的运动和静止后小磁针N极的指向;若再轻轻拨动几下小磁针,让学生继续观察小磁针的运动,并思考静止后小磁针N极又会指向哪一个方向?(2)由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本思维:问题情境中小磁针放置在磁场中某一点位置,其受力方向是确定的,为什么?扩展思维:若将小磁针任意放置在磁场的其他位置,重复上述的实验过程,又会出现什么物理情景(现象)?为什么小磁针静止时N极总是指向某一方向?为什么与前面演示实验中小磁针N极的方向不同?(3)得出正确的结论:磁场是具有方向性的,同时规定磁场中某点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显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这种具有显性特征的问题情境,与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是相吻合的,在这种问题情境中,学生很容易掌握“磁场具有方向性”的概念与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与讨论。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案例是一种阶段问题情境案例,结合了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等具体情况,应用了实验探究模式、真实情境模式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在预定的情境中对“磁场的方向性”教学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而且通过预设情境启迪学生探究和思维,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可见,结合课程教学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创设,是学生产生问题情境和学习情趣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有效乃至高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从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和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教学内容,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运用新颖、生动的语言,也可以采用激疑、争论的模式;既可应用知识延伸的方式,也可应用实验研究、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对学生已有的前置概念及认知水平有充分的了解,否则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即问题情境创设的科学合理与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问题情境实施教学的关键。
三、结论
1.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模式特别适合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从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看,虽然具有一定的探究思维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开始形成,但经验型的特征还是非常明显,特别是一些具有新奇性和不平常的物理现象对他们的吸引性很强,因此,通过感性得出的结论往往比理性思维得出的结论要多,也喜欢通过自己的活动去了解自然并对自然现象施加影响。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大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2.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模式可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实验探究创设物理情境,使学生学会观察和质疑;通过一题多解和多种实验方法的选择,提升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通过参与整个探究过程,获得探究的结论,学会探究的思维方法。养成探究思维习惯。
3.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通过不同模式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创造更多合作与交流的空间,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赵顺法.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0,29(4):7,10-13.
[2]党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2011,(12):15.
[3]卿昭才,周艳.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J].物理教学探讨,2010,28(1):65-68.
一、初中语文实施情感教学的现状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十分重要。然而从当前中学教育的现实情况看,受传统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仍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致使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失落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一是教育功能的误区。在唯理智教育的支配下,学校教育主要把培养高技术、高智能、高效率的人才作为重要目标,致使其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知识理论的传播,而轻视甚至忽视对情感经验的积累,由此导致对学生情感素质培养的欠缺;二是受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在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施的今天,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然而也容易引发独生子任性、狭隘等不良个性特征,再加上信息化迅速发展下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减少,更让学生在建立健全个人价值观念的过程中找不到正确的参照和引导,情感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的推广遇到阻碍;三是情感教育本身存在的难度。在初中语文实施情感教育以培养学生情感素质这一内容,本身就比较抽象,尚未有成熟的范例指引,教师在实施具体的情感教育过程中,可以寻求的参考大多停留在心理学理论层面,这点给中学音乐培养学生情感素质带来困扰。
二、初中语文实施情感教学的优势
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育的高速时期,这一时期的他们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旺盛的精力和生命力。与此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对情感体验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他们很容易动感情,也很重视感情,他们喜欢参与社会,渴望关注人情,分析人事,体验丰富的情感。这种学生主体存在的内因使得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使他们在学习中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情感,形成高尚的品质、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在情感熏陶中真正体会到初中语文教学应有的丰富内涵,感受到语文学科的无穷魅力。
三、初中语文实施情感教学的策略
初中语文实施情感教学的主要策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
情感是指人类对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形式,是人对事物的认识及产生的心理体验。在语文教材中,收录着许多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从整体上看,语文学科无疑是当前学科教育中最富含情感要素的一门学科,教师教育和指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各种文学作品的情感解读、展示和转化的过程。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情感素质,教材的情感准备是必要前提。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人文情感,有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和自豪之情,有对人民的忠诚与敬佩之情,有对事业的追求,有对信念的敬仰,有赤子心,有朋友义,有手足谊……教材作为这些情感的主要记录和传承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材料。教师只有深“吃”教材,让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作品所蕴含的情感融合,产生情感共鸣,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做到“讲文以入情”,真正用教学内容感染学生、打动学生。
(二)发挥教师的情感关怀作用。
如果是教材是情感的主要承载体,那么教师就是情感的传播者。在初中语文实施情感教育中,教师是实施教学的教学者和情感引导者,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活生生的情感个体。在一般情况下,文学作品的情感能否成功被学生感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情感如何引导和培育,做到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读会心。所以,在初中语文情感教学课堂上,教师在培养学生情感素质之前,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富有情感的人,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以情动情”。那么,教师如何做好自身的情感准备呢?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是对教育和教学工作本身富有充分的感情。这就要求他们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对教育事业足够忠诚,在教育教学中不计较个人得失,将满腔的热情和激情都奉献给事业。同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到教育的本质不在于培养应试高手,而是用情感引导学生成为一个真正心态健康、积极向上的人;二是对音乐学科的情感,也就是教师本身需要热爱音乐,在教学过程中,自己能够甘之如饴,自得其乐;三是对学生的情感热爱。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才是教育。”教师要想培育学生的情感素质,除了自身需具备充分的情感之外,还需要对自己所教学的对象充满情感,也就是做到热爱学生,用爱教导学生,用对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爱教、爱生”。
(三)启迪想象,引入情境。
学生是学习主体,也是教学活动中丰富情感的另一个主要来源点之一。和老师一样,学生也是一个个鲜活的学习个体,他们也具备一定的情感,或许他们的情感没有老师的稳定和成熟,但无穷的热情绝对是他们的主要优势之一。因此,在构建一节初中语文情感教育课堂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启迪和引导,包括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情感,对所学知识的情感,对教学教师的情感,以及对文学教材的情感,这些都是实施情感教育课堂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努力结合教材内容,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感受文章作品的文字和意境,同时通过沟通认知与情感的联系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深刻有效地理解文章语言的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学生才会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
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就是多元智能理论教学,它倡议智能是可分布、情境化、可发展的。多元智能理论对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因此,可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适当引入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或者引入一些集形象生动、情绪色彩、主题鲜明于一体的具体教学场景,通过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情境教学之中。这样既有利于帮助他们充分理解教材内容、教材主旨,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
1.在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的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意义
1.1使情境教学方法更加形象
当前,青少年往往在心理及生理上都处在发育及完善的过程中。因此,他们对于一些亲眼看到的或者亲耳听到的,往往会形成比较深刻的记忆。多元智能理论是把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知识转变成更加形象、直观的情境。可以让初中生在身临其境中,对学到的知识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情境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它不仅以讲解知识点为主,更多地主张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入一些更加形象、直观的元素。这不仅可以指导初中语文课堂上情境教学的运用,还可以从多元智能角度,创设活泼、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丰富情境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1]。
1.2优化情境教学理念
在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中,引入多元智能理论,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初中生的后期发展。在初中语文中进行情境教学,是从多个不同智能角度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使初中生更容易地掌握和理解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还可以适应初中生对不同智能层次的发展需求,对其各种智能都产生相应的刺激,促进其智能全方位、多元化地发展。所以,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设计理念,不仅使其目的更加科学,效果更加显著,还使其更加具有操作性,成果更加丰硕。
2.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进行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具体方法
实际上,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与多元智能理论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契合点,可以优化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设计理念,发挥引导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中,贯穿多元智能理论,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意愿,开发潜能。
2.1设计具有多元智能性的课堂问题
想要开发初中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多做文章,适当引入一些探究性学习内容,由探究性问题引导初中生一步步地走进语文的美妙空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语文的奥秘。
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帮助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其解决途径及结论成果进行交流沟通。此外,初中语文教师还应该根据课堂内容,设计一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多元智能性课堂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
如在《紫藤萝瀑布》一文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全文朗读,再引导他们提出诸如:“作者写‘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表达了其当时怎样的心情?有何作用?以及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背景是什么?”等此类的问题。紧接着,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对问题的解答,渐渐引出这篇文章的主旨:“生死是生命的象征,组成了人类的血缘之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随着这些具有多元智能性的课堂问题被不断地解答,学生不仅理解了文章大意,还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提高了综合能力,培养了优良品质。
2.2创设多元智能化的活动情境
由于初中阶段每一位学生的智能发育是不尽相同的,并且类型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进行多元智能理论观照下的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时,必须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他们的优势智能,开发潜能。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情境教学时,必须考虑到这种差异,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具体特征,创设多元智能化的活动情境[2]。
在教学《走上辩论台》活动课内容时,任课教师可以率先确定一个主题比较鲜明、内容比较容易激发初中生兴趣的辩题,如“我看追星现象”等,在课堂上举办一次辩论赛,让课堂变成辩论台,实地进行辩论赛。在辩论赛中,任课教师可以将同学们进行分组,依据其智能特点,将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通过这种方式,挖掘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面对传统教育理念,将多元智能理论引入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中,不仅可以让任课教师拥有更宽广的视野,使他们注意每一位学生的特点,还使其教学理论更加科学、系统,更有利于初中生全面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
1.通过提出问题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关联
现阶段,我国初中课堂一节课时间为45分钟,相对来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将某一数学知识点完全教授给学生,并让学生灵活掌握,时间相对来说较为紧迫,因此,教师为达到实际的教学目的,必然会加快教学进度,导致课堂教学速度较快。教师在课堂上将理论知识放在首要位置,并重点进行讲解,以自身为教学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少教学实践内容,教学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效率不高,难以提升自身的学习成绩。受数学学科自身性质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并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公式,如果单一地进行理论知识枯燥教学,将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反感,难以提升初中数学知识教学效率,与当前的新课改理念相悖。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关联性,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合理的融合,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率,满足当前教学需求,以下面的案例为例进行分析。
(1)案例分析
例如,某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圆锥的体积与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如果单一地对学生进行公式的讲解,学生对公式的各部分组成难以理解,记忆不够深刻,并且?y以理解各部分组成所代表的实际意义,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明显。因此,教师应灵活进行实践教学,在课堂上可以提出公式蕴含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圆锥体制作,利用当前现有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对公式进行验证,进而一步一步明确公式的实际意义。通过实践,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促使其养成良好的探索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率[1]。
(2)实践与理论融合的作用
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与验证,可以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来说,包含以下两方面作用:一方面,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验证,通过自身的探索得出结论远远比直接学习结论记忆得更加深刻,并提升其自身的探索能力和学习能力,满足当前新课改教学理念。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实践,可以促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保证教学的全面性,同时,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避免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或开小差情况影响学习效率,从而优化学习效果。
2.通过问题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实际上,初中数学知识与生活关联得较为密切,因此,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灵活应用问题,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融合,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生活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明确知识的本质,感受知识的魅力,激发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例如,将现实生活中的房贷问题与数学计算相关联,要求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计算,并进行探讨,如,某人的贷款要求一年内还清与两年内还清方式不同,一年内其产生的利息在银行直接进行扣除,如果两年内还清,则利息需要自己进行缴纳,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出哪种方式最划算,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积极主动进行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3.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现阶段,部分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被动进行学习,导致其学习效率不高,学生一直处于枯燥的学习氛围中,未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应灵活应用问题教学,为学生营造有趣的情境教学模式,寓教于乐,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快乐学习,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进而积极主动进行学习,提升实际的教学效率,满足新课改的实际需求[2]。
二、基于问题学习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模式实践应用分析
1.灵活运用问题学习为学生设置合理的研讨情境
初中生较为活泼,习惯与他人交流沟通,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灵活运用问题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为学生设置合理的研讨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地与同学进行交流探讨,在探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升教学效率。与此同时,合理的研讨情境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促使其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针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解决问题,提升学习效率。在研讨情境应用过程中,猜想与假设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尤其是在初中数学科目中,由于大量的知识内容都需要以假设为前提进行验证,以此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这也是现阶段新课改中明确要求的内容,鼓励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灵活应用假设与猜想方法,以此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与意识,例如,当前有许多的科学定理都是由假设而被提出的,并通过大量的计算进行验证,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首先是由牛顿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到而提出的假设猜想,并以猜想为基础,进行不断探索与验证,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与假设,进而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升其创新意识,进而提升其综合能力[3]。
2.高效利用问题学习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地应用问题学习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的探究情境模式营造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情境,进而保证教学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以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数学能力为基础,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率,达到当前实际教学目的。探究式教学情境的建立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要求教师教授学生新知识时进行良好的疑问设置,并以疑问为基础,通过合理的铺垫,直接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初中数学中平方差的知识点时,首先为学生提出明确的案例,通过案例进行引导,并设置出合理的疑问,如,案例(x+3)(x-3)=x2-32,(x+5y)(x-5y)=x2-(5y)2,(2x+1)(2x-1)=(2x)2-12,??际上,单一的案例并不能直接体现出平方差公式的本质内涵,但可以为学生提供思考与探索的空间,通过观察公式的规律性,充分发挥自身的探索能力,进行规律的总结,进而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经过合理的探究可以发现明显的规律,在上述案例中,两个二项式相乘,两个二项式符号恰巧相反,则可以直接进行转化,简化计算过程,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出自身的看法,对平方差公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并进行总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满足新课改的需求。
3.合理利用问题学习为学生构建完善的冲突情境
相对来讲,构建完善的冲突情境,对于学生的思维影响较大,形成强烈的冲击,但实际上,这种冲击学生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可直接对学生固有的观念产生影响,促使其转变传统的观念,进而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激发出自身的探索意识。当学生探索出的答案与现有答案产生冲突时,会促使学生进行合理的探究,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当教师讲解相关的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知识时,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冲突情境,如,x2=6x时,可以将两边同时除以x进行合理的分解,最终得到x=6,同时,还可以进行另一种分解,将原有的x2=6x进行有效的转换,转换为x2-6x=0,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分解,进而得出x(x-6)=0,得出两个答案,即x=0或x=6,通过上述两种不同的解法,学生会在心理上形成冲突,两种解答方式答案却不同,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主动进行探索学习,明确知识的本质内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满足当前新课改的实际需求。同时,在实际的教学时,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学习评价,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升教学效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191-01
古典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古典诗词的鉴赏已经成为中考和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古典诗词的时间距离现在比较久远,且古典诗词或描写山水、或歌物咏志、或凭吊古人、或记事抒情、或揭示生活的哲理,所展现的思想感情不能直达,仅能寄托于景物,需要体验和领悟其中所展现的境界,因此学生在鉴赏古典诗词时往往感觉有一定的难度,且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也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其实,每一首古典诗词都有其固定的鉴赏方法,要想提高初中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需要注重向学生传授一些鉴赏技巧,下面从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总结一些鉴赏技巧,以供参考。
一、注重把握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词多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想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对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把握。因为初中生都没有过和古典诗词作者一样的经历,且没有处于古典诗词作者的环境当中,故教师要理解学生无法对古典诗词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体味和把握。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当中,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指导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加以准确的理解,如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总结一些学过的或者常见的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对其进行分类,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古典诗词所蕴含的一些思想感情,可以为其把握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使其可以更好地对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快速的把握。
一般情况下,可以将中国古典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分为这几种情况:(1)歌颂祖国的美好河山,气势磅礴,言辞优美,展现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感慨人生,如感慨人生中最常见的几种感情,即爱情、亲情、友情;(3)表现对当前现实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不满,表达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之情,表达对统治阶层的不满和愤恨之情;(4)表现作者自身对未来的期望,展现他们的理想抱负,表达他们无法在现实中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愤懑情绪。此外,为了使初中生对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充分的把握,初中语文教师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熟悉作者所处环境的背景等,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基本情况和所处环境的背景,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抱负和经历,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才能对作者对生活、社会的态度加以理解。这样学生才能对古典诗词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把握。再者,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事物的形象或者意象对古典诗词作者的情感世界加以了解。因为古典诗词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形象或者意象渗透自己的情感,如“落花”意寓着哀愁,以鸿雁和燕鹄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等等,因此,要想对作者的情感加以了解,注重寻找事物的形象或者意象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当学生逐步积累了古典诗词经常展现的思想感情、掌握了识别物象的方法,相信学生就会慢慢学会对古典诗词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以有效的把握,就会逐步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二、注重把握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为了提高初中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注重指导学生把握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至关重要。在初中古典诗词的鉴赏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总结一些古典诗词经常采用的表现手法。一般情况下,古典诗词经常采用的表现手法有:(1)在古典诗词中,好多作者都喜欢采用正反对比的表现手法,如有的古典诗词中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对比理想和现实的差异性,对比腐败和清廉的差异性,对比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的差异性……以此展现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可以使读者深刻地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不少作者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借用某种人物或者某种事物来衬托某种事情,以使社会的某种风气得以彰显,以此让读者明白自己想要在这首诗歌或者词中想要表达的主张或者观点。(3)还有的作者喜欢在古典诗词中采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朦胧感觉,同时让读者了解作者想要讲述的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4)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等)经常被作者广泛应用,这样表现手法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古典诗词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使读者更容易靠近这些作者来感触他们的境界。(5)借助景色描写抒发感情也经常被广泛应用在古典诗词当中。如范仲淹的《岳阳楼》中,作者借岳阳楼的景来表达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心壮志。如果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鉴赏教学中,语文教师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古典诗词作者经常采用的表现手法,将有助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鉴赏思路加以理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古典诗词想要表达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总之,注重提高初中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传授给学生一些古典诗词的鉴赏技巧,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古典诗词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古典诗词作者采用的表现手法,以逐步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使初中生在中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部分获得高分。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在教学当当中通过学情分析,能够有效的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对于教师选择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建立师生管理也有着重要作用。其实对于学情分析来说,当前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仍然没有得到姣好的处理。每每谈到学情分析,大多数研究都认为是教师的事业不够开阔、学生知识、认识水平不高的原因,其实这是一种较为狭隘的学情分析,没有从更广阔的角度、科学的进行学情分析,以至于忽视了对学生内心的关注与学生未来的发展。学情,从字面意思来看就能够直观的了解,即学生情况。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学生情况不仅仅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其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兴趣和期望也是学情中重要的一环。
众所周知,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是必须要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老师的要求是从讲课到教学,通俗来讲就是要从老师的单项传授转变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堂应该成为两个部分,一半属于学生,另一半属于老师,互动的基础应该是学生熟悉且有一定兴趣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告知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该用教材而不是遵循教材,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走入生活,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价值观。
一直以来,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受到了一般教学论的严重影响,以至于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停留在对学生基本特征上的分析。而教学设计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必须要做好准备,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这也是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学情分析
(一)了解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期望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因此不论是对于哪一年龄段的学生而言他们都具有了一定的母语水平。小学生虽然认知水平并不高,但是他们在母语的口头表达和应用上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不应该是零起点。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其识字量和语文能力会得到快速的发展,除此之外,他们也更加渴望阅读,更希望语文课堂能够更加生动。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很多小学语文老师都忽视了孩子们在学龄前所具备的口语能力,认为学生们的能力需要重新开始培养。
这一情况在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由于老师们没有利用小学生已有的口头作文能力,而直接教小学生们写书面作文,甚至出现了老师让孩子们在写作文的过程中用拼音代替不会写的字。因此极大的挫伤了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很多小学生都感到本来趣味无穷的作文成为了一种负担,以至于不仅使得学生口头作文能力浪费,甚至在没有培养学生一定的书面作文能力就已经让孩子们感到害怕。
(二)分析学生的知识和生活视野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教师除了要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书本知识,还应该对学生的知识和生活事业加以分析。我们在这里提到的知识事业主要是之学生在课外通过其他获取知识的渠道所得到了的,而生活事业则是指学生在不同生活环境中所得到了知识。比如,具体的某一学段而言,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知识生活事业是截然不同的。就农村学生来说,他们主要是来自于学校附近的农村或山区地区,他们的知识视野和生活事业也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当中要对这一点加以充分的考虑,进而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因为城市学生同农村学生相比,他们的家庭条件往往优于农村学生,能够从各种媒体、课外读物、网络中获取到各类型系,因此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也应该考虑这一点,从而方式由于教学拓展不合适,和他们已有的知识重合而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
(三)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
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上还应该注重分析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通常来说,学生的学习习惯对教学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可以说,不论任何课程的教学,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会学习。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在集合学生已有的基础上顺应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从而让学生认同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同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老师还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加以督促和矫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指导学习的方式来让学生学会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注意自身角色的转变,应该从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想学生学习的引导着和促进者加以转变,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分析学轻视对学生现有的学习习惯加以分析,并倡导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题,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要求教师对学生有着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是教师教的更好、学生学的更好。这一点正如我国特级教师于猗所说的“学生的情况、特点,要努力认识,悉心研究,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教师必须要保证教材内容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并应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不论是偏离了这二者之间的哪一方,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下降,教学质量的难以提高。
参考文献: